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4118B - 鋼製零件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鋼製零件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4118B
TWI794118B TW111122349A TW111122349A TWI794118B TW I794118 B TWI794118 B TW I794118B TW 111122349 A TW111122349 A TW 111122349A TW 111122349 A TW111122349 A TW 111122349A TW I794118 B TWI794118 B TW I7941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ss
carbides
aforementioned
anneal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2876A (zh
Inventor
由美
船川義正
櫻井康広
木戸章雅
木村英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Jfe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Jfe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Jfe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2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2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4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411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9/00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 C21D9/46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Furnaces therefor for sheet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5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rare earths, i.e. Sc, Y, Lanthan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0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t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0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2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molybdenum or tungst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24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vanad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2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obium or tantal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2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titanium or zirco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3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bor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3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more than 1.5% by weight of mangane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42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46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vanad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6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lead, selenium, tellurium, or antimony, or more than 0.04% by weight of sulfu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heet Steel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teel (AREA)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耐磨損性優異的鋼製零件。 本發明的鋼製零件,係具有:既定的組成分,舊沃斯田鐵粒的平均粒徑為25μm以下,含有至少含有Nb、Ti、V之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並且在前述碳化物中之粒徑為0.1μm以上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15~2.5μm,在前述碳化物中之粒徑小於0.1μm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005~0.05μm。

Description

鋼製零件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鋼製零件,尤其是關於:耐磨損性優異的鋼製零件。此外,本發明是關於:前述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含有高濃度碳的鋼也就是高碳鋼,因為具有高硬度,因此,被廣泛使用作為:以纖維機械用零件、軸承零件、機械用刀具為首之需要耐磨損性之鋼製零件的素材。
