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3712B - 半導體元件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3712B TWI793712B TW110129450A TW110129450A TWI793712B TW I793712 B TWI793712 B TW I793712B TW 110129450 A TW110129450 A TW 110129450A TW 110129450 A TW110129450 A TW 110129450A TW I793712 B TWI793712 B TW I79371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etch stop
- stop layer
- conductive layer
-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9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formed through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in via holes or trenches, e.g. non-conductive sidewall lin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29—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34—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in functional dielectric layers, e.g. dielectric etch-stop, barrier, capping or liner layers formation of thin insulating films on the sidewalls or on top of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77—Filling of holes, grooves or trenches, e.g. vias, with condu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1—Internal lead connections, e.g. via connections, feedthrough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26—Layer connectors, e.g. plate connectors, solder or adhesive laye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31—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3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layer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4/83—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using a layer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26—Layer connectors, e.g. plate connectors, solder or adhesive laye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31—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3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321—Disposition
- H01L2224/32135—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32145—Disposition the layer connector 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stack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3—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using a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838—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224/83894—Direct bonding, i.e. join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ng interactions at their interfaces, e.g. covalent bonds, van der Waals forces
- H01L2224/83896—Direct bonding, i.e. join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intermolecular attracting interactions at their interfaces, e.g. covalent bonds, van der Waals forces between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surfaces, e.g. oxide or nitride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該半導體元件具有一半導體晶粒,具有一第一導電層;一第一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一第二半導體晶粒,具有一第二導電層,該第二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一第一貫穿基底通孔,沿著該第二半導體晶粒與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延伸到該第一半導體晶粒,並位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以及一第二貫穿基底通孔,延伸到該第二半導體晶粒,沿著該第二蝕刻終止層設置,並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係大於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
Description
本申請案主張2020年11月2日申請之美國正式申請案第17/087,073號的優先權及益處,該美國正式申請案之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以及該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較大厚度之蝕刻終止層的半導體元件以及該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
半導體元件係使用在不同的電子應用,例如個人電腦、手機、數位相機,或其他電子設備。半導體元件的尺寸係逐漸地變小,以符合計算能力所逐漸增加的需求。然而,在尺寸變小的製程期間,係增加不同的問題,且如此的問題在數量與複雜度上持續增加。因此,仍然持續著在達到改善品質、良率、效能與可靠度以及降低複雜度方面的挑戰。
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僅係提供背景技術,並未承認上文之「先前技術」說明揭示本揭露之標的,不構成本揭露之先前技術,且上文之「先前技術」之任何說明均不應作為本案之任一部分。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具有一第一半導
體晶粒,包含一第一導電層;一第一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一第二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二導電層,該第二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一第一貫穿基底通孔,沿著該第二半導體晶粒與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延伸到該第一半導體晶粒,並位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以及一第二貫穿基底通孔,延伸到該第二半導體晶粒,沿著該第二蝕刻終設置,並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係大於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包含一相同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該厚度對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該厚度之一比率,係介於大約1.1到大約2.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的一寬度係等於或大於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的一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上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與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多個絕緣層,位在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的各側壁上,其中,該等絕緣層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四乙氧基矽烷(tetra-ethyl ortho-silicate)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黏著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之間,其中,該黏著層包含鈦、鉭、鈦鎢或氮化錳(manganese nitride)。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晶種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之間,其中,該晶種層包含銅或釕
