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127B - 垂直式探針頭 - Google Patents

垂直式探針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8127B
TWI798127B TW111125185A TW111125185A TWI798127B TW I798127 B TWI798127 B TW I798127B TW 111125185 A TW111125185 A TW 111125185A TW 111125185 A TW111125185 A TW 111125185A TW I798127 B TWI798127 B TW I7981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probe
width
tail
spec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5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3162A (zh
Inventor
楊金田
鄭仰宏
陳宥豪
蔡錦溢
楊惠彬
孫宏川
Original Assignee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3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3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8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812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01R1/0730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 G01R1/07314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the body of the probe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est object, e.g. bed of nails or probe with bump contacts on a rigid suppor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01R1/0730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 G01R1/0735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with flexible bodies, e.g. buckling beams

Abstract

一種垂直式探針頭,包含設有上、下通孔之上、下導板單元及複數探針,各探針包含位於上、下導板單元之間的針身、分別容置於上、下通孔內的針尾安裝部及針頭安裝部,以及用以電性接觸待測物的針頭接觸部,探針中包含一對第一、二信號探針,至少其中之一為特殊針,特殊針之針身寬度小於針頭安裝部寬度且針身中心線朝成對之探針的方向偏離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因此可對應待測物之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且阻抗匹配效果良好,並可維持各探針接觸力一致及避免作動時彈性不穩定。

Description

垂直式探針頭
本發明係與探針卡之探針頭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垂直式探針頭。
請參閱圖1,習知垂直式探針頭10包含有一上導板單元11(包含至少一上導板)、一設置於上導板單元11下方之下導板單元12(包含至少一下導板),以及複數穿過上、下導板單元11、12之探針13,各探針13能定義出一局部位於上導板單元11內且局部自上導板單元11頂面向上凸伸而出之針尾132、一局部位於下導板單元12內且局部自下導板單元12底面向下凸伸而出之針頭134,以及一位於上、下導板單元11、12之間的針身136。探針13穿設於上、下導板單元11、12之後,上、下導板單元11、12會沿X軸方向(橫向)相對移動而相互錯位(圖1係顯示尚未錯位之狀態),使得各探針13之針尾132與針頭134非位於同一平行Y軸之垂直軸線上,並使得各探針13之針身136呈挫曲狀,也就是各探針13之針身136預先一致朝一預期方向彎曲,藉此當進行測試時,各探針13之針身136在發生彈性變形時,可控制各探針13的接觸力並確保各探針13之針身136的間隙而避免碰觸產生短路。各探針13係用以自其針尾132頂端接收一測試機(圖中未示)所提供之訊號(一般來說探針13係透過探針卡之電路板與測試機電性連接),各探針13之針頭134底端係用以點觸一待測物(圖中未示)之一導電接點,藉以將測試機所提供之訊號傳輸至待測物或將待測物產生之訊號傳輸至測試機。
在待測物之導電接點包含有高速差動對(high-speed differential pair)的情況下,高速差動對通常中心間距(pitch)較大。例如,一般導電接點的中心間距為80 um,高速差動對的中心間距為120 um~160 um。在此情況下,垂直式探針頭10用以點觸待測物的高速差動對之探針13也需對應地有較大的中心間距,可想而知,若對應高速差動對之探針與對應非高速差動對之探針同樣使用標準針型的探針,例如圖1所示之探針13係對應非高速差動對,圖2所示之探針13係對應高速差動對,圖1及圖2中的探針13形狀相同,惟圖1中的探針13之中心間距P小於圖2中的探針13之中心間距P,如此一來,圖2所示之對應高速差動對之探針13會因為其之間的空隙G較大,而造成其阻抗匹配效果不佳。
為了配合待測物之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同時解決探針之間空隙過大而產生阻抗匹配效果不佳的問題,習知技術係將對應高速差動對之探針改為比標準針型(如圖1)更寬的探針,例如圖3所示之探針13’,其寬度W大於圖1及圖2所示之探針13的寬度W。圖3中的探針13’係與圖2中的探針13同樣具有較大的中心間距P,可用以點觸待測物之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並且圖3中探針13’由於寬度W變大,而使得探針13’之間的空隙G係較圖2中的空隙G小,可解決阻抗匹配效果不佳的問題。
然而,在將探針之寬度W增寬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其對待測物之接觸力過大或與其他探針之接觸力不一致,增寬之探針的針身136厚度(定義於Z軸方向)需要對應地縮減得很薄,如此之針身136在作動時,由於其幾何形狀的不均勻(寬扁形),而容易發生非預期方向的扭曲而會有彈性不穩定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缺失,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垂直式探針頭,其探針可對應待測物之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且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效果,並可維持各探針接觸力的一致性及避免作動時有彈性不穩定的問題。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包含有一探針座,以及複數探針。探針座包含有一上導板單元及一下導板單元,上導板單元包含有至少一上導板,以及複數貫穿該至少一上導板的上通孔,下導板單元包含有至少一下導板,以及複數貫穿該至少一下導板的下通孔,上導板單元及下導板單元分別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上導板單元之下表面係面對下導板單元之上表面。各探針係穿過一上通孔及一下通孔,各探針包含有一針尾、一針頭,以及一位於針尾與針頭之間的針身,針尾包含有一用以電性接觸一探針卡之一電路板(主電路板或者空間轉換器)的針尾接觸部,以及一位於針尾接觸部與針身之間且至少局部容置於上通孔內的針尾安裝部,針頭包含有一至少局部容置於下通孔內的針頭安裝部,以及一位於下導板單元之下表面下方且用以電性接觸一待測物的針頭接觸部,針身係位於上導板單元之下表面與下導板單元之上表面之間,針身能定義出一針身中心線,針頭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頭接觸部中心線,針頭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頭安裝部中心線。該複數探針中包含有至少一對信號探針,該至少一對信號探針包含有相鄰之一第一信號探針及一第二信號探針,第一信號探針與第二信號探針至少其中之一為一特殊針,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小於特殊針之針頭安裝部的寬度,且特殊針之針身中心線係朝與該特殊針成對之探針的方向偏離該特殊針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第一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與第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以下亦稱為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第一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與第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以下亦稱為針身中心間距)。