在一般的鋼製零件之製造過程中,是將作為素材的冷軋鋼板先進行加工成零件形狀之後,再實施淬火處理與回火處理。經過淬火處理之後,雖然會提高硬度,但是韌性會降低,可以利用後續的回火處理來提昇韌性。然而,經過回火處理之後,又會有導致硬度降低的問題。
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鋼製零件的硬度,達成更優異的耐磨損性,有人提出了各種的技術方案。
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技術,係對於具有肥粒鐵-雪明碳鐵組織的鋼板,藉由:加大肥粒鐵的粒徑,且將碳化物(主要是雪明碳鐵)以適當的粒徑進行球狀化來減少波來鐵組織,因而提昇成形性與耐磨損性之技術。
又,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技術,是對於冷軋鋼板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退火,以將金屬組織變成由硬質的雪明碳鐵與軟質的肥粒鐵組成的層狀組織也就是波來鐵組織,其結果,係可提昇冷軋鋼板的耐磨損性之技術。
專利文獻3所揭示的技術,是將圓當量直徑為0.5μm以上之粗大的Nb・Ti系碳化物析出在基質組織也就是肥粒鐵相中,以提昇鋼板的耐磨損性之技術。
專利文獻4所揭示的技術,是將粒子徑為2μm以上之粗大的碳化物析出在基質組織中,以提昇鋼材的耐磨損性之技術。
專利文獻5所揭示的技術,是對於C含量為0.5~0.7質量%的鋼板,將隨即就要進行最終的淬火暨回火的調質熱處理之前的階段,處於已經過最終退火後的狀態,藉以提昇雪明碳鐵之類的碳化物的球狀化率,進而提昇韌性之技術。
專利文獻6所揭示的技術,是將隨即就要進行最終的淬火暨回火的調質熱處理之前的階段,處於已經過最終退火後的狀態,藉以提昇含在素材內之生成孔洞的個數密度,進而生成衝孔性優異的軟質高碳鋼板之技術。
專利文獻7所揭示的技術,是在高碳鋼鋼板中,控制不含有鈮碳化物、鈦碳化物、釩碳化物之雪明碳鐵碳化物的生成,並且將雪明碳鐵碳化物的球狀化率、個數密度控制在所期望的數値,藉以提昇衝撃韌性與耐磨損性之技術。
專利文獻8所揭示的技術,是將隨即就要進行最終的等溫淬火暨熱處理的回火之前的階段,改為成品退火的狀態,藉以調整:不含有鈮碳化物、鈦碳化物、釩碳化物之雪明碳鐵碳化物的雪明碳鐵碳化物的粒徑和殘留沃斯田鐵和舊沃斯田鐵的粒徑,並且不是變成藉由一般的調質熱處理也就是淬火暨回火所獲得的麻田散鐵的回火組織,而是變成變韌鐵組織,藉以提昇韌性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6/204288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20-13295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7-19049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138453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9-24233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11-12316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許第6880245號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2018-4837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根據專利文獻1~8所揭示之習知技術,對於鋼材的硬度和耐磨損性是有一定程度的提昇。但是,根據本發明人等的檢討結果得知:以習知的鋼材作為素材來製造的鋼製零件,經過實際使用之後,還是會有無法獲得充分的耐磨損性的情況。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的情事而進行開發完成的,其目的是要提供:耐磨損性優異的鋼製零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人等,針對於用來解決上述技術課題的方法進行檢討之後的結果,獲得了下列的五種創見。
(1)在實際使用鋼製零件的時候,因為與其他的構件發生摩擦而導致溫度上昇。例如:將鋼製零件當作針織機用針之類的纖維機械用零件來使用時,該鋼製零件經常與纖維發生摩擦的結果,溫度會上昇。
(2)因此,想要發揮實際使用時之優異的耐磨損性,不僅要抑制素材與素材的互相刮削所導致的靜態磨損,也必須抑制隨著摩擦時的溫度上昇而導致之鋼板的軟化。
(3)為了提昇鋼製零件的耐磨損性,必須將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析出在鋼中。此時,前述碳化物中之較粗大的碳化物是具有可抑制靜態磨損之作用。例如:如果是在作為纖維機械零件的情況下,可以藉由粗大的碳化物之存在,而能夠減少該零件受到纖維和附著在纖維上的小石粒之類的異物所導致的被刮削量。
(4)另一方面,前述碳化物中之較細微的碳化物,則是具有:可抑制隨著摩擦時之溫度上昇而使得鋼板變軟化的作用。換言之,因為有細微的碳化物的存在,可以抑制在因摩擦而導致溫度上昇時,因為差排組織的恢復所導致的硬度降低。此外,在有細微的碳化物存在之鋼中,在進行了淬火暨回火之後,舊沃斯田鐵粒將會變得微細化,因而可提高粒界強化效果,其結果,可以更加抑制差排組織的恢復原狀所導致的硬度降低。
(5)為了獲得上述的效果,必須將粗大的碳化物與細微的碳化物之平均粒徑分別控制在特定的範圍。
本發明是依據上述的創見而開發完成的,其要旨係如下所述。
1.一種鋼製零件,其組成分,以質量%計,係含有 C:0.6~1.25%、 Si:0.10~0.55%、 Mn:0.20~2.0%、 P:0.0005~0.05%、 S:0.01%以下、 Al:0.001~0.1%、 N:0.001~0.009%、 Cr:0.05~0.55%、以及 從Ti:0.05~1.0%、Nb:0.1~0.5%及V:0.01~1.0%之中選出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其餘的組成分是Fe以及不可避免的雜質, 舊沃斯田鐵粒的平均粒徑為25μm以下,並且 含有碳化物,該碳化物係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而且 在前述碳化物中之粒徑為0.1μm以上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15~2.5μm,在前述碳化物中之粒徑小於0.1μm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005~0.05μm。
2.如上述1所述之鋼製零件,前述組成分,以質量%計,還含有:從 Sb:0.1%以下、 Hf:0.5%以下、 REM:0.1%以下、 Cu:0.5%以下、 Ni:3.0%以下、 Sn:0.5%以下、 Mo:1%以下、 Zr:0.5%以下、 B:0.005%以下、以及 W:0.01%以下所組成的群中選出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3.如上述1或2所述之鋼製零件,前述鋼製零件是:纖維機械用零件、軸承零件以及機械用刀具之任一種。
