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4158B -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4158B
TWI724158B TW106113556A TW106113556A TWI724158B TW I724158 B TWI724158 B TW I724158B TW 106113556 A TW106113556 A TW 106113556A TW 106113556 A TW106113556 A TW 106113556A TW I724158 B TWI724158 B TW I7241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ressurized container
container
cam
pist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1011A (zh
Inventor
岩田修一
小田木克明
鈴木誉久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大學法人名古屋工業大學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大學法人名古屋工業大學,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國立大學法人名古屋工業大學
Publication of TW201741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1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4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415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01D19/0036Flash degas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01D19/0073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by a method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19/0005 - B01D19/004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01D19/0042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modifying the liq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01D19/0063Regulation, control including valves and floa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egassing, i.e. liberation of dissolved ga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gasification And Air Bubbl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抑制用於去除氣泡之裝置大型化,且使氣泡之去除速度提高。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具備以下步驟:準備主容器3、與主容器連接且收容作動液體18之加壓容器17)、及安裝成可相對加壓容器位移之可動部C;使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於主容器;以及,藉由對可動部一邊以加壓容器之支承部171a支承並一邊使其往返位移,透過作動液體,從藉由加壓容器中位於較支承部更靠近主容器側之連接部172a所圍繞之區域,對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藉此使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連接部之開口面積。

Description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去除液體中含有之氣泡的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去除液體中含有之氣泡的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高黏性流體之氣泡,由於其黏性而不容易去除,從而各種的氣泡去除方法被提出。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之氣泡去除技術中,從入口往容器內流入液體,容器之容積改變並反覆進行容器內之加壓與減壓。藉此,液體中含有之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其結果,於氣泡周圍之液體產生剪切。藉由該剪切,氣泡周圍之液體之黏度降低,而提高因浮力所致之氣泡之上升速度。而且,上升之氣泡被導引至容器之氣泡出口,已去除氣泡之液體從液體出口往容器外流出。以上述方式,將氣泡從液體中連續地去除。
此外,專利文獻2記載之氣泡去除技術中,從容易之複數個部位進行容器內之加壓與減壓。藉此,相對於專利文獻1之技術,增加氣泡之自然上升速度且提高氣泡之去除效率。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1-018972號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3-021849號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第2054897號
在如專利文獻1、2般之技術中,作為使液體中含有之氣泡之去除速度進一步提高之方法,存在有使從容器之一部位施予之加壓與減壓之變化量變大之改良方法。
然而,根據本案發明者們之檢討,為了實現如上述之改良方法,必須大幅提高用於加壓及減壓之機構之剛性。其結果,存在有用於去除氣泡之裝置大型化的問題。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課題,目的在於抑制用於去除氣泡之裝置大型化,且使氣泡之去除速度提高。
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具備:準備主容器、與該主容器連接且收容作動液體之加壓容器、及安裝成可相對加壓容器位移之可動部的步驟;使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於該主容器的步驟;以及,藉由對該可動部一邊以該加壓容器之支承部支承並一邊使其往返位移,透過該作動液體,從藉由該加壓容器中位於較該支承部更靠近該主容器側之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對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藉此使該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的步驟。而且,該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連接部之開口面積。
此外,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具備: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之主容器、與該主容器連接且收容作動液體之加壓容器、及安裝成可相對該加壓容器位移之可動部;該加壓容器,具備:在該可動部相對該加壓容器往返位移時支承該可動部之支承部、及較該支承部更靠近該主容器側並與該主容器連接之連接部;該可動部,藉由支承於該支承部並相對該加壓容器往返位移,對收容於該加壓容器之該作動液 體反覆地施加力;該作動液體,藉由隨著該可動部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從藉由該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對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該脫泡對象液體藉由該作動液體而被反覆地加壓及減壓,藉此使該脫泡對象液體中含有之該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該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連接部之開口面積。
如上所述,支承可動部之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對應可動部之往返位移之力往脫泡對象液體傳遞之路徑即連接部之開口面積。因此,能夠抑制可動部之位移之振幅,且與無加壓容器之情形相比,能提高自連接部對脫泡對象液體施加之壓力。其結果,能夠抑制用於去除氣泡之裝置大型化,且使氣泡之去除速度提高。
此外,根據其他之觀點,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具備: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之主容器、可動部、及藉由進行旋轉而對該可動部賦力以使該可動部位移之凸輪;該可動部,被該凸輪賦力而往返位移,藉此對該主容器內之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藉由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被加壓及減壓,使該脫泡對象液體中含有之該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如上所述使用凸輪之方式,能夠將較以往更強之壓力振動傳遞給氣泡,亦提高脫泡效果。
另外,上述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括弧內之符號,係表示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之用語與下述之實施形態中記載之例示該用語之具體物等之間的對應關係。
1、12、31、33: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3:主容器
13a、13b:支流路
14、14A、141、142、39a、39b、41:彈性膜
17、17A、27、37:加壓容器
171、291、371:大徑部
172、292、293、372:小徑部
18、18A:作動液體
19、19A、19B、43、100:驅動機構
C、CA、E、EA、E1、E2:活塞
171a、171aA、291a、371a、371b、172a、172aA、292a、293a、372a:開口端部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之整體構成的示意圖。
圖2,係關於振動子之詳細構造的說明圖。
圖3,係顯示液體之流變特性的圖。
圖4,係圖1中的凸輪之IV箭視圖。
圖5,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之整體構成的示意圖。
圖6,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之整體構成的示意圖。
