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213B -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及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之用途 - Google Patents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及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之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213B
TWI728213B TW106143205A TW106143205A TWI728213B TW I728213 B TWI728213 B TW I728213B TW 106143205 A TW106143205 A TW 106143205A TW 106143205 A TW106143205 A TW 106143205A TW I728213 B TWI728213 B TW I72821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gelica
astragalus
cells
tumor
animal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3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1126A (zh
Inventor
吳彰哲
吳宗翰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Publication of TW201821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1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21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之用途。具體而言,根據本發明,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有效抑制肺癌個體之腫瘤生長,同時減緩惡病質病症。本發明也關於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減少抗癌藥劑副作用的用途,以及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與抗癌藥劑的組合。

Description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及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之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之用途。本發明也關於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減少抗癌藥劑副作用的用途,以及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與抗癌藥劑的組合。
肺癌是指長在氣管、支氣管與肺臟的原發上皮性惡性腫瘤。在臨床上,肺癌可分為小細胞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以及非小細胞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小細胞癌所佔比例為 20%,此種細胞分裂速率較快,容易轉移至其他器官;而大部份的患者屬於非小細胞癌,比例約佔 80%,非小細胞癌又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以及大細胞癌。
在臨床上目前較常用來治療肺癌的方式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和標靶治療等。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將肺部原發性腫瘤的病灶及局部淋巴結切除。但是由於肺癌早期發現不易,病患發現不適時,通常癌細胞已經廣泛擴散及遠處轉移,此時傳統治療上會依賴化學療法或是放射線療法輔助。雖然化學療法或放射線療法可以在手術治療後,殺死殘留的癌細胞,然而化療藥物或放射線在殺死癌細胞時,也會影響正常細胞的生長,例如肝臟、腎臟、神經系統等(McTiernan et al., 2012;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 48, 703-712),病人也常出現脫髮、噁心、嘔吐或厭食等症狀,不僅會影響到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更可能會出現感染、心臟衰竭或死亡的危險。
根據研究指出約有 50-80% 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癌症惡病質的症狀,有 22% 病人是死於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惡病質為一種綜合性的代謝症候,症狀包括體重減輕、虛弱、厭食及疲勞等(Tisdale, 2002;Nature Reviews Cancer , 2, 862-871)。患者因體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類的代謝發生異常,所以能量代謝出現改變。因為代謝率增加,造成葡萄糖耐受性受損、胰島素的生成量減少和胰島素抗藥性產生,皮下脂肪和骨骼肌亦顯著減少(Fearon et al., 2013)。臨床上診斷惡病質的標準包括:患者有持續體重下降的情形,例如,一年內體重減輕原體重的5%,並伴隨下列五項標準的其中三項:肌肉張力降低、疲勞、厭食、低無脂肪重量指數、及生化指數異常,例如,發炎因數上升(如,介素白-6(IL-6)、反應蛋白(CRP))、貧血(血紅素濃度小於12g/dL)、血清白蛋白下降(小於3.2g/dL)等(Evans WJet al. Clin Nutr. 2008;27 :793)。惡病質的肌肉耗損病徵無法單純藉由供給營養而回復,其與因饑餓、老化的肌肉流失、原發性憂鬱症或內分泌異常而產生的病徵並不相同。惡病質的病患即便增加進食量或提高營養的攝取,也無法預防或停止病患體重的持續下降。惡病質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而且會減弱癌症治療的成效及增加癌症死亡率(Warren, 1932;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184, 610-615)。
西方醫學對於癌症普遍採用的治療手段仍著眼於直接消滅癌細胞以及針對症狀做局部攻擊性治療。這些療法雖然明確而有效,但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病患本身也帶來極大的傷害與副作用,包括嘔吐、掉頭髮、四肢無力、食慾不振,甚至會造成貧血、白血球下降等。已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配合中醫的治療,服用扶正的中草藥,能提高放射線或化學治療的敏感性、減少副作用,並且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延長生存期(Qi et al.,2010;Biosci Trends,4,297-307)。
肺癌致死率極高,目前肺癌的治療仍相當棘手,因此,仍有需要提供有效對抗肺癌之技術方案,特別是可治療腫瘤本身,同時減緩惡病質病症,更佳是與抗癌藥劑併用可減少抗癌藥劑副作用,以提高治療效果及存活率。
本發明係揭示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製備供治療肺癌之藥物之用途。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減緩肺癌個體之腫瘤生長。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減緩肺癌個體之惡病質症狀。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惡病質症狀係選自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體重降低、組織耗損、營養流失及以上任何組合。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促進肺癌個體之天然殺手細胞、巨噬細胞、殺手T細胞、及/或第一型輔助T細胞之活化。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促進肺癌個體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之分化。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抑制肺癌個體之血管新生。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提高肺癌個體之抗氧化能力。
