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3967B - 均溫板 - Google Patents
均溫板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3967B TWI763967B TW108102933A TW108102933A TWI763967B TW I763967 B TWI763967 B TW I763967B TW 108102933 A TW108102933 A TW 108102933A TW 108102933 A TW108102933 A TW 108102933A TW I763967 B TWI763967 B TW I76396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der
- liquid injection
- injection pipe
- upper plate
- ho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83—Means for filling or sealing heat 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一下板、一貫孔、一注液管、一第一銲料以及一第二銲料。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下板具有一第二接合面。貫孔,由上板的部分結構與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上板以及形成於下板上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是由下板以及形成於上板上的第一槽道夾設而成。注液管設置於貫孔之內。第一銲料形成於第一接合面與第二接合面之間,第二銲料形成於貫孔與注液管之間。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為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一種均溫板。
均溫板此種散熱裝置,上板與下板的接合範圍較大,且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注液管來進行注水與抽真空,因此要如何成功地封邊而維持均溫板內部的氣密性,同時也讓均溫板維持結構上的穩定,一直是業界重視的議題。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一下板、一貫孔、一注液管、一第一銲料以及一第二銲料。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下板具有一第二接合面。貫孔,由上板的部分結構與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上板以及形成於下板上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是由下板以及形成於上板上的第一槽道夾設而成。注液管設置於貫孔之內。第一銲料形成於第一接合面與第二接合面之間,第二銲料形成於貫孔與注液管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與第二銲料,在結構上係相互連接在一起。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與第二銲料,在結構上組成一完整
且無斷裂的迴路。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與第二銲料的組成成份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上板或是下板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上板、下板或是注液管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上板的熱傳導係數低於下板的熱傳導係數。
在一實施例中,部分注液管的管身位在貫孔內,並且位在貫孔內的注液管管身係被壓合封閉。
本發明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一下板、一貫孔、一注液管以及一銲料。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下板具有一第二接合面。貫孔由上板的部分結構與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上板以及形成於下板上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是由下板以及形成於上板上的第一槽道夾設而成。注液管設置於貫孔之內。銲料形成於第一接合面與第二接合面之間以及貫孔與注液管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上板具有一第一空間、下板具有一第二空間,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共同定義出一作用空間,並且作用空間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上板具有一空間,下板與空間共同定義出一作用空間,並且作用空間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下板具有一空間,上板與空間共同定義出一
作用空間,並且作用空間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形成於第一接合面與第二接合面之間的銲料,與形成於貫孔與注液管之間的銲料,在結構上係相互連接在一起。
在一實施例中,銲料係在第一接合面與第二接合面之間以及貫孔與注液管之間,在結構上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
在一實施例中,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上板、下板或是注液管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上板的熱傳導係數低於下板的熱傳導係數。
在一實施例中,均溫板藉由注液管而讓作用空間與外界連通。
在一實施例中,部分注液管的管身位在貫孔內,且位在貫孔內的注液管管身係被壓合封閉,使得作用空間與外界隔離。
在一實施例中,部分注液管的管身位在貫孔內,並且位在貫孔內的注液管管身係被壓合封閉,而部分注液管的管身則位在貫孔外。
