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0720B - 真空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真空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0720B
TWI780720B TW110118476A TW110118476A TWI780720B TW I780720 B TWI780720 B TW I780720B TW 110118476 A TW110118476 A TW 110118476A TW 110118476 A TW110118476 A TW 110118476A TW I780720 B TWI780720 B TW I7807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ox
dust
motor housing
vacuum cleaner
pipe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8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0066A (zh
Inventor
梁仁圭
辛鎭赫
張大號
柳炅浩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0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0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0720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塵箱,配置以儲存透過抽吸部吸入的灰塵;馬達殼體,設置在塵箱上方並耦接到塵箱;把手部,耦接到馬達殼體;馬達,位於馬達殼體中;旋風部,位於塵箱中,並配置以分離透過抽吸部吸入的灰塵;過濾器部,位於塵箱中,並配置以在旋風部中被分離出灰塵的空氣通過過濾器部的過程期間過濾空氣;及壓縮部,配置以壓縮塵箱中的灰塵,其中,壓縮部包括:操作部,設置在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在塵箱中過濾器部的外部與塵箱的內周面之間的空間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操控部,設置在馬達殼體外部,並配置成被操控以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操作部;及傳動部,設置在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連接操作部和操控部。

Description

真空吸塵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真空吸塵器,更具體地,係關於一種能夠壓縮儲存在塵箱中的灰塵而無需頻繁清空塵箱的真空吸塵器。
一般來說,真空吸塵器是指一種利用電力藉由吸入空氣吸入小垃圾或灰塵並將垃圾或灰塵填滿塵箱的電器。這種真空吸塵器一般稱為真空吸塵器。
真空吸塵器可以分為由使用者直接移動以執行清掃操作的手動真空吸塵器;以及在自主行進的同時執行清掃操作的自動真空吸塵器。
此外,根據真空吸塵器的形狀,手動真空吸塵器可以分為筒式吸塵器、立式吸塵器、手持式吸塵器、棒式吸塵器等。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2011-0106917號)揭露了一種手持式真空吸塵器。
該手持式真空吸塵器包括分離裝置,其從氣流中分離出垃圾和灰塵。
該分離裝置包括具有一個或多個旋風器的離心分離器。
該離心分離器包括具有集塵器的第一旋風器。集塵器可以設置在第一旋風器的下側,並且可以藉由基座將集塵器打開或關閉。基座藉由透過鉸鏈旋轉來打開或關閉集塵器。
複數個通孔設置在第一旋風器中,並且部分為梯形的蓋體位於第一旋風器中。第二旋風器與蓋體中的第一旋風器連通。
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第一旋風器中的空氣通過複數個通孔,然後流入第二旋風器中。在空氣通過複數個通孔的過程期間,灰塵會堵塞蓋體的複數個通孔。
因此,由於複數個通孔被大量堵塞,空氣不能順暢流動,因而灰塵和空氣的分離性能降低。因此,使用者需要定期清潔蓋體。
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由於使用者需要藉由旋轉基座來打開集塵器,然後接近蓋體以清潔蓋體,因此存在不容易清潔蓋體的缺點。
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從第一旋風器和第二旋風器分離出的灰塵向下落下並堆積在基座上。
在由真空吸塵器分離灰塵的過程期間,當真空吸塵器停止運行時,所分離的灰塵以低密度狀態儲存在集塵器中。
特別是,由於被第一旋風器分離的灰塵相對於其重量佔據過大的體積,因此存在必須頻繁地去除集塵器中的灰塵以保持集塵性能的缺點。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699679號)揭露了一種能夠壓縮集塵殼體中的灰塵的技術。
集塵殼體包括:灰塵分離室,配置以利用離心力從空氣中分離灰塵;灰塵接收室,配置以接收從灰塵分離室引入的灰塵;進氣筒,位於灰塵分離室的中心部;以及過濾器,設置在進氣筒外部。
該灰塵分離室中的空氣通過過濾器,然後進入進氣筒。
該進氣筒的外部設置有外容器,外容器的下側設有壓縮板,且外容器的內周面上設有刷毛。外容器具有複數個開口部,以便不中斷從灰塵分離室進入進氣筒的氣流。
操作桿沿外容器的直徑方向設置在外容器外部,以允許使用者操控外容器。操作桿位於灰塵分離室外部。
因此,當使用者操控操作桿並使外容器與壓縮板一起向下移動時,外容器內表面上的刷毛清潔了沿著進氣筒的外圓周設置的過濾器,並且壓縮板壓縮儲存在灰塵接收室中的灰塵。
然而,根據專利文獻2,由於外容器配置以在不操控操作桿的狀態下包圍整個進氣筒,因此複數個開口部形成在外容器中以允許空氣通過外容器。
然而,即使在外容器中設置有複數個開口部,沒有開口部的部分也會成為氣流的阻力,因此存在氣流性能降低的缺點。
另外,由於外容器位於進氣筒外部,因此在不操控操作桿的狀態下,灰塵分離室中的灰塵會與外容器接觸。為此,存在外容器被污染且額外需要進行清潔外容器的操作的缺點。
另外,根據專利文獻2,由於操作桿設置在灰塵分離室外部,因此需要在灰塵分離室中沿向上/向下方向設置狹槽,以允許操作桿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
因為操作桿不能覆蓋整個狹槽,所以存在灰塵分離室中的空氣和灰塵會通過狹槽洩漏到外面的問題。
此外,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並沒有使外容器向上或向下移動而不發生偏移的結構,因此,存在無法順利執行外容器的向上和向下移動的問題。
