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0955B - 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0955B
TWI810955B TW111119812A TW111119812A TWI810955B TW I810955 B TWI810955 B TW I810955B TW 111119812 A TW111119812 A TW 111119812A TW 111119812 A TW111119812 A TW 111119812A TW I810955 B TWI810955 B TW I8109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optical
image
optical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9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6481A (zh
Inventor
郭道宏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09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095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6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648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5/00Eyepieces; Magnifying glasses
    • G02B25/001Eyepie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2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入光側且使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出光側且使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或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光學鏡頭接收來自入光側的影像光束。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影像光束於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

Description

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並且特別涉及一種用於波導顯示器的光學鏡頭。
隨著立體顯示(stereoscopic display)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等多媒體影像應用的出現,為了提供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顯示裝置對於高解析度的需求逐漸增加。
具有波導(waveguide)的波導顯示器依其影像源的種類可區分為自發光式面板架構、穿透式面板架構以及反射式面板架構。影像源(面板)產生的影像光束透過光學鏡頭形成一個虛像,此虛像進一步顯示在使用者的眼睛前方的預設位置。當光學鏡頭應用在波導顯示器中,其在設計上的尺寸、重量、解析度以及熱飄移的考量是重要的議題。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其具有良好的光學品質與熱穩定性。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入光側且使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出光側且使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或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光學鏡頭接收來自入光側的影像光束。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影像光束於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鏡頭,包括如上述的光學鏡頭、成像元件以及一波導元件。成像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入光側,以提供影像光束。波導元件設置於光學鏡頭的出光側,且具有一光耦合入口以及一光耦合出口。來自成像元件的影像光束通過光學鏡頭後經由光耦合入口進入波導元件,並且波導元件引導影像光束,以使影像光束由光耦合出口離開波導元件。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中,光學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一透鏡或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相較於習知的鏡頭,本發明的光學鏡頭設計配合使用了較小的0.13吋的成像元件使得整體光機體積可以縮小。光學鏡頭能解析125每毫米線對(lp/mm)空間解析度的影像,且熱飄移量小,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另外,光學鏡頭的鏡片數由習知的5片減少至4片可使得成像模組整體體積縮小。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A。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100,包括光學鏡頭110、波導元件130 以及成像元件150。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例如是頭戴式顯示裝置,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其中光學鏡頭110適於接收來自成像元件150的影像光束IM。光學鏡頭110為不同光學條件的多個光學透鏡所組合,將由後續段落詳細說明。成像元件150設置於光學鏡頭110的入光側IS,提供影像光束IM。波導元件130設置於光學鏡頭110的出光側ES,且波導元件130具有彼此相對的上表面及下表面(未標號)且具有一光耦合入口ET以及一光耦合出口OT。光耦合入口ET與光耦合出口OT分別例如是來自光學鏡頭110的影像光束IM入射至波導元件130的表面區域與影像光束IM離開波導元件130的表面區域。在本實施例中,光耦合入口ET與光耦合出口OT皆位於波導元件130的上表面。來自成像元件150的影像光束IM通過光學鏡頭110後經由光耦合入口ET進入波導元件130,並且影像光束IM在波導元件130內傳遞,最後影像光束IM由光耦合出口OT離開波導元件130,進而投射到目標F,例如是頭戴式顯示裝置的使用者的眼睛。其中,影像光束IM在光學鏡頭110的出光側ES形成一光欄ST,且影像光束IM於光欄ST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此最小光束截面積的直徑為3.7毫米。因此,影像光束IM在經過光學鏡頭110之後縮束至光欄ST的位置,並且在通過光欄ST之後發散。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欄ST形成於波導元件130的光耦合入口ET的一位置或接近光耦合入口ET的一位置。位於X軸與Y軸形成的參考平面上,光欄ST的形狀例如大致上為圓形,並且在X軸方向上與在Y軸方向上的直徑尺寸大致上相同。