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190B - 晶圓懸浮手臂 - Google Patents

晶圓懸浮手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190B
TWI812190B TW111115708A TW111115708A TWI812190B TW I812190 B TWI812190 B TW I812190B TW 111115708 A TW111115708 A TW 111115708A TW 111115708 A TW111115708 A TW 111115708A TW I812190 B TWI812190 B TW I8121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ir blowing
branch channel
groove
wa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57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3651A (zh
Inventor
游宗哲
Original Assignee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157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219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19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3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365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aphragms And Bellow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晶圓懸浮手臂,其包含一本體,本體頂面的一端部貫穿有一吸氣孔,另一端部形成有複數吹氣槽及一通孔,各吹氣槽圍繞通孔排列且相互對稱設置,本體的底面凹設一主流道、複數外側支流道及複數內側支流道,主流道的一端與吸氣孔相連通,各外側支流道及各內側支流道的一端與主流道的另一端相連通,各外側支流道及各內側支流道的另一端連通所對應的吹氣槽;一底蓋,其固設於本體的底面且覆蓋主流道、各外側支流道及各內側支流道;當輸入氣體並自各吹氣槽吹出後,晶圓得以懸浮定位於本體上,具有避免在移動的過程中刮傷晶圓之功效。

Description

晶圓懸浮手臂
本發明係涉及一種晶圓移動手臂,尤指一種利用吹氣產生負壓使得晶圓可懸浮定位於其上之晶圓懸浮手臂。
現有技術的晶圓搬運裝置,其中有一種為真空吸盤手臂,真空吸盤手臂包含一爪形片體及複數吸盤,爪形片體形成有複數氣體通道,各氣體通道連接於外部一抽氣裝置,各吸盤組裝於爪形片體上並且與各氣體通道相連通,藉由抽氣裝置進行抽氣動作,使得真空吸盤手臂可利用其吸盤將晶圓吸附於其上,達到以吸附方式搬運晶圓之功效。
然而,現有技術的晶圓其表面形狀變化較多,其中更包含有具簍空結構的晶圓,而在吸附此種具有簍空結構的晶圓時,容易因為吸附位置的不恰當或是於移動過程中產生過多的震動,而導致晶圓變形或與爪形片體之間產生摩擦而刮傷,變形或刮傷將會導致晶圓的品質及良率下降,進而提高了生產成本;因此,現有技術以吸盤吸附方式的晶圓搬運裝置,其整體構造存在有如前述的問題及缺點,實有待加以改良。
有鑒於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晶圓懸浮手臂,其藉由於本體的頂面設置懸浮部,底面形成流道部,達到可供晶圓懸浮於本體上方之目的。
為達上述之發明目的,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晶圓懸浮手臂,其包含:一本體,其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頂面及該底面為上、下相對的二側面,該本體包含有一連接部、一懸浮部及一流道部,該連接部位於該頂面的一端部且貫穿有一吸氣孔,該懸浮部位於該頂面的另一端部,且該懸浮部形成有複數吹氣槽及一通孔,自該連接部朝向該懸浮部的方向延伸有一虛擬中心線,該虛擬中心線將該本體平分為一左側及一右側,各該吹氣槽圍繞該通孔呈環狀間隔排列,且各該吹氣槽的位置以該虛擬中心線為基準於該左側及該右側相互對稱設置,該流道部位於該底面且凹設有一主流道、複數外側支流道及複數內側支流道,該主流道的一端與該吸氣孔相連通,各該外側支流道的一端與該主流道的另一端相連通,各該內側支流道的一端與該主流道的另一端相連通,每一該外側支流道的另一端連通於所對應的每一該吹氣槽,每一該內側支流道的另一端連通於所對應的每一該吹氣槽;一底蓋,其固設於該本體的該底面且覆蓋該主流道、各該外側支流道及各該內側支流道。