(ruthenium)。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第一接合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且位在該第一半導體晶粒與該第二半導體晶粒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的一深寬比,係介於大約1:6到大約1:15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半導體晶粒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以及一第二基底,該第二介電層位在該第一接合層上,該第二基底位在該第二介電層上,該第二導電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介電層中,以及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沿著該第二基底設置,延伸到該第二介電層,沿著該第二蝕刻終止層設置,並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介電層包含氧化矽,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包含氮化矽、氮氧化矽或氮碳化矽(silicon carbonitride)。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晶種層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10nm到大約40nm之間。
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半導體晶粒,該第一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一導電層;形成一第一蝕刻終止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接合一第二半導體晶粒到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其中,該第二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二導電層以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該第二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以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具有一厚度,係大於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執行一通孔蝕刻製程,以同時形成一第一通孔開口以及
一第二通孔開口,其中,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經由該第一通孔開口暴露,以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經由該第二通孔開口暴露;共形地形成多個絕緣層在該第一通孔開口與該第二通孔開口中;執行一沖孔(punch)蝕刻製程,藉由移除形成在該第一通孔開口與該第二通孔開口上的該等絕緣層、形成在該第一導電層上的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以及形成在該第二導電層上的該第二蝕刻終止層,以延伸該第一通孔開口與該第二通孔開口;以及一體成形一第一貫穿基底通孔在該第一通孔開口中以及一第二貫穿基底通孔在該第二通孔開口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包含一相同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包含氮化矽、氮氧化矽或氮碳化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孔蝕刻製程使用一蝕刻劑,該蝕刻劑包含八氟異丁烯(perfluoroisobutylene)或六氟丁二烯(hexafluorobutadiene)。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沖孔蝕刻製程使用一蝕刻劑,該蝕刻劑包含四氟甲烷(tetrafluoromethane)。
本揭露之再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的製備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半導體晶粒,該第一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一導電層;形成一第一蝕刻終止層在該第一導電層上;接合一第二半導體晶粒到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其中,該第二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二導電層以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該第二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以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包含一材料,該材料具有相對於
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一蝕刻選擇性;執行一通孔蝕刻製程,以同時形成一第一通孔開口以及一第二通孔開口,其中,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經由該第一通孔開口暴露,以及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經由該第二通孔開口暴露;共形地形成多個絕緣層在該第一通孔開口與該第二通孔開口中;執行一沖孔蝕刻製程,藉由移除形成在該第一通孔開口與該第二通孔開口上的該等絕緣層、形成在該第一導電層上的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以及形成在該第二導電層上的該第二蝕刻終止層,以延伸該第一通孔開口與該第二通孔開口;以及同時形成一第一貫穿基底通孔在該第一通孔開口中以及一第二貫穿基底通孔在該第二通孔開口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孔蝕刻製程具有該第一蝕刻終止層對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一蝕刻率比,係介於大約1.05:1到大約25:1之間。
由於本揭露該半導體元件的設計,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較大厚度係可在該等通孔開口(via openings)形成期間,補償過蝕刻(over etching)的不良反應(adverse effect)。因此,可改善該半導體元件的良率/效能。
上文已相當廣泛地概述本揭露之技術特徵及優點,俾使下文之本揭露詳細描述得以獲得較佳瞭解。構成本揭露之申請專利範圍標的之其它技術特徵及優點將描述於下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瞭解,可相當容易地利用下文揭示之概念與特定實施例可作為修改或設計其它結構或製程而實現與本揭露相同之目的。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亦應瞭解,這類等效建構無法脫離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之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
1A:半導體元件
1B:半導體元件
1C:半導體元件
1D:半導體元件
1E:半導體元件
10:製備方法
100:第一半導體晶粒
101:第一基底
103:第一介電層
105:第一裝置
107:第一導電層
200:第二半導體晶粒
201:第二基底
203:第二介電層
205:第二裝置
207:第二導電層
301:第一蝕刻終止層
301BS:下表面
303:第二蝕刻終止層
305:第一接合層
307:第二接合層
309:第一鈍化層
311:絕緣層
311SW:側壁
313:阻障層
315:黏著層
317:晶種層
319:上導電層
321:第一貫穿基底通孔
321SW:側壁
323:第二貫穿基底通孔
323SW:側壁
325:調整層
325SW:側壁
401:第一開口
403:第一遮罩層
405:第一通孔開口
407:第二通孔開口
409:填充材料
411:第一凹陷空間
411BS:下表面
411SW:側壁
413:第二凹陷空間
D1:深度
D2:深度
D3:深度
S11:步驟
S13:步驟
S15:步驟
S21:步驟
S23:步驟
S25:步驟
T1:厚度
T2:厚度
T3:厚度
W1:寬度
W2:寬度
W3:寬度
W4:寬度
Z:方向
參閱實施方式與申請專利範圍合併考量圖式時,可得以更全面了解本申請案之揭示內容,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係指相同的元件。
圖1例示本揭露一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之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到圖15例示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製備該半導體元件之製備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圖16到圖20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該半導體元件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圖21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該半導體元件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圖22到圖24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該半導體元件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圖25到圖27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該半導體元件之一製備流程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以下描述了組件和配置的具體範例,以簡化本揭露之實施例。當然,這些實施例僅用以例示,並非意圖限制本揭露之範圍。舉例而言,在敘述中第一部件形成於第二部件之上,可能包含形成第一和第二部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也可能包含額外的部件形成於第一和第二部件之間,使得第一和第二部件不會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揭露之實施例可能在許多範例中重複參照標號及/或字母。這些重複的目的是為了簡化和清楚,除非內文中特別說明,其本身並非代表各種實施例及/或所討論的配置之間有特定的關係。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之下(beneath)」、「下面(below)」、「下部的(lower)」、「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關係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空間相對關係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亦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所述裝置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用的空間相對關係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應當理解,當形成一個部件在另一個部件之上(on)、與另一個部件相連(connected to)、及/或與另一個部件耦合(coupled to),其可能包含形成這些部件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並且也可能包含形成額外的部件介於這些部件之間,使得這些部件不會直接接觸的實施例。
