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382B - 輪胎試驗機 - Google Patents

輪胎試驗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382B
TWI702382B TW108109453A TW108109453A TWI702382B TW I702382 B TWI702382 B TW I702382B TW 108109453 A TW108109453 A TW 108109453A TW 108109453 A TW108109453 A TW 108109453A TW I702382 B TWI702382 B TW I7023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essing mechanism
rim
spindle
inner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9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2555A (zh
Inventor
住谷敬志
住元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神戶製鋼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2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2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38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06Machines for demounting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63Tools interacting with the tyre and moved in relation to the tyre during operation
    • B60C25/0572Tools interacting with the tyre and moved in relation to the tyre during operation pressing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02Details of balancing machines o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2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備「能使輪胎(T)良好地從上輪圈(12a)脫離的輪胎拆卸器(80)」的輪胎試驗機(1)。輪胎拆卸器(80)具備: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將輪胎(T)朝下方向按壓;和連桿機構(83),連結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保持「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隔著上心軸(9a)在其徑向上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同時使兩者朝彼此接近或者分離的方向移動;及定位機構(87),藉由使連桿機構(83)作動,能形成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的定位。

Description

輪胎試驗機
本發明關於:具備「從輪圈將輪胎卸下之輪胎拆卸器」的輪胎試驗機。
傳統以來,已知有可自動地實施「具有彼此不同的內周徑、或者胎面寬度」的複數個輪胎之試驗的輪胎試驗機(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1)。
具體地說,從前一個步驟的潤滑部搬送至輪胎試驗部的輪胎,是由安裝於上心軸的上輪圈、與安裝於下心軸的下輪圈所夾入而形成保持,並將空氣送入該輪胎內。在此之後,對該輪胎施加荷重,執行輪胎均勻度等的測量。
在這樣的輪胎試驗之後,將施加於前述輪胎的前述荷重撤除,升高上心軸的同時,使帶式輸送機上升而對輪胎賦予向上的力,並使下輪圈與輪胎分開。除此之外,前述的輪胎試驗機,更進一步具備用來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脫離的輪胎拆卸器,當前述帶式輸送機上升而使前述上輪圈與前述下輪圈分開時,藉由將緊密貼合於該上輪圈之前述輪胎的胎唇部附近朝「與該輪胎的轉動軸心方向平行的方向」按壓,使該輪胎從該上輪圈剝離地形成分離。如此一來,從前述輪圈脫離的輪胎,被搬送至後置製程(下一個步驟)的標記部,將輪胎試驗所獲得的「特異點」等刻印於該輪胎。
由前述上輪圈與前述下輪圈所夾入而形成保持的輪胎,由於和該上輪圈及下輪圈緊密貼合,因此在輪胎試驗後,為了將輪胎從輪圈剝除,當卸下時需要大量的力。因此,在前一個步驟的潤滑部中,為了使輪胎的剝離(剝除)性良好,預先將潤滑性良好的液體(潤滑劑)塗裝於輪胎的胎唇部。
然而,即使對胎唇部塗裝潤滑劑,在輪胎試驗後有時仍然難以將輪胎從輪圈(更詳細地說,上輪圈)卸下,因此,為了使輪胎從上輪圈脫離,而採用前述輪胎拆卸器。亦即,前述輪胎拆卸器是擔任:在輪胎試驗後將輪胎從上輪圈卸下時,對該輪胎賦予輔助性力量的工作。
具體地說,在將已經過加硫步驟的輪胎直接搬入輪胎試驗機的生產線中,有時仍處於該輪胎具有熱度的狀態,即使對胎唇部塗裝潤滑劑,會直接導致乾燥,因此有時無法獲得充分的潤滑效果。
