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375B - 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 Google Patents

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375B
TWI744375B TW106127625A TW106127625A TWI744375B TW I744375 B TWI744375 B TW I744375B TW 106127625 A TW106127625 A TW 106127625A TW 106127625 A TW106127625 A TW 106127625A TW I744375 B TWI744375 B TW I7443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alse
twisted yarn
polyolefin
yar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7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2137A (zh
Inventor
濱中省吾
鹿野秀和
望月克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2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2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37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44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D01F6/46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of polyolefi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0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 D02G3/04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 D02G3/045Blended or other yarns or threads containing components made from different materials all components being made from artificial or synthetic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06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olefin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44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D02G3/448Yarns or threads for use in medical appl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4Dye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其特徵為:該可染性聚烯烴纖維為聚合物摻合型(polymer alloy)纖維,其係具有聚烯烴(A)為海成分,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為島成分之海島構造,且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30~1000nm之聚合物摻合型纖維,該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包含3條以上,具有下述(1)(2)之物性;
(1)伸縮復原率(CR)10~40%
(2)熱水尺寸變化率0.0~7.0%。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即使為輕量性優異的聚烯烴纖維,亦具有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之可染性聚烯烴假撚加工紗。

Description

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本發明關於一種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更詳細而言,關於對於輕量性優異的聚烯烴纖維,賦予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與適合衣料材料用途之蓬鬆性,可適合採用作為纖維構造體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作為聚烯烴纖維的一種,聚乙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雖然輕量性或耐藥品性優異,但是由於不具有極性官能基而具有染色困難之缺點。因此,不適合衣料用途,現狀為利用在磁磚地毯、家庭用舖墊、汽車用墊等之內部裝飾用途,或繩索、防護網、過濾布、細幅膠帶、編帶、椅套等之材料用途等的有限用途。
作為聚烯烴纖維的簡便染色方法,可舉出顏料之添加。然而,顏料難以安定地展現如染料之鮮明的顯色性或淡的色調,且當使用顏料時,有纖維變硬之傾向,有損害柔軟性之缺點。
作為代替顏料的染色方法,有提案聚烯烴纖維之表面改質。例如,專利文獻1中嘗試藉由臭氧處理或紫外線照射所致的乙烯基化合物之接枝共聚合,而進行 聚烯烴纖維之表面改質,改善染色性。
又,對於染色性低的聚烯烴,有提案複合化能染色的聚合物之技術。例如,專利文獻2中提案作為能染色的聚合物,將聚酯或聚醯胺摻合到聚烯烴之可染性聚烯烴纖維。
再者,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中嘗試藉由使摻合到聚烯烴之能染色的聚合物成為非晶性,而提高顯色性。具體而言,專利文獻3中提案將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甲醇的聚酯,專利文獻4中提案將共聚合有間苯二甲酸與環己烷二甲醇的聚酯,當作能染色的非晶性聚合物,摻合到聚烯烴之可染性聚烯烴纖維。
此外,專利文獻5中提案作為賦有可染性與蓬鬆性的聚烯烴纖維,由飽和聚酯樹脂、改性聚丙烯樹脂、未改性聚丙烯樹脂所構成之可染性聚丙烯系捲縮纖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907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4-20982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2008-53331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表2001-52294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8-63671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之方法中,由於 在臭氧處理或或紫外線照射時需要長時間,而生產性低,對於工業化的障礙高。
又,於專利文獻2、5之方法中,雖然可藉由能染色的聚合物而對於聚烯烴纖維賦予顯色性,但是由於能染色的聚合物為結晶性,顯色性不充分,缺乏鮮明度或深度。於專利文獻3、4之方法中,雖然藉由使能染色的聚合物成為非晶性,而顯色性升高,但是鮮明度或深度尚不充分。於專利文獻5之方法中,由於是假設為地毯之纖維,作為衣料用途時,缺乏柔軟性,且手感亦未令人滿足。
另外,若將由聚烯烴及與聚烯烴不相溶的聚合物所構成之聚合物摻合型纖維予以假撚加工,則由於兩者之界面容易剝離而耐磨耗性降低,或因白化、顯色性之降低或強度降低、伸縮復原率之降低而只能是極差品質的紗,本發明之課題係解決上述習知技術之問題點,在於提供一種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對於輕量性優異的聚烯烴纖維,賦予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與適合衣料用途之蓬鬆性,可適合採用作為纖維構造體。
上述本發明之課題係可藉由一種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及一種包含其之纖維構造體而解決,該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之特徵為:該可染性聚烯烴纖維為聚合物摻合型(polymer alloy)纖維,其係具有聚烯烴(A)為海成分,共聚合有環己烷二 羧酸的聚酯(B)為島成分之海島構造,且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30~1000nm之聚合物摻合型纖維,該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包含3條以上,具有下述(1)、(2)之物性。
(1)伸縮復原率(CR)10~40%
(2)熱水尺寸變化率0.0~7.0%。
又,相對於聚酯(B)之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較佳為共聚合10~50mol%的環己烷二羧酸。
再者,較佳為含有相容劑(C),且相對於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之合計100重量份而言,含有3.0~20.0重量份的聚酯(B)。
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其即使為輕量性優異的聚烯烴纖維,亦具有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係具有聚烯烴(A)為海成分,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為島成分之海島構造,且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30~1000nm之聚合物摻合型纖維,該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包含3條以上,具有下述(1)(2)之物性。
(1)伸縮復原率(CR)10~40%
(2)熱水尺寸變化率0.0~7.0%。
於聚烯烴(A)中,藉由將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當作能染色的聚合物,配置於島成分,可將顯色性賦予至包含聚烯烴(A)的假撚加工紗。又,與將能染色的聚合物配置於芯鞘複合纖維之芯的情況或配置於海島複合纖維之島的情況不同,於聚合物摻合型纖維中,由於島成分之能染色的聚合物露出纖維表面,故可得到更高顯色性的纖維。再者,因穿透島成分的光所致之顯色效率升高,可實現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
本發明中所謂的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就是島成分不連續地分散存在之纖維。此處,所謂的島成分不連續,就是意指島成分具有適度的長度,於同一單紗內之任意的間隔中,在對於纖維軸呈垂直的剖面中,即在纖維橫剖面中的海島構造之形狀不同的狀態。本發明中的島成分之不連續性係可用實施例記載之方法確認。島成分不連續地分散存在時,由於島成分為紡錘形,穿透島成分的光所致之顯色效率升高,鮮明性升高,得到有深度的顯色。根據以上,本發明中的聚合物摻合型纖維係本質上不同於:1個島在纖維軸方向中連續且形成相同形狀的芯鞘複合纖維,或複數的島在纖維軸方向中連續且形成相同形狀的海島複合纖維。該聚合物摻合型纖維例如可在熔融紡紗完成以前的任意階段中,混煉聚烯烴(A)與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由所形成的聚合物摻合型組成物來成形而獲得。
構成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 加工紗的聚合物摻合型纖維之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30~1000nm。於本發明中,所謂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係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若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30nm以上,則染料會被吸盡、固著於島成分的聚酯(B)上,穿透島成分的光所致之顯色效率升高,可實現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另一方面,若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1000nm以下,則由於可充分增大海島界面的面積,而可抑制界面剝離或因其所造成的磨耗,經染色時摩擦堅牢度變良好。又,島成分的分散徑愈小,愈抑制染料化合物的凝集,可接近單分散,顯色效率升高,同時經染色時耐光堅牢度、洗滌堅牢度變良好。另外,將聚烯烴纖維予以熔融紡紗時的紡紗性變良好。因此,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較佳為700nm以下,更佳為500nm以下,特佳為300nm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係以伸縮復原率(CR)為10~40%作為特徵。本發明中所謂的伸縮復原率(CR),就是以JIS L1013(2010)8.12中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