應當理解,儘管這裡可以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或區段(sections),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這些術語的限制。相反,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與另一個區域、層或區段所區分開。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進步性構思的教導的情況下,下列所討論的第一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除非內容中另有所指,否則當代表定向(orientation)、布局(layout)、位置(location)、形狀(shapes)、尺寸(sizes)、數量(amounts),或其他量測(measures)時,則如在本文中所使用的例如「同樣的(same)」、「相等的(equal)」、「平坦的(planar)」,或是「共面的(coplanar)」等術語(terms)並非必要意指一精確地完全相同的定向、布局、位置、形狀、尺寸、數量,或其他量測,但其意指在可接受的差異
內,係包含差不多完全相同的定向、布局、位置、形狀、尺寸、數量,或其他量測,而舉例來說,所述可接受的差異係可因為製造流程(manufacturing processes)而發生。術語「大致地(substantially)」係可被使用在本文中,以表現出此意思。舉例來說,如大致地相同的(substantially the same)、大致地相等的(substantially equal),或是大致地平坦的(substantially planar),係為精確地相同的、相等的,或是平坦的,或者是其係可為在可接受的差異內的相同的、相等的,或是平坦的,而舉例來說,所述可接受的差異係可因為製造流程而發生。
在本揭露中,一半導體元件通常意指可藉由利用半導體特性(semi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運行的一元件,而一光電元件(electro-optic device)、一發光顯示元件(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一半導體線路(semiconductor circuit)以及一電子元件(electronic device),係均包括在半導體元件的範疇中。
應當理解,在本揭露的描述中,上方(above)(或之上(up))係對應Z方向箭頭的該方向,而下方(below)(或之下(down))係對應Z方向箭頭的相對方向。
圖1例示本揭露一實施例之一半導體元件1A之製備方法10的流程示意圖。圖2到圖15例示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製備該半導體元件1A之製備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考圖1及圖2,在步驟S11,可提供一第一半導體晶粒100,而第一半導體晶粒100包含一第一導電層107,一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可形成在第一導電層107上,以及一第一接合層305可形成在第一蝕刻終止層301上。
請參考圖2,第一半導體晶粒100可包含一第一基底101、一第一介電層103、多個第一裝置105(為了清楚,僅顯示兩個)以及第一導電層107。
舉例來說,第一基底101可包含矽、鍺、矽鍺、矽碳、矽鍺碳、鎵、砷化鎵、砷化銦(indium arsenide)、磷化銦(indium phosphorus)或其他IV-IV族、III-V族或II-VI族半導體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基底101可包括一有機半導體或一層式半導體,例如矽/矽鍺、絕緣體上覆矽或絕緣體上覆矽鍺。當基底101包含絕緣體上覆矽時,基底101可包括含矽的一上半導體層與一下半導體層,以及一埋入隔離層,該埋入隔離層可將該上半導體層與該下半導體層分隔開。舉例來說,該埋入隔離層可包含一結晶(crystalline)或非結晶(non-crystalline)氧化物、氮化物或其任何組合。
請參考圖2,第一介電層103可形成在第一基底101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03可為一堆疊層結構。第一介電層103可包括複數個第一隔離子層。每一第一隔離子層可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0.5μm到大約3.0μm之間。舉例來說,該複數個第一隔離子層可包含氧化矽、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未摻雜的矽酸鹽玻璃(undoped silicate glass)、氟化矽酸鹽玻璃(fluorinated silicate glass)、低介電常數(low-k)介電材料、類似物或其組合。該複數個第一隔離子層可包含不同材料,但並不以此為限。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可具有一介電常數,該介電常數小於3.0,甚至是小於2.5。在一些實施例中,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可具有一介電常數,該介電常數小於2.0。在所述的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103包含氧化矽。
第一介電層103的製作技術可包含多個沉積製程,例如化學氣相沉積、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沉積、蒸鍍(evaporation)或是旋轉塗佈。在該等沉積製程之後,可分別對應執行多個平坦化製程,以移除多餘材料,並提供一大致平坦表面給接下來的處理步驟。在第一介電層103形成之後,可形成該等第一裝置105以及第一導電層107。
請參考圖2,該等第一裝置105可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3的一下部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第一裝置105可形成在第一基底101上。舉例來說,該等第一裝置105可為雙極接面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二極體、快閃記憶體、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電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ies)、影像感測器、微機電系統、主動元件或被動元件。
請參考圖2,第一導電層107可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3的上部中。在所述的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107的上表面可大致與第一介電層103的上表面為共面。第一導電層107可為第一半導體晶粒100的一墊層。舉例來說,第一導電層107可包含鋁、銅、鋁-銅合金、鋁合金、銅合金或其他適合的導電材料。第一導電層107的製作技術可包含一沉積製程以及接續的一光蝕刻製程,該陳跡製程係例如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蒸鍍或噴濺,而該光蝕刻製程係界定第一導電層107的圖案。
請參考圖2,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可形成在第一導電層107與第一介電層103上。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製作技術可包含化學氣相沉積、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沉積或類似製程。
請參考圖2,第一接合層305可形成在第一蝕刻終止層301
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來說,第一接合層305可包含選自下列的一非有機材料:未參雜的矽酸鹽玻璃、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矽、氧化氮化矽,及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來說,第一接合層305可包含一聚合物層,例如一環氧基樹脂(epoxy)、聚醯亞胺(polyimide)、苯并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聚苯并噁唑(polybenzoxazole),或類似物。第一接合層305的製作技術可包含一沉積製程,例如化學氣相沉積、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沉積、蒸鍍或旋轉塗佈。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虛擬(dummy)導電層(為了清楚,圖未示)可形成在第一接合層305中。該等虛擬導電層的各上表面可大致與第一接合層305的上表面為共面。
舉例來說,該等虛擬導電層可包含鎢、鈷、鋯、鉭、鈦、鋁、釕、銅、金屬碳化物(例如碳化鉭、碳化鈦、碳化鉭鎂)、金屬氮化物(例如氮化鈦)、過渡金屬鋁化物,或其組合。
應當理解,在本揭露的描述中,將一元漸視為一「虛擬(dummy)」元件,係指當半導體元件1A在操作狀態時,沒有外部電壓或電流施加到該元件。
請參考圖1及圖3,在步驟S13,可提供一第二半導體晶粒200,而第二半導體晶粒200具有一第二導電層207以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303,以及一第二接合層307可形成在第二半導體晶粒200上。
請參考圖3,第二半導體晶粒200與第一半導體晶粒100可提供不同功能。舉例來說,第一半導體晶粒100可提供一邏輯功能,以及第二半導體晶粒200可提供一記憶體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晶粒100與第二半導體晶粒200可提供相同功能。
請參考圖3,第二半導體晶粒200可具有類似於第一半導體
