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0268B -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 Google Patents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0268B
TWI780268B TW107142187A TW107142187A TWI780268B TW I780268 B TWI780268 B TW I780268B TW 107142187 A TW107142187 A TW 107142187A TW 107142187 A TW107142187 A TW 107142187A TW I780268 B TWI780268 B TW I7802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h
glare
glare film
acrylate
w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2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0417A (zh
Inventor
菅原慶峰
林正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賽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賽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賽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0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0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02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Abstract

本發明調製一種防眩薄膜,其係擴散正反射強度R相對於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之比的R/V為0.01~0.12,且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為3以下。此防眩薄膜包含透明基材層與在此透明基材層之至少一面上所形成的防眩層,前述防眩層可為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物,尤其由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所選出的至少2個成分係可藉由濕式旋節分解(wet spinodal decomposition)而相分離。此防眩薄膜係可兼顧非著色性與防眩性。

Description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可利用於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電致發光(EL)顯示器等各種顯示裝置之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防眩薄膜係被廣泛利用作為防止LCD或有機EL顯示器等的影像顯示裝置中之顯示面的外景之映入,提高視覺辨認性用之薄膜。作為防眩薄膜所要求的光學特性,除了藉由具有高的霧度而提高防眩性之機能,還可舉出具有高的透明性(全光線穿透率),且將不是偏黃色或紅色之顏色而是中性的白色調之光給予視覺辨認側,提高視覺辨認性之特性。為了展現如此的機能,於防眩薄膜中,自以往以來,已知藉由將微粒子與黏結劑樹脂或硬化性樹脂之混合物塗布於基材,在表面上形成微細的凹凸,而防止正反射,展現防眩性之方法。然而,於利用微粒子的防眩薄膜中,由於藉由粒子尺寸來控制透射散射光的強度分布,故無法有效地防止顯示面的眩光或文字模糊。再者,分散有微粒子的防眩薄膜,係構成防眩薄膜的基質材料與分散的微粒子之折射率差愈大,霧度值愈上升而光擴散性升高,但由於隨著內部 霧度之增加而短波長側的光係廣角地散射,從正面來視覺辨認顯示裝置時,看起來黃色、暗淡,視覺辨認性降低。又,由於容易反向散射,透明性亦降低。
因此,亦已知利用不相溶的樹脂成分之旋節分解(spinodal decomposition),在表面上形成凹凸形狀之方法,日本特開2014-85371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防眩薄膜,其係包含防眩層的防眩薄膜,該防眩層係在表面上具有伴隨複數的樹脂成分之相分離所形成的細長狀凸部,前述細長狀凸部具有分支結構,且合計長度為100μm以上,同時於前述防眩層之表面上,每1mm2存在1個以上的前述細長狀凸部。於此防眩薄膜中,霧度與鮮明性之平衡優異,即使配設於高清晰顯示裝置(例如,具有200ppi以上的解析度之LCD或有機EL顯示器等),也能提高防眩性,可高度地抑制眩光,且亦能抑制文字模糊。
然而,即使為此防眩薄膜,若提高透明性,則亦有防眩性降低之情況。再者,於以往之方法中,為了調製透明、黃色調小、防眩性高之薄膜,主要調整霧度或光澤,但與防眩性未必能得到相關。即,為了提高防眩性,必須提高光散射性,調整至高霧度,但防眩性與透明性(尤其,黃色調之抑制)係處於權衡關係,兼顧為困難。
日本發明專利第5531388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揭示作為穩定地供給對比良好的光學片之方法,一種在透明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機能層,在此機能層 的最表面及/或內部具有擴散要素的光學片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以擴散正反射強度相對於以特定的角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之比超過0.19之方式控制,而穩定地製造對比優異的光學片之方法。
然而,即使為以此方法所得之光學片,也取決於用途而防眩性不充分。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85371號公報(請求項1,段落【0021】)
[專利文獻2]日本發明專利第5531388號公報(請求項1)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兼顧色調(非著色性)與防眩性之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黃色調小、透明性亦高之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本發明者們為了達成前述課題而專心致力地檢討,結果發現藉由調製一種防眩薄膜,其係擴散正反射強度R相對於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之比的R/V為0.01~0.12,且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為3以下者,而可兼顧非著色性與防眩性,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係擴散正反射強度R相對於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之比的R/V(式中,擴散正反射強度R係朝向防眩薄膜的測定對象之表面,在以從法線起45度的角度照射可見光線時的擴散性反射方向,藉由變角光度計以開口角1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係朝向防眩薄膜的測定對象之表面,對於以從法線起45度的角度照射可見光線時的擴散性反射方向,在從-45度到+45度為止的包含0度之每1度,藉由變角光度計以開口角1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為0.01~0.12,且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為3以下。前述防眩薄膜包含透明基材層與在此透明基材層之至少一面上所形成的防眩層,前述防眩層可為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物。由前述聚合物成分及前述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所選出的至少2個成分係可藉由濕式旋節分解而相分離。前述聚合物成分可包含纖維素酯類及/或可具有聚合性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前述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可包含由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及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所選出的至少1種。前述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可包含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及/或氟原子。
於本發明中,亦包含一種前述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該製造方法包含以熱或活性能量線,使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之硬化步驟。此製造方法可進一步包含:藉 由於支撐體之上,塗布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及乾燥,而藉由濕式旋節分解,使由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所選出的至少2個成分進行相分離之相分離步驟。前述硬化步驟係可為以熱或活性能量線,使經相分離的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之硬化步驟。
於本發明中,亦包含具備前述防眩薄膜之顯示裝置。此顯示裝置係可為有機EL顯示器或液晶顯示器。
於本發明中,亦包含將前述R/V及色度b*之絕對值分別調整至0.01~0.12及3以下之範圍,而提高防眩薄膜的防眩性及透明性之方法。
再者,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甲基)丙烯酸酯包含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之兩者。
