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4534B - 口罩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口罩裝置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4534B
TWI764534B TW110102539A TW110102539A TWI764534B TW I764534 B TWI764534 B TW I764534B TW 110102539 A TW110102539 A TW 110102539A TW 110102539 A TW110102539 A TW 110102539A TW I764534 B TWI764534 B TW I7645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ask body
mask
fan
ai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2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6079A (zh
Inventor
金兌埈
朴正宅
金昊重
崔碩浩
李建旺
崔致英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6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6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4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453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6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with pumps for forced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3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having means for creating a fresh air curta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62B18/025Half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8Component parts for gas-masks or gas-helmets, e.g. windows, straps, speech transmitters, signal-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3/00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 A62B23/02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 A62B7/10Respiratory apparatus with filter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9/00Component parts for respiratory or breath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口罩裝置。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包括:口罩本體;密封部,安裝在口罩本體的背面,並定義在緊貼使用者的臉部的狀態下容納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的呼吸空間;風扇模組,安裝在口罩本體的正面,並吸入外部空氣;及口罩本體蓋,結合在口罩本體的正面,並覆蓋風扇模組,口罩本體包括:空氣通道部,空氣通道部的入口與風扇模組的風扇吐出口連通,空氣通道部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與呼吸空間連通,從而將由風扇模組吸入的外部空氣引導至呼吸空間;及空氣排出口,用於將使用者呼出到呼吸空間的空氣排出到外部,出口的面積形成為大於入口的面積。

Description

口罩裝置
本發明涉及口罩裝置。
一般而言,口罩(Mask)是為了避免病菌、灰塵等的吸入或者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而遮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的裝置。
口罩為了遮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而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口罩過濾向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流入的空氣中包含的病菌、灰塵等,並使被過濾的空氣流入到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包含在空氣和空氣中的病菌、灰塵等通過包括過濾器的口罩的本體,病菌、灰塵等被口罩的本體過濾。
但是,由於外部空氣在通過口罩的本體後向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流入,使用者吐出的空氣也在通過口罩的本體後向外部流出,因而發生使用者無法順暢地呼吸的問題。最近,為了消除以上提及的呼吸的不便,開發出具有馬達、風扇、過濾器的口罩。
作為一例,在韓國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8-0092363號中公開了「口罩可拆卸用空氣淨化器及具有該空氣淨化器的口罩(習知技術1)」,在韓國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6-0129562號中公開了「空氣吸入型口罩(習知技術2)」。
在習知技術1的口罩設置有空氣淨化器,其過濾經由空氣流入口流入的外部空氣並直接向口罩的內部供應過濾後的空氣。
在習知技術2的口罩設置有空氣通道部,其從兩側方吸入被過濾器過濾的空氣並向吸入風扇供應,並且公開了一種使從所述吸入風扇吐出的空氣在口罩內部沿著形成在所述空氣通道部的上側的流動空間供應給使用者的結 構。
但是,根據習知技術1,直接向使用者供應通過空氣淨化器過濾的空氣,因此存在由於從空氣淨化器吐出的風壓而使使用者的呼吸不便的問題。
另外,通過空氣投入口供應的空氣的供應量與送風風扇的轉數相對應,因此隨著送風風扇的轉數增加,空氣的供應量也增加,但是存在由送風風扇引起的振動也一起增加的問題。
根據習知技術2,由於吸入風扇位於空氣通道部的前方,因此存在口罩的前後方向長度增加的問題。
另外,由於增加的前後方向長度,形成在空氣通道部的上方的流動空間的前後方向長度也一起增加,從而存在因空氣的流動距離增加而增加了流動阻力的問題。
另外,由於空氣的流動距離增加,存在從吸入風扇運轉後直到供應給使用者為止的時間增加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增加所供應空氣的流量的口罩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送風風扇的效率的口罩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減小由空氣的流動產生的流動噪音的口罩裝置。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減小所供應的空氣的吐出壓力的口罩裝置。
為了實現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包括:口罩本體;密封部,安裝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並定義在緊貼使用者的臉部的狀態下容納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的呼吸空間;風扇模組,安裝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並吸入外部空氣;以及口罩本體蓋,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並覆蓋所述風扇模組,所述口罩本體包括:空氣通道部,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入口與所述風扇模組的風扇吐出口連通,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與 所述呼吸空間連通,從而將由所述風扇模組吸入的所述外部空氣引導至所述呼吸空間;以及空氣排出口,用於將使用者呼出到所述呼吸空間的空氣排出到外部,所述出口的面積形成為大於所述入口的面積。
根據構成如上所述的結構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其具有如下的效果。
在本發明中,減小了向口罩裝置的呼吸空間流入的空氣的流速,並且空氣在呼吸空間內部均勻地擴散,因此能夠使使用者舒適地呼吸。
在本發明中,通過在使用者吸氣的時間點增加空氣的流量,能夠向使用者提供大量的空氣。
在本發明中,能夠減小由流動的空氣產生的噪音。
在本發明中,能夠使供應到呼吸空間的空氣均勻地擴散。
在本發明中,供應到呼吸空間的空氣被分支而供應,因此能夠減小空氣的吐出壓力。
在本發明中,通過改變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截面面積,能夠減小空氣的壓力。
在本發明中,通過改變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截面面積,能夠增加空氣的流量。
在本發明中,對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進行引導,從而能夠使在流路內產生的流動阻力最小化。
在本發明中,將空氣通道部一體地形成在口罩本體,從而能夠簡化口罩的製造工序。
在本發明中,通過使用離心風扇來使軸向長度最小化,從而能夠將口罩的尺寸設計為小型。
在本發明中,使結構元件緊貼結合,從而能夠防止產生間隙。
在本發明中,具有容易更換過濾器的優點。
在本發明中,通過過濾器蓋能夠將過濾器牢固地固定到口罩蓋。
在本發明中,相對於風扇的轉數增加了通過空氣通道部的流量,從而能夠提高風扇的效率。
在本發明中,能夠在增加流量的同時,減小可能由增加的流量產生的流動噪音。
1:口罩裝置
10:口罩本體
101:蓋結合槽
102:第一蓋結合部
103:第一托架結合部
104:支撐筋
104a:固定卡鈎
106:第二蓋結合部
107:第二托架結合部
108:掛件安裝部
108a:第一掛件安裝部
108b:第二掛件安裝部
109:感測器安裝部
110:風扇模組安裝部
112:第一固定筋
113:電纜固定筋
114:第二固定筋
116:風扇模組緊固部(側緊固部)
118:風扇模組緊固部(側緊固部)
120:空氣通道部
120A:第一空氣通道部
120B:第二空氣通道部
120a:正面部
120b:背面部
120c:頂面部(第一連接部)
120d:底面部(第二連接部)
1201:曲面部
1202:平面部
122:凹凸部
123:風扇模組插入口
124:分割部
125:托架結合槽
126:風扇模組支撐部
127:切開部
127a:第一切開部
127b:第二切開部
1271:第一空間
1272:第二空間
128:控制模組安裝部
128a:第一控制模組安裝部
128b:第二控制模組安裝部
129:空氣吐出口
129a:第一空氣吐出口
129b:第二空氣吐出口
130:電源模組安裝部
135:連接器孔
140:電池安裝部
150:空氣排出部
150a:上側面
150b:兩側面
150c:下側面
154:第一空氣排出口(空氣排出口)
155:第二空氣排出口(空氣排出口)
16:第一風扇模組
17:第二風扇模組
18:控制模組
19:電源模組
192:連接器
195:操作部
20:口罩本體蓋
21:第一過濾器安裝部
211:第一空氣吸入口(空氣吸入口)
22:第二過濾器安裝部
212,222:過濾器蓋安裝槽
221:第二空氣吸入口(空氣吸入口)
23:第一過濾器(過濾器)
24:第二過濾器(過濾器)
25:第一過濾器蓋(過濾器蓋)
250:開口
251:第一空氣流入口(空氣流入口)
251a:第一空氣流入孔(上部空氣流入孔)
251b:第二空氣流入孔(側部空氣流入孔)
251c:第三空氣流入孔(下部空氣流入孔)
26:第二過濾器蓋(過濾器蓋)
261:第二空氣流入口(空氣流入口)
261a:第一空氣流入孔(上部空氣流入孔)
261b:第二空氣流入孔(側部空氣流入孔)
261c:第三空氣流入孔(下部空氣流入孔)
262:結合凸起
30:密封拖架
301:密封插入部
302:固定引導件
304:第一本體結合部
305:第二本體結合部
306:托架插入部
40:密封部
400a:結合部
400b:緊貼部
400c:側面部
401:托架插入槽
404:第一安置槽(安置槽)
405:貫通孔
406:第二安置槽(安置槽)
A,B,C,D:空氣的流動方向
S:呼吸空間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l1:第一虛擬線
l2:第二虛擬線
l3,l4:虛擬線