本發明提供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一下板、一貫孔、一注液管以及一第一銲料。貫孔,由上板的部分結構與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上板以及形成於下板上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是由下板以及形成於上板上的第一槽道夾設而成。注液管設置於貫孔之內。第一銲料形成於貫孔與注液管之間,銲料被加熱後擴散至貫孔與注液管之間的縫隙。
在一實施例中,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下板具有一第二接
合面,均溫板更包括一第二銲料形成在第一接合面與第二接合面之間。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與第二銲料,在結構上係相互連接在一起。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與第二銲料,在結構上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上板、下板或是注液管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上板或是下板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在一實施例中,上板的熱傳導係數低於下板的熱傳導係數。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銲料被加熱後擴散至貫孔與注液管之間的縫隙,並且外溢至位在貫孔以外的注液管管身上,而位在貫孔與注液管之間的第一銲料的量,大於外溢至位在貫孔以外的注液管管身上第一銲料的量。
1、2、3、4:均溫板
11、21、31、41:上板
111、211、311、411:第一槽道
112、212、312、412:第一接合面
113、213、313:第一空間
12、22、32、42:下板
121、221、321:第二槽道
122、222、322、422:第二接合面
123、223、323:第二空間
13、23A、23B、33A、33B、43A、43B:銲料
14、24、34、44:貫孔
15、25、35、45:作用空間
16、26、36、46:注液管
161、261、361、461:內開口
162、262、362、462:外開口
17:銲圈
421:槽道
423:空間
第1A圖至第1B圖,其係本發明一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一壓合前的均溫板半成品結構示意圖。
第1C圖係其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在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的結構示意圖。
第1D圖係其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在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均溫板內的銲料與銲圈的相對分布示意圖。
第2A圖至第2C圖,其係本發明一第二實施例所提供一壓合前的均溫板半成品結構示意圖。
第2D圖係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的均溫板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2E圖係上述均溫板在壓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圖。
第2F圖係上述均溫板內的銲料分布示意圖。
第3A圖至第3C圖,其係本發明一第三實施例所提供一壓合前的均溫板半成品結構示意圖。
第3D圖係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的均溫板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3E圖係上述均溫板在壓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圖。
第3F圖係上述均溫板內的銲料分布示意圖。
第4A圖至第4C圖,其係本發明一第四實施例所提供一壓合前的均溫板半成品結構示意圖。
第4D圖係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的均溫板立體結構示意圖。
第4E圖係上述均溫板在壓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圖。
第4F圖係上述均溫板內的銲料分布示意圖。
請參考第1A圖至第1B圖,其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在被壓合前仍是半成品時的結構示意圖。均溫板包括一上板11、一下板12、一銲料13、一注液管16以及一銲圈17。上板11具有一第一槽道111、
一第一接合面112以及一第一空間113,而下板12具有一第二槽道121、一第二接合面122以及一第二空間123,其中第一槽道111與第二槽道121共同形成一貫孔14,第一空間113與第二空間123共同形成一作用空間15。銲料13係設置於上板11的第一接合面112以及下板12的第二接合面122上。注液管16具有一內開口161與一外開口162,並且在上板11與下板12固定完成後才插入貫孔14內,此時注液管16的外緣分別上下與第一槽道111跟第二槽道121貼合,內開口161連通作用空間15,外開口162則與外部連通。此外,銲圈17係套設在注液管16的外緣,可被高周波加熱後將注液管16與貫孔14的接合處予以封閉。此第一實施例所提供藉由銲圈17來封閉注液管16跟貫孔14接合處的設計,在結構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被加熱後的銲圈17,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位於貫孔14以外的注液管16管身上,因此必須精密的控制才能順利向內滲入貫孔14與注液管16之間的縫隙,否則銲圈17與銲料13在結構上就不會連接在一起。