藉此,本發明之垂直式探針頭的第一、二信號探針可為標準針與特殊針之搭配,或者特殊針與特殊針之搭配,其中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小於針頭安裝部的寬度,且針身中心線偏離針頭安裝部中心線,並且其偏離方向係朝向同一對之另一探針的方向,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身可相互靠近以確保有適當的距離而達到所需之阻抗匹配效果,同時可避免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過大,因此特殊針之針身厚度不需縮減得很薄,而仍可與標準針有同樣小的面積慣性矩,可對待測物施予適當且一致的接觸力,且可避免作動時彈性不穩定的問題。此外,特殊針之針頭安裝部寬度較針身寬度大,可供針頭接觸部以其針頭接觸部中心線偏離針身中心線之方式設計,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在針頭接觸部的中心距離大於針身的中心距離,也就是說,第一、二信號探針在針頭接觸部的中心距離較大,而在針身的中心距離較小,藉此,第一、二信號探針在針頭接觸部的中心距離能以對應待測物之導電接點之中心間距的方式進行配置,而不受針身的中心距離需較小以產生良好阻抗匹配的限制,因此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可用以點觸待測物之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同時針身通常佔探針長度中較大比例,因此以針身之中心距離較小來增加耦合電容量,即可達到良好的阻抗匹配效果。
較佳地,特殊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可大於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藉以達到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之結構特徵。或者,特殊針的針頭接觸部中心線可偏離其對應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藉以達到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之結構特徵,並更能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之間的最短距離大於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之間的最短距離。如此之探針係能滿足對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的導電接點,提供更精準地點觸待測物之導電接點之需求,同時亦能夠維持以針身之中心距離較小來增加耦合電容量,以達到良好的阻抗匹配效果。
較佳地,各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可大於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藉以達到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以下亦稱為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之結構特徵。或者,特殊針的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可偏離其對應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藉以達到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之結構特徵,並更能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之間的最短距離大於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之間的最短距離,如此之探針係能夠維持以針身之中心距離較小來增加耦合電容量,以達到良好的阻抗匹配效果的前提下,更精準地抵接探針卡之電路板的導電接點。
較佳地,各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各探針之針尾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尾安裝部中心線;上、下導板單元係用以沿一水平軸向相互錯開而使得各探針自一直線狀態轉變成一挫曲狀態,第一、二信號探針在直線狀態時,第一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針頭接觸部中心線及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係互相重疊,第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係偏離第二信號探針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及針尾安裝部中心線。亦即,成對之第一、二信號探針中,僅第二信號探針為特殊針,第一信號探針為標準針,如此亦可達到第一、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之結構特徵,以及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大於針身中心間距之結構特徵。如此之探針係能滿足對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的導電接點,提供更精準地點觸待測物之導電接點之需求,同時亦能夠維持以針身之中心距離較小來增加耦合電容量,以達到良好的阻抗匹配效果。
較佳地,垂直式探針頭能定義出相互垂直之一第一水平軸向及一第二水平軸向,上、下導板單元係用以沿第一水平軸向相互錯開而使得各探針自一直線狀態轉變成一挫曲狀態,第一、二信號探針皆為特殊針且在直線狀態時係相對於一假想參考面(可垂直於第一水平軸向、垂直於第二水平軸向,或相對於第一、二水平軸向傾斜)呈對稱設置。藉此,在達到所需針身中心間距以獲得所需阻抗匹配效果之前提下,特殊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與針身中心線相互偏離的程度不需很大即可達到所需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
有關本發明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的詳細構造、特點、組裝或使用方式,將於後續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發明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瞭解,該等詳細說明以及實施本發明所列舉的特定實施例,僅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
申請人首先在此說明,在以下將要介紹之實施例以及圖式中,相同之參考號碼,表示相同或類似之元件或其結構特徵。需注意的是,圖式中的各元件及構造為例示方便並非依據真實比例及數量繪製,且若實施上為可能,不同實施例的特徵係可以交互應用。其次,當述及一元件設置於另一元件上時,代表前述元件係直接設置在該另一元件上,或者前述元件係間接地設置在該另一元件上,亦即,二元件之間還設置有一個或多個其他元件。而述及一元件「直接」設置於另一元件上時,代表二元件之間並無設置任何其他元件。
請先參閱圖4,本發明一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21包含有一探針座30,以及複數探針。垂直式探針頭實際上通常包含有數千至數萬根探針,為了簡化圖式並便於說明,本發明各圖式中僅顯示其中三根探針40A~C,在本發明中亦稱為第一信號探針40A、第二信號探針40B及第三信號探針40C,其中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為相鄰且成對之信號探針,可(但不限於)為用以點測一待測物(圖中未示)之高速差動對的探針,而第三信號探針40C則是用來代表垂直式探針頭中其他用以點測待測物之一般導電接點的標準針,例如接地探針。
探針座30包含有一上導板單元32及一下導板單元34,上導板單元32包含有至少一上導板322,以及複數貫穿所述至少一上導板322的上通孔323、324(詳述於下文),下導板單元34包含有至少一下導板342,以及複數貫穿所述至少一下導板342的下通孔343、344(詳述於下文),上通孔323、324之數量及下通孔343、344之數量皆對應於探針之數量,本發明各圖式中僅顯示對應探針40A~C之三個上通孔323、324及三個下通孔343、344。本實施例之上、下導板單元32、34僅分別包含有一上導板322及一下導板342,然而,在上導板單元32需要有較大厚度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上通孔323、324需貫穿單一厚導板而造成鑽孔加工不易進行之問題,上導板單元32亦可由相疊之複數上導板322構成,使得同一上通孔323、324可分段鑽孔於所述複數上導板322。同樣地,下導板單元34亦可由相疊之複數下導板342構成,以避免下通孔343、344之鑽孔加工不易進行。上導板單元32具有一上表面326及一下表面327,下導板單元34具有一上表面346及一下表面347,上導板單元32之下表面327係面對下導板單元34之上表面346,換言之,上導板單元32係概與下導板單元34平行地設置於下導板單元34之上方。上、下導板單元32、34之外周緣(圖中未示)可能具有朝向彼此凸伸之部位並藉以直接地相互固定,或者上、下導板單元32、34之外周緣之間可能藉由一中空之中導板(圖中未示)而間接地相互固定,此部分與本發明之技術特徵較無關聯,故未顯示於圖式中。
各探針40A~C之初始狀態為如圖4所示之直線狀態S1,並以此狀態穿過一上通孔323或324及一下通孔343或344,此時,各探針40A~C能定義出一針尾41、一針頭42,以及一位於針尾41與針頭42之間的針身43,針身43係位於上導板單元32之下表面327與下導板單元34之上表面346之間,針尾41包含有一與針身43連接且容置於上通孔323或324內的針尾安裝部411、一與針尾安裝部411連接且位於上通孔323或324上方之上止擋部412,以及一與上止擋部412連接且位於探針最頂部之針尾接觸部413,針頭42包含有一與針身43連接且容置於下通孔343或344內的針頭安裝部421,以及一位於下導板單元34之下表面347下方的針頭接觸部423。針尾接觸部413係突出於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針頭接觸部423係突出於下導板單元34之下表面347。各探針40A~C之上止擋部412的寬度係大於其對應之上通孔323或324的寬度,例如圖4中探針40B之上止擋部412的寬度W1大於其對應之上通孔323的寬度D1,因此各探針40A~C之上止擋部412可抵靠於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藉以讓探針40A~C定位於探針座30而不會向下掉落。於本實施例中,以上通孔323或324及下通孔343或344之橫截面形狀為方形或是矩形進行說明。但上通孔323或324及下通孔343或344亦可呈圓形,在呈圓形的情況下,上通孔323或324及下通孔343或344之寬度皆等於通孔之直徑。