由於提高伸縮復原率(CR),使用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作為衣料用的針織物等時,蓬鬆性變良好而為較佳。因此,伸縮復原率(CR)為10%以上,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另一方面,有工業上難以安定地製造伸縮復原率(CR)超過40%的假撚加工紗之情況。又,伸縮復原率(CR)之實質的下 限為0%。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係以熱水尺寸變化率為0.0~7.0%作為特徵。本發明中所謂的熱水尺寸變化率,就是以JIS L1013(2010)8.18.1(熱水尺寸變化率:絞紗尺寸變化率(A法))中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
由於將熱水尺寸變化率設為上述之範圍,使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作成編織物時,除了會抑制染色時的熱收縮,尺寸安定性變良好之外,還不會損害柔軟性。因此,熱水尺寸變化率更佳為6.0%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0%以下。熱水尺寸變化率愈小愈佳,但若比0.0更小時(值為負時),則在將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作成編織物之際,由於在染色時發生加熱伸張,從尺寸安定性之觀點來看不宜。
構成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海島構造之海成分為聚烯烴(A)。聚烯烴由於低比重,可得到輕量性優異的纖維。作為聚烯烴(A),可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1、聚甲基戊烯等,但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聚丙烯由於成形加工性良好,機械特性優異而為較佳,聚甲基戊烯由於熔點高,耐熱性優異,同時在聚烯烴之中為最低比重,輕量性優異而為較佳。從強度、蓬鬆性之觀點來看,可特別適宜採用聚丙烯。
本發明中,聚烯烴(A)係可為均聚物,也可為 與其他α-烯烴的共聚物。其他α-烯烴(以下,亦僅稱為α-烯烴)係可共聚合1種或2種以上。
α-烯烴之碳數較佳為2~20,α-烯烴之分子鏈係可為直鏈狀,也可為支鏈狀。作為α-烯烴之具體例,可舉出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1-二十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3-乙基-1-戊烯、3-乙基-1-己烯等,但不受此等所限定。
α-烯烴之共聚合率較佳為20mol%以下。若α-烯烴之共聚合率為20mol%以下,則由於得到機械特性或耐熱性良好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而為較佳。α-烯烴之共聚合率更佳為15mol%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0mol%以下。
構成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海島構造之島成分係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
作為提高纖維的顯色性之方法,可舉出降低構成纖維的聚合物之結晶性與降低聚合物的折射率這2點,但降低聚合物的折射率者係可得到更高的效果。
由於染料難以被結晶部分所吸盡,容易被非晶部分所吸盡,故為了提高顯色性,聚合物的結晶性愈低愈佳,更佳為非晶性。例如,於專利文獻3、4記載之方法中,嘗試藉由將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甲醇的非晶性共聚合聚酯與聚烯烴複合,而對於聚烯烴纖維賦予顯色性。
又,降低構成纖維的聚合物之折射率時,來 自纖維表面的反射光變少,光充分地滲透到纖維內部為止,可賦予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為了降低聚合物的折射率,降低聚合物的芳香環濃度者係有效。所謂的聚合物的芳香環濃度,使用具有芳香環的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率(mol%)及重複單元之分子量(g/mol),依照下述式算出之值。
芳香環濃度(mol/kg)=具有芳香環的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率(mol%)×10÷重複單元之分子量(g/mol)。
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之情況,為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之共聚物,對苯二甲酸為具有芳香環之共聚合成分。於專利文獻3、4中,提案將環己烷二甲醇共聚合到PET之聚酯,具有芳香環的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率係與PET相同,重複單元的分子量比PET高。結果,依照上述式所算出的芳香環濃度成為比PET稍低之值,折射率比PET稍低。於專利文獻3、4記載之方法中,由於鮮明且深度不足,有顯色性不充分之問題,故本案發明者們為了克服此問題而進行專心致力的檢討,結果想到藉由將環己烷二羧酸共聚合到PET,而得到折射率更低的共聚合聚酯。即,藉由將環己烷二羧酸共聚合到PET,而具有芳香環的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率比PET更低,且重複單元的分子量比PET更高。結果,依照上述式所算出的芳香環濃度係比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甲醇時更低之值,由於折射率亦更低,故顯色性更高,可實現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 紗係以長絲(filament)數(該聚合物摻合型纖維)為3(條)以上作為特徵。由於將長絲數設為3以上,於假撚加工時施予充分的撚轉,可使伸縮復原率成為本發明之範圍。長絲數係按照目的之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從假撚加工性、柔軟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6以上,更佳為12以上。長絲數之上限係沒有特別的制限,但由於長絲數愈多則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均染性愈降低,故較佳為250以下,更佳為200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50以下。
於本發明中,聚酯(B)係相對於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較佳為共聚合10~50mol%的環己烷二羧酸。本發明中所謂的聚酯(B),就是定義為包含由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所選出的至少3種以上之成分的聚縮合物。惟,於本發明中,當全部二羧酸成分僅由環己烷二羧酸所構成時,即當環己烷二羧酸為100mol%時,即使二醇成分為1種或2種以上,也定義為共聚合聚酯(B)。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愈高,聚酯(B)之折射率愈低,由於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顯色性升高而為較佳。若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為10mol%以上,則聚合物的折射率低,可實現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而為較佳。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更佳為15mol%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0mol%以上。又,若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為30mol%以上,則聚合物變成非晶性,由於更多的染料被聚合物所吸盡,可得到更高的顯色性,而可特別適宜地採用。
另一方面,若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為 50mol%以下,則在高階加工步驟中,製程通過性變良好,且所得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變動值U%(hi)亦變低。再者,染色時的均染性、耐光堅牢度、洗滌堅牢度良好。因此,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45mol%以下,進一步較佳為40mol%以下。本發明中的環己烷二羧酸係可為1,2-環己烷二羧酸、1,3-環己烷二羧酸、1,4-環己烷二羧酸之任一者,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其中,從耐熱性及機械特性之觀點來看,可適宜採用1,4-環己烷二羧酸。
於本發明中,聚酯(B)亦可共聚合其他的共聚合成分,作為具體例,可舉出對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5-鈉磺基間苯二甲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2,2’-聯苯基二羧酸、3,3’-聯苯基二羧酸、4,4’-聯苯基二羧酸、蒽二羧酸等之芳香族二羧酸,丙二酸、富馬酸、馬來酸、琥珀酸、伊康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11-十一烷二羧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4-十四烷二羧酸、1,18-十八烷二羧酸、1,2-環己烷二羧酸、1,3-環己烷二羧酸、二聚酸等之脂肪族二羧酸,兒茶酚、萘二酚、雙酚等之芳香族二醇,乙二醇、三亞甲基二醇、四亞甲基二醇、六亞甲基二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新戊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等之脂肪族二醇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此等之共聚合成分係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於本發明中,以假撚加工紗的顯色性提高作 為目的,亦可包含相容劑(C)。藉由添加相容劑(C),不僅島成分的聚酯(B)之分散性升高,而且由於海成分與島成分之界面接著性也升高,故假撚加工紗的顯色性變良好。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含有相容劑(C),且相對於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之合計100重量份而言,較佳含有3.0~20.0重量份的聚酯(B)。
若聚酯(B)之含量為3.0重量份以上,則由於折射率低,顯色性高的聚酯(B)散布在折射率低的聚烯烴(A)中,可實現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而為較佳。聚酯(B)之含量更佳為4.0重量份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重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若聚酯(B)之含量為20.0重量份以下,則由於藉由將相對於海成分而言多數存的島成分予以染色,穿透島成分的光所致的顯色效率升高,得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而為較佳。又,耐光堅牢度、洗滌堅牢度、摩擦堅牢度變良好。再者,由於不損害聚烯烴(A)的輕量性、伸縮復原率、熱水尺寸變化率而為較佳。聚酯(B)之含量更佳為17.0重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5.0重量份以下。
於本發明中,相容劑(C)係可按照聚酯(B)的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海成分的聚烯烴(A)與島成分的聚酯(B)之複合比率等而適宜選擇。再者,相容劑(C)係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於本發明中,相容劑(C)較佳為將與疏水性高 的海成分之聚烯烴(A)親和性高的疏水性成分及與島成分之聚酯(B)親和性高的官能基兩者皆含於單一分子內之化合物。或者,可將對於疏水性高的海成分之聚烯烴(A)親和性高的疏水性成分及能與島成分的聚酯(B)反應的官能基兩者皆含於單一分子內之化合物,適宜採用作為相容劑(C)。
