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802B -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8802B
TWI798802B TW110132211A TW110132211A TWI798802B TW I798802 B TWI798802 B TW I798802B TW 110132211 A TW110132211 A TW 110132211A TW 110132211 A TW110132211 A TW 110132211A TW I798802 B TWI798802 B TW I7988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element
lens group
lens
reflective
refra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2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1842A (zh
Inventor
陳宥達
呂承桓
蔡幸妏
吳威霆
魏慶全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22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880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1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1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8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880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Abstract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縮小側至放大側沿光軸排列的第 一透鏡群、光欄、第二透鏡群、反射光學元件以及折射光學元件。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光欄位於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間。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光軸的相對兩側。影像光束從縮小側依序穿過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反射光學元件,影像光束藉由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折射光學元件朝放大側形成投影光束。一種投影裝置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及光學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現有的超短焦投影鏡頭通常包括第一光學系統、第二光學系統、第一光欄、第二光欄以及反射光學系統(可為凹面反射鏡)。第一光學系統包括多個透鏡,用以將來自光閥且從縮小側入射的影像形成第一中間像。第二光學系統包括多個透鏡,用以接收來自縮小側的第一中間像並形成第二中間像。反射光學系統具有正屈光度,並且比第二中間像更靠近放大側。第一光欄設置在光閥的出光面和第一中間像之間。第二光欄設置在第一中間像和第二中間像之間。第二中間像藉由反射光學系統的反射面被放大投影在成像螢幕上。
然而,現有的超短焦投影鏡頭因架構太多鏡片,導致生產成本變高。而且,基於前述的光學系統,在機構設計上相對複雜,且鏡頭整體長度變長。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間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投影鏡頭,其可縮減系統內的鏡片數。
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上述投影鏡頭的投影裝置,其系統長度較小,且成本降低。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投影鏡頭,其包括由縮小側至放大側沿光軸排列的第一透鏡群、光欄、第二透鏡群、反射光學元件以及折射光學元件。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光欄位於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間。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光軸的相對兩側。影像光束從縮小側依序穿過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反射光學元件。影像光束藉由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折射光學元件朝放大側形成投影光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群包括六片透鏡。六片透鏡的屈光度從縮小側至放大側依序為正、正、負、正、正、負。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鏡群包括五片透鏡。五片透鏡的屈光度從縮小側至放大側依序為正、負、負、負、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組膠合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非球面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光學元件包括入光面、反射面以及第一平面。入光面鄰近配置於第二透鏡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折射光學元件具有負屈光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影像光束藉由反射面反射至第一平面,再穿透第一平面而傳遞至折射光學元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非球面。反射面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非球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折射光學元件包括第二平面以及折射面。來自反射光學元件的影像光束依序穿透第二平面與折射面後形成投影光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折射光學元件的折射面為朝向放大側的凸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折射面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非球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平面與第二平面共平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軸落在第一平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具有相同的折射率。