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005B - 離心式離合器、及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離心式離合器、及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12005B TWI812005B TW111105246A TW111105246A TWI812005B TW I812005 B TWI812005 B TW I812005B TW 111105246 A TW111105246 A TW 111105246A TW 111105246 A TW111105246 A TW 111105246A TW I812005 B TWI812005 B TW I81200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plate
- counterweight
- mentioned
- force
- centrifugal clutch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22—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 F16D13/38—Friction clutches with axially-movable clutching members with flat clutching surfaces, e.g. discs
- F16D13/52—Clutches with multiple lamellae ; Clutches in which three or more axially moveable members are fixed alternately to the shafts to be coupled and are pressed from one side towards an axially-located mem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3/00—Automatic clutches
- F16D43/02—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 F16D43/04—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 F16D43/06—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axially a movable pressure ring or the like
- F16D43/08—Automatic clutches actuated entirely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y angular speed with centrifugal masses actuating axially a movable pressure ring or the like the pressure ring actuating friction plates, cones or similar axially-movable friction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ne-Way And Automatic Clutches, And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離心式離合器,其可自己抑制磨耗對摩擦板之連接狀態產生之影響,並且亦自己抑制轉速所引起之連接位置之變化。上述離心式離合器具備第1摩擦板、第2摩擦板、第1壓力板、第2彈性體、第2壓力板、移動範圍限制部、第1彈性體、操作力傳遞構件、第1壓力板驅動部及第1配重。第1配重向具有可進一步向外側移動之裕度並且完成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之卡合的連接位置移動。離心式離合器進而具備相對移動機構,該相對移動機構於藉由上述第1配重向較上述連接位置更靠上述外側移動而使上述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時,以減小或消除會產生於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與上述第2壓力板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相對於上述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構成為可進行將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之操作的離心式離合器。
例如,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設置於車輛之離心式離合器。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離合器將作為動力源之引擎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離合器具有摩擦板(傳動盤(drive plate)及從動盤(driven plate))、配重、及斷續機構。各摩擦板藉由壓接而卡合。藉由各摩擦板卡合,而將引擎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機構。伴隨旋轉產生之離心力使配重移動,藉此各摩擦板相互卡合。藉此傳遞旋轉驅動力。斷續機構例如具有推桿。若藉由斷續機構之動作將各摩擦板相互拉離,則旋轉驅動力之傳遞被切斷,離合器變成釋放(release)狀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17672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作為將各摩擦板相互拉離之機構,例如考慮藉由來自離合器桿之操作力而動作之機構。當操作離合器桿時,於離合器桿位移之中途之位置,動力傳遞之釋放狀態變成連接狀態。
各摩擦板隨著離心式離合器之使用會產生磨耗。若因磨耗而使各摩擦板之厚度減小,則存在即便各摩擦板處於磨耗前之卡合位置,亦不會完成卡合之情況。又,摩擦板之磨耗亦會影響在配重因離心力而移動之情形時之各摩擦板之卡合。又,離心式離合器中之配重移動之位置、與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亦相互關聯。
對於離心式離合器,理想的是自己抑制磨耗對摩擦板之連接狀態產生之影響,並且亦自己抑制轉速所引起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自己抑制磨耗對摩擦板之連接狀態產生之影響,並且亦自己抑制轉速所引起之連接位置之變化的離心式離合器、及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離合器於內部具有用於調整之螺絲。於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離合器中,藉由調整螺絲,可調整伴隨磨耗而增大之各摩擦板之間隙之大小。
但是,對於專利文獻1之離心式離合器,要求根據磨耗程度來調整離心式離合器內部之螺絲。
本發明者針對間隙之調整,著眼於離心力所引起之配重之移動。
例如,配重隨著轉速之上升而受到離心力從而向外側移動,藉此使各摩擦板卡合。當配重移動至連接位置時,摩擦板之卡合完成。
本發明者考慮了如處於摩擦板卡合之連接位置之配重具有可進一步向外側移動之裕度般之構成。於該構成之情形時,連接位置之配重因受到更大之離心力而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即便各摩擦板產生磨耗,亦於配重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之中途,各摩擦板之卡合完成。藉此,即便產生磨耗,亦不藉由螺絲等之操作而是藉由離心力使各摩擦板之卡合完成。
但是,例如於在各摩擦板未磨耗之狀態下,配重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之情形時,配重無法進一步推壓摩擦板。因此,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之配重推壓摩擦板之反作用力會使第2壓力板(pressure plate)向釋放方向移動。釋放方向係與推壓方向相反之方向。其結果,於配重處於較連接位置更為外側之情形時,離合器桿位移至釋放位置之位移量與配重處於連接位置時之位移量不同。即,自離合器桿之操作開始至變成釋放狀態之位置為止之離合器桿之操作量視轉速而異。
再者,於離心式離合器藉由例如電動致動器之操作力而動作之情形時,上述位移量表現為電動致動器動作至特定之連接位置之情形時之摩擦板之卡合狀態之完成度的變化。
本發明者想到於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時,使傳遞離合器桿之操作力之操作力傳遞構件相對於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具體而言,可考慮設置相對移動機構。相對移動機構以減小或消除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與第2壓力板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相對於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
藉此,離心式離合器可不進行螺絲等之調整操作及利用致動器來追加調整機構,而自己抑制磨耗所引起之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基於以上見解而完成之本發明之各態樣之離心式離合器具備如下構成。
(1)一種離心式離合器(10、30),其係可進行將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之操作的離心式離合器,且具備:
第1摩擦板(113),其與受到上述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之第1旋轉構件(111)一體地旋轉;
第2摩擦板(114),其與第2旋轉構件一體地旋轉;
第1壓力板(115),其將上述第1摩擦板及上述第2摩擦板中之一摩擦板沿與旋轉軸線平行之推壓方向壓抵於另一摩擦板,而使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相互卡合;
第1彈性體(119),其不介置於上述第1壓力板與上述第1摩擦板及上述第2摩擦板之間,而是以將上述第1壓力板向與上述推壓方向相反之釋放方向彈推之方式配置;
第2壓力板(117),其配置成可於上述旋轉軸線上與上述第1壓力板相互地相對移動;
第2彈性體(116),其將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推壓方向彈推;
移動範圍限制部(118),其限制上述第2壓力板沿上述推壓方向移動之範圍;
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其藉由受到用以釋放上述離心式離合器之操作力,而將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釋放方向推壓,藉此使上述第2壓力板對抗上述第2彈性體之彈推力而向上述釋放方向位移;
第1配重(123),其配置於上述旋轉軸線之方向上之上述第2壓力板與上述第1壓力板之間,受到上述第1旋轉構件之旋轉離心力而向上述旋轉軸線之徑向外側移動;及
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其構成為對應於上述第1配重向上述外側之移動,而沿上述推壓方向推壓上述第1壓力板;且
其特徵在於:
