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6417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6417B
TWI536417B TW103131700A TW103131700A TWI536417B TW I536417 B TWI536417 B TW I536417B TW 103131700 A TW103131700 A TW 103131700A TW 103131700 A TW103131700 A TW 103131700A TW I536417 B TWI536417 B TW I5364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magnetic member
keycap
key cap
ke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1064A (zh
Inventor
廖本煇
陳志宏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17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641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1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6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6417B/zh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按鍵結構
本發明一般係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磁吸式按鍵結構。
習知按鍵結構通常利用彈性體提供鍵帽按壓後上升回復的動力並藉由支撐件支撐鍵帽升降的穩定性。然而,隨著輕薄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習知按鍵結構受限於彈性體的體積及支撐件的升降特性而達到了尺寸限縮的極限。
再者,如何在輕薄化的要求下還能達到使用者熟悉的按壓手感亦成為現今按鍵結構研發的重點。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利用磁力而免除彈性體之設置,有效簡化按鍵結構並能縮小按鍵結構之尺寸。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於鍵帽翼部及框架周緣下表面設置可相互面對接觸的磁性件,以增進磁吸力,並使按鍵高度易於控制。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藉由平行於鍵帽移動方向的磁吸力,以提升按鍵穩定性,並使按壓位置不受特定限制。
於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底板、鍵帽、第一磁性 件、框架、以及第二磁性件,其中鍵帽可相對於底板移動地設置於底板上方,鍵帽具有一翼部,該翼部係自鍵帽側邊突出並實質平行底板;第一磁性件設置於翼部;框架對應鍵帽設置並具有按鍵開口與開口周緣下表面,鍵帽係於按鍵開口中相對於底板移動,開口周緣下表面鄰近按鍵開口;第二磁性件設置於開口周緣下表面並面對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之間產生磁吸力;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第一磁性件隨著鍵帽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驅動鍵帽移動遠離底板。
於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作用面,第二磁性件具有 第二作用面,其中第一作用面及第二作用面係沿鍵帽相對於底板之移動方向正向相對,以產生磁吸力。
於一實施例,按鍵結構更包含開關層,其中開關層設置於底 板上,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開關層係受到觸發以致動按鍵結構。
於一實施例,按鍵結構更包含支撐單元,其中支撐單元設置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
於一實施例,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分別設置於按鍵結構之相對兩側且各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及可移動地連接底板。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其中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第一結合部及翼部係分別靠近鍵帽之相對兩側。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 其中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可移動地連接,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時,第一結合部沿第二結合部相對移動。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底板、鍵帽、框架、 第一磁性件及活動板,其中鍵帽可相對於底板移動地設置於底板上方;框架對應鍵帽設置並具有按鍵開口,鍵帽係於按鍵開口中相對於底板移動;第一磁性件設置於框架;活動板具有一轉動支點於底板上,活動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係抵接鍵帽,第二端係具有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係與第一磁性件產生磁吸力;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鍵帽壓抵活動板之第一端以驅動活動板繞轉動支點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遠離第一磁性件;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使活動板繞轉動支點逆向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靠近第一磁性件並使第一端推抵鍵帽移動遠離底板。
於一實施例,底板具有第一樞接部,活動板具有第二樞接 部,其中第二樞接部係設置於第一端及第二端之間並與第一樞接部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轉動支點。
於一實施例,活動板具有一板體部,第一端及第二端係相對 於板體部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其中第一延伸部係平行抵接鍵帽之底面,第二磁性件係位於第二延伸部。
於一實施例,活動板係彎折以形成一彎折部,第一端及第二 端係位於彎折部的兩側,彎折部係作為活動板之轉動支點。於一實施例,第一端包含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係平行抵接鍵帽之底面,第二端包含第二延伸部,第二磁性件係位於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係 相對於彎折部沿相同方向彎折。
於一實施例,活動板具有定位槽,其中定位槽係設置於彎折部,底板具有限位柱,限位柱係伸入定位槽以限制活動板於底板上的移動。
於一實施例,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延伸方向,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延伸方向,且第一延伸方向及第二延伸方向之間夾有90度角。
於一實施例,鍵帽包含鍵頂及裙邊,裙邊係環繞鍵頂朝底板延伸,裙邊係具有容置槽,當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活動板係部分進入容置槽。
於一實施例,按鍵結構更包含支撐單元,其中支撐單元設置於鍵帽及底板之間,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於一實施例,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第二支架以形成剪刀式支撐單元。
於另一實施例,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係各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及該底板,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時,鍵帽係相對於底板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第一結合部及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第一結合部及第一磁性件係分別靠近該鍵帽之同一側,且活動板之第一端係實質抵接於鍵帽之另一側。
於一實施例,鍵帽具有第一耦合部,底板具有第二耦合部,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時,第一耦合部相對於第二耦合部移動以使鍵帽係相對於底板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於一實施例,第一耦合部具有第一斜面,第二耦合部具有第二斜面,當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時,第一斜 面沿第二斜面相對移動。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按鍵結構
110、210、310、410、410’、510、610、710、810‧‧‧底板
112a‧‧‧第一限位部
112b‧‧‧第二限位部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鍵帽
