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4414B - 框架結構 - Google Patents

框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4414B
TWI774414B TW110120903A TW110120903A TWI774414B TW I774414 B TWI774414 B TW I774414B TW 110120903 A TW110120903 A TW 110120903A TW 110120903 A TW110120903 A TW 110120903A TW I774414 B TWI774414 B TW I77441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length
recessed portion
top surface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0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9416A (zh
Inventor
葉正賢
蔡興旺
王亮棠
鄭安恒
賴光傑
Original Assignee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209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441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4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441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9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9416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適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包括第一框架組件以及第二框架組件。第一框架組件包括第一本體、第一頂板、第一承載部以及第一凹陷部。第一頂板具有第一頂面。第一承載部組配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之第一側邊。第一凹陷部凹設於第一頂面且鄰設於第一框架組件之第一端。第二框架組件包括第二本體、第二頂板、第二承載部以及第二凹陷部。第二頂板具有第二頂面。第二承載部組配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之第二側邊。第二凹陷部凹設於第二頂面且鄰設於第二框架組件之第三端。第一框架組件與相鄰第二框架組件互相連接。

Description

框架結構
本案係關於一種框架結構,尤指一種適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藉由排水結構設計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在環保意識逐漸提升的今日,綠色能源的發展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而太陽能發電更是其中的主流之一。現行的太陽能發電,係透過由半導體組成的太陽能板接收太陽光的輻射,激發半導體中的電子產生電流,藉以提供日常所需的電能。由於本體相對脆弱的太陽能板需要設置於戶外,且需根據設置地點的地理氣候等條件不同而改變設置的方向,因此需要一太陽能板框架,藉以承載並固定太陽能板,同時提供保護效果。
然而,現行的太陽能板框架通常並無設計排水結構,因此當太陽能板沾染灰塵或髒污時,並不易於透過水洗或於降雨時清除。長久累積下,太陽能板表面的髒污將造成遮陰現象(Shading effect)。遮陰現象係指太陽能板被陰影或髒污遮蔽而無法接收陽光輻射,導致被遮蔽的部分無法進行發電,且該部分更會因電阻值提升而發熱。遮陰現象不僅會使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下降,長久下來因電阻值提升而導致的高溫更具有損壞設備的疑慮。
有鑑於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適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藉由排水結構設計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框架結構包括例如四個框架組件,其中四個框架組件更例如包括兩個彼此相對的第一框架組件與兩個彼此相對的第二框架組件,且每一第二框架組件之兩相對端分別透過例如一連接件而與第一框架組件之一端相組接。每一框架組件具有本體、頂板、承載部以及至少一凹陷部。每一框架組件可例如透過鋁擠型方式製成,且更包括一容置空間,貫穿本體且連通於框架組件的兩相對端之間,其結構輕巧,且有利於節省製造成本。其中,框架組件之容置空間更用以可容納連接件,以利於相鄰的第一框架組件與第二框架組件之間進行組接。另一方面,當框架結構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時,四個框架組件之承載部更例如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可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外露,且承載部與所對應太陽能模組板體側邊之間更具有膠體,俾利於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並提供緩衝作用力的功效,以達成較佳之保護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板體因外在環境因素損壞之風險。此外,每一框架組件之凹陷部凹設於頂板之頂面,且例如鄰設於框架組件的一端,藉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以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本案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框架結構包括例如四個框架組件,其中四個框架組件更例如包括兩個彼此相對的第一框架組件與兩個彼此相對的第二框架組件,且每一第二框架組件之兩相對端分別透過例如一連接件而與第一框架組件之一端相組接。每一框架組件具有本體、頂板、承載部以及二凹陷部。每一框架組件可例如透過鋁擠型方式製成,且更包括一容置空間,貫穿本體且連通於框架組件的兩相對端之間,其結構輕巧,且有利於節省製造成本。