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1880B - 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吸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01880B TWI801880B TW110118478A TW110118478A TWI801880B TW I801880 B TWI801880 B TW I801880B TW 110118478 A TW110118478 A TW 110118478A TW 110118478 A TW110118478 A TW 110118478A TW I801880 B TWI801880 B TW I80188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ust box
- dust
- motor housing
- vacuum cleaner
- hook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根據本發明一態樣的一種吸塵器包括:一馬達殼體,其中設置有一馬達以產生吸入空氣的吸力;一把手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一塵箱,可分離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下部並配置以將吸入的灰塵儲存於其中;一旋風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從透過一抽吸部吸入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以及一壓縮部,配置以壓縮該塵箱中的灰塵,其中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向下分離,並且使用者可以方便清洗該塵箱。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塵器,更具體地,係關於一種能夠壓縮儲存在塵箱內的灰塵而無需頻繁清空塵箱的吸塵器。
一般而言,吸塵器是指一種利用電力藉由吸入空氣吸入小垃圾或灰塵並將垃圾或灰塵填滿塵箱的電器。這種吸塵器一般稱為真空吸塵器。
吸塵器可以分為由使用者直接移動以執行清掃操作的手動吸塵器;以及在自主行進的同時執行清掃操作的自動吸塵器。
此外,根據吸塵器的形狀,手動吸塵器可以分為筒式吸塵器、立式吸塵器、手持式吸塵器、棒式吸塵器等。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2011-0106917號)揭露了一種手持式真空吸塵器。
該手持式真空吸塵器包括分離裝置,其從氣流中分離出垃圾和灰塵。
該分離裝置包括具有一個或多個旋風器的離心分離器。
該離心分離器包括具有集塵器的第一旋風器。集塵器可以設置在第一旋風器的下側,並且可以藉由基座將集塵器打開或關閉。基座藉由透過鉸鏈旋轉來打開或關閉集塵器。
複數個通孔設置在第一旋風器中,並且部分為梯形的蓋體位於第一旋風器中。第二旋風器與蓋體中的第一旋風器連通。
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第一旋風器中的空氣通過複數個通孔,然後流入第二旋風器中。在空氣通過複數個通孔的過程期間,灰塵會堵塞蓋體的複數個通孔。
因此,由於複數個通孔被大量堵塞,空氣不能順暢流動,因而分離性能劣化。因此,使用者需要定期清潔蓋體。
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由於使用者需要藉由旋轉基座來打開集塵器,然後接近蓋體以清潔蓋體,因此存在不容易清潔蓋體的缺點。
另外,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從第一旋風器及第二旋風器分離的灰塵向下落下並堆積在基底上。
在由吸塵器分離灰塵的過程期間,當吸塵器停止運行時,所分離的灰塵以低密度狀態儲存在集塵器中。
特別是,由於被第一旋風器分離的灰塵相對於其重量佔據過大的體積,因此有必須頻繁地去除集塵器中的灰塵以保持集塵性能的缺點。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699679號)揭露了一種能夠壓縮集塵殼體中的灰塵的技術。
集塵殼體包括:灰塵分離室,配置以利用離心力從空氣中分離灰塵;灰塵接收室,配置以接收從灰塵分離室引入的灰塵;進氣筒,位於灰塵分離室的中心部;以及過濾器,設置在進氣筒外部。
該灰塵分離室中的空氣通過過濾器,然後進入進氣筒。
該進氣筒的外部設有外容器,外容器的下側設有壓縮板,且外容器的內周面上設有刷毛。外容器具有複數個開口部,以便不中斷從灰塵分離室進入進氣筒的氣流。
操作桿沿外容器的直徑方向設置在外容器外部,以允許使用者操控外容器。操作桿位於灰塵分離室外部。
因此,當使用者操控操作桿並使外容器與壓縮板一起向下移動時,外容器內表面上的刷毛清潔了沿進氣筒外圓周設置的過濾器,並且壓縮板壓縮儲存在灰塵接收室中的灰塵。
然而,根據專利文獻2,由於外容器配置以在不操控操作桿的狀態下包圍整個進氣筒,所以複數個開口部形成在外容器中以允許空氣通過外容器。
然而,即使在外容器中設置有複數個開口部,沒有開口部的部分也會成為氣流的阻力,因此存在氣流性能降低的缺點。
另外,由於外容器位於進氣筒外部,因此在不操控操作桿的狀態下,灰塵分離室中的灰塵會與外容器接觸。為此,存在外容器被污染且額外需要清潔外容器的操作的缺點。
另外,根據專利文獻2,由於操作桿設置在灰塵分離室外部,因此需要在灰塵分離室中沿向上/向下方向設置狹槽,以允許操作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
因為操作桿不能覆蓋整個狹槽,所以存在灰塵分離室中的空氣和灰塵會通過狹槽洩漏到外面的問題。
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並沒有使外容器向上或向下移動而不發生偏移的結構,因此,存在無法順利執行外容器的向上和向下移動的問題。
另外,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由於使用者在將集塵殼體與吸塵器主體分離後操控操作桿,這會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便。
[相關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2011-0106917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3699679號。
本發明的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吸塵器,具有能夠壓縮塵箱中的灰塵的壓縮部。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塵箱可以與具有壓縮部的吸塵器的馬達殼體分離。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確保足夠的間隔,使得可以防止大的異物被卡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與馬達殼體分離的塵箱可以用水清洗。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在馬達殼體與塵箱耦接的方向上的密封力提高。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吸塵器的管接頭耦接到塵箱從而與塵箱一起與馬達殼體分離,或者管接頭耦接到馬達殼體,使得塵箱被分離。
本發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塵器,使用者能夠更直觀且方便地將塵箱從馬達殼體分離或耦接到馬達殼體。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一馬達殼體,其中設有一馬達以產生吸入空氣的吸力;一把手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一塵箱,可分離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下部並配置以將吸入的灰塵儲存於其中;多個旋風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從透過一抽吸部吸入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以及一壓縮部,配置以壓縮該塵箱中的灰塵,其中該壓縮部包括:一操作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在該塵箱中過濾器部的外部與塵箱的內周面之間的空間中沿一向上/向下方向移動;一操控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的外部並配置成被操控以在該向上/向下方向移動該操作部;以及一傳動部,設置於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連接該操作部和該操控部。