122、222、322‧‧‧翼部
124、224、324、424‧‧‧鍵頂
125a‧‧‧第一耦合部
125b‧‧‧第二耦合部
126、226、326、426‧‧‧裙邊
128、228、328‧‧‧觸發部
130、430、530、630、730、830‧‧‧框架
132、432‧‧‧按鍵開口
134‧‧‧周緣部
134a‧‧‧開口周緣下表面
140、340、440、540、640、740、840‧‧‧第一磁性件
142、442‧‧‧第一作用面
150、350、468、568、668、768、868‧‧‧第二磁性件
152‧‧‧第二作用面
160‧‧‧支撐單元
162‧‧‧第一支架
162a‧‧‧第一可轉動部
162b‧‧‧第一可滑動部
164‧‧‧第二支架
164a‧‧‧第二可轉動部
164b‧‧‧第二可滑動部
170、370、450‧‧‧開關層
172、172a、172b、372、452、454‧‧‧開口
212‧‧‧通孔
225、325‧‧‧第一結合部
227‧‧‧導槽
260‧‧‧結合塊
262、312、412‧‧‧第二結合部
312a、412a‧‧‧軸孔
414‧‧‧第一樞接部
416‧‧‧限位柱
422‧‧‧容置槽
460、460’、560、660、760、860‧‧‧活動板
460a、560a、660a、760a、860a‧‧‧第一端
460b、560b、660b、760b、860b‧‧‧第二端
460c、460c’、560c、660c、760c、860c‧‧‧轉動支點
461‧‧‧板體部
462‧‧‧第一延伸部
464‧‧‧第二延伸部
465‧‧‧彎折部
466‧‧‧第二樞接部
467‧‧‧定位槽
468‧‧‧第二磁性件
468a‧‧‧第二作用面
512‧‧‧第一限位部
514‧‧‧第二限位部
522‧‧‧軸孔機構
524‧‧‧滑槽機構
550、650‧‧‧支撐單元
552、652‧‧‧第一支架
552a‧‧‧第一可轉動部
552b‧‧‧第一可滑動部
554、654‧‧‧第二支架
554a‧‧‧第二可滑動部
554b‧‧‧第二可轉動部
612、622‧‧‧軸孔部
614、624‧‧‧軸孔部
652a、652b‧‧‧轉軸部
654a、654b‧‧‧轉動部
712‧‧‧第二耦合部
712a‧‧‧第二斜面
722‧‧‧有第一耦合部
722a‧‧‧第一斜面
812‧‧‧第二結合部
822‧‧‧第一結合部
824‧‧‧滑槽
A、B‧‧‧延伸方向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1C為圖1A之按鍵結構之第一磁性件設置於鍵帽之示意圖;圖2A及圖2B分別為圖1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3A及圖3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4A及圖4B分別為圖3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圖6A及圖6B分別為圖5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7A及圖7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圖8A及圖8B分別為圖7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9A及圖9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9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活動板及底板形成轉軸支點之示意圖;圖10A及圖10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 態的剖視示意圖;圖11A及圖11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圖12A及圖12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以及圖13A及圖13B分別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應用於任何按壓式輸入裝置,例如鍵盤,以達到有效降低按鍵高度、簡化組裝複雜度並能滿足使用者的按壓習慣。於後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結構各元件之結構及操作。
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圖1B為圖1A之按鍵結構之仰視爆炸圖,圖1C為圖1A之按鍵結構之第一磁性件設置於鍵帽之示意圖。如圖1A至圖1C所示,按鍵結構100包含底板110、鍵帽120、框架130、第一磁性件140以及第二磁性件150,其中鍵帽120可相對於底板110移動地設置於底板110上方,且框架130對應鍵帽120設置並具有按鍵開口132,鍵帽120係於按鍵開口132中相對於底板110移動。第一磁性件140以及第二磁性件150係分別設置於鍵帽120及框架130,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可產生磁吸力,以作為鍵帽120受到按壓後使鍵帽120回復到按壓前位置的回復裝置(於後詳述)。再者,按鍵結構100更包含開關層170,其中開關層170設置於底板110上,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 動時,開關層170上的開關會受到觸發而導通,如此代表按鍵結構100被致動。在此需注意,於實施例中雖僅以單一按鍵結構100進行說明,但當複數個按鍵結構100組合成鍵盤時,各按鍵結構100之部分元件(例如底板120、框架130、開關層170)可整合成單一部件,以達到降低製造成本與組裝成本之效益。
於此實施例,鍵帽120具有翼部122,且翼部122係自鍵帽側 邊突出並實質平行底板110,以供設置第一磁性件140。具體而言,鍵帽120包含翼部122、鍵頂124及裙邊126,其中裙邊126係環繞鍵頂124朝底板110延伸,而翼部122較佳係自裙邊126底部朝平行底板110的方向延伸而出。換言之,裙邊126係連接鍵頂124及翼部122,且翼部122係位於鍵頂124之下方外側。於此實施例,鍵頂124係為四邊形,而翼部122係以環繞鍵頂124之四個側邊的方式自裙邊126向外水平突出,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依實際需求,翼部122可僅環繞於鍵頂124的部分側邊,例如僅位於一個側邊、相對兩側邊、或三個側邊。
如圖1C所示,第一磁性件140設置於翼部122。於此實施例,對應於翼部122為環繞鍵頂124四個側邊設置之形式,第一磁性件140較佳為對應的矩形環狀形式,但不以此為限。如圖1B所示,對應於第一磁性件140的設置,框架130係具有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供設置第二磁性件150。具體而言,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係鄰近按鍵開口132,且較佳平行於底板110。亦即,如圖1A所示,框架130具有周緣部134,其中周緣部134係自框架130之頂部朝按鍵開口132中心水平突出,藉此使得周緣部134與底板110之間具有供鍵帽翼部122移動的空間,而周緣部134面對底板110的表面係為開口周 緣下表面134a。於此實施例,對應於第一磁性件140之環狀形式,周緣部134較佳係環繞按鍵開口132設置,而使得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具有封閉環狀形式,例如矩形環狀。相應於此,第二磁性件150較佳亦具有矩形環狀。於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兩者其中之一可為鐵件,而其中之另一則為磁鐵,以產生可使鍵帽120回復到按壓前位置的磁吸力。於另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可皆為磁鐵,藉此產生上述的磁吸力。此外,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可以一體成型方式、黏貼或卡合等各種耦合方式分別固定於鍵帽120的翼部122或框架130的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具體而言,第一磁性件140具有第一作用面142,第二磁性件150具有第二作用面152,其中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作用面152係沿鍵帽120相對於底板110之移動方向正向相對,以產生磁吸力(如圖2A及圖2B所示)。
於此實施例,按鍵結構100可更包含支撐單元160,其中支撐 單元160設置於鍵帽120及底板110之間,以支撐鍵帽120相對於底板110移動。如圖1A及圖1B所示,支撐單元160包含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其中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分別設置於按鍵結構100之相對兩側且各可轉動地連接鍵帽120及可移動地連接底板110。具體而言,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可為兩個獨立的支架且分別支撐於鍵帽120的兩相對側,以形成類似蝶翼形式的支撐單元。於此實施例,第一支架162具有第一可轉動部162a及第一可滑動部162b,其中第一可轉動部162a及第一可滑動部162b設置於第一支架162的相對兩端以分別對應鍵帽120及底板110。類似地,第二支架164具有第二可轉動部164a及第二可滑動部164b,其中第二可轉動部164a及第二可滑動部164b設置於第二支架164的相對兩端以分別對應鍵帽120及 底板110。
相應於此,鍵帽120及底板110可具有與支撐單元160耦合的 機構。具體而言,如圖1B所示,鍵帽120具有第一耦合部125a及第二耦合部125b,其中第一耦合部125a及第二耦合部125b係設置於鍵帽120的底面兩側並面對底板110,以分別可轉動地耦接第一可轉動部162a及第二可轉動部164a。於此實施例,第一耦合部125a及第二耦合部125b係為軸孔形式的連接機構,而第一可轉動部162a及第二可轉動部164a係為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第一耦合部及第二耦合部係為具有軸轉形式的連接機構,而第一可轉動部及第二可轉動部係為軸孔形式的連接機構。藉由轉軸套入軸孔的方式,可使得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分別可轉動地連接鍵帽120。
