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8273A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8273A
TW202038273A TW108124078A TW108124078A TW202038273A TW 202038273 A TW202038273 A TW 202038273A TW 108124078 A TW108124078 A TW 108124078A TW 108124078 A TW108124078 A TW 108124078A TW 202038273 A TW202038273 A TW 2020382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shaft
keycap
base
shaft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3603B (zh
Inventor
趙令溪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6/820,65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53864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3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3603B/zh
Priority to US17/037,988 priority patent/US1126418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038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827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及相互樞接且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間之二支架,該鍵帽能經由該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於一實施例中,該二支架以軸與C形軸孔配合而樞接。於另一實施例中,每一支架呈一ㄇ字形結構且於其兩末端分別包含一半軸孔及一軸部。該二支架以該軸部可轉動的抵靠於對應的半軸孔而樞接。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關於一種機械式按鍵結構,尤指一種其鍵帽透過二支架支撐、作動之機械式按鍵結構。
許多機械式按鍵結構使用剪刀腳支架支撐鍵帽,該剪刀腳支架的兩個支架一般是以位於支架中段的完整孔軸結構、相互配合而樞接。孔軸配合可以提供支架不錯的相互樞轉的穩定度。然而,支架若以完整的孔軸結構樞接,常使得兩支架必須沿著樞接軸向組裝,或兩支架以特定角度交錯地組裝,如此在自動化組裝上的工序調整與治具設計、或者要避免錯位過切有其難度,連帶影響良率與產能。
美國專利第6060676號揭露兩支架以其支臂末端的齒狀結構進行咬合地連接,此類齒狀結構在按鍵按壓行程中,須經過多次凹凸結構脫離與對合,增加鍵帽在按壓行程中的不穩定性。加上齒狀結構僅有咬合端面區域的凹凸結構嵌合,支架末端結構有多個方位未受限制,同樣損及鍵帽的穩定性。
再者,當按鍵結構整體尺寸縮小時,支架難有足夠的配置空間以形成完整的孔軸結構;縱使形成了完整的孔軸結構,也很可能造成結構強度不足,降低支架樞接的穩定度。此外,一般而言,完整的孔軸結構的結合可能產生支架的永久形變或損傷。當按鍵結構整體尺寸縮小時,此永久形變或損傷很可能影響支架本身的強度及兩者之間結合的穩定度,進一步影響該按鍵結構的作動穩定度。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二支架之樞接可採軸與C形軸孔配合或採軸部與半孔配合。
根據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該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一支架具有一軸。該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二支架具有一C形軸孔。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軸卡入該C形軸孔中以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C形軸孔具有一開口,該開口的方向垂直於該旋轉軸向之方向。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
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包含一鍵帽、一底座、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該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且呈一第一ㄇ字形結構。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鍵帽連接部及一軸部,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鏈帽連接部可轉動的連接至該鍵帽,該軸部位於該第一ㄇ字形結構之一末端。該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且呈一第二ㄇ字形結構。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鍵帽連接部及一半軸孔,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鏈帽連接部可轉動的連接至該鍵帽,該半軸孔位於該第二ㄇ字形結構之一末端。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軸部可轉動的抵靠於該半軸孔內以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
相對於先前技術,根據本發明之按鍵結構採非完整的孔軸結構,故可維持支架本身結構強度。於軸與C形軸孔配合的樞接結構中,提供組裝時的結構彈性與各方向上的限位,其能兼顧樞接結構強度與轉動穩定度的維持,避免於結合支架的過程中產生支架的永久形變或損傷。於軸部與半孔配合的結構中,該二支架間之滑動接觸面於垂直於旋轉軸向的平面上之投影仍能呈現支架轉動運動所需要的一段完整圓弧,且具有旋轉軸向及垂直方向上的限位設計,以維持一定程度的樞接強度與轉動穩定度。本發明按鍵結構之兩支架具有高穩定性的樞接架構,同時能以端對端方式水平地自動化組裝,使鍵帽升降行程能有更好的軌跡穩定性。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圖1及圖2。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1包含一鍵帽10、一底座12、一第一支架14、一第二支架16、一開關電路板18及一彈性復位件20。底座12設置於鍵帽10下方,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一旋轉軸向A1 (以鏈線表示於圖2中)相互樞接且個別連接至鍵帽10與底座12之間,開關電路板18放置於底座12上,彈性復位件20對應開關電路板18之一開關182 (以帶影線圓圈表示於圖2中)放置開關電路板18上。鍵帽10能經由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相對於底座12上下垂直移動,向下移動的鍵帽10能擠壓彈性復位件20以觸發開關182。於實作上,開關電路板18可為但不限於習見之薄膜電路板,其結構細節不另贅述;為簡化圖式,開關電路板18仍以單一實體繪示。彈性復位件20可為但不限於一矽膠或橡膠圓突。
