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8438B - 車床 - Google Patents

車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8438B
TWI788438B TW107136728A TW107136728A TWI788438B TW I788438 B TWI788438 B TW I788438B TW 107136728 A TW107136728 A TW 107136728A TW 107136728 A TW107136728 A TW 107136728A TW I788438 B TWI788438 B TW I7884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ifter
main shaft
contact
peripher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6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2217A (zh
Inventor
賀来則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星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星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星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2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2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8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843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31/00Chucks; Expansion mandrels; Adaptations thereof for remote control
    • B23B31/02Chucks
    • B23B31/10Chu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taining or gripping devices or their immediate operating means
    • B23B31/12Chucks with simultaneously-acting jaws, whether or not also individually adjustable
    • B23B31/20Longitudinally-split sleeves, e.g. collet chucks
    • B23B31/201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relating primarily to remote control of the gripping means
    • B23B31/207Characterized by features relating primarily to remote control of the gripping means using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spindle
    • B23B31/2072Axially moving cam, fixed ja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31/00Chucks; Expansion mandrels; Adaptations thereof for remote control
    • B23B31/02Chucks
    • B23B31/24Chuc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primarily to remote control of the gripping means
    • B23B31/26Chuc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primarily to remote control of the gripping means using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working-spindle
    • B23B31/261Chuc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primarily to remote control of the gripping means using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working-spindle clamping the end of the toolholder shank
    • B23B31/265Chuc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relating primarily to remote control of the gripping means using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working-spindle clamping the end of the toolholder shank by means of coll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9/00Gear cutting, milling, or planing
    • Y10T409/30Milling
    • Y10T409/309352Cutter spindle or spindle support
    • Y10T409/309408Cutter spindle or spindle support with cutter holder
    • Y10T409/309464Cutter spindle or spindle support with cutter holder and draw bar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之車床。 車床1具備主軸32、固持構件60、動力傳達部TR1、移位器10、爪構件20及驅動部DR1。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第一緣部(接觸端21)接觸之範圍(R1)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第一緣部(21)之形狀為使得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第一緣部(21)之徑向D4之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之形狀。

Description

車床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用以開閉工件之固持構件之移位器機構之車床。
作為工作機械,已知有具有用以開閉工件之固持構件之移位器機構之車床。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素材固持裝置具備:作動構件,其藉由向筒狀本體之軸線方向移動而使夾具之固持部開閉動作;線性馬達,其藉由推力而使作動構件向軸線方向移動;及推力傳達裝置,其使線性馬達之推力增大並傳達至作動構件。該推力傳達裝置具備:直動構件,其藉由線性馬達之驅動而向軸線方向移動;及桿構件,其與直動構件之軸線方向移動連動地繞支軸迴旋,同時藉由槓桿之作用將推力傳達至作動構件。該桿構件具有扣合於直動構件之第1端及扣合於作動構件之第2端。上述直動構件之扣合面依桿構件之第1端自筒狀本體之軸線遠離之順序,具有:相對於直動構件之內周面成約25°角度之第4區域;相對於內周面成約10°角度之第3區域;相對於內周面成約5°角度之第2區域;及相對於內周面大致平行之第1區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337082號公報(尤其段落0031)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由於上述直動構件之扣合面之角度階梯性改變,故於扣合面之角度改變之部位,桿構件之迴旋加速度驟變。若著眼於與筒狀本體之軸線正交之徑向,則於該徑向上扣合面之角度改變之部位,桿構件之第1端之加速度驟變。尤其,直動構件向桿構件之第1端自軸線離開之方向移動之情形時,首先約25°角度之第4區域與桿構件之第1端接觸。因此,徑向上桿構件之第1端之加速度突然變大。若桿構件之第1端之加速度驟變,如此,固持工件時產生較大衝擊,且對直動構件與桿構件之間施加較大面壓。該面壓較大之部分,桿構件及直動構件(移位器機構)磨耗或損耗,移位器機構之壽命變短。 另,如上述之問題存在於各種車床中。
