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1754A - 探針 - Google Patents

探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1754A
TW202311754A TW111119309A TW111119309A TW202311754A TW 202311754 A TW202311754 A TW 202311754A TW 111119309 A TW111119309 A TW 111119309A TW 111119309 A TW111119309 A TW 111119309A TW 202311754 A TW202311754 A TW 20231175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probe
spacer
probe according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9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5474B (zh
Inventor
梅田竜一
得丸孝一郎
村本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1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1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5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547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01R1/0730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 G01R1/0735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with flexible bodies, e.g. buckling be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7Cantilever be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G01R1/07307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 G01R1/07364Multiple probes with individual probe elements, e.g.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or bump contacts, fixed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e.g. bed of nails fixture or probe card with provisions for altering position, number or connection of probe tips; Adapting to differences in pitch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為提供一種抑制了相接近的探針間的短路及塑性變形之探針。探針具備有第一及第二前端部、以及連接第一前端部與第二前端部之軀幹部。軀幹部具備有:連接於第一前端部之第一端、連接於第二前端部之第二端、在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相隔開地並列配置之柱狀的第一及第二支臂、以及存在於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之間之間隔構件。

Description

探針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被檢查體的電氣特性的檢查之探針。
為了在沒有從晶圓(wafer)分離的狀態下檢查半導體積體電路等之被檢查體的電氣特性,而使用與被檢查體接觸之探針。在使用探針之檢查中,可採用施加負荷於探針而使得接觸到被檢查體的探針彈性變形之方法。藉由探針之彈性變形,可利用探針的彈力使被檢查體與探針的接觸更確實。為了調整與被檢查體接觸之探針查的按壓,有文獻提出一種將複數個柱狀的支臂(arm)並列配置的構造的探針(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10578646號說明書
然而,使由複數個支臂並列而構成的探針與被檢查體接觸並施加負荷於探針時,會有支臂的間隔變寬或變窄的情形。因此,會發生相接近的探針間短路,或發生支臂彎折導致探針塑性變形的情形。
本發明的目的在提供抑制了相接近的探針間的短路及塑性變形之探針。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具備有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以及連接第一前端部與第二前端部的軀幹部之探針。軀幹部係具備有連接於第一前端部之第一端、連接於第二前端部之第二端、在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相隔開地並列配置之柱狀的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以及存在於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之間之間隔構件。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抑制了相接近的探針間的短路及塑性變形之探針。
10:探針
11:第一前端部
12:第二前端部
20:軀幹部
21:第一支臂
22:第二支臂
30:間隔構件
30a:樑部對
200:探頭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210:底導板
220:頂導板
230:MGC導板
240:間隔物
250:中空區域
300:配線基板
301:第一樑部
302:第二樑部
310:連接盤
400:支持基板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構成之示意圖。
圖2係顯示具有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探針之探針卡的構成之示意圖。
圖3A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另一構成之示意圖。