4.一種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係將具有上述1或2所述之組成分的鋼胚料,以胚料加熱溫度為1100℃以上、保持時間為1.0小時以上的條件來進行加熱; 將被加熱後之前述鋼胚料,以精軋開始溫度為Ac3點以上的條件,進行熱軋而成為熱軋鋼板; 將前述熱軋鋼板,以從前述熱軋結束起迄冷卻開始的時間為2.0秒以下、平均冷卻速度為25℃/秒以上、冷卻停止溫度為640℃~720℃的條件,進行冷卻; 將冷卻後的前述熱軋鋼板進行捲取; 對於前述捲取後的熱軋鋼板,實施:退火溫度為650℃以上且720℃以下、退火時間為3小時以上的條件之第1次退火; 對於前述第1次退火後的熱軋鋼板,反覆地實施兩次以上之軋縮率為15%以上的冷軋以及退火溫度為600~800℃、昇溫速度為50℃/小時以上的第2次退火,然後,再實施軋縮率為30%以上的最終冷軋而成為冷軋鋼板; 然後對於前述冷軋鋼板,實施了: 加工成零件形狀的加工處理、以及 包含了:淬火溫度為750℃以上且950℃以下、保持時間為1.0分鐘以上且60分鐘以下之條件的淬火、以及回火溫度為100~320℃、保持時間為20分鐘以上且3小時以下之條件的回火之熱處理。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係可提供:耐磨損性優異的鋼製零件。本發明的鋼製零件,不僅是靜態的條件,即使在因摩擦而導致溫度上昇的條件下也可以達到優異的耐磨損性,因此,可以很適用於以纖維機械用零件、軸承零件以及機械用刀具為首的各種用途。
以下將詳細說明本發明。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這種實施方式。又,如上所述般地,本發明是著眼於: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候也會將「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予以簡稱為「碳化物」。
[組成分] 本發明的冷軋鋼板是具有上述的組成分。以下,將說明限定其含量之理由。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含量的單位之「%」,如果沒有做特別聲明的話,都是指:「質量%」。
C:0.6~1.25% C是用來提昇在淬火暨回火之後的硬度所需的元素。此外,C也是用來生成雪明碳鐵、以及與Nb、Ti、V等的元素之碳化物所需的元素。為了生成所需量的碳化物來獲得淬火暨回火之後的硬度與耐磨損性,必須將C含量設定在0.6%以上。因此,將C含量設定在0.6%以上,更好是在0.7%以上。另一方面,C含量超過1.25%的話,硬度將會過度上昇而導致脆化。又,C含量超過1.25%的話,加熱時的表面鏽皮將會變堅硬,其結果會導致表面性狀惡化,在後續所進行的冷軋工序中,不僅表面很容易出現裂痕,在進行淬火時也會產生裂痕而導致耐磨損性降低。因此,將C含量設定在1.25%以下,更好是在1.20%以下。
Si:0.10~0.55% Si是具有可藉由固溶強化來提高強度的效果之元素,因為強度變高,所以也提昇了耐磨損性。為了獲得前述效果,乃將Si含量設定在0.10%以上,更好是在0.12%以上。另一方面,Si含量太多的話,在進行熱間加工時,鋼板表面會生成粗大的肥粒鐵,在後續的工序中,將會阻礙對於提昇耐磨損性所需之碳化物的生成。因此,將Si含量設定在0.55%以下,更好是在0.50%以下,更優是在0.45%以下。
Mn:0.20~2.0% Mn是可藉由促進淬火並且抑制回火軟化而具有提昇硬度的作用之元素。為了抑制回火軟化,必須抑制C生成為雪明碳鐵,或者是延遲差排恢復原狀,Mn是兼具有這兩種作用。又,Mn不僅是在回火時,在鋼製零件的使用時也具有抑制因摩擦熱而導致差排恢復原狀的作用。為了獲得前述效果,乃將Mn含量設定在0.20%以上,更好是在0.25%以上。另一方面,Mn含量超過2.0%的話,Mn將會偏析出來而生成帶狀的組織。尤其是在MnS的偏析部位,很容易發生異常的晶粒成長、以及組織的不均質現象,因而抑制了碳化物的生成,並且也會成為在零件進行加工時之發生裂痕和形狀不良的原因。因此,乃將Mn含量設定在2.0%以下,更好是在1.95%以下。
P:0.0005~0.05% 只要微量添加P,即可利用固溶強化來使硬度上昇,其結果,可以提昇耐磨損性。為了獲得前述效果,乃將P含量設定在0.0005%以上,更好是在0.0008%以上。另一方面,P含量超過0.05%的話,粒界的強度會降低,而導致脆化。因此,將P含量設定在0.05%以下,更好是在0.045%以下。
S:0.01%以下 S是與Mn一起形成硫化物而將Mn予以消耗掉,因而使得淬火性變差。淬火性變差的話,鋼的強度會下降,其結果將會導致耐磨損性變差。因此,乃將S含量設定在0.01%以下。另一方面,基於提昇耐磨損性的觀點考量,S含量是愈低愈好,因此,S含量的下限並未特別限定,也可以是0%。但是,過度地減少S含量的話,將會導致製造成本的增加,所以基於工業性規模的生產之觀點考量,係將S含量設定在0.0005%以上為宜,設定在0.001%以上更好。
Al:0.001~0.1% Al是在進行製鋼時之用來脱氧所需的元素。因此,乃將Al含量設定在0.001%以上。另一方面,Al含量過多的話,將會形成粗大的氮化物。前述氮化物大多是形成在鋼的表面,將會促進以這個氮化物為起點之裂痕或孔洞的形成,因而導致耐磨損性變差。因此,將Al含量設定在0.1%以下,更好是在0.08%以下,更優是在0.06%以下。
N:0.001~0.009% 藉由微量添加N可以形成細微的氮化物,可使得粒徑微細化因而可以提昇韌性。為了獲得前述效果,乃將N含量設定在0.001%以上。另一方面,N含量過多的話,將會與Al結合而形成粗大的氮化物。前述氮化物大多是形成在鋼的表面,將會促進以這個氮化物為起點之裂痕或孔洞的形成,因而導致耐磨損性變差。因此,將N含量設定在0.009%以下,更好是在0.008%以下。
Cr:0.05~0.55% Cr是具有可提高鋼的淬火性而可提昇硬度的作用之元素,因此,可藉由添加Cr來提昇耐磨損性。為了獲得前述效果,乃將Cr含量設定在0.05%以上,更好是在0.12%以上。另一方面,Cr含量太多的話,將會形成粗大的Cr碳化物以及Cr氮化物,並且在前述Cr碳化物以及Cr氮化物的周圍產生了孔洞,其結果將會導致鋼製零件的性能變差。此外,生成了Cr碳化物之結果,將會阻礙對於提昇耐磨損性很有效之碳化物的生成。因此,將Cr含量設定在0.55%以下,更好是在0.95%以下。
上述組成分還含有從Ti:0.05~1.0%、Nb:0.1~0.5%以及V:0.01~1.0%之中所選出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Ti:0.05~1.0% Ti是可形成細微的碳化物,是具有可抑制靜態磨損與熱磨損之兩種磨損的效果之元素。此外,Ti是可使得淬火時的舊沃斯田鐵粒變細微,也是具有可藉由抑制差排恢復原狀來提昇耐磨損性的效果。如果想要添加Ti的話,為了獲得前述效果,必須將Ti含量設定在0.05%以上,更好是在0.015%以上。另一方面,Ti含量太多的話,碳化物將會太過於粗大化,前述碳化物將會成為發生孔洞或裂痕之起點,所以在將鋼板加工成零件形狀時,將會導致加工性變差。因此,乃將Ti含量設定在1.0%以下,更好是在0.9%以下。