在該場合中,用來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脫離的前述輪胎拆卸器的作用甚大,為了將緊密貼合於上輪圈的輪胎剝除,卸下時該輪胎拆卸器相當重要。
前述輪胎拆卸器,藉由具備至少一個將「緊密貼合於前述上輪圈的前述輪胎」向下按壓的按壓機構(譬如,氣壓缸),雖然可將「使該輪胎從該上輪圈脫離的力」施加於該輪胎,但如以上所述,在塗裝於胎唇部的潤滑劑已經直接乾燥的狀況中,為了使輪胎從上輪圈脫離,需要更大的按壓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6087172號公報
作為將前述大幅的按壓力施加於輪胎的手段,考慮在「隔著該輪胎的中心軸彼此成為對向的位置」分別配置第1按壓機構及第2按壓機構,藉由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同時對該輪胎施加向下的按壓力。除此之外,為了對應於「供輪胎試驗之各種尺寸的輪胎」,考慮設置使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分別朝水平方向移動的第1及第2位置變更機構,藉由該第1及第2位置變更機構,變更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對輪胎的按壓位置。
但是,倘若由「前述第1及第2位置變更機構之譬如經年變化所導致的作動不良」而對第1及第2按壓機構的移動量產生參差不齊的現象,導致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的位置成為非對稱,當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將輪胎朝下方按壓時,將對上輪圈作用彎曲力矩。該彎曲力矩,在前述上輪圈譬如由組裝於前述上心軸的磁鐵等所保持的場合中,恐有對抗該保持力而使該上輪圈從該上心軸脫落的疑慮。此外,在譬如利用螺栓將前述上輪圈穩固地固定於前述上心軸的場合中,前述輪胎受到前述彎曲力矩而以傾斜的姿勢從前述上輪圈脫離,因此恐有該輪胎彈跳至「從正確的位置分離的位置」、甚至輪胎從帶式輸送機脫落的疑慮。
本發明,是具備用來使輪胎從上輪圈脫離之輪胎拆卸器的輪胎試驗機,其目的是提供一種:前述輪胎拆卸器可確實且平順地使前述輪胎從上輪圈脫離的輪胎試驗機。
所提供的技術,是輪胎試驗機,具備:上心軸,具有上下方向的軸心;和上輪圈,被安裝於前述上心軸的下端;和下心軸,具有上下方向的軸心;和下輪圈,被安裝在前述下心軸的上端;及輪胎拆卸器,由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以橫躺的姿勢水平地挾持輪胎,並在藉由轉動驅動而執行了該輪胎的試驗後,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脫離。前述輪胎拆卸器具有:第1按壓機構及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上心軸而在其徑向上配置於彼此對稱的位置,將前述輪胎的胎側(sidewall)面朝下方按壓而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向下脫離;和連桿機構,保持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心軸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並在前述上心軸的徑向上朝彼此接近或者分離的方向移動地將該第1按壓機構與該第2按壓機構予以連結;及定位機構,藉由使前述連桿機構動作,使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能在前述上心軸的徑向上定位。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輪胎試驗機1的實施形態,參考圖面進行說明。以下所說明的實施形態,是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個例子,本發明並不侷限於該具體例。 第1圖~第6圖,顯示前述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1。在以下的輪胎試驗機1的說明中,輪胎T的搬送方向F在該輪胎T的搬送方向上的長度,相當於輪胎試驗機1的全長。與前述輪胎之搬送方向F交叉的水平方向,更正確地說,略直交於該搬送方向F的方向,相當於輪胎試驗機1的深入方向(Deep direction)。該深入方向也稱為左右方向或者寬度方向。
前述輪胎試驗機1,具備潤滑部2、輪胎試驗部3、標記部4。前述潤滑部2,促使前述輪胎T轉動,並對該輪胎T的胎唇部B塗裝潤滑液。前述輪胎試驗部3,藉由在心軸上使「在前述潤滑部2塗裝了潤滑液的輪胎T」轉動,並執行輪胎試驗,來偵測存在於輪胎T的特異點。前述標記部4,對前述輪胎T中前述特異點所在之周方向的位置,執行標記。前述潤滑部2、前述輪胎試驗部3及前述標記部4,沿著前述搬送路徑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依序設置。
前述潤滑部2具有:以「輪胎T水平放置」的姿勢搬送該輪胎T之左右成對(一對)的第1輸送機5;和挾持「由前述一對第1輸送機5所搬入的輪胎T」之左右成對(一對)的臂部6;及將潤滑液塗裝於「由前述一對臂部6所保持之輪胎T」的胎唇部B(內周緣)的塗裝部7。
在該實施形態中,前述一對第1輸送機5,分別是具有「形成循環軌道之迴圈狀的帶體,亦即搬送帶」的帶式輸送機(belt conveyor)。
在前述一對臂部6之各自的前端,可轉動地設有轉動滾子8。該一對臂部6,從左右兩外側將「所搬送而來的輪胎T」夾入,使前述轉動滾子8接觸於前述輪胎T的外周面,亦即胎面。前述轉動滾子8,以容許前述輪胎T朝向上下方向繞著軸心轉動的方式自己轉動。前述塗裝部7,形成「具有朝向上下方向之中心軸」的刷子狀,上升至「接觸於前述一對臂部6所保持之前述輪胎T的胎唇部B」的位置,對該胎唇部B塗裝潤滑液。該塗裝部7,於塗裝後回到第1輸送機5下方的位置而形成收納。
