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9922B - 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 Google Patents
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9922B TWI759922B TW109136933A TW109136933A TWI759922B TW I759922 B TWI759922 B TW I759922B TW 109136933 A TW109136933 A TW 109136933A TW 109136933 A TW109136933 A TW 109136933A TW I759922 B TWI759922 B TW I75992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recombination
- fuel
- recombiner
- tub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4097—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recycling of the reacta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01—Temperature
- H01M8/04738—Temperature of auxiliary devices, e.g. reformer, compressor, burn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01M8/06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612—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from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
- H01M8/0618—Reforming processes, e.g. autothermal, partial oxidation or steam re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57—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both reactants being gaseous or vaporise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其包含一燃料管、一重組器、一啟動管、一啟動觸媒及一重組觸媒。燃料管包含一側壁及位於側壁之末端的一端壁。燃料管具有貫穿側壁之至少一分流口及貫穿端壁之至少一排放口。重組器設置於燃料管內。啟動管設置於燃料管內且貫穿重組器。啟動管至排放口的距離大於分流口至排放口的距離。啟動觸媒配置於啟動管內。重組觸媒配置於重組器內且位於啟動管外。燃燒噴嘴可應用於一燃料電池系統中的一燃燒器。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燃燒噴嘴,特別係關於一種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以往,在燃料電池系統中,通常會將氫氣通入電堆的陽極,將氧氣通入電堆的陰極。氫對電路釋出電子而變換成氫離子,氧自電路接收電子而變換成氧離子,藉此形成電流。氫離子與氧離子結合而會形成水。由於一般燃料多為含碳燃料而非氫氣,故會在燃料電池系統設置重組器,藉此將含碳燃料重組成氫氣及二氧化碳,再通入電堆的陽極。
然而,目前的重組器在整個燃料電池系統剛啟動時,由於重組器的溫度偏低,使得含碳燃料重組成氫氣的重組效率低。此時,自重組器輸出之氣體通入電堆,可能會在電堆的電極上發生積碳的情形。
有鑑於以上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藉由燃燒噴嘴具有重組器,提升重組器的重組效率,進而避免在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上發生積碳的情形。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其包含一燃料管、一重組器、一啟動管、一啟動觸媒及一重組觸媒。燃料管包含一側壁及位於側壁之末端的一端壁。燃料管具有貫穿側壁之至少一分流口及貫穿端壁之至少一排放口。重組器設置於燃料管內。啟動管設置於燃料管內且貫穿重組器。啟動管至排放口的距離大於分流口至排放口的距離。啟動觸媒配置於啟動管內。重組觸媒配置於重組器內且位於啟動管外。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燃燒器,其包含上述燃燒噴嘴及一燃燒腔體。燃燒噴嘴設置於燃燒腔體內。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燃料電池系統,其包含上述燃燒器、一主重組器及一電堆。主重組器連接至燃燒器之燃燒噴嘴之重組器。電堆具有一陽極氣體入口及一陽極氣體出口。陽極氣體入口連接至主重組器。陽極氣體出口連接至燃燒器之燃燒噴嘴之燃料管。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使用此燃燒噴嘴之燃燒器及使用此燃燒器之燃料電池,藉由將重組器設置於燃燒噴嘴內,使得在啟動燃料電池系統時,可藉由燃燒噴嘴的加熱而在啟動初期即提升重組器的溫度,進而提升重組器的重組效率。藉此,可降低未經重組之含碳燃料在自重組器輸出之氣體中的比例。當將自重組器輸出之氣體通入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時,可避免在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上發生積碳的情形。