本發明係揭示可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之車床者。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車床具有如下態樣:包含: 主軸,其可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 固持構件,其安裝於上述主軸,具有固持工件之關閉狀態及釋放上述工件之開啟狀態; 動力傳達部,其具有與該固持構件接觸之第一接觸部、及於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上與上述第一接觸部為相反側之第二接觸部,藉由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固持構件開閉; 移位器,其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 爪構件,其具有與該移位器之外周面接觸之第一緣部、及與上述第二接觸部接觸之第二緣部,可於上述主軸中心線至上述第一緣部之距離改變之方向傾動;及 驅動部,其藉由使上述移位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爪構件傾動,使上述動力傳達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且 將與上述主軸中心線正交之方向設為徑向, 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及上述第一緣部之形狀為使得與上述移位器以一定速度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對應的上述第一緣部之上述徑向之加速度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的形狀。
又,本發明之車床具有如下態樣:包含: 主軸,其可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 固持構件,其安裝於上述主軸,具有固持工件之關閉狀態與釋放上述工件之開啟狀態; 動力傳達部,其具有與該固持構件接觸之第一接觸部、及於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上與上述第一接觸部為相反側之第二接觸部,藉由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固持構件開閉; 移位器,其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 爪構件,其具有與該移位器之外周面接觸之第一緣部、及與上述第二接觸部接觸之第二緣部,可於上述主軸中心線至上述第一緣部之距離改變之方向傾動;及 驅動部,其藉由使上述移位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爪構件傾動,使上述動力傳達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且 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內,上述移位器於使上述第一緣部自上述主軸中心線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之形狀為始於沿著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之曲線形狀。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當然,以下之實施形態僅為例示本發明者,實施形態所示之所有特徵並非必須為本發明之解決手段。
(1)本發明所含之技術之概要: 首先,參照圖1~11所示之例,說明本發明所含之技術之概要。另,本案之圖係模式性表示例之圖,該等圖所示之各方向之放大率會有不同之情形,各圖會有不一致之情形。當然,本技術之各要素不限於符號所示之具體例。 又,本案中,數值範圍「Min~Max」意指最小值Min以上且最大值Max以下。
[態樣1] 本技術之一態樣之車床1具備:主軸32、固持構件60、動力傳達部TR1、移位器10、爪構件20及驅動部DR1。上述主軸32可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旋轉。上述固持構件60安裝於上述主軸32,具有固持工件W0之關閉狀態及釋放上述工件W0之開啟狀態。上述動力傳達部TR1具有:與上述固持構件60接觸之第一接觸部(例如倒錐部63a),及於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例如Z軸方向)上與上述第一接觸部(63a)為相反側之第二接觸部(例如後端面65b),藉由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而使上述固持構件60開閉。上述移位器10可向上述主軸32之外側之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上述爪構件20具有:與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接觸之第一緣部(例如接觸端21),及與上述第二接觸部(65b)接觸之第二緣部(例如基部22),可於上述主軸中心線AX0至上述第一緣部(21)之距離(例如徑向位置D)改變之方向傾動。上述驅動部DR1藉由使上述移位器10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而使上述爪構件20傾動,使上述動力傳達部TR1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此處,將與上述主軸中心線AX0正交之方向設為徑向D4。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例如圖2所示之剖面),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上述第一緣部(21)接觸之範圍(設為接觸範圍R1)內的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上述第一緣部(21)之形狀為使得與上述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設為L)對應的上述第一緣部(21)之上述徑向D4之加速度(設為a。)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的形狀。
由於上述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具有如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的縱剖面形狀,故移位器10向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時,爪構件20之傾動成為連續且順暢之加減速。因抑制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之急劇的加速度變化,故抑制固持工件W0時之衝擊,且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間之面壓降低。藉此,抑制移位器10及爪構件20(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因此,本態樣可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
此處,主軸不限於背面主軸,亦可為正面主軸。 固持構件包含稱為夾頭或爪等之各種固持構件。 工件之概念中亦包含製品。 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可由表示縱剖面之接觸範圍內之移位器之外周面及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形狀的形狀資料求得。例如,若由上述形狀資料求得與移位器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第一緣部之徑向之位置(設為D),將移動距離L之函數即位置D兩次微分,則獲得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 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連續,意指L-a平面上移動距離L增加時,加速度a自0以下變為正之最初點,至加速度a自正變為0以下之最後點之間以連續之曲線連接。 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於負範圍內連續,意指L-a平面上移動距離L增加時,加速度a自0以上變為負之最初點,至加速度a自負變為0以上之最後點之間以連續之曲線連接。