圖7,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之整體構成的示意圖。
圖8,係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中使用之加壓容器與驅動機構的示意圖。
圖9,係圖8之IX箭視圖。
圖10,係第5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中使用之凸輪的詳細圖。
圖11,係圖10之XI部分之放大圖。
圖12,係第5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中的凸輪之旋轉與彈性膜之變形情形的說明圖。
圖13,係顯示二個凸輪之振動與對作動液體施加之壓力之時間經過變化的圖。
圖14,係振動子之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15,係將圖14之活塞C改成伸縮囊62之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16,係膨脹防止機構的說明圖。
圖17,係膨脹防止機構的說明圖。
圖18,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中的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之整體構成的示意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係藉由主容器3、高壓微給料機(micro feeder)5、電子秤9a、9b、可變縮徑閥11a、11b、11c、加壓容器17、及驅動機構19等構成。
在主容器3形成有一個液體入口3b及二個出口3c、3d。出口3c係氣泡及脫泡對象液體流出之出口。以下,將出口3c稱為氣泡出口。出口3d係已去除氣泡後之脫泡對象液體流出之出口。以下,將出口3d稱為液體出口。
此外,在主容器3,設有用於自液體入口3b將脫泡對象液體送往氣泡出口3c及液體出口3d之主流路3a、及與該主流路3a連通且自該主流路3a分歧並往下延伸之支流路13a。主流路3a及支流路13a,在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之作動時,收容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且以該脫泡對象液體充滿。
在主流路3a安裝有窺鏡(sight glass)6,可以目視等通過窺鏡6確認主流路3a中的氣泡之軌跡。此外,將氣泡生成用之電極8自液體入口3b插入於主流路3a。電極8與定電壓產生裝置10連接。另外,關於窺鏡6、電極8與定電壓產生裝置10,係使用於檢驗氣泡之分離效果,並非為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中所必須者。在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之一般的使用中,自液體入口進入主流路3a內之脫泡對象液體中既已含有氣泡。
液體入口3b,設於主流路3a之一方之端部。液體入口3b, 透過可變縮徑閥11a而與高壓微給料機5連接。高壓微給料機5,視為壓送部。
氣泡出口3c,設於主流路3a之另一方之端部。氣泡出口3c,透過可變縮徑閥11b而與回收管15a連接。回收管15a,係用於將自可變縮徑閥11b流出之流體導引至載置於電子秤9a上之秤量用燒杯(beaker)的管路。
此外,主流路3a,在液體入口3b之下游、且氣泡出口3c、液體出口3d之上游,分歧成下方通路3e與上方通路3f。下方通路3e,分歧於上方通路3f之下方。
下方通路3e之下游端成為液體出口3d,上方通路3f之下游端成為氣泡出口3c。液體出口3d透過可變縮徑閥11c而與回收管15b連接。回收管15b,係用於將自可變縮徑閥11c流出之流體導引至載置於電子秤9b上之秤量用燒杯的管路。
支流路13a,自主流路3a之較下方通路3e與上方通路3f之分歧點更上游側,朝向下方分歧。支流路13a自主流路3a分歧延伸之方向為下方向,係為了降低氣泡進入充滿於該支流路13a之脫泡對象液體的可能性。
在支流路13a之下端,安裝有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14。彈性膜14之外緣部,固定於支流路13a之下端,彈性膜14之上側面,與脫泡對象液體接觸。彈性膜14之外緣部以外之部分,可相對支流路13a位移。由於該彈性膜14液密地密封支流路13a之下端,因此主容器3內之脫泡對象液體不會從支流路13a之下端洩出。
此外,於支流路13a之下端連接加壓容器17。加壓容器17具有大徑部171與小徑部172。大徑部171與小徑部172彼此連接,小徑部172較大徑部171更靠近支流路13a側。大徑部171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小徑部172之開口面積。
加壓容器17與支流路13a下端之連接,係藉由使小徑部172之上側(亦即,支流路13a側)之開口端部172a與支流路13a之下端連接而實現。開口端部172a,藉由由樹脂等構成之活塞E而封閉。
活塞E,由開口端部172a之內壁支承。活塞E,雖液密地密封開口端部172a,但可相對開口端部172a之內壁滑動。因此,活塞E可一邊由開口端部172a之內壁支承,一邊沿小徑部172之軸方向X2往返位移。
此外,在活塞E之上端面與彈性膜14之下端面彼此接觸之狀態下,活塞E與彈性膜14於軸方向X2往返位移。此外,活塞E之上端面之面積與彈性膜14之下端面之面積大致相同。
如此一來,支流路13a與小徑部172不成為連通狀態,彈性膜14與活塞E將支流路13a與加壓容器17分隔。但是,加壓容器17內之作動液體18,可透過活塞E及彈性膜14對支流路13a內之脫泡對象液體進行賦力。活塞E及彈性膜14相當於分隔體。
在大徑部171之下端部之開口端部171a之內壁嵌入活塞C。活塞C雖液密地封閉開口端部171a,但可一邊由開口端部171a之內壁支承、一邊沿大徑部171之軸方向X1(亦即上下方向)前進位移及後退位移。
而且,大徑部171之下端側之開口端部171a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小徑部172之上端側之開口端部172a之開口面積。
加壓容器17之兩開口,如上述般藉由活塞C與活塞E而被液密地封閉,加壓容器17之內部以作動液體18充滿。作動液體18,只要是黏性低、蒸氣壓高、沸點高之液體即可。具體而言,作動液體18,可為工作機械之切削油、沙拉油、汽缸用油、水等。
在活塞C之下方,配置有用於使活塞C上下位移之驅動機構19。活塞C之往上方之位移相當於前進位移,往下方之位移相當於後退位移。加壓容器17與驅動機構19構成激振量變換器。
驅動機構19,以成為驅動源之馬達20、安裝於馬達20之輸出軸20a之凸輪21、及藉由凸輪21升降驅動之振動子22等構成。關於振動子22之詳細構造,如圖2所示。振動子22,具有下基部22a及按壓棒22b。
按壓棒22b,係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棒狀之構件,貫通設於支承框23之上面23a的孔而使上部突出。按壓棒22b之上端部配置成可與活塞C接觸。按壓棒22b之上端部亦可始終與活塞C連結。或者,按壓棒22b之上端部,亦可成為在振動子22往上方位移之情形時接觸活塞C,在振動子22往下方位移之情形時自活塞C分離。
按壓棒22b之下端部,固定於下基部22a。下基部22a,呈可滑動地連結於自支承框23之上面往下方延伸之導引件24。振動子22一邊由導引件24導引、一邊上下往返自如,其升降軌道沿著導引件24之延伸方向。
此外,在振動子22之下基部22a與上面23a之間,安裝有壓縮螺旋彈簧25。壓縮螺旋彈簧25,在下基部22a與上面23a之間,捲繞按壓棒22b。因此,振動子22被壓縮螺旋彈簧25往下降方向賦力。
於振動子22之下基部22a之下側,以可相對下基部22a旋轉之方式,安裝有凸輪從動件(cam follower)26。更具體而言,凸輪從動件26具有滾子及旋轉軸。該旋轉軸,安裝成可相對下基部22a旋轉滑動。旋轉軸之延伸方向,與上下方向正交,且與輸出軸20a平行。
而且,在該旋轉軸之一端,以相對於旋轉軸正交之方式固定圓盤形狀之滾子。旋轉軸與滾子一體地旋轉。滾子之外周,抵接於凸輪21之外周面(亦即,凸輪面)。此抵接因壓縮螺旋彈簧25之推壓力(賦力)而被維持。
由於係如上述之構成,因此藉由馬達20旋轉驅動凸輪21,若凸輪21之山(凸起)將凸輪從動件26往上推,則振動子22上升位移,若凸輪從動件26藉由壓縮螺旋彈簧25之賦力而追隨凸輪21之谷,則振動子22下降位移。此時,凸輪從動件26整體受凸輪之旋轉帶動而旋轉,藉此能夠降低振動子22被凸輪21賦力往上下方向以外方向之力的強度。
此外,如上述般當振動子22上升位移時,按壓棒22b之上端部推壓活塞C使其上升。此外,按壓棒22b連結於活塞C之情形時,當振動子22下降位移時,按壓棒22b之上端部拉回活塞C使其下降。此外,按壓棒22b未連結於活塞C之情形時,當振動子22下降位移時,按壓棒22b之上端部與活塞C分離,活塞C藉由自作動液體18承受之壓力及本身重而下降位移。
另外,按壓棒22b始終連結於活塞C之情形,較未連結之情形,無論是按壓棒22b之上升時或下降時,活塞C以更高之響應性追隨按壓棒22b。因此,按壓棒22b始終與活塞C連結之情形,較未連結之情形, 能夠更詳細地控制活塞C之舉動。例如,控制凸輪21之旋轉,非使活塞C之位移量呈正弦曲線地經時變化,而是使其呈三角波地經時變化,此亦較為容易。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進行之去除氣泡之實證例。首先,本例中使用之試料液體(高黏性流體),為0.800wt%聚丙烯酸鈉水溶液。該試料液體之黏度曲線如圖3所示。如由圖3可知,本試料液體(0.800wt%聚丙烯酸鈉水溶液),具有在剪切速率非常小的情形時,顯示253Pa.s之黏度,並且隨著剪切速率(shear rate)之增加而黏度(shear viscosity)降低之性質(shear thinning性)。因此,該試料液體,係一旦剪切(shear)產生時,黏度降低之液體。
該試料液體藉由高壓微給料機5而從主容器3之液體入口3b被壓送至主流路3a內。本例中,高壓微給料機5之壓送壓力為0.4~5氣壓程度。從主容器3之液體入口3b被送至主流路3a內之試料液體,一邊填滿主流路3a(包含支流路13a及下方通路3e)之內部、一邊朝向氣泡出口3c及液體出口3d流動。
此時,可變縮徑閥11a、11b、11c之閥開度縮小。此係由於使可變縮徑閥11a、11b、11c之流路阻力變大以作為抵抗部而發揮功能之故。藉由調整可變縮徑閥11b、11c之閥開度,而能夠設定氣泡出口3c側與液體出口3d側之流量比。
此外,由於使可變縮徑閥11a、11b、11c之閥開度縮至非常小,因此可變縮徑閥11a、11b、11c之流路阻力變非常大。藉此,主流路3a之內部之試料液體可減壓、加壓。高壓微給料機5,以抵抗可變縮徑閥11a、 11b、11c之流路阻力的方式壓送液體。
該試料液體在以自液體入口3b連續至出口3c、3d之方式流通於主流路3a內之狀態下,於既定時間由定電壓產生裝置10通電,自電極8產生氣泡。其結果,試料液體,成為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而且,驅動機構19連續地運作。
據此,馬達20使凸輪21連續地旋轉。其結果,透過凸輪從動件26被凸輪21賦力之振動子22,進行反覆的升降位移(亦即往返位移)。藉由該振動子22之反覆的位移,使活塞C反覆地升降位移。
此時,活塞C,被支承於開口端部171a並相對加壓容器17進行升降位移,藉此,對收容於加壓容器17之作動液體18反覆地施加力。而且,作動液體18,藉由隨著活塞C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而在由開口端部172a圍繞之區域中,使活塞E相對加壓容器17升降位移。
也就是,活塞C之升降位移,對作動液體18進行作用,以進行從小徑部172之開口端部172a將作動液體18推往支流路13a側並拉回之位移,亦即在小徑部172內之作動液體18之反覆的往返運動位移。
