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295B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8295B
TWI798295B TW107142015A TW107142015A TWI798295B TW I798295 B TWI798295 B TW I798295B TW 107142015 A TW107142015 A TW 107142015A TW 107142015 A TW107142015 A TW 107142015A TW I798295 B TWI798295 B TW I79829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procket
bicycle rear
circumferential
coupling point
circumferential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2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358A (zh
Inventor
江村篤裕
藤田寬司
吉田文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23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3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8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829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06Use of materials; Use of treatments of toothed members or worms to affect their intrinsic material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12Toothed members; Worms with body or rim assembled out of detachabl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30Chain-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ars, Cam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含複數個鏈輪及一鏈輪托架。該複數個鏈輪包括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該第一鏈輪具有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該第一鏈輪在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之一徑向延伸表面。該第二鏈輪具有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鏈輪托架及該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中的至少一者。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不同於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

Description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騎車正變成更日益流行的消遣形式以及交通方式。此外,騎車已變成業餘及專業人員兩者之非常流行的競技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消遣、交通抑或是用於競賽,自行車行業正不斷地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經充分重新設計之一個自行車組件為鏈輪。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含複數個鏈輪及一鏈輪托架。該複數個鏈輪包括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該鏈輪托架包括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一徑向延伸表面及一軸向延伸表面。該徑向延伸表面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該軸向延伸表面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徑向延伸表面軸向延伸。該第一鏈輪具有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該第一鏈輪在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之該徑向延伸表面。該第二鏈輪具有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鏈輪托架及該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中的至少一者。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不同於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 在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如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大於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 在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如第一態樣或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具有一最大齒底直徑。該第二鏈輪具有大於該第一鏈輪之該最大齒底直徑的一額外最大齒底直徑。 在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改良較大鏈輪之側上的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各自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之該徑向延伸表面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徑向延伸表面軸向延伸之該軸向延伸表面。 在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該第一鏈輪在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該至少一者之該徑向延伸表面。 在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包括複數個圓周耦接點。該第一鏈輪在該複數個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複數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該至少一者之該徑向延伸表面。 在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七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中之該一者。 在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如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中之該一者。 在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第九態樣,如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該第二鏈輪在該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複數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中之該一者。 在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亦有可能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鏈輪托架。 在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一態樣,如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鏈輪托架。 在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二態樣,如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該第二鏈輪在該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複數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鏈輪托架。 在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三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鏈輪托架包括一中心部分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中心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分別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大於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之一總數目。 在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四態樣,如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鏈輪托架之該中心部分具有一輪轂嚙合輪廓。 在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有效地將傳動力傳遞至車輪。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五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十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鏈輪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鏈輪及一第四鏈輪。 在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六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十五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由鈦製成。 在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七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十六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二鏈輪由鋁製成。 在根據第十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八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十七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在一徑向方向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彼此偏移。 在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有效地將複數個鏈輪配置於鏈輪托架上。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九態樣,如第一態樣至第十八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為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的兩倍。 在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含一第一鏈輪盤、一第二鏈輪盤、一第三鏈輪盤、至少一個緊固件及一鏈輪托架。該第一鏈輪盤具有一第一最大齒底直徑。該第二鏈輪盤具有小於該第一鏈輪盤之該第一最大齒底直徑的一第二最大齒底直徑。該第三鏈輪盤具有大於該第一鏈輪盤之該第一最大齒底直徑的一第三最大齒底直徑。該鏈輪托架包括一中心部分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自該中心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鏈輪托架包括一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及一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且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徑向向內安置。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構形以支撐該第一鏈輪盤。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構形以支撐該第二鏈輪盤。該第三鏈輪盤經構形以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一鏈輪盤。該第一鏈輪盤在一軸向方向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安置於該第二鏈輪盤與該第三鏈輪盤之間。本發明之第二十態樣可與第一態樣至第十九態樣中之任一者組合。 在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態樣,如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之一第一徑向延伸表面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延伸之一第一軸向延伸表面。