在具體實施例中,該藥物係用於抑制肺癌個體之促發炎細胞激素之產生。
本發明也提出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製備供減少抗癌藥劑副作用的藥物的用途。具體而言,抗癌藥劑的副作用係選自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食慾低下、體重降低、組織耗損、營養流失及以上任何組合。
本發明也提出一種藥物組合,其包括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作為第一活性成分以及抗癌藥劑作為第二活性成分。本發明的藥物組合可產生抗癌協同效果,且其中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
在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活性成分與第二活性成分共同存在於同一藥物單元或分開存在於不同藥物單元。
本發明之各個具體實例的細節說明如後。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將會經由以下各個具體實例中的詳細說明及申請專利範圍而清楚呈現。
無須進一步的闡述,咸相信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前述說明即可利用本發明至最廣的程度。因此,可以理解以下的說明僅僅是作為例示說明之用,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其餘的揭露內容。
在本發明中,首次提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肺癌之治療有優異效果。根據本發明,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在活體外對於肺癌細胞並未產生細胞毒殺作用,但在活體內的動物實驗非可預期地發現,肺癌腫瘤動物經服用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後顯著減緩腫瘤生長,特別是同時改善了癌症引起的惡病質病症,包括體重降低、食慾低下、組織耗損、及營養流失等,有助於維持個體生活品質及提高治療效果。本發明進一步揭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係可促進動物體內之天然殺手細胞、巨噬細胞、殺手T細胞及/或第一型輔助T細胞(Th1 細胞)之活化,以及促進動物體內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之分化,因而促進體內細胞毒殺作用以對抗腫瘤,同時可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提高個體之抗氧化能力、抑制促發炎細胞激素之產生,有利於抑制腫瘤之生長及惡病質之發生及惡化。本發明也提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並提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連同抗癌藥劑併用的組合,其可產生抗癌協同效果,同時抗癌藥劑副作用得以降低。
除非另有指明,所有在此處使用的技術性和科學性術語具有如同本發明所屬技藝中之通常技術者一般所瞭解的意義。
本文所使用的「一」乙詞,如未特別指明,係指至少一個(一個或一個以上)之數量。
本文所使用的「黃耆(Astragali radix)」乙詞包括豆科(Leguminosae )植物膜莢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或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Var.mongholicus (Bge.)Hsiao)的乾燥根。
本文所使用的「當歸(Angelicae radix)」乙詞一般包括繖形科(Umbelliferae )植物中國當歸(Angelicae Sciensis (Oliv.)Diels.)的乾燥根,也可包括大和當歸(Angelica Acutiloba Kitakawa)或韓國當歸(Angelica gigas NAKAI)的乾燥根。
本文所使用的「萃取物」乙詞是指針對材料進行萃取所得之產物,通常是藉由將所欲萃取的材料浸泡或混合於溶劑中而獲得的溶液或濃縮製劑。典型地,萃取物係製備自經研磨或乾燥之植物樣本。較佳地,此處所述的萃取物是指以水作為溶劑萃取材料所得之物。在具體實施態樣中,待萃取材料與溶劑之比例可為例如約1:1至約1:100(w/w,公克/公克)、約1:1至約1:50(w/w,公克/公克)、約1:1至約1:25(w/w,公克/公克)、約1:1至約1:15(w/w,公克/公克)、約1:1至約1:10(w/w,公克/公克)、或約1:1至約1:5(w/w,公克/公克)。萃取可在適當溫度進行,例如,加熱進行,如70-100℃。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待萃取之植物材料與適當量的水混合,以100℃加熱迴流煎煮達一段足夠的時間,例如,30分鐘或以上、60分鐘或以上、90分鐘或以上,經由過濾移除固體殘留物(濾渣),然後收集所獲得的液體(萃取液),視需要重複浸泡或混合步驟,合併所得萃取液,可進一步予以濃縮、純化或分離。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所得萃取液係濃縮至含水分約50%或以下、約45%或以下、約40%或以下、約35%或以下。
本文所使用的「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乙詞是指黃耆與當歸之組合經由溶劑萃取所得之物。黃耆與當歸可以適當比例組合,具體而言,黃耆與當歸之組合比例可為約10:1至約1:10(w/w,公克/公克),更具體而言,黃耆與當歸之組合比例可為約10:1至約1:1(w/w,公克/公克),又更具體而言,黃耆與當歸之組合比例可為約9:1(w/w,公克/公克)、約7:1(w/w,公克/公克)、約5:1(w/w,公克/公克)、或約3:1(w/w,公克/公克)。
本文所使用的「治療」乙詞包括為了治癒、癒合、減輕、舒緩、改變、矯正、改善、改進或影響該疾病、該疾病之症狀、該疾病引起的殘疾或罹患該疾病之傾向的目的,而將包含一或多種活性劑之組合物施用或投與至患有該疾病、該疾病之症狀或有罹患該疾病之傾向的個體,或對該等個體進行其他處理。例如,治療肺癌通常包括施予病患一活性成分或藥物,以達到減緩腫瘤生長之目的。
本文所使用的「個體」特別是指對此處所述之治療有需求的哺乳動物,例如,人類,但亦可為寵物(如犬、貓等)、農畜動物(如牛、羊、馬、豬等)或實驗動物(如,小白鼠、大鼠天、竺鼠、白兔等)。
本文所使用的「有效量」指一活性成分或組合物對個體可產生治療效應之所需含量。例如,治療癌症有效量可為減少腫瘤大小或癌細胞生長或減緩癌症引起的惡病質的劑量,可用本領域已知方式評估治療效果。例如,減緩惡病質有效量為防止、改善或抑制組織(如肌肉或脂肪)耗損的劑量,或可進一步防止、改善或抑制一或多種其他惡病質病徵(如,體重下降、疲倦、營養流失、厭食、無力、衰弱等)的劑量。該等病徵可使用本領域已知方法並基於各種與病程相關的指標進行測定及評估,例如,與發炎相關的細胞激素及蛋白,如,IL-6、TNF-a、IL-1b及CRP,淨體重(lean body mass,LBM),血液白蛋白含量(表示營養含量),血紅素,肌力測試,進食量,疲倦測試,衰弱等。熟習本項技術者將瞭解一活性成分或組合物之有效量將視情形而定,包括但不侷限於例如該藥物的種類和劑型以及該生物體的體重、年齡和健康狀況。
依據本發明,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作為活性成分,依傳統上之常規方法,視需要與任何一種或多種載體調配成適當劑型之組合物。依據投予模式,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較佳為包含約0.1%重至約100%重之活性成分,其中百分比重係以組合物之總重量為基準計算。