Nb:0.1~0.5% Nb是可形成細微的碳化物,是具有可抑制靜態磨損與熱磨損之兩種磨損的效果之元素。此外,Nb是可使得淬火時的舊沃斯田鐵粒變細微,也是具有可藉由抑制差排恢復原狀來提昇耐磨損性的效果。如果想要添加Nb的話,為了獲得前述效果,必須將Nb含量設定在0.1%以上。另一方面,Nb含量太多的話,碳化物將會太過於粗大化,前述碳化物將會成為發生孔洞或裂痕之起點,所以在將鋼板加工成零件形狀時,將會導致加工性變差。因此,乃將Nb含量設定在0.5%以下,更好是在0.45%以下。
V:0.01~1.0% V是可形成細微的碳化物,是具有可抑制靜態磨損與熱磨損之兩種磨損的效果之元素。此外,V是可使得淬火時的舊沃斯田鐵粒變細微,也是具有可藉由抑制差排恢復原狀來提昇耐磨損性的效果。如果想要添加V的話,為了獲得前述效果,必須將V含量設定在0.01%以上。另一方面,V含量太多的話,碳化物將會太過於粗大化,前述碳化物將會成為發生孔洞或裂痕之起點,所以在將鋼板加工成零件形狀時,將會導致加工性變差。因此,乃將V含量設定在1.0%以下,更好是在0.95%以下。
本發明的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冷軋鋼板的組成分是具有以上的成分之外,其餘的組成分是Fe以及不可避免的雜質。
此外,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上述組成分中還可以含有從Sb:0.1%以下、Hf:0.5%以下、REM:0.1%以下、Cu:0.5%以下、Ni:3.0%以下、Sn:0.5%以下、Mo:1%以下、Zr:0.5%以下、B:0.005%以下、以及W:0.01%以下所組成的群中隨意地選出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Sb:0.1%以下 Sb雖然是對於提昇耐腐蝕性很有效的元素,但是過度添加的話,將會在熱軋時所生成的鏽皮下方生成富Sb層,而在熱軋後導致鋼板發生表面鱗片狀剝離(剝離痕)。因此,乃將Sb含量設定在0.1%以下。另一方面,Sb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Sb含量設定在0.0003%以上為宜。
Hf:0.5%以下 Hf雖然是對於提昇耐腐蝕性很有效的元素,但是過度添加的話,將會在熱軋時所生成的鏽皮下方生成富Hf層,而在熱軋後導致鋼板發生表面鱗片狀剝離(剝離痕)。因此,乃將Hf含量設定在0.5%以下。另一方面,Hf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Hf含量設定在0.001%以上為宜。
REM:0.1%以下 REM(稀土金屬)是用來提昇鋼的強度之元素。但是,過度添加REM的話,將會延緩碳化物的微細化,在進行冷間加工時,將會助長不均質的變形而導致表面性狀惡化。因此,將REM含量設定在0.1%以下。另一方面,REM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REM含量設定在0.005%以上為宜。
Cu:0.5%以下 Cu雖然是對於提昇耐腐蝕性很有效的元素,但是過度添加的話,將會在熱軋時所生成的鏽皮下方生成富Cu層,而在熱軋後導致鋼板發生表面鱗片狀剝離(剝離痕)。因此,乃將Cu添加量設定在0.5%以下。另一方面,Cu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Cu含量設定在0.01%以上為宜。
Ni:3.0%以下 Ni是用來提昇鋼的強度之元素。但是,過度添加Ni的話,將會延緩碳化物的微細化,在進行冷間加工時,將會助長不均質的變形而導致表面性狀惡化。因此,將Ni含量設定在3.0%以下。另一方面,Ni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Ni含量設定在0.01%以上為宜。
Sn:0.5%以下 Sn雖然是對於提昇耐腐蝕性很有效的元素,但是過度添加的話,將會在熱軋時所生成的鏽皮下方生成富Sn層,而在熱軋後導致鋼板發生表面鱗片狀剝離(剝離痕)。因此,乃將Sn含量設定在0.5%以下。另一方面,Sn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Sn含量設定在0.0001%以上為宜。
Mo:1%以下 Mo是用來提昇鋼的強度之元素。但是,過度添加的話,將會延緩碳化物的球狀化,在進行冷間加工時會助長不均質的變形而導致表面性狀惡化。因此,將Mo含量設定在1%以下。另一方面,Mo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Mo含量設定在0.001%以上為宜。
Zr:0.5%以下 Zr雖然是對於提昇耐腐蝕性很有效的元素,但是過度添加的話,將會在熱軋時所生成的鏽皮下方生成富Zr層,而在熱軋後導致鋼板發生表面鱗片狀剝離(剝離痕)。因此,乃將Zr含量設定在0.5%以下。另一方面,Zr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將Zr含量設定在0.01%以上為宜。
B:0.005%以下 B是具有提昇淬火性的作用之元素,可以配合需求進行添加。但是,B含量超過0.005%的話,在進行淬火時,很容易在表面發生裂痕。因此,將B含量設定在0.005%以下。另一方面,B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想要添加B的情況下,係將B含量設定在0.0001%以上為宜。
W:0.01%以下 W是具有提昇淬火性的作用之元素,可以配合需求進行添加。但是,W含量超過0.01%的話,在進行淬火時,很容易在表面發生裂痕。因此,將W含量設定在0.01%以下。另一方面,W含量的下限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基於提高添加效果的觀點考量,想要添加W的情況下,係將W含量設定在0.001%以上為宜。
舊沃斯田鐵粒的平均粒徑為25μm以下 藉由將舊沃斯田鐵粒予以微細化,可以提昇粒界強化效果。其結果,將會抑制發生摩擦熱時之差排恢復原狀,因此即使在熱環境下依舊可以維持硬度,可以提昇耐磨損性。為了獲得前述效果,乃將舊沃斯田鐵粒的平均粒徑設定在25μm以下。
[碳化物] 本發明的鋼製零件係含有: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習知技術,是利用雪明碳鐵來提昇耐磨損性,但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是較雪明碳鐵更為硬質,所以藉由析出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可以較諸習知技術更加提昇耐磨損性。
這種情況下,係如先前所述般地,前述碳化物中之較粗大的碳化物是具有抑制靜態磨損的作用,另一方面,前述碳化物中之較細微的碳化物,是具有抑制在因為摩擦而導致溫度上昇狀態下的磨損之作用。因此,藉由分別合宜地控制粗大的碳化物與細微的碳化物之粒徑,可以很有效地提昇鋼製零件在實際使用時的耐磨損性。
