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5225B - 口罩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口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5225B
TWI755225B TW109146705A TW109146705A TWI755225B TW I755225 B TWI755225 B TW I755225B TW 109146705 A TW109146705 A TW 109146705A TW 109146705 A TW109146705 A TW 109146705A TW I755225 B TWI755225 B TW I7552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ask body
mask
cover
fil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6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6082A (zh
Inventor
文煐喆
許泰云
尹完銖
白尚均
崔致英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6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6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5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522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07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A41D13/1138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with a cup configuration
    • A41D13/1146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with a cup configuration obtained by mould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6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with pumps for forced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61Means for fastening to the user's h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28Means for 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03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having means for creating a fresh air curta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62B18/025Half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8Component parts for gas-masks or gas-helmets, e.g. windows, straps, speech transmitters, signal-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23/00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 A62B23/02Filters for breathing-protection purposes for respir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口罩裝置,包括:口罩本體(10),包含形成在正面一側的空氣管道部(120)及形成在空氣管道部(120)的吸入側的邊緣上的風扇模組安裝部(110);風扇模組(16),安置在風扇模組安裝部(110)上,以將外部空氣向空氣管道部(120)供應;口罩本體蓋(20),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以覆蓋風扇模組(16)及空氣管道部(120);密封部(40),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並與使用者的臉部相接觸而形成用於呼吸的呼吸空間(S);密封托架(30),將密封部(40)的一部分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及墊部(60),設置在呼吸空間(S)內。

Description

口罩裝置
本發明涉及口罩裝置。
一般而言,口罩(Mask)是為了避免因病菌、灰塵等的吸入或者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而遮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的裝置。
口罩為了遮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而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口罩過濾向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流入的空氣中包含的病菌、灰塵等,並使被過濾的空氣流入到使用者的嘴部和鼻部。空氣和空氣中包含的病菌、灰塵等通過包括過濾器的口罩的本體,病菌、灰塵等被口罩的本體過濾。
但是,由於外部空氣在通過口罩的本體後向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流入,使用者吐出的空氣也在通過口罩的本體後向外部流出,因而發生使用者無法順暢呼吸的問題。近來,已知為了消除以上提及的呼吸的不便,已開發出具有馬達、風扇、過濾器的口罩。
作為一例,韓國公開發明專利公報第10-2016-0129562號揭露有「空氣吸入式口罩」。習知技術的空氣吸入式口罩設置有面罩、結合在所述面罩上的配戴部、配置在所述面罩和所述配戴部之間的過濾器、空氣通道部以及吸入風扇。
但是,根據習知技術,由於從使用者的嘴部排出的唾液或口罩內部的濕度所產生的水滴將滲入到口罩的內部。因此,存在口罩配戴中無法使口罩內部維持清潔狀態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改善如上所述問題的口罩裝置。
具體而言,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口罩裝置,不僅將其內部維持清潔狀態,還能夠實現順暢的呼吸,從而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為了實現如上所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可以包括:口罩本體,包括形成在正面一側的空氣管道部以及形成在所述空氣管道部的吸入側的邊緣上的風扇模組安裝部;風扇模組,安置在所述風扇模組安裝部上,以將外部空氣向所述空氣管道部供應;口罩本體蓋,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以覆蓋所述風扇模組及所述空氣管道部;密封部,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並與使用者的臉部相接觸而形成用於呼吸的呼吸空間;密封托架,將所述密封部的一部分固定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以及墊部,配置在所述呼吸空間S內。
根據構成如上所述結構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口罩裝置,其具有如下的效果:
第一、根據本發明,能夠防止向口罩內流入唾液或水滴的現象。
第二、具有空氣在口罩的內周面與使用者的臉部之間所形成的呼吸空間內順暢地流動的優點。
第三、通過使唾液或水滴向口罩內周面滲入或在口罩內部結成水滴的現象最小化,具有能夠使口罩裝置維持清潔狀態的優點。
第四、根據本發明的口罩裝置,具有容易進行維護作業的優點。
第五、根據本發明的口罩裝置,具有容易清潔的優點。
第六、根據本發明的口罩裝置,具有從外部供應的空氣迅速地向使用者的呼吸器官供應,並且從呼吸器官排出的空氣迅速地向外部空間排出的優點。
1:口罩裝置
10:口罩本體
101:蓋結合槽
102:蓋結合部
103:第一托架結合部
104:支撐筋
106:第二蓋結合部
107:第二拖架結合部
108:掛件安裝部
108a:第一掛件安裝部
108b:第二掛件安裝部
109:感測器安裝部
110:風扇模組安裝部
120:空氣管道部
120a:第一空氣管道部
1201:曲面部
1202:平面部
122:凹凸部
124:分割部
125:拖架結合槽
126:拖架支撐部
127:切開部
1271:第一空間
1272:第二空間
129:空氣吐出口
129a:第一空氣吐出口
129b:第二空氣吐出口
130:電源模組安裝部
135:連接器孔
140:電池安裝部
15:第一磁性構件
150:空氣排出部
154:第一空氣排出口
155:第二空氣排出口
16:第一風扇模組
17:第二風扇模組
18:控制模組
19:電源模組
192:連接器
195:操作部
20:口罩本體蓋
21:第一過濾器安裝部
211:空氣吸入口
212:過濾器安裝槽
22:第二過濾器安裝部
23:第一過濾器
24:第二過濾器
25:第一過濾器蓋
250:開口
251:第一空氣流入口
251a:第一空氣吸入孔
251b:第二空氣吸入孔
251c:第三空氣吸入孔
26:第二過濾器蓋
261:第二空氣流入口
261a:第一空氣吸入孔
261b:第二空氣吸入孔
261c:第三空氣吸入孔
262:結合凸起
30:密封托架
301:第一密封支撐部
302:第二密封支撐部
304:第一本體結合部
305:第二本體結合部
306:插入部
3063:分割部插入槽
307:密封插入部
35:第二磁性構件
40:密封部
401:密封填充部
400a:結合部
400b:緊貼部
400c:側面部
404:第一安置部
405:第二安置部
406:第三安置部
407:密封凸出部
60:墊部
60A:拖架墊部
60B:密封墊部
601:墊本體
602:第二空氣通過部
603:第一空氣通過部
603a:右側空氣通過部
603b:左側空氣通過部
A、B、C、D:空氣的流動方向
S:呼吸空間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左側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右側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仰視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6和圖7是顯示當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運轉時的空氣的流動的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方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方分解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墊部的前視圖;
圖11是沿著圖8的11-11線剖開的剖視圖;
圖12是包含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墊部安裝結構的口罩裝置的縱向剖視圖;以及