當然,上述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之形狀亦可為使得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第1緣部(21)之徑向D4之加速度a於全範圍內連續的形狀。該情形時,移位器10向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時,全範圍內爪構件20之傾動成為連續且順暢之加減速,故移位器機構之壽命進一步延長。外周面11及第一緣部(21)之更佳形狀為如變形正弦曲線或變形梯形曲線或變形等速度曲線等凸輪曲線般,實現連續之速度變化或加速度變化之形狀。外周面11及第一緣部(21)之進而較佳形狀為如變形正弦曲線般,速度及加速度連續,且移動中之最大速度與最大加速度變小之凸輪曲線。
[態樣2] 如圖6A、6B所例示,上述爪構件20之上述第一緣部(21)中之與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接觸之接觸面21a亦可於與上述主軸中心線AX0正交之橫剖面(例如圖6A所示之剖面)中以上述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以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之曲率半徑以上之曲率半徑凹陷。該態樣中,由於與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接觸之爪構件20之接觸面21a之面壓(稱為赫茲之接觸應力)下降,故使用初期產生之磨料磨損減少,移位器機構之淬火硬化層剩餘較多。因此,本態樣可使固持構件60之夾持力進而穩定化,且可進一步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 當然,爪構件20之接觸面21a之曲率半徑可與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為相同之曲率半徑,亦可為大於外周面11之曲率半徑之曲率半徑。又,雖未含於態樣2中,但如圖7所例示,接觸面21a為平面之情形亦包含於本技術中。
[態樣3] 如圖8等所例示,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上述第一緣部(21)接觸之範圍(R1)內,上述移位器10於使上述第一緣部(21)自上述主軸中心線AX0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R2之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之形狀,亦可為始於沿著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之曲線形狀。若移位器10使第一緣部(21)自主軸中心線AX0遠離之方向上,向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R2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為始於沿著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之曲線形狀,則移位器10向上述方向開始移動時,爪構件20之傾動成為連續且順暢之加減速。因此,進一步抑制固持工件W0時之衝擊,且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間之面壓進而下降,藉此進一步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因此,本態樣可進一步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
[態樣4] 且說,本技術之其他態樣之車床1具備主軸32、固持構件60、動力傳達部TR1、移位器10、爪構件20及驅動部DR1,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上述第一緣部(21)接觸之範圍(R1)內,上述移位器10於使上述第一緣部(21)自上述主軸中心線AX0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R2之上述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的形狀為始於沿著上述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之曲線形狀。
由於移位器10於使第一緣部(21)自主軸中心線AX0遠離之方向上,向主軸中心線方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R2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為始於沿著主軸中心線AX0之方向之曲線形狀,故移位器10向上述方向開始移動時,爪構件20之傾動成為連續且順暢之加減速。移位器10於上述方向移動之前半期間中,因抑制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之急劇的加速度變化,故抑制固持工件W0時之衝擊,且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第一緣部(21)間之面壓下降。藉此,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因此,本態樣可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
(2)車床之構成之具體例: 圖1係模式性例示主軸移動型之NC(數值控制)車床1之構成作為車床之例。圖1所示之車床1具備如下者等:NC裝置80;正面主軸台41,其設置於經固定之基座40;背面主軸台51,其設置於經固定之基座50;及刀具台46,其設置於經固定之基座45。此處,將正面主軸台41與背面主軸台51總稱為主軸台31。NC裝置80控制上述各部41、51、46等之動作。
正面主軸台41可向沿主軸中心線AX1之Z軸方向移動。NC裝置80經由正面主軸台41之驅動部(未圖示)控制正面主軸台41之Z軸方向之位置。設置於正面主軸台41之正面主軸42以夾頭(未圖示)可釋放地固持向Z軸方向插入之圓柱狀(棒狀)之工件W1,以沿工件W1之長度方向之主軸中心線AX1為中心,使工件W1旋轉。另,本具體例之Z軸方向為水平方向,但Z軸方向不限於水平方向。
背面主軸台51可向沿主軸中心線AX2之Z軸方向及與該Z軸方向正交(交叉)之Y軸方向移動。NC裝置80經由背面主軸台51之驅動部(未圖示)控制背面主軸台51之Z軸方向及Y軸方向之位置。設置於背面主軸台51之背面主軸52可釋放地固持向Z軸方向插入之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2,以主軸中心線AX2為中心使工件W2旋轉。有背面主軸52與正面主軸對向之意義下稱為對向主軸之情形。本具體例之Y軸方向為水平方向,但Y軸方向不限於水平方向。 另,將正面主軸42與背面主軸52總稱為主軸32,將正面主軸42之主軸中心線AX1與背面主軸52之主軸中心線AX2總稱為主軸中心線AX0,將正面加工前之工件W1與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2總稱為工件W0。
刀具台46安裝有用以加工工件W0之複數個工具T1,可向與Z軸方向及Y軸方向正交(交叉)之X軸方向移動。NC裝置80經由刀具台46之驅動部(未圖示),控制刀具台46之X軸方向之位置。本具體例之X軸方向為垂直方向,但X軸方向不限於垂直方向。刀具台可使用六角刀具台、梳型刀具台等。亦可於車床設置複數種刀具台。又,各部41、51、46等之移動方向不限於圖1所示之方向。 以下,作為主軸台31之例,說明背面主軸台51之細節。
圖2係例示通過背面主軸台51之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於沿圖2所示之背面主軸52之主軸中心線AX2貫通之孔,配置有製品排出構件70。有將該排出構件70替換為使製品通過之管等之情形。
背面主軸52係經由軸承BE1,對位於背面主軸台51之未旋轉之支持部53可旋轉地安裝。於背面主軸52,可裝卸地安裝有排出構件用套筒螺母N1之夾頭套筒63及按壓套筒65向Z軸方向(主軸中心線方向之例)插入。該等套筒螺母N1、夾頭套筒63及按壓套筒65具有沿主軸中心線AX2貫通之孔,排出構件70向Z軸方向插入。背面主軸52繞排出構件70與夾頭套筒63及按壓套筒65一起,以主軸中心線AX2為中心旋轉。於背面主軸52之外周,安裝有具有支持部53側之定子56與背面主軸52側之轉子57之機內馬達55。背面主軸52以根據NC裝置80之控制之時序,藉由馬達55旋轉驅動。
