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6427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6427B
TWI706427B TW108124125A TW108124125A TWI706427B TW I706427 B TWI706427 B TW I706427B TW 108124125 A TW108124125 A TW 108124125A TW 108124125 A TW108124125 A TW 108124125A TW I706427 B TWI706427 B TW I7064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haft
limiting
groove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8275A (zh
Inventor
趙令溪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64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642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8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275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及相對於一旋轉軸向相互樞接且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間之二支架,該鍵帽能經由該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按鍵結構利用額外的結構交互作用以增加構件作動的穩定度。例如,該鍵帽與該二支架上可設置限位結構,其結構干涉間隙之和維持於一預定範圍,可使該二支架相對作動平順且能避免過度磨損。又例如,其中一支架上可設置一抵靠結構,其能選擇性地與該底座產生結構干涉,以限制該鍵帽之最高位置。前述結構配置均有利於該按鍵結構作動穩定。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關於一種機械式按鍵結構,尤指一種其鍵帽透過二支架支撐、作動之機械式按鍵結構。
機械式按鍵結構具有多個相互連接且相對作動的構件,為使各構件作動平順,各構件間原則上均留有相當間隙以避免於作動時產生結構干涉或過度摩擦。於傳統具有剪刀腳支架之按鍵結構中,其鍵帽經由該剪刀腳支架以能相對於其底板上下移動。鍵帽與剪刀腳支架通常是透過連接結構連接,但為使該剪刀腳支架能作動順利(例如其支架相對於該底板及該鍵帽轉動)及方便組裝,連接結構連接的強度通常不強,且會帶有間隙。然而,過大的間隙易使鍵帽於按鍵結構作動時有晃動的現象,影響使用者按壓鍵帽的手感。此外,前述間隙也會影響按鍵結構的高度(或謂鍵帽的最高位置)的穩定性,例如鍵帽可相對於剪刀腳支架產生晃動,使得鍵帽於未被按壓時的垂直位置會變動。當按鍵結構尺寸較小時,前述鬆動造成鍵帽的垂直位置變動相對於按鍵結構的整體高度(或鍵帽上下運動的行程)所佔比例增加,使得使用者操作此按鍵結構的經驗不佳,例如按壓鍵帽的反饋力不穩定、按壓行程不穩定等。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利用額外的結構交互作用以增加構件作動的穩定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一抵靠結構。該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並包含一限位部。該 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並與該第一支架樞接,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抵靠結構相對於該限位部設置於該第一支架及/或該第二支架上,其中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抵靠結構抵靠該限位部。藉此,透過該限位部與該抵靠結構間之結構交互作用,可使該鍵帽的按壓行程固定,亦可使該鍵帽於未被按壓時的最高位置固定,不會有晃動的現像。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鍵帽包含一第一限位突部及一第二限位突部。該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該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表面限位結構,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相對於該第一限位突部設置,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與該第一限位突部間具有一第一間距。該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並與該第一支架樞接,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表面限位結構,該第二表面限位結構相對於該第二限位突部設置,該第二表面限位結構與該第二限位突部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第一間距與該第二間距之和實質上落於一預定範圍內。藉此,透過該第一及第二限位突部與該第一及第二表面限位結構間之結構交互作用,可使該鍵帽相對於該第一及第二支架之作動穩定。透過設計該第一間距及該第二間距(或該預定範圍),可使該鍵帽相對於該第一及第二支架之作動平順且可避免彼此間結構過度磨損,故能兼顧對該鍵帽之定位效果及避免結構過度磨損,進而有利於該按鍵結構作動穩定。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2、3、4:按鍵結構
10:鍵帽
102:帽體
104:第一支架連接部
106:第二支架連接部
108:第一限位突部
1082:第一突曲面
110:第二限位突部
1102:第二突曲面
12:底座
122:底板
1222:凸台
124、124'、124"、125:第一滑槽
124a:第一入口
126、126'、126"、127:第二滑槽
126a:第二入口
128、128':限位部
1282:第一限位面
1284:第二限位面
1286、1286':第一導引側面
1288、1288':第二導引側面
129、129':導引槽
129a:封閉端
130:環形件
130a、130b:限位突部
14:第一支架
14a:第一延伸方向
142:第一支架本體
142a:第一支架內側面
142b:轉角
1422:開槽
1422a:封閉端
144:第一鍵帽連接部
146:第一底座連接部
148、148':第一樞接部
1482:第一軸槽
1484:第一軸部
1486:第一分隔槽
1488:第一軸側牆
1490:第一槽側牆
1492:第一導引面
150、150':第三樞接部
1502:第三軸槽
1504:第三軸部
1506:第二分隔牆
1508:第三導引面
152:第一表面限位結構
154:第一突柱
155:突柱
156:突出結構
16:第二支架
16a:第二延伸方向
162:第二支架本體
162a:第二支架內側面
162b:轉角
1622:開槽
1622a:封閉端
164:第二鍵帽連接部
166:第二底座連接部
168、168':第二樞接部
1682:第二軸槽
1684:第二軸部
1686:第一分隔牆
1688:第二導引面
170、170':第四樞接部
1702:第四軸槽
1704:第四軸部
1706:第二分隔槽
1708:第二軸側牆
1710:第二槽側牆
1712:第四導引面
172:第二表面限位結構
174:第二突柱
175:突柱
176:突出結構
18:開關電路板
182:開關
20:彈性復位件
A1:旋轉軸向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圖3為圖2中第一支架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第二支架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鍵帽之示意圖。
圖6為圖1中按鍵結構沿線X-X之剖面圖。
圖7為圖6中按鍵結構於鍵帽按壓後之剖面圖。
圖8為圖1中按鍵結構之立體剖視圖。
圖9為圖8中圓圈A之放大圖。
圖10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剖面圖。
圖1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剖面圖。
圖12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圖13為圖12中按鍵結構之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8所示者相同。
圖14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圖15為圖14所示之按鍵結構之剖面圖。
圖16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圖17為圖16中按鍵結構移除鍵帽之示意圖。
圖18為圖17中按鍵結構處於被按壓狀態時且移除鍵帽之示意圖。