此外,在本發明中,係將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中之粒徑為0.1μm以上的碳化物,定義為:粗大的碳化物,將粒徑小於0.1μm的碳化物,定義為:細微的碳化物。
粗大的碳化物 粗大的碳化物,係具有抑制靜態磨損的作用。例如:在作為針織機用針之類的纖維機械零件的情況下,藉由粗大的碳化物的存在,可以降低因為與纖維及附著在纖維上的細石之類的異物的摩擦所導致的磨損。但是,如果粗大的碳化物之平均粒徑小於0.15μm的話,就無法發揮對於靜態磨損的抵抗性。因此,乃將粗大的碳化物之平均粒徑設定為0.15μm以上。另一方面,碳化物變得太過粗大的話,該碳化物作為抵抗物來發揮功能的機會將會減少,因而對於磨損的抵抗效果趨於飽和。因此,將粗大的碳化物的平均粒徑設定為2.5μm以下。粗大的碳化物的個數密度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愈高密度愈好,是設定在250個/mm 2以上為宜。前述粗大的碳化物,無論是存在於結晶粒界或者是存在於結晶粒內都可以。
細微的碳化物 細微的碳化物,係可以將差排組織予以穩定化,而可防止因摩擦熱使得溫度上昇時之差排恢復原狀。因此,藉由析出細微的碳化物,可以抑制因摩擦熱所導致的軟化,可以提昇在熱環境下的耐磨損性。抑制差排恢復原狀的效果,是細微的碳化物的平均粒徑愈小愈好。因此,乃將細微的碳化物的平均粒徑設定為0.05μm以下。另一方面,碳化物太過於微細的話,硬度將會過度上昇而導致脆化。因此,乃將細微的碳化物的平均粒徑設定為0.005μm以上。細微的碳化物生成在結晶粒內的效果,是高於生成在結晶粒界上的效果。細微的碳化物的個數密度雖然並未特別限定,但是密度較高效果較大,所以是設定在0.11個/μm 2以上為宜。
此外,本發明之鋼製零件的組織並未特別限定,只要是能夠符合上述條件之組織的話,即可獲得所期望的特性。本發明的鋼製零件之組織之典型的例子,只要是由:回火麻田散鐵、雪明碳鐵、以及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所構成的組織的話即可。並且前述雪明碳鐵以及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已經完成了球狀化更好。具體而言,係以使用碳化物的平均長徑La與平均短徑Lb,並且依據下列的數式來定義之碳化物的球狀化率達到0.71以上者為佳。 球狀化率=Lb/La 此處,La的數值是將存在於100μm 2的範圍內之所有的碳化物之長徑的總和除以該碳化物的個數而求得的。又,Lb的數值是將存在於100μm 2的範圍內之所有的碳化物之短徑的總和除以該碳化物的個數而求得的。
[板厚度] 前述冷軋鋼板的板厚度,雖然並未特別限定,可以是隨意的厚度,但是以設定在0.1mm以上為宜,設定在0.2mm以上更好。又,板厚度的上限雖然也並未特別限定,但是以設定在2.5mm以下為宜,設定在1.6mm以下更好,設定在0.8mm以下更優。如果板厚度落在0.2mm以上且0.8mm以下的話,可以很適合用來作為針織機用針的素材。
[冷軋鋼板的製造方法] 其次,說明本發明的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之冷軋鋼板的製造方法。
對於具有上述組成分的鋼胚料,依序地實施下列的工序,就可以製造出前述的冷軋鋼板。 (1)加熱 (2)熱軋 (3)冷卻 (4)捲取 (5)第1次退火 (6)冷軋 (7)第2次退火 (8)最終冷軋 (9)加工與熱處理 並且將上述(6)以及(7)的工序,反覆地實施兩次以上。以下,將針對於各工序進行說明。
(1)加熱 首先,對於具有上述的組成分之鋼胚料進行加熱。前述鋼胚料的製造方法,並未特別地限定,係可採用任何適合的方法來製造。例如前述鋼胚料的成分調整,係可以利用高爐暨轉爐法來進行調整,也可以利用電爐法來進行調整。此外,從熔鋼鑄造成鋼胚料時,可以利用連續鑄造法,也可以利用分塊輥軋法來進行。
鋼胚料加熱溫度為1100℃以上且保持時間為1.0小時以上 在前述的加熱階段中,為了使鋼組織均勻化,並且使含在鋼中的碳化物之其中一部分產生固溶,其他的部分晶析出來,乃對於鋼胚料是以鋼胚料加熱溫度為1100℃以上且保持時間為1.0小時以上的條件來進行加熱。
此外,在前述鋼胚料的加熱階段中,雖然必須先讓與其中一部分的C結合後之粗大的Nb、Ti、V系碳化物析出,但是為了讓其他之未固溶碳化物在後續的退火階段中,析出成所期望的尺寸大小,乃在鋼胚料的加熱階段中,先將鋼胚料熔解。如果前述鋼胚料的加熱溫度低於1100℃的話,或者保持時間少於1小時的話,就無法析出粗大的Nb、Ti、V系的碳化物,之後也就無法獲得用來提高對於靜態磨損的阻抗之粗大的Nb、Ti、V系的碳化物。另一方面,如果前述鋼胚料的加熱溫度太高的話,Nb、Ti、V將會產生固溶而減少析出量,因此,乃將前述鋼胚料的加熱溫度設定在1380℃以下為宜。
(2)熱軋 接下來,將加熱後的前述鋼胚料進行熱軋而成為熱軋鋼板。在前述的熱軋過程中,係可依據一般常用的方法來進行粗軋與精軋。
精軋開始溫度為Ac3點以上 在前述熱軋時的精軋開始溫度如果低於Ac3點的話,將會在熱軋後的鋼板中生成伸展後的肥粒鐵,而這種伸展後的肥粒鐵也會殘留在最終製成的冷軋鋼板中。其結果,將會防礙對於提昇耐磨損性有效之碳化物生成在結晶粒內和結晶粒界上。因此,乃將前述熱軋時之精軋開始溫度設定在Ac3點以上。另一方面,前述精軋入口側溫度的上限雖然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以設定在1200℃以下為宜。
此外,前述Ac3點(℃)可利用下列數式(1)計算出來。 Ac3(℃) = 910 - (203 × C 1/2) + (44.7 × Si) - (30 × Mn) - (11 × Cr) + (400 × Ti) + (460 × Al) + (700 × P) +(104 ×V) + 38 …數式(1) 在上述數式(1)中的元素記號係指:各元素的含量(質量%),如果未含有該元素的話,就視為含量是零。
(3)冷卻 從熱軋結束起迄冷卻開始的時間為2.0秒以下 其次,將前述熱軋鋼板進行冷卻。這個時候,如果從熱軋結束起迄冷卻開始的經過時間太長的話,將會在鋼板的表層生成粗大的肥粒鐵粒,並且會殘留至後續的工序中。其結果,將會阻礙對於提昇耐磨損性的碳化物析出在結晶粒界和結晶粒內。因此,乃將從前述熱軋結束起迄冷卻開始的時間設定為2.0秒以下。另一方面,從上述的觀點得知:從前述熱軋結束起迄冷卻開始的時間愈短愈好,因此,下限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基於工業性規模的生產之觀點考量,可以是設定在0.5秒以上,也可以是設定在0.8秒以上。
平均冷卻速度為25℃/秒以上 同樣地,如果前述冷卻時的平均冷卻速度低於25℃/秒的話,將會在鋼板的表層生成粗大的肥粒鐵粒,將會阻礙對於提昇耐磨損性有效的碳化物析出。因此,乃將前述冷卻時的平均冷卻速度設定在25℃/秒以上。另一方面,前述平均冷卻速度的上限,雖然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冷卻速度太快的話,在後續的捲取工序時,將會因為捲取時的變態所導致的體積膨脹而使得捲取形狀變得不佳。因此,基於獲得良好的捲取形狀之觀點考量,係將平均冷卻速度設定在160℃/秒以下為宜,設定在150℃/秒以下更好。