上述第1配重(123)受到上述離心力而對抗上述第1彈性體(119)之彈推力,一面使上述第1壓力板沿上述推壓方向移動,一面向上述外側移動,藉此向具有可進一步向上述外側移動之裕度並且完成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之卡合的連接位置移動,藉由受到更大之上述離心力而向較上述連接位置更靠上述外側移動,藉此對抗上述第2彈性體(116)之彈推力而使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釋放方向移動;
上述離心式離合器進而具備相對移動機構(130、330),該相對移動機構(130、330)於藉由上述第1配重(123)向較上述連接位置更靠上述外側移動,而使上述第2壓力板(117)向上述釋放方向移動時,以減小或消除產生於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與上述第2壓力板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不依靠致動器而相對於上述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
離心式離合器配置於旋轉驅動力之傳遞路徑上之動力源與變速箱之間的位置。例如,離心式離合器連接於動力源之輸出軸。例如,離心式離合器連接於變速箱。
離心式離合器例如可經由除動力源之輸出軸以外之驅動力傳遞零件與輸出軸連接。離心式離合器例如亦可經由除變速箱以外之驅動力傳遞零件與變速箱連接。
變速箱例如為接受騎乘者之操作力而切換變速比之手動變速箱。變速箱係藉由騎乘者之腳來操作。變速箱藉由自騎乘者之腳接受之操作力而切換變速比。
於(1)之構成中,第2彈性體係用以將第2壓力板向推壓方向彈推之彈性體。
但是,藉由移動範圍限制部,限制第2壓力板向推壓方向移動之範圍。又,第1彈性體將第1壓力板向釋放方向彈推。因此,第1壓力板未移動至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相互卡合之位置。亦即,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未卡合。
當第1旋轉構件受到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時,第1配重與第1旋轉構件一起旋轉。第1配重受到旋轉之離心力而沿第1壓力板驅動部向外側移動。外側係遠離旋轉軸線之方向。
於第2壓力板與第1壓力板之相對向之面中之一個或兩個設置有第1壓力板驅動部。第1壓力板驅動部例如為斜面部。第1壓力板驅動部形成為隨著向徑向外側而第2壓力板與第1壓力板之間隔變小。
第1配重藉由沿第1壓力板驅動部向外側移動,而對抗第1彈性體之彈推力,使第1壓力板沿推壓方向移動。第1壓力板將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中之一摩擦板沿推壓方向壓抵於另一摩擦板。藉此,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相互卡合。
第1配重受到離心力,而先向連接位置移動。連接位置係指完成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之卡合之位置。當第1配重移動至連接位置時,離心式離合器變成連接狀態。又,連接位置係指具有第1配重可進一步向外側移動之裕度之位置。
第1配重藉由受到更大之離心力,接著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藉此,第1配重對抗第2彈性體之彈推力而使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
例如,於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磨耗之情形時,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之軸向上之厚度減小。因此,即便第1配重移動至磨耗前之連接位置,亦不會完成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之卡合。亦即,連接狀態有可能變得不完全。
但是,根據(1)之構成,第1配重於連接位置處具有可進一步向外側移動之裕度。因此,於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磨耗之情形時,第1配重向較初始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藉此,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可完成卡合。因此,即便產生磨耗,亦可不進行螺絲等之調整操作,而藉由離心力來實現連接狀態。
又,操作力傳遞構件受到用以釋放離心式離合器之操作力,而使第2壓力板位移。操作力傳遞構件受到操作力,而使第2壓力板對抗第2彈性體之推壓力從而向釋放方向位移。藉此,離心式離合器變成釋放狀態。亦即,藉由例如離合器桿之操作,而離心式離合器變成釋放狀態。
以此方式,於離心式離合器中,實現由離心力引起之連接狀態、與利用操作力所得之釋放狀態。
於(1)之離心式離合器中,於第1配重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之情形時,第1配重對抗第2彈性體之彈推力而使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於此情形時,若操作力傳遞構件與第2壓力板之間產生間隙、或間隙變大,則例如於離合器桿之操作位置處,自非操作位置至釋放位置為止之操作量增大。自離合器桿之非操作位置至釋放位置為止之操作量相當於離合器桿之遊隙。亦即,於第1配重處於連接位置之情形時、與處於較連接位置更為外側之情形時,離合器桿之遊隙不同。例如,於電動致動器輸出操作力之情形時,亦會產生遊隙所帶來之影響。
根據(1)之構成,相對移動機構於第1配重使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時,以減小或消除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與第2壓力板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相對於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相對移動機構不依靠致動器而使操作力傳遞構件相對於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
藉此,離心式離合器可不進行螺絲等之調整操作及利用致動器追加調整機構,而自己抑制磨耗所引起之操作位置之變化。
如此,根據(1)之構成,可自己抑制磨耗對摩擦板之連接狀態產生之影響,並且亦自己抑制轉速所引起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2)如(1)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相對移動機構(130)介置於上述第2壓力板(117)與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間,具有第2配重(131)與第1凸輪部(132),
上述第2配重(131)繞上述旋轉軸線(Ax)旋轉,藉由旋轉之離心力而向上述外側移動,
上述第1凸輪部(131)藉由與上述第2配重(131)接觸,從而利用上述第2配重(131)之向上述外側之移動,而延長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至上述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上述相對移動機構(130)之上述旋轉軸線(Ax)之方向上之長度。
根據(2)之構成,相對移動機構介置於第2壓力板與操作力傳遞構件之間。相對移動機構具有第2配重與第1凸輪部。第2配重繞旋轉軸線旋轉。第2配重藉由旋轉之離心力而向外側移動。第2壓力板藉由第2配重之移動,而延長操作力傳遞構件至第2壓力板之間之相對移動機構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上之長度。
根據(2)之構成,若第2配重因旋轉之離心力而向外側移動,則藉由與第2配重接觸之第1凸輪部,而延長操作力傳遞構件至第2壓力板之間之相對移動機構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上之長度。
因此,因受到離心力之第1配重向較初始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而產生之第2壓力板於旋轉軸線之方向之位移的影響容易被受到離心力之第2配重及凸輪吸收。因此,可利用共通地作用於2個配重之離心力來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因此,例如,容易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3)如(2)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相對移動機構(130)具有位移構件(134),該位移構件(134)與上述第2壓力板(117)及第2配重一起旋轉,並且可相對於上述第2壓力板(117)沿上述旋轉軸線(Ax)之方向相對性地位移,
上述第1凸輪部(132)設置於上述第2壓力板(171)及上述位移構件(134)中之至少任一者。
根據(3)之構成,相對移動機構具有位移構件。位移構件與第2壓力板一起旋轉。又,位移構件可相對於第2壓力板沿旋轉軸線之方向相對性地位移。第1凸輪部設置於第2壓力板及位移構件中之至少任一者。當第2配重因離心力而向外側移動時,第2配重作用於設置在第2壓力板及位移構件中之至少任一者之第1凸輪部。藉此,可延長自操作力傳遞構件至第2壓力板為止之旋轉軸線方向上之長度。因此,可利用共通地作用於2個配重之離心力來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因此,例如,容易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4)如(2)或(3)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使上述第2配重(131)受到之離心力與抑制上述第2配重(131)移動之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平衡的上述第2配重(131)之轉速,小於使上述第2壓力板(117)受到之離心力與上述第2彈性體(116)之彈推力平衡的轉速。
根據(4)之構成,以較使第2壓力板受到之離心力與第2彈性體相平衡之速度小的速度,使第2配重受到之離心力與第3彈性體之彈推力平衡。因此,於速度上升之情況下,可在不使因第1配重向外側移動而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延遲的情況下,延長自操作力傳遞構件至第2壓力板為止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之長度。因此,不管於哪個速度範圍內,均可利用共通地作用於2個配重之離心力來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之變化。因此,容易於較廣之速度範圍內,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相對移動機構(330)具有單向滑動機構(340),
該單向滑動機構(340)介置於上述第2壓力板(117)與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間,於上述第2壓力板(117)被上述第1壓力板(115)推壓而向上述釋放方向(R)移動之情形時自由伸長,且於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受到上述操作力而向上述釋放方向(R)移動之情形時限制收縮。