請參閱圖1及圖2。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1包含一鍵帽10、一底座12、一第一支架14、一第二支架16、一開關電路板18及一彈性復位件20。底座12設置於鍵帽10下方,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一旋轉軸向A1(以鏈線表示於圖2中)相互樞接且個別連接至鍵帽10與底座12之間,開關電路板18放置於底座12上,彈性復位件20對應開關電路板18之一開關182(以帶影線圓圈表示於 圖2中)放置開關電路板18上。鍵帽10能經由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底座12上下垂直移動,向下移動的鍵帽10能擠壓彈性復位件20以觸發開關182。於實作上,開關電路板18可為但不限於習見之薄膜電路板,其結構細節不另贅述;為簡化圖式,開關電路板18仍以單一實體繪示。彈性復位件20可為但不限於一矽膠或橡膠圓突。
請亦參閱圖3及圖4。鍵帽10包含一帽體102及設置於帽體102之二第一支架連接部104及二第二支架連接部106。底座12包含一底板122及設置於底板122之二第一滑槽124及二第二滑槽126。第一支架14包含一第一支架本體142及設置於第一支架本體142之二第一鍵帽連接部144、二第一底座連接部146、一第一樞接部148及一第三樞接部150。第一支架14經由第一鍵帽連接部144以與底座12之第一支架連接部104連接;第一支架14經由第一底座連接部146以與底座12之第一滑槽124連接。第二支架16包含一第二支架本體162及設置於第二支架本體162之二第二鍵帽連接部164、二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一第二樞接部168及一第四樞接部170。第二支架16經由第二鍵帽連接部164以與底座12之第二支架連接部106連接;第二支架16經由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以與底座12之第二滑槽126連接。第一樞接部148與第二樞接部168樞接,第三樞接部150與第四樞接部170樞接;藉此,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樞接。
進一步而言,如圖2及圖3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本體142呈一ㄇ字形結構,該二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該二第一底座連接部146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上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相對兩側,第一樞接部148及第三樞接部150分別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二端部(即側臂的端部)外側(或於其他實施例中,配合第一滑槽124設置位置而位於內側)。第一底座連接部146位於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第一樞接部148(及第三樞接部150)之間(或謂位於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旋轉軸向A1之間)。經由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第一支架連接部104,第一支架14與 鍵帽10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一支架連接部104呈一滑槽結構,第一鍵帽連接部144呈一柱狀,自第一支架本體14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一支架連接部104。經由第一底座連接部146與第一滑槽124,第一支架14與底座12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一滑槽124平行於底板122且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呈一柱狀,自第一支架本體14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一滑槽124中。第一樞接部148包含一第一軸槽1482及一第一軸部1484,沿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軸槽1482與第一軸部1484於旋轉軸向A1上相隔形成一第一分隔槽1486(相當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空間)。第一軸槽1482與第一軸部1484在共軸時,即共軸軸線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一支架14較能穩定地轉動。第三樞接部150包含一第三軸槽1502、一第三軸部1504及一第二分隔牆1506,第三軸槽1502及第三軸部1504沿旋轉軸向A1延伸,第二分隔牆1506(相當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牆)連接至第三軸槽1502及第三軸部1504之間。同理,第三軸槽1502與第三軸部1504在共軸時,即共軸軸線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一支架14較能穩定地轉動。
如圖2及圖4所示,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支架本體162呈一ㄇ字形結構,該二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該二第二底座連接部166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上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相對兩側,第二樞接部168及第四樞接部170分別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二端部(即側臂的端部)外側(或內側)。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位於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第二樞接部168(及第四樞接部170)之間(或謂位於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旋轉軸向A1之間)。經由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第二支架連接部106,第二支架16與鍵帽10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二支架連接部106呈一滑槽結構,第二鍵帽連接部164呈一柱狀,自第二支架本體16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二支架連接部106。經由第二底座連接部166與第二滑槽126,第二支架16與底座12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二滑槽126平行於底板 122且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呈一柱狀,自第二支架本體16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二滑槽126中。第二樞接部168包含一第二軸槽1682、一第二軸部1684及一第一分隔牆1686,第二軸槽1682及第二軸部1684沿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分隔牆1686(相當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牆)連接至第二軸槽1682及第二軸部1684之間。第二軸槽1682與第二軸部1684在共軸時,即共軸軸線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二支架16較能穩定地轉動。第四樞接部170包含一第四軸槽1702及一第四軸部1704,沿旋轉軸向A1延伸;第四軸槽1702與第四軸部1704於旋轉軸向A1上相隔形成一第二分隔槽1706(相當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空間)。同理,第四軸槽1702與第四軸部1704在共軸時,即共軸軸線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二支架16較能穩定地轉動。
請併參閱圖2至圖4。第一軸部1484可轉動設置於第二軸槽1682中,第二軸部1684可轉動設置於第一軸槽1482中;藉此,第一樞接部148與第二樞接部168相對於旋轉軸向A1樞接,其中第一分隔牆1686插入第一分隔槽1486中。第三軸部1504可轉動設置於第四軸槽1702中,第四軸部1704可轉動設置於第三軸槽1502中;藉此,第三樞接部150與第四樞接部170相對於旋轉軸向A1樞接,其中第二分隔牆1506插入第二分隔槽1706中。以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整體而言,以按鍵結構1之俯視視角視之,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連形成而呈一口字形結構(或環狀結構),彈性復位件20穿設其中以抵靠鍵帽10。以按鍵結構1之側視視角視之,於鍵帽10未被按壓時,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連形成而呈一V形結構。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樞接部148包含一第一軸側牆1488及一第一槽側牆1490(兩者均相當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牆),第一軸側牆1488相對於第一軸槽1482連接至第一軸部1484,第一槽側牆1490相對於第一軸部1484連接至第一軸槽1482,亦即第一槽側牆1490、第一軸槽1482、第一分隔槽1486、 第一軸部1484及第一軸側牆1488沿旋轉軸向A1依序排列。第一軸側牆1488及第一槽側牆1490對應地可增加第一軸部1484及第一軸槽1482之結構強度,第一軸側牆1488及第一槽側牆1490亦具有定位第二軸槽1682及第二軸部1684的功效。第一分隔牆1686可增加第二軸槽1682及第二軸部1684之結構強度,且配合第一分隔槽1486,亦具有定位第二軸槽1682及第二軸部1684的功效。