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每一該吹氣槽的內壁面鄰近於槽底的位置貫穿有複數吹氣口,各該吹氣口的開口方向與該吹氣槽的內壁面相互平行且同向,其中一該吹氣口與該外側分流道相連通,另一該吹氣口與該內側分流道相連通。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位於該左側的各該吹氣槽的各該吹氣口為朝向順時針方向,位於該右側的各該吹氣槽的各該吹氣口為朝向逆時針方向。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各該外側支流道的另一端形成有複數外側分流道,每一該外側分流道連通於每一該吹氣槽,該外側 分流道的內徑為自該外側支流道朝向該吹氣槽的方向漸減,各該內側支流道的另一端形成有複數內側分流道,每一該內側分流道連通於每一該吹氣槽,該內側分流道的內徑為自該內側支流道朝向該吹氣槽的方向漸減。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每一該吹氣槽的開口周緣形成有一凸部,該凸部環凸於該本體的該頂面。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進一步包含複數定位件,各該定位件以該本體的虛擬中心線為基準於該左側及該右側相互對稱設置於該本體的該頂面。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進一步包含一感測件,該本體的該頂面內凹有一安裝槽,該感測件設置於該安裝槽中。
進一步而言,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該吸氣孔的內徑自該本體的該頂面朝向該底面的方向漸增。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藉由吹氣槽吹出氣體使得晶圓得以懸浮定位於本體上,達到以未接觸晶圓的方式即可移動晶圓,並且避免在移動的過程中刮傷晶圓之功效;此外,因為各吹氣槽的吹氣口所吹出的氣體呈漩渦狀,故可增進氣流的順暢度及流速,以提升氣體流動效率;各內側分流道及各外側分流道的內徑為漸減,故可藉此增進氣體的流速,以提升氣體的流動效率。
10:本體
11:連接部
111:吸氣孔
12:懸浮部
121:通孔
122:吹氣槽
123:定位件
124:安裝槽
125:缺口
126:吹氣口
127:凸部
13:流道部
131:主流道
132:外側支流道
133:內側支流道
134:外側分流道
135:內側分流道
14:感測件
15:虛擬中心線
20:底蓋
21:穿孔
30:連接頭
40:晶圓
圖1係本發明之立體外觀圖。
圖2係本發明之分解圖。
圖3係本發明之另一角度分解圖。
圖4係本發明之流道部局部放大圖。
圖5係本發明之流道部局部透視放大圖。
圖6係本發明之流道部局部剖面放大圖。
圖7係本發明之使用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之局部氣體流動示意圖。
以下配合圖式以及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
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之晶圓懸浮手臂,其包含一本體10及一底蓋20。
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本體10為一長條形片體,其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頂面及底面為上、下相對的二側面,本體10包含有一連接部11、一懸浮部12及一流道部13,連接部11位於頂面的一端部且貫穿有一吸氣孔111,吸氣孔111的內徑自頂面朝向底面的方向漸增,形成一漸擴狀之孔洞,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2、圖3及圖5所示,懸浮部12位於頂面的另一端部,且懸浮部12形成有一通孔121、複數吹氣槽122、複數定位件123、一安裝槽124及一缺口125,在此定義自連接部11朝向懸浮部12的長軸方向延伸有一虛擬中心線15,虛擬中心線15將本體10平分為一左側及一右側,通孔121貫穿於本體10,各吹氣槽122圍繞通孔121呈環狀間隔排列,各吹氣槽122的位置以本體10的虛擬中心線15為基準於左側及右側相互對稱設置,每一吹氣槽122的內壁面鄰近於槽底的位置貫穿有二吹氣口126,二吹氣口126位於相對的二側,吹氣口126的開口方向與吹氣槽122的內壁面相互平行,具體而言為吹氣口126的開設方式為斜開口,使得當氣體自吹氣口126吹出後,會沿著吹氣槽122的內壁面呈 漩渦狀流動,在本實施例中,位於左側的各吹氣槽122的吹氣口126為朝向順時針方向,位於右側的各吹氣槽122的吹氣口126為朝向逆時針方向,每一吹氣槽122的開口周緣形成有一凸部127,凸部127環凸於本體10的頂面,但不以此為限,吹氣槽122之數量及形式可依使用者需求作改變。