前述一對第1輸送機5,將已實施了前述潤滑液之塗裝的前述輪胎T,從前述潤滑部2朝前述輪胎試驗部3搬送。
前述輪胎試驗部3具有:心軸單元9、鼓輪(drum)10、左右成對(一對)的第2輸送單元11、輪圈工作台13、輪圈替換機構16。
前述心軸單元9,以容許前述輪胎T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的方式,保持該輪胎T。前述鼓輪10,具有「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軸」之圓筒狀的外周面,並且以可繞著前述中心軸轉動的方式,配置於前述心軸單元9的側邊。
前述一對第2輸送單元11,將從前述潤滑部2搬送而來的輪胎T,保持「該輪胎T水平放置」的姿勢進行搬送。前述輪圈工作台13具有「可將複數個輪圈12搭載於其上方」的輪圈載置面。前述輪圈替換機構16,可將前述心軸單元9所保持的輪圈12,替換成其他的輪圈。
在該實施形態中,前述一對第2輸送機單元11,分別是由以下所構成:上游側輸送機11a、在前述搬送方向上配置於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之下游側的下游側輸送機11b。該上游側及下游側輸送機11a、11b,分別是具有「形成循環軌道之迴圈狀的帶體,亦即搬送帶」的帶式輸送機。換言之,前述一對第2輸送機單元11,是由一對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一對前述下游側輸送機11b所構成。前述輪胎試驗部3,更進一步具有:圖面中未顯示,用來轉動驅動心軸單元9的轉動驅動部。
該實施形態的前述輪胎試驗機1,更進一步具備研磨機(grinder)23。該研磨機23,被配置於前述輪胎試驗部3的出口側,在前述輪胎試驗的結果超出容許值的場合中,對輪胎T的胎面與胎側面之間的邊界部分亦即胎肩部進行研削。藉此,調整輪胎T的形狀使該輪胎T的參數形成輪胎試驗之量測項目的容許值內。
前述輪胎T,透過前述輪圈12由前述心軸單元9所保持,而成為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軸心自由轉動。該心軸單元9,具有上心軸9a與下心軸9b。該上心軸9a及該下心軸9b,是可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共同軸心」轉動之棒狀的構件。前述複數個輪圈12,為了從上側與下側將前述輪胎T夾入地形成保持,分別是由「安裝於前述上心軸9a之下端部的上輪圈12a」、「安裝於前述下心軸9b之上端部的下輪圈12b」所構成。亦即,具有供前述上輪圈12a安裝之下端部的前述上心軸9a、與具有供前述下輪圈12b安裝之上端部的前述下心軸9b,藉由在前述一對第2輸送機單元11上,透過前述輪圈12在上下方向上夾持「呈現橫躺成水平姿勢的輪胎T」,而保持該輪胎T,形成該輪胎T繞著前述上下心軸9a、9b的軸心自由轉動。
前述輪圈工作台13,被配置於前述下心軸9b的附近,並且具有:可搭載「前述上輪圈12a與前述下輪圈12b上下積層之前述複數個輪圈12」的輪圈載置面。
前述輪圈工作台13,是由圓盤狀的板材所形成。前述輪胎試驗部3更進一步含有轉動驅動機構18,該轉動驅動機構18,支承前述輪圈工作台13,而使該輪圈工作台13可繞著朝向上下方向的軸心自由轉動,並且能促使該輪圈工作台13轉動。前述輪圈工作台13,其轉動中心軸配置成:較前述下心軸9b更位於搬出側(出口側)。在前述輪圈工作台13的前述輪圈搭載面上,具有尺寸彼此不同的前述複數個輪圈12,可分別載置在排列於周方向上的複數個位置(在該實施形態中為4個位置)。在該輪圈工作台13所搭載之複數個輪圈12的每一個中,分別可安裝於前述上心軸9a及前述下心軸9b的上輪圈12a及下輪圈12b,彼此形成積層。亦即,本實施形態的前述輪圈工作台13,是旋轉工作台(rotary table)。
前述第2輸送機單元11,是由一對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一對前述下游側輸送機11b所構成。其中,在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的上方配置有前述上心軸9a,在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的下方配置有前述下心軸9b。。因此,在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上,對所搬送的輪胎T執行試驗。
前述輪胎試驗部3,更進一步具有滑動機構22。該滑動機構22,為了使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能沿著左右方向朝相互接近、分離的方向滑動,而支承該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並且能使該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滑動。該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彼此接近、分離之方向的滑動,可對應於具有彼此不同尺寸的輪胎T及輪圈12,將該輪胎T從該輪圈12的下輪圈12b卸下,並朝前述一對下游側輸送機11b搬送。