再者,底板110可具有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 分別限制第一可滑動部162b及第二可滑動部164b於底板110上的滑動。於此實施例,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可為自底板110表面朝鍵帽120突起並彎折而成滑槽形式,而第一可滑動部162b及第二可滑動部164b可為棒狀形式的滑動端部以分別可移動地耦接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藉此,可使得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分別可移動地連接底板110。
此外,開關層170具有對應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 112b的開口172a及172b,以使得開關層170設置於底板110上時,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可分別自開口172a及172b伸出以連接第一可滑動部162b及第二可滑動部164b。再者,如圖1B所示,鍵帽120更具有觸發部128,用於觸發開關層170。於此實施例,觸發部128係自鍵帽120底面朝底板110 突出的凸柱。
於後參考圖2A及圖2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100的 操作,其中圖2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2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2A所示,鍵帽120之翼部122係水平延伸至框架130之周緣部134的下方,使得設置於翼部122上的第一磁性件140與設置於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的第二磁性件150正向相對。換言之,第一磁性件140之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磁性件150之第二作用面152之法線方向係平行於鍵帽120的移動方向,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作用面152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1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如圖2B所示,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110移動時,第一磁性件140隨著鍵帽12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150。再者,如圖2A所示,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120移動遠離底板110。
具體而言,當鍵帽120被按壓時,按壓力F係克服第一磁性 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120向下移動並帶動第一磁性件140沿作用面142、152之法線方向遠離第二磁性件150且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在底板110上朝向彼此滑動,進而使鍵帽120的觸發部128觸發開關層170,以致動按鍵結構100。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140自動朝第二磁性件150移動,進而帶動鍵帽120向上移動且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在底板110上遠離彼此滑動而使鍵帽12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2A所示)。
再者,於其他實施例,鍵帽及底板之間可具有其他形式的連 接機構,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如圖3A及圖3B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按鍵結構200包含底板210、鍵帽220、框架130、開關層170、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其中按鍵結構2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1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210及鍵帽220之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按鍵結構200與按鍵結構1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類似於鍵帽120,鍵帽220具有翼部222、鍵頂224及裙邊226,其中裙邊226係環繞鍵頂224朝底板210延伸,且翼部222係自裙邊226底部朝平行底板210的方向延伸而出,以供設置第一磁性件140。鍵帽220與鍵帽120主要的差異在於第一結合部225,而翼部222、鍵頂224及裙邊226的結構以及其與第一磁性件140、第二磁性件及框架130的配置關係與鍵帽120類似,於此不再贅述。
具體而言,鍵帽220具有第一結合部225,其中第一結合部225 為具有導槽227的連接機構。底板210具有第二結合部262,其中第二結合部262可為導桿形式的連接機構,且可以一體成型或耦接方式設置於底板210。於此實施例,第二結合部262係設置於結合塊260上,且結合塊260係設置於底板210上,以使得底板210藉由結合塊260上的第二結合部262與鍵帽220的第一結合部225可相對移動地連接。開關層170具有對應結合塊260的開口172,以使得開關層170設置於底板110上時,結合塊260及第二結合部262可自開口172伸出以連接第一結合部225。此外,如圖2A所示,底板210具有通孔212,其中通孔212對應於第一結合部225及第二結合部262。當鍵帽220受到按壓朝底板210移動時,通孔212係用於容置第一結合部225。在此需注意,圖1A雖繪示有兩組分別設置於鍵帽220兩側的第一結合部225以 分別對應兩個結合塊260的第二結合部262,但不以圖式所示為限,而可依實際需求增加或減少第一結合部225及第二結合部262的設置數目。
於後參考圖4A及圖4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200的 操作,其中圖4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4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4A所示,鍵帽220之翼部222係水平延伸至框架130之周緣部134的下方,使得設置於翼部222上的第一磁性件140與設置於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的第二磁性件150正向相對。換言之,第一磁性件140之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磁性件150之第二作用面152之法線方向係平行於鍵帽220的移動方向,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作用面152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2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如圖4B所示,當鍵帽2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110移動時,第一磁性件140隨著鍵帽22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150。如圖4A所示,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220移動遠離底板210。具體而言,當鍵帽220被按壓時,按壓力F係克服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220藉由導桿形式的第二結合部262於第一結合部225的導槽227中的移動導引而向下移動並帶動第一磁性件140遠離第二磁性件150,進而使鍵帽120的觸發部128觸發開關層170上肢開關,以使該開關導通。如圖4B所示,當鍵帽220被按壓時,第二結合部262與第一結合部225相對移動,且第一結合部225係伸入底板210的通孔212。 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140自動朝第二磁性件150移動,進而帶動鍵帽120藉由第一結合部225沿著第二結合部226相對移動的導引而向上移動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 圖2A所示)。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5所示,按鍵結構300包含底板310、鍵 帽320、框架130、開關層370、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其中按鍵結構3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1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310及鍵帽320之連接機構的設計及磁性件的形狀變化。