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之一第二徑向延伸表面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延伸之一第二軸向延伸表面。 在根據第二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改良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態樣,如第二十態樣或第二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及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該第一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該第二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 在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改良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態樣,如第二十態樣至第二十二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件及經構形以藉由該至少一個額外緊固件安裝至該第三鏈輪盤之一第四鏈輪盤。該第三鏈輪盤在該軸向方向上安置於該第一鏈輪盤與該第四鏈輪盤之間。 在根據第二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改良多後鏈輪總成中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四態樣,如第二十態樣至第二十三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鏈輪托架之該中心部分具有一輪轂嚙合輪廓。 在根據第二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有效地將傳動力傳遞至車輪。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五態樣,如第二十態樣至第二十四態樣中任一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第一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該第二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該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該第三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第一鏈輪盤。該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大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 在根據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六態樣,如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以使得該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為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的兩倍。 在根據第二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情況下,有可能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同時進一步改良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剛度平衡。
其他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8年1月24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US 15/879,353之優先權。美國專利申請案US 15/879,353之全部揭示內容特此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現將參看附圖描述實施例,其中相似參考數字指定在各種圖式中之對應或相同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複數個鏈輪SP。複數個鏈輪SP包括第一鏈輪SP1及第二鏈輪SP2。複數個鏈輪SP進一步包括第三鏈輪SP3及第四鏈輪SP4。複數個鏈輪SP進一步包括第五鏈輪SP5至第十二鏈輪SP1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亦可分別被稱作鏈輪SP1至SP12。除鏈輪SP1及鏈輪SP2以外,第三鏈輪SP3可為選自複數個鏈輪SP3至SP12之任何鏈輪。除鏈輪SP1、鏈輪SP2及選為鏈輪SP3之鏈輪以外,第四鏈輪SP4可為選自複數個鏈輪SP3至SP12之任何鏈輪。 第一鏈輪SP1亦可被稱作第一鏈輪盤SP1。第二鏈輪SP2亦可被稱作第三鏈輪盤SP2。第三鏈輪SP3亦可被稱作第四鏈輪盤SP3。第四鏈輪SP4亦可被稱作第二鏈輪盤SP4。亦即,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第一鏈輪盤SP1、第二鏈輪盤SP4及第三鏈輪盤SP2。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第四鏈輪盤SP3。第一鏈輪盤SP1亦可被稱作鏈輪SP1。第二鏈輪盤SP4亦可被稱作鏈輪SP4。第三鏈輪盤SP2亦可被稱作鏈輪SP2。第四鏈輪盤SP3亦可被稱作鏈輪SP3。鏈輪SP1至SP1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1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具有旋轉中心軸線A1。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由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相對於自行車框架(未展示)可旋轉地支撐。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藉由鎖定構件H1緊固至自行車後輪轂總成之鏈輪支撐主體。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C嚙合以在踩踏期間在自行車鏈C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間傳遞傳動旋轉力F1。在踩踏期間,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在傳動旋轉方向D11上圍繞旋轉中心軸線A1旋轉。傳動旋轉方向D11係沿圓周方向D1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界定。反向旋轉方向D12為傳動旋轉方向D11之相反方向,且係沿圓周方向D1界定。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3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最大鏈輪。第十二鏈輪SP12為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中之最小鏈輪。第一鏈輪SP1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1。最大齒底直徑TD1亦可被稱作第一最大齒底直徑TD1。亦即,第一鏈輪盤SP1具有第一最大齒底直徑TD1。第二鏈輪SP2具有大於第一鏈輪SP1之最大齒底直徑TD1的額外最大齒底直徑TD2。額外最大齒底直徑TD2亦可被稱作第三最大齒底直徑TD2。亦即,第三鏈輪盤SP2具有大於第一鏈輪盤SP1之第一最大齒底直徑TD1的第三最大齒底直徑TD2。第二鏈輪盤SP4具有小於第一鏈輪盤SP1之第一最大齒底直徑TD1的第二最大齒底直徑TD4。第三鏈輪SP3具有大於第一鏈輪SP1之最大齒底直徑TD1的額外最大齒底直徑TD3。鏈輪SP5至SP12分別具有第五最大齒底直徑TD5至第十二最大齒底直徑TD12。 鏈輪SP1至SP12之間的尺寸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舉例而言,額外最大齒底直徑TD2可等於或小於第一鏈輪SP1之最大齒底直徑TD1。第二最大齒底直徑TD4可等於或大於第一鏈輪盤SP1之第一最大齒底直徑TD1。 如圖2中所見,第一鏈輪盤SP1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安置於第二鏈輪盤SP4與第三鏈輪盤SP2之間。第三鏈輪盤SP2在軸向方向D2上安置於第一鏈輪盤SP1與第四鏈輪盤SP3之間。第二鏈輪SP2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鄰近於第一鏈輪SP1,而在第一鏈輪SP1與第二鏈輪SP2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三鏈輪SP3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鄰近於第二鏈輪SP2,而在第二鏈輪SP2與第三鏈輪SP3之間無另一鏈輪。第四鏈輪SP4在軸向方向D2上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鄰近於第一鏈輪SP1,而在第一鏈輪SP1與第四鏈輪SP4之間無另一鏈輪。第三鏈輪SP3、第二鏈輪SP2、第一鏈輪SP1及第四鏈輪SP4至第十二鏈輪SP12以此次序在軸向方向D2上配置。 在此實施例中,鏈輪SP1至SP12為彼此分離之構件。然而,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兩者可至少部分地彼此一體地設置。具體言之,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兩者可一體地設置為整體單件式構件。替代地,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兩者可藉由諸如鉚釘之至少一個機械緊固件或藉由黏著劑、擴散結合等等連接至彼此。鏈輪SP1至SP12由金屬材料製成。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由鈦製成。第二鏈輪SP2由鋁製成。第三鏈輪SP3由鋁製成。第四鏈輪SP4由鈦製成。然而,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之材料不限於此實施例。鏈輪SP1至SP12中之至少一者可由另一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3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括鏈輪主體SP1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B。複數個鏈輪齒SP1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1A徑向向外延伸。第一鏈輪SP1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目)為39。然而,第一鏈輪SP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鏈輪SP1包括複數個齒底SP1C。齒底SP1C設置於鏈輪齒SP1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1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1之齒根圓RC1。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最大齒底直徑」欲為在所有齒底之形狀彼此相同之情況下由齒底界定的齒根圓之直徑,或欲為在具有若干形狀之齒底設置於一個鏈輪中以使得複數個齒根圓界定於鏈輪中之情況下由至少一個齒底界定的最大齒根圓之直徑。術語定義可應用於第一鏈輪SP1至第十二鏈輪SP12中之任何鏈輪。 如圖4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包括鏈輪主體SP2A及複數個鏈輪齒SP2B。複數個鏈輪齒SP2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2A徑向向外延伸。第二鏈輪SP2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2B之總數目)為45。然而,第二鏈輪SP2之複數個鏈輪齒SP2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二鏈輪SP2包括複數個齒底SP2C。齒底SP2C設置於鏈輪齒SP2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2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2之齒根圓RC2。 如圖5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包括鏈輪主體SP3A及複數個鏈輪齒SP3B。複數個鏈輪齒SP3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3A徑向向外延伸。第三鏈輪SP3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3B之總數目)為51。然而,第三鏈輪SP3之複數個鏈輪齒SP3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三鏈輪SP3包括複數個齒底SP3C。齒底SP3C設置於鏈輪齒SP3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3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3之齒根圓RC3。 如圖6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包括鏈輪主體SP4A及複數個鏈輪齒SP4B。複數個鏈輪齒SP4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4A徑向向外延伸。第四鏈輪SP4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4B之總數目)為33。