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6698B - 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 Google Patents
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6698B TWI756698B TW109117871A TW109117871A TWI756698B TW I756698 B TWI756698 B TW I756698B TW 109117871 A TW109117871 A TW 109117871A TW 109117871 A TW109117871 A TW 109117871A TW I756698 B TWI756698 B TW I75669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el set
- bottom wheel
- variable
- seat
- telescopic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包括:背靠支撐模組、座椅部、推桿組件、後軸支撐部、第一底輪組以及第二底輪組。背靠支撐模組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位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連接部。座椅部具有前端部及後端部,其中連接部係樞接座椅部的前端部與後端部之間或後端部的位置。推桿組件的一端連接於前端部或在座椅部中靠近前端部之其他位置,另一端連接於背靠支撐模組的第一端與連接部之間的位置。後軸支撐部具有底端部以及與底端部相對並且與後端部連接的頂端部。第一底輪組及第二底輪組分別與第一端及底端部樞接。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可變姿勢移動載具,特別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可供使用者以坐姿及躺臥使用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根據估計,在已開發國家中約有1%人口需要輪椅,然而每年都有輪椅使用上發生嚴重事故的報告。例如,在美國約有3.3%使用輪椅的人發生嚴重事故,甚至會導致腦傷,骨折,腦震盪等嚴重的結果。因此,繼續使用現有的輪椅風險較高。另外,根據統計報告,從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三年間,60.7%的輪椅使用者至少發生了一次傾倒或翻覆的狀況。
輪椅的傾倒的風險與由ISO 7176-1:2014定義的靜態穩定性有關,並且主要檢測內容為靜態時使用者與輪椅傾倒的角度,因此如何控制使用者與輪椅傾倒的角度為提供具有高穩定性、安全性的移動載具的關鍵。
另外,對輪椅使用者而言,沒有照服員協助之下可能無法變換姿勢或翻身。一般而言,即使有照服員,他們都無法一整天都照顧同一個人導致很多輪椅使用者只能以當下的姿勢維持在床上。即使強迫自己從
坐姿倒下變躺姿,有很大的可能會躺的位置錯誤(例如棉被和枕頭都不在正確的位置等)。因此,市面有可變姿勢的輪椅等移動載具的需要。
目前市面上雖有可翻身或可變換姿勢的變形床或翻身床,然而變形床或翻身床無法載著病人移動到其他地方。再者,現行的可變姿勢的輪椅除了需要提供病人更舒適的休息環境外,在安全性的方面還需要改善。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方便自行調整姿勢,並考量使用者安全設計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本發明提供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包括:背靠支撐模組、座椅部、推桿組件、後軸支撐部、第一底輪組以及第二底輪組。背靠支撐模組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以及位於第一端與第二端之間的連接部。座椅部具有相對的前端部及後端部,其中連接部係樞接座椅部的前端部與後端部之間或後端部的位置。推桿組件的一端連接於前端部或在座椅部中靠近前端部之其他位置,另一端連接於背靠支撐模組的第一端與連接部之間的位置。推桿組件係可伸縮以驅動背靠支撐模組與座椅部間所夾角度改變。後軸支撐部具有底端部以及與頂端部相對並且與後端部連接的頂端部。第一底輪組及第二底輪組分別與第一端及底端部樞接。
1、1A: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10:背靠支撐模組
11:背靠支撐部
12:延伸部
13:觸地桿件
20:座椅部
21:前端部
21A:前端軸桿
22:後端部
23:座椅支架
30:踏板支撐架
31:第一連接端
32:第二連接端
40:後軸支撐部
41:底端部
42:頂端部
43:後軸主桿
40A:主支撐架
40B:第一輔助支架
40C:第二輔助支架
50:連結件
51:第一底輪組
52:第二底輪組
53:第三底輪組
60:輔助支架
60A:支架
60B:支架
60C:輔助中間桿
70:推桿組件
80:伸縮組件
81:空心管
82:伸縮內桿
83:插銷
84、85:螺絲
90:踏板組件
91:踏板座
92:踏板蓋
93:滾輪
111:第二端
112:連接部
113:背靠支架
114:背靠連接支架
131:第一端
511、531:輪底座
511A、531A:滾輪
511B、531B:軸承
512、532:軸承座
513、533:軸承
911:踏板連接端
θ:所夾角度