根據(5)之構成,相對移動機構具有介置於第2壓力板與操作力傳遞構件之間之單向滑動機構。單向滑動機構於第2壓力板被第1壓力板推壓而向釋放方向移動之情形時自由伸長。因此,於速度上升之情況下,可在不使因第1配重向外側移動而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移動延遲的情況下,延長自操作力傳遞構件至第2壓力板為止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上之長度。另一方面,於操作離合器桿之情形時,自操作力傳遞構件至第2壓力板為止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上之長度之收縮受到限制。因此,在維持伸長後之長度之狀態下,開始與離合器桿之操作對應之第2壓力板之移動。
因此,容易於較廣之動作範圍內,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6)如(2)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第2配重(131)自上述第2壓力板(117)接受轉矩之傳遞而使旋轉加速及減速,
上述第2壓力板(117)具有第2凸輪部(141),該第2凸輪部(141)形成為將減速轉矩傳遞至上述第2配重(131),同時使上述第2配重(131)向上述徑向內側移動。
相對移動機構之第2配重因第2配重受到之離心力而向外側移動。向外側移動之第2配重有時會因與第1凸輪部之間產生之摩擦力,而即便離心力減小,亦維持向外側移動之狀態,而難以向內側返回。根據(6)之構成,第2壓力板具有第2凸輪部。第2凸輪部於第2壓力板之旋轉減速之情形時,使第2配重向徑向內側移動。因此,根據(6)之構成,第2配重即便與第1凸輪部之間產生摩擦力,亦可於旋轉減速時容易向徑向內側返回。
因此,根據(6)之構成,受到離心力之第2配重向較原來之位置更靠外側移動之後,因離心力減小而容易返回至原來之位置。因此,對於因受到離心力之第1配重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而產生之第2壓力板之旋轉軸線之方向之位移的調整於離心力減小時,容易恢復。因此,可更精密地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因此,例如容易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7)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動力源;
變速箱;及
如(1)至(6)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離合器,其將上述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上述變速箱。
根據(7)之構成,可藉由自身之動作來抑制離心式離合器之磨耗所引起之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之變化,並且亦可藉由離心式離合器本身之動作來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用語之定義]
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橫跨於鞍座而乘坐之形式之車輛。跨坐型車輛構成為藉由騎乘者之體重移動來行駛或迴旋。跨坐型車輛具備由騎乘者抓握之把手。跨坐型車輛構成為騎乘者於行駛或迴旋時,雙手抓握把手的同時,藉由體重移動來進行姿勢控制。跨坐型車輛具備驅動輪。跨坐型車輛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機車(motorcycle)(二輪機車或三輪機車等)、ATV(All-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跨坐型車輛例如為以於迴旋時向左右之迴旋中心之方向傾斜之方式構成之傾斜車輛。
動力源例如為引擎。引擎將藉由空氣及燃料之混合氣體之燃燒而產生之動力以作為輸出軸之曲軸之轉矩及轉速之形式輸出。再者,動力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藉由電力而動作之馬達,又,亦可為引擎及馬達之組合。
變速箱具有可切換之複數個變速比。變速比之數量並無特別限定,例如除了空檔(neutral position)以外,具有4~6個變速比。
操作力傳遞構件例如為被旋轉凸輪部推壓之推桿,該旋轉凸輪部受到離合器桿之操作力而旋轉。
將離合器桿之操作力傳遞至操作力傳遞構件之器件並不限定於旋轉凸輪部,例如亦可為使旋轉變成直線運動之螺桿、或藉由液壓而動作之活塞。又,操作力傳遞構件並不限定於將第2壓力板向釋放方向推壓之推桿。操作力傳遞構件例如亦可為卡住第2壓力板並向釋放方向牽引之拉桿(pull rod)。
離心式離合器例如為具有複數個第1摩擦板及複數個第2摩擦板,且交替地配置於旋轉軸線方向上之多板式離合器。但是,離心式離合器亦可為具有1個第1摩擦板及1個第2摩擦板之單板式離合器。於第1壓力板將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中之一摩擦板沿與旋轉軸線平行之推壓方向壓抵於另一摩擦板之情形時,第1壓力板可將第1摩擦板壓抵於第2摩擦板,又,第1壓力板亦可將第2摩擦板壓抵於第1摩擦板。又,多板式離合器中之第1壓力板亦可使複數個第2摩擦板與複數個第1摩擦板相互壓抵。
第2壓力板例如由1個構件形成。第2壓力板例如亦可包含複數個構件。第2壓力板例如亦可包含推壓摩擦板之構件及與移動範圍限制部接觸之構件。
第1彈性體例如由彈簧構成。第1彈性體例如由盤簧構成。第1彈性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由碟形彈簧或橡膠構成。第1彈性體不介置於第1壓力板與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之間。更詳細而言,第1彈性體設置成不機械地串聯連接於第1壓力板與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之間。更詳細而言,第1彈性體設置成第1彈性體與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相對於第1壓力板機械地並聯連接。
第2彈性體例如由彈簧構成。第2彈性體例如由碟形彈簧構成。第2彈性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由盤簧或橡膠構成。
第3彈性體例如由彈簧構成。第3彈性體例如由盤簧構成。第3彈性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由碟形彈簧或橡膠構成。
第1壓力板驅動部設置於第2壓力板。第1壓力板驅動部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設置於第1壓力板。又,第1壓力板驅動部例如亦可設置於第2壓力板及第1壓力板之兩者。
第1壓力板驅動部例如為斜面部。例如,第1配重沿著第1壓力板驅動部向外側移動。但是,第1壓力板驅動部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具有被第1配重向外側推壓而向外側移動且與第1配重不同之移動構件。
移動範圍限制部例如為階差。移動範圍限制部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為突起或螺栓等構件之組合。
可操作之離心式離合器例如為可藉由自外部接受之操作力而動作之離心式離合器。可操作之離心式離合器即便於藉由旋轉之離心力而變成連接狀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操作力而變成釋放狀態。可操作之離心式離合器例如為以藉由騎乘者操作之離合器桿所輸出之操作力而動作之方式構成的手動操作型(MT)離心式離合器。即,離心式離合器為以藉由離合器桿自騎乘者接受之操作力而動作之方式構成之手動操作型離心式離合器。可操作之離心式離合器並不限於機械式金屬線,例如亦可藉由經由液壓傳遞之操作力而動作。又,可操作之離心式離合器例如亦可藉由電動致動器輸出之操作力而動作。離心式離合器例如亦可接受根據離合器桿或變速踏板(shift pedal)之操作狀態之檢測、或者跨坐型車輛之行駛狀態而動作之電動致動器所產生之操作力,從而動作。
所謂第2壓力板與第1壓力板相對向,包括第2壓力板與第1壓力板相互平行之構成、及相互為傾斜關係之狀態。
致動器係將電氣或液壓等各種能量轉換成機械運動之驅動裝置。致動器例如為電氣馬達、螺線管致動器、或油壓缸。例如,單純地轉換機械力之方向之機構不包含於致動器。
相對移動機構之第2配重藉由受到第2壓力板之旋轉力而繞旋轉軸線旋轉。第2配重例如直接受到第2壓力板之旋轉力。第2配重例如亦可經由位移構件等構成相對移動機構之零件受到第2壓力板之旋轉力。
所謂相對移動機構介置於第2壓力板與操作力傳遞構件之間,係指構成相對移動機構之構件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自操作力傳遞構件向第2壓力板傳遞之操作力之傳遞路徑中。
所謂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與第2壓力板之間之間隙,係指於自操作力傳遞構件向第2壓力板傳遞之操作力之傳遞路徑中產生之間隙。於產生間隙之情形時,來自操作力傳遞構件之操作力不會傳遞至第2壓力板。又,與無助於操作力之傳遞之零件(例如殼體)之間產生之空間不屬於上述間隙,即便是與操作力傳遞構件或第2壓力板接觸之零件。
本說明書中使用之專業用語僅用於定義特定之實施例,並不具有限制發明之意圖。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用語「及/或」包含一個或複數個相關聯而例舉之構成物之所有或全部組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時,用語「包含、包括(including)」「包含、具備(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變化之使用雖特定出所記載之特徵、製程、操作、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均等物之存在,但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組件、及/或其等之群中之1個或複數個。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時,用語「安裝」、「連接」、「結合」及/或其等之均等物被廣泛使用,包含直接及間接之安裝、連接及結合。進而,「連接」及「結合」並不限定於物理性或機械性連接或結合,可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或結合。只要未另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由本發明所屬領域之技術人員通常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如通常使用之詞典中所定義之用語般之用語應解釋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發明之語境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只要於本說明書中未明確地定義,則不應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進行解釋。於本發明之說明中,可理解為揭示有技術及多個製程。其等之各者具有個別之利益,分別可與其他揭示之技術之1個以上、或視情形與全部一併使用。因此,為了變得明確,本說明限制不必要地重複各個步驟之可能之全部組合。儘管如此,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應被理解並解讀為此種組合全部處於本發明及技術方案之範圍內。於以下說明中,出於說明之目的,為了提供本發明之完全之理解而對多個具體之詳細情況進行敍述。然而,本領域技術人員明白能夠不參照該等特定之詳細情況而實施本發明。本發明應被考慮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藉由以下圖式或說明而表示之特定之實施方式。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實現能藉由自身之動作來抑制磨耗所引起之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之變化,並且亦藉由自身之動作來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離合器桿之連接位置之變化的離心式離合器、及跨坐型車輛。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圖1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剖視圖。圖1中示出了包含離心式離合器之旋轉軸線Ax之剖面。圖1中亦示出了引擎EG之一部分、變速箱MT之一部分、及離合器桿LV。於圖1中,為了方便理解各部之動作,省略一起一體地移動之複數個構件之交界線之一部分,並標註共通之影線。