在本發明中,根據本發明的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一管接頭,設置在該抽吸部與該馬達殼體之間。
作為一示例,該管接頭可以固定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
此外,一壓縮軌道部可以位於該馬達殼體中並引導該傳動部的一向上/向下移動。
該些旋風部可以包括:一第一旋風部,配置以與該管接頭連通;以及一第二旋風部,配置以從該第一旋風部排出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並且過濾器部可以圍繞該第二旋風部。
在該塵箱的內周面與該第二旋風部的外周面之間可以維持14 mm或更大的間隔。
該馬達殼體和該塵箱中的每一個可以形成為圓柱形,該把手部在一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可以小於該馬達殼體和該塵箱中的每一個的直徑,並且在該馬達殼體、該塵箱和該把手部放置成與地板表面接觸的狀態下,該操控部可以與該地板表面隔開。
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一馬達殼體,其中設有一馬達以產生吸入空氣的吸力;一把手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一塵箱,可分離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下部並配置以將吸入的灰塵儲存於其中;多個旋風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下側,設置在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從透過一抽吸部吸入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一主過濾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在從該些旋風部分離出灰塵的空氣通過該主過濾器的過程期間過濾空氣;以及一壓縮部,配置以壓縮該塵箱中的灰塵,其中該主過濾器在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分離且該主過濾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下側的狀態下暴露於外部。
此外,該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一預過濾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過濾通過該馬達的空氣。
在本發明中,該吸塵器可以包括一緊固部,配置以將該塵箱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使得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為可分離的。
該緊固部可以包括:一按鈕,位於該管接頭下方;一鉤子,位於該按鈕與該塵箱之間的空間中,並配置成當該按鈕被推動時旋轉;一第一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外表面上,並配置成根據該鉤子是否旋轉被緊固到該鉤子或從該鉤子鬆開;以及一第二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該外表面的下部,與該第一卡扣突起相對,並耦接到該把手部的一凹槽。
該鉤子可以包括:一第一傾斜面,配置以與一肋接觸以順時針旋轉該鉤子;以及一第二傾斜面,從該第一傾斜面延伸並配置以逆時針旋轉該鉤子。
作為另一示例,該緊固部可以包括:一拉桿,設置在該把手部的一側相鄰於該塵箱;一後鉤,位於該拉桿與該塵箱之間的空間中,並配置成當一使用者拉動該拉桿時被旋轉;以及一第三卡扣突起,形成在該塵箱的外表面上相鄰於該拉桿,並配置成根據該後鉤是否旋轉被緊固到該後鉤或從該後鉤鬆開。
在本發明中,該後鉤可以包括:一延伸部,設置成在與該拉桿接觸時為可旋轉的;以及一卡扣部,連接至該延伸部並傾斜以與該延伸部具有一預定角度差,並且該第三卡扣突起的一端可以卡扣及固定在該延伸部與該卡扣部的一連接點處。
此外,該後鉤可以進一步包括具有一彈性體的一彈性部,用於在與該延伸部被該拉桿旋轉的方向相反的一方向上旋轉該延伸部。
在本實施例中,該緊固部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前鉤,設置以面對該後鉤,該塵箱插設於兩者之間;以及一第一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該外表面上,並配置成緊固到該前鉤或從該前鉤鬆開,並且當該第一卡扣突起向上移動時,該前鉤可以被向前推動而移動。
此外,該緊固部可以進一步包括:一連桿,配置以引導該前鉤的一移動路線;以及一彈性體,設置在該連桿與該前鉤之間的空間中。
同時,一端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該管接頭,並且當該抽吸部連接到該管接頭時,該端部向該抽吸部供電。
作為另一示例,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該塵箱。
在這種情況下,當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分離時,一抽吸口與該塵箱一起可以與該馬達殼體分離。
一端部可以位於該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該抽吸口,並且當該抽吸部連接到抽吸口時,該端部可以向該抽吸部供電。
用於支撐該抽吸口的一支撐部可以位於該塵箱上。
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可以由一密封構件密封,並且該密封構件可以位於該塵箱的上端或該馬達殼體的下端。
根據本發明,構成簡單清潔系統的操作部位於馬達殼體內部,並且操控部位於馬達殼體外部。結果,使用者可以藉由操控操控部來壓縮塵箱中的灰塵。
另外,根據本發明,用於傳動用於在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操作部的力的傳動部位於馬達殼體中的壓縮軌道部上。如此,可以將塵箱與馬達殼體分離,並確保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有足夠的間隔,使得可以防止大的異物被卡在塵箱與第二旋風器之間。
此外,根據本發明,由於塵箱在向上/向下方向與馬達殼體耦接/分離,所以可以增加在馬達殼體和塵箱耦接的方向上的密封力。
此外,根據本發明,耦接到吸塵器的抽吸部的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塵箱或馬達殼體,並且用於向抽吸部供電的端部安裝在馬達殼體上。因此,可以用水清洗塵箱。
此外,根據本發明,使用者可以藉由操控按鈕或拉桿直覺且容易地將塵箱從馬達殼體分離並耦接到馬達殼體。
在下文中,將參照隨文檢附的圖式詳細描述本發明中揭露的實施例。無論元件符號如何,相同或相似的組成元件都被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將省略其重複描述。
然而,本發明的技術精神不限於本文描述的一些實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實施。在本發明的技術精神的範疇內,可以選擇性地組合或替換實施例中的一或多個組成元件。
此外,除非另有具體明確定義及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術語(包括技術及科學術語)可以理解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可以理解的含義。可以考慮相關技術的上下文含義來解釋常用術語的含義,例如字典中定義的術語。
另外,本發明實施例中所使用的術語用於解釋實施例,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
除非在本發明的上下文中另外特別說明,單數形式也可以包括複數形式。在此描述的“A、B及C中的至少一個(或一或多個)”的解釋可以包括可以藉由組合A、B及C而能形成的所有組合中的一或多個。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A、B、(a)及(b)可以用於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組成元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組成元件與另一組成元件區分開的目的,並且組成元件的性質、順序或次序不受這些術語的限制。