本文所使用的「載體」乙詞意指用以攜帶本發明之萃取物以形成所欲劑型之非活性成分,包括任何標準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其可與調配物之活性成分相容,且對欲施用之個體無害。載體可為稀釋劑、載劑、賦形劑、或介質。適用之賦形劑的一些實例包括乳糖、葡萄糖、蔗糖、山梨糖醇、甘露糖醇、澱粉、阿拉伯膠、磷酸鈣、藻酸鹽、黃蓍膠、明膠、矽酸鈣、微晶纖維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纖維素、無菌水、糖漿、及甲基纖維素。組合物可額外包含潤滑劑如滑石、硬脂酸鎂、及礦物油;潤濕劑;乳化劑及懸浮劑;防腐劑如甲基及丙基羥基苯甲酸酯;增甜劑;以及調味劑。在投予至病患後,本發明之組合物可提供活性成分快速、持續、或緩慢釋放之效果,例如。
本發明之組合物之形式可為片劑、丸劑、粉劑、錠劑、囊劑、扁囊劑、酏劑、懸劑、乳液、溶液、糖漿、軟與硬明膠膠囊、栓劑、無菌注射液、及包裝粉劑。本發明之組合物可經由生理上可接受途徑輸送,較佳為口服。
根據本發明,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肺癌之治療有優異效果。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製備供治療肺癌之藥物的用途。
在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減緩肺癌動物之腫瘤生長。
在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減緩肺癌動物之惡病質病症,包括體重降低、食慾低下、組織耗損、及營養流失等,有助於維持個體生活品質及提高治療效果。
在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促進動物體內之天然殺手細胞、巨噬細胞、殺手T細胞、及/或第一型輔助T細胞(Th1 細胞)之活化,以及促進動物體內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之分化,因而促進體內細胞毒殺作用以對抗腫瘤。
在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提高個體之抗氧化能力、抑制促發炎細胞激素之產生,有利於抑制腫瘤之生長及惡病質之發生及惡化。
此外,根據本發明,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降低抗癌藥劑的副作用。因此,本發明也提出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製備減少抗癌藥劑副作用的藥物的用途。本文所使用的「降低抗癌藥劑的副作用」乙詞可指黃耆與當歸的萃取物與抗癌藥劑合併使用時,相較於單獨使用抗癌藥劑,在病患產生的副作用較低。具體而言,抗癌藥劑的副作用係選自以下所組成之群組:體重降低、食慾低下、組織耗損、營養流失及以上任何組合。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藥物組合,其包括第一活性成分,所述第一活性成分包括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以及第二活性成分,所述第二活性成分是指第一活性成分以外的活性成分,包括一或多種對治療癌症有效量的抗癌藥劑。具體而言,本發明的藥物組合一方面可提供治療癌症的效果,一方面可避免或推遲副作用(如,惡病質病徵)的發生或改善症狀。在一具體實例中,本發明的藥物組合中的第一活性成分及第二活性成分可共同存在於同一藥物單元或分開存在於不同藥物單元;兩種活性成分可同時或分開投用。
依據本發明使用的抗癌藥劑是指用於對抗癌症的化合物藥劑,例如,通過殺死一種或多種癌細胞,在一種或多種癌細胞中誘導凋亡,或降低一種或多種癌細胞的生長速率等。較佳地,依據本發明使用的抗癌藥劑是鉑類藥物,例如,奧沙利鉑(oxaliplatin)、佳鉑帝(carboplatin)、順鉑(cisplatin)及奈達鉑(nedaplatin)。
本發明通過下面的實施例進一步的說明,下面的實施例僅提供作為示範目的,而非限制本發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能根據本發明瞭解,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而對本發明所公開的特定具體實施例中進行許多改變,仍然能獲得相同或相似的結果。
實施例
1.材料方法
1.1 黃耆萃取物
此處使用的黃耆是來自蒙古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乾燥根。取約 1,200 公克的黃耆,加入10 倍重量的水,以 100 °C 加熱迴流煎煮 90 分鐘後,過濾獲得黃耆之第一濾液及第一濾渣。將黃耆之第一濾渣再加入10 倍重量的水,以 100 °C 加熱迴流煎煮 90 分鐘後,過濾獲得黃耆之第二濾液。將黃耆之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在一起,予以乾燥濃縮至黏稠狀(含水量約35%(w/w)),獲得黃耆萃取物。
1.2 當歸萃取物
此處使用的當歸是來自中國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乾燥根。取約 600 公克的當歸,加入10 倍重量的水,以 100 °C 加熱迴流煎煮 90 分鐘後,過濾獲得當歸之第一濾液及第一濾渣。將當歸之第一濾渣再加入10 倍重量的水,以 100 °C 加熱迴流煎煮 90 分鐘後,過濾獲得當歸之第二濾液。將當歸藥材之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在一起,予以乾燥濃縮至黏稠狀(含水量約35%(w/w)),獲得當歸萃取物。
1.3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
取黃耆 750 公克,當歸 150 公克,加入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總重 10 倍重量的水,以 100 °C 加熱迴流煎煮 90 分鐘後,過濾獲得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第一濾液及第一濾渣。將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第一濾渣再加入10 倍重量的水,以 100 °C 加熱迴流煎煮 90 分鐘後,過濾獲得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之第二濾液。將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在一起,予以乾燥濃縮至黏稠狀(含水量約35%(w/w)),獲得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
1.4 細胞株
本實驗用的細胞株包括:路易士肺腺癌细胞(Lewis lung carcinoma cell line,LLC, ATCC CRL-1642)、小鼠單核/巨噬細胞(mouse monocyte/macrophage cells,RAW 264.7, ATCC TIB-71)、及倉鼠嬰腎細胞(Baby hamster kidney cell ,BHK-21, ATCC CCL-10),購自美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
1.5 細胞毒性測試
將待測細胞(LLC、RAW264.7 或 BHK-21)接種於96 孔盤中(每孔1×104 細胞),待隔夜細胞貼覆後,分別加入不同濃度黃耆及/或當歸萃取物培養 48 小時,之後添加3-(4,5-二甲基噻唑-2-基)-5-(3-羧基甲氧苯基)-2-(4-磺苯基)-2H-四唑鹽(MTS)試劑,於 37℃、5% CO2 培養箱避光培養 1 小時,以酵素免疫微盤分析儀(ELISA Reader)測定 490 nm 吸光值。活細胞中的粒線體之脫氫酵素會將MTS還原產生褐色甲䐶(formazan),細胞存活越多則甲䐶產量也越多,顏色也越深,因此,MTS分析所得之吸光值越高,表示細胞存活率越高。
1.6 實驗動物
5 週齡 C57BL/6品系小鼠購自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所有小鼠皆飼養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具有 12 小時制燈光調節,小鼠可 以自由地攝取乾淨的飲水及飼料(雍立公司,台灣)。
1.6.1 腫瘤動物模型之建立及處理
在小鼠皮下注射 LLC細胞(5×105 細胞/小鼠),分成五組給予處理,如表1所示。
表1:腫瘤動物之處理(無投予順鉑)
Figure 106143205-A0304-0001
經處理後26 天後全數犧牲,實驗期間記錄小鼠腫瘤體積及體重,以及測量犧牲後肌肉及脂肪組織之重量。
另一方面,將小鼠分成六組給予處理,如表2所示。
表2:腫瘤動物之處理(投予順鉑)