於本發明中,由於防眩薄膜的R/V為0.01~0.12,且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為20以下,故可兼顧非著色性與防眩性。再者,藉由將特定的硬化性組成物予以濕式旋節分解,可一邊擔保防眩性,一邊亦減低黃色度,抑制黃色調,同時透明性亦升高。
[實施發明之形態] [防眩薄膜之光學特性]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由於將擴散正反射強度R相對於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之比的R/V及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調整至特定之範圍,故可兼顧防眩性與透明性。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的R/V只要是0.01~0.12即可,但例如可為0.01~0.1,較佳可為0.01~0.08,更佳可為0.01~0.05(尤其0.01~0.03)左右。若R/V過大,則防眩性降低,若過小,則透明性降低。
再者,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R/V係可利用日本發明專利第5531388號公報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詳細而言,可以後述之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係抑制黃色度,只要穿透光的色度(穿透色相)b*之絕對值為3以下(例如0~3)即可,但例如可為2.5以下(例如0.01~2.5),較佳為2以下(例如0.05~2),更佳為1以下(例如0.1~1)。若黃色度過大,則看起來黃色調或藍色調增加而暗淡,透明性降低。
再者,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穿透色相b*係可依據JIS Z8781,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科技科學(股)製「U-3010」)測定。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亦可具有高的霧度。具體而言,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的霧度為30%以上(例如30~100%),例如50~98%,較佳為70~97%,更佳為80~96%(尤其85~95%)左右。若霧度過低,則有防眩性降低 之虞。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的全光線穿透率例如為70%以上(例如70~100%),較佳為80~99.9%,更佳為85~99%(尤其90~98%)左右。若全光線穿透率過低,則有透明性降低之虞。
再者,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霧度及全光線穿透率係可依據JIS K7105,使用霧度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NDH-5000W」)測定。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的60度光澤(防眩薄膜為防眩層與透明基材層之積層體時,防眩層表面的60度光澤)可為90%以下,例如0~25%,較佳為0.1~20%(例如0.2~10%),更佳為0.3~5%(尤其0.5~1%)左右。若60度光澤過大,則有防眩性降低之虞。
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60度光澤係可依據JIS K8741,使用光澤計(堀場製作所(股)製「IG-320」)測定。
[防眩層]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只要包含用於展現前述光學特性的防眩層即可,材質或結構係沒有限定,但通常以在表面上形成有微細的凹凸形狀之透明材料所形成,藉由此凹凸形狀抑制因表面反射所造成的外景之映入,可提高防眩性。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係可以防眩層單獨形成,亦可包含透明基材層與在此透明基材層之至少一面所形 成的防眩層。
防眩層只要以透明材料形成即可,可以有機材料及無機材料之任一材料形成,但從生產性或操作性等之點來看,較佳為以包含樹脂成分的組成物所形成之防眩層。防眩層之表面通常具有凹凸形狀,此凹凸形狀係沒有特別的限定,可為藉由物理的加工或使用模具的轉印等而形成之凹凸形狀,但從生產性等之點來看,於以包含樹脂成分的組成物所形成的防眩層中,可為藉由樹脂成分的相分離結構所形成之微細凹凸形狀或對應於粒子的形狀之微細凹凸形狀。其中,於包含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物中,較佳為藉由來自液相的旋節分解(濕式旋節分解)而形成的凹凸形狀,或使其含有粒子(例如,聚醯胺粒子等的熱塑性樹脂粒子,或交聯聚(甲基)丙烯酸酯粒子、交聯聚苯乙烯系粒子、交聯聚胺基甲酸酯粒子等的交聯高分子粒子等),藉由粒子形狀而形成的凹凸形狀,從容易形成能兼顧透明性與防眩性的凹凸形狀之點來看,特佳為藉由濕式旋節分解而形成的凹凸形狀。
具有藉由濕式旋節分解而形成的凹凸形狀之防眩層,係可為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物。詳細而言,防眩層係使用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與溶劑之組成物(混合液),由此組成物之液相起,藉由將溶劑乾燥等而蒸發或去除之過程,伴隨混合液之濃縮,發生因旋節分解所致的相 分離,可形成相間距離大致規則的相分離結構。更具體而言,前述濕式旋節分解通常係可藉由將前述組成物(均勻混合液)塗布於支撐體,從塗布層中蒸發出溶劑而進行。使用剝離性支撐體作為前述支撐體時,藉由從支撐體剝離防眩層,可得到單獨包含防眩層的防眩薄膜,藉由使用透明的非剝離性支撐體(透明基材層)作為支撐體,可得到包含透明基材層與防眩層的積層結構之防眩薄膜。
(聚合物成分)
作為聚合物成分,通常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只要透明性高,藉由旋節分解可形成前述的表面凹凸形狀,則沒有特別的限定,但例如可例示苯乙烯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有機酸乙烯酯系聚合物、乙烯醚系聚合物、含鹵素的樹脂、聚烯烴(包含脂環式聚烯烴)、聚碳酸酯、聚酯、聚醯胺、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聚碸系樹脂(聚醚碸、聚碸等)、聚伸苯醚系樹脂(2,6-二甲苯酚的聚合物等)、纖維素衍生物(纖維素酯類、纖維素胺甲酸酯類、纖維素醚類等)、聚矽氧樹脂(聚二甲基矽氧烷、聚甲基苯基矽氧烷等)、橡膠或彈性體(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等之二烯系橡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聚矽氧橡膠等)等。此等之熱塑性樹脂係可單獨或組合二種以上使用。
此等的聚合物成分之中,廣泛使用苯乙烯系 樹脂、(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乙酸乙烯酯系聚合物、乙烯醚系聚合物、含鹵素的樹脂、脂環式聚烯烴、聚碳酸酯、聚酯、聚醯胺、纖維素衍生物、聚矽氧系樹脂、橡膠或彈性體等。又,作為聚合物成分,通常使用非結晶性且在有機溶劑(尤其能溶解複數的聚合物成分或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共通溶劑)中可溶之聚合物成分。特別地,較佳為成形性或製膜性、透明性或耐候性高的聚合物成分,例如苯乙烯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脂環式聚烯烴、聚酯系樹脂、纖維素衍生物(纖維素酯類等)等,特佳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纖維素酯類。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之均聚物或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系單體與共聚合性單體之共聚物等。於(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中,例如可例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三級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之(甲基)丙烯酸C1-10烷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之(甲基)丙烯酸芳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等之(甲基)丙烯酸羥基烷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烷基胺基烷酯;(甲基)丙烯腈;三環癸烷等之具有脂環式烴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於共聚合性單體中,可例示苯乙烯等之苯乙烯系單體、乙烯酯系單體、馬來酸酐、馬來酸、富馬酸等。此等之單體係可單獨或組合二種以上使用。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例如可例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MS樹脂等)等。此等之中,較佳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聚(甲基)丙烯酸C1-6烷酯,尤其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主成分(例如50~100重量%,較佳為70~100重量%左右)之甲基丙烯酸甲酯系聚合物。
作為纖維素酯類,例如可例示脂肪族有機酸酯(纖維素二乙酸酯、纖維素三乙酸酯等之纖維素乙酸酯;纖維素丙酸酯、纖維素丁酸酯、纖維素乙酸丙酸酯、纖維素乙酸丁酸酯等之C1-6脂肪族羧酸酯等)、芳香族有機酸酯(纖維素鄰苯二甲酸酯、纖維素苯甲酸酯等之C7-12芳香族羧酸酯)、無機酸酯類(例如,磷酸纖維素、硫酸纖維素等)等,也可為乙酸‧硝酸纖維素酯等之混合酸酯。此等之纖維素酯類係可單獨或組合二種以上使用。此等之中,較佳為纖維素二乙酸酯、纖維素三乙酸酯、纖維素乙酸丙酸酯、纖維素乙酸丁酸酯等之纖維素C2-4醯化物,特佳為纖維素乙酸丙酸酯等之纖維素乙酸酯C3-4醯化物。