因此,活塞E與彈性膜14在小徑部172之開口端部172a及支流路13a之下端部中反覆地進行往返位移。振動子22之反覆的升降位移、活塞C、E之反覆的升降位移、及作動液體18之反覆的往返運動位移,均相當於振動。
活塞E及彈性膜14之往返位移,從由開口端部172a圍繞之區域,對主容器3內之試料液體及氣泡(尤其是,支流路13a內及其附近之氣泡)進行作用,使作用於試料液體及氣泡之壓力反覆地減少及增加。此時, 可變縮徑閥11a、11b、11c作為抵抗部而發揮功能,對在主流路3a之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液體之流通賦予阻力。因此,因活塞E及彈性膜14之往返位移而產生的壓力之升降變化很有效率地作用於氣泡。
如上所述,使作用於氣泡之壓力反覆地減少及增加,藉此能夠使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一旦氣泡之體積反覆地增減變化,則於氣泡周圍之試料液體產生剪切。其結果,氣泡周圍之試料液體之黏度降低,氣泡藉由浮力而在液體中高速上升。
在試料液體中上升之氣泡,隨著主流路3a內之液體之流動而移動於主流路3a之上端部,與試料液體一起自氣泡出口3c經由可變縮徑閥11b而流出至回收管15a。
連接於液體出口3d之下方通路3e,係沿試料液體之流動朝向斜下方之傾斜流路,因此如上述般因浮力而上升之氣泡進入下方通路3e之可能性低,自液體出口3d流出幾乎不含有氣泡之液體。
如上所述,一邊連續地將脫泡對象液體供應至主流路3a內,一邊反覆地重覆進行透過活塞C等對脫泡對象液體之加壓及減壓,藉此能夠自脫泡對象液體連續地去除氣泡。
此外,大徑部171之開口端部171a之開口面積,遠大於小徑部172之開口端部172a之開口面積。換言之,活塞C之與方向X1正交之剖面積,遠大於活塞E之與方向X2正交之剖面積及彈性膜14之下面之面積。
因此,相較於在使活塞C往返位移時之大徑部171之開口端部171a側的作動液體18之位移量,小徑部172之開口端部172a中的作 動液體18之位移量較大。其結果,活塞E及彈性膜14之振幅大於活塞C之振幅。藉此,在主流路3a中的支流路13a附近,主容器3內之試料液體及氣泡之壓力之變化量變大,亦使氣泡之體積之增減變化之量增大。因此,提高使氣泡上升移動而去除之效率。
此外,加壓容器17,使活塞C之振幅增幅傳遞至活塞E及彈性膜14,發揮使其振幅變大之效果,因此,即使凸輪21產生之振動之振幅不變,亦能夠使活塞E及彈性膜14之振幅變更大。
關於活塞C與活塞E之振幅,以下之關係成立。
△Ve=Se×△he
△Vc=Sc×△hc此處,將活塞C之上述剖面積設為Sc,將活塞C之位移產生之加壓容器17之容積變化設為△Vc,將活塞C之位移量設為△hc,將活塞E之上述剖面積設為Se,將活塞E之位移產生之主容器3之容積變化設為△Ve,將活塞E之位移量設為△he。由於內部之作動液體18之體積相等,因此△Vc=△Ve。Sc×△hc=Se×△he。 因此,△he=(Sc/Se)×△hc,若Se<Sc,則△he>△hc。
關於用於驅動活塞C之驅動機構19之構成如上所述,以下則針對其作動之細節進行說明。首先,用於對振動子22賦予振動之凸輪21之形狀,如圖4所示。但是,在圖4中,為了容易了解形狀而將山之高度 較實際放大30倍。具體而言,山之高度為0.1mm(作為振幅為0.05mm),山之數量為6個,山之形狀為變形正弦曲線。此處,活塞C之剖面積Sc=491mm2(直徑25mm),活塞E之剖面積Se=50mm2(直徑8mm),因此藉由增幅作用而使活塞E之位移量△he約為1mm(作為振幅約0.5mm)。
賦予振動之頻率,在本實施形態中雖使用200Hz,但較佳為只要是4000Hz以下之頻率即可。例如,亦可為150Hz。亦即,以藉由剪切使氣泡附近之流體黏性下降之方式,設定振動之頻率、壓力變動幅、相位。
作為比較例,採用使用有揚聲器方式之振動產生裝置的國際公開第2013/021849號之裝置作為振動產生源。該振動產生裝置之能力,即便是在無負載時亦有200Hz且最大振幅為0.4mm,而在有負載時則較此更小。本例之凸輪方式、與比較例之揚聲器方式的實驗條件如以下之表1。
Figure 106113556-A0305-02-0018-1
此處,流量比係自液體出口3d之流出量相對於總流量之比例。
接下來,針對氣泡之膨脹、收縮進行評價。體積收縮率α[%]以下式表示。
α=(Vmax-Vmin)/Vmin×100 當氣泡徑r=r0+A×sin(ωt),氣泡表面速度u=dr/dt=A×ω×cos(ωt),半徑速度之微分值ur=du/dr=(1/△t)[(r|t/r|t+△t)2-1]時,以下式定義剪切速率γ_dot[s-1]。
γ_dot=(2S:S)1/2=(2ur 2+4u2/r2)1/2此處,Vmax為氣泡之最大體積,Vmin為氣泡之最小體積,r0、A、ω為常數,S為變形速度張量(tensor)。此外,r|t為時刻t中的氣泡徑,r|t+△t為時刻t+△t中的氣泡徑。△t為氣泡徑之振動之半周期之時間。實驗之結果、體積收縮率、剪切速率之比較結果,如以下之表2。
Figure 106113556-A0305-02-0019-2
在僅著重於膨脹.收縮產生之氣泡徑之變化的收縮率中,凸輪方式可視為揚聲器方式之1.8倍之氣泡徑變化,且剪切速率成為較大之值。據此,凸輪方式相較於揚聲器方式,能夠將更強之壓力振動傳給氣泡,可以說也提高了脫泡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活塞C之面積大於活塞E之面積,因此能夠抑制振動子22之振幅,且將較強的壓力振動施加於試料液體及氣泡。因此,能夠抑制用於去除氣泡之驅動機構19大型化,同時提高氣泡之去除速度。
如以上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具有準備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之步驟、及使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於主容器3之步驟。然後,藉由使活塞C一邊以大徑部171之開口端部171a支承一邊往返位移,而透過作動液體18,從由小徑部172之開口端部172a圍繞之區域,對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藉此,能夠使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而且,大徑部171之開口端部171a之開口面積,大於小徑部172之開口端部172a之開口面積。
如上所述,相較於將對應活塞C之往返位移的加壓及減壓傳達給脫泡對象液體的路徑之開口端部172a之開口面積,支承活塞C之開 口端部171a之開口面積較大。因此,與無加壓容器17的情形相比,能夠抑制活塞C之位移之振幅,且提高自開口端部172a施加於脫泡對象液體之壓力之振幅。其結果,能夠抑制用於去除氣泡之驅動機構大型化,同時提高氣泡之去除速度。
此外,彈性膜14,安裝於主容器3之加壓容器17側之端部並密封脫泡對象液體。而且,活塞E,安裝於加壓容器17之開口端部172a,密封作動液體18。
藉由如上述之方式,能夠降低作動液體及脫泡對象液體在主容器3與加壓容器17之間漏出之可能性。而且,在主容器3與加壓容器17兩方進行密封。因此,例如,亦在包含活塞C、活塞E之模組產生不良情況,而將該模組從主容器3取出的情形時,降低脫泡對象液體及作動液體18洩出的可能性。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加壓容器17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加壓容器,活塞C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可動部。此外,大徑部171之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支承部,小徑部172之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此外,作動液體18,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作動液體。此外,凸輪21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凸輪。此外,彈性膜14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主容器側密封體,活塞E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側密封體。
(第2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12之構成如圖5所示。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2與第1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共通之部分,標記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
如圖5所示,關於在主容器3設置主流路3a、液體入口3b、氣泡出口3c、液體出口3d及支流路13a的這方面係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本實施形態中,進一步在主容器3設置第2條之支流路13b。
支流路13b,在主流路3a之中較主流路3a與支流路13a之分歧點更下游側、且較出口3c、3d更上游側,從主流路3a分歧出並朝向下方延伸。
在支流路13a之下端(亦即加壓容器27側之端部),安裝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141。彈性膜141之外緣部,固定於支流路13a之下端,彈性膜141之上側面,與脫泡對象液體接觸。彈性膜141之外緣部以外之部分,可相對支流路13a位移。該彈性膜141液密地密封支流路13a之下端,因此,主容器3內之脫泡對象液體不會從支流路13a之下端洩出。
在支流路13b之下端(亦即加壓容器27側之端部),安裝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142。彈性膜142之外緣部,固定於支流路13b之下端,彈性膜142之上側面,與脫泡對象液體接觸。彈性膜142之外緣部以外之部分,可相對支流路13b位移。該彈性膜142液密地密封支流路13b之下端,因此,主容器3內之脫泡對象液體不會從支流路13b之下端洩出。
在支流路13a、13b之下端連接加壓容器27。加壓容器27具有一個大徑部291、二個小徑部292、293與一個中繼部294。大徑部291與二個小徑部292、293透過中繼部294連接。小徑部292、293之開口面積彼 此相等,大徑部291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小徑部292、293之開口面積。
加壓容器27與支流路13a之下端的連接,係藉由使小徑部292之上側(亦即支流路13a側)之開口端部292a連接於支流路13a之下端而實現。開口端部292a,藉由由樹脂等構成之活塞E1而封閉。
活塞E1,由開口端部292a之內壁支承。活塞E1,雖液密地密封開口端部292a,但可相對開口端部292a之內壁滑動。因此,活塞E1一邊由開口端部292a之內壁支承,一邊可沿小徑部292之軸方向X21往返位移。
此外,在活塞E1之上端面與彈性膜141之下端面彼此接觸之狀態下,活塞E1與彈性膜141於軸方向X21往返位移。此外,活塞E1之上端面之面積與彈性膜141之下端面之面積概略相同。
如此一來,支流路13a與小徑部292不成為連通狀態,彈性膜141與活塞E1將支流路13a與小徑部292分隔。但是,加壓容器27內之作動液體18,可透過活塞E1及彈性膜141對支流路13a內之脫泡對象液體賦力。活塞E1及彈性膜141相當於分隔體。
加壓容器27與支流路13b之下端的連接,係藉由使小徑部293之上側(亦即支流路13b側)之開口端部293a連接於支流路13b之下端而實現。開口端部293a,藉由由樹脂等構成之活塞E2而封閉。