在探針皆穿設於探針座30之後,上、下導板單元32、34係沿一第一水平軸向(X軸)相互錯開而使得各探針40A~C自直線狀態S1轉變成一挫曲狀態S2(如圖5所示),然後上、下導板單元32、34才會以此狀態並以前述之方式直接或間接地相互固定。如此,垂直式探針頭21係組裝完成,各探針40A~C之針頭接觸部423係用以電性接觸待測物之導電接點,各探針40A~C之針尾接觸部413係用以電性接觸一探針卡之一電路板(圖中未示),所述電路板可為探針卡之一主電路板,則垂直式探針頭21與主電路板構成探針卡;或者,所述電路板可為探針卡之一空間轉換器,係設於主電路板與垂直式探針頭21之間,則垂直式探針頭21、空間轉換器與主電路板構成探針卡。在垂直式探針頭21組裝完成並如前述地接觸所述電路板時,探針40A~C係略微受力,其上止擋部412可能如圖5所示地仍抵靠於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也可能會自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略微向上移動,因此針尾安裝部411及針頭安裝部421可能分別略微凸伸出上、下導板單元32、34之上表面326、346而局部位於上、下通孔323、324、343、344外。
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垂直式探針頭的細部結構特徵。在此需先說明的是,本發明全部實施例中的探針(尤其是下文所述之特殊針)主要係指由板材經雷射切割、蝕刻或其他加工方式而製成之探針,或者藉由微機電系統(MEMS)製程所成型出之探針,其橫截面形狀大多呈矩形,因此探針能以其製作時的方向定義出寬度及厚度。在本發明之各圖式中,探針各部位之寬度是在X軸(第一水平軸向)、厚度是在Z軸(第二水平軸向)。此外,本發明之各圖式中的X軸亦為上、下導板單元32、34相互錯開而使得探針從直線狀態S1轉變為挫曲狀態S2時的錯位軸向。然而,本發明中探針各部位之寬度主要係定義於成對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的排列方向,厚度則是定義於垂直於所述排列方向之方向,換言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係以其定義出厚度的側面相互面對。在本發明之各圖式中,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的排列方向是在X軸,亦即前述之錯位軸向,但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的排列方向亦可在Z軸,或者相對於X軸及Z軸傾斜。此外,本發明之探針不限為橫截面形狀呈矩形,亦可橫截面形狀呈圓形或多邊形,尤其,標準針除了可以是前述板材加工而成或MEMS製程成型之探針,亦可為由圓線材直接截斷而成或經沖壓成型之探針。在探針之橫截面形狀呈圓形的情況下,探針之寬度及厚度皆等於探針之直徑。在探針之橫截面形狀呈多邊形(例如:梯形)的情況下,探針之寬度的比較,係以同一縱斷面位置時,探針之寬度相比。
如圖4所示,各探針40A~C之針頭接觸部423、針頭安裝部421、針身43、針尾安裝部411及針尾接觸部413能分別定義出一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一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一針身中心線C3、一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及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各上通孔323、324能定義出一上通孔中心線C6(本實施例中C4、C5及C6互相重疊,亦即共線),各下通孔343、344能定義出一下通孔中心線C7(本實施例中C1、C2、C7共線)。如圖5所示,各探針40A~C呈挫曲狀態S2時,其針身中心線C3為曲線,由此可知,本發明中所稱各部位之中心線不限為直線。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信號探針40C為一標準針,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形狀對稱且分別為一特殊針,標準針40C幾乎整體寬度皆相等,只有上止擋部412之寬度較大,特殊針40A、40B的針身43寬度係概與標準針40C之針身43寬度相等,其餘部分皆比標準針40C寬。因此,對於本實施例之特殊針40A、40B而言,針身43的寬度W2係小於針頭安裝部421的寬度W3、針尾安裝部411的寬度W4、針頭接觸部423的寬度W5及/或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針身中心線C3係偏離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針身中心線C3係偏離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前述「偏離」具體來說,如圖4所示,當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在直線狀態S1時,針身中心線C3是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X軸(第一水平軸向)方向上產生錯位。更明確地說,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針身43與針頭42及/或針尾41之交接處產生X軸(第一水平軸向)方向上之錯位。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不連接。更明確地說,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針身43與針頭42及/或針尾41之交接處不連接。針身中心線C3之延伸線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不會重疊。另外,如圖5所示,當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在挫曲狀態S2時,針身中心線C3是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X軸(第一水平軸向)方向上產生錯位。更明確地說,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針身43與針頭42及/或針尾41之交接處產生X軸(第一水平軸向)方向上之錯位。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不連接。更明確地說,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針身43與針頭42及/或針尾41之交接處不連接。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在直線狀態S1時係相對於一垂直於X軸之假想參考面R呈對稱設置,且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係朝第二信號探針40B之方向(亦即朝X軸正向)偏離第一信號探針40A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係朝第一信號探針40A之方向(亦即朝X軸負向)偏離第二信號探針40B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又,同一探針之C1與C2共線且C4與C5共線,因此,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係大於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身中心間距d2)。此外,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係大於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身中心間距d2)。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中,探針座30之上、下通孔323、324、343、344的尺寸係配合其所對應之探針40A~C的針尾安裝部411及針頭安裝部421的尺寸,為了使針尾安裝部411及針頭安裝部421能穩定地定位於上、下通孔323、324、343、344內,針尾安裝部411與其對應之上通孔323、324可選擇性地在X軸或Z軸上尺寸約略相等,針頭安裝部421與其對應之下通孔343、344可選擇性地在X軸或Z軸上尺寸約略相等,所述「尺寸約略相等」意即剛好可以進行安裝並定位的尺寸。
詳而言之,如圖5所示,上導板單元32之上通孔中包含有供特殊針40A、40B穿過之特殊上通孔323,以及供標準針40C穿過之標準上通孔324,下導板單元34之下通孔中包含有供特殊針40A、40B穿過之特殊下通孔343,以及供標準針40C穿過之標準下通孔344。標準針40C之針尾安裝部411與針頭安裝部421尺寸相同,因此本實施例之標準上通孔324的寬度D2等於標準下通孔344的寬度D3;標準針40C之針尾安裝部411與針頭安裝部421尺寸小於特殊針40A、40B之針尾安裝部411與針頭安裝部421,因此,標準上通孔324的寬度D2小於特殊上通孔323的寬度D1(如圖4所示),標準下通孔344的寬度D3小於特殊下通孔343的寬度D4。但本發明不以此尺寸關係為限,可依不同實施態樣之探針的尺寸及安裝需求而調整,例如D2亦可大於D3、D2亦可等於D1,或D3亦可等於D4,只要各探針40A~C之上止擋部412寬度大於其對應之上通孔323、324的寬度,使得探針40A~C可定位於探針座30即可。