聚合物成分[尤其(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係可為具有參與硬化反應的官能基(或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能反應的官能基)之聚合物。前述聚合物係可在主鏈具有官能基,也可在側鏈具有官能基。前述官能基係可 藉由共聚合或共縮合等而導入主鏈,但通常導入側鏈。作為如此的官能基,可例示縮合性基或反應性基(例如,羥基、酸酐基、羧基、胺基或亞胺基、環氧基、環氧丙基、異氰酸酯基等)、聚合性基(例如,乙烯基、丙烯基、異丙烯基、丁烯基、烯丙基等之C2-6烯基、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等之C2-6炔基、亞乙烯基等之C2-6亞烯基、或具有此等聚合性基的基[(甲基)丙烯醯基等)等]等。此等的官能基之中,較佳為聚合性基。
作為將聚合性基導入側鏈之方法,例如可例示使具有反應性基或縮合性基等之官能基的熱塑性樹脂與聚合性化合物反應之方法等,其中該聚合性化合物具有與前述官能基的反應性基。
於具有官能基的熱塑性樹脂中,作為官能基,可例示羧基或其酸酐基、羥基、胺基、環氧基等。
當具有官能基的熱塑性樹脂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的熱塑性樹脂時,作為具有與前述官能基的反應性基之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例示具有環氧基或羥基、胺基、異氰酸酯基等之聚合性化合物等。此等之中,廣泛使用具有環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環氧基環己烯酯等之(甲基)丙烯酸環氧基環C5-8烯酯、(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烯丙基環氧丙基醚等。
作為代表例,可例示具有羧基或其酸酐基的熱塑性樹脂與含環氧基的化合物,尤其(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與含環氧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環氧基環烯酯或 (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等)之組合。具體而言,可使用在(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的羧基之一部分中導入有聚合性不飽和基之聚合物,例如對於(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羧基之一部分,使甲基丙烯酸3,4-環氧基環己烯酯的環氧基反應,在側鏈導入有聚合性基(光聚合性不飽和基)之(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Cyclomer P,DAICEL(股)製)等。
參與硬化反應的官能基(尤其聚合性基)對於熱塑性樹脂之導入量,係相對於1kg的熱塑性樹脂而言,例如為0.001~10莫耳,較佳為0.01~5莫耳,更佳為0.02~3莫耳左右。
此等之聚合物成分係可適宜組合而使用。即,聚合物成分係可包含複數的聚合物。複數的聚合物係可藉由濕式旋節分解而能相分離。又,複數的聚合物係可互相不相溶。組合複數的聚合物時,第1聚合物與第2聚合物之組合係沒有特別的限制,但可適當組合在加工溫度附近互相不相溶之複數的聚合物,例如作為互相不相溶的2種聚合物而使用。例如,當第1聚合物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聚合性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等)時,第2聚合物可為纖維素酯類(纖維素乙酸丙酸酯等之纖維素乙酸酯C3-4醯化物等)、聚酯(胺基甲酸酯改質聚酯等)。
再者,從硬化後的耐擦傷性之觀點來看,複數的聚合物之中至少一個聚合物,例如互相不相溶的聚合物之中一個聚合物(組合第1聚合物與第2聚合物時, 至少一方的聚合物),較佳為在側鏈具有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能反應的官能基(尤其聚合性基)之聚合物。
第1聚合物與第2聚合物之重量比例例如可自前者/後者=1/99~99/1,較佳為5/95~95/5左右之範圍中選擇,當第1聚合物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第2聚合物為纖維素酯類時,兩聚合物之重量比例例如前者/後者=50/50~99/1,較佳為55/45~90/10,更佳為60/40~80/20(尤其65/35~75/25)左右。
再者,作為用於形成相分離結構的聚合物,除了前述不相溶的2個聚合物以外,還可包含前述熱塑性樹脂或其它聚合物。
聚合物成分之玻璃轉移溫度例如可從-100℃~250℃,較佳從-50℃~230℃,更佳從0~200℃左右(例如50~180℃左右)之範圍中選擇。再者,從表面硬度之觀點來看,玻璃轉移溫度為50℃以上(例如70~200℃左右),較佳為100℃以上(例如100~170℃左右)者係有利。聚合物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例如可從1,000,000以下,較佳從1,000~500,000左右之範圍中選擇。
(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
作為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係具有藉由熱或活性能量線(紫外線或電子線等)等進行反應的官能基之化合物,可使用藉由熱或活性能量線等進行硬化或交聯,能形成樹脂(尤其硬化或交聯樹脂)之各種的硬化性化合物。作為前述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例如可例示熱硬化 性化合物或樹脂[具有環氧基、聚合性基、異氰酸酯基、烷氧基矽基、矽醇基等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例如,環氧系樹脂、不飽和聚酯系樹脂、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等)等]、藉由活性光線[紫外線、電子線(EB)等]能硬化的光硬化性化合物(光硬化性單體、寡聚物等之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或電子線硬化性化合物等)等。再者,有將光硬化性單體、寡聚物或可為低分子量的光硬化性樹脂等之光硬化性化合物僅稱為「光硬化性樹脂」之情況。
於光硬化性化合物中,例如包含單體(monomer)、寡聚物(或樹脂,尤其低分子量樹脂)。
作為單體,例如可例示單官能性單體[(甲基)丙烯酸酯等之(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乙烯基吡咯啶酮等之乙烯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異
Figure 107142187-A0202-12-0015-4
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等之具有橋聯環式烴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至少2個聚合性不飽和鍵的多官能性單體[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之伸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氧伸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之(聚)氧化伸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環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金剛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具有橋聯環式烴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 醇三(甲基)丙烯酸酯、雙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具有3~6左右的聚合性不飽和鍵之多官能性單體等]等。
作為寡聚物或樹脂,可例示雙酚A-環氧烷加成物之(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酚醛清漆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等]、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脂肪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等]、(聚)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型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型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等。
此等之光硬化性化合物係可單獨或組合二種以上使用。此等之中,較佳為短時間能硬化的光硬化性化合物,例如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單體、寡聚物或可為低分子量的樹脂等)、EB硬化性化合物。特別地,實用上有利的光硬化性化合物(樹脂前驅物成分)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再者,為了提高耐擦傷性等之耐性,光硬化性化合物較佳為在分子中具有2以上(較佳為2~6,更佳為2~4左右)的聚合性不飽和鍵之化合物。
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於凝膠滲透層析術(GPC)中,以聚苯乙烯換算,考慮與聚合物的相溶性,例如為5000以下,較佳為2000以下,更佳為1000以下左右。
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係按照其種類,為了提 高防眩薄膜的透明性及防眩性,可含有填料及/或氟原子。
作為填料,例如可包含二氧化矽粒子、氧化鈦粒子、氧化鋯粒子、氧化鋁粒子等之無機粒子、交聯(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粒子、交聯苯乙烯系樹脂粒子等之有機粒子。此等之填料係可單獨或組合二種以上使用。
此等的填料之中,從光學特性優異,藉由旋節分解容易形成能兼顧透明性及防眩性的凹凸形狀之點來看,較佳為奈米尺寸的二氧化矽粒子(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從能抑制防眩薄膜的黃色度之點來看,二氧化矽奈米粒子較佳為實心的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又,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之平均粒徑例如為1~800nm,較佳為3~500nm,更佳為5~300nm左右。