此外,當一個組成元件描述為“連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個組成元件時,一個組成元件可以直接連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個組成元件,或者透過插入它們之間的又一個組成元件連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個組成元件。
另外,“一個組成元件形成或設置在另一個組成元件之上(上)或之下(下)”的解釋不僅包括兩個組成元件彼此直接接觸的情況,還包括在兩個組成元件之間形成或設置一個或多個附加組成元件。此外,表述“上方(on)或下方(under)”可以包括基於一個組成元件的向下方向和向上方向的含義。
同時,術語“揭露”可以替換為文件、說明書、描述及類似者。
在下文中,將參照隨文檢附的圖式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吸塵器。
圖1至圖6是與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相關的視圖。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平放及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此外,圖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的主要部件的立體圖;圖5是顯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剖面圖;以及圖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過濾器部的下部安置在灰塵引導件上的狀態的剖面圖。
參照圖1至圖6,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吸塵器可以包括塵箱100。塵箱100可以包括管接頭110,含有灰塵的空氣透過管接頭110引入。管接頭110可以將含有灰塵的空氣引導到塵箱100。
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馬達殼體200,具有耦接到塵箱100的下部;以及把手部3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
例如,把手部300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上,以與管接頭110相對。然而,管接頭110和把手部300的位置不限於此。
塵箱100可以分離透過管接頭110引入到塵箱100中的灰塵,並儲存分離的灰塵。
灰塵分離部可以位於塵箱100中。該灰塵分離部可以包括能夠使用旋風流分離出灰塵的第一旋風部120。第一旋風部120可以與管接頭110連通。
透過管接頭110引入的空氣和灰塵沿著第一旋風部120的內周面螺旋地流動。
該灰塵分離部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二旋風部130,配置以從第一旋風部120排放的空氣中分離灰塵。
第二旋風部130可以包括平行設置的複數個旋風體131。空氣可以分別通過複數個旋風體131。
作為另一示例,該灰塵分離部可以具有單個旋風部。
例如,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中的每一個可以形成為圓柱形,其中,馬達殼體200具有耦接到塵箱100的下部。
塵箱100的下側可以藉由透過鉸鏈旋轉的主體蓋來打開或關閉。然而,塵箱100的下側可以與塵箱主體一體成型。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過濾器部,其過濾在通過抽吸部時將被排放到外部的灰塵。過濾器部可以包括主過濾器140,其設置在塵箱100中並設置以圍繞第二旋風部130。
例如,主過濾器140形成為圓柱形並將從被第一旋風部120分離出灰塵的空氣引導至第二旋風部130。當空氣通過主過濾器140時,主過濾器140過濾掉灰塵。
為此,主過濾器140可以包括具有複數個孔的網狀部141。網狀部141可以由金屬材料製成,但不限於此。
通常,網狀部141藉由使用諸如壓力機的機床在薄金屬板上形成細孔的方法來製造。在此過程中,由於機床的沖壓操作,在形成的孔周圍可能會形成毛刺。毛刺加速了一種在產品使用期間空氣通過網狀部時,人或動物的長毛被捲住的情況。由於這個原因,即使壓縮部運作,污染物也可能無法與毛刺結構分離。
因此,作為本發明的一示例性實施例,可以在製造網狀部之後進行用於使細孔的周邊平滑的後處理。後處理去除孔周圍形成的毛刺,從而使濾網表面光滑。透過這種效果,在空氣通過主過濾器140時捲在主過濾器140中的毛髮或長污染物可以容易地被壓縮部分離。
由於網狀部141過濾空氣並且灰塵可能堆積在網狀部141上,所以需要清潔網狀部141。
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壓縮部150,例如用於清潔主過濾器140的簡單清掃系統。
壓縮部150可以包括:操作部151,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以便在塵箱100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為可移動的;操控部153,配置成由使用者操控以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操作部151;以及傳動部155,配置以將操控部153的操作力傳送至操作部151。
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外部。例如,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比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的馬達230的位置高的位置處。另外,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比操作部151的位置高的位置處。
傳動部155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並形成為在向上/向下方向伸長。 操控部153耦接到傳動部155的上端,而操作部151耦接到傳動部155的下端。
在操控部153未被操控的狀態下,操作部151位於主過濾器140上方,並且當操控部153被操控時,操作部151沿著主過濾器140的外周面向下移動。
把手部300可以包括:把手主體310,配置以由使用者抓握;以及電池殼體320,設置在把手主體310下方並配置以容納電池330。
在使用者用他/她的右手抓握把手主體310的狀態下,操控部153可以位於把手主體310的左側。
因此,使用者可以用他/她沒有握住把手主體310的左手容易地操控操控部153。
在塵箱100放置在地板上的狀態下,操控部153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中的旋風流的軸線的方向上移動,例如,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動。
可以在馬達殼體200中形成狹槽210以允許操控部153移動。 狹槽210還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中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即,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延伸。
然而,狹槽210可以形成在把手主體310中。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附圖中的上下方向,因此,例如下文要描述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為意指“向上/向下方向”。
參照圖2,馬達殼體200的直徑D1可以長於把手部300的水平長度L1。此外,把手部300可以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使得把手部300在向左/向右方向的中心與馬達殼體200的中心重合。
例如,操控部153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和把手部300彼此接觸的邊界部分處。
當吸塵器被放置使得馬達殼體200和把手部300與地板F接觸時,由於馬達殼體200的直徑D1與把手部300的水平長度L1之間的差異,因此在馬達殼體200的外周面、把手部300的外周面和地板F之間界定了一空間,且操控部153可以位於該空間中。
在這種狀態下,操控部153與地板F間隔開。
因此,在將吸塵器放置在地板F的過程期間,可以防止操控部153與地板F發生碰撞,從而可以防止操控部153被損壞或防止操控部153被不慎地操作。
例如,傳動部155可以設置為圓棒形式,並且操控部153可以耦接到傳動部155的上端。亦即,傳動部155可以具有圓形的水平截面。
此外,傳動部155還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由於操作部151位於馬達殼體200內部並且操控部153位於馬達殼體200外部,因此傳動部155可以位於馬達殼體200內部以連接操作部151和操控部153。亦即,操控部153可以穿透馬達殼體200。