圖13是包含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墊部安裝結構的口罩裝置的縱向剖視圖。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左側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右側立體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視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仰視圖。
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可以包括口罩本體10以及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口罩本體蓋20。
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相結合。通過將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相結合,能夠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形成內部空間。在所述內部空間可以配置用於驅動口罩裝置1的結構元件。所述內部空間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與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之間。可以由口罩本體10定義口罩裝置1的背面,而口罩本體蓋20定義口罩裝置1的正面。
口罩裝置1的後方定義為與使用者的臉部相向的口罩裝置1的背面所在的方向,口罩裝置1的前方為所述後方的相反方向,其定義為向外部露出的口罩裝置的正面所在的方向。
口罩裝置1還可以包括密封托架30和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密封托架30的密封部40。
密封托架30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從而能夠將密封部40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此外,當密封托架30從口罩本體10的背面分離時,密封部40能夠從口罩本體10脫離。
密封部40利用密封托架30支撐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並可以在密封部40與口罩本體10的背面之間定義用於呼吸的呼吸空間S。密封部40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並通過包覆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能夠限制外部空氣向呼吸空間S流入。
口罩本體蓋20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可以位於口罩本體蓋20的右側,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位於口罩本體蓋20的左側。
以配戴在使用者的臉部的口罩裝置1為基準定義左側方向(左側)和右側方向(右側)。亦即,在使用者配戴口罩裝置1的狀態下,將使用者的右側定義為口罩裝置1的右側,將使用者的左側定義為口罩裝置1的左側。並且,以配戴在使用者的臉部的口罩裝置1為基準定義上側方向(上方)和下側方向(下方)。
可以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安裝第一過濾器蓋25,而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安裝第二過濾器蓋26。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的內側可以配置過濾器(23、24:參照圖5),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覆蓋所述過濾器。
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例如,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分別與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和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干涉配合。
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各自可以包括正面部及沿著所述正面部的邊緣或背面邊緣向後側延伸的側面部。
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各自的側面部可以由四個側面構成,所述四個側面可以包括上側面、下側面、左側面以及右側面。
在第一過濾器蓋25的側面部可以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first air inlet)。在第二過濾器蓋26的側面部也可以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second air inlet)。
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安裝第一過濾器蓋25的狀態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可以形成為向外部露出。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安裝第二過濾器蓋26的狀態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形成為向外部露出。
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和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形成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的側面。雖未圖示,但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和第二空氣流入口261也可以形成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的正面部。
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和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形成在從將所述側面部進行二等分的線更靠近所述正面部的位置。
在第一過濾器蓋25的側面部提供有複數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的情況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可以包括形成在右側面的第一空氣吸入孔251a(suction hole)和形成在左側面的第二空氣吸入孔251b以及形成在上側面的第三空氣吸入孔251c。
與此同樣地,在第二過濾器蓋26的側面部提供有複數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的情況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可以包括形成在左側面的第一空氣吸入孔261a和形成在右側面的第二空氣吸入孔261b以及形成在上側面的第三空氣吸入孔261c。
另外,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中的一個可以形成有開口250,所述開口250可以形成在第一過濾器蓋25和第二過濾器蓋26中的一個的邊緣。此外,在開口250可以安裝用於控制口罩裝置1的運轉的操作部195。在本實施例中,以操作部195安裝在第一過濾器蓋25的情形為例進行說明。
操作部195可以作為用於接通/關閉口罩裝置1的電源的操作開關。操作部195在安裝於開口250的狀態下,可以向口罩裝置1的前方露出。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掛件安裝部108。所述掛件安裝部108可以提供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和右側。
亦即,掛件安裝部108可以包括: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提供在口罩本體10的右側;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提供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
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和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中的每一個可以在口罩本體10的上下方向上以隔開的方式提供有複數個。詳細而言,第一掛件安 裝部108a可以提供在口罩本體10的右側上方及右側下方,而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可以提供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上方及左側下方。
在掛件安裝部108可以安裝用於維持口罩裝置1緊貼在使用者臉部的狀態的帶。
例如,帶的兩端部可以將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和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相連接,或者可以將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的兩個第一掛件安裝部108a及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的兩個第二掛件安裝部108b分別相連接。
在前者的情況下,所述帶將呈現包覆使用者的後腦部的形態;在後者的情況下,所述帶將呈現掛在使用者的兩側耳部的形態。
掛件安裝部108可以由口罩本體10的一部分被切開而形成。因此,空氣也可以通過形成在掛件安裝部108的間隙向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之間的內部空間流入。
詳細而言,通過掛件安裝部108流入到所述內部空間的外部空氣可以冷卻所述內部空間配置的電子部件。此外,通過冷卻電子部件而溫度上升的空氣可以再次通過掛件安裝部108向口罩本體10的外部排出。此外,為了限制通過掛件安裝部108流入到所述內部空間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流入,口罩裝置1的內部可以具有密封結構。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將過濾後的空氣向呼吸空間供應的空氣吐出口129。使用者可以吸入通過空氣吐出口129供應到呼吸空間的過濾後的空氣而進行呼吸。
空氣吐出口129可以包括:第一空氣吐出口129a,用以將流入到第一空氣流入口251而被過濾的空氣向呼吸空間S吐出;第二空氣吐出口129b,用以將流入到第二空氣流入口261而被過濾的空氣向呼吸空間S吐出。
