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033B - 內視鏡縫合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內視鏡縫合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033B
TWI812033B TW111107070A TW111107070A TWI812033B TW I812033 B TWI812033 B TW I812033B TW 111107070 A TW111107070 A TW 111107070A TW 111107070 A TW111107070 A TW 111107070A TW I812033 B TWI812033 B TW I8120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e
arm
terminator
needle
sutu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7506A (zh
Inventor
盧柏文
Original Assignee
臺北醫學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臺北醫學大學 filed Critical 臺北醫學大學
Priority to US18/150,83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30210522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327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7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03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內視鏡縫合裝置,包括內視鏡本體、縫合裝置、以及縫針。內視鏡本體具有彼此相對的近端部分及遠端部分,並包括工作通道。縫合裝置設置連接遠端部分,並包括相對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工作通道位於內視鏡中連接近端部分該遠端部分之間。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都朝向遠端方向延伸。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至少其一係樞接於遠端部分,且可相對於另一者開合。縫針,設置於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之間。其中,縫針之兩端分別選擇性地且可分離地輪替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之間。本發明另外提供上述內視鏡縫合裝置的工作方法。

Description

內視鏡縫合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內視鏡縫合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具有良好的縫合功能的內視鏡縫合裝置。
進行腸胃道的手術時,為了減少病人死亡率必須要提高止血率並且確保關閉腸胃道的瘻管與穿孔。然而,傷口的大小與周邊的組織纖維化程度影響關閉傷口的成功率,且傷口超過兩公分的極限時不容易達成提高止血等目標。
因此以現有的技術方案,難以透過單一的醫療機械針對已纖維化的組織或範圍較大的傷口進行縫合。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提高縫合效率的內視鏡縫合裝置。
本發明提供的內視鏡縫合裝置包括內視鏡本體、縫合裝置、以及縫針。內視鏡本體具有彼此相對的近端部分及遠端部分並包括工作通道。縫合裝置設置連接遠端部分並包括相對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內視鏡本體的工 作通道連接近端部分該遠端部分之間。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都朝向遠端方向延伸。
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至少其一係樞接於遠端部分,且可相對於另一者開合。縫針,設置於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之間。其中,縫針之兩端分別選擇性地且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內視鏡縫合裝置亦可進一步包括、縫合終止器、以及組織抓取裝置(組織的夾取器)等元件。
本發明另提供上述內視鏡的工作方法,其工作方法包括預設為縫針的兩端都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中的兩者的第二狀態、切換為使縫針的兩端中的一者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中的一者的第一狀態、切換為使縫針的兩端都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的第二狀態,以利用縫針進行縫合、以及切換使該縫針的兩端中的另一者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中的另一個的第一狀態。利用本發明的內視鏡及其工作方法,可減少復發出血與腸胃道穿孔等情事。
1:內視鏡縫合裝置
10:內視鏡本體
10A:近端部分
10B:遠端部分
20:工作通道
30:縫合裝置
30A:第一支臂
30B:第二支臂
30C:支臂連接機構
31A:第一釋放控制線
31B:第二釋放控制線
32A:第一開合控制線
32B:第二開合控制線
33A:第一連接部
33B:第二連接部
34A:第一彈性元件
34B:第二彈性元件
40:縫針
40A:第一尖端
40B:第二尖端
50:組織抓取裝置
50A:針狀組織抓取模組
51:抓取操控單元
52:針狀抓取部
52A:倒鉤結構
53:針外管
60:控制裝置
61:第一部分
61A:第一開關部
62:第二部分
62A:第二開關部
70:縫合終止器模組
70A: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
70B:縫合終止器遠端
71:縫合終止器通道
72: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
73:側面穿孔
73A:頂端
73B:底端
74:縫合終止器操控單元
75:縫合終止器連接佈線
76: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
S:縫合線
T:抓取的部分
PH:針孔
D1:近端方向
D2:遠端方向