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還包括稜鏡120、玻璃蓋140、抗反射元件160與反射元件170,其中光學鏡頭110、稜鏡120、玻璃蓋140及成像元件150可合稱為一成像模組105。稜鏡120設置於影像光束IM的路徑上,且設置於成像元件150與光學鏡頭110之間。成像元件150所提供的影像光束IM通過稜鏡120進入光學鏡頭110。成像元件150設置於光學鏡頭110的入光側IS一側。在本實施例中,成像元件150可以是能提供影像光束IM的顯示裝置,例如是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OLED Panel)或微發光二極體面板(Micro LED Panel)。在另一實施例中,成像元件150可以是由紅色微發光二極體面板、綠色微發光二極體面板以及藍色微發光二極體面板所組成,而稜鏡120例如為X稜鏡(X prism),用以將三個不同顏色的微發光二極體面板所發出的色光進行合光而形成影像光束。在本實施例中,成像元件150使用0.13吋的微發光二極體面板,其對角線長度為3.2毫米。圖1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在圖1B中,顯示裝置100還可包括一照明光源101,且成像元件150為一反射式影像源。照明光源101產生一照明光束,經由光學元件導引至成像元件150後,經過成像元件150的反射並形成為影像光束IM。舉例而言,成像元件150例如為矽基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panel,LCoS panel)或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等反射式光調變器,本發明並不限於此。本發明對成像元件150的型態及其種類並不加以限制。玻璃蓋140設置於成像元件150與稜鏡120之間,用以保護成像元件150避免灰塵的影響。
另一方面,波導元件130的光耦合入口ET所在處設有抗反射元件160,其中抗反射元件160例如可以為一層塗佈於波導元件130的上表面且對應光耦合入口ET的抗反射層,或是抗反射元件160可以是於波導元件130的上表面且對應光耦合入口ET的位置進行表面處理而形成的抗反射結構。抗反射元件160係用以使影像光束IM更容易進入波導元件130而降低被波導元件130的表面反射的比例。而波導元件130的下表面且相對於光耦合出口OT的所在處設有反射元件170,其中反射元件170例如可以為一層塗佈於波導元件130的下表面且相對於光耦合出口OT的反射膜層,或是反射元件170可以是於波導元件130的下表面進行表面處理而形成的反射結構。反射元件170可反射在波導元件130內傳遞的影像光束IM並使影像光束IM朝光耦合出口OT傳遞,用以使在波導元件130內的影像光束IM更容易離開波導元件130。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A、圖1B及圖2。圖2、圖7及圖12所顯示的成像模組105至少可應用於圖1A或圖1B所顯示的顯示裝置100,故以下先以圖2所顯示的成像模組105為例說明。在第一實施例的成像模組105中,光學鏡頭110從入光側IS至出光側ES沿一光軸OA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111、一第二透鏡113、一第三透鏡115以及一第四透鏡117,且第一透鏡111至第四透鏡117各自包括朝向入光側IS且使影像光束IM通過的一入光面9、7、5、3及朝向出光側ES且使影像光束IM通過的一出光面8、6、4、2。另外,成像模組105中的玻璃蓋140和稜鏡120分別具有入光面13、11以及出光面12、10,成像元件150則具有成像面14。
第一透鏡111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111的材質為塑膠材質。第一透鏡111的入光面9為朝向成像元件150凸出的凸面。第一透鏡111的出光面8為朝向光欄ST的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1的入光面9與出光面8皆為非球面表面(aspheric surface),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二透鏡113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113的材質為塑膠材質。第二透鏡113的入光面7為朝向成像元件150的凹面。第二透鏡113的出光面6為朝向光欄ST的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13的入光面7與出光面6皆為非球面表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三透鏡115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115的材質為玻璃材質。第三透鏡115的入光面5為朝向成像元件150的凹面。第三透鏡115的出光面4為朝向光欄ST凸出的凸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15的入光面5與出光面4皆為非球面表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四透鏡117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117的材質為塑膠材質。第四透鏡117的入光面3為朝向成像元件150凸出的凸面。第四透鏡117的出光面2為朝向光欄ST的凹面。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17的入光面3與出光面2皆為非球面表面,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第一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下表一所示,其中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的有效焦距為6.01毫米、半視角為15度、像高為1.6毫米。應當說明的是,表一所示的入光面9的曲率半徑所指為第一透鏡111的入光面9在光軸區域的曲率半徑,出光面8的曲率半徑所指為第一透鏡111的出光面8在光軸區域的曲率半徑,依此類推。入光面9的間距(如表一所示為0.93 mm)所指為入光面9與下一個表面(此例中為稜鏡120的出光面10)在光軸OA上的間距,即第一透鏡111與稜鏡120在光軸OA上的間隙為0.93 mm。出光面8的間距(如表一所示為1.74 mm)所指為第一透鏡111的出光面8與入光面9在光軸OA上的間距,即第一透鏡111在光軸OA上的厚度為1.74 mm,依此類推。
表一:
第一實施例
有效焦距 = 6.01 mm,半視角 = 15˚,像高 = 1.6 mm。
元件 表面 曲率半徑(mm) 間距(mm) 折射率 阿貝數
虛像   無限大 無限大    
光圈ST   無限大 2.11    
第四透鏡 117 出光面2 -1.99 1.54 1.53 55.9
入光面3 -2.17 0.06    
第三透鏡 115 出光面4 5.47 1.30 1.86 37.0
入光面5 29.59 0.62    
第二透鏡 113 出光面6 -8.17 0.75 1.66 20.3
入光面7 5.29 0.43    
第一透鏡 111 出光面8 41.39 1.74 1.53 55.9
入光面9 -3.44 0.93    
稜鏡 120 出光面10 無限大 4.5 1.51 64.1
入光面11 無限大 1.07    
保護蓋 140 出光面12 無限大 0.3 1.50 61.1
入光面13 無限大 0.01    
成像元件 150 成像面14 無限大      