圖1為所示本發明可變姿勢移動載具之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2A為將圖1所示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當以坐姿模式使用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2B為將圖1所示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當以躺姿模式使用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3所示為在圖1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底輪組及第三底輪組的放大示意圖。
圖4A所示為將圖1所示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當以坐姿模式使用時的伸縮組件的放大示意圖。
圖4B所示為將圖1所示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當以躺姿模式使用時的伸縮組件的放大示意圖。
圖5所示為圖1所示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中的踏板組件的放大示意圖。
圖6所示為當以坐姿模式使用本發明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的另一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可變姿勢移動載具,能夠讓使用者改變姿勢,並且至少選擇性地以坐姿、躺姿或介於此二者間的其他姿勢使用。在本案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例如可為輪椅,但不以此為限制。
圖1所示為以坐姿模式使用的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的立體示意圖,並且圖2A及圖2B分別所示為側視以坐姿模式和躺姿模式使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的示意圖。
如圖1、圖2A及圖2B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包括背靠支撐模組10、座椅部20、後軸支撐部40、第一底輪組51、第二底輪組52、以及推桿組件70。其中,如圖2A及圖2B所示,當切換坐姿模式(圖2A)與躺姿模式(圖2B)間時,該第一底輪組51及該第二底輪組52都保持接觸於地面或地板(亦即,設置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之支撐面)上。背靠支撐模組1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端131、第二端111以及位於第一端131與第二端111之間的連接部112。
如圖1及圖2A所示,座椅部20包括相對的前端部21及後端部22。座椅部20可為由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兩條支架以左右對稱的方式所構成,但不以此為限制,座椅部20亦可為由一條支架或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的三條以上的支架所構成且不限以左右對稱的方式構成。在此實施例中,背靠支撐模組10的連接部112係樞接座椅部20之前端部21與後端部22之間,但在另一實施例中,連接部112亦可樞接於後端部22的位置。
如圖1及圖2A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推桿組件70的一端連接於連接座椅部20的前端部21,另一端為連接到背靠支撐模組10中第一端131與連接部112之間的位置,但推桿組件70的所述一端的連接位置不以前端部21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推桿組件70的所述一端亦可連接到座椅部20較靠近前端部21的其他位置,而不以連接到前端部21為限。其中,推桿組件70為可伸縮的組件,藉由驅動推桿組件70能夠改變背靠支撐模組10與座椅部20間所夾角度θ。請一併參閱圖2A及圖2B,例如當使用者需要以坐姿模式使
用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時,藉由伸長推桿組件70,使背靠支撐模組10與座椅部20間所夾角度θ變小(圖2A所示),相反地當使用者需要以躺姿模式使用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時,藉由縮短推桿組件70可拉大背靠支撐模組10與座椅部20間所夾角度θ(圖2B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推桿組件70為電動驅動之線形致動機,且較好為以齒輪、螺旋、氣壓或液壓驅動,最大推拉力可依實際的需要調整,例如可為2,000N,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背靠支撐模組10可包括背靠支撐部11、延伸部12、以及觸地桿件13。具體而言,背靠支撐部11及觸地桿件13分別具有相對的第二端111及第一端131。延伸部12的兩端分別連接於背靠支撐部11與觸地桿件13。在此實施例中,連接部112係形成於延伸部12與背靠支撐部11之連接位置。本實施例中,背靠支撐模組10以背靠支撐部11、延伸部12、以及觸地桿件13等三個組件來構成具有易於生產製造、運送及可分不同組件區段分別調整寬度以與其他組件搭配等優點。此外,亦可調整三個組件間的相對角度或位置而使之不在同一平面上,以搭配使用者需求而提供設計上的變化。然而背靠支撐模組10亦可以單一之組件或支架方式來形成,而不以分為三個組件來形成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延伸部12的兩端例如可藉由緊固桿件連接於背靠支撐部11及觸地桿件13,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亦可將背靠支撐部11、延伸部12、以及觸地桿件13一體成形的方式構成背靠支撐模組10或延伸部12的兩端以其他方式連接於背靠支撐部11及觸地桿件13以構成背靠支撐模組10。在此實施例中,如圖1、圖2A所示,觸地桿件13的第一端131