冷卻停止溫度為640℃~720℃ 又,如果在前述冷卻時的冷卻停止溫度太高的話,將會形成由異常粗大的部分與細微的部分所構成之不均勻的組織,其結果,將會阻礙後續之碳化物的生成。因此,乃將冷卻停止溫度設定在720℃以下。另一方面,如果冷卻停止溫度太低的話,將會因為捲取時的變態所導致的體積膨脹而使得捲取形狀變得不佳。其結果,會在後續的冷軋工序中,將不均勻的應變導入鋼板內,而無法獲得所期望之粒徑的碳化物,導致耐磨損性無法提昇。因此,乃將冷卻停止溫度設定在640℃以上。
(4)捲取 在停止進行前述冷卻之後,將冷卻後的前述熱軋鋼板捲取成鋼帶捲狀。這個時候的捲取溫度,雖然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以設定在600~700℃為宜。
(5)第1次退火 退火溫度為650℃以上且720℃以下 退火時間為3小時以上 對於前述捲取後的熱軋鋼板,以退火溫度為650℃以上且720℃以下、退火時間為3小時以上的條件,來實施第1次退火。捲取後之熱軋鋼板的組織,是板狀的雪明碳鐵與肥粒鐵並列的波來鐵組織。如果組織是波來鐵的話,有時候,在後續的冷軋工序中將會無法穩定地導入應變,因而導致冷軋鋼板發生形狀不良的情事。因此,必須破壞波來鐵組織而將碳化物予以球狀化。但是,波來鐵組織的熱穩定性很高,所以很容易維持板狀。必須以高溫進行長時間的保持來將板狀的組織予以斷開,以謀求預先增加界面的面積。因此,前述第1次退火,至少必須是以650℃以上的溫度進行3小時以上的退火。前述第1次退火之後,再度進行冷軋與第2次退火,如此一來,板狀的雪明碳鐵就變得很容易斷開。另一方面,如果退火溫度高於720℃的話,其中有一部分優先地發生組織變化,而成為粗大的組織與細微的組織之混合組織,最後將無法獲得所期望的大小之碳化物,無法提昇耐磨損性。前述退火時間的上限,雖然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太長的話,不僅會降低生產性,退火的效果也會趨於飽和。因此,是設定在20小時以下為宜。
此外,在進行第1次退火之前,先對於熱軋鋼板進行酸洗也是很好的作法。
(6)冷軋 (7)第2次退火 藉由冷軋,來對於原本在第1次退火時被斷開之板狀的碳化物做更進一步的分斷,因而分散到整個鋼板內,再經過第2次退火過程,可以將所期望之大小的碳化物分散到整個鋼板內,因此,對於提昇耐磨損性而言,是很重要的製程。在熱軋捲取後所生成之板狀的碳化物很穩定,很容易殘留至後續的工序,板狀碳化物的生成也會成為發生孔洞、裂縫的原因。此外,如果沒有分散到達整個鋼板內部的話,在沒有生成碳化物的組織部分,就會很容易發生局部性的磨損。
因此,為了促使對於提昇耐磨損性有效的粒徑之碳化物的析出,針對於前述第1次退火後的熱軋鋼板,反覆地實施兩次以上之冷軋與第2次退火。利用冷軋來將生成在鋼板中之板狀的碳化物予以分斷,進而利用第2次退火,可以將所期望的大小之碳化物分散到達整個鋼板內。為了獲得前述的效果,乃將前述冷軋的軋縮率設定在15%以上,將第2次退火時的退火溫度設定在600℃以上。另一方面,如果前述退火溫度高於800℃的話,最後所獲得之組織的舊沃斯田鐵粒變得粗大化,當發生摩擦熱時的抗磨損性能將會降低。因此,乃將前述退火溫度設定在800℃以下。
此外,如果前述第2次退火時的昇溫速度太慢的話,將會造成碳化物之局部性的粗大化,因而無法獲得用來抑制摩擦時的溫度上昇所致之鋼板的軟化所需的細微的碳化物。因此,乃將前述昇溫速度設定在50℃/小時以上。另一方面,前述昇溫速度的上限,雖然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以設定在200℃/秒以下為宜。
雖然前述冷軋的軋縮率是愈高愈好,但是軋縮率為65%以上的話,所製得的冷軋鋼板,會發生形狀不穩定的情事。因此,前述軋縮率係設定在小於65%為宜。
前述冷軋與第2次退火的反覆次數是設定在兩次以上。藉由將冷軋與退火反覆地實施兩次以上,可以促使組織微細化,並且將碳化物分散到整個鋼板內,最終而言,係可獲得所期望的碳化物的大小。想要穩定地獲得良好的鋼板形狀和板厚精度的話,反覆實施的次數愈多愈好,前述反覆的次數之上限,並未特別地限定。但是,如果反覆次數超過五次的話,效果就已經飽和了,因此,將反覆次數設定在五次以下為宜。
(8)最終冷軋 軋縮率為30%以上 以上述的方式,反覆地實施兩次以上的冷軋與第2次退火之後,又實施一次軋縮率為30%以上的最終冷軋。藉由實施軋縮率為30%以上的最終冷軋,可以在進行最終的淬火暨回火時,生成細微的碳化物而可以提昇發生摩擦熱時的耐磨損性。此外,藉由實施軋縮率為30%以上的最終冷軋,舊沃斯田鐵粒徑變得微細化,因而可以更為提昇耐磨損性。雖然前述最終冷軋的軋縮率是愈大愈好,但是65%以上的話,鋼板會發生形狀不穩定的情事。因此,將前述軋縮率設定在小於65%為宜。
此外,對於最終製得的冷軋鋼板,也可以因應需求又實施表面處理。
(9)加工與熱處理 接下來,針對於所製得的冷軋鋼板,實施形成零件形狀的加工與熱處理之後,做成最終的鋼製零件。前述加工的方法,並未特別地限定,可以採用任何合適的加工方法。前述加工,可以是例如:衝孔加工、切削加工、伸線加工、彎曲加工、研磨加工的至少其中一種。
前述熱處理,係包含:在淬火溫度為700℃以上且950℃以下,保持時間為1.0分鐘以上且60分鐘以下之條件下的淬火;以及在回火溫度為100~400℃,保持時間為20分鐘以上且3小時以下之條件下的回火。前述淬火與回火的條件,基於控制碳化物的粒徑和舊沃斯田鐵粒徑來獲得優異的耐磨損性之觀點考量,是很重要的。
為了生成細微的碳化物,必須提高淬火溫度(淬火時的加熱溫度)。因此,將淬火溫度設定在700℃以上,更好是設定在720℃以上。另一方面,淬火溫度太高的話,舊沃斯田鐵粒徑變得太大,耐磨損性會降低。因此,乃將淬火溫度設定在950℃以下,更好是設定在920℃以下。
在實施前述淬火的時候,為了生成所期望的大小之碳化物,必須保持前述加熱溫度為1.0分鐘以上。因此,乃將保持時間設定為1.0分鐘以上。另一方面,保持時間超過60分鐘的話,舊沃斯田鐵粒變粗大化,耐磨損性會降低。因此,乃將保持時間設定為60分鐘以下。在實施前述淬火時的冷卻,是利用油或者其他的冷卻媒體,來進行冷卻至室溫為宜。
為了提昇硬度來獲得較高的耐磨損性,必須降低回火溫度。因此,將回火溫度設定在400℃以下,更好是設定在380℃以下。另一方面,回火溫度太低的話,細微的碳化物無法成長而無法達到所期望的大小。此外,硬度變得太高而導致素材脆化。因此,乃將回火溫度設定在100℃以上,更好是設定在130℃以上。
實施前述回火時的保持時間少於20分鐘的話,不僅是細微的碳化物無法成長而無法達到所期望的大小,硬度也會變得太高而產生脆化,因此,乃將保持時間設定為20分鐘以上。另一方面,保持時間超過3小時的話,細微的碳化物變得太過粗大而無法達到所期望的大小。因此,乃將保持時間設定為3小時以下。
前述熱處理,可以是在前述加工之後才實施,也可以是在前述加工的途中就實施。
藉由上述方法,可以製造出耐磨損性優異的鋼製零件。 雖然前述鋼製零件並未特別地限定,可以使用在任何的用途,但是,特別適用在以纖維機械用零件、軸承零件、以及機械用刀具為首之需要耐磨損性的用途。 [實施例]