其中,每一框架組件之容置空間更可用以容納連接件,利於相鄰之第一框架組件與第二框架組件之間進行組接。另一方面,當框架結構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時,四個框架組件之承載部更例如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外露,且承載部與所對應太陽能模組板體側邊之間更具有膠體,俾利於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並提供緩衝,以達成較佳之保護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板體因外在環境因素損壞之風險。此外,每一框架組件之二凹陷部凹設於頂板之頂面上,更例如分別鄰設於框架組件的兩相對端。值得注意的是,於相鄰的第一框架組件與第二框架組件組接時,第一框架組件之凹陷部與第二框架組件之凹陷部更例如互相連接,以於框架結構的四個角落組配形成排水區域。框架組件兩端凹陷部的長度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調變,而兩端凹陷部長度之和小於框架組件的長度,即部分設置於框架組件之頂面,且框架組件兩端凹陷部之厚度不大於於頂板厚度的一半,藉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影響太陽能模組的效能,同時也減少太陽能模組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為達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框架結構,適於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太陽能模組板體包括二第一側邊以及二第二側邊。二第一側邊彼此相對,二第二側邊彼此相對,且每一第二側邊連接於二第一側邊之間。框架結構包括:二第一框架組件以及二第二框架組件。二第一框架組件彼此相對,且每一第一框架組件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第一本體、一第一頂板、一第一承載部以及一第一凹陷部。第一端與第二端彼此相反。第一本體連接於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之間。第一頂板具有一第一頂面以及一第一底面,且連接於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之間。第一頂面以及第一底面彼此相對。第一承載部位於第一本體以及第一頂板之間,且連接於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之間。第一承載部組配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之第一側邊。第一凹陷部凹設於第一頂面且鄰設於第一框架組件之第一端。二第二框架組件彼此相對,且每一第二框架組件包括包括:一第三端、一第四端、一第二本體、一第二頂板、一第二承載部以及一第二凹陷部。第三端與第四端彼此相反。第二頂板具有一第二頂面以及一第二底面,且連接於第三端以及第四端之間。第二頂面以及第二底面彼此相對。第二承載部位於第二本體以及第二頂板之間,且連接於第三端以及第四端之間。第二承載部組配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之第二側邊。第二凹陷部凹設於第二頂面且鄰設於第三端。第一框架組件之第一端與第二端,分別連接至第二框架組件之第四端以及另一第二框架組件之第三端。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更包括一第三凹陷部,凹設於第一頂面且鄰設於第一框架組件之第二端。第二框架組件更包括一第四凹陷部,凹設於第二頂面且鄰設於第二框架組件之第二端。第一凹陷部與第四凹陷部互相連接,第二凹陷部與第三凹陷部互相連接。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具有一第一長度,第二框架組件具有一第二長度,第一凹陷部具有一第三長度,第二凹陷部具有一第四長度,第三凹陷部具有一第五長度,第四凹陷部具有一第六長度。第一長度不小於第三長度與第五長度之和,第二長度不小於第四長度與第六長度之和。
於一實施例中,第三長度、第四長度、第五長度以及第六長度之範圍分別介於5 mm至100 mm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頂板之第一頂面與第一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厚度,第二頂板之第二頂面與第二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厚度,第一凹陷部之一頂面與第一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厚度,第二凹陷部之一頂面與第二底面之間具有一第四厚度,第三凹陷部之一頂面與第一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五厚度,第四凹陷部之一頂面與第二底面之間具有一第六厚度。第三厚度以及第五厚度不大於第一厚度之一半,第四厚度以及第六厚度不大於第二厚度之一半。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以及第二框架組件係以一鋁擠型方式製成。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間,貫穿第一本體且連通於第一框架組件之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第二框架組件包括一第二容置空間,貫穿第二本體且連通於第二框架組件之第三端與第四端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框架結構更包括一連接件。第一框架組件以及第二框架組件係透過連接件進行連接,其中連接件之兩相對端分別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一框架組件之第一容置空間以及第二框架組件之第二容置空間。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承載部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第一側邊,第二承載部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第二側邊。
於一實施例中,框架結構更包括一膠體。膠體設置於第一承載部與第一側邊之間,以及第二承載部與第二側邊之間。