與第一底輪組51樞接,亦即,觸地桿件13透過第一底輪組51與地面或地板接觸,然而觸地桿件13本身不需與地面或地板直接接觸。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背靠支撐部11可包括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兩條背靠支架113及位於兩條背靠支架113之間並連接兩條背靠支架113的複數條背靠連接支架114,藉由此一設置,能夠提供使用者可背靠之平台。兩條背靠支架113可分別藉由延伸部12連接至觸地桿件13。再者,延伸部12及觸地桿件13都可以由彼此平行的兩條桿件以左右對稱的方式所構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背靠支撐部11、延伸部12、以及觸地桿件13亦可由一條桿件或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延伸的三條以上的桿件所構成且不限以左右對稱的方式構成。
在本實施例中,後軸支撐部40具有底端部41及與底端部41相對的頂端部42。頂端部42與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樞接,以對座椅部20的後半端提供支撐力,並且底端部41與第二底輪組52樞接。
進一步而言,後軸支撐部40可包含垂直於底端部41及頂端部42的連線方向的後軸主桿43,並且第二底輪組52可包含分別設置於後軸主桿43兩端的兩個底輪組及位於兩個底輪組中間的另一中央底輪組,其設置位置較好為與左右兩個底輪組等距離的位置(亦即,後軸主桿43的中央位置),後軸支撐部40的底端部41以後軸主桿43為軸的方式與位於中間的另一底輪組。
再者,後軸支撐部40可包含主支撐架40A、第一輔助支架40B及隔著主支撐架40A位於第一輔助支架40B之相反側的第二輔助支架40C。底端部41及頂端部42分別形成主支撐架40A、第一輔助支架40B及
第二輔助支架40C的兩端。藉由此一設置,進一步對座椅部20提供左右平衡的支撐力。但在不同實施例中,後軸支撐部40可只包含主支撐架40A或包含兩條以上的輔助支架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此外第二底輪組52的配置方式和底輪組的數量都不以此為限制,亦可採用不同排列方式設置排列多個底輪組。另外,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底輪組51及第二底輪組52中的每一個底輪組較好為都具有以2x2矩陣方式排列的四顆萬向滾輪(亦即,可360度自由滑動之滾輪),以助於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自由滑動,安裝於各底輪組的滾輪的數量及種類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較好為包括踏板支撐架30,踏板支撐架30具有相對的第一連接端31及第二連接端32。其中,第一連接端31為與前端部21樞接,亦即,踏板支撐架30與座椅部20彼此可相對轉動地連接。在此實施例中,前端部21具有前端軸桿21A,且前端部21以前端軸桿21A貫穿第一連接端31及前端部21的方式與第一連接端31連接,但前端部21與第一連接端31之間的連接方式不以此為限制。在此實施例中,座椅部20具有座椅支架23,並且座椅支架23之前端及推桿組件70可分別樞接於前端軸桿21A。藉由此連接方式和連接位置,能夠減少推桿組件70碰撞使用者腿部的風險,以提高使用上的安全性,但連接方式和連接位置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推桿組件70可直接連接到座椅支架23之前端。
在本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還包括與踏板支撐架30的第二連接端32連接的踏板組件90,以支撐使用者的腳部。在本實施例中,踏板支撐架30可為以平行的方式延伸的兩條支架,並分別連接於踏板組件90的
相對兩端,但踏板支撐架30不限於兩條支架,且只要能夠保持踏板組件90貼合於地面水平高度線,亦可採用不同連接方式。此外,踏板組件90下方亦設有萬向滾輪供接觸地面以支撐踏板支撐架30,並可以滾輪相對於地面滾動而進行移動。在此設置之下,並不一定需要特別限制踏板支撐架30與座椅部20間的相對角度。當以推桿組件70調整座椅部20與背靠支撐模組10間的角度時,踏板支撐架30即可因其與地面之接觸而獲得反作用力而改變踏板支撐架30與座椅部20間的角度。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踏板組件90亦可以懸空設置,此時較佳需以其他機制來調整控制或限定踏板支撐架30與座椅部20間的角度關係。
