TWI812721B -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721B
TWI812721B TW108117814A TW108117814A TWI812721B TW I812721 B TWI812721 B TW I812721B TW 108117814 A TW108117814 A TW 108117814A TW 108117814 A TW108117814 A TW 108117814A TW I812721 B TWI812721 B TW I8127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tooth
bicycle
chain
tee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3323A (zh
Inventor
福永康文
江村篤裕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989,15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1338886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989,16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800487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3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3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72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 Cam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自行車多重鏈輪,其包括複數個鏈輪。該複數個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該第二鏈輪包含一第二鏈輪本體及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二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包含具有一鏈條曲率限制面之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該鏈條曲率限制面經構形以在一自行車鏈條自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朝向該第一鏈輪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軸向方向上支撐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內鏈板以防止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者嚙合於設置於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對對置外鏈板之間的一外鏈間隔中。

Description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多重鏈輪及一種自行車鏈輪。
騎自行車正成為一越來越流行之娛樂形式及一交通方式。再者,騎自行車已成為業餘人員及專業人員兩者之一非常流行之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用於娛樂、交通或競賽,自行車工業在不斷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被廣泛重新設計之一自行車組件係自行車鏈輪,尤其是自行車多重鏈輪。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多重鏈輪包括複數個鏈輪。該複數個鏈輪包含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最大外徑且包含一第一鏈輪本體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一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第二鏈輪具有小於該第一最大外徑之一第二最大外徑。該第二鏈輪包含一第二鏈輪本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二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第二鏈輪在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一鏈輪且該第一鏈輪與該第二鏈輪之間無另一鏈輪。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包含具有一鏈條曲率限制面之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該鏈條曲率限制面經構形以在一自行車鏈條自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朝向該第一鏈輪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該軸向方向上支撐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內鏈板以防止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者嚙合於設置於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對對置外鏈板之間的一外鏈間隔中。
就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該第二鏈輪之該鏈條曲率限制面支撐該內鏈板以在該自行車鏈條自該第二鏈輪換檔至該第一鏈輪之一換檔操作期間抑制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者嚙合至該自行車鏈條之該外鏈間隔中。此實現該自行車鏈條在一預定換檔促進區域內之一可靠換檔操作以使該換檔操作更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該第二鏈輪具有一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該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及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彼此。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安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中。
就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一或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條曲率限制面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在一徑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延伸。
就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二或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具有安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中之一倒角部分。該鏈條曲率限制面係安置為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倒角部分徑向向內。
就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該倒角部分使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與該自行車鏈條之嚙合變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具有安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中之一額外倒角部分。
就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該額外倒角部分使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與該自行車鏈條之嚙合變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四或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倒角部分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之一齒尖係至少部分安置為在該軸向方向上較靠近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而非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
就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自行車鏈條自一較小鏈輪換檔至該第二鏈輪之一換檔操作中抑制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與該自行車鏈條之非有意嚙合。此使自該較小鏈輪至該第二鏈輪之該換檔操作變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二態樣至第六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二鏈輪本體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一軸向凹入部分。該軸向凹入部分係安置為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徑向向內。
就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該軸向凹入部分除改良自該第二鏈輪至該第一鏈輪之該換檔操作之外,亦改良自該較小鏈輪至該第二鏈輪之該換檔操作。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二態樣至第七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二鏈輪具有一齒底圓。該鏈條曲率限制面係安置為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齒底圓徑向向外。
就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安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齒區域中。該徑向齒區域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最外端及一徑向最內端。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於該徑向齒區域之該徑向最外端與該第二鏈輪之該齒底圓之間的一第一徑向距離係4.5 mm。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於該徑向齒區域之該徑向最內端與該第二鏈輪之該齒底圓之間的一第二徑向距離係2.5 mm。
就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二態樣至第九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一軸向距離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於該鏈條曲率限制面與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中之該第二鏈輪本體之一表面之間。該軸向距離在自0 mm至0.3 mm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二鏈輪本體之該表面朝向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偏移。
就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同時維持該平滑換檔操作。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二鏈輪本體之該表面遠離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偏移。
就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當然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九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到達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之一齒尖。
就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當然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三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齒高。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之該徑向齒高大於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之其他齒之至少一者之一徑向高度。
就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當然可在該換檔操作期間減小該自行車鏈條之一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四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多重鏈輪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該自行車鏈條自該第二鏈輪朝向該第一鏈輪換檔之至少一第一降檔促進區域。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包含一第一降檔起始齒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一第一軸向凹入齒。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在一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下游側上相鄰於該第一降檔起始齒且該第一軸向凹入齒與該第一降檔起始齒之間無另一齒。該第一降檔起始齒及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安置於該至少一第一降檔促進區域中。當自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觀看時,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係安置為在該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下游側上緊鄰該第一軸向凹入齒且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與該第一軸向凹入齒之間無另一齒。該鏈條曲率限制面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條自該鏈條曲率限制齒朝向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該軸向方向上支撐該自行車鏈條之該內鏈板以防止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嚙合於設置於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對對置外鏈板之間的一外鏈間隔中。
就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多重鏈輪而言,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該第一降檔起始齒及該第一軸向凹入齒使該換檔操作更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一種自行車鏈輪包括一鏈輪本體、複數個鏈輪齒、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及一第一非階梯斜面。該鏈輪本體包含面向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之一旋轉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之一第一軸向對向表面及一第二軸向對向表面。該第二軸向對向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軸向對向表面之一反面上。該第一軸向對向表面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安裝至一自行車之一組裝狀態中面向該自行車之一中心面。該複數個鏈輪齒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經構形以促進一自行車鏈條自該自行車鏈輪朝向相鄰於該自行車鏈輪之一較小鏈輪換檔且在該軸向方向上該自行車鏈輪與該較小鏈輪之間無另一鏈輪。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一中間齒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在一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下游側上相鄰於該中間齒且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與該中間齒之間無另一齒。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安置於該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中。該中間齒包含一傳動齒尖部分、一傳動面直線部分及一非傳動面直線部分。該傳動齒尖部分係至少部分安置為在該軸向方向上較靠近該第一軸向對向表面而非該第二軸向對向表面。該傳動面直線部分具有界定於該傳動面直線部分與一第一徑向線之間的一傳動面角,該第一徑向線自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傳動面直線部分之一徑向最外邊緣。該非傳動面直線部分具有界定於該非傳動面直線部分與一第二徑向線之間的一非傳動面角,該第二徑向線自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非傳動面直線部分之一徑向最外邊緣。該非傳動面角大於該傳動面角。該第一非階梯斜面在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與該中間齒之間。