請亦參閱圖3及圖4。於本實施例中,鍵帽10包含一帽體102及設置於帽體102之二第一支架連接部104及二第二支架連接部106。底座12包含一底板122及設置於底板122之二第一滑槽124及二第二滑槽126。第一支架14包含一第一支架本體142及設置於第一支架本體142之二第一鍵帽連接部144、二第一底座連接部146、一第一軸148及一第一C形軸孔150。第一支架本體142呈一第一ㄇ字形結構,該二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該二第一底座連接部146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上位於第一ㄇ字形結構之相對兩側,該二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分別位於第一ㄇ字形結構之二端部外側(或於其他實施例中,配合第一滑槽124設置位置而位於內側),第一軸148及第一C形軸孔150亦分別位於該二端部且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軸148與第一C形軸孔150在共軸時,即共軸軸線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一支架14較能穩定地轉動。第一底座連接部146位於第一軸148 (或第一C形軸孔150)與第一鍵帽連接部144之間。第一C形軸孔150位於第一ㄇ字形結構之側臂的端部,其具有一第一開口150a及不完整圓形槽面(延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開口150a其開放方向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經由第一鍵帽連接部144與第一支架連接部104,第一支架14與鍵帽10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一支架連接部104呈一軸孔結構,第一鍵帽連接部144呈一柱狀,自第一支架本體14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樞接至第一支架連接部104。經由第一底座連接部146與第一滑槽124,第一支架14與底座12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一滑槽124平行於底板122且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呈一柱狀,自第一支架本體14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一滑槽124中。
第二支架16包含一第二支架本體162及設置於第二支架本體162之二第二鍵帽連接部164、二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一第二軸168及一第二C形軸孔170。第二支架本體162呈一第二ㄇ字形結構,該二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該二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位於第二ㄇ字形結構之相對兩側,該二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分別位於第二ㄇ字形結構之二端部外側(或於其他實施例中,配合第二滑槽126設置位置而位於內側內側),第二軸168及第二C形軸孔170亦分別位於該二端部且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第二軸168與第二C形軸孔在共軸時,即共軸軸線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二支架16較能穩定地轉動。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位於第二軸168 (或第二C形軸孔170)與第二鍵帽連接部164之間。第二C形軸孔170位於第二ㄇ字形結構之側臂的端部,其具有一第二開口170a及不完整圓形槽面(延旋轉軸向A1延伸),第二開口170a其開放方向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經由第二鍵帽連接部164與第二支架連接部106,第二支架16與鍵帽10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二支架連接部106呈一滑槽結構,第二鍵帽連接部164呈一柱狀,自第二支架本體16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一支架連接部104。經由第二底座連接部166與第二滑槽126,第二支架16與底座12可轉動的連接;其中,第二滑槽126平行於底板122且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呈一柱狀,自第二支架本體162平行旋轉軸向A1延伸並可轉動且滑動的設置於第二滑槽126中。經由第一軸148卡入第二C形軸孔170中且第二軸168卡入第一C形軸孔150中,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對於旋轉軸向A1樞接;受第二C形軸孔170與第一C形軸孔150的不完整圓形槽面在各轉動角度的接觸和限位,第一軸148與第二軸168可以在高樞接強度下順暢穩定地轉動。其中,以按鍵結構1之俯視視角而言,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連形成而呈一口字形結構,彈性復位件20穿設其中以抵靠鍵帽10。以按鍵結構1之側視視角而言,於鍵帽10未被按壓時,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相連形成而呈一V形結構。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C形軸孔150及第二C形軸孔170因缺口(第一開口150a/第二開口170a)的存在而具有形變彈性,使得第二軸168及第一軸148可分別經由第一開口150a及第二開口170a以卡入第一C形軸孔150及第二C形軸孔170中。