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由於使用者在將集塵殼體與真空吸塵器主體分離後操控操作桿,這會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便。 [相關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2011-0106917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699679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具有能夠壓縮塵箱中的灰塵的壓縮部。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塵箱可以與具有壓縮部的真空吸塵器的馬達殼體分離。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確保足夠的間隔,使得可以防止大的異物被卡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與馬達殼體分離的塵箱可以用水清洗。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在馬達殼體與塵箱耦接的方向上的密封力提高。
本發明的另一進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真空吸塵器的管接頭耦接到塵箱從而與塵箱一起與馬達殼體分離,或者管接頭耦接到馬達殼體,使得塵箱被分離。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塵箱,配置以儲存透過抽吸部吸入的灰塵;馬達殼體,設置在塵箱上方並耦接到塵箱;把手部,耦接到馬達殼體;馬達,位於馬達殼體中;旋風部,位於塵箱中,並配置以分離透過抽吸部吸入的灰塵;過濾器部,位於塵箱中,並配置以在旋風部中被分離出灰塵的空氣通過過濾器部的過程期間過濾空氣;以及壓縮部,配置以壓縮塵箱中的灰塵,其中,該壓縮部包括:操作部,設置在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在塵箱中過濾器部的外部與塵箱的內周面之間的空間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操控部,設置在馬達殼體外部,並配置成被操控以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動操作部;以及傳動部,設置在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連接操作部和操控部。
壓縮軌道部可以位於馬達殼體中,並可以引導傳動部的向上/向下移動。
塵箱可以耦接到馬達殼體,以便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為可分離的。
在塵箱與馬達殼體分離的狀態下,操作部和傳動部可以位於馬達殼體中,並且操控部可以位於馬達殼體外部。
塵箱和馬達殼體可以由密封構件密封。
密封構件可以位於塵箱的上端或馬達殼體的下端。
旋風部可以包括:第一旋風部,配置以與管連接器連通;以及第二旋風部,配置以從第一旋風部排放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並且過濾器部可以圍繞第二旋風部。
塵箱的內周面與第二旋風部的外周面之間可以維持14mm或更大的間隔。
馬達殼體和塵箱中的每一個可以形成為圓柱狀,把手部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寬度可以小於馬達殼體和塵箱中的每一個的直徑,並且在馬達殼體、塵箱、以及把手部放置成與地板表面接觸的狀態下,操控部可以與地板表面間隔開。
在如上述構造的真空吸塵器的情況下,連接到抽吸部的管接頭可以固定地耦接到馬達殼體或固定地耦接到塵箱。
作為一示例,在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馬達殼體的情況下,真空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緊固部,配置以將塵箱耦接到馬達殼體,使得塵箱可以與馬達殼體分離。
緊固部可以包括:按鈕,位於管接頭下方;鉤子,位於按鈕與塵箱之間的空間中,並配置成在按鈕被按下時旋轉;第一卡扣突起,位於塵箱的外表面上,並配置以根據鉤子是否旋轉被緊固到鉤子或從鉤子鬆開;以及第二卡扣突起,位於與第一卡扣突起相對之塵箱的外表面的下部,並耦接到把手部的凹槽。
鉤子可以包括:第一傾斜面,配置以與肋接觸,以順時針旋轉鉤子;以及第二傾斜面,從第一傾斜面延伸,並配置以逆時針旋轉鉤子。
端部可以位於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管接頭,並且當抽吸部耦接到管接頭時,端部可以向抽吸部供電。
作為另一示例,在管接頭耦接到塵箱的情況下,當塵箱與馬達殼體分離時,管接頭可以與塵箱一起與馬達殼體分離。
端部可以位於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管接頭,當抽吸部耦接到管接頭時,端部可以向抽吸部供電。
用於支撐管接頭的支撐部可以位於塵箱上。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構成簡易清掃系統的操作部位於馬達殼體內部,並且操控部位於馬達殼體外部。因此,使用者可以藉由操控操控部來壓縮塵箱中的灰塵。
此外,根據本發明,用於傳遞使操作部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動的動力的傳動部位於馬達殼體中的壓縮軌道部上。因此,可以將塵箱與馬達殼體分離,並且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確保足夠的間隔,從而可以防止較大的異物被卡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
此外,根據本發明,由於塵箱在向上/向下方向上與馬達殼體耦接/分離,因此可以增加在馬達殼體和塵箱耦接的方向上的密封力。
此外,根據本發明,耦接到真空吸塵器的抽吸部的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塵箱或馬達殼體,並且用於向抽吸部供電的端部安裝在馬達殼體上。因此,可以用水清洗塵箱。
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中揭露的實施例。無論元件符號如何,相同或相似的組成元件都被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將省略其重複說明。
然而,本發明的技術精神不限於本文說明的一些實施例,而是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在本發明的技術精神的範圍內,可選擇性地組合或替換實施例中的一個或多個組成元件。
此外,除非另有具體和明確的定義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術語(包括技術和科學術語)可解釋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可理解的含義。可考慮相關技術的上下文含義來解釋常用術語的含義,如詞典中定義的術語。