Figure 106143205-A0304-0002
經處理後28 天後全數犧牲,實驗期間記錄小鼠腫瘤體積及體重,以及測量犧牲後肌肉及脂肪組織之重量。
1.6.2 免疫細胞分析
犧牲後的小鼠脾臟經磨碎、過濾和離心後,取出脾臟細胞,加入紅血球細胞溶解緩衝溶液,去除紅血球,留下的白血球經清洗後,以攜帶異硫氰酸螢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及藻紅蛋白(PE)的單株抗體進行細胞染色,計算經染色的細胞比例及數目。此處使用的單株抗體包括抗CD3ε(淋巴球表面抗原)抗體、抗CD4(輔助T(Th)細胞表面抗原)抗體、抗CD8(殺手T(Tc)細胞表面抗原)抗體、抗CD19(B細胞表面抗原)抗體、及抗CD56(天然殺手細胞表面抗原)抗體。
1.6.3 組織切片
實驗小鼠經 CO2 窒息法犧牲後,取部分腫瘤浸泡於 10% 福馬林溶液中,於 4℃ 放置一天,接著進行酒精、二甲苯脫水以及石蠟包埋,以 4 μm進行組織切片,將玻片置於 40℃ 烘箱中烘片,16 小時後可收入 4℃ 保存或是進行組織染色。
1.6.4 免疫螢光染色分析
石蠟切片以二甲苯脫蠟覆水,分別浸泡二甲苯Ⅰ、Ⅱ 和100%、90%、70%酒精各5分鐘,接著浸泡於三羥甲基氨基甲烷-乙二胺四乙酸(Tris-EDTA)溶液(pH8.0),於95℃ 加熱,使石蠟切片充分暴露其抗原表位,清洗後加入一級抗體作用2 小時,清洗後再加入含有螢光標記的二級抗體避光作用1 小時,清洗後進行染色及封片,待封片膠乾後以螢光顯微鏡於 200X 下拍照觀察。本分析使用的一級抗體包括: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抗體、及抗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抗體。
1.6.5 巨噬細胞分化分析
利用雙重染色法評估小鼠腫瘤組織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 M1與M2之 比例,方法同1.7.3免疫螢光染色,但其中使用兩種一級抗體:針對M1巨噬細胞之抗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抗體、及針對M2巨噬細胞之抗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 1)抗體。
1.6.6 西方墨點法
實驗小鼠經 CO2 窒息法犧牲後,取其腫瘤,加入 200 μL 裂解緩衝液並以均質棒稍作均質後,置於 4℃ 作用 24小時h,再以 10,000 rpm、30 分鐘、4℃ 離心,取上清液進行蛋白質定量分析。
取40 μg 的蛋白質樣本進行電泳分析,完成後將膠片取出,轉漬於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膜。轉漬完成後,將帶有蛋白質樣本的 PVDF 膜,加入阻隔劑作用1 小時,以降低非特異性結合情況。清洗後加入一級抗體作用2 小時或隔夜,清洗後再加入二級抗體作用 1 小時,清洗後將轉印膜浸泡於冷光反應劑反應 1 分鐘呈色,然後置於冷光螢光影像照相分析系統進行顯影分析。本分析使用的一級抗體包括: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抗體、及抗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抗體。
1.6.7 細胞激素分析
實驗小鼠經 CO2 窒息法犧牲後,取其血液,以 3500 rpm、30 分鐘、4℃ 離心,取上清液後。以小鼠抗IL-1β、IL-4、IL-6、IFN-γ 和 TNF-α抗體,使用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上清液中各種細胞激素含量。
1.6.8 白蛋白分析
實驗小鼠經 CO2 窒息法犧牲後,取其血液,以 3500 rpm、30 分鐘、4℃ 離心,取上清液以生化自動分析儀檢測白蛋白(albumin)的含量。
1.6.9 抗氧化分析
將小鼠血液以 3,500 rpm, 4℃ 離心 30 min 後,去除上清液,取沉澱的血球部分加入裂解緩衝液,靜置約7分鐘後離心,去除上清液,加入磷酸鹽緩衝液(PBS)回溶,分別加入2',7'-二氯螢光黃雙乙酸鹽(DCFH-DA) 試劑分析細胞內過氧化氫含量、加入二氫乙啶(dihydroethidium, DHE)試劑分析細胞內超氧陰離子含量、或加入3-氨基4-氨甲基-2',7'-雙螢光素雙乙酸酯(DAF-2) 試劑分析細胞內一氧化氮(NO)含量,避光培養 15-30 分鐘,再次離心,之後用 PBS 清洗去除細胞外多餘試劑,以流式細胞儀偵測螢光反應。
1.7 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分析
將RAW264.7細胞接種於96 孔盤中,放置在 37℃、5% CO2 培養箱中培養 1 小時,再加入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不同濃度的黃耆及/或當歸萃取物。於培養箱培養 16 小時後,吸除上清液,加入中性紅,於 37℃、5% CO2 培養箱中避光培養 30 分鐘,去除上清液,清洗細胞後加入醋酸與無水酒精之溶液,與細胞避光作用 8-10 小時後,以酵素免疫微盤分析儀測定550 nm 吸光值,評估巨噬細胞之吞噬能力。
1.8 統計分析
實驗數據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 ± SD)表示,以學生t檢驗(Student’st -test)進行統計分析,當p < 0.05 表示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差異,以 * 代表;p < 0.01,以 ** 代表;p < 0.001,以 *** 代表之。
2. 結果
2.1 黃耆萃取物 當歸萃取物 及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肺癌細胞不造成細胞毒性
分別以不同濃度的黃耆萃取物、當歸萃取物、及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處理小鼠肺癌細胞株 LLC 及正常倉鼠腎細胞株 BHK-21,經過 48h 作用後,以 MTS 法檢測其存活率。結果如圖1所示,各種濃度的黃耆萃取物、當歸萃取物、及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正常細胞不影響其存活率,對於肺癌細胞也是如此,表示對肺癌細胞沒有毒殺能力。
2.2 動物實驗(抗癌效果)
以小鼠肺癌細胞株 LLC注射小鼠,建立肺癌腫瘤小鼠模型,分組給予不同處理(表1),實驗期間每天記錄小鼠腫瘤體積, 26 天後犧牲,將皮下的腫瘤取出拍照並秤重,或進行其他分析。
2.2.1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減緩動物之腫瘤生長
如圖2 所示,腫瘤組動物的腫瘤體積逐日增加,而接受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其腫瘤生長明顯減緩,尤其接受中劑量及高劑量的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腫瘤生長受到顯著抑制(圖2A),動物犧牲後取出的腫瘤重量分析呈現一致性的結果(圖2B)。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減緩動物之腫瘤生長。
2.2.2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減緩動物之惡病質症狀
腫瘤引起的癌症惡病質,除了會造成體重流失外,也會使肌肉、脂肪組織嚴重耗損(Fearon et al. 2013;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 10, 90-99)。如圖3 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體重下降約 5%;但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顯著減緩體重流失。此外,如表3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的腓腸肌(gastrocnemius muscle, GM)、比目魚肌(soleus muscle, SM)、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和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重量皆顯示流失現象;而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有顯著回升,尤其接受高劑量的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其腓腸肌、比目魚肌、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重量接近控制組。
