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5544B - 具有接觸窗跳線件的積體電路及半導體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接觸窗跳線件的積體電路及半導體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5544B
TWI745544B TW107104513A TW107104513A TWI745544B TW I745544 B TWI745544 B TW I745544B TW 107104513 A TW107104513 A TW 107104513A TW 107104513 A TW107104513 A TW 107104513A TW I745544 B TWI745544 B TW I7455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area
contact window
conductive pattern
integrated circuit
gate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41339A (zh
Inventor
都楨湖
宋泰中
李昇映
鄭鐘勳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1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1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5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554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07Geometrical layout of the components, e.g.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stom LSI, semi-custom LSI, standard cell techniqu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Abstract

一種積體電路及一種半導體裝置。積體電路包括第一主 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第一閘極線及第一接觸窗跳線件。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閘極線在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且與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交叉;第一接觸窗跳線件包括第一導電圖案及第二導電圖案,第一導電圖案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與第一閘極線相交,第二導電圖案在第一閘極線上方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

Description

具有接觸窗跳線件的積體電路及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概念是有關於一種積體電路,且更具體而言,是有關於一種標準單元、一種包括標準單元的標準單元庫、一種積體電路以及一種用於設計積體電路的電腦實現方法及一種計算系統。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案主張2017年2月8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中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7-0017676號的權益以及2017年6月28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中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7-0081831號的權益,所述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積體電路的設計可以標準單元為基礎。具體而言,可藉由布置定義出積體電路的標準單元(標準單元「配置」)並對標準 單元進行佈線來生成積體電路的佈局。隨著半導體製程的設計規則變小,諸如圖案尺寸等的佈局之樣態可變得更小,從而可滿足設計規則。具體而言,在包括諸如finFET之類的鰭片的積體電路的實例中,鰭片的間距可能不得不減小,導致標準單元中的主動區域具有較小的佔用區域(footprint)。因此,會減小標準單元的「高度」(佈局中的標準單元的尺寸)。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一個樣態,一種積體電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第一閘極線及第一接觸窗跳線件。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分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閘極線在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第一接觸窗跳線件包括第一導電圖案及第二導電圖案,第一導電圖案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與第一閘極線交叉,第二導電圖案在第一閘極線上方在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並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個樣態,一種積體電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以及第一接觸窗跳線件。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分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分隔,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中的每一者在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第一接觸窗跳線 件包括第一導電圖案及第二導電圖案,第一導電圖案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與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交叉,第二導電圖案如同在積體電路的平面圖中所示在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之間於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並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個樣態,一種積體電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接觸窗跳線件、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以及第一金屬層。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各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實質上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分隔開來,致使介於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之間在第二方向上存在中間區域;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分隔,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中的每一者在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以及中間區域;接觸窗跳線件包括第一導電圖案及第二導電圖案,第一導電圖案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與第一閘極線交叉,第二導電圖案在第一閘極線上方在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並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之間的中間區域中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對齊,其中第一通孔配置在第二導電圖案上,且第二通孔位於第二閘極線上方;第一金屬層包括第一金屬圖案、第二金屬圖案及多個第三金屬圖案,第一金屬圖案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金屬圖案在第二主動區域上方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多個第三金屬圖案在中間區域中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分別配置在第一通孔上及第二通孔上。
根據本發明概念的另一個樣態,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多條閘極線、一層接觸窗、一層通孔以及第一金屬化層。基底具有第一主動區域、第二主動區域及中間區域,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各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分隔開來,中間區域在第二方向上介於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之間;所述多條閘極線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分隔,所述多條閘極線中的每一者在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以及中間區域;所述一層接觸窗在基底上,並具有在基底上方的水平高度上為實質上共平面的多個上表面,所述一層接觸窗包括接觸窗跳線件,接觸窗跳線件包括第一導電圖案及第二導電圖案,第一導電圖案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基底的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在第一方向上與多條閘極線中的至少一者交叉,第二導電圖案在第二方向上從第一導電圖案縱向延伸在基底的中間區域的至少部分之上方;一層通孔在所述一層接觸窗上,通孔中的每一者在所述接觸窗中的一個相應接觸窗的上表面上延伸,且所述一層通孔包括配置在基底的中間區域上方且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對齊的多個通孔;第一金屬化層在所述一層通孔上,其中第一金屬化層中僅一個金屬路徑(metal track)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延伸,且第一金屬化層中僅一個金屬路徑在第二主動區域上方延伸,且所述兩個金屬路徑中的每一者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跨過所述多條閘極線。
10、10’、10a、10b、10c、10d、20、30、40、50、60、70、80、100、100’、100”、100a、100b、200、200’、200”、300、300’、 300”、400、400’、400”、500:積體電路
110、210、310、510:第一接觸窗跳線件
120、220、320、520:第二接觸窗跳線件
130、230、330、420、540:第一閘極線
410:接觸窗跳線件
530:第三接觸窗跳線件
550:第二閘極線
1000:儲存媒體
1100:單元庫
1200:P & R程序
1300:STA程序
1400:佈局數據
2000:積體電路設計系統
2100:處理器
2300:記憶體
2310:P & R模組
2500:I/O裝置
2700:儲存裝置
2900:匯流排
A、A0:第一輸入訊號
A1、B:第二輸入訊號
ADD:加法器
AF:主動鰭片
AR1:第一主動區域
AR2:第二主動區域
B0:第三輸入訊號
B1:第四輸入訊號
CA:第一接觸窗
CB:第二接觸窗
Cin:第三輸入訊號
Cout:輸出訊號
CJ1、CJ1’、CJ1a:第一接觸窗跳線件
CJ2、CJ2’、CJ2”:第二接觸窗跳線件
CJ3、CJ3’:第三接觸窗跳線件
CJ4:第四接觸窗跳線件
CJ5:第五接觸窗跳線件
CM:第三接觸窗
CT、CT’:切割區域
DF:虛設鰭片
GI:閘極絕緣膜
GL:閘極線
GL1:第一閘極線
GL2:第二閘極線
GS:閘極結構
H、H1、H2、H3、H4、H5、H’、H1’、H2’、H3’、H4’、H5’:高度
ILD:層間介電層
IRT:輸入佈線圖案、內部佈線圖案
L1:第一線
L2:第二線
L3:第三線
M1:第一金屬層
M1a、M1a’、M1a”:第一金屬圖案
M1b、M1b’、M1b”:第二金屬圖案
M1c、M1c’、M1c”:第三金屬圖案
M2:第二金屬層
M2a、M2a’、M2b、M2b’、M2c、M2c’、M2d、M2d’、M2e、M2e’:金屬圖案
M3:第三金屬層
MR:中間區域
MTa、MTb:路徑
NM1:第一NMOS電晶體
NM2:第二NMOS電晶體
NM3:第三NMOS電晶體
NM4:第四NMOS電晶體
ORT:輸出佈線圖案
PM1:第一PMOS電晶體
PM2:第二PMOS電晶體
PM3:第三PMOS電晶體
PM4:第四PMOS電晶體
PT1、PT1’、PT1a:第一導電圖案
PT2、PT2’、PT2”、PT2'''、PT2a:第二導電圖案
PT3、PT3’:第三導電圖案
PWR1:第一電源區域
PWR2:第二電源區域
SC1:第一標準單元
SC2:第二標準單元
SCa、SCa_1、SCa_1a、SCa_1b、SCa_2、SCa_3、SCb、SCb_1:標準單元
SP:絕緣間隔物
SUB:基底
TS:溝槽矽化物
V0:第一通孔
V0’:通孔
V1:第二通孔
V2:第三通孔
VDD:供電電壓圖案
VSS:接地電壓圖案
Y:輸出訊號
