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6930B - 溫熱器具 - Google Patents

溫熱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6930B
TWI776930B TW107125848A TW107125848A TWI776930B TW I776930 B TWI776930 B TW I776930B TW 107125848 A TW107125848 A TW 107125848A TW 107125848 A TW107125848 A TW 107125848A TW I776930 B TWI776930 B TW I7769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component
sheet
parts
fragr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5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9928A (zh
Inventor
岡本拓也
中島美奈子
長谷川義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9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9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6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693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溫熱器具(1)具有:發熱部(10),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30),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發熱部(10),溫熱器具(1)係經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之香料組合物予以賦香,且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成分(A)相對於成分(B)之質量比率((A)/(B))為0.1以上且4以下。

Description

溫熱器具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溫熱器具。
近年來,已知於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而發熱之溫熱器具中,藉由施加香料而於使用時呈現出芳香。
此種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而發熱之溫熱器具大多含有活性碳,因此產生香味濃郁性變得不充分、香味產生變質等問題,為了解決該等問題,已研究各種方法。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就使溫熱器具之使用時之香味濃郁性變良好,不易引起保存中之香味變質之觀點而言,揭示有經含有鏈狀單萜醇類、倍半萜醇類、單萜醇或脂環式醇之乙酸酯類、二氫茉莉酸甲酯、紫羅蘭酮、或突厥酮之香料組合物賦香之溫熱器具。
於專利文獻2中,就使用時之香味濃郁性良好,進而使清涼感強度與香味強度之平衡良好之觀點而言,揭示有分別保持有特定量之冷感劑與倍半萜烴之溫熱器具。
又,於專利文獻3中,就提供即使於使用時亦呈現出良好之香味之經輕量化之發熱器具的觀點而言,揭示有使用特定基重之袋體且含有特定量之突厥烯酮之發熱器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5169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4-12846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3-42963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溫熱器具,其具有:發熱部,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上述發熱部,該溫熱器具係經香料組合物賦香,該香料組合物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及(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且成分(A)之含量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成分(A)相對於成分(B)之質量比率((A)/(B))為0.1以上且4以下。
1:溫熱器具
10:發熱部
11:發熱層
12:保水層
13:基材層
14:發熱體
15:賦香片
20:收容體
20a:第1收容體片
20b:第2收容體片
21:被氧化性金屬
22:吸水劑
30:袋體
30a:第1袋體片
30b:第2袋體片
100:蒸汽溫熱器具
101:本體部
102:吸水片
103a:固定部
103b:固定部
104:孔
105:掛耳部
110:袋體
110a:第1袋體片
110b:第2袋體片
113a:凹口部
113b:凹口部
120:發熱體
121:發熱部
122:收容體
122a:第1收容體片
122b:第2收容體片
130:基材片
150:賦香片
200:蒸汽溫熱器具
203:固定部
220:發熱體
221:發熱部
222:收容體
222a:第1收容體片
222b:第2收容體片
230:賦香片
301:塗佈槽
302:發熱粉體水分散物
303:攪拌器
304:泵
305:模頭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係藉由以下所述之適宜之實施形態、及其所隨附之以下圖式而進一步變得明確。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溫熱器具之剖視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發熱部之剖視圖。
圖3係對製造實施形態之發熱部之方法進行說明之圖。
圖4係表示作為本發明之溫熱器具之一例的蒸汽溫熱器具之俯視圖。
圖5係圖4所示之蒸汽溫熱器具之分解立體圖。
圖6係沿圖4所示之蒸汽溫熱器具之長度方向的剖視圖。
圖7係表示蒸汽溫熱器具之另一例之剖視圖。
本發明者等人研究之結果,判明了上述先前技術文獻所揭示之技術中於以下方面有改善之餘地。
於專利文獻1~3中,於開發增加香味之變化、或者呈現出可口性較高之香味或有深度之香味之溫熱器具時,存在無法充分地應對之情形。專利文獻1~3所揭示之溫熱器具係關於呈現出不同芳香之新穎之溫熱器具之開發,本發明者等人進行了銳意研究。其結果發現如下課題等新課題:若對溫熱器具賦予特定之香味成分,則於製造溫熱器具後,於實際使用前期間,存在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不充分之情形。
本發明者等人就解決該課題之觀點而言,進一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如上述般對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造成影響之香味之群,獲得有效的是於其中組合特定之香味之群的見解。即,考慮使用劃分為特定之群之2種香味成分等新穎之香味之組合,發現藉由控制其含量比,可穩定地保持溫熱器具之良好之發熱特性,且獲得良好之芳香,從而完成本發明。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可獲得良好之芳香、且穩定地保持良好之發熱特性之溫熱器具。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全部圖式中,對同樣之構成要素標註同樣之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通氣度係藉由JIS P8117測定之值,以於 一定之壓力下100ml之空氣通過6.45cm2之面積之時間所定義。通氣度可藉由王研式通氣度計或依照其之測定機進行測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溫熱器具之一例的模式性之剖視圖。溫熱器具1具有:發熱部10,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30,其收容發熱部10。溫熱器具1係藉由香料組合物而賦香。
溫熱器具1係藉由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進行發熱而賦予充分之溫熱效果,於依照JIS標準S4100之測定中,可具有發熱溫度38~74℃之性能。溫熱器具1可為伴隨水蒸汽之產生之蒸汽溫熱器具,亦可為實質上不產生水蒸汽而進行發熱之所謂拋棄式懷爐。由於溫熱器具1藉由香料組合物而賦香,因此於使用時,於發熱之同時由香料組合物散發芳香。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之剖視圖。如圖2所示,發熱部10係依序積層基材層13、發熱層11、及保水層12而成。即,於本實施形態中,發熱部10係如以基材層13與保水層12夾住發熱層11之所謂三明治結構。以下,使用圖2對發熱部10之各層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發熱層11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圖2中21)、吸水劑(圖2中22)、及水。
發熱層11具備至少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之發熱組合物。
被氧化性金屬係發出氧化反應熱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鐵、鋁、鋅、錳、鎂、及鈣之1種或2種以上之粉末或纖維。其中,就處理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保存性及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鐵粉。作為鐵粉,例如可列舉選自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之1種或2種以上。
於被氧化性金屬為粉末之情形時,就有效率地進行氧化反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其平均粒徑為10~200μm,更佳為平均粒徑為20~150μm。再者,被氧化性金屬之粒徑係指粉體之形態下之最大長度,可藉由利用篩之分級、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20μm以上。又,平均粒徑較佳為200μm以下,更佳為150μm以下。
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0~3000g/m2,更佳為200~1500g/m2。藉此,可使發熱部10之發熱溫度上升為所需之溫度。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0g/m2以上,更佳為200g/m2以上。又,較佳為3,000g/m2以下,更佳為1500g/m2以下。
再者,發熱部10中之鐵粉之含量可藉由依照JIS P8128之灰分試驗、或熱重量測定器求出。此外,可利用若施加外部磁場則發生磁化之性質而藉由振動試樣型磁化測定試驗等進行定量。