活塞E2,由開口端部293a之內壁支承。活塞E2,雖液密地密封開口端部293a,但可相對開口端部293a之內壁滑動。因此,活塞E2一邊由開口端部293a之內壁支承,一邊可沿小徑部293之軸方向X22往返位移。
此外,在活塞E2之上端面與彈性膜142之下端面彼此接觸之狀態下,活塞E2與彈性膜142於軸方向X22往返位移。此外,活塞E2之上端面之面積與彈性膜142之下端面之面積大致相同。
如此一來,支流路13b與小徑部293不成為連通狀態,彈性膜142與活塞E2將支流路13b與小徑部293分隔。但是,加壓容器27內之作動液體18,可透過活塞E2及彈性膜142對支流路13b內之脫泡對象液體賦力。活塞E2及彈性膜142相當於分隔體。
在大徑部291之下端側之開口端部291a嵌入活塞C。活塞C雖液密地封閉開口端部291a,但可一邊由開口端部291a之內壁支承、一邊沿大徑部291之軸方向X1前進位移及後退位移。
而且,大徑部291之下端側之開口端部291a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小徑部292之上端側之開口端部292a之開口面積。此外,開口端部291a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小徑部293之上端側之開口端部293a之開口面積。進一步地,開口端部291a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開口端部292a之開口面積與開口端部293a之開口面積之和。
加壓容器27之各開口,如上述般藉由活塞C、活塞E1、活塞E2而被液密地封閉,加壓容器27之內部,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作動液體18充滿。活塞C與驅動機構19之關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振動子22進行反覆的升降位移。藉由該振動子22之反覆的位移使活塞C反覆地升降位移。
此時,活塞C,藉由被支承於開口端部291a並相對加壓容器27進行升降位移,而反覆地對收容於加壓容器27之作動液體18施加力。 而且,作動液體18,藉由隨著活塞C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從而在由開口端部292a、293a所圍繞之區域,使活塞E1、E2相對加壓容器27升降位移。
也就是,活塞C之升降位移,作用從開口端部292a壓出、拉回小徑部292中的作動液體18的位移,亦即於小徑部292內之作動液體18之往返運動位移。因此,活塞E1在小徑部292之開口端部292a中往返位移。活塞C之升降位移,亦同樣地對小徑部293之作動液體18進行作用,使活塞E2於小徑部293之開口端部293a中往返位移。
活塞E1、E2之往返位移,從由開口端部292a、293a所圍繞之區域,對主容器3內之脫泡對象液體及氣泡(尤其是,支流路13a、13b內及其附近之氣泡)進行作用,使作用於氣泡之壓力反覆地升降變化。此時,可變縮徑部11a、11b、11c作為抵抗部而發揮功能,因此來自於活塞E1、E2之往返位移而產生的壓力之升降變化很有效率地對氣泡進行作用。亦即,以加壓容器27與驅動機構19構成激振量變換器。
如此一來,可藉由使作用於氣泡之壓力反覆地升降變化,而使氣泡之體積反覆地增減變化。若氣泡之體積反覆地增減變化,則於氣泡周圍之液體產生剪切。其結果,氣泡周圍之液體之黏度降低而使氣泡於液體中高速地上升。
此時,亦考慮到例如存在於支流路13a附近之氣泡吸收了從支流路13a作用之壓力變化,而無法充分地抵達至距其較遠位置之氣泡。然而,從支流路13b作用之壓力變化,因此壓力變化對上述較遠位置之氣泡充分作用。如此一來,能夠使來自二個支流路13a、13b的壓力變化對氣泡 產生影響,而提高去除氣泡之效果。
此外,自加壓容器27內的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至小徑部292之開口端部292a的距離,與自加壓容器27內的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至小徑部293之開口端部293a的距離相同。因此,活塞E1、E2之往返位移以相同時序(亦即,相同頻率及相位)進行,亦由此而提高去除氣泡之效果。於液體中上升之氣泡之排出及不含有氣泡之液體之回收,以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之方式進行。
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之開口面積亦即活塞C之與方向X1正交之剖面積,遠大於小徑部292、293之開口端部292a、293a之開口面積亦即活塞E1、E2之與方向X21、X22正交之剖面積之和。因此,使活塞C往返位移時之小徑部292、293中的作動液體18之位移量大於在大徑部291側之作動液體18之位移量,而使活塞E1、E2之振幅大於活塞C之振幅。藉此,由於使主容器3內之壓力變化量變大,氣泡之體積增減變化量亦增大,因此提高使氣泡上升移動並去除之效率。
關於活塞C與活塞E1、E2之振幅,以下之關係成立。亦即,在將活塞C之面積設為Sc、活塞C之位移量設為△hc、活塞E1之面積設為Se1、活塞E1之位移量設為△he1、活塞E2之面積設為Se2、活塞E2之位移量設為△he2,且Se1=Se2、△he=△he1=△he2、Sc>Se=Se1+Se2時,△he=△hc×(Sc/Se)。另外,Se1=Se2、△he1=△he2之式子,亦可為不成立之情形。例如,可為Se1>Se2、△he1<△he2,或亦可為Se1<Se2、△he1>△he2。
加壓容器27,由於發揮將活塞C之振幅增大並傳遞至活塞 E1、E2而使其振幅變大之效果,因此即便不改變凸輪21產生之振動之振幅,亦能夠使活塞E1、E2之振幅變更大。
此外,藉由將複數個振動源(上述實施形態中為活塞E1、E2)配置於主容器3內之液體流動之上游及下游,而即使將從入口至出口之輸送液體之流路(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主流路3a)變長,亦能夠很有效率地(亦即,抑制衰減)將振動傳至容器內之各部位。因此,藉由將從入口至出口之輸送液體之流路變長,並將振動源配置於該流路之上游與下游,而能夠伸長氣泡可一邊充分受到壓力振動一邊移動之路徑長,從而能夠使氣泡之上升量變大。
此外,若假定於液體內存在有複數個氣泡之情形,則自一個振動源所施加之壓力振動,會被最靠近該振動源之氣泡之體積變化消耗,而無法充分到達其他氣泡。也就是,自一個振動源所施加之壓力振動,會被最靠近該振動源之氣泡所遮蔽。對此,在使用複數個振動源自位置不同之複數個部位(可為上游與下游,亦可非為此)對主容器3內之液體施加壓力振動之情形時,即便於液體內存在有複數個氣泡,亦使能夠對該等複數個氣泡之各個施加充分之壓力振動的可能性提高。
此外,在從位置不同之複數個部位(可為上游與下游,亦可非為此)對主容器3內之液體施加相同頻率且相同相位之壓力振動的情形時,會使振動源不同之壓力振動在液體內相互干擾。因此,被認為在液體中之複數個位置,局部地實現與以不同之時序施加壓力振動同等之效果。
另外,在上述之例中,從加壓容器27內之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至小徑部292之開口端部292a的距離,與從加壓容器27內之 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至小徑部293之開口端部293a的距離相同。但是,也不一定要為如此。也就是,亦可為從加壓容器27內之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至小徑部292之開口端部292a的距離,與從加壓容器27內之大徑部291之開口端部291a至小徑部293之開口端部293a的距離不同。藉由如此方式,能夠有意地使賦予活塞E1、E2之振動的位置彼此不同。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加壓容器27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加壓容器,活塞C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可動部。此外,大徑部291之下側之開口端部29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支承部,小徑部292之上側之開口端部29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小徑部293之上側之開口端部293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追加連接部。此外,作動液體18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作動液體。此外,凸輪21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凸輪。此外,彈性膜141、142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主容器側密封體,活塞E1、E2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側密封體。
(第3實施形態)
接下來,針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31,如圖6所示,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追加有支流路13b、加壓容器17A、驅動機構19A、活塞CA、活塞EA、彈性膜14A、作動液體18A。其他部分之構成,則與第1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相同。
支流路13b,係在主流路3a之中、較主流路3a與支流路13a之分歧點更下游側且較出口3c、3d更上游側,從主流路3a分歧出並朝向下 方延伸。
在支流路13b之下端(亦即加壓容器17A側之端部),安裝有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14A。對支流路13b之下端安裝彈性膜14A之形態,與對支流路13a之下端安裝彈性膜14之形態相同。
在支流路13b之下端,連接有加壓容器17A。加壓容器17A之形狀及構成,與加壓容器17相同。具體而言,加壓容器17A,具有大徑部171A及小徑部172A,大徑部171A具有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A,小徑部172A具有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A。而且,大徑部171A、小徑部172A、開口端部171aA、開口端部172aA之特徵及彼此之關係,係與大徑部171、小徑部172、開口端部171a、開口端部172a相同。
因此,加壓容器17A之小徑部172A中的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A,較加壓容器17A之大徑部171A中的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A,更位於主容器3側。而且,開口端部172aA,與主容器3連接。
此外,對支流路13b之下端安裝加壓容器17A之構造,與對支流路13a之下端安裝加壓容器17之構造相同。如此一來,加壓容器17A,從與加壓容器17不同之位置與主容器3連接。
又,活塞EA之形狀及材質,與活塞E相同。此外,活塞EA相對加壓容器17A之安裝形態,與活塞E相對加壓容器17之安裝形態相同。此外,活塞EA相對彈性膜14A之連接形態,與活塞E相對彈性膜14之連接形態相同。
又,活塞CA相對加壓容器17A之連接形態,與活塞C相對加壓容器17之連接形態相同。因此,活塞CA安裝成可相對加壓容器17A 位移。此外,活塞CA,在相對加壓容器17A往返位移時,支承於加壓容器17A之大徑部171A中的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A之內壁。