請參考第1C圖至第1D圖,其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之均溫板在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的結構示意圖以及均溫板內的銲料與銲圈的相對分布示意圖。由於套設在注液管16管身上的銲圈17,會直接承受外力的壓合,因此不排除在壓合後產生碎裂或變形的情況,而一旦銲圈17與注液管16之間無法緊密貼合而產生縫隙,而銲圈17與銲料13在結構上也無法連結在一起的話,就會影響到均溫板1的密閉程度。因此,本發明也試著繼續提供其他可行的均溫板製程與結構。
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均溫板半成品以及一均
溫板。請參考第2A圖至第2C圖,其係壓合前的均溫板仍是半成品時的結構示意圖。
均溫板的半成品包括一上板21、一下板22、一第一銲料23A、一第二銲料23B以及一注液管26。上板21具有一第一槽道211、一第一接合面212以及一第一空間213,而下板22具有一第二槽道221、一第二接合面222以及一第二空間223,其中第一槽道211與第二槽道221共同形成一貫孔24,第一空間213與第二空間223共同形成一作用空間25,並且第一空間213、第二空間223或是作用空間25內可設置有毛細結構(圖中未示)。注液管26具有一內開口161與一外開口162,管身可先與上板21的第一槽道211固定後,再與下板22的的第二槽道221固定,或者反之,注液管26的管身先與下板22的第二槽道221固定後,再與上板21的第一槽道211固定,最後管身會被第一槽道211與第二槽道221上下貼合,並且部分管身置入於貫孔24內,另一部分的管身則外露於貫孔24之外。此時,注液管26的內開口261連通作用空間25,外開口262則與外部連通。而在材質上,上板21、下板22可選擇一金屬板,而注液管26則可選自一金屬管,但三者在材質上並沒有限定一定要相同,舉例來說,可讓上板21的熱傳導係數低於下板22的熱傳導係數,避免冷凝面的溫度過高,此時,上板21與下板22的材質就可選擇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提供了第一銲料23A並將其設置於上板21的第一接合面212與下板22的第二接合面222之間,也提供了第二銲料23B並將其設置在貫孔24與注液管26之間,例如將第二銲料23B設置在上板21的第一槽道211與注液管26之間,或是將第二銲料23B設置在下板22的第二槽道221與注液管26之間。形成在第一槽道211與注液管26之間或是形
成在第二槽道221與注液管26之間的銲料23B,由於上下有上板21與下板22的保護,將來被壓合時也比較不會因為外力的直接壓迫而導致劇烈的變形或碎裂。
此外,在結構上,銲料23B與銲料23A在被加熱而擴散後可在結構上相互連接在一起,兩者可共同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而銲料23A與23B在組成的成份上可選擇是相同的,並且因應上板21、下板22以及注液管26的材質而對應採用銅膏、不鏽鋼膏、鋁合金膏、鈦合金膏、銅銀膏或其他適當的銲膏。舉例來說,銲料23A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可與上板21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或是與下板22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而銲料23B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可與上板21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與下板22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或者與注液管26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當然,若是上板21、下板22或注液管26在材質不同時,也可選擇一同時與上板21及下板22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23A,或是選擇一同時與上板21及注液管26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23B,或是同時與下板22及注液管26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23B。此時,銲料23A與23B就有可能採用不同的組成成份,仍然能依據本發明而具體實施。
此外,上板21的第一槽道211與下板22的第二槽道221,其截面在被壓合之前係為一接近半圓形的外型,而注液管26則是採用圓管或是其他圓弧型的管身,以對應第一槽道211與第二槽道221的外型(或是對應貫孔24的外型)。
此外,形成在貫孔24與注液管26之間的銲料23B,被加熱後會擴散至貫孔24與注液管26之間的縫隙,利用毛細力而將該縫隙盡可能地
填滿,當然也可控制銲料23B的量讓銲料23B稍微外溢至位在貫孔24以外的注液管26管身上,更確保兩者之後不會產生縫隙,此時,位在貫孔24與注液管26之間的銲料23B的量,勢必還是要控制大於外溢至位在貫孔24以外的注液管26管身上的銲料23B的量,避免日後經過壓合程序後外溢太多的銲料23B產生破裂的問題。
請參考第2D圖至第2F圖,其中,第2D圖係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的均溫板立體結構示意圖,第2E圖則是均溫板在壓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圖,第2F圖則是均溫板內的銲料分布示意圖。由上述圖式可以發現,注液管26已被封閉,而上板21、下板22以及注液管26之間的縫隙也都被擴散的焊料23A與23B穩固地封填,位在貫孔24內的注液管26管身也已被壓合封閉,因而能確保均溫板的2氣密性,而且設置在上板21的第一接合面212與下板22的第二接合面222之間的銲料23A,與形成在第一槽道211與注液管26之間或是形成在第二槽道221與注液管26之間的銲料23B,上下均有上板21與下板22的保護,因此被壓合時結構上比較不會受到破壞。
此外在結構上,銲料23B與銲料23A之間,因為受壓條件很接近,因此受壓後兩者仍可相互連接在一起,讓完成封閉的均溫板2在氣密性上得以保持。
此外,當經過壓合步驟後,上板21的第一槽道211與下板22的第二槽道221,由於厚度已經縮小,因此其截面係為一圓弧的外型,而原本是圓管或接近圓管外型的注液管26,其截面則變成類似橢圓形這種具有長軸與短軸的圓弧外型,以對應第一槽道211與第二槽道221的外型(或是對
應貫孔24的外型)。
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均溫板半成品以及一均溫板。請參考第3A圖至第3C圖,其係壓合前的均溫板仍是半成品時的結構示意圖。