作為構成相容劑(C)的疏水性成分之具體例,可舉出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之聚烯烴系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等之苯乙烯系樹脂,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等之共軛二烯系樹脂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作為與構成相容劑(C)之聚酯(B)親和性高的官能基或能與聚酯(B)反應的官能基之具體例,可舉出酸酐基、羧基、羥基、環氧基、胺基及亞胺基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其中,胺基、亞胺基由於與聚酯(B)的反應性高而為較佳。
作為相容劑(C)之具體例,可舉出馬來酸酐改性聚乙烯、馬來酸酐改性聚丙烯、馬來酸酐改性聚甲基戊烯、環氧改性聚丙烯、環氧改性聚苯乙烯、馬來酸酐改質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胺改質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亞胺改質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較佳為由含有由酸酐基、羧基、羥基、環氧基、胺基及亞胺基所選出的至少1種官能基之聚烯烴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及共軛二烯系樹脂所選出的1種以上之化合物。其中,含有由胺基及亞胺基所選出的至少1種官能基之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由於與聚酯(B)的反應性高,且聚酯(B)對於聚烯烴(A)之分散性的效果高,藉由將島成分的聚酯(B)染色,因穿透島成分的光所致的顯色效率升高,可得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而為較佳。
添加相容劑(C)時,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較佳為相對於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之合計100重量份而言,含有0.1~10.0重量份的相容劑(C)。若相容劑(C)之含量為0.1重量份以上,則由於得到聚烯烴(A)與聚酯(B)之相容效果,島成分的分散徑變小,可抑制染料化合物的凝集,接近單分散,顯色效率升高,得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而為較佳。又,由於斷紗的抑制等改善製紗操作性,同時纖度不均小,纖維長度方向的均勻性優異,可得到均染性優異的假撚加工紗而為較佳。相容劑(C)之含量更佳為0.3重量份以上,進一步較佳為0.5重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若相容劑(C)之含量為10.0重量份以下,則可維持來自構成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聚烯烴(A)或聚酯(B)的纖維特性或外觀、手感而為較佳。又,由於可抑制因過度的相容劑所致的製紗操作性之不安定化而為較佳。相容劑(C)之含量更佳為7.0重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 5.0重量份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藉由含有抗氧化劑,不僅抑制因長期保管或轉鼓乾燥所致的聚烯烴之氧化分解,而且機械特性等的纖維特性之耐久性升高而為較佳。
於本發明中,抗氧化劑較佳為酚系化合物、磷系化合物、受阻胺系化合物之任一者。此等的抗氧化劑係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於本發明中,酚系化合物係具有酚構造的自由基連鎖反應抑制劑,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其中,新戊四醇(pentaerythritol)-四(3-(3,5-二-三級丁基-4-羥基苯酚)丙酸酯)(例如,BASF製Irganox 1010)、2,4,6-三(3,,5’-二-三級丁基-4’-羥基苄基)均三甲苯(例如,ADEKA製Adk Stab AO-330)、3,9-雙[1,1-二甲基-2-[β-(3-三級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例如,住友化學製Sumilizer GA-80)、1,3,5-三[[4-(1,1-二甲基乙基)-3-羥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15-18
-2,4,6(1H,3H,5H)-三酮(例如,東京化成工業製THANOX 1790、CYTEC製CYANOX 1790)由於氧化分解抑制效果高,而可適宜採用。
於本發明中,磷系化合物係不使自由基產生,將過氧化物還原,本身被氧化的磷系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其中,亞磷酸三(2,4-二-三級丁基苯基)(例如,BASF製Irgafos 168)、3,9-雙(2,6-二-三級丁基-4-甲基苯氧基)-2,4,8,10-四氧雜-3,9-二磷 雜螺[5,5]十一烷(例如,ADEKA製Adk Stab PEP-36)由於氧化分解抑制效果高,而可適宜採用。
於本發明中,受阻胺系化合物係具有捕捉因紫外線或熱而生成的自由基,有將作為抗氧化劑發揮機能而失去活性的酚系抗氧化劑予以再生之效果的受阻胺系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其中,可適宜採用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或分子量1000以上的高分子量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作為胺基醚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之具體例,可舉出雙(1-十一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碳酸酯(例如,ADEKA製Adk Stab LA-81)、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1-(辛氧基)哌啶-4-基](例如,BASF製Tinuvin PA123)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又,分子量1000以上的高分子量型受阻胺系化合物由於可抑制因洗滌或使用有機溶劑的清洗所造成的自纖維內部之溶出而為較佳。作為分子量1000以上的高分子量型受阻胺系化合物之具體例,可舉出N-N’-N”-N’’’-四(4,6-雙(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胺基)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16-19
-2-基)-4,7-二氮雜癸烷-1,10-二胺)(SABO製SABOSTAB UV119)、聚((6-((1,1,3,3-四甲基丁基)胺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16-20
-2,4-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亞胺基)-1,6-己烷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亞胺基))(例如,BASF製CHIMASSORB 944)、二丁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16-21
-N,N’-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1,6-六亞甲基二胺與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胺之聚縮合物(例如,BASF製CHIMASSORB 2020)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於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中,抗氧化劑之含量係相對於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之合計100重量份而言,較佳為0.1~5.0重量份。若抗氧化劑之含量為0.1重量份以上,則由於可將氧化分解抑制效果賦予至纖維而為較佳。抗氧化劑之含量更佳為0.3重量份以上,進一步較佳為0.5重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若抗氧化劑之含量為5.0重量份以下,則由於不使纖維的色調變差,亦不損害機械特性而為較佳。抗氧化劑之含量更佳為4.0重量份以下,進一步較佳為3.0重量份以下,特佳為2.0重量份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係可按照目的或用途,給予紡紗用油劑或假撚加工用油劑。就構成油劑之成分而言,作為提高製程通過性的平滑劑,較佳為脂肪族酯系化合物或聚醚系化合物。作為水與各種油劑構成成分的乳化劑,較佳為非離子系界面活性劑。又,聚烯烴纖維由於與聚酯纖維等比較下幾乎不吸濕,故容易發生摩擦帶電。因此,從提高製程通過性的觀點來看,作為抗靜電劑,可適宜採用脂肪酸鹽(皂)、磷酸酯系化合物、磺酸酯系化合物等。自假撚加工紗本身來定性分析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上所附著的油劑成分時,只要是以甲醇洗淨假撚加工紗後,自洗淨後的甲醇中使甲醇揮發而得到濃縮物後,藉由紅外分光法(IR)進行分析,與作為標準品的油劑或油劑構成成分比較紅外吸收光譜即可。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 紗亦可藉由添加次要的添加物而進行各種的改質。作為次要的添加劑之具體例,可舉出酚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受阻胺系抗氧化劑、可塑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螢光增白劑、脫模劑、抗菌劑、成核劑、熱安定劑、抗靜電劑、防著色劑、調整劑、消光劑、消泡劑、防腐劑、膠化劑、乳膠、填料、印墨、著色料、染料、顏料、香料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此等次要的添加物係可僅使用1種,也可併用2種以上。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係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10~500dtex。本發明中所謂的纖度,係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為10dtex以上,則由於斷紗少,製程通過性良好,而且使用時絨毛的發生少,耐久性優異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更佳為30dtex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dtex以上。另一方面,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為500dtex以下,則由於不損害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柔軟性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更佳為300dtex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50dtex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單紗纖度係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0.5~20dtex。本發明中所謂的單紗纖度,係指將 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纖度除以單紗數後之值。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單紗纖度為0.5dtex以上,則由於斷紗少,製程通過性良好,而且使用時絨毛的發生少,耐久性優異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單紗纖度更佳為0.6dtex以上,進一步較佳為0.8dtex以上。另一方面,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單紗纖度為20dtex以下,則由於不損害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柔軟性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單紗纖度更佳為10dtex以下,進一步較佳為6dtex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強度係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從機械特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1.0~6.0cN/dtex。