表3: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的肌肉及脂肪組織之影響
Figure 106143205-A0304-0003
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此外,癌症惡病質的患者常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而臨床上常用血液生化值之血清白蛋白來評估病患營養狀況。將小鼠犧牲後的血液,經離心後,取其上清液,以生化血液分析儀分析白蛋白,如圖 4 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的白蛋白低下;但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顯著減緩白蛋白之下降。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減緩動物之惡病質症狀。
2.2.3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促進動物之殺手 T 細胞之活化
淋巴細胞為淋巴系統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可分為 T細胞、B細胞 和天然殺手細胞。將小鼠犧牲後取其脾臟細胞,並利用標有螢光的抗CD3ε抗體、抗CD4抗體、抗CD8抗體、抗CD19抗體、及抗CD56抗體,以流式細胞儀測定各種淋巴細胞的數量。
如圖5 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的CD3+ 細胞及天然殺手細胞數量顯著減少,而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有顯著回升,尤其接受高劑量的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回復與控制組接近的水平;至於B 細胞數量,在各組動物間則無明顯差異。
T細胞包括輔助 T 細胞(CD3+ CD4+ )及殺手 T 細胞(CD3+ CD8+ ),其功能分別為促進其他免疫細胞的反應及消滅腫瘤細胞。如圖6 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的殺手 T 細胞(CD3+ CD8+ )數量顯著減少,而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有顯著回升,尤其高劑量組的動物回復與控制組接近的水平;至於輔助 T 細胞數量,在各組動物間則無明顯差異。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可促進動物之殺手T細胞之活化。
2.2.4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活化動物之 Th1 細胞,促進毒殺細胞作用
輔助 T 細胞根據產生的細胞激素不同,可分成分泌干擾素伽瑪(IFN-γ)的第一型輔助T細胞(Th1 細胞)及分泌介白素-4(IL-4)的第二型輔助T細胞(Th2 細胞),Th1 細胞可以透過 IFN-γ 活化天然殺手細胞及巨噬細胞,對細胞性免疫反應有較大的幫助,而 Th1 與 Th2 細胞互為拮抗,當 Th2 細胞分泌 IL-4 時,會抑制 Th1 細胞 IFN-γ 的產生。
將小鼠犧牲後,取其血液經離心後之上清液,以ELISA 測定IFN-γ 和 IL-4含量。如圖7所示,腫瘤組動物測得的 IFN-γ 含量最低、IL-4含量最高,而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是隨著餵食劑量增加,所測得的IFN-γ 含量會隨之增加,IL-4 含量則會減少,且各組間有顯著差異,表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刺激 Th1 細胞分泌 IFN-γ,並抑制 Th2 細胞分泌 IL-4。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可活化動物之Th1細胞,促進毒殺細胞作用。
2.2.5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提升動物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 M1 數量,促進吞噬腫瘤細胞作用
腫瘤的生成與惡化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有著密切的關係(Solinas et al. , 2009;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 , 86, 1065-1073)。TAMs 可分為 M1 與 M2,其中M1 具有吞噬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M2則是抑制免疫反應並協助腫瘤的生長,在腫瘤的微環境中 TAMs 傾向形成 M2,造成癌症的惡化。
本實驗利用抗iNOS抗體及抗Arg 1抗體,以雙重染色法分析分析腫瘤中 M1 和 M2 的數量。如圖8所示,腫瘤組動物的iNOS 表現量最低、Arg 1 表現量最高,表示在動物的腫瘤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2的數量多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相較之下,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是隨著餵食劑量增加,iNOS 表現量隨之上升,而 Arg 1 則隨之下降,表示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數量增加,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2數量降低。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可提升動物之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數量,促進吞噬腫瘤細胞作用。
2.2.6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抑制動物之腫瘤的血管新生
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內部易呈現缺氧狀態,此時腫瘤細胞就會活化缺氧誘發因子1阿法(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α)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促進腫瘤生長及血管新生(Konistiet al. , 2012;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 8, 153-162)。
如圖9所示,以西方墨點法分析動物之腫瘤蛋白,腫瘤組動物測得的HIF-1α 和 VEGF 蛋白質表現量高(圖9A、圖9B);相較之下,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是隨著餵食劑量增加,HIF-1α 和 VEGF 蛋白質表現量會逐漸減少。另,以免疫螢光染色觀察腫瘤中 HIF-1α 和 VEGF 表現情形,亦獲得一致性的結果,即從螢光顯微鏡下可以看到 HIF-1α 和 VEGF 表現量隨著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劑量增加而降低(數據未顯示)。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可抑制動物之腫瘤的血管新生。
2.2.7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提高動物之抗氧化能力
本實驗收集小鼠犧牲後的血液,以 DCFH-DA、DHE 和 DAF-2 染色後,分析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抗氧化能力之影響。
如圖10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的血液內 H2 O2 和 O2 及 NO 量有提升現象,而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則是隨著餵食劑量增加,血液內H2 O2 和 O2 及 NO 量逐漸降低。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可提高動物之抗氧化能力。