就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鏈輪而言,該中間齒及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實現該自行車鏈條在一預定換檔促進區域內之一可靠換檔操作以使該換檔操作更平滑。可防止該中間齒在該自行車鏈條自一較小鏈輪朝向該自行車鏈輪換檔之一換檔操作期間首先非有意地嚙合該自行車鏈條。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進一步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該自行車鏈條自該較小鏈輪朝向該自行車鏈輪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在該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上游側上相鄰於該中間齒且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與該中間齒之間無另一齒。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安置於該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中。
就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鏈輪而言,可使該換檔操作變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鏈輪進一步包括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與該第一非階梯斜面之間的一第二非階梯斜面。
就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鏈輪而言,可進一步使該換檔操作變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第十六態樣至第十八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鏈輪經構形使得該傳動面角在自0度至20度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鏈輪而言,可進一步使該換檔操作變平滑。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鏈輪經構形使得該非傳動面角在自20度至60度之範圍內。
就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鏈輪而言,可進一步使該換檔操作變平滑。
現將參考附圖來描述(若干)實施例,其中相同元件符號標示所有各種圖式中之對應或相同元件。
首先參考圖1,一自行車10包含一自行車車架BF及一自行車傳動系統11。自行車傳動系統11包括一曲柄總成2、一輪轂總成4、一自行車多重鏈輪12及一自行車鏈條C。自行車多重鏈輪12安裝於輪轂總成4上。曲柄總成2包含一曲柄軸2A、一右曲柄臂2B、一左曲柄臂2C及一前鏈輪2D。右曲柄臂2B及左曲柄臂2C固定至曲柄軸2A。前鏈輪2D固定至曲柄軸2A及右曲柄臂2B之至少一者。自行車鏈條C與前鏈輪2D及自行車多重鏈輪12嚙合以將一踩踏力自前鏈輪2D傳輸至自行車多重鏈輪12。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曲柄總成2包含前鏈輪2D作為一單一鏈輪。然而,曲柄總成2可包含複數個前鏈輪。自行車多重鏈輪12係一後鏈輪總成。然而,自行車多重鏈輪12之結構可應用於前鏈輪。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術語係指基於坐於一自行車之一座墊(圖中未展示)上且面向一手把(圖中未展示)之一使用者(例如一騎乘者)來判定之方向。因此,此等術語在用於描述自行車多重鏈輪12時應被解譯為相對於配備有自行車多重鏈輪12之自行車,如在一水平面上之一直立騎行位置中所使用。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多重鏈輪12具有一旋轉中心軸線A1。自行車多重鏈輪12由輪轂總成4支撐以可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自行車車架BF (圖1)旋轉。自行車多重鏈輪12藉由一鎖定構件4A來固定至輪轂總成4之一鏈輪支撐體。自行車多重鏈輪12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C嚙合以在踩踏期間將一傳動旋轉力F1傳輸於自行車鏈條C與自行車多重鏈輪12之間。在踩踏期間,自行車多重鏈輪12在一旋轉傳動方向D11上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旋轉傳動方向D11係沿相對於自行車多重鏈輪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圓周方向D1界定。一反向旋轉方向D12係旋轉傳動方向D11之一相反方向且係沿圓周方向D1界定。
自行車多重鏈輪12包括複數個鏈輪SP。複數個鏈輪SP包含一第一鏈輪SP1及一第二鏈輪SP2。複數個鏈輪SP包含第三鏈輪SP3至第十二鏈輪SP12。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亦可分別指稱自行車鏈輪SP1至SP12。因此,自行車傳動系統11包括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條C。鏈輪SP之總數等於或大於10。鏈輪SP之總數較佳地等於或大於11。鏈輪SP之總數更佳地等於或大於12。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之一總數係12。然而,鏈輪SP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12係自行車多重鏈輪12中之最大鏈輪。第三鏈輪SP3係自行車多重鏈輪12中之最小鏈輪。第一鏈輪SP1具有一第一最大外徑DM1。第二鏈輪SP2具有小於第一最大外徑DM1之一第二最大外徑DM2。第三鏈輪SP3具有小於第二最大外徑DM2之一第三最大外徑DM3。第四鏈輪SP4至第十二鏈輪SP12分別具有第四最大外徑DM4至第十二最大外徑DM12。第三最大外徑DM3係第一最大外徑DM1至第十二最大外徑DM12中之最小者。第十二最大外徑DM12係第一最大外徑DM1至第十二最大外徑DM12中之最大者。鏈輪SP1至SP12之間的尺寸關係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軸向方向D2上相鄰於第一鏈輪SP1且第二鏈輪SP2與第一鏈輪SP1之間無另一鏈輪。軸向方向D2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A1。第三鏈輪SP3在軸向方向D2上相鄰於第二鏈輪SP2且第三鏈輪SP3與第二鏈輪SP2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三鏈輪SP3、第二鏈輪SP2、第一鏈輪SP1及第四鏈輪SP4至第十二鏈輪SP12依序配置於軸向方向D2上。鏈輪SP1至SP12係彼此分離之構件。然而,鏈輪SP1至SP12之至少兩者可彼此至少部分一體設置為一單件式整體構件。鏈輪SP1至SP12係由諸如鈦或鋁之一金屬材料製成。然而,鏈輪SP1至SP12之材料不受限於此實施例。鏈輪SP1至SP12之至少一者可由另一金屬材料或一非金屬材料製成。鏈輪SP1至SP12之至少一者可具有由彼此不同之複數個材料製成之一複合結構。
如圖4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含一第一鏈輪本體SP1A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相對於自行車多重鏈輪12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一鏈輪本體SP1A徑向向外延伸。第一鏈輪SP1亦可指稱一自行車鏈輪SP1。第一鏈輪本體SP1A亦可指稱一鏈輪本體SP1A。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亦可指稱複數個鏈輪齒SP1B。即,自行車鏈輪SP1包括鏈輪本體SP1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B。複數個鏈輪齒SP1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本體SP1A徑向向外延伸。
第一鏈輪SP1包含複數個齒底SP1C。齒底SP1C設置於鏈輪齒SP1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一鏈輪SP1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1C界定之一齒底圓RC1。自行車鏈輪SP1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1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之總齒數係14。然而,第一鏈輪SP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鏈輪SP1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第二鏈輪SP2 (圖3)朝向第一鏈輪SP1換檔之至少一第一降檔促進區域FD1。自行車鏈輪SP1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1朝向相鄰於自行車鏈輪SP1之較小鏈輪SP2 (圖3)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1,且在軸向方向D2上自行車鏈輪SP1與較小鏈輪SP2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1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包含兩個降檔促進區域FD1及兩個升檔促進區域FU1。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1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1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5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包含一第二鏈輪本體SP2A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二鏈輪本體SP2A徑向向外延伸。第二鏈輪SP2亦可指稱一自行車鏈輪SP2。第二鏈輪本體SP2A亦可指稱一鏈輪本體SP2A。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亦可指稱複數個鏈輪齒SP2B。即,自行車鏈輪SP2包括鏈輪本體SP2A及複數個鏈輪齒SP2B。複數個鏈輪齒SP2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本體SP2A徑向向外延伸。
第二鏈輪SP2包含複數個齒底SP2C。齒底SP2C設置於鏈輪齒SP2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二鏈輪SP2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2C界定之一齒底圓RC2。自行車鏈輪SP2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2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11。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之總齒數係12。然而,第二鏈輪SP2之複數個鏈輪齒SP2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2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3朝向鏈輪SP2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2。鏈輪SP2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2朝向較小鏈輪SP3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包含一個降檔促進區域FD2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包含兩個升檔促進區域FU2。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2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2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一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SP1E及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SP1E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SP1F。第二鏈輪SP2具有一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及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SP1F及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彼此。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SP1E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SP1安裝至自行車10之一組裝狀態中面向自行車10之一中心面10A (圖1)。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SP1安裝至自行車10之組裝狀態中面向自行車10之中心面10A (圖1)。
鏈輪本體SP1A包含面向相對於自行車鏈輪SP1之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2之一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1A1及一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1A2。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1A2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1A1之一反面上。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1A1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SP1安裝至自行車10之組裝狀態中面向自行車10之中心面10A (圖1)。
如圖6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包含一第三鏈輪本體SP3A及複數個第三鏈輪齒SP3B。複數個第三鏈輪齒SP3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三鏈輪本體SP3A徑向向外延伸。第三鏈輪SP3包含複數個齒底SP3C。齒底SP3C設置於鏈輪齒SP3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三鏈輪SP3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3C界定之一齒底圓RC3。第三鏈輪SP3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3B之一總數)係10。然而,第三鏈輪SP3之複數個鏈輪齒SP3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7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包含一第四鏈輪本體SP4A及複數個第四鏈輪齒SP4B。複數個第四鏈輪齒SP4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四鏈輪本體SP4A徑向向外延伸。第四鏈輪SP4包含複數個齒底SP4C。齒底SP4C設置於鏈輪齒SP4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四鏈輪SP4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4C界定之一齒底圓RC4。自行車鏈輪SP4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4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11。在此實施例中,第四鏈輪SP4之總齒數係16。然而,第四鏈輪SP4之複數個鏈輪齒SP4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4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1朝向鏈輪SP4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4。鏈輪SP4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4朝向較小鏈輪SP1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4。在此實施例中,第四鏈輪SP4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4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4。在此實施例中,第四鏈輪SP4包含兩個降檔促進區域FD4及兩個升檔促進區域FU4。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4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4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8中所見,第五鏈輪SP5包含一第五鏈輪本體SP5A及複數個第五鏈輪齒SP5B。複數個第五鏈輪齒SP5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五鏈輪本體SP5A徑向向外延伸。第五鏈輪SP5包含複數個齒底SP5C。齒底SP5C設置於鏈輪齒SP5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五鏈輪SP5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5C界定之一齒底圓RC5。自行車鏈輪SP5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5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11。在此實施例中,第五鏈輪SP5之總齒數係18。然而,第五鏈輪SP5之複數個鏈輪齒SP5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5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4朝向鏈輪SP5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5。鏈輪SP5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5朝向較小鏈輪SP4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5。在此實施例中,第五鏈輪SP5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5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5。在此實施例中,第五鏈輪SP5包含兩個降檔促進區域FD5及兩個升檔促進區域FU5。