如圖1及圖2A所示,本實施例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還可選擇性包括沿背靠支撐模組10的長方向延伸的輔助支架60,以及與第一底輪組51連接並位於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第三底輪組53輔助支架。在較佳實施例中,輔助支架60係與背靠支撐模組10平行,因此如圖2A之側視圖所示,在此方向上輔助支架60係與背靠支撐模組10間可形成類似平行四邊形之空間,且此空間可隨著載具姿勢的調整而改變角度,但不以此為限。其中,輔助支架60之兩端分別連接到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及第三底輪組53。在本實施例中,輔助支架60的一端透過長形桿件以貫穿後軸支撐部40的頂端部42的方式與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樞接。另外,輔助支架60的另一端較好為透過貫穿兩條支架的長形桿件與第三底輪組53樞接,但連接方式不以此為限制。在此實施例中,第三底輪組53較好為具有以2x2矩陣排列的四顆萬向滾輪的底輪組,但滾輪的數量及種類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輔助支架60可包含彼此平行的兩條支架60A、60B及位於兩條支架之間且連接兩條支架的輔助中間桿60C,輔助平行中間桿較好為位於輔助支架60之中端(亦即,與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及第三底輪組53等距離的位置),藉由設置輔助平行中間桿能夠加強左右方向之架結構。藉由設置輔助支架60,有助於使座椅部20相對地面或地板的角度安定,但亦可透過不同方式使座椅部20相對地面或地板的角度安定,例如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偏移背靠支撐模組10的位置使連接部112在後端部22的位置與座椅部20樞接,使得背靠支撐模組10兼具有與輔助支架60同等的功能。此外,藉由輔助支架60的設置,亦可增加對於背靠支撐模組10與座椅部20間位置調整的彈性,例如藉由改變第一底輪組51與第三底輪組53間的距離,以決定背靠支撐模組10與座椅部20間所夾之最小角度及最大角度。
請參閱圖3,圖3所示為在圖1、圖2A及圖2B的實施例中的第一底輪組51及第三底輪組53的側視放大圖。如上所述,第三底輪組53與第一底輪組51連接並設置於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底輪組51與第三底輪組53的具有相同的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還包括連結件50,連結件50之兩端分別連接至第一底輪組51及第三底輪組53,以保持第一底輪組51與第三底輪組53間之間距的方式彼此連接。此外,連結件50亦可設計為可調整長度,以可選擇性地改變第一底輪組51及第三底輪組53間之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底輪組51具有輪底座511、軸承座512以及軸承513,其中在輪底座511上有安裝複數個滾輪511A。同樣地,第三底輪組53具有輪底座531、軸承座532以及軸承533,其中在輪底座531上有安裝複數個滾輪531A。輪底座511朝向第三底輪組53的側面及輪底座531朝
向第一底輪組51的側面分別具有開孔,以便設置軸承511B、軸承531B。軸承511B、軸承531B較好為分別以螺栓固定於所述開孔上,但固定方式不以此為限制。軸承座512及軸承座532分別設置於輪底座511及輪底座531上,使連結件50的兩端連接到輪底座511及輪底座531。在此實施例中,軸承座512及軸承座532可分別利用螺絲緊固於輪底座511及輪底座531上,但緊固方式不以此為限制。在此實施例中,背靠支撐模組10的第一端131藉由軸承513與第一底輪組51樞接,並且藉由軸承513調整第一端131與第一底輪組51之間的緊配程度。同樣地,輔助支架60的底端也藉由軸承533與第三底輪組53樞接,並藉由軸承533調整輔助支架60的底端與第三底輪組53的緊配程度。以使觸地桿件13的第一端131及輔助支架60的底端(或用以樞接的桿件)分別可自由施轉在軸承513及軸承533中,但本發明的調整緊配程度的方式不以此為限制。
如圖1、圖2A及圖2B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可包括伸縮組件80。在此實施例中,伸縮組件80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三底輪組53與第二底輪組52,較好為分別連接第三底輪組53與位於後軸主桿43中間的底輪組,藉此將第三底輪組53與第二底輪組52維持在同一直線上,以確保前後平衡。請參閱圖4A及圖4B,圖4A所示為當以坐姿模式使用時的伸縮組件80的放大圖,圖4B所示為當以躺姿模式使用時的伸縮組件80的放大圖。在本實施例中,藉由伸縮組件80的伸縮,可改變第三底輪組53與第二底輪組52的距離的同時改變與第一底輪組51、第二底輪組52及第三底輪組53連接或樞接的背靠支撐模組10、輔助支架60及後軸支撐部40相對於地面或地板的角度,以便切換坐姿模式與躺姿模式。
具體而言,如圖4A及圖4B所示,伸縮組件80包括空心管81、伸縮內桿82以及插銷83。如圖4A所示,當以坐姿模式使用時,空心管81包覆於伸縮內桿82,且伸縮內桿82在空心管81內部可自由滑動。如圖4B所示,當
以躺姿模式使用時突出於空心管81外部。在此實施例中,空心管81表面上的相對兩側分別具有固定孔洞,且插銷83附設於伸縮內桿82上,自伸縮內桿82朝所述相對兩側延伸,從所述固定孔洞突出於空心管81外面。其中,插銷83卡合在固定孔洞的兩端,藉此可以限制伸縮內桿82的最長長度及最短長度。亦即,插銷83可助於空心管81與伸縮內桿82之間的定位,因此伸縮組件80可伸縮於最長長度及最短長度之間,以限定第三底輪組53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距離在預設範圍內,以減少例如從坐姿模式切換為躺姿模式時摔到地上等發生意外的風險。但伸縮組件80的結構、伸長縮短及限制最長或最短長度的方式不以此為限制。