第一開口150a及第二開口170a的大小可設定為小於第二軸168及第一軸148之軸徑(或第一C形軸孔150及第二C形軸孔170之孔徑),例如約為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的軸徑,以兼顧第二軸168及第一軸148卡入第一C形軸孔150及第二C形軸孔170之操作及卡入第一C形軸孔150及第二C形軸孔170對第二軸168及第一軸148的卡持效果。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C形軸孔150於旋轉軸向A1上有一底部150b,第一開口150a平行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延伸而貫穿底部150b。從另一方面而言,底部150b由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側牆結構實現。藉此,底部150b能增加第一C形軸孔150的結構強度,並於旋轉軸向A1上限制第二軸168,有助於提昇第一C形軸孔150對第二軸168的卡持效果;又,第一開口150a貫穿底部150b可避免或抑制底部150b對第二軸168卡入第一C形軸孔150之操作的影響。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微調第一開口150a的大小及底部150b的厚度,可以兼顧第一C形軸孔150對第二軸168的卡持效果及其結構強度;然而,於實作上,第一開口150a不以貫穿底部150b為必要。此外,類似於第一C形軸孔150,第二C形軸孔170於旋轉軸向A1上有一底部170b,第二開口170a平行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延伸而貫穿底部170b。從另一方面而言,底部170b由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側牆結構實現。底部170b之功效及其變化說明可參閱前述底部150b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滑槽124平行於底板122延伸且具有一第一入口124a,第二滑槽126平行於底板122延伸且具有一第二入口126a。如圖3所示,於第一支架14上定義一第一延伸方向14a (以箭頭表示於圖3中,即第一支架14的二側臂所指方向),自第一鍵帽連接部144指向第一底座連接部146,第一開口150a的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一延伸方向14a (或謂第一開口150a朝向第二支架16);如圖4所示,於第二支架16上定義一第二延伸方向16a (以箭頭表示於圖4中,即第二支架16的二側臂所指方向),自第二鍵帽連接部164指向第二底座連接部166,第二開口170a的方向實質上平行於第二延伸方向16a (或謂第二開口170a朝向第一支架14)。藉此,於組裝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至底座12上時,可先使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對應地經由第一入口124a及第二入口126a以進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樞接可透過治具與自動化設備進行水平端對端(即側臂的端部)組裝,如圖5所示,將第一軸148對齊第二開口170a且第二軸168對齊第一開口150a (例如簡單地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大致呈水平放置),接著再使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以端部朝向端部(即側臂的端部)的方式水平地相互靠近(如圖中箭頭所示,即平行於第一延伸方向14a與第二延伸方向16a,亦即垂直於旋轉軸向A1),直至第一軸148經過第二開口170a以卡入第二C形軸孔170中且第二軸168經過第一開口150a以卡入第一C形軸孔150中,即完成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的樞接。第一軸148、第二C形軸孔170、第二軸168與第一C形軸孔150四者共軸時,即共軸軸向與旋轉軸向A1重疊時,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較能穩定地轉動。此時,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亦對應地滑動設置於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於實作上,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亦可先相互樞接,再與底座12銜接;例如將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沿旋轉軸向A1壓縮形變以使第一底座連接部146及第二底座連接部166能進入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中;此時,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不以具有入口124a、126a為限。另外,於實作上,第一開口150a方向不以平行於第一延伸方向14a為限,且第二開口170a亦不以平行於第二延伸方向16a為限。例如,第二開口170a的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第二延伸方向16a (如圖6所示之朝上設置),或與第二延伸方向16a呈其他夾角。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結構整合至一塑膠件中,此塑膠件可透過埋入射出的方式與底板122 (例如但不限於一金屬板件)結合,或先以射出成形、再以鉚接的方式(例如加熱形塑穿過底板122的柱體)與底板122結合。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結構整合至底板122,例如以一金屬板件作為底板122,並彎折部分板材以形成第一滑槽124及第二滑槽126 (例如但不限於以衝壓方式實現)。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結構相同,有助於降低按鍵結構1之製造成本;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一支架14包含二C形軸孔,第二支架16對應包含二軸,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亦可藉此配置而樞接。即使第一支架14與第二支架16結構相同,同支架上可採用軸孔同向延伸(如第一軸148沿軸向A1朝向圖3左下角延伸,第一C形軸孔150開口軸向也沿軸向A1朝向圖3左下角延伸,而與第一軸148同向延伸;類似地,第二軸168沿軸向A1朝向圖4右下角延伸,第二C形軸孔170開口軸向也沿軸向A1朝向圖4右下角延伸,而與第二軸168同向延伸)、或同支架上軸與孔朝向彼此延伸設計(例如,第一軸148沿軸向A1朝向圖3左下角延伸,第一C形軸孔150開口軸向也沿軸向A1但朝向圖3右下角、即朝著第一軸148延伸,而與第一軸148朝向彼此延伸;類似地,第二軸168例如可沿軸向A1朝向圖4右下角延伸,第二C形軸孔170開口軸向也沿軸向A1但朝向圖4左上角延伸、即朝著第二軸168延伸,而與第二軸168朝向彼此延伸)。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兩側均與鍵帽10及底座12連接,故於實作上,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之間亦得僅單側樞接(例如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僅透過第一軸148及第二C形軸孔170而樞接,其中第一支架14及第二支架16均大致呈一L形結構)而仍得保有一定程度的連動穩定度。