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為一體成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非對稱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投影鏡頭的光圈落在1.7至2.0的範圍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投影鏡頭的第一透鏡群為一補償群,第二透鏡群為一調焦群,當進行對焦時,第一透鏡群及第二透鏡群適於沿所述光軸移動。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其包括照明系統、光閥以及投影鏡頭。照明系統適於提供照明光束。光閥設置於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適於將照明光束轉換為影像光束。投影鏡頭設置於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適於接收影像光束並投射出投影光束。投影鏡頭包括由縮小側至放大側沿光軸排列的第一透鏡群、光欄、第二透鏡群、反射光學元件以及折射光學元件。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光欄位於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之間。 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光軸的相對兩側。影像光束從縮小側依序穿過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反射光學元件。影像光束藉由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折射光學元件朝放大側形成投影光束。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投影鏡頭藉由較少透鏡數目的設計可使整體體積縮小,再藉由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將來自第一透鏡群及第二透鏡群的影像光束投射出去,以形成投影光束。因此,投影鏡頭或投影裝置的光學架構較簡單,使機構設計也較為容易。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投影裝置
50:照明系統
60:光閥
100:投影鏡頭
110:反射光學元件
120:折射光學元件
130、150:玻璃件
140:稜鏡
A1:縮小側
A2:放大側
G1:第一透鏡群
G2:第二透鏡群
L1、L2、L3、L4、L5、L6、L7、L8、L9、L10、L11:透鏡
OA:光軸
PB:投影光束
S0、S1、S2、S3、S4、S6、S5、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S22、S23、S24、S25:表面
S26:入光面
S27:反射面
S28:第一平面
S29:折射面
S30:第二平面
ST:光欄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方塊圖。
圖2是圖1的投影裝置中的投影鏡頭的示意圖。
圖3至圖7分別為圖2的投影鏡頭在不同物高的橫向光束扇形圖。
圖8至圖12分別為不同波長的光通過圖2的投影鏡頭後在不同像高與物高的光斑圖。
圖13為圖2的投影鏡頭的調製傳遞函數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方塊圖。請參考圖1,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投影裝置10,其包括照明系統50、光閥60以及投影鏡頭100。照明系統50適於提供照明光束I。光閥60設置於照明光束I的傳遞路徑上,且適於將照明光束I轉換為影像光束IB。投影鏡頭100設置於影像光束IB的傳遞路徑上,且適於接收來自光閥60的影像光束IB並投射出投影光束PB。
詳細來說,本實施例的照明系統50例如包含多個發光元件、波長轉換元件、勻光元件、濾光元件以及多個分合光元件,用以提供不同波長的光以作為影像光束的來源。其中多個發光元件例如為金屬鹵素燈泡(Lamp)、高壓汞燈泡,或者是固態發光源(solid-state illumination source),例如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等。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投影裝置10中照明系統50的種類或形態,其詳細結構及實施方式可以由所屬技術領域的通常知識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光閥60例如是液晶覆矽板(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panel,LCoS panel)、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等反射式光調變器。於一些實施例中,光閥60也可以是透光液晶面板(Transparent Liquid Crystal Panel),電光調變器(Electro-Optical Modulator)、磁光調變器(Magneto-Optic modulator)、聲光調變器(Acousto-Optic Modulator,AOM)等穿透式光調變器。本發明對光閥60的型態及其種類並不加以限制。光閥60將照明光束I轉換為影像光束IB的方法,其詳細步驟及實施方式可以由所屬技術領域的通常知識獲致足夠的教示、建議與實施說明,因此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光閥60的數量為一個,例如是使用單個數位微鏡元件的投影裝置10,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則可以是多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圖2是圖1的投影裝置中的投影鏡頭的示意圖。請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投影鏡頭100包括由縮小側A1至放大側A2沿光軸OA排列的第一透鏡群G1、光欄(aperture stop)ST、第二透鏡群G2、反射光學元件110以及折射光學元件120。第一透鏡群G1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第二透鏡群G2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光欄ST為一等效的光欄,實際應用中可不設置該元件的實體,光欄ST位於第一透鏡群G1與第二透鏡群G2之間。反射光學元件110與折射光學元件120分別位於光軸OA的相對兩側。影像光束IB從縮小側A1依序穿過第一透鏡群G1與第二透鏡群G2後傳遞至反射光學元件110。影像光束IB藉由 反射光學元件110反射而傳遞至位於光軸OA的另一側的折射光學元件120,再穿過折射光學元件120朝放大側A2形成投影光束PB。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1包括從縮小側A1至放大側A2沿著光軸OA排列的六片透鏡L1、L2、L3、L4、L5、L6。六片透鏡L1、L2、L3、L4、L5、L6的屈光度依序為正、正、負、正、正、負。第二透鏡群G2包括從縮小側A1至放大側A2沿著光軸OA排列的五片透鏡L7、L8、L9、L10、L11。五片透鏡L7、L8、L9、L10、L11的屈光度依序為正、負、負、負、正。因此,投影鏡頭100的透鏡數減少至11片,使透鏡長度縮減,系統的材料體積也可縮小,進一步使成本降低。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1包括至少一組膠合透鏡。例如透鏡L2、透鏡L3、透鏡L4為一組膠合透鏡,並且透鏡L5、透鏡L6為另一組膠合透鏡。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G1包括至少一片非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G2包括至少一片非球面透鏡。例如第一透鏡群G1中的透鏡L5或第二透鏡群G2中的透鏡L8、透鏡L10為非球面透鏡。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群G2包括至少一片非對稱透鏡,其中此處的非對稱以相對於光軸OA定義。例如透鏡L10、透鏡L11皆為非對稱透鏡,即光軸OA沒有通過透鏡L10、透鏡L11的中心點。因此,第二透鏡群G2中非對稱透鏡的設計使投影光束 PB的光路徑不被透鏡干擾,其有助於縮減系統體積。