在此一實施例中,空心管81及伸縮內桿82分別透過螺絲84及螺絲85,與第二底輪組52及第三底輪組53連接,亦即,伸縮內桿82朝第三底輪組53的方向突出於空心管81外,但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伸縮內桿82可朝第二底輪組52的方向突出於空心管81外,且空心管81及伸縮內桿82可分別連接到第三底輪組53及第二底輪組52。在本實施例中,螺絲84及螺絲85可為無螺帽頭之全牙螺絲,但不以此為限制,並且空心管81及伸縮內桿82連接於第二底輪組52及/或第三底輪組53的方式不限於透過螺絲,例如,空心管81及伸縮內桿82可直接連接到第二底輪組52或第三底輪組53。
再者,在此一實施例中,當以坐姿模式使用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時,伸縮組件80可位於最短長度且當以躺姿模式使用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時,伸縮組件80可位於最短長度。但本發明不限於設置伸縮組件80達成上述功能。例如,可設置位於後軸支撐部40與背靠支撐模組10之間的連接桿件達成上述功能。
請參閱圖5,圖5所示為踏板組件90的放大圖。如圖4所示,踏板組件包括踏板座91、踏板蓋92、以及至少一個滾輪93。踏板座91具有可自
由轉動之軸,並在相對兩端具有踏板連接端911與該踏板支撐架30的第二連接端32連接,在此一實施例中,踏板座91在此中間線可分為左右兩塊,但不以此為限制,亦可一體成形或可分為兩塊以上。再者,踏板連接端911可視踏板支撐架30的實際結構設置在不同位置。踏板蓋92覆蓋於踏板座91的上下表面並在其底面具有至少一個用以安裝至少一個滾輪93的至少一個孔位(圖未所示)。在此實施例中,踏板蓋92具有上下對稱的結構,但不以此為限制,踏板蓋92亦可為上下非對稱結構。
請參閱圖6,圖6所示為當以坐姿模式使用本發明的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A的另一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如圖6所示,在此實施例中,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A包括背靠支撐模組10、座椅部20、踏板支撐架30、後軸支撐部40、第一底輪組51、第二底輪組52、推桿組件70、伸縮組件80、以及踏板組件90。同樣於如圖1、圖2A及圖2B所示的實施例,背靠支撐模組1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端131、第二端111以及位於第一端131與第二端111之間的連接部112。座椅部20具有相對的前端部21及後端部22。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連接部112係樞接於後端部22的位置。例如,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112可透過長形桿件一併貫穿後軸支撐部40的頂端部42的方式與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樞接,但樞接的方式不以此為限制。
如圖6所示,在此實施例中,背靠支撐模組10可包括背靠支撐部11、延伸部12、以及觸地桿件13。同樣於圖1、圖2A及圖2B所示的實施例,背靠支撐部11及觸地桿件13具有相對的第二端111及第一端131,延伸部12的兩端分別連接於背靠支撐部11及觸地桿件13,連接部112可形成於延伸部12與背靠支撐部11之連接位置,並且第一端131與第一底輪組51樞接。本實施例中,背靠支撐模組10以背靠支撐部11、延伸部12、以及觸地桿件13等三個組件來構成具有易於生產製造、運送及可分不同組件區段分別調整寬度以與
其他組件搭配等優點。此外,亦可調整三個組件間的相對角度或位置而使之不在同一平面上,以搭配使用者需求而提供設計上的變化。然而背靠支撐模組10亦可以單一之組件或支架方式來形成,而不以分為三個組件來形成為限。
如上所述,相較於圖1、圖2A及圖2B所示的實施例,除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與背靠支撐模組10的連接部112樞接的位置不同外,背靠支撐模組10及座椅部20的具體結構可為與圖1、圖2A及圖2B所示的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具體的說明。
再者,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後軸支撐部40及第二底輪組52的結構以及後軸支撐部40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連接關係亦可為圖1、圖2A及圖2B所示的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具體的說明。同樣於上述實施例,推桿組件70的一端連接於連接座椅部20的前端部21,另一端為連接到背靠支撐模組10中第一端131與連接部112之間的位置,但推桿組件70的所述一端的連接位置不以前端部21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推桿組件70的所述一端亦可連接到座椅部20較靠近前端部21的其他位置,而不以連接到前端部21為限。其中,推桿組件70為可伸縮的組件,藉由驅動推桿組件70能夠改變背靠支撐模組10與座椅部20間所夾角度θ。推桿組件70的其他功能和結構可為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具體說明。
