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1977B -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1977B
TWI791977B TW109113784A TW109113784A TWI791977B TW I791977 B TWI791977 B TW I791977B TW 109113784 A TW109113784 A TW 109113784A TW 109113784 A TW109113784 A TW 109113784A TW I791977 B TWI791977 B TW I7919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time
transmission
module
n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3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1956A (zh
Inventor
陳瑋玲
林柏翰
陳瑞和
Original Assignee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3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91977B/zh
Priority to JP2021011056A priority patent/JP2021175182A/ja
Priority to CN202110149142.4A priority patent/CN113556759A/zh
Priority to US17/200,250 priority patent/US20210336748A1/en
Priority to EP21164513.0A priority patent/EP3902172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141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1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19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197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一種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資料傳輸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伺服系統將一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使伺服系統傳輸第n封包至設備端,其中n大於或等於1;使伺服系統於第n封包傳輸完後接續傳輸第n+1封包;以及使伺服系統接收來自設備端根據第n封包產生的第n回應訊號;其中第n+1封包開始傳輸之時間早於接收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

Description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特別是一種能夠有效縮短資料傳輸的時間的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目前市面上連網裝置受限於其規格,可能僅能單工執行空中下載技術(Over-the-Air Technology,OTA)時。所以於先前技術中是使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傳送更新封包與回應訊號,一邊傳輸一邊更新至結束。
在此請參考圖1係先前技術之資料傳輸程序之示意圖。
在更新開始時,伺服系統91傳送更新要求R給設備端92,待設備端92回覆回應訊號(Ack)A之後開始分批傳送封包。伺服系統91傳送封包P1後,設備端92會開始對封包P1做檢查以及寫入記憶體裡做更新,封包P1確認無誤且寫入成功後會回送對應的回應訊號A1,以上完成第一個封包P1的傳輸。上述流程會直到最後的封包Pn傳送且接收最後的回應訊號An才能將全部檔案傳送完畢。最後伺服系統91發送結束更新程序的結束請求End,待設備端92回覆回應訊號A,結束此次的更新。所以每一筆封包所耗時皆須等待封包傳送時間(Package sending time)、封包儲存處理時間(Processing time)、傳送回應訊號時間(Ack sending time)以及伺服系統91在準備處理下一筆封包的一些零碎時間。依實際測量結果,若檔案大小為100k bytes,封包大小為128 bytes,封包數量總計800個。在傳送大小為128 bytes的封包,鮑(Baud)率115200的情況下,略需耗時約0.0133秒。且根據實際測量結果,伺服系統91接續下一封包的準備時間略為0.004秒,設備端9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為0.015秒,傳送回應訊號時間約為0.0003秒。所以理論上從要求更新開始至更新結束,約需耗時( 0.0133 + 0.015 + 0.0003 + 0.004) * 800 =26.08 秒。上述的算式係為理想狀態下的估算結果,在實際操作時不同封包的處理時間可能不同,所以有可能產生誤差。故經實際測量後,在檔案大小為100k的情況下,實作成果更新時間約26.3秒,在檔案大小400k的情況下,實作成果更新時間約78.3秒,在檔案大小900k的情況下,實作成果更新時間約165.5秒。一問一答的方式若封包過大,會面臨更新時間過長。如果在無特別顯示的設備端92上更新時間過長,容易被使用者誤為死機。
因此,有必要發明一種新的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以解決先前技術的缺失。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資料傳輸系統,其具有有效縮短資料傳輸的時間的效果。
本發明之另一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用於上述資料傳輸系統的資料傳輸之方法。
本發明之又一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伺服系統。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之資料傳輸系統包括伺服系統及設備端。伺服系統包括封包產生模組及第一傳輸模組。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將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第一傳輸模組係電性連接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傳輸複數之封包。設備端包括第二傳輸模組及封包處理模組。第二傳輸模組用以接收該複數之封包。封包處理模組係電性連接第二傳輸模組,用以儲存複數之封包,並根據複數之封包產生複數之回應訊號,以經由第二傳輸模組回傳至伺服系統之第一傳輸模組;其中於伺服系統之第一傳輸模組傳輸第n封包到設備端後,設備端之封包處理模組根據第n封包以產生第n回應訊號,其中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m,其中m為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伺服系統之封包產生模組於第n封包傳輸完後接續利用第一傳輸模組傳輸第n+1封包,且自設備端接收第n回應訊號;其中第一傳輸模組開始傳輸第n+1封包之時間早於接收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
本發明之資料傳輸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伺服系統將一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使伺服系統傳輸第n封包至該設備端,其中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m,其中m為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使伺服系統於第n封包傳輸完後開始傳輸第n+1封包;以及使伺服系統接收來自設備端根據第n封包產生的第n回應訊號;其中第n+1封包開始傳輸之時間早於接收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