另外,本發明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術語用於解釋實施例,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
除非在本發明的上下文中另外特別說明,否則單數形式還可以包括複數形式。在此描述的「A、B和C中的至少一個(或一個或多個) 」的解釋可以包括藉由組合A、B和C而能形成的所有組合中的一個或多個。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A、B、(a)和(b)可以用於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組成元件。這些術語的目的僅用於將一個組成元件與另一組成元件區分開,並且組成元件的性質、順序或序列不受這些術語的限制。
此外,當一個組成元件描述為「連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個組成元件時,該一個組成元件可直接連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個組成元件,或通過介於其間的又一個組成元件連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個組成元件。
另外,「一個組成元件形成或設置在另一個組成元件的上方(上)或下方(下)」的解釋不僅包括兩個組成元件彼此直接接觸的情況,還包括在兩個組成元件之間形成或設置一個或多個附加組成元件的情況。此外,「上方(上)或下方(下)」的表述可以包括基於一個組成元件的向下方向以及向上方向的含義。
同時,術語「發明」可以替換為文件、說明書、描述等。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
圖1至圖6是與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相關的視圖。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平放及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此外,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的主要部件的立體;圖5是示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剖面圖;以及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過濾器部的下部安置在灰塵引導件上的狀態的剖面圖。
參照圖1至圖6,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可以包括塵箱100。塵箱100可以包括管接頭110,含有灰塵的空氣透過管接頭110引入。管接頭110可以將含有灰塵的空氣引導到塵箱100。
真空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馬達殼體200,具有耦接到塵箱100的下部;以及把手部3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
例如,把手部300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上,以與管接頭110相對。然而,管接頭110和把手部300的位置不限於此。
塵箱100可以分離透過管接頭110引入到塵箱100中的灰塵,並儲存分離的灰塵。
灰塵分離部可以位於塵箱100中。該灰塵分離部可以包括能夠使用旋風流分離出灰塵的第一旋風部120。第一旋風部120可以與管接頭110連通。
透過管接頭110引入的空氣和灰塵可以沿著第一旋風部120的內周面螺旋地流動或以漏斗形式流動。
該灰塵分離部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二旋風部130,配置以從第一旋風部120排放的空氣中分離出灰塵。
第二旋風部130可以包括平行設置的複數個旋風器主體131。空氣可以分別通過複數個旋風器主體131。
作為另一示例,該灰塵分離部可以具有單個旋風部。
例如,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中的每一個可以形成為圓柱狀,其中,馬達殼體200具有耦接到塵箱100的下部。
塵箱100的下側可以藉由透過鉸鏈旋轉的主體蓋來打開或關閉。在另一實施例中,塵箱100的下側可以與塵箱主體一體成型。
過濾器部140可以位於塵箱100中,並設置以圍繞第二旋風部130。
例如,過濾器部140形成為圓柱狀,並將從被第一旋風部120分離出灰塵的空氣引導至第二旋風部130。當空氣通過過濾器部140時,過濾器部140過濾掉含在空氣中的灰塵。
為此,過濾器部140可以包括具有複數個孔的網狀部141。網狀部141可以由金屬材料製成,但不限於此。
由於網狀部141過濾空氣並且灰塵可能堆積在網狀部141上,所以需要清潔網狀部141。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壓縮部150,例如用於清潔過濾器部140的簡易清掃系統。
壓縮部150可以包括:操作部151,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以便在塵箱100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為可移動的;操控部153,配置成由使用者操控以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操作部151;以及傳動部155,配置以將操控部153的操作力傳送至操作部151。
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外部。例如,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比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的馬達230的位置高的位置處。另外,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比操作部151的位置高的位置處。
傳動部155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並形成為沿向上/向下方向伸長。操控部153耦接到傳動部155的上端,而操作部151耦接到傳動部155的下端。
在操控部153未被使用者操控的狀態下,操作部151位於過濾器部140上方,並且當操控部153被操控時,操作部151沿著過濾器部140的外周面向下移動。
把手部300可以包括:把手主體310,配置以由使用者抓握;以及電池殼體320,設置在把手主體310下方並配置以容納電池330。
在使用者用他/她的右手抓握把手主體310的狀態下,操控部153可以位於把手主體310的左側。
因此,使用者可以用他/她沒有握住把手主體310的左手容易地操控操控部153。
在塵箱100放置在地板上的狀態下,操控部153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方向上移動,例如,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動。