X1a-X1a’、X1b-X1b’、X2a-X2a’、X2b-X2b’、X3a-X3a’、X3b-X3b’、X4a-X4a’、X4b-X4b’、X5a-X5a’、X5b-X5b’、X6a-X6a’、X6b-X6b’、X7a-X7a’、X7b-X7b’、X8a-X8a’、X8b-X8b’:剖線
為讓本發明概念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圖1繪示具有不同高度的第一標準單元及第二標準單元。
圖2A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B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另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3為沿著圖2A中的剖線X1a-X1a’及剖線X1b-X1b’所截取的圖2A的積體電路之各個部份的剖面圖。
圖4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5為沿著圖4中的剖線X2a-X2a’及剖線X2b-X2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7為沿著圖6中的剖線X3a-X3a’及剖線X3b-X3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8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9為沿著圖8中的剖線X4a-X4a’及剖線X4b-X4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10為圖8的積體電路的透視圖。
圖11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12為沿著圖11中的剖線X5a-X5a’及剖線X5b-X5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圖18及圖19為根據本 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實例的平面圖。
圖20A繪示標準單元的一實例的記號。
圖20B是圖20A的標準單元的電路圖。
圖21A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1B為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1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
圖21C為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1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
圖22為沿著圖21C中的剖線X6a-X6a’及剖線X6b-X6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23A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3B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4A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4B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4A相較還包括第一金屬層。
圖24C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4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
圖25為沿著圖24C中的剖線X7a-X7a’及剖線X7b-X7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26A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6B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6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
圖26C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6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
圖27為沿著圖26C中的剖線X8a-X8a’及剖線X8b-X8b’所截取的剖面圖。
圖28A繪示加法器的記號。
圖28B為包括標準單元的加法器的邏輯電路圖。
圖29A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29B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9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
圖29C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所述積體電路與圖29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
圖30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的一實例的平面圖。
圖31為根據本發明概念可包括積體電路的儲存媒體的方塊示意圖。
圖32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繪示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的一實例的流程圖。
圖33為根據本發明概念用以設計積體電路的積體電路設計系統的方塊示意圖。
圖1繪示具有不同高度的第一標準單元SC1及第二標準單元SC2。
參照圖1,第一標準單元SC1具有第一高度H,第二標準單元SC2具有第二高度H’,且第二高度H’小於第一高度H。因此,術語「高度」指稱的是所佈局的標準單元的尺寸,亦即,標準單元的佈局中的尺寸,或在積體電路中之單元的平面圖中所見的尺寸。第一高度H及第二高度H’可分別根據第一標準單元SC1及第二標準單元SC2上方的路徑(track)的數量(以下稱為「路徑數量」)來決定。此處,路徑是為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布置的導線,且可對應於例如半導體裝置的金屬層之不連接的金屬線圖案。金屬層的金屬圖案可構成所謂的金屬化層。
第一標準單元SC1及第二標準單元SC2中的每一者可包括第一電源區域PWR1及第二電源區域PWR2、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以及中間區域MR。供電電壓及接地電壓分別施加於第一電源區域PWR1及第二電源區域PWR2。第一標準單元SC1的第一高度H可對應於第一標準單元SC1的上述區域的各個高度H1至H5的總和(亦即,H=H1+H2+H3+H4+H5)(之後將更詳細地闡述之),且第二標準單元SC2的第二高度H’可對應於第二標準單元SC2的上述區域的各個高度H1’至H5’的總和(亦即,H’=H1’+H2’+H3’+H4’+H5’)。
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彼此平行的主動鰭片AF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彼此平行的多個虛設鰭片DF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近來半導 體製程技術的發展使鰭片間距得以逐漸減小。因此,關於布置在積體電路的佈局中的標準單元之尺寸,第一主動區域AR1的高度例如從H2逐漸減小到H2’,且第二主動區域AR2的高度例如從H4逐漸減小到H4’。也就是說,現在有可能在設計積體電路的佈局時實現具有相對較小高度的標準單元,如第二標準單元SC2。
當具有較大高度的標準單元縮減為具有較小高度的標準單元時,例如,當實施第二標準單元SC2以取代第一標準單元SC1時,相較於鰭片的間距的減小,金屬間距(金屬路徑的間距)的減小相對較小。舉例來說,兩個路徑MTa及MTb可布置在第一標準單元SC1的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另一方面,假如相同的兩個路徑MTa及MTb布置在第二標準單元SC2的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則所述兩個路徑MTa及MTb中的下部路徑MTb可能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之外。此處,術語「下部」可指稱更靠近X-Y座標系統之原點的路徑,其中原點位於標準單元的「底部」,而Y軸則沿著所述單元的高度方向延伸。故此,下部路徑MTb會影響到布置在第二標準單元SC2的中間區域MR中的接觸窗(contact)或通孔(via)的位置,亦即,金屬圖案(例如由佈線製程(routing process)所生成的金屬圖案)的設計的自由度較少。
圖2A繪示根據本發明概念的積體電路10的一實例的佈局。
參照圖2A,積體電路10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以及通 孔V0。此處,術語「接觸窗跳線件」指稱的是以相對較短長度連接積體電路10中任兩個點或任兩個端子的導體,且可簡稱為「跳線件」。可使用標準單元庫來設計積體電路10,且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所述多條閘極線GL及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為標準單元的部份(例如對應於圖1中的第二標準單元SC2)。
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例如可在與圖式中的X方向相對應的第一方向上延伸)並可彼此平行布置。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可沿著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彼此分隔開來,且可為不同的導電類型。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可被稱為擴散區域。在第二方向上介於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之間的區域可被定義為中間區域MR。中間區域MR可被稱為虛設區域或中端(middle of line,MOL)區域。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主動鰭片(例如圖1中第二標準單元SC2的主動鰭片AF)可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虛設鰭片(例如圖1中第二標準單元SC2的虛設鰭片DF)可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
多條閘極線GL可包括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閘極線GL中的每一者可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並可與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交叉。另外,閘極線GL可在第一方向上以固定的間隔彼此分隔開來。在此情況下,所述多條閘極 線GL可對應於半導體裝置的閘極。在下文中,將詳細闡述第一閘極線GL1上方的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然而,本發明概念並非侷限於此,且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布置於任何導電跡線(conductive trace)上方藉以實施跳過裝置(skip device)。而且,術語「上方」指稱的是實施積體電路10時其中的垂直方位,亦即,所述方位對應於圖示中與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Z方向。因此,當一個元件在另一個元件「上方」時,所述元件在佈局圖中顯示為重疊。
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包括彼此連接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二導電圖案PT2。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方向延伸,而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二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交叉,而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一閘極線GL1上方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並可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PT1。以此方式,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具有T形形狀,且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因此可被稱為T形跳線件。請注意,在前文中及下面描述中,且將從上下文脈絡中清楚可知,術語「延伸」通常指稱的是元件或特徵的縱向方向或沿長度方向的方向,特別是當所述元件或所述特徵是線元件或線特徵的情況時。
假如第二導電圖案PT2是布置在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之間,致使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具有L形狀,那麼,隨後要布置在第二閘極線GL2上的閘極接觸窗(gate contact)可 能會干擾到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故此,隨後要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閘極接觸窗、通孔及金屬圖案的形狀和位置可能會因此變得複雜化,且可能因此需要增加中間區域MR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因此,儘管鰭片間距減小,卻可能難以讓標準單元的高度保持為最小。
