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4922B -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4922B
TWI754922B TW109114223A TW109114223A TWI754922B TW I754922 B TWI754922 B TW I754922B TW 109114223 A TW109114223 A TW 109114223A TW 109114223 A TW109114223 A TW 109114223A TW I754922 B TWI754922 B TW I7549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arts
infrared reflective
infrared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4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0875A (zh
Inventor
張勝善
江若誠
劉昭暉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Priority to TW109114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4922B/zh
Priority to CN202010413612.9A priority patent/CN113564746B/zh
Priority to US16/941,584 priority patent/US11788211B2/en
Priority to EP20205615.6A priority patent/EP390456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140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0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92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10Other agents for modifying properties
    • D01F1/106Radiation shielding agents, e.g. absorbing, reflect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36Compounds of titanium
    • C09C1/3607Titanium dioxide
    • C09C1/3615Phys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treatment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s
    • C09C1/3623Grind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36Compounds of titanium
    • C09C1/3607Titanium dioxide
    • C09C1/3615Phys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treatment with ultrasonic vibrations
    • C09C1/363Drying, calci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36Compounds of titanium
    • C09C1/3607Titanium dioxide
    • C09C1/3669Treatment with low-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62Metallic pigments or fill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04Pig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06Dy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5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01F6/62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from polyes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8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D01F6/92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of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01P2002/54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one element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C01P2006/62L* (lightness ax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C01P2006/63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a* (red-green ax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60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 C01P2006/64Optical properties, e.g. expressed in CIELAB-values b* (yellow-blue ax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2Applications used for fib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種紅外線反射纖維包括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載體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當紅外線反射組成物以5.0wt%至7.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第一纖維時,第一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70%間。

Description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本揭露內容是有關於一種紡織材料及其製備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紡織產業正面臨強大的競爭壓力,紡織業者必須不斷地研發新的技術與多元化的產品,才能面對全世界的競爭。
近年來,受到溫室效應及全球暖化的影響,平均氣溫不斷地升高。面對日漸炎熱的氣候,各種遮陽織物更加著重於光線的阻擋以及熱能的反射,以提升隔熱效果並達到保護的作用。此外,由於深色織物為現今的時尚趨勢。因此,如何有效提升織物的熱隔絕性,尤其是深色織物的熱隔絕性,便成為目前相當重要的議題。
