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8515B -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 Google Patents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8515B
TWI788515B TW108103053A TW108103053A TWI788515B TW I788515 B TWI788515 B TW I788515B TW 108103053 A TW108103053 A TW 108103053A TW 108103053 A TW108103053 A TW 108103053A TW I788515 B TWI788515 B TW I7885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oulder
roller
inner roller
diameter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7875A (zh
Inventor
眞仁田清澄
青柳光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30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851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7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7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8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8515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的罐子製造方法,是針對於具有口部(4)、肩部(3)、罐身部(2)的罐子(1)的肩部(3),利用具有凹凸之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以及具有與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凹凸相對應的凸凹之外輥子(12)來進行夾持且實施旋轉加工,藉以在罐子(1)的肩部(3)形成凹部及凸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如此一來,既可減少罐子(1)的肩部(3)受到損傷,又可對於罐子(1)的肩部(3)進行綴飾。

Description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本發明係關於:對於肩部進行綴飾後的罐子、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傳統的罐子的形態,其中有一種是具有:從較薄的材料厚度之圓筒狀罐身部縮徑而成之較厚的材料厚度之肩部及口部的罐子,這種罐子是利用:以罐蓋來進行雙重捲封的方式,或者以金屬蓋來進行捲封的方式,來將口部予以密封起來。針對於罐身部進行綴飾的方法,則是可以實施印刷,或者如專利文獻1所示的這種實施壓紋處理。另外,針對於罐肩部進行綴飾的方法,則是可以採用如專利文獻2所示的實施印刷的方法,或者如專利文獻3~5所示的在肩部壓印出凹凸花紋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節省資源化而衍生的罐子材料的薄型化,在針對於薄型化的罐子的肩部壓印凹凸花紋時,如果是採用如引用文獻3(第7圖的元件符號60)、引用文獻4(第1圖的元件符號10)所示的這種肩部成形用模具,對於罐子的肩部進行壓印來形成凹凸花紋的話,將會導致肩部發生挫曲。此外,如果是採用如引用文獻3(第8圖的元件符號72)所示的溝部成形工具之類的成形模具,只單從罐肩部的外方進行按壓來形成凹凸花紋的話,材料薄型化後的罐子的肩部將會發生異常變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3405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16834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4-123231號公報 專利文獻4:美國發明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15/0360279號公報 專利文獻5: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案公開第10380314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技術]
本發明是考慮到這種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目的是要提供:能夠減少罐子的肩部受到損傷之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用以課題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係製造具有:口部、肩部、罐身部的罐子之罐子製造方法,其係使用:具備了從內側來承受前述肩部且是具有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的承載部的內輥子、以及從外側來按壓前述肩部且具有與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相對應的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的外輥子,利用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與前述外輥子從內外夾持住前述肩部的狀態下,將前述內輥子與前述外輥子對於前述罐子進行旋轉的方法。
又,本發明的罐子,其係具有:口部、肩部、罐身部的罐子,其結構上的特徵為:前述肩部是具有凹部及凸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前述口部的內徑是25~60mm,前述肩部的最大外徑是50~70mm。