固持構件60具備夾頭1及蓋構件62,具有固持插入於背面主軸52之工件W2之關閉狀態、及釋放固持之製品(背面加工後之工件W2)之開啟狀態。圖2係表示工件W2雖未固持於固持構件60,但固持構件60為開啟狀態之情形之背面主軸台5之情況。 夾頭61安裝於背面主軸52之前端部,可釋放地固持自正面主軸台41供給之工件W2,與背面主軸52一起旋轉。於夾頭61之外周面,形成有愈往後側愈變細之錐部61a。於該錐部61a,於複數個部位(例如3處)形成有切口。若藉由後述之夾具套筒63緊固錐部61a,則固持工件W2(關閉狀態),若自錐部61a放鬆,則因自身之彈性力而擴展,釋放工件W2(開啟狀態)。蓋構件62安裝於背面主軸52之前端部,保持夾頭61,與背面主軸52一起旋轉。
背面主軸台51具有藉由向Z軸方向移動而使固持構件60開閉之動力傳達部TR1。圖2所示之動力傳達部TR1具有安裝有套筒螺母N1之夾具套筒63、夾頭開啟用線圈彈簧64、及按壓套筒65。套筒構件(N1、63、65)及彈簧64配置於與主軸中心線AX2正交之徑向D4上之背面主軸52之內側。套筒構件(N1、63、65)及彈簧64於背面主軸52之內側,與背面主軸52同心地配置。於夾具套筒63之前端部之內周部,形成有倒錐部63a,其配合夾頭61之錐部61a,愈往前側愈自主軸中心線AX2離開。該倒錐部63a為與固持構件60接觸之第一接觸部之例。夾具套筒63可向Z軸方向滑動,若向前進方向D2移動,則藉由倒錐部63a使夾頭61之錐部61a向主軸中心線AX2緊固(關閉狀態),若向後退方向D3移動則放鬆夾頭61之錐部61a之緊固(開啟狀態)。此處,前進方向D2為沿Z軸方向,向背面主軸52之前方外部推出工件W2之方向,後退方向D3為前進方向D2之相反方向。彈簧64係前進方向D2側之端部卡止於夾頭61,後退方向D3側之端部卡止於夾頭套筒63之內周面,對夾具套筒63施加朝後退方向D3之力。按壓套筒65之前端面與夾具套筒63之後端面接觸。按壓套筒65之後端面65b與後述之爪構件20之基部22(第二緣部之例)接觸。後端面65b係Z軸方向上與第一接觸部為相反側之第二接觸部之例。按壓套筒65可向Z軸方向滑動,按壓於爪構件20之基部22,向前進方向D2移動,藉由來自彈簧64之力,按壓於夾具套筒63之後端面,向後退方向D3移動。
於徑向D4之背面主軸52之後端部之外側,配置有可與後述之驅動部DR1之移位桿68一起向Z軸方向移動之移位器10。移位器10具有沿主軸中心線AX2貫通之孔,背面主軸52向Z軸方向插入。移位器10之內周面對背面主軸52之外周面可滑動地接觸。即,移位器10為與背面主軸52同心地配置之筒狀體。於移位器10之外周部中未與爪構件20接觸之前側部分,形成有移位器68向徑向內側插入之槽12。移位器10具有擁有後述特徵之外周面11,可於特定之移動範圍內,例如圖4A等所示之前進位置P1與圖4B等所示之後退位置P2之間,向Z軸方向滑動。
於移位器10之後退方向D3側,配置有與外周面11接觸之複數個爪構件20。圖2係表示以主軸中心線AX2為中心,配置於互相相反側之2處爪構件20。配置於背面主軸台51之爪構件20之數量可如圖2所示為2個,可為3個,亦可為4個以上。複數個爪構件20例如係以主軸中心線AX2為中心,沿外周面11等間隔配置。亦如圖6B等所例示,各爪構件20具有與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接觸之接觸端21(第一緣部之例)、及與按壓套筒65之後端面65b接觸之基部22(第二緣部之例),可以軸部23為中心,於主軸中心線AX2至接觸端21之距離改變之方向傾動。軸部23之中心軸位於自主軸中心線AX2離開之位置,軸部23之中心軸向自Z軸方向偏離90°。爪構件20本身與背面主軸52一起旋轉。軸部23至接觸端21之距離較軸部23至基部22之距離更長。藉此,以軸部23為支點,藉由槓桿之作用,可使自爪構件20施加於動力傳達部TR1之力較自移位器10施加於爪構件20之力更強。接觸端21具有擁有後述特徵之形狀。
使移位器10向Z軸方向移動之驅動部DR1具有移位桿68、及夾頭開閉用致動器69。插入於移位器10之槽12之移位桿68藉由致動器69之驅動,使移位器10於特定之移動範圍內向Z軸方向滑動。致動器69根據NC裝置80之控制,使移位桿68於特定之移動範圍內向Z軸方向移動。致動器69可使用包含線性馬達之伺服馬達、氣缸、油壓缸等。致動器69亦可包含滾珠螺桿機構等減速機構等。驅動部DR1藉由使移位器10於特定之範圍內向Z軸方向移動,而以軸部23為中心,使爪構件20傾動,使動力傳達部TR1向Z軸方向移動。
藉由以上之構成,若致動器69經由移位桿68使移位器10自前進位置P1向後退方向D3滑動至後退位置P2,則於移位器10使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自主軸中心線AX2遠離之方向,使爪構件20旋轉動作。於是,爪構件20之基部22經由按壓套筒65使夾具套筒63向前進方向D2滑動,緊固夾頭61,藉由夾頭61固持工件W2。移位器10移動期間,維持接觸端21對於外周面11之接觸狀態。另一方面,若致動器69經由移位桿68使移位器10自後退位置P2向前進方向D2滑動至前進位置P1,則藉由夾頭開啟用彈簧64之按壓力,夾頭套筒63及按壓套筒65後退。藉此,於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接近主軸中心線AX2之方向,爪構件20旋轉動作,且放鬆夾頭61,將背面加工後之製品(工件W2)自夾頭61釋放。移位器10移動期間,維持接觸端21對於外周面11之接觸狀態。
排出構件70插入於夾具套筒63及按壓套筒65之內側,可向Z軸方向移動。排出構件70具有:大致圓筒狀之製品排出軸72,其具有向Z軸方向貫通之孔72c;及排出銷74,其對該排出軸72之前端部可裝卸地安裝。於排出軸72之外側,嵌入有用以排出製品(工件W2)之線圈彈簧76。該製品排出用彈簧76於向Z軸方向壓縮之狀態下,前端部卡止於排出軸72之擴徑部72b,後端部卡止於凸緣構件F1。正面加工後之工件W2插入於開啟狀態之夾頭61,固持於切換成關閉狀態之夾頭61。若背面加工後放鬆夾頭61,則藉由彈簧76之彈性力,將製品(工件W2)向前進方向D2排出。於排出軸72之後端部,插入有供噴吹用油及空氣通過之配管78。
圖3A、3B係將移位器機構(移位器10及爪構件20)抽出並模式性例示之立體圖。圖4A、4B係將移位器機構抽出並模式性例示之前視圖。此處,圖3A、4A係表示移位器10位於前進位置P1之情形之移位器機構,圖3B、4B係表示移位器10位於後退位置P2之情形之移位器機構。另,圖3A、3B、4A、4B亦描繪有用以表示移位器10及爪構件20之曲面形狀之線。
於移位器10之移動範圍(前進位置P1與後退位置P2之間),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接觸之接觸範圍R1例示於圖4A、4B。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之接觸範圍R1變為:移位器10位於前進位置P1之情形時與接觸端21接觸之最後退方向D3側之位置和移位器10位於後退位置P2之情形時與接觸端21接觸之最前進方向D2側之位置之間。接觸端21中與外周面11接觸之位置根據移位器10之Z軸方向之位置而改變。因此,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接觸範圍變為位於前進位置P1之移位器10移動至後退位置P2時,接觸端21與外周面11接觸之範圍。
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形狀,係以成凸輪曲線形狀等連續之加減速形狀之方式創製。凸輪曲線較佳為由降低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間之面壓之點,如變形正弦曲線般,速度及加速度為連續且移動中之最大速度及最大加速度變小之凸輪曲線,但可為變形梯形曲線或變形等速度曲線等,亦可為組合有複數條已知曲線之獨創曲線等。首先,參照圖5A~5C,說明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形狀為變形正弦曲線之例。
圖5A係例示包含如圖2所示之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中,與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徑向D4之位置D。圖5B係例示包含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中,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徑向D4之速度v。圖5C係例示包含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中,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徑向D4之加速度a。圖5C所示之L-a平面狀曲線為凸輪曲線之一種即變形正弦曲線,遍及移動距離L全體,藉由曲線連接加速度a。實現如此之凸輪曲線之形狀為凸輪曲線形狀。