本揭露的一實施態樣為紅外線反射纖維,其適於應用於深色織物。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紅外線反射纖維包括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載體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當紅外線反射組成物以5.0wt%至7.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第一纖維時,第一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70%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包括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基材粉體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色料包括鈦-鎳-銻金屬複合材料。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當紅外線反射色料以1.0wt%至1.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第二纖維時,第二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4%至70%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包括鉻-鐵金屬複合材料。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當紅外線反射色料以1.0wt%至1.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第三纖維時,第三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63%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添加劑包括石蠟系分散劑以及熱安定劑。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色料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中的二氧化鈦為金紅石型(rutile)。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調色組成物包括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調色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
在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中,調色色料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500奈米間。
本揭露的另一實施態樣為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以及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混合,其中當紅外線反射組成物以5.0wt%至7.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第一纖維時,第一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70%間。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紅外線反射組成物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紅外線反射色料進行液態研磨步驟。於液態研磨步驟後,進行乾燥步驟,以形成經細化的紅外線反射色料。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經細化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經細化的紅外線反射色料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液態研磨步驟包括以下步驟。將65重量份至80重量份的水、20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1重量份至2重量份的液態分散劑混合。以行星式球磨機在100rpm至300rpm的轉速下研磨4.5小時至5.5小時。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含二氧化鈦組成物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對二氧化鈦進行液態研磨步驟。於液態研磨步驟後,進行乾燥步驟,以形成經細化的二氧化鈦。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經細化的二氧化鈦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含二氧化鈦組成物。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經細化的二氧化鈦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液態研磨步驟包括以下步驟。將65重量份至80重量份的水、20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二氧化鈦以及1重量份至2重量份的液態分散劑混合。以行星式球磨機在100rpm至300rpm的轉速下研磨4.5小時至5.5小時。
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調色組成物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調色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調色組成物。
根據本揭露上述實施方式,透過將載體、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調色組成物以適當的比例混合,以製備出同時具有低明度及高紅外線反射率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因此,使用所述紅外線反射纖維所製得的深色織物具有好的熱隔絕效果。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揭露之複數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也就是說,在本揭露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揭露。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為了便於讀者觀看,圖式中各元件的尺寸並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本揭露內容提供一種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透過將載體、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調色組成物以適當的比例均勻地混合,以製備出同時具有低明度及高紅外線反射率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從而製得具有良好熱隔絕效果的深色織物。
本揭露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包括將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混合,以形成深色且具有高紅外線反射率的紅外線反射纖維。應瞭解到,本揭露所提及的「紅外線」是指波長介於700奈米至1600奈米間的長波長輻射,亦稱做「近紅外線」。
以下將針對紅外線反射纖維中的各成分以及紅外線反射纖維進行詳細說明。 >載體>
載體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載體可更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或其他聚酯。換句話說,載體可為單一成分或多種成分的混合物。 >紅外線反射組成物>