每一定位件123為塊狀體,其形狀對應於晶圓(圖式中未示)的外周緣形狀,定位件123貫穿有複數鎖孔,本體10貫穿有複數螺孔,各定位件123藉由複數鎖固件鎖固於本體10的螺孔,在本實施例中,各定位件123以本體10的虛擬中心線15為基準於左側及右側相互對稱設置,但不以此為限,定位件123之形式及數量可依使用者需求作改變。
安裝槽124為一長槽,其內凹於懸浮部12且自懸浮部12朝向連接部11的一端延伸,安裝槽124用以設置一感測件14,感測件14為光學檢測裝置,用以判斷晶圓是否位於其上方位置,此為現有技術之制式組件,其細部構造不再贅述,但不以此為限,亦可不形成安裝槽124及設置感測件14。
缺口125自本體10的懸浮部12的一端內凹成型,使得本體10的端部形成類似U形結構,但不以此為限,亦可不形成缺口125。
請參閱圖3至圖6所示,流道部13位於本體10的底面且凹設有一主流道131、複數外側支流道132及複數內側支流道133,主流道131的一端與吸氣孔111相連通,各外側支流道132及各內側支流道133以本體10的虛擬中心線15為基準於左側及右側相互對稱設置,故以其中一側的外側支流道132及內側支流道133為例說明,外側支流道132鄰近於本體10的外側邊,外側支流道132的一端與主流道131的另一端相連通,外側支流道132的另一端形成有複數外側分流道134,每一外側分流道134連通於所對應的每一吹氣槽122的其中一吹氣口126,外側分流道134的內徑為自外側支流道132朝向吹氣槽122的方向漸減;內側支流道133鄰近於本體10的內側邊,內側支流道133的一端與主流道131的 另一端相連通,內側支流道133的另一端形成有複數內側分流道135,每一內側分流道135連通於所對應的每一吹氣槽122的另一吹氣口126,內側分流道135的內徑為自內側支流道133朝向吹氣槽122的方向漸減,但不以此為限,外側分流道134及內側分流道135的形式可依使用者需求作改變。
底蓋20為一片體,其形狀對應於流道部13的形狀,底蓋20貫穿有一穿孔21,穿孔21的位置對應於通孔121的位置,底蓋20固設於本體10的底面且覆蓋主流道131、各外側支流道132及各內側支流道133,穿孔21與通孔121相連通,使得主流道131、各外側支流道132及各內側支流道133封閉形成一內部氣體流動空間。
本發明使用時,請參閱圖5、圖7及圖8所示,可藉由連接部11連接於一機械手臂(圖式中未示)使用,再以一連接頭30設置於吸氣孔111,連接頭30與吸氣管路(圖式中未示)連接,當本發明的懸浮部12移動至一晶圓40的一側面時,吸氣管路進行吸氣動作將外部氣體經由吸氣孔111吸入,再流經主流道131、各外側支流道132、各外側分流道134、各內側支流道133及各內側分流道135,從各吹氣槽122的吹氣口126吹出,氣體於吹氣槽122中形成漩渦狀並朝向吹氣槽122的槽口移動,吹出之其中一部分氣體撞擊到晶圓40後會朝向位於內側的通孔121流出,而另一部分之氣體撞擊到晶圓40後會朝向外側方向流出,故位於通孔121位置的各氣體交會處與晶圓40之間所圍繞的空間會形成一真空帶,因此晶圓40下方位置的壓力較晶圓40上方位置的壓力低,使得晶圓40上方之壓力大於下方之壓力而朝向本發明靠近,再藉由使用者調整輸入氣流量,使得晶圓40下方所受氣體吹拂之推力等於晶圓40上方之壓力,而晶圓40得以懸浮定位於各定位件123之間,達到以未接觸晶圓40的方式即可移動晶圓40,並且避免在移動的過程中刮傷晶圓40之功效;此外,因為各吹氣槽122的吹氣口126 所吹出的氣體呈漩渦狀,故可增進氣流的順暢度及流速,以提升氣體流動效率。
前述過程中,由於各內側分流道135及各外側分流道134的內徑為漸減,故可藉此增進氣體的流速,以提升氣體的流動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創作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創作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作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創作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創作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創作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10:本體
11:連接部
111:吸氣孔
12:懸浮部
121:通孔
122:吹氣槽
123:定位件
124:安裝槽
125:缺口
127:凸部
14:感測件

