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26479U - 一种组织缝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织缝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26479U
CN212326479U CN202020638965.4U CN202020638965U CN212326479U CN 212326479 U CN212326479 U CN 212326479U CN 202020638965 U CN202020638965 U CN 202020638965U CN 212326479 U CN212326479 U CN 2123264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double
pointed needle
arms
tiss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3896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Medical Bee Transform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Medical Bee Transform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Medical Bee Transform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Medical Bee Transformati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3896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264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264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264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织缝合器,包括双尖针和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可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可操作地张开或闭合,其中一个夹持臂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套管,另外一个夹持臂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相对且均可弹性开合。双尖针呈梭形并具有供缝合线穿过的通孔,双尖针的一端保持在第一套管中。当闭合两个夹持臂时,双尖针的另一端挤压进入第二套管,第二套管沿着双尖针挤压进入第一套管的内部并保持住双尖针;当张开两个夹持臂时,双尖针转移至第二套管。如此依次反复开合两个夹持臂,使得双尖针带动缝合线在破口组织的两侧来回穿梭,实现组织的缝合。这种结构简单、可通过活检口操作,不影响内镜操控性,可减少术后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Description

一种组织缝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经腔镜组织缝合器。
背景技术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各种腔镜技术完成的微创手术越来越多,特别是经胃肠镜进行的单腔道手术,只能经内镜活检腔道借助单一的手术器械完成,术中缺乏其他手术器械进行辅助,故术中创面及切口的缝合是手术的难点,一直制约这一技术的全面推广。以往多采用各种型号的组织夹来夹闭创面和切口,而组织夹由于大小的限制只能夹闭很小的创面和切口,并且只能夹闭粘膜层,无法夹闭肌层而进行全层缝合。这就造成缝合效果不确切,容易导致术后穿孔,从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内镜活检通道限制了组织夹的最大直径,故如果创面或切口过大,组织夹根本无法夹闭。
国外还有一种阿尔法缝合器,它采用缝纫机的原理进行组织缝合,但是由于结构复杂,导致体积过大操作困难,手术风险也比较大,难以在临床推广。另外,阿尔法缝合器在操作时需要套在胃镜的前端,这会影响操作人员视野,无法进行灵活的转弯操作,导致根本无法在肠镜下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织缝合器,解决现有缝合方式缝合的创面受切口大小限制,容易引发手术并发症,影响内镜操控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织缝合器,所述组织缝合器包括双尖针和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各自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使得两个夹持臂可操作地张开或闭合,其中一个夹持臂的另一端设有可弹性开合的第一套管,另外一个夹持臂的另一端设有可弹性开合的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相对。双尖针呈梭形,双尖针具有供缝合线穿过的通孔,双尖针的一端保持在第一套管中。当闭合两个夹持臂时,双尖针的另一端挤压进入第二套管中,且第二套管沿着双尖针挤压进入第一套管的内部从而保持住双尖针;当张开两个夹持臂时,双尖针转移至第二套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均为记忆合金金属套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管口边沿均具有向自身内部倾斜的斜面切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在靠近管口端部的管径逐渐缩小以呈锥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管口允许张开的最大管径大于双尖针的最大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组织缝合器包括操作柄,两个夹持臂均可活动地连接于操作柄的一端并组成一个内镜钳。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操作柄包括连接管和拉杆,两个夹持臂均枢轴连接于连接管,拉杆的一端穿过连接管的内部,两个夹持臂的末端均连接于拉杆穿过连接管的一端,以通过牵拉或者释放拉杆带动两个夹持臂闭合或者张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拉杆的数量为一根,两个夹持臂均连接于拉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拉杆的数量为两根,两个夹持臂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于两根拉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两个夹持臂的端部分别对应设置可弹性开合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将呈梭形的双尖针保持在第一套管中,通过闭合两个夹持臂,就能够将双尖针挤压进入第二套管中,并且第二套管沿着双尖针挤压进入第一套管内部从而保持住双尖针,然后再张开两个夹持臂,双尖针则能够被转移至第二套管。如此依次反复开合两个夹持臂,双尖针可以两个夹持臂之间来回穿梭,通过两个夹持臂依次反复夹闭破口组织的两侧,则双尖针可以带动缝合线在破口组织的两侧穿梭,从而实现缝合破口组织。所述组织缝合器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且可以通过活检口进行操作,不需要辅助设备,不影响内镜操控性,在进行缝合时,可以用手术线对消化道进行全程缝合,缝合效果彻底,可以减少术后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织缝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织缝合器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织缝合器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组织缝合器的缝合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只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其他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方案。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织缝合器,尤其是一种经腔镜组织缝合器,可以通过内镜活检口对诸如消化道等破口组织进行缝合,且不影响内镜操控性,安全可靠。具体地,所述组织缝合器包括两个夹持臂10、双尖针20。