θ:角度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左側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右側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視圖;
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仰視圖;
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和圖7是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運轉時的空氣的流動的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前方分解圖;
圖9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本體的前方立體圖;
圖10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方分解圖;
圖1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視圖;
圖12是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相對於轉數變化的流量變化的圖表;
圖13是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相對於流量變化的噪音變化的圖表;
圖14是沿圖9的14-14線剖開的口罩本體的橫剖視圖;
圖15是顯示基於空氣通道部的形狀差異的流量與噪音之間的關係的圖表;以及
圖16是顯示基於空氣通道部的形狀差異的風扇的轉數與流量之間的關係的圖表。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左側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右側立體圖;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視圖;圖4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仰視圖。
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可以包括口罩本體10和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口罩本體蓋20。
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相結合。通過將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相結合,能夠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 之間形成內部空間。在所述內部空間可以配置有用於驅動口罩裝置1的結構元件。所述內部空間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與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之間。可以由口罩本體10定義口罩裝置1的背面,而口罩本體蓋20定義口罩裝置1的正面。
口罩裝置1的後方定義為與使用者的臉部相對的口罩裝置1的背面所在的方向,口罩裝置1的前方為所述後方的相反方向,其定義為向外部露出的口罩裝置的正面所在的方向。
口罩裝置1還可以包括密封托架30和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密封托架30的密封部40。
密封托架30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從而能夠將密封部40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此外,當密封托架30從口罩本體10的背面分離時,密封部40能夠從口罩本體10脫離。
密封部40利用密封托架30支撐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並可以在密封部40與口罩本體10的背面之間定義用於呼吸的呼吸空間S。密封部40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並通過覆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能夠限制外部空氣向呼吸空間S流入。
口罩本體蓋20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可以位於口罩本體蓋20的右側,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可以位於口罩本體蓋20的左側。
以配戴在使用者的臉部的口罩裝置1為基準定義左側方向(左側)和右側方向(右側)。亦即,在使用者配戴口罩裝置1的狀態下,將使用者的右側定義為口罩裝置1的右側,將使用者的左側定義為口罩裝置1的左側。
並且,以配戴在使用者的臉部的口罩裝置1為基準定義上側方向(上方)和下側方向(下方)。
可以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安裝有第一過濾器蓋25,而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安裝有第二過濾器蓋26。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的內側可以配置有過濾器23、24(參照圖5),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覆蓋所述過濾器。
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分別結合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例如,第一過濾器蓋25 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分別與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干涉配合。
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各自可以包括正面部和沿著所述正面部的邊緣或背面邊緣向後側延伸的側面部。
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各自的側面部可以由四個側面構成,所述四個側面可以包括上側面、下側面、左側面以及右側面。
在第一過濾器蓋25的側面部可以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空氣流入口(a first air inlet)251。在第二過濾器蓋26的側面部也可以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空氣流入口(a second air inlet)261。
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安裝了第一過濾器蓋25的狀態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可以形成為向外部露出。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安裝了第二過濾器蓋26的狀態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形成為向外部露出。
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和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形成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的側面。雖未圖示,但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和第二空氣流入口261也可以分別形成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的正面部。
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和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形成在從將所述側面部進行二等分的線更靠近所述正面部的位置處。
在第一過濾器蓋25的側面部設置有複數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的情況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可以包括形成在右側面的第一空氣流入孔(suction hole)251a、形成在左側面的第二空氣流入孔251b以及形成在上側面的第三空氣流入孔251c。
與此同樣地,在第二過濾器蓋26的側面部設置有複數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的情況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包括形成在左側面的第一空氣流入孔261a、形成在右側面的第二空氣流入孔261b以及形成在上側面的第三空氣流入孔261c。
另外,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中的任意一個可以形成有開口250,開口250可以形成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中的任意一個的邊緣。此外,在開口250可以安裝有用於控制口罩裝置1的運轉的操作部195。在本實施例中,以操作部195安裝在第一過濾器蓋25的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操作部195可以作為用於接通/關閉口罩裝置1的電源的操作開關。操作部195在安裝在開口250的狀態下,可以露出到口罩裝置1的前方。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掛件安裝部108。掛件安裝部108可以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和右側。
亦即,掛件安裝部108可以包括: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右側;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
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和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分別在口罩本體10的上下方向上可以隔開設置有複數個。詳細而言,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可以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右側上方和右側下方,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可以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上方和左側下方。
在掛件安裝部108可以安裝有用於維持口罩裝置1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的狀態的帶。
例如,帶的兩端部可以將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和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相連接,或者可以將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的兩個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和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的兩個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分別相連接。
在前者的情況下,所述帶將呈包覆使用者的後腦部的形態;在後者的情況下,所述帶將呈掛在使用者的兩側耳部的形態。
掛件安裝部108可以由切開口罩本體10的一部分形成。因此,空氣也可以通過形成在掛件安裝部108的間隙向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的內部空間流入。
詳細而言,通過掛件安裝部108流入到所述內部空間的外部空氣可以冷卻所述內部空間配置的電子部件。此外,通過冷卻所述電子部件而溫度上升的空氣可以再次通過掛件安裝部108向口罩本體10的外部排出。此外,為了限制通過掛件安裝部108流入到所述內部空間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流入,口罩裝置1的內部可以具有密封結構。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將被過濾的空氣向呼吸空間供應的空氣吐出口129。使用者可以吸入通過空氣吐出口129供應到所述呼吸空間的被過濾的空氣而進行呼吸。