又,本發明本發明的罐子,其係具有:口部、肩部、罐身部的罐子,其結構上的特徵為:前述肩部是具有凹部及凸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前述肩部的最大外徑口部與前述內徑的比值是1.05~1.58。
又,本發明的罐子製造工具組,其係用來製造具有:口部、肩部、罐身部的罐子,其特徵為:其係具備:具備了從內側來承受前述肩部且是具有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的承載部的內輥子、以及從外側來按壓前述肩部且具有與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相對應的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的外輥子,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以及前述外輥子,係從內外夾持住前述肩部的狀態下,對於前述罐子進行旋轉。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製造工具組,是能夠在利用內輥子的承載部從罐內部側來承受罐子的肩部的狀態下,以外輥子按壓且夾持著罐子的肩部來進行旋轉加工,因此,即使罐子的肩部是薄型材料,也不易產生異常變形。
又,根據本發明的罐子,相對於罐子的口部內徑,肩部的最大外徑並不會過大,而且罐子的肩部寬度也夠大,因此很適合進行肩部的旋轉加工,可從罐子的口部插入內輥子,並且能夠以內輥子的承載部來確實地支承罐子的肩部,因此,這種罐子將成為:不會因為罐子肩部受到加工就容易發生異常變形的罐子。
以下將佐以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首先,使用第1圖、第2圖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罐子1。
罐子1是使用例如:鋼材、馬口鐵、鋁材或鋁合金材等之罐子常用的習知的金屬材料所形成的。罐子1一般而言,是具有:外徑為φ45mm,φ53mm,φ66mm等之圓筒狀的罐身部2;連接在罐身部2之罐軸方向上端側且朝向上方(口部側)逐漸地縮徑的肩部3;連設在肩部3之罐軸方向上端側且朝向上方延伸的口部4。肩部3是藉由製作成上述的結構,因而形成:從罐身部2側起迄口部4側為止,直徑逐漸變小的縮徑部。在口部4的前端具有凸緣5。口部4則是利用未圖示之公知的罐蓋予以捲封起來。 在罐子1的罐身部2下端側(底部側),具有:朝向下方逐漸縮徑的內縮部6。口部4的內徑φA,例如:係可設定為25~60mm。又,肩部3的最大外徑φB(亦即,肩部3與罐身部2的連接部分的外徑,若罐身部2的側面是直線狀時,等同於罐身部2的外徑)例如:係可設定為50~70mm。
如第1圖所示,在肩部3之以斜線顯示的立體形成部領域3a係設有立體形成部。立體形成部是具有沉陷的凹部及隆起的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 沉陷的凹部,係指:從罐子外面觀看是呈凹狀且從罐子內面觀看是呈凸狀的立體形狀之意。隆起的凸部,係指:從罐子外面觀看是呈凸狀且罐子內面觀看是呈凹狀的立體形狀之意。
例如第2圖(a)所示,立體形成部係可以在罐子的整個圓周上,等間隔地形成複數個相同形狀之沉陷的凹部。此外,亦可例如第2圖(b)所示,立體形成部也可以在罐子的整個圓周上,形成不同形狀之沉陷的凹部。 又,第2圖(b)所示的例子,立體形成部係沿著肩部高度方向形成有複數列沿著罐子的圓周方向分佈的沉陷的凹部。在複數個列中,各自係分佈著不同個數之相同形狀之沉陷的凹部(例如:1~4個)。如此一來,在肩部3的圓周方向上之立體形成部的形狀就不相同。
除此之外,立體形成部也可以是例如:只形成在肩部3的圓周方向上的局部,或者是形成複數個不連續的部分。此外,立體形成部亦可形成隆起的凸部來取代沉陷的凹部,或者沉陷的凹部與隆起的凸部並存。此外,具有複數個沉陷的凹部或隆起的凸部的情況下,無需每個凹部或凸部都是相同形狀。再者,立體形成部,既可以是具有沉陷的凹部及隆起的凸部的其中一種,或者也可以是同時具有這兩者而分別都只具有一種。沉陷的凹部或隆起的凸部的形狀,係可以設計成例如:幾何圖案、文字、符號、人、動物、植物、交通工具、器具、風景、飲食品、包裝容器的飲食品等。
沉陷的凹部的沉陷方向或者隆起的凸部的隆起方向,係可考慮到外觀上的美感、肩部3的形狀、不會與後述之內輥子11、外輥子12的移動方向互相碰撞的方向等的因素,來做適當的設定。
罐子1的肩部最大外徑φB與罐子1的口部內徑φA的比值是設定在1.05~1.58為佳。藉由將兩者的比值設定在這個範圍,罐子1係可充分地確保肩部3的幅度,因此,可充分地確保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範圍。此外,後述之利用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與外輥子12的夾持來進行肩部3的立體形成部之旋轉加工時,才會具有效果。
肩構件料厚度t是採用0.1~0.3mm的薄型材為宜,設定在0.1~0.2mm的範圍更好。藉由以這種程度來設定肩構件料厚度t,能夠將立體形成部這種立體加飾施作在削減材料厚度的罐子1的肩部3,而且即使形成立體形成部之後,也不易產生針孔之類的細微小孔。此外,即使是這麼薄的程度之肩構件料厚度,藉由實施後述之利用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與外輥子12的夾持來進行肩部3的立體形成部之旋轉加工的話,亦可達成立體形成部的加工。 此外,肩部3是受到縮徑加工,因此,肩部3的材料厚度較之罐身部2等的材料厚度更厚亦無妨。這種情況下,肩部3是具有充分的強度,因而更可以減少在加工時所形成的針孔等,而且亦可減少因為受到外力而引起的挫曲等的現象。
本實施方式的肩部3,在高度方向的中間區域是傾斜成圓錐台側面狀。藉由將傾斜角度θ設定在10°~50°(更好是在25°~45°)的範圍,可對於既定的口部內徑φA的口部4及既定的肩部最大外徑φB的肩部3,使得肩部3的傾斜度愈大(接近垂直)時肩部3的幅度愈大,而可獲得較大的立體形成部領域3a。此外,後述之利用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與外輥子12的夾持來進行肩部3的立體形成部之旋轉加工時,才會具有效果。 再者,所稱的傾斜角度θ,係指:肩部3之朝向罐身部2側延長的面與罐身部2所形成的夾角。
此外,藉由將肩部3製作成上述形狀,既可提昇立體形成部的加工性和罐子的強度,又可達成所謂的:能夠在具有美觀上的效果之罐子高度方向的範圍內,從肩部最大外徑φB縮徑成口部內徑φA的罐子之效果。
其次,佐以第3圖~第5圖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罐子1之製造方法。