相對於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全體,填料(尤其二氧化矽奈米粒子)之比例可為10~90重量%左右,例如10~80重量%,較佳為15~70重量%,更佳為20~50重量%左右。
作為含有氟原子的前驅物成分(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或具有聚合性基的氟系化合物),可舉出前述單體及寡聚物之氟化物,例如(甲基)丙烯酸氟烷酯[例如,(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或(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等]、氟化(聚)氧化伸烷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例如,氟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氟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氟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氟的環氧樹脂、含氟的胺基甲酸酯系樹脂等。此等之中,較佳為具有(甲 基)丙烯醯基的氟聚醚化合物。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係可為市售的氟系聚合性調平劑。
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係可按照其種類,進一步包含硬化劑。例如,於熱硬化性樹脂中可包含胺類、多羧酸類等之硬化劑,於光硬化性樹脂中可包含光聚合起始劑。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例示慣用的成分,例如苯乙酮類或苯丙酮類、二苯乙二酮類、苯偶姻類、二苯基酮類、噻噸酮類、醯基膦氧化物類等。相對於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全體,光聚合起始劑等的硬化劑之比例例如為0.1~20重量%,較佳為0.5~10重量%,更佳為1~8重量%左右。
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可進一步包含硬化促進劑。例如,光硬化性樹脂可包含光硬化促進劑,例如三級胺類(二烷基胺基苯甲酸酯等)、膦系光聚合促進劑等。
此等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中,較佳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例如,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具有2~8左右的聚合性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等)、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等。再者,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較佳為包含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及/或氟原子,特佳為包含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光硬化性化合物[尤其,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及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
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較佳組合,例如為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光硬化性化合物與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組合、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與3~6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與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與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之組合、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光硬化性化合物與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之組合,特佳的組合為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光硬化性化合物與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之組合。
於本發明中,從容易形成能兼顧透明性與防眩性的凹凸形狀之點來看,較佳為以相對於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全體而言二氧化矽奈米粒子成為前述比例之方式,在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中包含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又,相對於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全體,含氟的硬化性化合物之比例例如為0.001~1重量%(例如0.01~0.5重量%),較佳為0.02~0.3重量%(例如0.03~0.2重量%),更佳為0.05~0.1重量%左右。
(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組合)
於本發明中,前述聚合物成分及前述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中,至少2個成分係以在加工溫度附近互相相分離之組合使用。作為相分離之組合,例如可舉出(a)複數的聚合物成分彼此互相不相溶地相分離之組合、(b)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不相溶地相分離之組合、(c)複數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彼此互相不相溶地相分離之組合等。此等組合之中,一般較佳為(a)複數的聚 合物成分彼此之組合或(b)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組合,尤其是(a)複數的聚合物成分彼此之組合。當相分離的兩者之相溶性高時,在使溶劑蒸發用的乾燥過程中兩者不有效地相分離,作為防眩層的機能降低。
再者,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通常互相不相溶。當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係不相溶地相分離時,可使用複數的聚合物成分作為聚合物成分。使用複數的聚合物成分時,只要至少1個聚合物成分對於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為不相溶即可,其它聚合物成分可與前述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相溶。又,亦可為互相不相溶的2個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尤其,具有複數的硬化性官能基之單體或寡聚物)之組合。
當聚合物成分包含互相不相溶之複數的聚合物成分而相分離時,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係以與不相溶之複數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個聚合物成分在加工溫度附近互相相溶之組合使用。即,當互相不相溶之複數的聚合物成分例如包含第1聚合物與第2聚合物時,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只要與第1聚合物或第2聚合物中的任一者相溶即可,亦可與兩者的聚合物成分相溶,但較佳為僅與一個聚合物成分相溶者。相溶於兩者的聚合物成分時,相分離成以第1聚合物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作為主成分的混合物與以第2聚合物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作為主成分之混合物的至少二相。
當所選擇之複數的聚合物成分之相溶性高時,在使溶劑蒸發用的乾燥過程中聚合物成分彼此不有效地相分離,作為防眩層的機能降低。複數的聚合物成分之相分離性,係可使用對於兩者成分為良溶劑,調製均勻溶液,在使溶劑徐徐蒸發的過程中,藉由目視確認殘存固體成分是否白濁,而簡便地判定。
再者,通常聚合物成分與藉由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所生成的硬化或交聯樹脂係互相折射率不同。又,複數的聚合物成分(第1聚合物與第2聚合物)之折射率亦互相不同。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或交聯樹脂的折射率之差、複數的聚合物成分(第1聚合物與第2聚合物)的折射率之差分別例如可為0.001~0.2,較佳可為0.05~0.15左右。
聚合物成分與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比例(重量比)係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自前者/後者=1/99~95/5左右之範圍中選擇,例如2/98~90/10,較佳為3/97~80/20,更佳為5/95~70/30左右。又,當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包含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光硬化性化合物時,前述比例例如可為2/98~30/70,較佳可為3/97~20/80,更佳可為5/95~15/85左右。再者,當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不含含有二氧化矽奈米粒子的光硬化性化合物時,前述比例例如可為10/90~60/40,較佳可為20/80~50/50,更佳可為30/70~40/60左右。