Claims (8)

  1. 一種晶圓懸浮手臂,其包含:一本體,其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頂面及該底面為上、下相對的二側面,該本體包含有一連接部、一懸浮部及一流道部,該連接部位於該頂面的一端部且貫穿有一吸氣孔,該懸浮部位於該頂面的另一端部,且該懸浮部形成有複數吹氣槽及一通孔,自該連接部朝向該懸浮部的方向延伸有一虛擬中心線,該虛擬中心線將該本體平分為一左側及一右側,各該吹氣槽圍繞該通孔呈環狀間隔排列,且各該吹氣槽的位置以該虛擬中心線為基準於該左側及該右側相互對稱設置,該流道部位於該底面且凹設有一主流道、複數外側支流道及複數內側支流道,該主流道的一端與該吸氣孔相連通,各該外側支流道的一端與該主流道的另一端相連通,各該內側支流道的一端與該主流道的另一端相連通,每一該外側支流道的另一端連通於所對應的每一該吹氣槽,每一該內側支流道的另一端連通於所對應的每一該吹氣槽;一底蓋,其固設於該本體的該底面且覆蓋該主流道、各該外側支流道及各該內側支流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每一該吹氣槽的內壁面鄰近於槽底的位置貫穿有複數吹氣口,各該吹氣口的開口方向與該吹氣槽的內壁面相互平行且同向,其中一該吹氣口與該外側分流道相連通,另一該吹氣口與該內側分流道相連通。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位於該左側的各該吹氣槽的各該吹氣口為朝向順時針方向,位於該右側的各該吹氣槽的各該吹氣口為朝向逆時針方向。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各該外側支流道的另一端形成有複數外側分流道,每一該外側分流道連通於每一該吹氣 槽,該外側分流道的內徑為自該外側支流道朝向該吹氣槽的方向漸減,各該內側支流道的另一端形成有複數內側分流道,每一該內側分流道連通於每一該吹氣槽,該內側分流道的內徑為自該內側支流道朝向該吹氣槽的方向漸減。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每一該吹氣槽的開口周緣形成有一凸部,該凸部環凸於該本體的該頂面。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進一步包含複數定位件,各該定位件以該本體的虛擬中心線為基準於該左側及該右側相互對稱設置於該本體的該頂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進一步包含一感測件,該本體的該頂面內凹有一安裝槽,該感測件設置於該安裝槽中。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晶圓懸浮手臂,其中該吸氣孔的內徑自該本體的該頂面朝向該底面的方向漸增。
TW111115708A 2022-04-25 2022-04-25 晶圓懸浮手臂 TWI812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5708A TWI812190B (zh) 2022-04-25 2022-04-25 晶圓懸浮手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5708A TWI812190B (zh) 2022-04-25 2022-04-25 晶圓懸浮手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2190B true TWI812190B (zh) 2023-08-11
TW202343651A TW202343651A (zh) 2023-11-01

Family

ID=88585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5708A TWI812190B (zh) 2022-04-25 2022-04-25 晶圓懸浮手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219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76774A1 (en) * 2012-09-18 2014-03-20 Kurt F. Kaashoek Automated Wafer Container with Equipment Interface
TW201520156A (zh) * 2013-11-21 2015-06-01 Auo Crystal Corp 氣流驅動晶圓取片之方法及其裝置
CN113921441A (zh) * 2021-11-18 2022-01-11 苏州尊恒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悬浮式晶圆定位装置
TWM626076U (zh) * 2021-12-23 2022-04-21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圓檢測裝置
TWM634768U (zh) * 2022-04-25 2022-12-01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圓懸浮手臂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76774A1 (en) * 2012-09-18 2014-03-20 Kurt F. Kaashoek Automated Wafer Container with Equipment Interface
TW201520156A (zh) * 2013-11-21 2015-06-01 Auo Crystal Corp 氣流驅動晶圓取片之方法及其裝置
TWI579222B (zh) * 2013-11-21 2017-04-21 友達晶材股份有限公司 氣流驅動晶圓取片之方法及其裝置
CN113921441A (zh) * 2021-11-18 2022-01-11 苏州尊恒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悬浮式晶圆定位装置
TWM626076U (zh) * 2021-12-23 2022-04-21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圓檢測裝置
TWM634768U (zh) * 2022-04-25 2022-12-01 盛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圓懸浮手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3651A (zh) 2023-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87256B2 (en) Non-contacting conveyance equipment
TWI564232B (zh) A holding device, a holding system, a control method and a conveying device
TWI524012B (zh) Sucker
TWI605916B (zh) Aspiration device
WO2022099944A1 (zh) 气足
US20110156331A1 (en) Non-contact holder and non-contact holding hand
TW201526151A (zh) 用於吸引並固持晶圓的夾具
TWI812190B (zh) 晶圓懸浮手臂
TWM634768U (zh) 晶圓懸浮手臂
JP4538849B2 (ja) 非接触保持装置
JP5239564B2 (ja) チャック装置および吸引保持ハンド
JP6744630B2 (ja) 邪魔板
KR102345434B1 (ko) 흡인 장치
TW201919972A (zh) 吸引裝置
TWI543853B (zh) Handling device
TWM620928U (zh) 晶圓懸浮手臂
TWM627326U (zh) 晶圓吸附手臂
TWI455241B (zh) Non-contact sucker
CN207087902U (zh) 一种具备导气及排料功能的气旋式非接触吸盘
TWI840988B (zh) 晶圓吸附裝置
TWI796060B (zh) 晶圓吸附手臂
JP2017209752A (ja) 流体流形成体及び非接触搬送装置
TWI230110B (en) Suction device
JPS61229750A (ja) 流体によつて板状体を無接触状態で浮遊搬送させる方法
CN220282798U (zh) 一种上排气式伯努利吸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