本發明之伺服系統係連線至設備端。伺服系統包括封包產生模組及第一傳輸模組。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將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第一傳輸模組係電性連接該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傳輸該複數之封包至設備端;其中於第一傳輸模組傳輸第n封包到設備端後,係接續傳輸第n+1封包到設備端,且自設備端接收第n回應訊號,其中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m,其中m為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其中第一傳輸模組開始傳輸第n+1封包之時間早於接收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
為能讓 貴審查委員能更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特舉較佳具體實施例說明如下。
以下請先參考圖2係本發明之資料傳輸系統之架構示意圖。
本發明之資料傳輸系統1包括伺服系統10及設備端20。伺服系統10可將資料傳輸到設備端20,例如將傳輸要更新或控制設備端20之資料,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設備端20係為一使用單核心處理器的物聯網(IOT)設備,也可以為電腦系統或是一般的家電設備,本發明並不限制設備端20的種類。伺服系統10包括封包產生模組11及第一傳輸模組12。封包產生模組11用以將要傳輸的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第一傳輸模組12係電性連接該封包產生模組11,並具有有線或無線傳輸功能,用以傳輸封包產生模組11所切割的該複數之封包到設備端20。設備端20包括第二傳輸模組21及封包處理模組22。第二傳輸模組21可為與第一傳輸模組12具有相同資料傳輸功能的模組,用以接收自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得來的該複數之封包。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傳輸模組12及第二傳輸模組21之間是利用有線的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介面互相連接,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連接方式。封包處理模組22係電性連接該第二傳輸模組21,用以根據該複數之封包產生複數之回應訊號,並經由該第二傳輸模組21回傳至該伺服系統10之該第一傳輸模組12。最終封包處理模組22將複數之封包還原成更新資料。由於上述將資料分隔成複數之封包及還原的技術並非本發明之重點所在,故在此不再贅述。
而於該伺服系統10之該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封包後,會經過封包傳送時間(Package sending time)、封包儲存處理時間(Processing time)、傳送回應訊號時間(Ack sending time),以接收回應訊號後才算是一個封包傳輸的完整流程。於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中的過程中,第一傳輸模組12係接續傳輸封包,不會等到接收回應訊號後才傳輸下一個封包,藉此節省傳輸的時間。也就是當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第n封包到設備端20後,設備端20之封包處理模組22根據該第n封包以產生第n回應訊號,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該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且伺服系統10之封包產生模組11於第n封包傳輸完後就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12接續傳輸第n+1封包,因為傳輸時間的關係,第n+1封包開始傳輸之時間會早於接收該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也就是封包產生模組11會於開始傳輸該第n+1封包後才自該第一傳輸模組12接收該第n回應訊號。
接著於該設備端20之該封包處理模組22處理完畢該第n封包及該伺服系統10之該第一傳輸模組12接收到該第n回應後,該伺服系統10之該封包產生模組11才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12傳送下一個第n+2封包。最後當該伺服系統10之第一傳輸模組12連續接收一第m-1回應訊號及一第m回應訊號後但沒有傳輸新的封包後,該封包產生模組11才結束資料傳輸流程,其中m大於1且為該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
需注意的是,資料傳輸系統1具有的各模組可以為硬體裝置、軟體程式結合硬體裝置、韌體結合硬體裝置等方式架構而成,但本發明並不以上述的方式為限。此外,本實施方式僅例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為避免贅述,並未詳加記載所有可能的變化組合。然而,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上述各模組或元件未必皆為必要。且為實施本發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較細節之習知模組或元件。各模組或元件皆可能視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兩模組間未必不存在其他模組或元件。
接著請參考圖3係本發明之資料傳輸之方法之步驟流程圖及圖4係本發明之資料傳輸程序之示意圖。此處需注意的是,以下雖以上述資料傳輸系統1為例說明本發明之資料傳輸之方法,但本發明之資料傳輸之方法並不以使用在上述相同結構的資料傳輸系統1為限。
首先於伺服系統10進行步驟300:將一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
首先封包產生模組11用以將要傳輸的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才能進行後續的傳輸流程。且需注意的是,在資料傳輸開始時,伺服系統10都需傳送更新要求R給設備端20,待設備端20回覆回應訊號A之後才開始分批傳送封包。最後伺服系統10發送結束更新程序的結束請求End,待設備端20回覆回應訊號A,即結束此次的資料傳輸。由於上述的過程非本發明之重點所在,故在此不再贅述。
其次進行步驟301:傳輸一第n封包至該設備端。
其次第一傳輸模組12會傳輸第n封包,也就是開始將第一封包P1傳輸到設備端20之第二傳輸模組21。此時封包處理模組22就儲存第一封包P1,並根據第一封包P1產生第一回應訊號A1,以回傳到伺服系統10。在同時伺服系統10會接續進行步驟302:於該第n封包傳輸完後接續傳輸一第n+1封包。
伺服系統10會在第n封包傳輸完後接續傳輸一第n+1封包,使得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完畢第一封包P1後,封包產生模組11就讓第一傳輸模組12再接續傳輸第二封包P2。如此一來,該封包產生模組11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該第n封包及該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略大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也就是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某兩個連續的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要大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在傳送大小為128 bytes的封包,鮑(Baud)率115200的情況下,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略需耗時約0.0133秒。而傳輸完畢第一封包P1到封包產生模組11讓第一傳輸模組12再傳輸第二封包P2之間,可等待一緩衝時間0.001秒後再傳送,以避免重疊造成時序混亂。故在第一封包P1開始傳送0.0133+0.001秒後,就會接著傳送第二封包P2。
之後伺服系統10才會進行步驟303:接收來自該設備端根據該第n封包產生的一第n回應訊號。