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光學元件110包括入光面S26、反射面S27以及第一平面S28,其中第一平面S28即反射光學元件110的出光面,且光軸OA落在第一平面S28上。入光面S26鄰近配置於第二透鏡群G2。進一步說明,反射光學元件110的入光面S26與第二透鏡群G2中的透鏡L11相鄰配置,使來自第二透鏡群G2的影像光束由入光面S26進入反射光學元件110並傳遞至於光軸OA的一側的反射面S27。入光面S26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非球面。反射面S26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非球面。其中影像光束IB藉由反射面S27反射至第一平面S28,再穿透第一平面S28而傳遞至位在光軸OA另一側的折射光學元件120。
在本實施例中,折射光學元件120具有負屈光度。折射光學元件120包括第二平面S30以及折射面S29。光軸OA落在第二平面S30上,即反射光學元件110的第一平面S28與折射光學元件120的第二平面S30相互對應配置且平行光軸OA。折射光學元件120的折射面S29為朝向放大側A2的凸面。折射面S29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非球面。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折射光學元件120的折射面S29也可設計為凹面。其中,來自反射光學元件110的影像光束IB依序穿透第二平面S30與折射面S29後形成投影光束PB。
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光學元件110與折射光學元件120具有相同的折射率。在一實施例中,反射光學元件110與折射光 學元件120可為一體成形。
以下以表1至表2列出投影鏡頭100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數據資料。然而,下文所列出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領域技術的人士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的範疇內。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各元件的實際設計可見於下列表1。
Figure 110132211-A0305-02-0013-1
Figure 110132211-A0305-02-0014-3
在表1中,透鏡L1由縮小側A1至放大側A2具有表面S7與表面S8,透鏡L2由縮小側A1至放大側A2依序具有表面S9與表面S10。其中,透鏡L2、透鏡L3、透鏡L4為一組膠合透鏡,因此透鏡L2朝放大側A2的表面S10與透鏡L3朝縮小側A1的表面S10為同一表面,且透鏡L3朝放大側A2的表面S11與透鏡L4朝縮小側A1的表面S11為同一表面。依此類推,各元件所對應的表面則不再重複贅述。此外,在表1中,“距離”是指相鄰兩表面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舉例來說,對應表面S1的距 離是指表面S1與表面S2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而對應表面S2的距離,即表面S2至表面S3之間於光軸OA上的直線距離,以此類推。
在本實施例中,透鏡L5的表面S13、透鏡L8的表面S18與表面S19、透鏡L10的表面S22與表面S23、反射光學元件110的入光面S26與反射面S27以及折射光學元件120的折射面S29皆為非球面,而其餘透鏡的表面皆為球面。非球面的公式如下所示:
Figure 110132211-A0305-02-0015-4
在上式中,x為光軸方向的偏移量(sag)。c’是密切球面(Osculating Sphere)的半徑的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處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y是非球面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A-G分別代表非球面多項式的各階非球面係數(aspheric coefficient)。表2列出透鏡L5的表面S13、透鏡L8的表面S18與表面S19、透鏡L10的表面S22與表面S23、反射光學元件110的入光面S26與反射面S27以及折射光學元件120的折射面S29的參數值,其中二階非球面係數A皆為0。
Figure 110132211-A0305-02-0015-5
Figure 110132211-A0305-02-0016-6
在本實施例中,投影鏡頭100的光圈落在1.7至2.0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例中,投影鏡頭100的第一透鏡群G1為補償群,第二透鏡群G2為調焦群,當投影鏡頭100進行對焦時,第一透鏡群G1適於沿光軸OA移動,用以補償近軸影像的清晰度,第二透鏡群G2適於沿光軸OA移動,用以調整離軸視場之影像的解析度。由於投影鏡頭100的焦距可調整,因此可維持清晰的投影 畫面。更進一步說明,由於第二透鏡群G2與反射光學元件110之間於光軸OA上的間隔較小,例如表一中所示,透鏡L11的表面S25與反射光學元件110的入光面S26之間的間隔為4mm,因此,透過較小間距的設置使投影鏡頭100的整體長度縮小。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投影鏡頭100更包括設置在光閥60與第一透鏡群G1之間的玻璃件130、150以及稜鏡140,其中玻璃件130、稜鏡140與玻璃件150由縮小側A1至放大側A2沿光軸OA依序排列,玻璃件130例如為光閥60的保護蓋。
圖3至圖7分別為圖2的投影鏡頭在不同物高(object height)的橫向光束扇形圖(Transverse ray fan plot),其中ex、ey、Px及Py軸的最大刻度與最小刻度分別為+500微米(μm)與-500微米。請參考圖3至圖7,圖3至圖7所顯示出的圖形均在標準的範圍內,由此可驗證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能夠達到良好的光學成像品質。
圖8至圖12分別為不同波長的光通過圖2的投影鏡頭後在不同像高(image height)與物高的光斑圖,其中x軸與y軸的最大範圍為1000微米。請參考圖8至圖12,各波長的光通過投影鏡頭100後的光斑都不會太大,因此本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00所投影出的影像具有較高的成像品質。