空氣吐出口129可以包括:第一空氣吐出口129a,將流入到第一空氣流入口251而被過濾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吐出;第二空氣吐出口129b, 將流入到第二空氣流入口261而被過濾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吐出。
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第一空氣吐出口129a可以配置在右側,第二空氣吐出口129b可以配置在左側。流入到第一空氣流入口251的空氣可以在通過過濾器23後向第一空氣吐出口129a流動。流入到第二空氣流入口261的空氣可以在通過過濾器24後向第二空氣吐出口129b流動。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將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向外部空間排出的空氣排出口154、155。空氣排出口154、155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下部。
空氣排出口154、155可以包括: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端;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底面。
詳細而言,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端可以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筋,可以將由所述筋定義的面定義為口罩本體10的底面。
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可以形成供空氣穿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並朝向第二空氣排出口155下降流動的流動空間。
在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和第二空氣排出口155中的一個以上可以形成有單向閥。利用所述單向閥能夠防止外部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流入,或者通過第二空氣排出口155排出的空氣逆流的現象。
所述單向閥可以位於第一空氣排出口154與第二空氣排出口155之間的流動空間內。
作為一例,可以設置具有與第一空氣排出口154的大小和形狀對應的大小和形狀的扁平的活頁瓣(flap)狀的單向閥。
詳細而言,所述活頁瓣的上端與第一空氣排出口154的上側邊緣相連接,當使用者呼氣時,所述活頁瓣會彎曲或轉動而開放第一空氣排出口154,當使用者吸氣時,所述活頁瓣緊貼到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從而能夠防止外部空氣或被排出的空氣再流入到呼吸空間的現象。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感測器安裝部109。在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安裝有用於從所述呼吸空間獲取各種資訊的感測器。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上部。考慮到在使用者呼吸時能夠恆定地感測出所述呼吸空間的壓力變化的位置,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上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連接器孔135。連接器孔135可以理解為設置用於向口罩裝置1進行供電的連接器192的開口。連接器孔135可以形成在 口罩本體10的左側邊緣和右側邊緣中的任意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操作部195和連接器192連接在後述的電源模組19(參照圖5),因而連接器孔135可以設置在與設置有電源模組19的位置相應的口罩本體10的左側及右側中的任意一側。
以下,基於分解立體圖對口罩裝置1的結構元件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5,本發明的口罩裝置1可以包括口罩本體10、口罩本體蓋20、密封托架30、以及密封部40。
詳細而言,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可以彼此結合而形成口罩裝置1的外形。
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可以形成有用於容置用於使口罩裝置1進行運轉的結構元件的內部空間。密封托架30和密封部40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並在使用者的臉部與口罩本體10之間形成呼吸空間,能夠防止外部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流入。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蓋結合槽101。蓋結合槽101可以沿著口罩本體10的正面邊緣形成。蓋結合槽101可以形成為具有階級。蓋結合槽101可以與口罩本體蓋20的邊緣對應地形成。蓋結合槽101可以形成為由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一部分向後方凹陷。通過將口罩本體蓋20朝向口罩本體10的蓋結合槽101移動,能夠在蓋結合槽101插入口罩本體蓋20。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一蓋結合部102。在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支撐口罩本體蓋20的上部。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上部。
例如,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由能夠結合卡鈎的結構構成。在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可以形成有結合在第一蓋結合部102的卡鈎。
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設置有複數個,所述卡鈎也與第一蓋結合部102對應地設置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設置在左側和右側。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稱為上側蓋結合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一托架結合部103。
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支撐密封托架30的上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上部。例如,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形成為從口罩本體10的背面向後方凸出的卡鈎形狀。在密封托架30可以形成有結合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的第一本體結合部304。
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可以與複數個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對應地設置有複數個。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支撐筋104。
支撐筋104可以形成為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當在口罩本體10結合口罩本體蓋20時,支撐筋104可以接觸到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
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可以利用支撐筋104抵抗沿著前後方向作用的外力。支撐筋104可以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設置有複數個。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二蓋結合部106。
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支撐口罩本體蓋20的下部。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部以卡鈎形態凸出。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設置在左側和右側。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定義為下側蓋結合部。
在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可以形成有用於結合第二蓋結合部106的卡鈎卡止部,所述卡鈎卡止部可以分別形成在口罩本體蓋20的左側和右側。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二托架結合部107。
在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支撐密封托架30的下部。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形成為由口罩本體10呈開口。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下部。例如,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定義為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貫穿孔。
在密封托架30可以形成有插入到第二托架結合部107的第二本體結合部305。第二托架結合部107設置有複數個,第二本體結合部305也可以與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對應地設置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設置在左側和右側。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定義為下側托架結合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以上提及的感測器安裝部109。
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由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一部分向前方凸出 的筋狀構成。詳細而言,感測器安裝部109由沿著感測器的邊緣包圍的筋形態構成,在感測器安裝部109的內部形成有用於設置感測器的設置空間。
在相當於感測器安裝部109的內側的口罩本體10形成有用於使所述設置空間和所述呼吸空間相連通的孔。配置在所述設置空間的感測器包括壓力感測器,所述壓力感測器可以通過所述孔感測所述呼吸空間的壓力資訊。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風扇模組安裝部110。
風扇模組安裝部110可以包括: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用於安裝第一風扇模組16;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用於安裝第二風扇模組17。
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和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詳細而言,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配置在口罩本體10的右側,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配置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
第一風扇模組16和第二風扇模組17可以分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和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空氣通道部120。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