在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第二封包P2之後,才會收到第二傳輸模組21所傳來的第一回應訊號A。因此該封包產生模組11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該第一封包P1及該第二封包P2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伺服系統10接收第一回應訊號A之時間,也就是小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時間之總和,使得伺服系統10在接收第n回應之前就會發出第n+1封包。於本實施例中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為0.015秒,傳送回應訊號時間為0.0003秒,所以第一封包P1與第二封包P2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0.0153秒,但大於0.0133秒。
此時第二傳輸模組21會同步接收第二封包P2,讓封包處理模組22根據該第二封包以產生一第二回應訊號,藉此儲存第二封包P2後,產生第二回應訊號A2,再傳回伺服系統10。
接著伺服系統10進行步驟304:傳送一第n+2封包。
接著伺服系統10再傳送第n+2封包,即封包產生模組11再利用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第三封包P3到設備端20。封包產生模組11利用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該第一封包P1及該第三封包P3之間的時間間隔要大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時間之總和,也就是伺服系統10在接收第n回應之後才會發出第n+2封包,避免傳送時間太密集而造成通道的堵塞。於本實施例中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為0.015秒,傳送回應訊號時間為0.0003秒,所以第一封包P1與第三封包P3之間的時間間隔會大於0.0153秒。由於第一封包P1及第二封包P2之間的時間間隔會小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以理論值來說,第一封包P1、第二封包P2及第三封包P3的傳送時間要考量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剩餘封包因處理時間與傳送回應訊號會重疊,所以傳送時間估計可以降低。故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該第一封包P1及該第二封包P2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時間之總和。且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該第一封包P1及該第三封包P3之間的時間間隔要大於伺服系統10傳輸單一封包至設備端20之時間、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時間之總和。而之後第一傳輸模組12接著傳輸第N封包及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只要小於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時間之總和,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第N封包及第N+2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只要大於封包處理模組22儲存處理封包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藉此,第一傳輸模組12傳輸某兩個連續的封包(即第n封包及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縮短來增加速度,且第一傳輸模組12再傳輸第三個的封包的時間(即第n封包及第n+2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不會太密集而造成通道的堵塞。由於上述相關的封包大小、傳輸速度及處理速度等皆為已知的數值,故封包產生模組11可以利用上述數值來設定該第n封包及該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以及該第n封包及該第n+2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
經由上述的連續步驟後,設備端20會傳輸第m-1回應訊號Am-1,伺服系統10最後會進行步驟305:於連續接收一第m-1回應訊號及一第m回應訊號後,結束資料傳輸流程。其中m大於1且為該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
此時第二傳輸模組21將第m-1回應訊號Am-1回傳到伺服系統10,第一傳輸模組12將第m封包Pm傳輸到設備端20。再讓設備端20接收第m封包以產生一第m回應訊號Am,藉此將第m回應訊號Am回傳到伺服系統10。所以伺服系統10會接續接收第m-1回應訊號Am-1及接收第m回應訊號Am之後,封包產生模組11才結束資料傳輸流程。
此處需注意的是,本發明之資料傳輸之方法並不以上述之步驟次序為限,只要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上述之步驟次序亦可加以改變。
如此一來,以理論值來說,第一封包P1到第二封包P2的傳送時間間隔0.0133+0.001秒,剩餘封包因處理時間與傳送回應訊號會重疊,所以將傳送時間估計降低為0.009秒。而伺服系統10接續下一封包的準備時間略為0.004秒,設備端20儲存處理封包時間為0.015秒,傳送回應訊號時間約為0.0003秒。因此第二封包P2之後每筆封包時間約為0.009 + 0.015 + 0.0003+ 0.004秒。如此一來,若封包數量總計800個時,從第一封包P1到最後的封包時間估算為約需耗時0.0133 +0.001+(0.009+ 0.015 + 0.0003+0.004)* 799 = 22.626 秒。
須注意的是,上述的算式係為理想狀態下的估算結果,在實際操作時不同封包的處理時間可能不同,有可能產生誤差。所以經實際測量後,在檔案大小為100k的情況下,本發明的實作成果更新時間約23.7秒,較先前技術減少2.6秒,減少約9.8%的時間。本發明在檔案大小400k的情況下,實作成果更新時間約68.6秒,較先前技術減少9.7秒,減少約12.3%的時間。在檔案大小900k的情況下,本發明的實作成果更新時間約140.9秒,較先前技術減少24.6秒,減少約14.8%的時間。故本發明的資料傳輸系統1可以有效縮短資料傳輸的時間,且在檔案越大的情況下能達到較佳的優化效果。
需注意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僅例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為避免贅述,並未詳加記載所有可能的變化組合。然而,本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上述各模組或元件未必皆為必要。且為實施本發明,亦可能包含其他較細節之習知模組或元件。各模組或元件皆可能視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兩模組間未必不存在其他模組或元件。只要不脫離本發明基本架構者,皆應為本專利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而應以專利申請範圍為準。
先前技術 91:伺服系統 92:設備端 R:更新請求 P1、Pn:封包 A、A1、An:回應訊號 End:結束請求 本發明 1:資料傳輸系統 10:伺服系統 11:封包產生模組 12:第一傳輸模組 20:設備端 21:第二傳輸模組 22:封包處理模組 R:更新請求 P1、P2、P3、Pm:封包 A、A1、A2、Am-1、Am:回應訊號 End:結束請求
圖1係先前技術之資料傳輸程序之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之資料傳輸系統之架構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之資料傳輸之方法之步驟流程圖。 圖4係本發明之資料傳輸程序之示意圖。
1:資料傳輸系統
10:伺服系統
11:封包產生模組
12:第一傳輸模組
20:設備端
21:第二傳輸模組
22:封包處理模組

Claims (19)