可以在馬達殼體200中形成狹槽210,以允許操控部153移動。狹槽210還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中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即,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延伸。
作為另一實施例,狹槽210可以形成在把手主體310中。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為附圖中的上下方向,因此,例如下文要描述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為意指「向上/向下方向」。
參照圖2,馬達殼體200的直徑D1可以大於把手部300的水平長度L1。此外,把手部300可以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使得把手部30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中心與馬達殼體200的中心重合。
例如,操控部153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和把手部300彼此接觸的邊界部分處。
當真空吸塵器被放置使得馬達殼體200和把手部300與地板F接觸時,由於馬達殼體200的直徑D1與把手部300的水平長度L1之間的差異,因此在馬達殼體200的外周面、把手部300的外周面和地板F之間界定了一空間,且操控部153可以位於該空間中。
在這種狀態下,操控部153與地板F間隔開。
因此,在將真空吸塵器放置在地板F上的過程期間,可以防止操控部153與地板F發生碰撞,從而可以防止操控部153被損壞或防止操控部153被不慎地操作。
例如,傳動部155可以設置為圓棒形式,並且操控部153可以耦接到傳動部155的上端。亦即,傳動部155可以具有圓形的水平截面。
此外,傳動部155也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由於操作部151位於馬達殼體200內部並且操控部153位於馬達殼體200外部,因此傳動部155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內部以連接操作部151和操控部153。亦即,操控部153可以穿透馬達殼體200。
用於引導傳動部155的向上/向下移動的壓縮軌道部22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
壓縮軌道部220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因此,傳動部155可以沿壓縮軌道部220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動。
用於產生抽吸力的馬達23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由馬達230產生的抽吸力可以施加到管接頭110。
馬達230可以基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在塵箱100及/或電池330上方。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與馬達230至少一部分的高度相等的高度處,或位於比馬達230的位置高的位置。
空氣引導件24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以將從第二旋風部130排放的空氣引導至馬達230。
第二旋風部130可以耦接到空氣引導件240下部。在過濾器部140耦接到第二旋風部130的狀態下,過濾器部140圍繞第二旋風部130。
因此,過濾器部140也可以位於空氣引導件240下方。在操控部153未被操控的狀態下,操作部151可以設置在圍繞空氣引導件240的位置處。
操作部151可以包括用於清潔過濾器部140的壓縮板。
在本實施例中,在操控部153未被操控的狀態下,操作部151的位置可以稱為簡易清掃系統的待機位置。
在簡易清掃系統的待機位置,操作部151可以設置為不與過濾器部140重疊。因此,空氣可以通過過濾器部140。
例如,在待機位置,操作部151可以位於比過濾器部140的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待機位置,可以防止操作部151在空氣通過過濾器部140的過程期間起到流動阻力的作用。
灰塵引導件160可以設置在第二旋風部130下方。第二旋風部130的下部可以耦接到灰塵引導件160的上部。此外,過濾器部14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灰塵引導件160上。
灰塵引導件16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塵箱100的底面上。灰塵引導件160與塵箱100的內周面間隔開,使得塵箱100的內部空間被分為:第一灰塵儲存部161,配置以儲存被第一旋風部120分離的灰塵;以及第二灰塵儲存部163,配置以儲存從第二旋風部130分離的灰塵。
第一灰塵儲存部161由塵箱100的內周面和灰塵引導件160的外周面163b-3界定,而第二灰塵儲存部163由灰塵引導件160的內周面界定。
在設置有主體蓋的情況下,灰塵引導件16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主體蓋上。
構成操作部151的壓縮板可以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例如,壓縮板可以由橡膠材料製成。壓縮板可以形成為環狀,使得壓縮板可以清潔圓柱狀過濾器部140的整個外圍。作為另一示例,壓縮板可以由矽氧樹脂或纖維材料製成。
此外,在待機位置,壓縮板在遠離過濾器部140的位置上待機。在清掃過程期間,壓縮板在擦拭過濾器部140的外表面時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
壓縮板的內周面可以包括在清掃過程期間與過濾器部140的外表面接觸的清掃表面。該清掃表面為一個表面,亦即,面向過濾器部140的垂直表面。
因此,當壓縮板在整個清掃表面與過濾器部140的圓周接觸的狀態下向下移動時,清掃表面去除附著在過濾器部140外表面上的灰塵。
清掃表面的直徑可以小於過濾器部140的直徑。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壓縮板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因此在壓縮板向下移動且清掃表面與過濾器部140接觸的過程期間,壓縮板可以沿過濾器部140的徑向向外彈性變形。在壓縮板彈性變形的狀態下,清掃表面可以與過濾器部140接觸。
亦即,在清掃表面與過濾器部140接觸的狀態下,清掃表面可以壓縮過濾器部140。如上所述,由於清掃表面在清掃表面壓縮過濾器部140的狀態下清潔過濾器部140,因此可以從過濾器部140有效地去除附著在過濾器部140上的灰塵。