晶粒100的一結構。第二半導體晶粒200可包括一第二基底201、一第二介電層203、多個第二裝置205(為了清楚,僅顯示一個)、一第二導電層207以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第一半導體晶粒100與第二半導體晶粒200之間的類似元件編號係可包含相同材料,其製作技術可包含相同製程,但並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第二基底201可包含與第一基底101相同的一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層207可形成在第二介電層203中。第二導電層207可為第二半導體晶粒200的一後段(back end)導電線。舉例來說,第二導電層207可包含銅、鋁、鈦、鎢、類似物,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層207可為第二半導體晶粒200的一墊層。第二導電層207哦上表面可大致與第二介電層203的上表面為共面。第二導電層207可包含與第一導電層107相同的一材料,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圖3,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形成在第二導電層207上,以及形成在第二介電層203中。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製作技術包含化學氣相沉積、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沉積或類似製程,以及可在第二介電層203形成期間形成第二蝕刻終止層303。
請參考圖3,第二接合層307可形成在第二半導體晶粒200上。尤其是,第二接合層307可形成在第二介電層203上。第二接合層307可包含與第一接合層305相同的一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虛擬導電層(為了清楚,圖未示)可形成在第二接合層307中。該等虛擬導電層的各上表面可大致與第二接合層307的上表面為共面。
請參考圖1及圖4,在步驟S15,第二半導體晶粒200可經由
一接合製程以一上下顛倒的方式接合到第一半導體晶粒100上。
請參考圖4,第二半導體晶粒200與第一半導體晶粒100可以一面對面(face-to-face)方式接合。尤其是,在接合製程期間,第二接合層307可置放在第一接合層305上。第二介電層203可在第二接合層307上。第二基底201可在第二介電層203上。第二導電層207可在第一蝕刻終止層301上方。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在第二導電層207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晶粒200與第一半導體晶粒100可以一背對面(back-to-face)的方式接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執行一熱處理製程以達到對於接合製程之第一接合層305與第二接合層307的多個元件之間的一混合接合(hybrid bonding)。接合製程的一溫度可介於大約300℃到大約450℃之間。該混合接合可包括一介電質對介電質(dielectric-to-dielectric)接合及/或一金屬對金屬(metal-to-metal)接合。該介電質對介電質接合可源自於第一接合層305與第二接合層307之間的接合。該金屬\對金屬接合可源自於在第一接合層305與第二接合層307中的該等虛擬導電層之間的接合。意即,該等虛擬導電層可促進第一半導體晶粒100與第二半導體晶粒200之間的接合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包含相同材料,例如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氮化矽或氮碳化矽。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一厚度T2可大於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一厚度T1。第二蝕刻終止層之厚度T2對第一蝕刻終止層之厚度T1的比率,係介於大約1.1到2.0之間。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厚度T2可補償源自在將於後描述之多個通孔開口形成期間之過蝕刻的不良反應。
應當理解,在本揭露中,氮氧化矽表示一物質(substance),其係包含矽、氮以及氧,且在其中之氧的一比率係大於氮的一比率。氧化氮化矽係表示一物質,其係包含矽、氧以及氮,且在其中之氮的一比率係大於氧的一比率。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包含不同材料。舉例來說,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可包含一材料,該材料對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具有蝕刻選擇性。舉例來說,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氮化矽、氮碳化矽、氮化矽硼(silicon boron nitride),或氮化矽碳硼(boron carbon silicon nitride)。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具有相同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具有不同厚度。可依據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對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蝕刻選擇性,確定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厚度T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厚度T2。
請參考圖1、圖5及圖6,在步驟S17,一第一鈍化層309可形成在第二半導體晶粒200的第二基底201上,以及一第一開口401可形成在第一鈍化層309中。
請參考圖5,第一鈍化層309可藉由一沉積製程而形成在第二基底201上,該沉積製程係例如化學氣相沉積、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沉積、蒸鍍或旋轉塗佈。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來說,第一鈍化層309包含選自下列的一非有機材料: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矽、氧化氮化矽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來說,第一鈍化層309可包含一聚合物層,例如環氧基樹脂(epoxy)、聚醯亞胺(polyimide)、苯并環丁烯
(benzocyclobutene)、聚苯并噁唑(polybenzoxazole),或類似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第一鈍化層309之前,可藉由一薄化製程以薄化第二基底201。該薄化製程可為一蝕刻製程、一化學研磨製程或是一拋光製程。
請參考圖6,第一開口401可藉由一微影製程以及接續的一蝕刻製程而形成在第一鈍化層309中。
請參考圖1、圖7及圖9,在步驟S19,可同時形成一第一通孔開口405以及一第二通孔開口407,以暴露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
請參考圖7,一第一遮罩層403可藉由一微影製程而形成在第一鈍化層309上以及形成在第一開口401中。第一遮罩層403可具有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圖案。
請參考圖8,可執行一通孔蝕刻製程以同時形成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孔蝕刻製程可為一多步驟非等向性乾蝕刻製程。第一通孔開口405可從第一開口401沿著第一鈍化層309、沿著第二基底201、沿著第二介電層203、沿著第二接合層307、沿著第一接合層305而延伸所形成,並暴露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一部分。第二通孔開口407可從第一開口401沿著第一鈍化層309、沿著第二基底201而延伸到第二介電層203所形成,並暴露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一部分。
請參考圖8,第一通孔開口405的一寬度W1可等於或小於第二通孔開口407的一寬度W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寬度W2可介於大約5μm到15μm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孔開口405
可具有一深度D1,係介於大約20μm到160μm之間。尤其是,第一通孔開口405的深度D1可介於大約50μm到大約130μm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孔開口405可具有一深寬比,係介於大約1:8到大約1:35之間。尤其是,第一通孔開口405的深寬比可介於大約1:13到大約1:25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通孔開口407具有一深寬比,係介於大約1:6到大約1:15之間。尤其是,第二通孔開口407的深寬比可介於大約1:7到大約1:12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在接近其各自上部具有一稍微的正斜率(slight positive slope)及/或一錐形輪廓(tapered profile)。如此的錐形輪廓可改善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內之多個金屬離子的擴散,並可減少充填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時間。
按照慣例,對於同時形成具有不同深寬比的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該通孔蝕刻製程的蝕刻持續時間(etch duration)可能必須足夠長,以形成較深的通孔開口(例如對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通孔開口405)。在此情況下,較淺的通孔開口(例如第二通孔開口407)可進行過蝕刻。因此,可完全移除第二蝕刻終止層303,且可能損傷第二導電層207。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了克服前述問題,該通孔蝕刻製程可包括富含碳及鹵素的多個蝕刻劑。舉例來說,該等蝕刻劑可為八氟異丁烯或六氟丁二烯。該等富含碳/鹵素蝕刻劑係可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及/或第一蝕刻終止層301進行反應,以形成多個聚合副產品(polymeric byproducts),而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及/或第一蝕刻終止層301係包含氮化