(其它成分)
以含有樹脂成分的組成物所形成的防眩層係可包含各種的添加劑,例如調平劑、安定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等)、界面活性劑、水溶性高分子、填充劑、交聯劑、偶合劑、著色劑、阻燃劑、潤滑劑、蠟、防腐劑、黏度調整劑、增黏劑、消泡劑等。添加劑之合計比例,例如相對於防眩層全體而言,例如為0.01~10重量%(尤其0.1~5重量%)左右。
(防眩層之厚度)
防眩層之厚度(平均厚度)例如可為0.3~20μm左右,較佳可為1~15μm(例如1~10μm)左右,通常為3~12μm(尤其4~10μm)左右。再者,當以防眩層單獨構成防眩薄膜時,防眩層之厚度(平均厚度)例如為1~100μm,較佳為3~50μm左右。
(透明基材層)
透明基材層只要以透明材料形成即可,可按照用途而選擇,可為玻璃等的無機材料,但從強度或成形性等之點來看,廣泛使用有機材料。作為有機材料,例如可例示纖維素衍生物、聚酯、聚醯胺、聚醯亞胺、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等。此等之中,廣泛使用纖維素酯、聚酯等。
作為纖維素酯,可舉出纖維素三乙酸酯(TAC)等之纖維素乙酸酯、纖維素乙酸丙酸酯、纖維素乙酸丁酸酯等之纖維素乙酸酯C3-4醯化物等。作為聚酯,可舉 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之聚芳酸烷二酯等。
此等之中,從機械特性或透明性等的平衡優異之點來看,較佳為PET或PEN等之聚芳酸C2-4烷二酯。
透明基材層亦可包含防眩層之項目下例示的慣用添加劑。添加劑之比例亦與防眩層同樣。
透明基材層係可為單軸或雙軸延伸薄膜,但從低雙折射率、光學等向性優異之點來看,可為未延伸薄膜。
透明基材層係可被表面處理(例如,電暈放電處理、火焰處理、電漿處理、臭氧或紫外線照射處理等),也可具有易接著層。
透明基材層之厚度(平均厚度)例如為5~2000μm,較佳為15~1000μm,更佳為20~500μm左右。
(黏著層)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亦可使用作為包含智慧型手機或PC(平板PC等)等的各種觸控面板顯示裝置之保護膜。於此等之用途中,可在前述透明基材層之另一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黏著層。
黏著層係以慣用的透明黏著劑形成。作為黏著劑,例如可例示橡膠系黏著劑、丙烯酸系黏著劑、烯烴系黏著劑(改質烯烴系黏著劑等)、聚矽氧系黏著劑等。此等的黏著劑之中,從光學特性或重做性等之點來看,較佳為聚矽氧系黏著劑。
黏著層之厚度(平均厚度)例如為1~150μm,較佳為10~100μm,更佳為20~70μm(尤其25~50μm)左右。
黏著層係可形成在前述透明基材層之另一面全體,亦可形成在另一面的一部分(例如,周緣部)。再者,形成在周緣部時,以提高貼附用的操作性為目的,亦可在防眩薄膜之周緣部形成框狀構件(例如,在周緣部積層塑膠片),在框狀構件上形成黏著層。
[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定,可按照材料之種類而適宜選擇,可藉由物理的加工或使用模具的轉印等而形成,但從生產性等之點來看,較佳為經過以熱或活性能量線使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之硬化步驟而製造的方法。特別地,於包含具有藉由濕式旋節分解所形成的凹凸形狀之防眩層的防眩薄膜中,可為經過以下步驟之方法:藉由在支撐體(尤其,透明基材層)之上,塗布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及乾燥,而藉由濕式旋節分解,使由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所選出的至少2個成分進行相分離之相分離步驟,以熱或活性能量線使經相分離的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之硬化步驟。
於相分離步驟中,硬化性組成物可包含溶劑。溶劑係可按照前述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種類及溶解性而選擇,只要是至少能將固體成分(例 如,複數的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反應起始劑、其他添加劑)均勻地溶解之溶劑即可。特別地,可藉由調整溶劑對於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之溶解性,控制相分離結構。作為如此的溶劑,例如可例示酮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醚類(二
Figure 107142187-A0202-12-0025-2
烷、四氫呋喃等)、脂肪族烴類(己烷等)、脂環式烴類(環己烷等)、芳香族烴類(甲苯、二甲苯等)、鹵化碳類(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水、醇類(乙醇、異丙醇、丁醇、環己醇等)、賽路蘇類[甲基賽路蘇、乙基賽路蘇、丙二醇單甲基醚(1-甲氧基-2-丙醇)等]、賽路蘇乙酸酯類、亞碸類(二甲亞碸等)、醯胺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等)等。又,溶劑亦可為混合溶劑。
此等的溶劑之中,較佳為包含甲基乙基酮等之酮類者,特佳為酮類與醇類(丁醇等)及/或賽路蘇類(1-甲氧基-2-丙醇等)之混合溶劑。於混合溶劑中,醇類及/或賽路蘇類(混合兩者時為總量)之比例,相對於100重量份的酮類而言,例如為10~150重量份,較佳為15~100重量份,更佳為20~80重量份(尤其25~50重量份)左右。組合醇類與賽路蘇類時,賽路蘇類之比例,相對於100重量份的醇類而言,例如為1~100重量份,較佳為10~80重量份,更佳為30~70重量份(尤其40~60重量份)左右。於本發明中,藉由適宜組合溶劑,調整旋節分解所致的相分離,可形成能兼顧透明性與防眩性之凹凸形狀。
混合液中的溶質(聚合物成分、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反應起始劑、其它添加劑)之濃度,係可在相分離發生的範圍及不損害流延性或塗布性等之範圍內選擇,例如1~80重量%,較佳為10~70重量%,更佳為20~60重量%(尤其30~55重量%)左右。
作為塗布方法,可舉出慣用的方法,例如輥塗機、空氣刀塗布機、刮刀塗布機、桿塗機、反向塗布機、棒塗機、缺角輪塗布機、浸漬-擠壓塗布機、模塗機、凹版塗布機、微凹版塗布機、絲網塗布機法、浸漬法、噴霧法、旋轉法等。此等方法之中,廣泛使用棒塗機法或凹版塗布機法。再者,若需要,塗布液係可經過複數次塗布。
流延或塗布前述混合液後,藉由在比溶劑的沸點更低的溫度(例如,比溶劑的沸點更低1~120℃,較佳低5~50℃,特佳低10~50℃左右之溫度),使溶劑蒸發,可誘發旋節分解所致的相分離。溶劑之蒸發通常係可藉由乾燥,例如按照溶劑之沸點,例如在30~200℃(例如30~100℃),較佳在40~120℃,更佳在50~90℃(尤其60~85℃)左右之溫度,使其乾燥而進行。
藉由如此溶劑之蒸發所伴隨的旋節分解,可將規則性或周期性賦予至相分離結構的疇域間之平均距離。
於硬化步驟中,藉由活性光線(紫外線、電子線等)或熱等,使經乾燥的硬化性組成物最終地硬化,藉此可將經由旋節分解所形成的相分離結構立即地固定 化。硬化性組成物之硬化係可按照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種類,組合加熱、光照射等。
加熱溫度係可自適當的範圍例如50~150℃左右中選擇。光照射係可按照光硬化成分等之種類而選擇,通常可利用紫外線、電子線等。通用的光源一般為紫外線照射裝置。
作為光源,例如於紫外線之情況,可利用深UV燈、低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超高壓水銀燈、鹵素燈、雷射光源(氦-鎘雷射、準分子雷射等之光源)等。照射光量(照射能量)係隨著塗膜之厚度而不同,例如為10~10000mJ/cm2,較佳為20~5000mJ/cm2,更佳為30~3000mJ/cm2左右。光照射係若需要,亦可在惰性氣體環境中進行。
[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由於能兼顧透明性與防眩性,故可利用作為各種的顯示裝置,例如液晶顯示器(LCD)、有機EL顯示器、附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等之光學構件,尤其可用作為LCD、有機EL顯示器之光學要素。
詳細而言,LCD係可為利用外部光,將備有液晶胞的顯示單元予以照明之反射型LCD,也可為備有用於照明顯示單元的背光單元之透射型LCD。於反射型LCD中,將來自外部的入射光通過顯示單元收進,藉由反射構件將已穿透顯示單元的穿透光予以反射而可照明顯示單元。於反射型LCD中,可在前述反射構件之前方 的光路內配設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例如,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係可配設或積層於顯示單元之正面(視覺辨認側正面)等,尤其可配設於具有準直背光單元且不具有稜鏡片的LCD之正面。
於透射型LCD中,背光單元亦可具備導光板(例如,剖面楔形狀的導光板),其用於使來自光源(冷陰極管等的管狀光源、發光二極體等的點狀光源等)之光從一側部入射,並使光從正面之出射面出射。又,若需要,亦可在導光板之正面側配設稜鏡片。再者,通常於導光板之背面,配設有用於使來自光源的光往出射面側反射之反射構件。於如此的透射型LCD中,通常可於光源之前方的光路內,配設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例如,可於導光板與顯示單元之間、顯示單元之正面等,配設或積層前述本發明之防眩薄膜。
於有機EL顯示器中,有機EL係在每各畫素構成發光元件,此發光元件通常係以金屬等的陰電極/電子注入層/電子輸送層/發光層/電洞輸送層/電洞注入層/銦錫氧化物(ITO)等之陽電極/玻璃板或透明的塑膠板等之基板所形成。於有機EL顯示器中,亦可將本發明之防眩薄膜配設於光路內。
又,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亦可利用作為用以防止LCD(包含附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中亦有的LCD)或有機EL顯示器(包含附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中亦有的有機EL顯示器)之損傷的針對售後市場之保護或防護膜。
[實施例]
以下,以實施例為基礎,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此等的實施例所限定。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用的原料係如以下,用以下之方法評價所得之防眩薄膜。