吸水劑係具有保水功能且至少含有碳成分者。除了碳成分以外,例如可列舉選自纖維材料、吸水性聚合物、及吸水性之粉體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碳成分,為具有保水功能、供氧功能、及觸媒功能者,例如可使用選自活性碳、乙炔黑、及石墨之1種或2種以上,就濕潤時容易吸附氧、或可將發熱層11之水分保持為一定之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活性碳。更佳為使用選自椰子殼碳、木粉碳、及泥煤之1種或2種以上之 微細之粉末狀物或小粒狀物。其中,就將發熱層11之水分保持為一定、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木粉碳。
不僅就與被氧化性金屬均勻地混合之觀點,而且就將發熱層11中之水分率保持為最佳而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碳成分較佳為平均粒徑為10~200μm,更佳為平均粒徑為12~100μm。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碳成分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2μm以上。又,碳成分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μm以下,更佳為100μm以下。
再者,碳成分之平均粒徑係指粉體之形態下之最大長度,可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碳成分較佳為使用粉體狀之形態者,亦可使用粉體狀以外之形態者,例如,可使用纖維狀之形態者。
作為纖維材料,較佳為使用親水性纖維,其中更佳為使用纖維素纖維。作為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化學纖維(合成纖維)或天然纖維。
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可列舉可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的具有交聯結構之親水性之聚合物。
作為吸水性之粉體,可列舉選自蛭石、鋸屑、矽膠、及紙漿粉末之1種或2種以上。
吸水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3~20質量份,更佳為1~15質量份,進而較佳為3~13質量份。藉此,可於所獲得之發熱部10中儲存使氧化反應持續所必需之水分。又,可充分獲得對發熱部10之氧供給,而獲得較高之發熱效率。又,由於可將發熱部10之相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熱容量抑制為較小,因此發熱溫度上升變大,可獲得所需之溫度上升。
又,吸水劑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4~290g/m2,更佳為7~160g/m2
再者,吸水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又,吸水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3質量份以下。
又,吸水劑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4g/m2以上,更佳為7g/m2以上,又,較佳為290g/m2以下,更佳為160g/m2以下。
就控制發熱層11中之水分之方面而言,吸水劑中之碳成分之含量相對於吸水劑之總質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上,更佳為9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8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吸水劑僅為碳成分。
進而,吸水劑中,吸水聚合物之含量相對於吸水劑整體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下。由於可將發熱層11之相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熱容量抑制為較小,因此就發熱溫度上升變大,可獲得所需之溫度上升之方面而言,尤佳為發熱層11中不含吸水性聚合物。
於發熱層11中,水之含量相對於吸水劑之含量之質量比(水/吸水劑)較佳為0.8~13,更佳為1~12,進而較佳為1.5~10。藉此可充分地確保發熱部10之通氣性,因此可充分地獲得氧供給而獲得發熱效率較高之發熱層11。又,由於可將發熱層11之相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熱容量抑制為較小,因此發熱溫度上升變大,可獲得所需之溫度上升。
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保水層12係由吸水片102所形成。
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較佳為保水層12之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更佳為12~40質量%,就於製造發熱部10時,即使於發熱組合物因某種理由被大量地填充至1個發熱部10中,或大量地偏集存在於特定之部位之情形時,亦可防止異常發熱,而穩定地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之方面而言,進而較佳為13~30質量%。
再者,最大吸水量係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保水層12之最大吸水量(Wmax)如下所述,可使用JIS L1906所記載之測定方法。具體而言,測定保水層12之質量(W0),將保水層12於5質量%氯化鈉水溶液中浸漬5分鐘後,藉由鑷子取出,於空氣中垂吊放置1分鐘使無法保持之水分滴落後,測定質量(W1),根據下述之式算出最大吸水量(Wmax)。
Wmax=W1-W0
保水層12較佳為可吸收保持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之水之吸水性,雖然不問有無通氣性,但更佳為具有通氣性者。
於吸收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之水之狀態下的保水層12之通氣度較佳為500秒/100ml以下,更佳為1~300秒/100ml。藉由設為此種通氣度,可充分地確保發熱部10之通氣性,因此可充分地獲得氧供給而獲得較高之發熱效率,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變得良好,並且能夠產生大量之水蒸汽。又,更佳為300秒/100ml以下,就防止過度之溫度上升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1秒/100ml以上。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保水層12係含有成分(a)纖維材料、及成分(b)吸水性聚合物之吸水片102。
保水層12可包含含有成分(a)之片材,例如可包含一層纖維片,亦可 積層兩層以上。作為纖維片,具體而言,可列舉由下文所述之纖維材料製造之紙、不織布、或將紙與不織布積層而成者等。作為含有成分(a)之片材,具體而言,可為對聚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聚乙烯片材、聚丙烯片材等不具有吸水性之素材積層或層壓纖維材料而成之紙、不織布等片材,亦可為對紙漿纖維或嫘縈纖維等纖維材料進一步積層或混合其他纖維材料而成之抄紙、不織布等片材。就可適當地控制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將發熱層11中之水分率保持為最佳,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保水層12使用含有成分(a)之片材。
保水層12可進而含有成分(b)。於保水層12含有成分(b)之情形時,保水層12之形態可例示以下者。
(i)以將成分(a)及成分(b)均勻混合之狀態製成1片片材者。
(ii)於含有成分(a)之相同或不同之片材間配置成分(b)而成者。
(iii)散佈成分(b)製成片狀者。
其中,就可容易地控制發熱層11之水分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上述(ii)之形態者。再者,上述(ii)之形態之保水層12例如可將成分(b)均勻地散佈於含有成分(a)之片材上,自其上方噴霧200g/m2之量之水後,進一步於其上積層含有成分(a)之相同或不同之片材,於100±0.5℃、5kg/cm2之壓力下進行壓製,並加以乾燥直至含水率成為5質量%以下為止而製造。
作為成分(a),可使用親水性纖維及疏水性纖維之任一種,較佳為使用親水性纖維,其中,就促進水分向保水層12移動,將發熱層11中之水分率保持為最佳,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使用纖維素纖維。作為纖維素纖維,可使用化學纖維(合成纖維)或天然纖維。
纖維素纖維中,作為化學纖維,例如可使用嫘縈或乙酸酯。另一方面,纖維素纖維中,作為天然纖維,例如可使用選自各種植物纖維、木漿纖維、非木漿纖維、棉纖維、麻纖維、麥稈纖維、大麻纖維、黃麻纖維、木棉纖維、椰子纖維、燈心草纖維之1種或2種以上。該等纖維素纖維中,就將發熱層11中之水分率保持為最佳,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木漿纖維。
各種纖維材料較佳為其纖維長度為0.5~6mm,更佳為0.8~4mm。其中,纖維材料較佳為纖維長度為0.5mm以上,更佳為0.8mm以上。又,纖維材料較佳為纖維長度為6mm以下,更佳為4mm以下。
保水層12中除了含有親水性纖維以外,亦可視需要含有疏水性纖維、尤其是熱熔性纖維。熱熔性纖維之含量相對於保水層12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0.1~10質量%,更佳為0.5~5質量%。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熱熔性纖維之含量相對於保水層12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又,熱熔性纖維之含量相對於保水層12中之纖維之總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下。
作為成分(b),藉由使用與上述成分(a)同樣可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的具有交聯結構之親水性之聚合物,適當地控制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就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
作為成分(b)之形狀,可列舉選自球狀、塊狀、葡萄狀、纖維狀之1種或2種以上。成分(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1000μm,更佳為10~500μm。成分(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μm以上,更佳為10μm以上。又,成分(b)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00μm以下,更佳為500μm以下。