以上之關於本發明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於本說明書之所謂的示意圖中,由於用以說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較為誇張的情形,但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於未違背本發明要旨的情況下能夠有各種變更。實施例及圖式之描述中所提及之上下前後方位為用以說明,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請參照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100包含一燃料管110、一重組器120、一啟動管130、一啟動觸媒140、一重組觸媒150、一啟動引流管160、一第一重組引流管170、一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及一陶瓷蓄熱件190。
燃料管110包含一側壁111及位於側壁111之末端的一端壁112。燃料管110具有貫穿側壁111之多個分流口113、114及貫穿端壁112之一排放口115。於本實施例中,分流口113、114的數量共十六個。分流口113有八個,分流口113之中心排列成一圈。分流口114有八個,分流口114之中心排列成一圈。分流口113及分流口114以兩圈的距離為間距P方式排列,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分流口113、114可具有其他的數量及排列方式。於本實施例中,排放口115的數量為一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排放口115可具有其他的數量。
重組器120設置於燃料管110內。啟動管130設置於燃料管110內且貫穿重組器120。啟動管130具有一端口131朝向燃料管110之端壁112。分流口113較分流口114接近啟動管130之端口131。多個分流口113至排放口115具有一最遠距離D1。啟動管130之端口131至排放口115的距離D2大於分流口113至排放口115的最遠距離D1。
啟動觸媒140配置於啟動管130內。啟動觸媒140可填充於啟動管130內,亦可設置於啟動管130之內壁面上。重組觸媒150配置於重組器120內且位於啟動管130外。重組觸媒150可填充於重組器120內且啟動管130外之空間內,亦可設置於重組器120之內壁面及啟動管130之位於重組器120內的外壁面上。
啟動引流管160貫穿燃料管110之側壁111且與啟動管130連通。沿啟動管130之延伸方向S,重組器120介於啟動引流管160及分流口113之間。進一步而言,重組器120介於啟動引流管160及啟動管130之端口131之間。
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及第二重組引流管180皆貫穿燃料管110之側壁111且與重組器120連通。沿啟動管130之延伸方向S,第一重組引流管170介於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及分流口113之間。進一步而言,第一重組引流管170介於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及啟動管130之端口131之間。第一重組引流管170配置成將氣體引入重組器120,第二重組引流管180配置成自重組器120引出氣體。
陶瓷蓄熱件190設置於燃料管110之端壁112,且擋住排放口115。陶瓷蓄熱件190具有小於100%之一穿透率。於本實施例中,陶瓷蓄熱件190具有多個流道191,穿透率為計算流道191之加權後的值,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陶瓷蓄熱件190亦可不具有流道191,穿透率為陶瓷蓄熱件190本身的陶瓷材料的穿透率。
多個分流口113、114之總面積A除以排放口115之面積B後,再除以陶瓷蓄熱件190之穿透率的值為0.07~3.21,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在不設置陶瓷蓄熱件190的情況下,多個分流口113、114之總面積A除以排放口115之面積B的值為0.07~3.21。
自分流口113、114流出之氣體流量除以自燃料管110流出之氣體總流量的比為q(%)。在燃料管110之內徑為40 mm,分流口113、114之間距P為12 mm,分流口113之中心所排列之一圈至陶瓷蓄熱件190的距離D3為22 mm,陶瓷蓄熱件190之穿透率為60%,燃料管110內之流量為100 LPM,燃料管110內之溫度為攝氏700度,分流口113、114之內徑為1 mm~7 mm,多個分流口113、114之總面積A除以排放口115之面積B的值為0.07~3.21之條件下,可擬合出q的方程式。q=-1.0255x
4+11.27x
3-48.7x
2+103.47x-2.1225。其中q的單位為%,x=A/B/60%。
當使用燃燒噴嘴100時,可先自啟動引流管160將一啟動燃料引入啟動管130。啟動燃料可為烴類等含碳燃料。啟動燃料經過啟動管130內之啟動觸媒140時,可分解出氫氣、一氧化碳等氣體並釋出熱能。藉此,配置於重組器120內且位於啟動管130外的重組觸媒150可受熱而升溫。此時,自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將一重組燃料引入重組器120。重組燃料可為甲烷等烴類氣體,其屬於含碳燃料。重組燃料經過重組器120內之重組觸媒150時,可分解出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重組氣體。當重組觸媒150的溫度愈高時,重組燃料重組成重組氣體的效率愈高,且重組氣體中之氫氣的比例愈高。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將重組氣體及尚未重組的重組燃料自重組器120引出。在q為1%~98%且燃料管110內之溫度為攝氏25度~攝氏1200度時,氫氣除以自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引出之總氣體的比例為大於或等於75%。