用於引導傳動部155的向上/向下移動的壓縮軌道部22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
壓縮軌道部220可以在平行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因此,傳動部155可以在壓縮軌道部220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
用於產生吸力的馬達23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由馬達230產生的吸力可以施加到管接頭110。
馬達230可以基於第一旋風部120的旋風流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在塵箱100和電池330上方。操控部153可以設置在與馬達230的一部分的高度相等的高度處,或位於比馬達230的位置高的位置處。
空氣引導件24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中,以將從第二旋風部130排放的空氣引導至馬達230。
第二旋風部130可以耦接到空氣引導件240下部。在主過濾器140耦接到第二旋風部130的狀態下,主過濾器140圍繞第二旋風部130。
因此,主過濾器140也可以位於空氣引導件240下方。在操控部153未被操控的狀態下,操作部151可以設置在圍繞空氣引導件240的位置處。
操作部151可以包括用於清潔主過濾器140的壓縮板。
在本實施例中,在操控部153未被操控的狀態下,操作部151的位置可以稱為簡易清掃系統的待機位置。
在簡易清掃系統的待機位置,操作部151可以設置為不與主過濾器140重疊。因此,空氣可以通過主過濾器140。
例如,在待機位置,操作部151可以位於比主過濾器140的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待機位置,可以防止操作部151在空氣通過主過濾器140的過程期間起到流動阻力的作用。
灰塵引導件160可以設置在第二旋風部130下方。第二旋風部130的下部可以耦接到灰塵引導件160上部。此外,主過濾器14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灰塵引導件160上。
灰塵引導件16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塵箱100的底面上。灰塵引導件160與塵箱100的內周面間隔開,使得塵箱100的內部空間被分為:第一灰塵儲存部161,配置以儲存被第一旋風部120分離的灰塵;以及第二灰塵儲存部163,配置以儲存從第二旋風部130分離的灰塵。
第一灰塵儲存部161由塵箱100的內周面及灰塵引導件160的外周面163b-3界定,而第二灰塵儲存部163由灰塵引導件160的內周面界定。
在設置有主體蓋的情況下,灰塵引導件160的下部可以安置在主體蓋上。
構成操作部151的壓縮板可以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例如,壓縮板可以由橡膠材料製成。壓縮板可以形成為環形,使得壓縮板可以清潔圓柱形主過濾器140的整個外圍。作為另一示例,壓縮板可以由矽膠或纖維材料製成。
此外,在待機位置,壓縮板在遠離主過濾器140的位置待機。在清掃過程期間,壓縮板在擦拭主過濾器140的外表面時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
壓縮板的內周面可以包括在清掃過程期間與主過濾器140的外表面接觸的清掃表面。該清掃表面是一個表面,亦即,面向主過濾器140的垂直表面。
因此,當壓縮板在整個清掃表面與主過濾器140的圓周接觸的狀態下向下移動時,清掃表面去除附著在主過濾器140外表面上的灰塵。
清掃表面的直徑可以小於主過濾器140的直徑。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壓縮板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因此在壓縮板向下移動且清掃表面與主過濾器140接觸過程期間,壓縮板可以沿主過濾器140的徑向向外彈性變形。在壓縮板彈性變形的狀態下,清掃表面可以與主過濾器140接觸。
亦即,在清掃表面與主過濾器140接觸的狀態下,清掃表面可以壓縮主過濾器140。如上所述,由於清掃表面在清掃表面壓縮主過濾器140的狀態下清潔主過濾器140,所以可以有效地從主過濾器140去除附著在主過濾器140上的灰塵。
此外,由於壓縮板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製成,並且清掃表面的整個外圍壓縮主過濾器140,因此在壓縮板向下移動過程期間,即使壓縮板的中心相對於旋風流的軸線傾斜,也能維持壓縮板的清掃表面壓縮主過濾器140的狀態,從而可以清潔主過濾器140。
壓縮板可以包括從清掃表面沿徑向向上及向外傾斜延伸的傾斜表面。
由於該傾斜表面向上及向外傾斜,壓縮板的傾斜表面的內徑朝上側增加。此外,該傾斜表面與主過濾器140的外周面間隔開。
操作部151可以進一步包括:框架,配置以支撐壓縮板的外圓周;以及芯部,配置以支撐壓縮板的內圓周。
該芯部可以與壓縮板的內周面的一部分接觸。
例如,該芯部可以與壓縮板的傾斜內表面接觸。
耦接突起可以形成在壓縮板上,耦接孔可以形成在芯部中,並且芯部可以藉由將耦接突起插入耦接孔中來耦接到壓縮板。
該框架支撐壓縮板並耦接到芯部,從而固定壓縮板的位置。
傳動部155可以設置為長圓柱棒形式。這種配置的目的是當傳動部155在馬達殼體200中沿向上/向下方向移動時,使傳動部155能夠平順地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壓縮板可以藉由雙重注射成型與芯部及框架一體成型。
灰塵引導件160可以包括:儲存壁163a,配置以界定第二灰塵儲存部163;以及支撐部163b,設置在儲存壁163a的上側,並配置以支撐第二旋風部130。
儲存壁163a設置為具有圓形的水平截面的柱狀形式,並且儲存壁163a的直徑從上側向下側減小,使得第一灰塵儲存部161的空間被最大化。
灰塵引導件160可以進一步包括防散射肋165,從儲存壁163a的上端向下延伸。
例如,防散射肋165可以形成為圓柱形,並可以在防散射肋165與儲存壁163a間隔開的狀態下圍繞儲存壁163a的上部。
由於儲存壁163a的直徑朝下側減小,因此在儲存壁163a的外周面與防散射肋165之間界定一空間。
旋風流可以在沿著塵箱100的內周面流動時向下移動。 在旋風流向下移動期間,當旋風流到達主體蓋或塵箱100的底面時,旋轉氣流可以再次變為向上流動。
如果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存在向上流動,則存在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灰塵飛散的問題。
在本實施例的情況下,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向上流動藉由防散射肋165與儲存壁163a之間的空間中的防散射肋165再次改變為向下流動。
因此,可以防止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灰塵飛散,從而可以防止灰塵反向流向第二旋風部130。
由於防散射肋165從儲存壁163a的上端向下延伸,由第一旋風部120分離的灰塵可以與旋風流一起藉由防散射肋165平順地移動到第一灰塵儲存部161。
同時,支撐部163b可以包括插入主過濾器140的下部中的插入部163b-1。當支撐部163b的插入部163b-1插入主過濾器 140 的下部中時,主過濾器140的下端安置在位於支撐部163b的插入部163b-1周圍的支撐表面163b-2上。
在主過濾器140安置在支撐表面163b-2上的狀態下,壓縮板在向下移動時通過主過濾器140。
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的直徑可以朝下側減小,以防止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在壓縮板向下移動的過程期間干擾壓縮板。亦即,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可以朝下側向內傾斜。
此外,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的最大直徑可以等於或小於主過濾器140的外周面的直徑。
另外,當在壓縮板向下移動的同時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61中的灰塵被壓縮時,由於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163b-3向內傾斜,因此被壓縮的灰塵可以容易向下移動。
防散射肋165可以從支撐部163b與儲存壁163a之間的邊界部分向下延伸。防散射肋165的外周面可以傾斜,以與支撐部163b的外周面界定一連續表面。亦即,防散射肋165的外周面的外徑可以朝下側減小。