紅外線反射組成物配置以提升本揭露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具體而言,當紅外線反射組成物以5.0wt%至7.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第一纖維時,第一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70%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可包括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材粉體可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材粉體可更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他聚酯。換句話說,基材粉體可為單一成分或多種成分的混合物。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色料可為黃色紅外線反射色料,且黃色紅外線反射色料可包括鈦-鎳-銻金屬複合材料,從而提升以其所製得的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具體而言,當黃色紅外線反射色料以1.0wt%至1.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第二纖維時,第二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可介於64%至70%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值可介於88.2至88.9間,a*值可介於-7.5至-0.7間,且b*值可介於28.4至33.3間,顯示其顏色為黃色。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二纖維的纖維規格可介於50d/24f至300d/144f間,且其纖維強度可大於3.0g/d以上,以符合工業標準。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色料可為黑色紅外線反射色料,且黑色紅外線反射色料可包括鉻-鐵金屬複合材料,從而提升以其所製得的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具體而言,當黑色紅外線反射色料以1.0wt%至1.5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第三纖維時,第三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可介於61%至63%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值可介於44.0至50.0間,a*值可介於3.5至3.8間,且b*值可介於5.4至5.7間,顯示其顏色為黑色。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三纖維的纖維規格可介於50d/24f至300d/144f間,且其纖維強度可大於3.0g/d以上,以符合工業標準。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添加劑可包括石蠟系分散劑以及熱安定劑。石蠟系分散劑可使得基材粉體及紅外線反射色料均勻地分散,而熱安定劑可防止紅外線反射色料在高溫下發生裂解。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石蠟系分散劑例如是D1841E(商品名,購自瑞士遠東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熱安定劑例如是Eversorb90(商品名,購自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或Eversorb12(商品名,購自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紅外線反射組成物的製備方法。
首先,對紅外線反射色料進行液態研磨步驟。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液態研磨步驟包括將65重量份至80重量份的水、20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1重量份至2重量份的液態分散劑混合,並以行星式球磨機在100rpm至300rpm的轉速下研磨4.5小時至5.5小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液態分散劑可包括非離子型分散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行星式球磨機例如是行星鋯珠研磨機。
接著,於液態研磨步驟後,進行乾燥步驟,以形成經細化的紅外線反射色料。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經細化的紅外線反射色料的粒徑可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乾燥溫度可介於100℃至110℃間,且乾燥時間可介於7.5小時至8.5小時間。
隨後,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經細化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進一步對紅外線反射組成物進行混練製程,使其成為母粒(塑膠粒)的型態,以提升儲存便利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混練製程的溫度可介於230℃至280℃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螺桿的轉速可介於200rpm至300rpm間。 >含二氧化鈦組成物>
含二氧化鈦組成物配置以提升本揭露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含二氧化鈦組中的二氧化鈦可為金紅石型(rutile),從而提升以其所製得的纖維的紅外線反射率。具體而言,當二氧化鈦以1.0wt%的含量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第四纖維時,第四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可為7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四纖維及由其所製造的織物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值可為95.3,a*值可為-0.4,且b*值可為2.4,顯示其顏色為白色。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四纖維的纖維規格可介於50d/24f至300d/144f間,且其纖維強度可大於3.0g/d以上,以符合工業標準。
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含二氧化鈦組成物的製備方法。
首先,對二氧化鈦進行液態研磨步驟。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液態研磨步驟包括將65重量份至80重量份的水、20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二氧化鈦以及1重量份至2重量份的液態分散劑混合,並以行星式球磨機在100rpm至300rpm的轉速下研磨4.5小時至5.5小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液態分散劑可包括非離子型分散劑。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行星式球磨機例如是行星鋯珠研磨機。
接著,於液態研磨步驟後,進行乾燥步驟,以形成經細化的二氧化鈦,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經細化的二氧化鈦的粒徑可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乾燥溫度可介於100℃至110℃間,且乾燥時間可介於7.5小時至8.5小時間。