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按鍵結構300與按鍵結構1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類似於鍵帽120,鍵帽320具有翼部322、鍵頂324及裙邊326,其中裙邊326係環繞鍵頂324朝底板310延伸,且翼部322係自裙邊326底部朝平行底板310的方向延伸而出,以供設置第一磁性件340。鍵帽220與鍵帽120主要的差異在於第一結合部325及翼部322,而鍵頂324及裙邊326的結構以及其與第一磁性件340、第二磁性件350及框架130的配置關係與鍵帽120類似,於此不再贅述。此外,於此實施例,鍵帽之觸發部328較佳係設置於翼部322的下表面。翼部322較佳係僅環繞鍵頂324的部分周緣。具體而言,翼部322係僅環繞鍵頂324的一個側邊,且翼部322及第一結合部325較佳係分別靠近鍵帽320之相對兩側。相對於此,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可設計為具有對應翼部322的條狀形式,但不以此為限。於另一實施例(未繪示),翼部322可僅環繞鍵頂324的兩個側邊或三個側邊,而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可設計為具有對應翼部322的L形或ㄇ字形,且鍵帽320之第一結合部325較佳係靠近鍵帽320沒有設置翼部322的側邊。於此實施例,第一結合部325係為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底板310具有第二結合部312,其中第二結合部312係自底板表面朝鍵帽320彎折並具有軸孔312a的連接機構。開關層370具有對應第二結合部312 的開口372,以使得開關層370設置於底板310上時,第二結合部312可自開口372伸出而使軸孔312a套入轉軸形式的第一結合部325,以達成可轉動的連接。
於後參考圖6A及圖6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300的 操作,其中圖6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6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6A所示,鍵帽620之翼部322係水平延伸至框架130之周緣部134的下方,使得設置於翼部322上的第一磁性件340與設置於開口周緣下表面134a的第二磁性件350正向相對。換言之,當鍵帽320處於未按壓位置時,第一磁性件340之第一作用面342及第二磁性件350之第二作用面352之法線方向係平行於鍵帽320的移動方向,且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作用面342及第二作用面352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3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如圖6B所示,當鍵帽3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310移動時,第一磁性件340隨著鍵帽320移動遠離第二磁性件350。再者,如圖6A所示,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320移動遠離底板310。具體而言,當鍵帽320被按壓時,按壓力F係克服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320藉由第一結合部325與第二結合部312作為轉動支點而相對於底板310轉動並帶動第一磁性件340遠離第二磁性件350,進而使鍵帽320的觸發部328觸發開關層370上的開關,以使該開關導通。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340自動朝第二磁性件350移動,進而帶動鍵帽320藉由第一結合部325與第二結合部312作為轉動支點相對於底板310逆向轉動而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之按鍵結構藉由設置於鍵帽翼部及框架開口周緣下表面可相互面對接觸的磁性件,不僅增進磁吸力的強度,更使得按鍵高度可取決於所需的按鍵行程高度及磁性件的厚度,而使按鍵高度易於控制。再者,本發明之按鍵結構係利用平行於鍵帽移動方向的磁吸力,可提升按鍵穩定性,並使按壓位置不受特定限制。
於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活動板與磁性件配合使用的按鍵結構,進一步增進按鍵結構的穩定性。圖7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按鍵結構之俯視爆炸圖,圖7B為圖7A之按鍵結構之仰視爆炸圖,圖8A及圖8B分別為圖7A之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之剖視示意圖。如圖7A及圖7B所示,本發明之按鍵結構400包含底板410、鍵帽420、框架430、第一磁性件440、開關層450及活動板460,其中鍵帽420可相對於底板410移動地設置於底板410上方,且框架430對應鍵帽420設置並具有按鍵開口432,鍵帽420係於按鍵開口432中相對於底板410移動。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40以及第二磁性件468係分別設置於框架430及活動板460,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可產生磁吸力,以作為鍵帽420受到按壓後使鍵帽420回復到按壓前位置的回復裝置(於後詳述)。再者,開關層450設置於底板410上,當鍵帽4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410移動時,開關層450上的開關係受到觸發而被導通。
具體而言,如圖7A及圖8A所示,第一磁性件440設置於框架430之側邊,且第一磁性件440之第一作用面442係朝向按鍵開口432的中心。活動板460係可轉動地設置於鍵帽420及底板410之間,且活動板460具有相對的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其中第一端460a係抵接鍵帽420,第二 端460b係具有第二磁性件468對應第一磁性件440。於此實施例,第一磁性件440可為磁鐵,而活動板460較佳為鐵板;藉此,活動板460的第二端460b即可作為與第一磁性件440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性件468。然而,於其他實施例,當第一磁性件440為磁鐵時,活動板460可由其他非鐵材質製成,而第二磁性件468可為磁鐵或鐵件且可藉由耦合或一體成形方式固定於活動板460的第二端460b。此外,於另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440可為鐵件,而且第二磁性件468可為磁鐵且可藉由耦合或一體成形方式固定於活動板460的第二端460b。
再者,活動板460具有板體部461,其中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係分別位於板體部461的相對兩端,且相對於板體部461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第一延伸部462及第二延伸部464,且第二磁性件468係位於第二延伸部464。如圖7A及圖8A所示,第一延伸部462及第二延伸部464係相對於板體部461同向彎折,其中第一延伸部462具有第一延伸方向A,第二延伸部464具有第二延伸方向B,且第一延伸方向A及第二延伸方向B之間較佳夾有90度角,以使得第一延伸部462較佳平行抵接鍵帽420之底面420a,而設置於第二延伸部464之第二磁性件468可面對面地對應第一磁性件440。在此需注意,類似於上述,當活動板460為鐵件時,第二延伸部464即可作為本實施例之第二磁性件468。
如圖7A及圖8A所示,活動板460具有轉動支點460c於底板410上。具體而言,底板410具有第一樞接部414,而活動板460具有第二樞接部466,且第二樞接部466係設置於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之間並與第一樞接部414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轉動支點460c。於此實施例,第一樞接部 414係由底板410表面朝鍵帽420彎折而成的樞接軸,而第二樞接部466係設置於靠近活動板460之第二端460b且自板體部461側邊朝底板410延伸的樞接孔機構。藉由第一樞接部414及第二樞接部466可轉動地樞接,活動板460可相對於底板410轉動,以使得設置於活動板460之第二端460b的第二磁性件468可相對於第一磁性件440移動(如後詳述)。
此外,如圖7A及圖8B所示,鍵帽420包含鍵頂424及裙邊426,其中裙邊426係環繞鍵頂424朝底板410延伸。於此實施例,裙邊426係具有容置槽422,當鍵帽420朝底板410移動時,活動板460係部分進入容置槽422。具體而言,裙邊426係於對應第一磁性件440的側邊開設容置槽422,以供容置第二樞接部466及第二延伸部464之間的板體部461。
再者,如圖7A及圖8A所示,鍵帽420具有第一結合部425,底板410具有第二結合部412,其中第一結合部425及第二結合部412可轉動地連接,以使得鍵帽420可相對於底板410轉動。具體而言,第一結合部425係自鍵帽420之底面420a突出之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而第二結合部412係自底板表面朝鍵帽420彎折並具有軸孔412a的連接機構。開關層450具有對應第二結合部412及第一樞接部414的開口452及454,以使得開關層450設置於底板410上時,第二結合部412及第一樞接部414可分別自開口452及454伸出而使軸孔412a套入轉軸形式的第一結合部425且第一樞接部414可轉動地連接活動板460之第二樞接部466,以達成底板410與鍵帽420之間以及底板410與活動板460可轉動的連接。於此實施例,第二結合部412及第一樞接部414較佳係位底板410的相對兩側。相應地,第一結合部425及容置槽422係分別設置於鍵帽420的相對兩側,亦即第一結合部425及第一磁性件440係分 別靠近鍵帽420之相對側,且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較佳係實質抵接於鍵帽420之底面中心,但不以此為限。