由於操控部153位於把手部300外部,因此使用者可以推動操控部153的上表面。
操控部153可以包括第一部分,位於馬達殼體200內部;以及第二部分,從第一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並位於馬達殼體200外部。
傳動部155連接到該第一部分。該第一部分可以具有裝配槽,傳動部155的一部分裝配到該裝配槽中。
插入裝配槽中的傳動部155的一部分的水平橫截面可以形成為非圓形,從而在操控操控部153過程期間防止了傳動部155與操控部153之間的相對旋轉。
由於使用者需要推動該第二部分,因此該第二部分的水平寬度可以大於該第一部分的水平寬度。
具體地,雖然圖未顯示,但在壓縮部150位於待機位置的狀態下,用於彈性地支撐操控部153的彈性構件可以被支撐在壓縮軌道部220上。
在操控部153向下移動的區間中,除了初始段之外,該彈性構件可以不向操控部153提供彈力。
因此,由於該彈性構件支撐操控部153,所以可以防止壓縮部150由於壓縮部150的負載而無意中向下移動。
該彈性構件可以具有各種形狀及結構。
同時,在根據本發明的吸塵器中,用於引導傳動部155的向上/向下移動的壓縮軌道部220沒有設置在塵箱100的外部,並且傳動部155的向上/向下移動僅由位於馬達殼體200中的壓縮導軌部220引導。
因此,與壓縮軌道部220設置在塵箱100的外周面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大塵箱100的外徑,從而可以確保在塵箱100的內周面與第二旋風部130之間有足夠的間隔d1。
例如,由於塵箱100的內周面與第二旋風部130之間可以確保14 mm或更大的間隔d1,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諸如穀物片大的異物被卡在管接頭110的出口處。
在本實施例中,當使用者在一個方向上操控操控部153時,操作部151可以向下移動。在操作部151向下移動到下降位置的狀態下,使用者可以藉由在另一個方向上移動操控部153來將操作部151返回到待機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吸塵器可以不具有用於將操作部151從下降位置返回到待機位置的返回裝置,但是可以設置返回裝置。
耦接抽吸部的管接頭110耦接到塵箱100,並且設置有管接頭110的塵箱1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以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為可分離的。
為了可分離地耦接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可以具有耦接裝置。
例如,參照圖 4,要耦接到馬達殼體200的螺紋部170可以設置在塵箱100 的上端。
然而,可以設置具有另一種結構的耦接裝置來代替螺紋部170。
為了增加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為可分離耦接的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之間的密封力,密封構件180可以位於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之間的接觸部分處,例如,在塵箱100的上端。
如上所述,由於塵箱100和馬達殼體200設置成在向上/向下方向為可分離的,因此可以增加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之間的密封力。
電性端部250位於馬達殼體200上並設置在與管接頭110相鄰的位置處。當抽吸部耦接到管接頭110時,電性端部250耦接到抽吸部的一端並向抽吸部供電。
當使用其中通電的電線及端部連接到吸塵器主體及塵箱之現有技術中的吸塵器時,並不容易用水清洗塵箱。特別是,當在消費者不小心用水清洗吸塵器而沒有去除水分的狀態下操作吸塵器時,有可能發生電短路,從而導致安全問題。
相反地,由於根據本發明的吸塵器具有安裝在馬達殼體200上的電性端部250,因此不包含電組件的塵箱可以與馬達殼體分離,然後用水清洗,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此外,可以減少馬達及/或變流器的電線長度。
此外,可以在塵箱100的管接頭110的下部設置例如用於增強連接到抽吸部的管接頭110的強度的強度增強引線或類似之物的結構。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7至圖16描述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吸塵器。
圖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分解立體圖;以及圖8是顯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視圖。
此外,圖9至圖1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分離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過程的視圖。
在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吸塵器的描述中,與上述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吸塵器的組成元件相同的組成元件將被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將省略對其描述。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吸塵器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吸塵器的不同之處在於: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馬達殼體而不是塵箱;以及設置用於緊固/鬆開塵箱和管接頭的結構。
將描述根據本實施例的吸塵器。管接頭110-1固定地耦接到馬達殼體200而不是塵箱100。
此外,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緊固部400,配置以將塵箱1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使得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為可分離的。
緊固部400包括:按鈕410,位於管接頭110-1下方;以及鉤子420,位於按鈕410與塵箱100之間的空間中。在這種情況下,鉤子420可以稱為前鉤420或第一鉤子420以區別於下面要描述之設置在塵箱100與拉桿460之間的鉤子470。此外,設置在拉桿460與塵箱100之間的鉤子470可以稱為後鉤470或第二鉤子470。
當按鈕410被按下時,鉤子420可以順時針旋轉。
緊固部400進一步包括第一卡扣突起430,位於塵箱100的外表面上。
第一卡扣突起430根據鉤子420是否旋轉被緊固到鉤子420及/或從鉤子420鬆開。
緊固部400進一步包括第二卡扣突起440,位於與第一卡扣突起430相對之塵箱100外表面的下部上。
第二卡扣突起440耦接到把手部300的凹槽340。
鉤子420具有:第一傾斜面421,配置以與肋411接觸,以順時針旋轉鉤子420;以及第二傾斜面422,從第一傾斜面421延伸,並配置以逆時針旋轉鉤子420。
在圖7中,未描述的元件符號510表示HEPA過濾器,未描述的元件符號520表示預過濾器,而未描述的元件符號530表示防塵罩。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過濾器部可以進一步包括HEPA過濾器510;以及預過濾器520。
HEPA過濾器510和預過濾器520可以設置在馬達殼體200的上側。因此,通過旋風部120和130的空氣可以在空氣經由馬達230排放到吸塵器1的外部之前再次被過濾。
具體地,HEPA過濾器51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的上部,並可以在通過馬達230的空氣被排放到外部之前過濾掉灰塵。
此外,預過濾器520設置以圍繞馬達230的至少一部分並可以在通過旋風部120和130的空氣被引入馬達230中之前過濾掉灰塵。在圖7所示的實施例中,可以設置預過濾器520以圍繞馬達230的圓周面。
例如,預過濾器520可以形成為與馬達的形狀對應的圓柱形狀。 HEPA過濾器510可以形成為具有預定高度的圓板(盤)形狀,使得HEPA過濾器510裝配並耦接到馬達殼體200的上部。
因此,通過第一旋風部120的空氣可以依次流過預過濾器520、馬達230及HEPA過濾器510,然後被排放到外部。
此外,根據圖7中所示實施例的緊固部400,塵箱100在鉤子420和第一卡扣突起430保持彼此緊固的狀態下耦接到馬達殼體200,並且第二卡扣突起440耦接到把手部300的凹槽340(參見圖8和圖9)。