罐子1的製造方法,前工序是先利用公知的引伸暨引縮加工等,來製造出具備罐身部2之有底圓筒狀的中間成形體,再因應需求在其內外面實施印刷或塗裝等。然後,對於這個中間成形體,實施由公知的複數個工序所組成的壓模頸縮加工、輥軋頸縮加工(旋轉製程頸縮加工)、由複數個工序所組成的壓模頸縮加工與輥軋頸縮加工之組合等的加工,以形成肩部3P。
然後,再對於這個中間成形體,利用公知的壓模製邊機或旋轉製邊機等,以形成在開口端具有凸緣5的口部4。 如此一來,就製造出如第3圖等所示的罐子1的中間成形體亦即罐子1P。
其次,如第3圖所示,利用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10(罐子製造裝置),在肩部3P形成立體形成部。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10係具有內輥子11與外輥子12來作為罐子製造工具組。在內輥子11的下端設有承載部11a。軸桿11b及承載部11a係可利用例如:螺合固定之類的結構來進行結合。又,承載部11a是外徑大於軸桿11b且是設在內輥子11上之呈階狀的部分(階部)。
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在圖示中以斜線表示的範圍內,係設有與立體形成部相對應的凹(凹部)或凸(凸部)的型模。又,外輥子12在圖示中以斜線表示的範圍內,也是設有與承載部11a的凹部或凸部相對應的凸(凸部)或凹(凹部)的型模。
例如:呈現出與第2圖(a)所示的肩部3之沉陷的凹部相對應的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凹部的形態;外輥子12的凸部係呈現出第4圖(a)所示的形態。同樣地,與第2圖(b)所示的肩部3之沉陷的凹部相對應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凹部、外輥子12的凸部則係呈現出第4圖(b)所示的形態。 此外,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亦可配合罐子1的肩部3的形狀而具有凹部及凸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亦即,若肩部3是具有隆起的凸部的話,承載部11a具有凸部即可。若肩部3是具有沉陷的凹部及隆起的凸部的話,承載部11a具有凸部及凹部即可。至於外輥子12的凸部、凹部也是同樣。
作為內輥子11的旋轉軸用的軸桿11b,是外徑為φD之實心軸狀或中空軸狀。軸桿11b的外徑φD,因材質而異,就強度上的考量,若是實心軸的話,外徑是φ10mm以上為佳,若是中空軸的話,則是採用材料厚度為5mm以上的圓筒為佳。
承載部11a的最外徑φE是小於罐子1P的口部內徑φA,如此一來,內輥子11係可相對於罐子1P進行插入和取出的動作。
本實施方式,係將肩部最大外徑φB與罐子1P的口部內徑φA的比值設定為1.05~1.58。如此一來,可確保立體形成部領域3a之有效的大面積,而且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可穩固地支承罐子1P的肩部3P。此外,內輥子11即使是其軸桿11b具有充分的強度之直徑或者可確保充分的材料厚度的情況下,還是可相對於口部4進行插入和取出的動作。
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外形是形成:沿著罐子1P的肩部3P的形狀為佳。本實施方式,是形成:包含了沿著肩部3P的外形之圓錐台側面狀部分的傘狀形狀。如此一來,係可將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作成更接近罐子1P的肩部3P的形狀,而可在後述的旋轉工序中 (請參照第5圖(c)),更穩固地支承罐子1P的肩部3P。 此外,罐子1P與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之兩者都是具有一定的傾斜角之圓錐台狀側面部分。這種圓錐台狀側面部分,與球面狀(亦即,具有朝向縱剖面外方凸出的曲率半徑的形狀)的側面部分相較,可更容易將來自內輥子11、外輥子12的加工力量傳遞到肩部3P,因此更為適合。
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外形係如第3圖、第5圖(C)等所示,從軸桿11b的外徑起迄承載部11a的最外徑部分為止,全部都可作成沿著罐子1P的肩部3P的形狀。但並不是只限於此,承載部11a的外形,只要是可充分地確保軸桿11b之直徑的話,亦可作成如第4圖(a),第4圖(b)所示的這種只有承載部11a的局部是沿著肩部3P的形狀。
又,本實施方式的罐子1P的肩部3的傾斜角度θ是設定為10°~50°。因此,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係可確保用來進行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加工之有效的面積。此外,內輥子11即使是其軸桿11b具有充分的強度之直徑或者可確保充分的材料厚度的情況下,還是可相對於口部4進行插入和取出的動作。再者,在將內輥子11、外輥子12從罐子1的徑向靠近肩部3以執行將肩部3夾住的加工時,相對於罐子1P的加工成形力所作用的方向(罐子1P的徑向),肩部3的法線方向的傾斜並沒有太過傾斜,加工成形力很容易傳遞到肩部3。 此外,軸桿11b之朝向承載部11a側延長的面與承載部11a的側面所形成的夾角θ,是與前述肩部3之朝向罐身部2側延長的面與罐身部2所形成的夾角相同角度。
外輥子12的外形只要是形成:可對應於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來進行凹凸旋轉加工的形狀即可。本實施方式,內輥子11、外輥子12係形成彼此上下顛倒的傘狀形狀。
如第3圖所示,欲將罐子1的肩部3整個圓周都形成立體形成部的情況下,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立體加工形成部(以斜線顯示的範圍)之高度方向中央的外徑φ11a,相對於罐子1P的肩部3P的立體形成部的高度範圍中央的外徑φG,雖然是可以設定在較小的比值(例如:約4/5等),但是較好是設定在接近於「2以上的自然數」分之一的外徑,本實施方式是設定在約1/2。
此時,外輥子12之立體加工形成部(以斜線顯示的範圍)的高度方向中央的外徑φF,只要是可以對應於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凹凸的話,亦可設定成較之外徑φG更大的尺寸。此外,外徑φF若是小於等於φG的情況下,較好是設定在接近於φG的自然數的幾分之一的外徑。本實施方式是設定為φG=φF。