2.2.8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抑制促發炎細胞激素之產生
將小鼠犧牲後的血液,經離心後,取其上清液,以 ELISA 測定促發炎細胞激素 IL-1β、TNF-α 和 IL-6 之含量。
如圖11所示,相較於控制組,腫瘤組動物的血液內IL-1β、TNF-α 和 IL-6 之含量有提升現象,而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其IL-1β、TNF-α 和IL-6 量都顯著下降,而且隨著餵食的劑量增加,促發炎激素量隨之減少。促發炎激素分泌量異常是造成癌症惡病質的重要原因,此結果與上述2.2.2有關動物惡病質症狀之分析的結果一致。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可抑制促發炎細胞激素之產生。
2.3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提升巨噬細胞之吞噬能力
將 RAW 264.7 巨噬細胞與 LPS 或不同濃度的黃耆及/或當歸萃取物共培養後,加入中性紅作用,並藉由吸光值評估吞噬能力。
如圖12所示,負控制組未加入LPS,也未加入黃耆及/或當歸萃取物,正控制組加入LPS,確認巨噬細胞受LPS刺激有效提升活性。相較於負控制組,經黃耆及/或當歸萃取物處理的巨噬細胞,吸光值皆有顯著上升,且隨著萃取物的濃度越高,吸光值上升越顯著,尤其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的作用最明顯。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確實能有效提升巨噬細胞之吞噬能力。
2.4 動物實驗(與抗癌藥物併用的效果)
以小鼠肺癌細胞株 LLC注射小鼠,建立肺癌腫瘤小鼠模型,分組給予不同處理(表2),期間進行不同分析,28 天後犧牲,將皮下的腫瘤取出拍照並秤重,或進行其他分析。
2.4.1.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提高抗癌藥劑的抗癌效果
如圖13 所示,腫瘤組動物的腫瘤體積最大,而接受順鉑的動物,其腫瘤體積縮小,給予順鉑合併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腫瘤體積更小(圖13A),腫瘤重量分析呈現一致性的結果(圖13B)。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提高抗癌藥劑的抗癌效果。
2.4.2.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改善抗癌藥劑引起的副作用
如圖14(A) 所示,相較於控制組,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化療組動物,食慾持續下降(低於未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組動物,表示順鉑使動物食慾下降更加嚴重),而合併給予黃耆及當歸之萃取物的動物,食慾下降情形獲得改善(圖14A)。體重分析呈現一致性的結果,相較於控制組,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化療組動物,體重下降(低於未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組動物,表示順鉑使動物體重下降更嚴重),而合併給予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體重下降情形獲得改善(圖14B)。
此外,如圖15(A)及(B) 所示,相較於控制組,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化療組動物,白色脂肪組織(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和棕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顯示流失現象(低於未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組動物,表示順鉑使動物脂肪組織流失更嚴重),而合併給予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脂肪組織流失情形獲得改善。
再者,如圖16所示,相較於控制組,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化療組動物,其血液中白蛋白含量下降(低於未接受順鉑治療的腫瘤組動物,表示順鉑使動物營養流失更嚴重),而合併給予黃耆及當歸之組合萃取物的動物,其白蛋白含量顯著回升(其中,高劑量組的動物,其白蛋白含量甚至恢復至接近控制組的動物)。
以上結果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有效改善抗癌藥劑引起的惡病質症狀。
3. 結論
本研究以LLC 肺癌細胞株皮下注射到 C57BL/6 小鼠作為動物模式,餵食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發現可有效減緩腫瘤生長及惡病質病症。本研究進一步證實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活化天然殺手細胞及巨噬細胞;亦可活化細胞媒介的免疫反應,包括:增加殺手 T 細胞之數量、及提升第一型輔助T細胞(Th1)/第二型輔助T細胞(Th2)之比例;以及促進腫瘤相關巨噬細胞M1之分化,因而有助於促進體內細胞毒殺作用以對抗腫瘤。本研究亦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可抑制血管新生及發炎反應,且提升抗氧化能力,因而有助於減緩腫瘤生長及惡病質病症。特別地,在活體外實驗發現,本發明之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正常細胞及肺癌細胞並不造成細胞毒性,顯示有足夠的安全性,而在活體內可誘發體內針對肺癌腫瘤的毒殺效果並維持體內有利於抑制腫瘤生長及避免惡病質病症之環境。再者,本研究也證實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與抗癌藥劑合併使用,產生抗癌協同效果,並有效改善抗癌藥劑引起的副作用,尤其是惡病質症狀。本研究有潛力發展出治療肺癌之有效方案。
連同附圖閱讀能幫助瞭解前面的發明內容以及接下來的本發明詳細描述。在此所呈現之較佳圖式及具體實施例係以闡述本發明為目的。應理解的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所示之精確排列及方式。
圖1顯示黃耆及/或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倉鼠嬰腎(BHK)細胞和路易士肺腺癌(LLC)細胞存活率之影響。分別以不同濃度的(A)黃耆萃取物、(B)當歸萃取物、和(C)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處理細胞 48 小時後,測定細胞存活率。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 ± SD)(n=3)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Student’st -test)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2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的腫瘤生長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每周記錄腫瘤體積3次,獲得(A)腫瘤體積變化情形,26 天後犧牲,測量並獲得(B)腫瘤重量結果。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3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的體重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測量體重。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4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血液內白蛋白含量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測量血液中白蛋白含量。