另值得說明的是,在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中,其焦距為6.01毫米,玻璃鏡片(即第三透鏡115)的焦距為7.54毫米,玻璃鏡片(即第三透鏡115)的阿貝數為37.09,最靠近光欄ST的第四透鏡117的焦距為22.41毫米。換句話說,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滿足以下3個條列式: 光學鏡頭110滿足0.5 < fg / f <3; 光學鏡頭110滿足Vg > 30;以及 光學鏡頭110滿足|fs/f| > 1。 其中, fg為光學鏡頭110中玻璃鏡片的有效焦距; f為光學鏡頭110的有效焦距; Vg為光學鏡頭110中玻璃鏡片的阿貝數;以及 fs為光學鏡頭110中最靠近光欄ST的第四透鏡117的有效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9、7、5、3及出光面8、6、4、2共計八個面均是非球面,而這些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定義: ...(1) Y為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距離; Z為非球面深度,即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R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 K為圓錐係數; a2i為第2i階非球面係數。
本實施例在上述非球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下表二所示。其中,表二中欄位編號9表示其為第一透鏡111的入光面9的非球面係數,其它欄位依此類推。在本實施例中,各非球面的第2階非球面係數a 2皆為零,故未列於表格中。
表二:
表面 K a 4 a 6 a 8 a 10 a 12 a 14
2 -7.78E-001 6.18E-003 5.41E-004 -3.47E-005 -8.13E-005 1.79E-005 2.27E-007
3 -1.43E-000 -1.57E-003 7.24E-006 -3.53E-005 5.68E-008 4.49E-008 1.81E-007
4 0 -7.39E-005 -5.97E-005 -1.13E-005 7.63E-007 3.89E-007 1.09E-008
5 0 -5.24E-004 9.08E-006 2.49E-005 -1.27E-006 -2.75E-007 1.00E-007
6 -4.84E-001 -1.26E-002 2.20E-003 -3.78E-004 3.41E-005 1.01E-006 -3.30E-007
7 -9.63E-000 -4.62E-003 1.94E-004 2.46E-005 -7.64E-006 -2.25E-007 1.28E-007
8 0 2.31E-003 -2.36E-003 4.72E-004 -4.67E-005 -5.73E-007 2.54E-007
9 0 4.39E-003 -8.88E-004 2.20E-004 -2.99E-005 2.40E-006 -1.15E-007
當本第一實施例的環境溫度分別為0℃、10℃、20℃、30℃及40℃,光學鏡頭110的第一透鏡111、第二透鏡113、第三透鏡115、第四透鏡117的溫度值(℃)如下表三所示。並且,當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0℃ ~ 40℃的環溫範圍內,且應用在熱平衡時,在不重新調整焦距的情況下,對應投影畫面的中心點,光學鏡頭的背焦之熱飄移量小於0.01 mm。
表三:
環境溫度 第四透鏡117 第三透鏡115 第二透鏡113 第一透鏡111
0 8 11 16 19
10 18 21 26 29
20 28 31 36 39
30 38 41 46 49
40 48 51 56 59
圖3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色差圖。圖4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及畸變圖。圖5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光束扇形圖。圖6A至圖6F為圖2的光學鏡頭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再配合參閱圖3至圖6F,圖3說明第一實施例光學鏡頭110的橫向色差(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圖4說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當參考波長為530奈米時的弧矢(Sagittal)方向(標示X)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子午(Tangential)方向(標示Y)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圖5說明第一實施例光學鏡頭110的橫向光束扇形圖(transverse ray fan plot),其是以波長453奈米、530奈米、620奈米的光所作出的模擬數據圖。圖6A至圖6F則分別說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由圖3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不同波長間色差小,故說明色差表現良好。由圖4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的場曲像差落在±0.025毫米內,說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能有效消除像差。而由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出畸變像差維持在±2%的範圍內,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具備光學鏡頭110的成像品質要求,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此外,相較於習知的鏡頭,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設計配合使用了較小的0.13吋的成像元件150使得成像模組105整體體積縮小。此外,光學鏡頭110輸出視角可達30度並提高解析度至125 每毫米線對(lp/mm)。另外,光學鏡頭110的鏡片數由習知的5片減少至4片可使得成像模組105整體體積縮小。
為了充分說明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態樣,將在下文描述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本第二實施例的成像模組105A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模組105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光學鏡頭110的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11、113、115及117之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17具有負屈光率。第二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下表四所示。
表四:
第二實施例
有效焦距 = 6.12 mm,半視角 = 15˚,像高 = 1.6 mm。