又,在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10是具有:可用來載置罐子1P並與罐子1P一起旋轉,且可將罐子1P在加工前位置與加工位置之間進行進退的載置台13。載置台13的旋轉軸係與內輥子11的旋轉軸保持平行。外輥子12的旋轉軸的走向,只要是可以追隨著內輥子11、肩部3P的走向的話即可。在第3圖中,載置台13、內輥子11、外輥子12的各旋轉軸係保持平行地配置。
載置台13在將罐子1P的肩部3P進行旋轉加工時的旋轉速度,是因立體形成部的形狀、罐子1P的材質、其他的條件而異,低速的情況優選是10~300rpm,高速的情況優選是300~700rpm。本實施方式,低速的情況是設定在30rpm,高速的情況是設定在400rpm。隨著這樣的設定,本實施方式的內輥子11、外輥子12的旋轉速度,基於φ11a,φF,φG的比值的關係,低速的情況是分別設定在60rpm、30rpm;高速的情況是分別設定在800rpm、400rpm。 此外,雖然圖示中予以省略,但是內輥子11、外輥子12是利用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10的旋轉驅動裝置(旋轉部)來進行旋轉的。
其次,佐以第5圖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肩部3P的立體形成部的加工。
[罐載置工序:第5圖(a)] 將罐子1P藉由未圖示的搬運裝置將其載置到載置台13。
[內輥子插入工序:第5圖(b)] 其次,藉由移動載置台13而將罐子1P移動到加工位置。 如此一來,就將內輥子11從口部4插入到罐子1P的內部。
[肩部夾住工序:第5圖(c)] 將內輥子11與外輥子12相對地接近罐子1P的肩部3P,如此一來,就以承載部11a及外輥子12將肩部3P夾住。亦即,承載部11a從內側承載著肩部3P的同時,外輥子12是從外側按壓住肩部3P。
此外,在第5圖(c)中,雖然內輥子11、外輥子12是朝向罐子1P的徑向移動,但並不侷限於此,這兩個輥子也可以配合著立體形成部的凹部的凹陷方向、凸部的隆起方向等的因素,而沿著其方向來進行移動。藉由這種作法,當利用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及外輥子12來對於肩部3P進行加工時,可以防止:用以形成立體形成部的凹花紋或凸花紋的部分、用以形成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的凹花紋或凸花紋的部分、用以形成外輥子12的凸花紋或凹花紋的部分等的彼此之間產生碰觸。 此外,在後述的輥子退避工序中,將內輥子11與外輥子12脫離肩部3的時候,亦可沿著立體形成部的凹部的凹陷方向、或者凸部的隆起方向,使內輥子11與外輥子12沿著該方向移動。
[旋轉工序:第5圖(c)] 在夾住工序利用承載部11a及外輥子12夾住肩部3P的狀態下,將內輥子11及外輥子12進行旋轉,並且將載置台13及罐子1P保持一體地進行旋轉。並且將罐子1P進行旋轉達到既定量(例如:1次旋轉以上),即可在立體形成部領域3a形成立體形成部。 此時,係一方面以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從內側確實地支承住肩部3P,一方面以內輥子11及外輥子12夾住肩部3P的狀態下,進行旋轉加工。因此,即使罐子1P的肩部3P的材料厚度很薄,也不容易發生異常變形、損傷等。
[輥子退避工序:第5圖(d)] 然後,內輥子11、外輥子12、載置台13停止進行旋轉。並且內輥子11、外輥子12在徑向上脫離肩部3。如此一來,在罐子1的高度方向中,內輥子11、外輥子12將會退避到達與罐子1不會發生碰觸的位置。
[罐退避工序:第5圖(e)] 然後,移動載置台13來使罐子1從加工位置相對性地分開。如此一來,即可使罐子1從加工位置退避出來。 又,內輥子11、外輥子12是在高度方向中,朝向口部4側進行移動,而可對於罐子1進行相對性的移動。如此一來,內輥子11就從口部4移動到罐子1P的外側。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罐子製造方法,一方面是以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從內側支承著肩部3P的同時,將肩部3P形成立體的形狀,因此可減少肩部3P的損傷。
[第二實施方式]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方式。 在以下的說明及圖面中,與前述第一實施方式具有同樣功能的部分,都予以標示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適度地省略重複的說明。
第二實施方式,是將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的各輥子變更為如下所述。 如第6圖(a)和第6圖(b)所示,外輥子12的旋轉軸12c並未與內輥子11、載置台13的旋轉軸平行,而是配置在構成交叉或者構成扭曲的位置。換言之,外輥子12的旋轉軸12c與內輥子11的旋轉軸11c並未平行,而是不同的方向。
亦即,第6圖(a)的外輥子12的加工部,並不是如同第一實施方式的那種圓錐台狀,而是圓柱狀的構件。外輥子12的旋轉軸12c與肩部3P的傾斜面是平行。因此,外輥子12的旋轉軸12c與內輥子11的旋轉軸11c是以傾斜角度θ構成交叉。
又,外輥子12的外周面是垂直地按壓在肩部3P的外表面(請參照箭頭A12)。因此,外輥子12的外周面與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可以很強的力量夾住肩部3P。如此一來,外輥子12及內輥子11係可提高對於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賦形性。
第6圖(b)的外輥子12是具有與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對應的形狀之圓錐台狀的縮徑部12a。又,外輥子12的旋轉軸12c與內輥子11的旋轉軸11c是構成正交(請參照角度θ12)。如此一來,內輥子11與外輥子12是在從內外按壓住肩部3P的狀態,進行傘齒輪狀的旋轉。第6圖(b)的形態,當內輥子11及外輥子12夾住肩部3P進行旋轉的情況下,兩者夾住肩部3P的部分之兩種周速度係可設定為同等速度,或者亦可將兩種周速度的差異設定為很小。如此一來,可減少內輥子11及外輥子12與肩部3P的搓摺,而可減少加工時之肩部3P的損傷等。