[原料]
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DAICEL-ALLNEX(股)製「Cyclomer P」
纖維素乙酸丙酸酯:EASTMAN公司製「CAP-482-20」,乙醯化度=2.5%,丙醯基度=46%,聚苯乙烯換算的數量平均分子量75000
聚矽氧丙烯酸酯:DAICEL-ALLNEX(股)製「EB1360」
聚矽氧系硬塗材料:TOKUSHIKI(股)製「AS-201S」
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新中村化學工業(股)製「U-15HA」
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B:TOKUSHIKI(股)製「AU-230」
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AICEL-ALLNEX(股)製「DPHA」
含有奈米二氧化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日本聯合公司製「XR39-C6210」
含有二氧化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AICA工業(股)製「Z-757-4RL」
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AICA工業(股)製「Z-757-4CL」
PMMA珠A:積水化學工業(股)製「SSX-115」
PMMA珠B:積水化學工業(股)製「SSX-105」
交聯苯乙烯珠:綜研化學(股)製「SX-130H」
具有聚合性基的氟系化合物A:信越化學工業(股)「KY-1203」
具有聚合性基的氟系化合物B:NEOS(股)製「Ftergent 602A」
光起始劑A:BASF日本(股)製「Irgacure 184」
光起始劑B:BASF日本(股)製「Irgacure 907」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三菱樹脂(股)製「Diafoil」
纖維素三乙酸酯(TAC)薄膜:富士軟片(股)製「Fujitach TG60UL」。
[塗層之厚度]
使用光學式膜厚計,測定任意的10處,算出平均值。
[穿透色相(b *)]
依據JIS Z8781,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科技科學(股)製「U-3010」)測定。
[擴散反射強度]
經由透明黏著劑,將防眩薄膜之背面(不具有凹凸結 構之面,與觀察者側相反側之面)貼附於無凹凸或翹曲之平坦的黑壓克力板,製作評價用樣品。接著,將評價用樣品設置於測定裝置,對於評價用樣品的防眩薄膜側之面,從面的法線起的45度角度來入射光束。再者,將入射光之正反射方向的45度定義為擴散正反射方向,將擴散正反射方向的反射強度規定為R。將光束入射至評價用樣品的防眩薄膜面而經擴散反射的光,以對於擴散正反射方向從-45度到+45度為止之範圍,在每1度掃描受光器,而測定擴散反射強度,將其總和定義為V。又,測定擴散反射強度的裝置係使用村上色彩研究所(股)製「GP-200」。
[霧度]
使用霧度計(日本電色(股)製「NDH-5000W」),依據JIS K7136,以具有凹凸結構的表面成為受光器側之方式配置,進行測定。
[60度光澤]
依據JIS K7105,使用光澤計(掘場製作所(股)製「IG-320」),以角度60度進行測定。
[防眩性]
以光學糊將所製作的防眩薄膜貼附於市售的黑色壓克力板,目視確認照射三波長螢光燈時的反射影像,用以下之基準進行評價。
◎:完全看不到螢光燈
○:螢光燈之輪廓模糊
△:雖然看見螢光燈之形狀,但是眩光被抑制。
[色調]
使所製作的防眩薄膜面向三波長螢光燈,目視觀察其穿透光之色調,用以下之基準進行評價
○:當通過螢光燈觀察薄膜時,看起來無色透明
△:看起來稍微的黃色或帶藍
×:看起來明顯的黃色或藍。
[實施例1]
將15.0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3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150重量份的含有奈米二氧化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1重量份的聚矽氧丙烯酸酯溶解於101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與24重量份的1-丁醇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20),將此溶液流延在PET薄膜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9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累計光量約100mJ/cm2照射,以下同樣)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2]
將12.5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4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150重量份的含有奈米二氧化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1重量份的聚矽氧丙烯酸酯溶解於81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24重量份的1-丁醇與13重量份的1-甲氧基-2-丙醇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20),將此溶液流延在PET薄膜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9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3]
將45.6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2.3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70.7重量份的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8.2重量份的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0.6重量份的聚矽氧丙烯酸酯、0.1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氟系化合物B、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A、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B溶解於128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25重量份的1-丁醇與31重量份的環己酮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16),將此溶液流延在TAC薄膜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7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4]
將12.5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5.5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149重量份的含有奈米二氧化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0.1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氟系化合物B溶解於129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24重量份的1-丁醇與13重量份的1-甲氧基-2-丙醇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14),將此溶液流延在PET薄膜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5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5]
將36.9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3.0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55.0重量份的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0.7重量份的聚矽氧丙烯酸酯、22.9重量份的二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0.1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氟系化合物A、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A、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B溶解於144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與21重量份的1-丁醇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18),將此溶液流延在TAC薄膜 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8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6]
將50重量份的具有聚合性基的丙烯酸系聚合物、4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76重量份的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1重量份的聚矽氧丙烯酸酯、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A、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B溶解於176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與28重量份的1-丁醇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18),將此溶液流延在TAC薄膜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8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7]