圖1A為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所示在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之一實施例中之縫合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為所示當縫針的第一尖端連接於第一支臂時的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遠端部分的第一狀態示意圖。
圖2B為所示當縫針的第二尖端連接於第一支臂時的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遠端部分的另一個第一狀態示意圖。
圖2C為所示當縫針的第一尖端及第二尖端分別連接於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時的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遠端部分的第二狀態示意圖。
圖3為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之另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工作方法的示意圖。
圖5A為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5B為所示圖5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組織抓取裝置的針狀抓取部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工作方法的示意圖。
圖7A為所示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第一支臂的剖面示意圖。
圖7B為所示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第二支臂的剖面示意圖。
圖8A為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的另一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8B為所示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縫合終止器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8C為所示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縫合終止器模組的分解圖。
圖8D為所示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縫合終止器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8E為所示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縫合終止器模組的使用方法的示意圖。
應當理解,儘管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於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區分開。因此,下面討論的「第一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而不脫離本文的教導。
這裡使用的術語僅僅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內容清楚地指示,否則單數形式「一」、「一個」和「該」旨在包括複數形式,包括「至少一個」。「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所列項目的任何和所有組合。還應當理解,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時,術語「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的存在及/或部件,但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它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此外,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頂部」的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用於描述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如圖所示。應當理解,相對術語旨在包括除了圖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裝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他元件的「下」側的元件將被定向在其他元件的「上」側。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決於附圖的特定取向。類似地,如果一個附圖中的裝置翻轉,則被描述為在其它元件「下方」或「下方」的元件將被定向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術語「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請參閱圖1A,圖1A所示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一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如圖1A所示,內視鏡縫合裝置1包括內視鏡本體10、縫合裝置30及縫針40。其中,內視鏡本體10具有彼此相對的近端部分10A及遠端部分10B及連接近端部分10A及遠端部分10B之間的工作通道20,以使需要的工具從使用者所在的近端部分10A抵達遠端部分10B進行運作。接著,請參閱圖1B,圖1B所示為在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之一實施例中之縫合裝置30的立體示意圖,如圖1B所示,縫合裝置30包括第一支臂30A、第二支臂30B以及連接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的支臂連接機構30C。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組織抓取裝置50設置在工作通道20中,且組織抓取裝置50的至少一部分自工作通道20朝向遠端方向D2突出而藉由位於近端部分的抓取操控單元51操作。在一實施例中,組織抓取裝置50可使用夾鉗狀的器具,但在另一實施例中,組織抓取裝置50可為具有針頭的模組,本發明組織抓取裝置50不以此為限制。