同樣的,第四樞接部170包含一第二軸側牆1708及一第二槽側牆1710(兩者均相當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牆),第二軸側牆1708相對於第四軸槽1702連接至第四軸部1704,第二槽側牆1710相對於第四軸部1704連接至第四軸槽1702,亦即第二槽側牆1710、第四軸槽1702、第二分隔槽1706、第四軸部1704及第二軸側牆1708沿旋轉軸向A1依序排列。第二軸側牆1708及第二槽側牆1710對應地可增加第四軸部1704及第四軸槽1702之結構強度,第二軸側牆1708及第二槽側牆1710亦具有定位第三軸槽1502及第三軸部1504的功效。第二分隔牆1506可增加第三軸槽1502及第三軸部1504之結構強度,且配合第二分隔槽1706,亦具有定位第四軸槽1702及第四軸部1704的功效。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定義一第一延伸方向14a(以一箭頭表示於圖3中,即第一支架14的二側臂所指方向)自第一鍵帽連接部144指向第一底座連接部146,第一樞接部148具有一第一導引面1492,於第一延伸方向14a鄰近第一軸槽1482設置於第一支架本體142之一末端且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導引面1492有助於第二軸部1684卡入第一軸槽1482中。同理,定義一第二延伸方向16a(以一箭頭表示於圖4中,即第二支架16的二側臂所指方向)自第二鍵帽連接部164指向第二底座連接部166,第二樞接部168具有一第二導引面1688,於第二延伸方向16a鄰近第二軸槽1682設置於第二支架本體162之一末端且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二導引面1688有助於第一軸部1484卡入第二軸槽1682中。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軸部1484及第二軸部1684以(非完整的)圓柱形實作,本身即已 有導引作用,故於實作上第一導引面1492及第二導引面1688得以省略。
同樣的,第三樞接部150具有一第三導引面1508,於第一延伸方向14a鄰近第三軸槽1502設置於第一支架本體142之一末端且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三導引面1508有助於第四軸部1704卡入第三軸槽1502中。同理,第四樞接部170具有一第四導引面1712,於第二延伸方向16a鄰近第四軸槽1702設置於第二支架本體162之一末端且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四導引面1712有助於第三軸部1504卡入第四軸槽1702中。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三軸部1504及第四軸部1704以(非完整的)圓柱形實作,本身即已有導引作用,故於實作上第三導引面1508及第四導引面1712亦得省略。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軸部1484以不完整圓柱形(延旋轉軸向A1延伸)實作,第二軸槽1682以不完整圓形槽面(延旋轉軸向A1延伸)實作,第一軸部1484與第二軸槽1682為滑動面接觸且兩者之間具有一接觸面,此接觸面沿旋轉軸向A1延伸且相對於旋轉軸向A1伸展至少180度的圓心角。但於實作上,第一軸部1484與第二軸槽1682之滑動接觸亦可由多個線接觸實作,例如第一軸部1484改以具有多個沿旋轉軸向A1延伸之突肋實作,此多個突肋末端邏輯上線接觸第二軸槽1682(的曲面,例如繞著旋轉軸向A1延伸的半圓形孔面)。前述說明亦適用於第二軸部1684與第一軸槽1482間、第三軸部1504與第四軸槽1702間、第四軸部1704與第三軸槽1502間之接觸關係,不另贅述。此外,於實作上,第一軸部1484與第二軸槽1682間、第二軸部1684與第一軸槽1482間、第三軸部1504與第四軸槽1702間、第四軸部1704與第三軸槽1502間之連觸關係不以相同為限。
請參閱圖2。於本實施例中,以一個塑膠件結構整合一個第一滑槽124及一個第二滑槽126,此塑膠件可透過埋入射出的方式與底板122(例如但不限於一金屬板件)結合,或先以射出成形、再以鉚接的方式(例如加熱形塑穿過底板122的柱體)與底板122結合。但於實作上,底座12得以單一金屬板件衝壓成形,不另 贅述。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結構相對,其中第一滑槽124平行於底板122延伸且具有一第一入口124a,第二滑槽126平行於底板122延伸且具有一第二入口126a。於組裝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至底座12上時,可先使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對應地進入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樞接可透過治具與自動化設備進行水平端對端(即側臂的端部)組裝。其中將第一樞接部148與第二樞接部168水平對齊(例如簡單地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水平放置),並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以端部朝向端部(即側臂的端部)的方式水平地相互靠近(即平行於第一延伸方向14a與第二延伸方向16a,亦即垂直於旋轉軸向A1),直至第一樞接部148與第二樞接部168銜接(亦即使第一軸部1484卡入第二軸槽1682中、使第二軸部1684卡入第一軸槽1482中)且第三樞接部150與第四樞接部170銜接(亦即使第三軸部1504卡入第四軸槽1702中、使第四軸部1704卡入第三軸槽1502中);即完成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樞接。第一軸槽1482、第一軸部1484、第二軸槽1682、第二軸部1684、第三軸槽1502、第三軸部1504、第四軸槽1702及第四軸部1704八者共軸時,即共軸軸向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較能穩定地轉動。此時,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即對應地滑動設置於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於實作上,可去除第一軸側牆1488及第一槽側牆1490,以增加第一軸槽1482及第一軸部1484的結構彈性,有利於前述第一樞接部148與第二樞接部168以水平方向銜接;同理,可去除第二軸側牆1708及第二槽側牆1710,以增加第四軸槽1702及第四軸部1704的結構彈性,有利於前述第三樞接部150與第四樞接部170以水平方向銜接。
此外,於實作上,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亦可先相互樞接,再與底座12銜接。關於前者,例如,將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呈相互垂直的姿態,即可較輕鬆地銜接第一樞接部148與第二樞接部168。關於後者,例如,將第一 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強制卡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又例如,將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沿旋轉軸向A1壓縮形變以使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能進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此時,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不以具有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為限。當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採無入口結構實作,或第一入口124a與第二入口126a之間距較大使得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需先置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再相互樞接時,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可提供較長的滑道,亦即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能較穩定地於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滑動及轉動,進而有利於按鍵結構1作動穩定。