而且,自啟動管130之端口131流出高溫的氫氣及一氧化碳可經由分流口113、114及排放口115流出燃料管110。高溫的氫氣及一氧化碳接觸到燃料管110外的空氣(或氧氣)時,可引發劇烈燃燒反應,藉此產生更高溫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進一步對附近未參與燃燒反應的空氣(或氧氣)加熱。由於分流口113、114較排放口115更接近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及第二重組引流管180,故在分流口113、114附近之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可迅速提升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及第二重組引流管180的溫度。藉此,可提升自第一重組引流管170進入重組器120之重組燃料的溫度,提升重組燃料重組成重組氣體的效率及重組氣體中氫氣的比例,且提升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內之重組氣體的溫度。第二重組引流管180中之高溫且富含氫氣的重組氣體可供給至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藉此避免在電堆的電極上發生積碳的情形。
請參照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燃燒器的側視剖面示意圖。燃燒器10包含燃燒噴嘴100及一燃燒腔體200。燃燒噴嘴100設置於燃燒腔體200內。燃燒噴嘴100可使用如圖1所示之燃燒噴嘴100。燃燒噴嘴100之啟動引流管160、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及第二重組引流管180皆貫穿燃燒腔體200。燃燒腔體200具有一入口201及一出口202。燃燒噴嘴100之燃料管110具有與排放口115相對之入流口116,入流口116位於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燃燒噴嘴100之排放口115朝向燃燒腔體200之出口202,且位於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及出口202之間。在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的截面上,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及燃料管110之入流口116可為接近同心圓的形狀。
當使用燃燒器10時。可自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供給空氣(或氧氣),以使燃料管110外具有空氣(或氧氣)。自啟動引流管160將啟動燃料引入燃燒噴嘴100,啟動燃料分解成高溫的氫氣及一氧化碳。再者,自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將重組燃料引入燃燒噴嘴100。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將重組氣體及尚未重組的重組燃料自燃燒噴嘴100引出。
而且,高溫的氫氣及一氧化碳經由分流口113、114及排放口115流出燃料管110。高溫的氫氣及一氧化碳接觸到燃料管110外的空氣(或氧氣)時,可引發劇烈燃燒反應,藉此產生更高溫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進一步對附近未參與燃燒反應的空氣(或氧氣)加熱。由於分流口113、114較排放口115更接近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及第二重組引流管180,故在分流口113、114附近之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可迅速提升第一重組引流管170及第二重組引流管180的溫度。在分流口113、114及排放口115產生之更高溫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以及其附近受到加熱之空氣(或氧氣),可經由燃燒腔體200之出口202排出。自燃燒腔體200之出口202排出之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_可供給至燃料電池系統中需要在高溫下運作的元件。
請參照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燃料電池系統的方塊示意圖。
燃料電池系統1包含燃燒器10、一第一熱交換器20、一主重組器20、一電堆40、一第二熱交換器50、一啟動燃料源60、一重組燃料源70及一供氣源80。燃燒器10可使用如圖2所示之燃燒器10。燃燒器10中之燃燒噴嘴100可使用如圖1所示之燃燒噴嘴100。
第一熱交換器20包含彼此可進行熱交換的一第一吸熱區21及一第一放熱區22。第一熱交換器20之第一吸熱區21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燒噴嘴100之第二重組引流管180(亦參照圖2)。第一放熱區22與外部空間連通。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熱交換器20可為同心圓雙重管式的熱交換器,第一吸熱區21位於內管內的空間,第一放熱區22位於內管與外管之間的空間,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熱交換器20亦可為其他類型的熱交換器。