再者,成分(b)之平均粒徑係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
作為成分(b)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選自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就適當地控制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
成分(b)於保水層12中所占之比率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10~70質量%,進而就促進水分迅速向保水層12移動,適當地控制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20~65質量%。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成分(b)於保水層12中所占之比率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70質量%以下,更佳為65質量%以下。
保水層12就適當地控制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於乾燥狀態下其基重較佳為20~200g/m2,更佳為35~150g/m2,進而較佳為50~140g/m2
保水層12所含之成分(b)之基重就適當地控制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賦予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於乾燥狀態下較佳為5~150g/m2,更佳為10~100g/m2,進而較佳為30~90g/m2
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材層13係由基材片130所形成者。
基材層13於形成發熱部10時用作用以支持發熱部10之基材。作為基材層13,可根據所製造之溫熱器具1之用途適當設定,例如可列舉含有纖維材料之片材或包含缺乏吸水性之材質之片材。作為纖維片,具體而言,可列舉由下文所述之纖維材料製造之紙、不織布、或將紙與不織布積層而成者等。又,纖維材料可為聚乙烯纖維、聚丙烯纖維等缺乏吸水性之素材,亦可為紙漿纖維或嫘縈纖維等吸水性素材。作為包含缺乏吸水性之材質之片材,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及鐵氟龍(註冊商標)膜等合成樹脂膜或對含有上述纖維材料之片材積層或層壓該等合成樹脂膜而成之片材。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包含缺乏吸水性之材質之片材,更佳為對含有纖維材料之片材積層或層壓合成樹脂膜而成之片材。
以上,已使用圖2對本實施形態之發熱部10進行了說明,但發熱部10之結構並不限於此。
例如,亦可為於保水層12之兩面形成有發熱層11者。
又,例如,保水層12可由第1吸水片、及第2吸水片所形成。於該情形時,發熱部10可採用於第1吸水片與第2吸水片之間夾持發熱層11之結構、即所謂三明治結構。第1吸水片與第2吸水片可包含相同之材料,亦可包含不同之材料。
又,於保水層12所含之水之含量成為10~45質量%之狀態下,第1吸水片及第2吸水片均較佳為通氣度為500秒/100ml以下。再者,下限值例如為1秒/100ml。
發熱部10可進而含有反應促進劑。反應促進劑係以使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持續為目的而使用。又,藉由使用反應促進劑,伴隨 氧化反應將形成於被氧化性金屬之氧化覆膜破壞,可促進氧化反應。反應促進劑例如可列舉選自鹼金屬、鹼土金屬之硫酸鹽、及氯化物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就導電性、化學穩定性、生產成本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選自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氯化亞鐵、氯化鐵等各種氯化物、及硫酸鈉之1種或2種以上。
發熱部10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就長時間持續充分之發熱量之方面而言,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2~15質量份,更佳為3~13質量份。
就同樣之觀點而言,發熱部10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又,發熱部10中之反應促進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3質量份以下。
發熱部10可進而含有增黏劑。增黏劑主要可使用吸收水分增大稠度、或賦予觸變性之物質。作為增黏劑,例如可使用選自以下物質之1種或2種以上之混合物:海藻酸鈉等海藻酸鹽、阿拉伯橡膠、黃蓍膠、刺槐豆膠、瓜爾膠、阿拉伯膠、角叉菜膠、瓊脂、三仙膠等多糖類系增黏劑;糊精、α化澱粉、加工用澱粉等澱粉系增黏劑;羧甲基纖維素、乙酸乙酯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或羥丙基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系增黏劑;硬脂酸鹽等金屬皂系增黏劑;膨潤土等礦物系增黏劑等。其中,就良好之塗佈性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多糖類系增黏劑,更佳為分子量100萬以上且5000萬以下之多糖類系增黏劑,進而較佳為分子量200萬以上且4000萬以下之多糖類系增黏劑,除此以外,就具有良好之塗佈性能或耐鹽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三仙膠。
發熱部10中之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05~5質量份,更佳為0.1~4質量份。藉由設為該範圍,可使被氧化性金屬或吸水劑等固形物成分穩定地分散。又,可賦予觸變性,進一步提高塗佈性能。
發熱部10中亦可視需要含有界面活性劑、藥劑、凝聚劑、著色劑、纖維狀物、紙力增強劑、pH值控制劑、及膨化劑等。
圖3係對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之一例進行具體說明之圖。
首先,於塗佈槽301中準備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水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可藉由攪拌器303加以攪拌,使被氧化性金屬、及吸水劑、不溶於水之成分更均勻地分散。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可藉由將上文所述之成分一次性全部混合而製備,亦可預先於將增黏劑溶解於水中而成者中溶解反應促進劑而準備水溶液,繼而將使被氧化性金屬與吸水劑預混合而成者與水溶液進行混合。
繼而,藉由泵304將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汲起至模頭305。汲起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係使用模頭305,一面加壓擠出一面塗佈於吸水片102。此時,發熱粉體水分散物302之塗佈基重較佳為設為160~4,800g/m2,更佳為設為320~2,200g/m2
再者,圖3中例示藉由模嘴塗佈之塗佈,但塗佈方法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使用輥塗、網版印刷、輥式凹版、刮塗、簾幕式塗佈機等等。
藉由以上操作,可獲得具備發熱層11與保水層12之連續長條物,因此藉由將其裁斷為任意之大小,而形成發熱部10。
再者,於上述方法中,為了抑制製造過程中之被氧化性金 屬之氧化,亦可視需要使用保持為非氧化性環境之機構。
繼而,對收容發熱部10之袋體30進行說明。
袋體30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較佳為至少該一部分為通氣性之片材。就保溫、保存中之防結露性、使必需之香味強度長時間持續、及避免內部透過可見等觀點而言,袋體30之基重較佳為20g/m2以上,更佳為25g/m2以上,進而較佳為30g/m2以上。又,就謀求溫熱器具1之薄型化或輕量化而提高使用時之輕便性之觀點或穩定地獲得良好之芳香之觀點而言,袋體30之基重較佳為90g/m2以下,更佳為85g/m2以下,進而較佳為80g/m2以下。
作為此種片材,例如可使用不織布、編織物、通氣性片(例如多孔質片、具有通氣孔之塑膠膜)、將不織布與通氣性片層壓而成之積層片、或將編織物與通氣性片層壓而成之積層片。
圖1表示藉由將第1袋體片30a與第2袋體片30b之周緣部密封而構成袋體30之例。第1袋體片30a及第2袋體片30b可為同種者,或可為異種者。可使第1袋體片30a及第2袋體片30b之任一者製成通氣性,亦可將兩者製成通氣性。於將兩者製成通氣性之情形時,可將其中任一者製成通氣性低於另一者。
第1袋體片30a及第2袋體片30b之基重就充分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及保溫、使用時之溫感、使用感而言,較佳為距皮膚等適用部位較遠側之第2袋體片30b與靠近適用部位側之第1袋體片30a相同或與其相比較小。
第1袋體片30a及第2袋體片30b之通氣性就充分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及發揮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距皮膚較遠側之 第2袋體片30b與靠近皮膚側之第1袋體片30a相同或與其相比較低。藉此,可進一步抑制發熱部10中之吸水劑、尤其是碳成分對香料組合物之影響。即,較佳為將第2袋體片30b之通氣度設為第1袋體片30a之通氣度之2倍以上,更佳為設為5倍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10倍以上。
具體而言,第2袋體片30b與第1袋體片30a相比為難通氣性,或亦可為非通氣性。
另一方面,第1袋體片30a可以可使空氣及水蒸汽透過之方式具有通氣性。第1袋體片30a之通氣度不論第2袋體片30b為非通氣性或難通氣性,均較佳為6,000秒/100ml以下,較佳為1,000秒/100ml以下。
繼而,對溫熱器具1所使用之香料組合物進行說明。
成分(A)為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成分(A)作為對溫熱器具1之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造成影響之香味之群而由本發明者等人首次特定出。
所謂倍半萜係包含3個異戊二烯之碳數為15之化合物。又,作為倍半萜烴及該等之衍生物,除了倍半萜烴以外,可列舉倍半萜醇、倍半萜醚、倍半萜酯、及倍半萜甲基酮等。
作為倍半萜烴,例如可列舉:異長葉烯(isolongifolene)、法呢烯(farnesene)、長葉烯、紅沒藥烯(bisabolene)、檀香烯(santalene)、薑烯(zingiberene)、薑黃烯(curcumene)、杜松烯(cadinene)、倍半貝尼烯(sesquibenihene)、柏木烯、法呢烯等。
作為倍半萜醇,例如可列舉:法呢醇、及橙花油醇等鏈狀倍半萜醇類;檀香醇、柏木醇、岩蘭草醇(vetiverol)(混合體)、虎尾草醇(patchouli alcohol)等環狀倍半萜醇類。