藉由前述特殊針40A、40B之針身43與針頭42的結構特徵,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身43可相互靠近以確保有適當的距離來增加耦合電容量而達到所需之阻抗匹配效果,同時可避免特殊針40A、40B之針身43的寬度W2過大,因此特殊針40A、40B之針身43厚度(Z軸方向)不需縮減得很薄,而仍可與標準針40C有同樣小的面積慣性矩,可對待測物施予適當且一致的接觸力,且可避免作動時彈性不穩定的問題。此外,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因此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能以對應待測物之導電接點之中心間距的方式進行配置,而不受針身中心間距d2需較小以產生良好阻抗匹配的限制,因此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423可用以點觸待測物之中心間距較大的高速差動對。
更進一步而言,針身43通常佔探針長度中較大比例(例如:約6成以上),因此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以針身中心間距d2較小之特徵來增加耦合電容量,即可達到良好的阻抗匹配效果。而且,針身43也因此相較於其他部位更容易影響探針對待測物之接觸力,透過前述設計避免針身43之寬度W2過大,在垂直式探針頭21包含有排列方向不同之複數對信號探針的情況下,僅需略為變化不同排列方向之探針的寬度及厚度,即可使探針對待測物施予適當且一致的接觸力。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中錯位軸向為X軸且有一對信號探針沿X軸排列,若有另一對信號探針沿Z軸排列,在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為160 um且針身中心間距d2為80 um的情況下,X軸排列之探針寬度及厚度分別為35 um及42 um,Z軸排列之探針寬度及厚度分別為42 um及35 um,即可對待測物施予適當且一致的接觸力。此外,如前述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皆為特殊針且在直線狀態S1時相對於假想參考面R呈對稱設置之設計,係能使得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與針身中心間距d2的差值較大,在達到所需針身中心間距d2以獲得所需阻抗匹配效果之前提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2與針身中心線C3相互偏離的程度不需很大即可達到所需之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本實施例之假想參考面R係垂直於錯位軸向(X軸),但如前所述,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不一定沿錯位軸向排列,例如亦可沿垂直於錯位軸向(X軸)之Z軸排列,在此狀況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在直線狀態S1時相對於一垂直於Z軸之假想參考面呈對稱設置,亦可達成前述之功效。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亦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此特徵係為了配合所對應之探針卡的主電路板之導電接點的中心間距,以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能抵接其對應之探針卡的主電路板之導電接點。然而,如前所述,垂直式探針頭21與主電路板之間可設有空間轉換器,空間轉換器之上、下接點可分別配合主電路板之導電接點及探針而配置,因此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亦可等於針身中心間距d2(如圖9及圖10所述,詳述於下文),只要空間轉換器供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抵接之下接點的中心間距對應地配置即可。換言之,本實施例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之寬度W6亦可等於針身43之寬度W2。
請參閱圖6,本發明一第二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22係類同於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如圖4),惟其差別在於第一、二信號探針(特殊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423。圖6所示之垂直式探針頭22中,特殊針40A、40B的針頭接觸部423係概與標準針40C的針頭接觸部423寬度相等。特殊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423的寬度W5小於針頭安裝部421的寬度W3。特殊針40A、40B的針頭接觸部423的寬度W5係概與其針身43之寬度W2相等。特殊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係偏離其對應之下通孔中心線C7。特殊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係偏離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
藉此,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係大於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身中心線C3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身中心間距d2)。換言之,前述垂直式探針頭21(如圖4)的特殊針40A、40B係以針頭接觸部423之寬度W5大於針身43之寬度W2的設計(以下亦稱為針頭變粗設計)達到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而本實施例之特殊針40A、40B則是以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偏離其對應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的設計(以下亦稱為針頭偏位設計)達到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本實施例除了前述差異以外的結構,以及所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請參閱圖7,本發明一第三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23係類同於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如圖4),惟其差別在於第一、二信號探針(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圖7所示之垂直式探針頭23中,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係概與標準針40C的針尾接觸部413寬度相等。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小於針尾安裝部411的寬度W4。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係概與其針身43之寬度W2相等。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係偏離其對應之上通孔中心線C6。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係偏離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
藉此,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係大於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身中心線C3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身中心間距d2)。換言之,前述垂直式探針頭21(如圖4)的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接觸部413之寬度W6大於針身43之寬度W2的設計(以下亦稱為針尾變粗設計)達到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而本實施例之特殊針40A、40B則是以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偏離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的設計(以下亦稱為針尾偏位設計)達到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本實施例除了前述差異以外的結構,以及所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請參閱圖8,本發明一第四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24係類同於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如圖4),惟其差別在於第一、二信號探針(特殊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423及針尾接觸部413。本實施例之特殊針40A、40B的針頭接觸部423係採用圖6所示之針頭偏位設計,本實施例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係採用圖7所示之針尾偏位設計,此二部分係如第二及第三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且本實施例之其它部分以及所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之針頭偏位設計(如圖6)不但使得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更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頭接觸部423之間的最短距離d4大於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身43之間的最短距離d5,如此之探針係能更精準地點觸待測物之導電接點。同樣地,前述之針尾偏位設計(如圖7)不但使得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更使得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之間的最短距離d6大於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身43之間的最短距離d5,如此之探針係能更精準地抵接探針卡之電路板的導電接點。