將3重量份的纖維素乙酸丙酸酯、97重量份的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90重量份的PMMA珠B、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A、1重量份的光起始劑B溶解於277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與23重量份的1-丁醇之混合溶劑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6),將此溶液流延在PET薄膜上 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1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實施例8]
調製混合有50質量份的含有二氧化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與150質量份的丙烯酸系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之溶液。使用線棒(# 14),將此溶液流延在PET薄膜上後,於8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7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紫外線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進行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參考例1]
將39重量份的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B、15.7重量份的聚矽氧系硬塗材料、0.3重量份的PMMA珠A、6.1重量份的交聯苯乙烯珠溶解於38重量份的甲基乙基酮中,調製溶液。
使用線棒(# 14),將此溶液流延在PET薄膜上後,於100℃的烘箱內放置1分鐘,使溶劑蒸發而形成厚度約6μm之塗層。
然後,藉由高壓水銀燈,將紫外線照射至塗層約5秒而將塗層予以紫外線硬化處理,得到防眩薄膜。
表1中顯示實施例及參考例所得之防眩薄膜 的評價結果。
Figure 107142187-A0202-12-0037-1
如由表1之結果可明知,實施例之防眩薄膜係防眩性高,色調(無色透明性)亦優異。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係可利用作為各種顯示裝置,例如LCD、陰極管顯示裝置、有機或無機EL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FED)、表面電場顯示器(SED)、背投影電視顯示器、電漿顯示器、附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等之顯示裝置中所利用之防眩薄膜。
又,本發明之防眩薄膜係可對應於各種尺寸的螢幕,可利用於小型或攜帶型螢幕之顯示裝置(例如,行車導航用顯示器、遊戲機器、智慧型手機、平板PC等之顯示器及附有觸控面板的顯示裝置等)、中型螢幕之顯示裝置(例如,筆記型或膝上型PC或桌上型PC等之PC、電視等)、大型螢幕之顯示裝置(例如,數位看板等)等。此等之中,可按照解析度之不同而適宜選擇,但從可兼顧透明性與防眩性之點來看,例如可適宜利用於中型螢幕或大型螢幕之顯示裝置。
再者,防眩層包含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的薄膜,由於耐擦傷性亦優異,故亦可利用作為LCD或有機EL顯示器之針對售後市場的保護膜(防護膜)。

Claims (11)

  1. 一種防眩薄膜,其係擴散正反射強度R相對於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之比的R/V(式中,擴散正反射強度R係朝向防眩薄膜的測定對象之表面,在以從法線起45度的角度照射可見光線時的擴散性反射方向,藉由變角光度計以開口角1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係朝向防眩薄膜的測定對象之表面,對於以從法線起45度的角度照射可見光線時的擴散性反射方向,在從-45度到+45度為止的包含0度之每1度,藉由變角光度計以開口角1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為0.01~0.12,霧度為30%以上,60度光澤為0~25%,且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為3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薄膜,其包含透明基材層與在此透明基材層之至少一面上所形成的防眩層,該防眩層係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的硬化物。
  3. 如請求項2之防眩薄膜,其中由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所選出的至少2個成分係可藉由濕式旋節分解(wet spinodal decomposition)而相分離。
  4. 如請求項2或3之防眩薄膜,其中聚合物成分包含纖維素酯類及/或可具有聚合性基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
  5. 如請求項2或3之防眩薄膜,其中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包含由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 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及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所選出的至少1種。
  6. 如請求項2或3之防眩薄膜,其中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包含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及/或氟原子。
  7. 一種如請求項2至6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其包含以熱或活性能量線,使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之硬化步驟。
  8. 如請求項7之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藉由於支撐體之上,塗布包含1種以上的聚合物成分及1種以上的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之硬化性組成物及乾燥,而藉由濕式旋節分解,使由聚合物成分及硬化樹脂前驅物成分所選出的至少2個成分進行相分離之相分離步驟,硬化步驟係以熱或活性能量線,使經相分離的硬化性組成物硬化之硬化步驟。
  9.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防眩薄膜。
  10. 如請求項9之顯示裝置,其係有機EL顯示器或液晶顯示器。
  11. 一種提高防眩薄膜的防眩性及透明性之方法,其係將擴散正反射強度R相對於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之比的R/V(式中,擴散正反射強度R係朝向防眩薄膜的測定對象之表面,在以從法線起45度的角度照射可見光線時的擴散性反射方向,藉由變角光度計以開口角1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V係朝向防眩薄膜的測定對象之表面,對於以從法線起45 度的角度照射可見光線時的擴散性反射方向,在從-45度到+45度為止的包含0度之每1度,藉由變角光度計以開口角1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強度的總和)、霧度、60度光澤及穿透光的色度b*之絕對值分別調整至0.01~0.12、30%以上、0~25%及3以下之範圍。
TW107142187A 2017-12-11 2018-11-27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TWI780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7146A JP2019105692A (ja) 2017-12-11 2017-12-11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2017-237146 2017-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417A TW201930417A (zh) 2019-08-01
TWI780268B true TWI780268B (zh) 2022-10-11

Family

ID=668196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6680A TW202302734A (zh) 2017-12-11 2018-11-27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TW107142187A TWI780268B (zh) 2017-12-11 2018-11-27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6680A TW202302734A (zh) 2017-12-11 2018-11-27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6702B2 (zh)
JP (1) JP2019105692A (zh)
CN (1) CN111433640A (zh)
DE (1) DE112018006308T5 (zh)
TW (2) TW202302734A (zh)
WO (1) WO20191166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177B (zh) 2018-09-21 2022-05-21 南韓商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CN115053156A (zh) * 2020-03-05 2022-09-13 株式会社Lg化学 光学膜和包括其的微型led显示器