圖1所示之離心式離合器10係將作為動力源之引擎EG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MT之零件。更詳細而言,離心式離合器10具有將引擎EG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MT之連接狀態、及切斷旋轉驅動力之傳遞之釋放狀態。離心式離合器10在連接狀態與釋放狀態之間切換。
離心式離合器10亦具有傳遞引擎EG之旋轉驅動力之一部分之所謂半離合器狀態。但是,於本說明書中,為了便於理解,只要未特別寫明,則將摩擦板之卡合完成之狀態作為「連接狀態」來進行說明。
離心式離合器10係多板離合器。
離心式離合器10具備第1旋轉構件111、第2旋轉構件112、複數個第1摩擦板113、複數個第2摩擦板114、第1壓力板115、第2彈性體116及第2壓力板117。又,離心式離合器10具備移動範圍限制部118、第1彈性體119、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第1配重123及相對移動機構130。
第1旋轉構件111係受到引擎EG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之構件。第1旋轉構件111例如為離合器殼體。第1旋轉構件111構成為自引擎EG之輸出軸即曲軸CL接受旋轉驅動力而旋轉。第1旋轉構件111具有離合器輸入齒輪111a。離合器輸入齒輪111a與設置於曲軸CL之曲軸齒輪G卡合。第1旋轉構件111與引擎EG之曲軸CL一起旋轉。第1旋轉構件111藉由離合器輸入齒輪111a與曲軸齒輪G之齒輪比,而以較曲軸CL之速度慢之速度旋轉。
第2旋轉構件112設置成可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11相對旋轉。第1旋轉構件111與第2旋轉構件112構成為以共通之旋轉軸線Ax為中心旋轉。第2旋轉構件112例如為離合器凸座。
第1摩擦板113構成為與第1旋轉構件111一體地旋轉。第1摩擦板113作為驅動板發揮功能。第2摩擦板114與第2旋轉構件112一體地旋轉。第2摩擦板114作為被驅動板發揮功能。
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各自為環狀板。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交替地排列配置。
第1壓力板115係將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中之一摩擦板沿與旋轉軸線Ax平行之推壓方向P壓抵於另一摩擦板之構件。第1壓力板115為環狀板。第1壓力板115與第1旋轉構件111一體地旋轉。第1壓力板115可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11沿旋轉軸線Ax之方向移動。
第1壓力板115將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沿推壓方向P推壓。藉此,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以相互壓抵之方式接觸。藉由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之摩擦,而將第1摩擦板113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第2摩擦板114。即,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相互卡合。
第2彈性體116係安裝於第1旋轉構件111之構件。第2彈性體116例如由環狀碟形彈簧構成。第2彈性體116之一部分固定於第1旋轉構件111。第2彈性體116設置成與第1旋轉構件111一體地旋轉。第2彈性體116將第1壓力板115向推壓方向P彈推。
於第2彈性體116與第1壓力板115之間介置有第2壓力板117及第1配重123。
第2壓力板117設置成與第1旋轉構件111一體地旋轉。但是,第2壓力板117設置成可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11向推壓方向P或釋放方向R相對移動。
第2壓力板117被第2彈性體116彈推。第2壓力板117將來自第2彈性體116之推壓方向P之彈推力向第1壓力板115傳遞。
移動範圍限制部118構成為限制第2壓力板117向推壓方向P移動之範圍。移動範圍限制部118例如為設置於第1旋轉構件111之階差。第2壓力板117向推壓方向P移動時會接觸移動範圍限制部118。移動範圍限制部118無法自接觸移動範圍限制部118之位置進一步向推壓方向P移動。
第1彈性體119將第1壓力板115向釋放方向R彈推。釋放方向R係與推壓方向P相反之方向。第1彈性體119不介置於第1壓力板115與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之間。第1彈性體119與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相對於第1壓力板115機械地並聯連接。
第1彈性體119構成為於曲軸CL之轉速處於怠速速度等相對較低之速度範圍內之情形時,使離心式離合器10變成釋放狀態。第1彈性體119例如由旋轉彈簧構成。
離心式離合器10根據離合器桿LV之操作而動作。操作力傳遞構件121構成為受到離合器桿LV之操作之操作力,而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位移。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對抗第2彈性體116之推壓力而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位移。
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例如設置於第2壓力板117。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設置於與第1壓力板115對向之面。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構成為作為凸輪面發揮功能。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形成為隨著向徑向外側而第2壓力板117與第1壓力板115之間隔變小。外側係遠離旋轉軸線Ax之方向。
第1配重123設置於第1壓力板115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第1配重123與第1旋轉構件111及第1壓力板115一體地旋轉。更詳細而言,第1配重123與第1壓力板115及第2壓力板117一體地旋轉。第1配重123設置成可相對於第1旋轉構件111及第1壓力板115向徑向移動。更詳細而言,第1配重123設置成可相對於第1壓力板115及第2壓力板117向徑向移動。
圖1中示出了引擎EG之停止狀態或怠速狀態。於引擎EG為停止狀態之情形時,第1配重123未旋轉。不會於第1配重123產生離心力。又,於引擎EG為怠速狀態之情形時,第1配重123以與怠速狀態對應之轉速旋轉。於此情形時,於第1配重123產生離心力。但是,不會產生對抗第1彈性體119之力而使第1壓力板115沿推壓方向P移動之程度之離心力。因此,於引擎EG之停止狀態或怠速狀態下,第1配重123如圖1所示般配置於初始位置L1。
相對移動機構130以減小或取消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
相對移動機構130係不依靠致動器而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移動之機構。
相對移動機構130介置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
相對移動機構130構成為於第1配重123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時,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更詳細而言,相對移動機構130以減小或取消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於圖1所示之例中,於第1配重123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時,相對移動機構130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向推壓方向P移動。
更詳細而言,相對移動機構130具有第2配重131及第1凸輪部132。
第2配重131自第2壓力板117接受旋轉驅動力,繞旋轉軸線Ax與第1旋轉構件111及第2壓力板117一體地旋轉。第2配重131設置成可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向徑向移動。第2配重131構成為藉由旋轉之離心力而向外側移動。第1凸輪部132與第2配重131接觸而向第2配重131之外側移動,藉此延長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至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相對移動機構130之旋轉軸線Ax之方向上之長度。
又,相對移動機構130具有位移構件134。位移構件134與第2壓力板117及第2配重131一起旋轉,並且可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沿旋轉軸線Ax之方向相對性地位移。相對移動機構130亦具有第3彈性體133,該第3彈性體133以抑制第2配重131向外側移動之方式將第2配重131彈推。再者,為了使圖更加明瞭,僅於圖1中示出第3彈性體133,而於其餘圖中則省略圖示。
位移構件134具有:軸134a,其傳遞來自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操作力;及墊圈部134b,其固定於軸134a,且自軸134a沿徑向延伸。關於墊圈部134b,自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傳遞而來之操作力由軸134a接受,並自墊圈部134b向第2配重131傳遞操作力。第1凸輪部132設置於第2壓力板117。第1凸輪部132為斜面。第1凸輪部132形成為隨著向外側而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距之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距離變小。因此,若第2配重131向外側移動,則第2配重131作用於第1凸輪部132。如此一來,相對移動機構130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藉此,延長自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至第2壓力板117為止之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長度。
