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467B - 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 Google Patents

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467B
TWI710467B TW108136476A TW108136476A TWI710467B TW I710467 B TWI710467 B TW I710467B TW 108136476 A TW108136476 A TW 108136476A TW 108136476 A TW108136476 A TW 108136476A TW I710467 B TWI710467 B TW I7104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liquid crystal
optical sheet
colored
crystal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6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6141A (zh
Inventor
芝悟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6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6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46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to provide homogeneous light output intens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為:即使液晶顯示裝置的框緣寬度較小時,亦能抑制漏光或熱點的影響,並防止視覺確認性的降低。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在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之光學片20一面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係用以使可視覺確認區域51的輝度均勻化。在光學片20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之狀態下,輝度均勻化區域104至少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係具有著色部109、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109之光透過部110。從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器面端部到可視覺確認區域51端部的距離為10mm以下。

Description

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各種資訊機器之顯示裝置廣為利用液晶顯示裝置(以下稱為液晶顯示器)。液晶顯示器中,主流為光源配置於液晶面板背面之直下光源式、或光源配置於液晶面板一側面附近之側入光源式。
該等液晶顯示器需要抑制光源的漏光或熱點產生於顯示器面(相對於使用者的顯示面)。熱點是因光源的配置而使顯示器面一部分極端明亮的現象,例如光源使用複數個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單元時,為在各LED單元附近的顯示器面產生極端明亮區域的現象。
因此,為了吸收因光源的漏光或熱點所造成極端強度的光,一般在組裝於液晶顯示器之擴散片等光學片端部四邊框緣狀地設置吸收光的區域(以下稱為輝線防止區域)。輝線防止區域之具體形態可舉出:在光學片端部四邊框緣狀地印刷黑色線者、或於光學片端部四邊印刷黑色或灰色點者。
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有一種光學片,其輝線防止區域係藉由漸進變化之漸變印刷而形成點圖案,且漸變印刷之最小點徑為10μm以上至200μm以下。
又,專利文獻2記載有一種光學片,係以使積層輝線防止區域的區域與未積層輝線防止區域的區域兩者的交界線模糊之方式,在輝線防止區域形成點圖案漸進變化之漸變域。在此,構成點圖案之各點為相同尺寸之大致方形,點圖案為隨機圖案。又,漸變域之點配設係以點數目從積層有輝線防止層的區域往未積層輝線防止層的區域逐漸減少之方式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976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63806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終端等資訊機器係嘗試減低組裝於資訊機器之液晶顯示器的框緣(顯示器面端部四邊之表框)的寬度,藉此增大顯示畫面區域(顯示器面中去除框緣的區域)。
但是,若減低液晶顯示器的框緣寬度,則因光學片之伸縮、各構件的尺寸公差、組裝時的位置精度等,而造成前述輝線防止區域(於光學片端部四邊框緣狀地設置之黑色線或點)亦顯現於顯示畫面區域,而被視覺確認,會降低原本顯示內容之視覺確認性。又,不僅是由正面觀看液晶顯示器的情形,斜角觀看的情形輝線防止區域也會被視覺確認,而產生前述視覺確認性的降低。結果會產生以下情況:雖在液晶顯示器中為了增大顯示畫面區域而嘗試減少框緣寬度,但會受到阻礙。
因此,本發明目的在於即使減少液晶顯示器(液晶顯示裝置)之框緣寬度的情形,亦可抑制漏光或熱點的影響,且防止視覺確認性的降低。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之光學片係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係從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器面端部到前述顯示器面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端部的距離為10mm以下,在光學片一面形成有輝度均勻化區域,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用於使可視覺確認區域輝度均勻化;在光學片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之狀態下,輝度均勻化區域之全部或一部分至少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之輝度均勻化區域係具有著色部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之光透過部。
本發明之光學片中,著色部可由複數個著色顆粒構成。此時,光透過部亦可為透明印墨。
本發明之光學片中,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區域係由複數個點形成,複數個點分別可具有著色部以及光透過部。此時,各個複數個點中,著色部之面積相對於前述點之整體面積之比率可為50%以下。又,前述比率可為30%以下,複數個點的占有率可為10%以下。又,複數個點可漸變狀地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端部的交界附近。
本發明之光學片中,著色部之寬度可為10μm以上至40μm以下。
本發明之光學片中,著色部之面積可為50μm2 以上至1300μm2 以下。
本發明之光學片中,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之輝度均勻化區域係含有複數個著色部,著色部彼此間的距離可大於前述著色部之寬度。
本發明之背光單元係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並將從光源所發出的光導引至顯示器面,且具備本發明之前述光學片。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係具備本發明之前述背光單元以及液晶顯示面板。
本發明之資訊機器係具備本發明之前述液晶顯示裝置。 [發明功效]
根據本發明,在光學片之一面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用於使液晶顯示裝置之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具有著色部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之光透過部。因此,藉由輝度均勻化區域之著色部而能吸收因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的漏光或熱點所造成的極端強度的光。結果可使射入光源的光之進光部附近之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穩定化。
又,根據本發明,輝度均勻化區域係藉由光透過部而被規定,光透過部本身難以被視覺確認。又,藉由光透過部圍住著色部,故著色部不需要一定形成於輝度均勻化區域整體,可小於輝度均勻化區域之尺寸。結果,具可視覺確認性的著色部小於輝度均勻化區域整體之寬度(外形尺寸),且藉由難以被視覺確認之光透過部而形成著色部周圍,藉此可降低著色部的可視覺確認性。