WO2022239860A1 (ja) * 2021-05-14 2022-11-17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車載用反射制御フィルム
CN113861602A (zh) * 2021-10-25 2021-12-31 扬州海克赛尔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耐水洗幻彩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56257B (zh) * 2023-06-07 2024-03-22 精一门(常州)光学薄膜有限公司 一种防爆防眩光汽车贴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2560A (ja) * 2008-11-21 2010-06-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47130B2 (ja) * 2001-10-11 2006-11-15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散乱フイルム、光散乱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3080683A1 (fr) * 2002-03-26 2003-10-02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mere thermoplastique, procede de production associe, et article moule
JP4217097B2 (ja) * 2003-04-03 2009-01-28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
TWI406770B (zh) * 2005-02-21 2013-09-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TWI417564B (zh) 2005-02-21 2013-1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laminate
TWI411817B (zh) * 2005-02-21 2013-10-1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minates
CN100552474C (zh) * 2005-07-28 2009-10-21 日油株式会社 显示器用表面材料和具有该表面材料的显示器
JPWO2007111026A1 (ja) * 2006-03-29 2009-08-06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光学フィルム
JPWO2008020612A1 (ja) 2006-08-18 2010-01-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038748B2 (ja) * 2007-03-14 2012-10-0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性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36817A (ja) * 2007-07-31 2009-02-1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75380A (ja) * 2008-01-24 2009-08-06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JP2009180886A (ja) * 2008-01-30 2009-08-13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KR20100127293A (ko) * 2008-03-25 2010-12-03 다이셀 가가꾸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방현성막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9244382A (ja) * 2008-03-28 2009-10-22 Sharp Corp 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10061044A (ja) * 2008-09-05 2010-03-18 Fujifilm Corp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066470A (ja) 2008-09-10 2010-03-25 Daicel Chem Ind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013987A1 (en) 2010-07-16 2012-01-19 Kazuhiro Oki Light scattering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12077587A1 (ja) * 2010-12-08 2012-06-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124323A1 (ja) * 2011-03-17 2012-09-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EP2853930B1 (en) * 2012-05-22 2020-04-2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Light diffusion reflecting plate
JP5914440B2 (ja) * 2012-09-28 2016-05-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2887647B (zh) * 2012-10-11 2015-10-14 郑州恒昊玻璃技术有限公司 用高硼硅、高铝硅玻璃生产防眩光玻璃的工艺
JP6190581B2 (ja) * 2012-10-19 2017-08-3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24883B2 (ja) 2012-11-02 2017-11-0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マルチ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フィルム
JP6093153B2 (ja) * 2012-11-13 2017-03-08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ニュートンリング防止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JP6825198B2 (ja) * 2015-07-14 2021-02-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7038868A1 (ja) * 2015-08-31 2017-03-09 旭硝子株式会社 透光性構造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物品
JP6651940B2 (ja) * 2016-03-29 2020-02-19 日油株式会社 インサート成形用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樹脂成形品
CN106008774A (zh) * 2016-06-28 2016-10-12 陈建峰 一种高透明度防眩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6380569B (zh) * 2016-09-27 2019-01-1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水性聚氨酯防眩光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6700215B2 (ja) * 2017-05-02 2020-05-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2560A (ja) * 2008-11-21 2010-06-0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06702B2 (en) 2024-02-20
CN111433640A (zh) 2020-07-17
TW201930417A (zh) 2019-08-01
WO2019116661A1 (ja) 2019-06-20
DE112018006308T5 (de) 2020-08-20
JP2019105692A (ja) 2019-06-27
TW202302734A (zh) 2023-01-16
US20200233119A1 (en) 2020-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0268B (zh)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CN111448487B (zh) 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JP2022093338A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TWI780269B (zh)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JP7335717B2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CN111448488B (zh) 防眩膜、以及其制造方法及用途
TWI832830B (zh) 防眩薄膜以及其製造方法及用途
JP7335716B2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7335718B2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JP2023164889A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用途
US20240142670A1 (e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use of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