元件 表面 曲率半徑(mm) 間距(mm) 折射率 阿貝數
虛像   無限大 無限大    
光圈ST   無限大 1.95    
第四透鏡 117 出光面2 -2.01 1.84 1.53 55.9
入光面3 -2.69 0.06    
第三透鏡 115 出光面4 4.40 1.77 1.80 40.9
入光面5 37.46 0.64    
第二透鏡 113 出光面6 -10.52 0.75 1.66 20.3
入光面7 4.46 0.35    
第一透鏡 111 出光面8 41.39 1.55 1.53 55.9
入光面9 -3.51 0.85    
稜鏡 120 出光面10 無限大 4.5 1.51 64.1
入光面11 無限大 1.07    
保護蓋 140 出光面12 無限大 0.3 1.50 61.1
入光面13 無限大 0.01    
成像元件 150 成像面14 無限大      
另值得說明的是,在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中,其焦距為6.12毫米,玻璃鏡片(即第三透鏡115)的焦距為6毫米,玻璃鏡片(即第三透鏡115)的阿貝數為40.9,最靠近光欄ST的第四透鏡117的焦距為-300毫米。換句話說,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同樣符合前述圖1A的光學鏡頭110的3個條列式。
本實施例在上述非球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下表五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非球面的第2階非球面係數a 2皆為零,故未列於表格中。
表五:
表面 K a 4 a 6 a 8 a 10 a 12 a 14
2 -9.05E-001 8.50E-003 7.54E-004 3.16E-005 -1.80E-005 2.11E-005 -4.35E-006
3 -1.45E-000 -1.06E-003 9.98E-005 -4.48E-005 7.56E-006 1.21E-008 -2.80E-007
4 0 -1.06E-004 1.59E-004 2.28E-005 2.41E-006 1.87E-008 4.68E-008
5 0 8.77E-004 1.98E-004 3.00E-005 -2.34E-007 7.25E-007 4.16E-007
6 -1.91E-001 -1.69E-002 1.69E-003 -4.22E-004 2.99E-005 1.49E-006 1.72E-007
7 -9.90E-000 -6.09E-003 -1.77E-004 -6.03E-006 -6.77E-006 2.91E-007 2.30E-007
8 0 2.31E-003 -2.36E-003 4.72E-004 -4.67E-005 -5.73E-007 2.54E-007
9 0 3.34E-003 -6.78E-004 2.14E-004 -2.61E-005 3.31E-006 -2.60E-007
當本第二實施例的環境溫度分別為0℃、10℃、20℃、30℃及40℃,光學鏡頭110的第一透鏡111、第二透鏡113、第三透鏡115、第四透鏡117的溫度(℃)如下表六所示。並且,當本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0℃ ~ 40℃的環溫範圍內,且應用在熱平衡時,在不重新調整焦距的情況下,對應投影畫面的中心點,光學鏡頭的背焦之熱飄移量小於0.01毫米。
表六:
環境溫度 第四透鏡117 第三透鏡115 第二透鏡113 第一透鏡111
0 8 11 16 19
10 18 21 26 29
20 28 31 36 39
30 38 41 46 49
40 48 51 56 59
圖8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色差圖。圖9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及畸變圖。圖10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光束扇形圖。圖11A至圖11F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再配合參閱圖8至圖11F,圖8說明第二實施例光學鏡頭110的橫向色差(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圖9說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當參考波長為530奈米時的弧矢(Sagittal)方向(標示X)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子午(Tangential)方向(標示Y)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圖10說明第二實施例光學鏡頭110的橫向光束扇形圖(transverse ray fan plot),其是以波長453奈米、530奈米、620奈米的光所作出的模擬數據圖。圖11A至圖11F則分別說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由圖8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不同波長間色差小,故說明色差表現良好。由圖9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的場曲像差落在±0.02毫米內,說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能有效消除像差。而由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出畸變像差維持在±2.5%的範圍內,說明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具備光學鏡頭110的成像品質要求,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模組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2。本第三實施例的成像模組105B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模組105大致相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光學鏡頭110的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111、113、115及117之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1的材質為玻璃材質,第二透鏡113、第三透鏡115及第四透鏡117的材質為塑膠材質,第一透鏡111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113具有負屈光度,第三透鏡115具有正屈光度,第四透鏡117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一透鏡111的表面可以是非球面或球面。第三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下表七所示。
表七:
第三實施例
有效焦距 = 5.98 mm,半視角 = 15˚,像高 = 1.6 mm。
元件 表面 曲率半徑(mm) 間距(mm) 折射率 阿貝數
虛像   無限大 無限大    
光圈ST   無限大 2.92    
第四透鏡 117 出光面2 -1.84 2.09 1.53 55.9
入光面3 -2.43 0.06    