請參閱圖7至圖9。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1結構相似,故按鍵結構3原則上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符號。關於按鍵結構3之其他說明,可直接參閱前文中按鍵結構1及其變化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於按鍵結構3中,第一支架34包含一第一半軸孔342及一第一軸部344,位於該第一ㄇ字形結構之兩末端。第二支架36包含一第二半軸孔362及一第二軸部364,位於該第二ㄇ字形結構之兩末端。第一支架34與第二支架36經由第一軸部344可轉動的抵靠於第二半軸孔362內且第二軸部364可轉動的抵靠於第一半軸孔342內以相對於旋轉軸向A1 (以鏈線表示於圖中)樞接。鍵帽10能經由第一支架34及第二支架36相對於底座12上下移動。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半軸孔342具有一半圓形槽面342a,沿旋轉軸向A1延伸;從另一方面而言,半圓形槽面342a即相當於圍繞旋轉軸向A1約圓心角180度的圓弧凹面。第一軸部344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直接連接至第一支架本體142並包含一不完整圓柱面344a,沿旋轉軸向A1延伸。對應地,第二半軸孔362具有一半圓形槽面362a,沿旋轉軸向A1延伸;其中,半圓形槽面362a即相當於圍繞旋轉軸向A1約圓心角180度的圓弧凹面。第二軸部364於垂直於旋轉軸向A1之方向直接連接至第二支架本體162並包含一不完整圓柱面364a,沿旋轉軸向A1延伸。第一軸部344經由不完整圓柱面344a滑動接觸半圓形槽面362a以可轉動的抵靠於第二半軸孔362;第二軸部364經由不完整圓柱面364a滑動接觸半圓形槽面342a以可轉動的抵靠於第一半軸孔342。
組裝方式可類似前述實施例於圖5所示者,透過治具與自動化設備進行水平端對端組裝,將第一軸部344對齊第二半軸孔362且第二軸部364對齊第一半軸孔342 (例如簡單地使第一支架34及第二支架36大致呈水平放置),接著再使第一支架34及第二支架36以第一ㄇ字形結構末端朝向第二ㄇ字形結構末端的方式水平地相互靠近(即垂直於旋轉軸向A1),直至第一軸部344滑過第二半軸孔362的末端凸部(略受力變形)以卡入第二半軸孔362中且第二軸部364滑過第一半軸孔342的末端凸部(略受力變形)以卡入第一半軸孔342中,即完成第一支架34及第二支架36的樞接。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半軸孔342及第二半軸孔362開口方向相同(例如均朝上,如圖8、圖9所示),使得第一支架34與第二支架36樞接後原則上於垂直方向上不易分離。第一半軸孔342於旋轉軸向A1上有一底部342b,此可增加第一半軸孔342的結構強度,並於旋轉軸向A1上限制第二軸部364;同理,第二半軸孔362於旋轉軸向A1上有一底部362b,此可增加第二半軸孔362的結構強度,並於旋轉軸向A1上限制第一軸部344。其中,從另一方面而言,底部342b、344b由垂直於旋轉軸向A1延伸之側牆結構實現。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支架34與第二支架36結構相同,有助於降低按鍵結構3之製造成本;但於實作上,不以此為限。例如第一支架34包含二半軸孔,第二支架36對應包含二軸部,第一支架34與第二支架36亦可藉此配置而樞接。另外,於實作上,第一軸部344亦可為一圓柱,如圖10所示。該圓柱沿旋轉軸A1向突出延伸且滑動接觸第二半軸孔362。同樣的,第二軸部364亦可為一圓柱,沿旋轉軸A1向突出延伸且滑動接觸第一半軸孔342。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3:按鍵結構 10:鍵帽 102:帽體 104:第一支架連接部 106:第二支架連接部 12:底座 122:底板 124:第一滑槽 124a:第一入口 126:第二滑槽 126a:第二入口 14、34:第一支架 14a:第一延伸方向 142:第一支架本體 144:第一鍵帽連接部 146:第一底座連接部 148:第一軸 150:第一C形軸孔 150a:第一開口 150b:底部 16、36:第二支架 16a:第二延伸方向 162:第二支架本體 164:第二鍵帽連接部 166:第二底座連接部 168:第二軸 170:第二C形軸孔 170a:第二開口 170b:底部 18:開關電路板 182:開關 20:彈性復位件 342:第一半軸孔 342a:半圓形槽面 342b:底部 344:第一軸部 344a:不完整圓柱面 362:第二半軸孔 362a:半圓形槽面 362b:底部 364:第二軸部 364a:不完整圓柱面 A1:旋轉軸向
圖1為根據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圖3為圖2中按鍵結構之第一支架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按鍵結構之第二支架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水平組裝之剖視圖,其剖面位置如圖1中線X-X所示。 圖6為第二支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7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之部分爆炸圖。 圖8為圖7中按鍵結構之第一支架之示意圖。 圖9為圖7中按鍵結構之第二支架之示意圖。 圖10為第一支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14:第一支架
14a:第一延伸方向
142:第一支架本體
144:第一鍵帽連接部
146:第一底座連接部
148:第一軸
150:第一C形軸孔
150a:第一開口
150b:底部
A1:旋轉軸向