第一空氣吐出口129a可以是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配置在右側,而第二空氣吐出口129b配置在左側。流入第一空氣流入口251的空氣可以在通過過濾器23後向第一空氣吐出口129a流動。流入第二空氣流入口261的空氣可以在通過過濾器24後向第二空氣吐出口129b流動。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將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向外部空間排出的空氣排出口154、155。空氣排出口154、155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下部。
空氣排出口154、155可以包括: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端;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底面。
詳細而言,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端可以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筋,可以將由所述筋定義的面定義為口罩本體10的底面。
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可以形成供空氣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並朝向第二空氣排出口155下降流動的流動空間。
在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及第二空氣排出口155中的一個以上可以形成有單向閥。利用所述單向閥能夠防止外部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流入,或者通過第二空氣排出口155排出的空氣逆流的現象。
所述單向閥可以位於第一空氣排出口154與第二空氣排出口155之間的流動空間內。
作為一例,所述單向閥可以提供為一活頁瓣(flap),其大小和形狀與第一空氣排出口154的大小和形狀相對應。
詳細而言,所述活頁瓣的上端與第一空氣排出口154的上側邊緣相連接,當使用者呼氣時,所述活頁瓣會彎曲或轉動而開放第一空氣排出口154,當使用者吸氣時,所述活頁瓣緊貼到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從而能夠防止外部空氣或被排出的空氣向呼吸空間再流入的現象。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感測器安裝部109。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安裝用於從所述呼吸空間獲取各種資訊的感測器。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上部。考慮到在使用者呼吸時能夠恆定地感測出呼吸空間的壓力變化的位置,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上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連接器孔135。所述連接器孔135可以被理解為設置用於向口罩裝置1進行供電的連接器192的開口。連接器孔135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邊緣和右側邊緣的其中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操作部195和連接器192連接在後述的電源模組19(參照圖5),因而連接器孔135可以提供在與設置電源模組19的位置相應的口罩本體10的左側及右側的其中一側。
以下,基於分解立體圖對口罩裝置1的結構元件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5,本發明的口罩裝置1可以包括口罩本體10、口罩本體蓋20、密封托架30、以及密封部40。
詳細而言,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可以彼此結合而形成口罩裝置1的外形。
在口罩本體10與口罩本體蓋20之間可以形成用於容置供口罩裝置1進行運轉的結構元件的內部空間。密封托架30和密封部40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並在使用者的臉部與口罩本體10之間形成呼吸空間,能夠防止外部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流入。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蓋結合槽101。蓋結合槽101可以沿著口罩本體10的正面邊緣形成。蓋結合槽101可以由高低差而形成。蓋結合槽101可以與口罩本體蓋20的邊緣對應地形成。蓋結合槽101可以由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一部分向後方凹陷而形成。通過將口罩本體蓋20朝向口罩本體10的蓋結合槽101移動,能夠在蓋結合槽101插入口罩本體蓋20。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一蓋結合部102。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支撐口罩本體蓋20的上部。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上部。
例如,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由能夠結合卡鈎的結構構成。在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可以形成有結合在第一蓋結合部102的卡鈎。
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提供有複數個,所述卡鈎也與第一蓋結合部102對應地提供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提供在左側和右側。第一蓋結合部102可以稱為上側蓋結合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一托架結合部103。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上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支撐密封托架30的上部。
例如,第一托架結合部103構成為能夠利用磁力將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因此,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設置第一磁性構件15。第一磁性構件15可以包括磁鐵或吸附磁鐵的金屬中的其中一種。
第一磁性構件15可以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密封托架30接觸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形成為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並包覆第一磁性構件15的筋狀。第一磁性構件15 可以插入到由筋狀形成的第一托架結合部103而被固定。在本實施例中,以第一磁性構件15提供為磁鐵的情形進行說明。
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提供在左側和右側。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可以定義為上側托架結合部。
第一磁性構件15可以包括:右側第一磁性構件,安裝在右側的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左側第一磁性構件,安裝在左側的第一托架結合部103。
為使密封托架30能夠利用第一磁性構件15的磁力結合在口罩本體10,在密封托架30可以形成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在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安裝第二磁性構件35。
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形成為能夠牢固地固定第二磁性構件35。第二磁性構件35可以包括磁鐵或吸附磁鐵的金屬中的其中一種。在本實施例中,以第二磁性構件35提供為金屬的情形進行說明,但是第一磁性構件15和第二磁性構件35也可以提供為相反的材質。亦即,第一磁性構件15和第二磁性構件35中的一個可以是磁鐵,而另一個可以是吸附磁鐵的金屬。
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可以與複數個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對應地提供有複數個。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支撐筋104。
支撐筋104可以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而形成。當在口罩本體10結合口罩本體蓋20時,支撐筋104可以接觸到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
口罩本體10和口罩本體蓋20可以利用支撐筋104抵抗沿著前後方向作用的外力。可以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提供有複數個支撐筋104。
另外,支撐筋104可以執行用於固定口罩本體10上安裝的控制模組18的一部分的功能。因此,支撐筋104可以由卡鈎形狀構成。換言之,可以在支撐筋104的端部凸出有卡止凸起,從而固定控制模組18的端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二蓋結合部106。
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支撐口罩本體蓋20的下部。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部以卡鈎形態凸出。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提供在左側和右側。第二蓋結合部106可以定義為下側蓋結合部。
在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用於結合第二蓋結合部106的卡鈎卡止部可以分別形成在口罩本體蓋20的左側和右側。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第二托架結合部107。
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支撐密封托架30的下部。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由口罩本體10呈開口而形成。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下部。例如,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定義為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貫通孔。
密封托架30可以形成有插入到第二托架結合部107的第二本體結合部305。第二托架結合部107提供有複數個,第二本體結合部305也可以與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對應地提供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提供在左側和右側。第二托架結合部107可以定義為下側托架結合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以上提及的感測器安裝部109。