於後參考圖8A及圖8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400的操作,其中圖8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8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8A所示,鍵帽420之第一結合部425係可轉動地連接底板410之第二結合部412,且活動板460之第二樞接部466係可轉動地樞接底板410之第一樞接部414以形成活動板460的轉動支點460c。活動板460於第一端460a之第一延伸部462係抵接於鍵帽420的底面420a,而活動板460於第二端460b之第二延伸部464較佳係與第一磁性件440之間相互抵接。換言之,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440之第一作用面442及第二磁性件468之第二作用面468a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4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8B所示,當鍵帽4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4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468隨著鍵帽4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440。當按壓力F釋放時,如圖8A所示,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420移動遠離底板410。具體而言,當鍵帽420被按壓時,按壓力F係克服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420相對於底板410轉動而使鍵帽420靠近第一磁性件440的側邊向下移動並帶動活動板460轉動,以使得第二磁性件468遠離第一磁性件440。換言之,當鍵帽420被按壓而朝底板410移動時,鍵帽420之底面420a壓抵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462),而使得活動板460相對於底板410繞著轉動支點460c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460之第二端460b(即第二水平延伸部464或第二磁性件468)亦逆 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440,以達到觸發開關層450的操作。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468自動朝第一磁性件440移動,而使活動板460繞著轉動支點4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462)向上推抵鍵帽420之底面420a以帶動鍵帽420向上移動遠離底板410並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8A所示)。
在此須注意,活動板與底板之間的轉軸支點460a不限於上述的樞接形式,且活動板與鍵帽的設置相對位置亦可變化。在此需注意,為便於說明於以下的圖式中省略開關層的繪示,但實際按鍵結構係具有類似上述實施例的開關層。如圖9A至圖9C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活動板460’係彎折以形成彎折部465,且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係位於彎折部465的兩側,其中彎折部465係作為活動板460’之轉動支點460c’。第一端460a包含第一延伸部462,第一延伸部462係平行抵接鍵帽420之底面,第二端460b包含第二延伸部464,第二磁性件468係位於第二延伸部464,第一延伸部462及第二延伸464部係相對於彎折部465沿相同方向彎折。第一延伸部462具有第一延伸方向A,第二延伸部464具有第二延伸方向B,且第一延伸方向A及第二延伸方向B之間夾有90度角。如圖9C所示,活動板460’具有定位槽467,其中定位槽467係設置於彎折部465,且底板410’對應地具有限位柱416。當活動板460’設置於底板410’上時,限位柱416係伸入定位槽467以限制活動板460於底板上的移動,並使活動板460’以彎折部465為轉動支點460c’而相對於限位柱416轉動。
此外,於此實施例,如圖9A所示,活動板460’係設置為活 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係抵接於鍵帽420之第一結合部425之相對側。具體而言,第一結合部425及第一磁性件440係分別靠近鍵帽420之同一側,且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係實質抵接於鍵帽420之另一側。藉此設計,鍵帽420之一側係藉由第一結合部425與底板410’之第二結合部412可轉動地連接,鍵帽420之另一側更可藉由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支撐,以增加按鍵結構的穩定性。
於後參考圖9A及圖9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9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9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於此實施例,如圖9A所示,鍵帽420之第一結合部425係可轉動地連接底板410之第二結合部412,且活動板460之彎折部465係接觸底板410’以作為轉動支點460c’。鍵帽420之第一結合部425係靠近第一磁性件440,而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之第一延伸部462係抵接於鍵帽420並位於第一結合部425之相對側,而活動板460於第二端460b之第二延伸部464較佳係與第一磁性件440之間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4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9B所示,當鍵帽4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4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468隨著鍵帽4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440。再者,當按壓力F釋放時,如圖9A所示,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420移動遠離底板410。具體而言,當鍵帽420被按壓而朝底板410’移動時,鍵帽420之底面壓抵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462),而使得活動板460相對於底板410繞著轉動支點4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 460之第二端460b(即第二水平延伸部464或第二磁性件468)亦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4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468自動朝第一磁性件440移動,而使活動板460’繞著轉動支點4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460’之第一端4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462)向上推抵鍵帽420之底面420a以帶動鍵帽420向上移動遠離底板410並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9A所示)。
再者,於其他實施例,鍵帽及底板之間可具有其他形式的連接機構,以支撐鍵帽相對於底板移動。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於另一實施例,按鍵結構500包含底板510、鍵帽520、框架530、第一磁性件540、支撐單元550及活動板560,其中按鍵結構5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510及鍵帽520之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4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支撐單元550係包含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其中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剪刀式支撐單元。舉例而言,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可分別為框架式的支架結構,其中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可分別作為外框及內框,且於框架中段藉由軸部及軸孔可轉動地連接成剪刀式支撐單元。再者,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的兩相對端分別具有與鍵帽520及底板510耦接的機構。第一支架552具有第一可轉動部552a及第一可滑動部552b,以分別可轉動地卡合底板510的第一限位部512及可移動地耦接鍵帽520的滑槽機構524。第二支架554具有第二可滑動部554a及第二可轉動部554b,以分別可移動地耦接底板510的第二限位部514及可轉動地卡合鍵帽520的軸孔機 構522。