如圖1A所示,縫合裝置30藉由支臂連接機構30C設置連接遠端部分10B以使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彼此相對且分別朝向遠端方向D2延伸。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皆連接於遠端部分10B,且可相對於另一者開合。縫針40設置於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並與支臂連接機構30C不同的一側,在本實施例中,縫針40的兩端分別選擇性地連接於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舉例而言,如圖1B所示,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都具有針孔PH,而縫針40的一端連接於針孔PH中。
在本實施例中,內視鏡縫合裝置1可進一步包括縫合線S。在實際的運用上,縫合線S可透過工作通道20連接縫針40上。例如,縫針40的中心 部分可具有穿過縫合線的針孔,而縫合線S可透過其針孔與縫針40連接。縫合線的一端與縫針40連接,而另一端自工作通道20朝向近端方向D1突出。
如下,搭配圖2A-2C詳細說明縫針40與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的相應關係。
圖2A、2B及2C分別所示為當縫針40的一端連接於第一支臂30A時、當另一端連接於第二支臂30B時及當縫針40的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時的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遠端部分10B的示意圖。具體而言,縫針40具有相對的第一尖端40A及第二尖端40B,當縫針40連接於第一支臂30A時,該縫針40藉由第一尖端40A與第一支臂30A連接,且第一尖端40A為被第一支臂30A所包覆而未突出於第一支臂30A外,以免第一尖端40A傷害周遭的組織等。同樣地,當縫針40連接於第二支臂30B時,該縫針40藉由第二尖端40B與第二支臂30B連接,且第二尖端40B被第二支臂30B所包覆而未突出於第二支臂30B外。如下縫針40的兩端(亦即,第一尖端40A及第二尖端40B)中的一個可分離地連接於第一支臂30A或第二支臂30B的狀態為稱第一狀態(圖2A及圖2B),而第一尖端40A及第二尖端40B分別連接於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的狀態為稱第二狀態(圖2C)。
進一步而言,在如圖2A或圖2B所示的第一狀態,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之一者相對另一者張開以使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的延伸方向至少一部分不平行。另一方面,在如圖2C所示的第二狀態,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之一者相對另一者平行延伸,以使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的距離為最小。換言之,當自第一狀態切換至第二狀態時,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一者相對另一者移動。
請再參閱圖1A,在本實施例中,內視鏡縫合裝置1還包括設置在近端部分10A的控制裝置60,且利用控制裝置60進行切換於第一狀態(圖2A或2B)與第二狀態(圖2C)之間。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包括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以形成相似於把手部的結構。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例如可分別機械性連接到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以分別控制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
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上分別具有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分別與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電性或機械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假設一開始內視鏡縫合裝置1設為第一狀態(圖2A或圖2B),當使用者以不接觸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的方式,同時對向把握縮短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距離時,使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彼此拉近而切換為第二狀態。在第二狀態中,第一尖端40A及第二尖端40B分別連接於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當內視鏡縫合裝置1處於第二狀態時,藉由選擇性的按壓/回拉第一開關部61A和第二開關部62A中的一個,可以切換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一狀態。例如,按壓第二開關部62A時,切換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一狀態以維持第一尖端40A連接於第一支臂30A的同時,使第二尖端40B離開第二支臂30B(自圖2C切換為圖2A的狀態)。同樣地,按壓第一開關部61A時,維持第二尖端40B連接於第二支臂30B的同時,使第一尖端40A離開第一支臂30A(自圖2C切換為圖2B的狀態)。
在圖1A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設置在近端部分10A的側面,並與內視鏡本體10不同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第一部分61及 第二部分62的延伸方向與內視鏡本體10的延伸方向可接近垂直。然而,本發明的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的延伸方向不以圖1A所示的實施例為限。例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變化實施例,而在圖3所示的變化實施例中,第一部分61與第二部分62分別設置在近端部分10A的側面,且第一部分61與第二部分62樞接的軸方向為與內視鏡本體10垂直或接近垂直。藉由此一設置方式,當使用者在近端部分10A的後方設置顯示螢幕時,方便看著後方的顯示螢幕(未繪製)操作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在圖3所示的變化實施例中,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較佳為分別設置在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相對內視鏡本體10的一端,以免掌握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時按壓到第一開關部61A或第二開關部62A,但第一開關部61A或第二開關部62A的設置位置不以此為限制。另外,雖在圖1A及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可採用按鈕,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採用拉動式開關的型態。