第三透鏡 115 出光面4 3.08 1.96 1.53 55.9
入光面5 4.46 0.76    
第二透鏡 113 出光面6 16.47 0.75 1.66 20.3
入光面7 3.21 0.31    
第一透鏡 111 出光面8 9.13 1.89 1.51 64.1
入光面9 -3.36 0.82    
稜鏡 120 出光面10 無限大 4.5 1.51 64.1
入光面11 無限大 1.07    
保護蓋 140 出光面12 無限大 0.3 1.50 61.1
入光面13 無限大 0.01    
成像元件 150 成像面14 無限大      
另值得說明的是,在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中,其焦距為5.98毫米,玻璃鏡片(即第一透鏡111)的焦距為5毫米,玻璃鏡片(即第一透鏡111)的阿貝數為64.06,最靠近光欄ST的第四透鏡117的焦距為61.41毫米。換句話說,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同樣符合前述圖1A的光學鏡頭110的3個條列式。
本實施例在上述非球面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下表八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非球面的第2階非球面係數a 2皆為零,故未列於表格中。
表八:
表面 K a 4 a 6 a 8 a 10 a 12 a 14
2 -9.10E-001 8.90E-003 -6.88E-004 -5.48E-004 7.64E-006 7.43E-005 -1.36E-005
3 -1.27E-000 -2.19E-003 -5.78E-005 -6.55E-005 8.14E-006 1.22E-006 -2.08E-007
4 0 -2.24E-003 -1.92E-004 3.32E-006 4.87E-006 5.01E-007 -8.26E-008
5 0 3.38E-003 6.63E-004 3.22E-005 -1.11E-005 1.22E-006 1.84E-006
6 -6.81E-001 -1.51E-002 2.05E-003 -5.17E-004 7.56E-006 -2.42E-006 7.27E-007
7 -6.08E-000 -7.03E-003 -3.16E-004 -2.75E-006 -5.98E-007 1.61E-006 5.97E-008
8 0 -1.46E-003 -2.36E-003 5.08E-004 -3.73E-005 1.09E-006 6.19E-008
9 0 1.80E-003 -7.69E-004 1.96E-004 -3.05E-005 3.39E-006 -1.70E-007
當本第三實施例的環境溫度分別為0℃、10℃、20℃、30℃及40℃,光學鏡頭110的第一透鏡111、第二透鏡113、第三透鏡115、第四透鏡117的溫度(℃)如下表九所示。並且,當本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0℃ ~ 40℃的環溫範圍內,且應用在熱平衡時,在不重新調整焦距的情況下,對應投影畫面的中心點,光學鏡頭的背焦之熱飄移量小於0.01毫米。
表九:
環境溫度 第四透鏡117 第三透鏡115 第二透鏡113 第一透鏡111
0 8 11 16 19
10 18 21 26 29
20 28 31 36 39
30 38 41 46 49
40 48 51 56 59
圖13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色差圖。圖14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及畸變圖。圖15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光束扇形圖。圖16A至圖16F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再配合參閱圖13至圖16F,圖13說明第三實施例光學鏡頭110的橫向色差(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圖14說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當參考波長為530奈米時的弧矢(Sagittal)方向(標示X)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子午(Tangential)方向(標示Y)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圖15說明第三實施例光學鏡頭110的橫向光束扇形圖(transverse ray fan plot),其是以波長453奈米、530奈米、620奈米的光所作出的模擬數據圖。圖16A至圖16F則分別說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由圖13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在不同波長間色差小,故說明色差表現良好。由圖14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的場曲像差落在±0.02毫米內,說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110能有效消除像差。而由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出畸變像差維持在±5.0%的範圍內,說明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具備光學鏡頭110的成像品質要求,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中,光學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一透鏡或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相較於習知的鏡頭,本發明的光學鏡頭設計配合使用了較小的0.13吋的成像元件使得整體光機體積可以縮小。光學鏡頭能解析125每毫米線對(lp/mm)空間解析度的影像,且熱飄移量小,具有良好的光學表現。另外,光學鏡頭的鏡片數由習知的5片減少至4片可使得成像模組整體體積縮小。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100A:顯示裝置
101:照明光源
105,105A,105B:成像模組
110:光學鏡頭
111:第一透鏡
113:第二透鏡
115:第三透鏡
117:第四透鏡
120:稜鏡
130:波導元件
140:玻璃蓋
150:成像元件
160:抗反射元件
170:反射元件
1:平面
2,4,6,8,10,12:出光面
3,5,7,9,11,13:入光面
14:成像面
ES:出光側
ET:光耦合入口
F:目標
IM:影像光束
IS:入光側
OA:光軸
OT:光耦合出口