如圖6所示,在此一實施例中,伸縮組件80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底輪組51及第二底輪組52,較好為分別連接第一底輪組51與位於後軸主桿43中間的底輪組,藉此將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維持在同一直線上,以確保前後平衡。同樣於上述實施例,最長長度及最短長度之間以限定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距離在預設範圍內,例如當以坐姿模式使用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A時,可將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距離調整
為最短長度,當以躺姿模式使用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A時,可將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距離調整為最長長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底輪組51及第二底輪組52較好為具有以2x2矩陣排列的四顆萬向滾輪的底輪組,但滾輪的數量及種類不以此為限制。藉由設置伸縮組件,能夠減少當使用者將可變姿勢移動載具1A切換為躺姿模式時,摔到地上等意外發生之風險。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亦可依使用者的需要,將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的距離調整為最長長度與最短長度之間。
在此一實施例中,伸縮組件80的具體結構可為如圖4A及圖4B所示的結構,與前述的實施例差別僅在於伸縮組件80的一端連接至第一底輪組51,具體而言,空心管81及伸縮內桿82分別透過螺絲84及螺絲85,與第二底輪組52及第一底輪組51連接,亦即,伸縮內桿82朝第一底輪組51的方向突出於空心管81外,但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伸縮內桿82可朝第二底輪組52的方向突出於空心管81外,且空心管81及伸縮內桿82可分別連接到第一底輪組51及第二底輪組52。
藉由伸縮組件80的伸縮,可改變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的距離的同時改變與第一底輪組51及第二底輪組52連接或樞接的背靠支撐模組10、及後軸支撐部40相對於地面或地板的角度,以便切換坐姿模式與躺姿模式。但本發明的伸縮組件80的結構及調整第一底輪組51與第二底輪組52之間距離的方式不以此為限制。
如上所述,藉由偏移背靠支撐模組10使連接部112樞接於座椅部20的後端部22,能夠使背靠支撐模組10兼具有與圖1及圖2A及圖2B所示的輔助支架60同等的功能,提供座椅部20的後半端足夠的支撐力,並且可減少設置第三底輪組53及輔助支架60的成本,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再者踏板
支撐架30及踏板組件90的結構和連接關係可為圖1、圖2A、圖2B所示的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具體的說明。
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落入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10:背靠支撐模組
11:背靠支撐部
12:延伸部
13:觸地桿件
20:座椅部
21:前端部
21A:前端軸桿
22:後端部
23:座椅支架
30:踏板支撐架
31:第一連接端
32:第二連接端
40:後軸支撐部
41:底端部
42:頂端部
43:後軸主桿
40A:主支撐架
40B:第一輔助支架
40C:第二輔助支架
50:連結件
51:第一底輪組
52:第二底輪組
53:第三底輪組
60:輔助支架
60A:支架
60B:支架
60C:輔助中間桿
70:推桿組件
80:伸縮組件
90:踏板組件
111:第二端
112:連接部
113:背靠支架
114:背靠連接支架
131:第一端
Claims (15)
- 一種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包括:一背靠支撐模組,具有:相對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以及一連接部,位於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之間;一座椅部,具有相對的一前端部及一後端部;其中該連接部係樞接該座椅部之該前端部及該後端部之間或樞接於該後端部的位置;一推桿組件,其一端連接於該前端部或該座椅部靠近該前端部之位置,另一端連接於該背靠支撐模組於該第一端及該連接部之間的位置;其中,該推桿組件係可伸縮以驅動該背靠支撐模組與該座椅部間所夾角度改變;一後軸支撐部,具有:一底端部;以及一頂端部,與該底端部相對,並且與該後端部樞接;一第一底輪組,與該第一端樞接;以及一第二底輪組,與該底端部樞接,其中,該可變姿勢移動載具係可於一坐姿模式與一躺姿模式間切換,當該可變姿勢移動載具處於該坐姿模式或該躺姿模式時,該第一底輪組及該第二底輪組都保持接觸於地面或地板上。