在此狀態下,當按鈕410沿與塵箱100相反的方向被按壓以將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分離時,肋411向下按壓鉤子420的第一傾斜面421,使得鉤子420順時針旋轉,並且鉤子420和第一卡扣突起430被鬆開(參見圖10)。
此外,進行鉤子420的順時針旋轉直到肋411到達第一傾斜面421與第二傾斜面422之間的邊界點(參見圖11)。鉤子420在肋411通過第一傾斜面421與第二傾斜面422之間的邊界點並與第二傾斜面422接觸的時間點開始逆時針旋轉(參見圖12)。
當如上述在鬆開鉤子420和第一卡扣突起430的狀態下將塵箱100的前部(指向管接頭的部分)向下推動時,塵箱100繞著第二卡扣突起440稍微旋轉(參見圖13)。
此後,將塵箱100稍微向前推動,使得第二卡扣突起440與把手部300的凹槽340分離(參見圖14)。再次向下推動塵箱100的後部,使得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分離。
在藉由上述過程將塵箱100與馬達殼體200分離之後,對塵箱100進行清潔。以與上述過程相反的順序,將清潔後的塵箱100再次耦接到馬達殼體200。
同時,端部250位於馬達殼體200上並設置成相鄰於管接頭110-1。當抽吸部耦接到管接頭110-1時,端部250向抽吸部供電。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7至圖28描述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
圖17是顯示當從後側觀察時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圖;以及圖18是顯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剖面圖。另外,圖19和圖20是顯示操作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拉桿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21及圖22是顯示當操作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拉桿時塵箱分離的狀態的視圖。
參照圖17和圖18,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吸塵器可以進一步包括拉桿460。
拉桿460可以設置在把手部300相鄰於塵箱100的一側。此外,拉桿460的位置可以設置在電池殼體320上方,以允許使用者方便抓住拉桿460。即,拉桿460可以設置在沒有設置把手主體310和電池殼體320的閒置空間中,從而使用者可以容易抓住拉桿460。因此,使用者可以一隻手握住把手主體310,而另一隻手操控拉桿460。
參照圖17至圖20,拉桿460包括:抓握部461,配置以被使用者抓握以執行拉操作;軸462;以及分離臂463,配置以藉由繞著軸462旋轉來推動鉤子。
抓握部461暴露於吸塵器外部,使得使用者可以直覺地識別抓握部461並容易操控抓握部461。
抓握部461可以凹陷一預定深度以提高使用者抓握抓握部461的便利性。作為另一示例,抓握部461可以設置為突出桿的形式,或者抓握部461可以具有修改的各種形狀以允許使用者方便握住抓握部461。
另外,當從把手主體310觀看管接頭110或電性端部250時,抓握部461可以設置成朝向左側。這是因為許多使用者通常是慣用右手的,因此使用者可以在用他/她的右手抓握把手主體310的同時用他/她的左手方便地操控抓握部461。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出於同樣的原因,抓握部461可以設置成朝向右側,使得慣用左手的使用者可以方便地使用抓握部461或抓握部461可以被方便地設計。
當使用者拉動拉桿460時,分離臂463旋轉並推動第二鉤子470。 具體地,當使用者逆時針旋轉抓握部461時,分離臂463可以繞軸462順時針旋轉。 因此,分離臂463將後鉤470的延伸部471推向管接頭110(參見圖22)。
參照圖21和圖22,後鉤470包括:延伸部471,配置以與拉桿460接觸;卡扣部472,配置以卡住第三卡扣突起450以固定塵箱100的位置;以及彈性部473,具有彈性體。
延伸部471與卡扣部472彼此連接。彼此連接的延伸部471的一部分和卡扣部472的一部分可以具有對應於第三卡扣突起450的一端的形狀,從而穩定地固定第三卡扣突起450的位置。
延伸部471在繞著彈性部473逆時針旋轉時旋轉連接到延伸部471的一端的卡扣部472(參見圖22)。因此,被卡扣部472卡住而固定就位的第三卡扣突起450的該端離開彼此連接的延伸部471的該部分及卡扣部472的該部分。此外,第三卡扣突起450被分離,並且塵箱100可以從固定位置沿重力方向向下自然釋出。
可以選擇扭力彈簧作為設置在彈性部473中的彈性體。因此,在延伸部471被外力旋轉的狀態下,延伸部471接收到使延伸部471恢復到原始狀態的彈性恢復力。因此,當使用者結束對拉桿460的操控時,後鉤470恢復到原始狀態。
圖2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將分離的塵箱耦接到吸塵器的馬達殼體的狀態的視圖;圖24至圖2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將塵箱緊固到吸塵器中的後鉤的過程的放大圖;以及圖27至圖2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將塵箱緊固到吸塵器中的前鉤的過程的放大圖。
參照圖23,塵箱100可以耦接到馬達殼體200。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在不對把手部300進行單獨操控的狀態下,塵箱100可以基於重力方向在垂直方向上被推動而耦接。在下文中,將參照圖24至圖29詳細描述將塵箱100緊固到前鉤420和後鉤470的過程。
參照圖24至圖26,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塵箱100在把手主體310的側面處緊固到後鉤470。具體地,塵箱100的第三卡扣突起450可以緊固到後鉤470。
當使用者在垂直方向上移動塵箱100時,第三卡扣突起450與後鉤470的卡扣部472可以彼此接觸(參見圖24)。第三卡扣突起450的第三傾斜面452(參見圖25)可以沿塵箱100的徑向向下傾斜。此外,在後鉤470不旋轉的正常狀態下,卡扣部472可以從塵箱100朝把手主體310向下傾斜。
第三傾斜面452的傾斜角度在水平方向上比卡扣部472的傾斜角度平緩。因此,當使用者在第三傾斜面452與卡扣部472彼此接觸的狀態下向上移動塵箱100時,卡扣部472可以被推向把手主體310,並且後鉤470可以逆時針旋轉。
可以執行後鉤470的逆時針旋轉直到卡扣部472的一端離開第三傾斜面452的邊界(參見圖25)。當卡扣部472的該端離開第三傾斜面452的邊界時,第三卡扣突起450上方沒有限制塵箱100向上移動的障礙物存在。 因此,塵箱100可以藉由使用者的努力向上移動到塵箱100固定到馬達殼體200的高度。
當第三卡扣突起450的突部451向上移動到突部451通過卡扣部472該端的高度時,逆時針旋轉後鉤470的按壓操作結束。如上所述,後鉤470的彈性部473可以包括扭力彈簧,並且後鉤470可以藉由扭力彈簧的旋轉恢復力恢復到原始狀態。亦即,後鉤470可以順時針旋轉。
凹陷一預定深度的凹槽可以由在卡扣部472與延伸部471之間的連接點處的角度差界定。突部451可以形成為對應於該凹槽的形狀。因此,在後鉤470恢復到原始狀態的狀態下,突部451可以緊固到該凹槽,即卡扣部472與延伸部471之間的連接點(參見圖26)。
參照圖27至圖29,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前鉤420可以藉由被第一卡扣突起430推動來移動。具體地,前鉤420可以從塵箱100朝管接頭110被第一卡扣突起430推動來移動。
參照圖27,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第一卡扣突起430可以向下傾斜並從塵箱100的外周面突出。
具體地,第一卡扣突起430的上傾斜面431可以從塵箱100朝管接頭110向下傾斜。上傾斜面431可以與前鉤420的端部接觸。因此,當塵箱100向上移動時,前鉤420可以沿著上傾斜面431朝管接頭110推動而移動(參見圖28)。
緊固部400可以進一步包括:連桿425,其為一通道,前鉤420沿著該通道可被推動而移動;以及彈性體424,設置在連桿425與前鉤420之間的空間中(參見圖29)。
連桿425可以具有前鉤420的一端被緊固在其中的空間。因此,連桿425可以引導前鉤420移動的路線。
彈性體424可以設置在前鉤420的一端與連桿的前邊界之間。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中,可以選擇壓縮彈簧(或螺旋彈簧)作為彈性體424。
當使用者沿重力方向向上移動塵箱100時,前鉤420與第一卡扣突起430可以彼此接觸(參見圖27)。
當使用者在前鉤420與第一卡扣突起430彼此接觸的狀態下連續向上移動塵箱100時,前鉤420可以沿著上傾斜面431的傾斜向前推動而移動(參見圖28)。前鉤420可以沿著連桿425的路線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在這種情況下,設置在連桿425中的彈性體424可以被前鉤420壓縮。因此,彈性體424可以產生朝把手主體310推動前鉤420的恢復力。