均溫板的半成品包括一上板31、一下板32、一第一銲料33A、一第二銲料33B以及一注液管36。上板31具有一第一槽道311、一第一接合面312以及一第一空間313,而下板32具有一第二槽道321、一第二接合面322以及一第二空間323,其中第一槽道311與第二槽道321共同形成一貫孔34,第一空間313與第二空間323共同形成一作用空間35,並且第一空間313、第二空間323或是作用空間35內可設置有毛細結構(圖中未示)。注液管36具有一內開口361與一外開口362,管身可先與上板31的第一槽道311固定後,再與下板32的的第二槽道321固定,或者反之,注液管36的管身先與下板32的第二槽道321固定後,再與上板31的第一槽道311固定,最後管身會被第一槽道311與第二槽道321上下貼合,並且部分管身置入於貫孔34內,另一部分的管身則外露於貫孔34之外。此時,注液管36的內開口361連通作用空間35,外開口362則與外部連通。而在材質上,上板31、下板32可選擇一金屬板,而注液管36則可選自一金屬管,但三者在材質上並沒有限定一定要相同,舉例來說,可讓上板31的熱傳導係數低於下板32的熱傳導係數,避免冷凝面的溫度過高,此時,上板31與下板32的材質就可選擇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提供了第一銲料33A並將其設置於上板31的第一接合面312與下板32的第二接合面322之間,也提供了第二銲料33B並將其設置在貫孔34與注液管36之間,包括將第二銲料33B設置在上
板31的第一槽道311與注液管36之間,以及將第二銲料33B設置在下板32的第二槽道321與注液管36之間。形成在第一槽道311與注液管36之間或是形成在第二槽道321與注液管36之間的銲料33B,由於上下有上板31與下板32的保護,將來被壓合時也比較不會因為外力的直接壓迫而導致劇烈的變形或碎裂。
此外,在結構上,銲料33B與銲料33A在被加熱而擴散後可在結構上相互連接在一起,兩者可共同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而銲料33A與33B在組成的成份上可選擇是相同的,並且因應上板31、下板32以及注液管36的材質而對應採用銅膏、不鏽鋼膏、鋁合金膏、鈦合金膏、銅銀膏或其他適當的銲膏。舉例來說,銲料33A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可與上板31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或是與下板32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而銲料33B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可與上板31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與下板32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或者與注液管36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當然,若是上板31、下板32或注液管36在材質不同時,也可選擇一同時與上板31及下板32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33A,或是選擇一同時與上板31及注液管36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33B,或是同時與下板32及注液管36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33B。此時,銲料33A與33B就有可能採用不同的組成成份,仍然能依據本發明而具體實施。
此外,上板31的第一槽道311與下板32的第二槽道321,其截面在被壓合之前係為一接近矩形凹槽的外型,而注液管36則是採用方管或是矩形管,以對應第一槽道311與第二槽道321的外型(或是對應貫孔34的外型)。
此外,形成在貫孔34與注液管36之間的銲料33B,被加熱後會擴散至貫孔34與注液管36之間的縫隙,利用毛細力而將該縫隙盡可能地填滿,當然也可控制銲料33B的量讓銲料33B稍微外溢至位在貫孔34以外的注液管36管身上,更確保兩者之後不會產生縫隙,此時,位在貫孔34與注液管36之間的銲料33B的量,勢必還是要控制大於外溢至位在貫孔34以外的注液管36管身上的銲料33B的量,避免日後經過壓合程序後外溢太多的銲料33B產生破裂的問題。
請參考第3D圖至第3F圖,其中,第3D圖係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的均溫板立體結構示意圖,第3E圖則是均溫板在壓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圖,第3F圖則是均溫板內的銲料分布示意圖。由上述圖式可以發現,注液管36已被封閉,而上板31、下板32以及注液管36之間的縫隙也都被擴散的焊料33A與33B穩固地封填,位在貫孔34內的注液管36管身也已被壓合封閉,因而能確保均溫板3的氣密性,這是因為設置在上板31的第一接合面312與下板32的第二接合面322之間的銲料33A,與形成在第一槽道311與注液管36之間或是形成在第二槽道321與注液管36之間的銲料33B,上下均有上板31與下板32的保護,因此被壓合時結構上比較不會受到破壞。
此外在結構上,銲料33B與銲料33A之間,因為受壓條件很接近,因此受壓後兩者仍可相互連接在一起,讓完成封閉的均溫板3在氣密性上得以保持。
此外,當經過壓合步驟後,上板31的第一槽道311與下板32的第二槽道321,由於厚度已經縮小,因此其截面已不會是矩形,變成較為
圓弧的外型,甚至於不規則的外型,而原本是方管或矩形管的注液管36,其截面也會跟隨著第一槽道311與第二槽道321而一起變形,但彼此之間仍會緊迫地貼緊在一起。
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均溫板半成品以及一均溫板。請參考第4A圖至第4C圖,其係壓合前的均溫板仍是半成品時的結構示意圖。
