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9173B -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9173B
TWI759173B TW110113764A TW110113764A TWI759173B TW I759173 B TWI759173 B TW I759173B TW 110113764 A TW110113764 A TW 110113764A TW 110113764 A TW110113764 A TW 110113764A TW I759173 B TWI759173 B TW I7591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ircuit substrate
emitting elements
display module
shiel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3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3288A (zh
Inventor
曾立偉
蔡卲瑜
薛芷苓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37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9173B/zh
Priority to CN202111191564.4A priority patent/CN113937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9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91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3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328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2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遮光層、封裝層以及光學膜。多個發光元件位於電路基板上,且與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遮光層位於電路基板上,且位於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多個發光元件及遮光層上。光學膜位於封裝層上。此外,還提出一種包括上述顯示模組的顯示裝置。

Description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包括上述顯示模組的顯示裝置。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是直接以微型發光二極體晶片作為發光單元,透過將發光單元封裝於電路基板上來達到整面顯示的效果。由於微型發光二極體晶片的表面與其周邊的電路基板的反射率不同,為了呈現良好的畫面品質,通常會使用深色的封裝膠來封裝微型發光二極體晶片,並在電路基板上塗覆暗色油墨來降低反射率,以避免外界光線射入顯示裝置時產生的反射光影響顯示裝置的畫面品質。
然而,當近距離觀看顯示裝置時,仍可觀察到晶片的表面與周圍的封裝膠或油墨因反射率差異而呈現顏色不均勻的外觀,甚至其顯示面還會出現網格狀的圖案。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模組,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位於電路基板上,且與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遮光層,位於電路基板上,且位於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多個發光元件及遮光層上;以及光學膜,位於封裝層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發光元件具有反射率R c,光學膜具有透射率T p,遮光層具有反射率R i,且0.001R c<T P 2R i<0.212R c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0.01<T p<0.46。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0.002<R i<0.307。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發光元件包括紅色發光二極體、綠色發光二極體及藍色發光二極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封裝層的透射率大於0.9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學膜包括圓偏光片。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抗眩膜、抗反射膜、微結構膜、光學膠或其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多個封裝電路板,分別位於多個發光元件與電路基板之間,且多個封裝電路板分別電性連接多個發光元件與電路基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多個封裝墊,分別位於多個封裝電路板上,且多個封裝墊分別電性連接多個發光元件與多個封裝電路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保護層,其中保護層覆蓋多個封裝墊、但不覆蓋多個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保護層具有反射率R s,且0.002<R s<0.307。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光層或保護層的厚度大於或等於1 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光層具有多個開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遮光層具有非均一的反射率分布。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多個上述的顯示模組,其中多個顯示模組呈矩陣排列。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顯示模組具有中央反射率及邊緣反射率,上述的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具有第一間距,且多個顯示模組之間具有第二間距,當第二間距大於第一間距時,邊緣反射率大於中央反射率。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當上述的第二間距小於第一間距時,邊緣反射率小於中央反射率。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A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100的上視示意圖。圖1B是沿圖1A的剖面線A-A’所作的剖面示意圖。為了使圖式的表達較為簡潔,圖1A示意性繪示電路基板110、發光元件120以及遮光層130,並省略其他構件。