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5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免疫細胞族群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取其脾臟細胞,經均質處理後,以流式細胞儀測定各種淋巴細胞的數量,(A)CD3+ 細胞,(B)CD19+ 細胞,(C)CD56+ 細胞。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6)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6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免疫細胞亞型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取其脾臟細胞,經均質處理後,以流式細胞儀測定各種淋巴細胞的數量,(A)CD3+ CD4+ 細胞(輔助 T 細胞),(B)CD3+ CD8+細胞(殺手 T 細胞)。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1 ,(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7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細胞激素產生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取其脾血液經離心後的上清液,以酵素連結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上清液中各種細胞激素含量,(A)介白素-4(IL-4),(B)干擾素伽瑪(IFN-γ)。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8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巨噬細胞分化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取其腫瘤組織進行石蠟切片,以針對M1巨噬細胞之抗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抗體、及針對M2巨噬細胞之抗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 1)抗體進行染色。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6)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9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血管新生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取其腫瘤組織進行西方墨點法,(A)缺氧誘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 HIF-1α)(n=8),及(B)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n=6)。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10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動物之抗氧化能力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取其血液,使用2',7'-二氯螢光黃雙乙酸鹽(DCFH-DA) 試劑、二氫乙啶(dihydroethidium, DHE)試劑、及3-氨基4-氨甲基-2',7'-雙螢光素雙乙酸酯(DAF-2) 試劑,分別分析(A)過氧化氫含量、(B)超氧陰離子含量、及(C)一氧化氮含量。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6)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11顯示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動物之促細胞激素產生之影響。動物注射LLC細胞後,以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餵食動物, 26 天後犧牲,測量血液中促細胞激素含量,(A)介白素-1b(IL-1b)、(B)腫瘤壞死因子(TNF-α)、(C)介白素-6(IL-6)。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8)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腫瘤組而言)。
圖12顯示黃耆及/或當歸之萃取物對於巨噬細胞吞噬能力之影響。以脂多醣 (lipopolysaccharide, LPS)或不同濃度的黃耆及/或當歸萃取物處理RAW264.7 細胞,作用 24 小時後,以中性紅試驗分析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n=3)表示,並以學生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 < 0.05,**p < 0.01 , ***p < 0.001(相對於負控制組而言)。
圖13顯示黃耆及當歸之萃取物提高抗癌藥劑的抗癌效果。小鼠在第28天犧牲。將接種的腫瘤切除以測量(A)體積及(B)重量。T,腫瘤組;TC,腫瘤化療組;TCL,化療及萃取物低劑量治療組;TCM,化療及萃取物中劑量治療組;以及TCH,化療及萃取物高劑量治療組。* p <0.05,** p <0.01 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D(n = 8)。
圖14顯示黃耆及當歸之萃取物改善抗癌藥劑導致的食慾低下及體重降低的副作用的效果。小鼠在第28天犧牲。每日記錄(A)食物攝取及(B)體重。C,控制組;T,腫瘤組;TC,腫瘤化療組;TCL,化療及萃取物低劑量治療組;TCM,化療及萃取物中劑量治療組;以及TCH,化療及萃取物高劑量治療組。
圖15顯示黃耆及當歸之萃取物改善抗癌藥劑導致的脂肪組織耗損。小鼠在第28天犧牲,測量(A)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WAT)及(B)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C,控制組;T,腫瘤組;TC,腫瘤化療組;TCL,化療及萃取物低劑量治療組;TCM,化療及萃取物中劑量治療組;以及TCH,化療及萃取物高劑量治療組。* p <0.05,** p <0.01 ,*** p <0.001。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D(n = 8)。
圖16顯示黃耆及當歸之萃取物改善抗癌藥劑導致的血液內白蛋白含量流失情形。小鼠在第28天犧牲,測量血液內白蛋白含量。C,控制組;T,腫瘤組;TC,腫瘤化療組;TCL,化療及萃取物低劑量治療組;TCM,化療及萃取物中劑量治療組;以及TCH,化療及萃取物高劑量治療組。* p <0.05,** p <0.01 數據表示為平均值±SD(n = 8)。

Claims (6)

  1. 一種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製備供減緩肺癌個體的惡病質症狀之藥物之用途,其中該惡病質症狀包括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者:腓腸肌(gastrocnemius muscle,GM)流失、比目魚肌(soleus muscle,SM)流失、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WAT)流失、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流失及其任何組合。
  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肺癌個體係接受鉑類抗癌藥劑之治療的肺癌患者。
  3. 如請求項2之用途,其中該鉑類抗癌藥劑係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奧沙利鉑(oxaliplatin)、佳鉑帝(carboplatin)、順鉑(cisplatin)、奈達鉑(nedaplatin)及其任何組合。