在上述實施例中,雖可透過包括第一部分61及第二部分62的控制裝置60控制縫針40與第一支臂30A和第二支臂30B的連接關係,然而控制裝置60的構成不以上述之實施例為限,亦可透過其他機制控制縫針40與第一支臂30A和第二支臂30B的連接關係。
接下來具體地說明上述實施例中的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操作方法。圖4為所示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工作方法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先將內視鏡縫合裝置1設為第二狀態(圖2C所示)(A),接著將內視鏡縫合裝置1切換為第一狀態(圖2A和圖2B的一者,在圖4的實施例中以切換為圖2A的狀態為例)張開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之間後利用自工作通道20朝向遠端方向D2突出的組織抓取裝置50將抓取的至少一部分移到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 臂30B之間(B),再切換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二狀態(C),此時,第一尖端40A或第二尖端40B中的其中一者穿過抓取的部分T,並將抓取的部分TT置於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例如,自圖2A所示的第一狀態切換為第二狀態時,由第二尖端40B穿透抓取的部分T的一部分。同樣地,自圖2B所示的第一狀態切換為第二狀態時,由第一尖端40A穿透抓取的部分T。
在上述實施例中,如圖1A或圖3所示,縫合線S可經工作通道20安裝在縫線40上,故當第一尖端40A或第二尖端40B穿透抓取的部分T時,縫合線S亦可穿透抓取的部分T,以進行縫合抓取的部分T。此後再切換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一狀態(圖2A和圖2B中的另一者,在圖4的實施例中以切換為圖2B的狀態為例(D))後進行抓取的動作,並重覆上述工作以進行縫合抓取的部分T。在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縫針40可為直穿針,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縫針40亦可為彎針。
請參閱圖5A,圖5A所示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5A所示,在此一實施例中,使用針狀組織抓取模組50A作為組織抓取裝置而取代夾鉗狀之組織抓取裝置50。針狀組織抓取模組50A包括抓取操控單元51、針狀抓取部52、針外管53。針狀抓取部52設置為至少一部分自工作通道20朝向遠端方向D2突出,而抓取操控單元51藉由工作通道20與針狀抓取部52連接。針外管53至少一部分設置在工作通道20中,針外管53的兩端分別自工作通道20朝向近端方向D1及遠端方向D2突出。進一步而言,抓取操控單元51及針狀抓取部52至少一部分由針外管53包覆,且針狀抓取部52至少一部分自針外管53朝向遠端方向D2突出,據此抓取操控單元51及直穿針狀抓取部52位於針外管53的相對側。
在此實施例中,利用抓取操控單元51的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能夠使針狀抓取部52朝向近端方向D1或遠端方向D2直線運動或隨著抓取操控單元51進行旋轉運動。但本發明組織抓取裝置不以組織抓取裝置50或針狀抓取模組50A為限,亦可透過別的方式進行抓取的動作。
圖5B為所示圖5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針狀抓取部52的放大示意圖。如圖5B所示,在此一實施例中,針狀抓取部52上具有複數個倒鉤結構52A,倒鉤結構52A例如,可分佈以形成魚鱗狀。藉由設置倒鉤結構52A,針狀抓取部52插入於抓取的部分之後,能夠防止針狀抓取部52意外離開抓取的部分等。但倒鉤結構52A的分佈方式不以圖5B所示的形狀為限,亦可透過其他方式防止針狀抓取部52意外離開抓取的部分。
圖6所示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另一實施例的工作方法,同樣於圖4所示的實施例,一開始應設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二狀態(A)。內視鏡縫合裝置1進行抓取的動作時切換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一狀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尖端40A連接於第一支臂30A為例),並透過圖5A所示的用抓取操控單元51將針狀抓取部52朝向遠端方向D2移動以插入抓取的部分T後再透過抓取操控單元51朝向近端方向D1移動,以抓取的部分T的至少一部分位於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B)。在本實施例中,針狀抓取部52具有倒鉤結構52A(圖5B),而仍維持插入抓取的部分T的狀態,利用固定針狀抓取部52的位置,能夠使抓取的部分T的一部分維持在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接下來切換內視鏡縫合裝置1為第二狀態,以使縫針40的一端穿透抓取的部分T中位於第一支臂30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的部分(C),此時安裝在縫針40的縫合線S對應縫針40穿透抓取的一部分。接下來,再切換為第一狀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尖端 40B連接於第二支臂30B為例,縫針40較佳為連接於與前次之第一狀態時不同的支臂),並透過旋轉抓取操控單元51使針狀抓取部52進行旋轉運動而解除插入抓取的部分T的狀態(D)。藉由重覆進行(B)到(D)的工作,以對抓取的部分T進行縫合工作。