請參照圖1A至圖1B,顯示模組100包括:電路基板110;多個發光元件120,位於電路基板110上,且與電路基板110電性連接;遮光層130,位於電路基板110上,且位於多個發光元件120之間;封裝層140,位於多個發光元件120及遮光層130上;以及光學膜150,位於封裝層140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100中,藉由控制遮光層130的反射率,可使顯示模組100的顯示面具有顏色均勻的外觀,從而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以下,配合圖1A至圖1B,繼續說明顯示模組100的各個元件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同時參照圖1A至圖1B,顯示模組100可以包括多個子畫素PXs,且多個子畫素PXs呈陣列排列。各子畫素PXs主要由發光元件120所組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120可以皆為藍色發光二極體,且顯示模組100可以另包括設置於多個發光元件120上的色轉換層(圖未示),其中色轉換層可以包括螢光粉或類似性質的波長轉換材料,以讓藍色發光二極體所發出的藍色光線轉換成不同色彩的光線而實現全彩化的顯示效果。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120可以包括多個紅色發光二極體、多個綠色發光二極體及多個藍色發光二極體,從而實現全彩化的顯示效果。當多個發光元件120本身的發光色彩不同時,則可不需設置色轉換層。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120可以皆是白色發光二極體,而色轉換層可以是彩色濾光層以實現全彩化的顯示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電路基板110可以包括底板112以及電路層114。底板112可以是透明底板或非透明底板,其材質可以是石英、玻璃、高分子或其他適當的材質,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電路層114可以包括多個接墊PA、PB、PC。電路層114中還可以選擇性地設置顯示模組100需要的線路或元件,例如電源線、驅動訊號線、時序訊號線、檢測訊號線、電流補償線、驅動元件、開關元件、儲存電容等等,而且上述線路或元件可以透過接墊PA、PB、PC與電路基板110外部的線路或元件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0還可以包括驅動元件DC,且驅動元件DC可以電性連接子畫素PXs,以傳遞訊號至發光元件120。舉例而言,在子畫素PXs中,發光元件120電性連接至接墊PA及接墊PB,而驅動元件DC可以分別電性連接至每一子畫素PXs中的接墊PA及接墊PB。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子畫素PXs中的接墊PA彼此分離,且獨立地接收由驅動元件DC提供的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子畫素PXs中的接墊PB可彼此電性相連及/或接墊PB在操作時被施加相同的共用電壓。在一些實施例中,驅動元件DC可為接合至電路基板110的晶片或直接形成於電路基板110中的電路元件(包含主動元件、被動元件或其組合)。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可以是於生長基板(例如藍寶石基板)上製造後,透過例如巨量轉移製程被轉置於電路基板110上,且電性連接至接墊PA及接墊PB,因此,顯示模組100可以具有板上晶片封裝(Chip on board,COB)的形式。發光元件120可以是覆晶式發光二極體,且發光元件120可以透過位於磊晶結構同一側的兩個電極與電路基板110上對應的接墊PA及接墊PB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也可以是垂直式發光二極體,且發光元件120背離電路基板110一側的電極是經由連接導線與電路基板110上對應的接墊PA或接墊PB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20與接墊PA以及接墊PB之間還可以包括其他的導電材料或導電膠,例如焊料或異方性導電膠(ACF)。
遮光層130位於多個發光元件120之間,且遮光層130可以遮蔽發光元件120之間的電路基板110的表面。在本實施例中,遮光層130佈滿發光元件120之間的電路基板110的表面,且露出發光元件120,如此可吸收入射於發光元件120周邊的電路基板110上的入射光,以避免反射光干擾發光元件120發出的光線。此外,遮光層130可同時覆蓋電路基板110上的線路,例如接墊PA、PB、PC,以防止電路基板110上的線路受損或短路。在某些實施例中,由於製造程序的差異,遮光層130可以不覆蓋接墊PA、PB,而使接墊PA、PB從遮光層130部分露出。在一些實施例中,遮光層130的厚度可以大於或等於1 μm,例如1 μm、2 μm或3 μm。遮光層130的材質可以是油墨或其它適合的材料,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封裝層140覆蓋發光元件120及遮光層130,且封裝層140填充於發光元件120的側壁之間。進一步而言,封裝層140環繞發光元件120的側壁,以提供發光元件120發出之光線進行折射或散射。封裝層140可以防止水氣進入,以維持發光元件120的性能與使用壽命。