作動液體18A,收容於加壓容器17A內,且在加壓容器17A內,藉由活塞CA與活塞EA而密封於活塞CA與活塞EA之間。作動液體18A之成分,與作動液體18相同。
用於驅動活塞CA之驅動機構19A之構成,與驅動機構19相同。具體而言,驅動機構19A,具有馬達20A、凸輪21A、振動子22A,馬達20A具有輸出軸20aA。而且,馬達20A、凸輪21A、振動子22A、輸出軸20aA之特徵及彼此之關係,與馬達20、凸輪21、振動子22、輸出軸20a相同。此外,驅動機構19A之振動子22A與活塞CA之關係,和驅動機構19之振動子22與活塞C之關係相同。
如此一來,連續氣泡去除裝置31,具備以加壓容器17與驅動機構19構成、和以加壓容器17A與驅動機構19A構成之2組激振量變換器。
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31中,可僅使一方之激振量變換器(例如加壓容器17與驅動機構19之組合)稼動,該情形之作用及效果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又,若使2組之激振量變換器雙方均稼動,則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能夠使來自二個支流路13a、13b之壓力變化對氣泡產生影響。因此,於該情形,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提高去除氣泡之效果。
在使2組之激振量變換器雙方均稼動時,藉由改變各驅動機構19、19A之凸輪21、21A之形狀、或改變凸輪21、21A之旋轉速度,能 夠彼此獨立地任意設定活塞C、CA之振幅、頻率、相位。
因此,能夠彼此獨立地任意設定自活塞E、EA及彈性膜14、14A對主容器3產生影響之壓力變化之振幅、頻率、相位。此外,亦可將振幅、頻率、相位之某一項或者全部設為相同。
又,即便僅自主容器3之不同位置(支流路13a、13b)以相同時序(例如,以相同頻率且相同相位之連續振動)對主容器3之內部進行減壓及加壓,亦能夠獲得較自單一位置對主容器3之內部進行減壓及加壓之情形更高的脫泡效果。
那是因為由於驅動機構19、19A之性能等的極限,而在從一個部位(例如藉由加壓容器17與驅動機構19之組合而從支流路13a)進行減壓及加壓時之輸出(體積變化量、加壓力等)存在極限,所以若從複數個部位進行減壓及加壓,則整體能夠以超出該極限之輸出對液體進行減壓及加壓之故。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加壓容器17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加壓容器,活塞C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可動部。又,加壓容器17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加壓容器,活塞C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可動部。又,在加壓容器17中,大徑部171之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支承部,小徑部172之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又,在加壓容器17A中,大徑部171A之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支承部,小徑部172A之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連接部。又,作動液體18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作動液體,作動液體18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 的另一作動液體。又,凸輪21、2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凸輪。又,彈性膜14、14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主容器側密封體,活塞E、E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側密封體。
(第4實施形態)
接下來,針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相對於第3實施形態,係將二個驅動機構19、19A置換為一個驅動機構19B。本實施形態之驅動機構以外之部分之構成則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33之驅動機構19B,具有馬達20、延長輸出軸20b、凸輪21、凸輪21b、振動子22、振動子22c。馬達20、馬達20之輸出軸20a、凸輪21、振動子22,與第3實施形態之馬達20、輸出軸20a、凸輪21、振動子22相同。
延長輸出軸20b,同軸地與輸出軸20a連接,與輸出軸20a同軸且一體地旋轉。又,延長輸出軸20b,貫穿凸輪21,延伸至凸輪21b。亦即,在延長輸出軸20b,於靠近馬達20之殼體之側安裝凸輪21,於靠近前端之側安裝凸輪21b。
藉由凸輪21驅動之振動子22與加壓容器17之活塞C連接,藉由凸輪21b驅動之振動子22c與加壓容器17A之活塞CA連接。振動子22與活塞C之關係,與第3實施形態相同。振動子22c與活塞CA之關係,與第3實施形態中的驅動機構19A之振動子22A與活塞CA之關係相同。
由於係上述之構成,因此凸輪21、21b係藉由馬達20驅動,藉此而彼此同步進行旋轉。藉此,使二個加壓容器17、17A之活塞C、CA 之往返位移之頻率或相位相配合或錯開之設定變簡單且確實。
又,本實施形態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33,除了上述之效果外,亦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或第3實施形態同樣之效果。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加壓容器17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加壓容器,活塞C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可動部。又,加壓容器17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加壓容器,活塞C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可動部。又,在加壓容器17中,大徑部171之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支承部,小徑部172之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又,在加壓容器17A中,大徑部171A之下側之開口端部171a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支承部,小徑部172A之上側之開口端部172a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連接部。又,作動液體18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作動液體,作動液體18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作動液體。又,凸輪21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凸輪,凸輪21b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另一凸輪。又,彈性膜14、14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主容器側密封體,活塞E、E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側密封體。
(第5實施形態)
接下來,針對第5實施形態,利用圖8~圖13進行說明。在上述之第1~4實施形態中,使用活塞作為加壓容器之可動部,但本實施形態中,取代活塞而使用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
更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係將第1、第3實施形態之加壓 容器及驅動機構之組合置換為圖8所示之加壓容器37及驅動機構43之組合。置換為加壓容器37及驅動機構43之組合的對象,若為第1實施形態,則係加壓容器17及驅動機構19之組合。又,置換為加壓容器37及驅動機構43之組合的對象,若為第3實施形態,則可為加壓容器17及驅動機構19之組合、加壓容器17A及驅動機構19A之組合中的任一者或兩者。
如圖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加壓容器37,具備有大徑部371與小徑部372。大徑部371與小徑部372彼此連接,小徑部372較大徑部371更位於安裝對象側。所謂的安裝對象,若適用於第1實施形態則係支流路13a,若適用於第3實施形態則係支流路13a及支流路13b之一方或兩方。
加壓容器37與安裝對象之下端的連接,係藉由使小徑部372之上側(亦即安裝對象側)之開口端部372a與安裝對象之下端連接而實現。開口端部372a,藉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41封閉。
彈性膜41之外緣部,固定於開口端部372a。又,彈性膜41之下側面,接觸作動液體18。此外,彈性膜41之上側面,接觸脫泡對象液體。彈性膜41之外緣部以外的部分,成為可相對加壓容器37及安裝對象沿上下方向往返位移。
該彈性膜41液密地密封加壓容器37之上端。因此,加壓容器37內之作動液體18不會從小徑部372之開口端部372a洩出。
如此一來,安裝對象與小徑部372不成為連通狀態,彈性膜41將安裝對象與加壓容器37分隔。但是,加壓容器37內之作動液體18,可透過彈性膜41與主容器3側之彈性膜14對安裝對象內之脫泡對象液體賦力。彈性膜41相當於分隔體。
在大徑部371之下端側,形成有二個分離之開口端部371a、371b。在開口端部371a之內壁安裝有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39a。在開口端部371b之內壁安裝有由彈性體構成之彈性膜39b。
彈性膜39a之外緣部,固定於開口端部371a。又,彈性膜39b之外緣部,固定於開口端部371b。此外,彈性膜39a、39b之上側面,接觸作動液體18。彈性膜39a、39b之外緣部以外之部分,彼此獨立地成為可相對加壓容器37沿上下方向往返位移。
也就是,彈性膜39a被支承於開口端部371a且可往返位移,彈性膜39b被支承於開口端部371b且可往返位移。該彈性膜39a、39b液密地密封加壓容器37之下端。因此,加壓容器37內之作動液體18不會從加壓容器37之下端洩出。
而且,開口端部371a之開口面積,充分大於小徑部372之上端側之開口端部372a之開口面積。又,開口端部371b之開口面積,亦充分大於開口端部372a之開口面積。開口端部371a之開口面積與開口端部371b之開口面積可為相同亦可為不同。
加壓容器37之三個開口如上所述藉由彈性膜41、39a、39b液密地密封,加壓容器37之內部以作動液體18充滿。作動液體18之成分,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用於使彈性膜39a、39b位移之驅動機構43,以馬達44、安裝於馬達44之輸出軸44a的二個凸輪45、46構成。如圖9所示,凸輪45、46之形狀相同,且各有三個山,但兩者之相位相差60度。凸輪45與彈性膜39a之下面相接,凸輪46與彈性膜39b之下面相接。