輪胎T,在執行了其試驗後,與前述下心軸9b一起下降。此時,只要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彼此的間隔正確地設定,前述下心軸9b可以下降至較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更下側的位置。此時,前述輪胎T殘留於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上。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分別是前述帶式輸送機,藉此可兼具:可將各種形狀的輪胎T從下輪圈12b卸下,並朝前述一對下游側輸送機11b搬送的功能;及能將前述輪圈12,從位於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下方的輪圈工作台13取出的功能。
具體地說,使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朝彼此分離的方向滑動而將該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彼此的間隔擴大,藉此,能實施前述輪圈12的脫離作業及安裝作業。前述脫離作業,是將前述輪圈12的上輪圈12a從上心軸9a卸下,使該上輪圈12a與前述輪圈12的下輪圈12b形成積層狀態,再搭載於下方的輪圈工作台13的作業。前述安裝作業,是使其他的輪圈12之積層狀態的上輪圈12a及下輪圈12b,藉由下心軸9b而上升,將前述上輪圈12a安裝於上心軸9a之前端部的作業。
亦即,前述輪圈試驗部3具備自動更換輪圈功能,該自動更換輪圈功能為以下的功能:即使將「具有彼此不同的內周徑和胎面寬度之各種尺寸的輪胎T」搬入,也能依據該輪胎T之尺寸等的資訊,自動地變更為對應該輪胎T的輪圈12,繼續輪胎試驗。
除此之外,本實施形態的前述輪胎試驗機1具備:可從前述輪圈工作台13所載置的輪圈12,替換成外部所準備的其他輪圈的輪圈替換機構16。該輪圈替換機構16具有:前述滑動機構22、前述轉動驅動機構18、起伏機構17。
前述起伏機構17,為了在輪胎試驗停止時,使前述一對下游側輸送機11b從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切離(分離),而形成起立。前述轉動驅動機構18,藉由使前述輪圈工作台13繞著上下方向的軸心轉動,使前述複數個輪圈12之中的替換對象輪圈12d,移動至替換位置。前述滑動機構22,在輪胎試驗停止時,使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沿著「對前述搬送方向F形成交叉之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為左右方向)」滑動。
前述起伏機構17,在前述搬送方向F使前述一對下游側輸送機11b的下游側端部上升,且前述滑動機構22將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之間的間隔擴張,藉此,在前述輪胎試驗部3的搬出側形成空間。將前述替換對象輪圈12d的替換位置,設定在該空間的下方。 另外,前述鼓輪10配置成:前述鼓輪10的外周面,可在輪胎T的徑向上,對前述心軸單元9所保持之輪胎T的胎面形成接觸、分離。在前述鼓輪10的外周面已接觸於前述輪胎T之胎面的狀態下,藉由以預定的轉數使該輪胎T轉動,執行該輪胎T的試驗。前述鼓輪10具有轉動軸,在該轉動軸安裝有:用來量測「從轉動中的輪胎T施加於鼓輪10的力和力矩等」之圖示省略的測力計。
依據前述測力計所量測的結果來計算輪胎均勻度(tire uniformity)等,將輪胎T的反彈力成為最大的周方向位置和軸方向位置等作為「特異點」量測。在前述輪胎試驗部3所執行的輪胎試驗,並非只是上述輪胎均勻度的測量,還包含外型形狀的量測。已量測了「特異點」的輪胎T,在輪胎試驗部3轉動了預定角度之後,從該輪胎試驗部3送往前述標記部4。
前述標記部4,具有左右成對(一對)的第3輸送機14、及刻印裝置15。前述一對第3輸送機14,在保持「輪胎T橫躺成水平」的姿勢下,使該輪胎T朝前述搬送方向移動。前述刻印裝置15,對「定位於前述一對第3輸送機14上的輪胎T之內周側」的預定位置,實施標記(marking)。在該實施形態中,前述一對第3輸送機14,分別是具有「形成循環軌道之迴圈狀的帶體,亦即搬送帶」的帶式輸送機。
舉例來說,在輪胎試驗部3執行對輪胎T之輪胎均勻度的輪胎試驗的場合中,前述刻印裝置15,將表示經前述輪胎試驗所特定之「特異點」的均勻度等的標誌,施加於「在前述輪胎均勻度存在特異性」之輪胎T的周方向位置。在執行外型形狀的量測等的輪胎試驗的場合中,也可以將前述均勻度標誌以外的標誌施加於輪胎T。
輪胎試驗後,執行輪胎的脫離作業,亦即將輪胎T從上輪圈12a及下輪圈12b卸下的作業。具體地說,藉由「在上端部安裝有下輪圈12b」之下心軸9b的下降,將輪胎T從輪圈12卸下,並載置於前述一對上游側輸送機11a上。
此時,如同以上所說明,有時難以將輪胎試驗後的輪胎T從上輪圈12a卸下。因此,前述輪胎試驗機1更進一步具備輪胎拆卸器80,該輪胎拆卸器80,是為了將輪胎T從前述輪圈12卸下,而輔助性地使用。
在前述輪胎試驗機1中,前述上心軸9a被固定於天花板的框架92而至少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動,另外,容許下心軸9b的升降。此外,前述輪胎拆卸器80,將前述輪胎T從「與該輪胎T緊密貼合的前述上輪圈12a」剝除。此外,前述下輪圈12b與前述輪胎T之間的緊密貼合,在前述心軸單元9較前述上游側輸送機11a更為下降的過程中,從該下輪圈12b將該輪胎T剝除。
如第4圖、第5圖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前述輪胎拆卸器80,被配備於前述上心軸9a的附近。該輪胎拆卸器80,是在輪胎試驗後,將呈現「橫越於水平方向的狀態」亦即橫躺成水平姿勢的輪胎T的胎側面側向下方按壓,藉此使該輪胎T從前述上輪圈12a脫離的裝置,在輪胎T的脫離作業中,擔任輔助性的角色(作用)。