此外,由於壓縮板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並且清掃表面的整個外圍壓縮過濾器部140,因此在壓縮板向下移動的過程期間,即使壓縮板的中心相對於旋風流的軸線傾斜,也能維持壓縮板的清掃表面壓縮過濾器部140的狀態,從而可以清潔過濾器部140。
壓縮板可以包括從清掃表面沿徑向向上及向外傾斜地延伸的傾斜表面。
由於該傾斜表面向上及向外傾斜,壓縮板的傾斜表面的內徑朝上側增加。此外,該傾斜表面與過濾器部140的外周面間隔開。
操作部151可以進一步包括:框架,配置以支撐壓縮板的外圓周;以及芯部,配置以支撐壓縮板的內圓周。
該芯部可以與壓縮板的內周面的一部分接觸。
例如,該芯部可以與壓縮板的傾斜內表面接觸。
耦接突起可以形成在壓縮板上,耦接孔可以形成在芯部中,並且芯部可以藉由將耦接突起插入耦接孔中來耦接到壓縮板。
該框架支撐壓縮板並耦接到芯部,從而固定壓縮板的位置。
傳動部155可以設置為長圓柱棒形式。這種配置的目的是當傳動部155在馬達殼體200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時,使傳動部155能夠平順地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壓縮板可以藉由雙射出成型與芯部及框架一體成型。
灰塵引導件160可以包括:儲存壁163a,配置以界定第二灰塵儲存部163;以及支撐部163b,設置在儲存壁163a的上側,並配置以支撐第二旋風部130。
儲存壁163a設置為具有圓形的水平截面的柱狀形式,並且儲存壁163a的直徑從上側向下側減少,使得第一灰塵儲存部161的空間被最大化。
灰塵引導件160可以進一步包括防飛散肋165,從儲存壁163a的上端向下延伸。
例如,防飛散肋165可以形成為圓柱狀,並可以在防飛散肋165與儲存壁163a間隔開的狀態下圍繞儲存壁163a的上部。
由於儲存壁163a的直徑朝下側減少,因此在儲存壁163a的外周面與防飛散肋165之間界定一空間。
旋風流可以在沿著塵箱100的內周面流動時向下移動。在旋風流向下移動的過程期間,當旋風流到達主體蓋或塵箱100的底面時,旋轉氣流可以再次變為向上的流動。
如果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存在向上的流動,則存在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灰塵飛散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當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向上流動到達防飛散肋165與儲存壁163a之間的空間中的防飛散肋165時,向上流動的方向改變 ,並且向上流動又變為向下流動。
因此,可以防止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灰塵飛散,從而可以防止灰塵反向流向第二旋風部130。
由於防飛散肋165從儲存壁163a的上端向下延伸,因此由第一旋風部120分離的灰塵可以與旋風流藉由防飛散肋165平順地移動到第一灰塵儲存部161。
同時,支撐部163b可以包括插入過濾器部140下部中的插入部163b-1。當支撐部163b的插入部163b-1插入過濾器部140的下部中時,過濾器部140的下端安置在位於支撐部163b的插入部163b-1周圍的支撐表面163b-2上。
在過濾器部140安置在支撐表面163b-2上的狀態下,壓縮板在向下移動時通過過濾器部140。
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的直徑可以朝下側減少,以防止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在壓縮板向下移動的過程期間干擾壓縮板。亦即,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可以朝下側向內傾斜。
此外,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的最大直徑可以等於或小於過濾器部140的外周面的直徑。
另外,當在壓縮板向下移動的同時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灰塵被壓縮時,由於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向內傾斜,因此被壓縮的灰塵可以容易向下移動。
防飛散肋165可以從支撐部163b與儲存壁163a之間的邊界部分向下延伸。防飛散肋165的外周面可以傾斜,以與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界定一連續表面。亦即,防飛散肋165的外周面的外徑可以朝下側減少。
由於操控部153位於把手部300外部,因此使用者可以向下按壓操控部153的上表面。
操控部153可以包括:第一部分,位於馬達殼體200內部;以及第二部分,從第一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並位於馬達殼體200外部。
傳動部155連接到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可以具有裝配槽,並且傳動部155的一部分安裝到該裝配槽中。
插入裝配槽中的傳動部155的一部分的水平橫截面可以形成為非圓形,從而在操控操控部153的過程期間防止了傳動部155與操控部153之間的相對旋轉。
由於使用者需要推動該第二部分,因此該第二部分的水平寬度可以大於該第一部分的水平寬度。
另外,在壓縮部150位於待機位置的狀態下,用於彈性支撐操控部153的彈性構件(圖未示出)可以進一步包含在壓縮軌道部220中。
該彈性構件可以僅在操控部153向下移動的區段中的初始區段彈性地支撐操控部,而在其他區段中,可以不彈性地支撐操控部153。
因此,由於該彈性構件支撐操控部153,所以可以防止壓縮部150因壓縮部150的負載而無意中向下移動。
該彈性構件可以具有各種形狀和結構。
同時,在根據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中,用於引導傳動部155的向上/向下移動的壓縮導軌部220沒有設置在塵箱100的外部,並且傳動部155的向上/向下移動僅由位於馬達殼體200中的壓縮導軌部220引導。
因此,與壓縮導軌部220設置在塵箱100的外周面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大塵箱100的外徑,因此可以確保在塵箱100的內周面與第二旋風部130之間有足夠的間隔d1。
例如,由於塵箱100的內周面與第二旋風部130之間可以確保14mm或更大的間隔d1,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諸如穀物片大的異物被卡在管接頭110的出口處。
在本實施例中,當使用者在一個方向上操控操控部153時,操作部151可以向下移動。在操作部151向下移動到下降位置的狀態下,使用者可以藉由在另一個方向上移動操控部153來將操作部151返回到待機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真空吸塵器可以不具有用於將操作部151從下降位置返回到待機位置的返回裝置,但可以設置返回裝置。