接下來再說明縫針40的兩端連接於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的機制的具體實施例。請再參閱圖5A,如圖5A所示,在此實施例中,控制裝置60包括沿著內視鏡本體10自近端部分延伸而連接至第一支臂30A的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和第一開合控制線32A及自近端部分延伸而連接至第二支臂30B的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和第二開合控制線32B。具體而言,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和第一開合控制線32A與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和第二開合控制線32B位於內視鏡本體10的相對側並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其中,第一釋放控制線31A、第一開合控制線32A、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及第二開合控制線32B較佳為有彈力的佈線。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合控制線32A為由第一部分61所控制,第一釋放控制線31A為由第一開關部61A所控制,因此第一開合控制線32A控制第一支臂30A的開關,且第一釋放控制線31A控制第一支臂30A與縫針40的第一尖端40A間的釋放。同樣地,第二釋放控制線32B為由第二部分62所控制,第二釋放控制線31B為由第二開關部62A所控制,因此第二開合控制線32B控制第二支臂30B的開關,且第二釋放控制線31B控制第二支臂30B與縫針40的第二尖端40B間的釋放。藉由在內視鏡本體10的相對兩側面分別設置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和第一開合控制線32A及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和第二開合控制線32B,能夠建立控制裝置60與第一支臂30A和第二支臂30B之間的機械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在內視鏡本體10的相對兩側上分別設置兩 條佈線,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釋放控制線31A與第一開合控制線32A亦可為一體成形的同一條佈線,而第二釋放控制線32A與第二開合控制線32B亦可為一體成形的同一條線(亦即,在內視鏡本體10的相對兩側分別設置一條佈線)。第一部分61、第一開關部61A與第一支臂30A之間的連接方式及第二部分62、第二開關部62A與第二支臂30B之間的連接方式不以上述之實施例為限。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較佳為採用拉動式開關結構。藉由採用拉動式開關結構,當拉動第一開關部61A時,能夠將第一釋放控制線31A朝向近端方向D1移動而能釋放(解除)第一支臂30A與縫針40之間的連接關係,同樣地,當拉動第二開關部62A時,能夠將第二釋放控制線31B朝向近端方向D1移動而能釋放(解除)第二支臂30B與縫針40之間的連接關係。但本發明的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不以此為限制,亦可採用如圖1A或圖3所示的按鈕式的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而利用電性或機械性連接驅動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及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如下進一步說明第一尖端40A(第二尖端40B)與第一支臂30A(第二支臂30B)連接的詳細的原理。
圖7A及圖7B分別所示為圖5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的剖面示意圖。如圖7A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支臂30A還具有第一連接部33A及第一彈性元件34A(例如,彈簧等)。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延伸到第一支臂30A的一端與第一連接部33A連接,故第一連接部33A受第一釋放控制線31A控制以釋放第一尖端40A。第一彈性元件34A(例如,彈簧等)提供在第一釋放控制線31A與第一連接部33A的連接處。
具體而言,當第一尖端40A插入到第一支臂30A時,第一連接部33A被第一尖端40A擠壓而朝向近端方向D1偏移。當第一尖端40A中一定比率之部分插入到第一支臂30A後,第一尖端40A的導引面的頂端經過連接點,而使第一連接部33A藉由第一彈性元件34A反彈回來,而在第一支臂30A中夾著第一尖端40A。另外,當第一釋放控制線31A朝向近端方向D1拉起時,第一連接部33A亦朝向近端方向釋放,以使第一尖端40A自第一支臂30A釋放而能解除連接。
同樣地,如圖7B所示,第二支臂30B還具有第二連接部33B及第二彈性元件34B。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延伸到第二支臂30B的一端與第二連接部33B連接,故第二連接部33B受第二釋放控制線31B控制以釋放第二尖端40B。第二彈性元件34B(例如,彈簧等)提供在第二釋放控制線31B與第二連接部33B的連接處。當第二尖端40B插入到第二支臂30B時,第二連接部33B被第二尖端40B擠壓而朝向近端方向D1偏移。當第二尖端40B中一定比率之部分插入到第二支臂30B後,第二尖端40B的導引面的頂端經過連接點,而使第二連接部33B藉由第二彈性元件34B反彈回來,而在第二支臂30B中夾著第二尖端40B。另外,當第二釋放控制線31B朝向近端方向D1拉起時,第二連接部33B亦朝向近端近端方向釋放,以使第二尖端40B自第二支臂30B釋放而能解除連接。
在此實施例中,如上所述,由於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及第二釋放控制線31B分別由第一開關部61A及第二開關部62A所控制,當拉動第二開關部62A時,將第二釋放控制線31B朝向近端方向D1拉起,使得第二尖端40B自第二支臂30B釋放的同時維持第一尖端40A連接於第一支臂30A中。同 樣地,當拉動第一開關部61A時,將第一釋放控制線31A朝向近端方向D1拉起,使得第一尖端40A自第一支臂30A釋放的同時維持第二尖端40B連接於第二支臂30B中。
如上所述,藉由在內視鏡本體10的兩側面分別設置兩條連接佈線,能夠使控制裝置60機械性或電性連接於第一支臂30A和第二支臂30B,並控制縫針40與第一支臂30A和第二支臂30B之間的連接狀態。然而控制裝置60及其與第一支臂30A和第二支臂30B之間的連接方式不以此為限制。亦可透過無線訊號由外部的控制裝置操控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另外,在另一實施例中,內視鏡本體10相對兩側面僅設置第一釋放控制線31A及第二釋放控制線31B,而不設置第一開合控制線32A及第二開合控制線32B,並藉由其他方式機械性連接第一部分61(第二部分62)與第一支臂30A(第二支臂30B)之間,以操控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間的開合等。控制第一支臂30A及第二支臂30B的機制並不限於上述所述之實施方式。