圖3B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又另一構成之示意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變化例的探針的構成之示意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型態的另一變化例的探針的構成之示意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構成之示意圖。
圖7係顯示有負荷施加於圖6所示的探針的狀態之示意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型態的探針的間隔構件的另一例之示意圖。
圖9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型態的變化例的探針的構成之示意圖。
圖10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型態的變化例的探針的另一構成之示意圖。
圖11係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型態的變化例的探針的又另一構成之示意圖。
圖12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之示意圖。
圖13A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B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C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D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E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F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G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H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I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圖13J係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型態的探針的樑部對的例子之示意圖。
接著,參照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在圖式的標示中,將相同或類似的部分都標以相同或類似的符號。不過,要注意的是圖式為示意圖,各部的厚度的比例等與現實的並不相同。此外,圖與圖相互間當然也包含有相互的尺寸的關係及比例並不相同的部分。以下揭示的實施型態,係為了將本發明的技術思想具體化而舉出的裝置及方法的例子,本發明的實施型態並不是要將構成構件的材質、形狀、構造、配置及製造方法等限定於以下所述者。
(第一實施型態)
圖1所示的實施型態的探針10係使用於被檢查體的電氣特性的檢查。探針10具備有第一前端部11及第二前端部12、以及連接第一前端部11與第二前端部12之軀幹部20。軀幹部20係具有連接於第一前端部11之第一端201、連接於第二前端部12之第二端202、以及在第一端201與第二端202之間相隔開地並列配置的柱狀的第一支臂21及第二支臂22。軀幹部20還具備有為了使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保持有空間而存在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之至少一個間隔構件30。圖1所示的探針10的間隔構件30係橋接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
圖1中雖畫出了第一前端部11及第二前端部12與軀幹部20的交界,但第一前端部11、第二前端部12及軀幹部20亦可為一體形成。例如,可採用光刻(photolithography)技術來製造探針10。亦即,可在一個材料的表面形成遮罩圖案(mask pattern),將該遮罩圖案用作為蝕刻用遮罩進行蝕刻而製造出一體形成有第一前端部11、第二前端部12及軀幹部20之探針10。
以下,也將第一支臂21及第二支臂22統稱為「支臂」。以及,將橋接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的間隔構件30也稱為「橋接部」。橋接部係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連續。
在圖1所示的探針10中,複數個間隔構件30係沿著軀幹部20的軸方向相間隔而配置。以下,將軀幹部20的軸方向簡稱為「軸方向」,將第一支臂21及第二支臂22的排列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將與軸方向及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稱為「厚度方向」。圖1中,將軸方向標示成X軸 方向,將寬度方向標示成Y軸方向,將厚度方向標示成Z軸方向(以下亦同)。
圖1所示的探針10的間隔構件30,從厚度方向觀看時係呈V字形。換言之,間隔構件30之連接到支臂的部分係相對於軸方向傾斜而連接到支臂。
以下,為了說明探針10的機能,而說明包含保持探針10之探頭(probe head)的探針卡(probe card)。
圖2顯示具備有探針10之探針卡1。探針卡1係使用於被檢查體2的特性的檢查。被檢查體2為例如形成於半導體基板之半導體積體電路。探針卡1具備有:將探針10保持成第一前端部11朝向被檢查體2之探頭200、以及配線基板300。探頭200所保持的探針10的根數,可按照被檢查體2的端子數及/或同時要檢查的被檢查體2的個數等而任意設定。
探針10的第二前端部12係與配置於配線基板300的連接盤(land)310連接。連接盤310係由金屬等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測試機(tester)等的檢查裝置(省略圖示)與連接盤310電性連接。電氣訊號係經由探針卡1而在檢查裝置與被檢查體2之間傳輸。配線基板300為例如印刷電路基板(PCB)或中介層基板(IP基板)。傳輸電氣訊號之探針10係採用金屬等之高導電性的材料。
探頭200係具有複數個導板,各導板都形成有供探針10貫通的貫通孔(以下也稱為「導孔」)。圖2所示的探頭200係具有:與被檢查體2相向之底導板210、與配線基板300相向之頂導板220、以及配置於 底導板210與頂導板220之間之MGC導板230。MGC導板230係配置於靠近底導板210之位置。在底導板210的外緣區域與頂導板220的外緣區域之間配置有間隔物(spacer)240,藉以在探頭200的內部在頂導板220與MGC導板230之間構成中空區域250。探頭200的材料為例如陶瓷等。