耦接抽吸部的管接頭110耦接到塵箱100,並且設置有管接頭110的塵箱1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以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為可分離的。
為了可分離地耦接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可以具有耦接裝置。
例如,參照圖 4,要耦接到馬達殼體200的螺紋部170可以設置在塵箱100的上端。
在另一實施例中,可以提供具有另一種結構的耦接裝置來代替螺紋部170。
為了增加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為可分離耦接的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之間的密封力,密封構件180可以位於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之間的接觸部分處,例如,在塵箱100的上端。
如上所述,由於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設置成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可分離的,因此可以增加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之間的密封力。
電性端部250位於馬達殼體200上,並設置在與管接頭110相鄰的位置處。當抽吸部耦接到管接頭110時,電性端部250耦接到抽吸部的一端並向抽吸部供電。
在現有技術的真空吸塵器的情況下,當使用其中通電的電線和端部連接到吸塵器主體和塵箱的真空吸塵器時,並不容易用水清洗塵箱。特別是,當在消費者不小心用水清洗真空吸塵器而在沒有去除水分的狀態下操作真空吸塵器時,有可能發生電線短路,從而導致安全問題。
相反地,由於根據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具有安裝在馬達殼體200上的電性端部250,因此不包含電組件的塵箱可以與馬達殼體分離,然後用水清洗,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此外,可以減少馬達及/或變流器的電線長度。
另外,可以在塵箱100的管接頭110的下部設置例如用於增強連接到抽吸部的管接頭110的強度的強度增強引線或類似之物的結構。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7至圖16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
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分解立體圖;以及圖8是示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狀態的視圖。
此外,圖9至圖1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分離真空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過程的視圖。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的說明中,與上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的組成元件相同的組成元件將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其描述將被替換為第一實施例的描述。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的不同之處在於: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馬達殼體而不是塵箱;以及設置用於緊固/鬆開塵箱和管接頭的結構。
將描述根據本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管接頭110-1固定地耦接到馬達殼體200而不是塵箱100。
此外,真空吸塵器進一步包括緊固部400,配置以將塵箱1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使得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為可分離的。
緊固部400包括:按鈕410,位於管接頭110-1下方;以及鉤子420,位於按鈕410與塵箱100之間的空間中。
當按鈕410被按下時,鉤子420可以順時針旋轉。
緊固部400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一卡扣突起430,位於塵箱100的外表面上。
第一卡扣突起430根據鉤子420是否旋轉可以緊固到鉤子420及/或從鉤子420鬆開。
緊固部400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二卡扣突起440,位於與第一卡扣突起430相對之塵箱外表面的下部上。
第二卡扣突起440可以耦接到形成在把手部300中的凹槽340。
鉤子420可以具有:第一傾斜面421,配置以與肋411接觸,以順時針旋轉鉤子420;以及第二傾斜面422,從第一傾斜面421延伸,並配置以逆時針旋轉鉤子420。
在圖7中,未描述的元件符號510表示HEPA過濾器,未描述的元件符號520表示預過濾器,而未描述的元件符號530表示防塵罩。
根據如上述構造的緊固部400,塵箱100在鉤子420和第一卡扣突起430保持彼此緊固的狀態下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並且第二卡扣突起440耦接到把手部300的凹槽340(參見圖8和圖9)。
在此狀態下,當按鈕410沿與塵箱100相反的方向被按壓以將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分離時,肋411向下按壓鉤子420的第一傾斜面421,使得鉤子420順時針旋轉,並且鉤子420和第一卡扣突起430被鬆開(參見圖10)。
此外,進行鉤子420的順時針旋轉直到肋411到達第一傾斜面421與第二傾斜面422之間的邊界點(參見圖11)。鉤子420在肋411通過第一傾斜面421與第二傾斜面422之間的邊界點並與第二傾斜面422接觸的時間點開始逆時針旋轉(參見圖12)。
當如上述在鬆開鉤子420和第一卡扣突起430的狀態下將塵箱100的前部(指向管接頭的部分)向下推動時,塵箱100繞著第二卡扣突起440旋轉一預定角度(參見圖13)。
此後,將塵箱100稍微向前推動,使得第二卡扣突起440與把手部300的凹槽340分離(參見圖14)。再次向下推動塵箱100的後部,使得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分離。
在藉由上述過程將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分離之後,可以對塵箱100進行清潔。由使用者清潔的塵箱100以與上述過程相反的順序再次耦接到馬達殼體200。