前述輪胎拆卸器80,具有第1按壓機構81a及第2按壓機構81b。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將前述輪胎T的胎側面側部分、最好是胎唇部B或者其附近部分朝下方向按壓,藉此從前述上輪圈12a將輪胎T卸下。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被配置在隔著前述上心軸9a彼此相對向的位置,換言之,是配置在彼此於周方向上分隔180度的位置。該實施形態的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分別是由氣壓缸所構成。具體地說,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具有:第1缸筒本體84a;及在該第1缸筒本體84a的下方,相對於該第1缸筒本體84a朝其軸方向(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第1按壓部82a。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具有:第2缸筒本體84b;及在該第2缸筒本體84b的下方,相對於該第2缸筒本體84b朝其軸方向(上下方向)相對移動的第2按壓部82b。
前述輪胎拆卸器80,更進一步具有連桿機構83及定位機構87。前述連桿機構83,保持著「前述第1、第2按壓機構81a、81b隔著前述上心軸9a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同時連結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使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在前述上心軸9a的徑向上朝彼此接近或者分離的方向移動。前述定位機構87,藉由使該連桿機構83動作,可形成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在上心軸9a之徑向上的定位。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前述搬送方向F上,將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配置於前述上心軸9a的上游側(搬入側),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配置於下游側(搬出側)。
前述連桿機構83具有:第1按壓機構導引部、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第1連桿構件85a、第2連桿構件85b、內側連結構件86。
前述第1按壓機構導引部,是採將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的移動方向限制在「與前述上心軸9a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與前述搬送方向F平行的方向)」的第1移動方向的方式,支承該第1按壓機構81a同時進行導引。同樣地,前述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是採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的移動方向限制在「與前述上心軸9a的徑向平行的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與前述搬送方向F平行的方向)」的第2移動方向的方式,支承該第2按壓機構81b同時進行導引。對於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的詳細內容將於稍後說明。
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具有第1前端側端部、及與其相反側的第1基端側端部。前述第1前端側端部構成第1外側連結部,該第1外側連結部連結於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的特定部位(第4圖所示的例子中的上端部),而形成能相對於該第1按壓機構81a繞著「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直交之方向」的第1外側轉動軸(在該實施形態中為上下方向的軸)轉動。前述第1基端側端部構成:在前述第1移動方向上,較前述第1外側連結部更位於前述上心軸9a附近(在第4圖及第5圖中位於左側)的第1內側連結部。
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具有第2前端側端部、及與其相反側的第2基端側端部。前述第2前端側端部構成第2外側連結部,該第2外側連結部連結於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的特定部位(第4圖所示的例子中的上端部),而形成能相對於該第2按壓機構81b繞著「與前述第2移動方向直交之方向」的第2外側轉動軸(在該實施形態中為上下方向的軸)轉動。前述第2基端側端部構成:在前述第2移動方向上,較前述第2外側連結部更位於前述上心軸9a附近(在第4圖及第5圖中位於右側)的第2內側連結部。
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連結於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的前述第1基端側端部及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的前述第2基端側端部,而可繞著與分別前述第1外側轉動軸及前述第2外側轉動軸平行之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為上下方向)的內側轉動軸,形成相對性的轉動,藉此,將前述第1基端側端部與前述第2基端側端部相互連結。