本發明中所謂的強度,係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強度為1.0cN/dtex以上,則由於使用時絨毛的發生少,耐久性優異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強度更佳為1.5cN/dtex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0cN/dtex以上。另一方面,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強度愈高愈佳,但工業上安定得到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強度為6.0cN/dtex。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長率係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從耐久性之觀點來看,較佳為10~60%。本發明中所謂的伸長率,係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若包含 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長率為10%以上,則由於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耐磨耗性良好,使用時絨毛的發生少,耐久性良好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長率更佳為15%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0%以上。另一方面,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長率為60%以下,則由於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的尺寸安定性良好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長率更佳為55%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0%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變動值U%(hi)較佳為0.1~1.5%。本發明中所謂的纖度變動值U%(hi),係指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纖度變動值U%(hi)係纖維長度方向中的粗細不均之指標,纖度變動值U%(hi)愈小,表示纖維的長度方向中之粗細不均愈小。從製程通過性或均染性之觀點來看,纖度變動值U%(hi)愈小愈佳,作為能製造的範圍,0.1%為下限。另一方面,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變動值U%(hi)為1.5%以下,則由於纖維長度方向的均勻性優異,不易發生絨毛或斷紗,且在染色時,不易發生染色不均或染色條痕等之缺點,可得到均染性優異的纖維構造體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纖度變動值U%(hi)更佳為1.2%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0%以下,特佳為0.9%以下。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比重較佳為0.83~1.0。本發明中所謂的比重,係指 以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值,為真比重。再者,當纖維具有中空部時,即使真比重為同等,表觀比重也會變小,表觀比重之值係隨著中空率而變化。聚烯烴為低比重,作為一例,聚甲基戊烯之比重為0.83,聚丙烯之比重為0.91。將聚烯烴單獨地纖維化時,雖然可得到輕量性優異的纖維,但是有無法染色之缺點。於本發明中,藉由成為包含低比重的聚烯烴與能染色的共聚合聚酯之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可將顯色性賦予至輕量性優異的聚烯烴纖維。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比重係按照對於聚烯烴(A)複合的聚酯(B)之比重或聚烯烴(A)與聚酯(B)之複合比率等而變化。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比重,從輕量性之觀點來看愈小愈佳,較佳為1.0以下。若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比重為1.0以下,則由於可兼備聚烯烴(A)所致的輕量性與聚酯(B)所致的顯色性而為較佳。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比重更佳為0.97以下,進一步較佳為0.95以下。
關於構成本發明之可染性假撚加工紗的聚烯烴纖維之剖面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可為真圓狀的圓形剖面,也可為非圓形剖面。作為非圓形剖面之具體例,可舉出多葉形、多角形、扁平形、橢圓形、C字形、H字形、S字形、T字形、W字形、X字形、Y字形、田字形、井字形、中空形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 紗係可與一般纖維同樣地撚紗等加工,織造或編造亦可與一般的纖維地同樣操作。
接著,以下顯示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之製造方法。
作為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之製造方法,可使用眾所周知的熔融紡紗方法、延伸方法、假撚加工方法。
於本發明中,首先以熔融紡紗而得到由聚合物摻合型纖維所構成的未延伸紗或延伸紗後,藉由進行假撚加工,可得到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為了得到聚合物摻合型纖維,作為自紡紗噴嘴吐出而成為纖維紗條之方法,可舉出以下所示之例,惟不受此等所限定。作為第一例,可舉出將在擠壓機等中事先熔融混煉海成分與島成分而複合化而成之碎片(chip)視需要乾燥後,將碎片供給至熔融紡紗機,進行熔融,以計量泵計量。然後,導入至紡紗頭(spin block)中經加溫的紡紗組件,於紡紗組件內過濾熔融聚合物後,自紡紗噴嘴吐出而成為纖維紗條之方法。作為第二例,可舉出視需要將碎片乾燥,以碎片之狀態混合海成分與島成分後,將所混合的碎片供給至熔融紡紗機,進行熔融,以計量泵計量。然後,導入至紡紗頭中經加溫的紡紗組件,於紡紗組件內過濾熔融聚合物後,自紡紗噴嘴吐出而成為纖維紗條之方法。
於本發明中,在進行熔融紡紗之前,較佳為預先使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乾燥,使含水率 成為0.3重量%以下。若含水率為0.3重量%以下,則由於在熔融紡紗之際不因水分而起泡,可安定地進行紡紗而為較佳。又,由於抑制因水解所造成的機械特性之降低或色調之變差而為較佳。含水率更佳為0.2重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0.1重量%以下。
為了使島成分之分散徑成為本發明之範圍內,只要是將海成分聚合物與島成分聚合物的紡紗溫度之熔融黏度比設為0.1~10之範圍即可。本發明中所謂的熔融黏度比,就是自實施例記載之方法所測定的海成分之熔融黏度A及島成分之熔融黏度B,依照下式算出之值。
熔融黏度比=海成分的熔融黏度A/島成分的熔融黏度B。
熔融黏度比低時,不僅島成分之分散徑變大,而且島成分阻礙假撚加工時由聚烯烴所成的纖維之纖維構造形成,同時由於在界面容易發生畸變,界面容易剝離,所以假撚加工紗的強度降低,伸縮復原率亦降低而不宜。熔融黏度比過高時,由於島成分之分散徑亦變大,所以製紗性變差。因此,熔融黏度比較佳為0.3~9之範圍,更佳為0.5~8之範圍。
為了提高伸縮復原率(CR),如前已提到的,只要提高熔融黏度比即可。因此,可藉由島成分聚合物,抑制由聚烯烴所成的假撚加工紗之熱定型性的降低。為了降低熱水尺寸變化率,只要提高熔融黏度比即可。因此,可藉由島成分聚合物,抑制由聚烯烴所成的假撚加工紗之熱定型性的降低,故熱水尺寸變化率降低。
藉由熔融紡紗形成海島構造時,在噴嘴正下方發生被稱為巴羅斯(Barus)的膨脹,有纖維的細化變形變不安定之傾向,但藉由添加相容劑,可改善此巴羅斯所致的紡紗性之變差。再者,延伸、假撚加工時的纖維之細化變形為良好。結果,可得到纖度不均小,纖維長度方向的均勻性優異,且均染性優異之假撚加工紗。
自紡紗噴嘴所吐出的纖維紗條係藉由冷卻裝置進行冷卻固化,以第1導紗輥牽引,通過第2導紗輥而被捲繞機所捲取,成為捲取紗。再者,為了提高製紗操作性、生產性、纖維的機械特性,視需要可在紡紗噴嘴下部設置2~20cm的長度之加熱筒或保溫筒。又,亦可使用給油裝置對於纖維紗條供油,也可使用交纏裝置而對於纖維紗給予交纏。
熔融紡紗的紡紗溫度係可按照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的熔點或耐熱性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220~320℃。若紡紗溫度為220℃以上,則由於自紡紗噴嘴所吐出的纖維紗條之伸長黏度係充分地降低,而吐出安定,再者由於紡紗張力不過度地高,可抑制斷紗而為較佳。紡紗溫度更佳為23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40℃以上。另一方面,若紡紗溫度為320℃以下,則由於可抑制紡紗時的熱分解,可抑制所得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機械特性之降低或著色而為較佳。紡紗溫度更佳為300℃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80℃以下。
熔融紡紗的紡紗速度係可按照聚烯烴(A)與 聚酯(B)之複合比率、紡紗溫度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500~6000m/分鐘。若紡紗速度為500m/分鐘以上,則由於行進紗條安定,可抑制斷紗而為較佳。二步驟法時的紡紗速度更佳為1000m/分鐘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500m/分鐘以上。另一方面,若紡紗速度為6000m/分鐘以下,則由於藉由紡紗張力之抑制而不斷紗,可進行安定的紡紗而為較佳。二步驟法時的紡紗速度更佳為4500m/分鐘以下,更佳為4000m/分鐘以下。又,暫時不捲取而同時進行紡紗與延伸的一步驟法時之紡紗速度,較佳係將低速輥設為500~5000m/分鐘,將高速輥設為2500~6000m/分鐘。若低速輥及高速輥為上述之範圍內,則由於行進紗條安定,同時可抑制斷紗,可進行安定的紡紗而為較佳。一步驟法時的紡紗速度更佳係將低速輥設為1000~4500m/分鐘,將高速輥設為3500~5500m/分鐘,進一步較佳係將低速輥設為1500~4000m/分鐘,將高速輥設為4000~5000m/分鐘。
藉由一步驟法或二步驟法進行延伸時,可藉由一段延伸法或二段以上的多段延伸法之任一方法。作為延伸中的加熱方法,只要是能直接或間接地加熱行進紗條之裝置,則沒有特別的限定。作為加熱方法之具體例,可舉出加熱輥、熱銷、熱板,溫水、熱水等之液體浴,熱空氣、蒸汽等之氣體浴,雷射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此等之加熱方法係可單獨使用,也可併用複數。作為加熱方法,從加熱溫度的控制、對於行進紗條的均勻加熱、裝置不變得複雜之觀點來看,可適宜採用與加 熱輥的接觸、與熱銷的接觸、與熱板的接觸、浸漬在液體浴中者。
進行延伸時的延伸溫度係可按照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之熔點或延伸後的纖維之強度、伸長率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20~150℃。若延伸溫度為20℃以上,則由於供給至延伸的紗條之預熱係被充分地進行,延伸時的熱變形為均勻,可抑制絨毛或纖度不均之發生,纖維長度方向的均勻性優異,可得到均染性優異之纖維而為較佳。延伸溫度更佳為3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40℃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溫度為150℃以下,則由於可抑制因與加熱輥之接觸所伴隨的纖維彼此之熔黏或熱分解,製程通過性或均染性良好而為較佳。又,由於纖維對於延伸輥的滑動性良好,可抑制斷紗,進行安定的延伸而為較佳。延伸溫度更佳為145℃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40℃以下。另外,視需要亦可進行60~150℃的熱定型。
進行延伸時的延伸倍率係可按照延伸前的纖維之伸長率或延伸後的纖維之強度或伸長率等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1.02~7.0倍。若延伸倍率為1.02倍以上,則由於可藉由延伸來提高纖維的強度或伸長率等之機械特性而為較佳。延伸倍率更佳為1.2倍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5倍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倍率為7.0倍以下,則由於可抑制延伸時的斷紗,進行安定的延伸而為較佳。延伸倍率更佳為6.0倍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0倍以下。