矽、氮氧化矽或氮碳化矽。該等聚合副產品可當作多個保護層,以減輕由該通孔蝕刻製程之過蝕刻所造成的不良反應。此外,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較大厚度係可當作一緩衝,以補償該過蝕刻的不良反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該通孔蝕刻製程期間,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可包含一材料,該材料具有相對於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蝕刻選擇性。舉例來說,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對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蝕刻率,係介於大約1.05:1到大約25:1之間;尤其是,在該通孔蝕刻製程期間,係介於大約1.5:1到大約15:1之間。在此情況下,在該通孔蝕刻製程期間,該蝕刻率係可依據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對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蝕刻率,以修改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厚度T1與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厚度T2。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形成之後,係可移除第一遮罩層403。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可包含一材料,該材料具有相對於第二介電層203的蝕刻選擇性。舉例來說,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對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蝕刻率,係可介於大約1.05:1到大約25:1之間;尤其是,在該通孔蝕刻製程期間,該蝕刻率係介於大約105:1到大約15:1之間。
請參考圖1及圖9,在步驟S21,一絕緣層311可共形地形成在第一開口401中、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
請參考圖9,在一些實施例中,舉例來說,絕緣層311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四乙氧基矽烷或其組合。絕緣層311可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50nm到大約200nm之間。舉例來說,絕緣層311的製作技術可包含化學氣相沉積或電漿加強化學氣相沉積。在一些實施例
中,舉例來說,絕緣層311可包含聚對二甲苯(Parylene)、環氧基樹脂(epoxy)或是聚對二甲苯(poly(p-xylene))。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311可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1μm到大約5μm之間。舉例來說,絕緣層311的製作技術包含旋轉塗佈以及接續的一固化(curing)製程。
請參考圖1及圖10,在步驟S23,可執行一沖孔蝕刻製程以擴展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
請參考圖10,係可藉由該沖孔蝕刻製程而移除絕緣層311形成在第一蝕刻終止層301上的該部分、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形成在第一導電層107上的該部分、絕緣層311形成在第二蝕刻終止層303上的該部分,以及第二蝕刻終止層303形成在第二導電層207上的該部分。在該沖孔蝕刻製程之後,絕緣層311可被劃分成多個區段。第一導電層107可經由第一通孔開口405而暴露。第二導電層207可經由第二通孔開口407而暴露。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沖孔蝕刻製程可為一多步驟非等向性乾蝕刻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沖孔蝕刻製程可包含四氟甲烷。
應當理解,在本揭露中,術語「區段(segment)」可與術語「部分(portion)」進行互換使用。
請參考圖1及圖11到圖15,在步驟S25,一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可形成在第一開孔通口405中,以及一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可形成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
請參考圖11,一阻障層313可共形地形成在第一導電層107上、在第二導電層207上,以及在絕緣層311上。阻障層313可位在第一開口401中、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阻障層313可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5nm到大約50nm之間。舉例來說,阻障層
313可包含鉭、氮化鉭、鈦、氮化鈦、錸(rhenium)、硼化鎳(nickel boride)或是氮化鉭/鉭之雙層。阻障層313的製作技術可包含沉積製程,例如物理氣相沉積、離子層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或噴濺。阻障層313可抑制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的導電材料擴散進入到第一半導體晶粒100或第二半導體晶粒200中。
請參考圖12,一黏著層315可共形地形成在阻障層313上、在第一開口401中、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黏著層315可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5nm到大約50nm之間。舉例來說,黏著層315可包含鈦、鉭、鈦鎢或氮化錳。黏著層315的製作技術可包含沉積製程,例如物理氣相沉積、離子層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或噴濺。黏著層315可改善將在之後製造的一晶種層與阻障層313之間的一黏性。
請參考圖13,一晶種層317可形成在黏著層315上、在第一開口401中、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晶種層可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10nm道大約40nm之間。舉例來說,晶種層317可包含銅或釕(ruthenium)。晶種層317的製作技術可包含沉積製程,例如物理氣相沉積、離子層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或噴濺。在藉由一電鍍製程形成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期間,晶種層317係可降低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電阻。
請參考圖14,可形成一層填充材料409以完全填滿第一通孔開口405、第二通孔開口407以及第一開口401。舉例來說,該層填充材料409包含銅。該層填充材料409的製作技術可包含使用一鍍覆溶液(plating solution)的一電鍍製程。該鍍覆溶液可包含硫酸銅(copper sulfate)、甲烷磺酸銅(copper methane sulfonate)、葡萄糖酸銅(copper
gluconate)、氨基磺酸銅(copper sulfamate)、硝酸銅(copper nitrate)、磷酸銅(copper phosphate)或氯化銅(copper chloride)。鍍覆溶液的pH值可介於大約2到6之間;尤其是,介於大約3到5之間。電鍍製程的製程溫度可維持在大約40℃到大約75℃之間;尤其是,介於大約50℃到大約7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鍍覆溶液可包含促進劑(accelerators)、抑制劑(suppressors)或平衡劑(levelers)。該等促進劑可包含幫助提升沉積率的一極性硫、氧或氮官能基(polar sulfur,oxygen,or nitrogen functional group),並可促進密集成核(dense nucleation)。該等促進劑可存在於一低濃度程度,舉例來說,該低濃度程度係介於大約0到大約200ppm之間。該等抑制劑係為添加劑(additives),其係降低鍍覆率,且通常存在於較高濃度的電鍍槽(plating bath)中,舉例來說,該高濃度係介於大約5ppm到大約1000ppm之間。該等抑制劑可為具有高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的聚合物界面活性劑(polymeric surfactants),例如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該等抑制劑係藉由吸收在表面上並形成多個銅離子的阻障層以減慢沉積率。因為其大尺寸與低擴散率,所以該等抑制劑不太可能到達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各下部。因此,大部分的抑制效應可發生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各下部,幫助減少該層填充材料409的過度沉積(overburden),並避免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封閉(closing)」。
可使用該等平衡劑以改善填充效能、降低表面粗糙度以及避免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之各上部處的銅沉積。該等
平衡劑可存在一小濃度處,舉例來說,該小濃度係介於大約1ppm到大約100ppm之間。舉例來說,該等平衡劑可為3-巰基-1-丙磺酸鹽(3-mercapto-1-propanesulfonate)、二硫二丙烷磺酸鹽((3-sulfopropyl)disulfide)或是3,3-thiobis(1-propanesulfonate)。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該層填充材料409形成之後,可執行一退火(annealing)製程。該退火製程可降低在接下來之該等半導體製程其間的銅灌注(copper-pumping)的不良反應,改善該層填充材料409與絕緣層311之間的黏性,以及穩定該層填充材料409的微結構。
請參考圖15,可執行一平坦化製程,例如化學機械研磨,直到第一鈍化層309的上表面暴露為止,以移除多餘材料,提供一大致平坦表面給接下來的處理步驟,並同時形成上導電層319在第一開口401中、形成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形成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