然而,根據本實例,由於第二導電圖案PT2布置在第一閘極線GL1上方且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具有T形形狀,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以及隨後要布置在第二閘極線GL2上的閘極接觸窗之間的干擾可因而減少。因此,在中間區域MR中得以簡單地形成閘極接觸窗、通孔及金屬圖案的形狀,亦即,得以容易地布置閘極接觸窗、通孔及金屬圖案,並可使閘極接觸窗、通孔及金屬圖案彼此對齊。故此,可防止中間區域MR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增加。因此,隨著鰭片間距減小,標準單元的高度亦可減少,且包括標準單元的積體電路10的總體尺寸亦可縮小。
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兩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因此,第一閘極線GL1可為虛設閘極線,亦即被跳過的閘極線,其並非真正的閘極線。然而,根據本實例的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位置並不限於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及中間區域MR上方的區域。在下文中,將參照圖2B闡述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修改後實例。
圖2B繪示根據另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的佈局。
參照圖2B,積體電路10’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 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以及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a。 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a可包括彼此連接的第一導電圖案PT1a及第二導電圖案PT2a。第一導電圖案PT1a可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而第二導電圖案PT2a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具體而言,第一導電圖案PT1a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交叉,而第二導電圖案PT2a可在第一閘極線GL1上方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並可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PT1a。 以此方式,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a可具有倒T形形狀。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a的第一導電圖案PT1a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兩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因此,第一閘極線GL1可為虛設閘極線。
回頭參照圖2A,通孔V0可布置在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a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在一實例中,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二導電圖案PT2上。因此,隨後要布置在通孔V0上的佈線互連線(routing interconnection line),例如第一金屬層(舉例來說,圖21B中的金屬層M1),可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上方而非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然而,通孔V0的位置不限於中間區域MR,且在一些實例中,視第二導電圖案PT2的長度而定,通孔V0可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或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
在一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使用單個罩幕來形成。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使用用於形成主動接 觸窗(例如源極/汲極接觸窗)的罩幕來形成。舉另一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使用用於形成閘極接觸窗的罩幕來形成。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3闡述其中使用單個罩幕來形成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一實例。
圖3為沿著圖2A中的剖線X1a-X1a’及剖線X1b-X1b’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3,積體電路10可為根據圖2A的佈局所製造的積體電路裝置(亦即半導體裝置)的一實例。在本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二導電圖案PT2可被實作為第一接觸窗CA。第一接觸窗CA亦可被稱為主動接觸窗。
基底SUB可為半導體基底,且舉例來說,半導體基底可包括矽、絕緣體上矽(silicon-on-insulator,SOI)、藍寶石上矽(silicon-on-sapphire)、鍺、矽鍺或砷化鎵。基底SUB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以及中間區域MR。舉例來說,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可布置在基底SUB中以使中間區域MR與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分隔開來。
多個閘極絕緣膜GI以及多條閘極線GL可在基底SUB上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所述多個閘極絕緣膜GI可包括氧化矽膜、高介電常數(k)膜或其組合。所述多條閘極線GL可包括諸如鎢(W)、鉭(Ta)、鈷(Co)或銅(Cu)的金屬材料、其氮化物、其矽化物及經摻雜的多晶矽,且舉例來說,可使用沉 積製程而形成。閘極線GL中的每一者的上表面及兩個側壁表面被絕緣間隔物SP所覆蓋。絕緣間隔物SP可在第二方向上平行於閘極線GL延伸。絕緣間隔物SP可包括氮化矽膜、SiOCN膜、SiCN膜或其組合。閘極絕緣膜GI、閘極線GL及絕緣間隔物SP可構成閘極結構GS。
第一接觸窗CA可形成在其上有閘極結構GS形成的基底SUB上。第一接觸窗CA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與第一閘極線GL1交叉,並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一閘極線GL1上方。 第一接觸窗CA可包括任何具有導電性的材料,例如鎢。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排置於第一閘極線GL1上方的第一接觸窗CA上。
圖4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a的佈局,而圖5為沿著圖4中的剖線X2a-X2a’及剖線X2b-X2b’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4及圖5,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可被實作為第一接觸窗CA,而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二導電圖案PT2可被實作為第二接觸窗CB。因此,可使用用於第一接觸窗CA的第一罩幕及用於第二接觸窗CB的第二罩幕來形成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
在一實例中,第一接觸窗CA可對應於例如源極/汲極接觸窗的主動接觸窗,而第二接觸窗CB可對應於閘極接觸窗。在此情況下,第一接觸窗CA及第二接觸窗CB可在一些區域中彼此重疊。第一接觸窗CA的上表面水平高度及第二接觸窗CB的上表面 水平高度可實質上彼此相等。第一接觸窗CA的下表面水平高度可等於基底SUB的上表面水平高度,而第二接觸窗CB的下表面水平高度可低於閘極結構GS的上表面水平高度,且因此,第二接觸窗CB可連接至第一閘極線GL1。
圖6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b的佈局,而圖7為沿著圖6中的剖線X3a-X3a’及剖線X3b-X3b’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6及圖7,積體電路10b與圖4中繪示的積體電路10a類似,但進一步包括溝槽矽化物TS。溝槽矽化物TS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兩條相鄰的閘極線GL之間。溝槽矽化物TS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且溝槽矽化物TS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可實質上等於第一主動區域AR1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溝槽矽化物TS中的每一者可包括例如鎢(W)、鈷(Co)或銅(Cu)的導電材料。
在一實例中,溝槽矽化物TS在第三方向(例如Z方向)上的高度可大於閘極結構GS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第一接觸窗CA可布置在溝槽矽化物TS上。因此,第一接觸窗CA可不連接至閘極結構GS。
圖8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c的佈局,圖9為沿著圖8中的剖線X4a-X4a’及剖線X4b-X4b’所截取的剖面圖,而圖10為圖8的積體電路10c的透視圖。
參照圖8至圖10,積體電路10c與圖2A中繪示的積體電路10類似,但與圖2A的積體電路10相較還包括第一接觸窗 CA。第一接觸窗CA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兩條相鄰的閘極線GL之間。第一接觸窗CA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且第一接觸窗CA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可實質上等於第一主動區域AR1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第一接觸窗CA在第三方向(例如Z方向)上的高度可大於閘極結構GS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層間介電層ILD可布置在閘極結構GS上方。層間介電層ILD可包括絕緣材料,例如氧化物、氮化物或氮氧化物。
另外,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二導電圖案PT2可被實作為第三接觸窗CM。舉例來說,第三接觸窗CM可對應於合併接觸窗,並可將彼此分隔的第一接觸窗CA合併起來。第三接觸窗CM可布置在第一接觸窗CA上方及層間介電層ILD上方。因此,從基底SUB至第三接觸窗CM之下表面的距離可大於閘極結構GS在第三方向上的高度,從而確保第三接觸窗CM與閘極結構GS(具體而言,閘極線GL)之間的絕緣空間。 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三接觸窗CM上。
圖11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d的佈局,而圖12為沿著圖11中的剖線X5a-X5a’及剖線X5b-X5b’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11及圖12,積體電路10d與圖8中繪示的積體電路10c的例子類似,但進一步包括溝槽矽化物TS。多個溝槽矽化物TS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兩條相鄰的閘極線GL之間。溝槽矽化物TS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且溝槽矽化物TS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可實質上等於第一主動區域 AR1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另外,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觸窗CA可短於溝槽矽化物TS。
圖13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20的佈局。
參照圖13,積體電路20與圖2A的積體電路10的例子類似,但還包括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並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交叉。在此情況下,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與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分隔開來。可參照圖2A至圖12,以任何形式並使用上述任何相應技術來實現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