然而,第四鏈輪SP4之複數個鏈輪齒SP4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四鏈輪SP4包括複數個齒底SP4C。齒底SP4C設置於鏈輪齒SP4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4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4之齒根圓RC4。 如圖7中所見,第五鏈輪SP5包括鏈輪主體SP5A及複數個鏈輪齒SP5B。複數個鏈輪齒SP5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5A徑向向外延伸。第五鏈輪SP5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5B之總數目)為28。然而,第五鏈輪SP5之複數個鏈輪齒SP5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五鏈輪SP5包括複數個齒底SP5C。齒底SP5C設置於鏈輪齒SP5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5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5之齒根圓RC5。 如圖8中所見,第六鏈輪SP6包括鏈輪主體SP6A及複數個鏈輪齒SP6B。複數個鏈輪齒SP6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6A徑向向外延伸。第六鏈輪SP6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6B之總數目)為24。然而,第六鏈輪SP6之複數個鏈輪齒SP6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六鏈輪SP6包括複數個齒底SP6C。齒底SP6C設置於鏈輪齒SP6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6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6之齒根圓RC6。 如圖9中所見,第七鏈輪SP7包括鏈輪主體SP7A及複數個鏈輪齒SP7B。複數個鏈輪齒SP7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7A徑向向外延伸。第七鏈輪SP7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7B之總數目)為21。然而,第七鏈輪SP7之複數個鏈輪齒SP7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七鏈輪SP7包括複數個齒底SP7C。齒底SP7C設置於鏈輪齒SP7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7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7之齒根圓RC7。 如圖10中所見,第八鏈輪SP8包括鏈輪主體SP8A及複數個鏈輪齒SP8B。複數個鏈輪齒SP8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8A徑向向外延伸。第八鏈輪SP8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8B之總數目)為21。然而,第八鏈輪SP8之複數個鏈輪齒SP8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八鏈輪SP8包括複數個齒底SP8C。齒底SP8C設置於鏈輪齒SP8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8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8之齒根圓RC8。 如圖11中所見,第九鏈輪SP9包括鏈輪主體SP9A及複數個鏈輪齒SP9B。複數個鏈輪齒SP9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9A徑向向外延伸。第九鏈輪SP9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9B之總數目)為16。然而,第九鏈輪SP9之複數個鏈輪齒SP9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九鏈輪SP9包括複數個齒底SP9C。齒底SP9C設置於鏈輪齒SP9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9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9之齒根圓RC9。 如圖12中所見,第十鏈輪SP10包括鏈輪主體SP10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0B。複數個鏈輪齒SP10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10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鏈輪SP10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10B之總數目)為14。然而,第十鏈輪SP10之複數個鏈輪齒SP10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十鏈輪SP10包括複數個齒底SP10C。齒底SP10C設置於鏈輪齒SP10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10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10之齒根圓RC10。 如圖13中所見,第十一鏈輪SP11包括鏈輪主體SP11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1B。複數個鏈輪齒SP11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11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一鏈輪SP11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11B之總數目)為12。然而,第十一鏈輪SP11之複數個鏈輪齒SP11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十一鏈輪SP11包括複數個齒底SP11C。齒底SP11C設置於鏈輪齒SP11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11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11之齒根圓RC11。 如圖14中所見,第十二鏈輪SP12包括鏈輪主體SP12A及複數個鏈輪齒SP12B。複數個鏈輪齒SP12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鏈輪主體SP12A徑向向外延伸。第十二鏈輪SP12之總齒數(至少一個鏈輪齒SP12B之總數目)為10。然而,第十二鏈輪SP12之複數個鏈輪齒SP12B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十二鏈輪SP12包括複數個齒底SP12C。齒底SP12C設置於鏈輪齒SP12B中之鄰近兩者之間。複數個齒底SP12C界定具有最大齒底直徑TD12之齒根圓RC12。 如圖15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鏈輪托架12。鏈輪托架12為與複數個鏈輪SP分離之構件。如圖2中所見,鏈輪SP1及SP4至SP8附接至鏈輪托架12。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托架12由鋁製成。然而,鏈輪托架12可由除鋁以外之金屬材料或諸如纖維強化塑膠之非金屬材料製成。 如圖16中所見,該鏈輪托架12包括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中之至少一者具有徑向延伸表面16及軸向延伸表面18。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各自徑向延伸表面16及軸向延伸表面18。鏈輪安裝部分14A具有徑向延伸表面16A及軸向延伸表面18A。鏈輪安裝部分14B具有徑向延伸表面16B及軸向延伸表面18B。鏈輪安裝部分14C具有徑向延伸表面16C及軸向延伸表面18C。鏈輪安裝部分14D具有徑向延伸表面16D及軸向延伸表面18D。鏈輪安裝部分14E具有徑向延伸表面16E及軸向延伸表面18E。 徑向延伸表面16A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軸向延伸表面18A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徑向延伸表面16A軸向延伸。徑向延伸表面16B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軸向延伸表面18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徑向延伸表面16B軸向延伸。徑向延伸表面16C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軸向延伸表面18C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徑向延伸表面16C軸向延伸。徑向延伸表面16D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軸向延伸表面18D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徑向延伸表面16D軸向延伸。徑向延伸表面16E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軸向延伸表面18E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徑向延伸表面16E軸向延伸。徑向延伸表面16A亦可被稱作第一徑向延伸表面16A。軸向延伸表面18A亦可被稱作第一軸向延伸表面18A。徑向延伸表面16B亦可被稱作第二徑向延伸表面16B。軸向延伸表面18B亦可被稱作第二軸向延伸表面18B。 換言之,鏈輪托架12包括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及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經提供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經提供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且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自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徑向向內安置。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經構形以支撐第一鏈輪盤SP1。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經構形以支撐第二鏈輪盤SP4。 如圖17中所見,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具有第一徑向延伸表面16A及第一軸向延伸表面18A。第一徑向延伸表面16A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第一軸向延伸表面18 (18A)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延伸。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具有複數個第一徑向延伸表面16A及複數個第一軸向延伸表面18A。 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具有第二徑向延伸表面16B及第二軸向延伸表面18B。第二徑向延伸表面16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徑向延伸。第二軸向延伸表面18B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軸向延伸。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具有複數個第二徑向延伸表面16B及複數個第二軸向延伸表面18B。 如圖17中所見,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在徑向方向上彼此偏移。鏈輪安裝部分14A在鏈輪安裝部分14B之徑向外部。鏈輪安裝部分14B在鏈輪安裝部分14C之徑向外部。鏈輪安裝部分14C在鏈輪安裝部分14D之徑向外部。鏈輪安裝部分14D在鏈輪安裝部分14E之徑向外部。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係沿鏈輪安裝臂22配置。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之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2中所見,在此實施例中,徑向延伸表面16實質上垂直於旋轉中心軸線A1。然而,徑向延伸表面16可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傾斜。在此實施例中,軸向延伸表面18實質上平行於旋轉中心軸線A1。然而,軸向延伸表面18可相對於旋轉中心軸線A1傾斜。此外,軸向延伸表面18直接連接至徑向延伸表面16。然而,軸向延伸表面18可與徑向延伸表面16間隔開。 如圖16中所見,鏈輪托架12包括中心部分21及相對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旋轉中心軸線A1自中心部分21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分別提供至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在此實施例中,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提供至鏈輪安裝臂22。然而,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之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 鏈輪托架12之中心部分21具有輪轂嚙合輪廓24。