請參考圖15,上導電層319可沉積在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上。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可沿第一鈍化層309設置、沿第二基底201設置、沿第二屆介電層203設置、沿第二接合層307設置、沿第一接合層305設置、沿第一蝕刻終止層301設置、延伸到第一介電層103,以及設置在第一導電層107上。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可沿第一鈍化層309設置、沿第二基底201設置、延伸到第二介電層203、沿第二蝕刻終止層303設置,以及設置在第二導電層207上。
請參考圖15,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的一寬度W3可等於或小於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的一寬度W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的寬度W4可介於大約5μm到大約15μm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
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可具有一深度D2,係介於大約20μm到大約160μm之間。尤其是,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的深度D2可介於大約50μm到大約130μm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可具有一深寬比,係介於大約1:8到大約1:35之間。尤其是,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的深寬比可介於大約1:13到大約1:25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可具有一深寬比,係介於大約1:6到大約1:15之間。尤其是,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的深寬比可介於大約1:7到大約1:12之間。
請參考圖15,絕緣層311可設置在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的各側壁321SW上以及在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的各側壁323SW上。阻障層313可設置在第一導電層107上、在第二導電層207上、在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絕緣層311之間,以及在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與絕緣層311之間。黏著層315可設置在第一導電層107與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之間、在第二導電層207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之間、在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絕緣層311之間,以及在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與絕緣層311之間。晶種層317可設置在第一導電層107與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之間、在第二導電層207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之間、在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絕緣層311之間,以及在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與絕緣層311之間。
應當理解,使用在整個圖式之相同或類似元件編號,係用於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特徵、元件或結構,也因此對於每一圖式,將不再重複相同或類似之特徵、元件或結構的詳細解釋。
圖16到圖20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半導體元件1B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考圖16,一中間半導體元件可以類似於如圖2到圖5所
示的一程序進行製造。第一通孔開口405可沿第一鈍化層309形成、沿第二基底201形成、沿第二介電層203形成、沿第二接合層307形成、沿第一接合層305形成,以及暴露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一部分。第二通孔開口407可沿第一鈍化層309形成、沿第二基底201形成、延伸到第二介電層203,以及暴露第二蝕刻終止層303的一部分。應當理解,在本實施例中,並沒有第一開口。
請參考圖17,絕緣層311可以類似於如圖9所示的一程序而共形地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中。
請參考圖18,該沖孔蝕刻製程可以類似於如圖10所示的一程序而執行到如圖17所示的中間半導體元件。
請參考圖19,阻障層313可以類似於如圖11的一程序而共形地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中。
請參考圖20,可以類似於如圖12到圖15所示的一程序而使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使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形成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為了清楚,並未顯示黏著層與晶種層。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可電性耦接到不同的外部導電元件,並可被個別地控制。
圖21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半導體元件1C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考圖21,一中間半導體元件可以類似於如圖16到圖20所示的一程序進行製造。第一導電層107可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3中。第一導電層107的上表面可位在一垂直位面,該垂直位面係低於第一介電層103之上表面的一垂直位面。第一蝕刻終止層301可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3
中,以及在第一導電層107上。第一接合層305可形成在第一介電層103上。第一導電層107可為第一半導體晶粒100的一後段(back end)導電線。
圖22到圖24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半導體元件1D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考圖22,一中間半導體元件可以類似於如圖16到圖20所示的一程序進行製造。可執行一擴展(expansion)蝕刻製程以擴展在第一鈍化層309中的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在擴展蝕刻製程期間,第一鈍化層309對第二基底201的一蝕刻率,可介於大約100:1到大約1.05:1之間,或是介於大約20:1到大約10:1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展蝕刻製程可為使用一濕蝕刻溶液的一濕蝕刻製程。該濕蝕刻溶液可為一氫氟化物(hydrofluoride)溶液,其係具有6:1的緩衝氧化物蝕刻劑,且包含7% w/w氫氟酸(hydrofluoric acid)、34% w/w氟化銨(ammonium fluoride),以及59% w/w水。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擴展蝕刻製程可為一乾蝕刻製程,其係使用選自下列群組的氣體:CH2F2、CHF3以及C4F8。
在該擴展蝕刻製程之後,在第一鈍化層309中之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各寬度可能變寬,以及在第二半導體晶粒200或第一半導體晶粒100中之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各寬度可能未改變。因此,在該擴展蝕刻製程之後,在第一鈍化層309中之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各側壁可呈錐形。在第一鈍化層309中之變寬的第一通孔開口405與變寬的第二通孔開口407可以藉由提供額外的多個空間來消除源自在第一鈍化層309中的第一通孔開口405和第二通孔開口407處的更快沉積速率的不利影響,從而可獲得一改善的容差
裕度(tolerance window),而在第一鈍化層309中的第一通孔開口405和第二通孔開口407係用於形成無孔洞(void-free)的多個填充層。
請參考圖23,絕緣層311可以類似於如圖9所示的一程序而共形地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中。可形成調整層325以覆蓋絕緣層311的各上部。調整層325的製作技術可包括一沉積製程,例如一離子層沉積方法,其係精準地控制該離子層沉積方法之一第一前驅物的數量。舉例來說,調整層325可包含氧化鋁、氧化鉿(hafnium oxide)、氧化鋯(zirconium oxide)、氧化鈦、氮化鈦、氮化鎢、氮化矽或氧化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氧化鋁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三甲基鋁(trimethylaluminum),以及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一第二前驅物可為水或臭氧(ozone)。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氧化鉿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四氯化鉿(hafnium tetrachloride)、三級丁氧化鉿(hafnium tert-butoxide)、二甲基醯胺鉿(hafnium dimethylamide)、甲基乙基醯胺鉿(hafnium ethylmethylamide)、二乙基醯胺鉿(hafnium diethylamide)或是甲氧基-三級丁氧化鉿(hafnium methoxy-t-butoxide),而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二前驅物可為水或臭氧。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氧化鋯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四氯化鋯(zirconium tetrachloride),以及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二前驅物可為水或臭氧。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氧化鈦時,該離子層