主重組器30包含彼此可進行熱交換的一重組區31及一重組供熱區32。重組區31可設置有另一重組觸媒。重組區31經由第一吸熱區21再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燒噴嘴100之第二重組引流管180(亦參照圖2),進而連接至燃燒噴嘴100之重組器120(亦參照圖1)。重組供熱區32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燒腔體200之出口202(亦參照圖2)。於本實施例中,主重組器30可為同心圓雙重管式的熱交換器,重組區31位於內管內的空間,重組供熱區32位於內管與外管之間的空間,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主重組器30亦可為其他類型的熱交換器。
電堆40具有一陽極氣體入口41、一陽極氣體出口42、一陰極氣體入口43及一陰極氣體出口44。陽極氣體入口41連接至主重組器30之重組區31。陽極氣體出口42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料管110之入流口116(亦參照圖2)。陰極氣體出口44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亦參照圖2)。在流經電堆40之陰極的空氣(或氧氣)中,未參與電堆40之發電的氧氣可供給至燃燒器10之燃燒腔體200(亦參照圖2)。電堆40可為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
第二熱交換器50包含彼此可進行熱交換的一第二吸熱區51及一第二放熱區52。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吸熱區51連接至電堆40之陰極氣體入口43。主重組器30之重組供熱區32經由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放熱區52再連接至及第一熱交換器20之第一放熱區22。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吸熱區51及第二放熱區52可為同心圓雙重管式的熱交換器,第二吸熱區51位於內管內的空間,第二放熱區52位於內管與外管之間的空間,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二熱交換器50亦可為其他類型的熱交換器。
啟動燃料源60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燒噴嘴100之啟動引流管160(亦參照圖2),以供給啟動燃料。重組燃料源70連接至燃燒器10之燃燒噴嘴100之第一重組引流管170(亦參照圖2),以供給重組燃料。供氣源80經由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吸熱區51再連接至電堆40之陰極氣體入口43,以對電堆40之陰極供給空氣(或氧氣)。
當使用燃料電池系統1時,令啟動燃料源60對燃燒器10之啟動引流管160供給啟動燃料,令重組燃料源70對燃燒器10之第一重組引流管170供給重組燃料。
燃燒器10之重組器120(亦參照圖1)將重組燃料重組後,可自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引出高溫且富含氫氣的重組氣體及尚未重組的重組燃料。此外,啟動燃料在燃燒器10燃燒後,燃燒腔體200內之空氣(或氧氣)可受到加熱而升溫,啟動燃料亦會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蒸氣。藉此,自燃燒腔體200之出口202(亦參照圖2)輸出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
自第二重組引流管180引出之高溫且富含氫氣的重組氣體及尚未重組的重組燃料流經第一熱交換器20之第一吸熱區21,再供給至主重組器30之重組區31。自燃燒器10之出口202輸出之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供給至主重組器30之重組供熱區32,以對主重組器30之重組區31進一步加熱,且自重組供熱區32輸出之次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自主重組器30之重組區31輸出之氣體可為高溫且富含氫氣的重組氣體,且供給至電堆40之陽極氣體入口41。如此,可防止電堆40之電極發生積碳的情形。
自重組供熱區32輸出之次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供給至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放熱區52,以對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吸熱區51加熱。自第二放熱區52輸出再次高溫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將其供給至第一熱交換器20之第一放熱區22,以對第一熱交換器20之第一吸熱區21加熱。接下來,自第一放熱區22排放剩餘的二氧化碳、水蒸氣及空氣(或氧氣)。
再者,令供氣源80對第二熱交換器50之第二吸熱區51供給空氣(或氧氣)。此時,空氣(或氧氣)可受第二放熱區52之加熱,且進一步供給置電堆40之陰極氣體入口43。
因此,可將高溫之氫氣供給至電堆40陽極,且可將高溫之空氣(或氧氣)供給至電堆40之陰極,以進行發電。發電後之未參與發電的氫氣可自電堆40之陽極氣體出口42輸出,進一步供給至燃燒器10之燃料管110之入流口116(亦參照圖2)。發電後之未參與發電的空氣(或氧氣)可自電堆40之陰極氣體出口44輸出,進一步供給至燃燒器10之燃燒腔體200之入口201(亦參照圖2)。未參與發電的氫氣及空氣(或氧氣)可進一步在燃燒器10中燃燒,再自燃燒腔體200之出口202(亦參照圖2)輸出高溫的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燃料電池系統1可藉由持續提供重組燃料及空氣(或氧氣),使電堆40持續發電。在電堆40為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之電堆的情況下,參與電堆40之發電後而產生的水蒸氣,可自陽極氣體出口42排放至燃燒器10之燃料管110之入流口116(亦參照圖2),但不以此為限。在電堆40為其他類型之電堆的情況下,參與電堆40之發電後而產生的水分子,亦可自陰極氣體出口44排放。