Claims (17)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 一鍵帽; 一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 一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一支架具有一第一軸;以及 一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該第二支架具有一第二C形軸孔,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卡入該第二C形軸孔中以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第二C形軸孔具有一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的方向垂直於該旋轉軸向之方向,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二底座連接部,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鍵帽連接部與該鍵帽可轉動的連接,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底座連接部與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定義一延伸方向自該第二鍵帽連接部指向該第二底座連接部,該第二開口的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延伸方向。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底座連接部位於該第二鍵帽連接部與該第二C形軸孔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一底座連接部,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鍵帽連接部與該鍵帽可轉動的連接,該第一底座連接部位於該第一鍵帽連接部與該第一軸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及該第二C形軸孔相連形成一V形結構。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底座包含一滑槽,該滑槽具有一入口,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底座連接部滑動設置於該滑槽中以與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二底座連接部,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鍵帽連接部與該鍵帽可轉動的連接,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底座連接部與該底座可轉動的連接,定義一延伸方向自該第二鍵帽連接部指向該第二底座連接部,該第二開口的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延伸方向。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C形軸孔沿該旋轉軸向延伸且於該旋轉軸向上有一底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C形軸孔,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軸,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卡入該第二C形軸孔中且該第二軸卡入該第一C形軸孔中以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樞接,該第一C形軸孔具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朝向該第二支架。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結構相同。
  1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 一鍵帽; 一底座,設置於該鍵帽下方; 一第一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且呈一第一ㄇ字形結構,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一軸部,該第一支架經由該第一鏈帽連接部可轉動的連接至該鍵帽,該第一軸部位於該第一ㄇ字形結構之一末端;以及 一第二支架,連接至該鍵帽與該底座之間且呈一第二ㄇ字形結構,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鍵帽連接部及一第二半軸孔,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二鏈帽連接部可轉動的連接至該鍵帽,該第二半軸孔位於該第二ㄇ字形結構之一末端,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部可轉動的抵靠於該第二半軸孔內以相對於一旋轉軸向樞接,該鍵帽能經由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相對於該底座上下移動。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半軸孔沿該旋轉軸向延伸且於該旋轉軸向上有一底部。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二半軸孔具有一半圓形槽面,沿該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二半軸孔以該半圓形柱面滑動接觸該第一軸部。
  14. 如請求項11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軸部為一圓柱,沿該旋轉軸向突出延伸。
  15. 如請求項11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軸部包含一不完整圓柱面,沿該旋轉軸向延伸,該第一軸部以該不完整圓柱面滑動接觸該第二半軸孔。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半軸孔,該第一半軸孔位於該第一ㄇ字形結構之另一末端,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軸部,該第二軸部位於該第二ㄇ字形結構之另一末端,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經由該第一軸部可轉動的抵靠於該第二半軸孔內且該第二軸部可轉動的抵靠於該第一半軸孔內以相對於該旋轉軸向樞接。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與該第二支架結構相同。
TW108124078A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I7036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20,653 US11538644B2 (en) 2019-04-11 2020-03-16 Keyswitch structure