如前文說明,於本實施例中,如圖3至圖7所示,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結構相同,其中第一樞接部148與第四樞接部170結構相同,第三樞接部150與第二樞接部168結構相同。此設計有助於降低按鍵結構1之製造成本;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於第一支架14中,第三樞接部150採與第一樞接部148相同之結構實作;對應地,於第二支架16中,第四樞接部170採與第二樞接部168相同之結構實作。又例如,第三樞接部150及第四樞接部170採其他習知的樞接結構實作(例如一般孔軸配合,或採其他可相互旋轉之銜接結構)。又例如,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僅透過第一樞接部148及第二樞接部168樞接(例如將圖2及圖3所示之第一支架14,僅去除其第三樞接部150而獲致的支架結構;將圖2及圖4所示之第二支架16,僅去除其第四樞接部170而獲致的支架結構)。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以V形架構相互樞接,但於實作上,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亦得透過適當的結構修改而以一X形架構相互樞接,例如第一樞接部148位於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第一底座連接部146之間,且第二樞接部168位於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之間。
請併參閱圖2至圖7。於本實施例中,鍵帽10包含設置於帽體102上之 二第一限位突部108及二第二限位突部110,該二第一限位突部108鄰近該二第一支架連接部104設置且位於該二第一支架連接部104之間,該二第二限位突部110鄰近該二第二支架連接部106設置且位於該二第二支架連接部106之間。第一支架14包含二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相對於該二第一限位突部108設置於第一支架本體142。第二支架16包含二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相對於該二第二限位突部110設置於第二支架本體162。又,第一限位突部108及第二限位突部110位於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之間,故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對第一限位突部108及第二限位突部110形成結構拘束,使得鍵帽10相對於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之平水位置得以控制。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突部108具有一第一突曲面1082,朝向對應的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為一對應的突曲面,其由第一支架本體142上之一凹槽之一側壁實作。第一限位突部108伸入此凹槽中,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與第一限位突部108間具有一第一間距d1(即第一突曲面1082與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的突曲面間之最小距離)。第二限位突部110具有一第二突曲面1102,朝向對應的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為一對應的突曲面,其由第二支架本體162上之一凹槽之一側壁實作。第二限位突部110伸入此凹槽中,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與第二限位突部110間具有一第二間距d2(即第二突曲面1102與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的突曲面間之最小距離)。間隙的存在有助於抑制或消除構件間於作動時的磨損。於實作上,可透過設計第一限位突部108、第二限位突部110、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之結構關係(例如透過模擬鍵帽10於不同垂直位置時,各構件相對位置以決定出限位突部108、110與表面限位結構152、172的結構輪廓),以使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和能實質上落於一適當的預定範圍內。
於實際不同的實施例中,按照按鍵結構1各元件結構的尺寸不同,第 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和可依需要設定為不同數值,或不同數值範圍,使得於按鍵結構1作動的過程中(例如使用者按壓鍵帽10),至少第一限位突部108與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間或第二限位突部110與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間能保有間隙,以兼顧構件作動平順及對鍵帽10定位的效果。例如,當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與鍵帽10整體尺寸較小或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鍵帽10的長寬比較小時,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和可設定為0.01mm至0.05mm、或0.05mm至0.15mm、或0.15mm至0.25mm;當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與鍵帽10整體尺寸較大或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鍵帽10的長寬比較大時,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和可設定為0.35mm至0.45mm、或0.45mm至0.55mm、或0.55mm至0.65mm。又例如,於某一實施例中,其鍵帽10邊長約15mm、按壓高度行程1mm至2mm,第一間距d1與第二間距d2之和可設定為0.25mm至0.35mm。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突部108及第二限位突部110結構邏輯對稱,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亦結構邏輯對稱,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基於實際上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不同的構件尺寸、連動關係,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鍵帽10的運動軌跡可能不同,鍵帽10的第一突曲面1082及第二突曲面1102需有不同的輪廓(對應的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及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亦同)。此外,於實作上,第一限位突部108、第二限位突部110可設計為突出鍵帽10底表面0.65mm至0.75mm。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可設計為0.5mm半徑的1/4圓柱面。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上的凹槽(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設置於其一側)可設計為長1mm、寬1.6mm、深0.8mm。