均溫板的半成品包括一上板41、一下板42、一第一銲料43A、一第二銲料43B以及一注液管46。上板41具有一第一接合面412,而下板42具有一槽道421、一第二接合面422以及一空間423,其中上板41與下板42的槽道421共同形成一貫孔44,上板41也與空間423共同形成一作用空間45,並且上板41內側、空間423或是作用空間45內可設置有毛細結構(圖中未示)。注液管46具有一內開口461與一外開口462,管身可先與上板41固定後,再與下板42的槽道421固定,或者反之,注液管46的管身先與下板42的槽道421固定後,再與上板41固定,最後管身會被上板41與下板42的槽道421上下貼合,並且部分管身置入於貫孔44內,另一部分的管身則外露於貫孔44之外。此時,注液管46的內開口461連通作用空間45,外開口462則與外部連通。而在材質上,上板41、下板42可選擇一金屬板,而注液管46則可選自一金屬管,但三者在材質上並沒有限定一定要相同,舉例來說,可讓上板41的熱傳導係數低於下板42的熱傳導係數,避免冷凝面的溫度過高,此時,上板41與下板42的材質就可選擇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提供了第一銲料43A並將其設置於上板41的第一接合面412與下板42的第二接合面421之間,也提供了第二銲
料43B並將其設置在貫孔44與注液管46之間,包括將第二銲料43B設置在上板41與注液管46之間,以及將第二銲料43B設置在下板42的槽道421與注液管46之間。形成在上板41與注液管46之間或是形成在槽道421與注液管46之間的銲料43B,由於上下有上板41與下板42的保護,將來被壓合時也比較不會因為外力的直接壓迫而導致劇烈的變形或碎裂。
此外,在結構上,銲料43B與銲料43A在被加熱而擴散後可在結構上相互連接在一起,兩者可共同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而銲料43A與43B在組成的成份上可選擇是相同的,並且因應上板41、下板42以及注液管46的材質而對應採用銅膏、不鏽鋼膏、鋁合金膏、鈦合金膏、銅銀膏或其他適當的銲膏。舉例來說,銲料43A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可與上板41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或是與下板42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而銲料43B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可與上板41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與下板42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或者與注液管46內含之一金屬組成成份相同。當然,若是上板41、下板42或注液管46在材質不同時,也可選擇一同時與上板41及下板42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43A,或是選擇一同時與上板41及注液管46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43B,或是同時與下板42及注液管46的材質均可順利接合的銲料43B。此時,銲料43A與43B就有可能採用不同的組成成份,仍然能依據本發明而具體實施。
此外,下板42的槽道421,其截面在被壓合之前係為一接近矩形凹槽的外型,而注液管46則是採用方管或是矩形管,以對應槽道421的外型(或是對應貫孔44的外型)。
此外,形成在貫孔44與注液管46之間的銲料43B,被加熱後
會擴散至貫孔44與注液管46之間的縫隙,利用毛細力而將該縫隙盡可能地填滿,當然也可控制銲料43B的量讓銲料43B稍微外溢至位在貫孔44以外的注液管46管身上,更確保兩者之後不會產生縫隙,此時,位在貫孔44與注液管46之間的銲料23B的量,勢必還是要控制大於外溢至位在貫孔44以外的注液管46管身上的銲料43B的量,避免日後經過壓合程序後外溢太多的銲料43B產生破裂的問題。
請參考第4D圖至第4F圖,其中,第4D圖係完成注液與抽真空步驟後,進行一壓合步驟而將注液管予以封閉後的均溫板立體結構示意圖,第4E圖則是均溫板在壓合部位的剖面示意圖,第4F圖則是均溫板內的銲料分布示意圖。由上述圖式可以發現,注液管46已被封閉,而上板41、下板42以及注液管46之間的縫隙也都被擴散的焊料43A與43B穩固地封填,位在貫孔44內的注液管46管身也已被壓合封閉,因而能確保均溫板4的氣密性,這是因為設置在上板41的第一接合面412與下板42的第二接合面422之間的銲料43A,與形成在上板41與注液管46之間或是形成在槽道421與注液管46之間的銲料43B,上下均有上板41與下板42的保護,因此被壓合時結構上比較不會受到破壞。
此外在結構上,銲料43B與銲料43A之間,因為受壓條件很接近,因此受壓後兩者仍可相互連接在一起,讓完成封閉的均溫板4在氣密性上得以保持。
此外,當經過壓合步驟後,上板41與下板42的槽道421,由於厚度已經縮小,因此其截面已不會是矩形,變成較為圓弧的外型,甚至於不規則的外型,而原本是方管或矩形管的注液管46,其截面也會跟隨著
上板41與槽道421而一起變形,但彼此之間仍會緊迫地貼緊在一起。
以上概述了依據本發明之數個實施例的內容,使得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理解本發明所揭露的發明技術。在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該理解,他們可以容易地使用本揭露作為基礎,來設計或修改用於實施與在此所介紹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達到相同優點的其他製程與結構。
2:均溫板
21:上板
22:下板
23A、23B:銲料
26:注液管
Claims (23)
-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一下板,具有一第二接合面;一貫孔,由該上板的部分結構與該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該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該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該上板以及形成於該下板上的該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由該下板以及形成於該上板上的該第一槽道夾設而成;一注液管,部分該注液管的管身位在該貫孔內,並且位在該貫孔內的注液管管身係被壓合封閉,而部分該注液管的管身則位在該貫孔外;一第一銲料,形成於該第一接合面與該第二接合面之間;以及一第二銲料,形成於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銲料與該第二銲料,在結構上係相互連接在一起。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銲料與該第二銲料,在結構上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該上板或該下板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二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該上板、該下板或該注液管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上板的熱傳導係數低於該下板的熱傳導係數。