從形成有導孔的開口部之導板的主面的面法線方向看,相同的探針10所貫通的頂導板220的導孔的位置、與底導板210及MGC導板230的導孔的位置,係在與主面平行的方向相錯位。由於如此的導孔的配置(錯開配置),探針10會在中空區域250做彈性變形而彎曲。因此,在與被檢查體2接觸時,探針10會挫曲,探針10會以預定的按壓力與被檢查體2接觸。
圖2所示的探針卡1為垂直動作式探針卡,探針卡1與被檢查體2係沿著X軸方向相對地移動,使探針10的第一前端部11與被檢查體2接觸。圖2顯示探針10尚未與被檢查體2接觸的狀態。圖2顯示的是軀幹部20彎曲的方向為寬度方向之情況,但軀幹部20彎曲的方向亦可為厚度方向。
藉由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存在有間隔構件30之探針10,就算是在探針10彎曲的情況,也可抑制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的間隔變得太寬或變得太窄的情形。
例如,可防止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的間隔變寬導致探針10相互在探頭200內接觸的情形。此外,還可防止因為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的間隔變寬所引起的探針10與導板的導孔的內壁面接觸的情形。因此,可抑制探針10與導板接觸所造成的探針10或導板的損傷。
另一方面,若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的間隔變得太窄,則有軀幹部20塑性變形使得探針10失去彈性之可能性。利用間隔構件30而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保持空間之探針10則可抑制軀幹部20的塑性變形。
此外,藉由將間隔構件30配置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可使施加於彎曲的探針10之負荷集中於間隔構件30之與支臂連接的部位,而更提高探針10的彈性。藉由設定間隔構件30的個數及/或相互的間隔,可調整與被檢查體接觸之探針10的針壓。
間隔構件30的個數及相互的間隔可任意設定。間隔構件30的個數越多,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的空間的個數越增多,可降低探針10的針壓。另一方面,減少間隔構件30的個數,則是可提高探針10的針壓。另外,間隔構件30間的間隔可等間隔,亦可混合存在有間隔構件30間的間隔窄的區域及寬的區域。
例如,圖3A所示的探針10係在軀幹部20的彎曲部分使間隔構件30間的間隔較寬,使針壓減低。圖3B所示的探針10則是在軀幹部20的彎曲部分並未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設置有空間,使針壓增高。以此方式,藉由間隔構件30的相互間的空間的設定,而可調整探針10的針壓。
再者,間隔構件30也會使得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的間隔不會變寬,所以在將探針10裝設到探頭200之際,會很容易將探針10插入導板的貫通孔。
<變化例>
圖4所示的變化例的探針10,係配置有從與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觀看呈與軸方向垂直的矩形之間隔構件30。因此,間隔構件30相互之間的夾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的空間的形狀為矩形。如同此變化例,間隔構件3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V字形。
圖5所示的變化例的探針10,其間隔構件30為V字形,且間隔構件30的與第一支臂21及第二支臂22連接的部位有倒R角。間隔構件30的角部若為銳角,則應力會集中於間隔構件30的角部使得探針10容易破損。將間隔構件30與支臂的連接部位倒R角使之圓角化,可分散容易集中應力之連接部位的應力。因此,根據圖5所示的探針10,可抑制探針之破損。
(第二實施型態)
圖6所示的第二實施型態的探針10係具有樑部對30a作為間隔構件30,樑部對30a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係不連續。樑部對30a具有第一樑部301及第二樑部302。第一樑部301為懸臂樑構造,其一端部係連接於第一支臂21,另一端部為自由端。第二樑部302亦為懸臂樑構造,其一端部係連接於第二支臂22,另一端部為自由端。在探針10並未承受軸方向的負荷的狀態(以下稱為「無負荷狀態」)下,第一樑部301的自由端與第二樑部302的自由端相接近。
圖6所示的探針10的其他的構成,都與第一實施型態的探針10一樣。圖6顯示的是在軀幹部20配置有複數個樑部對30a的情況,但亦可只有一個樑部對30a。
如圖6所示,在被檢查體的檢查時,探針10係配置於支持基板400的貫通孔的內部。具有樑部對30a作為間隔構件30之探針10,如後述,在有負荷施加於第一前端部11與第二前端部12之間使得軀幹部20彎曲的狀態下,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會經由間隔構件30而相連接。
圖6所示的探針10,係配置有沿著軸方向相間隔而配置的複數個樑部對30a。在軀幹部20彎曲的狀態下,複數個樑部對30a之中的至少一個樑部對30a會作為第一樑部301的自由端與第二樑部302的自由端相接觸而成的間隔構件30而介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因此,在軸方向發生彎曲的軀幹部20,在其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會有空間形成。
圖6顯示的是第一前端部11與第二前端部12之間並未承受負荷之無負荷狀態,軀幹部20並未彎曲。在此無負荷狀態,樑部對30a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之間並未連續。
圖7顯示探針10與被檢查體(未圖示)接觸,且有沿著軸方向的負荷施加於第一前端部11與第二前端部12之間的狀態。受到沿著軸方向的負荷,軀幹部20成為彎曲的狀態(以下稱為「彎曲狀態」)。
在彎曲狀態下,如圖7所示,軀幹部20的有的部分會發生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往寬度方向擴開的情形。軀幹部20的往寬度方向擴開的部分接觸到支持基板400的貫通孔的內壁面,就不會進一步往寬度方向擴開。因此,軀幹部20的未與貫通孔的內壁面接觸的部分會受到負荷,會發生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的空間在寬度方向縮窄的情形。