在一實例中,可使用三個罩幕來實現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由第一接觸窗CA及第三接觸窗CM形成,而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由第二接觸窗CB形成。在一實例中,可使用兩個罩幕來實現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由第一接觸窗CA形成,而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由第二接觸窗CB形成。在一實例中,可使用單個罩幕來實現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由第一接觸窗CA形成。
圖14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30的佈局。
參照圖14,積體電路30與圖13的積體電路20的例子類 似,但在本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的長度與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的長度彼此不同。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並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以此方式,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圖13的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本發明概念並非侷限於此,且在一些實例中,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可比所繪示的實例中更進一步延伸,亦即,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與三條或更多條閘極線GL交叉。
圖15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40的佈局。
參照圖15,積體電路40與圖13的積體電路20的例子類似,但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的長度與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的長度彼此不同。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並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以此方式,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圖13的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然而,本發明概念並非侷限於此,且在一些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可比所繪示的實例中更進一步延伸,亦即,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可與三條或更多條閘極線GL交叉。
圖16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50的佈局。
參照圖16,積體電路50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以及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可包括彼此連接的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而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具體而言,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交叉,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一閘極線GL1上方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並可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PT1,而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交叉。以此方式,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可具有I形形狀或H形形狀。
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兩側的區域電性連接。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兩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另外,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將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三導電圖案PT3彼此連接。因此,第一閘極線GL1可為虛設閘極線,亦即被跳過的閘極線,其並非真正的閘極線(亦即,其在積體電路50中不發揮效用)。
在一實例中,可使用三個罩幕來實現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舉例來說,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分別被實現為 第一接觸窗CA、第二接觸窗CB及第三接觸窗CM。在一實例中,可使用兩個罩幕來實現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舉例來說,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可被實現為第一接觸窗CA及第三接觸窗CM。在一實例中,可使用單個罩幕來實現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舉例來說,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可被實現為第一接觸窗CA或第二接觸窗CB。
圖17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60的佈局。
參照圖17,積體電路60與圖16的積體電路50的例子類似。然而,在此實例中,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的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並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以此方式,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的第三導電圖案PT3’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圖16的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的第三導電圖案PT3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本發明概念並非侷限於此,且在一些實例中,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的第三導電圖案PT3’在第一方向上的長度可比所繪示的實例中更進一步延伸,亦即,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可與三條或更多條閘極線GL交叉。
圖18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70的佈局。
參照圖18,積體電路70與圖14的積體電路30的例子類似,但積體電路70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 多條閘極線GL、第四接觸窗跳線件CJ4以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第四接觸窗跳線件CJ4可包括彼此連接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二導電圖案PT2”。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而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
具體而言,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而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之間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並可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PT1’。以此方式,第四接觸窗跳線件CJ4可具有T形形狀。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第四接觸窗跳線件CJ4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左側的區域及第二閘極線GL2之右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因此,第一主動區域AR1(例如PMOS區域)中的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可為虛設閘極線,亦即被跳過的閘極線,其並非真正的閘極線。 在一些實例中,第一導電圖案PT1’可與三條或更多條閘極線GL交叉,且在此情況下,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三條或更多條閘極線GL中的任一條上方或在閘極線GL之間於第二方向上延伸。
另外,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並可與第四接觸窗跳線件CJ4分隔開來。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左側的區域及第二閘極線GL2之右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因此,第二主動區域AR2(例如NMOS區域) 中的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可為虛設閘極線,亦即被跳過的閘極線,其並非真正的閘極線。在一些實例中,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可與三條或更多條閘極線GL交叉。
另外,積體電路70可進一步包括通孔V0’。通孔V0’可布置在第四接觸窗跳線件CJ4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在一實例中,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二導電圖案PT2”上。 因此,隨後要布置在通孔V0’上的佈線互連線,例如第一金屬層,可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上方而非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 然而,通孔V0’的位置不限於中間區域MR,且在一些實例中,視第二導電圖案PT2”的長度而定,通孔V0’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或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
圖19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80的佈局。
參照圖19,積體電路80與圖16的積體電路50的例子類似,但積體電路80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以及第五接觸窗跳線件CJ5。第五接觸窗跳線件CJ5可包括彼此連接的第一導電圖案PT1’、第二導電圖案PT2'''及第三導電圖案PT3’。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而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
具體而言,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而第三導電圖案 PT3’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交叉。第二導電圖案PT2'''可在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之間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並可連接至第一導電圖案PT1’及第三導電圖案PT3’。以此方式,第五接觸窗跳線件CJ5可具有I形形狀或H形形狀。
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第五接觸窗跳線件CJ5的第一導電圖案PT1’可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左側的區域及第二閘極線GL2之右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第五接觸窗跳線件CJ5的第三導電圖案PT3’可將第一閘極線GL1之左側的區域及第二閘極線GL2之右側的區域電性連接。因此,第一閘極線GL1及第二閘極線GL2可為虛設閘極線,亦即被跳過的閘極線,其並非真正的閘極線。
另外,積體電路80可進一步包括通孔V0’。通孔V0’可布置在第五接觸窗跳線件CJ5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在一實例中,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二導電圖案PT2'''上。因此,隨後要布置在通孔V0’上的佈線互連線,例如第一金屬層,可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上方而非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或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然而,通孔V0’的位置不限於中間區域MR,且在一些實例中,通孔V0’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或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第二導電圖案PT2'''上。