在空氣通道部120的內部可以形成有能夠使空氣通過的流路。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包括:第一空氣通道部,連接在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第二空氣通道部,連接在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
為使所述第一空氣通道部和所述第二空氣通道部位於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與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之間,所述第一空氣通道部和所述第二空氣通道部可以分別配置在與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中心相鄰的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的邊緣和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的邊緣。
並且,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和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構成為,以經過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中心的垂直面(或者垂直線)為基準呈對稱的形狀。與此相同地,第一空氣通道部和第二空氣通道部也可以構成為,以經過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中心的垂直面或垂直線為基準呈對稱的形狀。
空氣通道部120的一端部與風扇模組16、17的吐出口相連通,從而使外部空氣向空氣通道部120的內部流入。此外,空氣通道部120的另一端部與空氣吐出口129相連通,從而使流入到空氣通道部120的外部空氣向呼吸空間S吐出。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包括用於安裝控制模組18的控制模組安裝部128。空氣通道部120的正面一部分由可以安置控制模組18的平面形成,將所述平面定義為控制模組安裝部128。控制模組安裝部128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模組安裝部128a(參照圖9),形成在第一空氣通道部的正面;第二控制模組安裝部128b(參照圖9),形成在第二空氣通道部的正面。在第一控制模組安裝部128a和第二控制模組安裝部128b可以固定有一個控制模組18,或者複數個控制模組可以分別固定在第一控制模組安裝部128a和第二控制模組安裝部128b。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安裝電源模組19的電源模組安裝部130。
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和右側中的任意一側。
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位於風扇模組安裝部110的側方。具體而言,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設置在風扇模組安裝部110與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之間。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可以定義為在配戴時與使用者的耳部相鄰的端部。此外,在設置有電源模組安裝部130的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可以佈置連接器孔135。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安裝電池的電池安裝部140。
電池安裝部14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的中央。電池安裝部140可以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並以包覆所述電池的方式形成。
例如,電池安裝部140可以包括:一對引導筋,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連接筋,將所述一對引導筋的前端部相連接。此外,可以在由所述一對引導筋和所述連接筋定義的電池容置空間安裝所述電池。
所述電池從所述電池容置空間的上側向下側移動而插入到電池容置空間,並可以向逆方向移動而進行分離。插入到電池安裝部140的電池的下部可以被後述的空氣排出部150支撐。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空氣排出部150。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下部。空氣排出部150形成用於使從第一空氣排出口154朝向第二空氣排出口155流動的空氣流動的 流動空間。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形成為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此外,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呈拱形且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延伸,或者彎曲多次而延伸。
當在口罩本體10結合口罩本體蓋20時,空氣排出部150的前端部接觸到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從而劃分口罩本體10的內部空間和流動空間。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定義流動空間的頂面及兩側面,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可以定義流動空間的正面。此外,口罩本體10的正面可以定義流動空間的背面,形成有第二空氣排出口155的口罩本體10的底面可以定義流動空間的底面。
空氣排出部150的頂面可以支撐電池的下端。由拱形或隧道形狀構成的空氣排出部150的兩側下端連接在口罩本體10的底面,口罩本體10的底面可以由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端向前方延伸的筋進行定義。
蓋結合槽101沿著形成口罩本體10的底面的筋的前端凹陷形成,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下端結合在蓋結合槽101。
在定義流動空間的背面的口罩本體10的正面可以形成有第一空氣排出口154。
如上所述,口罩本體蓋20可以包括一對過濾器安裝部21、22。
過濾器安裝部21、22可以形成為由口罩本體蓋20的正面朝向背面凹陷規定深度。在凹陷形成的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內側容置過濾器23、24,在容置有過濾器23、24的狀態下,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邊緣可以安裝過濾器蓋25、26。
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可以形成有空氣吸入口211、221。空氣吸入口211、221可以與形成在風扇模組16、17的正面的風扇吸入口相連通。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邊緣可以具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從正面越靠近背面時其越向直徑減小的方向傾斜。
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側面可以形成有用於固定過濾器蓋25、26的過濾器蓋安裝槽212、222。在過濾器蓋25、26可以形成有插入到過濾器蓋安裝槽212、222的結合凸起。雖然圖5中僅顯示形成在左側的過濾器蓋26的結合凸起262,但是在右側的過濾器蓋25也形成有與之相同的結合凸起。
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空氣吸入口211、221的背面邊緣與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之間可以設置有用於密封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覆空氣吸入口211、221和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的邊緣,從而能夠防止外部空氣流入。
作為另一種方法,也可以代替設置所述密封件,而是在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邊緣形成有節流孔,並使節流孔緊貼在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邊緣,從而防止外部空氣流入。所述節流孔可以理解為沿著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邊緣向後方延伸或凸出的引導筋。
過濾器安裝部21、22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設置在口罩本體蓋20的右側;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設置在口罩本體蓋20的左側。
可以將形成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的空氣吸入口定義為第一空氣吸入口211,將形成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的空氣吸入口定義為第二空氣吸入口221。
過濾器23、24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23,容置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的內側;第二過濾器24,容置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的內側。
過濾器蓋25、26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蓋25,安裝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第二過濾器蓋26,安裝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在第一過濾器蓋25可以形成有用於使外部空氣流入的複數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在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形成有用於使外部空氣流入的複數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
控制模組18可以稱為第一電路部件,電源模組19可以稱為第二電路部件。
風扇模組16、17可以包括風扇、風扇馬達以及容置所述風扇和所述風扇馬達的風扇殼體。所述風扇殼體可以形成有用於使空氣向風扇流入的風扇吸入口和用於吐出被風扇強制流動的空氣的風扇吐出口。
所述風扇包括從口罩本體蓋20的前方吸入空氣並向口罩本體10的側方吐出的離心式風扇,但是並不排除軸流式風扇或橫流式風扇。
流入到第一空氣流入口251並穿過了第一過濾器23的空氣被吸入到第一空氣吸入口211。此外,流入到第二空氣流入口261並穿過了第二過濾器24的空氣被吸入到第二空氣吸入口221。
第一風扇模組16的風扇吐出口與第一空氣通道部相連通,從而 向所述呼吸空間吐出空氣;第二風扇模組17的風扇吐出口與第二空氣通道部相連通,從而向所述呼吸空間吐出空氣。
控制模組18可以控制口罩裝置1的運轉。控制模組18可以固定在控制模組安裝部128。
控制模組18可以包括通信模組以收發各種資訊。控制模組18可以包括資料儲存模組以儲存各種資訊。
控制模組18可以控制風扇模組16、17的運轉。詳細而言,控制模組18可以基於從感測器感測出的資訊控制風扇模組16、17的運轉。
控制模組18可以與電源模組19、風扇模組16、17以及電池電連接而進行聯動。
電源模組19可以從外部接受供電。電源模組19可以包括用於對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電路。電源模組19可以包括連接器192(參照圖10)和操作部195。因此,控制模組18可以利用電池電源或通過連接器192被供應外部電源而進行運轉。
電源模組19可以通過操作部195的操作控制向口罩裝置1供電。詳細而言,電源模組19可以控制從電池向控制模組18和風扇模組16、17供電。
密封部40可以利用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從而緊貼到使用者的臉部。
在密封部40的作用下,口罩本體10的背面可以從使用者的臉部隔開。
密封托架30可以由形成為封閉的環形狀。
密封部40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密封托架30。
並且,密封托架30以能夠從口罩本體10分離的方式結合,從而能夠將密封托架30從口罩本體10分離。利用這樣的結構,可以僅分離密封托架30,或者將密封部40和密封托架30的結合體從口罩本體10分離,從而僅清洗密封托架30或將密封托架30和密封部40都進行清洗。