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係如圖3A、4A所示,將移位器10位於前進位置P1之情形設為0,如圖3B、4B所示,將移位器10位於後退位置P2之情形設為1之相對值。接觸端21之徑向位置D係如圖3A、4A所示,將移位器10位於前進位置P1,且接觸端21最接近主軸中心線AX2之情形設為0,如圖3B、4B所示,將移位器10位於後退位置P2,且接觸端21最遠離主軸中心線AX2之情形設為1之相對值。徑向位置D係以將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函數表示。該函數係藉由使用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之形狀資料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形狀資料,對移動距離L之每個微小間隔求得徑向位置D而獲得。
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時,接觸端21之速度v係藉由將徑向位置D以移動距離L微分而獲得。速度v係以將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函數表示。例如,若將位置D相對於移動距離L之微小變化(設為△L。-1<△L<0或0<△L<1)之微小變化設為△D,則可對應於移動距離L,根據v=△D/△L,算出速度v。 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時,接觸端21之加速度a係藉由將速度v以移動距離L微分而獲得。加速度a係以將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函數表示。例如,若將速度v相對於移動距離L之微小變化△L之微小變化設為△v,則可對應於移動距離L,根據a=△v/△L,算出加速度a。
如圖5C所示,與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接觸端21之加速度a遍及移動距離L之全域連續。當然,加速度a於a>0之正範圍內,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連續,加速度a於a<0之負範圍內,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亦連續。因此,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形狀為:使得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接觸端21之徑向D4之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之形狀。該形狀因抑制接觸端21之急劇的加速度變化,故抑制固持工件W2時之衝擊,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間之面壓下降。藉由該面壓之下降,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移位器機構之壽命延長。
此處,如圖4A、4B所示,著眼於接觸範圍R1內移位器10自後退位置P2移動至前進位置P1之情形之前半部分R2。移位器10自後退位置P2向前進位置P1之移動,係移位器10使接觸端21自主軸中心線AX2遠離之方向的向Z軸方向之移動。該情形之前半部分R2於Z軸方向,變為接觸範圍R1內之後退方向D3側之邊界即開始位置B1至接觸範圍R1內之中間位置B2之範圍。亦如圖8所示,自開始位置B1朝中間位置B2之方向上,開始位置B1之外周面11之縱剖面形狀係沿主軸中心線AX2之方向。因此,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前半部分R2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之形狀係始於沿著主軸中心線AX2之方向之曲線形狀。移位器10向前進方向D2移動之前半期間中,因抑制接觸端21之急劇的加速度變化,故抑制固持工件W2時之衝擊,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間之面壓下降。藉由該面壓之下降,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移位器機構之壽命延長。
又,如圖6A、6B所示,著眼於與主軸中心線AX2正交之橫剖面中之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形狀。圖6A係模式性例示圖2之A1之位置之背面主軸台51之橫剖面。圖6A中,省略位於背面主軸52之內側之排出構件70之圖示。於圖6A之右側,將外周面11與接觸面21a抽出並放大表示。圖6A所示之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位於移位器10處於後退位置P2且最遠離主軸中心線AX2之位置。圖6B係模式性例示爪構件20之外觀。
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中與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接觸之接觸面21a為所謂R形狀,與主軸中心線AX2正交之橫剖面中以主軸中心線AX2為中心,外周面11之曲率半徑以上之曲率半徑凹陷。圖6A係表示接觸範圍R1之外周面11中,接觸面21a之曲率半徑與最大曲率半徑一致。若移位器10自後退位置P2移動至前進位置P1,則外周面11中與接觸面21a接觸之部分之曲率半徑小於接觸面21a之曲率半徑。藉由凹陷之接觸面21a之曲率半徑為外周面11之曲率半徑以上,而與外周面11接觸之接觸面21a之面壓下降,故使用初期產生之磨料磨損減少,結果移位器機構之淬火硬化層剩餘較多。因此,固持構件60之夾持力進而穩定,移位器機構之壽命進一步延長。 另,接觸面21a之曲率半徑於接觸範圍R1之外周面11,大於最大曲率半徑之情形時,如圖7所例示,與接觸面21a為平面之情形相比,面壓亦下降,固獲得上述效果。
但,如圖7所示,即使接觸面21a為平面,只要包含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中,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具有上述形狀,則獲得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且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之效果。
(3)接觸範圍內之移位器之外周面及爪構件之接觸端之形狀之設計方法: 接著,參照圖5A~5C等,說明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設計方法。
首先,如圖5C所例示,設計加速度a,其係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使得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自前進位置P1向後退方向D3移動至後退位置P2之情形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徑向D4之加速度a。該設計之必要條件為:於L-a平面,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即a>0為連續,且於負範圍內即a<0為連續。圖5C之例中,由於a>0之移動距離L為0<L<0.5,a<0之移動距離L為0.5<L<1,故只要0<L<0.5之範圍內之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連續,0.5<L<1之範圍內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連續即可。較佳條件為,於L-a平面,將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於全範圍內連續。其他較佳條件為,L=0時a=0,L=1時a=0。
進而其他較佳條件為,將正閾值設為TH1,將負閾值設為TH2,a≧TH1時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不彎曲地連接,a≦TH2時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不彎曲地連接。但,閾值TH1為小於加速度a之最大值之值(較佳為上述最大值之1/2以下,更佳為上述最大值之1/4以下),閾值TH2為大於加速度a之最小值之值(較佳為上述最小值之1/2以上,更佳為上述最小值之1/4以上)。負閾值TH2之絕對值可與正閾值TH1為相同值,亦可為不同值。 進而其他較佳條件為,a≧TH1時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以曲線表示,a≦TH2時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以曲線表示。
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加速度a以變形正弦曲線表示之情形時,滿足上述各種條件。