感測器安裝部109可以由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一部分向前方凸出的筋狀構成。詳言之,感測器安裝部109由沿著感測器的邊緣包圍的筋形態構成,在感測器安裝部109的內部形成有用於設置感測器的設置空間。
在相當於感測器安裝部109的內側的口罩本體10形成有用於使所述設置空間和所述呼吸空間相連通的孔。配置在所述設置空間的感測器包括壓力感測器,所述壓力感測器可以通過所述孔感測呼吸空間的壓力資訊。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風扇模組安裝部110。
風扇模組安裝部110可以包括: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用於安裝第一風扇模組16;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用於安裝第二風扇模組17。
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和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詳細而言,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配置在口罩本體10的右側,而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配置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
第一風扇模組16和第二風扇模組17中的每一個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和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空氣管道部120。
空氣管道部12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
在空氣管道部120的內部可以形成能夠使空氣通過的流路。
空氣管道部120可以包括:第一空氣管道部,連接在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第二空氣管道部,連接在所述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
為使所述第一空氣管道部和第二空氣管道部位於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與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之間,所述第一空氣管道部和所述第二空氣管道部可以分別配置在與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中心相鄰的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的邊緣及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的邊緣。
並且,所述第一風扇模組安裝部和第二風扇模組安裝部可以構成為,以經過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中心的垂直面(或者垂直線)為基準呈對稱的形狀。與此相同地,所述第一空氣管道部和第二空氣管道部也可以構成為,以經過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中心的垂直面或垂直線為基準呈對稱的形狀。
空氣管道部120的一端部與風扇模組16、17的吐出口相連通,從而使外部空氣向空氣管道部120的內部流入。此外,空氣管道部120的另一端部與空氣吐出口129相連通,從而使流入到空氣管道部120的外部空氣向呼吸空間S吐出。
在空氣管道部120的正面可以安裝有控制模組18。
空氣管道部120的一部分可以由曲面部1201構成,空氣管道部120的其餘一部分可以由平面部1202形成。控制模組18可以固定在平面部1202。空氣管道部120的曲面部1201與風扇模組安裝部110相接以使外部空氣流入,平面部1202與空氣吐出口129相接以使所述流入的外部空氣向呼吸空間S供應。
可以說明為在所述平面部的前方佈置控制模組18,並在後方佈置空氣管道部120的流路。
平面部1202的正面可以定義為用於安置控制模組18的控制模組安置部。此外,在平面部1202的背面可以形成圖9中要說明的凹凸部122。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安裝電源模組19的電源模組安裝部130。
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提供在口罩本體10的左側和右側中的其中一側。
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位於風扇模組安裝部110的側方。具體而言,電源模組安裝部130可以提供在風扇模組安裝部110與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之間。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可以定義為在配戴時與使用者的耳部相鄰的端 部。此外,在提供有電源模組安裝部130的口罩本體10的側端部可以佈置連接器孔135。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用於安裝電池的電池安裝部140。
所述電池安裝部14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的中央。電池安裝部140可以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並以包覆所述電池的方式形成。
例如,電池安裝部140可以包括:一對引導筋,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連接筋,將所述一對引導筋的前端部相連接。此外,可以在由所述一對引導筋和所述連接筋定義的電池容置空間安裝所述電池。
所述電池從所述電池容置空間的上側向下側移動而插入到電池容置空間,並可以向逆方向移動而進行分離。插入到所述電池安裝部140的電池的下部可以被後述的空氣排出部150支撐。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空氣排出部150。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下部。空氣排出部150形成用於使從第一空氣排出口154朝向第二空氣排出口155流動的空氣流動的流動空間。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向前方凸出而形成。此外,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呈拱形且以具有弧度的方式延伸,或者彎折多次而延伸。
當在口罩本體10結合口罩本體蓋20時,空氣排出部150的前端部接觸到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從而劃分口罩本體10的內部空間和流動空間。
空氣排出部150可以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頂面及兩側面,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可以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正面。此外,口罩本體10的正面可以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背面,形成有第二空氣排出口155的口罩本體10的底面可以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底面。
空氣排出部150的頂面可以支撐電池的下端。由拱形或通道形狀構成的空氣排出部150的兩側下端連接在口罩本體10的底面,口罩本體10的底面可以由從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下端向前方延伸的筋定義。
蓋結合槽101可以沿著形成口罩本體10的底面的筋的前端凹陷形成,口罩本體蓋20的背面下端結合在蓋結合槽101。
在定義所述流動空間的背面的口罩本體10的正面可以形成有第一空氣排出口154。
如上所述,口罩本體蓋20可以包括一對過濾器安裝部21、22。
過濾器安裝部21、22可以由口罩本體蓋20的正面朝向背面凹陷規定的深度而形成。在凹陷形成的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內側容置過濾器23、24,在容置有過濾器23、24的狀態下,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邊緣可以安裝過濾器蓋25、26。
過濾器安裝部21、22可以形成有空氣吸入口211、221。空氣吸入口211、221可以與形成在風扇模組16、17的正面的風扇吸入口相連通。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邊緣可以具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從正面越靠近背面時其越向直徑減小的方向傾斜。
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側面可以形成有用於固定過濾器蓋25、26的過濾器蓋安裝槽212、222。過濾器蓋25、26可以形成有插入到過濾器蓋安裝槽212、222的結合凸起。雖然圖5中僅顯示形成在左側過濾器蓋26的結合凸起262,但是在右側過濾器蓋25也形成有與之相同的結合凸起。
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的空氣吸入口211、221的背面邊緣與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之間可以提供有用於密封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覆空氣吸入口211、221和風扇模組16、17的吸入口的邊緣,從而能夠防止外部空氣流入。
作為另一種方法,也可以代替提供所述密封件,而是在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邊緣形成有節流孔,並使所述節流孔緊貼在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邊緣,從而防止外部空氣流入。所述節流孔可以理解為沿著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邊緣向後方延伸或凸出的引導筋。
過濾器安裝部21、22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提供在口罩本體蓋20的右側;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提供在口罩本體蓋20的左側。
可以將形成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的空氣吸入口定義為第一空氣吸入口211,而將形成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的空氣吸入口定義為第二空氣吸入口221。
過濾器23、24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23,容置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的內側;第二過濾器24,容置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的內側。