ST:光欄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1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模組的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色差圖。 圖4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及畸變圖。 圖5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光束扇形圖。 圖6A至圖6F為圖2中的光學鏡頭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 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模組的示意圖。 圖8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色差圖。 圖9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及畸變圖。 圖10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光束扇形圖。 圖11A至圖11F為圖7中的光學鏡頭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模組的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色差圖。 圖14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及畸變圖。 圖15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的橫向光束扇形圖。 圖16A至圖16F為圖12中的光學鏡頭在不同溫度下的調制轉換函數曲線圖。
100:顯示裝置
105:成像模組
110:光學鏡頭
111:第一透鏡
113:第二透鏡
115:第三透鏡
117:第四透鏡
120:稜鏡
130:波導元件
140:玻璃蓋
150:成像元件
160:抗反射元件
170:反射元件
ES:出光側
ET:光耦合入口
F:目標
IM:影像光束
IS:入光側
OA:光軸
OT:光耦合出口
ST:光欄

Claims (18)

  1.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該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入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該出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以及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該光學鏡頭接收來自該入光側的該影像光束,該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該影像光束於該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中其中三者為塑膠非球面透鏡,其中另一者為玻璃非球面透鏡。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的材質依序為塑膠、塑膠、玻璃、塑膠。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的材質依序為玻璃、塑膠、塑膠、塑膠。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入光面為朝向該成像元件的凸面。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的該出光面為朝向該光欄的凸面。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的該入光面為朝向該成像元件凸出的凸面,且該第四透鏡的該出光面為朝向該光欄的凹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入光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入光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出光面、該第四透鏡的該入光面以及該第四透鏡的該出光面為非球面表面。
  9.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鏡頭;該成像元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該入光側,以提供該影像光束;以及一波導元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該出光側,且具有一光耦合入口以及一光耦合出口,來自該成像元件的該影像光束通過該光學鏡頭後經由該光耦合入口進入該波導元件,並且該波導元件引導該影像光束,以使該影像光束由該光耦合出口離開該波導元件。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欄形成於該波導元件的該光耦合入口的一位置或接近該光耦合入口的一位置。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稜鏡,設置於該影像光束的路徑上,且設置於該成像元件與該光學鏡頭之間。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還包括一照明光源,其中該成像元件為一反射式影像源,該照明光源產生一照明光束,該照明光束經由該稜鏡導引至該成像元件後,經過該成像元件的反射並形成為該影像光束。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成像元件為矽基液晶面板、數位微鏡元件、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或微發光二極體面板。
  14.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該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入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該出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以及 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該光學鏡頭接收來自該入光側的該影像光束,該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該影像光束於該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以及該光學鏡頭的全視場角介於25度至35度。
  15.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該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入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該出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以及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該光學鏡頭接收來自該入光側的該影像光束,該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該影像光束於該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以及該光學鏡頭滿足條件式0.5<fg/f<3,其中fg為該光學鏡頭的玻璃鏡片的有效焦距,且f為該光學鏡頭的有效焦距。