請併參閱圖2至圖4、圖8及圖9。於本實施例中,按鍵結構1還包含二抵靠結構,其包含設置於第一支架14兩側上之二第一突柱154、及設置於第二支架16兩側上之二第二突柱174;其中,一個抵靠結構包含一個第一突柱154及一 個第二突柱174。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且可但不限於對應地與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一體成形。底座12包含二限位部128,相對於該二抵靠結構設置(亦即相對於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設置);其中,一個限位部128對應一個第一突柱154及一個第二突柱174。於本實施例中,該二限位部128透過一凹槽結構實作並以一體成形的方式形成於包含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之塑膠件中,該二限位部128即位於該凹槽之兩端側。限位部128包含一第一限位面1282及一第二限位面1284。當鍵帽10未被按壓時,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對應抵靠限位部128的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如圖8及圖9所示者。當鍵帽10被按壓時,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與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分開。藉此,鍵帽10的最高位置可受到限制,進而有利於按鍵結構1作動穩定,亦有助於使用者的按壓手感。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限位部128以該凹槽結構之槽底面實作,但於實作上亦可以該凹槽結構之槽側面實作限位部128,搭配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與底座12的滑動連接關係,該槽側面的輪廓可用以限制、拘束、導引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於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內的滑動作動(例如於鍵帽10相對於底座12上下移動時,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底座12的水平位置的變化可獲得控制),此有助於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底座12的作動穩定,進而有利於按鍵結構1作動穩定。例如,如圖10所示,限位部128包含一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一第二導引側面1288,相對設置且對應鄰接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位於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第二導引側面1288之間,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第二導引側面1288均為斜面。於鍵帽10相對於底座12移動時,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實質上保持對應抵靠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第二導引側面1288。又例如,如圖11所示,限位部128包含一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一第二導引側面1288',相對設置 且對應鄰接第一限位面1282及第二限位面1284。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位於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第二導引側面1288'之間,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第二導引側面1288'均為曲面。於鍵帽10相對於底座12移動時,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實質上保持對應抵靠第一導引側面1286'及第二導引側面1288'。此外,於實作上,第一導引側面及第二導引側面不以相同為限,例如一為斜面、另一為曲面。
此外,於按鍵結構1中,每一個限位部128撘配一個第一突柱154及一個第二突柱174,但於實作上,一個限位部128亦得僅撘配一個第一突柱154或第二突柱174,同樣能實現該限位部對該抵靠結構產生結構限制、拘束的功效,進而能透過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連動關係以達到限制鍵帽10高度的效果。例如,如圖12及圖13所示之按鍵結構2,其與前述按鍵結構1結構相似,故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符號,關於按鍵結構2之其他說明,請參閱按鍵結構1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相較於按鍵結構1,按鍵結構2的限位部為二導引槽129,垂直延伸且相對設置於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之兩側。按鍵結構2的抵靠結構為二突柱155、175,分別設置於第一支架14(或第一樞接部148的第一軸側牆1488)及第二支架16(或第四樞接部170的第二軸側牆1708)上且沿旋轉軸向A1延伸。突柱155、175分別滑動設置於導引槽129中,換言之,一個導引槽129撘配一個突柱(即突柱155或突柱175)。當鍵帽10未被按壓時,每一個突柱155、175抵靠對應的導引槽129之一封閉端129a;於鍵帽10相對於底座12移動時,每一個突柱155、175實質上保持抵靠對應的導引槽129之兩相對側壁。此外,於本實施例中,按鍵結構2的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呈封閉結構(即沒有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此有助於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於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內穩定地滑動。
另外,於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4及圖15所示之按鍵結構3,其與前述按鍵結構1、2結構相似,故沿用按鍵結構1、2之元件符號,關於按鍵結構3之其 他說明,請參閱按鍵結構1、2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相較於按鍵結構1、2,按鍵結構3的導引槽129'是由底板122之一部分向上彎折而形成,按鍵結構3的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亦是由底板122之一部分向上彎折而形成;換言之,底板122與導引槽129'(或限位部)、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一體成形,此有利於降低製作成本。此結構設計亦可適用於按鍵結構1中,不另贅述。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按鍵結構3的限位部還包含二凸台1222,其為底板122向上突出之結構(例如底板122以金屬板衝壓一體成形,此時,此凸台1222具有一定彈性)。按鍵結構3的抵靠結構還包含二突出結構156、176,分別設置於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之末端部且朝向底板122突出;例如,突出結構156、176可分別與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一體成形。當鍵帽10未被按壓時,突出結構156、176抵靠凸台1222的頂面。因此,凸台1222(撘配對應的突出結構156、176)及導引槽129'(搭配對應的突柱155、175)均有限制鍵帽10最高位置之功效,故於實作上,對於鍵帽10最高位置之限制而言,前述限位部、抵靠結構之實施態樣,可擇一實施。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連形成一環狀結構(或口字形結構),凸台1222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
另外,於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6至圖18所示之按鍵結構4,其與前述按鍵結構1結構相似,故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符號,關於按鍵結構4之其他說明,請參閱按鍵結構1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相較於按鍵結構1,按鍵結構4的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以抵靠底板122的方式與底座12連接,按鍵結構4的底座12包含一環形件130。其中,環形件130固定至底板122上(例如透過熱熔鉚接)且位於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連形成的環狀結構內側,環形件130形成限位部128'且與底板122共同形成第一滑槽125及第二滑槽127。第一突柱154及第二突柱174亦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即自第一支架本體142及第二支架本體162朝內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藉此,限位部128亦能對第一突柱154及第二 突柱174產生限制、拘束的效果。第一支架14的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支架16的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亦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即自第一支架本體142及第二支架本體162朝內平行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分別滑動設置於第一滑槽125及第二滑槽127中。此結構配置有助於縮小按鍵結構4於旋轉軸向A1方向上的尺寸。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環形件130於垂直旋轉軸向A1之方向上具有二限位突部130a、130b,分別正對第一支架本體142之一第一支架內側面142a及第二支架本體162之一第二支架內側面162a。