過濾器蓋25、26可以包括:第一過濾器蓋25,安裝在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第二過濾器蓋26,安裝在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第一過濾器蓋25可以形成有用於使外部空氣流入的複數個第一空氣流入口251,而第二過濾器蓋26可以形成有用於使外部空氣流入的複數個第二空氣流入口261。
控制模組18可以稱為第一電路部件,電源模組19可以稱為第二電路部件。
風扇模組16、17可以包括風扇和風扇馬達以及容置所述風扇和所述風扇馬達的風扇殼體。所述風扇殼體可以形成有用於使空氣向風扇流入的風扇吸入口以及用於吐出被風扇強制流動的空氣的風扇吐出口。
所述風扇包括從口罩本體蓋20的前方吸入空氣並向口罩本體10的側方吐出的離心式風扇,但是並不排除軸流式風扇或橫流式風扇。
流入到第一空氣流入口251以穿過第一過濾器23的空氣將透過第一空氣吸入口211來吸入。此外,流入到第二空氣流入口261以穿過第二過濾器24的空氣將透過第二空氣吸入口221來吸入。
第一風扇模組16的風扇吐出口與所述第一空氣管道部相連通,從而向所述呼吸空間吐出空氣,第二風扇模組17的風扇吐出口與所述第二空氣管道部相連通,從而向所述呼吸空間吐出空氣。
控制模組18可以控制口罩裝置1的運轉。控制模組18可以固定在控制模組安置部。
控制模組18可以包括通信模組以收發各種資訊。控制模組18可以包括資料儲存模組以儲存各種資訊。
控制模組18可以控制風扇模組16、17的運轉。詳細而言,控制模組18可以基於從感測器感測出的資訊來控制風扇模組16、17的運轉。
控制模組18可以與電源模組19、風扇模組16、17、以及電池電連接而進行連動。
電源模組19可以接收從外部供應的電源。電源模組19可以包括用於充電所述電池的充電電路。電源模組19可以包括連接器192(參照圖8)和操作部195。因此,控制模組18可以利用電池電源或通過連接器192被供應外部電源而進行運轉。
電源模組19可以通過操作部195的操作來控制向口罩裝置1的供電。詳言之,電源模組19可以控制從電池向控制模組18及風扇模組16、17的供電。
密封部40可以利用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從而緊貼到使用者的臉部。
在密封部40的作用下,口罩本體10的背面可以從使用者的臉部隔開。
密封托架30可以形成封閉的環形狀。
密封部40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結合在密封托架30。
並且,密封托架30以能夠從口罩本體10分離的方式進行結合,從而能夠將密封托架30從口罩本體10分離。利用這樣的結構,可以僅分離密封托架30,或者將密封部40和密封托架30的結合體從口罩本體10分離,從而僅清洗密封托架30或將密封托架30和密封部40都進行清洗。
在將密封部40結合在密封托架30後,當將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時,能夠使密封部40穩定地固定在口罩本體10。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支撐密封部40的第一密封支撐部301。
第一密封支撐部301構成為封閉環形狀形態,其可以形成為具有規定的寬度並與密封部40進行面接觸的筋形狀。
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可以構成為,從內側邊緣越靠近外側邊緣其厚度越減小的筋形狀。亦即,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可以構成為,越靠近徑向外側,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厚度越減小的三角形截面形狀。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第二密封支撐部302。
第二密封支撐部302可以沿著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內側邊緣延伸。第二密封支撐部302可以從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內側邊緣沿著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包圍,並在與第一密封支撐部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規定的寬度。
可以理解為當密封部40與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和第二密封支撐部302相接觸時,密封部40正常地結合在密封托架30。當將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時,利用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和第二密封支撐部302能夠將密封部40緊貼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第二密封支撐部302還可以執行用於提高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耐久性的筋功能。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結合在口罩本體10的托架插入部306。托架插入部306插入到在口罩本體10上形成的切開部127(參照圖9),從而遮蔽切開部127的一部分邊緣。
切開部127可以理解為與空氣管道部120相連通以供空氣通過的開口。在切開部127的一側邊緣,具體而言在外側邊緣可以放置托架插入部306。
以上說明的空氣吐出口129可以理解為,在托架插入部306插入到切開部127的一側的狀態下,未被托架插入部306遮擋的切開部127的其餘部分。
因此,當托架插入部306插入或結合在切開部127的一側而遮蔽切開部127的一側時,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管道部120與托架插入部306之間並向空氣吐出口129流動。
托架插入部306可以執行在形成空氣管道部120的一面的同時還將密封托架30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功能。詳細而言,密封托架30的上部可以利用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上部,密封托架30的下部利用第二本體結合部305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下部,而密封托架30的中間部分利用托架插入部306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中間部分。
密封托架30可以包括密封插入部307。
密封插入部307可以形成在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密封插入部307可以插入密封部40上形成的密封凸出部407。
通過在密封插入部307插入密封凸出部407,能夠使密封托架30和密封部40結合為一體。
如圖9所示,密封插入部307可以構成為,沿著從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凸出的圓筒形凸台或套筒形狀。但是,密封插入部307也可以是單純的孔。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正面可以理解為朝向口罩本體10的面,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背面可以理解為所述正面的相反面。
密封插入部307可以以密封托架30的中心為基準在左側和右側提供有複數個。在本實施例中,密封插入部307可以分別提供在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的兩側邊緣位置。
密封部40可以由具有彈性的材質形成。密封部40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並可以沿著使用者的臉部輪廓變形。密封部40可以形成封閉的環形狀。密封部40可以形成為能夠覆蓋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
密封部40可以包括:結合部400a,結合在口罩本體10;側面部400c,從結合部400a朝向使用者的臉部延伸;緊貼部400b,從側面部400c的端部彎折並朝向結合部400a延伸(參照圖11)。
緊貼部400b為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部的部分,側面部400c和緊貼部400b可以構成小於90度的角度,從而在側面部400c與緊貼部400b之間形成空間。
在結合部400a的內側可以形成有第一開口,在緊貼部400b的內側可以形成有第二開口。如圖3所示,所述第二開口可以由使用者的鼻部的正面和嘴部所在的主開口、以及從所述主開口的上端延伸並位於使用者的鼻樑部的副開口構成。
並且,緊貼在所述主開口的下部(即使用者的顎部正面的部分)可以設計為比緊貼在使用者的臉頰部正面的部分更靠近口罩本體10。
並且,在緊貼部400b形成有複數個通氣孔(圖未顯示),從而能夠使使用者的臉頰部充滿濕氣的現象最小化。所述複數個通氣孔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大小,作為一例,通氣孔可以形成為從緊貼部400b的內側邊緣越靠近外側邊緣其直徑越大。
空氣吐出口129和空氣排出口154、155可以位於所述第一開口的內側,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可以位於第二開口的內側。
密封部40位於使用者的臉部與口罩本體10之間,並在密封部40的結合部400a、緊貼部400b以及側面部400c的內側定義所述呼吸空間S。
密封部40的結合部400a可以包括密封填充部401。
密封填充部401可以被密封托架30的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及第二密封支撐部302施壓,從而緊貼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其結果為阻止在密封托架30與口罩本體10的背面之間形成間隙,從而能夠限制呼吸空間S與外部空間之間的空氣流動。
在密封填充部401的結合部400a可以凸出有密封凸出部407。詳言之,密封凸出部407可以從結合部400a的背面朝向密封托架30凸出規定長度並插入到密封插入部307。密封凸出部407可以構成為圓筒或錐形形狀。
密封凸出部407可以按與密封插入部307對應的位置及數目提供。通過將密封凸出部407插入到密封插入部307,能夠使密封部40和密封托架30結合為一體。
密封部40可以包括:第一安置部404,用於安置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第二安置部405,用於安置第二本體結合部305;第三安置部406,用於安置托架插入部306。
第一置部404和第三安置部404、406可以理解為,由密封部40的一部分被切開而形成用於容置第一本體結合部304及托架插入部306的容置空間的槽。此外,第二安置部405可以理解為,為了供第二本體結合部305貫穿而由密封部40的一部分被切開而形成的孔。
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是第一安置部404定義為第一開口,第二安置部405定義為第二開口,而第三安置部406定義為第三開口。
另外,本發明的口罩裝置1可以還包括墊部60,關於墊部60的內容將在圖11中進行更加詳細的說明。
圖6和圖7是顯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運轉時的空氣的流動的視圖。
參照圖6及圖7,本發明的口罩裝置1可以通過形成在過濾器蓋25、26的空氣流入口25和、261吸入外部空氣。吸入到口罩裝置1的外部空氣的流動方向用A表示。