進行延伸時的延伸速度係可按照延伸方法為 一步驟法或二步驟法之哪一個等而適宜選擇。於一步驟法之情況,上述紡紗速度的高速輥之速度相當於延伸速度。藉由二步驟法進行延伸時的延伸速度較佳為30~1000m/分鐘。若延伸速度為30m/分鐘以上,則由於行進紗條為安定,可抑制斷紗而為較佳。藉由二步驟法進行延伸時的延伸速度更佳為50m/分鐘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00m/分鐘以上。另一方面,若延伸速度為1000m/分鐘以下,則由於延伸時的斷紗被抑制,可安定地進行延伸而為較佳。藉由二步驟法進行延伸時的延伸速度更佳為900m/分鐘以下,進一步較佳為800m/分鐘以下。
用於假撚加工之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的未延伸紗或延伸紗之伸長率,係可按照用途或要求特性而適宜選擇,但較佳為30~200%之範圍。若伸長率為30%以上,則可抑制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絨毛或假撚加工時的斷紗之發生,若伸長率為200%以下,則可安定地進行假撚加工。從此等之觀點來看,未延伸紗或延伸紗之伸長率更佳為35~150%,進一步較佳為40~100%。
作為用於假撚加工之裝置,此處例示具備FR(供料輥)、1DR(1牽伸輥)加熱器、冷卻板、假撚裝置、2DR(2牽伸輥)、3DR(3牽伸輥)、交纏噴嘴、4DR(4牽伸輥)、捲繞機之假撚加工裝置。
FR-1DR間之加工倍率係可按照用於加工的纖維之伸長率或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長率而選擇,但較佳為1.0~2.0倍之範圍。
加熱器係不限是接觸式、非接觸式。加熱器之溫度係可按照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縮復原率、熱水尺寸變化率而適宜選擇,但從提高伸縮復原率之觀點來看,接觸式之情況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10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10℃以上。非接觸式之情況較佳為150℃以上,更佳為20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50℃以上。加熱器之溫度的上限只要是所用的未延伸紗或延伸紗在加熱器內不熔黏之溫度即可。
假撚裝置較佳為摩擦假撚型,可例示摩擦盤型、帶夾(belt nip)型等。較佳為摩擦盤型,由於盤之材質全部由陶瓷所構成,即使長時間操作也可安定地假撚加工而為較佳。2DR-3DR間及3DR-4DR間之倍率係可按照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伸縮復原率、熱水尺寸變化率而適宜設定,但通常設為0.9~1.0倍。於3DR-4DR間,為了提高假撚加工紗的高階通過性,可進行藉由交纏噴嘴的交纏賦予或藉由上油導件的加油。
於本發明中,視需要可以纖維或纖維構造體之任一狀態進行染色。於本發明中,可適宜採用分散染料作為染料。構成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海成分之聚烯烴(A)係幾乎不被染色,但藉由將島成分之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予以染色,可得到鮮明且具有深度的顯色性之纖維以及纖維構造體。
本發明中的染色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可依照眾所周知之方法,適宜採用筒子紗染色機、液流染色機、滾筒染色機、經軸染色機、捲染機、高壓捲染機 等。
於本發明中,關於染料濃度或染色溫度,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適宜採用眾所周知的方法。又,視需要亦可在染色加工前進行精練,也可在染色加工後進行還原洗淨。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及包含其之纖維構造體,係對於輕量性優異的聚烯烴纖維賦予有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者。因此,除了以往之使用聚烯烴纖維的用途,還可對於衣料用途以及要求輕量性或顯色性之用途進行開發。作為以往之使用聚烯烴纖維的用途,可舉出磁磚地毯、家庭用舖墊、汽車用墊等的內部裝飾用途,棉被用填絮、枕頭的填充材等之寢具,繩索、防護網、過濾布、細幅膠帶、編帶、椅套等之材料用途等,惟不受此等所限定。再者,作為依照本發明擴張的用途,可舉出女裝、男裝、襯裏、內衣、羽絨、背心、內部服裝、上衣等之一般衣料,風衣、戶外服裝、滑雪服、高爾夫球服、泳裝等之運動衣料,棉被用外罩、棉被套、毛毯、毛毯用外罩、毛毯套、枕頭套、床單等之寢具,桌布、窗簾等之內部裝飾,皮帶、皮包、縫紉線、睡袋、帳篷等之材料等的用途,惟不受此等所限定。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更詳細地說明本發明。再者,實施例中的各特性值係用以下之方法求出。
A.熔融峰溫度
將海成分(A)或島成分(B)的聚合物當作試料,使用TA儀器製差示掃描熱量計(DSC)Q2000型,測定熔融峰溫度。起初,在氮氣環境下將約5mg的試料從0℃以50℃/分鐘的升溫速度升溫到280℃為止後,在280℃保持5分鐘,而去除試料的受熱歷程。然後,從280℃急速冷卻到0℃為止後,再度從0℃以3℃/分鐘的升溫速度、±1℃的溫度調變振幅、60秒的溫度調變周期升溫到280℃為止,進行TMDSC測定。依據JIS K7121:1987(塑膠的轉移溫度測定方法)9.1,自在第2次的升溫過程中所觀測到熔融峰,算出熔融峰溫度。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3次,將其平均值當作熔融峰溫度。再者,當觀測到複數的熔融峰時,自最低溫側的熔融峰來算出熔融峰溫度。
B.芳香環濃度
對於海成分(A)或島成分(B)之聚合物,使用具有芳香環的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率(mol%)及重複單元的分子量(g/mol),依照下述式算出芳香環濃度(mol/kg)。
芳香環濃度(mol/kg)=具有芳香環的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率(mol%)×10÷重複單元的分子量(g/mol)。
C.折射率
將事先經真空乾燥的海成分(A)或島成分(B)之聚合物1g當作試料,使用GONNO油壓機製作所製15TON 4支柱單動上昇式加壓機,製作加壓薄膜。於以不熔性聚醯亞胺薄膜(東麗-杜邦製「Kapton」(註冊商標)200H)夾住試料及厚度50μm的間隔物之狀態,插入至加壓機,在230℃使其熔融2分鐘後,以2MPa之壓力加壓1分鐘,自 加壓機中快速地取出,於20℃的水中急速冷卻,得到厚度50μm的加壓薄膜。接著,依據JIS K0062:1992(化學製品的折射率測定方法)6.中記載之薄膜試料的測定方法,測定加壓薄膜的折射率。於溫度20℃、濕度65%RH之環境下,使用ELMA製阿貝折射計ER-1型、作為中間液的單溴萘(nD=1.66)、作為玻璃片的試件(nD=1.74),每1試料進行3次的測定,將其平均值當作折射率。
再者,實施例29的海成分(A)之聚合物及比較例2的島成分(B)之聚合物係將熔融溫度變更為270℃,實施例8、9、10、比較例6、7的島成分(B)之聚合物係將熔融溫度變更為250℃,製作加壓薄膜。
D.複合比率
將作為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原料使用之海成分(A)、島成分(B)、相容劑(C)之合計當作100重量份,算出海成分(A)/島成分(B)/相容劑(C)[重量份],當作複合比率。
E.纖度
於溫度20℃、濕度65%RH之環境下,使用INTEC製電動測長機,取得由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100m的絞紗。測定所得之絞紗的重量,使用下述式算出纖度(dtex)。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5次,將其平均值當作纖度。
纖度(dtex)=纖維100m的重量(g)×100。
F.強度、伸長率
強度及伸長率係將由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當作試料,依據JIS L1013:2010(化學纖維絲紗試驗方法)8.5.1 算出。於溫度20℃、濕度65%RH之環境下,使用ORIENT公司製Tensilon UTM-III-100型,於初期試料長度20cm、拉伸速度20cm/分鐘之條件下進行拉伸試驗。將顯示最大荷重之點的應力(cN)除以纖度(dtex)而算出強度(cN/dtex),使用顯示最大荷重之點的伸長度(L1)與初期試料長度(L0),依照下述式算出伸長率(%)。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10次,將其平均值當作強度及伸長率。
伸長率(%)={(L1-L0)/L0}×100。
G.纖度變動值U%(hi)
纖度變動值U%(hi)係將由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當作試料,使用Zellweger Uster製Uster Tester 4-CX,於測定速度200m/分鐘、測定時間2.5分鐘、測定纖維長500m、撚數12000/m(S撚轉)之條件下,測定U%(half inert)。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5次,將其平均值當作纖度變動值U%(hi)。
H.島成分之分散徑、島成分之不連續性
以環氧樹脂包埋由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後,使用LKB製超薄切片機LKB-2088,將纖維沿著與纖維軸呈垂直方向和環氧樹脂一起切斷,得到厚度約100nm的超薄切片。將所得之超薄切片在固體的四氧化釕之氣相中,於常溫下保持約4小時而染色後,以超薄切片機切斷經染色的面,製作經四氧化釕染色的超薄切片。對於經染色的超薄切片,使用日立製穿透型電子顯微鏡(TEM)H-7100FA型,於加速電壓100kV之條件下,觀察對於纖維軸呈垂直的剖面,即觀察纖維橫剖面,拍攝纖維 橫剖面的顯微鏡照片。觀察係以300倍、500倍、1000倍、3000倍、5000倍、10000倍、30000倍、50000倍之各倍率進行,於拍攝顯微鏡照片時,選擇能觀察100個以上的島成分之最低倍率。對於所拍攝的照片,以影像處理軟體(三谷商事製WINROOF)測定自同一照片中隨意抽出的100個島成分之直徑,將其平均值當作島成分之分散徑(nm)。由於纖維橫剖面中存在的島成分未必只為真圓,故當不是真圓時,採用外接圓的直徑當作島成分之分散徑。
當單紗的纖維橫剖面中存在的島成分少於100個時,將相同條件下所製造的複數之單紗當作試料,觀察纖維橫剖面。於拍攝顯微鏡照片時,選擇能觀察單紗的全體影像之最高倍率。對於所拍攝的照片,測定各單紗的纖維橫剖面中存在的島成分之分散徑,將合計100個島成分之分散徑的平均值當作島成分之分散徑。
關於島成分之不連續性,在同一單紗內以單紗直徑的至少10000倍以上之任意的間隔,拍攝5張的纖維橫剖面之顯微鏡照片,當各自的纖維橫剖面中之島成分之數及海島構造之形狀不同時,島成分為不連續,將島成分不連續時當作「Y」,將島成分非不連續時當作「N」。
I.比重
比重係將由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當作試料,依據JIS L1013:2010(化學纖維絲紗試驗方法)8.17之沉浮法算出。於重液使用水,於輕液使用乙醇,調製比重測 定液。於溫度20±0.1℃之恆溫槽中,將約0.1g的試料放置在比重測定液中30分鐘後,觀察試料的沉浮狀態。按照沉浮狀態,添加重液或輕液並且放置30分鐘後,確認試料已變成沉浮平衡狀態,測定比重測定液的比重,算出試料的比重。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5次,將其平均值當作比重。
J.伸縮復原率(CR)
伸縮復原率(CR)之評價係依據JIS L1013(2010)6(試料的採集及準備)、8.12(伸縮復原率)進行。對於假撚加工紗一邊施加0.176mN×纖度(dtex)×10的荷重,一邊使其成為絞紗長度40cm、捲繞10次的絞紗後,對於此絞紗施加0.176mN×20×纖度(dtex)×10的初荷重,聚烯烴纖維係在70℃(聚酯時為90℃)之熱水中熱水處理20分鐘後,以濾紙脫水後,自然乾燥12小時以上。然後,於施加有上述的初荷重之狀態下,沈入20℃(18~22℃之範圍)的水中,追加地施加8.82mN×20×纖度(dtex)×10的標準荷重,放置2分鐘後,測定放置後的絞紗之長度,當作絞紗長度a。然後,於水中去除上述的標準荷重,在僅施加初荷重的狀態下放置2分鐘。測定放置後的絞紗之長度,當作絞紗長度b。絞紗長度a、絞紗長度b係變更樣品,進行5次測定,藉由下式算出伸縮復原率(CR),當作平均值。
伸縮復原率(CR)(%)={(絞紗長度a-絞紗長度b}/絞紗長度a)×100。
K.熱水尺寸變化率
熱水尺寸變化率之評價係依據JIS L1013(2010)8.18.1(熱水尺寸變化率:絞紗尺寸變化率(A法))進行。對於假撚加工紗,使用周長1.0m的INTEC製電動測長機,使用8.82mN×纖度(dtex)×10的荷重,以120次/分鐘之速度重繞。製作捲繞20次的絞紗後,對於此絞紗施加8.82mN×纖度(dtex)×10×20的荷重,測定絞紗的長度,當作初期長度L1。去除荷重後,於90℃的熱水中熱處理30分鐘,以濾紙脫水後,於水平狀態自然乾燥8小時以上後,施加8.82mN×纖度(dtex)×10×20的荷重,測定絞紗的長度,當作處理後長度L2。初期長度L1、處理後長度L2係變更樣品,進行10次測定,依照下式算出熱水尺寸變化率,當作平均值。
熱水尺寸變化率(%)={(初期長L1-處理後長L2)/初期長L1}×100。
L.L*值