又,例如可列舉:甲基柏木醚等倍半萜醚;乙酸香根酯、乙酸法呢酯、乙酸柏木酯等倍半萜酯;乙醯基柏木烯等倍半萜甲基酮。
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可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其中,就良好地保持使用溫熱器具1時之香味濃郁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自倍半萜烴、倍半萜醇、倍半萜醚、倍半萜酯、及倍半萜甲基酮中組合2種以上,更佳為將倍半萜烴及倍半萜甲基酮加以組合。除此以外,就獲得良好之森林風格之芳香的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乙醯基柏木烯、異長葉烯、及法呢烯。
所謂成分(B)係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為解決因溫熱器具1含有成分(A)而產生之課題之方面有效之成分。即成分(B)係作為可藉由與成分(A)組合而解決課題之香味之群而由本發明者等人首次特定出者。
例如可列舉:沈香醇、乙基沈香醇、二氫沈香醇、橙花醇、月桂烯醇、拉凡醇、香茅醇、香葉草醇、薄荷腦、松脂醇、龍腦等之類之單萜醇類;香茅醛、檸檬醛、番紅花醛(safranal)、水芹醛(phellandral)、紫蘇醛等之類之單萜醛類;乙酸沈香酯、乙酸香葉酯等之類之萜醇乙酸酯;樟腦、薄荷酮、葛縷薄荷酮(carvomenthone)等之類之單萜酮類;玫瑰醚、氧化沈香醇、薄荷呋喃1,8-桉樹腦、1,4-桉樹腦等之類之單萜醚;香茅酸(citronellic acid)等萜羧酸。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可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其中,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穩定地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單萜醇類,更佳為選自沈香醇、乙基沈香醇、及香茅醇中之至少1種或2種以上。
此處,一般而言,所謂萜係異戊二烯之聚合物,根據異戊 二烯單元之數量而分類為單萜、倍半萜、二萜等。
即,成分(A)係倍半萜,係包含3個異戊二烯之碳數為15之化合物,指除了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以外之化合物。又,作為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有石竹烯等。成分(B)係指具有以異戊二烯作為結構單元之結構,碳數為10~12且具有至少一個氧原子之化合物。
成分(A)及成分(B)係通常可獲得之香料組合物。又,成分(A)及成分(B)可以含有成分(A)或成分(B)之精油之形式使用。
作為上述含有成分(A)或成分(B)之精油,例如可例示:熏衣草油、卑檸油、橙花油、快樂鼠尾草精油(Salvia sclarea oil)、玫瑰木油(rosewood oil)、虎尾草油、香根草油、柏木油、檀香木油、桉葉油、香柑油、薄荷、玫瑰油、胡椒薄荷油、綠薄荷油等各種精油。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或可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於溫熱器具1中,成分(A)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含量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
成分(A)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含量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20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28質量份以上。
另一方面,成分(A)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含量就抑制使用溫熱器具1時之發熱溫度之降低的觀點而言,較佳為0.6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50質量份以下。
又,成分(A)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含量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20質量 份以上且0.6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28質量份以上且0.50質量份以下。
於溫熱器具1中,成分(A)相對於成分(B)之質量比率((A)/(B))為0.1以上且4以下。
(A)/(B)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25以上,更佳為0.45以上。
另一方面,(A)/(B)就抑制使用溫熱器具1時之發熱溫度之降低的觀點而言,較佳為1.5以下,更佳為0.8以下。
又,(A)/(B)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25以上且1.5以下,更佳為0.45以上且0.8以下。
相對於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質量份以上,更佳為2.4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3質量份以上。
另一方面,相對於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就抑制使用溫熱器具1時之發熱溫度之降低的觀點而言,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8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6.5質量份以下。
又,相對於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質量份以上且1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4質量份以上且8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3質量份以上且6.5質量份以下。
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與成分(B)之含量之合計質量份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70質量份以上且1.7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80質量份以上且1.5質量份以下。
相對於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與成分(B)之含量之合計質量份就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平衡性良好地獲得良好之芳香與發熱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18質量份以下。
香料組合物只要含有成分(A)與成分(B),則可呈現出任意香味,但就有效地表現出使用溫熱器具1時之森林風格等之良好之芳香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香料組合物中相對較多地含有成分(A)。作為於香料組合物中相對較多地含有成分(A)時所獲得之香味風格,可列舉森林之香味、扁柏之香味等木質風格之香味。換言之,可認為可列舉森林之香味、扁柏之香味等木質風格之香味之香料組合物相對較多地含有成分(A)。
成分(A)相對於香料組合物整體之含量就有效地表現出森林風格等之良好之芳香,並且穩定地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60質量%,更佳為7~50質量%,進而較佳為10~40質量%。
成分(B)相對於香料組合物整體之含量就有效地表現出森林風格等之良好之芳香,並且穩定地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60質量%,更佳為20~50質量%。
再者,溫熱器具1中之成分(A)及成分(B)之含量就香料賦香時之含量與藉由氣相層析質譜分析(GC-MS)對利用溶劑萃取法萃取之萃取液進行定量所獲得之值之一致性較高之方面而言,係藉由利用GC-MS對利用溶劑萃取法分析之萃取液進行定量而求出。
具體而言,將溫熱器具1及浸泡溫熱器具1整體之量之溶劑裝入至密封容器中,於室溫下放置9小時。其後,藉由GC-MS對該密封容器內之溶劑進行定量。
此處,作為溶劑,只要為容易使成分(A)、(B)自發熱體溶離者即可,例如可列舉乙醇、丙酮、二氯甲烷,較佳為二氯甲烷。又,GC-MS之管柱例如可使用毛細管柱DB-WAX(J&W公司製造,長度60m,直徑0.25mm,膜厚0.25μm)。
GC-MS之分析條件只要可測定各香料成分即可,例如可於如下條件下進行測定:於氣相色譜儀為Agilent公司製造之6890N型,質譜分析儀為Agilent公司製造之5973型之情形時,注入溫度設為250℃,管柱流量設為0.9ml/min,初始溫度為40℃,達到70℃之前以6℃/min升溫,70℃以上以2℃/min升溫,達到240℃後保持20分鐘。
再者,於將溫熱器具1收容至下文所述之包裝材中之情形時,存在製造起至使用期間溫熱器具1中之成分(A)及成分(B)附著於包裝材之情形。因此,於將溫熱器具1收容至該包裝材中之情形時,可亦藉由溶劑萃取法萃取附著於收容劑表面之成分(A)及成分(B),藉由GC-MS加以分析,將自溫熱器具1中萃取之成分(A)及成分(B)之合計量設為溫熱器具1中之成分(A)及成分(B)之含量。
對於附著於包裝材表面之成分(A)及成分(B),亦向包裝材內滴加20~50ml之溶劑,藉由所滴加之溶劑將該包裝材內部充分地濡濕後,將該包裝材密封,於室溫下放置9小時。其後,對包裝材內之溶劑進行GC-MS。
香料組合物可進而含有其他香料。
例如,可列舉除了成分(A)及成分(B)以外之烴化合物、脂肪族及芳香族醇、脂肪族及芳香族醛、脂肪族及芳香族酮、環狀或非環狀醚、脂肪族及芳香族酯等。
作為烴化合物,例如可列舉:香葉烯、蘿勒萜、檸檬烯、蒎烯、萜品烯、萜品油烯、蒎烯及該等之衍生物等。
作為脂肪族及芳香族醇,例如可列舉:戊醇、己醇、2,6-壬二烯醇、及2,4-癸二烯醇等脂肪族醇;苄醇、苯基乙基醇、Pamplefleur(2-甲基-4-苯基戊醇)、二甲基苄基甲醇、及苯基己醇(3-甲基-5-苯基戊醇)等芳香族醇。
作為脂肪族及芳香族醛,例如可列舉:乙醛、己醛、癸醛、及2,4-辛二烯醛等脂肪族醛;苯甲醛、桂皮醛、香草醛、乙香草醛、糠醛、及向日花香醛等芳香族醛。
作為脂肪族及芳香族酮,例如可列舉:2-庚酮、2-十一酮、1-辛烯-3-酮、2,3-戊二酮等脂肪族酮;甲環戊二酮、麥芽糖醇、及乙基麥芽糖醇、二氫茉莉酸甲酯等環式酮衍生物;覆盆子酮等芳香族酮。
作為環狀或非環狀醚,例如可列舉茶螺烷(theaspirane)等環狀醚類。
作為脂肪族及芳香族酯,例如可列舉:乙酸乙酯、乙酸異戊酯等脂肪族乙酸酯;乙酸苄酯、水楊酸甲酯等芳香族酯。
作為精油,例如可列舉:黃金菊油、羅勒油、茉莉油、大茴香油、丁香油、肉豆蔻油、茴香油、及勞丹油(labdanum oil)等。
於香料組合物中,除了上述香料成分以外,例如亦可於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合成香料 化學與商品知識」(印藤元一著 化學工業日報社)所記載之香料成分。