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以及應用此燃燒噴嘴的燃燒器與燃料電池系統,藉由將重組器設置於燃燒噴嘴內,使得在啟動燃料電池系統時,可藉由燃燒噴嘴的加熱而在啟動初期即提升重組器的溫度,進而提升重組器的重組效率。藉此,可降低未經重組之含碳燃料在自重組器輸出之氣體中的比例。此外。燃燒器所產生的高溫二氧化碳及水蒸氣可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系統中的主重組器加熱,而可提升主重組器的重組效率。重組燃料經過燃燒器之重組器及主重組器後,可重組出含碳燃料比例極低且氫氣比例極高的氣體。當將自重組器及主重組器輸出之氣體通入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時,可避免在燃料電池系統的電堆上發生積碳的情形。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發明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燃料電池系統
10:燃燒器
100:燃燒噴嘴
110:燃料管
111:側壁
112:端壁
113、114:分流口
115:排放口
116:入流口
120:重組器
130:啟動管
131:端口
140:啟動觸媒
150:重組觸媒
160:啟動引流管
170:第一重組引流管
180:第二重組引流管
190:陶瓷蓄熱件
191:流道
200:燃燒腔體
201:入口
202:出口
20:第一熱交換器
21:第一吸熱區
22:第一放熱區
30:主重組器
31:重組區
32:重組供熱區
40:電堆
41:陽極氣體入口
42:陽極氣體出口
43:陰極氣體入口
44:陰極氣體出口
50:第二熱交換器
51:第二吸熱區
52:第二放熱區
60:啟動燃料源
70:重組燃料源
80:供氣源
D1、D2、D3:距離
P:間距
S:延伸方向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燃燒噴嘴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燃燒器的側視剖面示意圖。
圖3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燃料電池系統的方塊示意圖。
100:燃燒噴嘴
110:燃料管
111:側壁
112:端壁
113、114:分流口
115:排放口
120:重組器
130:啟動管
131:端口
140:啟動觸媒
150:重組觸媒
160:啟動引流管
170:第一重組引流管
180:第二重組引流管
190:陶瓷蓄熱件
191:流道
D1、D2、D3:距離
P:間距
S:延伸方向
Claims (15)
- 一種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其包括:一燃料管,包括一側壁及位於該側壁之末端的一端壁,該燃料管具有貫穿該側壁之至少一分流口及貫穿該端壁之至少一排放口;一陶瓷蓄熱件,設置於該燃料管之該端壁;一重組器,設置於該燃料管內;一第一重組引流管,與該重組器連通;一第二重組引流管,與該重組器連通;一啟動管,設置於該燃料管內且貫穿該重組器,該啟動管至該至少一排放口的距離大於該至少一分流口至該至少一排放口的距離;一啟動引流管,與該啟動管連通;一啟動觸媒,配置於該啟動管內;以及一重組觸媒,配置於該重組器內且位於該啟動管外。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燃燒噴嘴,其中該至少一分流口之數量為多個,該些分流口之總面積除以該至少一排放口之面積的值為0.07~3.21。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燃燒噴嘴,其中該啟動引流管貫穿該燃料管之該側壁,沿該啟動管之延伸方向,該重組器介於該啟動引流管及該至少一分流口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燃燒噴嘴,其中該第一重組引流管及該第二重組引流管皆貫穿該燃料管之該側壁,沿該啟動管之延伸方向,該第一重組引流管介於該第二重組引流管及該至少一分流口之間,該第一重組引流管配置成將氣體引入該重組器,該第二重組引流管配置成自該重組器引出氣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燃燒噴嘴,其中該陶瓷蓄熱件具有小於100%之一穿透率。
- 如請求項5所述之燃燒噴嘴,其中該至少一分流口之數量為多個,該些分流口之總面積除以該至少一排放口之面積後,再除以該陶瓷蓄熱件之該穿透率的值為0.07~3.21。
- 一種燃燒器,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6之任一項所述之燃燒噴嘴;以及一燃燒腔體,該燃燒噴嘴設置於該燃燒腔體內。
- 一種燃料電池系統,其包括:一燃燒器,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6之任一項所述之燃燒噴嘴;以及一燃燒腔體,該燃燒噴嘴設置於該燃燒腔體內;一主重組器,連接至該燃燒器之該燃燒噴嘴之該重組器;以及一電堆,具有一陽極氣體入口及一陽極氣體出口,該陽極氣體入口連接至該主重組器,該陽極氣體出口連接至該燃燒器之該燃燒噴嘴之該燃料管。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中該啟動引流管貫穿該燃料管之該側壁及該燃燒腔體,沿該啟動管之延伸方向,該重組器介於該啟動引流管及該至少一分流口之間,該燃料電池系統更包括一啟動燃料源,連接至該啟動引流管。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中該第一重組引流管及該第二重組引流管皆貫穿該燃料管之該側壁及該燃燒腔體,沿該啟動管之延伸方向,該第一重組引流管介於該第二重組引流管及該至少一分流口之間,該第一重組引流管配置成將氣體引入該重組器,該第二重組引流管配置成自該重組器引出氣體,該主重組器經由該第二重組引流管再連接至該重組器。