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該背靠支撐模組還包括:一背靠支撐部,具有該第二端; 一觸地桿件,具有該第一端;以及一延伸部,其兩端分別連接於該背靠支撐部與該觸地桿件,其中該連接部係形成於該延伸部與該背靠支撐部之連接位置。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還包括:一輔助支架,係沿該背靠支撐模組的長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三底輪組,與該第一底輪組連接,並位於該第一底輪組與該第二底輪組之間;其中,該輔助支架之兩端分別連接該座椅部的該後端部與該第三底輪組。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進一步包含一連結件;其中,該連結件之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底輪組及該第三底輪組以保持該第一底輪組與該第三底輪組間之間距的方式彼此連接。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第一底輪組具一軸承,該第一端藉由該軸承與該第一底輪組樞接,並藉由該軸承調整第一底輪組與該第一端之間的緊配程度。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推桿組件為以齒輪、螺旋、氣壓或液壓驅動。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前端部具有一前端軸桿,該座椅部具有一座椅支架,該座椅支架之一前端及該推桿組件分別樞接於該前端軸桿。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後軸支撐部包含一後軸主桿垂直於該底端部及該頂端部的連線方向,該第二底輪組包含分別設置於該後軸主桿兩端的二底輪組。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後軸支撐部包含一主支撐架,其中該頂端部及該底端部分別形成於該主支撐架之兩端;該第二底輪組還包含位於該二底輪組之間的另一底輪組,並且,該底端部以該後軸主桿為軸而與該另一底輪組樞接。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後軸支撐部包含一第一輔助支架及一第二輔助支架,該頂端部及該底端部分別形成該第一輔助支架及該第二輔助支架的兩端,並且,該第一輔助支架及該第二輔助支架隔著該主支撐架位於相反側。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還包括一踏板支撐架,具有與該前端部連接的一第一連接端。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還包括:一踏板組件,與相對該第一連接端的一第二連接端連接,並且該踏板組件具有:一踏板座,具有可自由轉動之軸,並在其兩端與該踏板支撐架連接;一踏板蓋,用以覆蓋該踏板座的上下表面並在其底面具有至少一個孔位;以及至少一個滾輪,安裝於該至少一個孔位中。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還包括: 一伸縮組件,其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底輪組與該第二底輪組,其中,伸縮組件係可伸縮於一最長長度及一最短長度之間以限定該第一底輪組與該第二底輪組之間的距離在一預設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還包括:一伸縮組件,其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三底輪組與該第二底輪組,其中,伸縮組件係可伸縮於一最長長度及一最短長度之間以限定該第三底輪組與該第二底輪組之間的距離在一預設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或第11項所述之可變姿勢移動載具,其中,該伸縮組件包括:一空心管;一伸縮內桿,在該空心管內部可自由滑移;以及一插銷,自該伸縮內桿突出於該空心管外,並具有該空心管與該伸縮內桿之間的定位的功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7871A TWI756698B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7871A TWI756698B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43932A TW202143932A (zh) | 2021-12-01 |
TWI756698B true TWI756698B (zh) | 2022-03-01 |
Family
ID=80783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7871A TWI756698B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566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94271B (zh) * | 2021-12-31 | 2023-06-20 | 深圳雷德森自行车有限公司 | 一种推行货架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01087A (en) * | 1988-02-25 | 1993-04-13 | Wickham John E A | Patient presentation |