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5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5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9中所見,第六鏈輪SP6包含一第六鏈輪本體SP6A及複數個第六鏈輪齒SP5B。複數個第六鏈輪齒SP6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六鏈輪本體SP6A徑向向外延伸。第六鏈輪SP6包含複數個齒底SP6C。齒底SP6C設置於鏈輪齒SP6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六鏈輪SP6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6C界定之一齒底圓RC6。自行車鏈輪SP6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6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19。在此實施例中,第六鏈輪SP6之總齒數係21。然而,第六鏈輪SP6之複數個鏈輪齒SP6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6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5朝向鏈輪SP6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6。鏈輪SP6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6朝向較小鏈輪SP5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6。在此實施例中,第六鏈輪SP6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6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6。在此實施例中,第六鏈輪SP6包含三個降檔促進區域FD6及三個升檔促進區域FU6。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6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6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0中所見,第七鏈輪SP7包含一第七鏈輪本體SP7A及複數個第七鏈輪齒SP7B。複數個第七鏈輪齒SP7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七鏈輪本體SP7A徑向向外延伸。第七鏈輪SP7包含複數個齒底SP7C。齒底SP7C設置於鏈輪齒SP7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七鏈輪SP7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7C界定之一齒底圓RC7。自行車鏈輪SP7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7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19。在此實施例中,第七鏈輪SP7之總齒數係24。然而,第七鏈輪SP7之複數個鏈輪齒SP7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7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6朝向鏈輪SP7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7。鏈輪SP7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7朝向較小鏈輪SP6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7。在此實施例中,第七鏈輪SP7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7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7。在此實施例中,第七鏈輪SP7包含三個降檔促進區域FD7及三個升檔促進區域FU7。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7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7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1中所見,第八鏈輪SP8包含一第八鏈輪本體SP8A及複數個第八鏈輪齒SP8B。複數個第八鏈輪齒SP8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八鏈輪本體SP8A徑向向外延伸。第八鏈輪SP8包含複數個齒底SP8C。齒底SP8C設置於鏈輪齒SP8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八鏈輪SP8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8C界定之一齒底圓RC8。自行車鏈輪SP8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8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25。在此實施例中,第八鏈輪SP8之總齒數係28。然而,第八鏈輪SP8之複數個鏈輪齒SP8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8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7朝向鏈輪SP8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8。鏈輪SP8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8朝向較小鏈輪SP7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8。在此實施例中,第八鏈輪SP8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8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8。在此實施例中,第八鏈輪SP8包含四個降檔促進區域FD8及四個升檔促進區域FU8。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8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8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2中所見,第九鏈輪SP9包含一第九鏈輪本體SP9A及複數個第九鏈輪齒SP9B。複數個第九鏈輪齒SP9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九鏈輪本體SP9A徑向向外延伸。第九鏈輪SP9亦可指稱一自行車鏈輪SP9。第九鏈輪本體SP9A亦可指稱一鏈輪本體SP9A。複數個第九鏈輪齒SP9B亦可指稱複數個鏈輪齒SP9B。因此,自行車鏈輪SP9包括鏈輪本體SP9A及複數個鏈輪齒SP9B。複數個鏈輪齒SP9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本體SP9A徑向向外延伸。
第九鏈輪SP9包含複數個齒底SP9C。齒底SP9C設置於鏈輪齒SP9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九鏈輪SP9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9C界定之一齒底圓RC9。自行車鏈輪SP9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9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25。在此實施例中,第九鏈輪SP9之總齒數係32。然而,第九鏈輪SP9之複數個鏈輪齒SP9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自行車鏈輪SP9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9朝向相鄰於自行車鏈輪SP9之較小鏈輪SP8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9,且在軸向方向D2上自行車鏈輪SP9與較小鏈輪SP8之間無另一鏈輪。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輪SP9包括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9。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輪SP9包括四個升檔促進區域FU9。然而,升檔促進區域FU9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自行車鏈輪SP9進一步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8朝向自行車鏈輪SP9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9。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輪SP9包括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9。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鏈輪SP9包括四個降檔促進區域FD9。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9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3中所見,第十鏈輪SP10包含一第十鏈輪本體SP10A及複數個第十鏈輪齒SP10B。複數個第十鏈輪齒SP10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十鏈輪本體SP10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鏈輪SP10包含複數個齒底SP10C。齒底SP10C設置於鏈輪齒SP10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十鏈輪SP10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10C界定之一齒底圓RC10。自行車鏈輪SP10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10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25。在此實施例中,第十鏈輪SP10之總齒數係36。然而,第十鏈輪SP10之複數個鏈輪齒SP10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10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9朝向鏈輪SP10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10。鏈輪SP10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10朝向較小鏈輪SP9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10。在此實施例中,第十鏈輪SP10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10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10。在此實施例中,第十鏈輪SP10包含四個降檔促進區域FD10及四個升檔促進區域FU10。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10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10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4中所見,第十一鏈輪SP11包含一第十一鏈輪本體SP11A及複數個第十一鏈輪齒SP11B。複數個第十一鏈輪齒SP11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十一鏈輪本體SP11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一鏈輪SP11包含複數個齒底SP11C。齒底SP11C設置於鏈輪齒SP11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十一鏈輪SP11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11C界定之一齒底圓RC11。自行車鏈輪SP11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11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25。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一鏈輪SP11之總齒數係40。然而,第十一鏈輪SP1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1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11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10朝向鏈輪SP11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11。鏈輪SP11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11朝向較小鏈輪SP10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11。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一鏈輪SP11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11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11。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一鏈輪SP11包含四個降檔促進區域FD11及四個升檔促進區域FU11。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11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11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5中所見,第十二鏈輪SP12包含一第十二鏈輪本體SP12A及複數個第十二鏈輪齒SP12B。複數個第十二鏈輪齒SP12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十二鏈輪本體SP12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二鏈輪SP12包含複數個齒底SP12C。齒底SP12C設置於鏈輪齒SP12B之相鄰兩者之間。第十二鏈輪SP12具有由複數個齒底SP12C界定之一齒底圓RC12。自行車鏈輪SP12之一總齒數(複數個鏈輪齒SP12B之一總數)等於或大於41。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二鏈輪SP12之總齒數係45。然而,第十二鏈輪SP12之複數個鏈輪齒SP12B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SP12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11朝向鏈輪SP12換檔之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12。鏈輪SP12包括經構形以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鏈輪SP12朝向較小鏈輪SP11換檔之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12。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二鏈輪SP12包含複數個降檔促進區域FD12及複數個升檔促進區域FU12。在此實施例中,第十二鏈輪SP12包含五個降檔促進區域FD11及五個升檔促進區域FU12。然而,降檔促進區域FD12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升檔促進區域FU12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6中所見,自行車多重鏈輪12包括一鏈輪載體14。鏈輪載體14包含一輪轂嚙合部件16及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輪轂嚙合部件16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之一鏈輪支撐體4B嚙合。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自輪轂嚙合部件16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鏈輪安裝臂18之一總數係6。然而,鏈輪安裝臂18之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3中所見,複數個鏈輪SP6、SP7及SP9至SP11固定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鏈輪SP6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6 (圖16)來固定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鏈輪SP7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7 (圖16)來固定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鏈輪SP9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9 (圖16)來固定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鏈輪SP10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10 (圖16)來固定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鏈輪SP11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11 (圖16)來固定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18。鏈輪SP12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12 (圖16)來固定至鏈輪SP11。