於後參考圖10A及圖10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10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10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於此實施例,如圖10A所示,活動板560具有轉動支點560c於底板510上。在此需注意,活動板560與底板510可以上述圖8A之樞接機構或圖9c之彎折機構形成與轉動支點460c或460c’類似的轉動支點560c。活動板560之第一端560a(即第一延伸部562)較佳係抵接於鍵帽520之底面中心,而活動板560於第二端560b(即第二延伸部564或第二磁性件568)較佳係與框架530上的第一磁性件5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5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10B所示,當鍵帽5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5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568隨著鍵帽5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540。再者,當按壓力F釋放時,如圖9A所示,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520移動遠離底板510。具體而言,當鍵帽520被按壓而朝底板510移動時,鍵帽520之底面壓抵活動板560之第一端5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562),而使得活動板560相對於底板510繞著轉動支點560c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560之第二端560b(即第二水平延伸部564或第二磁性件568)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5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568自動朝第一磁性件540移動,而使活動板560繞著轉動支點5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560之第一端5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562)向上推抵鍵帽520之底面以帶動鍵帽 520向上移動遠離底板510並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10A所示)。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11A及圖11B所示,按鍵結構600包含底板610、鍵帽620、框架630、第一磁性件640、支撐單元650及活動板660,其中按鍵結構6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610及鍵帽620之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4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支撐單元650係包含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其中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各可轉動地連接於鍵帽620及底板610,使得鍵帽620相對於底板610移動時,鍵帽620係相對於底板6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舉例而言,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可分別為框架式的連桿結構,其中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較佳具有相同的結構,以減少製造成本,但不以此為限。再者,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於兩相對端分別具有與鍵帽620及底板610耦接的機構。第一支架652於相對兩側具有轉軸部652a及652b,以分別可轉動地卡合底板610及鍵帽620的軸孔部612及622。第二支架654於兩相對端分別具有轉動部654a及654b,以分別可轉動地卡合底板610及鍵帽620的軸孔部614及624。
於後參考圖11A及圖11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11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11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於此實施例,如圖11A所示,活動板660具有轉動支點660c於底板610上。在此需注意,活動板660與底板610可以上述圖8A之樞接機構或圖9c之彎折機構形成與轉動支點460c或460c’類似的轉動支點660c。活動板660之第一端660a(即第一延伸部662)較佳係抵接於鍵帽620之底面中 心,而活動板660於第二端660b(即第二延伸部664或第二磁性件668)較佳係與框架630上的第一磁性件6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6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11B所示,當鍵帽6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6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668隨著鍵帽6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640。再者,當按壓力F釋放時,如圖11A所示,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620移動遠離底板610。具體而言,當鍵帽620被按壓而朝底板610移動時,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朝底板610逆時針轉動使得鍵帽620同時產生向下及向左的位移,此時鍵帽620之底面係壓抵活動板660之第一端6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662),而帶動活動板660相對於底板610繞著轉動支點660c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660之第二端660b(即第二水平延伸部664或第二磁性件668)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6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668自動朝第一磁性件640移動,而使活動板660繞著轉動支點6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660之第一端6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662)向上推抵鍵帽620之底面並帶動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順時針轉動以使鍵帽620產生向上及向右的位移而遠離底板6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11A所示)。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12A及圖12B所示,按鍵結構700包含底板710、鍵帽720、框架730、第一磁性件740及活動板760,其中按鍵結構7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710及鍵帽720之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 4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鍵帽720具有第一耦合部722,底板710具有第二耦合部712,當鍵帽720相對於底板710移動時,第一耦合部722與第二耦合部712彼此抵接而相對移動以使鍵帽720係相對於底板7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具體而言,第一耦合部722具有第一斜面722a,第二耦合部712具有第二斜面712a,當鍵帽720相對於底板710移動時,第一斜面722a抵接而沿著第二斜面712a相對移動。