[動作]
圖1中示出了引擎EG處於停止狀態或怠速動作狀態時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狀態。即,圖1中示出了車輛之停止狀態下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狀態。圖1中示出了於離心式離合器10上未作用來自外部之力之情形。
第2彈性體116將第2壓力板117向推壓方向P彈推。第2壓力板117將第1配重123向推壓方向P推壓。第1配重123將第1壓力板115向推壓方向P推壓。
第2壓力板117可向推壓方向P移動之範圍係藉由移動範圍限制部118限制。又,於第1配重123上未作用對抗第1彈性體119及第2彈性體116之彈推力而向外側移動之程度之離心力。於此情形時,第1配重123處於初始位置L1。
又,第1彈性體119將第1壓力板115向釋放方向R彈推。因此,第1壓力板115未移動至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相互卡合之位置。亦即,於在離心式離合器10上不作用來自外部之力之情形時,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未相互卡合。亦即,離心式離合器10為釋放狀態。
移動範圍限制部118於第1配重123處於初始位置L1之情形時,以使第2壓力板117不移動至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相互卡合之位置之方式進行限制。
圖2係對曲軸旋轉時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2中之各部與圖1之各部相同。因此,此處,主要對與圖1不同之部分標註符號來進行說明,其他部分則省略符號。
當第1旋轉構件111受到引擎EG之旋轉驅動力而旋轉時,第1配重123受到第1旋轉構件111之旋轉之離心力,而沿著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向外側移動。更詳細而言,當第1配重123以對抗第1彈性體119之力而向外側移動之程度之速度旋轉時,第1配重123向外側移動。更詳細而言,當第1配重123以較怠速狀態之速度更大之速度旋轉時,第1配重123向外側移動。
第1配重123藉由沿第1壓力板驅動部122向外側移動,而對抗第1彈性體119之彈推力,使第1壓力板115向推壓方向P移動。當第1配重123處於連接位置L2時,第1壓力板115將第1摩擦板113或第2摩擦板114沿推壓方向P推壓。藉此,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相互卡合。藉由第1配重123移動至連接位置L2,而離心式離合器10變為連接狀態。
連接位置L2係指未磨耗之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完成卡合時之第1配重123之位置。處於連接位置L2之第1配重123具有可進一步向外側移動之裕度M。
圖3係說明以較圖2之狀態更大之速度旋轉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狀態的剖視圖。
第1配重123因受到較與連接位置L2(參照圖2)對應之離心力更大之離心力,而向較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第1配重123例如移動至圖3所示之位置L3。
於第1配重123向較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之情形時,第1壓力板115無法移動。因此,第1配重123藉由推壓第1壓力板115之反作用力,而將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推壓。第1配重123對抗第2彈性體116之彈推力而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第1配重123將第1壓力板115沿推壓方向P推壓,同時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因此,維持離心式離合器10之連接狀態。
例如,若伴隨離心式離合器10之使用期間之經過,而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磨耗,則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之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厚度減小。於此情形時,即便第1配重123移動至圖2所示之連接位置L2、即於磨耗之前完成連接之連接位置L2,亦不會完成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之卡合。亦即,連接變得不完全。
但是,離心式離合器10之第1配重123於圖2所示之連接位置L2處,具有可進一步向外側移動之裕度M。因此,於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磨耗之情形時,第1配重123可向較圖2所示之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藉此,可使磨耗後之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之卡合完成。因此,即便產生磨耗,亦可在不進行例如螺絲等之調整等手動操作,且不利用電動裝置進行複雜控制的情況下,實現連接狀態。
圖4係說明圖2之狀態之離心式離合器10藉由離合器桿LV之操作而變成釋放狀態之圖。
於離心式離合器10為連接狀態之情形時,操作力傳遞構件121接受來自離合器桿LV之操作力,而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位移。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經由相對移動機構130將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推壓。第2壓力板117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及相對移動機構130一體地向釋放方向R移動。但是,相對移動機構130相對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性地旋轉。
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藉由來自離合器桿LV之操作力,而使第2壓力板117對抗第2彈性體116之推壓力從而位移。藉此,第1壓力板115解除第1配重123及第2壓力板117之推壓。因此,第1摩擦板113與第2摩擦板114之卡合被解除。因此,離心式離合器10變成釋放狀態。亦即,藉由離合器桿LV之操作,而離心式離合器10變成釋放狀態。
以此方式,於離心式離合器10中,實現因離心力而產生之連接狀態、與利用離合器桿LV之操作所得之釋放狀態。
相對移動機構130於藉由第1配重123向較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而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時,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相對移動機構130以減小或消除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移動。
相對移動機構130之第2配重131藉由旋轉之離心力而如圖3所示般向外側移動。
當第2配重131沿著第1凸輪部132向外側移動時,相對移動機構130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向推壓方向P移動。更詳細而言,當相對移動機構130之第2配重131向外側移動時,位移構件134藉由第2配重131而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向推壓方向P被推出。藉此,相對移動機構130之位移構件134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向推壓方向P推出。藉此,延長自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至第2壓力板117為止之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長度。
圖5係表示作為相對於本實施方式之比較,不具有相對移動機構之參考例之剖視圖。圖5中示出了以與圖3之狀態相等之速度旋轉之離心式離合器90之狀態。
於圖5所示之狀態下,第1配重923因受到與圖3之狀態相等之離心力而移動至位置L3。於此情形時,第2壓力板917被第1配重923推壓而向釋放方向R移動。其結果,於第2壓力板917與操作力傳遞構件921之間產生間隙S。
於第1配重923處於連接位置(參照圖2之L2)之情形時,無間隙S,或者間隙S之大小與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情形時實質上相等。於圖5之參考例之構成中,間隙S隨著第1配重923向較連接位置(參照圖2之L2)更靠外側移動而增大。
若產生間隙S,則於離合器桿LV之操作中,自圖5之實線所示之非操作位置至虛線所示之釋放位置為止之操作量增大。離合器桿LV之自非操作位置至釋放位置為止之操作量相當於離合器桿LV之遊隙。
於圖5之參考例之構成中,第1配重923處於連接位置(參照圖2之L2)之情形時之間隙S之大小、與第1配重923移動至位置L3之情形時之間隙S之大小不同。
亦即,於第1配重923處於連接位置(參照圖2之L2)之情形時、與處於位置L3之情形時,離合器桿LV之遊隙量不同。
離合器桿LV之遊隙並非僅為連接位置L2,亦為於操作離合器桿LV之情形時會因第2彈性體916之彈推力而產生反彈力之位置。亦即,於離合器桿LV之操作中途感覺到第2彈性體916的位置係於第1配重923處於連接位置(參照圖2之L2)之情形時、與處於位置L3之情形時不同。
圖1至4所示之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相對移動機構130於第1配重123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時,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相對移動機構130以減小或消除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性地移動。
因此,可抑制離合器桿LV之連接位置處之因轉速而產生之變化。
又,離心式離合器10可在不進行螺絲等之調整操作的情況下,抑制離合器桿LV之操作位置處因磨耗而產生之變化。亦即,離心式離合器10可自己抑制離合器桿LV之操作位置處因磨耗而產生之變化。
離心式離合器10可自己抑制第1摩擦板113及第2摩擦板114之磨耗對連接狀態產生之影響,並且亦自己抑制轉速對連接位置之影響。
[第二實施方式]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第1旋轉構件之轉速、與第1配重之位移量之關係的曲線圖。
本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構成與圖1至4所示之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各彈性體具有特定之特性。因此,對各部之構成標註相同之符號,參照圖1至4來進行說明。