又,第6圖(a) 和第6圖(b)的形態,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10係可擴大內輥子11、外輥子12的旋轉軸11c,12c在於方向的設定上的自由度。
此外,如第6圖(b)所示,罐子1P也可以是已經形成了肩部3P但尚未形成凸緣5之前的罐子1P。 是以,在尚未形成凸緣5的罐子1P的肩部3P形成了立體形成部的情況下,亦可在其後續,針對於口部4進行縮徑,藉此來將肩部P往內側發展或者增設,而可製作成縮小口徑的罐子。
第7圖的罐子1P,是除了肩部3P之外,在罐身部2也是具有立體形成部領域2a。 內輥子11係具有:從承載部11a朝向下側設置之罐身部內側按壓部11d。 罐身部內側按壓部11d是圓筒狀的構件。在罐身部內側按壓部11d的周面之以斜線表示的範圍內,是與承載部11a同樣地,至少具有與立體形成部領域2a的立體形成部對應的形狀的凹部及凸部之其中一方。
同樣地,外輥子12也是從圓錐台部分朝向下側設置了罐身部外側按壓部12d。 罐身部外側按壓部12d是圓筒狀的構件。在罐身部外側按壓部12d的周面之以斜線表示的範圍,具有與罐身部內側按壓部11d對應的形狀的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
在罐子1P的加工時,內輥子11、外輥子12夾住罐子1P的肩部3P的同時,罐身部內側按壓部11d及罐身部外側按壓部12d係從內外夾住罐身部2。如此一來,就形成了罐身部內側按壓部11d從內側按壓罐身部2,並且罐身部外側按壓部12d從外側按壓外側按壓罐身部2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將內輥子11及外輥子12對於罐子1P進行旋轉,內輥子11及外輥子12就可同時地在罐身部2及肩部3P的立體形成部領域2a,3a形成立體形成部。 是以,第7圖所示的內輥子11、外輥子12係可對於罐子1P的罐身部2及肩部3P,在同一個工序內進行綴飾。
[罐子1及內輥子11的尺寸設定] 茲說明上述實施方式的罐子1及內輥子11的尺寸設定之一例。 第8圖(a)是罐子1的上部分的剖面圖,並且將內輥子11以示意方式表示的圖。 第8圖(b)是第8圖的B部放大圖。
第8圖的內輥子11的承載部11a是最簡潔的結構,單純只由與罐子1的立體形成部領域3a對應的部分所形成的。因此,承載部11a的圓錐台狀側面的整個面都是可形成與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立體形成部對應的凸、凹的範圍。 第8圖中的各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係如下所示。 A(mm):罐子1的口部4的口徑 B(mm):肩部3的最大外徑(亦即,罐子1的罐身部2的直徑) C(mm):罐子1的口部4及承載部11a之間的餘隙 D(mm):內輥子11的軸桿11b的軸徑 E(mm):承載部外徑(承載部11a的最大外徑) W1:罐子1的肩部3之沿著傾斜方向上的全長 W2:可設置立體形成部的長度,亦即,在罐子1之沿著肩部3的傾斜方向上,從肩部3之靠近口部4側的底部朝向罐身部2側的範圍中之可配置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長度。
又,第8圖的例子,只是用來說明尺寸設定上的基本概念而已,並未考慮到罐子1的厚度,如果也要考慮這一點的話,係可適度地設定為例如「B:罐子1的肩部3的最大外徑」;並且「A:罐子1的口部4的內徑」等。
如第8圖(b)所示,在罐子1的尺寸當中,對應於長度W1,W2之徑向長度分別為:三角形abc的bc邊的長度L1、三角形ade的de邊的長度L2,可以下列的數式來表示。 L1=(B-A)/2
又,在徑向中,承載部11a的突出長度L3與長度L2是相等。 因此,長度L2可以下列的數式來表示。 L2=L3 L2=(A-2×C-D)/2
三角形abc、三角形ade之相似,因此下列的關係成立。 W2/W1=L2/L1=[(A-2×C-D)/2]/[(B-A)/2]W2/W1=(A-(2×C+D))/(B-A) 上述數式可以整理成下列的數式。 2×C+D=A-(B-A)×W2/W1・・・數式(1)
此處,餘隙C(mm)若考慮到實際的加工性,優選是設定為「1≦C」。此外,若考慮到軸桿11b的強度,軸徑D(mm)優選是設定為「10≦D」。如此一來,針對於數式(1),下列的關係式就會成立。 12≦A-(B-A)×W2/W1・・・數式(2)
亦即,符合數式(2)的關係之罐子1,係可確保在將內輥子12對於口部4進行插拔時之充分的餘隙,而且可充分地確保軸桿11b的強度,因此,可以達成良好的加工性之效果。 此外,例如:數式(2)及「W2/W1≦0.5」的關係成立的罐子1,除了上述效果之外,還能夠達成:可在肩部3中的從口部4側的底部朝向罐身部2側的範圍中之到達肩部3的一半為止的部分,配置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效果。 此外,數式(2)及「W2/W1≦1」的關係成立的罐子1,除了上述效果之外,還能夠達成:可在肩部3的全範圍配置立體形成部領域3a的效果。
其次,說明內輥子11的尺寸設定。 承載部11a的圓錐台狀側面的斜面的長度W3係與可設置立體形成部的W2相等。 因此,在徑向中,承載部11a的突出長度L3可以下列的數式來表示。 L3=W3×sinθ=W2×sinθ 因此,承載部外徑E可以相當於 E=D+2×L3 E=D+2×W2×sinθ
此處,想要將承載部11a(外徑E)插入口部4的內部(口徑A),必須先符合下列的關係。 E+2×C≦A D+2×W2×sinθ+2×C≦A 上述數式可以整理成下列的數式。 D≦A-2×(C+W2×sinθ)・・・數式(3)
亦即,內輥子11藉由符合數式(3)的關係,可對於口部4進行插拔,因此可達成能夠對於罐子1的肩部3進行加工之效果。 此外,餘隙C(mm)優選是如前所述的「1≦C」。因此,內輥子11除了符合數式(3)的關係之外,又符合「1≦C」的關係的話,可更提昇加工性。
以上是就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加以說明,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前述的實施方式,例如:亦可採用後述的變形實施方式等的各種變形和變更,這些也都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又,實施方式中所記載的效果,只是列舉出本發明所產生的最佳效果而已,本發明的效果並不限定於實施方式中所記載的效果。此外,雖然前述的實施方式及後述的變形實施方式的各種構成要素亦可適當的加以組合來使用,但在本說明書中則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變形實施方式] (1)外輥子亦可採用如專利文獻1的第4圖所示的外輥子102、或者如同日本特開2011-005512號公報的第2圖、第3圖等所示的外輥子4這樣地,將進行旋轉加工的地方作成大徑部,將對於罐子進行插拔的地方作成小徑部。並且,將罐子的保持機構(載置台)製作成可相對於內輥子實施進退移動的構造,藉此而構成:可插入罐子內,並可進行肩部旋轉加工,而且可將罐子予以排出之裝置。