-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一下板,具有一第二接合面;一貫孔,由該上板的部分結構與該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該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該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該上板以及形成於該下板上的該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是由該下板以及形成於該上板上的該第一槽道夾設而成;一注液管,部分該注液管的管身位在該貫孔內,並且位在該貫孔內的注液管管身係被壓合封閉,而部分該注液管的管身則位在該貫孔外;以及一銲料,形成於該第一接合面與該第二接合面之間以及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上板具有一第一空間、該下板具有一第二空間,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共同定義出一作用空間,並且該作用空間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上板具有一空間,該下板與該空間共同定義出一作用空間,並且該作用空間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下板具有一空間,該上板與該空間共同定義出一作用空間,並且該作用空間內設置有毛細結構。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形成於該第一接合面與該第二接合面之間的該銲料,與形成於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的該銲料,在結構上係相互連接在一起。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銲料係在該第一接合面與該 第二接合面之間以及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在結構上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該上板、該下板或是該注液管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上板的熱傳導係數低於該下板的熱傳導係數。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9或10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作用空間與外界隔離。
- 一種均溫板,包括:一上板;一下板,與該上板貼合;一貫孔,由該上板的部分結構與該下板的部分結構共同定義而成,包括可由一形成於該上板的第一槽道以及一形成於該下板的第二槽道夾設而成,由該上板以及形成於該下板上的該第二槽道夾設而成,或由該下板以及形成於該上板上的該第一槽道夾設而成;一注液管,部分該注液管的管身位在該貫孔內,並且位在該貫孔內的注液管管身係被壓合封閉,而部分該注液管的管身則位在該貫孔外;以及一第一銲料,形成於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該銲料被加熱後擴散至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的縫隙。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上板具有一第一接合面,該下板具有一第二接合面,該均溫板更包括一第二銲料形成在該第一接合面與該第二接合面之間。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銲料與該第二銲料,在 結構上係相互連接在一起。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銲料與該第二銲料,在結構上組成一完整且無斷裂的迴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一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該上板、該下板或是該注液管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均溫板,其中該第二銲料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與該上板或是該下板內含之金屬組成成份相同。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均溫板,其中該上板的熱傳導係數低於該下板的熱傳導係數。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均溫板,該第一銲料被加熱後擴散至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的縫隙,並且外溢至位在該貫孔以外的該注液管管身上,而位在該貫孔與該注液管之間的該第一銲料的量,大於外溢至位在該貫孔以外的該注液管管身上的該第一銲料的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02933A TWI763967B (zh) | 2019-01-25 | 2019-01-25 | 均溫板 |
CN201922080903.6U CN211425160U (zh) | 2019-01-25 | 2019-11-27 | 均温板 |
CN201911183359.6A CN111486727A (zh) | 2019-01-25 | 2019-11-27 | 均温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02933A TWI763967B (zh) | 2019-01-25 | 2019-01-25 | 均溫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8673A TW202028673A (zh) | 2020-08-01 |