最後說明縫合線S的收尾機制之具體實施例。圖8A所示本發明內視鏡縫合裝置1的另一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內視鏡縫合裝置1進一步包括縫合終止器模組70。請一併參閱圖8B至8E,圖8B至8D分別所示為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縫合終止器模組70的立體示意圖、分解圖以及剖面示意圖,且圖8E所示為圖8A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縫合終止器模組70的使用方法的示意圖,如圖8A至8D所示,縫合終止器模組70包括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76以及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72。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具有開放的縫合終止器遠端70B以形成縫合終止器通道71,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76設置在縫合終止器遠端70B之相對一側,而藉由縫合終止 器套管推進裝置72將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76推入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中。其中,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72在工作通道20內,且縫合終止器遠端70B為自工作通道20朝向遠端方向D2突出。
在本實施例中,縫合終止器模組70還包括縫合終止器操控單元74,至少一部分位於近端部分10A並藉由穿過工作通道20的縫合終止器連接佈線75與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72連接,而縫合終止器連接佈線75較佳為由較硬的材質所組成。因此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72可藉由縫合終止器操控單元74的轉動或按壓或回拉等動作,在縫合終止器通道71內部進行直線或回推運動而改變其在縫合終止器通道71內的位置,以使進入縫合終止器通道71內的縫合線S的一部分夾在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與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76之間。在此實施例中,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具有設置在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的一側面的側面穿孔73,縫合線S的多餘部分為在側面穿孔73切斷。其中,側面穿孔73連接縫合終止器通道71與縫合終止器模組70的外部空間。
具體而言,如圖8E所示,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於側面穿孔73具有相對的頂端73A及底端73B,且底端73B上形成切削邊(例如,銳利的斜面結構)。舉例而言,當使用縫合終止器模組70收尾縫合線S時,自進行縫合的部分突出的縫合線S自縫合終止器遠端70B進入縫合終止器通道71後再自側面穿孔73朝向縫合終止器模組70外部空間突出。當縫合線S的一部份被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76推動與切削邊穿越時,縫合線S由切削邊切斷。切斷後位於縫合終止器模組70外部的縫合線S可以透過工作通道20收回,而切斷後留在縫合終止器通道71內部的縫合線S,係固定縫合線S在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76與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70A之間,以完成收尾的工作。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另外,本說明書所記載的一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1 內視鏡縫合裝置 10 內視鏡本體 10A 近端部分 10B  遠端部分 20  工作通道 30  縫合裝置 30A  第一支臂 30B  第二支臂 40  縫針 50  組織抓取裝置 51  抓取操控單元 60  控制裝置 61  第一部分 61A  第一開關部 62  第二部分 62A  第二開關部 S  縫合線 D1  近端方向 D2  遠端方向

Claims (18)

  1. 一種內視鏡縫合裝置,包括:一內視鏡本體,具有彼此相對的一近端部分及一遠端部分;其中該內視鏡本體具有:一工作通道,該工作通道連接該近端部分及該遠端部分之間;一縫合裝置,設置連接該遠端部分,並包括相對的一第一支臂及一第二支臂,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都朝向一遠端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至少其一係樞接於該遠端部分,且可相對於另一者開合;以及一縫針,設置於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之間;一組織抓取裝置,至少一部分自該工作通道朝向該遠端方向突出,其中,該縫針之兩端分別選擇性地且可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該組織抓取裝置,至少一部分位於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之間,並且,該組織抓取裝置配置以朝向該遠端方向或與該遠端方向相反之一近端方向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縫合線,經由該工作通道連接在該縫針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組織抓取裝置為一夾鉗狀器具,並且該夾鉗狀器具係藉由設置在該近端部分的一抓取操控單元操作。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組織抓取裝置為一針狀抓取模組,且該針狀抓取模組中的一針狀抓取部至少一部分自該工作通道朝向該遠端方向突出,並且,該針狀抓取部至少一部分係由一針外管包覆,且該針狀抓取部至少一部分自該針外管突出。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抓取操控單元,藉由該工作通道與該針狀抓取部連接,其中,該抓取操控單元及該針狀抓取部位於該針外管之相對側,並且,該抓取操控單元藉由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或回拉運動控制該針狀抓取部的動作及位置。