因此,減小液晶顯示器之框緣寬度時,尤其是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時,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係從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器面端部到顯示器面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端部的距離為10mm以下,即使於液晶顯示裝置之可視覺確認區域配置輝度均勻化區域之全部或一部分,具有前述光透過部以及著色部的輝度均勻化區域的整體難以被視覺確認,故能防止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覺確認性的降低。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即使在減小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器面的框緣時,亦能一邊抑制漏光或熱點的影響,一邊防止視覺確認性的降低。藉此可在不改變液晶顯示裝置本身尺寸下,藉由減小顯示器面的框緣而增大可視覺確認區域,亦即增大顯示畫面區域(本說明書中,可視覺確認區域與顯示畫面區域為同義。)。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再者,本發明之範圍不限定於以下實施形態,可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範圍內任意地變更。
圖1以及圖2分別為本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的剖視圖以及俯視圖的一例,圖3為本實施形態之背光單元的剖視圖的一例。
如圖1所示,液晶顯示裝置50具備:液晶顯示面板5、黏貼於液晶顯示面板5的下面之第一偏光板6、黏貼於液晶顯示面板5的上面之第二偏光板7以及於液晶顯示面板5的背面側透過第一偏光板6設置之背光單元40。液晶顯示面板5係具備:以互相對向方式設置之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電晶體)基板1以及CF (Color Filter;彩色濾光片)基板2、設置於TFT基板1與CF基板2間之液晶層3、以及為了在TFT基板1與CF基板2間封入液晶層3而設置為框狀之密封材(省略圖示)。
又,如圖2所示,液晶顯示裝置50之顯示器面50a係具有可視覺確認區域(使用液晶顯示裝置50之使用者可作為顯示畫面確認的區域)51、以及圍住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端部區域(框緣)52。在此,例如在顯示器面50a的圖中上邊、左邊、右邊的端部區域52之寬度W1小於顯示器面50a在圖中下邊的端部區域52之寬度W2。又,從正面觀看顯示器面50a的形狀原則上為長方形,但不限於此,可為角為圓角之長方形、楕圓形、圓或梯形等。
本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50可作為組裝於各種資訊機器(例如汽車導航等車載裝置、個人電腦、行動電話、行動資訊終端、攜帶型遊戲機、影印機、售票機、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動櫃員機)等)之顯示裝置使用。
TFT基板1例如具備:矩陣狀設置於玻璃基板上之複數個TFT、以覆蓋各TFT之方式設置之層間絕緣膜、矩陣狀設置於層間絕緣膜上且分別與複數個TFT連接之複數個像素電極以及以覆蓋各像素電極之方式設置之配向膜。CF基板2例如具備:格狀設置於玻璃基板上之黑色矩陣、含有分別設置於黑色矩陣之各格間之紅色層、綠色層以及藍色層之彩色濾光片、以覆蓋黑色矩陣以及彩色濾光片之方式設置之共用電極以及以覆蓋共用電極之方式設置之配向膜。液晶層3係藉由向列型液晶材料等而構成,前述向列型液晶材料係包含具有電光學特性之液晶分子。第一偏光板6以及第二偏光板7例如具備:具有一方向之偏光軸之偏光片層以及以夾住前述偏光片層之方式設置之一對保護層。
又,如圖3所示,背光單元40係具備:擴散片20、依序設置於擴散片20之上側之第一稜鏡片31以及第二稜鏡片32、設置於擴散片20之下側之導光板25、設置於導光板25之側面之複數個光源(點狀光源)26以及設置於導光板25下側之反射片28。光源26例如為LED。光源26使用LED時,隔有固定間隔而配置有複數個數mm正方形LED晶片。此時,一個LED晶片與其他LED晶片間的區域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輝度不均勻現象,故其結果容易產生熱點。因此,本發明中,作為光源26而隔有固定間隔而配置有複數個LED晶片時,可更容易發揮其利用性。
擴散片20例如具備:樹脂基材層、設置於樹脂基材層之上面之光擴散層以及設置於樹脂基材層之下面之黏著防止層。第一稜鏡片31以及第二稜鏡片32例如為丙烯酸樹脂製等膜,橫剖面為等腰三角形之複數個細長槽彼此相鄰,且相鄰的一對細長槽所夾部分即為稜鏡,前述稜鏡的頂角為90°左右。在此,形成於第一稜鏡片31之各細長槽以及形成於第二稜鏡片32之各細長槽係彼此正交。第一稜鏡片31以及第二稜鏡片32可形成為一體。導光板25係形成為矩形板狀,且例如藉由丙烯酸樹脂或聚碳酸酯樹脂等透明樹脂而構成。在此,在導光板25之反射片28側表面印刷有白色的點圖案,前述點圖案係用以使面整體均勻發光。複數個光源26係沿著導光板25的一短邊側面而被排成為一列。反射片28例如能藉由白色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製膜、銀蒸鍍膜等而構成。
以上說明之液晶顯示裝置50中,在對應各像素電極之各子像素中,於液晶層3施加預定大小的電壓,並改變液晶層3之配向狀態,調整從背光單元40透過第一偏光板6而入射的光的透過率,並透過第二偏光板7射出,藉此而顯示影像。
本實施形態之特徵之一為在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50之光學片一面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用以使可視覺確認區域51的輝度均勻化,前述液晶顯示裝置50中從顯示器面50a端部到顯示器面50a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51端部的距離(距離不同時為最小距離(圖2中的寬度W1))為10mm以下。在光學片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50之狀態下,輝度均勻化區域至少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又,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的輝度均勻化區域係具有著色部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之光透過部。
再者,漏光、光不均勻現象不僅於LED光源配置側之可視覺確認區域產生,也容易產生於與LED光源配置側相反側之可視覺確認區域、或其他兩端側。其原因為:從LED光源射出的光會在LGP(light guide plate;光導板)、LGF(light guide film;導光膜)等導光材料傳播並在框中反射,因此光容易從端部局部地洩漏。若為窄框則更有漏光之虞。又,有時四邊(LED光源側、相反側、其他兩端側)都需要輝度均勻化區域。
在此,「光學片」是指具有擴散、聚光、折射等光學性各功能之片,具體而言為擴散片、稜鏡片等。
又,本發明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是指使用者觀看液晶顯示器時可視覺確認之全部區域。因此,不僅是使用者從正面觀看液晶顯示器時的可視覺確認區域,也包括使用者從斜面觀看液晶顯示器時的可視覺確認區域。其原因為:使用者並非一定僅從正面視覺確認液晶顯示器,有時也會從斜面視覺確認。因此,「可視覺確認區域」係與液晶顯示器之表框(框緣)中的顯示畫面側端部重疊。
又,本發明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並非是指可視覺確認區域之輝度完全均勻化。更具體而言,「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是指可視覺確認區域中從光源起較遠區域或較近區域中,與從光源起的距離無關,使用者觀看可視覺確認區域時,無法確認顯示畫面的閃爍或輝度不均的程度。
例如可以任意選擇數人以肉眼確認可視覺確認區域,判斷作為市售製品的畫面顯示是否有令人在意處,藉此進行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是否均勻化之評價。詳細而言,例如試驗者中的70%認為「無令人不滿意處」時,可評價為「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已均勻化」。或如後述實施例,可使用測量機進行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是否均勻化之評價。
又,本發明中的「輝度均勻化區域」只要具有可達成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之功能,則無特別限制,本實施形態中,以具有著色部、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之光透過部之方式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在此,「在光學片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之狀態下,輝度均勻化區域之全部或一部分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時,視覺確認顯示器面之可視覺確認區域的使用者非常強烈要求「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區域」要難以被視覺確認,如此情形時,使用本發明的功效更好。
以下說明於擴散片20表面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時的較佳一例,前述擴散片20係構成如圖3所示背光單元40。圖4以及圖5分別為本實施形態之光學片(構成背光單元40之擴散片20)的剖視圖以及俯視圖的較佳一例。