凸輪45、46之與彈性膜39a、39b抵接之外周面(亦即,凸輪面)之詳細形狀,如圖10、圖11之實線所示。以下,將對凸輪45、46之外周面於該凸輪之與旋轉軸正交之剖面切開而得之切口,稱為凸輪45、46之外周線。以下所進行之針對凸輪45、46之外周線之形狀的說明,無論是在於該凸輪之與旋轉軸正交之哪個剖面切開凸輪45、46之外周面而得之外周線,均成立。
凸輪45、46之外周線中、自凸輪45、46之旋轉中心S起之距離最小的最低位移部分L,存在於自凸輪45、46之軸心計算的周方向之三個角度範圍θ1、θ3、θ5之整體。此外,凸輪45、46之外周線中、自旋轉中心S起之距離大於最低位移部分L的連續伸展的部分,係高位移部分。於自凸輪45、46之軸心計算的周方向之角度範圍θ2、角度範圍θ4、角度範圍θ6各有一個高位移部分,合計有三個高位移部分。
而且,於角度範圍θ2之中央位置、角度範圍θ4之中央位置、角度範圍θ6之中央位置,分別存在有凸輪45、46之外周線中、自旋轉中心S起之距離最大的最高位移部分H。該等之三個最高位移部分H,相當於凸輪45、46之山之頂點。
在各連續伸展之高位移部分中,以下之情形成立。關於以旋轉中心S為起點通過該高位移部分之所有的半直線(例如,半直線Mp、Mq)之各個,以下之情形成立。
將在該高位移部分之一側端(例如端Sa)中、和外周線相接之切線(例如切線T1)與該半直線之交點設為第1交點。交點P1相當於對應半直線Mp之第1交點,交點Q1相當於對應半直線Mq之第1交點。
又,將在該高位移部分之另一側端(例如端Sb)中、和外周線相接之切線(例如切線T2)與該半直線之交點設為第2交點。交點P2相當於對應半直線Mp之第2交點,交點Q2相當於對應半直線Mq之第2交點。
又,將該高位移部分與該半直線之交點設為第3交點。交點P3相當於對應半直線Mp之第3交點,交點Q3相當於對應半直線Mq之第3交點。第1交點P1與第3交點P3一致。此外,第1交點Q1與第2交點Q2亦一致。
在該等複數組之第1交點、第2交點、第3交點中,在同組內之第1交點、第2交點、第3交點(例如交點P1、P2、P3)之間,既定之關係成立。具體而言,自旋轉中心S至第1交點的直線距離與自旋轉中心至第2交點的直線距離之中較短的一方,為自旋轉中心S至第3交點的直線距離以上之關係成立。
例如,在半直線Mp上之交點P1、P2、P3之間,第1交點P1與第2交點P2之中自旋轉中心S起的直線距離較短的一方,為第1交點P1。又,由於第1交點P1與第3交點P3一致,因此自旋轉中心S至第1交點P1的直線距離,與自旋轉中心S至第3交點P3的直線距離相同。於該情形,在半直線Mp上,切線T1與凸輪45、46之外周線一致。
圖10之例中,在高位移部分之中、除了最高位移部分H及其極附近以外的大部分中,切線T1或切線T2與凸輪45、46之外周線一致。
又例如,在半直線Mq上之交點Q1、Q2、Q3之間,第1交點Q1與第2交點Q2之自旋轉中心S起之直線距離相同。此外,自旋轉中心S至第1交點Q1及第2交點Q2的直線距離,較自旋轉中心S至第3交 點Q3的直線距離長。於該情形,在半直線Mq上,凸輪45、46之外周線較切線T1、T2之任一方更接近旋轉中心S。
藉由如上所述,彈性膜39a、39b對凸輪45、46之旋轉的阻力較小,施加於凸輪45、46之負載低。其效果在角度範圍θ2、θ4、θ6之角度例如為60°以下時更為顯著。
此外,凸輪45、46具有如上述之外周面形狀,藉此能夠始終維持凸輪45、46與彈性膜39a、39b之下面的接觸。詳細而言,如圖12所示,在從最低位移部分L與彈性膜39a、39b之下面相接之狀態(凸輪45、46之旋轉角度為一36°)起,經凸輪45、46之最高位移部分H接觸彈性膜39a、39b之下面(凸輪45、46之旋轉角度為一24°)、且凸輪45、46之最高位移部分H按壓彈性膜39a、39b之下面使其位移,而再次成為最低位移部分L與彈性膜39a、39b之下面相接之狀態(凸輪45、46之旋轉角度為+48°)的全行程中,維持凸輪45、46與彈性膜39a、39b之下面的接觸。因此,彈性膜39a、39b對凸輪45、46的追隨性佳。
而且,若使馬達44作動,則凸輪45、46交互地按壓彈性膜39a、39b使其位移。又,彈性膜39a、39b追隨凸輪45、46之旋轉,並以自身之彈性力復原。因此,如圖13所示,能夠週期性地對大徑部371內之作動液體18施加力。如圖13所示,雖由凸輪45、46所進行的力之施加分別為間斷性的,但作動液體18所受到的力之變化,係合成兩者而成。亦即,連續性地進行振動。在將輸出軸44a之轉速設為3000rpm時,振動頻率為300Hz。
上述大徑部371中的彈性膜39a、39b之位移增加並影響小 徑部372之彈性膜41如第1~4實施形態中所說明。
如此一來,本實施形態中,凸輪45對彈性膜39a往作動液體18側賦力之時序,與凸輪46對彈性膜39b往作動液體18側賦力之時序錯開。
因此,能夠減少一個凸輪之山之數量,且同時提高對脫泡對象液體之加壓及減壓之頻度(亦即頻率)。而且,由於一個凸輪之山之數量變少,因此能夠降低對各個凸輪45、46之負載。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加壓容器37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加壓容器,彈性膜39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可動部,彈性膜39b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追加可動部。又,大徑部371之下側之開口端部371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支承部,開口端部371b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追加支承部。此外,小徑部372之上側之開口端部372a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連接部。又,作動液體18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作動液體。此外,凸輪45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凸輪,凸輪46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追加凸輪。
(其他實施形態)
另外,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可在申請專利範圍記載之範圍內進行適當變更。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並非彼此無關係,除了明顯不可組合的情形外,可適當地組合。此外,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構成實施形態之元件,除了已明示特別必須的情形及考慮到原理上明顯必須的情形等外,並非為一定必須。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提及實施形態之構成元 件之個數、數值、量、範圍等之數值的情形時,除了已明示特別必須的情形及原理上明顯限定為特定數的情形等外,並不限定於該特定數。尤其是在針對某量例示複數值的情形時,除了特別另有記載之情形及原理上明顯不可能的情形外,亦可採用該等複數值之間的值。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提及構成元件等之形狀、位置關係等時,除了特別明示之情形及原理上限定為特定之形狀、位置關係等之情形等外,並不限定於該形狀、位置關係等。此外,本發明亦允許對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如以下之變形例。另外,以下之變形例,各自獨立地可選擇適用及不適用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即,可將以下之變形例中任意之組合適用於上述實施形態。
(振動子等之變形例)
關於第1~4實施形態中所示出之活塞C、CA及振動子22可有各種之變形例,因此於圖14、圖15中顯示幾個變形例。
圖14(a)所示之例中,振動子係由金屬或硬質樹脂等構成,呈棒狀且於前端具有圓盤部51a之振動子51。將該圓盤部51a埋設於由橡膠或樹脂等構成之彈性膜T之內部,藉此彈性膜T與振動子51連結。
圖14(b)所示之例中,在橡膠或樹脂等之彈性膜T之下面,連結與彈性膜T一體成形之連結部52。而且,連結部52之球狀部分52a,埋設於以金屬或硬質樹脂等製造之振動子53,藉此彈性膜T與振動子53連結。
圖14(c)所示之例中,在橡膠或樹脂等之彈性膜T之下面,連結與彈性膜T一體成形之棒狀之連結部54。而且,於以金屬或硬質樹脂 等製造之振動子55埋設連結部54之下端。而且,以連結部54無法從振動子55拔出之方式,將螺栓或O形環56組合於連結部54及振動子55之一方或兩方。
圖14(d)所示之例中,在橡膠、樹脂、金屬、複合材料(玻璃纖維+樹脂、碳纖維+樹脂等)等之彈性膜T之下面連接棒狀且具有陽螺紋之連結部57。連結部57,與彈性膜T一體成形。在以金屬或硬質樹脂等製造之振動子58形成有陰螺紋。連結部57與振動子58螺合,藉此彈性膜T與振動子58連結。
圖14(e)所示之例中,在橡膠或樹脂等之彈性膜T之中心部設置貫通孔59,在以金屬或硬質樹脂等製造之振動子60設置吻合貫通孔59之頭部60a與防止脫落圓盤60b。在貫通孔59嵌合頭部60a,藉此彈性膜T與振動子60連結。
可將圖14所示之彈性膜T,取代第1~4實施形態之活塞C、CA。於該情形,將該等之彈性膜T之外周緣部,固定於原本支承活塞C、CA的大徑部之下端之開口端部。即使以該等各例之方式構成,亦能夠藉由振動子之升降來驅動彈性膜T,且能夠獲得與第1~4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加壓容器同樣之作用效果。
圖15(a)~(e)所示之例中,係取代活塞C而使用具備外周環部62a、本體部62b及圓盤部62c之伸縮囊(bellows)62。外周環部62a、本體部62b及圓盤部62c,可以相同材質(例如橡膠、樹脂)一體成形,亦可以組合不同材質之構件的方式形成。伸縮囊62,相當於圖14之彈性膜T。
本體部62b具有蛇腹(伸縮)形狀(手風琴形狀),藉此較外周 環部62a及圓盤部62c更容易伸縮變形。所謂的手風琴(accordion)形狀,意指於外周側成為凸形狀之複數個凸部、與於內周側成為凸形狀之複數個凹部,沿本體部62b之延伸方向交互配置各1個而成之形狀。
外周環部62a固定於大徑部之下側開口端。本體部62b之上側開口端,固定於外周環部62a之內周緣部。本體部62b之下側開口端,固定於圓盤部62c之外周緣部。圓盤部62c,係具有圓盤形狀且難以變形之膜。圓盤部62c與圖14之各例同樣地與振動子連結。
圖15所示之各例中,振動子之升降變化使本體部62b伸縮變化。本體部62b之伸縮變形作用於伸縮囊62內之作動液體18,因此能獲得與第1~4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加壓容器同樣之作用效果。另外,圓盤部62c,亦可為容易變形之薄膜。
如此一來,圖14、圖15之例中,振動子與彈性膜T、伸縮囊62連結。因此,無論是在振動子之上升時或是下降時,彈性膜T、伸縮囊62以更高之響應性追隨振動子。因此,振動子與彈性膜T、伸縮囊62連結之情形,較未連結之情形,能夠更詳細地控制彈性膜T、伸縮囊62之舉動。例如,控制凸輪之旋轉,非使彈性膜T之位移量呈正弦曲線地經時變化,而是使其呈三角波地經時變化,此亦較為容易。
(膨脹防止機構)
第5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彈性膜39a、39b或圖15中所示伸縮囊62等之柔軟的構造部分,在作動液體18之壓力變高時,恐有因該壓力而膨出。圖16、圖17顯示針對此之對策例。