(2)在進行擴展肩部或增設肩部的時候,亦可再度使用本發明的立體形成部的加工法,在已經擴展後的肩部或增設後的肩部上,又再設置立體形成部。再度設置立體形成部的時候,為了對於前一工序所形成的立體形成部和花紋等進行對準位置的工作,亦可進行偵測罐子的印刷標記或凹凸來設定基準位置,並且針對於該基準位置,來設定加工位置。
(3)罐子製造方法,亦可是在進行形成立體形成部的旋轉加工之後,設有螺紋部形成工序,藉此,可針對於縮小口徑後的罐子的口部形成有:顎部、螺紋部、捲邊部等,而製作成具有螺紋部的罐子。 (4)罐子也可以是底部、罐身部、蓋部分別為不同構件之三件式的罐子。這種情況下,亦可針對於:在尚未設置底部及蓋部之前的罐身部來形成立體形成部。又,在這種情況下,內輥子可以不從口部側而是從底部側插入罐內部。
(5)在實施方式中,立體形成部雖然是舉出了形成在罐子的肩部等處的例子,但並不限於此。立體形成部亦可形成在例如:罐子的內縮部。亦即,亦可將內縮部視為肩部的一種形態。 (6)在實施方式中,罐子的肩部雖然是舉出了呈直線狀傾斜的傾斜部分的例子,但並不限於此。罐子的肩部也可以是例如:彎曲後的彎曲部分等。在這種情況下,內輥子、外輥子的加工面只要具有與這個彎曲部分等相對應的彎曲面等即可。又,在這種情況下,亦可將實施方式的各構成要件適度地變形成與彎曲部分等相對應的構成要件,如此一來,就可將具有彎曲部分等的肩部,應用實施方式的概念來進行加工。
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文獻以及本案的巴黎公約優先權的基礎案也就是日本申請案的說明書的內容全部都被援用於本說明書。
1、1P:罐子 2:罐身部 2a、3a:立體形成部領域 3、3P:肩部 4:口部 5:凸緣 10: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 11:內輥子 11a:承載部 11b:軸桿 11d:罐身部內側按壓部 12:外輥子 12a:縮徑部 12d:罐身部外側按壓部 13:載置台
第1圖係第一實施方式之本發明的罐子之局部剖面的概略圖。 第2圖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罐子的肩部立體形成部的例子。 第3圖係使用罐子之局部剖面概略圖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之概略圖。 第4圖係顯示第一實施方式之罐子製造方法的立體形成部加工裝置的內輥子及外輥子的例子。 第5圖係使用罐子之局部剖面概略圖來說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罐子製造方法。 第6圖係使用罐子之局部剖面概略圖來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內輥子及外輥子的例子。 第7圖係使用罐子之局部剖面概略圖來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內輥子及外輥子的例子。 第8圖係顯示實施方式的罐子的上部分的剖面圖,係將內輥子以示意方式顯示的圖。
1:罐子
2:罐身部
3:肩部
3a:立體形成部領域
4:口部
5:凸緣
6:內縮部
t:肩構件料厚度
θ:傾斜角度
Figure 108103053-A0304-11-0002-9
A:內徑
Figure 108103053-A0304-11-0002-10
B:外徑

Claims (19)

  1. 一種罐子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含有:在圓筒狀之罐子之罐身部的罐軸方向上端側,形成朝向罐口部側逐漸地縮徑之厚度0.1~0.3mm的肩部的工序;藉由內輥子與外輥子來在前述肩部形成立體成形部的工序,前述內輥子具備了從內側來承受前述肩部且具有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的承載部,前述承載部具備與前述肩部的形狀對應的縮徑部,前述外輥子從外側來按壓前述肩部且具有與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相對應的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以及在形成前述立體成形部的工序中,利用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以及前述外輥子從內外夾持住前述肩部的狀態下,將前述內輥子與前述外輥子對於前述罐子進行旋轉的工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前述罐子的肩部的最大外徑與前述口部的內徑的比值是1.05~1.58。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承載部的外形,是沿著前述肩部的形狀之傘狀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肩部之朝向前述罐身部側延長的面與前述罐身部所形成的夾角是10°~5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旋轉加工之後,將前述口部進行縮徑而形成螺紋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內輥子是具備:從內側按壓前述罐身部,且具有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之罐身部內側按壓部;前述外輥子是具備:從外側按壓前述罐身部,且具有與前述內輥子對應的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之罐身部外側按壓部;在前述罐身部內側按壓部及前述罐身部外側按壓部從內外夾住前述罐身部的狀態下,將前述內輥子及前述外輥子對於前述罐子進行旋轉,藉以在前述罐身部形成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外輥子具有與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對應之縮徑部;前述內輥子與前述外輥子具有不同方向的旋轉軸;並且是在從內外按壓著前述肩部的狀態下,進行傘齒輪狀的旋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口部的內徑是25~60mm;前述肩部的最大外徑是50~70m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將前述內輥子的軸朝向前述承載部側延長的面與前述承載部所形成的夾角θ是10°~50°。