鏈輪SP5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6來固定至鏈輪SP6。複數個間隔件SC6設置於鏈輪SP5與SP6之間。鏈輪SP8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9來固定至鏈輪SP9。複數個間隔件SC9設置於鏈輪SP8與SP9之間。鏈輪SP12藉由複數個緊固件F12來固定至鏈輪SP11。複數個間隔件SC12設置於鏈輪SP11與SP12之間。
輪轂嚙合部件16包含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之複數個外花鍵齒(圖中未展示)嚙合之一輪轂內花鍵19。輪轂內花鍵19包含一第一輪轂內花鍵20及一第二輪轂內花鍵2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輪轂內花鍵20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二輪轂內花鍵22間隔開以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第一輪轂內花鍵20與第二輪轂內花鍵22之間的一環形凹槽24。第一輪轂內花鍵20可連接至第二輪轂內花鍵22。
第一輪轂內花鍵20包含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之外花鍵齒(圖中未展示)嚙合之複數個第一內花鍵齒28。第二輪轂內花鍵22包含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之複數個外花鍵齒(圖中未展示)嚙合之複數個第二內花鍵齒30。
如圖7中所見,鏈輪SP4包含一內花鍵SP4S。內花鍵SP4S包含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 (圖3)之複數個外花鍵齒(圖中未展示)嚙合之複數個內花鍵齒SP4H。如圖3中所見,在自行車多重鏈輪12安裝於輪轂總成4上之一狀態中,鏈輪SP4在軸向方向D2上保持於鏈輪載體14之輪轂嚙合部件16與輪轂總成4之鎖定構件4A之間。
如圖4中所見,鏈輪SP1包含一內花鍵SP1S。內花鍵SP1S包含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 (圖3)之複數個外花鍵齒(圖中未展示)嚙合之複數個內花鍵齒SP1H。如圖3中所見,在自行車多重鏈輪12安裝於輪轂總成4上之一狀態中,鏈輪SP1在軸向方向D2上保持於鏈輪載體14之輪轂嚙合部件16與輪轂總成4之鎖定構件4A之間。
如圖17中所見,鏈輪SP2包含一內花鍵SP2S。內花鍵SP2S包含經構形以與輪轂總成4 (圖3)之複數個外花鍵齒(圖中未展示)嚙合之複數個內花鍵齒SP2H。如圖3中所見,在自行車多重鏈輪12安裝於輪轂總成4上之一狀態中,鏈輪SP2在軸向方向D2上保持於鏈輪載體14之輪轂嚙合部件16與輪轂總成4之鎖定構件4A之間。
如圖18中所見,鏈輪SP3包含一轉矩傳輸輪廓SP3F。轉矩傳輸輪廓SP3F包含經構形以與鏈輪SP2嚙合以傳輸傳動旋轉力F1之複數個外花鍵齒SP3G。如圖5中所見,鏈輪SP2包含一轉矩傳輸輪廓SP2F。轉矩傳輸輪廓SP2F包含經構形以與鏈輪SP3之複數個外花鍵齒SP3G嚙合以傳輸傳動旋轉力F1之複數個額外內花鍵齒SP2G。
如圖5中所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包含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包含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具體而言,第二鏈輪SP2包括具有一個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十二個第二鏈輪齒SP2B。然而,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包含另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來替代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或除包含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外,亦包含另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
如圖19中所見,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具有一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朝向第一鏈輪SP1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2上支撐自行車鏈條C之內鏈板C1以防止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之一者(例如SP1R)嚙合於設置於自行車鏈條C之一對對置外鏈板C2之間的一外鏈間隔C2A中。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接觸內鏈板C1以限制對置外鏈板對C2在由一變速器(derailleur,圖中未展示)使自行車鏈條C自第二鏈輪SP2換檔至第一鏈輪SP1之一降檔操作中軸向移動。
如圖20中所見,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安置於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中。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具有安置於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中之一倒角部分SP2L2。
如圖21中所見,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徑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延伸。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係安置為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倒角部分SP2L2徑向向內。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係安置為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齒底圓RC2徑向向外。
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安置於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徑向齒區域TR中。徑向齒區域TR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徑向最外端TR1及一徑向最內端TR2。徑向齒區域TR設置為自齒底圓RC2徑向向外。徑向齒區域TR之徑向最外端TR1設置為自徑向齒區域TR之徑向最內端TR2徑向向外。
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於徑向齒區域TR之徑向最外端TR1與第二鏈輪SP2之齒底圓RC2之間的一第一徑向距離RD1係4.5 mm。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於徑向齒區域TR之徑向最內端TR2與第二鏈輪SP2之齒底圓RC2之間的一第二徑向距離RD2係2.5 mm。第一徑向距離RD1自齒底圓RC2徑向向外界定至徑向齒區域TR之徑向最外端TR1。第二徑向距離RD2自齒底圓RC2徑向向外界定至徑向齒區域TR之徑向最內端TR2。然而,徑向齒區域TR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在此實施例中,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未到達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一齒尖SP2L3。當沿旋轉中心軸線A1觀看時,倒角部分SP2L2設置於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與齒尖SP2L3之間。然而,如圖22中所見,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可到達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齒尖SP2L3。在此修改方案中,自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省略倒角部分SP2L2。
如圖20及圖21中所見,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包含一上游表面SP2L6及一下游表面SP2L7。上游表面SP2L6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上設置於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之一上游側上。下游表面SP2L7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上設置於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之一下游側上。上游表面SP2L6耦合至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及倒角部分SP2L2。下游表面SP2L7耦合至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及倒角部分SP2L2。
如圖23中所見,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具有安置於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中之一額外倒角部分SP2L4。然而,可自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省略額外倒角部分SP2L4。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包含一額外下游表面SP2L8。額外下游表面SP2L8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上設置於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一下游側上。額外下游表面SP2L8耦合至額外倒角部分SP2L4。
如圖24中所見,倒角部分SP2L2經構形使得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齒尖SP2L3係至少部分安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較靠近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而非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在此實施例中,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齒尖SP2L3係部分安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較靠近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而非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齒尖SP2L3包含設置於齒尖SP2L3之一圓周端上之一軸向中點CP1。一第一距離DS1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軸向中點CP1與一表面SP2A1之間。一第二距離DS2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軸向中點CP1與一表面SP2A2之間。表面SP2A1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表面SP2A2之一反面上。第一距離DS1小於第二距離DS2。倒角部分SP2L2自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齒尖SP2L3延伸至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
一軸向距離AD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於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與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中之第二鏈輪本體SP2A之表面SP2A2之間。軸向距離AD在自0 mm至0.3 mm之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軸向距離AD係0.1 mm。然而,軸向距離AD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鏈輪本體SP2A之表面SP2A2朝向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偏移。然而,如圖25中所見,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可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鏈輪本體SP2A之表面SP2A2遠離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SP2E偏移。
如圖26中所見,第二鏈輪本體SP2A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一軸向凹入部分SP2A3。軸向凹入部分SP2A3在軸向方向D2上凹入。軸向凹入部分SP2A3安置於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SP2F中。軸向凹入部分SP2A3係安置為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徑向向內。
如圖27中所見,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具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一徑向齒高RH1。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徑向齒高RH1大於複數個第二鏈輪齒SP2B之其他齒之徑向高度RH2。徑向齒高RH1自齒底圓RC2徑向向外界定至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齒尖SP2L3。徑向高度RH2自齒底圓RC2徑向向外界定至第二鏈輪齒SP2M之齒尖SP2M3。
例如,在此實施例中,徑向齒高RH1與第二鏈輪齒SP2M之徑向高度RH2之間的一差值係0.5 mm。然而,徑向齒高RH1與第二鏈輪齒SP2M之徑向高度RH2之間的差值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4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1B包含複數個鏈條曲率限制齒SP1L。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包括具有兩個鏈條曲率限制齒SP1L之十四個鏈輪齒SP1B。如圖6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3B包含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3L。在此實施例中,第三鏈輪SP3包括具有一個鏈條曲率限制齒SP3L之十個鏈輪齒SP3B。如圖7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4B包含複數個鏈條曲率限制齒SP4L。在此實施例中,第四鏈輪SP4包括具有兩個鏈條曲率限制齒SP4L之十六個鏈輪齒SP4B。鏈條曲率限制齒SP1L、SP3L及SP4L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二鏈輪SP2之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之結構的結構。鏈條曲率限制齒SP3L具有實質上相同圖22中所繪示之修改方案之結構的結構。因此,此處為簡潔起見而不再對其等加以詳述。
如圖4中所見,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包含一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及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一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2換檔至第一鏈輪SP1之一降檔操作中首先接納自行車鏈條C。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經構形以在降檔操作中減少第二鏈輪SP2與自行車鏈條C之間的干擾。
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之一下游側上相鄰於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且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與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之間無另一齒。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及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安置於至少一第一降檔促進區域FD1中。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鏈輪齒SP1B包含複數個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及複數個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然而,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28中所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具有設置於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SP1F上之一凹槽SP1R1。凹槽SP1R1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SP1F凹入至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SP1E。
如圖19中所見,當自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2觀看時,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係安置為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之一下游側上緊鄰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且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與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之間無另一齒。鏈條曲率限制面SP2L1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鏈條曲率限制齒SP2L朝向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2上支撐自行車鏈條C之內鏈板C1以防止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嚙合於設置於自行車鏈條C之對置外鏈板對C2之間的外鏈間隔C2A中。