請參閱圖9及圖10,本發明之第五及第六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25、26係類同於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22(如圖4及圖6),惟垂直式探針頭25、26分別與垂直式探針頭21、22之差別在於第一、二信號探針(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圖9及圖10所示之垂直式探針頭25、26中,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係偏離其對應之上通孔中心線C6(亦即偏離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並與針身中心線C3同軸對應,亦即如同標準針40C,針尾接觸部413沒有相對於針身43偏位。另外,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係概與標準針40C的針尾接觸部413寬度相等。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小於針尾安裝部411的寬度W4。特殊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係概與其針身43之寬度W2相等。
如前所述,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可等於針身中心間距d2,此結構特徵即可藉由圖9及圖10中的針尾接觸部413之設計達成。而針頭接觸部423之設計仍需使得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此部分在圖9中係以如同垂直式探針頭21(如圖4)之針頭變粗設計來達成,在圖10中係以如同垂直式探針頭22之針頭偏位設計(如圖6)來達成。此二實施例除了前述差異以外的結構,以及所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請參閱圖11,本發明一第七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27與前述各實施例之主要差異在於,成對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中,只有第二信號探針40B是特殊針,而第一信號探針40A則是與第三信號探針40C相同之標準針。換言之,本發明中所述成對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可如第一至第六較佳實施例之特殊針與特殊針之搭配,或者亦可如本實施例之特殊針與標準針之搭配,其中特殊針可採用第一至第六較佳實施例中所提供之任一種特殊針之設計,或者本實施例所提供之特殊針之設計,詳述如下。
對於前述各實施例之標準針40C及本實施例之標準針40A、40C而言,其在直線狀態S1時之針身中心線C3、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及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係互相重疊,且標準針40A、40C穿過之上通孔324的寬度D2大於或等於標準針40A、40C穿過之下通孔344的寬度D3。對於前述各實施例之特殊針40A、40B及本實施例之特殊針40B而言,其在直線狀態S1時之針身中心線C3係偏離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且特殊針40B可採用如前述之針尾偏位設計或針尾變寬設計,搭配針頭偏位設計或針頭變寬設計,亦即第一至第四較佳實施例所提供者,或者,特殊針40B可採用如前述之針尾沒有變寬也沒有偏位之設計,搭配針頭偏位設計或針頭變寬設計,亦即第五及第六較佳實施例所提供者。此外,對於本實施例之第二信號探針(特殊針)40B而言,其針尾安裝部411之寬度W4係等於或略大於針頭安裝部421之寬度W3,因此第二信號探針40B穿過之上通孔323的寬度D1等於或略大於第二信號探針40B穿過之下通孔343的寬度D4。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特殊針或標準針,在同一探針所穿過之上通孔寬度大於下通孔寬度的情況下,當進行植針作業時,可透過上通孔看到下通孔,因此較容易將探針由上而下地穿過上、下通孔,換言之,上通孔寬度大於下通孔寬度之特徵係利於植針作業之進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如前所述,針尾安裝部及針頭安裝部與其對應之上、下通孔可在寬度上約略相等,藉以使針尾安裝部及針頭安裝部更穩定地定位於上、下通孔內,因此在上通孔寬度大於下通孔寬度的情況下,針尾安裝部之寬度可大於針頭安裝部之寬度,但不以此為限。
在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僅其中之一為特殊針的情況下,仍可藉由特殊針之針身43的寬度W2小於針頭安裝部421的寬度W3、特殊針之針身中心線C3朝同一對之探針的方向偏離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以及如前述之針頭變寬設計或針頭偏位設計,達到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並可藉由如前述之針尾變寬設計或針尾偏位設計達到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此等結構特徵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請參閱圖12至圖18,本發明之第八至第十四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51~57係分別類同於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27,惟其主要差異在於垂直式探針頭51~57所採用之探針40A~C不需經由上、下導板單元32、34錯位而形成挫曲狀態,而是探針40A~C本身就是製造成挫曲形狀(以下亦稱為Cobra針),亦即同一探針之針尾41與針頭42的X軸位置相互錯開且針身43略呈弧形地彎曲。據此,垂直式探針頭51~57與垂直式探針頭21~27的其他細部差異詳述如下。
在前述第一至第七較佳實施例之垂直式探針頭21~27中,探針40A~C之針尾安裝部411及針頭安裝部421係指探針在安裝於探針座30但未受力時位於上通孔323、324及下通孔343、344內的部分,垂直式探針頭21~27裝設於探針卡時,各探針之針尾安裝部411及針頭安裝部421可能局部非容置於上、下通孔323、324、343、344內。不論是在受力或未受力的狀態下,垂直式探針頭21~27之探針40A~C的針頭接觸部423及針尾接觸部413係分別凸出於下導板單元34之下表面347及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在第八至第十四較佳實施例之垂直式探針頭51~57中,探針40A~C之針頭安裝部421及針頭接觸部423同樣分別是指針頭42位於下通孔343、344內的部分及凸出於下導板單元34之下表面347的部分,但探針40A~C之針尾安裝部411及針尾接觸部413則幾乎完全都位於上通孔323、324內,針尾41可能呈不連續形狀而可明顯區分出針尾安裝部411及針尾接觸部413(例如圖12中探針40C的針尾41),或者針尾41亦可能呈連續形狀而無法明顯區分出針尾安裝部411及針尾接觸部413(例如圖12中探針40A、40B的針尾41),其中針尾接觸部413主要係指針尾41最頂端的部分,可能略微凸出於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或者僅剛好與上導板單元32之上表面326齊平,用以抵接探針卡之主電路板或空間轉換器。
垂直式探針頭51~57與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27的另一差異在於探針之止擋部,以圖12所示之垂直式探針頭51為例,第一、二信號探針(特殊針)40A、40B分別包含有一設置於針尾安裝部411與針身43之間的上止擋部44,以及一設置於針頭安裝部421與針身43之間的下止擋部45。探針40A、40B設置於探針座30時,上止擋部44係位於上通孔323之下方,下止擋部45係位於下通孔343之上方,上止擋部44之寬度W7大於上通孔323的寬度D1,下止擋部45之寬度W8大於下通孔343的寬度D4,如此,上、下止擋部44、45即可將探針40A、40B定位於探針座30。