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假設前述內輥子的軸的直徑為D,假設前述口部的內徑為A,假設前述承載部的長度為W2,假設前述口部與前述內輥子的軸之餘隙為C,假設將前述內輥子的軸朝向前述承載部側延長的面與前述承載部所形成的夾角為θ的情況下,符合D≦A-2×(C+W2×sinθ)的關係。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罐子製造方法,其中,假設前述內輥子的軸的直徑為D(mm),假設前述口部的內徑為A(mm),假設前述承載部的長度為W2(mm),假設前述口部與前述內輥子的軸的餘隙為C(mm),假設將前述內輥子的軸朝向前述承載部側延長的面與前述承載部所形成的夾角為θ的情況下,符合12≦D≦A-2×(C+W2×sinθ)的關係,並且符合1≦C的關係。
  12. 一種在罐子的肩部形成立體成形部的裝置,其特徵 為:其係具備:具備了從內側來承受前述肩部的承載部的內輥子;從外側來按壓前述肩部的外輥子;以及將前述內輥子與前述外輥子對於前述罐子進行旋轉的旋轉部,前述肩部,在圓筒狀之罐子之罐身部的罐軸方向上端側,形成為朝向罐口部側逐漸地縮徑且厚度為0.1~0.3mm,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具有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且具備與前述肩部的形狀對應的縮徑部,利用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以及前述外輥子從內外夾持住前述肩部的狀態下,使前述內輥子與前述外輥子藉由前述旋轉部來進行旋轉。
  13. 一種罐子,其特徵為:在圓筒狀之罐子之罐身部的罐軸方向上端側,形成朝向罐口部側逐漸地縮徑且厚度為0.1~0.3mm的肩部,在前述肩部具有凹部及凸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前述口部的內徑是25~60mm,前述肩部的最大外徑是50~70mm。
  14. 一種罐子,其特徵為:在圓筒狀之罐子之罐身部的罐軸方向上端側,形成朝向罐口部側逐漸地縮徑且厚度為0.1~0.3mm的肩部,在前述肩部具有凹部及凸部的至少其 中一方,前述肩部的最大外徑與前述口部的內徑的比值是1.05~1.58。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的罐子,其中,前述肩部之朝向前述罐身部側延長的面與前述罐身部所形成的夾角是10°~50°。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4項所述的罐子,假設前述口部的內徑為A(mm),假設前述肩部的最大外徑為B(mm),假設前述肩部的全長為W1(mm),而前述凹部及前述凸部的至少其中一方係設置在從前述肩部之中的口部側下端起迄W2(mm)為止的範圍內時,其係符合12≦A-(B-A)×W2/W1的關係。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罐子,其係符合W2/W1≦0.5的關係。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罐子,其係符合W2/W1≦1的關係。
  19. 一種在罐子的肩部形成立體成形部的工具組,其特徵為:其係具備:在前述肩部形成立體成形部的內輥子與外輥子,前述肩部,在圓筒狀之罐子之罐身部的罐軸方向上 端側,形成為朝向罐口部側逐漸地縮徑且厚度為0.1~0.3mm,前述內輥子,具備了從內側來承受前述肩部且是具有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的承載部,前述承載部具備與前述肩部的形狀對應的縮徑部,前述外輥子,從外側來按壓前述肩部且具有與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相對應的凹部及凸部之至少其中一方,前述內輥子的承載部以及前述外輥子,係從內外夾持住前述肩部的狀態下,對於前述罐子進行旋轉。
TW108103053A 2019-01-28 2019-01-28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TWI7885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053A TWI788515B (zh) 2019-01-28 2019-01-28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053A TWI788515B (zh) 2019-01-28 2019-01-28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7875A TW202027875A (zh) 2020-08-01
TWI788515B true TWI788515B (zh) 2023-01-01

Family

ID=73002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053A TWI788515B (zh) 2019-01-28 2019-01-28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85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5581B (zh) * 2020-03-18 2024-03-19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罐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0228A (ja) * 1989-08-31 1991-08-06 Toyo Seikan Kaisha Ltd 缶詰用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11487Y2 (zh) * 1986-04-04 1992-03-23