  4. 如請求項1項之用途,其中該惡病質症狀進一步包括營養流失,其包括血液中白蛋白的下降。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途,其中黃耆與當歸之組合比例為10:1至約1:10(w/w,公克/公克)。
  6. 如請求項5之用途,其中該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係由以下方法製得:取黃耆750公克,當歸150公克,加入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總重10倍重量的水,以100℃加熱迴流煎煮90分鐘後,過濾獲得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第一濾液及第一濾渣;將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第一濾渣再加入10倍重量的水,以100℃加熱迴流煎煮90分鐘後,過濾獲得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之第二濾液; 以及將黃耆及當歸之組合的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在一起,予以乾燥濃縮至黏稠狀。
TW106143205A 2016-12-08 2017-12-08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及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之用途 TWI7282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0708 2016-12-08
??105140708 2016-12-08
TW105140708 2016-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1126A TW201821126A (zh) 2018-06-16
TWI728213B true TWI728213B (zh) 2021-05-21

Family

ID=63258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3205A TWI728213B (zh) 2016-12-08 2017-12-08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及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之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8213B (zh)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云智強等,當歸補血湯配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研究,河北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4(2):81-82
申宇玲學位論文,當歸補血湯對Lewis肺癌生長的抑制作用及機制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2015屆碩士學位論文,2015/5/20
申宇玲學位論文,當歸補血湯對Lewis肺癌生長的抑制作用及機制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2015屆碩士學位論文,2015/5/20 云智強等,當歸補血湯配合化療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研究,河北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4(2):81-8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1126A (zh) 2018-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ou et al.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herbal formula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 and polysaccharopeptide (PSP) in mice with lung cancer
Zhuang et al. Effect of citronellol and the Chinese medical herb complex on cellular immunity of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radiotherapy
US9028827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hepatitis virus infection
KR20010020586A (ko) 면역 추가 자극 성능을 지닌 약초 추출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EP1965819A2 (en) Scutellaria barbata extra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CN102688321A (zh) 一种母源疗法改善哺乳母猪及其仔猪健康状况的中药制剂
CN103705754A (zh) 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JP2017031171A (ja) 肝線維化又は非アルコール性脂肪性肝を予防、治療する医薬組成物
Yi et al.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lotus leaf flavonoids on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in mice infec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TWI728213B (zh) 黃耆與當歸之萃取物用於治療肺癌及降低抗癌藥劑副作用之用途
TWI646964B (zh) 用於降低癌症治療藥物副作用之醫藥組合物、製備方法及其用途
Li et al. Effect of procyanidins from Pinus koraiensis bark on growth inhibition and expression of PCNA and TNF-[alpha][alpha] in mice with U14 cervical cancer
CN104873533A (zh) 小分子柑橘果胶的用途
CN104840899B (zh) 一种调节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组合物、水煎剂及其应用
CN109550035B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抗抑郁药物中的新用途
CN102188592A (zh) 一种治疗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21327B (zh) 预防和/或治疗酒精性肝病或肝癌的药物组合物
CN102133305B (zh) 用于提高免疫力防治三高的保健物或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119192B (zh) 组合物及其在cik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WO2018228431A1 (zh) 升麻三萜皂苷类提取物、黄肉楠碱、脱氧升麻烃的用途
AU2007361007A1 (en) Immunopotentiating composition from labisia pumila extract
CN1421238A (zh) 一种具有抗肿瘤、抗自由基损伤和调节免疫的天然生物反应调节剂
CN1274363C (zh) C型肝炎辅助治疗剂
CN102872374B (zh) 辅助肿瘤化疗的中药组合物
CN105535437A (zh) 治疗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