將由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當作試料,使用英光產業製圓形編織機NCR-BL(釜徑3吋半(8.9cm),27隔距(gauge)),製作約2g的圓筒編織物後,於含有1.5g/L的碳酸鈉、0.5g/L的明成化學工業製界面活性劑Granup US-20之水溶液中,在80℃精練20分鐘後,以流水水洗30分鐘,在60℃的熱風乾燥機內乾燥60分鐘。將精練後的圓筒編織物在135℃乾熱定型1分鐘,對於乾熱定型後的圓筒編織物,添加1.3重量%作為分散染料的日本化藥製Kayalon Polyester Blue UT-YA,於pH經調整至5.0的染色液中,以浴比1:100,在130℃染色45分鐘後,以流水水洗30分鐘,在60℃的熱風乾燥機內乾燥60分鐘。將染色 後的圓筒編織物,在含有2g/L的氫氧化鈉、2g/L的二硫亞磺酸鈉、0.5g/L的明成化學工業製界面活性劑Granup US-20之水溶液中,以浴比1:100,在80℃還原洗淨20分鐘後,以流水水洗30分鐘,在60℃的熱風乾燥機內乾燥60分鐘。將還原洗淨後的圓筒編織物在135℃乾熱定型1分鐘,而進行整理定型。將整理定型後的圓筒編織物當作試料,使用MINOLTA製分光測色計CM-3700d型,於D65光源、視野角度10°、光學條件為SCE(正反射光去除法)下測定L*值。再者,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3次,將其平均值當作L*值。
M.耐光堅牢度
耐光堅牢度之評價係依據JIS L0843:2006(對於氙弧燈光的染色堅牢度試驗方法)A法進行。將所上述L所製作的整理定型後之圓筒編織物當作試料,使用SUGA試驗機製氙耐候計(xenon weather meter)X25,進行氙弧燈光照射,對於試料的變色褪色之程度,使用JIS L0804:2004中規定的變色褪色用灰階,藉由等級判斷而評價耐光堅牢度。
N.洗滌堅牢度
洗滌堅牢度之評價係依據JIS L0844:2011(對於洗滌的染色堅牢度試驗方法)A-2號進行。將上述L所製作的整理定型後之圓筒編織物當作試料,使用大榮科學製作所製耐洗牢度試驗儀(laundermeter),與JIS L0803:2011中規定的附件白布(棉3-1號,尼龍7-1號)一起,洗滌處理試料後,對於試料的變色褪色之程度,使用JIS L0804: 2004中規定的變色褪色用灰階,藉由等級判斷而評價洗滌堅牢度。
O.摩擦堅牢度
摩擦堅牢度之評價係依據JIS L0849:2013(對於摩擦的染色堅牢度試驗方法)9.2摩擦試驗機II形(學振形)法之乾燥試驗進行。將上述L所製作的整理定型後之圓筒編織物當作試料,使用大榮科學精機製學振型摩擦試驗機RT-200,以JIS L0803:2011中規定的白棉布(棉3-1號),對於試料施予摩擦處理後,藉由使用JIS L0805:2005中規定的污染用灰階來等級判斷白棉布的污染程度,而評價摩擦堅牢度。
P.輕量性
對於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以上述I所測定的纖維之比重作為輕量性的指標,以S、A、B、C的4等級評價。評價係S最優,依照A、B之順序變差,C表示最差。將纖維之比重為「小於0.95」當作S,將「0.95以上且小於1.0」當作A,將「1.0以上且小於1.1」當作B,將「1.1以上」當作C,將「0.95以上且小於1.0」的A以上當作合格。
Q.顯色性
以上述L所測定的L*值作為顯色性的指標,以S、A、B、C的4等級評價。L*值係數值愈小,顯色性愈優異。評價係S最優,依A、B之順序變差,C表示最差。將L*值為「小於35」當作S,將「35以上且小於40」當作A,將「40以上且小於60」當作B,將「60以上」當作C, 將「35以上且小於40」的A以上當作合格。
R.均染性、蓬鬆性、柔軟性
對於上述L所製作的整理定型後之圓筒編織物,假設為內衣用途,藉由具有5年以上的判斷經驗之檢查員5名的協商,以S、A、B、C的4等級評價。評價係S最優,依A、B之順序變差,C表示最差。
均染性:用下述的基準評價,將S、A當作合格。
S:「非常均勻地染色,完全看不到染色不均」
A:「大致均勻地染色,幾乎看不到染色不均」
B:「大部分不均勻地染色,看到淡淡的染色不均」
C:不均勻地染色,看到清晰的染色不均」。
蓬鬆性:用下述之基準評價,將S、A當作合格。
S:「圓筒編織物的厚度、豐實感充分,蓬鬆性極優異」
A:「圓筒編織物的厚度、豐實感大致充分,蓬鬆性優異」
B:「圓筒編織物的厚度、豐實感幾乎無,蓬鬆性差」
C:「圓筒編織物的厚度、豐實感無,蓬鬆性極差」。
柔軟性:用下述之基準評價,將S、A當作合格。
S:「將圓筒編織物折彎時的柔軟度充分,柔軟性極優異」
A:「將圓筒編織物折彎時的柔軟度大致充分,柔軟性優異」
B:「將圓筒編織物折彎時幾乎沒有柔軟度,柔軟性差」
C:「將圓筒編織物折彎時沒有柔軟度,柔軟性極差」。
S.熔融黏度
將20g的聚合物真空乾燥至含水率0.1%以下後,使用東洋精機製作所製Capilograph,使用孔長40mm、孔徑1mm的單孔噴嘴,於剪切速度每秒243.2之條件下測定熔融黏度。Capilograph的料筒溫度係與實施例中的紡紗溫度(250℃~290℃)相同溫度,於經氮氣氛充滿的料筒內,將聚合物熔融存放5分鐘後,測定熔融黏度。熔融黏度之測定係改變樣品,進行5次,採用平均值。海成分聚合物與島成分聚合物之熔融黏度比率係分別測定海成分聚合物的熔融黏度A與島成分聚合物的熔融黏度B後,由下述之式算出。
熔融黏度比率=海成分的熔融黏度A/島成分的熔融黏度B。
T.氧化發熱試驗中的試料之最高溫度
依據日本化學纖維協會的聚丙烯纖維之氧化發熱試驗方法(加速法)進行。將實施例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當作試料,使用英光產業製圓形編織機NCR-BL(釜徑3吋半(8.9cm),27隔距),製作圓筒編織物,進行洗滌及轉鼓乾燥的前處理。洗滌係依據JIS L0217:1995(關於纖維製品 的操作之表示記號及其表示方法)103法進行,添加作為洗劑的花王製Attack、作為漂白劑的花王製Haiter(2.3ml/L),洗滌10次後,以60℃的轉鼓乾燥機乾燥30分鐘。將洗滌10次與轉鼓乾燥1次當作1組,重複合計10組,進行前處理。
將前處理後的圓筒編織物切割成直徑50mm的圓形,填充到圓筒形容器之深度的一半(25mm)為止後,於其中央設置熱電偶,再者將前處理後的圓筒編織物無間隙地填充於圓筒形容器中。還有,圓筒形容器為內徑51mm、深度50mm,使用在蓋及底中有25個直徑為5mm的孔,在側壁中有140個直徑為5mm的孔者。
將填充有前處理後的圓筒編織物之圓筒形容器置入經設定在150℃的恆溫乾燥機中,將設置於圓筒形容器之中央的熱電偶之溫度(相當於試料溫度)到達150℃的時間當作0分鐘,記錄100小時的溫度變化,測定試料的最高溫度。還有,測定係每1試料進行2次,將其平均值當作氧化發熱試驗中的試料之最高溫度。
(實施例1)
添加95.2重量份的聚丙烯(PP)(台灣塑膠製1352F,熔融峰溫度159℃,熔融黏度1030泊)、4.8重量份的共聚合有30mol%的1,4-環己烷二羧酸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0.05重量份作為抗氧化劑的酚系化合物之1,3,5-三[[4-(1,1-二甲基乙基)-3-羥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40-22
-2,4,6(1H,3H,5H)-三酮(CYTEC製Cyanox 1790)、0.05重量份作為磷系化合物的亞磷酸三(2,4-二- 三級丁基苯基)(BASF製Irgafos 168)、0.6重量份作為受阻胺系化合物的雙(1-十一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碳酸酯(ADEKA製Adk Stab LA-81),使用雙軸擠壓機,以230℃的混煉溫度進行混煉。將由雙軸擠壓機所吐出的股束(strand)予以水冷後,用造粒機切割成5mm長左右,得到顆粒(pellet)。將所得之顆粒在95℃真空乾燥12小時後,供給至擠壓機型熔融紡紗機而使其熔融,以250℃的紡紗溫度、23.1g/分鐘的吐出量從紡紗噴嘴(吐出孔徑0.23mm、吐出孔長0.30mm、孔數36、圓孔)吐出,得到紡出紗條。以風溫20℃、風速25m/分鐘的冷卻風冷卻此紡出紗條,以給油裝置給予油劑而使其收束,以1250m/分鐘旋轉的第1導紗輥牽引,通過以與第1導紗輥相同的速度旋轉的第2導紗輥,被捲繞機捲取,得到185dtex-36f的未延伸紗。於第1熱輥溫度30℃、第2熱輥溫度30℃、第3熱輥溫度130℃之條件下二段延伸所得之未延伸紗,於總延伸倍率2.7倍之條件下延伸,得到69dtex-36長絲、強度4.4cN/dtex、伸長率43%之延伸紗。
接著,以具備FR(供料輥)、1DR(1牽伸輥)、加熱器、冷卻板、假撚裝置、2DR(2牽伸輥)、3DR(3牽伸輥)、交纏噴嘴、4DR(4牽伸輥)、捲繞機的延伸假撚加工裝置,假撚加工延伸紗,得到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延伸假撚加工之條件係如下述。
FR速度:350m/分鐘,FR-1DR間的加工倍率1.05倍,熱板型的接觸式加熱器(長度110mm):145℃,冷卻板長度:65mm,摩擦盤型摩擦假撚裝置,2DR-3DR 間倍率:1.0倍,3DR-4DR間倍率:0.98倍,4DR-捲繞機倍率:0.94倍,於3DR-4DR間藉由交纏噴嘴而賦予交纏。
表1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表12中亦記載抗氧化劑之製品名、添加量。所得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的比重為0.93,輕量性優異。又,於由折射率低的聚丙烯所構成的海成分之中,由於折射率低、顯色性高之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島成分而微分散,可得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顯色性為合格水準。再者,耐光堅牢度、洗滌堅牢度、摩擦堅牢度之任一的染色堅牢度皆良好,同時布帛全體被均勻地染色,均染性亦良好。另外,從伸縮復原率30%、熱水尺寸變化率為3.5%來看,蓬鬆性、柔軟性亦良好,得到手摸為光滑且手感良好的布帛。此外,氧化發熱試驗中的試料最高溫度為150℃,氧化發熱係被抑制。
(實施例2~7)
除了使用熔融黏度不同的聚酯(B)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表1、2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評價結果。
(比較例1)
不假撚加工實施例1所得之延伸紗,評價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於比較例1中,表2中記載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相當於延伸紗的評價結果。
表2中顯示所得之延伸紗的纖維特性及評價結果,雖然染色堅牢度、輕量性、顯色性、均染性等良 好,但是由於不是假撚加工紗,得不到蓬鬆性。得不到手摸為滑溜,如由假撚加工紗所成的布帛之光滑觸感。
(實施例8~14)
除了如表3、4中所示地變更環己烷二羧酸之共聚合率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表3、4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
(比較例2)
除了海成分為95.2重量份的聚丙烯(PP),島成分為4.8重量份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東麗製T701T,熔融峰溫度257℃)之複合比率,將混煉溫度變更為280℃,將紡紗溫度變更為285℃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表4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島成分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雖然被染料所染色,但是由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為結晶性高,染料的吸盡係不充分,得不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顯色性為不合格水準。又,由於纖度變動值U%(hi)高,纖維長度方向的均勻性不充分,而均染性亦差。
(比較例3)
除了將聚丙烯設為100重量份,不使用共聚合1,4-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作成假撚加工紗。
表5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由於聚丙烯幾乎不被分散染料所 染色,比較例3之假撚加工紗係顯色性極差者。
(實施例15~20)、(比較例4)
如表5、6中所示地變更聚丙烯、共聚合聚環己烷二羧酸的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複合比率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表5、6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比較例4中,由於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複合比率高,海成分為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島成分為聚丙烯,比重高,輕量性差。又,雖然顯色性良好,但是由於島成分的聚丙烯幾乎不被染色,而缺乏均染性。另外,由於海成分為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的熱定型困難,伸縮復原率低,熱水尺寸變化率變高,結果蓬鬆性、柔軟性差。
(實施例21~29)