如圖4所示,擴散片20係具備基材層101、積層於基材層101表面側之光擴散層102、以及積層於基材層101背面側之黏著防止層103,並在擴散片20之最表面側積層有輝度均勻化區域104。
由於基材層101需要透過光線,故由透明,尤其是由無色透明合成樹脂來形成。基材層101所使用合成樹脂並無特別限定,可舉出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烴、纖維素乙酸酯、耐候性氯乙烯等。基材層101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10μm以上至500μm以下。
光擴散層102係由黏合劑105以及分散於黏合劑105中的珠106所構成。藉由前述分散珠106,而能使從光擴散層102背側往表側透過的光線均勻擴散。又,作為珠106,可設置珠106的上端從黏合劑105突出、或埋設於黏合劑105,藉此能更佳地擴散光線。光擴散層102的厚度(除去珠106之黏合劑105部分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1μm以上至30μm以下左右。
黏合劑105所使用的聚合物可舉出例如丙烯酸系樹脂、聚胺甲酸乙酯、聚酯、氟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聚醯胺醯亞胺、環氧樹脂等。又,黏合劑105中除了前述聚合物以外例如可摻配塑化劑、穩定化劑、劣化防止劑、分散劑等。
珠106為大致球形,其材質可舉例如丙烯酸樹脂、聚胺甲酸乙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腈、聚醯胺等。珠106之粒徑例如可為0.1μm以上至100μm以下。又,相對於黏合劑105中的聚合物分100重量份,珠106之摻配量例如可為0.1重量份以上至500重量份以下。
黏著防止層103為由黏合劑107以及分散於黏合劑107中的珠108所構成。黏著防止層103存在有珠108,故黏合劑107會突起,藉此可防止黏著防止層103與導光板25(參照圖3)黏著。構成黏著防止層103之黏合劑107以及珠108之材質可與前述光擴散層102之黏合劑105以及珠106相同。但珠108的摻配量較少,故珠108彼此會互相分開並分散於黏合劑107中。黏著防止層103之厚度(除去珠108之黏合劑107部分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1μm以上至10μm以下左右。藉此,因存在大量的珠108,故黏合劑107會四處突起,藉此可防止與導光板25的黏著。
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係於自產生輝線之區域例如光源26側的端部區域52至與端部區域52鄰接的可視覺確認區域51為止,積層於光擴散層102表面側。輝度均勻化區域104為由著色部109、以及圍住著色部109之光透過部110所構成。例如圖5所示,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可由複數個點111形成。複數個點111可以在可視覺確認區域51端部的交界附近中其寬度逐漸變小之方式漸變狀地配置。更具體而言,以複數個點111之寬度從端部區域52到可視覺確認區域51逐漸變小之方式形成,結果可漸變狀地配置複數個點111。將複數個點111漸變狀地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端部的交界附近,藉此可使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尤其是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104)難以被視覺確認。為了發揮如此功效,對應於本發明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的定義,「可視覺確認區域51端部的交界附近」中的「附近」其概念不僅是使用者從正面觀看液晶顯示器時配置於其視野內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亦包括使用者從斜面觀看液晶顯示器時可視覺確認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
複數個點111分別由著色部109、以及圍住著色部109之光透過部110構成。複數個點111之尺寸例如為越離開端部區域52越小。
圖6為示意性顯示構成本實施形態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的複數個點111的俯視圖一例。如圖6所示,複數個點111中,著色部109為由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構成。複數個點111中,著色部109係規定為外包複數個著色顆粒112凝聚存在區域的圓(著色部109中的著色顆粒112間存在有透明印墨113,但本發明中將如此複數個著色顆粒112集合或凝聚而被觀察到的區域定義為包含於「著色部」。)。較佳為,複數個點111可由形成著色部109之複數個著色顆粒112、以及圍住複數個著色顆粒112之集合體(凝聚體)且形成光透過部110之透明印墨113而構成。又,本發明中「透明印墨」並非所謂液體印墨,而是以熱硬化性、熱塑性樹脂等材料且具有透過光的性質之固體材料。
本實施形態中,以複數個點111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前述複數個點111係著色部109、以及圍住著色部109之光透過性部110所構成,藉此可得以下功效。
亦即,形成於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複數個點111之著色部109會吸收光源26的漏光或熱點所造成極端強度的光,故可使從光源26射入光的進光部附近之可視覺確認區域51的輝度均勻化、穩定化。
又,形成於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複數個點111之輪廓(外形)係藉由光透過部110而規定,光透過部110本身難以被視覺確認。又,藉由光透過部110圍住著色部109,故著色部109之尺寸小於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外形尺寸以及所形成複數個點111之寬度。因此可充分減少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外形尺寸以及所形成複數個點111之寬度,藉此可使著色部109維持難以被視覺確認之尺寸。因此,即使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全部或一部分配置於液晶顯示裝置50之可視覺確認區域51,設置有複數個點111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整體難以被視覺確認,故可防止液晶顯示裝置50之視覺確認性的降低,前述複數個點111係由光透過部110以及著色部109所構成。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使減少液晶顯示裝置50之顯示器面50a之框緣時,可一邊抑制漏光或熱點的影響,且一邊防止視覺確認性的降低。藉此可在不改變液晶顯示裝置50本身尺寸下減少顯示器面50a之框緣(端部區域52),藉此可增加可視覺確認區域51,亦即可增加顯示畫面區域。因此,本發明可利用於顯示器面50a之框緣寬度(從顯示器面50a端部到可視覺確認區域51端部的距離)較小(例如10mm以下,較佳為5mm以下,更佳為2mm以下,又更佳為0.5mm以下,最佳為無框緣)之液晶顯示裝置。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著色部109是指吸收光源26的漏光或因熱點所造成極端強度的光之部位。更具體而言,例如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著色部109時,是作為由光學顯微鏡之反射鏡或光源燈的光難以透過的區域(著色區域(像))而被觀察的部位。著色部109可著色「著色部」整體、或可形成作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參照圖6)的集合體。著色部109形成作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的集合體時,由於液晶顯示裝置50之使用者來看難以觀察到大的點,因此前述使用者難以視覺確認,故較佳。又,著色部109若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則藉由存在各著色顆粒112,而易獲得與其他構件的黏著防止功效。
著色部109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集合所形成時,複數個著色顆粒112相較於在複數個點111內均勻存在,較佳為凝聚存在。其理由如下:藉由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成為凝聚體之尺寸優勢,相較於各個著色顆粒112分散的情形,容易吸收光源26的漏光或熱點所造成極端強度的光,另一方面,即使成為凝聚體也會保持各個顆粒112之狀態,藉此可維持難以視覺確認性。再者,本說明書中「凝聚」是指微顆粒彼此密著的情形以及微顆粒彼此接近的情形兩者。微顆粒間彼此施加作用力,該性質稱為凝聚性,凡得瓦力、靜電力、液橋力等相互作用而展現凝聚力。
著色部109(著色顆粒112)之材質只要可吸收光則無特別限定,例如亦可使用胺甲酸乙酯、二氧化矽、丙烯、耐綸等所構成之著色珠(黑珠、紅珠、藍珠、白珠等、或複數色著色珠混合而成)。或著色顆粒112亦可使用鋁、碳、氧化鈦、氧化鐵等無機微顆粒。