圖13為圖2的投影鏡頭的調製傳遞函數圖。請參考圖13。圖13為投影鏡頭100在不同像高的調製傳遞函數圖(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其中橫軸為焦點偏移量 (focus shift),縱軸為光學轉移函數的模數(modulus of the optical transfer function),T代表在子午方向的曲線,S代表在弧矢方向的曲線,而“TS”旁標示的數值代表像高。由此可驗證,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所顯示出的光學轉移函數曲線在標準範圍內,故具有良好的光學成像品質,如圖13所顯示。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投影鏡頭或投影裝置同時設有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影像光束藉由投影鏡頭第一透鏡群及第二透鏡群傳遞至反射光學元件,再藉由反射光學元件與折射光學元件將影像光束投射出去,以形成投影光束。因此,投影鏡頭或投影裝置的光學架構較簡單,使機構設計也較為容易。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60:光閥
100:投影鏡頭
110:反射光學元件
120:折射光學元件
130、150:玻璃件
140:稜鏡
A1:縮小側
A2:放大側
G1:第一透鏡群
G2:第二透鏡群
L1、L2、L3、L4、L5、L6、L7、L8、L9、L10、L11:透鏡
OA:光軸
S0、S1、S2、S3、S4、S6、S5、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1、S22、S23、S24、S25:表面
S26:入光面
S27:反射面
S28:第一平面
S29:折射面
S30:第二平面
ST:光欄

Claims (19)

  1.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以及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具有負屈光度;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組膠合透鏡。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非球面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非球面透鏡。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包括一入光面、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一平面,所述入光面鄰近配置於所述第二透鏡群。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至所述第一平面,再穿透所述第一平面而傳遞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光軸落在所述第一平面上。
  7.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的屈光度從所述縮小側至所述放大側依序為正、正、負、正、正、負;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8.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 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五片透鏡,所述五片透鏡的屈光度從所述縮小側至所述放大側依序為正、負、負、負、正;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9.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包括一入光面、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一平面,所述入光面鄰近配置於所述第二透鏡群;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 述反射面反射至所述第一平面,再穿透所述第一平面而傳遞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所述入光面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非球面,所述反射面具有正屈光度,且為非球面。
  10.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包括一入光面、一反射面以及一第一平面,所述入光面鄰近配置於所述第二透鏡群;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至所述第一平面,再穿透所述第一平面而傳遞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二平面以及一折射面,來自所述反射光學元件的所述影像光束依序穿透所述第二平面與所述折射面後形成所述投影光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折射光學元件的所述折射面為朝向所述放大側的一凸面。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折射面具有負屈光度,且為非球面。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投影鏡頭,其中所述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二平面共平面。
  14.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具有相同的折射率;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15.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 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為一體成形;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16.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一片非對稱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 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17.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投影鏡頭的光圈落在1.7至2.0的範圍內;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以及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18.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以及 所述第一透鏡群為一補償群,所述第二透鏡群為一調焦群,當所述投影鏡頭進行對焦時,所述第一透鏡群及所述第二透鏡群適於沿所述光軸移動;其中一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一投影光束。