透過限位突部130a、130b對第一支架內側面142a及第二支架內側面162a之結構拘束效果,亦有益於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底座12穩定旋轉。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呈ㄇ字形結構之第一支架14具有二開槽1422,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二轉角142b。第一支架14之第一表面限位結構152形成於開槽1422之一封閉端1422a。同樣地,呈ㄇ字形結構之第二支架16具有二開槽1622,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二轉角162b。第二支架16之第二表面限位結構172形成於開槽1622之一封閉端1622a。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樞接部148'、第二樞接部168'、第三樞接部150'及第四樞接部170'與按鍵結構1中第一樞接部148、第二樞接部168、第三樞接部150及第四樞接部170結構上略有不同,但各樞接部彼此銜接邏輯仍相同,故第一樞接部148'及第三樞接部150'分別與第二樞接部168'及第四樞接部170'之銜接結構可基於前文中關於第一樞接部148及第三樞接部150分別與第二樞接部168及第四樞接部170之銜接結構之相關說明而得推知,故不另贅述。
另外,於前述各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與鍵帽10及底座12之連接型態(例如旋轉連接、滑動連接、或兼具兩者之連接)可視實際裝置結構而定,不另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 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按鍵結構
10:鍵帽
102:帽體
104:第一支架連接部
106:第二支架連接部
12:底座
122:底板
124:第一滑槽
124a:第一入口
126:第二滑槽
126a:第二入口
128:限位部
14:第一支架
142:第一支架本體
144:第一鍵帽連接部
146:第一底座連接部
1486:第一分隔槽
154:第一突柱
16:第二支架
162:第二支架本體
164:第二鍵帽連接部
166:第二底座連接部
174:第二突柱
18:開關電路板
A1:旋轉軸向

Claims (37)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並包含一限位部;一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一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並與該第一支架樞接,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以及一抵靠結構,相對於該限位部設置於該第一支架及/或該第二支架上,其中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抵靠結構抵靠該限位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抵靠結構為一突柱,沿該旋轉軸向延伸。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限位部為一導引槽,垂直延伸,該突柱滑動設置於該導引槽中,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突柱抵靠該導引槽之一封閉端。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該底板之一部分向上彎折形成該導引槽。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該底板之一部分板體向上彎折形成該限位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部分板體形成一第一滑槽及一第二滑槽,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滑槽以與該底座滑動連接,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滑槽以與該底座滑動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該底板具有一凸台,形成該限位部,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抵靠結構抵靠該凸台的頂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相連形成 一環狀結構,該限位部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及固定至該底板上之一環形件,該環形件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且形成該限位部。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抵靠結構包含一第一突柱及一第二突柱,平行於該旋轉軸向延伸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限位部包含一第一限位面及一第二限位面,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對應抵靠該第一限位面及該第二限位面,以及當該鍵帽被按壓時,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與該第一限位面及該第二限位面分開。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限位部包含一第一導引側面及一第二導引側面,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位於該第一導引側面及該第二導引側面之間,該第一導引側面或該第二導引側面為一斜面或一曲面,於該鍵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時,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對應抵靠該第一導引側面及該第二導引側面。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軸槽及一第一軸部,該第一軸槽及該第一軸向沿一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一軸槽與該第一軸部之間於該旋轉軸向上相隔形成一分隔槽,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軸槽、一第二軸部及一分隔牆,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沿該旋轉軸向延伸,該分隔牆連接至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之間,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部及該第二軸部對應地可轉動設置於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一軸槽中以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樞接,該分隔牆插入該分隔槽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軸側牆及一槽側牆,該軸側牆相對於該第一軸槽連接至該第一軸部,該槽側牆相對於該第一軸部連接至該第一軸槽。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軸槽及一第一軸部,該第一軸槽及該第一軸向沿一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一軸槽與該第一軸部之間於該旋轉軸向上相隔形成一分隔槽,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軸槽、一第二軸部及一分隔牆,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沿該旋轉軸向延伸,該分隔牆連接至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之間,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部及該第二軸部對應地可轉動設置於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一軸槽中以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樞接,該分隔牆插入該分隔槽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一底座連接部,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鍵帽連接部及該第一底座連接部對應地與該鍵帽及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該第一底座連接部位於該第一鍵帽連接部與該第一軸部之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定義一延伸方向自該第一鍵帽連接部指向該第一底座連接部,該第一支架具有一導引面,於該延伸方向鄰近該第一軸槽設置於該第一支架之一末端且平行於該旋轉軸向延伸。