两个夹持臂10各自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使得两个夹持臂10可操作地张开或闭合。其中一个夹持臂10的另一端设有可弹性开合的第一套管11,第一套管11垂直安装在夹持臂10的侧壁。另外一个夹持臂10的另一端设有可弹性开合的第二套管12,第二套管12垂直地安装于夹持臂10的侧壁。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相对,也就是说,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均具有管口且两者的管口相对。
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均具有弹性。可选地,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均为记忆合金金属套管,从而实现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弹性开合。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可以采用其他具有预定弹性的材质,例如弹性塑料。这样,由于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均具有预定的弹性,因此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管口在力的作用下可张开;当力的作用撤销时,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管口则恢复合拢。可选地,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在靠近各自管口端部的管径逐渐缩小以呈锥形。
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管口边沿均具有向自身内部倾斜的斜面切口。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套管11的管口边沿具有向第一套管11自身内部倾斜的斜面切口111。同样地,第二套管12的管口边沿具有向第二套管12自身内部倾斜的斜面切口121。
双尖针20呈梭形,也就是说,双尖针20是中间大两头小的形状,双尖针20的两端均是可以穿过组织的针尖。双尖针20的中间位置具有供缝合线穿过的通孔201。双尖针20其中一端的针尖保持在第一套管11中。
如图4所示,按照图4中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展示了所述组织缝合器进行缝合的过程中,第一套管11、第二套管12以及双尖针20三者之间的配合方式。首先在初始状态下,双尖针20保持在第一套管11中,两个夹持臂10是张开状态,此时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是分离状态;当闭合两个夹持臂10时,由于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均具有预定的弹性而可弹性开合,因此,双尖针20另一端的针尖挤压进入第二套管12中,且第二套管12沿着双尖针20挤压进入第一套管11的内部从而保持住双尖针20;也就是说,此时双尖针20的一端位于第一套管11中,而双尖针20的另一端位于第二套管12中,同时第二套管12的一部分挤入第一套管11中,两个套管部分有交叠。当接着再张开两个夹持臂10时,第一套管11逐渐和第二套管12脱离并沿着双尖针20滑出,此时第一套管11的管口逐渐缩小,直至第一套管11彻底和双尖针20分离,双尖针20不再保持于第一套管11内部,双尖针20转移和保持至第二套管12。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由于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管口边沿均具有向自身内部倾斜的斜面切口,这样有利于第一套管11或第二套管12沿着双尖针20挤压进入第二套管12或第一套管11的内部。而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在靠近管口端部设计为锥形,且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管口允许张开的最大管径大于双尖针20中间位置处的最大直径,这样有利于将双尖针20稳定地轮流保持在第一套管11或第二套管12自身内部。
所述组织缝合器包括操作柄30,两个夹持臂10均可活动地连接于操作柄30的一端并组成一个内镜钳。
操作柄30包括连接管31和拉杆32,两个夹持臂10均枢轴连接于连接管31。拉杆32的数量为一根,拉杆32的一端穿过连接管21的内部,两个夹持臂10的末端均连接于拉杆32穿过连接管31的一端,这样拉杆32和两个夹持臂10组成Y型。通过牵拉拉杆32就可以带动两个夹持臂10,使得两个夹持臂10绕着和连接管31接合处的枢轴转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臂10的闭合。反之,当释放拉杆32时,两个夹持臂1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反向绕着和连接管31接合处的枢轴转动,从而实现两个夹持臂10的张开。
在另一实施例中,拉杆32的数量为两根,两个夹持臂10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于两根拉杆32。这样,分别同时牵拉或释放两个拉杆32,使得两个拉杆32分别一一对应地带动两个夹持臂10转动,同样地实现了两个夹持臂10的闭合或张开。
在对破口组织进行缝合时,先将缝合线穿过双尖针20中间的通孔201,然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柄30控制两个夹持臂10依次反复地开闭,两个夹持臂10依次反复地夹闭破口组织的两侧,则双尖针20两头的针尖可以依次来回穿过破口组织,从而带动缝合线在破口组织两侧来回穿梭,实现对破口组织的缝合。
所述组织缝合器选用记忆合金等弹性材料实现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开闭,通过夹持臂10的开闭提供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与双尖针20之间的挤压动力,靠挤压动力改变持针的第一套管11和第二套管12的形态,使得双尖针20在两个套管之间移动,带动缝合线在组织间穿梭而缝合组织。所述组织缝合器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且可以经腔镜活检口进行操作,不需要辅助设备,不影响内镜操控性,在进行缝合时,可以用手术线对消化道进行全程缝合,缝合效果彻底,缝合不受切口大小的限制,可以缝合大的创面,可以减少术后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述组织缝合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安装于各种医疗器械上进行结合使用,应用范围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描述以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和修改。

Claims (9)