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四氯化鈦(titanium tetrachloride)或異丙醇鈦(titanium isopropoxide),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二前驅物可為水或臭氧。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氮化鈦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四氯化鈦(titanium tetrachloride)和氨水(ammonia)。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氮化鎢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六氟化鎢(tungsten hexafluoride)和氨水。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氮化矽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矽烯(silylene)、氯(chlorine)、氨水及/或四氫化二氮(dinitrogen tetrahydride)。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調整層325包含氧化矽時,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一前驅物可為矽四異氰酸酯(silicon tetraisocyanate)或CH3OSi(NCO)3,以及該離子層沉積方法的該第二前驅物可為氫或臭氧。
由於在第一鈍化層309中之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的各錐形側壁,該等調整層325的各側壁325SW可大致呈垂直。在接下來的該等半導體製程期間,該等調整層325可對第一鈍化層309與第二基底201提供額外的保護。因此,金屬對矽的洩漏係通常發生在第一鈍化層309與第二基底201的界面處,同時可以避免形成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和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結果,可改善半導體元件1D的效能/良率。
此外,由於該等調整層325的存在,所以在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形成期間,可降低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之各側壁上的沉積率。因此,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
二通孔開口407之各側壁上的沉積率以及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二通孔開口407之各底部上的沉積率係可變得相互接近。結果,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與第二通孔開口407可被填滿而不會形成任何孔洞。係可改善半導體元件1D的良率。
應當理解,在本揭露的描述中,若是存在一個垂直平面,則一表面(或側壁)係呈「垂直(vertical)」的話,則該表面與該垂直平面的偏離不會超過該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的三倍。
請參考圖24,可以類似於如圖11到圖15所示的一程序,使第一貫穿基以通孔321可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以及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可形成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為了清楚,並未顯示阻障層、黏著層以及晶種層。
圖25到圖27例示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製備半導體元件1E之製備程序的部份流程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考圖25,一中間半導體元件可以類似於如圖16到圖18所示的一程序進行製造。可執行一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形成一第一凹陷空間411在第一導電層107中以及形成一第二凹陷空間413在第二導電層207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期間,第一導電層107對絕緣層311的一蝕刻率,可介於大約100:1到大約1.05:1之間,或是介於大約20:1到大約10:1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期間,第二導電層207對絕緣層311的一蝕刻率,係可介於大約100:1到大約1.05:1之間,或是介於大約20:1到大約10:1之間。
請參考圖25,第一凹陷空間411可從第一通孔開口405朝下延伸所形成。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一深度D3可大於第一導電層107之一厚
度T3的一半,並小於第一導電層107的厚度T3,而深度D3係為第一蝕刻終止層301的一下表面301BS與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一下表面411BS之間的一垂直距離。絕緣層311的側壁311SW與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一側壁411SW之間的一水平距離H1,係可等於或小於第一凹陷空間411的深度D3。
請參考圖25,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下表面411BS噢第一凹陷空間411的各側壁411SW可為平坦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下表面411BS與第一凹陷空間411的各側壁411SW可為彎曲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下表面411BS與第一凹陷空間411的各側壁411SW的交叉處係可為彎曲的。若是該交叉處為彎曲的話,則可避免角落效應(corner effects)。第二凹陷空間413可具有類似於第一凹陷空間411的一形狀以及尺寸。
請參考圖26,阻障層313可以類似於如圖19所示的一程序而共形地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中、在第二通孔開口407中、在第一凹陷空間411中,以及在第二凹陷空間413中。形成在第一凹陷空間411與第二凹陷空間413中的阻障層313可分別增加阻障層313與第一導電層107之間的接觸表面,以及阻障層313與第二導電層207之間的接觸表面。因此,可降低阻障層313的接觸電阻。結果,可改善半導體元件1E的可靠度。
請參考圖27,以類似於如圖20所示的一程序,第一貫穿基底通孔321可形成在第一通孔開口405與第一凹陷空間411中。第二貫穿基底通孔323可形成在第二通孔開口407與第二凹陷空間413中。為了清楚,並未顯示黏著層以及晶種層。
由於本揭露之半導體元件的設計,第二蝕刻終止層的較大厚度可補償在該等通孔開口形成期間之過蝕刻的不良反應。因此,可改善半導體元件1A的良率/效能。
雖然已詳述本揭露及其優點,然而應理解可進行各種變化、取代與替代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例如,可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上述的許多製程,並且以其他製程或其組合替代上述的許多製程。
再者,本申請案的範圍並不受限於說明書中所述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與步驟之特定實施例。該技藝之技術人士可自本揭露的揭示內容理解可根據本揭露而使用與本文所述之對應實施例具有相同功能或是達到實質上相同結果之現存或是未來發展之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據此,此等製程、機械、製造、物質組成物、手段、方法、或步驟係包含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A:半導體元件
100:第一半導體晶粒
101:第一基底
103:第一介電層
105:第一裝置
107:第一導電層
200:第二半導體晶粒
201:第二基底
203:第二介電層
205:第二裝置
207:第二導電層
301:第一蝕刻終止層
303:第二蝕刻終止層
305:第一接合層
307:第二接合層
309:第一鈍化層
311:絕緣層
313:阻障層
315:黏著層
317:晶種層
319:上導電層
321:第一貫穿基底通孔
321SW:側壁
323:第二貫穿基底通孔
323SW:側壁
401:第一開口
405:第一通孔開口
407:第二通孔開口
D2:深度
T1:厚度
T2:厚度
W3:寬度
W4:寬度
Z:方向
Claims (11)
-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一第一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一導電層;一第一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一第二半導體晶粒,包含一第二導電層,該第二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一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一第一貫穿基底通孔,沿著該第二半導體晶粒與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設置,延伸到該第一半導體晶粒,並位在該第一導電層上;以及一第二貫穿基底通孔,延伸到該第二半導體晶粒,沿著該第二蝕刻終止層設置,並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一第一接合層,位在該第一蝕刻終止層上,且位在該第一半導體晶粒與該第二半導體晶粒之間;其中,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係大於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一厚度;其中該第二半導體晶粒包括一第二介電層以及一第二基底,該第二介電層位在該第一接合層上,該第二基底位在該第二介電層上,該第二導電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位在該第二介電層中,以及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沿著該第二基底設置,延伸到該第二介電層,沿著該第二蝕刻終止層設置,並位在該第二導電層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與該第二蝕刻 終止層包含一相同材料。