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頂板更包括一第一斜面,連接於第一頂面與第一底面之間。第二頂板更包括一第二斜面,連接於第二頂面與第二底面之間。第一斜面與第一底板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第二斜面與第二底板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皆介於5度至30度之間。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上視圖。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自上方視角之結構分解圖。第3A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09
線段之剖面圖。第3B圖係揭示第3A圖部分區域之放大圖。第3C圖係第3B圖中區域P1之放大圖。第4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11
線段之剖面立體結構圖(不包含太陽能模組板體)。第5A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13
線段之剖面圖。第5B圖係揭示第5A圖部分區域之放大圖。第5C圖係第5B圖中區域P2之放大圖。第6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15
線段之剖面立體結構圖(不包含太陽能模組板體)。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適於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30。太陽能模組板體30包括二第一側邊31以及二第二側邊32。二第一側邊31彼此相對,二第二側邊32彼此相對,且每一第二側邊32連接於二第一側邊31之間。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包括有二第一框架組件10以及二第二框架組件20。二第一框架組件10彼此相對,且每一第一框架組件10包括有一第一端11、一第二端12、一第一本體13、一第一頂板14、一第一承載部15以及一第一凹陷部16。第一端11與第二端12彼此相反。第一本體13連接於第一端11以及第二端12之間。第一頂板14具有一第一頂面14a以及一第一底面14b,且連接於第一端11以及第二端12之間。第一頂面14a以及第一底面14b彼此相對。第一承載部15位於第一本體13以及第一頂板14之間,且連接於第一端11以及第二端12之間。第一承載部15組配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一第一側邊31。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承載部15例如為一溝槽,且溝槽之厚度略大於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厚度。此外,二第一承載部15之開口更於空間中彼此相對,以分別穩定地夾持並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二第一側邊31。當然,本案並不以此為限。第一凹陷部16凹設於第一頂面14a且鄰設於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端11。二第二框架組件20彼此相對,且每一第一框架組件20包括有一第三端21、一第四端22、一第二本體23、一第二頂板24、一第二承載部25以及一第二凹陷部26。第三端21與第四端22彼此相反。第二本體23連接於第三端21以及第四端22之間。第二頂板24具有一第二頂面24a以及一第二底面24b,且連接於第三端21以及第四端22之間。第二頂面24a以及第二底面24b彼此相對。第二承載部25位於第二本體23以及第二頂板24之間,且連接於第三端21以及第四端22之間。第二承載部25組配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一第二側邊32。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承載部25例如為一溝槽,且溝槽之厚度略大於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厚度。此外,二第二承載部25之開口更於空間中彼此相對,以分別穩定地夾持並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二第二側邊32。當然,本案並不以此為限。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凹陷部26凹設於第二頂面24a且鄰設於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三端21。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端11與第二端12,分別連接至一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四端22以及另一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三端21。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端11、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二端12、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三端21以及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四端22例如為一斜切面,且互相連接之斜切面彼此貼合,以完整保護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第一側邊31以及第二側邊32,本案並不以此為限。此外,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更具有一固定件50,例如但不限於一橫桿結構,固定件50兩端例如分別固鎖於兩相對的第二框架組件20,以增加框架結構1之穩定性,惟非限制本案之技術特徵,於此不再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之第一框架組件10與第二框架組件20可例如但不限於以一鋁擠型方式製成。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10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間18,貫穿第一本體13且連通於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端11與第二端12之間。