  1. 一種資料傳輸之方法,係用於一伺服系統以傳輸資料至一設備端,該方法包括:使該伺服系統將一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使該伺服系統傳輸一第n封包至該設備端,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m,其中m為該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使該伺服系統於該第n封包傳輸完後接續傳輸一第n+1封包;使該伺服系統接收來自該設備端根據該第n封包產生的一第n回應訊號;其中該第n+1封包開始傳輸之時間早於接收該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使該伺服系統傳輸該第n封包及該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以及使該伺服系統於接收該第n回應訊號後,才傳送一第n+2封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之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使該伺服系統傳輸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之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使該伺服系統傳輸一第N封包及一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之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使該伺服系統傳輸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三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之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使該伺服系統傳輸一第N封包及一第N+2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料傳輸之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 使該伺服系統於連續接收一第m-1回應訊號及一第m回應訊號後,結束資料傳輸流程。
  7. 一種資料傳輸系統,包括:一伺服系統,包括:一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將一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一第一傳輸模組,係電性連接該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傳輸該複數之封包;以及一設備端,包括:一第二傳輸模組,用以接收該複數之封包;一封包處理模組,係電性連接該第二傳輸模組,用以儲存該複數之封包,並根據該複數之封包產生複數之回應訊號,以經由該第二傳輸模組回傳至該伺服系統之該第一傳輸模組;其中於該伺服系統之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封包到該設備端後,該設備端之該封包處理模組根據該第n封包以產生一第n回應訊號,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m,其中m為該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於該第n封包傳輸完後接續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1封包,且自該設備端接收該第n回應訊號;其中該第一傳輸模組開始傳輸該第n+1封包之時間早於接收 該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使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該第n封包及該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且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接收該第n回應後,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才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送一第n+2封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封包及一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三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 備端之時間、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封包及一第N+2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於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連續接收一第m-1回應訊號及一第m回應訊號後,才結束資料傳輸流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料傳輸系統,其中該設備端係為一單核心處理裝置。
  14. 一種伺服系統,係連線至一設備端,該伺服系統包括:一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將一資料分割為複數之封包;以及一第一傳輸模組,係電性連接該封包產生模組,用以傳輸該複數之封包至該設備端;其中於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封包到該設備端後,係接續傳輸一第n+1封包到該設備端,且自該設備端接收 一第n回應訊號,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1但小於m,其中m為該複數之封包之總數量;其中該第一傳輸模組開始傳輸該第n+1封包之時間早於接收該第n回應訊號之時間,使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該第n封包及該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且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接收該第n回應後,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才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送一第n+2封包。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伺服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二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伺服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封包及一第N+1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小於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伺服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一封包及一第三封包 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自該伺服系統傳輸單一封包至該設備端之時間、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伺服系統,其中該封包產生模組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傳輸一第N封包及一第N+2封包之間的時間間隔大於該封包處理模組儲存處理封包之時間及傳送回應訊號之時間之總和,其中該N大於或等於2,但小於m。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伺服系統,其中該伺服系統之該封包產生模組於利用該第一傳輸模組連續接收一第m-1回應訊號及一第m回應訊號後,才結束資料傳輸流程。
TW109113784A 2020-04-24 2020-04-24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TWI7919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3784A TWI791977B (zh) 2020-04-24 2020-04-24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JP2021011056A JP2021175182A (ja) 2020-04-24 2021-01-27 サーボシステム、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データ伝送の方法