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針狀抓取部具有複數個倒鉤結構,以防止該針狀抓取部插入於抓取的部分後意外離開抓取之該部分。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縫針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尖端及一第二尖端,當該縫針與該第一支臂連接時,該縫針藉由該第一尖端與該第一支臂連接且該第一尖端被該第一支臂所包覆,並且,當該縫針與該第二支臂連接時,該縫針藉由該第二尖端與該第二支臂連接且該第二尖端被該第二支臂所包覆。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釋放控制線,該第一釋放控制線設置在該內視鏡本體的一側並自該近端部分延伸至該第一支臂內, 其中,該第一支臂具有:一第一連接部,至少一部分受該第一釋放控制線控制以釋放該第一尖端。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控制裝置,設置在該近端部分並配置以切換於一第一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其中,在該第一狀態,該縫針之該兩端中的一者可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中對應的一者,且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之一者相對另一者張開,並且,切換至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之一者相對另一者移動,且該縫針之該兩端都可個別或同時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中的兩者。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配置以控制該第一支臂,且該第二部分配置以控制該第二支臂,該第一部分上具有一第一開關部,該第一開關部與該第一支臂電性或機械性連接,並且,該第二部分上具有一第二開關部,該第二開關部與該第二支臂電性或機械性連接。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控制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開合控制線,藉由該第一部分所控制並與該第一支臂連接,以調整該第一支臂的開合;以及 一第二開合控制線,藉由該第二部分所控制並與該第二支臂連接,以調整該第二支臂的開合。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釋放控制線,藉由該第一開關部控制並與該第一支臂連接,並且該控制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釋放控制線,藉由第二開關部控制並與該第二支臂連接。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開關部及該第二開關部為拉動式開關,該第一開關部與該第一釋放控制線機械性連接,當拉動該第一開關部時,該第一釋放控制線朝向該近端方向移動以使該第一尖端自該第一支臂釋放,並且,該第二開關部與該第二釋放控制線機械性連接,當拉動該第二開關部時,該第二釋放控制線朝向該近端方向移動以使該第二尖端自該第二支臂釋放。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其中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設置在該近端部分的側面,且該第一部分及該第二部分的旋轉軸的方向與該內視鏡本體垂直。
  15.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縫合終止器模組,該縫合終止器模組至少一部分自該工作通道朝向該遠端方向,該縫合終止器模組具有:一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具有開放的一縫合終止器遠端以形成一縫合終止器通道,該縫合終止器遠端自該工作通道朝向該遠端方向突出;一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設置在該縫合終止器遠端之相對一側; 一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藉由朝向該遠端方向移動使該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推入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中;以及一縫合終止器操控單元,至少一部分位於該近端部分並透過該工作通道與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連接,以調整該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的位置;其中,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具有一側面穿孔設置在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的一側面,以使自該縫合終止器遠端進入該縫合終止器通道的該縫合線的一部分自該側面穿孔突出於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外,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於該側面穿孔具有相對的一頂端及一底端,該底端具有一切削邊,並且,當該縫合線的一部份被該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推動與該切削邊穿越時,該縫合線由該切削邊切斷。
  16. 一種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視鏡縫合裝置的工作方法,包括:預設為該縫針的該兩端都可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中的兩者的一第二狀態;切換為使該縫針的該兩端中的一者可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中的一者的一第一狀態;切換為使該縫針的該兩端都可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的該第二狀態,以利用該縫針進行縫合;以及切換使該縫針的該兩端中的另一者可分離地連接於該第一支臂及該第二支臂中的另一個的該第一狀態。
  17. 如請求項16之工作方法,進一步包括: 利用設置在該工作通道中並自該工作通道朝向該遠端方向突出之一抓取裝置執行一抓取動作。