US17/037,988 US11264186B2 (en) 2019-04-11 2020-09-30 Keyswitch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2668 2019-04-11
TW108112668 2019-04-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3603B TWI703603B (zh) 2020-09-01
TW202038273A true TW202038273A (zh) 2020-10-16

Family

ID=7364392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125A TWI706427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108124092A TWI703604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108124078A TWI703603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4125A TWI706427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TW108124092A TWI703604B (zh) 2019-04-11 2019-07-09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3) TWI7064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1565B (zh) * 2021-03-30 2022-10-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04717A (en) * 2009-07-31 2011-02-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Supporting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key, and keyboard
JP5621353B2 (ja) * 2010-06-28 2014-11-1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JP5682449B2 (ja) * 2011-05-20 2015-03-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US9449772B2 (en) * 2012-10-30 2016-09-20 Apple Inc. Low-travel key mechanisms using butterfly hinges
KR101821223B1 (ko) * 2013-09-30 2018-01-23 애플 인크. 버터플라이 힌지를 이용한 낮은 이동 키 메커니즘
TWI536417B (zh) * 2014-09-12 2016-06-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04269307B (zh) * 2014-09-25 2017-06-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576136B (zh) * 2014-09-25 2017-07-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592967B (zh) * 2015-05-07 2017-07-21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TWI573159B (zh) * 2015-07-23 2017-03-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及其鍵盤
TWI634577B (zh) * 2016-03-30 2018-09-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3603B (zh) 2020-09-01
TWI706427B (zh) 2020-10-01
TWI703604B (zh) 2020-09-01
TW202038274A (zh) 2020-10-16
TW202038275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4430B (zh) 按键结构
US1086775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US8642904B2 (en) Link structure and key switch structure
TWI703603B (zh) 按鍵結構
US8093523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keyswitch and keyboard
KR101303133B1 (ko) 틸트기구 및 슬라이드장치
WO2016180295A1 (zh) 一种有剪刀限位配合面的组合键帽的键开关装置
US11538644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CN110571084A (zh) 按键结构
JP5556237B2 (ja) スイッチ
US20210012983A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WO2016161855A1 (zh) 一种有弹性挂钩限位结构的钣金剪刀脚支撑的键开关装置
US20200335292A1 (en) Rocker Switch
US20210202191A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US7938666B2 (en) Socket connector with a cam
WO2016180296A1 (zh) 一种配合部为面面配合并有剪刀限位配合面的键开关装置
US8172582B2 (en) IC socket having a housing provided with a reinforced plate to support a latch member
US6797904B1 (en) Microswitch
US8168906B2 (en) Support member, keyswitch, and keyboard
CN219350061U (zh) 一种新型旋转开关
JPH1116440A (ja) キ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CN216957796U (zh) 一种高效联动角度放大机构
CN215731431U (zh) 键盘的薄型化字键装置
JP3241723U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219591687U (zh) 弹片、主机组件及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