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第一滑槽,該第一滑槽具有一第一入口,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底座連接部滑動設置於該第一滑槽中以與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包含一第一限位突部及一第二限位突部,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表面限位結構,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相對於該第一限位突部設置,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與該第一限位突部間具有一第一間距,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表面限位結構,該第二表面限位結構相對於該第二限位突部設置,該第二表面限位結構與該第二限位突部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第一間距與該第二間距之和實質上落於一預定範圍內,該第一限位突部具有一突曲面,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為一對應的突曲面。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呈一ㄇ字形結構並具 有一開槽,該開槽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一轉角,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形成於該開槽之一封閉端。
  19.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包含一第一限位突部及一第二限位突部;一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一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表面限位結構,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相對於該第一限位突部設置,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與該第一限位突部間具有一第一間距;以及一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並與該第一支架樞接,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表面限位結構,該第二表面限位結構相對於該第二限位突部設置,該第二表面限位結構與該第二限位突部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第一間距與該第二間距之和實質上落於一預定範圍內。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限位突部具有一突曲面,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為一對應的突曲面。
  21.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呈一ㄇ字形結構並具有一開槽,該開槽位於該ㄇ字形結構之一轉角,該第一表面限位結構形成於該開槽之一封閉端。
  22.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軸槽及一第一軸部,該第一軸槽及該第一軸向沿一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一軸槽與該第一軸部之間於該旋轉軸向上相隔形成一分隔槽,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軸槽、一第二軸部及一分隔牆,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沿該旋轉軸向延伸,該分隔牆連接至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之間,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部及該第二軸部對應地可轉動設置於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一軸槽中 以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樞接,該分隔牆插入該分隔槽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軸側牆及一槽側牆,該軸側牆相對於該第一軸槽連接至該第一軸部,該槽側牆相對於該第一軸部連接至該第一軸槽。
  23.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軸槽及一第一軸部,該第一軸槽及該第一軸向沿一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一軸槽與該第一軸部之間於該旋轉軸向上相隔形成一分隔槽,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軸槽、一第二軸部及一分隔牆,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沿該旋轉軸向延伸,該分隔牆連接至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二軸部之間,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部及該第二軸部對應地可轉動設置於該第二軸槽及該第一軸槽中以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樞接,該分隔牆插入該分隔槽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一底座連接部,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鍵帽連接部及該第一底座連接部對應地與該鍵帽及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該第一底座連接部位於該第一鍵帽連接部與該第一軸部之間。
  24. 如請求項2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定義一延伸方向自該第一鍵帽連接部指向該第一底座連接部,該第一支架具有一導引面,於該延伸方向鄰近該第一軸槽設置於該第一支架之一末端且平行於該旋轉軸向延伸。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第一滑槽,該第一滑槽具有一第一入口,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底座連接部滑動設置於該第一滑槽中以與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
  26.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抵靠結構,設置於該第一支架或該第二支架上,該底座包含一限位部,相對於該抵靠結構設置,其中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抵靠結構抵靠該限位部。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抵靠結構為一突柱,沿該旋轉軸向延伸。
  28. 如請求項27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限位部為一導引槽,垂直延伸,該突柱滑動設置於該導引槽中,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突柱抵靠該導引槽之一封閉端。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該底板之一部分向上彎折形成該導引槽。
  30.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該底板之一部分板體向上彎折形成該限位部。
  31. 如請求項30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部分板體形成一第一滑槽及一第二滑槽,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滑槽以與該底座滑動連接,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滑槽以與該底座滑動連接。
  32.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該底板具有一凸台,形成該限位部,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抵靠結構抵靠該凸台的頂面。
  33.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相連形成一環狀結構,該限位部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