同時,端部250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上,並設置成相鄰於管接頭110-1。當抽吸部耦接到管接頭110-1時,端部250向抽吸部供電。
雖然已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本發明所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是,在不改變技術精神或必要特徵的情況下,可以任何其他具體形式實施本發明。因此,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在所有方面為示例性而不限制本發明。
100:塵箱 110,110-1:管接頭 120:第一旋風部 130:第二旋風部 131:旋風器主體 140:過濾器部 141:網狀部 150:壓縮部 151:操作部 153:操控部 155:傳動部 160:灰塵引導件 161:第一灰塵儲存部 163:第二灰塵儲存部 163a:儲存壁 163b:支撐部 163b-1:插入部 163b-2:支撐表面 163b-3:外周面 165:防飛散肋 170:螺紋部 180:密封構件 200:馬達殼體 210:狹槽 220:壓縮導軌部 230:馬達 240:空氣引導件 250:端部 300:把手部 310:把手主體 320:電池殼體 330:電池 340:凹槽 400:緊固部 410:按鈕 411:肋 420:鉤子 421:第一傾斜面 422:第二傾斜面 430:第一卡扣突起 440:第二卡扣突起 510:HEPA過濾器 520:預過濾器 530:防塵罩 D1:直徑 F:地板 L1:水平長度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平放及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狀態。 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的主要部件的立體圖。 圖5是示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過濾器部的下部安置在灰塵引導件上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7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示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視圖。 圖9至圖1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分離真空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過程的視圖。
100:塵箱
110-1:管接頭
130:第二旋風部
151:操作部
153:操控部
155:傳動部
200:馬達殼體
230:馬達
240:空氣引導件
250:端部
300:把手部
510:HEPA過濾器
520:預過濾器
530:防塵罩

Claims (16)

  1. 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一塵箱,配置以儲存透過一抽吸部吸入的灰塵;一馬達殼體,設置在該塵箱上方並耦接到該塵箱;一把手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一馬達,位於該馬達殼體中;多個旋風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分離透過該抽吸部吸入的灰塵;一過濾器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在該旋風部中分離出灰塵的空氣通過該過濾器部的過程期間過濾空氣;以及一壓縮部,配置以壓縮該塵箱中的灰塵,其中,該壓縮部包括:一操作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在該塵箱中一過濾器部的一外部與該塵箱的一內周面之間的一空間中沿一向上/向下方向移動;一操控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外部,並配置成被操控以沿該向上/向下方向移動該操作部;以及一傳動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連接該操作部和該操控部,其中,該真空吸塵器進一步包括一壓縮導軌部,其中,該傳動部配置以沿該向上/向下方向移動,並僅由位於該馬達殼體中的該壓縮導軌部引導,以及其中,在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分離的狀態下,該操作部和該傳動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中,並且該操控部位於該馬達殼體外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塵箱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以便沿向上/向下方向為可分離的。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塵箱和該馬達殼體由一密封構件密封。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密封構件位於該塵箱的一上端或該馬達殼體的一下端。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些旋風部包括: 一第一旋風部,配置以與一管接頭連通;以及一第二旋風部,配置以從該第一旋風部排出的空氣中分離出灰塵,以及其中,該過濾器部圍繞該第二旋風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在該塵箱的該內周面和該第二旋風部的一外周面之間維持14mm或更大的間隔。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馬達殼體和該塵箱中的每一個均形成為圓柱狀,並且該把手部在一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寬度小於該馬達殼體和該塵箱中的每一個的直徑,以及其中,在該馬達殼體、該塵箱和該把手部放置成與一地板表面接觸的狀態下,該操控部與該地板表面間隔開。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吸塵器,進一步包括:一管接頭,該抽吸部耦接到該管接頭,其中,該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包括:一緊固部,配置以將該塵箱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使得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為可分離的。