於後參考圖12A及圖12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12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12B為按鍵結構於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於此實施例,如圖12A所示,活動板760具有轉動支點760c於底板710上。在此需注意,活動板760與底板710可以上述圖8A之樞接機構或圖9c之彎折機構形成與轉動支點460c或460c’類似的轉動支點760c。活動板760之第一端760a(即第一延伸部762)較佳係抵接於鍵帽720之底面,而活動板760於第二端760b(即第二延伸部764或第二磁性件768)較佳係與框架730上的第一磁性件7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7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12B所示,當鍵帽7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7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768隨著鍵帽7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740。再者,當按壓力F釋放時,如圖12A所示,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720移動遠離底板710。具體而言,當鍵帽720被按壓而朝底板710移動時,第一耦合部722之第一斜面第一耦合部722沿第二耦合部712之第二斜面 712a朝底板710移動使得鍵帽720同時產生向下及向右的位移,此時鍵帽720之底面係壓抵活動板760之第一端7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762),而帶動活動板760相對於底板710繞著轉動支點7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760之第二端760b(即第二水平延伸部764或第二磁性件768)亦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740,以使鍵帽720下方之開關導通。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768自動朝第一磁性件740移動,而使活動板760繞著轉動支點760c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760之第一端7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762)向上推抵鍵帽720之底面並藉由第一斜面722a及第二斜面712a的導引帶動鍵帽720產生向上及向右的位移而遠離底板7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12A所示)。
於另一實施例,如圖13A及圖13B所示,按鍵結構800包含底板810、鍵帽820、框架830、第一磁性件840及活動板860,其中按鍵結構800之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底板810及鍵帽820之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於後的說明著重在於與按鍵結構4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係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於此實施例,鍵帽820具有第一結合部822,底板810具有第二結合部812,其中第一結合部822及第二結合部812可移動地連接,使得鍵帽820相對於底板810移動時,第一結合部822沿第二結合部812相對移動。具體而言,第一結合部822可為具有滑槽824的連接機構,第二結合部812為具有導桿的連接機構,藉由導桿插入滑槽中可導引鍵帽820及底板810之間的相對位移。
於後參考圖13A及圖13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13A為按鍵結構於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13B為按鍵結構於 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於此實施例,如圖13A所示,活動板860具有轉動支點860c於底板810上。在此需注意,活動板860與底板810可以上述圖8A之樞接機構或圖9c之彎折機構形成與轉動支點460c或460c’類似的轉動支點860c。活動板860之第一端860a(即第一延伸部862)較佳係抵接於鍵帽820之底面,而活動板860於第二端860b(即第二延伸部864或第二磁性件868)較佳係與框架830上的第一磁性件8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8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如圖13B所示,當鍵帽820接受按壓力F朝底板8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868隨著鍵帽8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840。再者,當按壓力F釋放時,如圖13A所示,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820移動遠離底板810。具體而言,當鍵帽820被按壓而朝底板810移動時,鍵帽820藉由第一結合部822及第二結合部812的導引向下移動,此時鍵帽820之底面係壓抵活動板860之第一端8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862),而帶動活動板860相對於底板810繞著轉動支點860c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860之第二端860b(即第二水平延伸部864或第二磁性件868)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840,以使鍵帽820下方之開關導通。當按壓力F釋放時,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868自動朝第一磁性件840移動,而使活動板860繞著轉動支點860c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860之第一端860a(即第一水平延伸部862)向上推抵鍵帽820之底面且藉由第一結合部812及第二結合部822的導引帶動鍵帽820產生向上移動遠離底板8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13A所示)。
相較於傳統的按鍵結構,本發明之按鍵結構藉由磁性件之間的磁吸力提供按鍵的回復力,可有效控制按鍵的高度,使按鍵結構可更加輕薄。此外,本發明之按鍵結構藉由磁力作用而免除習知彈性體的設置,可有效簡化按鍵結構並能縮小按鍵結構之尺寸。再者,本發明之按鍵結構藉由活動板的設計,可進一步提升按鍵結構的操作平穩性。
本發明已由上述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例示目的而非用於限制。熟此技藝者當知在不悖離本發明精神下,於此特別說明的實施例可有例示實施例的其他修改。因此,本發明範疇亦涵蓋此類修改且僅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限制。
110‧‧‧底板
120‧‧‧鍵帽
122‧‧‧翼部
128‧‧‧觸發部
130‧‧‧框架
134‧‧‧周緣部
134a‧‧‧開口周緣下表面
140‧‧‧第一磁性件
142‧‧‧第一作用面
150‧‧‧第二磁性件
152‧‧‧第二作用面
160‧‧‧支撐單元
162‧‧‧第一支架
164‧‧‧第二支架
170‧‧‧開關層

Claims (14)

  1.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第一樞接部;一鍵帽,可相對於該底板移動地設置於該底板上方;一框架,對應該鍵帽設置並具有一按鍵開口,該鍵帽係於該按鍵開口中相對於該底板移動;一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框架;以及一活動板,具有一第二樞接部、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二樞接部係設置於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之間並與該第一樞接部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一轉動支點,該第一端係抵接該鍵帽,該第二端係鄰近該框架,且該第二樞接部係設置於靠近該第二端處,該第二端係具有一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係與該第一磁性件產生一磁吸力,當該鍵帽接受一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壓抵該活動板之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繞該轉動支點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性件;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該活動板繞該轉動支點逆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靠近該第一磁性件並使該第一端推抵該鍵帽移動遠離該底板。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活動板具有一板體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係相對於該板體部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係平行抵接該鍵帽之一底面,該第二磁性件係位於該第二延伸部。
  3.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限位柱;一鍵帽,可相對於該底板移動地設置於該底板上方;一框架,對應該鍵帽設置並具有一按鍵開口,該鍵帽係於該按鍵開口中相對於該底板移動;一第一磁性件,設置於該框架;以及一活動板,係彎折以形成一彎折部作為該活動板之該轉動支點,該活動板具有一定位槽、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係位於該彎折部的兩側,該定位槽係設置於該彎折部,該限位柱係伸入該定位槽以限制該活動板於該底板上的移動,該第一端係抵接該鍵帽,該第二端係鄰近該框架,且該彎折部係設置於靠近該第二端處,該第二端係具有一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係與該第一磁性件產生一磁吸力,當該鍵帽接受一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壓抵該活動板之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繞該轉動支點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性件;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該活動板繞該轉動支點逆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靠近該第一磁性件並使該第一端推抵該鍵帽移動遠離該底板。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端包含一第一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係平行抵接該鍵帽之一底面,該第二端包含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二磁性件係位於該第二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係相對於該彎折部沿相同方向彎折。