曲線圖之橫軸表示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係相對於曲軸CL之轉速,由離合器輸入齒輪111a與曲軸齒輪G之齒輪比來決定。第1配重123以與第1旋轉構件111相同之速度旋轉。又,於離心式離合器10之連接狀態下,第2配重131以與第1旋轉構件111相同之速度旋轉。
曲線圖之縱軸表示第1配重123之位移量。縱軸表示圖1至3所示之第1配重123之位置L1、L2、L3。
又,曲線圖中亦示出了自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至第2壓力板117為止之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長度。該長度例如以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最短距離為代表。長度例如亦可以旋轉軸線方向A上之最長距離為代表。
當引擎EG啟動時,第1旋轉構件111以較速度N1小或相等之速度旋轉。該轉速例如為引擎EG之怠速狀態。於此情形時,第1配重123處於圖1所示之初始位置L1。
速度N1係使第1配重123受到之離心力與第1彈性體119之彈推力平衡之速度。
例如,若藉由加速器操作而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增大,且超過速度N1,則第1配重123對抗第1彈性體119之彈推力而向外側移動。當第1配重123移動至連接位置L2(亦參照圖2)時,離心式離合器10變成連接狀態。車輛開始行駛。
若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增大,且超過速度N3,則第1配重123對抗第2彈性體116之彈推力而向較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第1配重123停在位置L3(亦參照圖3)。
使第2配重131受到之離心力與抑制第2配重131移動之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平衡的第2配重131之速度N2,小於使第2壓力板117因第2配重131受到之離心力而受到之力與第2彈性體116之彈推力平衡的速度N3。
首先,當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超過速度N2時,相對移動機構130之第2配重131對抗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而欲向外側移動。相對移動機構130欲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但是,於該轉速下,第2壓力板117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間未產生間隙。因此,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僅向推壓方向P推壓,而不移動。
其次,當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超過速度N3時,第1配重123向較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以減小或消除此時可能產生之間隙(例如圖5之S)之方式,相對移動機構130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
如上所述,由於速度N2小於速度N3,故當第1旋轉構件111之轉速超過速度N3時,相對移動機構130可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
因此,於較廣之速度範圍內,不易產生間隙(例如圖5之S)。
根據本實施方式,容易於較廣之速度範圍內,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離合器桿LV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第三實施方式]
圖7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剖視圖。
圖7之離心式離合器30之相對移動機構330具有單向滑動機構340。相對移動機構330具有軸承350。軸承350將單向滑動機構340旋轉自如地支持於第2壓力板117。
單向滑動機構340介置於第2壓力板117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間。單向滑動機構340構成為於第2壓力板117被第1壓力板115推壓而向釋放方向R移動之情形時自由伸長。又,單向滑動機構340構成為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受到操作力而向釋放方向R移動之情形時限制收縮。
更詳細而言,單向滑動機構340具備滑動殼體341、棘輪342、棘輪彈簧343、拉伸彈簧344及傳遞構件延長部345。又,於第2旋轉構件112設置有解除部112a。
滑動殼體341經由軸承350而旋轉自如地支持於第2壓力板117。滑動殼體341與第2壓力板117一起沿旋轉軸線方向A移動。但是,即便第2壓力板117旋轉,滑動殼體341亦不旋轉。
滑動殼體341為有底筒狀。傳遞構件延長部345收容於滑動殼體341中。傳遞構件延長部345係以自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起延長之方式延伸之構件。
於滑動殼體341之內側面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間設置有楔狀之棘輪342。棘輪342藉由被棘輪彈簧343彈推,而被壓入滑動殼體341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之間。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滑動殼體341之移動得到阻止。
本實施方式中之其他構成與圖1所示之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對共通之要素標註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之符號,主要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圖8係說明以較圖7之狀態更大之速度旋轉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狀態之剖視圖。
第1配重123一面向較連接位置L2更靠外側移動,一面使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此時,單向滑動機構340自由伸長。因此,單向滑動機構340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移動。單向滑動機構340以減小或消除產生於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與第2壓力板117之間之旋轉軸線方向A之間隙之方式,使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移動。更詳細而言,藉由拉伸彈簧344而向推壓方向P被彈推之傳遞構件延長部345朝向操作力傳遞構件121被推出。
於圖8所示之狀態下,當操作離合器桿LV時,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向釋放方向R移動。於此情形時,單向滑動機構340藉由楔狀之棘輪342而被限制收縮。因此,單向滑動機構340整體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一體地向釋放方向R移動。此時,經由軸承350與單向滑動機構340連接之第2壓力板117向釋放方向R移動。亦即,於維持伸長後之長度之狀態下,開始與離合器桿LV之操作對應之第2壓力板117之移動。其結果,離心式離合器30變成釋放狀態。容易於較廣之動作範圍內,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離合器桿LV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再者,當離合器桿LV解除操作狀態時,操作力傳遞構件121向推壓方向P移動。此時,單向滑動機構340藉由棘輪342而維持對變形之限制。因此,單向滑動機構340整體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一體地向推壓方向P移動。離心式離合器30恢復至連接狀態。
當單向滑動機構340向推壓方向P移動時,棘輪342與解除部112a接觸。藉由棘輪342與解除部112a接觸,而解除利用棘輪342進行之限制。
[第四實施方式]
圖9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剖視圖。
圖9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第2壓力板117具有第2凸輪部141。第2配重131自第2壓力板117受到轉矩之傳遞而使旋轉加速及減速。第2凸輪部141以將減速轉矩傳遞至第2配重131並且使第2配重131向徑向內側移動之方式形成於第2壓力板117。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方式之第2壓力板117之第2凸輪部141係由具有與以第2壓力板117之旋轉軸線Ax為中心之圓周斜向相交之法線的平面構成。第2凸輪部141所具有之平面與徑向斜向相交。當第2壓力板117之旋轉自曲軸CL受到轉矩之傳遞而減速時,第2凸輪部141與第2配重131接觸而傳遞減速轉矩。此時,第2凸輪部141對第2配重131賦予向內側之力。藉此,第2配重131沿著第2凸輪部141向內側移動。
本實施方式中之其他構成與圖1所示之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對共通之要素標註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之符號,主要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相對移動機構130之第2配重131藉由第2配重131所受到之離心力而向外側移動。此時,第2配重131有時會因與第1凸輪部132之間產生之摩擦力,而即便離心力減小,亦維持向外側移動之狀態而難以向內側返回。第2凸輪部141於旋轉減速時,對第2配重131賦予向徑向內側之力。因此,第2配重131即便與第1凸輪部132之間產生摩擦力,亦於旋轉減速時容易向徑向內側返回。
[動作]
圖10(a)~(d)係圖9之離心式離合器之I-I'處之剖視圖。圖10(a)~(d)係對本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動作進行說明之圖。
圖10(a)中示出了引擎EG處於停止狀態之狀態。本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第2配重131包含2個配重131a及131b。2個配重131a及131b藉由第3彈性體133而結合,藉由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C2而向內方向被彈推。於旋轉停止之狀態下,於第2配重131(131a、131b)未產生離心力。此時,第1配重123如圖1所示般處於初始位置L1。於第2壓力板117形成第2凸輪部141及壁142。
當旋轉開始時,第2壓力板117亦經由第1旋轉構件111而旋轉。此時,第2配重131藉由形成於第2壓力板117之壁142,而受到使第2壓力板117旋轉之方向之力F1,從而向與第2壓力板117相同之方向旋轉。當第2配重131(131a、131b)旋轉時,於第2配重131產生離心力C1。當引擎EG為怠速動作狀態時,於第2配重131產生之離心力C1之大小,小於藉由對抗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C2而向外側移動從而對第1凸輪部132賦予作動力之程度。因此,當引擎EG為怠速動作狀態時,第2配重131(131a、131b)未自圖10(a)所示之位置移動。