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緊固部包括:一按鈕,位於該管接頭下方;一鉤子,位於該按鈕與該塵箱之間的一空間中,並配置成在該按鈕被按下時旋轉;一第一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一外表面上,並配置以根據該鉤子是否旋轉被緊固到該鉤子或從該鉤子鬆開;以及一第二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該外表面的一下部,與該第一卡扣突起相對,並耦接到該把手部的一凹槽。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該鉤子包括:一第一傾斜面,配置以與一肋接觸,以順時針旋轉該鉤子;以及一第二傾斜面,從該第一傾斜面延伸,並配置以逆時針旋轉該鉤子。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一端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該管接頭,並且當該抽吸部耦接到該管接頭時,該端部向該抽吸部供電。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真空吸塵器,進一步包括:一管接頭,該抽吸部耦接到該管接頭,其中,該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該塵箱。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當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分離時,該管接頭與該塵箱一起與該馬達殼體分離。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一端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該管接頭,並且當該抽吸部耦接到該管接頭時,該端部向該抽吸部供電。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其中,用於支撐該管接頭的一支撐部位於該塵箱上。
TW110118476A 2020-05-22 2021-05-21 真空吸塵器 TWI780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61898 2020-05-22
KR20200061898 2020-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066A TW202200066A (zh) 2022-01-01
TWI780720B true TWI780720B (zh) 2022-10-11

Family

ID=80787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8476A TWI780720B (zh) 2020-05-22 2021-05-21 真空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072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8372A1 (ko) * 2016-08-25 2018-03-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CN109645881A (zh) * 2019-01-31 2019-04-19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装置
TW202017523A (zh) * 2018-09-14 2020-05-16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吸塵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8372A1 (ko) * 2016-08-25 2018-03-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TW202017523A (zh) * 2018-09-14 2020-05-16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吸塵器
CN109645881A (zh) * 2019-01-31 2019-04-19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066A (zh) 2022-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07568B1 (ko) 핸드헬드 청소기
EP1629758B1 (en) Dust collection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CN111265143B (zh) 一种灰尘分离装置和清洁设备
AU2003285554A1 (en) Cyclonic separators for suction cleaners
US20230210331A1 (en) Cleaner
JP2006508725A (ja) 吸引式掃除機用の塵埃分離器及び収集器の配置
JP5598169B2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CN101242769A (zh) 真空吸尘器
TWI780720B (zh) 真空吸塵器
CN110934533B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TWI801880B (zh) 吸塵器
CN110934531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US20230190056A1 (en) Vacuum cleaner
CN110934532B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JP2013031598A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CN110934535B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110934534B (zh) 手持清洁设备
CN110934536B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TWI825605B (zh) 清掃機
JP2014033879A (ja)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KR20210144553A (ko) 청소기
KR101052170B1 (ko) 진공청소기의 먼지통
KR20060117000A (ko) 진공청소기의 집진유니트
CN115670289A (zh) 一种具有高效简便的刮灰结构的清洁设备
JP2014033741A (ja)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