  5. 如請求項2或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延伸方向,該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延伸方向,且該第一延伸方向及該第二延伸方向之間夾有90度角。
  6.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包含一鍵頂及一裙邊,該裙邊係環繞該鍵頂朝該底板延伸,該裙邊係具有一容置槽,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活動板係部分進入該容置槽。
  7.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開關層,設置於該底板上,其中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開關層係受到觸發以致動該按鍵結構。
  8.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支撐單元,設置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以支撐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係可轉動地樞接該第二支架以形成一剪刀式支撐單元。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支撐單元包含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及該第二支架係各可轉動地連接於該鍵帽及該底板,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係相對於該底板同時產生一垂直位移及一水平位移。
  11.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一磁性件係分別靠近該鍵帽之同一側,且該活動板之該第一端係實質抵接於該鍵帽之另一側。
  12.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結合部,該底板 具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移動地連接,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結合部沿該第二結合部相對移動。
  13.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具有一第一耦合部,該底板具有一第二耦合部,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耦合部相對於該第二耦合部移動以使該鍵帽係相對於該底板同時產生一垂直位移及一水平位移。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耦合部具有一第一斜面,該第二耦合部具有一第二斜面,當該鍵帽相對於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斜面沿該第二斜面相對移動。
TW103131700A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TWI5364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700A TWI536417B (zh)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700A TWI536417B (zh)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064A TW201611064A (zh) 2016-03-16
TWI536417B true TWI536417B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85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700A TWI536417B (zh) 2014-09-12 2014-09-12 按鍵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641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4607B (zh) * 2018-07-25 2019-10-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5873B (zh) * 2016-05-13 2018-02-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吸式鍵盤及其按鍵
TWI674601B (zh) * 2018-07-02 2019-10-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0867759B2 (en) 2019-04-11 2020-12-15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538644B2 (en) 2019-04-11 2022-12-27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264186B2 (en) 2019-04-11 2022-03-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TWI703603B (zh) * 2019-04-11 2020-09-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10984968B2 (en) 2019-05-22 2021-04-2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TWI713064B (zh) * 2019-05-22 2020-12-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10265252A (zh) * 2019-05-31 2019-09-2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US11923159B2 (en) 2021-12-16 2024-03-05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cap support mechanism thereof
US11978598B2 (en) 2021-12-16 2024-05-07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lift mechanism thereof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4607B (zh) * 2018-07-25 2019-10-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064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6417B (zh) 按鍵結構
TWI408715B (zh) 按鍵結構以及具有此結構之鍵盤
TWI620220B (zh) 鍵盤以及應用該鍵盤的筆記型電腦
TWI523057B (zh) 按鍵結構
TWI476801B (zh) 按鍵及其鍵盤
CN104269307B (zh) 按键结构
TW201640545A (zh)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TWI381408B (zh) 按鍵結構以及具有此結構之鍵盤
TWI505306B (zh) 具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按鍵結構
TWI573159B (zh) 按鍵及其鍵盤
TWI518721B (zh) 按鍵結構
TWI661450B (zh) 具有減噪效果的按鍵及其組裝方法
TWI587337B (zh) 按鍵及其鍵盤
WO2020261664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US9799467B1 (en) Key structure
US11189442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201611060A (zh) 按鍵結構
CN104576129A (zh) 按键结构
US10804049B1 (en) Keyswitch structure
TW201627593A (zh) 觸控單元及具有此觸控單元之電子裝置
TWI623956B (zh) 按鍵結構
CN104299822B (zh) 按键结构
US1132887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US20170330706A1 (en) Key structure
TWI559351B (zh) 按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