垂直式探針頭51~57與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27具有相同的主要技術特徵,而可達到相同之功效。以圖12所示之垂直式探針頭51為例,對於其特殊針40A、40B而言,針身43的寬度W2係小於針頭安裝部421的寬度W3及針頭接觸部423的寬度W5,且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係朝第二信號探針40B之方向(亦即朝X軸正向)偏離第一信號探針40A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不連接。更明確地說,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針身43與針頭42及/或針尾41之交接處不連接。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在X軸方向上(第一水平軸向)產生錯位。更明確地說,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在針身43與針頭42之交接處產生X軸(第一水平軸向)方向上之錯位。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係朝第一信號探針40A之方向(亦即朝X軸負向)偏離第二信號探針40B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不連接。更明確地說,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及/或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在針身43與針頭42及/或針尾41之交接處不連接。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在X軸方向上(第一水平軸向)產生錯位。更明確地說,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與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在針身43與針頭42之交接處產生X軸(第一水平軸向)方向上之錯位。又,同一探針之C1與C2共線,因此,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係大於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身中心間距d2)。此結構特徵所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如圖12所示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頭接觸部423的寬度W5大於第三信號探針40C(標準針)之針頭接觸部423的寬度之設計(以下亦稱為針頭變粗設計)達到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如圖13所示之特殊針40A、40B則是以針頭接觸部中心線C1偏離其對應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C2的設計(以下亦稱為針頭偏位設計)達到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d1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
此外,垂直式探針頭51~54及57與前述之垂直式探針頭21~24及27具有相同的次要技術特徵,而可達到相同之功效。以圖12所示之垂直式探針頭51為例,對於其特殊針40A、40B而言,針身43的寬度W2係小於針尾安裝部411的寬度W4及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且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係朝第二信號探針40B之方向(亦即朝X軸正向)偏離第一信號探針40A本身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係朝第一信號探針40A之方向(亦即朝X軸負向)偏離第二信號探針40B本身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又,同一探針之C4與C5共線,因此,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係大於第一信號探針40A之針身中心線C3與第二信號探針40B之針身中心線C3之間的最短距離(亦即針身中心間距d2)。此結構特徵所達成之功效皆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圖12及圖13所示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W6大於第三信號探針40C(標準針)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之設計(以下亦稱為針尾變粗設計)達到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圖14及圖15係分別類同於圖12及圖13,惟圖14及圖15所示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偏離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的設計(以下亦稱為針尾偏位設計)達到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d3大於針身中心間距d2之結構特徵。亦即,圖12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變粗設計搭配針頭變粗設計,圖13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變粗設計搭配針頭偏位設計,圖14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偏位設計搭配針頭變粗設計,圖15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針尾偏位設計搭配針頭偏位設計。圖16及圖17係分別類同於圖14及圖15,惟,圖16及圖17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41整體寬度係概與標準針40C之針尾接觸部413寬度相等,亦即,圖16及圖17所示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中心線C5與針尾安裝部中心線C4及/或上通孔中心線C6係互相重疊(亦即沒有偏位)。此外,圖16及圖17所示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之寬度與第三信號探針40C(標準針)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寬度(亦可為直徑)相等。具體來說,圖16及圖17所示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之幾何形狀與第三信號探針40C(標準針)之針尾接觸部413的幾何形狀相同。換言之,相較於標準針40C,圖16及圖17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接觸部413沒有變寬且沒有偏位,因此圖16及圖17之特殊針40A、40B的針尾41係視為類同於標準針40C的針尾41。圖16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類同於標準針40C之針尾41搭配針頭變粗設計,圖17之特殊針40A、40B係以類同於標準針40C之針尾41搭配針頭偏位設計。
如圖18所示,在探針採用Cobra針的情況下,成對之第一、二信號探針40A、40B除了可以是如前述之特殊針與特殊針之搭配,亦可為特殊針與標準針之搭配,其中特殊針40B可採用圖12至圖17中所示之任一種特殊針之設計,例如圖18中的特殊針40B係與圖15中的特殊針40B相同,係採用針尾偏位設計搭配針頭偏位設計。此等態樣所達成之功效係與前述第七較佳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複贅述。
最後,必須再次說明,本發明於前揭實施例中所揭露的構成元件,僅為舉例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案之範圍,其他等效元件的替代或變化,亦應為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0:垂直式探針頭 11:上導板單元 12:下導板單元 13,13’:探針 132:針尾 134:針頭 136:針身 21~27:垂直式探針頭 30:探針座 32:上導板單元 322:上導板 323:(特殊)上通孔 324:(標準)上通孔 326:上表面 327:下表面 34:下導板單元 342:下導板 343:(特殊)下通孔 344:(標準)下通孔 346:上表面 347:下表面 40A:(第一信號)探針 40B:(第二信號)探針 40C:(第三信號)探針/標準針 41:針尾 411:針尾安裝部 412:上止擋部 413:針尾接觸部 42:針頭 421:針頭安裝部 423:針頭接觸部 43:針身 44:上止擋部 45:下止擋部 51~57:垂直式探針頭 C1:針頭接觸部中心線 C2:針頭安裝部中心線 C3:針身中心線 C4:針尾安裝部中心線 C5:針尾接觸部中心線 C6:上通孔中心線 C7:下通孔中心線 D1~D4:寬度 d1: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 d2:針身中心間距 d3: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 d4~d6:距離 G:空隙 P:中心間距 R:假想參考面 S1:直線狀態 S2:挫曲狀態 W:寬度 W1~W6:寬度
圖1至圖3為習知垂直式探針頭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第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5係類同於圖4,惟顯示垂直式探針頭之探針呈挫曲狀態。 圖6至圖18分別為本發明之第二至第十四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垂直式探針頭的局部剖視示意圖。