  34. 如請求項3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底板及固定至該底板上之一環形件,該環形件位於該環狀結構內側且形成該限位部。
  35. 如請求項2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抵靠結構包含一第一突柱及一第二突柱,平行於該旋轉軸向延伸且對應設置於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上。
  36. 如請求項35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限位部包含一第一限位面及一第二限位面,當該鍵帽未被按壓時,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對應抵靠該第一限位面及該第二限位面,以及當該鍵帽被按壓時,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與該第一限位面及該第二限位面分開。
  37. 如請求項3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限位部包含一第一導引側面及一第二導引側面,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位於該第一導引側面及該第二導引側面之間,該第一導引側面或該第二導引側面為一斜面或一曲面,於該鍵帽相對於該底座移動時,該第一突柱及該第二突柱對應抵靠該第一導引側面及該第二導引側面。
TW108124125A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I7064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668 2019-04-11
TW108112668 2019-04-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6427B true TWI706427B (zh) 2020-10-01
TW202038275A TW202038275A (zh) 2020-10-16

Family

ID=7364392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092A TWI703604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108124078A TWI703603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108124125A TWI706427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092A TWI703604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108124078A TWI703603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3) TWI7036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565B (zh) * 2021-03-30 2022-10-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8023A1 (en) * 2010-06-28 2013-03-28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Key switch structure
US8642904B2 (en) * 2011-05-20 2014-02-04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Link structure and key switch structure
CN104769529A (zh) * 2012-10-30 2015-07-08 苹果公司 使用蝶形铰链的低行程按键机构
TW201640545A (zh) * 2015-05-07 2016-11-16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TW201735079A (zh) * 2013-09-30 2017-10-01 蘋果公司 按鍵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04717A (en) * 2009-07-31 2011-02-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Supporting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key, and keyboard
TWI536417B (zh) * 2014-09-12 2016-06-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04269307B (zh) * 2014-09-25 2017-06-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576136B (zh) * 2014-09-25 2017-07-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573159B (zh) * 2015-07-23 2017-03-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及其鍵盤
TWI634577B (zh) * 2016-03-30 2018-09-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8023A1 (en) * 2010-06-28 2013-03-28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Key switch structure
US8642904B2 (en) * 2011-05-20 2014-02-04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Link structure and key switch structure
CN104769529A (zh) * 2012-10-30 2015-07-08 苹果公司 使用蝶形铰链的低行程按键机构
TW201735079A (zh) * 2013-09-30 2017-10-01 蘋果公司 按鍵機構
TW201640545A (zh) * 2015-05-07 2016-11-16 光寶電子(廣州)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CN108878182A (zh) * 2015-05-07 2018-11-23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8273A (zh) 2020-10-16
TW202038274A (zh) 2020-10-16
TWI703603B (zh) 2020-09-01
TWI703604B (zh) 2020-09-01
TW202038275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4428B (zh) 按键结构
US1086775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I706427B (zh) 按鍵結構
TWM542224U (zh) 帶x架結構的鍵盤開關
CN110571084B (zh) 按键结构
TW201513154A (zh) 具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按鍵結構
US11264186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I512776B (zh) 按鈕開關
CN109641683B (zh) 具有可密封盖子的容器
TWI713064B (zh) 按鍵結構
JP4414412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WO2014148221A1 (ja) スイッチ装置
TWI416563B (zh) 具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按鍵結構
US4285097A (en) Structure for fixing a knob to a part to be operated through the knob
US20210202191A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I682413B (zh) 按鍵結構
TW202221746A (zh) 按鍵結構
JP6260960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6520395B2 (ja) シーソー式スイッチ装置
TW202016965A (zh) 按鍵結構及其組裝方法
JP7167798B2 (ja)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
TW202018746A (zh) 按鈕模組
JPH031867Y2 (zh)
TWI545604B (zh) 按鍵結構
JP3015679U (ja) 小形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