如第5圖所示,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是由長型的棒材所形成,夾介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與第1按壓機構81a之間。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具有:在沿著前述搬送方向F的方向中,較「前述心軸單元9的中心」與「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從前述心軸單元9之中心起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更大的長度。換言之,該第1連桿構件85a的長度,較直交於前述搬送方向F的方向中,後述桿部88的基端側端部與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之間的距離更大。
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的前述第1基端側端部,與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一起沿著「直交於前述搬送方向F之方向的直線軌道」移動。該直線軌道,是與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直交,並且沿著「與前述上心軸9a的中心交叉之直線」的軌道。伴隨著該移動,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的前述第1前端側端部,與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一起朝前述第1移動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是沿著前述搬送方向F的方向)移動。
與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相同,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是由長型的棒材所形成,具有與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的長度大致相同的長度,夾介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與第2按壓機構81b之間。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具有:在沿著前述搬送方向F的方向中,較「前述心軸單元9的中心」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從前述心軸單元9之中心起最遠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更大的長度。換言之,該第2連桿構件85b的長度,較直交於前述搬送方向F的方向中,前述桿部88的基端側端部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之間的距離更大。
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的前述第2基端側端部,與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一起沿著前述直線軌道移動。伴隨著該移動,該第2連桿構件85b的前述第2前端側端部,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一起朝前述第2移動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是沿著前述搬送方向F的方向)移動。
該實施形態的輪胎試驗機,更進一步具有第5圖所示的支承構件91。該支承構件91具有:第1按壓機構貯存部93a,用來貯存第1按壓機構81a;第2按壓機構貯存部93b,用來貯存第2按壓機構81b;定位機構貯存部94,用來貯存前述定位機構87;第1相互連結部95a及第2相互連結部95b,用來使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貯存部93a、93b與前述定位機構貯存部94分別相互連結。前述支承構件91的整體,是在俯視視角中成為V字型的框體。前述貯存部93a、93b、94,分別通過前述心軸單元9的中心軸,並且配置成朝「與其徑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放射狀。換言之,前述心軸單元9,如第5圖所示,在俯視視角中被前述貯存部93a、93b、94所圍繞。
前述第1按壓機構貯存部93a,是構成前述連桿機構83的前述第1按壓機構導引部的構件,含有第1導引軌道90a。該第1導引軌道90a,是採將前述第1按壓機構81a的移動方向限定為「沿著前述搬送方向F的前述第1移動方向」的方式,支承該第1按壓機構81a並朝該第1移動方向導引。前述第2按壓機構貯存部93b,是構成前述連桿機構83的前述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的構件,含有第2導引軌道90b。該第2導引軌道90b,是採將前述第2按壓機構81b的移動方向限定為「沿著前述搬送方向F的前述第2移動方向」的方式,支承該第2按壓機構81b並朝該第2移動方向導引。