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輪廓24包括輪轂內部花鍵26。輪轂內部花鍵26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 (圖2)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未展示)嚙合的複數個內部花鍵齒28。輪轂嚙合輪廓24包括輪轂內部花鍵30。輪轂內部花鍵30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 (圖2)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未展示)嚙合的複數個內部花鍵齒31。輪轂內部花鍵30在軸向方向D2上與輪轂內部花鍵26間隔開。輪轂內部花鍵30可連接至輪轂內部花鍵26。然而,輪轂嚙合輪廓24之結構不限於此實施例。輪轂嚙合輪廓24可自鏈輪托架12之中心部分21省略。輪轂嚙合輪廓24可包括代替輪轂內部花鍵26及30或除輪轂內部花鍵26及30之外的另一結構。 如圖18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2。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32。第一鏈輪SP1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32緊固至鏈輪托架12。在此實施例中,緊固構件32之總數目為6。然而,緊固構件3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緊固構件32較佳由諸如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緊固構件32亦可由鋁製成。然而,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2可由非金屬材料製成。在此實施例中,緊固構件32包括鉚釘。然而,緊固構件32可包括代替鉚釘或除鉚釘之外的另一緊固件,諸如黏著劑或擴散結合。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4。緊固構件34亦可被稱作緊固件34。亦即,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至少一個緊固件34。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複數個緊固件) 34。第二鏈輪SP2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複數個緊固件) 34耦接至第一鏈輪SP1。第三鏈輪盤(第二鏈輪) SP2經構形以藉由至少一個緊固件(至少一個緊固構件) 34耦接至第一鏈輪盤(第一鏈輪) SP1。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構件36。額外緊固構件36亦可被稱作額外緊固件36。亦即,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件36。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複數個額外緊固件) 36。第三鏈輪SP3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36耦接至第二鏈輪SP2。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構件38。緊固構件32亦可被稱作第一緊固件32。額外緊固構件38亦可被稱作第二緊固件38。亦即,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32及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38。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38。鏈輪SP4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38耦接至鏈輪托架12。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構件40。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40。鏈輪SP5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40耦接至鏈輪托架12。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構件42。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42。鏈輪SP6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42耦接至鏈輪托架12。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構件44。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44。鏈輪SP7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44耦接至鏈輪托架12。 在此實施例中,緊固構件34之總數目為6。然而,緊固構件34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緊固構件34較佳由諸如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緊固構件34亦可由鋁製成。然而,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4可由非金屬材料製成。在此實施例中,緊固構件34包括鉚釘。然而,緊固構件34可包括代替鉚釘或除鉚釘之外的另一緊固件,諸如黏著劑或擴散結合。 緊固構件36之總數目為6。然而,緊固構件36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緊固構件36較佳由諸如鐵或鈦之金屬材料製成。緊固構件36亦可由鋁製成。然而,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6可由非金屬材料製成。在此實施例中,緊固構件36包括鉚釘。然而,緊固構件36可包括代替鉚釘或除鉚釘之外的另一緊固件,諸如黏著劑或擴散結合。 額外緊固構件38之總數目為6。額外緊固構件40之總數目為6。額外緊固構件42之總數目為6。額外緊固構件44之總數目為6。然而,額外緊固構件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額外緊固構件之材料與緊固構件34及/或36之材料相同。因此,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 如圖17中所見,鏈輪安裝部分14A包括設置於徑向延伸表面16A上之安裝孔20A。鏈輪安裝部分14B包括設置於徑向延伸表面16B上之安裝孔20B。鏈輪安裝部分14C包括設置於徑向延伸表面16C上之安裝孔20C。鏈輪安裝部分14D包括設置於徑向延伸表面16D上之安裝孔20D。鏈輪安裝部分14E包括設置於徑向延伸表面16E上之安裝孔20E。如圖2中所見,緊固構件32延伸穿過安裝孔20A。額外緊固構件38延伸穿過安裝孔20B。額外緊固構件40延伸穿過安裝孔20C。額外緊固構件42延伸穿過安裝孔20D。額外緊固構件44延伸穿過安裝孔20E。 如圖3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具有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圓周耦接點CP1亦可被稱作第一圓周耦接點CP1。亦即,第一鏈輪盤SP1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CP1。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包括複數個圓周耦接點CP1。圓周耦接點CP1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圓周耦接點CP1設置於同一徑向位置中,且在圓周方向D1上以恆定節距設置。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為6。然而,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一鏈輪SP1包括複數個通孔SP1D。圓周耦接點CP1界定於通孔SP1D之中心處。如圖2中所見,緊固構件32延伸穿過通孔SP1D及安裝孔20A。 如圖18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在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中之至少一者之徑向延伸表面16 (圖1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SP1在複數個圓周耦接點CP1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之複數個徑向延伸表面16 (圖16)。第一鏈輪SP1在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處藉由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2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中之至少一者之徑向延伸表面16 (圖16)。第一鏈輪SP1在複數個圓周耦接點CP1處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32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中之至少一者之徑向延伸表面16。換言之,第一鏈輪盤SP1在第一圓周耦接點CP1處耦接至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第一鏈輪盤SP1在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CP1處藉由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32耦接至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A。圓周耦接點CP1可由緊固構件(緊固件) 32界定。 如圖4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具有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亦可被稱作第三圓周耦接點CP2。亦即,第三鏈輪盤SP2具有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CP2。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複數個第三圓周耦接點) CP2。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設置於同一徑向位置中,且在圓周方向D1上以恆定節距設置。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為12。然而,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鏈輪SP2包括複數個通孔SP2D。額外圓周耦接點CP2界定於通孔SP2D之中心處。 如圖3中所見,第一鏈輪SP1包括複數個額外通孔SP1E。額外圓周耦接點CP2界定於額外通孔SP1E之中心處。第一鏈輪SP1之額外通孔SP1E設置於對應於第二鏈輪SP2之通孔SP2D (圖4)的位置處。 如圖19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SP1與SP2之間的複數個間隔件SC1。間隔件SC1包括間隔件孔SC1A。緊固構件34延伸穿過額外通孔SP1E、通孔SP2D及間隔件孔SC1A。間隔件SC1可與緊固構件34一體地形成為整體單件式構件。 如圖18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鏈輪托架12及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中的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在第一鏈輪SP1處耦接至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換言之,第三鏈輪盤SP2在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第一鏈輪盤SP1。然而,第二鏈輪SP2可在另一耦接點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第二鏈輪SP2可耦接至鏈輪托架12。 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藉由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藉由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第一鏈輪SP1。第二鏈輪SP2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第二鏈輪SP2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第一鏈輪SP1。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可由緊固構件34界定。 如圖18中所見,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 CP1之總數目不同於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 CP2之總數目。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 CP2之總數目大於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 CP1之總數目。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為6。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為12。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 CP2之總數目為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 CP1之總數目的兩倍。