JPH084862B2 (ja) * 1986-10-27 1996-01-24 武内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スムーズネックイン缶の製法および該方法に用いる装置
US5761942A (en) * 1996-07-19 1998-06-09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embossing of containers
TW495398B (en) * 1999-08-30 2002-07-21 Daiwa Can Co Ltd Bottle-shaped ca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forming tool
JP2002256366A (ja) * 2001-02-27 2002-09-11 Kobe Steel Ltd ボトル缶用アルミニウム板
WO2006043347A1 (ja) * 2004-10-20 2006-04-27 Universal Can Corporation ボトル缶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ボトル缶
JP2008126264A (ja) * 2006-11-21 2008-06-05 Kirin Brewery Co Ltd 缶胴加工装置、その内側ロール及び外側ロール並びに凹凸加工された金属缶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487Y2 (zh) * 1986-04-04 1992-03-23
JPH084862B2 (ja) * 1986-10-27 1996-01-24 武内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スムーズネックイン缶の製法および該方法に用いる装置
JPH03180228A (ja) * 1989-08-31 1991-08-06 Toyo Seikan Kaisha Ltd 缶詰用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61942A (en) * 1996-07-19 1998-06-09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embossing of containers
TW495398B (en) * 1999-08-30 2002-07-21 Daiwa Can Co Ltd Bottle-shaped can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forming tool
JP2002256366A (ja) * 2001-02-27 2002-09-11 Kobe Steel Ltd ボトル缶用アルミニウム板
WO2006043347A1 (ja) * 2004-10-20 2006-04-27 Universal Can Corporation ボトル缶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ボトル缶
JP2008126264A (ja) * 2006-11-21 2008-06-05 Kirin Brewery Co Ltd 缶胴加工装置、その内側ロール及び外側ロール並びに凹凸加工された金属缶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7875A (zh) 2020-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08736A1 (en) Can manufacturing method, can manufacturing device, can, and can manufacturing tool set
JP4846594B2 (ja) ボトル缶の製造方法
JP2016147310A (ja) 缶の製造方法及び缶
ES2741590T3 (es) Fabricación de botes de conserva
JP2009148777A (ja) ねじ付金属ボトル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H10128476A (ja) 胴部に凹凸模様をもつ変形金属缶の製造方法
TWI788515B (zh) 罐子製造方法、罐子製造裝置、罐子以及罐子製造工具組
JP2016107339A (ja) Di缶の製造方法
EP2859965B1 (en) Deep draw moulding method and moulding metal die therefor
JP2018177250A (ja) 缶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003596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tal core for resin gear
CN114194556B (zh)
JP2004202541A (ja) 容器の成形方法
JP2005273755A (ja) スラスト円筒ころ軸受用保持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107341A (ja) 缶の製造方法
TWI741916B (zh) 錐狀物之紋路成型方法
JP6689687B2 (ja) 缶の製造方法
JP7120809B2 (ja) 缶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312979B2 (zh)
JP4076253B2 (ja) 軸受内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クラッチレリーズ軸受
WO2019130609A1 (ja) 胴部に凹凸加工部を有するエアゾール用缶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041299A (zh) 無縫罐體及無縫罐體之製造方法
JP2023103678A (ja) 金属製カップ及びシュリンク包装された金属製カップ
JP2016107340A (ja) パンチスリーブ及びこれを用いたdi缶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