隨後,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經細化的二氧化鈦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含二氧化鈦組成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進一步對含二氧化鈦組成物進行混練製程,使其成為母粒(塑膠粒)的型態,以提升儲存便利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混練製程的溫度可介於230℃至280℃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螺桿的轉速可介於200rpm至300rpm間。 >調色組成物>
調色組成物配置以使本揭露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具有較低的明度,從而顯示較深色的顏色。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調色組成物可包括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調色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材粉體可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基材粉體可更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其他聚酯。換句話說,基材粉體可為單一成分或多種成分的混合物。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調色色料可包括黃色調色色料、紅色調色色料、藍色調色色料、綠色調色色料以及紫色調色色料。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調色色料的粒徑可介於150奈米至500奈米間。當上述調色色料各自以1.0wt%的含量分別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相對應的纖維時,各纖維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最大紅外線反射率、纖維規格以及纖維強度如表一所示。
表一
調色色料顏色 黃色 紅色 藍色 綠色 紫色
L*值 76.0 49.6 45.0 55.3 24.6
a*值 6.2 56.9 -16.9 -58.2 19.0
b*值 58.5 9.0 -39.3 -4.3 -31.9
最大紅外線反射率 (%) 73 71 68 61 55
纖維規格 (d/36f) 75.2 75.2 75.1 74.5 74.2
纖維強度 (gf/d) 3.4 3.3 3.5 3.4 3.6
由表一的L*a*b*值可知,當黃色調色色料、紅色調色色料、藍色調色色料、綠色調色色料以及紫色調色色料各自以1.0wt%的含量分別與餘量的載體混合以形成相對應的纖維時,各纖維所顯示的顏色分別為黃色、紅色、藍色、綠色以及紫色。此外,各纖維可具良好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以及符合工業標準的纖維規格與纖維強度。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添加劑可包括石蠟系分散劑以及熱安定劑。石蠟系分散劑可使得基材粉體及紅外線反射色料均勻地分散,而熱安定劑可防止紅外線反射色料在高溫下發生裂解。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石蠟系分散劑例如是D1841E(商品名,購自瑞士遠東股份有限公司)。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熱安定劑例如是Eversorb90(商品名,購自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或Eversorb12(商品名,購自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調色組成物的製備方法。
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調色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調色組成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進一步對調色組成物進行混練製程,使其成為母粒(塑膠粒)的型態,以提升儲存便利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混練製程的溫度可介於230℃至280℃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螺桿的轉速可介於200rpm至300rpm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調色色料可具有介於150奈米至500奈米間的粒徑。 >紅外線反射纖維>
本揭露接著將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混合,並進行熔融紡絲步驟,以得到深色且具有高紅外線反射率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熔融紡絲步驟的紡絲溫度可介於280℃至290℃間。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熔融紡絲步驟的紡織速度可大於等於2500m/min。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纖維可例如是單組份纖維。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纖維可例如是芯鞘型纖維。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紅外線反射纖維的纖維規格可介於50d/24f至300d/144f間,且其纖維強度可大於3.0g/d以上,以符合工業標準。
在以下敘述中,將列舉多個比較例及實施例以驗證本揭露的功效。各比較例及實施例的成分與含量如表二所示,其中比較例1至比較例12及實施例1至實施例8為單組份纖維,而實施例9為芯鞘重量比為50/50的芯鞘型纖維。應瞭解到,各比較例及實施例中的載體、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含二氧化鈦組成物及/或調色組成物是透過前述成分與方法製備而成。舉例而言,當紅外線反射組成物標示為「黃色」時,代表其是使用前述黃色紅外線反射色料製備而成,而當調色組成物標示為「黃色+紅色+紫色」時,代表其是使用前述黃色、紅色以及紫色調色色料製備而成。
表二
  纖維規格 (d/36f) 載體 紅外線反射組成物 含二氧化鈦組成物 調色組成物
比較例1 74.2 PET (100.0) -- -- --
比較例2 75.2 PBT (100.0) -- -- --
比較例3 74.5 PET (95.0) 黃色 (5.0) -- --
比較例4 75.1 PET (92.5) 黃色 (7.5) -- --
比較例5 75.5 PET (95.0) 黑色 (5.0) -- --
比較例6 75.6 PET (92.5) 黑色 (7.5) -- --
比較例7 74.5 PET (95.0) -- 白色 (5.0) --
比較例8 75.2 PET (95.0) -- -- 黃色 (5.0)
比較例9 75.2 PET (95.0) -- -- 紅色 (5.0)
比較例10 75.1 PET (95.0) -- -- 藍色 (5.0)
比較例11 74.5 PET (95.0) -- -- 綠色 (5.0)
比較例12 74.2 PET (95.0) -- -- 紫色 (5.0)
實施例1 74.6 PET (76.0) 黃色 (4.0) 白色 (5.0) 黃色+紅色+紫色 (4.0+5.0+6.0)
實施例2 74.8 PET (76.0) 黃色 (3.0) 白色 (5.0) 黃色+紅色+綠色+紫色 (3.0+4.0+3.0+6.0)
實施例3 75.2 PET (76.0) 黃色 (3.0) 白色 (5.0) 黃色+紅色+綠色+紫色 (3.0+3.0+4.0+6.0)
實施例4 74.9 PET (88.5) 黑色 (3.0) 白色 (2.5) 紅色+綠色 (1.0+5.0)
實施例5 75.1 PET (86.0) 黑色 (3.0) 白色 (5.0) 紅色+綠色 (1.0+5.0)
實施例6 75.3 PET (83.5) 黑色 (3.0) 白色 (7.5) 紅色+綠色 (1.0+5.0)
實施例7 75.4 PET (81.0) 黑色 (3.0) 白色 (7.5) 紅色+綠色 (1.0+7.5)