另,亦可設計加速度a,其係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使得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自後退位置P2向前進方向D2移動至前進位置P1之情形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徑向D4之加速度a。
若規定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則如圖5B所例示,可規定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速度v。速度v係將加速度a以移動距離L積分之值。例如,可藉由對移動距離L之每個微小間隔△L(0<△L<1)求得加速度a(L),計算a(L)×△L之總合,而算出速度v。
若規定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速度v,則如圖5A所例示,可規定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徑向位置D。位置D係將速度v以移動距離L積分所得之值。例如,可藉由對移動距離L之每個微小間隔△L(0<△L<1)求得速度v(L),計算v(L)×△L之總合,而算出徑向位置D。
最後,若以成為對應於移動距離L之徑向位置D之方式,規定接觸範圍R1內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之縱剖面形狀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縱剖面形狀,則外周面11之縱剖面形狀之設計與接觸端21之縱剖面形狀之設計結束。然後,只要以成為所設計之縱剖面形狀之方式,製造移位器10與爪構件20即可。
(4)具體例之車床之作用及效果: 圖10係模式性例示比較例中位於前進位置P1之移位器910之外周面911及爪構件920之接觸端921之要部。另,針對Z軸方向、前進方向D2、後退方向D3、徑向D4、前進位置P1、接觸位置R1、前半部分R2及開始位置B1,標註與上述具體例相同之符號,省略詳細說明。圖10係表示接觸面921a與開始位置B1之外周面911接觸之狀態。 於包含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於前半部分R2之外周面911,形成有於自開始位置B1朝向中間位置(未圖示)之中途,自主軸中心線之傾斜度自0°驟變成3°之曲折點TP1,及自主軸中心線之傾斜度自30°驟變成15°之曲折點TP2。即,於包含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前半部分R2之外周面911係以曲折點TP1、TP2曲折。
移位器910自前進位置P1向後退方向D3移動時,爪構件920之接觸端921首先於曲折點TP1之附近與傾斜度30°之外周面911觸碰,向徑向D4之外側(圖10中上方)急加速。藉此,固持工件時產生比較大之衝擊,於移位器910之外周面911與爪構件920之接觸端921之間產生比較高之面壓。接著,超出自傾斜度30°驟變成15°之曲折點TP2之瞬間,於徑向D4急減速。藉此,固持工件時產生比較大之衝擊。 當然,移位器910自後退位置向前進方向D2移動時,於曲折點TP2、TP1固持工件時亦產生比較大之衝擊,於曲折點TP1因接觸端921之急減速而於外周面911與接觸端921之間產生比較高之面壓。
圖11係藉由粗線模式性例示比較例中與移位器9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920之接觸端921之徑向D4之加速度a。另,圖11所示之加速度a並非與圖10所示之移位器910與爪構件920之組合一致之加速度,僅為與移動距離L對應的不連續之加速度之例。 例如,移動距離L為0.1之瞬間,加速度a急劇變大。即,移動距離L約為0.1之瞬間之加速度a不連續。該瞬間,固持工件時產生比較大之衝擊,於移位器910之外周面911與爪構件920之接觸端921之間產生比較高之面壓。移位器910自後退位置向前進方向D2移動時亦同樣。
藉由於外周面911與接觸端921之間產生比較高之面壓,而易產生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如此,移位器機構之壽命變短。
圖8係模式性例示位於前進位置P1之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及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要部。於包含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接觸範圍R1內之外周面911無彎曲之部位,藉由曲線與直線之組合而連接。
移位器10自前進位置P1向後退方向D3移動時,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被引導至始於沿著主軸中心線AX2之方向的曲線形狀之外周面11,向徑向D4之外側(圖8中之上方)緩慢加速。又,由於被引導至如與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接觸端21之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之縱剖面形狀之外周面11,故抑制徑向D4之接觸端21之急劇之加速度變化。藉此,固持工件W2時之衝擊比較小即可,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間之面壓比較小即可。 移位器10自後退位置向前進方向D2移動時亦同樣。
本具體例中,藉由外周面11與接觸端21間之面壓比較低,而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移位器機構之壽命延長。當然,如圖6A、6B所示,若爪構件20之接觸面21a於橫剖面以主軸中心線AX0為中心,以外周面11之曲率半徑以上之曲率半徑凹陷,則進一步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移位器機構之壽命進而變長。
(5)變化例: 本發明考慮各種變化例。 例如,可應用本技術之車床不限於主軸移動型車床,亦可為主軸固定型車床、凸輪式自動車床等。 可應用本技術之主軸台不限於背面主軸台,亦可為正面主軸台。圖1所示之正面主軸台41之情形時,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1之縱剖面,接觸範圍內之移位器之外周面及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形狀亦可為:使得與移位器Z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第一緣部之徑向之加速度a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之形狀。又,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0之縱剖面,接觸範圍內移位器使第一緣部自主軸中心軸AX1遠離之方向上,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之移位器之外周面之形狀亦可為始於沿著主軸中心線AX1之方向之曲線形狀。
表示與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接觸端21之加速度a之凸輪曲線不限於如變形正弦曲線般於遍及移動距離L全體藉由曲線連接加速度a之曲線。例如,上述凸輪曲線亦可為如變形梯形曲線或變形等速度曲線般,遍及移動距離L全體藉由曲線與直線之組合連接加速度a之曲線。此處,變形梯形曲線係以不使直線狀之最大加速度及直線狀之最小加速度彎曲之方式,以曲線連接之凸輪曲線。變形等速度曲線係以曲線連接中途之加速度0之直線之曲線。又,即使於加速度比較小之區域不連續,亦產生抑制固持工件時之衝擊且移位器之外周面與爪構件之第一緣部間之面壓下降之作用。
圖9係例示於包含主軸中心線AX2之縱剖面,與移位器10以一定速度向Z軸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位器10之移動距離L對應的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之徑向D4的加速度a之其他例。圖9所示之曲線之加速度a僅移動距離L=0.5不連續。此處,將正閾值設為TH1,將負閾值設為TH2,a≧TH1時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不彎曲地連接,a≦TH2時移動距離L設為獨立變數之加速度a不彎曲地連接。但,閾值TH1為小於加速度a之最大值之值(較佳為上述最大值之1/2以下,更佳為上述最大值之1/4以下),閾值TH2為大於加速度a之最小值之值(較佳為上述最小值之1/2以上,更佳為上述最小值之1/4以上)。只要加速度a不連續之區域為如滿足TH2<a<TH1之比較小之區域,則固持工件W2時之衝擊比較小即可,移位器10之外周面11與爪構件20之接觸端21間之面壓比較低即可。藉由外周面11與接觸端21間之面壓比較低,而抑制移位器機構之磨耗或損耗,移位器機構之壽命延長。