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為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的兩倍。 然而,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與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之間的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大於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大於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之總數目。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大於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之總數目。然而,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小於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之總數目。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小於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之總數目。 如圖5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具有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設置於同一徑向位置中,且在圓周方向D1上以恆定節距設置。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為12。然而,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三鏈輪SP3包括複數個通孔SP3D。額外圓周耦接點CP3界定於通孔SP3D之中心處。 如圖4中所見,第二鏈輪SP2包括複數個額外通孔SP2E。額外圓周耦接點CP3界定於額外通孔SP2E之中心處。第二鏈輪SP2之額外通孔SP2E設置於對應於第三鏈輪SP3之通孔SP3D (圖4)的位置處。 如圖19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SP2與SP3之間的複數個間隔件SC2。間隔件SC2包括間隔件孔SC2A。緊固構件36延伸穿過額外通孔SP2E、通孔SP3D及間隔件孔SC2A。間隔件SC2可與緊固構件36一體地形成為整體單件式構件。 如圖18中所見,第三鏈輪SP3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處耦接至鏈輪托架12及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中的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三鏈輪SP3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三鏈輪SP3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處耦接至第二鏈輪SP2。然而,第三鏈輪SP3可在另一耦接點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第三鏈輪SP3可耦接至鏈輪托架12。 第三鏈輪SP3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處藉由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6耦接至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第三鏈輪SP3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處藉由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6耦接至第二鏈輪SP2。第三鏈輪SP3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36耦接至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第三鏈輪SP3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處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36耦接至第二鏈輪SP2。換言之,第四鏈輪盤SP3經構形以藉由至少一個額外緊固件36安裝至第三鏈輪盤SP2。第四鏈輪盤SP3經構形以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件36安裝至第三鏈輪盤SP2。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可由額外緊固構件(額外緊固件) 36界定。 如圖18中所見,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不同於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小於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為6。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為12。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為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的兩倍。然而,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與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之間的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大於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大於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之總數目。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大於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之總數目。然而,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小於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之總數目。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總數目可等於或小於複數個鏈輪安裝臂22之總數目。 如圖6中所見,第四鏈輪SP4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亦即,第二鏈輪盤SP4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盤SP4包括複數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第二圓周耦接點CP4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設置於同一徑向位置中,且在圓周方向D1上以恆定節距設置。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總數目為6。然而,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鏈輪盤SP4包括複數個通孔SP4D。第二圓周耦接點CP4界定於通孔SP4D之中心處。如圖2中所見,額外緊固構件38延伸穿過通孔SP4D及安裝孔20B。 如圖18中所見,第二鏈輪盤SP4在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A至14E中之至少一者的徑向延伸表面16 (圖16)。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盤SP4在複數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處耦接至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14B之複數個徑向延伸表面16B (圖16)。第二鏈輪盤SP4在複數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處藉由複數個額外緊固構件38耦接至鏈輪安裝部分14B之徑向延伸表面16B (圖16)。換言之,第二鏈輪盤SP4在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處耦接至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第二鏈輪盤SP4在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處藉由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38耦接至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第二鏈輪盤SP4在複數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處藉由複數個第二緊固件38耦接至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額外圓周耦接點(第二圓周耦接點) CP4可由第二緊固件38界定。 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總數目等於或大於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在此實施例中,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總數目等於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然而,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總數目可小於或大於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CP1之總數目。 第二圓周耦接點CP4設置於圓周耦接點CP1、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及額外圓周耦接點CP3之徑向內部。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及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在圓周耦接點CP1之徑向外部。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在圓周耦接點CP1及額外圓周耦接點CP2之徑向外部。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及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在圓周方向D1上自圓周耦接點CP1及第二圓周耦接點CP4偏移。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在圓周方向D1上自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偏移。然而,圓周耦接點CP1、額外圓周耦接點CP2、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及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7中所見,鏈輪SP5包括複數個通孔SP5D。通孔SP5D之總數目為6。然而,通孔SP5D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如圖2中所見,額外緊固構件40延伸穿過通孔SP5D及安裝孔20C。 如圖8中所見,鏈輪SP6包括複數個通孔SP6D。通孔SP6D之總數目為6。然而,通孔SP6D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如圖2中所見,額外緊固構件42延伸穿過通孔SP6D及安裝孔20D。 如圖9中所見,鏈輪SP7包括複數個通孔SP7D。通孔SP7D之總數目為6。然而,通孔SP7D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如圖10中所見,鏈輪SP8包括複數個通孔SP8D。通孔SP8D設置於對應於通孔SP7D之位置處。通孔SP8D之總數目為6。然而,通孔SP8D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圖2中所見,鏈輪SP7及SP8藉由額外緊固構件42耦接至鏈輪安裝部分14E。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含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SP7與SP8之間的複數個間隔件SC3。間隔件SC3包括間隔件孔SC3A。額外緊固構件42延伸穿過通孔SP7D、通孔SP8D、安裝孔20E及間隔件孔SC3A。間隔件SC3可與額外緊固構件44一體地形成為整體單件式構件。 如圖11中所見,鏈輪SP9包括內部花鍵SP9S。內部花鍵SP9S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 (圖2)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未展示)嚙合的複數個內部花鍵齒SP9T。如圖2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安裝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上之狀態中,鏈輪SP9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於鏈輪托架12之中心部分21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之鎖定構件H1之間。 如圖12中所見,鏈輪SP10包括內部花鍵SP10S。內部花鍵SP10S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 (圖2)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未展示)嚙合的複數個內部花鍵齒SP10T。