前鉤420可以被推到前鉤420的一端離開上傾斜面431的邊界的一點。當前鉤420的該端離開上傾斜面431的邊界時,第一卡扣突起430上方沒有限制塵箱100向上移動的障礙物存在。因此,塵箱100可以藉由使用者的努力向上移動到塵箱100固定至馬達殼體200的高度。
當塵箱100向上移動並且用於朝管接頭110推動前鉤420的力被消除時,前鉤420可以藉由彈性體424的恢復力再次朝把手主體310移動。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卡扣突起43的突部432可以被形成在前鉤420中的凹槽卡住並緊固在凹槽中(參見圖29)。
根據如上所述之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吸塵器,使用者可以藉由在重力方向向上移動塵箱100而將分離的塵箱100耦接到馬達殼體200,而無需進行單獨的操控。 因此,使用者可以更直觀及方便地安裝塵箱。
雖然已經參照隨文檢附的圖式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那些熟習此技術者將理解,在不改變技術精神或必要特徵的情況下,可以以任何其他具體形式實施本發明。因此,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在各個方面都是示例性的,並不限制本發明。
100:塵箱
110,110-1:管接頭
120:第一旋風部
130:第二旋風部
131:旋風體
140:主過濾器
141:網狀部
150:壓縮部
151:操作部
153:操控部
155:傳動部
160:灰塵引導件
161:第一灰塵儲存部
163:第二灰塵儲存部
163a:儲存壁
163b:支撐部
163b-1:插入部
163b-2:支撐表面
163b-3:外周面
165:防散射肋
170:螺紋部
180:密封構件
200:馬達殼體
220:壓縮軌道部
230:馬達
210:狹槽
240:空氣引導件
250:端部
300:把手部
310:把手主體
330:電池
320:電池殼體
340:凹槽
400:緊固部
410:按鈕
411:肋
420:鉤子、前鉤、第一鉤子
470:鉤子、後鉤、第二鉤子
421:第一傾斜面
422:第二傾斜面
424:彈性體
425:連桿
430:第一卡扣突起
431:上傾斜面
440:第二卡扣突起
450:第三卡扣突起
452:第三傾斜面
451,432:突部
460:拉桿
461:抓握部
462:軸
463:分離臂
471:延伸部
472:卡扣部
473:彈性部
510:HEPA過濾器
520:預過濾器
530:防塵罩
D1:直徑
L1:水平長度
F:地板
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平放及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狀態的視圖。
圖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吸塵器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的主要部件的立體圖。
圖5是顯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過濾器部的下部安置在灰塵引導件上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7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顯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視圖。
圖9至圖1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分離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過程的視圖。
圖17是顯示當從後側觀察時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立體圖。
圖18是顯示耦接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塵箱和馬達殼體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9和圖20是顯示操作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拉桿的狀態的視圖。
圖21至圖22是顯示當操作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的拉桿時塵箱分離的狀態的視圖。
圖23是顯示將與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吸塵器分離的塵箱耦接到馬達殼體的狀態的視圖。
圖24至圖26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將塵箱緊固到吸塵器中的後鉤的過程的視圖。
圖27至圖29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將塵箱緊固到吸塵器中的前鉤的過程的視圖。
100:塵箱
110-1:管接頭
130:第二旋風部
151:操作部
153:操控部
155:傳動部
200:馬達殼體
230:馬達
240:空氣引導件
250:端部
300:把手部
510:HEPA過濾器
520:預過濾器
530:防塵罩
Claims (23)
- 一種吸塵器,包括: 一馬達殼體,其中設有一馬達以產生吸入空氣的吸力; 一把手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 一塵箱,可分離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一下部並配置以將吸入的灰塵儲存於其中; 一旋風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從透過一抽吸部從吸入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以及 一壓縮部,配置以壓縮該塵箱中的該灰塵, 其中該壓縮部包括: 一操作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在該塵箱中一過濾器部的一外部與該塵箱的一內周面之間的一空間中沿一向上/向下方向移動; 一操控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的外部並配置成被操控以在該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動該操作部;以及 一傳動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連接該操作部和該操控部。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吸塵器,進一步包括:一管接頭,設置在該抽吸部與該馬達殼體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吸塵器,其中一壓縮軌道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中並引導該傳動部的一向上/向下移動。
- 如請求項1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馬達殼體和該塵箱中的每一者形成為圓柱形,並且該把手部在一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小於該馬達殼體和該塵箱中的每一者的直徑,以及 其中在該馬達殼體、該塵箱及該把手部放置成與一地板表面接觸的狀態下,該操控部與該地板表面隔開。
- 一種吸塵器,包括: 一馬達殼體,其中設有一馬達以產生吸入空氣的吸力; 一把手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 一塵箱,可分離地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一下部並配置以將吸入的灰塵儲存於其中; 多個旋風部,連接到該馬達殼體的一下側,設置在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從透過一抽吸部從吸入的空氣中分離灰塵; 一主過濾器,位於該塵箱中並配置以在從該些旋風部中分離出灰塵的空氣通過該主過濾器的過程期間過濾空氣;以及 一壓縮部,配置以壓縮該塵箱中的該灰塵, 其中該主過濾器在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分離且該主過濾器耦接到該馬達殼體的該下側的狀態下暴露於外部。
- 如請求項6所述的吸塵器,進一步包括:一預過濾器,設置在該馬達殼體中並配置以過濾通過該馬達的空氣。