又,只要為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則香料組合物可含有溶劑。作為溶劑,可使用二丙二醇、二乙二醇乙醚、肉豆蔻酸異丙 酯、苯甲酸苄酯、檸檬酸三乙酯及鄰苯二甲酸二乙酯之1種或2種以上。
香料組合物之使用量可根據其種類或溫熱器具1之具體之用途等而適當地選定。亦取決於香料組合物之種類,但作為通常之範圍,相對於發熱部10之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7質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6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5質量份以下。又,較佳為0.5~6質量份,更佳為0.7~4.5質量份。
對溫熱器具1賦香之方法於香料組合物為液體之情形時,有藉由噴射等對溫熱器具1直接添加香料組合物之方法。又,亦有對片材料、粉體或油脂之載體等賦香,製成賦香片、粉末香料或糊狀之賦香物,而添加至溫熱器具1中之方法。於香料組合物為固體之情形時,有對溫熱器具1適當添加香料組合物之方法。
就製品管理方面、及效率良好地表現出香味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袋體30之內側至發熱部10之間施加香料組合物。
作為於發熱部10與袋體30之間施加香料組合物之具體之方法,例如,可使袋體30之內側面直接含浸香料組合物,亦可如圖1所示般於其間配置藉由香料組合物對片材料賦香而成之賦香片15而施加,亦可將對粉體或油脂之載體賦香所獲得之粉末香料或糊狀之賦香物製成片狀而施加於其間。
於使用賦香片15之情形時,具體而言,可藉由與袋體30之內側面鄰接地配置而施加,亦可藉由接著劑將賦香片15接著於袋體30之內側面而施加。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鄰接地配置」意指處於附近但未必接觸之狀態,即可接觸亦可不接觸之狀態。
賦香片15較佳為包含紙、不織布、織布等含有纖維材料之片材料、或多孔質性膜等具有吸濕/吸油性之片材料。
片材料之材質例如可設為絲綢、棉、羊毛、及纖維素等天然纖維、聚醯胺、聚烯烴、聚酯等合成纖維。
其中,就使用溫熱器具1時保持良好之芳香與發熱特性之平衡,並且可實現溫熱器具1之輕量化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含有纖維素之紙、例如吸水紙。
於袋體30內,發熱部10如圖1所示,可進一步收容至收容體20中而構成發熱體14。收容體20之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於圖1所示之例中,具體而言,收容體20具有使第1收容體片20a與第2收容體片20b之周緣部互相接合所形成之形狀。收容體20中,相較於接合之周緣部,內側之部分成為非接合狀態,藉此形成收容發熱部10之單一之空間。
於本發明中,亦可使第2收容體片20b之通氣度大於第1收容體片20a之通氣度。藉此,可進一步抑制發熱部10中之吸水劑對香料組合物之影響。即,較佳為將第2收容體片20b之通氣度設為第1收容體片20a之通氣度之2倍以上,更佳為設為5倍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10倍以上。
第1收容體片20a可以可使空氣及水蒸汽透過之方式具有通氣性。另一方面,第2收容體片20b與第1收容體片20a相比可為難通氣性或非通氣性。於第2收容體片20b為難通氣性之情形時,較佳為將該第2收容體片20b之通氣度設為5,000秒/100ml以上,更佳為設為10,000秒/100ml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20,000秒/100ml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30,000秒/100ml以上。另一方面,第1收容體片20a之通氣度不論第2收容體片 20b為非通氣性或難通氣性,均較佳為1,000秒/100ml以上且50,000秒/100ml以下。
作為第1收容體片20a及第2收容體片20b之具體之材料,就支配通氣度且防止粉體漏出等方面而言,可適宜地使用熔噴不織布或透濕性膜、通氣性片、難通氣性片。再者,作為透濕性膜,例如可使用將熱塑性樹脂及與該樹脂不具有相溶性之有機或無機填料之熔融混練物成形為膜狀,並進行單軸或雙軸延伸所獲得之具有微細之多孔質結構者。
作為通氣性片,可使用樹脂製之多孔質片或具有通氣孔之樹脂製之片材,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作為樹脂製之多孔質片,具體而言,為將熱塑性樹脂及與該樹脂不具有相溶性之有機或無機填料之熔融混練物成形為膜狀,並進行單軸或雙軸延伸所獲得者,較佳為成為微細之多孔質結構者、作為具有通氣孔之樹脂製之片材而以針等於非通氣性片或難通氣性片設置微細孔者、或者以針等進一步於上文所述之通氣性片設置微細孔者。
通氣性片之厚度較佳為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作為難通氣性片,為實質上不使氧透過者即可,例如可使用選自聚乙烯、聚丁二烯等聚烯烴、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酯、聚醚、聚碸及聚醯胺之1種或2種以上。難通氣性片之厚度較佳為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第1收容體片20a及第2收容體片20b可包含1片片材,亦可包含複數片片材之積層體。
香料組合物如上文所述,較佳為施加至發熱部10與袋體30 之內側之間,更佳為施加至收容體20與袋體30之內側之間。又,進而較佳為將香料組合物施加至收容體20之外側面。若於香料組合物與發熱部10之間介置第2收容體片20b,則香料組合物與發熱部10之距離變遠,因此可以物理方式抑制吸水劑等對香味或發熱特性之影響。
作為將香料組合物施加至收容體20之外側面之具體例,可將香料組合物直接塗佈於收容體20之外側面之片材。再者,亦可將收容體20之外側面之片材設為與賦香片相同者,並且對該片材施加香料組合物。即,亦可使用接著劑或熱熔等方法於第2收容體片20b之外側面積層與賦香片相同之片材,而將收容體20之外側面之片材設為與賦香片相同者。藉此,香料組合物與發熱部10之距離變遠,因此不會發生片材引起之溫度妨礙而可賦予充分之溫熱效果,並且賦香較容易,香料組合物之香味濃郁性變得極高,亦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香味之變化。於使用賦香片15之情形時,較佳為如圖示般與收容體20鄰接地配置。
於使第1收容體片20a位於靠近皮膚等適用部位之側,使第2收容體片20b位於遠離適用部位之側之情形時,藉由將賦香片15配置於位於遠離適用部位之側之第2收容體片20b側的外側面、或將香料組合物施加於外側面,可提高使用時之輕便性,並且對適用部位賦予充分之溫熱效果,同時達成良好之香味濃郁性。
溫熱器具1較佳為於其使用前以具有氧阻隔性之包裝材(未圖示)將其整體密封。
繼而,對利用溫熱器具1獲得之效果進行說明。
溫熱器具1具有:發熱部10,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30,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發熱部10,該溫熱器具1係藉 由香料組合物而賦香,該香料組合物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及(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於溫熱器具1中,成分(A)之含量相對於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成分(A)相對於成分(B)之質量比率((A)/(B))為0.1以上且4以下。
此處,成分(A)主要作為可表現出森林風格之芳香之香氣成分而為人所知,但本發明者等人發現其係對溫熱器具1之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造成影響之香味之群。即,本發明者等人首次發現,若僅以成分(A)對先前之溫熱器具賦香,則製造溫熱器具1後,直至使用前期間,溫熱器具之發熱特性降低。
與此相對,溫熱器具1係將成分(A)與成分(B)加以組合而成者。即,作為可於不大幅改變香味品質之情況下抑制成分(A)對溫熱器具1之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的影響之香味之群而特定出成分(B),藉由成分(A)與成分(B)之組合,而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
此外,藉由適當地控制該等之含量,可抑制溫熱器具1之發熱特性之降低,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可獲得良好之芳香,並且穩定地保持良好之發熱特性。該機制之詳細尚不明確,推測製造溫熱器具1後,直至使用前期間,成分(A)與發熱部10產生相互作用,由此發熱特性降低,推測藉由添加成分(B),而取得成分(A)、成分(B)及發熱部10之間之平衡,不會對香味品質造成較大影響而可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再者,本發明者等人確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於製造溫熱器具1後,直至使用前期間,與發熱部10幾乎無相互作用。
此處,溫熱器具1之所謂良好之發熱特性係指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 良好地發揮出發熱部10之伴隨空氣中之氧引起之氧化反應的發熱,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充分,發熱部1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之降低得以抑制。
又,為了如上述般不對香味品質造成較大之影響而抑制成分(A)對溫熱器具1之剛開始使用後之溫度上升的影響,溫熱器具1亦可為含有成分(A)及成分(B)並且滿足以下之條件者。
條件:將溫熱器具1裝入隔氧性袋中,於脫氣狀態下以50℃處理30天後,於室溫20℃、濕度60%之大氣壓下將溫熱器具1於空氣中打開時之發熱部1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72℃。
溫熱器具1藉由滿足上述條件,亦可如下所述,獲得以優異之平衡性獲得芳香與發熱特性之特有之保持作用:於製造溫熱器具1後,直至使用前期間,抑制發熱特性降低,於使用溫熱器具1時,可獲得良好之芳香,且可對皮膚賦予充分之溫熱。
該理由之詳細尚不明確,本發明者等人反覆研究過程中發現,於溫熱器具1具有成分(A)與成分(B)之情形時,若於50℃下處理30天後之發熱部1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成為適當之範圍內,則不會對溫熱器具1之發熱特性造成較大之影響,且可自溫熱器具1獲得所需之芳香。因此,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於溫熱器具1滿足於50℃下處理30天後,將溫熱器具1於室溫20℃、濕度60%之大氣壓下於空氣中打開時之發熱部10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72℃之條件之情形時,可獲得上述特有之保持作用,而以上述條件作為表示特有之保持作用之指標。