在本實施例中,封裝層140可以具有高透射率,舉例而言,封裝層140的透射率可以大於95%,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封裝層140的材質可以包括透明膠材,例如PUR膠、環氧樹脂(epoxy)、矽膠、或其他適合的膠材,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光學膜150設置於發光元件120背離電路基板110的一側,且封裝層140位於光學膜150與發光元件12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150可以包括圓偏光片,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膜150也可以包括線偏光片與1/4波片的疊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0還可以包括光學膠152,且光學膜150藉由光學膠152而貼附於封裝層140上。光學膠152的材質包括光學透明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光學感壓膠(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矽膠(silicone adhesive)、聚氨酯活性(Polyurethane reactive,PUR)膠、聚氨酯(Polyurethane,PU)膠、或其他適合的光學級膠材。光學膠152可選用穿透率較高的光學透明膠,且光學膠152的穿透率可大於90%,但不以此為限。
在其他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00還可以包括抗反射抗眩膜154,抗反射抗眩膜154例如包括多個表面微結構以及鍍在這些表面微結構上的抗反射膜,以調整顯示模組100在環境光照射下的整體反射率、防眩性能及表面平整度等。
請參照圖1B,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入射於發光元件120的入射光L1與入射於遮光層130的入射光L2具有相同的反射率,以使顯示模組100的整體表面呈現顏色均勻的顯示面,以下說明如何界定遮光層130的反射率範圍。
對於入射光L1以及入射光L2來說,由於其穿過光學膠152及抗反射抗眩膜154的透射率並不會因發光元件120的反射面為鏡面或非鏡面而有所不同,且光學膠152及抗反射抗眩膜154的透射率對其總反射率的影響皆相同,因此,在比較其總反射率時,可不估算光學膠152與抗反射抗眩膜154的透射率的影響。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可將入射光L1描述為先穿過光學膜150及封裝層140,再經發光元件120的反射面反射,隨後再次穿過封裝層140及光學膜150而離開顯示模組100,故可得到入射光L1的總反射率R T如下: R T=T P 2T g 2R c式(1),
其中T p為光學膜150的透射率,T g為封裝層140的透射率,R c為發光元件120的反射率。
在本實施例中,當封裝層140的透射率大於98%時,則可得到: T g 2≒1。
一般來說,光學膜150的透射率T p約為0.46,但考量到發光元件120的反射面的反射特性可介於鏡面與非鏡面(或霧面)之間,且若入射光L1通過光學膜150的圓偏光片後經鏡面反射並再次通過光學膜150射出時,反射光的強度將極低,因此,對於入射光L1而言,可得到: 0.001<T P 2<(0.46) 2,即 0.001<T P 2<0.212,將其帶入式(1)可得: 0.001R c<R T<0.212R c式(2)。
另外,鑒於一般顯示模組的反射率為6.5%,為求改善,將入射光L1的最大反射率限定為小於6.5%,同時設定發光元件120的反射率R c為大於0.5,將其帶入式(2)可得: 0.0005<R T<0.065   式(3)。
相似地,對於入射光L2而言,可將入射光L2描述為先穿過光學膜150及封裝層140,再經遮光層130反射,隨後再次穿過封裝層140及光學膜150而離開顯示模組100。因此,可得到入射光L2的總反射率R U如下: R U=T P 2T g 2R i
其中R i為遮光層130的反射率。
由於封裝層140的透射率大於98%,因此,可得到: R U=T P 2R i式(4)。
為了使入射光L2的總反射率R U近似於入射光L1的總反射率R T,即R U具有與R T相同的範圍,將式(4)帶入式(2)及式(3)可得: 0.001R c<T P 2R i<0.212R c,且 0.0005<T P 2R i<0.065。
由於遮光層130的表面較接近霧面,因此,對於入射光L2而言可得到: T P 2≦0.212。
因此,可得出: 0.0005<0.212R i<0.065,故 0.002<R i<0.307。
從上述的推導過程可知,在本實施例的顯示模組100中,可以從封裝層140的透射率T g、光學膜150的透射率T p、以及發光元件120的反射率R c得出相應的遮光層130的反射率R i的範圍,以使入射光L2與入射光L1具有相近或相同的總反射率。
請參照圖1A,在一些實施例中,遮光層130還可以具有多個開孔O1,或是局部使用具有高反射率的油墨,以調高局部反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遮光層130也可以具有多個低反射率油墨圖案BD,以局部調低遮光層130的反射率。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藉由使用多種反射率不同的油墨、或局部使用濃度不同的油墨來形成遮光層130,以調整遮光層130的反射率分布,使遮光層130具有非均一的反射率分布。如此一來,舉例而言,當因應設計需求造成發光元件120之間較為靠近而產生亮線或較為遠離而產生暗線時,即可局部調整遮光層130的反射率來使顯示模組100的顯示面具有顏色均勻的外觀。
圖2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200的剖面示意圖。與圖1所示的顯示模組100相比,如圖2所示的顯示模組200中的結構的不同之處在於:顯示模組200中的各個發光元件120先個別封裝於封裝電路板160上,再組裝於電路基板110上,因此,顯示模組200可具有板上封裝(Package on board,POB)的形式。