第二框架組件20之包括一第二容置空間28,貫穿第二本體23且連通於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三端21與第四端22之間。其中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容置空間18以及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二容置空間28均利於框架結構1透過鋁擠型方式製成,且可減輕整體結構之重量,並節省製造成本。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更包括四個連接件40。第一框架組件10以及第二框架組件20係透過連接件40進行連接,其中連接件40之兩相對端分別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容置空間18以及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二容置空間28。於本實施例中,連接件40例如為一L型,且連接件40的兩相對端分別至少部分容置於第一容置空間18以及第二容置空間28中。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一端11藉由連接件40連接至一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四端22,第一框架組件10之第二端12藉由連接件40連接至另一第二框架組件20之第三端21,以強化框架結構1之穩定性。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10與第二框架組件20之連接可透過直接或間接黏合、卡合等方式連接,本案並不以此為限,且不再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承載部15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第一側邊31,第二承載部25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第二側邊32。藉此,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四側邊皆維持不外露於框架結構1外,減少太陽能模組板體30因外在環境因素損壞之風險。框架結構1更包括一膠體60。膠體60設置於第一承載部15與第一側邊31之間,以及第二承載部25與第二側邊32之間。於本實施例中,膠體例如為一矽膠,設置於第一承載部15與第一側邊31之間,以及第二承載部25與第二側邊32之間,以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30並提供緩衝,達成較佳之保護效能。於其他實施例中,膠體亦可以為一環氧樹脂,本案並不限於此。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頂板14更包括一第一斜面14c,連接於第一頂面14a與第一底面14b之間。第二頂板24更包括一第二斜面24c,連接於第二頂面24b與第二底面24c之間。第一斜面14c與第一底板14b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θ1,第二斜面24c與第二底板24b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θ2。第一夾角θ1與第二夾角θ2之角度範圍皆介於5度至30度之間。藉由第一斜面14c與第二斜面24c的設置,可進一步增進框架結構1之排水效能,改善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積水情形。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上視圖。第8A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一框架組件之上視圖。第8B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二框架組件之上視圖。第9A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一框架組件之側視圖。第9B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二框架組件之側視圖。於本實施例中,框架結構1a與第1圖至第6圖所揭示之框架結構1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框架組件10a更包括一第三凹陷部17,凹設於第一頂面14a且鄰設於第一框架組件10a之第二端12。第二框架組件20a更包括一第四凹陷部27,凹設於第二頂面24a且鄰設於第二框架組件20a之第四端22。第一凹陷部16與第四凹陷部27互相連接,第二凹陷部26與第三凹陷部17互相連接。第一框架組件10a具有一第一長度L1,第二框架組件20a具有一第二長度L2,第一凹陷部16具有一第三長度L3,第二凹陷部26具有一第四長度L4,第三凹陷部17具有一第五長度L5,第四凹陷部27具有一第六長度L6。第一長度L1不小於第三長度L3與第五長度L5之和,第二長度L2不小於第四長度L4與第六長度L6之和。第三長度L3、第四長度L4、第五長度L5以及第六長度L6之範圍分別介於5 mm至100 mm之間。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長度L1、第二長度L2、第三長度L3、第四長度L4、第五長度L5以及第六長度L6之相對長度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而調變,本案並不受限於此。藉此,第一凹陷部16與第四凹陷部27、第二凹陷部26與第三凹陷部17分別於框架結構1的四個角落組配形成排水區域,使太陽能模組板體30得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以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頂板14之第一頂面14a與第一底面14b之間具有一第一厚度T1,第二頂板24之第二頂面24a與第二底面24b之間具有一第二厚度T2,第一凹陷部16之一頂面16a與第一底面14b之間具有一第三厚度T3,第二凹陷部26之一頂面26a與第二底面24b之間具有一第四厚度T4,第三凹陷部17之一頂面17a與第一底面14b之間具有一第五厚度T5,第四凹陷部27之一頂面27a與第二底面24b之間具有一第六厚度T6。第三厚度T3以及第五厚度T5不大於第一厚度T1之一半,第四厚度T4以及第六厚度T6不大於第二厚度T2之一半。