在將密封部40結合在密封托架30後,當將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時,能夠使密封部40穩定地固定在口罩本體10。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與密封部40結合的密封插入部301。密封插入部301可以形成為扁平的帶狀,從而插入到形成在密封部40的內側邊緣的 槽。密封插入部301可以理解為密封托架30的本體。詳細而言,密封部40的內側邊緣由分成兩個部分的密封唇(seal lips)形狀構成,並且可以理解為,通過將密封插入部301插入到密封唇之間而使密封部40與密封托架30相結合。
密封插入部301可以形成為,其厚度從內側邊緣到外側邊緣逐漸減小的形態。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固定引導件302。固定引導件302可以沿著密封插入部301的內側邊緣形成。固定引導件302可以產生設定密封插入部301插入到形成在密封部40的內側邊緣的槽的限度的功能。亦即,由固定引導件302確定密封部40的內側邊緣的固定位置。
當密封部40的內側邊緣與固定引導件302接觸時,可以視為密封插入部301已經完全插入到密封部40的密封唇。固定引導件302可以設計為其厚度大於密封插入部301的內側邊緣厚度。
由密封插入部301和固定引導件302構成的部分可以定義為托架本體。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結合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的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可以設置在密封托架30的上部。設置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的位置和數量可以與第一托架結合部103相對應。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可以稱為上側本體結合部。例如,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可以形成為卡止固定形狀,用於卡止固定由卡鈎形狀形成的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結合在第二托架結合部107的第二本體結合部305。第二本體結合部305可以設置在密封托架30的下部。第二本體結合部305可以設置在與第二托架結合部107相對應的位置,並設置有對應的數量。第二本體結合部305可以稱為下側本體結合部。例如,第二本體結合部305可以形成為從密封插入部301向前方凸出的卡鈎形狀。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從托架本體的內側邊緣延伸並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托架插入部306。托架插入部306插入到口罩本體10上形成的切開部127(參照圖10),從而遮蔽切開部127的一部分邊緣。
切開部127可以理解為與空氣通道部120相連通以供空氣通過的開口。在切開部127的一側邊緣,具體而言在外側邊緣可以放置托架插入部306。
以上說明的空氣吐出口129可以理解為,在托架插入部306插入 到切開部127的一側的狀態下,未被托架插入部306遮擋的切開部127的其餘部分。
因此,當托架插入部306插入或結合在切開部127的一側而遮蔽切開部127的一側時,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通道部120與托架插入部306之間並向空氣吐出口129流動。
托架插入部306可以執行在形成空氣通道部120的一面的同時還將密封托架30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功能。詳細而言,密封托架30的上部可以利用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上部,密封托架30的下部利用第二本體結合部305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下部,密封托架30的中間部分利用托架插入部306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中間部分。
密封部40可以由具有彈性的材質形成。密封部40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並可以沿著使用者的臉部輪廓變形。密封部40可以形成為封閉的環形狀。密封部40可以形成為能夠覆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
密封部40可以包括:結合部400a,結合在口罩本體10;側面部400c,從結合部400a朝向使用者的臉部延伸;緊貼部400b,從側面部400c的端部彎折並朝向結合部400a延伸(參照圖5)。
緊貼部400b為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的部分,側面部400c和緊貼部400b可以構成小於90度的角度,從而在側面部400c與緊貼部400b之間形成空間。
在結合部400a的內側可以形成有第一開口,在緊貼部400b的內側可以形成有第二開口。
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開口可以由使用者的鼻部的正面和嘴部所在的主開口、以及從所述主開口的上端延伸並位於使用者的鼻樑部的副開口構成。
並且,緊貼在所述主開口的下部(亦即使用者的顎部正面的部分)可以設計為比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頰部正面的部分更靠近口罩本體10。
並且,在緊貼部400b形成有複數個通氣孔(未圖示),從而能夠使使用者的臉頰部充滿濕氣的現象最小化。所述複數個通氣孔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大小,作為一例,通氣孔可以形成為從緊貼部400b的內側邊緣越靠近外側邊緣其直徑越大。
空氣吐出口129和空氣排出口154、155可以位於第一開口的內側,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可以位於第二開口的內側。
密封部40位於使用者的臉部與口罩本體10之間,並在密封部40的結合部400a、緊貼部400b以及側面部400c的內側定義呼吸空間S。
密封部40可以包括托架插入槽401。托架插入槽401可以構成為能夠使密封托架30的密封插入部301插入其中。托架插入槽401可以形成在密封部40的結合部400a。托架插入槽401可以形成在結合部400a的內側邊緣。密封托架30的密封插入部301可以插入到形成在結合部400a的托架插入槽401,從而使密封部40和密封托架30彼此結合。
密封部40可以包括:安置槽404、406,用於安置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和托架插入部306;以及貫通孔405,用於供第二本體結合部305貫穿。安置槽404、406和貫通孔405可以形成在結合部400a。安置槽404、406可以包括:第一安置槽404,所形成的第一安置槽404的數量和位置與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相對應;第二安置槽406,所形成的第二安置槽406的數量和位置與托架插入部306相對應。所形成的貫通孔405的數量和位置可以與第二本體結合部305相對應。
當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第二本體結合部305以及托架插入部306插入到安置槽404、406和貫通孔405時,密封部40和密封托架30可以緊貼結合。圖6和圖7是顯示在使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運轉時的空氣的流動的示意圖。
參照圖6和圖7,本發明的口罩裝置1可以通過形成在過濾器蓋25、26的空氣流入口251、261吸入外部空氣。吸入到口罩裝置1的外部空氣的流動方向用A表示。
由於構成多個空氣流入口251、261以從各個方向吸入空氣,所以能夠增加外部空氣的流入量。
例如,空氣流入口251、261可以包括:上部空氣流入孔251a、261a,用於吸入在過濾器蓋25、26的上部流動的空氣;側部空氣流入孔251b、261b,用於吸入在過濾器蓋25、26的側方流動的空氣;下部空氣流入孔251c、261c,用於吸入在過濾器蓋25、26的下部流動的空氣。側部空氣流入孔251b、261b可以形成在過濾器蓋25、26的左側和右側中的任意一側或兩側。
由於形成有空氣流入口251、261的過濾器蓋25、26分別配置在口罩裝置1的正面左側和右側,因而能夠從口罩裝置1的正面左右側順暢地吸入外部空氣。
通過空氣流入口251、261流入的外部空氣可以在穿過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內側安裝的過濾器23、24的過程中過濾雜質。在將過濾器蓋25、26從口罩裝置1分離後,可以更換過濾器23、24。
穿過了過濾器23、24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吸入口211、221向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流入。由於形成有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過濾器安裝部21、22和風扇模組16、17以彼此緊貼的狀態組裝,因而能夠防止穿過了過濾器的空氣向外部洩漏,或者外部空氣從過濾器安裝部21、22和風扇模組16、17之間流入。
通過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吐出口排出的空氣可以在穿過空氣通道部120後,通過空氣吐出口129向呼吸空間S流入。將通過空氣吐出口129向呼吸空間S流入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用B表示。
呼吸空間S可以由口罩本體10和密封部40進行定義。當將口罩本體10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時,密封部40緊貼到口罩本體10和使用者的臉部,從而能夠形成與外部空間分開的獨立的呼吸空間。
在使用者吸入通過空氣吐出口129供應的被過濾的空氣後,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排出口154、155向外部空間排出。
如上所述,空氣排出口154、155包括與呼吸空間相連通的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和與外部空間相連通的第二空氣排出口155,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和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可以利用由空氣排出部150定義的流動空間來彼此連通。亦即,使用者呼出的空氣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被引導至流動空間。將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向流動空間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用C表示。
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引導到流動空間的空氣可以通過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向外部空間排出。將通過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向外部空間排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用D表示。
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前方分解圖;圖9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前方立體圖;圖10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方分解圖。
參照圖8至圖10,本發明的口罩裝置1可以通過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的結合來形成其外形。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可以形成用於容納風扇模組16、17、電源模組19、控制模組18以及電池(未圖示)中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的內部空間。
在內部空間容納的風扇模組16、17、電源模組19、控制模組18以及電池中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作為另一種方法,也可以是風扇模組16、17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而電源模組19、控制模組18、電池固定在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