通過使空氣流入口251、261由複數個構成以能夠從各個方向吸入空氣,能夠增加外部空氣的流入量。
例如,空氣流入口251、261可以包括:第一空氣流入口251a、261a,用於吸入在過濾器蓋25、26的上部流動的空氣;第二空氣流入口251b、261b,用於吸入在過濾器蓋25、26的側方流動的空氣;第三空氣流入口251c、261c,用於吸入在過濾器蓋25、26的下部流動的空氣。所述第二空氣流入口251b、261b可以形成在過濾器蓋25、26的左側和右側中的其中一側或兩側。
由於形成有空氣流入口251、261的過濾器蓋25、26分別配置在口罩裝置1的正面左側和右側,因而能夠從口罩裝置1的正面左右側順暢地吸入外部空氣。
通過空氣流入口251、261流入的外部空氣可以在穿過安裝在過濾器安裝部21、22內側的過濾器23、24的過程中過濾雜質。在將過濾器蓋25、26從口罩裝置1分離後,過濾器23、24能夠進行更換。
穿過過濾器23、24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吸入口211、221向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吸入口流入。由於形成有空氣吸入口211、221的過濾器安裝部21、22和風扇模組16、17以彼此緊貼的狀態組裝,因而能夠防止穿過過濾器的空氣向外部洩漏,或者外部空氣向過濾器安裝部21、22與風扇模組16、17之間流入。
通過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吐出口排出的空氣可以在穿過空氣管道部120後,通過空氣吐出口129向呼吸空間S流入。將通過空氣吐出口129向呼吸空間S流入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用B表示。
所述呼吸空間可以由口罩本體10和密封部40定義。當將口罩本體10緊貼在使用者臉部時,密封部40緊貼到口罩本體10和使用者的臉部,從而能夠形成與外部空間分開的獨立的呼吸空間。
在使用者吸入通過空氣吐出口129供應之被過濾的空氣後,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可以通過空氣排出口154、155向外部空間排出。
如上所述,空氣排出口154、155包括與呼吸空間相連通的第一空氣排出口154以及與外部空間相連通的第二空氣排出口155,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和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可以利用由空氣排出部150定義的流動空間來彼此連通。亦即,使用者呼出的空氣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被引導至所述流動空間。將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向所述流動空間流動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用C表示。
通過第一空氣排出口154引導到所述流動空間的空氣可以通過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向外部空間排出。將通過第二空氣排出口155向外部空間排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用D表示。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方立體圖;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的後方分解圖;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墊部的前視圖;圖11是沿著圖8的11-11線剖開的剖視圖。
參照圖8至圖11,在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上部和正面下部分別形成有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及第二托架結合部107。
此外,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安置有第一磁性構件15。此外,安裝在密封托架30的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的第二磁性構件35利用由第一磁性構件15產生的磁力來貼附在第一托架結合部103的背面,從而密封托架30的上部能夠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上部。
並且,當第二本體結合部305插入或卡鈎結合在第二托架結合部107時,密封托架30的下部能夠固定在口罩本體10的下部。
口罩本體10可以包括切開部127。切開部127可以由口罩本體10的背面被切開而形成。切開部127可以理解為,為了將形成在口罩本體10的內部的空氣管道部120和呼吸空間相連接,將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一部分切開而形成的開口。雖然在本說明中稱為切開部,但是也可以定義為開口(opening)或孔(hole)等,所述切開部可以理解為空氣管道部120的出口。
空氣管道部120可以形成在口罩本體10內部。空氣管道部120可以包括:第一空氣管道部,從口罩本體10的中心向右側延伸;第二空氣管道部,從口罩本體10的中心向左側延伸。
空氣管道部120的正面可以比口罩本體10的正面更向前方凸出形成。空氣管道部120可以由口罩本體10的正面一部分向前方凸出而形成。
切開部127可以包括:第一切開部,作為第一空氣管道部120a的出口;第二切開部,作為第二空氣管道部的出口。此外,所述第一切開部可以以口罩本體10的中心為基準而位於右側,而所述第二切開部位於口罩本體的左側。
更詳細而言,第一空氣管道部和第一切開部可以是位於口罩本體10的中心與第一風扇模組16之間,而第二空氣管道部和第二切開部位於口罩本體與第二風扇模組17之間。
利用這樣的結構,藉由第一風扇模組16和第二風扇模組17吸入的空氣可以沿著空氣管道部120從口罩本體10的兩側朝向口罩本體10的中心的方向流動,從而向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供應。
切開部127可以包括:第一空間1271,與空氣吐出口129對應;第二空間1272,被密封托架30的托架插入部306遮蔽。第一空間1271可以定 義為空氣流動的吐出空間。第二空間1272可以定義為放置托架插入部306的安裝空間。
通過在第二空間插入托架插入部306,不僅能夠得到穩定地支撐密封部40的中央部分的效果,還能夠得到空氣流路的延伸效果。
詳言之,當在第二空間1272放置托架插入部306而遮蔽第二空間1272時,雖然空氣管道部120的吐出口面積減小,但是具有使空氣流動通道沿著使用者的鼻部方向更加延伸的效果。因此,所吸入的空氣的大部分將集中到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並能夠使向使用者的臉頰側分散的空氣量最小化。
如上所述,空氣管道部120的正面部可以包括曲面部1201和平面部1202。
曲面部1201構成所述正面部的一部分,並能夠將從風扇模組16、17供應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向呼吸空間引導。
曲面部1201按規定的曲率具有弧度,並從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吐出口朝向切開部127延伸。曲面部1201可以引導從風扇模組16、17的風扇吐出口吐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以使其朝向使用者的鼻部流動。
並且,平面部1202從曲面部1201延伸至口罩本體10的切開部127的一側端部。在平面部1202的背面可以形成有凹凸部122。
凹凸部122可以是從平面部1202的背面凸出並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並且在口罩本體10的寬度方向(側方向)上隔開地配置的複數個凸起或筋。
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管道部120並向呼吸空間流入。詳言之,從風扇模組16、17吐出的空氣可以在曲面部1201與托架插入部306之間進行層流流動。
在由風扇模組16、17強制流動的空氣的流速的作用下,穿過曲面部1201與托架插入部306之間的空氣可以進行層流流動。進行層流流動的空氣在穿過平面部的凹凸部122的過程中改變為亂流流動。利用凹凸部122從層流流動轉換為亂流流動的空氣可以穿過空氣吐出口129向呼吸空間吐出。當利用凹凸部122使空氣流動從層流流動轉換為亂流流動時,在使通過空氣吐出口129供應到呼吸空間S的空氣的流量增加的情況下,還能夠減小噪音。
空氣管道部120可以包括分割部124。分割部124可以從所述正面部的背面凸出,並沿著所吸入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延伸。此外,複數個分割部 124可以在所述正面部的上下方向上隔開地配置。其結果,穿過空氣管道部120的空氣可以被複數個分割部124分割為複數個流路並向呼吸空間流入。
分割部124可以包括托架結合槽125。在托架結合槽125可以放置密封托架30的托架插入部306。
托架結合槽125可以由分割部124的端部凹陷或具有階差而形成。當托架插入部306放置在托架結合槽125時,托架插入部306的邊緣可以被分割部124支撐。切開部127可以由托架結合槽125劃分為供托架插入部306插入的第二空間1272和供空氣吐出的第一空間1271。
空氣管道部120可以包括托架支撐部126。托架支撐部126可以在空氣管道部120的頂面和底面分別以具有階差的方式形成,從而能夠支撐托架插入部306的正面上端和正面下端,並引導向第二空間1272插入的托架插入部306的插入位置。
在所述口罩裝置豎放的狀態下,托架支撐部126可以從空氣管道部120的頂面及底面各個沿著向經過所述空氣管道部的中心的橫向面靠近的方向凸出形成。此外,托架支撐部126可以從空氣管道部120的頂面或底面邊緣沿著口罩本體10的中心方向傾斜地形成。
利用這樣的結構,在第二空間1272上可以放置托架插入部306,在第一空間1271上配置分割部124及凹凸部122。
另外,對所述密封托架30的結構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其內側的第二密封支撐部302形成為比外側的第一密封支撐部301更厚,並能夠執行加強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強度的加強筋的功能。
由第一密封支撐部301和第二密封支撐部302構成的密封托架30構成為T字形態的截面形狀,第二密封支撐部302可以理解為固定密封部40的插入位置的固定筋。
詳言之,密封部40的密封填充部401可以位於第一密封支撐部301與口罩本體10的背面之間。密封填充部401的內側邊緣可以與第二密封支撐部302相接觸。通過密封填充部401夾設在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第二密封支撐部302及口罩本體10的背面之間,能夠防止在口罩本體10的背面與密封托架30之間形成間隙。
另外,安裝在密封托架30的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的第二磁性構件35可以構成為「n」形狀。詳言之,第二磁性構件35可以包括:形成本體的磁性本體;一對延伸端,從所述磁性本體的兩端部沿著與所述磁性本體交叉的方向延伸。此外,在所述一對延伸端各個的端部凸出有固定凸起,所述固定凸起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凸出。因此,當第二磁性構件35結合在第一本體結合部304時,能夠利用所述固定凸起確保第二磁性構件35的穩定的卡止狀態。