- 如請求項6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些旋風部包括: 一第一旋風部,配置以與該抽吸部連通;以及 一第二旋風部,配置以從該第一旋風部排出的空氣中分離灰塵,以及 其中該主過濾器圍繞該第二旋風部。
- 如請求項8所述的吸塵器,其中在該塵箱的一內周面與該第二旋風部的一外周面之間維持14 mm或更大的間隔。
- 如請求項1或6所述的吸塵器,包括:一緊固部,配置以將該塵箱耦接到該馬達殼體,使得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為可分離的。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緊固部包括: 一按鈕,位於一管接頭下方; 一鉤子,位於該按鈕與該塵箱之間的一空間中,並配置以當該按鈕被按下時旋轉; 一第一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一外表面上,並配置成根據該鉤子是否旋轉被緊固到該鉤子或從該鉤子鬆開;以及 一第二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該外表面的一下部,與該第一卡扣突起相對,並耦接到該把手部的一凹槽。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鉤子包括: 一第一傾斜面,配置以與一肋接觸以順時針旋轉該鉤子;以及 一第二傾斜面,從該第一傾斜面延伸並配置以逆時針旋轉該鉤子。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緊固部包括: 一拉桿,設置在該把手部的一側相鄰於該塵箱; 一後鉤,位於該拉桿與該塵箱之間的一空間中,並配置成在一使用者拉動該拉桿時旋轉;以及 一第三卡扣突起,形成在該塵箱的一外表面上相鄰於該拉桿,並配置成根據該後鉤是否旋轉被緊固到該後鉤或從該後鉤鬆開。
-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後鉤包括: 一延伸部,設置成在與該拉桿接觸時為可旋轉的;以及 一卡扣部,連接至該延伸部並傾斜,以與該延伸部具有一預定角度差,以及 其中該第三卡扣突起的一端卡扣及緊固於該延伸部與該卡扣部之間的一連接點處。
- 如請求項14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後鉤進一步包括:具有一彈性體的一彈性部,用於在與該延伸部被該拉桿旋轉的方向相反的一方向上旋轉該延伸部。
- 如請求項13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緊固部進一步包括:一前鉤,設置以面對該後鉤,該塵箱插設於兩者之間;以及一第一卡扣突起,位於該塵箱的該外表面上,並配置以緊固到該前鉤或從該前鉤鬆開,以及其中當該第一卡扣突起向上移動時,該前鉤被向前推動而移動。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緊固部進一步包括:一連桿,配置以引導該前鉤的一移動路線;以及一彈性體,設置在該連桿與該前鉤之間的一空間中。
- 如請求項2所述的吸塵器,其中一端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該管接頭,並且當該抽吸部耦接到該管接頭時,該端部向該抽吸部供電。
- 如請求項1或6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塵箱和該馬達殼體由一密封構件密封,並且該密封構件位於該塵箱的一上端和該馬達殼體的一下端。
- 如請求項2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管接頭固定地耦接到該塵箱,並且當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分離時,該管接頭與該塵箱一起與該馬達殼體分離。
-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吸塵器,其中一端部位於該馬達殼體上並設置相鄰於該管接頭,並且當該抽吸部耦接到該管接頭時,該端部向該抽吸部供電。
-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吸塵器,其中用於支撐該管接頭的一支撐部位於該塵箱上。
- 如請求項20所述的吸塵器,其中該塵箱與該馬達殼體由一密封構件密封,並且該密封構件位於該塵箱的一上端或該馬達殼體的一下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200061901 | 2020-05-22 | ||
KR10-2020-0061901 | 2020-05-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00068A TW202200068A (zh) | 2022-01-01 |
TWI801880B true TWI801880B (zh) | 2023-05-11 |
Family
ID=8078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18478A TWI801880B (zh) | 2020-05-22 | 2021-05-21 | 吸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01880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3962B (zh) * | 2016-02-29 | 2019-03-21 |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真空吸塵器 |
CN209996198U (zh) * | 2016-04-14 | 2020-01-3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集尘器 |
-
2021
- 2021-05-21 TW TW110118478A patent/TWI801880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3962B (zh) * | 2016-02-29 | 2019-03-21 |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真空吸塵器 |
CN209996198U (zh) * | 2016-04-14 | 2020-01-3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集尘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00068A (zh) | 2022-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07274888B2 (en) | Handheld cleaning appliance | |
KR101191841B1 (ko) | 청소기 | |
CN108065862B (zh) | 真空清洁器 | |
JP4877530B2 (ja) | 電気掃除機用集塵室 | |
JP4924908B2 (ja) | 真空掃除機用の収集チャンバ | |
JP4798637B2 (ja) |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
EP1629758A2 (en) | Dust collection unit for vacuum cleaner | |
WO2008009886A1 (en) | Handheld cleaning appliance | |
US7510586B2 (en) | Dust separator and collector arrangement for suction cleaner | |
CN101242769A (zh) | 真空吸尘器 | |
EP4154783A1 (en) | Cleaner | |
TWI801880B (zh) | 吸塵器 | |
KR102527189B1 (ko) | 청소기 스테이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청소기 시스템과, 청소기 시스템을 이용한 잔여 먼지 제거 방법 | |
TWI780720B (zh) | 真空吸塵器 | |
EP4260784A1 (en) | Cleaner | |
AU2021274514B2 (en) | Vacuum cleaner | |
JP2014033879A (ja) |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 |
KR20210144553A (ko) | 청소기 | |
KR101208559B1 (ko) | 업라이트 형 진공청소기 | |
KR20220080818A (ko) | 청소기 | |
JP2014033741A (ja) | 塵埃分離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