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中該第一重組引流管及該第二重組引流管皆貫穿該燃料管之該側壁及該燃燒腔體,沿該啟動管之延伸方向,該第一重組引流管介於該第二重組引流管及該至少一分流口之間,該第一重組引流管配置成將氣體引入該重組器,該第二重組引流管配置成自該重組器引出氣體,該燃料電池系統更包括一重組燃料源,連接至該第一重組引流管。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更包括一第一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一吸熱區及一第一放熱區,該主重組器經由該第一熱交換器之該第一吸熱區再連接至該燃燒器。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更包括一第二熱交換器,具有一第二吸熱區及一第二放熱區,該主重組器 具有一重組區及一重組供熱區,該重組區連接至該第一吸熱區,該燃燒器之該燃燒腔體經由該主重組器之該重組供熱區再連接至該第二熱交換器之該第二放熱區,該第二放熱區連接至該第一放熱區。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更包括一供氣源,該電堆具有一陰極氣體入口,該供氣源經由該第二熱交換器之該第二吸熱區再連接至該電堆之該陰極氣體入口。
- 如請求項8所述之燃料電池系統,其中該電堆具有一陰極氣體出口,連接至該燃燒器之該燃燒腔體。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36933A TWI759922B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
US17/085,867 US11749817B2 (en) | 2020-10-23 | 2020-10-30 | Nozzle for combustion and reforming reaction, combustor, and fuel cell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36933A TWI759922B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59922B true TWI759922B (zh) | 2022-04-01 |
TW202218222A TW202218222A (zh) | 2022-05-01 |
Family
ID=81257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36933A TWI759922B (zh) | 2020-10-23 | 2020-10-23 | 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49817B2 (zh) |
TW (1) | TWI759922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18902A (ja) * | 1990-01-23 | 1991-09-2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水素原料改質装置の始動方法 |
CN101471449A (zh) * | 2007-12-27 | 2009-07-0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系统及重整器 |
WO2010066462A1 (en) * | 2008-12-12 | 2010-06-17 | Ezelleron Gmbh | Fuel cell system with a flexible venturi system for selective, controllable operation |
CN102214829A (zh) * | 2010-04-12 | 2011-10-1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燃烧喷嘴组件及具有该燃烧喷嘴组件的燃料重整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14118B (zh) | 2004-01-30 | 2010-08-11 |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 改性器 |
US8017088B2 (en) * | 2005-09-27 | 2011-09-13 | Samsung Sdi Co., Ltd. | Fuel reformer |
US8057945B2 (en) * | 2007-10-24 | 2011-11-15 | Atomic Energy Council-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Research | Solid oxide fuel cell with recycled core outlet products |
WO2012094514A1 (en) | 2011-01-06 | 2012-07-12 | Bloom Energy Corporation | Sofc hot box components |
TWI502801B (zh) | 2012-08-31 | 2015-10-01 | Atomic Energy Council | 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熱工元件整合裝置 |
JP6122360B2 (ja) | 2013-07-19 | 2017-04-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
TWI626784B (zh) | 2017-10-13 | 2018-06-11 |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 氣體燃料重組裝置及其發電整合系統 |