圖20A繪示根據一實例的標準單元SCa的記號,而圖20B 是圖20A的標準單元SCa的電路圖。
參照圖20A,標準單元SCa可為AOI22單元,且可接收第一輸入訊號A0、第二輸入訊號A1、第三輸入訊號B0及第四輸入訊號B1並輸出一輸出訊號Y。參照圖20B,標準單元SCa可包括第一PMOS電晶體PM1至第四PMOS電晶體PM4以及第一NMOS電晶體NM1至第四NMOS電晶體NM4。
第一PMOS電晶體PM1可包括被施加第一輸入訊號A0的閘極,而第二PMOS電晶體PM2可包括被施加第二輸入訊號A1的閘極。第三PMOS電晶體PM3可包括被施加第三輸入訊號B0的閘極,而第四PMOS電晶體PM4可包括被施加第四輸入訊號B1的閘極。在此情況下,第一PMOS電晶體PM1的汲極、第二PMOS電晶體PM2的汲極、第三PMOS電晶體PM3的源極及第四PMOS電晶體PM4的源極可藉由PMOS區域中的輸入佈線圖案或內部佈線圖案IRT而電性連接。在一實例中,內部佈線圖案IRT可以水平金屬圖案(例如圖21B中的金屬圖案M1a)來實施,所述水平金屬圖案在第一主動區域(例如圖21B中的主動區域AR1)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而第一PMOS電晶體PM1至第四PMOS電晶體PM4則布置於其中。
第一NMOS電晶體NM1可包括被施加第一輸入訊號A0的閘極,而第二NMOS電晶體NM2可包括被施加第三輸入訊號B0的閘極。第三NMOS電晶體NM3可包括被施加第二輸入訊號A1的閘極,而第四NMOS電晶體NM4可包括被施加第四輸入訊 號B1的閘極。在此情況下,第三PMOS電晶體PM3的汲極、第四PMOS電晶體PM4的汲極、第一NMOS電晶體NM1的汲極及第二NMOS電晶體NM2的汲極可藉由連接PMOS區域及NMOS區域的輸出佈線圖案ORT而電性連接。
在一實例中,輸出佈線圖案ORT可包括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的T形接觸窗跳線件(例如圖21A中的接觸窗跳線件110)、布置在第二主動區域上方的接觸窗以及連接T形接觸窗跳線件與接觸窗的上部金屬圖案(例如圖21B中的金屬圖案M1b)。 因此,在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可僅佈置一個水平金屬圖案。在下文中,將參照圖21A至圖27闡述包括標準單元SCa的積體電路的佈局。具體而言,用於實施標準單元SCa之輸出佈線圖案ORT的T形接觸窗跳線件的各種實例將於下闡述。
圖21A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0的佈局。
參照圖21A,積體電路100可包括對應於圖20A中及圖20B中的標準單元SCa的標準單元SCa_1,且標準單元SCa_1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以及包括第一接觸窗CA及第二接觸窗CB的一層接觸窗。第一接觸窗CA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閘極線GL之間。第二接觸窗CB可分別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閘極線GL上。第一接觸窗CA的上表面及第二接觸窗CB的上表面可在基底上方的一水平高度上為實質上共平面。
標準單元SCa_1可包括第一接觸窗跳線件110及第二接 觸窗跳線件120。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110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120可藉由第一接觸窗CA來實施。第一接觸窗跳線件110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130交叉,第二部分在中間區域MR中於第一閘極線130上方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第二接觸窗跳線件120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130交叉。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110可對應於圖2A或圖13的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而第二接觸窗跳線件120可對應於圖13的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上述參照圖2A及圖13所闡述的其他特徵/樣態也可應用於本實例。
在一實例中,積體電路100可進一步包括切割區域CT。 切割區域CT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一閘極線130上方。因此,即便第一接觸窗跳線件110與第一閘極線130之間發生短路,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的第一閘極線(亦即,PMOS閘極線)亦可與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的第二閘極線(亦即,NMOS閘極線)隔離。
圖21B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0’的佈局,積體電路100’與圖21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M1。
參照圖21B,積體電路100’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通孔V0以及第一通孔V0上的第一金屬層M1。第一通孔V0可為第一層通孔的一部分,且所述第一層通孔布置在包括第一接觸窗CA及第二接觸窗CB的所述一層接觸窗上。第一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 中彼此對齊。舉例來說,第一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布置成直線。
第一金屬層M1配置於第一層通孔上且可被稱為第一金屬化層。第一金屬層M1可包括第一金屬圖案M1a、第二金屬圖案M1b以及第三金屬圖案M1c,第一金屬圖案M1a將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的第一通孔V0彼此連接,第二金屬圖案M1b將布置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第一通孔V0彼此連接,第三金屬圖案M1c分別連接至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第一通孔V0。第一金屬層M1可進一步包括供電電壓圖案VDD及接地電壓圖案VSS。
根據本實例,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可僅布置一個水平金屬路徑,亦即第一金屬圖案M1a,且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可僅布置一個水平金屬路徑,亦即第二金屬圖案M1b。由於延伸超過第一主動區域AR1的水平金屬路徑並不存在,因此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第二接觸窗CB及第一通孔V0可布置在對齊的位置上。另外,第二接觸窗CB可實施於同一圖案中,且第一通孔V0亦可實施於同一圖案中。因此,由於積體電路100’中的圖案被簡化,在設計規則檢查階段中可減少製程風險並可減少違反設計規則的次數。
圖21C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100”的佈局,積體電路100”與圖21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M2。圖22為沿著圖21C中的剖線X6a-X6a’及剖線X6b-X6b’所截取的剖面圖。
參照圖21C及圖22,積體電路10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通 孔V1(亦即,第一金屬層M1上的第二層通孔)以及在第二通孔V1(第二層通孔)上的第二金屬層M2(亦即,第二金屬化層)。 第二通孔V1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一金屬層M1的第三金屬圖案M1c上。第二通孔V1可在中間區域MR中彼此對齊。舉例來說,第二通孔V1可在中間區域MR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布置成直線。
第二金屬層M2可包括多個金屬圖案,即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在一實例中,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可為相同的圖案,亦即,可具有相同的形狀及尺寸。舉例來說,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在第一方向上的寬度可為彼此相等。 另外,舉例來說,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在第二方向(亦即Y方向)上的長度可為彼此相等。舉例來說,金屬圖案M2a、金屬圖案M2b、金屬圖案M2c及金屬圖案M2e可對應於被施加第一輸入訊號A0、第二輸入訊號A1、第三輸入訊號B0及第四輸入訊號B1的輸入佈線圖案(亦即金屬輸入端子),且金屬圖案M2d可對應於圖20B中輸出一輸出訊號Y的輸出佈線圖案ORT(亦即金屬輸出端子)。
圖23A及圖23B分別繪示作為圖21A的積體電路100之其他實例的積體電路100a及積體電路100b。
參照圖23A,積體電路100a與圖21A的積體電路100的例子類似。積體電路100a可包括標準單元SCa_1a,且標準單元SCa_1a的第一接觸窗CA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 二主動區域AR2中的閘極線GL之間。某些第一接觸窗CA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長度可小於圖21A的第一接觸窗CA的長度。在一實例中,切割區域CT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一閘極線130上方。參照圖23B,積體電路100b與圖23A的積體電路100a的例子類似。積體電路100b可包括標準單元SCa_1b,且標準單元SCa_1b的切割區域CT’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布置在第一閘極線130上方。
圖24A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200的佈局。
參照圖24A,積體電路200可包括對應於圖20A中及圖20B中的標準單元SCa的標準單元SCa_2。標準單元SCa_2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溝槽矽化物TS、第一接觸窗CA以及第二接觸窗CB。溝槽矽化物TS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閘極線GL之間。溝槽矽化物TS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的長度可實質上等於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第一接觸窗CA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溝槽矽化物TS上。第二接觸窗CB可分別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閘極線GL上。
標準單元SCa_2可包括第一接觸窗跳線件210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220。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210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220可藉由第一接觸窗CA來實施。第一接觸窗跳線件210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與 第一閘極線230交叉,第二部分在中間區域MR中於第一閘極線230上方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第二接觸窗跳線件220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230交叉。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210可對應於圖6或圖13的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而第二接觸窗跳線件220可對應於圖13的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上述參照圖6、圖7及圖13所闡述的實例的其他特徵/樣態也可應用於本實例。
圖24B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200’的佈局,積體電路200’與圖24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M1。參照圖24B,積體電路200’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通孔V0以及第一通孔V0上的第一金屬層M1。第一通孔V0及第一金屬層M1的實施模式可與參照圖21B中繪示的實例而闡述的模式實質上相同,因此不再詳加描述。
圖24C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200”的佈局,積體電路200”與圖24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M2。圖25為沿著圖24C中的剖線X7a-X7a’及剖線X7b-X7b’所截取的剖面圖。參照圖24C及圖25,積體電路20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通孔V1以及第二通孔V1上的第二金屬層M2。第二通孔V1及第二金屬層M2的實施模式可與參照圖21C中繪示的實例而闡述的模式實質上相同,因此不再詳加描述。