  18.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工作方法,其中該內視鏡縫合裝置包括:一縫合終止器模組;一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具有開放的一縫合終止器遠端以形成一縫合終止器通道,該縫合終止器遠端自該工作通道朝向該遠端方向突出;一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設置在該縫合終止器遠端之相對一側;以及一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藉由朝向該遠端方向移動使該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推入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中,該工作方法進一步包括:使縫合線的至少一部分進入該縫合終止器第一套管的一縫合終止器通道內;使該縫合線的進入該縫合終止器模組的該至少一部分自該縫合終止器模組的一側面穿孔突出於該縫合終止器模組外;利用縫合終止器套管推進裝置使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朝向該遠端方向移動,以夾著該縫合線的該至少一部分中位於該縫合終止器通道的部分;以及利用該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推動該縫合線與該側面穿孔的一底端形成的一切削邊穿越以切斷該縫合線,以使該縫合線中位於該縫合終止器通道的部分固定於該縫合終止器第二套管與該縫合終止器通道的內側面之間。
TW111107070A 2022-01-06 2022-02-25 內視鏡縫合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TWI8120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8/150,832 US20230210522A1 (en) 2022-01-06 2023-01-06 Endoscopic suture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296891P 2022-01-06 2022-01-06
US63/296,891 2022-0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7506A TW202327506A (zh) 2023-07-16
TWI812033B true TWI812033B (zh) 2023-08-11

Family

ID=88147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7070A TWI812033B (zh) 2022-01-06 2022-02-25 內視鏡縫合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203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4770A (zh) * 2008-06-13 2013-09-11 柯惠Lp公司 内窥镜缝合装置
WO2019089308A1 (en) * 2017-10-30 2019-05-09 Ethicon Llc Surgical suturing instrument comprising a position sensing circuit
WO2020224262A1 (zh) * 2019-05-05 2020-11-12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槽式多臂夹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4770A (zh) * 2008-06-13 2013-09-11 柯惠Lp公司 内窥镜缝合装置
WO2019089308A1 (en) * 2017-10-30 2019-05-09 Ethicon Llc Surgical suturing instrument comprising a position sensing circuit
WO2020224262A1 (zh) * 2019-05-05 2020-11-12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槽式多臂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7506A (zh) 2023-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04185A (en) Needle holder
US5735862A (en) Semi-automatic suturing and sewing device
EP1337190B1 (en) Suturing instrument and method
US20090209980A1 (en) Suturing and knot-tying device
US5674229A (en)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with loading mechanism
US20120172924A1 (en) Combined Unilateral/Bilateral Jaws on a Surgical Instrument
JP4053147B2 (ja) 内視鏡治療装置
JP2002501413A (ja) 多数の回転可能に設置されオフセツトされたニードルホルダーを有する縫合用器具とその使用方法
CN108498126A (zh) 手术缝合器械
JP2017099879A (ja) 給電式内視鏡縫合デバイス
TWI812033B (zh) 內視鏡縫合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3070707A (zh) 具有自动换针功能的医用缝合器
KR101241811B1 (ko) 수술용 인스트루먼트
EP2424444B1 (en) Surgical suture apparatus having sewing function
JP4747070B2 (ja) マニピュレータ
CN111493953A (zh) 一种组织缝合器
CN212996705U (zh) 一种多功能微创手术钳
CN212326479U (zh) 一种组织缝合器
TWI847900B (zh) 手術用具
JPH0984799A (ja) 持針器
US20230210522A1 (en) Endoscopic suture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6919494B (zh) 缝合器
CN220988845U (zh) 一种内镜手术用缝合装置
CN213217333U (zh) 一种腔镜用提线器
CN106037843A (zh) 手术打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