US10651487B2 (en) * | 2017-11-20 | 2020-05-12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Modular apparatus of fuel cell system |
TWI658639B (zh) | 2017-11-20 | 2019-05-0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燃料電池系統的模組化設備 |
JP7417606B2 (ja) * | 2018-11-20 | 2024-01-18 | ブルー ワールド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ホールディング アンパーツセルスケープ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その使用及びその動作の方法 |
TWI697150B (zh) | 2018-11-22 | 2020-06-2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陣列式燃料電池系統之控制裝置與方法 |
TWI673224B (zh) | 2018-12-11 | 2019-10-0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送料裝置 |
-
2020
- 2020-10-23 TW TW109136933A patent/TWI759922B/zh active
- 2020-10-30 US US17/085,867 patent/US1174981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18902A (ja) * | 1990-01-23 | 1991-09-26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水素原料改質装置の始動方法 |
CN101471449A (zh) * | 2007-12-27 | 2009-07-01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燃料电池系统及重整器 |
WO2010066462A1 (en) * | 2008-12-12 | 2010-06-17 | Ezelleron Gmbh | Fuel cell system with a flexible venturi system for selective, controllable operation |
CN102214829A (zh) * | 2010-04-12 | 2011-10-12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燃烧喷嘴组件及具有该燃烧喷嘴组件的燃料重整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49817B2 (en) | 2023-09-05 |
TW202218222A (zh) | 2022-05-01 |
US20220131163A1 (en) | 2022-04-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485666B2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JP5902027B2 (ja) |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2007287428A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WO2013114776A1 (en) | Fuel cell module | |
JP6064782B2 (ja) | 燃料電池装置 | |
JP2017538092A (ja) | 触媒バーナ装置 | |
JP2013089499A (ja) |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4501367B2 (ja) | 燃料電池 | |
TWI759922B (zh) | 具燃燒重組功能之燃燒噴嘴 | |
JP2002053306A (ja) | 水素製造装置と該水素製造装置を用い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KR101250418B1 (ko) | 연료 전지용 연료 변환 장치 | |
JP3941159B2 (ja) |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 | |
JP4696495B2 (ja) | 燃料電池発電装置 | |
EP3022790B1 (en) | Fuel cell module | |
JP2005019034A (ja) |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 |
KR101422630B1 (ko) | 열교환형 선개질기 | |
CN114026721A (zh) | 燃料电池系统 | |
JP2007073358A (ja) | 燃料熱交換器および燃料電池 | |
JP2012219008A (ja) | 熱処理システム | |
JP2002326805A (ja) | 改質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KR102449006B1 (ko) | 스팀 발생 개질기 | |
JP5077384B2 (ja) | 燃料電池 | |
JP5818502B2 (ja) |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2010238439A (ja) |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 |
JP6280384B2 (ja) | 燃料電池モジュー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