如圖4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1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A及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B。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安置於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1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1朝向較小鏈輪SP2換檔之一升檔操作期間使自行車鏈條C之內鏈板C1脫離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
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第一鏈輪SP1換檔至較小鏈輪SP2之升檔操作中使自行車鏈條C首先自第一鏈輪SP1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處脫軌(derail)。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經構形以在升檔操作中首先脫離自行車鏈條C之對置內鏈板對C1。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經構形以避免在升檔操作中首先脫離自行車鏈條C之對置外鏈板對C2,因為對置外鏈板對C2之一軸向寬度大於對置內鏈板對C1之一軸向寬度。
複數個鏈輪齒SP1B包含相鄰於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一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相對於旋轉傳動方向D11安置於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一下游側上。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經構形以在升檔操作中最後脫離自行車鏈條C之外鏈板C2。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齒SP1B包含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設置於升檔促進區域FU9中。
複數個鏈輪齒SP1B包含在相對於旋轉傳動方向D11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一上游側上相鄰於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至少一軸向凹入齒SP1P且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圓周方向D1上無另一齒。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齒SP1B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1P。然而,軸向凹入齒SP1P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軸向凹入齒SP1P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第一鏈輪SP1換檔至較小鏈輪SP2之升檔操作中減少第一鏈輪SP1與自行車鏈條C之間的干擾。軸向凹入齒SP1P設置於升檔促進區域FU1中。
如圖29及圖30中所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包含一傳動面SP1U1、一非傳動面SP1U2及一齒尖部分SP1U3。傳動面SP1U1包含一傳動面側齒尖端E11。非傳動面SP1U2包含一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齒尖部分SP1U3連接傳動面側齒尖端E11及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傳動面側齒尖端E11設置於傳動面SP1U1之一徑向最外端處。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設置於非傳動面SP1U2之一徑向最外端處。
如圖29中所見,非傳動面SP1U2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圓周方向D1上自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延伸。非傳動面SP1U2包含安置為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徑向向內之一非傳動面突出部SP1U4。非傳動面突出部SP1U4具有一突出尖端SP1U5。突出尖端SP1U5係安置為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徑向向內。突出尖端SP1U5係安置為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自行車鏈輪SP1之齒底圓RC1徑向向外。
如圖31及圖32中所見,突出尖端SP1U5係安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較靠近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1A2而非非傳動面側齒尖端E12,使得一引導斜面SP1U6自突出尖端SP1U5朝向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1A1延伸。引導斜面SP1U6設置於非傳動面突出部SP1U4上且在軸向方向D2上較靠近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1A1而非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1A2。
如圖33中所見,自行車鏈條C包括一內鏈板C1及一外鏈板C2。內鏈板C1包含一第一內鏈端部分C11、一第二內鏈端部分C12及使第一內鏈端部分C11及第二內鏈端部分C12互連之一內鏈中間部分C13。第一內鏈端部分C11在相對於內鏈板C1之一縱向中心線CL1之一縱向方向D3上具有一第一縱向伸長邊緣C11A。第一縱向伸長邊緣C11A在自第二內鏈端部分C12沿縱向方向D3朝向第一內鏈端部分C11界定之一第一縱向方向D31上延伸。第一內鏈端部分C11包含具有一第一中心軸線CA11之一第一內鏈開口C11B。第二內鏈端部分C12包含具有一第二中心軸線CA12之一第二內鏈開口C12B。縱向中心線CL1與第一中心軸線CA11及第二中心軸線CA12相交。縱向方向D3平行於縱向中心線CL1。
第二內鏈端部分C12在縱向方向D3上具有一第二縱向伸長邊緣C12A。第二縱向伸長邊緣C12A在自第一內鏈端部分沿縱向方向D3朝向第二內鏈端部分C12界定之一第二縱向方向D32上延伸。
如圖34中所見,第一縱向伸長邊緣C11A經構形以在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一者定位於自行車鏈條C之外鏈板對C2之間的外鏈間隔C2A中之一嚙合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2上支撐自行車鏈輪SP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一者。第二縱向伸長邊緣C12A經構形以在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一者定位於自行車鏈條C之外鏈板對C2之間的外鏈間隔C2A中之一嚙合狀態中在軸向方向D2上支撐自行車鏈輪SP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一者。
如圖35及圖36中所見,非傳動面突出部SP1U4之引導斜面SP1U6可在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1換檔至較小鏈輪SP2之升檔操作中與自行車鏈條C之內鏈板C1之第一縱向伸長邊緣C11A接觸。因此,非傳動面突出部SP1U4使用引導斜面SP1U6來引導自行車鏈條C,使得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 (SP1UA)在升檔操作中進入對置外鏈板對C2之外鏈間隔C2A中。
其他鏈輪之鏈輪齒可包含鏈輪SP1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例如,如圖5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2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A及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B。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7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4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A及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B。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4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8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5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A及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B。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5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9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6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B及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C。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6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0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7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B及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C。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7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1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8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B、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C及一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D。然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8U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2U至SP8U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的結構。因此,此處為簡潔起見而不再對其等詳述。
其他鏈輪之鏈輪齒可包含鏈輪SP1之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軸向凹入齒SP1P及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之結構。例如,如圖5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2B包含一第一降檔起始齒SP2N、一第一軸向凹入齒SP2R、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2P及複數個最後鏈條嚙合齒SP2T。如圖7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4B包含複數個第一降檔起始齒SP4N、複數個第一軸向凹入齒SP4R、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4P及複數個最後鏈條嚙合齒SP2T。如圖8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5B包含複數個第一降檔起始齒SP5N、複數個第一軸向凹入齒SP5R、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5P及複數個最後鏈條嚙合齒SP5T。如圖9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6B包含複數個第一降檔起始齒SP6N、複數個第一軸向凹入齒SP6R、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6P及複數個最後鏈條嚙合齒SP6T。如圖10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7B包含複數個第一降檔起始齒SP7N、複數個第一軸向凹入齒SP7R、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7P及複數個最後鏈條嚙合齒SP7T。如圖11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8B包含複數個第一降檔起始齒SP8N、複數個第一軸向凹入齒SP8R、複數個軸向凹入齒SP8P及複數個最後鏈條嚙合齒SP8T。
第一降檔起始齒SP2N至SP8N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第一降檔起始齒SP1N之結構的結構。第一軸向凹入齒SP2R至SP8R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之結構的結構。軸向凹入齒SP2P至SP8P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軸向凹入齒SP1P之結構的結構。最後鏈條嚙合齒SP2T至SP8T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之結構的結構。因此,此處為簡潔起見而不再對其等加以詳述。
如圖12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9B包含一中間齒SP9M及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安置於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FU9中。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9換檔至較小鏈輪SP8之一升檔操作中減少自行車鏈輪SP9與自行車鏈條C之間的干擾。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齒SP9B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安置於升檔促進區域FU9中。然而,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鏈輪齒SP9B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安置於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FD9中。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8換檔至自行車鏈輪SP9之一降檔操作中減少自行車鏈輪SP9與自行車鏈條C之間的干擾。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齒SP9B包含複數個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安置於降檔促進區域FD9中。然而,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之一總數不受限於此實施例。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第一軸向凹入齒SP1R (圖4)之結構的結構。
如圖12中所見,中間齒SP9M可為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8換檔至自行車鏈輪SP9之降檔操作中減少自行車鏈輪SP9與自行車鏈條C之間的干擾之一軸向凹入降檔齒。複數個鏈輪齒SP9B包含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條C自較小鏈輪SP8換檔至自行車鏈輪SP9之降檔操作中首先接納自行車鏈條C之複數個降檔起始齒SP9N。降檔起始齒SP9N設置於降檔促進區域FD9中。
複數個鏈輪齒SP9B包含複數個第一脫軌齒SP9Y、複數個第二脫軌齒SP9Q及複數個升檔促進齒SP9Z。第一脫軌齒SP9Y經構形以在一第一鏈條相中在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9換檔至較小鏈輪SP8之升檔操作中使自行車鏈條C首先自自行車鏈輪SP9脫軌。第二脫軌齒SP9Q經構形以在不同於第一鏈相之一第二鏈相中在自行車鏈條C自行車鏈輪SP9換檔至較小鏈輪SP8之升檔操作中使自行車鏈條C首先自自行車鏈輪SP9脫軌。第二脫軌齒SP9Q經構形以在升檔操作中促進自行車鏈條C自自行車鏈輪SP9之升檔促進齒SP9Z處脫軌。升檔促進齒SP9Z經構形以在第二鏈相中在升檔操作中最後脫離自行車鏈條C。第二脫軌齒SP9Q經構形以在第一鏈相中在升檔操作中最後脫離自行車鏈條C。第一脫軌齒SP9Y、第二脫軌齒SP9Q及升檔促進齒SP9Z設置於升檔促進區域FU9中。
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軸向凹入齒SP1P (圖4)之功能的功能。因此,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可被視為軸向凹入齒SP9X。第一脫軌齒SP9Y及第二脫軌齒SP9Q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 (圖4)之功能的功能。因此,第一脫軌齒SP9Y及第二脫軌齒SP9Q可被視為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Y及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Q。第二脫軌齒SP9Q及升檔促進齒SP9Z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1之最後鏈條嚙合齒SP1T (圖4)之功能的功能。因此,第二脫軌齒SP9Q及升檔促進齒SP9Z可被視為最後鏈條嚙合齒SP9Q及最後鏈條嚙合齒SP9Z。