又,為了滿足上述條件,重要的是研究溫熱器具1之製法。作為製法上之研究,除了具有成分(A)及成分(B)以外,可列舉對其賦香量、被氧化性金屬及吸水劑之平均粒徑、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等之含量、以及 發熱部10之製造方法等加以調整並適當地組合。
再者,於上述條件下,脫氣係藉由將溫熱器具1裝入隔氧性之袋之內部,自外側壓扁該袋將袋內部之空氣去除而進行,其後將其密閉以避免空氣進入。再者,此時可將溫熱器具1收容至外裝袋中,於收容之情形時,與外裝袋一併裝入該隔氧性之袋內部。處理係於50℃之一定之溫度下進行30天。其後,於溫度20℃、濕度60%環境下順化3天,自袋中取出溫熱器具1,將溫熱器具1於室溫20℃、濕度60%之大氣壓下於空氣中打開,藉此使發熱部10與空氣中之氧進行反應,利用氧化反應產生之發熱使發熱部10發熱。表面最高達到溫度係利用由該氧化反應引起之溫度上升獲得之溫度,為於發熱部10發熱期間所測定之溫度。
又,溫熱器具1若第2袋體片30b之外表面之最高達到溫度為54℃以上,則可對使用者賦予更有效之溫熱效果。
以上,已參照圖1~3對溫熱器具1進行了說明,但其為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溫熱器具1以外之各種構成。
[蒸汽溫熱器具100]
繼而,作為溫熱器具1之更具體之一例,以下對蒸汽溫熱器具100進行說明。
圖4表示蒸汽溫熱器具100之俯視圖。該蒸汽溫熱器具100係所謂之眼罩型者,其係用於與人眼及其周圍抵接,而對眼及其周圍賦予被加熱至特定溫度之水蒸汽(以下亦稱為「蒸汽溫熱」)。該蒸汽溫熱器具100係藉由以特定量含有上文所述之成分(A)及成分(B)之香料組合物而賦香。
蒸汽溫熱器具100具有本體部101、及形成有使耳插入之孔104之掛耳部105。本體部101係具有長度方向X及與該方向正交之寬度方 向Y之橫長之形狀。本體部101為大致長圓形。掛耳部105以一對使用,各掛耳部105分別安裝於本體部101之長度方向(X方向)之各端部。蒸汽溫熱器具100以將各掛耳部105掛於穿戴者之耳上,將本體部101覆蓋穿戴者之雙眼之方式佩戴。於該穿戴狀態下,自蒸汽溫熱器具100產生之蒸汽溫熱被施加至穿戴者之眼部,並且香氣成分揮散,可適宜地感到森林風格等之良好之芳香。
圖5表示蒸汽溫熱器具100之分解立體圖。又,圖6表示沿蒸汽溫熱器具100之X方向之剖視圖。蒸汽溫熱器具100之本體部101具有發熱部121、及收容該發熱部121之袋體110。發熱部121係被收容至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之收容體122內而構成發熱體120。發熱部121對應於圖1之發熱部10,發熱體120對應於圖1之發熱體14,袋體110對應於圖1之袋體30,收容體122對應於圖1之收容體20。
發熱部121為與發熱部10相同之態樣。即,發熱部121至少含有被氧化性金屬、吸收劑及水,較佳為進而含有反應促進劑。發熱部121可為一層,亦可為積層結構,亦可為如圖1所示之兩層結構。
蒸汽溫熱器具100之賦香所使用之香料組合物與圖1之溫熱器具1可使用之香料組合物相同。藉此,可製成於使用時適當地產生蒸汽溫熱、並且可平衡性良好地表現出森林風格等之良好之芳香的蒸汽溫熱器具100。
於蒸汽溫熱器具100中,袋體110具有位於靠近穿戴者之皮膚之側之第1袋體片110a、及位於遠離穿戴者之皮膚之側之第2袋體片110b。再者,第1袋體片110a對應於圖1之30a,第2袋體片110b對應於圖1之30b。
就提高使用時之溫感及使用感之觀點而言,關於基重,較佳為遠離皮膚之側之第2袋體片110b與靠近皮膚之側之第1袋體片110a相同或與其相比較小。第1袋體片110a及第2袋體片110b之厚度、構成纖維之粗細程度適當地選擇即可。
第1袋體片110a及第2袋體片110b形狀相同,為大致長圓形。並且,第1袋體片110a及第2袋體片110b之外形形成本體部101之外形。第1袋體片110a及第2袋體片110b藉由將該等重疊,將該等之周緣部接合,且將X方向之中央部沿Y方向接合(圖4之虛線部分),而形成於內部具有2個空間之袋體110。為了將第1袋體片110a及第2袋體片110b接合,例如可使用熱熔接著劑。
於袋體110,於沿其X方向延伸之2條長邊之中央部之位置形成有沿Y方向自該長邊向內方切入而成之大致V字形之凹口部113a、113b。凹口部113a於佩戴蒸汽溫熱器具100時位於穿戴者之眉間或其附近。凹口部113b於佩戴蒸汽溫熱器具100時位於穿戴者之鼻樑。因此,與凹口部113a相比,凹口部113b之切入之程度較大。再者,圖5所示之凹口部113a、113b可為該等之至少一者為狹縫。
圖6係圖示將發熱部121收容至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之收容體122內構成發熱體120而成者進而被收容至袋體110中之蒸汽溫熱器具100之例。於該例中,具體而言,收容體122具有將第1收容體片122a與第2收容體片122b之周緣部互相接合而形成之形狀。收容體122中相較於接合之周緣部,於內側之部分成為非接合狀態,由此形成收容發熱部121之單一之空間。收容體122對應於圖1之收容體20,具體而言,第1收容體片122a對應於圖1之第1收容體片20a,第2收容體片122b對應於第2收容體片 20b。
香料組合物較佳為施加至袋體110之內側至發熱部121之間,更佳為施加至袋體110之內側至收容體122之間,進而較佳為施加至收容體122之外側面,其中進而更佳為施加至第2收容體片122b之外側面。若於香料組合物與發熱部121之間介置第2收容體片122b,則香料組合物與發熱部121之距離變遠,因此可以物理方式抑制吸水劑對香味或發熱特性之影響。
作為將香料組合物施加至袋體110之內側至發熱體120之間之其他具體例,例如可將對粉體或油脂之載體賦香所獲得之粉末香料或糊狀之賦香物製成片狀而施加於其間,亦可如圖6所示般於其間配置藉由香料組合物對片材料賦香而成之賦香片150而施加,亦可於袋體110之內側面直接塗佈香料組合物。
作為將香料組合物施加至收容體122之外側面之具體例,可將香料組合物直接塗佈於收容體122之外側面之片材。再者,亦可將收容體122之外側面之片材製成與賦香片相同者,而對該片材施加香料組合物。即,可使用接著劑或熱熔等方法於第2收容體片122b之外側面積層與賦香片相同之片材,而將收容體122之外側面之片材製成與賦香片相同者。藉此,不會發生片材引起之溫度妨礙而可賦予充分之溫熱效果,並且賦香較容易,香料組合物之香味濃郁性變得極高,可更有效地表現出森林風格等之良好之芳香。賦香片150係與賦香片15相同之態樣。於使用賦香片150之情形時,具體而言,可藉由與袋體110之內側面鄰接地配置而實施,亦可藉由接著劑將賦香片150接著於袋體110之內側面而實施。
於使第1收容體片122a位於靠近穿戴者之皮膚之側並且使 第2收容體片122b位於遠離穿戴者之皮膚之側之情形時,將賦香片150配置於位於遠離穿戴者之皮膚之側之第2收容體片122b側的外側面,或對外側面施加香料組合物,藉此可提高使用時之輕便性,並且對穿戴者之皮膚賦予充分之溫熱效果,同樣地達成良好之香味濃郁性。
作為第1收容體片122a及第2收容體片122b之具體之材料,可選擇與第1收容體片20a、第2收容體片20b相同者。又,第1收容體片122a及第2收容體片122b之通氣度可設定為與第1收容體片20a、第2收容體片20b相同。
圖6表示袋體110與發熱體120之固定之狀態。發熱體120藉由利用固定部103a、103b將第2袋體片110b之內側面與第2收容體片122b之外側面連接,而將發熱體120固定於袋體110之內部。固定部103a、103b例如可設為接著劑或熱密封等。
蒸汽溫熱器具100中之掛耳部105於其使用前之狀態下,如圖5及圖6所示般配置於本體部101中之第1袋體片110a上。於使用蒸汽溫熱器具100時,如圖4所示般使掛耳部105向X方向之外側反轉而成為打開之狀態。於使用前之狀態、即左右之掛耳部105位於本體部101上之狀態下,由左右之掛耳部105形成之輪廓與本體部101之輪廓大致相同。
本實施形態之蒸汽溫熱器具100於其使用前,其整體由具有氧阻隔性之包裝材(未圖示)所包裝,以避免發熱部121與空氣中之氧接觸。構成該包裝材之膜並無特別限定,具體而言,可列舉:鋁等金屬膜、聚丙烯等聚烯烴、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腈等合成樹脂膜、或於該等合成樹脂膜蒸鍍陶瓷或鋁等而成之膜。又,包裝材可使用氧透過係數(ASTM D3985)較佳 為10cm3‧mm/(m2‧day‧MPa)以下、更佳為2cm3‧mm/(m2‧day‧MPa)以下者。
圖7中作為蒸汽溫熱器具100之其他例而示出蒸汽溫熱器具200。已列舉蒸汽溫熱器具100將賦香片150配置於袋體之內側至發熱部之間、配置於收容體122之外側面之例,於蒸汽溫熱器具200中,示出對在袋體110之內側至發熱體220之間、收容體之外側另行配置之片材料施加香料組合物之例。具體而言,於圖7所示之蒸汽溫熱器具200中,於袋體110之內側至發熱體220之間配置有賦香片230。其中,較佳為將賦香片230鄰接地配置於袋體110中之第2袋體片110b與發熱體220之間。對賦香片230施加以特定量含有上文所述之成分(A)、及成分(B)之香料組合物。
賦香片230與第2袋體片110b及發熱體220之收容體222成為非接著狀態,為鄰接地配置之狀態。或以不會發生錯位之程度與第2袋體片110b輕度地接著。作為構成賦香片230之片材料,可與收容體222形狀相同,或可為小於收容體222之形狀。其中,若為與發熱部221相同之形狀,則有效率地進行發熱引起之香味之揮散,故而較佳。
發熱部221係與發熱部10相同之態樣。發熱部221可為一層,亦可為積層結構,亦可為如圖1所示之兩層結構。
發熱體220係藉由固定部203而固定於袋體110。除了上述說明以外,蒸汽溫熱器具200與蒸汽溫熱器具100相同,可獲得與蒸汽溫熱器具100相同之效果。例如,第1收容體片222a對應於第1收容體片122a,第2收容體片222b對應於第2收容體片122b。
再者,蒸汽溫熱器具100及蒸汽溫熱器具200係列舉與穿戴者之雙眼抵接使用之眼罩為例進行說明,亦可取而代之而將其抵接於穿戴 者之身體、例如肩、腰、肘、膝等而使用。或亦可貼附於衣物類使用。於使蒸汽溫熱器具100與穿戴者之身體抵接之情形時,設置黏著劑等固定機構代替掛耳部105即可。即,於與穿戴者之身體抵接使用之情形時,於袋體110中之第1袋體片110a之表面設置黏著劑等固定機構即可,於貼附於穿戴者之衣物類而使用之情形時,於袋體110中之第2袋體片110b之表面設置黏著劑等固定機構即可。
根據蒸汽溫熱器具100、200,由於藉由以特定量含有上文所述之成分(A)、成分(B)之香料組合物賦香,因此成為使用時可獲得良好之發熱特性並且可表現出森林風格之芳香之溫熱器具。又,就發熱特性之觀點而言,蒸汽溫熱器具100、200亦優異。
以上,已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係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上述以外之各種構成。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組合物、製造方法、或用途。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有:發熱部,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上述發熱部,該溫熱器具係經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之香料組合物賦香,且 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成分(A)相對於成分(B)之質量比率((A)/(B))為0.1以上且4以下。
<2>
如<1>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較佳為吸水劑係含有碳成分者。
<3>
如<2>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吸水劑中之碳成分較佳為95%~100%。