具體而言,所述一對延伸端分別插入到在第一本體結合部304上形成的一對孔或狹縫,所述固定凸起被所述孔或狹縫卡止,從而能夠防止第二磁性構件35從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的孔脫離。
在所述一對孔或狹縫之間形成的第一本體結合部304的一部分可以定義為插入引導件。此外,所述插入引導件以按規定曲率具有弧度的方式形成,從而不僅引導所述延伸端平滑地插入到所述孔或狹縫,還執行支撐所述磁性本體的功能。
在托架插入部306的內側端部可以形成有分割部插入槽3063。分割部插入槽3063為了在托架插入部306安置於切開部127時避免與分割部124的干涉而形成。
另外,參照圖10,本發明實施例的口罩裝置1還可以包括墊部60。
墊部60可以包括形成本體的墊本體601。
墊本體601可以由織物材質、紙材質、橡膠材質、矽材質等提供。
墊本體601可以形成為厚度薄的薄片形狀。雖然本發明中稱為墊(Pad),但是也可以理解為薄片(Sheet)或薄膜。
墊本體601可以以能夠分離的方式插入密封部40的內側空間。墊本體601在密封部40的內側可以配置在結合部400a與緊貼部400b之間。墊本體601的邊緣可以接觸到側面部400c。
在本實施例中,墊本體601可以形成為其下部寬且上部變窄的形狀。這樣的形狀是為了與從使用者的嘴部所處的密封部40的下部越靠近使用者的鼻部所處的密封部40的上部時其大小越小的形狀對應。
在墊本體601可以形成有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和第二空氣通過部602。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可以位於第二空氣通過部602的上側。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可以以墊部60的中心為基準分別提供在左側和右側。第一空氣通過部603 可以由複數個開孔構成,並包括以墊部60的中心為基準配置在右側的右側空氣通過部603a和配置在左側的左側空氣通過部603b。第一空氣通過部603配置在與空氣吐出口129對應的位置,從而能夠使從空氣吐出口129供應的空氣向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供應。
第二空氣通過部602可以位於墊本體601的下部中央。第二空氣通過部602可以由墊本體601的下部被切開而形成為孔形狀,或者形成為由墊本體601的下部向朝向上部的方向凹陷的槽形狀。
作為另一例,第二空氣通過部602也可以提供在墊部60的兩側下部。
第二空氣通過部602配置在與空氣排出口154、155對應的位置,以使使用者呼出的空氣穿過第二空氣通過部602及空氣排出口154、155並向口罩裝置1的外部排出。
墊部60可以將所述呼吸空間分離為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所述前方空間可以理解為從空氣吐出口129供應空氣的空間,所述後方空間理解為使用者的臉部所在的空間。
利用墊部60防止從使用者的嘴部飛濺的唾液等附著在口罩本體10,從而能夠使口罩裝置1長時間維持清潔狀態。
並且,通過在墊部60形成有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具有即使將墊部60配置在所述呼吸空間,使用者也能夠順暢地進行呼吸的優點。
圖12是包括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墊部安裝結構的口罩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3是包括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墊部安裝結構的口罩裝置的縱剖視圖。
參照圖12,本實施例的墊部60可以結合在密封托架30而提供,參照圖13,其顯示墊部60固定在密封部40的情形。
其中,將固定在密封托架30的墊部定義為托架墊部60A,將固定在密封部40的墊部定義為密封墊部60B。
與圖10和圖11中所說明之能夠分離的墊部60相同,托架墊部60A和密封墊部60B也可以在墊本體601形成有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和第二空氣通過部602,與這些空氣通過部相關的重複說明將被省略。
托架墊部60A的墊本體601可以一體地固定在密封托架30。亦即,托架墊部60A可以結合在密封托架30,或者利用射出成型等製造工序來提供為與密封托架30構成一體的形狀。
由於托架墊部60A固定在密封托架30,因而在將密封托架30結合在口罩本體10時,托架墊部60A也能夠一同結合到口罩本體10。
並且,由於托架墊部60A一體地提供在密封托架30,因而具有容易維修托架墊部60A的優點。
托架墊部60A可以將所述呼吸空間劃分為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由托架墊部60A形成的呼吸空間可以具有所述前方空間比所述後方空間更小的空間。
由於托架墊部60A與口罩本體10的背面相鄰地配置,因而能夠使從空氣吐出口129吐出的空氣向第一空氣通過部603迅速地流入,並且,使用者吐出的空氣能夠穿過第二空氣通過部602向第一空氣排出口154迅速地引導。
當所述後方空間形成為比前方空間更大時,由於容置使用者的鼻部和嘴部的空間變寬,因而使用者可以順暢地進行呼吸。並且,能夠使托架墊部60A和密封托架30之間產生間隙的情形最小化。
另外,參照圖13,密封墊部60B的墊本體601可以固定在密封部40。
密封墊部60B可以固定在密封部40的側面部400c。墊本體601的邊緣可以從所述呼吸空間向朝向側面部400c的方向延伸並連接到側面部400c的內側面。亦即,密封墊部60B可以提供為密封部40的一部分結構元件。
由於密封墊部60B與密封部40構成一體,因而可以由將密封部40結合在密封托架30來代替密封墊部60B的安裝過程。
此外,密封墊部60B可以結合在密封部40而構成一體,或者提供為利用射出成型工序與密封部40構成一體的形狀。
並且,由於密封墊部60B一體地提供在密封部40,因而具有將密封部40從密封托架30分離後容易進行清洗的優點。例如,密封墊部60B可以由與密封部40相同的材質構成。
其中,利用密封墊部60B將呼吸空間S劃分為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並且根據密封墊部60B的邊緣連接在側面部400c的哪個位置來決定前方空間和後方空間的大小。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主張於2020年6月5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第10-2020-0068413號的優先權,其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合併於本文中。
1:口罩裝置
10:口罩本體
20:口罩本體蓋
22:第二過濾器安裝部
25:第一過濾器蓋
251:第一空氣流入口
251a:第一空氣吸入孔
251b:第二空氣吸入孔
251c:第三空氣吸入孔
26:第二過濾器蓋
40:密封部

Claims (18)

  1. 一種口罩裝置,包括:一口罩本體(10),包含形成在正面一側的一空氣管道部(120)以及形成在所述空氣管道部(120)的吸入側的邊緣上的一風扇模組安裝部(110);一風扇模組(16),安置在所述風扇模組安裝部(110)上,以將外部空氣供應給所述空氣管道部(120);一口罩本體蓋(20),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10)的正面,以覆蓋所述風扇模組(16)和所述空氣管道部(120);一密封部(40),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10)的背面,並配置以與使用者的臉部相接觸而形成用於呼吸的一呼吸空間(S);一密封托架(30),配置以將所述密封部(40)的一部分固定在所述口罩本體(10)的背面;以及一墊部(60),設置在所述呼吸空間(S)內,且在所述墊部形成有一空氣通過部,其中,所述空氣通過部包括:一第一空氣通過部(603),配置以使通過所述空氣管道部流入所述呼吸空間的所述外部空氣穿過所述第一空氣通過部以供應給使用者;以及一第二空氣通過部(602),配置以使被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的外部排出。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包括位於所述第二空氣通過部(602)上側的複數個開孔,其中所述第二空氣通過部(602)包括從所述墊部(60)的下端向上側凹陷而形成的槽或貫穿所述墊部的下部區域的孔。
  3. 根據請求項2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包括:一左側空氣通過部(603a),形成在所述墊部的左側區域;以及一右側空氣通過部(603b),形成在所述墊部的右側區域。
  4.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密封部(40)包括:一結合部(400a),被所述密封托架(30)施壓而結合在所述口罩本體(10);一側面部(400c),從所述結合部(400a)朝向使用者的臉部延伸;以及一緊貼部(400b),從所述側面部(400c)的端部彎折並朝向所述結合部(400a)延伸,其中,所述墊部(60)的邊緣被置於所述側面部(400c)與所述緊貼部(400b)之間所形成的空間內。
  5.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墊部(60)可從所述呼吸空間(S)分離。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墊部(60)形成為其邊緣與所述側面部(400c)的內周面相接的大小。
  7.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墊部(60)的邊緣結合在所述側面部(400c)的內周面,或者與所述側面部(400c)構成一體。
  8. 根據請求項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墊部(60)結合在所述密封托架(30),或者與所述密封托架(30)構成一體。
  9. 根據請求項8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密封托架(30)包括:一第一密封支撐部(301),配置以使所述結合部(400a)緊貼在所述口罩本體的背面;以及一第二密封支撐部(302),形成在所述第一密封支撐部(301)的內側邊緣上。
  10. 根據請求項9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密封支撐部(301)沿著與所述第一密封支撐部(301)交叉的方向延伸,以支撐所述結合部(400a)的內側邊緣。
  11. 根據請求項10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墊部(60)與所述第一密封支撐部(301)或所述第二密封支撐部(302)構成一體。
  1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口罩本體(10)包括: 一空氣吐出口(129),配置以將由所述風扇模組吸入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引導;以及一空氣排出口(154、155),配置以將使用者呼出的空氣向所述呼吸空間的外部排出,其中,所述第一空氣通過部(603)形成在與所述空氣吐出口(129)對應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空氣通過部(602)形成在與所述空氣排出口(154、155)對應的位置。
  13.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口罩本體蓋(20)的正面凹陷形成有一過濾器安裝部,且在所述過濾器安裝部的底部形成有一空氣吸入口(211)。