21:垂直式探針頭 30:探針座 32:上導板單元 322:上導板 323:(特殊)上通孔 324:(標準)上通孔 326:上表面 327:下表面 34:下導板單元 342:下導板 343:(特殊)下通孔 344:(標準)下通孔 346:上表面 347:下表面 40A:(第一信號)探針 40B:(第二信號)探針 40C:(第三信號)探針/標準針 41:針尾 411:針尾安裝部 412:上止擋部 413:針尾接觸部 42:針頭 421:針頭安裝部 423:針頭接觸部 43:針身 C1:針頭接觸部中心線 C2:針頭安裝部中心線 C3:針身中心線 C4:針尾安裝部中心線 C5:針尾接觸部中心線 C6:上通孔中心線 C7:下通孔中心線 D1: 寬度 d1:針頭接觸部中心間距 d2:針身中心間距 d3:針尾接觸部中心間距 R:假想參考面 S1:直線狀態 S2:挫曲狀態 W1,W2:寬度

Claims (28)

  1. 一種垂直式探針頭,包含有: 一探針座,包含有一上導板單元及一下導板單元,該上導板單元包含有至少一上導板,以及複數貫穿該至少一上導板的上通孔,該下導板單元包含有至少一下導板,以及複數貫穿該至少一下導板的下通孔,該上導板單元及該下導板單元分別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該上導板單元之下表面係面對該下導板單元之上表面;以及 複數探針,各該探針係穿過一該上通孔及一該下通孔,各該探針包含有一針尾、一針頭,以及一位於該針尾與該針頭之間的針身,該針尾包含有一用以電性接觸一探針卡之一電路板的針尾接觸部,以及一位於該針尾接觸部與該針身之間且至少局部容置於該上通孔內的針尾安裝部,該針頭包含有一至少局部容置於該下通孔內的針頭安裝部,以及一位於該下導板單元之下表面下方且用以電性接觸一待測物的針頭接觸部,該針身係位於該上導板單元之下表面與該下導板單元之上表面之間,該針身能定義出一針身中心線,該針頭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頭接觸部中心線,該針頭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頭安裝部中心線; 其中,該複數探針中包含有至少一對信號探針,該至少一對信號探針包含有相鄰之一第一信號探針及一第二信號探針,該第一信號探針與該第二信號探針至少其中之一為一特殊針,該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小於該特殊針之針頭安裝部的寬度,且該特殊針之針身中心線係朝與該特殊針成對之探針的方向偏離該特殊針本身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與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大於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與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特殊針的針頭接觸部中心線係偏離其對應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特殊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大於該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
  4.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各該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各該探針之針尾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尾安裝部中心線,該特殊針的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係偏離其對應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
  5.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大於該特殊針之針身的寬度。
  6.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各該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各該探針之針尾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尾安裝部中心線,該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偏離其對應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並與該針身中心線同軸對應。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各該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各該探針之針尾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尾安裝部中心線;該上導板單元與該下導板單元係用以沿一水平軸向相互錯開而使得各該探針自一直線狀態轉變成一挫曲狀態,該第一信號探針與該第二信號探針在該直線狀態時,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針頭接觸部中心線及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係互相重疊,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係偏離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及針尾安裝部中心線。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一信號探針穿過之上通孔的寬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一信號探針穿過之下通孔的寬度,該第二信號探針穿過之上通孔的寬度大於或等於該第二信號探針穿過之下通孔的寬度。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係偏離其對應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大於其針身的寬度。
  11. 如請求項7、9或10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係偏離其對應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
  12. 如請求項7、9或10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大於其針身的寬度。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各該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與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大於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與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中心線之間的最短距離。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與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之間的最短距離大於該第一信號探針之針身與該第二信號探針之針身之間的最短距離。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上導板單元之上通孔中包含有至少一供該特殊針穿過之特殊上通孔,以及至少一標準上通孔,該下導板單元之下通孔中包含有至少一供該特殊針穿過之特殊下通孔,以及至少一標準下通孔,該標準上通孔的寬度大於或等於該標準下通孔的寬度,該標準上通孔的寬度小於或等於該特殊上通孔的寬度,該標準下通孔的寬度小於或等於該特殊下通孔的寬度。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複數探針中更包含有至少一第三信號探針,該第三信號探針係穿過該標準上通孔及該標準下通孔。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垂直式探針頭能定義出相互垂直之一第一水平軸向及一第二水平軸向,該上導板單元與該下導板單元係用以沿該第一水平軸向相互錯開而使得各該探針自一直線狀態轉變成一挫曲狀態,該第一信號探針與該第二信號探針皆為所述特殊針,且該第一信號探針與該第二信號探針在該直線狀態時係相對於一垂直於該第一水平軸向之假想參考面呈對稱設置。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垂直式探針頭能定義出相互垂直之一第一水平軸向及一第二水平軸向,該上導板單元與該下導板單元係用以沿該第一水平軸向相互錯開而使得各該探針自一直線狀態轉變成一挫曲狀態,該第一信號探針與該第二信號探針皆為所述特殊針,且該第一信號探針與該第二信號探針在該直線狀態時係相對於一垂直於該第二水平軸向之假想參考面呈對稱設置。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一信號探針及該第二信號探針分別更包含有一位於該上通孔上方之上止擋部,該上止擋部之寬度大於該上通孔的寬度。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上止擋部係設置於該針尾安裝部與該針尾接觸部之間。
  2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第一信號探針及該第二信號探針分別更包含有一位於該上通孔下方之上止擋部,以及一位於該下通孔上方之下止擋部,該上止擋部之寬度大於該上通孔的寬度,該下止擋部之寬度大於該下通孔的寬度。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上止擋部係設置於該針尾安裝部與該針身之間,該下止擋部係設置於該針頭安裝部與該針身之間。