(6)總結: 如上說明,根據本發明,可藉由各種態樣,提供一種可延長移位器機構之壽命之技術等。當然,僅包含獨立請求項之構成要件之技術,亦獲得上述基本之作用、效果。 又,亦可實施互相置換上述例中所揭示之各構成,或變更組合之構成、互相置換眾所周知技術及上述例中揭示之各構成,或變更組合之構成等。本發明亦包含該等構成等。
1‧‧‧車床10‧‧‧移位器11‧‧‧外周面12‧‧‧槽20‧‧‧爪構件21‧‧‧接觸端(第一緣部之例)21a‧‧‧接觸面22‧‧‧基部(第二緣部之例)23‧‧‧軸部31‧‧‧主軸台32‧‧‧主軸40‧‧‧基座41‧‧‧正面主軸台42‧‧‧正面主軸45‧‧‧基座46‧‧‧刀具台50‧‧‧基座51‧‧‧背面主軸台52‧‧‧背面主軸53‧‧‧支持部55‧‧‧機內馬達56‧‧‧定子57‧‧‧轉子60‧‧‧固持構件61‧‧‧夾頭61a‧‧‧錐部62‧‧‧蓋構件63‧‧‧夾具套筒63a‧‧‧倒錐部(第一接觸部之例)64‧‧‧彈簧65‧‧‧按壓套筒65b‧‧‧後端面(第二接觸部之例)68‧‧‧移位桿69‧‧‧致動器70‧‧‧排出構件72‧‧‧排出軸72b‧‧‧擴徑部72c‧‧‧孔74‧‧‧排出銷76‧‧‧彈簧78‧‧‧配管80‧‧‧NC裝置910‧‧‧移位器911‧‧‧外周面920‧‧‧爪構件921‧‧‧接觸端921a‧‧‧接觸面A1‧‧‧位置a‧‧‧加速度AX0‧‧‧主軸中心線AX1‧‧‧主軸中心線AX2‧‧‧主軸中心線B1‧‧‧開始位置B2‧‧‧中間位置BE1‧‧‧軸承D2‧‧‧前進方向D3‧‧‧後退方向D4‧‧‧徑向DR1‧‧‧驅動部F1‧‧‧凸緣構件L‧‧‧移動距離N1‧‧‧套筒螺母P1‧‧‧前進位置P2‧‧‧後退位置R1‧‧‧接觸範圍R2‧‧‧前半部分T1‧‧‧工具TH1‧‧‧正閾值TH2‧‧‧負閾值TP1‧‧‧曲折點TR1‧‧‧動力傳達部W0‧‧‧工件W1‧‧‧工件W2‧‧‧工件X‧‧‧軸Y‧‧‧軸Z‧‧‧軸
圖1係模式性表示車床之構成例之圖。 圖2係表示主軸台之例之縱剖視圖。 圖3A係將位於前進位置之移位器與爪構件抽出並模式性例示之立體圖,圖3B係將位於後退位置之移位器與爪構件抽出並模式性例示之立體圖。 圖4A係將位於前進位置之移位器與爪構件抽出並模式性例示之前視圖,圖4B係將位於後退位置之移位器與爪構件抽出並模式性例示之前視圖。 圖5A係模式性表示與移位器之移動距離對應的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徑向之位置之例之圖,圖5B係模式性表示與移位器之移動距離對應的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徑向之速度之例之圖,圖5C係模式性表示與移位器之移動距離之爪構件對應的第一緣部之徑向之加速度之例之圖。 圖6A係模式性表示圖2之A1位置之主軸台之橫剖面之剖視圖,圖6B係模式性表示爪構件之外觀例之立體圖。 圖7係模式性表示圖2之A1位置之主軸台之橫剖面之其他例之剖視圖。 圖8係模式性例示移位器之外周面及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要部之圖。 圖9係表示與移位器之移動距離對應的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徑向之加速度之其他例之圖。 圖10係模式性例示比較例中移位器之外周面及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要部之圖。 圖11係模式性例示比較例中與移位器之移動距離對應的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徑向之加速度之圖。
10‧‧‧移位器
11‧‧‧外周面
20‧‧‧爪構件
21‧‧‧接觸端(第一緣部之例)
21a‧‧‧接觸面
23‧‧‧軸部
AX1‧‧‧主軸中心線
B1‧‧‧開始位置
B2‧‧‧中間位置
D2‧‧‧前進方向
D3‧‧‧後退方向
D4‧‧‧徑向
P1‧‧‧前進位置
P2‧‧‧後退位置
R1‧‧‧接觸範圍
R2‧‧‧前半部分
Z‧‧‧軸

Claims (7)

  1. 一種車床,其包含:主軸,其可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固持構件,其安裝於上述主軸,具有固持工件之關閉狀態及釋放上述工件之開啟狀態;動力傳達部,其具有與該固持構件接觸之第一接觸部、及於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上與上述第一接觸部為相反側之第二接觸部,藉由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固持構件開閉;移位器,其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爪構件,其具有與該移位器之外周面接觸之第一緣部、及與上述第二接觸部接觸之第二緣部,可於上述主軸中心線至上述第一緣部之距離改變之方向傾動;及驅動部,其藉由使上述移位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爪構件傾動,使上述動力傳達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且將與上述主軸中心線正交之方向設為徑向,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及上述第一緣部之形狀為使得與上述移位器以一定速度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對應的上述第一緣部之上述徑向之加速度於正範圍內連續,且於負範圍內連續的形狀。
  2. 如請求項1之車床,其中將與上述主軸中心線正交之方向設為徑向,且 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及上述第一緣部之形狀為與上述移位器以一定速度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移動距離對應的上述第一緣部之上述徑向之加速度自正範圍不連續地變化至負範圍之情形時,上述加速度自正範圍內之上述加速度之最大值的1/2倍以下變化至負範圍內之上述加速度之最小值的1/2倍以上之形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車床,其中上述爪構件之上述第一緣部中之與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接觸之接觸面係於與上述主軸中心線正交之橫剖面,以上述主軸中心線為中心,以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之曲率半徑以上之曲率半徑凹陷。
  4. 如請求項1或2之車床,其中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內,上述移位器於使上述第一緣部自上述主軸中心線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之形狀為始於沿著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之曲線形狀。
  5. 如請求項3之車床,其中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內,上述移位器於使上述第一緣部自上述主軸中心線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之形狀為始於沿著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之曲線形狀。
  6. 一種車床,其包含:主軸,其可以主軸中心線為中心旋轉;固持構件,其安裝於上述主軸,具有固持工件之關閉狀態與釋放上述工件之開啟狀態;動力傳達部,其具有與該固持構件接觸之第一接觸部、及於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上與上述第一接觸部為相反側之第二接觸部,藉由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固持構件開閉;移位器,其可於上述主軸之外側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爪構件,其具有與該移位器之外周面接觸之第一緣部、及與上述第二接觸部接觸之第二緣部,可於上述主軸中心線至上述第一緣部之距離改變之方向傾動;及驅動部,其藉由使上述移位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而使上述爪構件傾動,使上述動力傳達部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且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內,上述移位器於使上述第一緣部自上述主軸中心線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前半部分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之形狀為始於沿著上述主軸中心線之方向且不具有彎折點之曲線形狀。