  16.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該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 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入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該出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以及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該光學鏡頭接收來自該入光側的該影像光束,該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該影像光束於該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以及該光學鏡頭滿足條件式Vg>30,其中Vg為該光學鏡頭的玻璃鏡片的阿貝數。
  17.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該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入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該出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以及 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該光學鏡頭接收來自該入光側的該影像光束,該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該影像光束於該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以及該光學鏡頭滿足條件式|fs/f|>1,其中fs為該第四透鏡的有效焦距,且f為該光學鏡頭的有效焦距。
  18. 一種光學鏡頭,適於接收來自一成像元件的一影像光束,該光學鏡頭從一入光側至一出光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具有屈光率的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四透鏡各自包括朝向該入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入光面及朝向該出光側且使該影像光束通過的一出光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以及該第一透鏡或該第三透鏡為玻璃材質,該光學鏡頭接收來自該入光側的該影像光束,該影像光束在該出光側形成一光欄且該影像光束於該光欄的位置具有最小的光束截面積,以及該光學鏡頭的有效焦距介於5.5毫米至6.5毫米之間。
TW111119812A 2022-03-11 2022-05-27 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 TWI8109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18782P 2022-03-11 2022-03-11
US63/318,782 2022-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0955B true TWI810955B (zh) 2023-08-01
TW202336481A TW202336481A (zh) 2023-09-16

Family

ID=8799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9812A TWI810955B (zh) 2022-03-11 2022-05-27 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74421A (zh)
TW (1) TWI81095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59632A1 (en) * 2007-11-22 2010-10-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Wide angle optical system, imaging lens device, monitor camera, and digital apparatus
TW201917440A (zh) * 2017-10-19 2019-05-01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廣角成像鏡片組
TW201928423A (zh) * 2017-12-18 2019-07-16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59632A1 (en) * 2007-11-22 2010-10-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Wide angle optical system, imaging lens device, monitor camera, and digital apparatus
TW201917440A (zh) * 2017-10-19 2019-05-01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廣角成像鏡片組
TW201928423A (zh) * 2017-12-18 2019-07-16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4421A (zh) 2023-09-19
TW202336481A (zh) 2023-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3251B2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71559B (zh) 顯示器
TWI797438B (zh) 光學鏡頭
TWI768313B (zh) 光學鏡頭及頭戴式顯示裝置
TWI671564B (zh) 光學鏡頭
TWI732503B (zh) 光學鏡頭及頭戴式顯示裝置
WO2022068707A1 (zh) 投影装置及智能眼镜
JP2018180238A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TWI810955B (zh) 光學鏡頭以及顯示裝置
TWI792331B (zh) 光學鏡頭及顯示裝置
US20220099971A9 (en) Head-mounted display having volume substrate-guided holographic continuous lens optics with laser illuminated microdisplay
TWI845026B (zh) 光學鏡頭模組、光機模組以及頭戴式顯示裝置
TWI829434B (zh) 光學鏡頭模組、光機模組以及頭戴式顯示裝置
TWI781709B (zh) 頭戴式顯示器
US20230288626A1 (en) Optical lens and display device
TWI798802B (zh)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WO2022068763A1 (zh) 投影装置及智能眼镜
US20240168264A1 (en) Optical lens module, optical engine modul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TWI838385B (zh) 投影鏡頭及投影光機
KR20130048524A (ko) 프리즘을 구비한 프로젝터
JP2022184784A (ja) 光学レンズ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