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厚度T1、第二厚度T2、第三厚度T3、第四厚度T4、第五厚度T5以及第六厚度T6之相對厚度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而調變,本案並不受限於此。藉此,第一凹陷部16與第四凹陷部27、第二凹陷部26與第三凹陷部17分別於框架結構1的四個角落組配形成排水落差區域,使太陽能模組板體30得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以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需說明的是,本案框架結構1、1a,透過四個角落設置之第一凹陷部16、第二凹陷部26、第三凹陷部17以及第四凹陷部27,使太陽能模組板體30得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以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其中第一凹陷部16、第二凹陷部26、第三凹陷部17以及第四凹陷部27並不限於具有相同之長度及厚度。除此之外,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凹陷部16之頂面16a、第二凹陷部26之頂面26a、第三凹陷部17之頂17a以及第四凹陷部27之頂面27a更例如是一斜面,俾於框架結構1、1a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30時,第一凹陷部16之頂面16a、第二凹陷部26之頂面26a、第三凹陷部17之頂17a或第四凹陷部27之頂面27a係自太陽能模組板體30之頂面開始增加厚度,以進一步增益第一凹陷部16、第二凹陷部26、第三凹陷部17或第四凹陷部27之排水效能。當然,本案並不以此限,且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適於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的框架結構。框架結構包括例如四個框架組件,其中四個框架組件更例如包括兩個彼此相對的第一框架組件與兩個彼此相對的第二框架組件,且每一第二框架組件之兩相對端分別透過例如一連接件而與第一框架組件之一端相組接。每一框架組件具有本體、頂板、承載部以及至少一凹陷部。框架組件係透過鋁擠型方式製成,且更包括一容置空間,貫穿本體且連通於框架組件兩相對端之間,其結構輕巧,且有利於節省製造成本。其中,容置空間更可用以容納連接件,利於相鄰之第一框架組件與第二框架組件之間進行組接。另一方面,當框架結構承載太陽能模組板體時,四個框架組件之承載部更例如完全包覆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避免太陽能模組板體之四個側邊外露,且承載部與所對應太陽能模組板體側邊之間更具有膠體,俾利於固定太陽能模組板體並提供緩衝,以達成較佳之保護效能,減少太陽能模組板體因外在環境因素損壞之風險。此外,每一框架組件之例如二凹陷部凹設於頂板之頂面上,更例如分別鄰設於框架組件的兩相對端。值得注意的是,於相鄰的第一框架組件與第二框架組件組接時,兩兩相鄰之凹陷部互相連接,框架組件兩端凹陷部的長度之和小於框架組件的長度,且框架組件兩端凹陷部之厚度不大於於頂板厚度的一半,藉以於沖洗或降雨時透過排水清除髒污,避免因髒污而導致的遮陰現象,減少設備損壞風險並提升發電效率。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1、1a:框架結構 10、10a:第一框架組件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第一本體 14:第一頂板 14a:第一頂面 14b:第一底面 14c:第一斜面 15:第一承載部 16:第一凹陷部 16a、17a、26a、27a:頂面 17:第三凹陷部 18:第一容置空間 20、20a:第二框架組件 21:第三端 22:第四端 23:第二本體 24:第二頂板 24a:第二頂面 24b:第二底面 24c:第二斜面 25:第二承載部 26:第二凹陷部 27:第四凹陷部 28:第二容置空間 30:太陽能模組板體 31:第一側邊 32:第二側邊 40:連接件 50:固定件 60:膠體
Figure 02_image001
Figure 02_image003
Figure 02_image005
Figure 02_image007
:線段 L1:第一長度 L2:第二長度 L3:第三長度 L4:第四長度 L5:第五長度 L6:第六長度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T3:第三厚度 T4:第四厚度 T5:第五厚度 T6:第六厚度 θ1:第一夾角 θ2:第二夾角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上視圖。
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自上方視角之結構分解圖。
第3A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09
線段之剖面圖。
第3B圖係揭示第3A圖部分區域之放大圖。
第3C圖係第3B圖中區域P1之放大圖。
第4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11
線段之剖面立體結構圖(不包含太陽能模組板體)。
第5A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13
線段之剖面圖。
第5B圖係揭示第5A圖部分區域之放大圖。
第5C圖係第5B圖中區域P2之放大圖。
第6圖係揭示第1圖中沿
Figure 02_image015
線段之剖面立體結構圖(不包含太陽能模組板體)。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上視圖。
第8A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一框架組件之上視圖。
第8B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二框架組件之上視圖。
第9A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一框架組件之側視圖。
第9B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框架結構之第二框架組件之側視圖。
1:框架結構
10:第一框架組件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6:第一凹陷部
20:第二框架組件
21:第三端
22:第四端
26:第二凹陷部
30:太陽能模組板體
Figure 110120903-A0305-02-0002-20
Figure 110120903-A0305-02-0002-2