實施例8 75.1 PET (82.0) 黃色 (3.0) 白色 (4.0) 紅色+綠色+紫色 (2.0+7.0+2.0)
實施例9 (芯鞘比為50/50) 77.0 鞘層:PET (44.25) -- 白色 (2.5) 紅色 (3.25)
芯層:PET (40.20) 黃色 (1.8) -- 綠色+紫色 (7.0+1.0)
註:括號內為含量,其單位為重量份 >實驗例1:纖維的L*a*b*值、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以及織物的表面溫度變化測試>
在本實驗例中,將上述各實施例及比較例的纖維分別製成織物以進行L*a*b*值、最大紅外線反射率及表面溫度變化測試。在表面溫度變化測試中,測試條件是以功率為500瓦且波長為750奈米的鹵素燈以100公分的垂直距離對織物進行歷時10分鐘的照射。測試結果如表三所示。
表三
  L*值 a*值 b*值 最大紅外線反射率 (%) 織物表面溫度變化 (℃)
比較例1 93.8 -0.2 2.3 61 3.57
比較例2 93.4 -0.2 2.1 60 3.79
比較例3 88.9 -0.7 28.4 64 5.08
比較例4 89.2 -7.5 33.3 70 5.16
比較例5 50.0 3.5 5.4 63 5.75
比較例6 44.0 3.8 5.7 61 7.93
比較例7 95.3 -0.4 2.4 72 4.47
比較例8 76.0 6.2 58.5 73 4.59
比較例9 49.6 56.9 9.0 71 6.34
比較例10 45.0 -16.9 -39.3 68 6.18
比較例11 55.3 -58.2 -4.3 61 5.94
比較例12 24.6 19.0 -31.9 55 6.36
實施例1 22.7 11.8 -14.2 74 6.36
實施例2 20.1 3.9 5.6 74 6.41
實施例3 19.4 2.9 -2.9 72 6.62
實施例4 22.7 -2.7 -1.5 67 6.63
實施例5 25.3 -2.8 3.7 71 6.49
實施例6 26.6 -3.0 -4.3 75 6.89
實施例7 25.4 -2.7 -4.4 72 6.34
實施例8 18.6 -0.4 -3.0 73 5.60
實施例9 22.0 -3.0 -0.9 76 5.34
首先,由實施例1至實施例3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可知,當3.0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5.0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15.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以及76.0重量份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紅外線反射纖維時,紅外線反射纖維的顏色為深黑紫色,且其L*值介於19.4至22.7間,顯示具有較低的明度(即較深的顏色)。此外,實施例1至實施例3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72%至74%間,顯示具有良好的紅外線反射率。另外,以實施例1至實施例3所分別製得的織物的表面溫度變化小,顯示具有良好的熱隔絕效果。
接著,由實施例4至實施例7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可知,當3.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6.0重量份至8.5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以及81.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紅外線反射纖維時,紅外線反射纖維的顏色為深黑綠色,且其L*值介於22.7至26.6間,顯示具有較低的明度(即較深的顏色)。此外,實施例4至實施例7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7%至75%間,顯示具有良好的紅外線反射率。另外,以實施例4至實施例7所分別製得的織物的表面溫度變化小,顯示具有良好的熱隔絕效果。
再來,由實施例8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可知,當3.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4.0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11.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以及82.0重量份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紅外線反射纖維時,紅外線反射纖維為深黑色,且其L*值為22.0,顯示具有較低的明度(即較深的顏色)。此外,實施例8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為73%,顯示具有良好的紅外線反射率。另外,以實施例8所製得的織物的表面溫度變化小,顯示具有良好的熱隔絕效果。
最後,實施例9為芯鞘型纖維,其紅外線反射組成物配置於芯層,其含二氧化鈦組成物配置於鞘層,且其調色組成物同時配置於芯層及鞘層。由實施例9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可知,當1.8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11.25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以及84.45重量份的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紅外線反射纖維時,紅外線反射纖維的顏色為深黑色,且其L*值18.6,顯示具有較低的明度(即較深的顏色)。此外,實施例9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為76%,顯示具有良好的紅外線反射率。另外,以實施例9所製得的織物的表面溫度變化小,顯示具有良好的熱隔絕效果。
另一方面,由比較例1至比較例2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可知,單純以常規聚酯所製得的纖維具有較大的明度,無法顯示深色的顏色;由比較例3至比較例12在L*a*b*色彩空間中的L*a*b*值可知,僅添加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含二氧化鈦組成物及調色組成物中的一者所製得的纖維亦具有較大的明度,無法顯示深色的顏色。 >實驗例2:織物的耐洗牢度、耐汗牢度以及耐日光牢度測試>
將實施例2、6、8及9的纖維分別製成織物,並對織物進行耐洗牢度、耐汗牢度以及耐日光牢度測試,其中耐洗牢度的測試是使用AATCC 61-2010 2A測試方法,耐汗牢度的測試是使用AATCC 15測試方法,而耐日光牢度的測試是使用AATCC 16.2測試方法。測試結果顯示,由上述各實施例所製得的織物對羊毛、壓克力、特多龍、尼龍、棉以及醋酸的耐洗牢度及耐汗牢度皆可達到4級至5級的標準,且由上述各實施例所製得的織物的耐日光牢度可達到4級以上的標準。由此可知,由上述各實施例所製得的織物對羊毛、壓克力、特多龍、尼龍、棉以及醋酸皆幾乎不發生顏色轉移,且其在耐日光牢度測試後幾乎可維持其原本的顏色,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根據本揭露上述實施方式,本揭露透過分別製備出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調色組成物,並以適當的比例將其與載體均勻地混合,可得到同時具有低明度及高紅外線反射率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從而可使用其製得具有良好熱隔絕效果的深色織物。
雖然本揭露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Claims (20)