<4>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較佳為1.2質量份以上且10質量份以下。
<5>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較佳為3.3質量份以上且6.5質量份以下。
<6>
如<1>至<5>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與成分(B)之含量之合計質量份較佳為0.70質量份以上且1.7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80質量份以上且1.5質量份以下。
<7>
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與成分(B)之含量之合計質量份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18質量份以下。
<8>
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較佳為0.20質量份以上且0.65質量份以下。
<9>
如<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較佳為0.28質量份以上且0.50質量份以下。
<10>
如<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質量比率((A)/(B))較佳為0.25以上且1.5以下。
<11>
如<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0~3000g/m2
<12>
如<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A)較佳為選自倍半萜烴、倍半萜醇、倍半萜醚、倍半萜酯、及倍半萜甲基酮中之至少1種或2種以上。
<13>
如<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A)較佳為選自乙醯基柏木烯、異長葉烯、及法呢烯之至少1種或2種以上。
<14>
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B)較佳為選自單萜醇類、單萜醛類、萜醇乙酸酯、單萜酮類、及單萜醚中之至少1 種或2種以上。
<15>
如<1>至<1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B)較佳為選自沈香醇、乙基沈香醇、及香茅醇中之至少1種或2種以上。
<16>
如<1>至<1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香料組合物較佳為施加至上述袋體之內側至上述發熱部之間。
<17>
如<1>至<1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較佳為進而具有收容體,該收容體於內部收容上述發熱部而構成發熱體,且將上述香料組合物施加至上述袋體之內側至該發熱體之間。
<18>
如<17>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香料組合物較佳為施加至上述收容體之外側面。
<19>
如<1>至<1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較佳為進而具有賦香片,且將上述香料組合物施加至上述賦香片。
<20>
如<19>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賦香片較佳為鄰接地配置於上述袋體之內側面。
<21>
如<19>或<20>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賦香片較佳為將上 述香料組合物施加至片材料。
<22>
如<21>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片材料較佳為含有纖維素者,更佳為吸水紙。
<23>
如<1>至<2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袋體包含第1袋體片與第2袋體片,較佳為遠離皮膚之側之上述第2袋體片與靠近皮膚之側之上述第1袋體片相同或與其相比較低。
<24>
如<23>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1收容體片較佳為1,000秒/100ml以上且50,000秒/100ml以下。
<25>
如<23>或<24>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第2收容體片較佳為5,000秒/100ml以上,更佳為10,000秒/100ml以上,進而較佳為20,000秒/100ml以上,進而更佳為30,000秒/100ml以上。
<26>
如<1>至<25>之溫熱器具,其滿足以下之條件。
條件:將該溫熱器具裝入隔氧性袋中,於脫氣狀態下以50℃處理30天後,於室溫20℃、濕度60%之大氣壓下將該溫熱器具於空氣中打開時之該發熱部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72℃。
<27>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有:發熱部,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 袋體,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上述發熱部,該溫熱器具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且滿足以下之條件。
條件:將該溫熱器具裝入隔氧性袋中,於脫氣狀態下以50℃處理30天後,於室溫20℃、濕度60%之大氣壓下將該溫熱器具於空氣中打開時之該發熱部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72℃。
<28>
如<27>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A)與成分(B)之質量比率((A)/(B))較佳為0.25以上且1.5以下。
<29>
如<27>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
<30>
如<1>至<2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發熱部產生溫熱蒸汽。
<31>
如<30>所記載之溫熱器具之使用,其係用於至少對面部之一部分施加蒸汽。
實施例1
以下,藉由實施例進一步對本發明進行詳細地說明。然 而,本發明之範圍並不限制於該實施例。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及「份」分別意指「質量%」及「質量份」。
以如下方式製作圖4至圖6所示之結構之蒸汽溫熱器具。
[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之製備]
以表1所示之組成比準備材料,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製備。將三仙膠溶解於水中,繼而溶解磷酸三鉀、氫氧化鉀而準備水溶液。另一方面,準備將鐵粉、活性碳進行預混合而成之粉體,將預混合粉體加入至上述水溶液中,藉由圓盤渦輪型攪拌翼以150rpm攪拌10分鐘,而獲得漿料狀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
Figure 107125848-A0305-02-0043-1
[發熱部之製作]
使用將木漿製之紙(基重20g/m2,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吸水性聚合物(球狀,平均粒徑300μm,Aqualic CA,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基重30g/m2)及木漿製之紙(基重30g/m2,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積層並加以一體化而成之聚合物片(於吸收了最大吸水量之10~45質量%之水的狀態下之通氣度為2秒/100ml)作為吸水層,使用聚乙烯層壓紙(Nittok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基材層。
準備用作基材層之聚乙烯層壓紙,將以上文所述之方式製備之發熱粉體水分散物以厚度大致3mm(塗佈量1.7g)塗佈於25cm2(5cm×5cm)之聚乙烯層壓紙之表面,於塗佈面上散佈食鹽(日本藥典氯化鈉:富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0.089g,利用聚合物片25cm2(5cm×5cm)被覆塗佈面,藉此製作發熱部。
[發熱體之製作]
收容體中之第1收容體片包含含有碳酸鈣之多孔質之延伸聚乙烯透濕性膜(根據JIS P8117之通氣度3,500秒)。第2收容體片包含聚乙烯製之非透濕膜。於該第2收容體片之一面積層吸水紙(基重35g/m2),將上述片狀發熱部之一片置於其間,將第1收容體片與第2收容體片以吸水紙朝向外側之方式重疊,於周緣部中將片材彼此接合,而獲得矩形之發熱體。然後,使吸水紙含浸以下之表2所示之組成(質量份)之香料組合物。香料組合物之含浸量相對於發熱部之固形物成分量1.18g而設為12.6~23.0mg。
[蒸汽溫熱器具之製作]
第1袋體片係使用針刺不織布(皮膚側,基重80g/m2),第2袋體片係使用熱風不織布(與皮膚相反之側,基重30g/m2),如圖5所示般,於兩袋體片之間夾持2個上述中所獲得之發熱體,於周緣部及縱中心線附近將第1袋體片、第2袋體片彼此接合。進而,如圖4所示般於第1袋體片之外側面安裝不織布製之掛耳部,而獲得作為目標之蒸汽溫熱器具。以上各操作係於不存在氧之環境下進行。
使用所獲得之蒸汽溫熱器具,進行以下之評價。將結果示於表2。再者,「保持作用」係根據以下之發熱特性與香味之評價結果而進行評價。
‧條件
將蒸汽溫熱器具裝入至隔氧性之袋中,自袋之外側將其壓扁,抽出袋內之空氣並將其密閉,以50℃處理30天後,於20℃、60%環境下順化3天,測定於20℃、60%大氣壓下於空氣中打開時之發熱部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並按照以下之基準進行評價。再者,表面最高達到溫度之測定係按照與下文所述之「發熱特性」同樣之順序進行。
1: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以下。
2: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以上且62℃以下。
3: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62℃以上且72℃以下。
4: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72℃以上。
‧發熱特性
發熱部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係藉由使用依照JIS S4100之測定機,於蒸汽溫熱器具之第2袋體片之外表面中存在發熱部之區域貼附測定面,於氧存在下使發熱部之發熱開始而進行測定。
再者,發熱特性係根據自剛製造蒸汽溫熱器具後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減去將蒸汽溫熱器具於50℃下保存2週後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而得之差量(最高溫度降低值)進行評價。最高溫度降低值越低,表示獲得越良好之發熱特性。