  14. 根據請求項13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所述過濾器安裝部包括:一第一過濾器安裝部(21),形成在所述口罩本體蓋的右側;以及一第二過濾器安裝部(22),形成在所述口罩本體蓋的左側。
  15. 根據請求項14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進一步包括:一過濾器(23、24),分別容置在所述第一過濾器安裝部及所述第二過濾器安裝部中;一第一過濾器蓋(25),結合在所述第一過濾器安裝部,以覆蓋所述過濾器(23);以及一第二過濾器蓋(26),結合在所述第二過濾器安裝部,以覆蓋所述過濾器(24),其中,在所述第一過濾器蓋及所述第二過濾器蓋各自的側面形成有一個或複數個空氣流入口(251、261)。
  16.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還包括:一過濾器蓋開口(250),形成在所述第一過濾器蓋和所述第二過濾器蓋中的一個上;以及一操作部(195),安裝在所述過濾器蓋開口中。
  17.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在所述口罩本體的正面邊緣形成有一蓋結合槽,所述口罩本體蓋的邊緣插入到所述蓋結合槽。
  18.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口罩裝置,其中,還包括:一掛件安裝部,形成在所述口罩本體的兩側端部;以及一帶,連接在所述掛件安裝部,並配置以包覆使用者的後腦部或兩側耳部。
TW109146705A 2020-06-05 2020-12-29 口罩裝置 TWI755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68413A KR102408364B1 (ko) 2020-06-05 2020-06-05 마스크 장치
KR10-2020-0068413 2020-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6082A TW202146082A (zh) 2021-12-16
TWI755225B true TWI755225B (zh) 2022-02-11

Family

ID=74003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6705A TWI755225B (zh) 2020-06-05 2020-12-29 口罩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78325A1 (zh)
EP (1) EP3919129A1 (zh)
JP (1) JP7134214B2 (zh)
KR (1) KR102408364B1 (zh)
CN (1) CN113749326A (zh)
TW (1) TWI755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60798B1 (ko) 2020-06-30 2022-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KR102418745B1 (ko) * 2020-06-30 2022-07-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USD961762S1 (en) * 2020-07-28 2022-08-23 U-Earth Biotech Ltd Protective face mask
TWI814615B (zh) * 2022-10-13 2023-09-01 台灣微動股份有限公司 口罩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9303U (ja) * 1996-11-11 1997-07-15 陳 慶華 電気送風式安全マスク
TWM555232U (zh) * 2017-09-11 2018-02-11 Golden Right Company Ltd 電動送風式口罩
CN207041756U (zh) * 2017-07-28 2018-02-27 长沙蓝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面罩式头戴空气净化器
CN207040968U (zh) * 2017-07-03 2018-02-27 坚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防雾霾口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6732A (en) * 1985-08-26 1987-03-03 Chien Chao Huei Circulative respiratory mask
US5372130A (en) * 1992-02-26 1994-12-13 Djs&T Limited Partnership Face mask assembly and method having a fan and replaceable filter
JPH10165527A (ja) * 1996-12-12 1998-06-23 Shiseido Co Ltd マスク用使い捨てシート
JP2006102324A (ja) * 2004-10-07 2006-04-20 Shigematsu Works Co Ltd 電動ファン付呼吸用保護具
JP5041596B2 (ja) * 2007-12-07 2012-10-03 株式会社重松製作所 呼吸装置
CN102256653A (zh) * 2008-12-17 2011-11-2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过滤介质的呼吸接口装置
KR200461294Y1 (ko) * 2011-04-06 2012-07-03 강홍구 방한 마스크
US9510626B2 (en) * 2013-02-01 2016-12-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leeve-fit respirator cartridge
CN104162236B (zh) * 2014-09-01 2016-09-28 上海朗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主动式多用途防护口罩
CN204637356U (zh) * 2015-05-11 2015-09-16 肖永初 一种防霾口罩
US10751660B2 (en) * 2015-06-30 2020-08-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ilter cartridge comprising filter media with adhesively edge-sealed ends,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CN105126219A (zh) * 2015-08-31 2015-12-09 肖永初 一种微型呼吸机
CN108136236B (zh) * 2015-10-16 2021-03-16 宋杨 具有风扇呼吸辅助的微粒过滤面罩
KR101930144B1 (ko) * 2015-12-29 2018-12-18 한가현 에어커튼을 이용한 유해물질 차단형 보건 마스크
KR101865203B1 (ko) * 2016-05-09 2018-06-07 경남엔지니어링(주) 방진마스크
KR101942785B1 (ko) * 2016-07-18 2019-01-28 신홍제 기능성 마스크
JP7085719B2 (ja) * 2016-09-01 2022-06-17 天眼技研株式会社 民生に適合する電動ファン付き呼吸用保護具
CN109862947A (zh) * 2016-09-12 2019-06-07 加拿大兴隆服饰有限公司 用于过滤空气的面罩和空气监测系统
JP6746138B2 (ja) * 2016-12-05 2020-08-26 山本光学株式会社 呼吸用保護具
CN107224687A (zh) 2017-07-28 2017-10-03 长沙蓝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面罩式头戴空气净化器
CN207604526U (zh) 2017-12-05 2018-07-13 王冬艳 电动口罩反冲洗一体机
KR102627983B1 (ko) * 2018-10-30 2024-01-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스크 장치
US20210337891A1 (en) * 2020-05-03 2021-11-04 Shalin Raj Shah Mas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9303U (ja) * 1996-11-11 1997-07-15 陳 慶華 電気送風式安全マスク
CN207040968U (zh) * 2017-07-03 2018-02-27 坚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防雾霾口罩
CN207041756U (zh) * 2017-07-28 2018-02-27 长沙蓝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面罩式头戴空气净化器
TWM555232U (zh) * 2017-09-11 2018-02-11 Golden Right Company Ltd 電動送風式口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34214B2 (ja) 2022-09-09
CN113749326A (zh) 2021-12-07
TW202146082A (zh) 2021-12-16
US20210378325A1 (en) 2021-12-09
KR20210151508A (ko) 2021-12-14
KR102408364B1 (ko) 2022-06-13
EP3919129A1 (en) 2021-12-08
JP2021191910A (ja)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5225B (zh) 口罩裝置
JP7177203B2 (ja) マスク装置
CN113750384B (zh) 口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7113940B2 (ja) マスク装置[Mask apparatus]
US20210379419A1 (en) Mask apparatus
TWI757094B (zh) 口罩裝置
TWI764535B (zh) 口罩裝置
CN116940401A (zh) 口罩装置
EP3919133A1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5311A1 (en) Mask apparatus
KR102491511B1 (ko) 마스크 장치
US11998769B2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7783A1 (en) Mask apparatus
KR102418314B1 (ko) 마스크 장치
US20230018147A1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3005A1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20450A1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9195A1 (en) Mask apparatus
US20230012551A1 (en) Mask apparatus
KR20210151499A (ko) 마스크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