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蝕刻終止層的該厚度對該第一蝕刻終止層的該厚度之一比率,係介於大約1.1到大約2.0之間。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的一寬度係等於或大於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的一寬度。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上導電層,位在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與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上。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半導體元件,還包括多個絕緣層,位在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的各側壁上,其中,該等絕緣層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四乙氧基矽烷或其組合。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黏著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之間,其中,該黏著層包含鈦、鉭、鈦鎢或氮化錳。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半導體元件,還包括一晶種層,位在該第一導電層與該第一貫穿基底通孔之間,其中,該晶種層包含銅或釕。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貫穿基底通孔的一深寬 比,係介於大約1:6到大約1:15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介電層包含氧化矽,該第一蝕刻終止層與該第二蝕刻終止層包含氮化矽、氮氧化矽或氮碳化矽。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晶種層具有一厚度,係介於大約10nm到大約40nm之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7/087,073 US11502025B2 (en) | 2020-11-02 | 2020-11-02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etch stop layer having greater thicknes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17/087,073 | 2020-11-0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2688A TW202232688A (zh) | 2022-08-16 |
TWI793712B true TWI793712B (zh) | 2023-02-21 |
Family
ID=8136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29450A TWI793712B (zh) | 2020-11-02 | 2021-08-10 | 半導體元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502025B2 (zh) |
CN (1) | CN114446871A (zh) |
TW (1) | TWI7937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62453B2 (en) * | 2020-07-10 | 2022-10-04 |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protection layer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11610833B2 (en) * | 2020-10-22 | 2023-03-21 | Nanya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onductive feature with non-uniform critical dimens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729399A (en) * | 2005-09-15 | 2007-08-01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A structure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201201368A (en) * | 2010-03-25 | 2012-01-01 | Sony Corp |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method of designing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machine |
TW201308584A (zh) * | 2011-08-04 | 2013-02-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 影像感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及背面受光型影像感測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68810B1 (en) * | 2017-09-07 | 2018-09-04 | Globalfoundries Inc. | Multiple Fin heights with dielectric isolation |
KR102649964B1 (ko) * | 2019-08-02 | 2024-03-21 | 양쯔 메모리 테크놀로지스 씨오., 엘티디. | 3차원 메모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2020
- 2020-11-02 US US17/087,073 patent/US11502025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8-10 TW TW110129450A patent/TWI793712B/zh active
- 2021-09-13 CN CN202111067686.2A patent/CN114446871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3-11 US US17/692,360 patent/US1152191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729399A (en) * | 2005-09-15 | 2007-08-01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A structure for a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201201368A (en) * | 2010-03-25 | 2012-01-01 | Sony Corp |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method of designing semiconductor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machine |
TW201308584A (zh) * | 2011-08-04 | 2013-02-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 影像感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及背面受光型影像感測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521916B2 (en) | 2022-12-06 |
US20220199494A1 (en) | 2022-06-23 |
CN114446871A (zh) | 2022-05-06 |
US20220139805A1 (en) | 2022-05-05 |
TW202232688A (zh) | 2022-08-16 |
US11502025B2 (en) | 2022-11-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93781B (zh) | 具有堆疊晶粒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
TWI809551B (zh) | 具有散熱單元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
US9607895B2 (en) | Silicon via with amorphous silicon layer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 |
US11094612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luding through-silicon-via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emiconductor packages includ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US9087878B2 (en) | Device with through-silicon via (TSV)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 |
TWI764411B (zh) | 封裝半導體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 |
TWI793712B (zh) | 半導體元件 | |
TWI763445B (zh) | 具有多個保護層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
TWI779582B (zh) | 具有多個保護層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
TWI786655B (zh) | 具有銲墊層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
TWI809506B (zh) | 具有測試墊的半導體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