圖26A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300的佈局。
參照圖26A,積體電路300可包括對應於圖20A中及圖 20B中的標準單元SCa的標準單元SCa_3,且標準單元SCa_3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第一接觸窗CA、第二接觸窗CB以及第三接觸窗CM。第一接觸窗CA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閘極線GL之間。第二接觸窗CB可分別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閘極線GL上。第三接觸窗CM可布置在一些第一接觸窗CA上及一些第二接觸窗CB上。
標準單元SCa_3可包括第一接觸窗跳線件310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320。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310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320可藉由第三接觸窗CM來實施。第一接觸窗跳線件310可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與第一閘極線330交叉,第二部分在中間區域MR中於第一閘極線330上方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第二接觸窗跳線件320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與第一閘極線330交叉。舉例來說,第一接觸窗跳線件310可對應於圖8、圖11或圖13的第一接觸窗跳線件CJ1,而第二接觸窗跳線件320可對應於圖13的第二接觸窗跳線件CJ2。上述參照圖8至圖13所闡述的實例的其他樣態/特徵也可應用於本實例。
圖26B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300’的佈局,積體電路300’與圖26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M1。參照圖26B,積體電路300’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通孔V0以及第一通孔V0上的第一金屬層M1。第一通孔V0可布置在第三接觸窗CM上。第一通 孔V0的實施模式可與圖21B中繪示的實例實質上相同,故省略其重複描述。
圖26C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300”的佈局,積體電路300”與圖26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M2。圖27為沿著圖26C中的剖線X8a-X8a’及剖線X8b-X8b’所截取的剖面圖。參照圖26C及圖27,積體電路30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通孔V1以及第二通孔V1上的第二金屬層M2。第二通孔V1及第二金屬層M2的實施模式可與參照圖21C中繪示的實例而闡述的模式實質上相同,因此不再詳加描述。
圖28A繪示加法器ADD的記號,而圖28B是根據一實例的包括標準單元SCb的加法器ADD的邏輯電路圖。
參照圖28A及圖28B,加法器ADD可包括進位輸出單元(carry-out cell),且進位輸出單元可藉由標準單元SCb來實施。 標準單元SCb可接收第一輸入訊號A、第二輸入訊號B及第三輸入訊號Cin,並可輸出一輸出訊號Cout。在下文中,將參照圖29A至圖29C闡述包括標準單元SCb的積體電路的佈局。具體而言,用於實施標準單元SCb之輸出佈線的接觸窗跳線件的各種實例將於下闡述。
圖29A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400的佈局。
參照圖29A,積體電路400可包括對應於圖28B中的標準單元SCb的標準單元SCb_1,且標準單元SCb_1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第一接觸窗 CA、第二接觸窗CB以及第三接觸窗CM。第一接觸窗CA可分別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及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閘極線GL之間。第二接觸窗CB可分別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閘極線GL上。第三接觸窗CM可布置在一些第一接觸窗CA上及一些第二接觸窗CB上。
標準單元SCb_1可包括接觸窗跳線件410。舉例來說,接觸窗跳線件410可藉由第三接觸窗CM來實施。接觸窗跳線件410可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與第一閘極線420交叉,第二部分在中間區域MR中於第一閘極線420上方在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且第三部分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與第一閘極線420交叉且連接於第二部分。舉例來說,接觸窗跳線件410可對應於圖16的第三接觸窗跳線件CJ3。上述參照圖16所闡述的實例的其他樣態/特徵也可應用於本實例。
圖29B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400’的佈局,積體電路400’與圖29A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一金屬層M1。
參照圖29B,積體電路400’可進一步包括第一通孔V0以及第一通孔V0上的第一金屬層M1。第一通孔V0可布置在第三接觸窗CM上。第一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彼此對齊。舉例來說,第一通孔V0可在中間區域MR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布置成直線。
第一金屬層M1可包括第一金屬圖案M1a’、第二金屬圖 案M1b’以及多個第三金屬圖案M1c’,第一金屬圖案M1a’將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中的第一通孔V0彼此連接,第二金屬圖案M1b’將布置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中的第一通孔V0彼此連接,且第三金屬圖案M1c’分別連接至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第一通孔V0。第一金屬層M1可進一步包括供電電壓圖案VDD及接地電壓圖案VSS。
根據本實例,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可僅布置一個水平金屬路徑,亦即第一金屬圖案M1a’,且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可僅布置一個水平金屬路徑,亦即第二金屬圖案M1b’。因此,標準單元中的水平金屬圖案的數量可限制為兩個,亦即,兩個水平金屬圖案即足夠。假如積體電路400’不包括接觸窗跳線件410,標準單元將需要四個水平金屬圖案。另外,根據本實例,延伸超過第一主動區域AR1的水平金屬路徑並不存在。因此,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中的第二接觸窗CB、第三接觸窗CM及第一通孔V0可布置在對齊的位置上。第二接觸窗CB可實施於同一圖案中,且第一通孔V0亦可實施於同一圖案中。
根據本實例,第三金屬圖案M1c’在第一方向上的寬度可為彼此相等。另外,第三金屬圖案M1c’在第二方向上的長度可為彼此相等。以此方式,第三金屬圖案M1c’可為相同的圖案且可彼此對齊。舉例來說,第三金屬圖案M1c’可在第一方向上布置成直線。
圖29C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400”的佈局,積體電 路400”與圖29B相較更進一步包括第二金屬層M2。
參照圖29C,積體電路400”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通孔V1以及第二通孔V1上的第二金屬層M2。第二通孔V1可在中間區域MR中布置在第一金屬層M1上。第二通孔V1可在中間區域MR中彼此對齊。舉例來說,第二通孔V1可在中間區域MR中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布置成直線。另外,第二通孔V1可實施於同一圖案中。
第二金屬層M2可包括多個金屬圖案,即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在一實例中,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可為相同的圖案。舉例來說,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在第一方向上的寬度可為彼此相等。另外,金屬圖案M2a’至金屬圖案M2e’在第二方向(亦即Y方向)上的長度可為彼此相等。在一實例中,金屬圖案M2a’、金屬圖案M2b’、金屬圖案M2c’及金屬圖案M2e’可對應於輸入佈線圖案。舉例來說,第一輸入訊號A可被施加於金屬圖案M2a’及金屬圖案M2c’,第二輸入訊號B可被施加於金屬圖案M2b’,且第三輸入訊號Cin可被施加於金屬圖案M2e’。在一實例中,金屬圖案M2d’可對應於輸出佈線圖案。舉例來說,輸出訊號Cout可從金屬圖案M2d’輸出。
積體電路400”可進一步包括第三通孔V2以及第三通孔V2上的第三金屬層M3。第三通孔V2可分別布置在第二金屬層M2的金屬圖案M2a’上及金屬圖案M2c’上。第三金屬層M3可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並可布置在第三通孔V2上,致使金屬圖案M2a’ 及金屬圖案M2c’可彼此電性連接。
圖30繪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500的佈局。
參照圖30,積體電路500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AR1及第二主動區域AR2、多條閘極線GL、第一接觸窗跳線件510至第三接觸窗跳線件530,第一通孔V0以及第一金屬層M1。在一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510至第三接觸窗跳線件530可使用第一接觸窗CA來實施,如圖2A及圖3所繪示。在一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510至第三接觸窗跳線件530可使用第一接觸窗CA及第二接觸窗CB來實施,如圖4及圖5所繪示。在一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510至第三接觸窗跳線件530可使用溝槽矽化物、第一接觸窗CA及/或第二接觸窗CB來實施,如圖6及圖7所繪示。在一實例中,第一接觸窗跳線件510至第三接觸窗跳線件530可使用第一接觸窗CA及第三接觸窗CM來實施,如圖8至圖10所繪示。
第一接觸窗跳線件510可具有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T形形狀,第一部分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一閘極線540交叉,第二部分在第一閘極線540上方於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並連接至第一部分。第二接觸窗跳線件520可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一閘極線540交叉。因此,第一閘極線540可為虛設閘極線。
第三接觸窗跳線件530可具有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的I形形狀,第一部分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與第 二閘極線550交叉,第二部分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與第二閘極線550交叉,且第三部分在第二閘極線550上方於第二方向上延伸並連接至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因此,第二閘極線550可為虛設閘極線。
在一實例中,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的第一接觸窗CA可沿著第一線L1彼此對齊。在一實例中,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上方的第二接觸窗CB可沿著第二線L2彼此對齊。在一實例中,布置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的第一接觸窗CA可沿著第三線L3彼此對齊。
第一通孔V0可布置在一些第一接觸窗CA上及一些第二接觸窗CB上。在一實例中,第一通孔V0可以相同形狀的圖案形成。在一實例中,布置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的第一通孔V0可沿著第一線L1彼此對齊。在一實例中,布置在中間區域MR上方的第一通孔V0可沿著第二線L2彼此對齊。在一實例中,布置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的第一通孔V0可沿著第三線L3彼此對齊。
第一金屬層M1可包括在第一主動區域AR1上方於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金屬圖案M1a”、在第二主動區域AR2上方於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金屬圖案M1b”以及在中間區域MR上方於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金屬圖案M1c”。因此,標準單元中的水平金屬圖案的數量可限制為兩個。第一金屬圖案M1a”可將第一主動區域AR1上的第一接觸窗CA彼此連接,第二金屬圖案M1b” 可將第二主動區域AR2上的第一接觸窗CA彼此連接,且第三金屬圖案M1c”可分別連接至中間區域MR上的第二接觸窗CB。在一實例中,在這些第三金屬圖案M1c”中,布置在第二接觸窗CB上方的第三金屬圖案M1c”可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