EP0907343B1 (en) * | 1996-09-12 | 2003-07-09 | Michael Alexander | Support unit |
TW590768B (en) * | 2003-05-12 | 2004-06-11 | Advantek Taiwan Inc | Wheelchair structure |
US20100199422A1 (en) * | 2007-07-08 | 2010-08-12 | Bhaskar Vitthal Patwardhan | Sliding back for a wheelchair with commode that can be converted into bed |
CN107307949A (zh) * | 2017-08-18 | 2017-11-03 | 常州摩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载人机器人 |
CN108186218A (zh) * | 2018-03-07 | 2018-06-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一种可收折变形的多功能轮椅 |
-
2020
- 2020-05-28 TW TW109117871A patent/TWI756698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01087A (en) * | 1988-02-25 | 1993-04-13 | Wickham John E A | Patient presentation |
EP0907343B1 (en) * | 1996-09-12 | 2003-07-09 | Michael Alexander | Support unit |
TW590768B (en) * | 2003-05-12 | 2004-06-11 | Advantek Taiwan Inc | Wheelchair structure |
US20100199422A1 (en) * | 2007-07-08 | 2010-08-12 | Bhaskar Vitthal Patwardhan | Sliding back for a wheelchair with commode that can be converted into bed |
CN107307949A (zh) * | 2017-08-18 | 2017-11-03 | 常州摩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载人机器人 |
CN108186218A (zh) * | 2018-03-07 | 2018-06-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一种可收折变形的多功能轮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43932A (zh) | 2021-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95636B2 (en) | Seat structure and chair | |
KR101394896B1 (ko) | 환자 간호용 이승로봇 | |
JP2002102292A (ja) | 車いす | |
TW201731474A (zh) | 輪椅 | |
KR102080917B1 (ko) | 전동 휠체어 | |
TWI756698B (zh) | 可變姿勢移動載具 | |
TWI495461B (zh) | Integrated sitting, standing, rearward electric wheelchair | |
JP2015519273A (ja) | 階段昇降機 | |
JP2007252888A (ja) | 歩行補助器兼用車いす | |
WO2009107909A1 (en) | Chair for handicapped person | |
JP2525762Y2 (ja) | 健康椅子 | |
KR102186013B1 (ko) | 실내외 겸용 휠체어 | |
CN211722474U (zh) | 一种椅架 | |
JP2002078756A (ja) | ベッド及び車椅子 | |
KR101465039B1 (ko) | 대칭적으로 조절 가능한 팔걸이를 구비한 의자 | |
KR200336152Y1 (ko) | 휠체어 | |
JP2002078746A (ja) | リクライニング式車椅子 | |
JP2000126246A (ja) | 寝 台 | |
JP3219802U (ja) | 車椅子 | |
KR102433033B1 (ko) | 접이식 전동 휠체어 | |
EP1525867B1 (en) | Auxiliary device intended for addition to an article of seating furniture for raising and/or tilting thereof | |
TWI586342B (zh) | 具傾躺機構之手動輪椅 | |
JP4403567B2 (ja) | 車椅子の車台 | |
KR102635726B1 (ko) | 시트 리프트 매커니즘을 구비하는 전동 휠체어 | |
KR102189736B1 (ko) | 가슴받이가 구비된 몸체부착형 작업용 의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