又,如上所述,光透過部110係圍住難以視覺確認尺寸之著色部109的區域,為了使光透過部110本身難以被視覺確認,較佳為相對於光源26的光為透明。具體而言,在例如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輝度均勻化區域104時,光透過部110為可觀察到光通過的區域(亦即,光透過部110並不一定為100%透過光的區域、部分),前述光係來自光學顯微鏡之反射鏡或光源燈。又,光透過部110亦可使用如前述之透明印墨113。此時,例如以數位顯微鏡以透過光模式、輝度模式觀測時,看到的光透過部110為白色,另一方面,看到的著色部為黑色。
光透過部110是指以光透過率比著色部109高之構件所構成的區域,著色部109使用隱蔽度高之黑色材料時,可使用光透過率比著色部109高之透明印墨、白色印墨、灰色印墨等。
光透過部110使用透明印墨113時,其材質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丙烯酸系、聚酯、乙烯系、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矽、纖維素、環氧系、苯酚等。
可藉由印刷而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中的複數個點111。具體而言,將構成複數個點111之著色顆粒112分散於紫外線硬化型樹脂、或需要熱的樹脂、或使用熱會促進硬化之樹脂中,而製作印墨並印刷,為紫外線硬化型樹脂時係照射紫外線,為需要熱的樹脂時係吹以熱風,為使用熱會促進硬化之樹脂時係以常溫乾燥或熱風乾燥,藉此能硬化形成複數個點111。印刷方法可舉出例如包括於類比印刷分類之網版印刷(孔版印刷)、凹板印刷(凹版印刷)、柔版印刷或活版印刷(凸版印刷)、膠印印刷(平版印刷)等;包括於數位印刷分類之噴墨方式、雷射方式等,或組合類比、數位兩印刷方式之混成印刷等。又,亦可使用製版所使用之正片製作機(輸出機等)。又,可於以上各種印刷方法組合與印刷基材表面處理相關的技術,藉此提高印刷精度。
又,本實施形態中,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形態只要可達成本發明目的,則無特別限制,亦可使用如以下形態。
(1)[例如如前述圖5所示,在光學片(本實施形態中擴散片20)中,於液晶顯示裝置50之光源26附近作為輝度均勻化區域104而印刷形成複數個點111之形態] 圖5所示形態中,複數個點111之尺寸隨著離開端部區域52而變小,相對於此,例如如圖7所顯示的形態,可固定複數個點111之尺寸,並使複數個點111之配置密度(每單位面積的個數)隨著離開端部區域52而變小。將複數個點111漸變狀地配置於端部區域52與可視覺確認區域51的交界附近,使配置於端部區域52之複數個點111之尺寸或密度大於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複數個點111之尺寸或密度,藉此可確實吸收光源26的漏光或熱點的影響較大之端部區域52中的剩餘光,且可提高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複數個點111之難以視覺確認性。 再者,漸變狀地配置複數個點111時,可一邊使用AM(Amplitude Modulation;調幅)改變點徑一邊規則地配置,也可一邊使用FM(Frequency Modulation;調頻)保持點徑一邊隨機配置。 又,可固定複數個點111之尺寸並隨機改變複數個點111之高度。如此一來,藉由相對高的複數個點111而能容易防止與第一稜鏡片31(參照圖3)的黏著。
(2)[例如如圖8所示,在擴散片20中的光源26之最近處帶狀印刷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a,並且與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a鄰接印刷形成複數個點111而作為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之形態] 圖8所顯示的形態中,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a配置於端部區域52,形成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之複數個點111係從端部區域52到可視覺確認區域51漸變狀地配置。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a亦可使用與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相異之材質,並藉由全面印刷而形成。圖8所顯示的形態中,構成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之複數個點111之尺寸隨著離開端部區域52而變小,相對於此,亦可固定複數個點111之尺寸並使複數個點111之配置密度隨著離開端部區域52而變小。
(3)[例如如圖9、圖11、圖12所示,在擴散片20中的光源26附近帶狀或格狀印刷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形態] 圖9所顯示的形態中,在擴散片20中,與配置光源26之端邊20a平行地從靠近前述端邊20a起依序形成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c、104d、104e。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c、104d、104e之寬度係隨著離開端邊20a而變小。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d、104e係如圖10所示,亦可藉由配列複數個格狀之點111A而構成。在此,各點111A係由著色部109、以及圍住著色部109之光透過部110所構成,藉此,如前所述,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d、104e難以被視覺確認。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c亦可使用與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d、104e相異之材質,並藉由全面印刷而形成。同樣地,即使是圖11、圖12所顯示的形態,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中的至少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部分係與圖10所示情形同樣地亦可藉由配列複數個格狀之點111A而構成。 除了圖9、圖11、圖12所顯示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以外,雖予以省略了圖示,但例如具有長度或寬度隨機之帶狀部分或格狀部分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以及具有相對於擴散片20各邊在斜方向延伸之帶狀部分或格狀部分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等也適用。
(4)[例如圖13、圖14所顯示之與前述(1)至(3)相異之形態] 圖13所顯示的形態中,由相對尺寸大之點111B、以及配置於點111B周圍且相對尺寸小之點111C而構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點111B、111C之配置密度係隨著離開端部區域52而變小。點111B、111C亦可使用互相相異之材質,並分別印刷形成。 圖14所顯示的形態中,由複數個籤狀小區域104f構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籤狀小區域104f之配置密度係隨著離開端部區域52而變小。亦可以使相鄰籤狀小區域104f之方向不同。 除了圖13、圖14所示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以外,雖省略圖示,但例如印刷形成為放射狀或鋸齒形狀的輝度均勻化區域104等也適用。
不限於以上說明各種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形態,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中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部分之最大尺寸可設定為60μm以下,較佳為50μm以下,更佳為40μm以下。如此一來,比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尺寸更小,亦即比光透過部110之尺寸更小的著色部109係難以被視覺確認。
又,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中配置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之部分含有互相分離之複數個著色部109時,亦可使前述各著色部109彼此間的距離大於前述各著色部109之尺寸、寬度(著色部109尺寸相異時,為最小著色部109之尺寸)。藉此,即使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形狀複雜時,可避免著色部109彼此接近所造成著色部109被視覺確認的情況。
再者,本說明書中,例如如圖6所顯示的複數個點111,著色部109由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所構成時,著色部109是指光透過部110(圖6所顯示的複數個點111中的透明印墨113)內分布有著色顆粒112之區域。又,著色部109之寬度是指從上觀察形成有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之光學片(本實施形態中為擴散片20)表面時(以下稱為「正面觀察時」),分布於光透過部110內之著色顆粒112間的距離中的最大長度。又,著色部109之面積(圖6中為設置於著色顆粒112之外包圓的面積)是指(正面觀察時)存在於光透過部110內之著色顆粒112的總面積。