前述第1及第2導引軌道90a、90b分別具有:能容許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在最內側位置與最外側位置之間移動的長度。前述最內側位置,是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可按壓「成為輪胎試驗對象的複數種輪胎T中,具有最小內徑之輪胎T的適當部位」的位置,是最靠近前述心軸單元9的位置。前述最外側位置,是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可按壓「前述複數種輪胎T中,具有最大內徑之輪胎T的適當部位」的位置,是最遠離前述心軸單元9的位置。
前述連桿機構83的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及第2連桿構件85b,透過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而彼此連結,在水平面上成為V字型(蝶形)。前述定位機構87連結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使該內側連結構件86沿著前述直線軌道移動。在該實施形態中,如第5圖中的實線所示,當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位於前述最外側位置,亦即位於使前述具有最大內徑的輪胎T從上輪圈12a脫離的位置時,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與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所包夾的角度,譬如約為80度。另外,如第5圖中的兩點鏈線所示,當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位於前述最內側位置,亦即位於使前述具有最小內徑的輪胎T從上輪圈12a脫離的位置時,前述第1連桿構件85a與前述第2連桿構件85b所包夾的角度,譬如約為30度。
前述定位機構87,藉由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沿著前述直線軌道,亦即沿著由「與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直交,並且與前述上心軸9a的中心軸交叉的直線」所形成的軌道移動,而透過該內側連結構件86,使前述第1及第2連桿構件85a、85b在前述第1及第2外側轉動軸的周圍、以及前述第1及第2內側轉動軸的周圍(在該實施形態中,為上下方向的軸心周圍)搖動,藉此,使連結於前述第1及第2連桿構件85a、85b之第1及第2前端側端部的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沿著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彼此朝相反方向並且同時以相同的速度移動。因此,藉由使該移動在適當的位置停止,可執行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的定位,更詳細地說,決定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按壓前述輪胎T的位置亦即按壓位置。
本實施形態的前述定位機構87具有:前述桿部88、驅動部89、圖面中未顯示的螺帽。前述桿部88,是具有「形成有公螺紋的外周面」的螺紋軸,以沿著前述直線軌道延伸的姿勢,其兩端由前述定位機構貯存部94支承成:可繞著該桿部88的中心軸轉動。前述驅動部89是由馬達所形成,由前述定位機構94所支承並且連結於前述桿部88,使該桿部繞著前述中心軸轉動。前述螺帽,具有「形成有可與前述桿部88的公螺紋鎖合之母螺紋的內周面」,並且固定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伴隨著前述桿部88的轉動而滑動於其外周面上,同時與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一體地沿著前述直線軌道移動。本實施形態的定位機構87,採用所謂的「梯形螺紋機構」。
當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按壓前述輪胎T時,由於該輪胎T所按壓的部分並非水平,因此產生沿著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的分力。該分力產生使前述桿部88繞著其中心軸轉動的扭矩。由前述馬達所形成的前述驅動部89,除了配備有「對抗前述扭矩,產生使前述桿部88保持靜止狀態之制動扭矩(braking torque)」的煞車之外,分別作用於前述桿部88及前述螺帽之梯形螺紋的摩擦,有助於前述桿部88的靜止,亦即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之位置的固定。
前述定位機構87,配置在與前述鼓輪10相對向的位置。前述桿部88的軸心,延伸於對「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的移動方向,亦即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形成直交的方向,在該實施形態中,是延伸於上心軸9a的徑向。因此,如第5圖所示,前述定位機構87,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及連結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之前述第1及第2連桿構件85a、85b的前述第1及第2基端側端部,沿著前述直線軌道(在該實施形態中,於水平方向且沿著「朝前述上心軸9a的徑向延伸」的直線的軌道,是沿著「對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形成直交之方向」的軌道)移動。