此時,在具有樑部對30a作為間隔構件30之探針10中,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係經由間隔構件30而連接。亦即,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相接近使得第一樑部301的自由端與第二樑部302的自由端相連接,樑部對30a橋接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將樑部對30a配置成:當第一樑部301與第二樑部302連接起來時負荷會集中於間隔構件30。以此方式,配置成在彎曲狀態下樑部對30a會在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間構成空間。因此,根據探針10,可防止軀幹部20塑性變形。
如圖6所示,可使軀幹部20的複數個間隔構件30僅由樑部對30a所構成。或者,如圖8所示,可沿著軀幹部20的軸方向混合配置樑部對30a型態的間隔構件30及橋接部型態的間隔構件30。
除此之外,第二實施型態的探針10係與第一實施型態實質相同,故將重複的說明予以省略。
<變化例>
如圖9及圖10所示,間隔構件30亦可為:固定端連接於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之中的一方,自由端接近第一支臂21與第二支臂22之中的另一方之懸臂樑構造。圖9所示的間隔構件30為固定端連接於第一支臂21,自由端接近第二支臂22之懸臂樑構造。圖10所示的間隔構件30為固定端連接於第二支臂22,自由端接近第一支臂21之懸臂樑構造。另外,如圖11所示,亦可沿著軀幹部20的軸方向,混合配置固定端連接於第一支臂21之間隔構件30、及固定端連接於第二支臂22之間隔構件30。使間隔構件30的自由端與面積寬的支臂接觸很容易。
(其他的實施型態)
如上述利用實施型態進行了本發明的揭示,但不應將屬於此揭示的一部分之論述及圖示理解成是要限定本發明的。本技術領域的業者當然可從此揭示而想到各種代替實施型態、實施例及運用技術。
例如,上述說明雖然揭示軀幹部20具有複數個間隔構件30,但軀幹部20的間隔構件30亦可只有一個。此外,雖然針對軀幹部20具有兩根支臂之探針10進行說明,但探針10的支臂亦可為三根以上。
或者,可如圖12所示,沿著軸方向配置不同形狀的間隔構件30。
另外,在探針10具有的間隔構件30為樑部對30a之情況,可如例如圖13A至圖13J所示,在樑部對30a採用各種的形狀。圖13A至圖13J顯示的是從Z軸方向觀看時(以下將此情況稱為「俯視觀看」)的構成樑部對30a的第一樑部301及第二樑部302的形狀(以下稱為「樑部形狀」)。
如圖13A所示,樑部形狀可為矩形。或者,如圖13B所示,樑部形狀可為外形為矩形且內部挖空之框形形狀。
如圖13C至圖13F所示,樑部形狀亦可為將X軸方向的寬度不相同的連接部分與前端部分在Y軸方向相連結而成的形狀。「連接部分」為第一樑部301及第二樑部302連接到支臂的部分,「前端部分」為連接到連接部分且與支臂分離的部分。圖13C至圖13E所示的樑部形狀,連接部分的X軸方向的寬度比前端部分的X軸方向的寬度寬。圖13C所示的樑部形狀,俯視觀看時係前端部分連接到連接部分的X軸方向的中央部。 圖13D及圖13E所示的樑部形狀,俯視觀看時係前端部分連接到連接部分的X軸方向的端部。圖13F所示的樑部形狀,係前端部分的X軸方向的寬度比連接部分的X軸方向的寬度寬。
如圖13G所示,前端部分亦可為半圓形。或者,如圖13H所示,樑部形狀亦可為外形為半圓形且內部挖空的框形形狀。或者,如圖13I所示,樑部形狀可為從與支臂連接的部分越往Y軸方向越漸漸變窄之三角形。或者,如圖13J所示,樑部形狀亦可為外形為三角形且內部挖空的框形形狀。
如上所述,本發明當然也包含並未在此揭示的各種實施型態等。
10:探針
11:第一前端部
12:第二前端部
20:軀幹部
21:第一支臂
22:第二支臂
30:間隔構件
201:第一端
202:第二端

Claims (10)

  1. 一種探針,係使用於被檢查體的電氣特性的檢查者,具備有:
    第一前端部及第二前端部;以及
    連接前述第一前端部與前述第二前端部之軀幹部,
    前述軀幹部係具備有:
    連接於前述第一前端部之第一端;
    連接於前述第二前端部之第二端;
    在前述第一端與前述第二端之間相隔開地並列配置之柱狀的第一支臂及第二支臂;以及
    存在於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間之至少一個間隔構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探針,其中,前述間隔構件係橋接於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探針,其中,複數個前述間隔構件係沿著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相間隔而配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探針,其中,前述間隔構件在並未有負荷施加於前述第一前端部與前述第二前端部之間之無負荷狀態下在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間係不連續,
    在有負荷施加於前述第一前端部與前述第二前端部之間使得前述軀幹部彎曲的狀態下,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係經由前述間隔構件而相連接。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探針,其中,前述間隔構件係具有:
    第一樑部,其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一支臂,另一端部為自由端;以及
    第二樑部,其一端部連接於前述第二支臂,另一端部為自由端,
    且在前述無負荷狀態下,前述第一樑部的前述自由端與前述第二樑部的前述自由端係相接近。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探針,其中,前述間隔構件係為固定端連接於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中的一方,且自由端接近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中的另一方之懸臂樑構造。
  7.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探針,其中,複數個前述間隔構件係沿著前述軀幹部的軸方向相間隔而配置,且在前述軀幹部彎曲的狀態下,複數個前述間隔構件之中的至少一個係以在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間構成空間的方式存在於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之間。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探針,其中,從相對於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並列的方向呈垂直的方向觀看,前述間隔構件為V字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探針,其中,前述間隔構件的與前述第一支臂及前述第二支臂連接的部位係倒R角。