圖15為以光學顯微鏡正面觀察複數個點111所得的影像,前述複數個點111具有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所構成之著色部109、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109且為透明印墨113所構成之光透過部110。再者,圖15所示影像係藉由keyence股份有限公司製數位顯微鏡(VHX-6000(控制器)、VHX-6100/6020(相機單元)、VHX-ZST(高解析度變焦透鏡)),以倍率2000倍、拍攝解析度1600×1200像素進行透過測量而得。
圖15所顯示的假想圓(外包圓)114之直徑相當於著色部109之寬度(著色顆粒112間的距離中的最大長度)。例如亦可以目視圖15所示影像,而決定著色顆粒112間的距離中的最大長度。又,使用圖15所示影像,根據著色部109之輝度與著色部109周圍之光透過部110之輝度的差,而分出著色部109以及光透過部110的各區域,藉此可測量著色部109之面積。同樣地,使用圖15所顯示的影像,根據著色顆粒112之輝度與著色顆粒112周圍之光透過部110之輝度的差,而分出著色顆粒112區域以及光透過部110區域,藉此可測量各個著色顆粒112之尺寸(若著色顆粒112為大致球形則為直徑)。
根據以上說明的定義以及測量方法,著色部109之寬度通常為3μm以上,較佳為5μm以上,更佳為10μm以上,另一方面,通常為100μm以下,較佳為80μm以下,更佳為50μm以下,又更佳為40μm以下。如此一來,可抑制漏光或熱點的影響,並可抑制著色部109被視覺確認。
又,著色部109之面積通常為5μm2 以上,較佳為10μm2 以上,更佳為20μm2 以上,又更佳為30μm2 以上,特佳為40μm2 以上,最佳為50μm2 以上,另一方面,通常為2000μm2 以下,較佳為1500μm2 以下,更佳為1300μm2 以下。如此一來,可抑制漏光或熱點的影響,並可抑制著色部109被視覺確認。
又,著色顆粒112之尺寸(平均)係選擇十個著色顆粒112,並測量各顆粒寬度最大的部分所得的平均值,通常為0.5μm以上,較佳為1μm以上,更佳為3μm以上,另一方面通常為10μm以下,較佳為8μm以下。各個著色顆粒112若小於前述範圍,則著色顆粒112會分散於光透過部110(透明印墨113)內,因著色部109的寬度變寬,故容易視覺確認。另一方面,各個著色顆粒112若大於前述範圍,則易產生印刷不均勻。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光透過部110是指設置於光學片上之光透過層之配置區域,於前述配置區域內含有著色部109。在此,以複數個點111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時,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之面積(包括著色顆粒112分佈區域之著色部109的面積)說的是以下面積:在以光學顯微鏡正面觀察時所得影像中,視覺確認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與設置有前述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之面的交界,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為大致圓形時,指定圓周上的任意三點,藉此得到中心點以及直徑已確定的外包圓(假想圓),且用前述外包圓(假想圓)計算得到的面積。又,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為如點111A(參照圖10)之多邊形或不定形時,為將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之輪廓以多邊形近似計算的面積。
圖16顯示在圖15所顯示影像中使用假想圓(外包圓)115表示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藉由計算假想圓(外包圓)115之面積,而得到圖15所顯示之光透過部110(複數個點111)之面積(包括著色部109之面積)。又,能以假想圓(外包圓)115之直徑為光透過部110之尺寸,亦即複數個點111之尺寸。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光透過部110為透明印墨113所構成且著色部109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所構成時,複數個著色顆粒112相對於透明印墨113之摻配量通常可設定為30質量%以下,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下。如此一來,容易獲得以下構造:以透明印墨113所構成之光透過部110圍住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所構成之著色部109。
又,本實施形態中,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具有由複數個點111構成之區域時,較佳為在每一個點111具有前述著色部109以及光透過部110。如此一來,複數個點111之輪廓(外形)係藉由光透過部110而規定,但光透過部110本身難以被視覺確認。又,由於光透過部110圍住著色部109,故著色部109之尺寸小於複數個點111之外形尺寸。因此,藉由使複數個點111之外形尺寸充分減少,著色部109能具有難以被視覺確認之尺寸。因此,由光透過部110以及著色部109所構成之複數個點111難以被視覺確認,因此,由複數個點111構成輝度均勻化區域104整體難以被視覺確認,故可防止液晶顯示裝置之視覺確認性的降低。
又,此時之著色部109亦可著色「著色部109」整體,但較佳為如前述形成作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的集合體。又,「著色部109」為複數個著色顆粒112所形成時,前述複數個著色顆粒112較佳為凝聚存在。具體而言,由顯示器面50a側觀察一個點111時,例如如圖6所示,若以光透過部110甜甜圈狀地圍住著色部109(複數個著色顆粒112之凝聚體)之方式而構成複數個點111,則可提高著色部109對光源26的漏光或熱點所造成極端強度的光之吸收性,並可維持複數個點111之難以視覺確認性。
又,本實施形態中,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具有由複數個點111構成之區域時,各點111中,著色部109之面積相對於前述複數個點111(亦即包括構成複數個點111之光透過部110。)之整體面積之比率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又更佳為30%以下,特佳為25%以下,最佳為20%以下。亦即,若複數個點111之形狀(光透過部110之形狀)與著色部109之形狀(正面觀察時)皆為大致圓形,則著色部109之直徑相對於複數個點111之直徑(光透過部110之直徑)之比率較佳為70%以下,較佳為63%以下,又更佳為55%以下,特佳為50%以下,最佳為45%以下。如此一來,各點111中,著色部109充分變小,故各點111之著色部109難以被視覺確認,故即使於可視覺確認區域51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也難以被視覺確認。
[實施例]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實施例之擴散片以及背光單元。圖17為實施例1之擴散片的俯視圖,圖18為放大顯示圖17所示擴散片之虛線區域的俯視圖,圖19為實施例1之擴散片的剖視圖,圖20以及圖21分別為實施例1、2之背光單元的剖視圖。
如圖17至圖19所示,在實施例1之擴散片200中的光源側的一邊附近表面上,形成有片中央側之印刷部201、以及片邊緣側之帶部202。在此,擴散片200之長邊尺寸a例如為150mm,短邊尺寸b例如為70mm。光源220(參照圖20)設置於短邊側。印刷部201為前述本發明的輝度均勻化區域。帶部202為具有下層之白帶部202a以及上層之黑帶部202b的積層構造,帶部202之厚度比印刷部201更厚。印刷部201之寬度c例如為0.6mm,帶部202之寬度d例如為0.8mm。
再者,擴散片200之形狀、尺寸等、有無印刷部201、印刷面、印刷處、印刷圖案、印刷寬度等、有無帶部202、帶規格、帶寬度等係因搭載擴散片200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機種而異。
如圖20所示,實施例1之背光單元300A係具備:前述擴散片200(含有印刷部201以及帶部202)、設置於擴散片200背面下側之導光膜210、設置於導光膜210一側面之例如LED等光源220、設置於導光膜210背面下側之反射片230、設置於除了帶部202以外的擴散片200表面上側之稜鏡片240、以及載置以上各構成要件之框250。在稜鏡片240之光源220側的一邊附近表面上、以及帶部202表面上,設置有黑帶部241。黑帶部241比印刷部201長出距離e(例如0.05mm),且往擴散片200之中央側延伸。
又,組裝有圖20所顯示之背光單元300A之液晶顯示裝置(參照圖1、圖2)之表框比黑帶部241長出距離f(例如0.5mm),且往擴散片200之中央側延伸。另一方面,若考慮斜視,則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之可視覺確認區域可與印刷部201中的擴散片200之中央側端部重疊。亦即,若考慮斜視,印刷部201(作為輝度均勻化區域發揮功能)一部分可設置於使用者可視覺確認之區域(可視覺確認區域)。
再者,圖21所顯示的實施例2之背光單元300B與前述背光單元300A的相異點為:圖17至圖19所示印刷部201之寬度c較大,例如為1.75mm,比表框長出距離g(例如0.6mm),並往擴散片200之中央側延伸。
以下參照圖22說明使用圖20以及圖21所顯示之背光單元300A以及300B(以下合稱為背光單元300)進行輝度測量。