請參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封裝電路板160位於發光元件120與電路基板110之間,且封裝電路板160電性連接發光元件120與電路基板110。舉例而言,封裝電路板160可包括多個封裝墊PD、PE,封裝墊PD、PE位於封裝電路板160上,且封裝墊PD、PE可分別電性連接發光元件120的兩個電極。另一方面,封裝電路板160上的封裝墊PD、PE可分別電性連接電路基板110上的接墊PA、PB。如此一來,發光元件120的兩個電極即可透過封裝電路板160上的封裝墊PD、PE分別電性連接至電路基板110上的接墊PA、PB。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200還可以包括保護層170,保護層170可以佈滿封裝電路板160上未被發光元件120覆蓋的表面,且露出發光元件120,如此可吸收入射於發光元件120周邊的封裝電路板160上的所有入射光,以避免反射光干擾發光元件120發出的光線。此外,保護層170還可保護封裝電路板160上的線路,例如保護層170可以覆蓋封裝墊PD、PE,以防止封裝電路板160上的線路受損或短路。在一些實施例中,保護層170的厚度可以大於1 μm,且保護層170的材質可以是防焊漆(solder resist)、油墨或其它適當材料,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在將發光元件120設置於封裝電路板160之後,先於封裝電路板160形成保護層170,然後使用封裝層140封裝發光元件120,之後再將封裝電路板160設置於電路基板110上,隨後再於電路基板110上形成遮光層130。因此,封裝層140覆蓋發光元件120及保護層170,且封裝層140未覆蓋遮光層130。在一些實施例中,保護層的厚度可以大於或等於1 μm,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入射光L1入射於發光元件120,入射光L2入射於遮光層130,且入射光L3入射於保護層170。為了使入射於遮光層130的入射光L2以及入射於保護層170的入射光L3與入射於發光元件120的入射光L1具有相同的反射率,以使顯示模組200的整體表面呈現一致的顏色,以下說明如何界定遮光層130以及保護層170的反射率範圍。
在本實施例中,入射光L2先穿過光學膜150,隨後經遮光層130反射,然後再次穿過光學膜150。雖然入射光L2未通過封裝層140,但由於封裝層140的透射率可接近1,因此,遮光層130的反射率範圍可近似於由前述實施例的顯示模組100得到的範圍。
在本實施例中,可將入射光L3描述為先穿過光學膜150及封裝層140,再經保護層170反射,隨後再次穿過封裝層140及光學膜150而離開顯示模組200。因此,可得到入射光L3的總反射率R V如下: R V=T P 2T g 2R s
其中R s為保護層170的反射率。
由於封裝層140的透射率大於98%,因此,可得到:
R V=T P 2R s式(5)。
為了使入射光L3的總反射率R V近似於入射光L1的總反射率R T,即R V具有與R T相同的範圍,將式(5)帶入式(2)及式(3)可得: 0.001R c<T P 2R s<0.212R c,且 0.0005<T P 2R s<0.065。
由於保護層170的表面較接近霧面,因此,對於入射光L3而言可得到: T P 2≦0.212。
因此,可得出: 0.0005<0.212R s<0.065,故 0.002<R s<0.307。
從上述的推導過程可知,在本實施例的顯示模組200中,可以從封裝層140的透射率T g、光學膜150的透射率T p、以及發光元件120的反射率R c得出遮光層130的反射率R i以及保護層170的反射率R s的範圍,以使入射光L1、入射光L2以及入射光L3皆具有近似或相同的總反射率。
在本實施例中,遮光層130以及保護層170也可以具有多個開孔,或是局部使用具有高反射率、具有低反射率或不同濃度的油墨圖案,以局部調整遮光層130以及保護層170的反射率,使得遮光層130及保護層170具有非均一的反射率分布,且可因應需求而局部調整遮光層130及保護層170的反射率,從而使顯示模組200的顯示面具有顏色均勻的外觀,而能夠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圖3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的上視示意圖。顯示裝置10可以包括多個顯示模組300,其中顯示模組300可以是上述實施例所說明的顯示模組100或顯示模組200。多個顯示模組300可以矩陣的形式排列且相互拼接,而形成顯示裝置10。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可以包括六個顯示模組300,且六個顯示模組300以3x2的矩陣排列拼接。每一顯示模組300包括多個發光元件120,其中相鄰的兩個發光元件120之間具有橫向間距D1及縱向間距D3。顯示模組300的中央可具有中央反射率R M,且中央反射率R M可以是顯示模組300的中央區域的平均反射率。另外,在顯示裝置10中,相鄰的兩個顯示模組300之間可具有橫向間距D2及縱向間距D4,且顯示模組300的邊緣可具有邊緣反射率R N。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顯示模組300之間的橫向間距D2大於發光元件120之間的橫向間距D1,且顯示模組300之間的縱向間距D4大於發光元件120之間的縱向間距D3,導致顯示模組300之間出現暗線。因此,可於顯示模組300的邊緣處的遮光層130中形成開孔O2來局部提高顯示模組300的邊緣反射率R N,以使顯示模組300的邊緣反射率R N大於中央反射率R M而消除顯示模組300之間的暗線,從而使顯示裝置10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圖4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20的上視示意圖。顯示裝置20可以包括多個顯示模組400,其中顯示模組400可以是上述實施例中說明的顯示模組100或顯示模組200,且多個顯示模組400呈矩陣排列而拼接形成顯示裝置20。
與圖3所示的顯示裝置10相比,如圖4所示的顯示裝置20的不同之處在於:相鄰的兩個發光元件120之間具有縱向間距D3及橫向間距D5,相鄰的兩個顯示模組400之間具有縱向間距D4及橫向間距D6。由於縱向間距D4大於縱向間距D3,導致顯示模組400之間產生橫向暗線,同時,由於橫向間距D6小於橫向間距D5,導致顯示模組400之間產生縱向亮線。因此,可於顯示模組400的橫向邊緣處的遮光層130中形成開孔O3來局部提高顯示模組400的邊緣反射率R N1,使顯示模組400的邊緣反射率R N1大於中央反射率R M,從而消除顯示模組400之間的橫向暗線。同時,可於顯示模組400的縱向邊緣處的遮光層130中局部使用低反射率油墨圖案BD來局部降低顯示模組400的邊緣反射率R N2,使顯示模組400的邊緣反射率R N2小於中央反射率R M,從而消除顯示模組400之間的縱向亮線。如此一來,可同時消除顯示模組400之間的橫向暗線以及縱向亮線,而使顯示裝置20能夠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顯示模組藉由控制遮光層的反射率,使得顯示模組的顯示面能夠具有顏色均勻的外觀,從而得到良好的畫面品質。另外,本發明的顯示裝置藉由調整遮光層的反射率,可消除顯示模組之間的暗線或亮線,從而具有良好的畫面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20:顯示裝置