‧香味評價
將蒸汽溫熱器具密閉封入至袋中,於50℃下保存2週。其後,將袋開封,佩戴蒸汽溫熱器具,開始發熱及水蒸汽之產生,由複數名香味之專業官能檢查員按照以下之基準對開封5分鐘後之香味進行評價,並算出平均值,以將該小數點第1位進行四捨五入而獲得者作為結果。
<香味>
1:森林風格之芳香之平衡性非常良好
2:森林風格之芳香之平衡性良好
3:森林風格之芳香之平衡性不充分
4:森林風格之芳香之平衡性極為不足
[表2]
Figure 107125848-A0305-02-0047-2
1:溫熱器具
10:發熱部
11:發熱層
12:保水層
13:基材層
14:發熱體
15:賦香片
20:收容體
20a:第1收容體片
20b:第2收容體片
30:袋體
30a:第1袋體片
30b:第2袋體片

Claims (14)

  1.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有:發熱部,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上述發熱部,該溫熱器具係經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之香料組合物予以賦香,且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為0.1質量份以上且0.8質量份以下,成分(A)相對於成分(B)之質量比率((A)/(B))為0.1以上且4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吸水劑係含有碳成分者。
  3. 如請求項2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之含量為1.2質量份以上且10質量份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被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之成分(A)與成分(B)之含量之合計質量份為0.70質量份以上且1.7質量份以下。
  5. 如請求項2之溫熱器具,其中相對於上述碳成分100質量份之成分(A)與成分(B)之含量之合計質量份為8.0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A)為選自倍半萜烴、倍半萜醇、倍半萜醚、倍半萜酯、及倍半萜甲基酮中之1種或2種以上。
  7.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成分(A)為選自乙醯基柏木烯、異長葉烯、及法呢烯之至少1種或2種以上。
  8.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香料組合物係施加至上述袋體之內側至上述發熱部之間。
  9.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進而具有收容體,該收容體於內部收容上述發熱部而構成發熱體,且將上述香料組合物施加至上述袋體之內側至該發熱體之間。
  10. 如請求項9之溫熱器具,其中將上述香料組合物施加至上述收容體之外側面。
  11. 如請求項1或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溫熱器具進而具有賦香片,且將上述香料組合物施加至上述賦香片。
  12. 如請求項11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賦香片係將上述香料組合物施加 至片材料而成者。
  13. 如請求項12之溫熱器具,其中上述片材料係含有纖維素者。
  14. 一種溫熱器具,其具有:發熱部,其具備被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水;及袋體,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通氣性,且收容上述發熱部,該溫熱器具含有(A)選自倍半萜烴及其衍生物之1種或2種以上且不具有雙環[7.2.0]十一烷骨架之化合物、(B)具有萜骨架且碳數為10~12之含氧化合物,且滿足以下之條件,條件:將該溫熱器具裝入至隔氧性袋中,於脫氣狀態下以50℃處理30天後,於室溫20℃、濕度60%之大氣壓下將該溫熱器具於空氣中打開時該發熱部之表面最高達到溫度為54℃~72℃。
TW107125848A 2017-07-28 2018-07-26 溫熱器具 TWI7769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6771 2017-07-28
JP2017146771A JP6700228B2 (ja) 2017-07-28 2017-07-28 温熱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9928A TW201909928A (zh) 2019-03-16
TWI776930B true TWI776930B (zh) 2022-09-11

Family

ID=65040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5848A TWI776930B (zh) 2017-07-28 2018-07-26 溫熱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00228B2 (zh)
CN (1) CN110944605B (zh)
TW (1) TWI776930B (zh)
WO (1) WO20190219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92309A (ja) * 2019-05-24 2020-12-03 花王株式会社 水蒸気発生体及び温熱具
JP6889321B2 (ja) * 2019-11-07 2021-06-18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CN115190789A (zh) * 2020-04-24 2022-10-14 花王株式会社 温热器具
US20230201028A1 (en) * 2020-04-24 2023-06-29 Kao Corporation Heating implement
CN111568641B (zh) * 2020-05-28 2021-04-23 刘子琛 一种眼罩发热材料及制备工艺
TWI793528B (zh) * 2020-10-02 2023-02-21 日商貝爾碼股份有限公司 芳香成分揮發裝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2644A (en) * 1982-04-15 1985-01-08 Soda Aoromatic Company, Limited Slowly releasing perfume compositions
JP2010051690A (ja) * 2008-08-29 2010-03-11 Kao Corp 発熱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6260A (ja) * 2000-02-17 2001-08-21 Lion Corp 皮膚貼付用発熱性シート
US6886553B2 (en) * 2003-04-01 2005-05-03 Heatmax, Inc. Self-contained personal wa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arming
US7707655B2 (en) * 2006-12-15 2010-05-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Self warming mask
JP5284700B2 (ja) * 2007-11-09 2013-09-11 花王株式会社 発熱具
US20110307041A1 (en) * 2010-06-09 2011-12-15 FFPCo, LLC Cooling eye mask
JP6602522B2 (ja) * 2012-01-31 2019-11-06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発熱具
JP5945166B2 (ja) * 2012-06-07 2016-07-05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6636231B2 (ja) * 2012-08-01 2020-01-29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発熱具
JP6095364B2 (ja) * 2012-12-28 2017-03-15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RU2665146C2 (ru) * 2013-06-10 2018-08-28 Као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огревающее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JP2016047478A (ja) * 2016-01-12 2016-04-07 花王株式会社 発熱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92644A (en) * 1982-04-15 1985-01-08 Soda Aoromatic Company, Limited Slowly releasing perfume compositions
JP2010051690A (ja) * 2008-08-29 2010-03-11 Kao Corp 発熱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9928A (zh) 2019-03-16
WO2019021928A1 (ja) 2019-01-31
JP2019024924A (ja) 2019-02-21
JP6700228B2 (ja) 2020-05-27
CN110944605B (zh) 2023-04-18
CN110944605A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6930B (zh) 溫熱器具
JP6602522B2 (ja) 発熱具
JP5945166B2 (ja) 温熱具
TWI690310B (zh) 發熱件
JP5905683B2 (ja) 発熱具
US20170360602A1 (en) Heat generation tool
JP5593083B2 (ja) 発熱具
CN104146812A (zh) 一种自发热保温膜及其应用
WO2017191680A1 (ja) 発熱具
JP2010158507A (ja) 発熱具
JP6767190B2 (ja) 温熱具
JPWO2018185843A1 (ja) 温熱具
JP6715104B2 (ja) 温熱具
JP2017170114A (ja) 温熱具
JP2016047478A (ja) 発熱具
WO2019039497A1 (ja) 温熱具
JP7028552B2 (ja) 温熱具
WO2017014271A1 (ja) 温熱具
WO2017191682A1 (ja) 発熱具
JP7182769B2 (ja) 靴の中敷及び靴の中敷の製造方法
WO2014157724A1 (ja) 発熱組成物及び使い捨てカイ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