  10.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探針,其中,從相對於前述第一支臂與前述第二支臂並列的方向呈垂直的方向觀看,前述間隔構件為矩形。
TW111119309A 2021-05-28 2022-05-24 探針 TWI815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90381 2021-05-28
JP2021090381 2021-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1754A true TW202311754A (zh) 2023-03-16
TWI815474B TWI815474B (zh) 2023-09-11

Family

ID=84229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9309A TWI815474B (zh) 2021-05-28 2022-05-24 探針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4350362A1 (zh)
JP (1) JPWO2022249954A1 (zh)
KR (1) KR20230157455A (zh)
CN (1) CN117295956A (zh)
TW (1) TWI815474B (zh)
WO (1) WO202224995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69046B1 (ko) * 2007-02-09 2008-11-18 한국기계연구원 Afm 프로브
JP2010071760A (ja) * 2008-09-17 2010-04-02 Japan Electronic Materials Corp プローブ、及びプローブカード
US9702904B2 (en) * 2011-03-21 2017-07-11 Formfactor, Inc. Non-linear vertical leaf spring
WO2016146476A1 (en) 2015-03-13 2016-09-22 Technoprobe S.P.A. Testing head with vertical probes, particularly for high frequency applications
EP3278120A1 (en) * 2015-03-31 2018-02-07 Technoprobe S.p.A Vertical contact probe and corresponding testing head with vertical contact probes, particularly for high frequency applications
JP7314633B2 (ja) * 2019-06-11 2023-07-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検査治具および検査ユニット
JP2020180889A (ja) * 2019-04-25 2020-11-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検査治具および検査ユニット
CN213210242U (zh) * 2020-10-10 2021-05-14 深圳市中硅电子有限公司 可延长使用寿命耐磨损的测试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249954A1 (zh) 2022-12-01
TWI815474B (zh) 2023-09-11
CN117295956A (zh) 2023-12-26
WO2022249954A1 (ja) 2022-12-01
EP4350362A1 (en) 2024-04-10
KR20230157455A (ko)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58152B1 (ko) 프로브 핀, 검사 지그, 검사 유닛 및 검사 장치
JP4583766B2 (ja) 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US20070007984A1 (en) Socket for inspection apparatus
KR20070115998A (ko) 웨이퍼 테스트 장치용 프로브
TWI825133B (zh) 測量裝置
TW202311754A (zh) 探針
JP2004259467A (ja) 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6699812B1 (ja) プローブピン、検査治具、検査ユニットおよび検査装置
TW202215058A (zh) 探針卡
JP2010043957A (ja) プローブカード
KR102241059B1 (ko) 프로브 블록 조립체
KR101981522B1 (ko) S-타입 pion 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테스트 소켓
WO2024057613A1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20016626A (ja) 測定装置
JP4778164B2 (ja) 接触子及びプローブカード
TWI647454B (zh) 探針組件及其探針結構
JP2020016625A (ja) 測定装置
JP2022182675A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
TWI836352B (zh) 探針及探針卡
JPH09199552A (ja) 微細構造の接触部を有する回路素子のための測定用プローバ
TW202411661A (zh) 電連接裝置
JP2020115155A (ja) 測定装置
JP2024061087A (ja) 電気的接触子、電気的接続構造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KR101973392B1 (ko) 테스트 소켓의 l-타입 pion 핀
WO2024090359A1 (ja) コンタクトピンおよび電気的接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