除了作為相容劑,實施例21中使用馬來酸酐改性聚丙烯(addivant製POLYBOND 3200),實施例22中使用馬來酸酐改質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旭化成化學製Tuftec M1913),實施例23中使用胺改質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JSR製Dynaron 8660P),且實施例24~實施例29係使聚丙烯、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相容劑之複合比率成為如表7、8、9中所示者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表7、8、9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
(實施例30)
添加95.2重量份的聚甲基戊烯(PMP)(三井化學製DX820,熔融峰溫度232℃,熔融黏度1010泊)、4.8重量份的共聚合有30mol%的1,4-環己烷二羧酸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使用雙軸擠壓機,以260℃的混煉溫度進行混煉。將由雙軸擠壓機所吐出的股束予以水冷後,用造粒機切割成5mm長左右,得到顆粒。將所得之顆粒在95℃真空乾燥12小時後,供給至擠壓機型熔融紡紗機而使其熔融,以290℃的紡紗溫度、20.6g/分鐘的吐出量從紡紗噴嘴(吐出孔徑0.23mm、吐出孔長0.30mm、孔數36、圓孔)吐出,得到紡出紗條。以風溫20℃、風速20m/分鐘的冷卻風冷卻此紡出紗條,以給油裝置給予油劑而使其收束,以3000m/分鐘旋轉的第1導紗輥牽引,通過以與第1導紗輥相同的速度旋轉的第2導紗輥,被捲繞機捲取,得到69dtex-36長絲、強度2.0cN/dtex、伸長率43%之未延伸紗。
接著,以具備FR(供料輥)、1DR(1牽伸輥)、加熱器、冷卻板、假撚裝置、2DR(2牽伸輥)、3DR(3牽伸輥)、交纏噴嘴、4DR(4牽伸輥)、捲繞機之延伸假撚加工裝置,假撚加工未延伸紗,得到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延伸假撚加工之條件係如下述。
FR速度:300m/分鐘,FR-1DR間的加工倍率1.05倍,熱板型的接觸式加熱器(長度110mm):180℃,冷卻板長度:65mm,摩擦盤型摩擦假撚裝置,2DR-3DR間倍率:1.0倍,3DR-4DR間倍率:0.98倍,4DR-捲繞機 倍率:0.98倍,於3DR-4DR間藉由交纏噴嘴而賦予交纏。表9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
(比較例5)
除了參考日本特表2008-533315號公報中記載的實施例1,使用聚丙烯、共聚合有31mol%的環己烷二甲醇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馬來酸酐改性聚丙烯(addivant製POLYBOND 3200),將複合比率設為95.0/4.8/0.2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即,代替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使用共聚合有31mol%的環己烷二甲醇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點係與本發明的實施例1大不相同。
表10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雖然蓬鬆性、柔軟性、均染性為合格水準,但是由於使用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而島成分的折射率變高,顯色性為不合格水準。
(比較例6)
除了參考日本特表2001-522947號公報中記載的實施例1,將共聚合有31mol%的環己烷二甲醇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變更為共聚合有20mol%的間苯二甲酸及20mol%的環己烷二甲醇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外,與比較例5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即,代替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使用共聚合有20mol%的間苯二甲酸及20mol%的環己烷二甲醇之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之點係與本發明的實施例1大不相同。
表10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雖然蓬鬆性、柔軟性、均染性為合格水準,但是由於不用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而島成分的折射率變高,顯色性為不合格水準。
(比較例7)
除了將作為抗氧化劑,混煉有0.05重量份的酚系化合物之1,3,5-三[[4-(1,1-二甲基乙基)-3-羥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47-23
-2,4,6(1H,3H,5H)-三酮(CYTEC製CYANOX 1790)、0.05重量份的磷系化合物之亞磷酸三(2,4-二-三級丁基苯基)(BASF製Irgafos 168)、0.6重量份的受阻胺系化合物之雙(1-十一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碳酸酯(ADEKA製Adk Stab LA-81)之聚丙烯當作海成分,及將島成分之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供給至加壓熔化型複合紡紗機,分別使其熔融,從海島型複合用紡紗噴嘴(吐出孔徑0.18mm、吐出孔長0.23mm、島數32、孔數36、圓孔)吐出,使海成分與島成分之複合比率成為如表11中所示者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表11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雖然蓬鬆性、柔軟性為合格水準,島成分之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被染色,但是由於被覆纖維表層的海成分之聚丙烯幾乎不被染色,而得不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顯色性為不 合格水準。又,布帛全體不被均勻地染色,均染性亦極差。
(比較例8、9)
除了將作為抗氧化劑,混煉有0.05重量份的酚系化合物之1,3,5-三[[4-(1,1-二甲基乙基)-3-羥基-2,6-二甲基苯基]甲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48-24
-2,4,6(1H,3H,5H)-三酮(CYTEC製CYANOX 1790)、0.05重量份的磷系化合物之亞磷酸三(2,4-二-三級丁基苯基)(BASF製Irgafos 168)、0.6重量份的受阻胺系化合物之雙(1-十一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碳酸酯(ADEKA製Adk Stab LA-81)之聚丙烯,與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供給至加壓熔化型複合紡紗機,分別使其熔融,從芯鞘型複合用紡紗噴嘴(吐出孔徑0.18mm、吐出孔長0.23mm、孔數36、圓孔)吐出,使鞘成分與芯成分之複合比率成為如表11中所示者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再者,於比較例8、9中,海成分相當於鞘成分,島成分相當於芯成分。
表11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比較例8中,雖然輕量性、蓬鬆性、柔軟性為合格水準,芯成分之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係被染色,但是由於被覆纖維表層的鞘成分之聚丙烯幾乎不被染色,而得不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顯色性極差。又,布帛全體不被均勻地染色,均染性亦極差。於比較例9中,雖然柔軟性為合格水準,被覆纖維表層的鞘成分之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 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係被染色,但是由於芯成分的聚丙烯幾乎不被染色,而得不到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顯色性極差。又,於假撚加工時,由於鞘成分之共聚合環己烷二羧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係部分地剝離,而布帛全體係不被均勻地染色,均染性亦極差。
(實施例31~38)
除了如表12、13中所示地變更抗氧化劑的種類與添加量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具體而言如下所述。
於實施例31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酚系化合物變更為新戊四醇-四(3-(3,5-二-三級丁基-4-羥基苯酚)丙酸酯)(BASF製Irganox 101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2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酚系化合物變更為3,9-雙[1,1-二甲基-2-[β-(3-三級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住友化學製Sumilizer GA-8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3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磷系化合物變更為3,9-雙(2,6-二-三級丁基-4-甲基苯氧基)-2,4,8,10-四氧雜-3,9-二磷雜螺[5,5]十一烷(ADEKA製Adk Stab PEP-36)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4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受阻胺系化合物變更為N-N’-N”-N’’’-四(4,6-雙(丁基-(N-甲 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胺基)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50-25
-2-基)-4,7-二氮雜癸烷-1,10-二胺)(SABO製SABOSTAB UV119)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5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受阻胺系化合物變更為二丁胺-1,3,5-三
Figure 106127625-A0202-12-0050-26
-N,N’-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1,6-六亞甲基二胺與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胺之聚縮合物(BASF製CHIMASSORB 2020)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6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受阻胺系化合物變更為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1-(辛氧基)哌啶-4-基](BASF製Tinuvin PA123)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7中,除了作為抗氧化劑,將受阻胺系化合物變更為4-羥基-2,2,6,6-四甲基-1-哌啶乙醇與3,5,5-三甲基己酸之酯(例如,BASF製Tinuvin 249)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於實施例38中,除了不添加抗氧化劑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紗。
表14、15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實施例38中,由於沒有添加抗氧化劑,氧化發熱試驗中的試料最高溫度到達167℃(表13)。
(實施例39~45)、(比較例10)
除了藉由變更紡紗噴嘴與吐出量,來變更假撚加工紗的長絲數與纖度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假撚加工 紗。
表16、17中顯示所得之假撚加工紗的纖維特性及布帛特性之評價結果。於比較例10中,由於長絲數為2條,伸縮復原率(CR)降低,缺乏蓬鬆性。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係輕量性優異,同時具有鮮明且有深度的顯色性,可適用作為纖維構造體。因此,除了以往之使用聚烯烴纖維的用途,還可對於要求輕量性或顯色性的用途,尤其衣料用途,進行展開。

Claims (3)