  2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複數探針中更包含有至少一第三信號探針,該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大於該第三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
  2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複數探針中更包含有至少一第三信號探針,該特殊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大於該第三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大於該第三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各該探針之針尾接觸部能定義出一針尾接觸部中心線,各該探針之針尾安裝部能定義出一針尾安裝部中心線,該特殊針的針尾接觸部中心線係偏離其對應之針尾安裝部中心線。
  2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複數探針中更包含有至少一第三信號探針,該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與該第三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相等,且該特殊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大於該第三信號探針之針頭接觸部的寬度。
  2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垂直式探針頭,其中該複數探針中更包含有至少一第三信號探針,該特殊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與該第三信號探針之針尾接觸部的寬度相等,且該特殊針之針頭接觸部中心線偏離其對應之針頭安裝部中心線。
TW111125185A 2021-07-07 2022-07-05 垂直式探針頭 TWI7981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8937P 2021-07-07 2021-07-07
US63/218.937 2021-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3162A TW202303162A (zh) 2023-01-16
TWI798127B true TWI798127B (zh) 2023-04-01

Family

ID=84799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5185A TWI798127B (zh) 2021-07-07 2022-07-05 垂直式探針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4468B2 (zh)
CN (1) CN115598392A (zh)
TW (1) TWI79812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20383B2 (en) * 2005-12-27 2008-09-02 Yokowo Co., Ltd. Inspection unit for high frequency/high speed device connections
WO2015116207A1 (en) * 2014-01-31 2015-08-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obe tip assembly
US9588140B2 (en) * 2013-03-01 2017-03-07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Inspection probe and an IC socket with the same
US10527647B2 (en) * 2013-07-09 2020-01-07 Formfactor, Inc. Probe head with inductance reducing structure
TW202104915A (zh) * 2019-03-22 2021-02-01 日商友華股份有限公司 檢查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4348B2 (en) * 2007-06-29 2009-06-30 Wentworth Laboratories, Inc. Multi-offset die head
JP2012112709A (ja) * 2010-11-22 2012-06-14 Unitechno Inc ケルビン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ケルビン検査治具
US9329205B2 (en) * 2012-03-20 2016-05-03 Star Technologies Inc. High-precis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prob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thereof
JP6752829B2 (ja) * 2015-03-13 2020-09-09 テクノプローベ エス.ピー.エー. 高周波適用に適したバーチカルプローブをもつ試験ヘッド
US10393773B2 (en) * 2015-09-23 2019-08-27 Mpi Corporation Spring probe and probe card having spring probe
TWM588248U (zh) * 2019-07-01 2019-12-21 技鼎股份有限公司 探針頭及其導電探針
TWI728859B (zh) * 2020-07-08 2021-05-21 中華精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扇出式探針的探針卡裝置
TWI755945B (zh) * 2020-11-24 2022-02-21 中華精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探針卡裝置及自對準探針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20383B2 (en) * 2005-12-27 2008-09-02 Yokowo Co., Ltd. Inspection unit for high frequency/high speed device connections
US9588140B2 (en) * 2013-03-01 2017-03-07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Inspection probe and an IC socket with the same
US10527647B2 (en) * 2013-07-09 2020-01-07 Formfactor, Inc. Probe head with inductance reducing structure
WO2015116207A1 (en) * 2014-01-31 2015-08-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obe tip assembly
TW202104915A (zh) * 2019-03-22 2021-02-01 日商友華股份有限公司 檢查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07997A1 (en) 2023-01-12
TW202303162A (zh) 2023-01-16
US11774468B2 (en) 2023-10-03
CN115598392A (zh) 2023-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0782B (zh) 垂直式探針卡之探針裝置
USRE42637E1 (en) Probe card
JP3112873B2 (ja) 高周波プローブ
CN109283371B (zh) 探针装置
KR102631577B1 (ko) 프로브 카드 장치 및 스프링형 프로브
TWI798127B (zh) 垂直式探針頭
TWI759594B (zh) 具有微機電探針之探針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N106932616A (zh) 探针结构及探针装置
CN113376413B (zh) 垂直式探针头及其双臂式探针
TWM502175U (zh) 探針頭
KR0182084B1 (ko) 검사용 프로우브
TWI647455B (zh) 探針組件及其探針結構
TWI730806B (zh) 具有懸臂式探針的垂直式探針卡
KR102260983B1 (ko) 정렬효율이 향상된 수직형 프로브 카드용 니들
KR101101239B1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테스트용 프로브 카드
TW202326147A (zh) 具彈性結構的探針測試裝置
TW202134666A (zh) 垂直式探針頭及其分支式探針
WO2024057613A1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
CN113777368A (zh) 垂直式探针卡及其悬臂式探针
TWI647454B (zh) 探針組件及其探針結構
TWI782454B (zh) 具有線型探針之探針頭
TWI704350B (zh) 探針頭及探針
JP6373011B2 (ja) プローブカード
US20220113334A1 (en) Probe card
TW202311754A (zh) 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