  1. 一種紅外線反射纖維,包括: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其中所述載體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以及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所具有的特性是:當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以5.0wt%至7.5wt%的含量與餘量的所述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第一纖維時,所述第一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70%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包括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基材粉體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包括鈦-鎳-銻金屬複合材料。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當 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以1.0wt%至1.5wt%的含量與餘量的所述載體混合以形成第二纖維時,所述第二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4%至70%間。
  6. 如請求項2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包括鉻-鐵金屬複合材料。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當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以1.0wt%至1.5wt%的含量與餘量的所述載體混合以形成第三纖維時,所述第三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63%間。
  8. 如請求項2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添加劑包括石蠟系分散劑以及熱安定劑。
  9. 如請求項2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含二氧化鈦組成物中的二氧化鈦為金紅石型(rutile)。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調色組成物包括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調色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 添加劑。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其中所述調色色料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500奈米間。
  13. 一種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包括:將1.8重量份至4.0重量份的紅外線反射組成物、2.5重量份至7.5重量份的含二氧化鈦組成物、6.0重量份至16.0重量份的調色組成物以及76.0重量份至88.5重量份的載體混合,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所具有的特性是:當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以5.0wt%至7.5wt%的含量與餘量的所述載體混合並製作成第一纖維時,所述第一纖維的最大紅外線反射率介於61%至70%間。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對紅外線反射色料進行液態研磨步驟;於所述液態研磨步驟後,進行乾燥步驟,以形成經細化的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經細化的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所述紅外線反射組成物。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經細化的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液態研磨步驟包括:將65重量份至80重量份的水、20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所述紅外線反射色料以及1重量份至2重量份的液態分散劑混合;以及以行星式球磨機在100rpm至300rpm的轉速下研磨4.5小時至5.5小時。
  17.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含二氧化鈦組成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對二氧化鈦進行液態研磨步驟;於所述液態研磨步驟後,進行乾燥步驟,以形成經細化的所述二氧化鈦;以及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經細化的所述二氧化鈦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所述含二氧化鈦組成物。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經細化的所述二氧化鈦的粒徑介於150奈米至250奈米間。
  19. 如請求項17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液態研磨步驟包括:將65重量份至80重量份的水、20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所述二氧化鈦以及1重量份至2重量份的液態分散劑混合;以及以行星式球磨機在100rpm至300rpm的轉速下研磨4.5小時至5.5小時。
  20.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調色組成物的製備方法包括:將74重量份至78重量份的基材粉體、18重量份至22重量份的調色色料以及2重量份至6重量份的添加劑均勻混合,以得到所述調色組成物。
TW109114223A 2020-04-28 2020-04-28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TWI7549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223A TWI754922B (zh) 2020-04-28 2020-04-28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CN202010413612.9A CN113564746B (zh) 2020-04-28 2020-05-15 红外线反射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US16/941,584 US11788211B2 (en) 2020-04-28 2020-07-29 Infrared reflecting fibe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EP20205615.6A EP3904569A1 (en) 2020-04-28 2020-11-04 Infrared reflecting fibe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223A TWI754922B (zh) 2020-04-28 2020-04-28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875A TW202140875A (zh) 2021-11-01
TWI754922B true TWI754922B (zh) 2022-02-11

Family

ID=73059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4223A TWI754922B (zh) 2020-04-28 2020-04-28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8211B2 (zh)