100、200、300、400:顯示模組
110:電路基板
112:底板
114:電路層
120:發光元件
130:遮光層
140:封裝層
150:光學膜
152:光學膠
154:抗反射抗眩膜
160:封裝電路板
170:保護層
A-A’:剖面線
BD:低反射率油墨圖案
D1、D2、D5、D6:橫向間距
D3、D4:縱向間距
DC:驅動元件
L1、L2、L3:入射光
O1、O2、O3:開孔
PA、PB、PC:接墊
PD、PE:封裝墊
PXs:子畫素
圖1A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上視示意圖。 圖1B是沿圖1A的剖面線A-A’所作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100:顯示模組
110:電路基板
112:底板
114:電路層
120:發光元件
130:遮光層
140:封裝層
150:光學膜
152:光學膠
154:抗反射抗眩膜
L1、L2:入射光
PA、PB、PC:接墊

Claims (17)

  1.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與所述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遮光層,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及所述遮光層上;以及光學膜,位於所述封裝層上,其中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具有反射率Rc,所述光學膜具有透射率Tp,所述遮光層具有反射率Ri,且0.001Rc<TP 2Ri<0.212Rc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0.01<Tp<0.46。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0.002<Ri<0.307。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包括紅色發光二極體、綠色發光二極體及藍色發光二極體。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抗眩膜、抗反射膜、微結構膜、光學膠或其組合。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所述遮光層具有多個開孔。
  7.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與所述電路基板電 性連接;遮光層,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及所述遮光層上;以及光學膜,位於所述封裝層上,其中所述封裝層的透射率大於0.95。
  8.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與所述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遮光層,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及所述遮光層上;以及光學膜,位於所述封裝層上,其中所述光學膜包括圓偏光片。
  9.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與所述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遮光層,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及所述遮光層上;以及 光學膜,位於所述封裝層上;還包括多個封裝電路板,分別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與所述電路基板之間,且所述多個封裝電路板分別電性連接所述多個發光元件與所述電路基板。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多個封裝墊,分別位於所述多個封裝電路板上,且所述多個封裝墊分別電性連接所述多個發光元件與所述多個封裝電路板。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顯示模組,還包括保護層,其中所述保護層覆蓋所述多個封裝墊、但不覆蓋所述多個發光元件。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所述保護層具有反射率Rs,且0.002<Rs<0.307。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所述遮光層或所述保護層的厚度大於或等於1μm。
  14. 一種顯示模組,包括:電路基板;多個發光元件,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與所述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遮光層,位於所述電路基板上,且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封裝層,位於所述多個發光元件及所述遮光層上;以及光學膜,位於所述封裝層上,其中所述遮光層具有非均一的反射率分布。
  15.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多個如請求項1所述的顯示模組,其中所述多個顯示模組呈矩陣排列。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所述顯示模組具有中央反射率及邊緣反射率,所述多個發光元件之間具有第一間距,且所述多個顯示模組之間具有第二間距,當所述第二間距大於所述第一間距時,所述邊緣反射率大於所述中央反射率。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當所述第二間距小於所述第一間距時,所述邊緣反射率小於所述中央反射率。
TW110113764A 2021-04-16 2021-04-16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TWI7591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764A TWI759173B (zh) 2021-04-16 2021-04-16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CN202111191564.4A CN113937125A (zh) 2021-04-16 2021-10-13 显示模块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3764A TWI759173B (zh) 2021-04-16 2021-04-16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9173B true TWI759173B (zh) 2022-03-21