圖16,係顯示在第5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彈性膜39a、39b之下側分別安裝有硬的樹脂等之膨脹防止構件65a、65b的例子。於該例中,膨脹防止構件65a、65b,為中央部有挖孔之平板形狀。而且,膨脹防止構件65a、65b之外周緣部,分別固定於開口端部371a、371b。此外,膨脹防止構件65a、65b之中央部之孔,分別可使凸輪45、46貫通。
在某一時序下,彈性膜39a被凸輪45按壓而往作動液體18側推入,且彈性膜39b成為來自凸輪46之力緩和的狀態。在上述狀態中,彈性膜39b抵接於膨脹防止構件65b而獲得支撐,防止彈性膜39b往膨脹防止構件65b更下方膨出。因此,可降低凸輪45所產生之推入力因彈性膜39b之膨出而抵銷之可能性。
此外在別的時序下,彈性膜39b被凸輪46按壓而往作動液體18側推入,且彈性膜39a成為來自凸輪45之力緩和的狀態。在上述狀態中,彈性膜39a抵接於膨脹防止構件65a而獲得支撐,防止彈性膜39a往膨脹防止構件65a更下方膨出。因此,可降低凸輪46所產生之推入力因彈性膜39a之膨出而抵銷之可能性。
圖17,係在圖15中所示之伸縮囊62之本體部62b之複數個凹部之外周裝有膨脹防止用之環66。上述之環66防止因作動液體18之壓力使凹部往外周側膨脹。若能夠防止凹部往外周側膨脹,則能夠更確實地將振動子之振動傳遞給作動液體18。
(其他之變形例)
在第2~第4實施形態中,支流路及小徑部之組合並不限為二個,例如 可根據主流路3a之長度而設為3組以上。
作為驅動機構之驅動源,並不限定為馬達與凸輪之組合,可根據所需之振幅、頻率、激振力(excitation force),而使用各種振動器(電動、空氣驅動)、揚聲器方式等之各種振動產生裝置。
具體而言,亦可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的凸輪式振動產生裝置即驅動機構19,如圖18所示,置換為驅動機構100。驅動機構100,係振動產生源。驅動機構100接觸活塞C並進行振動,藉此對活塞C施加振動。被施加該振動之活塞C,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上下進行位移。
驅動機構100,亦可為專利文獻3記載之振動產生機機構。該振動產生機機構,具有收容箱與振動產生用振動力可變裝置。收容箱,直接或間接與活塞C連接。振動產生用振動力可變裝置,係圓周運動產生裝置。
振動產生用振動力可變裝置,具有第一軸、第二軸、陰螺紋筒、第一偏心錘、第二偏心錘、旋轉手段、及連繫第二軸之進退手段。
第一軸,旋轉自如地被支承於收容箱。第二軸,在與第一軸相同軸線上滑動自如地連結於第一軸,並與第一軸調諧(tuning)旋轉。陰螺紋筒,螺合於環設在第二軸之螺紋部,且旋轉自如地被支持於收容箱,並且往軸方向之移動被制止。第一偏心錘,係固接於第一軸之扇形錘,第二偏心錘,係固接於第二軸之陰螺紋筒之扇形錘。旋轉手段連繫於第一軸,進退手段連繫於第二軸。
當藉由旋轉手段使第一軸進行旋轉時,與第一軸同步地,第二軸、陰螺紋筒、第一偏心錘、及第二偏心錘進行旋轉。藉由該旋轉而產 生振動,該振動透過收容箱傳達至活塞C,其結果,活塞C上下進行位移。
藉由第一偏心錘及第二偏心錘之旋轉而產生之振動之振幅,係根據第一偏心錘與第二偏心錘之相位差決定。所謂的相位差,係第一軸、第二軸之旋轉方向中的第一偏心錘與第二偏心錘之相位差。
又,當藉由進退手段產生第二軸往軸方向之直線運動時,轉換成與螺紋部螺合之陰螺紋筒之旋轉運動。其結果,陰螺紋筒之第二偏心錘進行旋動而與第一偏心錘之相位差任意變換。當該相位差改變時,振動產生用振動力可變裝置中產生之振動之振幅改變。其結果,活塞C之上下位移之振幅改變。
用以良好地維持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之脫泡性能的活塞C之上下位移之振幅,係就每種脫泡對象液體而有所不同。在使用如第1實施形態之凸輪式之驅動機構19的情形時,為了變更振幅,必須暫時使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停止,更換凸輪21。其結果,必須準備與根據脫泡對象液體種類而為必要之振幅之數量相同個數之凸輪21。相對於此,若使用上述驅動機構100,則可藉由在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運轉中利用進退手段產生第二軸往軸方向之直線運動,將振幅變更為任意值。因此,可不用準備多個驅動機構100,即能設定最適之振幅。
又,驅動機構100,亦可為專利文獻3記載之振動產生機機構以外之振動產生源。例如,驅動機構100,亦可為具備有壓縮空氣驅動式振動器之振動產生源。
作為脫泡對象液體,有採用具揮發性且具可燃性之溶媒的情形。此時被要求將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設成防爆規格。壓縮空氣驅動式之 振動器,與電動式之振動產生裝置相比,能夠相對較價廉地實施防爆對策。
又,上述之驅動機構100,不僅第1實施形態,亦可使用作為第2實施形態之驅動機構19、第3實施形態之驅動機構19、19A、第4實施形態之驅動機構19B之各個的替代物。
上述之實施形態中,雖將高壓微給料機5之壓送壓力設為0.4~5氣壓程度,但亦可設為其以下或其以上之壓送壓力。較佳之壓送壓力,係與氣泡之大小或激振量變換器之能力有關。亦即,由於大氣泡容易收縮,因此即使高壓微給料機5之壓送壓力低,亦能夠獲得大氣泡之脫泡效果。又,若將驅動機構設成凸輪之機械性的機構,則振動之產生能力變高,即使高壓微給料機5之壓送壓力變高,亦能夠使氣泡膨脹.收縮,因此能夠獲得脫泡效果。
各實施形態說明中所用之試料液體(高黏性流體),為0.800wt%聚丙烯酸鈉水溶液。但是,試料液體只要是溶液黏度可藉由剪切而下降的液體,則亦可為任何的液體。
另外,作為試料液體,並不限定為在剪切速度之全範圍內黏度藉由剪切而下降之液體,只要是在剪切速度之一部分的範圍內黏度藉由剪切而下降之液體即可。亦即,只要為在氣泡附近產生之剪切速度之範圍內,試料液體之黏度藉由剪切而下降即可。因此,作為溶液,較佳為非牛頓流體或賓漢塑性流體等。
但是,即使是接近黏度不怎麼依存於剪切之牛頓流體者,亦可期待上述實施形態產生之脫泡效果。作為可期待上述實施形態產生之脫泡效果的黏性液體,有塗料、塗布劑、聚合物(polymer)、糊劑(paste)、漿料 (slurry)等。
上述實施形態中的彈性膜41、彈性膜14、14A、141、142、活塞E、E1、E2,非為必要之構成。例如,若將與流動於主容器3內之脫泡對象液體相同之液體使用於加壓容器,則亦可將主容器3(支流路13a等)與加壓容器之小徑部直接連接。此時,脫泡對象液體與作動液體為相同種類之液體。
又,本發明如上述實施形態等已揭示,係從通過容器內之液體將氣泡去除之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但本發明例如亦可適用於如日本特開2007-54680號公報中記載之非使液體流通之注射器(syringe)(單純的密封容器)。亦即,亦可為:在該注射器填充液體,在維持使液體停留於該注射器內之狀態下(也就是,非為該液體通過該注射器內),於一個部位或複數個部位連接加壓容器,以該等加壓容器反覆地使作用於容器內之氣泡的壓力升降變化。於該情形亦可獲得同樣之效果。
又,亦可將第1~第4實施形態之凸輪置換為第5實施形態中使用之凸輪45。
又,對於圖5所示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2,亦可追加圖6所示之支流路13b、加壓容器17A、彈性膜14A、活塞EA、活塞CA、驅動機構19A。而且,亦可進一步在如上述追加之構成中,將驅動機構19、19A置換為圖7之驅動機構19B。
又,圖5所示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12中,亦可將大徑部291、活塞C、及驅動機構19,置換為圖8之大徑部371、彈性膜39a、39b、及驅動機構43。
又,第5實施形態中所示之各凸輪45、46中,圖10所示之角度範圍θ2、θ4、θ6之大小,可全部相同,亦可僅二個相同而另一個不同,又亦可三個全部彼此不同。在角度範圍θ2、θ4、θ6之大小不一致的情形時,藉由凸輪45、46之等速旋轉而生成之彈性膜39a、39b之位移態樣,在角度範圍θ2、θ4、θ6之間不均等。此外,在圖10中,形成於各凸輪45、46之高位移部分之數量為3個。但是,各凸輪45、46中所形成之高位移部分之數量,並不限為3個,可為1個或2個,亦可為4個以上。
又,亦可將上述各實施形態之加壓容器17、17A、27、37之各個,變更為開口面積無關位置而為一定。或者,在各實施形態中,亦可捨棄加壓容器,將活塞C、CA、E、EA、E1、E2、彈性膜39a、39b直接連接於主容器3。
1‧‧‧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3‧‧‧主容器
3a‧‧‧主流路
3b‧‧‧液體入口
3c‧‧‧氣泡出口
3d‧‧‧液體出口
3e‧‧‧下方通路
3f‧‧‧上方通路
5‧‧‧高壓微給料機
6‧‧‧窺鏡
8‧‧‧電極
9a、9b‧‧‧電子秤
10‧‧‧定電壓產生裝置
11a、11b、11c‧‧‧可變縮徑閥
13a‧‧‧支流路
14‧‧‧彈性膜
15a、15b‧‧‧回收管
17‧‧‧加壓容器
171‧‧‧大徑部
172‧‧‧小徑部
171a、172a‧‧‧開口端部
18‧‧‧作動液體
19‧‧‧驅動機構
20‧‧‧馬達
20a‧‧‧輸出軸
21‧‧‧凸輪
22‧‧‧振動子
C、E‧‧‧活塞
X1‧‧‧大徑部171之軸方向(上下方向)
X2‧‧‧小徑部172之軸方向(上下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其特徵在於,具備以下步驟:準備主容器、與該主容器連接且收容作動液體之加壓容器、及安裝成可相對該加壓容器位移之可動部;使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至該主容器;以及藉由對該可動部一邊以該加壓容器之支承部支承並一邊使其往返位移,透過該作動液體,從藉由該加壓容器中位於較該支承部靠近該主容器側之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對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藉此使該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該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連接部之開口面積。