如圖2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安裝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上之狀態中,鏈輪SP10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於鏈輪托架12之中心部分21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之鎖定構件H1之間。 如圖20中所見,鏈輪SP11包括內部花鍵SP11S。內部花鍵SP11S包括經構形以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 (圖2)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未展示)嚙合的複數個內部花鍵齒SP11T。如圖2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安裝於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上之狀態中,鏈輪SP11在軸向方向D2上固持於鏈輪托架12之中心部分21與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之鎖定構件H1之間。 如圖21中所見,鏈輪SP12包括扭矩傳遞輪廓SP12F。扭矩傳遞輪廓SP12F包括經構形以與鏈輪SP11嚙合以傳遞旋轉力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SP12G。如圖13中所見,鏈輪SP11包括扭矩傳遞輪廓SP11F。扭矩傳遞輪廓SP11F包括經構形以與鏈輪SP12之複數個外部花鍵齒SP12G嚙合以傳遞旋轉力的複數個額外內部花鍵齒SP11G。 第二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22至圖24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除了鏈輪托架12以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具有與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結構及/或構形相同的結構及/或構形。因此,功能與第一實施例中之功能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在此處將編號相同,且出於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及/或說明。 如圖22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包含複數個鏈輪SP及鏈輪托架212。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鏈輪托架212及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中的至少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鏈輪托架212。第二鏈輪SP2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鏈輪托架212。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4。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藉由至少一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鏈輪托架212。在此實施例中,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34。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第二鏈輪SP2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鏈輪托架212。 如圖23中所見,鏈輪托架212之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之鏈輪托架12之結構實質上相同。在此實施例中,鏈輪托架212包括複數個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一對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自鏈輪安裝臂22徑向向外延伸。在此實施例中,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之總數目為12。然而,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之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舉例而言,該對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可為一個鏈輪安裝部分或至少三個鏈輪安裝部分。第一實施例中之圓周耦接點CP1、額外圓周耦接點CP2、額外圓周耦接點CP3及第二圓周耦接點CP4之配置可應用於此實施例。 如圖24中所見,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鏈輪SP2與SP3之間。額外通孔SP1E自第一鏈輪SP1省略。間隔件SC1及SC2自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省略。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包括安裝通孔250A及額外安裝通孔250B。緊固構件34延伸穿過通孔SP2D及安裝通孔250A。緊固構件36延伸穿過額外通孔SP2E、通孔SP3D及額外安裝通孔250B。 修改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及210之結構可彼此組合。如圖25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310中所見,舉例而言,第二鏈輪SP2在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耦接至鏈輪托架212及複數個鏈輪SP1至SP12中之一者兩者。第二鏈輪SP2在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CP2處藉由複數個緊固構件34耦接至鏈輪托架212及第一鏈輪SP1兩者。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包含」及其派生詞意欲為指定所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之存在的開放術語。此概念亦適用於類似含義之詞語,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派生詞。 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主體」及「結構」當以單數形式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含義。 諸如本申請案中敍述的「第一」及「第二」之序數數目僅為標識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特定次序及類似者。此外,例如,術語「第一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二元件」之存在,且術語「第二元件」自身不暗示「第一元件」之存在。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對」可涵蓋除其中成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或結構之構形外之其中成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因此,術語「一」、「一或多個」及「至少一個」在本文中可互換地使用。 最後,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諸如「實質上」、「大約」及「大致」之程度術語意謂所修飾之術語之合理量之偏差以使得最終結果並無顯著改變。本申請案中所描述之所有數值可被理解為包括諸如「實質上」、「大約」及「大致」之術語。 顯然,鑒於以上教示,本發明之眾多修改及變化係可能的。因此應理解,在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可以不同於如本文中特定描述之方式的其他方式實踐本發明。
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2‧‧‧鏈輪托架14A‧‧‧鏈輪安裝部分14B‧‧‧鏈輪安裝部分14C‧‧‧鏈輪安裝部分14D‧‧‧鏈輪安裝部分14E‧‧‧鏈輪安裝部分16‧‧‧徑向延伸表面16A‧‧‧徑向延伸表面16B‧‧‧徑向延伸表面16C‧‧‧徑向延伸表面16D‧‧‧徑向延伸表面16E‧‧‧徑向延伸表面18‧‧‧軸向延伸表面18A‧‧‧軸向延伸表面18B‧‧‧軸向延伸表面18C‧‧‧軸向延伸表面18D‧‧‧軸向延伸表面18E‧‧‧軸向延伸表面19A‧‧‧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19B‧‧‧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20A‧‧‧安裝孔20B‧‧‧安裝孔20C‧‧‧安裝孔20D‧‧‧安裝孔20E‧‧‧安裝孔21‧‧‧中心部分22‧‧‧鏈輪安裝臂24‧‧‧輪轂嚙合輪廓26‧‧‧輪轂內部花鍵28‧‧‧內部花鍵齒30‧‧‧輪轂內部花鍵31‧‧‧內部花鍵齒32‧‧‧緊固構件/第一緊固件34‧‧‧緊固構件/緊固件36‧‧‧額外緊固構件/額外緊固件38‧‧‧額外緊固構件/第二緊固件40‧‧‧額外緊固構件42‧‧‧額外緊固構件44‧‧‧額外緊固構件2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2‧‧‧鏈輪托架250‧‧‧額外鏈輪安裝部分250A‧‧‧安裝通孔250B‧‧‧額外安裝通孔3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A1‧‧‧旋轉中心軸線C‧‧‧自行車鏈CP1‧‧‧第一圓周耦接點CP2‧‧‧額外圓周耦接點/第三圓周耦接點CP3‧‧‧額外圓周耦接點CP4‧‧‧第二圓周耦接點D1‧‧‧圓周方向D2‧‧‧軸向方向D11‧‧‧傳動旋轉方向D12‧‧‧反向旋轉方向F1‧‧‧傳動旋轉力H‧‧‧自行車後輪轂總成H1‧‧‧鎖定構件II-II‧‧‧線RC1‧‧‧齒根圓RC2‧‧‧齒根圓RC3‧‧‧齒根圓RC4‧‧‧齒根圓RC5‧‧‧齒根圓RC6‧‧‧齒根圓RC7‧‧‧齒根圓RC8‧‧‧齒根圓RC9‧‧‧齒根圓RC10‧‧‧齒根圓RC11‧‧‧齒根圓RC12‧‧‧齒根圓SC1‧‧‧間隔件SC1A‧‧‧間隔件孔SC2‧‧‧間隔件SC2A‧‧‧間隔件孔SC3‧‧‧間隔件SC3A‧‧‧間隔件孔SP‧‧‧鏈輪SP1‧‧‧第一鏈輪/第一鏈輪盤/第六鏈輪構件SP1A‧‧‧第六鏈輪主體SP1B‧‧‧第六鏈輪齒SP1C‧‧‧齒底SP1D‧‧‧通孔SP1E‧‧‧額外通孔SP2‧‧‧第二鏈輪/第三鏈輪盤SP2A‧‧‧鏈輪主體SP2B‧‧‧鏈輪齒SP2C‧‧‧齒底SP2D‧‧‧通孔SP2E‧‧‧額外通孔SP3‧‧‧第三鏈輪/第四鏈輪盤SP3A‧‧‧鏈輪主體SP3B‧‧‧鏈輪齒SP3C‧‧‧齒底SP3D‧‧‧通孔SP4‧‧‧第四鏈輪/第二鏈輪盤/第五鏈輪構件SP4A‧‧‧第五鏈輪主體SP4B‧‧‧第五鏈輪齒SP4C‧‧‧齒底SP4D‧‧‧通孔SP5‧‧‧第五鏈輪/第四鏈輪構件SP5A‧‧‧第四鏈輪主體SP5B‧‧‧第四鏈輪齒SP5C‧‧‧齒底SP5D‧‧‧通孔SP6‧‧‧第六鏈輪/第三鏈輪構件SP6A‧‧‧第三鏈輪主體SP6B‧‧‧第三鏈輪齒SP6C‧‧‧齒底SP6D‧‧‧通孔SP7‧‧‧第七鏈輪/第二鏈輪構件SP7A‧‧‧第二鏈輪主體SP7B‧‧‧第二鏈輪齒SP7C‧‧‧齒底SP7D‧‧‧通孔SP8‧‧‧第八鏈輪/第一鏈輪構件SP8A‧‧‧第一鏈輪主體SP8B‧‧‧第一鏈輪齒SP8C‧‧‧齒底SP8D‧‧‧通孔SP9‧‧‧第九鏈輪SP9A‧‧‧鏈輪主體SP9B‧‧‧鏈輪齒SP9C‧‧‧齒底SP9S‧‧‧內部花鍵SP9T‧‧‧內部花鍵齒SP10‧‧‧第十鏈輪SP10A‧‧‧鏈輪主體SP10B‧‧‧鏈輪齒SP10C‧‧‧齒底SP10S‧‧‧內部花鍵SP10T‧‧‧內部花鍵齒SP11‧‧‧第十一鏈輪SP11A‧‧‧鏈輪主體SP11B‧‧‧鏈輪齒SP11C‧‧‧齒底SP11F‧‧‧扭矩傳遞輪廓SP11G‧‧‧額外內部花鍵齒SP11S‧‧‧內部花鍵SP11T‧‧‧內部花鍵齒SP12‧‧‧第十二鏈輪SP12A‧‧‧鏈輪主體SP12B‧‧‧鏈輪齒SP12C‧‧‧齒底SP12F‧‧‧扭矩傳遞輪廓SP12G‧‧‧外部花鍵齒TD1‧‧‧第一最大齒底直徑TD2‧‧‧第三最大齒底直徑/額外最大齒底直徑TD3‧‧‧額外最大齒底直徑TD4‧‧‧第二最大齒底直徑TD5‧‧‧第五最大齒底直徑TD6‧‧‧第三最大鏈輪直徑TD7‧‧‧最大齒底直徑TD8‧‧‧最大齒底直徑TD9‧‧‧最大齒底直徑TD10‧‧‧最大齒底直徑TD11‧‧‧最大齒底直徑TD12‧‧‧第十二最大齒底直徑XIX-XIX‧‧‧線XXIV-XXIV‧‧‧線