如圖22所示,以測量對象即背光單元300(稜鏡片240)表面中的黑帶部241所覆蓋區域為遮光部,此外為發光面,以沿著背光單元300長邊方向由光源220側起為X軸,以沿著與X軸正交方向,亦即背光單元300短邊方向為Y軸。並且,以遮光部與發光面的交界,亦即發光面端部(無遮光部時或遮光部不與發光面鄰接時,亦為發光面端部)為X軸0mm處,亦即原點,將前述0mm處到X軸(光源220之相反側方向)30mm處設定為輝度測量區域。在此,X軸30mm處為不受熱點影響的位置。如上述設定之輝度測量區域之尺寸為X方向30mm×Y方向72.368mm(=2171.04mm2)。又,每次輝度測量,係以尺寸為X方向0.29mm×Y方向0.29mm(=約0.0841mm2)的輝度測量單位區域為對象。
又,本輝度測量中,為了消去測量誤差的影響,故使用修正比率而修正全測量輝度,前述修正比率為將在X軸30mm處(不受熱點影響的位置)最靠近背光單元300之框250的位置(測量誤差影響較少的位置)的輝度修正為7100燭光(Candela)時的修正比率。又,在前述輝度測量區域內設定了三條連續輝度測量線,前述連續輝度測量線係連續測量從X軸0mm處到30mm處的輝度。一條連續輝度測量線包括30mm的輝度測量單位區域(約0.0841mm2),亦即約103個(=30mm/0.29mm)輝度測量單位區域。由於熱點的強度或範圍會因每個背光單元300而有個體差,故對每個測量對象即背光單元300分別設定了三條連續輝度測量線。三條連續輝度測量線所得之輝度測量值,係取相同X軸處的3個測量值之平均,以X軸30mm處的輝度為穩定輝度,計算輝度測量值(平均值)中的最高輝度或最低輝度與穩定輝度的最大輝度差相對於穩定輝度之比率。若輝度差為±10%內,則判斷為可隱蔽熱點。例如按以下所述方法設定三條連續輝度測量線。在以X軸原點起0.3mm至0.6mm範圍內沿Y軸測得複數個輝度點,並從複數個輝度點中取出三個輝度點,即Y軸方向上的兩個最高輝度點,Y軸方向之一個全輝度平均輝度點,經由前述三個輝度點朝著X軸方向畫線,所畫出之線即為連續輝度測量線(測量前述三條連續輝度測量線於X軸方向之連續輝度)。
再者,本輝度測量中,測量器使用HI-LAND有限公司之二次元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元件)色彩輝度測量裝置(RISA-COLOR/ONE),電源使用TEXIO TECHNOLOGY股份有限公司之直流穩定化電源(TEXIO PAR-A series PAR36-3A)。CCD相機側的測量器設定例如為亮度設定為4,焦距設定為20,焦點設定為1,高度(從CCD相機到測量物的距離)設定為1m,軟體側的測量器設定例如為亮度設定為1/10000。又,電源設定為電壓為14.30V,電流為0.040A。
表1以及圖23顯示作為實施例1以及2之印刷部201而分別設置如圖24以及圖25所顯示之輝度均勻化區域104(含有帶狀之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a(較窄的全面塗滿)、以及複數個點111所構成之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高精細點))時的熱點隱蔽功效。圖24以及圖25中,複數個點111之尺寸皆為大致均勻,但圖24所顯示之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中,複數個點111的配置密度亦為大致均勻,相對於此,圖25所顯示之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中,複數個點111的配置密度係隨著離開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104a而變小。又,複數個點111係由形成著色顆粒112之黑珠、以及形成光透過部110之透明印墨113所構成。又,複數個點111之尺寸為40μm左右,著色顆粒112(黑珠)之粒徑(平均)為7μm左右,著色顆粒112(黑珠)相對於透明印墨113之摻配量係設定為相對於透明印墨113的100質量%而著色顆粒112(黑珠)為10質量%左右。再者,為了比較,用黑色印墨(比較例1)以及灰色印墨(比較例2)作為印刷部201(尺寸與實施例1相同)印刷出圖24所顯示之形態(較窄的全面塗滿+高精細點),將此形態下的結果一起示於表1以及圖23。以汽缸式網版印刷機印刷印刷部201。
[表1]
印刷色 印刷圖案 熱點隱蔽功效 印刷 視覺確認性
最高輝度或最低輝度 穩定輝度 輝度差           判定
(cd) (cd) (%)  
黑色印墨 全面塗滿 (表框內) 5552 7702 -28 × ×
灰色印墨 較窄的全面塗滿+高精細點(表框內) 9827 8197 17 × ×
透明印墨+黑珠(實施例1) 較窄的全面塗滿+高精細點(表框內) 8360 7714 8
透明印墨+黑珠(實施例2) 較窄的全面塗滿+高精細點(到表框外) 8037 7710 4
如表1所示,實施例1(圖20所示背光單元300A)之輝度差為8%,可得良好熱點隱蔽功效,實施例2(圖21所示背光單元300B)之輝度差為4%,可得更良好熱點隱蔽功效。但比較例1、2之輝度差分別為-28%、17%,為較大值,熱點隱蔽功效不充分。又,如圖23所示,實施例1、2之任一者皆在輝度測量區域整體穩定獲得幾乎均勻的輝度,相對於此,比較例1中,光源220附近的輝度小於穩定輝度,比較例2中,光源220附近的輝度大於穩定輝度,任一比較例中輝度皆為不均勻、不穩定。
再者,表1還顯示從背光單元300表面(稜鏡片240表面)側觀看印刷部201時的視覺確認性(印刷視覺確認性)。在此,以觀察者視覺確認到印刷部201時為×,未視覺確認到時為○。又,視覺確認性的確認是在點亮背光單元300狀態下進行。如表1所示,實施例1、2之印刷視覺確認性皆為○,但比較例1、2皆為×。
表2顯示設置前述圖24所顯示輝度均勻化區域104作為實施例1之印刷部201時,一邊改變著色部109之面積相對於複數個點111之整體面積之比率,一邊進行視覺確認性評價的結果。表2中,以觀察者視覺確認到印刷部201時為×,未視覺確認到時為○。又,視覺確認性之確認是在點亮背光單元300狀態下進行。
[表2]
印刷圖案 點密度(印刷圖案內的點占有率) 著色部面積率 (點面積比)
5% 10% 20% 30%           35%
著色顆粒的摻配量 (質量%) 5% 5%
8% 10%
10% × × × 20%
17% × × × 30%
32% × × × × 40%
45% × × × × 50%
50%
具體而言,首先,準備相對於透明印墨113之100質量%分別摻配著色顆粒112(黑珠)5質量%左右、8質量%左右、10質量%左右、17質量%左右、32質量%左右、45質量%左右、50質量%左右之複數個印刷原料。並且,以配置點密度(印刷部201中配置有高精細點(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104b)區域中的複數個點111之面積占有率)分別為5%、10%、20%、30%、35%之方式,將前述各印刷原料以汽缸式網版印刷機印刷,並形成印刷部201。在此,各點111之直徑設定為約40μm。
從藉由各印刷原料所形成之印刷部201中任意選擇二十個點111,將著色部109之面積相對於各點111之整體面積之比率取平均,而得以下結果,著色顆粒112之摻配量為5質量%左右時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5%,著色顆粒112之摻配量為8質量%左右時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10%,著色顆粒112之摻配量為10質量%左右時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20%,著色顆粒112之摻配量為17質量%左右時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30%,著色顆粒112之摻配量為32質量%左右時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40%,著色顆粒112之摻配量為45質量%左右時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50%。再者,著色顆粒112摻配量為50質量%左右之印刷原料其黏度過高,無法形成複數個點111。
如表2所示,從背光單元300表面(稜鏡片240表面)側觀看印刷部201時的視覺確認性(印刷視覺確認性)在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5%以及約10%中,在點密度5~35%皆為○。又,在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20%以及約30%中,在點密度5%以及10%時,視覺確認性為○,在點密度20%以上時,視覺確認性為×。又,在著色部109之面積比率為約40%以及約50%中,在點密度5%時,視覺確認性為○,在點密度10%以上時,視覺確認性為×。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不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可在發明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亦即,前述實施形態之說明僅為本質上的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其適用物或其用途。
例如本實施形態(包括實施例。以下相同。)中雖以側入光型背光單元為對象,但可以直下型背光單元為對象。在直下型背光單元中,以位於線狀光源上方之方式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即可。