利用轉爐進行熔製具有表1所示的組成分之熔鋼,利用連續鑄造法予以做成鋼胚料。接下來,對於前述鋼胚料,依序地實施:加熱、熱軋、冷卻、捲取、第1次退火、冷軋、第2次退火、以及最終冷軋,而做成最終板厚度為約0.4mm的冷軋鋼板。各工序是在如表2、表3所示的條件下實施的,冷軋以及第2次退火,則是反覆地實施了如表3所示的次數。然後,對於前述冷軋鋼板,在如表3所示的條件下,實施了由淬火與回火所構成的熱處理,而製得測試用材料。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係將加工形成零件形狀的加工工序予以省略。
依據下列的步驟,分別測定了所製得的測試用材料中的舊沃斯田鐵粒之平均粒徑、粗大的碳化物之平均粒徑、以及細微的碳化物之平均粒徑。
(舊沃斯田鐵粒徑) 從所製得的測試用材料採取出:碳化物觀察用測試片。將前述組織觀察用測試片之輥軋方向的斷面(L斷面)進行研磨之後,利用二氧化矽膠體進行最終研磨,實施EBSD(電子背向散射繞射技術)測定來界定出舊沃斯田鐵粒界。界定出舊沃斯田鐵粒界之後,求出各個粒徑與粒子個數,計算出圓當量直徑,當作平均粒徑。並且將評比結果顯示於表4。
(粗大的碳化物) 從所製得的測試用材料採取出:碳化物觀察用測試片。將前述組織觀察用測試片之輥軋方向的斷面(L斷面)進行研磨之後,使用1~3體積%的硝酸腐蝕液對於前述研磨面進行腐蝕以使組織浮現出來。接下來,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對於前述組織觀察用測試片的表面,以3000倍的倍率進行拍攝而取得組織圖像。利用切斷法來分別測定顯示在所取得的組織圖像內之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的粒徑,再計算出前述碳化物之粒徑的平均値。對於Nb、Ti、V系之碳化物的識別,則是採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X射線能量散布分析(SEM-EDS分析)來進行識別。針對於顯微鏡的觀察視野,進行元素標定,將雪明碳鐵與雪明碳鐵以外的碳化物分開,將雪明碳鐵以外的碳化物當成Nb、Ti、V系的碳化物。並且將評比結果顯示於表4。此外,針對未觀察到有粗大的碳化物的測試片,將其欄位標示為(-)。
(細微的碳化物) 從所製得的測試用材料採取出:碳化物觀察用測試片,將其厚度打薄至70μm程度之後,利用電解研磨製作成觀察用樣本。利用穿透型電子顯微鏡(TEM)以150000~250000倍的倍率進行觀察,並且採用採用穿透型電子顯微鏡-X射線能量散布分析(TEM-EDS分析)來進行識別含有Nb、Ti、V之至少其中一種元素的碳化物,利用切斷法來求出各個碳化物的直徑,將所取得的粒徑算術平均之後,當作細微的碳化物的平均粒徑。並且將評比結果顯示於表4。此外,針對未觀察到有細微的碳化物的測試片,將其欄位標示為(-)。
(耐磨損性) 根據下列的兩種條件,對於所製得之淬火暨回火後之鋼板的耐磨損性進行評比。
首先,利用下列的步驟,針對於幾乎沒有發生摩擦所導致的溫度上昇之靜態的條件下的耐磨損性,進行了評比。
從各個測試片採取出圖1所示的形狀之磨損測試片10。每一個磨損測試片10都穿設有四個用來讓紗線通過的孔洞11。
使用圖2所示的磨損測試裝置20,對於磨損測試片10實施了磨損試驗。具體而言,係將從紗線釋出裝置21給送出來的紗線S在接觸於磨損測試片10之孔洞11的側面的狀態下,在一個孔洞滑動走線10萬公尺,並且測定該孔洞的磨損量。紗線S是使用全消光滌綸編成的紗線,而作為走線速度,是將紗線S的走線速度設定在5公尺/分鐘。又,使用張力調整裝置22將紗線的張力調整在10±2N/公分。
如圖3所示,在孔洞11與紗線接觸的地方,因為磨損而形成了溝12。在紗線進行走線了10萬公尺的時點,停止走線,利用光學顯微鏡測定了溝12的深度d(磨損深度)。
四個孔洞11都實施了同樣的試驗,將所取得之四個磨損深度的平均値當作該磨損測試片的磨損深度。將磨損深度小於490μm之磨損測試片的耐磨損性評比為良(〇);將磨損深度為490μm以上之磨損測試片的耐磨損性評比為不良(×)。並且將評比結果顯示於表4。
其次,為了進行在因摩擦而導致溫度上昇的條件下的耐磨損性評比,乃將紗線的走線速度改成180公尺/分鐘,除了這種條件之外,都是採用與上述靜態條件下的試驗同樣的步驟來實施試驗,以同樣的基準來評比了耐磨損性。並且將評比結果顯示於表4。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Figure 02_image005
Figure 02_image007
10:磨損測試片 11:孔洞 12:溝 20:磨損測試裝置 21:紗線釋出裝置 22:張力調整裝置 23:紗線捲取裝置 S:紗線 d:磨損深度
[圖1]係顯示磨損測試片的形狀之示意圖。 [圖2]係磨損測試裝置之示意圖。 [圖3]係顯示實施例所使用之磨損測試裝置的形狀之示意圖。
10:磨損測試片 11:孔洞

Claims (4)

  1. 一種鋼製零件,其組成分,以質量%計,係含有 C:0.6~1.25%、 Si:0.10~0.55%、 Mn:0.20~2.0%、 P:0.0005~0.05%、 S:0.01%以下、 Al:0.001~0.1%、 N:0.001~0.009%、 Cr:0.05~0.55%、以及 從Ti:0.05~1.0%、Nb:0.1~0.5%及V:0.01~1.0%之中選出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其餘的組成分是Fe以及不可避免的雜質, 舊沃斯田鐵粒的平均粒徑為25μm以下,並且 含有碳化物,該碳化物係含有Nb、Ti、V的至少其中一種元素之碳化物,而且 在前述碳化物中之粒徑為0.1μm以上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15~2.5μm,在前述碳化物中之粒徑小於0.1μm之粒子的平均粒徑為0.005~0.05μm。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鋼製零件,前述組成分,以質量%計,還含有:從 Sb:0.1%以下、 Hf:0.5%以下、 REM:0.1%以下、 Cu:0.5%以下、 Ni:3.0%以下、 Sn:0.5%以下、 Mo:1%以下、 Zr:0.5%以下、 B:0.005%以下、以及 W:0.01%以下所組成的群中選出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鋼製零件,其中,前述鋼製零件是:纖維機械用零件、軸承零件以及機械用刀具之任一種。
  4. 一種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係將具有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組成分的鋼胚料,以胚料加熱溫度為1100℃以上、保持時間為1.0小時以上的條件來進行加熱; 將被加熱後之前述鋼胚料,以精軋開始溫度為Ac3點以上的條件,進行熱軋而成為熱軋鋼板; 將前述熱軋鋼板,以從前述熱軋結束起迄冷卻開始的時間為2.0秒以下、平均冷卻速度為25℃/秒以上、冷卻停止溫度為640℃~720℃的條件,進行冷卻; 將冷卻後的前述熱軋鋼板進行捲取; 對於前述捲取後的熱軋鋼板,實施:退火溫度為650℃以上且720℃以下、退火時間為3小時以上的條件之第1次退火; 對於前述第1次退火後的熱軋鋼板,反覆地實施兩次以上之軋縮率為15%以上的冷軋以及退火溫度為600~800℃、昇溫速度為50℃/小時以上的第2次退火,然後,再實施軋縮率為30%以上的最終冷軋而成為冷軋鋼板; 然後對於前述冷軋鋼板,實施了: 加工成零件形狀的加工處理、以及 包含了:淬火溫度為700℃以上且950℃以下、保持時間為1.0分鐘以上且60分鐘以下之條件的淬火、以及回火溫度為100~400℃、保持時間為20分鐘以上且3小時以下之條件的回火之熱處理。