當結合附圖考慮時,參考以下詳細描述,本發明之更完整評價及其許多伴隨優點將易於獲得,同樣變得更好理解,其中: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側視圖。 圖2為沿圖1之線II-II截取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橫截面圖。 圖3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4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5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6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7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8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9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0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1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2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3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4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的側視圖。 圖15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透視圖。 圖16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托架的透視圖。 圖17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鏈輪托架的側視圖。 圖18為圖1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另一側視圖。 圖19為沿圖18之線XIX-XIX截取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橫截面圖。 圖20為圖13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另一側視圖。 圖21為圖14中所說明之鏈輪的另一側視圖。 圖22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側視圖。 圖23為圖22中所說明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部分側視圖。 圖24為沿圖23之線XXIV-XXIV截取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橫截面圖。 圖25為根據修改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的橫截面圖。
22‧‧‧鏈輪安裝臂
32‧‧‧緊固構件/第一緊固件
34‧‧‧緊固構件/緊固件
36‧‧‧額外緊固構件/額外緊固件
38‧‧‧額外緊固構件/第二緊固件
40‧‧‧額外緊固構件
42‧‧‧額外緊固構件
44‧‧‧額外緊固構件
2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212‧‧‧鏈輪托架
250‧‧‧額外鏈輪安裝部分
A1‧‧‧旋轉中心軸線
CP1‧‧‧第一圓周耦接點
CP2‧‧‧額外圓周耦接點/第三圓周耦接點
CP3‧‧‧額外圓周耦接點
CP4‧‧‧第二圓周耦接點
D1‧‧‧圓周方向
D11‧‧‧傳動旋轉方向
D12‧‧‧反向旋轉方向
SP、SP1、SP2、SP3、SP4‧‧‧鏈輪

Claims (25)

  1.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含:複數個鏈輪,其包括一第一鏈輪及一第二鏈輪;及一鏈輪托架,其包括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至少一者具有一徑向延伸表面,其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及一軸向延伸表面,其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徑向延伸表面軸向延伸,該第一鏈輪具有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該第一鏈輪在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之該徑向延伸表面,該第二鏈輪具有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鏈輪托架及該複數個鏈輪中之一者中的至少一者,且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不同於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大於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
  3.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具有一最大齒底直徑,且該第二鏈輪具有大於該第一鏈輪之該最大齒底直徑的一額外最大齒底直徑。
  4.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各自具有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之該徑向延伸表面,及該軸向延伸表面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徑向延伸表面軸向延伸。
  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其中該第一鏈輪在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該至少一者之該徑向延伸表面。
  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其中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包括複數個圓周耦接點,且該第一鏈輪在該複數個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複數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中之該至少一者之該徑向延伸表面。
  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 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中之該一者。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其中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中之該一者。
  9.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複數個緊固構件,其中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且該第二鏈輪在該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複數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複數個鏈輪中之該一者。
  10.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鏈輪托架。
  11.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緊固構件,其中該第二鏈輪在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鏈輪托架。
  12.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 複數個緊固構件,其中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包括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且該第二鏈輪在該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複數個緊固構件耦接至該鏈輪托架。
  1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托架包括一中心部分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中心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分別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且該複數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大於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之一總數目。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托架之該中心部分具有一輪轂嚙合輪廓。
  1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鏈輪進一步包括一第三鏈輪及一第四鏈輪。
  1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由鈦製成。
  17. 如請求項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鏈輪由鋁製成。
  18.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複數個鏈輪安裝部分在一徑向方向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彼此偏移。
  1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一個額外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為該至少一個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的兩倍。
  20.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含:一第一鏈輪盤,其具有一第一最大齒底直徑;一第二鏈輪盤,其具有小於該第一鏈輪盤之該第一最大齒底直徑的一第二最大齒底直徑;一第三鏈輪盤,其具有大於該第一鏈輪盤之該第一最大齒底直徑的一第三最大齒底直徑;至少一個緊固件;及一鏈輪托架,其包括一中心部分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自該中心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鏈輪托架包括一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其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及一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其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且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徑向向內安置,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構形以支撐該第一鏈輪盤,該第二圓周 鏈輪安裝部分經構形以支撐該第二鏈輪盤,該第三鏈輪盤經構形以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一鏈輪盤且不涉及該鏈輪托架,該第一鏈輪盤在一軸向方向上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安置於該第二鏈輪盤與該第三鏈輪盤之間,其中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具有一第一徑向延伸表面,其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及一第一軸向延伸表面,其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延伸,且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具有一第二徑向延伸表面,其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徑向延伸,及一第二軸向延伸表面,其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軸向延伸。
  21. 如請求項20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及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其中該第一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第一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且該第二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處藉由該至少一個第二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
  22. 如請求項20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額外緊固件;及 一第四鏈輪盤,其經構形以藉由該至少一個額外緊固件安裝至該第三鏈輪盤,該第三鏈輪盤在該軸向方向上安置於該第一鏈輪盤與該第四鏈輪盤之間。
  23. 如請求項20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鏈輪托架之該中心部分具有一輪轂嚙合輪廓。
  24.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含:一第一鏈輪盤,其具有一第一最大齒底直徑;一第二鏈輪盤,其具有小於該第一鏈輪盤之該第一最大齒底直徑的一第二最大齒底直徑;一第三鏈輪盤,其具有大於該第一鏈輪盤之該第一最大齒底直徑的一第三最大齒底直徑;至少一個緊固件;及一鏈輪托架,其包括一中心部分及相對於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旋轉中心軸線自該中心部分徑向向外延伸之複數個鏈輪安裝臂,該鏈輪托架包括一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其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及一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其經提供至該複數個鏈輪安裝臂,且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線自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徑向向內安置,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構形以支撐該第一鏈輪盤,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經構形以支撐該第二鏈輪盤,該第三鏈輪盤經構形以藉由該至少一個緊固件耦接至該第一鏈輪盤,該第一鏈輪盤在一軸向方向上相對 於該旋轉中心軸線安置於該第二鏈輪盤與該第三鏈輪盤之間,其中該第一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第一圓周鏈輪安裝部分,該第二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第二圓周鏈輪安裝部分,該至少一個第二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等於或大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該第三鏈輪盤具有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且在該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處耦接至該第一鏈輪盤,且該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之一總數目大於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