圖31繪示根據一實例的儲存媒體1000。
參照圖31,儲存媒體1000可儲存單元庫1100、配置及佈線(P & R)程序1200、靜態時序分析(STA)程序1300以及佈局數據1400。儲存媒體1000可為電腦可讀取的儲存媒體,且可包括任何可由電腦在使用期間讀取以提供指令及/或數據至電腦的儲存媒體。舉例來說,儲存媒體1000可包括磁性儲存媒體或光學記錄媒體(例如碟片、卡帶、CD-ROM、DVD-ROM、CD-R、CD-RW、DVD-R或DVD-RW)、揮發性或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RAM、ROM或快閃記憶體)、可經由USB介面存取的非揮發性記憶體以及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電腦可讀取的儲存媒體可嵌入於電腦中、整合至電腦中或經由諸如網路及/或無線鏈路的通信媒體與電腦耦合。
單元庫1100可為標準單元庫且可包括關於作為構成積體電路之單位的標準單元的資訊。在一實例中,關於標準單元的資訊可包括用於佈局生成的佈局資訊。在一實例中,關於標準單元的資訊可包括用於佈局驗證或模擬的時序資訊。具體而言,單元庫1100可包括上述參照圖1至圖30所闡述的關於標準單元的佈局資訊。
P & R程序1200可包括藉由使用單元庫1100而用於實施標準單元之配置及佈線的指令。STA程序1300可包括用於執行STA的指令,且STA是計算數位電路的預期時序的模擬方法,並可對所布置的標準單元的所有時序路徑執行時序分析並輸出時序分析結果。佈局數據1400可包括關於通過配置及佈線操作所生成之佈局的實體資訊。
且一如本領域的傳統,上述所繪示的執行一個或多個功能的區塊可經由類比及/或數位電路(例如邏輯閘、積體電路、微處理器、微控制器、記憶體電路、被動電子組件、主動電子組件、光學組件、固線式電路等)而物理性地實施,並可選擇性地由韌體及/或軟體驅動。所述電路例如可實作於一個或多個半導體晶片中,或是可實作於例如印刷電路板等的基底支撐體上。構成區塊的所述電路可由專用硬體或處理器(例如一個或多個已程式化的微處理器及相關聯的電路)來實施,又或可以專用硬體及處理器的組合來實施,由專用硬體執行區塊的一些功能,而由處理器執行區塊的其他功能。本實例中的每個區塊都可物理性地分成兩個或更多個相互作用且分立的區塊,這並不脫離本發明概念的範圍。類似來說,本實例中的區塊可物理性地組合成更複雜的區塊,這並不脫離本發明概念的範圍。
圖32為根據一實例繪示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之流程圖。
參照圖32,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可劃分成積體電路的 設計及積體電路的製造製程。積體電路的設計包括操作S110及操作S130,而積體電路的製造製程包括操作S150及操作S170,操作S150及操作S170為根據以佈局數據為基礎的積體電路來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操作,且可由半導體製造模組執行。
在操作S110中,執行合成操作。舉例來說,操作S110可由處理器透過使用合成工具來執行。具體而言,可藉由使用標準單元庫(例如圖31中的標準單元庫1100)來合成關於一積體電路的暫存器傳輸級(register transfer level,RTL)定義的輸入數據,藉以生成閘極層級網表(gate-level netlist)。
在操作S130中,將根據所述網表而定義出積體電路的標準單元進行配置及佈線,以生成積體電路的佈局數據。舉例來說,操作S130可由處理器透過使用P&R工具來執行。舉例來說,佈局數據可為圖形設計系統(graphic design system,GDS)II格式的數據。具體而言,如圖1至圖30所繪示,可藉由將具有縮小的(亦即相對較小的)高度並包括接觸窗跳線件的標準單元進行佈局以生成佈局數據,藉此使積體電路的總尺寸(佔用區域(footprint))得以最小化。在操作S130之後,可進一步執行寄生組件提取(parasitic component extraction)操作、STA操作等。
在操作S150中,以佈局數據為基礎生成一個或多個罩幕。具體而言,可以佈局數據為基礎執行光學鄰近修正(OPC)。OPC意指一種藉由將因光學鄰近效應而出現的錯誤反映出來而變更佈局的製程。然後,可依造根據OPC的結果而變更的佈局來製 造一個或多個罩幕。在此情況下,可藉由使用反映出OPC的佈局(例如其中反映出OPC的GDS II)來製造一個或多個罩幕。
在操作S170中,使用一個或多個罩幕來製造其中已實施積體電路的半導體裝置。具體而言,藉由使用多個罩幕以形成其中已實施積體電路的半導體裝置,以在半導體基底(例如晶圓)上執行各種半導體製程。舉例來說,使用罩幕的製程可指稱藉由微影製程的圖案化製程。藉由圖案化製程,可在半導體基底上或材料層上形成期望的圖案。半導體製程可包括沉積製程、蝕刻製程、離子製程、清潔製程等。而且,半導體製程可包括將半導體裝置安裝在印刷電路板(PCB)上並經由密封材料密封半導體裝置的封裝製程,並可包括測試半導體裝置或半導體封裝的測試製程。
圖33為根據一實例的積體電路設計系統2000的方塊示意圖。
參照圖33,積體電路設計系統2000可包括處理器2100、記憶體2300、輸入/輸出(I/O)裝置2500、儲存裝置2700以及匯流排2900。積體電路設計系統2000可被提供為用於設計半導體裝置的積體電路的專用裝置,但也可為用於驅動各種模擬工具或設計工具的電腦。
處理器2100可用以執行指令,以實施各種用於設計積體電路的操作中的至少一者。處理器2100可藉由匯流排2900與記憶體2300、I/O裝置2500及儲存裝置2700通訊。處理器2100可藉由驅動加載到記憶體2300的P&R模組2310來執行生成積體電 路的佈局數據的操作。記憶體2300可儲存P & R模組2310。另外,記憶體2300可進一步儲存合成模組、寄生組件提取模組及/或時序分析模組。P & R模組2310可從儲存裝置2700加載到記憶體2300中。記憶體2300可為諸如SRAM或DRAM的揮發性記憶體,或諸如PRAM、MRAM、ReRAM、FRAM或NOR快閃記憶體的非揮發性記憶體。
I/O裝置2500可從使用者介面裝置來控制使用者輸入及使用者輸出。舉例來說,I/O裝置2500可包括例如鍵盤、滑鼠或觸控板的輸入裝置,以接收定義積體電路的輸入數據。儲存裝置2700可儲存與P & R模組2310相關的各種數據。儲存裝置2700可包括記憶卡(MMC、eMMC、SD、MicroSD等)、固體狀態驅動機(solid state drive,SSD)及/或硬式磁碟機(hard disk drive,HDD)。
雖然本發明概念已參照其實例而被具體闡述,但應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概念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對這些實例做各種形式和細節上的更動,故本發明概念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積體電路
AR1:第一主動區域
AR2:第二主動區域
CJ1:第一接觸窗跳線件
GL:閘極線
GL1:第一閘極線
GL2:第二閘極線
MR:中間區域
PT1:第一導電圖案
PT2:第二導電圖案
V0:第一通孔
X1a-X1a’、X1b-X1b’:剖線

Claims (25)

  1. 一種積體電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各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閘極線,在實質上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以及第一接觸窗跳線件,包括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交叉的第一導電圖案以及在所述第一閘極線上方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並連接至所述第一導電圖案的第二導電圖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隔開來,致使介於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中間區域,且所述第二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的所述中間區域上方延伸,且所述積體電路更包括在所述中間區域上方的位置處配置在所述第二導電圖案上的通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接觸窗跳線件更包括第三導電圖案,所述第三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交叉並連接至所述第二導電圖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一閘極線的至少一第二閘極線, 其中所述第三導電圖案與所述第一閘極線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閘極線交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第二接觸窗跳線件,所述第二接觸窗跳線件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交叉並與所述第一接觸窗跳線件分隔開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一閘極線的至少一第二閘極線;以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閘極線交叉並與所述第一接觸窗跳線件分隔開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一閘極線的至少一第二閘極線;以及第二接觸窗跳線件,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交叉並與所述第一接觸窗跳線件分隔開來,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圖案與所述第一閘極線及所述至少一第二閘極線交叉。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的第一接觸窗;以及第一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並配置在所述第一接觸窗上方且將所述第一接觸窗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 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的第二接觸窗;以及第二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並配置在所述第二接觸窗上方且將所述第二接觸窗電性連接,其中所述第二金屬圖案在所述積體電路中配置在與所述第一金屬圖案的水平高度相同的水平高度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分隔開來,致使介於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中間區域,且所述第二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的所述中間區域上方延伸,且所述積體電路更包括:平行於所述第一閘極線的多條第二閘極線;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的所述中間區域上方的位置處配置在所述第二導電圖案上;第二通孔,在所述中間區域中的所述多條第二閘極線上;以及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及所述第二通孔上,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多個第二通孔上的所述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寬度,且 所述第二通孔上的所述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實質上相同的長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對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圖案與所述第二閘極線中的至少一者交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圖案包括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的第一接觸窗,且所述第二導電圖案包括所述第一閘極線上的第二接觸窗。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第一溝槽矽化物及第二溝槽矽化物,所述第一溝槽矽化物及所述第二溝槽矽化物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中的所述第一閘極線的兩側,並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圖案包括在所述第一溝槽矽化物及所述第二溝槽矽化物上的第一接觸窗,且所述第二導電圖案包括在所述第一閘極線上的第二接觸窗。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第一接觸窗及第二接觸窗,所述第一接觸窗及所述第二接觸窗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中的所述第一閘極線的兩側,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圖案配置在所述第一接觸窗上及所述第二接觸窗上並將所述第一接觸窗及所述第二接觸窗電性連接,且所述第二導電圖案與所述第一閘極線電性隔離。