TW111122349A 2021-06-18 2022-06-16 鋼製零件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TWI794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2030 2021-06-18
JP2021102030 2021-06-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2876A TW202302876A (zh) 2023-01-16
TWI794118B true TWI794118B (zh) 2023-02-21

Family

ID=84527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349A TWI794118B (zh) 2021-06-18 2022-06-16 鋼製零件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24953A1 (zh)
JP (2) JP7334868B2 (zh)
CN (1) CN117413081A (zh)
TW (1) TWI794118B (zh)
WO (1) WO2022264948A1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39881A (zh) * 2019-04-17 2020-11-01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鋼板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成形體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8331B2 (ja) * 2008-12-11 2013-10-30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耐摩耗性焼入れ焼戻し部品用鋼材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117140B2 (ja) * 2014-03-28 2017-04-19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繊維機械部品用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15039B2 (ja) * 2016-04-13 2019-12-04 日鉄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靭性に優れる耐摩耗性鋼板
EP3848477A4 (en) * 2019-11-08 2022-05-25 Tokushu Kinzoku Excel Co., Ltd. HIGH CARBON COLD ROLLED STEEL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AND HIGH CARBON STEEL MECHANICAL PART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2039881A (zh) * 2019-04-17 2020-11-01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鋼板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成形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13081A (zh) 2024-01-16
TW202302876A (zh) 2023-01-16
JPWO2022264948A1 (zh) 2022-12-22
JP2023116800A (ja) 2023-08-22
WO2022264948A1 (ja) 2022-12-22
EP4324953A1 (en) 2024-02-21
JP7334868B2 (ja) 2023-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05378B2 (en) Spring steel wire rod excellent in decarburization resistance and wire drawing workabilit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5482971B2 (ja) 冷間鍛造性に優れた鋼線材または棒鋼
JP6160783B2 (ja) 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30986B1 (ko) 고탄소 강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880245B1 (ja) 高炭素冷延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高炭素鋼製機械部品
KR20190060805A (ko) 침탄용 강판, 및 침탄용 강판의 제조 방법
JP5280324B2 (ja) 精密打抜き用高炭素鋼板
JP4465057B2 (ja) 精密打抜き用高炭素鋼板
JPWO2019044971A1 (ja) 浸炭用鋼板、及び、浸炭用鋼板の製造方法
JP4974285B2 (ja) 加工性に優れた中・高炭素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80001B2 (ja) 軸受鋼鋼材の製造方法
WO2022153790A1 (ja) マルテンサ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94118B (zh) 鋼製零件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JP7226564B2 (ja) ステンレス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刃物、ならびに、カトラリー
JP4161090B2 (ja) 打抜き性に優れた高炭素鋼板
TWI815504B (zh) 冷軋鋼板、鋼製零件、冷軋鋼板的製造方法以及鋼製零件的製造方法
JPH11264049A (ja) 高炭素鋼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33426B2 (ja) 熱処理用鋼材
JP2018070963A (ja) 軸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