圖10(b)示出了於曲軸CL旋轉之情形時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狀態。
若曲軸CL之轉速增加,則如圖10(b)所示般,第2配重131受到之離心力C1變大。此時,構成第2配重131之2個配重131a及131b對抗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C2而分別沿壁142向外側移動。若曲軸CL之轉速進而上升,例如第1配重123自圖1所示之初始位置L1移動至圖3所示之位置L3時,第2配重131沿第1凸輪部132進一步向外側移動。如此一來,第2配重131經由位移構件134將操作力傳遞構件12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向推壓方向P推出(參照圖9)。此時,第2配重131與第1凸輪部132及位移構件134之間產生摩擦力。
圖10(c)及(d)中示出了曲軸CL較圖10(b)之狀態減速之離心式離合器10之狀態。若曲軸CL減速,則第2壓力板117亦減速。此時,如圖10(c)所示,第2凸輪部141與第2配重131接觸而傳遞減速轉矩。此時,第2配重131遠離第2壓力板117之壁142且與第2凸輪部141接觸。當第2配重131與第2凸輪部141接觸時,第2配重131對第2凸輪部141賦予旋轉方向之力F2,並且受到反作用力F3。
若曲軸CL之轉速減小,則2個配重131a及131b受到之離心力變得小於圖10(b)之狀態。此時,因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C2而對2個配重131a及131b作用向內側之力。但是,第2配重131有時會因與第1凸輪部132及位移構件134之間產生之摩擦力而變得難以向內側返回。
如圖10(c)所示,本實施方式之第2配重131自第2凸輪部141接受反作用力F3。藉此,2個配重131a及131b分別沿第2凸輪部141向內側移動。如此一來,如圖10(d)所示,2個配重131a及131b自與第1凸輪部132及位移構件134之間產生之摩擦力解除,藉由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而向內側移動。
根據本實施方式,受到離心力之第2配重131向較原來之位置更靠外側移動後,於離心力減小時容易返回至原來之位置。因此,因受到離心力之第1配重123向較連接位置更靠外側移動而產生之第2壓力板117之旋轉軸線Ax之方向之位移於離心力減小時容易恢復。因此,可更精密地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因此,例如容易抑制開始行駛時與行駛過程中之連接位置之變化。
[實施例]
圖11係表示上述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實施例之圖。圖11(a)係旋轉軸線方向之剖視圖,圖11(b)係沿推壓方向P觀察圖11(a)中之相對移動機構130時之圖。於本實施例中,主要對相對移動機構130之動作進行說明。對圖11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各要素標註與第一實施方式至第4實施方式共通之符號。
本實施例之第1凸輪部132設置於位移構件134。更詳細而言,位移構件134之墊圈部134b之周緣之一部分形成為厚壁。第1凸輪部132由墊圈部134b之厚壁部分之斜面構成。
又,第2凸輪部141設置於第2壓力板117。更詳細而言,於第2壓力板117設置有沿旋轉軸線方向A貫通之孔143。於孔143中設置有第2凸輪部141及壁142。
第2配重131具有突出部131c。突出部131c受容於第2壓力板117之孔143中。突出部131c作為受到第2凸輪部141之作用之凸輪從動件發揮功能。
當伴隨曲軸CL之轉速之增加,而第2壓力板117之轉速與第1旋轉構件111一起增加時,第2配重131向外側移動。因此,位移構件134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向推壓方向P相對性地移動。又,當第2配重131向外側移動時,突出部131c沿著壁142向外側移動。
於圖11(b)中,以細線表示向外側移動之第2配重131(131a、131b)之位置X1。該狀態下之突出部131c之位置X2亦以細線表示。
當曲軸CL之轉速減小時,第2配重131變成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相對性地旋轉之姿勢。例如,2個配重131a、131b之間之基準線Y1如Y2所示般旋轉。
此時,第2配重131之突出部131c與第2凸輪部141接觸而沿第2凸輪部141向內側移動。又,第2配重131藉由第3彈性體133之彈推力而向內側移動。藉由第2配重131受到第2凸輪部141之作用,而促進向內側之移動。
於圖11(b)中,以二點鏈線表示向內側移動之第2配重131(131a)之位置X3,突出部131c之位置X4亦以二點鏈線表示。
當曲軸CL之轉速再次增加時,第2配重131相對於第2壓力板117向與第2壓力板117旋轉之方向相反之方向相對性地旋轉並返回至原來之位置。此時,第2配重131之突出部131c與壁142接觸。其後,若轉速進一步增加,則第2配重131之突出部131c沿著壁142向外側移動。
[應用例]
圖12係表示作為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應用例之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
圖12所示之跨坐型車輛1亦為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
圖12所示之跨坐型車輛1為機車。
跨坐型車輛1具備引擎EG、變速箱MT及離心式離合器(10、30)。
離心式離合器(10、30)將引擎EG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MT。變速箱MT依靠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之腳來進行操作。
跨坐型車輛1亦具備離合器桿LV及驅動輪5。離合器桿LV係藉由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之手進行操作。離心式離合器(10、30)根據離合器桿LV之操作,而於自引擎EG向變速箱MT傳遞旋轉驅動力之連接狀態、與釋放傳遞之釋放狀態之間切換。又,離心式離合器(10、30)根據引擎EG之轉速而切換為連接狀態與釋放狀態。
變速箱MT將旋轉驅動力傳遞至驅動輪5。跨坐型車輛1藉由驅動輪5之驅動而行駛。
1:跨坐型車輛
5:驅動輪
10:離心式離合器
30:離心式離合器
90:離心式離合器
111:第1旋轉構件
111a:離合器輸入齒輪
112:第2旋轉構件
112a:解除部
113:第1摩擦板
114:第2摩擦板
115:第1壓力板
116:第2彈性體
117:第2壓力板
118:移動範圍限制部
119:第1彈性體
121:操作力傳遞構件
122:第1壓力板驅動部
123:第1配重
130:相對移動機構
131:第2配重
131a,131b:第2配重
131c:突出部
132:第1凸輪部
133:第3彈性體
134:位移構件
134a:軸
134b:墊圈部
141:第2凸輪部
142:壁
143:孔
330:相對移動機構
340:單向滑動機構
341:滑動殼體
342:棘輪
343:棘輪彈簧
344:拉伸彈簧
345:傳遞構件延長部
350:軸承
916:第2彈性體
917:第2壓力板
921:操作力傳遞構件
923:第1配重
Ax:旋轉軸線
CL:曲軸
EG:引擎
G:曲軸齒輪
LV:離合器桿
MT:變速箱
圖1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剖視圖。
圖2係對曲軸旋轉時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狀態進行說明之剖視圖。
圖3係說明以較圖2之狀態更大之速度旋轉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狀態的剖視圖。
圖4係說明圖2之狀態之離心式離合器藉由離合器桿之操作而變成釋放狀態的圖。
圖5係表示作為相對於本實施方式之比較,不具有相對移動機構之參考例之剖視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第1旋轉構件之轉速、與第1配重之位移量之關係的曲線圖。
圖7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剖視圖。
圖8係說明以較圖7之狀態更大之速度旋轉之離心式離合器之狀態的剖視圖。
圖9係概略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剖視圖。
圖10(a)~(d)係圖9之離心式離合器之I-I'處之剖視圖。
圖11係表示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實施例之圖,(a)係旋轉軸線方向之剖視圖,(b)係沿推壓方向觀察(a)中之相對移動機構時之圖。
圖12係表示作為實施方式之離心式離合器之應用例之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
10:離心式離合器
111:第1旋轉構件
111a:離合器輸入齒輪
112:第2旋轉構件
113:第1摩擦板
114:第2摩擦板
115:第1壓力板
116:第2彈性體
117:第2壓力板
118:移動範圍限制部
119:第1彈性體
121:操作力傳遞構件
122:第1壓力板驅動部
123:第1配重
130:相對移動機構
131:第2配重
132:第1凸輪部
133:第3彈性體
134:位移構件
134a:軸
134b:墊圈部
Ax:旋轉軸線
CL:曲軸
EG:引擎
G:曲軸齒輪
LV:離合器桿
MT:變速箱
Claims (7)
- 一種離心式離合器,其係可進行將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變速箱之操作者,且具備: 第1摩擦板,其與受到上述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之第1旋轉構件一體地旋轉; 第2摩擦板,其與第2旋轉構件一體地旋轉; 第1壓力板,其將上述第1摩擦板及上述第2摩擦板中之一摩擦板沿與旋轉軸線平行之推壓方向壓抵於另一摩擦板,而使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相互卡合; 第1彈性體,其不介置於上述第1壓力板與上述第1摩擦板及上述第2摩擦板之間,且以將上述第1壓力板向與上述推壓方向相反之釋放方向彈推之方式配置; 第2壓力板,其配置成可於上述旋轉軸線上與上述第1壓力板相互地相對移動; 第2彈性體,其將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推壓方向彈推; 移動範圍限制部,其限制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推壓方向移動之範圍; 操作力傳遞構件,其藉由接受用以釋放上述離心式離合器之操作力,而將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釋放方向推壓,藉此使上述第2壓力板對抗上述第2彈性體之彈推力而向上述釋放方向位移; 第1配重,其配置於上述旋轉軸線之方向上之上述第2壓力板與上述第1壓力板之間,受到上述第1旋轉構件之旋轉離心力而向上述旋轉軸線之徑向外側移動;及 第1壓力板驅動部,其構成為對應於上述第1配重向上述外側之移動,而沿上述推壓方向推壓上述第1壓力板;且 上述離心式離合器之特徵在於: 上述第1配重受到上述離心力而對抗上述第1彈性體之彈推力,一面使上述第1壓力板沿上述推壓方向移動,一面向上述外側移動,藉此向具有可進一步向上述外側移動之裕度並且完成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之卡合的連接位置移動,藉由受到更大之上述離心力而向較上述連接位置更靠上述外側移動,藉此對抗上述第2彈性體之彈推力而使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釋放方向移動; 上述離心式離合器進而具備相對移動機構,該相對移動機構係於藉由上述第1配重向較上述連接位置更靠上述外側移動而使上述第2壓力板向上述釋放方向移動時,以減小或消除會產生於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與上述第2壓力板之間之間隙之方式,使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不依靠致動器而相對於上述第2壓力板相對性地移動。