密封部40可以通過密封托架30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在密封部40的內側形成有呼吸空間S,當密封部40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時,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容納在呼吸空間S。
呼吸空間S與口罩本體10的空氣吐出口129和空氣排出口154、155連通。通過空氣吐出口129流入到呼吸空間S的空氣被使用者吸入,而在使用者呼氣時聚集到呼吸空間S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排出口154、155排出到外部空間。
密封部40可以在口罩本體10與使用者的臉部之間變形,從而緊貼在口罩本體10與使用者的臉部之間。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支撐筋104。支撐筋104使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以隔開的狀態結合。在本實施例中,支撐筋104還可以包括用於支撐控制模組18的一側的固定卡鈎104a。詳細而言,固定卡鈎104a可以卡在控制模組18的上端,使得控制模組18的上部被支撐筋104支撐。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風扇模組安裝部110。
風扇模組安裝部110可以包括第一固定筋112和第二固定筋114。第一固定筋112和第二固定筋114可以分別支撐風扇模組16、17的頂面和底面。第一固定筋112和第二固定筋114可以形成為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並且可以在第一固定筋112與第二固定筋114之間容置風扇模組16、17。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位於第一固定筋112和第二固定筋114的一端部,而用於固定風扇模組16、17的一部分的緊固部可以位於第一固定筋112和第二固定筋114的另一端部。
風扇模組安裝部110可以包括電纜固定筋113。電纜固定筋113 可以設置在第一固定筋112頂面和口罩本體10的正面。設置電纜固定筋113可以用於固定從控制模組18朝向風扇模組16、17、電源模組19等延伸的電纜。
電纜固定筋113可以包括:第一電纜固定筋,設置在第一固定筋112的頂面或第二固定筋114的底面;第二電纜固定筋,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
所述第一電纜固定筋和所述第二電纜固定筋在口罩本體10的寬度方向上彼此隔開。此外,所述第一電纜固定筋和所述第二電纜固定筋可以向彼此交叉的方向凸出,並且可以沿口罩本體10的寬度方向延伸。電纜的一部分可以由所述第一電纜固定筋固定,而其餘部分可以由所述第二電纜固定筋固定。
風扇模組安裝部110可以包括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可以設置有複數個。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是用於支撐安裝在風扇模組安裝部110的風扇模組16、17的邊緣的部件,貫通風扇模組16、17的邊緣的緊固構件可以插入到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中。
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可以形成為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凸出。在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可以形成有用於插入緊固構件的緊固孔。或者,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可以由彼此相對的一對緊固筋形成,所述緊固構件可以插入到形成在所述一對緊固筋之間的空間。
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可以包括一個側緊固部116和另一個側緊固部118。該一個側緊固部116和該另一個側緊固部118可以沿與口罩本體10的寬度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彼此隔開設置,以支撐風扇模組16、17的側端部的上側和下側邊緣。
在風扇模組緊固部116、118可以形成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可以形成為從風扇模組安裝部110的外側邊緣(靠近口罩本體的側端部的邊緣)到內側邊緣(靠近口罩本體的中心的邊緣)向上傾斜。因此,風扇模組16、17可以沿著所述傾斜面從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向中心側滑動,從而緊貼到空氣通道部120的吸入端。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由設置在口罩本體10正面的正面部120a、與正面部120a相對並設置在口罩本體10背面的背面部120b、以及連接正面部120a和背面部120b的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構成。
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可以從正面部120a的上端和下端向與正面部120a交叉的方向延伸,並且還可以定義為位於上方的第一連接部120c和位於下方的第二連接部120d。此外,背面部120b可以理解為呈開口的面,並且可以理解為表示切開部127。
正面部120a還可以由曲面部1201和平面部1202構成,如上所述,平面部1202還可以定義為控制模組安裝部128。
另外,空氣通道部120的側面部呈開口,外部空氣通過所述開口的側面部流入,並且風扇模組16、17的吐出口與所述開口的側面部相接,因此,所述開口的側面部可以定義為風扇模組插入口123(參照圖14)。或者,所述開口的側面部也可以定義為形成在空氣通道部120內部的空氣流路的入口。
背面部120b的一部分由托架插入部306遮蔽,除了被托架插入部306遮蔽的部分以外的背面部120b的其餘部分定義為空氣吐出口129。
詳細而言,空氣通道部120的側面部(亦即風扇模組插入口123的前端)與正面部120a的一側端連接,風扇模組插入口123的後端與背面部120b的一側端連接。
此外,正面部120a的另一側端可以與背面部120b的另一側端連接,因此空氣通道部120可以構成為具有一個側面部的形狀。
正面部120a可以形成為由口罩本體10的一部分向前方凸出。
另外,在平面部1202的背面可以形成有凹凸部122。
凹凸部122可以是從平面部1202的背面凸出並沿上下方向延伸,並且在口罩本體10的寬度方向(側方向)上隔開配置的複數個凸起或筋。
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通道部120流入到呼吸空間。詳細而言,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在曲面部1201與托架插入部306之間層流流動。在由風扇模組16、17強制流動的空氣的流速的作用下,穿過曲面部1201與托架插入部306之間的空氣可以進行層流流動。
進行層流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可以被曲面部1201引導,從而朝向平面部1202的凹凸部122流動。進行層流流動的空氣可以在穿過平面部1202的凹凸部122的過程中改變為亂流流動。
利用凹凸部122從層流流動轉換為亂流流動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吐出口129向呼吸空間吐出。當利用凹凸部122從層流流動轉換為亂流流動時, 在使穿過空氣吐出口129供應到呼吸空間的空氣的流量增加的同時還能減小噪音。此外,從層流流動轉換為亂流流動的空氣具有非常強的擴散效果,因此能夠有效地供應到呼吸空間。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包括分割部124。分割部124可以從正面部120a的背面凸出,並沿著所吸入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延伸。此外,複數個分割部124可以在正面部120a的上下方向上隔開配置。其結果,穿過空氣通道部120的空氣可以被複數個分割部124分割為複數個流路並向呼吸空間流入。
分割部124可以從與正面部120a的外側側端部(形成有風扇模組插入口的邊緣)在空氣的流動方向上隔開規定距離的位置延伸至正面部120a的內側側端部。
分割部124可以包括托架結合槽125。密封托架30的托架插入部306可以置於托架結合槽125。
托架結合槽125可以由分割部124的端部凹陷或具有臺階界定。當托架插入部306置於托架結合槽125時,托架插入部306的邊緣可以被分割部124支撐。切開部127可以由托架結合槽125劃分為供托架插入部306插入的第二空間1272和供空氣吐出的第一空間1271。
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包括風扇模組支撐部126。風扇模組支撐部126可以在空氣通道部120的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分別形成為向空氣通道部120的中心方向凹陷或具有臺階(參照圖9)。風扇模組支撐部126的外側端部產生防止風扇模組16、17通過風扇模組插入口123過度地插入到空氣通道部120的內側的凸塊的功能。此外,如圖所示,風扇模組支撐部126的內側端部傾斜地形成而產生支撐托架插入部306的支撐臺的功能。因此,風扇模組支撐部126還可以定義為托架支撐部。
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可以分別與第一固定筋112和第二固定筋114連接。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切開部127。切開部127可以由切開口罩本體10的背面定義。切開部127可以理解為,為了將設置在口罩本體10的空氣通道部120和呼吸空間S相連接,將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一部分切開而形成的開口。雖然在本說明中稱為切開部,但是其也可以定義為開口(opening)或孔(hole)等,所述切開部可以理解為空氣通道部120的出口。
如圖9所示,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包括第一空氣通道部120A和第二空氣通道部120B,如圖11所示,切開部127可以包括:第一切開部127a,與第一空氣通道部120A相連通;第二切開部127b,與第二空氣通道部120B相連通。第一切開部127a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位於左側和右側中的任意一側,而第二切開部127b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位於左側和右側中的另一側。
更詳細而言,第一空氣通道部120A和第一切開部127a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中心與第一風扇模組16之間,第二空氣通道部120B和第二切開部127b可以位於口罩本體的中心與第二風扇模組17之間。
切開部127可以包括:第一空間1271,與空氣吐出口129對應;第二空間1272,被密封托架30的托架插入部306遮蔽。第一空間1271可以定義為空氣流動的吐出空間。第二空間1272可以定義為放置托架插入部306的安裝空間。
通過在第二空間插入托架插入部306,不僅能夠得到穩定地支撐密封部40的中央部分的效果,還能夠得到空氣流路的延伸效果。
詳細而言,當在第二空間1272放置托架插入部306而遮蔽第二空間1272時,雖然空氣通道部120的吐出口面積減小,但是具有使空氣流動通路進一步向使用者的鼻部方向延伸而變長的效果。因此,所吸入的空氣的大部分將集中到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並能夠使向使用者的臉頰側分散的空氣的量最小化。
在本實施例中,雖然將背面部120b劃分為第一空間1271和第二空間1272,但是在未放置托架插入部306的結構中,第二空間1272也可以與第一空間1271一起定義為空氣吐出口129的一部分。亦即,可以理解為背面部120b整體作為空氣吐出口129。
另外,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部凸出形成的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形成用於向外部空間排出空氣的流動空間。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包括上側面150a、下側面150c以及兩側面150b。上側面150a、下側面150c以及兩側面150b可以形成為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上側面150a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頂面,下側面150c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底面,兩側面150b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兩側面。