如圖3中所見,鏈輪本體SP9A包含一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及一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9F。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及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9F面向相對於自行車鏈輪SP9之旋轉中心軸線A1之軸向方向D2。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9F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之一反面上。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經構形以在自行車鏈輪SP9安裝至自行車10之一組裝狀態中面向自行車10之中心面10A (圖1)。
如圖37中所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之一下游側上相鄰於中間齒SP9M且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與中間齒SP9M之間無另一齒。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上設置於中間齒SP9M之一下游側上。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之一上游側上相鄰於中間齒SP9M且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與中間齒SP9M之間無另一齒。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在旋轉傳動方向D11上設置於中間齒SP9M之一上游側上。然而,另一齒可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軸向凹入降檔齒SP9與中間齒SP9M之間。
中間齒SP9包含一傳動齒尖部分SP9M1、一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2及一非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3。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2具有界定於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2與一第一徑向線RL1之間的一傳動面角AG1,第一徑向線RL1自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2之一徑向最外邊緣E1。非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3具有界定於非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3與一第二徑向線RL2之間的一非傳動面角AG2,第二徑向線RL2自旋轉中心軸線A1延伸至非傳動面直線部分SP9M2之一徑向最外邊緣E2。非傳動面角AG2大於傳動面角AG1。傳動面角AG1在自0度至20度之範圍內。非傳動面角AG2在自20度至60度之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傳動面角AG1係8度,而非傳動面角AG2係40度。然而,傳動面角AG1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非傳動面角AG2不受限於此實施例及上述範圍。
自行車鏈輪SP9包括在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之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與中間齒SP9M之間的一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自行車鏈輪SP9進一步包括在圓周方向D1上設置於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與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之間的一第二非階梯斜面SP9M5。然而,第二非階梯斜面SP9M5可自自行車鏈輪SP9省略。
如圖38中所見,一第一軸向厚度AT1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界定至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一第二軸向厚度AT2在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非階梯斜面SP9M5界定至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在圓周方向D1上自中間齒SP9M朝向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延伸以逐漸減小第一軸向厚度AT1。第二非階梯斜面SP9M5在圓周方向D1上自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朝向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延伸以逐漸減小第二軸向厚度AT2。因此,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及第二非階梯斜面SP9M5之各者無任何階梯。第一軸向厚度AT1之最大值等於第二軸向厚度AT2之最大值。因此,第一非階梯斜面SP9M4在圓周方向D1上無任何階梯地平滑連接至第二非階梯斜面SP9M5。
傳動齒尖部分SP9M1係至少部分安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較靠近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而非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9F。在此實施例中,傳動齒尖部分SP9M1係部分安置為在軸向方向D2上較靠近第一軸向對向表面SP9E而非第二軸向對向表面SP9F。
如圖13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10B包含複數個中間齒SP10M、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齒SP10X、複數個軸向凹入降檔齒SP10D、複數個降檔起始齒SP10N、複數個第一脫軌齒SP10Y、複數個第二脫軌齒SP10Q及複數個升檔促進齒SP10Z。如圖14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11B包含複數個中間齒SP11M、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齒SP11X、複數個軸向凹入降檔齒SP11D、複數個降檔起始齒SP11N、複數個第一脫軌齒SP11Y、複數個第二脫軌齒SP11Q及複數個升檔促進齒SP11Z。如圖15中所見,複數個鏈輪齒SP12B包含複數個中間齒SP12M、複數個軸向凹入升檔齒SP12X、複數個軸向凹入降檔齒SP12D、複數個降檔起始齒SP12N、複數個第一脫軌齒SP12Y、複數個第二脫軌齒SP12Q及複數個升檔促進齒SP12Z。
軸向凹入升檔齒SP10X、SP11X及SP12X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9之軸向凹入升檔齒SP9X之結構的結構。因此,軸向凹入升檔齒SP10X、SP11X及SP12X可被視為軸向凹入齒SP10X、SP11X及SP12X。軸向凹入降檔齒SP10D、SP11D及SP12D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9之軸向凹入降檔齒SP9D之結構的結構。因此,降檔起始齒SP10N、SP11N及SP12N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9之降檔起始齒SP9N之結構的結構。第一脫軌齒SP10Y、SP11Y及SP12Y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9之第一脫軌齒SP9Y之結構的結構。因此,第一脫軌齒SP10Y、SP11Y及SP12Y可被視為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Y、SP11Y及SP12Y。第二脫軌齒SP10Q、SP11Q及SP12Q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9之第二脫軌齒SP9Q之結構的結構。因此,第二脫軌齒SP10Q、SP11Q及SP12Q可被視為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Q、SP11Q及SP12Q或最後鏈條嚙合齒SP10Q、SP11Q及SP12Q。升檔促進齒SP10Z、SP11Z及SP12Z具有實質上相同於鏈輪SP9之升檔促進齒SP9Z之結構的結構。因此,升檔促進齒SP10Z、SP11Z及SP12Z可被視為最後鏈條嚙合齒SP10Z、SP11Z及SP12Z。因此,此處為簡潔起見而不再對其等加以詳述。 修改方案
鏈輪SP1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可應用於鏈輪SP9至SP12。例如,如圖39中所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可應用於鏈輪SP9之鏈輪齒SP9B。在此修改方案中,複數個鏈輪齒SP9B可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UB、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UC及一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9UD。
如圖40中所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可應用於鏈輪SP10之鏈輪齒SP10B。在此修改方案中,複數個鏈輪齒SP10B可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UB、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UC及一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0UD。
如圖41中所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可應用於鏈輪SP11之鏈輪齒SP11B。在此修改方案中,複數個鏈輪齒SP11B可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1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1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1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1UB、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1UC及一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1UD。
如圖42中所見,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U之結構可應用於鏈輪SP12之鏈輪齒SP12B。在此修改方案中,複數個鏈輪齒SP12B可包含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具體而言,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包含一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A、一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B、一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C、一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D及一第五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SP12UE。
在上述實施例中,鏈輪齒具有實質上彼此相同之軸向寬度。然而,鏈輪齒之一軸向寬度可不同於另一鏈輪齒之一軸向寬度。例如,鏈輪齒可具有一內鏈嚙合齒及一外鏈嚙合齒。外鏈嚙合齒之一軸向寬度大於內鏈嚙合齒之一軸向寬度。外鏈嚙合齒之軸向寬度大於設置於對置內鏈板對之間的一軸向距離且小於設置於對置外鏈板對之間的一軸向距離。內鏈嚙合齒之軸向寬度小於對置內鏈板之軸向距離。
在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中所見,曲柄總成2包含前鏈輪2D作為一單一鏈輪。然而,曲柄總成2可包含複數個鏈輪。當曲柄總成2包含前鏈輪2D作為一單一鏈輪時,可減輕自行車傳動系統11之重量。當曲柄總成2包含複數個鏈輪時,可增加自行車傳動系統11之換檔齒輪檔之一總數。
在上述實施例中,如圖43中所見,鏈輪SP1至SP12之總齒數之組合係10、12、14、16、18、21、24、28、32、36、40及45。然而,自行車多重鏈輪12可具有鏈輪SP1至SP12之總齒數之其他組合。例如,鏈輪SP1至SP12之總齒數之另一組合可為10、12、14、16、18、21、24、28、33、39、45及51。在鏈輪之總數係11之一情況中,鏈輪SP1至SP11之總齒數之另一組合可為10、12、14、16、18、21、24、28、33、39及45。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意欲為開放式術語,其特指存在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但不排除存在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此概念亦適用於類似含義之用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衍生詞。
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可具有一單一部分或複數個部分之雙重含義。
本申請案中所列舉之序數(諸如「第一」及「第二」)僅為識別符,而非具有例如一特定順序及其類似者之任何其他含義。再者,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二元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一元件」。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對」除涵蓋元件對具有彼此相同形狀或結構之構形之外,亦可涵蓋元件對具有彼此不同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術語「一」、「一或多個」及「至少一」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
最後,如本文所使用,諸如「實質上」、「約」及「近似」之程度術語意謂未使最終結果明顯改變之經修飾術語之合理偏差量。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解釋為包含諸如「實質上」、「約」及「近似」之術語。
顯而易見,可鑑於上述教示而進行本發明之諸多修改及變動。因此,應瞭解,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依除本文具體所描述之方式之外之其他方式實踐本發明。
2‧‧‧曲柄總成 2A‧‧‧曲柄軸 2B‧‧‧右曲柄臂 2C‧‧‧左曲柄臂 2D‧‧‧前鏈輪 4‧‧‧輪轂總成 4A‧‧‧鎖定構件 4B‧‧‧鏈輪支撐體 10‧‧‧自行車 10A‧‧‧中心面 11‧‧‧自行車傳動系統 12‧‧‧自行車多重鏈輪 14‧‧‧鏈輪載體 16‧‧‧輪轂嚙合部件 18‧‧‧鏈輪安裝臂 19‧‧‧輪轂內花鍵 20‧‧‧第一輪轂內花鍵 22‧‧‧第二輪轂內花鍵 24‧‧‧環形凹槽 28‧‧‧第一內花鍵齒 30‧‧‧第二內花鍵齒 A1‧‧‧旋轉中心軸線 AD‧‧‧軸向距離 AG1‧‧‧傳動面角 AG2‧‧‧非傳動面角 AT1‧‧‧第一軸向厚度 AT2‧‧‧第二軸向厚度 BF‧‧‧自行車車架 C‧‧‧自行車鏈條 C1‧‧‧內鏈板 C2‧‧‧外鏈板 C2A‧‧‧外鏈間隔 C11‧‧‧第一內鏈端部分 C11A‧‧‧第一縱向伸長邊緣 C11B‧‧‧第一內鏈開口 C12‧‧‧第二內鏈端部分 C12A‧‧‧第二縱向伸長邊緣 C12B‧‧‧第二內鏈開口 C13‧‧‧內鏈中間部分 CA11‧‧‧第一中心軸線 CA12‧‧‧第二中心軸線 CL1‧‧‧縱向中心線 CP1‧‧‧軸向中點 D1‧‧‧圓周方向 D2‧‧‧軸向方向 D3‧‧‧縱向方向 D11‧‧‧旋轉傳動方向 D12‧‧‧反向旋轉方向 D31‧‧‧第一縱向方向 D32‧‧‧第二縱向方向 DM1至DM12‧‧‧最大外徑 DS1‧‧‧第一距離 DS2‧‧‧第二距離 E1‧‧‧徑向最外邊緣 E2‧‧‧徑向最外邊緣 E11‧‧‧傳動面側齒尖端 E12‧‧‧非傳動面側齒尖端 F1‧‧‧傳動旋轉力 F6‧‧‧緊固件 F7‧‧‧緊固件 F9‧‧‧緊固件 F10‧‧‧緊固件 F11‧‧‧緊固件 F12‧‧‧緊固件 FD1‧‧‧降檔促進區域 FD2‧‧‧降檔促進區域 FD4‧‧‧降檔促進區域 FD5‧‧‧降檔促進區域 FD6‧‧‧降檔促進區域 FD7‧‧‧降檔促進區域 FD8‧‧‧降檔促進區域 FD9‧‧‧降檔促進區域 FD10‧‧‧降檔促進區域 FD11‧‧‧降檔促進區域 FD12‧‧‧降檔促進區域 FU1‧‧‧升檔促進區域 FU2‧‧‧升檔促進區域 FU4‧‧‧升檔促進區域 FU5‧‧‧升檔促進區域 FU6‧‧‧升檔促進區域 FU7‧‧‧升檔促進區域 FU8‧‧‧升檔促進區域 FU9‧‧‧升檔促進區域 FU10‧‧‧升檔促進區域 FU11‧‧‧升檔促進區域 FU12‧‧‧升檔促進區域 RC1至RC12‧‧‧齒底圓 RD1‧‧‧第一徑向距離 RD2‧‧‧第二徑向距離 RH1‧‧‧徑向齒高 RH2‧‧‧徑向高度 RL1‧‧‧第一徑向線 RL2‧‧‧第二徑向線 SC6‧‧‧間隔件 SC9‧‧‧間隔件 SC12‧‧‧間隔件 SP‧‧‧鏈輪 SP1至SP12‧‧‧鏈輪 SP1A至SP12A‧‧‧鏈輪本體 SP1B至SP12B‧‧‧鏈輪齒 SP1C至SP12C‧‧‧齒底 SP1A1‧‧‧第一軸向對向表面 SP1A2‧‧‧第二軸向對向表面 SP1E‧‧‧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 SP1F‧‧‧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 SP1H‧‧‧內花鍵齒 SP1L‧‧‧鏈條曲率限制齒 SP1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1P‧‧‧軸向凹入齒 SP1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1R1‧‧‧凹槽 SP1S‧‧‧內花鍵 SP1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1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U1‧‧‧傳動面 SP1U2‧‧‧非傳動面 SP1U3‧‧‧齒尖部分 SP1U4‧‧‧非傳動面突出部 SP1U5‧‧‧突出尖端 SP1U6‧‧‧引導斜面 SP1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2A1‧‧‧表面 SP2A2‧‧‧表面 SP2A3‧‧‧軸向凹入部分 