  2. 一種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含有氣泡之脫泡對象液體流通之主容器、與該主容器連接且收容作動液體之加壓容器、及安裝成可相對該加壓容器位移之可動部;該加壓容器,具備:在該可動部相對該加壓容器往返位移時支承該可動部之支承部、及較該支承部靠近該主容器側並與該主容器連接之連接部;該可動部,藉由被支承於該支承部並相對該加壓容器往返位移,對收容於該加壓容器之該作動液體反覆地施加力;該作動液體,藉由隨著該可動部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從藉由該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對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該脫泡對象液體藉由該作動液體而被反覆地加壓及減壓,藉此使該脫泡對象液體中含有之該氣泡之體積反覆地減少及增加; 該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連接部之開口面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具備:安裝於該主容器之該連接部側之端部,用於密封該脫泡對象液體之主容器側密封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具備:安裝於該連接部,用於密封該作動液體之連接部側密封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具有:藉由進行旋轉而對該可動部賦力以使該可動部位移之凸輪。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中,將該凸輪之對該可動部賦力之外周面,於該凸輪之與旋轉軸正交之剖面切開而得之切口,係該凸輪之外周線;該外周線,具有自該凸輪之旋轉中心起之距離最小的最低位移部分、及自該凸輪之旋轉中心起之距離大於該最低位移部分的高位移部分;在以該旋轉中心為起點通過該高位移部分之所有的半直線之各個,於該高位移部分之一側端、和該外周線相接之切線與該半直線之交點係第1交點,於該高位移部分之另一側端、和該外周線相接之切線與該半直線之交點係第2交點,該高位移部分與該半直線之交點係第3交點;在以該旋轉中心為起點通過該高位移部分之所有的半直線之各個,自該旋轉中心至該第1交點的直線距離與自該旋轉中心至該第2交點的直線距離之中較短的一方,為自該旋轉中心至該第3交點的直線距離以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具備:安裝成可相對該加壓容器位移之追加可動部、及藉由進行旋轉對該追加可動部賦力以使該追加可動部位移之追加凸 輪;該加壓容器,具有在該追加可動部相對該加壓容器往返位移時支承該追加可動部之追加支承部;該連接部較該追加支承部靠近該主容器側;該追加可動部,藉由支承於該追加支承部並相對該加壓容器往返位移,對收容於該加壓容器之該作動液體反覆地施加力;該作動液體,藉由隨著該追加可動部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對流通於該主容器內之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該追加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連接部之開口面積;該凸輪將該可動部往該作動液體側賦力之時序,與該追加凸輪將該追加可動部往該作動液體側賦力之時序錯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中,該加壓容器,具備較該支承部靠近該主容器側、並在與該連接部不同的地方與該主容器連接之追加連接部;該作動液體,藉由隨著該可動部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從藉由該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及從藉由該追加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對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該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連接部之開口面積與該追加連接部之開口面積的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具備:從與該加壓容器不同之位置,與該主容器連接且收容另一作動液體之另一加壓容器;及 安裝成可相對該另一加壓容器位移之另一可動部;該另一加壓容器,具備:在該另一可動部相對該另一加壓容器往返位移時支承該另一可動部之另一支承部、及較該另一支承部靠近該主容器側並與該主容器連接之另一連接部;該另一可動部,藉由支承於該另一支承部並相對該另一加壓容器往返位移,對收容於該另一加壓容器之該另一作動液體反覆地施加力;該另一作動液體,藉由隨著該另一可動部之往返位移而反覆地受力,從藉由該另一連接部所圍繞之區域,對該脫泡對象液體反覆地進行加壓及減壓;該另一支承部之開口面積,大於該另一連接部之開口面積。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連續氣泡去除裝置,其具備:藉由進行旋轉對該可動部賦力以使該可動部位移之凸輪、藉由進行旋轉對該另一可動部賦力以使該另一可動部位移之另一凸輪、馬達之輸出軸、及與該馬達之輸出軸同軸且一體地進行旋轉之延長輸出軸;該凸輪與該另一凸輪,安裝於該馬達之輸出軸或該延長輸出軸。
TW106113556A 2016-05-12 2017-04-24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TWI724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6-096299 2016-05-12
JP2016096299 2016-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1011A TW201741011A (zh) 2017-12-01
TWI724158B true TWI724158B (zh) 2021-04-11

Family

ID=60266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556A TWI724158B (zh) 2016-05-12 2017-04-24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3351B2 (zh)
JP (1) JP6846775B2 (zh)
CN (1) CN109069951A (zh)
DE (1) DE112017002436T5 (zh)
TW (1) TWI724158B (zh)
WO (1) WO20171956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08492A (ja) * 2022-07-08 2024-01-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送液方法、流路デバイスおよび送液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76A (zh) * 1993-03-11 1995-05-17 株式会社金星社 利用低频振荡的洗涤方法和洗涤设备
US20140202331A1 (en) * 2011-08-11 2014-07-24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ubble removal method and bubble remova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89465A (en) * 1937-08-11 1938-07-27 Air Liquid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devices for destroying froth
JPS5249877A (en) 1975-10-18 1977-04-21 Nachi Fujikoshi Corp Pressure generating device
JPH0254897A (ja) 1988-08-19 1990-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JPH0783862B2 (ja) 1990-02-02 1995-09-13 株式会社東洋機械製作所 振動発生機用振動力可変装置
SG109502A1 (en) * 2002-09-04 2005-03-30 Panasonic Refrigeration Device Piezo-electric compressor with displacement amplifier
JP2004298856A (ja) 2003-03-28 2004-10-28 Masahisa Fujimoto キャビテーション発生方法及び、その発生装置
DE102008061904A1 (de) * 2008-12-15 2010-06-17 Alldos Eichler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tgasung des Förderraums einer Dosierpumpe
US8753431B2 (en) 2009-08-12 2014-06-17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ubble removal method and bubble removal device
US9739274B2 (en) * 2013-03-15 2017-08-22 Integrated Designs, L.P. Pump system and method having a quick change motor driv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76A (zh) * 1993-03-11 1995-05-17 株式会社金星社 利用低频振荡的洗涤方法和洗涤设备
US20140202331A1 (en) * 2011-08-11 2014-07-24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ubble removal method and bubble removal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2436T5 (de) 2019-01-31
US20190224590A1 (en) 2019-07-25
WO2017195644A1 (ja) 2017-11-16
US10953351B2 (en) 2021-03-23
CN109069951A (zh) 2018-12-21
TW201741011A (zh) 2017-12-01
JP6846775B2 (ja) 2021-03-24
JPWO2017195644A1 (ja)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71263B1 (en) Wave energy converter
TWI724158B (zh) 連續氣泡去除方法及連續氣泡去除裝置
CN104145143A (zh) 无垫圈的高压连接件
CN101963050B (zh) 一种基于抽油杆偏斜的防偏磨密封盘根盒
CN101223391A (zh) 往复泵
JP5959017B2 (ja) 気泡除去方法および気泡除去装置
JP2007054680A (ja) 粘性流体に含まれる気泡の除去方法
CN204152740U (zh) 一种柱塞泵定级变量机构
CN215109306U (zh) 一种液相色谱输液泵的泵头泵体结构
CN109695566A (zh) 一种柱塞泵的密封润滑结构
CN104723599A (zh) 用于借助于机械振动对精细碎料的压模过程支持的通用方法和装置
CN201513310U (zh) 一种往复活塞泵
CN112879255A (zh) 一种具有泵头脉动阻尼的液相色谱输液泵的泵头泵体结构
CN203867864U (zh) 静密封柱塞泵
CN103557192B (zh) 一种用于微细管件检测的油-水介质转化增压缸
CN117231462B (zh) 柱塞压盘泵及其工作方法
CN203547634U (zh) 光杆随动密封装置
CN204878732U (zh) 一种轴向压紧密封装置
CN201373107Y (zh) 液压式填料箱
CN210013806U (zh) 一种适用于高粘度介质的隔膜泵
RU2694102C1 (ru) Сильфонный гидроаккумулятор
JP2009024319A (ja) ウォータジェットルームの緯入れポンプ
CN104454754B (zh) 薄膜式液压激振器
RU31153U1 (ru) Мембранный гидроприводной дозировочный насос
KR20220006428A (ko) 정량 주입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