TWI763967B true TWI763967B (zh) | 2022-05-11 |
Family
ID=71794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2933A TWI763967B (zh) | 2019-01-25 | 2019-01-25 | 均溫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1425160U (zh) |
TW (1) | TWI76396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92989A (zh) * | 2020-08-10 | 2020-11-27 | 惠州奥诺吉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均温板的注液管切断工艺及设备 |
TWI810996B (zh) * | 2022-06-29 | 2023-08-01 | 創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 均溫板製法及均溫板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1769A (zh) * | 2016-07-29 | 2016-11-09 |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 薄型化热传导装置 |
US20180372419A1 (en) * | 2017-04-11 | 2018-12-27 | Cooler Master Co., Ltd. | Heat transfer device |
TW202000333A (zh) * | 2018-06-27 | 2020-01-01 | 高力熱處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均溫板的製作方法及均溫板 |
-
2019
- 2019-01-25 TW TW108102933A patent/TWI763967B/zh active
- 2019-11-27 CN CN201922080903.6U patent/CN211425160U/zh active Active
- 2019-11-27 CN CN201911183359.6A patent/CN1114867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91769A (zh) * | 2016-07-29 | 2016-11-09 |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 薄型化热传导装置 |
US20180372419A1 (en) * | 2017-04-11 | 2018-12-27 | Cooler Master Co., Ltd. | Heat transfer device |
TW202000333A (zh) * | 2018-06-27 | 2020-01-01 | 高力熱處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均溫板的製作方法及均溫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8673A (zh) | 2020-08-01 |
CN211425160U (zh) | 2020-09-04 |
CN111486727A (zh) | 2020-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40302107A1 (en) | Vapor cha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588439B (zh) | 立體導熱結構及其製法 | |
TWI763967B (zh) | 均溫板 | |
US11927400B2 (en) | Method for fabricating vapor chamber | |
TWI529364B (zh) | Ultra - thin temperature plat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
US20100108298A1 (en) | Heat pipe with planished end surface | |
WO2020143493A1 (zh) | 均温板、散热模块和半导体器件 | |
TWI612266B (zh) | 均溫裝置之腔體之製造方法及其結構 | |
CN210489604U (zh) | 均温板 | |
US20070175615A1 (en) | Loop heat pipe | |
US20130092353A1 (en) |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 |
CN105451507B (zh) | 散热结构以及该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 |
CN211120791U (zh) | 薄型均温板 | |
TWI754124B (zh) | 均溫板之製程 | |
TWI682144B (zh) | 一體式均溫板及其製作方法 | |
US7476426B2 (en) | Evacuated glass panel having degassing device | |
JP4550369B2 (ja) | 通気孔を設けた空洞の気密はんだ封止法 | |
CN112665430A (zh) | 薄型均温板及其制作方法 | |
TWI720653B (zh) | 薄型均溫板 | |
TWI701418B (zh) | 散熱單元結合強化結構 | |
TW201804127A (zh) | 均溫板和熱管組合結構及其組合方法 | |
US10029337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
US12066255B2 (en) | Blank for a heat-transfer device and method to produce a heat-transfer device | |
TW202006307A (zh) | 散熱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JP6767316B2 (ja) | 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