Figure 110120903-A0305-02-0002-3
Figure 110120903-A0305-02-0002-4
:線段

Claims (11)

  1. 一種框架結構,適於承載一太陽能模組板體,其中該太陽能模組板體包括二第一側邊以及二第二側邊,其中該二第一側邊彼此相對,該二第二側邊彼此相對,且每一該第二側邊連接於二該第一側邊之間,其中該框架結構包括: 二第一框架組件,彼此相對,其中每一該第一框架組件包括: 一第一端; 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彼此相反; 一第一本體,連接於該第一端以及該第二端之間; 一第一頂板,具有一第一頂面以及一第一底面,且連接於該第一端以及該第二端之間,其中該第一頂面以及該第一底面彼此相對; 一第一承載部,位於該第一本體以及該第一頂板之間,且連接於該第一端以及該第二端之間,其中該第一承載部組配承載該太陽能模組板體之該第一側邊;以及 一第一凹陷部,凹設於該第一頂面且鄰設於該第一端;以及 二第二框架組件,彼此相對,其中每一該第二框架組件連接於該二第一框架組件之間,且包括: 一第三端; 一第四端,其中該第三端與該第四端彼此相反; 一第二本體,連接於該第三端以及該第四端之間; 一第二頂板,具有一第二頂面以及一第二底面,且連接於該第三端以及該第四端之間,其中該第二頂面以及該第二底面彼此相對; 一第二承載部,位於該第二本體以及該第二頂板之間,且連接於該第三端以及該第四端之間,其中該第二承載部組配承載該太陽能模組板體之一第二側邊;以及 一第二凹陷部,凹設於該第二頂面且鄰設於該第三端; 其中該第一框架組件之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分別連接至該第二框架組件之第四端以及另一該第二框架組件之第三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框架組件更包括一第三凹陷部,凹設於該第一頂面且鄰設於該第一框架組件之該第二端,其中該第二框架組件更包括一第四凹陷部,凹設於該第二頂面且鄰設於該第二框架組件之該第四端,其中該第一凹陷部與該第四凹陷部互相連接,該第二凹陷部與該第三凹陷部互相連接。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框架組件具有一第一長度,該第二框架組件具有一第二長度,該第一凹陷部具有一第三長度,該第二凹陷部具有一第四長度,該第三凹陷部具有一第五長度,該第四凹陷部具有一第六長度,其中該第一長度不小於該第三長度與該第五長度之和,該第二長度不小於該第四長度與該第六長度之和。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三長度、該第四長度、該第五長度以及該第六長度之範圍分別介於5 mm至100 mm之間。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頂板之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二頂板之第二頂面與該第二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二厚度,該第一凹陷部之一頂面與該第一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三厚度,該第二凹陷部之一頂面與該第二底面之間具有一第四厚度,該第三凹陷部之一頂面與該第一底面之間具有一第五厚度,該第四凹陷部之一頂面與該第二底面之間具有一第六厚度,其中該第三厚度以及該第五厚度不大於該第一厚度之一半,該第四厚度以及該第六厚度不大於該第二厚度之一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框架組件以及該第二框架組件係以一鋁擠型方式製成。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框架組件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間,貫穿該第一本體,且連通於該第一框架組件之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其中該第二框架組件包括一第二容置空間,貫穿該第二本體,且連通於該第二框架組件之該第三端與第四端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框架結構,更包括至少一連接件,其中該第一框架組件以及該第二框架組件係透過該連接件進行連接,其中該連接件之兩相對端分別至少部分容置於該第一框架組件之該第一容置空間以及該第二框架組件之該第二容置空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承載部完全包覆該太陽能模組板體之該第一側邊,該第二承載部完全包覆該太陽能模組板體之該第二側邊。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框架結構更包括一膠體,其中該膠體設置於該第一承載部與該第一側邊之間,以及該第二承載部與該第二側邊之間。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框架結構,其中該第一頂板更包括一第一斜面,連接於該第一頂面與該第一底面之間,其中該第二頂板更包括一第二斜面,連接於該第二頂面與該第二底面之間,其中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一底板之間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二斜面與該第二底板之間具有一第二夾角,其中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之角度範圍皆介於5度至30度之間。
TW110120903A 2021-06-09 2021-06-09 框架結構 TWI7744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0903A TWI774414B (zh) 2021-06-09 2021-06-09 框架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0903A TWI774414B (zh) 2021-06-09 2021-06-09 框架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4414B true TWI774414B (zh) 2022-08-11
TW202249416A TW202249416A (zh) 2022-12-16

Family