EP (1) EP3904569A1 (zh)
CN (1) CN113564746B (zh)
TW (1) TWI75492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7946A (zh) * 2010-12-14 2013-10-09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聚酯组合物
WO2016179769A1 (zh) * 2015-05-11 2016-11-17 深圳华力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支化树脂增韧的pbt工程塑料组合物
CN107614610A (zh) * 2015-05-29 2018-01-19 东洋纺株式会社 红外线透过性聚酯树脂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7926B2 (ja) 2000-12-21 2008-06-11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反射性複合顔料の製造方法
EP2288742B1 (de) * 2008-06-04 2014-12-03 Basf Se Schwarze fasereinfärbung
JP5443068B2 (ja) * 2009-06-12 2014-03-19 ユニチカトレー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涼感性布帛
CN102337603A (zh) * 2010-07-27 2012-02-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具有吸收红外线功能的纤维、其制法及纺织品
TWI445684B (zh) 2011-12-20 2014-07-2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具有近紅外光反射性之複合奈米粉體及其製造方法暨應用
JP6005070B2 (ja) 2012-01-27 2016-10-12 株式会社クラレ 遮熱性及び発色性に優れた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
NZ629105A (en) * 2012-09-12 2017-11-24 Nine Ip Ltd Netting, crop cover, and ground cover materials
KR20160070262A (ko) * 2014-12-09 2016-06-20 주식회사 효성 열차단 섬유 및 그에 의해 제조되는 원단
TWI586858B (zh) 2015-05-29 2017-06-11 台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紅外線反射纖維的製作方法
CN106319685A (zh) 2015-06-19 2017-01-11 香港理工大学 一种反射近红外线的隔热核壳复合纤维及制备方法
JP6713889B2 (ja) * 2015-09-24 2020-06-24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原着用マスターバッチ及び原着繊維
CN106637454A (zh) * 2016-10-12 2017-05-10 厦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热反射面料及其在服装上的应用
CN109487359A (zh) * 2018-08-14 2019-03-19 岑锴林 一种保健远红外负离子聚酯纤维
TWI693310B (zh) 2018-12-20 2020-05-11 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 本質型螢光纖維母粒、螢光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47946A (zh) * 2010-12-14 2013-10-09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聚酯组合物
WO2016179769A1 (zh) * 2015-05-11 2016-11-17 深圳华力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支化树脂增韧的pbt工程塑料组合物
CN107614610A (zh) * 2015-05-29 2018-01-19 东洋纺株式会社 红外线透过性聚酯树脂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875A (zh) 2021-11-01
EP3904569A1 (en) 2021-11-03
US20210332503A1 (en) 2021-10-28
CN113564746B (zh) 2024-02-02
CN113564746A (zh) 2021-10-29
US11788211B2 (en) 2023-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7905B (zh) 一種未包含金屬成分的深色紅外線反射纖維、其製造方法、及深色紅外線反射纖維紡織品
TWI754922B (zh) 紅外線反射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KR20190017148A (ko) 모다크릴/메타계아라미드/면 혼방섬유의 2욕 염색방법
CN103571159B (zh) 一种耐高温的紫色颜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80172A (zh) 一种抗红外线高能隔热护眼镜片的制造方法
TWI693310B (zh) 本質型螢光纖維母粒、螢光纖維及其製備方法
TWI665348B (zh) 螢光纖維及其製造方法
US11034803B2 (en) Color masterbatch composition for dark textiles or engineering plastics and article produced therefrom
CN100497488C (zh) 染料组合物和用该组合物染色的聚乳酸成型体
TWI684684B (zh) 螢光纖維及其製造方法
KR101577046B1 (ko) 폴리아미드-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소재 원단의 염색방법
CN111349318B (zh) 阻燃纤维母粒、荧光阻燃纤维的组成物以及荧光阻燃纤维
TWI718454B (zh) 阻燃纖維母粒、螢光阻燃纖維的組成物以及螢光阻燃纖維
CN104371366B (zh) 一种分散蓝至黑色染料组合物
CN110643198B (zh) 一种分散蓝染料组合物
TWI798707B (zh) 光變色阻熱纖維和其製備方法
US20210189232A1 (en) Intrinsic fluorescent green fi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830002900B1 (ko) 적외선 가피(可避)폴리에스터 원착섬유
CN112981593A (zh) 本质型荧光绿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TW202242032A (zh) 液態色母組合物及彩色纖維的製備方法
US9475982B2 (en) Multi-wavelength composite light-storing powd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applying the same
TW202409210A (zh) 液態色母組合物及彩色纖維的製備方法
WO2024013630A1 (en) Apparatuses, processes, and compositions for facilitating selectively filtering of the light
KR20120130667A (ko) 크랙효과 및 변색효과를 가진 매니큐어
CN114213872A (zh) 分散染料组合物、分散染料制品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