  19. 一種投影裝置,包括:一照明系統,適於提供一照明光束;一光閥,設置於所述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適於將所述照明光束轉換為一影像光束;以及一投影鏡頭,設置於所述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適於接收所述影像光束並投射出一投影光束,所述投影鏡頭包括由一縮小側至一放大側沿一光軸排列的一第一透鏡群、一光欄、一第二透鏡群、一反射光學元件以及一折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群包括具有屈光度的多個透鏡;所述光欄位於所述第一透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之間;所述反射光學元件與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分別位於所述光軸的相對兩側;以及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具有負屈光度;其中所述影像光束從所述縮小側依序穿過所述第一透 鏡群與所述第二透鏡群後傳遞至所述反射光學元件,所述影像光束藉由所述反射光學元件反射至所述折射光學元件,再穿過所述折射光學元件朝所述放大側形成所述投影光束。
TW110132211A 2021-08-31 2021-08-31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TWI798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211A TWI798802B (zh) 2021-08-31 2021-08-31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211A TWI798802B (zh) 2021-08-31 2021-08-31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842A TW202311842A (zh) 2023-03-16
TWI798802B true TWI798802B (zh) 2023-04-11

Family

ID=8669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2211A TWI798802B (zh) 2021-08-31 2021-08-31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880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74919A1 (en) * 2004-01-14 2012-11-01 Carl Zeiss Smt Gmbh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CN105974560A (zh) * 2015-03-13 2016-09-28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广角投影系统及镜头
JP2018132565A (ja) * 2017-02-13 2018-08-23 リコー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M592984U (zh) * 2019-09-11 2020-04-0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TW202111379A (zh) * 2019-09-06 2021-03-16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及投影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74919A1 (en) * 2004-01-14 2012-11-01 Carl Zeiss Smt Gmbh Catadioptric projection objective
CN105974560A (zh) * 2015-03-13 2016-09-28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广角投影系统及镜头
JP2018132565A (ja) * 2017-02-13 2018-08-23 リコー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111379A (zh) * 2019-09-06 2021-03-16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及投影機
TWM592984U (zh) * 2019-09-11 2020-04-01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842A (zh)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48334B2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US11868035B2 (en)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with refractive optical system to form an image on a receiving surface
US9261767B2 (en)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TWI795592B (zh) 投影鏡頭及投影機
CN210323733U (zh) 投影镜头及投影装置
TWI699550B (zh) 光學鏡頭
CN107817593B (zh) 一种超短焦投影镜头
JP2023035891A (ja) 投影レンズアセンブリ及び投影装置
JP2015184304A (ja) 投写レンズ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6811636B2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798802B (zh)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TWI803955B (zh)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JP2016109810A (ja) 投射用レンズ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122863A (zh) 光學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US20240134170A1 (en) Ultra-short focus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2023035955A (ja) 投影レンズ及び投影装置
TWI809587B (zh) 投影鏡頭
TWI838385B (zh) 投影鏡頭及投影光機
KR20130048524A (ko) 프리즘을 구비한 프로젝터
JP2022136517A (ja) 投射光学系及び画像投射装置
JP6803764B2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9131052A1 (ja) 投写レンズ系及び画像投写装置
JP2015203802A (ja) 投射用ズーム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