TW202243288A TW202243288A (zh) 2022-11-01

Family

ID=79279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3764A TWI759173B (zh) 2021-04-16 2021-04-16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7125A (zh)
TW (1) TWI75917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9719A (zh) * 2019-02-18 2019-05-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189642A (zh) * 2018-02-22 2019-08-30 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095088A (zh) * 2018-10-19 2020-05-01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102739A (zh) * 2020-09-16 2020-12-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2531092A (zh) * 2020-11-30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9642A (zh) * 2018-02-22 2019-08-30 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1095088A (zh) * 2018-10-19 2020-05-01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709719A (zh) * 2019-02-18 2019-05-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102739A (zh) * 2020-09-16 2020-12-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2531092A (zh) * 2020-11-30 2021-03-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288A (zh) 2022-11-01
CN113937125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6393B2 (en)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TWI764404B (zh) 拼接式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
CN112582525A (zh) 发光二极管及背光单元
KR20080038878A (ko) 광원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6732848B2 (ja) 非対称な形状の発光装置、当該発光装置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当該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761363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20230161194A1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backlight, and display panel
US1194892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multiple sub-pixels
TWI759173B (zh) 顯示模組及包含其之顯示裝置
WO2024082488A1 (zh) 封装发光单元、显示装置和封装发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CN116682838A (zh) 显示装置
TWI727535B (zh) 背光單元及包含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
KR20120006876A (ko) 광원,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니트
TWI771248B (zh) 顯示面板
CN114005918B (zh) 显示装置
CN113391481B (zh) 发光元件装载基板及背光源
TWI839694B (zh) 顯示裝置
US1153896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230225177A1 (en) Oled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3245496A1 (zh) 显示屏、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1916170B2 (en) Micro-light-emitting diode chip and micro-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20220173080A1 (en) Unit pixel and display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unit pixel
KR20110035114A (ko) 백색 광원모듈 및 이를 적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202307816A (zh) 顯示裝置
TW202240882A (zh) 電子裝置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