  25. 如請求項24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至少一個第三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為該至少一個第一圓周耦接點之該總數目的兩倍。
TW107142015A 2018-01-24 2018-11-26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98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879,353 2018-01-24
US15/879,353 US10625820B2 (en) 2018-01-24 2018-01-24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358A TW201932358A (zh) 2019-08-16
TWI798295B true TWI798295B (zh) 2023-04-11

Family

ID=67298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2015A TWI798295B (zh) 2018-01-24 2018-11-26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5820B2 (zh)
CN (1) CN110065586B (zh)
TW (1) TWI7982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89353B2 (en) * 2018-01-24 2021-01-12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EP3533701B1 (de) * 2018-02-28 2021-01-20 SRAM Deutschland GmbH Hinterrad-ritzelanordnung mit zwei einstückigen zur gemeinsamen drehung miteinander verbundenen teilanordnungen
TWI821507B (zh) * 2019-01-29 2023-11-11 義大利商坎帕克諾羅公司 具有增大躍變的後變速盤
IT201900013287A1 (it) 2019-07-30 2021-01-30 Campagnolo Srl Adattatore per un corpo porta-pignoni per una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US11591043B2 (en) * 2019-07-30 2023-02-28 Campagnolo S.R.L. Sprocket-carrying body and sub-assembly of sprocket-carrying body and cogset for a bicycle rear wheel
US11465710B2 (en) * 2019-12-10 2022-10-11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EP3960606A1 (de) * 2020-09-01 2022-03-02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baugruppe und hinterradbaugruppe für ein fahrrad mit kettenschaltung
US11767080B1 (en) * 2022-07-15 2023-09-26 Shimano Inc.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20240067299A1 (en) * 2022-08-30 2024-02-29 Shimano Inc. Rear sprocke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3553A (en) * 2007-02-07 2008-08-16 Shimano Kk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sprocket
CN106184594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9868491B1 (en) * 2016-07-21 2018-01-1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8541B2 (ja) * 1996-02-20 2004-10-20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粘性ダンパー機構
US5954604A (en) * 1996-11-21 1999-09-21 Shimano, Inc.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IT1289715B1 (it) * 1996-12-05 1998-10-16 Campagnolo Srl Gruppo sopporto pignoni per una bicicletta
US6428437B1 (en) * 1999-06-10 2002-08-06 Raphael Schlanger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DE10260565B4 (de) * 2002-12-21 2016-09-15 Sram Deutschland Gmbh Zahnkranzpaket
US8057338B2 (en) * 2005-08-30 2011-11-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pparatus with reinforcement between sprockets
US20080004143A1 (en) * 2006-06-16 2008-01-03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ITMI20071661A1 (it) * 2007-08-09 2009-02-10 Campagnolo Srl Assieme di ruote dentate per una bicicletta
ITMI20071658A1 (it) * 2007-08-09 2009-02-10 Campagnolo Srl Modulo di pignoni per una bicicletta e pacco pignoni comprendente tale modulo
ITMI20071659A1 (it) * 2007-08-09 2009-02-10 Campagnolo Srl Assieme di pignoni per una ruota posteriore di bicicletta e pacco pignoni comprendente tale assieme
US7871347B2 (en) * 2007-10-11 2011-01-18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DE102010027228B4 (de) * 2009-11-04 2021-12-09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anordnung für Fahrräder
US8905878B2 (en) * 2011-01-28 2014-12-09 Shimano (Singapore) Pte., Lt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8696503B2 (en) * 2011-03-01 2014-04-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8968130B2 (en) * 2011-03-23 2015-03-03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cogset with support element
US8956254B2 (en) * 2011-08-04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9533735B2 (en) * 2013-07-19 2017-01-03 Sram Deutschland Gmbh Multiple-sprocket arrangement for a bicycle gearing
US9415835B2 (en) * 2014-01-24 2016-08-16 Shimano Inc. Rotatable annular bicycle componen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9446815B2 (en) * 2014-09-19 2016-09-20 Vp Components Co., Ltd Chain wheel assembly and chain wheel device using it
US9604698B2 (en) * 2014-10-22 2017-03-28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Bicycle cogset
DE202015005643U1 (de) * 2015-08-13 2015-09-25 Sram Deutschland Gmbh Mehrfach-Ritzelanordnung für Fahrräder
US10407126B2 (en) * 2015-08-28 2019-09-10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9994285B2 (en) * 2016-06-15 2018-06-12 Shimano Inc. Multiple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112681B2 (en) * 2016-07-21 2018-10-3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supporting member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DE102017008074A1 (de) * 2017-08-28 2019-02-28 Sram Deutschland Gmbh Kettenradträger und Mehrfach-Kettenradanordn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833553A (en) * 2007-02-07 2008-08-16 Shimano Kk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sprocket
CN106184594A (zh) * 2015-05-25 2016-12-07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9868491B1 (en) * 2016-07-21 2018-01-16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358A (zh) 2019-08-16
US10625820B2 (en) 2020-04-21
CN110065586B (zh) 2021-06-22
CN110065586A (zh) 2019-07-30
US20190225302A1 (en) 2019-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8295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9964196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I661979B (zh) 自行車鏈輪及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765107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CN112937752B (zh) 自行车后链轮组件
US9409624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I592593B (zh) 腳踏車鏈輪
TWI812721B (zh) 自行車多重鏈輪及自行車鏈輪
US10889353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803944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201831368A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TW202035181A (zh) 鏈輪支撐本體及自行車輪轂總成
TW202005870A (zh) 自行車鏈輪
TWI757531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757534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US20190084645A1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drive train
TW202208234A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及自行車鏈輪
TWI839482B (zh) 自行車鏈輪配置
TW202035183A (zh) 自行車鏈輪配置
TW202035184A (zh) 鏈輪支撐體、自行車輪轂總成、及傳動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