SP2E‧‧‧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 SP2F‧‧‧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轉矩傳輸輪廓 SP2G‧‧‧額外內花鍵齒 SP2H‧‧‧內花鍵齒 SP2L‧‧‧鏈條曲率限制齒 SP2L1‧‧‧鏈條曲率限制面 SP2L2‧‧‧倒角部分 SP2L3‧‧‧齒尖 SP2L4‧‧‧額外倒角部分 SP2L6‧‧‧上游表面 SP2L7‧‧‧下游表面 SP2L8‧‧‧額外下游表面 SP2M‧‧‧第二鏈輪齒 SP2M3‧‧‧齒尖 SP2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2P‧‧‧軸向凹入齒 SP2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2S‧‧‧內花鍵 SP2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2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2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2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3F‧‧‧轉矩傳輸輪廓 SP3G‧‧‧外花鍵齒 SP3L‧‧‧鏈條曲率限制齒 SP4H‧‧‧內花鍵齒 SP4L‧‧‧鏈條曲率限制齒 SP4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4P‧‧‧軸向凹入齒 SP4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4S‧‧‧內花鍵 SP4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4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4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4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5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5P‧‧‧軸向凹入齒 SP5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5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5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5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5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6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6P‧‧‧軸向凹入齒 SP6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6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6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6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6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6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7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7P‧‧‧軸向凹入齒 SP7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7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7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7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7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7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8N‧‧‧第一降檔起始齒 SP8P‧‧‧軸向凹入齒 SP8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8T‧‧‧最後鏈條嚙合齒 SP8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8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8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8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8UD‧‧‧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9D‧‧‧軸向凹入降檔齒 SP9E‧‧‧第一軸向對向表面 SP9F‧‧‧第二軸向對向表面 SP9M‧‧‧中間齒 SP9M1‧‧‧傳動齒尖部分 SP9M2‧‧‧傳動面直線部分 SP9M3‧‧‧非傳動面直線部分 SP9M4‧‧‧第一非階梯斜面 SP9M5‧‧‧第二非階梯斜面 SP9N‧‧‧降檔起始齒 SP9Q‧‧‧第二脫軌齒 SP9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9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9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9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9UD‧‧‧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9X‧‧‧軸向凹入升檔齒 SP9Y‧‧‧第一脫軌齒 SP9Z‧‧‧升檔促進齒 SP10D‧‧‧軸向凹入降檔齒 SP10M‧‧‧中間齒 SP10N‧‧‧降檔起始齒 SP10Q‧‧‧第二脫軌齒 SP10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0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0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0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0UD‧‧‧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0X‧‧‧軸向凹入升檔齒 SP10Y‧‧‧第一脫軌齒 SP10Z‧‧‧升檔促進齒 SP11D‧‧‧軸向凹入降檔齒 SP11M‧‧‧中間齒 SP11N‧‧‧降檔起始齒 SP11Q‧‧‧第二脫軌齒 SP11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1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1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1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1UD‧‧‧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1X‧‧‧軸向凹入升檔齒 SP11Y‧‧‧第一脫軌齒 SP11Z‧‧‧升檔促進齒 SP12D‧‧‧軸向凹入降檔齒 SP12M‧‧‧中間齒 SP12N‧‧‧降檔起始齒 SP12Q‧‧‧第二脫軌齒 SP12U‧‧‧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2UA‧‧‧第一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2UB‧‧‧第二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2UC‧‧‧第三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2UD‧‧‧第四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2UE‧‧‧第五軸向凹入升檔起始齒 SP12X‧‧‧軸向凹入升檔齒 SP12Y‧‧‧第一脫軌齒 SP12Z‧‧‧升檔促進齒 TR‧‧‧徑向齒區域 TR1‧‧‧徑向最外端 TR2‧‧‧徑向最內端
將藉由參考結合附圖之以下詳細描述來輕易獲得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之一更完全瞭解且較佳理解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
圖1係包含一自行車傳動系統之一自行車之一示意圖。
圖2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一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3係沿圖2之線III-III取得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4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5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6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7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8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9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0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1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2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3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4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5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16係圖2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另一側視圖。
圖17係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另一側視圖。
圖18係圖6中所繪示之鏈輪之另一側視圖。
圖19係圖4及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及一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20係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21係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22係根據圖21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修改方案之一鏈輪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23係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另一部分透視圖。
圖24係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前視圖。
圖25係根據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修改方案之一鏈輪之一部分前視圖。
圖26係沿圖21之線XXVI-XXVI取得之鏈輪之一橫截面圖。
圖27係圖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28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前視圖。
圖29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30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1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前視圖。
圖32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透視圖。
圖33係圖1中所繪示之自行車傳動系統之自行車鏈條之一內鏈板之一側視圖。
圖34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及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35係圖4中所繪示之鏈輪及自行車鏈條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36係沿圖35之線XXXVI-XXXVI取得之鏈輪及自行車鏈條之一橫截面圖。
圖37係圖12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側視圖。
圖38係圖12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部分前視圖。
圖39係根據圖12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修改方案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40係根據圖13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修改方案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41係根據圖14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修改方案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42係根據圖15中所繪示之鏈輪之一修改方案之一鏈輪之一側視圖。
圖43係指示自行車多重鏈輪之鏈輪之總齒數之一組合及根據修改方案之自行車多重鏈輪之鏈輪之總齒數之組合的一列表。
C‧‧‧自行車鏈條
C1‧‧‧內鏈板
C2‧‧‧外鏈板
C2A‧‧‧外鏈間隔
C11‧‧‧第一內鏈端部分
C12‧‧‧第二內鏈端部分
C13‧‧‧內鏈中間部分
D1‧‧‧圓周方向
D11‧‧‧旋轉傳動方向
D12‧‧‧反向旋轉方向
SP1‧‧‧第一鏈輪
SP1B‧‧‧第一鏈輪齒
SP1R‧‧‧第一軸向凹入齒
SP2‧‧‧第二鏈輪
SP2A‧‧‧第二鏈輪本體
SP2B‧‧‧第二鏈輪齒
SP2L‧‧‧鏈條曲率限制齒
SP2L1‧‧‧鏈條曲率限制面

Claims (20)

  1. 一種自行車多重鏈輪,其包括: 複數個鏈輪,其等包含: 一第一鏈輪,其具有一第一最大外徑且包含一第一鏈輪本體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多重鏈輪之一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一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一鏈輪齒;及 一第二鏈輪,其具有小於該第一最大外徑之一第二最大外徑且包含一第二鏈輪本體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二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第二鏈輪在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上相鄰於該第一鏈輪且該第一鏈輪與該第二鏈輪之間無另一鏈輪, 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包含具有一鏈條曲率限制面之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該鏈條曲率限制面經構形以在一自行車鏈條自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朝向該第一鏈輪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該軸向方向上支撐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內鏈板以防止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者嚙合於設置於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對對置外鏈板之間的一外鏈間隔中。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第一鏈輪具有一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自行車內側表面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 該第二鏈輪具有一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及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之一反面上之一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 該第一自行車外側表面及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彼此,且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安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中。
  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在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延伸。
  4.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具有安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中之一倒角部分,且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係安置為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倒角部分徑向向內。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具有安置於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中之一額外倒角部分。
  6.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倒角部分經構形使得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之一齒尖係至少部分安置為在該軸向方向上較靠近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而非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