圖1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視圖;圖12是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相對於轉數變化的流量變化的圖表;圖13是顯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相對於流量變化的噪音變化的圖表。
參照圖11至圖13,本發明的空氣通道部120可以形成為其流動截面面積從風扇模組插入口123朝向空氣吐出口129而增大。
風扇模組插入口123可以定義為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空氣吐出口129可以定義為空氣通道部120的出口側。空氣通道部120可以構成為其流動截面面積從入口側朝向出口側增大的形狀。
或者,可以構成為空氣通道部120的出口的截面面積形成為大於入口的截面面積。此外,所述出口的內側邊緣的長度可以形成為長於外側邊緣的長度。換言之,靠近口罩裝置的中心的內側側端部的長度可以形成為大於靠近口罩裝置的側端部的外側側端部的長度。
所述流動截面面積可以由表示正面部120a與背面部120b之間的長度的高度以及表示頂面部120c與底面部120d之間的長度的寬度定義。在本實施例中,空氣通道部120可以構成為使作為頂面部120c與底面部120d之間的長度的寬度增加。
利用從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朝向出口側增加的寬度,出口側的流動截面面積可以形成為大於入口側的流動截面面積。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寬度定義為第一寬度W1,出口側寬度定義為第二寬度W2。第二寬度W2可以形成為大於第一寬度W1。可以將空氣通道部120的流動截面面積從入口側朝向出口側增加的結構稱為擴散器(diffuser)結構或擴散管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結構,在出口側的空氣的流速低於在入口側的空氣的流速,因此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在其吐出壓力減小的狀態下向使用者供應。亦即,由於減小了呼吸空間中的壓力,因而具有使用者的呼吸變得順暢的優點。
本發明可以包括在從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吐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第一虛擬線l1、以及與從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向出口側延伸的頂面部120c或底面部120d平行地延伸的第二虛擬線l2。所述第二虛擬線可以形成為相對於第一虛擬線具有預定角度θ。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定角度可以構成為20度以上且40度以下。由所述第一虛擬線和所述第二虛擬線構 成的角度可以稱為擴散角度。
穿過空氣通道部120的空氣從以第一寬度W1形成的入口側向以第二寬度W2形成的出口側流動,利用所增加的流動截面面積有效地降低了空氣的流速並增加了靜壓(static pressure),從而能夠使從空氣吐出口129吐出的空氣迅速地擴散到呼吸空間中。
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了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由平面形成的情形,但是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也可以由曲面形成。
根據本發明,由於空氣均勻地擴散並供應到呼吸空間,從而能夠消除因空氣供應過多而產生的呼吸不適。
當從另一方面對流動截面面積的增加進行說明時,可以說明空氣吐出口129具有從靠近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的外側邊緣朝向靠近口罩本體10的中心的內側邊緣其長度(或者寬度)逐漸增加的形狀。亦即,可以說明空氣吐出口129具有梯形形狀。
圖12是在調節本發明的空氣通道部120的擴散角度之後,通過改變風扇的轉數來測量從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向出口側流動的空氣的流量的圖表。
所述擴散器的角度的示例包括n0值角度、從n0值角度進一步增加了角度的n1值角度以及從n1值角度進一步增加了角度的n2值角度。以n值角度為0度、n1值角度為30度、n2值角度為40度進行說明。
當擴散器的角度為0度時,可以理解為在空氣通道部120未應用擴散器結構的情況。在相同的轉數下,與擴散角度為0的結構相比,隨著所述擴散器的角度增加,通過空氣通道部120的流量增加。此外,在相同的轉數下,與擴散角度為40度的情況相比,在擴散角度為30度的情況下,流量增加。
當所述擴散角度接近0時,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和出口側的流動截面面積的差異不大,因此由擴散器或擴散管結構獲得的效果可能不明顯。隨著所述擴散角度從0逐漸增加,由擴散器或擴散管結構獲得的空氣擴散效果也可能增加。
亦即,可以看出,在相同轉數下通過空氣通道部120的流量增加,直到所述擴散角度達到特定角度;但是在所述擴散角度達到特定角度以上時,在相同轉數下通過空氣通道部120的流量反而減少。
這是因為,在所述擴散角度達到特定角度以上時,從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流入的空氣與空氣通道部120的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彼此相距較遠,使得空氣與空氣通道部120的表面之間的干擾最小化,因此反而減少了流量。
圖13是在調節本發明的空氣通道部120的擴散角度之後,測量根據流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噪音的圖表。
隨著流量增加,噪音也可能增加。隨著流量增加,通過空氣通道部120的空氣量增加,由於流動的空氣量增加,因而空氣流動噪音可能會增加。
隨著所述擴散角度增加,在相同流量下產生的噪音減小。隨著所述擴散角度增加,與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相比,出口側的流動截面面積增加,因此隨著流動截面面積的增加,空氣的吐出壓力改變,從而能夠減小吐出噪音。
與所述擴散角度為0度的情況相比,在擴散角度為30度、40度的情況下,噪音進一步減小。但是,在相同流量下,在40度的擴散角度時檢測到的噪音比在30度的擴散角度時檢測到的噪音略有降低。當所述擴散角度為預定角度以上時,在空氣通道部120的出口側產生渦流或回風,由於渦流或回風可能降低減小噪音的效果。如果減小噪音的效果被降低,則產生的流動噪音可能會再次增加。
亦即,隨著預定的擴散角度增加,減小噪音的效果也增加,但是從預定的角度以上開始,相對於所增加的流量,減小噪音的效果降低。並且,隨著所述擴散角度接近於0,流動的空氣的流量可能增加,但是所產生的流動噪音也可能增加。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擴散角度建議為20度至40度。
圖14是沿著圖9的14-14線剖開的口罩本體的縱剖視圖;圖15是顯示基於空氣通道部的形狀差異的流量與噪音之間的關係的圖表;圖16是顯示基於空氣通道部的形狀差異的風扇的轉數與流量之間的關係的圖表。
參照圖14至圖16,從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側向出口側流動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通道部120的正面部120a與背面部120b之間。
在空氣通道部120的正面部120a中的平面部1202的背面可以形 成有凹凸部122。
空氣通道部120的正面部120a和覆蓋背面部120b的托架插入部306可以分別與頂面部120c和底面部120d連接而形成供空氣通過的空氣流路。
穿過空氣通道部120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可以通過曲面部1201轉換為朝向空氣吐出口129的方向,並可以通過凹凸部122轉換空氣的流動特性。曲面部1201可以以平緩的角度形成,以使流速的變化較小。曲面部1201可以形成為以規定曲率呈弧形的形狀。由在與經過空氣通道部120的入口的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線(l3或l4)以及連接曲面部1201的起點和終點的直線構成的角可以形成為具有約30度的角度。
通過曲面部1201的空氣可以引導到凹凸部122。通過曲面部1201的空氣可以在通過凹凸部122的過程中從層流流動變為亂流流動。
隨著空氣流動從層流流動轉換為亂流流動,減小了從空氣吐出口129吐出的空氣的吐出噪音,並且通過因亂流流動而減小的空氣的吐出壓力和增加的流動截面面積,可以增加通過空氣通道部120的出口側的流量。
參照圖15,通過比較沿著具有曲面部的空氣通道部和只具有直線部的空氣通道部流動的空氣的噪音與流量之比,其結果可以確認,在相同流量的空氣的條件下,沿著具有曲面部的弧形流路流動的空氣所產生的噪音小於沿著直線流路流動的空氣所產生的噪音。
可以確認當較少流量通過空氣通道部時,在直線的流路產生的噪音小於在弧形的流路產生的噪音,但隨著流量增加,在弧形的流路產生的噪音的增加幅度小於在直線流路產生的噪音的增加幅度。
參照圖16,可以確認,在將風扇的轉數設定為相同的條件下,沿著具有曲面部1201的流路流動的空氣的流量大於沿著只具有直線部的流路流動的空氣的流量。
並且,隨著風扇的轉數增加,沿著具有曲面部1201的流路流動的空氣流量的增加幅度大於沿著只具有直線部的流路流動的空氣流量的增加幅度。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雖然說明了設置在空氣通道部120的正面部120a的平面部1202還包括凹凸部122的情形,但是也可能未設置凹凸部122。
本申請主張於2020年6月5日提交之韓國專利申請第 10-2020-0068407號的優先權,其整體通過引用併入本文中。
1:口罩裝置
10:口罩本體
20:口罩本體蓋
22:第二過濾器安裝部
25:第一過濾器蓋(過濾器蓋)
251:第一空氣流入口(空氣流入口)
251a:第一空氣流入孔(上部空氣流入孔)
251b:第二空氣流入孔(側部空氣流入孔)
251c:第三空氣流入孔(下部空氣流入孔)
26:第二過濾器蓋(過濾器蓋)
40:密封部

Claims (17)

  1. 一種口罩裝置,包括:一口罩本體;一密封部,安裝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並定義在緊貼使用者的臉部的狀態下容納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的一呼吸空間;一風扇模組,安裝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並吸入外部空氣;以及一口罩本體蓋,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並覆蓋所述風扇模組,其中,所述口罩本體包括:一空氣通道部,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入口與所述風扇模組的風扇吐出口連通,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出口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呼吸空間連通,從而將由所述風扇模組吸入的所述外部空氣引導至所述呼吸空間;以及一空氣排出口,用於將使用者呼出到所述呼吸空間的空氣排出到外部,以及其中,所述空氣通道部的面積從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入口朝向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出口增加。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空氣通道部包括:一正面部,所述正面部的外側側端部從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向前方隔開;一側面部,連接所述正面部的所述外側側端部和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正面;一頂面部,連接所述正面部的上端和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正面;一底面部,連接所述正面部的下端和所述口罩本體的所述正面;以及一切開部,連接所述側面部的後端、所述頂面部和所述底面部的後端以及所述正面部的內側側端部,其中,所述切開部定義為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出口,以及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入口形成在所述側面部以與所述風扇模組的風扇吐出口連通。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切開部包括:一內側側端部,與所述口罩本體的中心相鄰;以及一外側側端部,形成在所述切開部的內側側端部的相對側, 其中,所述切開部的內側側端部的長度形成為長於所述切開部的外側側端部的長度。