又,本實施形態中,以側光型背光單元為對象並在擴散片之光源側之一邊附近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但可在擴散片四邊附近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擴散片表面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但可在擴散片背面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又,亦可在擴散片以外之光學片,例如稜鏡片背面設置輝度均勻化區域。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漸變印刷形成輝度均勻化區域之複數個點時改變點的尺寸或配置密度,但也可改變構成點之著色部(著色顆粒)或光透過部(透明印墨)之組成或摻配量。
1:TFT基板 2:CF基板 3:液晶層 5:液晶顯示面板 6:第一偏光板7 7:第二偏光板7 20:擴散片 20a:端邊 25:導光板 26:光源 28:反射片 31:第一稜鏡片 32:第二稜鏡片 40:背光單元 50:液晶顯示裝置 50a:顯示器面 51:可視覺確認區域 52:端部區域 101:基材層 102:光擴散層 103:黏著防止層 104:輝度均勻化區域 104a:第一輝度均勻化區域 104b:第二輝度均勻化區域 104c,104d,104e:帶狀輝度均勻化區域 104f:籤狀小區域 105,107:黏合劑 106,108:珠 109:著色部 110:光透過部 111:複數個點 111A,111B,111C:點 112:著色顆粒 113:透明印墨 114、115:假想圓 200:擴散片 201:印刷部 202:帶部 202a:白帶部 202b:黑帶部 210:導光膜 220:光源 230:反射片 240:稜鏡片 241:黑帶部 250:框 300,300A,300B:背光單元 a:長邊尺寸 b:短邊尺寸 c,d,W1,W2:寬度 e,f,g:距離
[圖1]係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的剖視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的俯視圖。 [圖3]係實施形態之背光單元的剖視圖。 [圖4]係實施形態之光學片的剖視圖。 [圖5]係實施形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6]係示意顯示構成實施形態之光學片的輝度均勻化區域的點的俯視圖。 [圖7]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8]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9]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10]係放大示意顯示變形例之光學片的輝度均勻化區域的俯視圖。 [圖11]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12]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13]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14]係變形例之光學片的俯視圖。 [圖15]係顯示測量點的著色部的尺寸的方法,前述點係構成實施形態之光學片的輝度均勻化區域。 [圖16]係顯示測量點(光透過部)的尺寸的方法,前述點係構成實施形態之光學片的輝度均勻化區域。 [圖17]係實施例1之擴散片的俯視圖。 [圖18]係放大顯示實施例1之擴散片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9]係實施例1之擴散片的剖視圖。 [圖20]係實施例1之背光單元的剖視圖。 [圖21]係實施例2之背光單元的剖視圖。 [圖22]係顯示使用實施例1、2之背光單元的輝度測量方法的圖。 [圖23]係顯示實施例1、2之熱點隱蔽功效的圖。 [圖24]係顯示實施例1的輝度均勻化區域的俯視圖。 [圖25]係顯示實施例2的輝度均勻化區域的俯視圖。
20:擴散片
51:可視覺確認區域
52:端部區域
101:基材層
102:光擴散層
103:黏著防止層
104:輝度均勻化區域
105,107:黏合劑
106,108:珠
109:著色部
110:光透過部

Claims (14)

  1. 一種光學片,係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係從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器面端部到前述顯示器面中的可視覺確認區域端部的距離為10mm以下;在前述光學片之一面形成有輝度均勻化區域,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用於使前述可視覺確認區域的輝度均勻化;在前述光學片組裝於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之狀態下,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之全部或一部分至少配置於前述可視覺確認區域;配置於前述可視覺確認區域之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具有著色部以及圍住前述著色部之光透過部;前述著色部係由吸收光之材質所構成。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著色部係由複數個著色顆粒構成。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光透過部為透明印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配置於前述可視覺確認區域之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由複數個點形成,前述複數個點分別具有前述著色部以及前述光透過部。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各個前述複數個點中,前述著色部之面積相對於前述點之整體面積之比率為50%以下。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比率為30%以下;前述複數個點之面積占有率為10%以下。
  7.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複數個點係漸變 狀地配置於前述可視覺確認區域端部的交界附近。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著色部之寬度為10μm以上至40μm以下。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著色部之面積為50μm2以上至1300μm2以下。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配置於前述可視覺確認區域之前述輝度均勻化區域係含有複數個前述著色部,前述著色部彼此間的距離大於前述著色部之寬度。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光學片,其中前述著色部係由黑色材料所構成。
  12. 一種背光單元,係組裝於前述液晶顯示裝置,並將從光源所發出的光導引至前述顯示器面,且具備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光學片。
  13.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係具備請求項12所記載之背光單元以及液晶顯示面板。
  14. 一種資訊機器,係具備請求項13所記載之液晶顯示裝置。
TW108136476A 2018-10-09 2019-10-09 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TWI710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1276 2018-10-09
JP2018-191276 2018-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6141A TW202026141A (zh) 2020-07-16
TWI710467B true TWI710467B (zh) 2020-11-21

Family

ID=70052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6476A TWI710467B (zh) 2018-10-09 2019-10-09 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1507B2 (zh)
JP (2) JP2020060759A (zh)
KR (1) KR102253605B1 (zh)
CN (1) CN111025745B (zh)
TW (1) TWI7104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327741U (zh) 2018-10-26 2019-08-30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
KR102658562B1 (ko) * 2019-05-13 2024-04-17 볼타 차징, 엘엘씨 관절형 패널을 갖는 충전 스테이션