  7. 如請求項6之車床,其中於包含上述主軸中心線之縱剖面,於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與上述第一緣部接觸之範圍內,上述移位器於使上述第一緣部自上述主軸中心線遠離之方向上,向上述主軸中心線方向移動之情形之 前半部分之上述移位器之外周面之形狀為具有較上述爪構件之第一緣部之曲率半徑更大之曲率半徑之曲線形狀。
TW107136728A 2018-01-16 2018-10-18 車床 TWI7884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4801 2018-01-16
JP2018004801A JP7121254B2 (ja) 2018-01-16 2018-01-16 旋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2217A TW201932217A (zh) 2019-08-16
TWI788438B true TWI788438B (zh) 2023-01-01

Family

ID=67301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6728A TWI788438B (zh) 2018-01-16 2018-10-18 車床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1555B2 (zh)
EP (1) EP3715027A4 (zh)
JP (1) JP7121254B2 (zh)
KR (1) KR102361977B1 (zh)
CN (1) CN111448022B (zh)
TW (1) TWI788438B (zh)
WO (1) WO2019142600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6815A (ja) * 2000-08-31 2002-03-05 Star Micronics Co Ltd 自動旋盤のコレットチャック装置
JP2002337082A (ja) * 2001-05-16 2002-11-26 Citizen Watch Co Ltd 素材把持装置及び自動旋盤
TW201240753A (en) * 2010-11-30 2012-10-16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work object in machine tool and machine tool provided with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511941A (fr) * 1916-12-19 1921-01-07 Pierre Jean Calvet Serrage automatique, des barres ou autres objets de différents diamètres, sur machines-outils
FR508962A (fr) * 1918-05-31 1920-10-28 Claudius Masson Système de tour universel à reprises
US1881658A (en) * 1930-10-17 1932-10-11 Thompson Prod Inc Chuck
CH275512A (fr) * 1949-01-08 1951-05-31 Joseph Petermann Sa Dispositif de serrage de la barre en travail pour tour automatique.
US3097856A (en) * 1961-05-12 1963-07-16 Cone Automatic Mach Co Inc Chucking mechanism
US4379562A (en) * 1981-01-05 1983-04-12 Joyal Products, Inc. Indexing apparatus
JP2660898B2 (ja) * 1993-02-27 1997-10-08 スター精密株式会社 自動旋盤のコレットチャック装置
JP3163270B2 (ja) * 1997-05-21 2001-05-08 スター精密株式会社 自動旋盤のコレットチャック装置
TWI277482B (en) * 2005-01-28 2007-04-01 Brother Ind Ltd Tool exchanger
KR101577461B1 (ko) * 2009-12-22 2015-12-14 두산인프라코어 주식회사 자동 선반의 소재 조임력 조절장치
CN105142859B (zh) * 2013-01-28 2017-07-21 Smc株式会社 夹紧设备
KR102298123B1 (ko) * 2015-01-22 2021-09-06 두산공작기계 주식회사 클램핑 장치
JP6715652B2 (ja) 2016-03-31 2020-07-01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チャック開閉装置
JP6892594B2 (ja) * 2017-03-14 2021-06-23 スター精密株式会社 工作機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66815A (ja) * 2000-08-31 2002-03-05 Star Micronics Co Ltd 自動旋盤のコレットチャック装置
JP2002337082A (ja) * 2001-05-16 2002-11-26 Citizen Watch Co Ltd 素材把持装置及び自動旋盤
TW201240753A (en) * 2010-11-30 2012-10-16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Fixing device for work object in machine tool and machine tool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61977B1 (ko) 2022-02-14
WO2019142600A1 (ja) 2019-07-25
TW201932217A (zh) 2019-08-16
US20200290128A1 (en) 2020-09-17
EP3715027A4 (en) 2021-08-25
CN111448022A (zh) 2020-07-24
EP3715027A1 (en) 2020-09-30
CN111448022B (zh) 2023-10-20
JP2019123038A (ja) 2019-07-25
US11491555B2 (en) 2022-11-08
JP7121254B2 (ja) 2022-08-18
KR20200081494A (ko)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0508B1 (en) Machining apparatus
JP4216519B2 (ja) 円筒内面の加工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JP5602218B2 (ja) 中ぐり工具および工作機械
JP2005169496A (ja) 略円柱状部材のマイクロロールフォーミング装置
KR20160090499A (ko) 클램핑 장치
TWI788438B (zh) 車床
KR100758884B1 (ko) 공작물을 절삭 및 디버링 가공하는 공구 및 방법
KR101371578B1 (ko) 딤플 성형용 버니싱 공구
JP6396929B2 (ja) 内歯の創成または機械加工方法および運動変更装置および工作機械
US3423098A (en) Ball chuck with roll-back bearing
US20200147746A1 (en) Tool Head
US9050661B1 (en) Centrifugal collet for high speed operation
CN215881258U (zh) 一种刀柄回转平浮夹持机构
JP4921782B2 (ja) 旋盤用コレット式チャック装置
JP5538754B2 (ja) センタレス研削用調整車の製造方法、調整車、円錐ころの製作方法
KR101450361B1 (ko) 작업기계
JP4852955B2 (ja) ボーリングバーおよびその加工方法
JP2008296331A (ja) 加工装置
JP4718168B2 (ja) 小径ホーニングツール
CN110653647B (zh) 换刀装置的夹持臂和机床
KR200371991Y1 (ko) 자동선반의 척킹장치
KR101959173B1 (ko) 볼 스터드 가공기
JP3406836B2 (ja) 複合回転工具
CN113784811A (zh) 菲涅尔透镜模具制造方法、加工装置和切削工具
JP2000343301A (ja) 旋削加工用工作機械における棒状工作物支持装置および支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