  4.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正面部包括:一曲面部,從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入口向所述口罩裝置的中心方向延伸,並以規定曲率呈弧形;以及一平面部,從所述曲面部的端部延伸。
  5.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由沿著所述空氣通道部的頂面部延伸的第一虛擬線和水平地穿過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側面部上端的第二虛擬線構成的角度為20度至40度。
  6.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平面部的背面形成有一凹凸部。
  7. 根據請求項6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凹凸部在與沿著所述空氣通道部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所述凹凸部的凸部和凹部在沿著所述空氣通道部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上交替形成。
  8.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進一步包括:複數個分割部,從所述正面部的背面凸出,用於分割向所述空氣通道部流入的外部空氣的氣流。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複數個分割部在沿著所述空氣通道部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上延伸,以及所述複數個分割部在所述正面部的上端與下端之間隔開規定間隔而配置。
  10. 根據請求項9所述的口罩裝置,還包括:一密封托架,將所述密封部固定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其中,所述密封托架包括:一帶狀的托架本體;以及 一托架插入部,從所述托架本體的內側邊緣延伸。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切開部包括:一第一空間,定義為使所述空氣通道部和所述呼吸空間連通的空氣吐出口;以及一第二空間,被所述托架插入部遮蔽而定義所述空氣通道部的背面。
  12.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分割部形成有放置所述托架插入部的一臺階部。
  1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又包括:一風扇模組支撐部,從所述頂面部和所述底面部分別以規定深度凹陷而設定所述風扇模組插入到所述空氣通道部的入口的限度。
  14.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風扇模組包括:一風扇殼體,形成有吸入所述外部空氣的風扇吸入口和所述風扇吐出口;以及一風扇,容置在所述風扇殼體的內部,其中,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形成有用於容置所述風扇模組的一風扇模組安裝部。
  15. 根據請求項1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風扇模組安裝部包括:一對固定筋,從所述頂面部和底面部朝向所述口罩本體的側端部延伸規定長度,以支撐所述風扇殼體的頂面和底面;以及一風扇模組緊固部,從相當於與所述一對固定筋的側端部相鄰的位置的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凸出,其中,貫通所述風扇殼體的邊緣的緊固構件插入到所述風扇模組緊固部。
  16.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口罩本體的下部形成有一空氣排出部,所述空氣排出部形成在所述呼吸空間的下部位置,以將使用者呼出到所述呼吸空間的空氣排出到所述呼吸空間的外部。
  17. 根據請求項1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口罩本體蓋形 成有一過濾器安裝部,在所述過濾器安裝部的底部形成有與所述風扇吸入口連通的一空氣吸入口。
TW110102539A 2020-06-05 2021-01-22 口罩裝置 TWI7645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68407 2020-06-05
KR1020200068407A KR102367071B1 (ko) 2020-06-05 2020-06-05 마스크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6079A TW202146079A (zh) 2021-12-16
TWI764534B true TWI764534B (zh) 2022-05-11

Family

ID=75639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2539A TWI764534B (zh) 2020-06-05 2021-01-22 口罩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79418A1 (zh)
EP (1) EP3919134A1 (zh)
JP (1) JP7113940B2 (zh)
KR (1) KR102367071B1 (zh)
CN (1) CN113749328B (zh)
TW (1) TWI7645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60798B1 (ko) 2020-06-30 2022-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KR102418745B1 (ko) * 2020-06-30 2022-07-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USD968031S1 (en) * 2021-03-05 2022-10-25 VPrevent GmbH Protective face mask
USD961763S1 (en) * 2021-03-19 2022-08-23 Nikita Sholom Protective face mas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30464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北京丽源博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CN207041756U (zh) * 2017-07-28 2018-02-27 长沙蓝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面罩式头戴空气净化器
KR101925388B1 (ko) * 2017-07-05 2018-12-05 박은호 에어마스크
JP2019501721A (ja) * 2015-12-29 2019-01-24 ヒョン ハン,ガ エアカーテンを用いた有害物質遮断保健マス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37808A (ja) * 1991-07-26 1993-06-01 Yoshio Nakagawa 塗装作業等で使用される保護装置
EP2094360A4 (en) * 2006-12-13 2013-06-12 Ludwik Fedork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NTILATORY ASSISTANCE
JP5883287B2 (ja) * 2011-12-16 2016-03-09 地方独立行政法人東京都立産業技術研究センター 防護帽、防護帽の使用方法、防護服及び防護装置
GB2505484A (en) * 2012-08-31 2014-03-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owered exhaust apparatus for a personal protection respiratory device
CA2906632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Scott Technologies, Inc. Reconfigurable full facemask having a cartridge module for respiratory protection
WO2017004313A1 (en) * 2015-06-30 2017-01-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ilter cartridge comprising filter media with adhesively edge-sealed ends,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WO2017065853A1 (en) * 2015-10-16 2017-04-20 Yang Song Particulate filter face mask having fan breathing assist
CN109078277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防霾面罩的密封支撑件及防霾面罩
KR20190096496A (ko) * 2018-02-09 2019-08-20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송풍기
KR102627983B1 (ko) * 2018-10-30 2024-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KR102161838B1 (ko) 2018-12-05 2020-10-05 엘림피엔씨 주식회사 콘크리트 파손 또는 균열 보수보강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501721A (ja) * 2015-12-29 2019-01-24 ヒョン ハン,ガ エアカーテンを用いた有害物質遮断保健マスク
CN106730464A (zh) * 2016-12-05 2017-05-31 北京丽源博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KR101925388B1 (ko) * 2017-07-05 2018-12-05 박은호 에어마스크
CN207041756U (zh) * 2017-07-28 2018-02-27 长沙蓝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面罩式头戴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91411A (ja) 2021-12-16
TW202146079A (zh) 2021-12-16
US20210379418A1 (en) 2021-12-09
JP7113940B2 (ja) 2022-08-05
KR20210151503A (ko) 2021-12-14
CN113749328B (zh) 2024-03-15
EP3919134A1 (en) 2021-12-08
KR102367071B1 (ko) 2022-02-25
CN113749328A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4534B (zh) 口罩裝置
CN113750384B (zh) 口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7177203B2 (ja) マスク装置
TWI755225B (zh) 口罩裝置
US20210379419A1 (en) Mask apparatus
TWI757094B (zh) 口罩裝置
CN113854670A (zh) 口罩装置
TWI764535B (zh) 口罩裝置
EP3919133A1 (en) Mask apparatus
TWI795168B (zh) 口罩裝置
KR20220030169A (ko) 마스크 장치
US11998769B2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7783A1 (en) Mask apparatus
TWI795169B (zh) 口罩裝置
US20230019195A1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3005A1 (en) Mask apparatus
CN115634385A (zh) 口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