  1. 一種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其特徵為:該可染性聚烯烴纖維為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其係具有聚烯烴(A)為海成分,共聚合有環己烷二羧酸的聚酯(B)為島成分之海島構造,且纖維橫剖面中的島成分之分散徑為30~1000nm之聚合物摻合型纖維,該聚合物摻合型纖維包含3條以上,具有下述(1)(2)之物性;(1)伸縮復原率(CR) 10~40%(2)熱水尺寸變化率 0.0~7.0%。
  2. 如請求項1之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其中聚酯(B)係相對於全部二羧酸成分而言,共聚合10~50mol%的環己烷二羧酸。
  3. 如請求項1或2之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其含有相容劑(C),且相對於聚烯烴(A)、聚酯(B)、相容劑(C)之合計100重量份而言,含有3.0~20.0重量份的聚酯(B)。
TW106127625A 2016-08-18 2017-08-15 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TWI744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0744 2016-08-18
JP2016-160744 2016-08-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2137A TW201812137A (zh) 2018-04-01
TWI744375B true TWI744375B (zh) 2021-11-01

Family

ID=6119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7625A TWI744375B (zh) 2016-08-18 2017-08-15 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9310B2 (zh)
EP (1) EP3502326B1 (zh)
JP (1) JP7081153B2 (zh)
KR (1) KR102335576B1 (zh)
CN (1) CN109477254B (zh)
PH (1) PH12019500318A1 (zh)
SG (1) SG11201901339WA (zh)
TW (1) TWI744375B (zh)
WO (1) WO20180341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41885A4 (en) * 2018-01-18 2021-10-20 Toray Industries, Inc. COLORABLE POLYOLEFIN FIBERS AND FIBER STRUCTURES THEREFORE
CN110295411A (zh) * 2018-03-23 2019-10-01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可染聚烯烃海岛复合纤维
CN109680353B (zh) * 2018-12-27 2020-07-03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阳离子可染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217482A1 (ja) * 2019-04-26 2020-10-29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樹脂組成物及び樹脂シート
KR20220091579A (ko) * 2019-11-04 2022-06-30 디에스엠 아이피 어셋츠 비.브이. 중합체 충전된 폴리올레핀 섬유
EP4159903A4 (en) * 2020-05-29 2024-06-12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HEAT STORAGE COMPOSI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9036A (ja) * 1993-12-24 1995-07-25 Kuraray Co Ltd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
JP2009041124A (ja) * 2007-08-07 2009-02-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可染性ポリプロピレン繊維
TW201241251A (en) * 2011-04-15 2012-10-16 Shinkong Synthetic Fibers Corp Leather core type composite fiber having dyeing propert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lothes utilizing the same
TWI433980B (zh) * 2005-03-22 2014-04-11 Aquadye Fibers Inc 可染色聚烯烴纖維及其製品
WO2015159439A1 (ja) * 2014-04-18 2015-10-22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複合繊維、それからなる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布帛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09824A (ja) 1990-12-07 1992-07-31 Daiwabo Create Kk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90783A (ja) 1993-09-18 1995-04-04 Hitoshi Kanazawa 高分子材料の表面改質方法および染色方法
EP1029120B1 (en) 1997-11-06 2003-08-13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Copolyester binder fibers
WO2001023651A1 (fr) * 1999-09-28 2001-04-05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 retors en terephtalate de polypropylene et son procede de production
AU2005212087B9 (en) * 2004-02-13 2011-01-06 Toray Industries, Inc. Leather-like sheeting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4581725B2 (ja) * 2004-02-13 2010-11-17 東レ株式会社 皮革様シート状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861430B1 (en) 2005-03-11 2011-02-16 Aquadye Fibers, Inc. Dyed olefin yarn and textile fabrics using such yarns
JP2008063671A (ja) 2006-09-04 2008-03-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可染性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捲縮繊維及び繊維製品
JP5070991B2 (ja) * 2007-08-22 2012-11-14 東レ株式会社 捲縮を有する導電糸
JP4935695B2 (ja) * 2008-01-30 2012-05-23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56からなる捲縮糸、およびそれを含んでなるカーペット
CN103502518B (zh) * 2011-02-21 2015-05-13 可乐丽股份有限公司 阳离子可染聚酯纤维和复合纤维
EP2829643B1 (en) * 2012-03-23 2019-07-24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methylpentene conjugate fiber and fiber structure comprising same
EP3428328B1 (en) 2016-03-11 2021-01-27 Toray Industries, Inc. Dyeable polyolefin fiber and fibrous structure comprising same
KR102129228B1 (ko) * 2016-04-20 2020-07-01 데이진 프론티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사조 및 패브릭 및 섬유 제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9036A (ja) * 1993-12-24 1995-07-25 Kuraray Co Ltd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
TWI433980B (zh) * 2005-03-22 2014-04-11 Aquadye Fibers Inc 可染色聚烯烴纖維及其製品
JP2009041124A (ja) * 2007-08-07 2009-02-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可染性ポリプロピレン繊維
TW201241251A (en) * 2011-04-15 2012-10-16 Shinkong Synthetic Fibers Corp Leather core type composite fiber having dyeing propert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lothes utilizing the same
WO2015159439A1 (ja) * 2014-04-18 2015-10-22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複合繊維、それからなる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布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254A (zh) 2019-03-15
EP3502326A1 (en) 2019-06-26
JP7081153B2 (ja) 2022-06-07
US20210172094A1 (en) 2021-06-10
KR20190038759A (ko) 2019-04-09
WO2018034160A1 (ja) 2018-02-22
PH12019500318A1 (en) 2019-08-05
EP3502326A4 (en) 2020-04-15
CN109477254B (zh) 2022-05-10
JPWO2018034160A1 (ja) 2019-06-13
KR102335576B1 (ko) 2021-12-06
TW201812137A (zh) 2018-04-01
SG11201901339WA (en) 2019-03-28
US11359310B2 (en) 2022-06-14
EP3502326B1 (en) 2023-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4375B (zh) 包含可染性聚烯烴纖維之假撚加工紗
JP6562073B2 (ja)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6299222B2 (ja) ポリメチルペンテン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7056153B2 (ja) ポリマーアロイ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7205461B2 (ja)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7290025B2 (ja)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芯鞘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2019183374A (ja) 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7172258B2 (ja) 編地
JP2022092736A (ja) 可染性ポリプロピレン繊維
JP2022042110A (ja) 可染性ポリプロピレン繊維
JP2020084369A (ja) ポリマーアロイ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2019099986A (ja) 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構造体
JP2021116487A (ja) 極細可染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繊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