ID=83807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0903A TWI774414B (zh) 2021-06-09 2021-06-09 框架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4414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44616U (zh) * 2017-03-17 2017-07-01 Motech Ind Inc 框架及太陽能模組
CN206575371U (zh) * 2017-03-17 2017-10-20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及太阳能模组
US9813015B1 (en) * 2016-06-29 2017-11-07 Sunpower Corporation End clamp for mounting solar module to rail
TWM557815U (zh) * 2017-12-15 2018-04-01 Motech Ind Inc 太陽能板架台以及包含該太陽能板架台之太陽能系統
TWI688199B (zh) * 2018-11-23 2020-03-1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支持結構與太陽能模組
TWM606840U (zh) * 2020-07-09 2021-01-21 新加坡商新加坡尚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具有太陽能安全發電功能的光電建材
TWM609547U (zh) * 2020-11-27 2021-03-2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支撐結構裝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13015B1 (en) * 2016-06-29 2017-11-07 Sunpower Corporation End clamp for mounting solar module to rail
TWM544616U (zh) * 2017-03-17 2017-07-01 Motech Ind Inc 框架及太陽能模組
CN206575371U (zh) * 2017-03-17 2017-10-20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及太阳能模组
TWM557815U (zh) * 2017-12-15 2018-04-01 Motech Ind Inc 太陽能板架台以及包含該太陽能板架台之太陽能系統
TWI688199B (zh) * 2018-11-23 2020-03-1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支持結構與太陽能模組
TW202021261A (zh) * 2018-11-23 2020-06-0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支持結構與太陽能模組
TWM606840U (zh) * 2020-07-09 2021-01-21 新加坡商新加坡尚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具有太陽能安全發電功能的光電建材
TWM609547U (zh) * 2020-11-27 2021-03-2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支撐結構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9416A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7873B (zh) 太陽能設備及其組裝系統
TW201320376A (zh) 用以支持太陽能電池板的框架、太陽能模組以及太陽能模組之複合式框架構件的組裝方法
US20150144179A1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50365048A1 (en) Resilient mounting assembly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KR20150031885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TWI774414B (zh) 框架結構
EP2601689A1 (en) Module for high 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s
JP2004087884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支持枠構造
ES2968621T3 (es) Diseño de marco rentable para obleas más delgadas
JP201619285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129691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50031975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TWI688200B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及其安裝方法
JP200520996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090125993A (ko) 일체형 프레넬 렌즈의 결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태양광발전모듈
JP6453074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32118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M609547U (zh) 太陽能模組支撐結構裝置
TWM621751U (zh) 框架結構
KR101327003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JP6325898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枠体
TWI737964B (zh) 重疊式太陽能發電系統與太陽能發電模組
JP6250932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架台取付け構造
KR102413135B1 (ko) 태양광 모듈 고정용 브라켓
JP6265235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