1.一种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夹持臂,两个所述夹持臂各自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在一起,以使得两个所述夹持臂可操作地张开或闭合,其中一个所述夹持臂的另一端设有可弹性开合的第一套管,另外一个所述夹持臂的另一端设有可弹性开合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相对;
双尖针,呈梭形,所述双尖针具有供缝合线穿过的通孔,所述双尖针的一端保持在所述第一套管中,当闭合两个所述夹持臂时,所述双尖针的另一端挤压进入所述第二套管中,且所述第二套管沿着所述双尖针挤压进入所述第一套管的内部从而保持住所述双尖针;当张开两个所述夹持臂时,所述双尖针转移至所述第二套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均为记忆合金金属套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的管口边沿均具有向自身内部倾斜的斜面切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在靠近管口端部的管径逐渐缩小以呈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管口允许张开的最大管径大于所述双尖针的最大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织缝合器包括操作柄,两个所述夹持臂均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操作柄的一端并组成一个内镜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柄包括连接管和拉杆,两个所述夹持臂均枢轴连接于所述连接管,所述拉杆的一端穿过所述连接管的内部,两个所述夹持臂的末端均连接于所述拉杆穿过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以通过牵拉或者释放所述拉杆带动两个所述夹持臂闭合或者张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数量为一根,两个所述夹持臂均连接于所述拉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织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数量为两根,两个所述夹持臂分别一一对应地连接于两根所述拉杆。
CN202020638965.4U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组织缝合器 Active CN2123264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38965.4U CN212326479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组织缝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38965.4U CN212326479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组织缝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26479U true CN212326479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7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38965.4U Active CN212326479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组织缝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264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3953A (zh) * 2020-04-24 2020-08-07 杭州医蜂转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缝合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3953A (zh) * 2020-04-24 2020-08-07 杭州医蜂转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缝合器
CN111493953B (zh) * 2020-04-24 2024-08-16 杭州医蜂转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织缝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83485B1 (en) Insertable suture passing grasping probe and methodology for using same
US5871488A (en)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US5397325A (en) Laparoscopic suturing device
US5496335A (en) Insertable suture passing grasping probe and methodology for using same
US5304185A (en) Needle holder
US5478344A (en)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with loading mechanism
US5507758A (en) Insertable suture grasping probe guide, and methodology for using same
US5571119A (en) Retractable suture needle with self-contained driver
JP4624485B2 (ja) 縫合器及び縫合システム
US5899911A (en) Method of using needle-point suture passer to retract and reinforce ligaments
EP1027866B1 (en) Surgical suturing apparatus loading mechanism
US20110087246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inuous suture passing
US20110130773A1 (en) Methods for continuous suture passing
US7156857B2 (en) Endoscopic instruments
US20040087978A1 (en) Surgical fascia closure instrument, guide and method
JP4493258B2 (ja) 組織穿刺装置
US20070073319A1 (en) Method for suturing perforation and suture instrument
WO2007037335A1 (ja) 縫合器
EP2890306A2 (en) Suturing device
WO2009005527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inuous suture passing
US9579098B2 (en) Bendable suture needle with free varying angle and holder therefor
US6331182B1 (en) Medical twis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surgical closure
CN212326479U (zh) 一种组织缝合器
CN111493953B (zh) 一种组织缝合器
JP2012024607A (ja) 縫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