  17. 一種積體電路,包括:第一主動區域及第二主動區域,各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實質上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分隔開來,致使介於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存在中間區域;第一閘極線及第二閘極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分隔,所述第一閘極線及所述第二閘極線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以及所述中間區域;接觸窗跳線件,包括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交叉的第一導電圖案以及在所述第一閘極線上方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並連接至所述第一導電圖案的第二導電圖案;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的所述中間區域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對齊,其中所述第一通孔配置在所述第二導電圖案上,且所述第二通孔位於所述第二閘極線上方;以及第一金屬層,包括第一金屬圖案、第二金屬圖案及多個第三金屬圖案,所述第一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多個第三金屬圖案在所述中間區域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上及所述第二通孔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接觸窗跳線件更包括第三導電圖案,所述第三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與所述第一閘極線及所述第二閘極線交叉並連接至所述第二導電圖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三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寬度,且所述第三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實質上相同的長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積體電路,更包括:第三通孔,分別布置在所述第三金屬圖案上;以及第二金屬層,包括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三通孔上的第四金屬圖案,所述第四金屬圖案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其中所述第四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寬度,且所述第四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實質上相同的長度。
  2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具有第一主動區域、第二主動區域及中間區域的基底,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各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實質上垂直於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分隔開來,所述中間區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介於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之間; 閘極線,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分隔,所述閘極線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跨過所述第一主動區域及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以及所述中間區域;一層接觸窗,在所述基底上,並具有在所述基底上方的一水平高度上為實質上共平面的上表面,所述一層接觸窗包括接觸窗跳線件,所述接觸窗跳線件包括第一導電圖案及第二導電圖案,所述第一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基底的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與所述閘極線中的至少一者交叉,所述第二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從所述第一導電圖案縱向延伸在所述基底的所述中間區域的至少部分之上方;在所述一層接觸窗上的第一層通孔,所述第一層通孔中的每一者在所述一層接觸窗中的一個相應接觸窗的上表面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層通孔包括配置在所述基底的所述中間區域上方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對齊的多個通孔;以及在所述第一層通孔上的第一金屬化層,其中所述第一金屬化層中僅一個金屬路徑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延伸,且所述第一金屬化層中僅一個金屬路徑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延伸,且所述金屬路徑中的每一者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跨過所述閘極線。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金屬化層包括第一金屬圖案、第二金屬圖案及第三金屬圖案,所述第一金屬圖案在所述基底的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縱向延伸並構成延伸在所述第一主動區域上方的所述金屬路徑,所述第二金屬圖案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縱向延伸並構成延伸在所述第二主動區域上方的所述金屬路徑,所述第三金屬圖案中的每一者在所述基底的所述中間區域上方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且配置在所述多個通孔中的一個相應通孔上。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接觸窗跳線件的所述第二導電圖案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縱向延伸在所述閘極線中的一條上方,且所述多個通孔中的第一個通孔配置在所述第二導電圖案上,以便在所述基底的所述中間區域上方的位置處配置在所述閘極線中的所述一條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所述第一金屬化層上的第二層通孔,所述第二層通孔中的通孔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三金屬圖案上。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所述第二層通孔上的第二金屬化層,且包括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二層通孔中的通孔上的多個分立的金屬圖案。
TW107104513A 2017-02-08 2018-02-08 具有接觸窗跳線件的積體電路及半導體裝置 TWI7455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70017676 2017-02-08
KR10-2017-0017676 2017-02-08
??10-2017-0017676 2017-02-08
??10-2017-0081831 2017-06-28
KR1020170081831A KR102295527B1 (ko) 2017-02-08 2017-06-28 컨택 점퍼를 포함하는 집적 회로
KR10-2017-0081831 2017-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1339A TW201841339A (zh) 2018-11-16
TWI745544B true TWI745544B (zh) 2021-11-11

Family

ID=63408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513A TWI745544B (zh) 2017-02-08 2018-02-08 具有接觸窗跳線件的積體電路及半導體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295527B1 (zh)
TW (1) TWI74554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0387A (en) * 2002-12-11 2004-06-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Routing layout of multi-layer metal lines
US20150008524A1 (en) * 2013-07-02 2015-01-0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60300839A1 (en) * 2015-04-08 2016-10-13 Ha-young Kim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58421B1 (ko) * 2014-07-22 2019-03-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집적 회로, 상기 집적 회로에 따른 반도체 소자 및 표준 셀 라이브러리
KR102288869B1 (ko) * 2014-10-01 2021-08-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스템 온 칩
KR102368618B1 (ko) * 2015-02-26 2022-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스템 온 칩 및 이의 레이아웃 설계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0387A (en) * 2002-12-11 2004-06-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Routing layout of multi-layer metal lines
US20150008524A1 (en) * 2013-07-02 2015-01-08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60300839A1 (en) * 2015-04-08 2016-10-13 Ha-young Kim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92253A (ko) 2018-08-17
KR102295527B1 (ko) 2021-08-31
TW201841339A (zh)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7914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contact jumper
US10691859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layout of integrated circuit
US10621300B2 (en) Computing system for performing colorless routing for quadruple patterning lithography
US10002860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tandard cell library
US11101267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multiple-height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integrated circuit
US1130263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230223319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contact jumper
US10803226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for multiple patterning lithography, a computing system and a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design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CN108400135B (zh) 包括标准单元的集成电路
CN110518009B (zh) 包括马蹄足结构导电图案的集成电路
US9436792B2 (en) Method of designing layout of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80173838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puting system and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for designing integrated circuit
TWI745544B (zh) 具有接觸窗跳線件的積體電路及半導體裝置
KR20220153382A (ko) 표준 셀을 포함하는 집적 회로 및 이를 설계하기 위한 방법
US20240128164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through-silicon via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the integrated circuit
TW202422400A (zh) 積體電路及其設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