CN202110149142.4A CN113556759A (zh) 2020-04-24 2021-02-03 伺服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及其数据传输的方法
US17/200,250 US20210336748A1 (en) 2020-04-24 2021-03-12 Server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EP21164513.0A EP3902172A1 (en) 2020-04-24 2021-03-24 Server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3784A TWI791977B (zh) 2020-04-24 2020-04-24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1956A TW202141956A (zh) 2021-11-01
TWI791977B true TWI791977B (zh) 2023-02-11

Family

ID=75203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3784A TWI791977B (zh) 2020-04-24 2020-04-24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36748A1 (zh)
EP (1) EP3902172A1 (zh)
JP (1) JP2021175182A (zh)
CN (1) CN113556759A (zh)
TW (1) TWI79197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0391B2 (en) * 1995-09-08 2002-10-22 Hitachi,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a network in a form of divided sub-packets
US7035214B1 (en) * 1999-09-28 2006-04-2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based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7874B2 (ja) * 2006-03-07 2011-06-08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
US8576711B1 (en) * 2010-09-28 2013-11-05 Goog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latency via client side dynamic acknowledgements
KR102350504B1 (ko) * 2015-04-27 2022-01-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전송률 제어를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680758B2 (en) * 2015-09-02 2017-06-13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increase throughput of a transmitter
US10708001B2 (en) * 2017-06-15 2020-07-07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of local retransmission of TCP/IP frames
CN110881017B (zh) * 2018-09-05 2022-02-1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通信服务注册方法、系统、电子装置、认证方法与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70391B2 (en) * 1995-09-08 2002-10-22 Hitachi,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a network in a form of divided sub-packets
US7035214B1 (en) * 1999-09-28 2006-04-2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based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2172A1 (en) 2021-10-27
CN113556759A (zh) 2021-10-26
US20210336748A1 (en) 2021-10-28
JP2021175182A (ja) 2021-11-01
TW202141956A (zh) 2021-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3246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xtending USB 3.0-compliant communication over an extension medium
US100211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synchronization
WO2021129689A1 (zh) 数据位宽转换方法和装置
CN111818632B (zh) 一种设备同步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TWI247215B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raising channel utilization rat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201322689A (zh) 操作一通訊裝置的方法
WO2016058344A1 (zh) 一种确定链路延时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TWI791977B (zh) 伺服系統、資料傳輸系統及其資料傳輸之方法
US688926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allow and synchronize schedule changes in a USB enhanced host controller
WO2023125558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模块、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86852B (zh) 基于iic总线的数据通信方法和数据通信装置
CN111045817A (zh) 一种PCIe传输管理方法、系统和装置
US11768796B2 (en) Techniques for bus interval timing management in a USB extension system
CN116303130B (zh) 存储设备异步事件上报方法及其应用设备
CN114928377B (zh) 降低usb数据透传带宽的输出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102682A1 (zh) 通信装置及报文传输方法
KR100364756B1 (ko) 자동수신모드를 갖는 비동기화 데이터 수신장치
JP2013131836A (ja) シリアル通信方法、通信装置、およびシリアル通信システム
CN116909954A (zh) Dma控制电路
JP5586442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データ転送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16723064A (zh) 一种can报文的传输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248364A1 (zh) 数据同步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827531A (zh) 一种红外机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130675A (zh) 一种基于时间触发网络的时间同步装置
CN115567080A (zh) 一种基于usart的通信方法、系统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