  7.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第二鏈輪本體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一軸向凹入部分,且 該軸向凹入部分係安置為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徑向向內。
  8.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第二鏈輪具有一齒底圓,且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係安置為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齒底圓徑向向外。
  9. 如請求項8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安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齒區域中, 該徑向齒區域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最外端及一徑向最內端, 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於該徑向齒區域之該徑向最外端與該第二鏈輪之該齒底圓之間的一第一徑向距離係4.5 mm,且 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於該徑向齒區域之該徑向最內端與該第二鏈輪之該齒底圓之間的一第二徑向距離係2.5 mm。
  10.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一軸向距離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界定於該鏈條曲率限制面與該第二自行車外側表面中之該第二鏈輪本體之一表面之間,且 該軸向距離在自0 mm至0.3 mm之範圍內。
  11.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二鏈輪本體之該表面朝向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偏移。
  12.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第二鏈輪本體之該表面遠離該第二自行車內側表面偏移。
  1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到達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之一齒尖。
  14.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徑向齒高,且 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之該徑向齒高大於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之其他齒之至少一者之一徑向高度。
  1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多重鏈輪,其中 該第一鏈輪包含經構形以促進該自行車鏈條自該第二鏈輪朝向該第一鏈輪換檔之至少一第一降檔促進區域, 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包含一第一降檔起始齒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一第一軸向凹入齒, 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在一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下游側上相鄰於該第一降檔起始齒且該第一軸向凹入齒與該第一降檔起始齒之間無另一齒, 該第一降檔起始齒及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安置於該至少一第一降檔促進區域中, 當自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觀看時,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係安置為在該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下游側上緊鄰該第一軸向凹入齒且該至少一鏈條曲率限制齒與該第一軸向凹入齒之間無另一齒,且 該鏈條曲率限制面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條自該鏈條曲率限制齒朝向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傾斜之一鏈條傾斜狀態中在該軸向方向上支撐該自行車鏈條之該內鏈板以防止該第一軸向凹入齒嚙合於設置於該自行車鏈條之一對對置外鏈板之間的一外鏈間隔中。
  16. 一種自行車鏈輪,其包括: 一鏈輪本體,其包含面向相對於該自行車鏈輪之一旋轉中心軸線之一軸向方向之一第一軸向對向表面及一第二軸向對向表面,該第二軸向對向表面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軸向對向表面之一反面上,該第一軸向對向表面經構形以在該自行車鏈輪安裝至一自行車之一組裝狀態中面向該自行車之一中心面; 複數個鏈輪齒,其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鏈輪本體徑向向外延伸; 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其經構形以促進一自行車鏈條在該軸向方向上自該自行車鏈輪朝向相鄰於該自行車鏈輪之一較小鏈輪換檔,且該自行車鏈輪與該較小鏈輪之間無另一鏈輪; 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一中間齒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在一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下游側上相鄰於該中間齒且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與該中間齒之間無另一齒,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安置於該至少一升檔促進區域中,該中間齒包含: 一傳動齒尖部分,其係至少部分安置為在該軸向方向上較靠近該第一軸向對向表面而非該第二軸向對向表面; 一傳動面直線部分,其具有界定於該傳動面直線部分與一第一徑向線之間的一傳動面角,該第一徑向線自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傳動面直線部分之一徑向最外邊緣;及 一非傳動面直線部分,其具有界定於該非傳動面直線部分與一第二徑向線之間的一非傳動面角,該第二徑向線自該旋轉中心軸線延伸至該非傳動面直線部分之一徑向最外邊緣,該非傳動面角大於該傳動面角;及 一第一非階梯斜面,其在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之一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至少一軸向凹入升檔齒與該中間齒之間。
  17. 如請求項16之自行車鏈輪,其進一步包括 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其經構形以促進該自行車鏈條自該較小鏈輪朝向該自行車鏈輪換檔,其中 該複數個鏈輪齒包含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凹入之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 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在該旋轉傳動方向之一上游側上相鄰於該中間齒且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與該中間齒之間無另一齒,且 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安置於該至少一降檔促進區域中。
  18. 如請求項17之自行車鏈輪,其進一步包括 一第二非階梯斜面,其在該圓周方向上設置於該至少一軸向凹入降檔齒與該第一非階梯斜面之間。
  19. 如請求項16之自行車鏈輪,其中 該傳動面角在自0度至20度之範圍內。
  20. 如請求項19之自行車鏈輪,其中 該非傳動面角在自20度至60度之範圍內。
TW108117814A 2018-05-24 2019-05-23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TWI8127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989,159 US11338886B2 (en) 2018-05-24 2018-05-24 Bicycle multip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US15/989,162 2018-05-24
US15/989,159 2018-05-24
US15/989,162 US10800487B2 (en) 2018-05-24 2018-05-24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3323A TW202003323A (zh) 2020-01-16
TWI812721B true TWI812721B (zh) 2023-08-21

Family

ID=684996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7815A TWI800650B (zh) 2018-05-24 2019-05-23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TW108117814A TWI812721B (zh) 2018-05-24 2019-05-23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7815A TWI800650B (zh) 2018-05-24 2019-05-23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傳動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3) CN110525574B (zh)
DE (2) DE102019206786A1 (zh)
TW (2) TWI8006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65870B2 (en) * 2018-07-06 2020-12-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DE102021000448A1 (de) * 2020-02-22 2021-08-26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Hinterrad-Ritzelanordnung sowie Baukastensystem zur Erzeugung von Fahrrad-Hinterrad-Ritzelanordnungen
US11591044B2 (en) * 2020-08-28 2023-02-28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sprocket
DE102021101223A1 (de) 2020-10-26 2022-04-28 Sram Deutschland Gmbh Stärker verschleißfeste Fahrradritzelpaarung und Ritzelkassette mit einer solchen
EP3988818A1 (de) 2020-10-26 2022-04-27 SRAM Deutschland GmbH Stärker verschleissfeste fahrradritzelpaarung und ritzelkassette mit einer solch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797A (zh) * 2015-07-28 2017-02-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轮、自行车后链轮和自行车多链轮组件
CN107499449A (zh) * 2016-06-14 2017-12-22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轮
TW201813874A (zh) * 2016-10-07 2018-04-16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9725U (zh) * 1991-09-13 1992-03-25 关文哲 自行车变速装置
TW393414B (en) * 1995-05-19 2000-06-11 Nat Science Council Sprocket shape of bike's derailleur system
US5759124A (en) * 1995-10-18 1998-06-02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Multistage sprocket used in a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system
US6382381B1 (en) * 2000-09-06 2002-05-07 Shimano Inc. Bicycle hub assembly
US6340338B1 (en) * 2000-09-13 2002-01-22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JP2006007799A (ja) * 2004-06-22 2006-01-12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スプロケット
JP4353877B2 (ja) * 2004-09-30 2009-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US7946941B2 (en) * 2006-11-16 2011-05-24 Shimano Inc. Bicycle outer chain link
US8550944B2 (en) * 2008-10-01 2013-10-08 Sram, Llc Multi-speed sprocket assembly
US9376165B2 (en) * 2009-10-16 2016-06-28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DE102010053597B4 (de) * 2010-12-07 2021-12-02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Kettenradanordnung für ein Fahrrad
US8978514B2 (en) * 2012-07-10 2015-03-17 Shimano Inc. Bicycle front sprocket
US9394986B2 (en) * 2014-02-10 2016-07-19 Wolf Tooth Components, LLC Sprocket
US9625027B2 (en) * 2014-04-08 2017-04-18 Wolf Tooth Components, LLC Sprocket
US9334014B2 (en) * 2014-09-01 2016-05-1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463844B2 (en) * 2014-09-01 2016-10-11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011282B2 (en) * 2014-11-21 2015-04-21 D3 Innovation Inc. Bicycle sprocket for use with a multi-gear rear cassett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94797A (zh) * 2015-07-28 2017-02-15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轮、自行车后链轮和自行车多链轮组件
CN107499449A (zh) * 2016-06-14 2017-12-22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轮
TW201813874A (zh) * 2016-10-07 2018-04-16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3323A (zh) 2020-01-16
CN110525573B (zh) 2021-05-14
CN110525574B (zh) 2021-03-23
CN112455597B (zh) 2021-11-05
CN112455597A (zh) 2021-03-09
CN110525573A (zh) 2019-12-03
CN110525574A (zh) 2019-12-03
TWI800650B (zh) 2023-05-01
DE102019206786A1 (de) 2019-11-28
DE102019206786A8 (de) 2020-01-23
DE102019206778A1 (de) 2019-11-28
TW202004059A (zh) 2020-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2721B (zh)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TWI661979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678487B (zh) 自行車鏈輪
TWI639785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65107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98295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N114802585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CN110682991B (zh) 自行车链轮
US1133888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10800487B2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TWI818129B (zh) 自行車鏈輪配置
TWI757531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202212197A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202208234A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及自行車鏈輪
TWI763855B (zh) 自行車鏈輪
TWI845924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