WO2023210614A1 (ja) * 2022-04-28 2023-11-02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16594226A (zh) * 2023-06-05 2023-08-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7615A (ja) * 2000-04-12 2001-10-26 Keiwa Inc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0919A (ja) * 1996-12-06 1998-06-26 Alps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638061B2 (ja) 2001-01-19 2011-02-23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この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光学シート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EP1501194B1 (en) * 2002-04-17 2012-03-1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a dry particle display device
JP4544908B2 (ja) * 2004-05-28 2010-09-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24307B1 (ko) * 2005-02-23 2006-09-19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용 저반사율의 휘도 향상 다층 광학필름 및 이를이용한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JP2010128430A (ja) * 2008-12-01 2010-06-10 Oji Paper Co Ltd 光学シート、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照明装置、投影装置、看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437652B2 (ja) * 2009-01-30 2014-03-12 恵和株式会社 導光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110052071A (ko) * 2009-11-12 2011-05-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WO2011068212A1 (ja) * 2009-12-03 2013-04-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ロール、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ロール、光学シート、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11070777A1 (ja) * 2009-12-11 2011-06-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スクリーン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651927B1 (ko) * 2010-03-15 2016-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모듈
JP2013012422A (ja) * 2011-06-30 2013-01-17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5539429B2 (ja) * 2012-03-19 2014-07-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着色感光性組成物、カラーフィルタ、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353701B (zh) * 2013-07-22 2015-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制作方法及显示方法
WO2015163911A1 (en) * 2014-04-25 2015-10-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Aligned particle coating
CN104035242A (zh) * 2014-06-13 2014-09-10 东莞通华液晶有限公司 防漏光高对比度的液晶显示结构及其显示方法
CN204229086U (zh) * 2014-12-02 2015-03-25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6696467U (zh) * 2017-05-24 2017-12-01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结构、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07608121B (zh) * 2017-10-13 2020-1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反射式显示面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7615A (ja) * 2000-04-12 2001-10-26 Keiwa Inc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10213A1 (en) 2020-04-09
KR102253605B1 (ko) 2021-05-18
CN111025745B (zh) 2023-02-24
CN111025745A (zh) 2020-04-17
JP2020060759A (ja) 2020-04-16
US10921507B2 (en) 2021-02-16
KR20200040681A (ko) 2020-04-20
TW202026141A (zh) 2020-07-16
JP2024015142A (ja)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0467B (zh) 光學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以及資訊機器
JP6683872B1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TWI402576B (zh) 背光單元及具有該背光單元之液晶顯示模組
KR101712689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543974B2 (en) Light redirecting film having variable thickness
US8016450B2 (en)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110205734A1 (en) Optical sheet stack body,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199741A1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US7722240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display device
KR102257200B1 (ko) 프리즘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236710B1 (ko)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JP7037624B2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JPH09197106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3099708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22259890A1 (ja) 光拡散シート、光拡散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23210614A1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JP7506640B2 (ja)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22049869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66568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JP2022189735A (ja) 光拡散シート、光拡散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23164344A (ja)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KR20240043811A (ko) 광학 시트 적층체, 백라이트 유닛, 액정표시장치, 정보기기, 및 광학 시트 적층체의 제조방법
KR20230132875A (ko) 광확산 시트, 백라이트 유닛,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정보기기
JP5141544B2 (ja) 光拡散板、光学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TW201326984A (zh) 燈管裝置及使用其之液晶顯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