- 如請求項1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相對移動機構介置於上述第2壓力板與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之間,具有第2配重與第1凸輪部;且 上述第2配重繞上述旋轉軸線旋轉,藉由旋轉之離心力而向上述外側移動; 上述第1凸輪部藉由與上述第2配重接觸,從而利用上述第2配重向上述外側之移動,而延長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至上述第2壓力板之間之上述相對移動機構之上述旋轉軸線方向上之長度。
- 如請求項2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相對移動機構具有位移構件,該位移構件係與上述第2壓力板及第2配重一起旋轉,並且可相對於上述第2壓力板於上述旋轉軸線之方向上相對性地位移;且 上述第1凸輪部設置於上述第2壓力板及上述位移構件中之至少任一者。
- 如請求項2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使上述第2配重受到之離心力與抑制上述第2配重移動之第3彈性體之彈推力平衡的上述第2配重之轉速,小於使上述第2壓力板受到之離心力與上述第2彈性體之彈推力平衡的轉速。
- 如請求項1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相對移動機構具有單向滑動機構, 該單向滑動機構介置於上述第2壓力板與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之間,於上述第2壓力板被上述第1壓力板推壓而向上述釋放方向移動之情形時自由伸長,於上述操作力傳遞構件受到上述操作力而向上述釋放方向移動之情形時限制收縮。
- 如請求項2之離心式離合器,其中 上述第2配重自上述第2壓力板接受轉矩之傳遞而使旋轉加速及減速, 上述第2壓力板具有第2凸輪部,該第2凸輪部形成為向上述第2配重傳遞減速轉矩,並且使上述第2配重向上述徑向內側移動。
-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動力源; 變速箱;及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離心式離合器,其將上述動力源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上述變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24215 | 2021-02-18 | ||
JP2021-024215 | 2021-02-18 | ||
PCT/JP2022/004826 WO2022176693A1 (ja) | 2021-02-18 | 2022-02-08 | 遠心クラッチ、及び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
WOPCT/JP2022/004826 | 2022-02-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8014A TW202238014A (zh) | 2022-10-01 |
TWI812005B true TWI812005B (zh) | 2023-08-11 |
Family
ID=82930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05246A TWI812005B (zh) | 2021-02-18 | 2022-02-14 | 離心式離合器、及跨坐型車輛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46516B2 (zh) |
TW (1) | TWI812005B (zh) |
WO (1) | WO2022176693A1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09310A2 (en) * | 2007-06-29 | 2008-12-31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Clutch |
TW200940856A (en) * | 2008-02-19 | 2009-10-01 | Yamaha Motor Co Ltd |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transmission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
US20120024651A1 (en) * | 2010-07-29 | 2012-02-02 | Honda Motor Co., Ltd. | Centrifugal clutch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40051A (en) * | 1978-04-24 | 1979-10-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Centrifugal clutch |
US5377803A (en) * | 1992-05-06 | 1995-01-03 | Fichtel & Sachs Ag | Pressure plate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riction clutch |
US5638935A (en) | 1995-10-26 | 1997-06-17 | Fehring; Thomas C. | Centrifugal clutch |
JP2009197991A (ja) | 2008-02-25 | 2009-09-03 | Yamaha Motor Co Ltd | 摩擦クラッチ |
-
2022
- 2022-02-08 WO PCT/JP2022/004826 patent/WO202217669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2-08 JP JP2023500754A patent/JP7446516B2/ja active Active
- 2022-02-14 TW TW111105246A patent/TWI81200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09310A2 (en) * | 2007-06-29 | 2008-12-31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Clutch |
US20090000898A1 (en) * | 2007-06-29 | 2009-01-01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Clutch And Vehicle Having Clutch |
TW200940856A (en) * | 2008-02-19 | 2009-10-01 | Yamaha Motor Co Ltd |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transmission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
US20120024651A1 (en) * | 2010-07-29 | 2012-02-02 | Honda Motor Co., Ltd. | Centrifugal clutch system |
JP2012031901A (ja) * | 2010-07-29 | 2012-02-16 | Honda Motor Co Ltd | クラッ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2176693A1 (zh) | 2022-08-25 |
JP7446516B2 (ja) | 2024-03-08 |
WO2022176693A1 (ja) | 2022-08-25 |
TW202238014A (zh) | 2022-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40445B2 (en) | Multiplate clutch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 |
JP5502507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WO2013100130A1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JP2011033106A (ja) | 多板式クラッチ | |
JP6779891B2 (ja) | クラッチ装置、及びクラッチ装置を備えるパワートレーン | |
US8573085B2 (en) | Power unit for vehicle | |
JP6502443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WO2019044950A1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TWI812005B (zh) | 離心式離合器、及跨坐型車輛 | |
JP7149827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WO2009093529A1 (ja) |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 |
CN115574011A (zh) | 动力传递装置 | |
JP3894454B2 (ja) | モータサイクル用クラッチ装置 | |
KR101448394B1 (ko) | 자동화 수동변속기의 클러치 액추에이터 | |
TWI753057B (zh) | 高效能同步傳動裝置 | |
JP5528729B2 (ja) | 変速機の動力伝達軸構造 | |
JP3614544B2 (ja) |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 |
WO2022176694A1 (ja) |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 |
KR20100067948A (ko) | 역회전 방지기능을 갖춘 변속장치 | |
JP5324345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
KR100387516B1 (ko) | 듀얼 클러치 | |
TWI751236B (zh) | 高效能同步傳動裝置 | |
JP4848978B2 (ja) |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H09177818A (ja) | 車両用クラッチ | |
JP2009174618A (ja) | クラッ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