更詳細地說,前述定位機構87,藉由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朝向「該內側連結構件86沿著前述直線軌道從前述上心軸9a分離的方向」亦即「接近前述驅動部89的方向」移動,而牽引前述第1及第2連桿構件85a、85b的第1及第2基端側端部,使前述兩者沿著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朝接近前述驅動部89的方向移動,藉此,使彼此相對向的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沿著前述第1及第2導引軌道90a、90b朝向前述上心軸9a的徑向中心彼此接近。如此一來,由於前述定位機構87使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沿著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朝內方向移動,因此,藉由使該移動在適當的位置停止,當使「具有較小內周徑的輪胎T」從上輪圈12a脫離時,可將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定位於: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的第1及第2按壓部82a、82b,分別可按壓該輪胎T的位置。
相反地,前述定位機構87,藉由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86朝向「該內側連結構件86沿著前述直線軌道接近前述上心軸9a的方向」移動,而按壓前述第1及第2連桿構件85a、85b的第1及第2基端側端部,使前述兩者朝接近前述上心軸9a的方向移動,藉此,使彼此相對向的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以沿著前述第1及第2導引軌道90a、90b從前述上心軸9a的徑向中心分離的方式,彼此形成分離。如此一來,由於前述定位機構87使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沿著前述第1及第2移動方向朝外方向移動,因此,藉由使該移動在適當的位置停止,當使「具有較大內周徑的輪胎T」從上輪圈12a脫離時,可將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定位於: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的第1及第2按壓部82a、82b,分別可按壓該輪胎T的位置。
前述支承構件91的前述第1及第2相互連結部95a、95b,在本實施形態中傾斜地延伸,而使「作為定位機構支承部的前述定位機構貯存部94」、與「作為第1及第2按壓機構支承部的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貯存部93a、93b」分別相互地連結,藉此,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前述連桿機構83;前述定位機構87構成單一單元。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的輪胎拆卸器80中,前述連桿機構83將用來按壓輪胎T而從上輪圈12a卸下的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譬如,氣壓缸)81a、81b相互連結,藉此,單一定位機構87,只須使前述連桿機構83所含有的內側連結構件86沿著特定的直線軌道移動,便能定位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按壓輪胎T的位置。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譬如分別配置於:靠近潤滑部2的位置、靠近標記部4的位置。
前述輪胎拆卸器80,藉由具有前述構造,可配備於較小的空間。此外,由於能藉由單一定位機構87來定位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雙方,因此機器的調整和維修保養也變得容易。
前述連桿機構83,以保持著「前述第1、第2按壓機構81a、81b隔著前述上心軸9a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的方式使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相互連結,藉此抑制「因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所施加的按壓力,使彎曲力矩作用於前述上輪圈12a」的情形,並抑制「因該彎曲力矩,使前述上輪圈12a從前述上心軸9a脫落」的情形。此外,前述支承構件91的前述第1及第2相互連結部95a、95b,藉由將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前述連桿機構83及前述定位機構87構成單一的單元,這些機構能簡便地安裝於輪胎試驗機3的框架等。
本次所揭示的的實施形態,其所有的內容僅是範例罷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 特別是在本次所揭示的實施形態中,未明確地揭示的事項,譬如運轉條件和操作條件、各種參數、構成物的尺寸、重量、體積等,並未脫離該業者所通常實施的範圍,而是採用一般該業者可輕易推定的值。
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並不侷限於氣壓缸。雖然前述實施形態的前述連桿機構83、以及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81a、81b被配置於水平面上,但是含有前述構件的面並不侷限於水平面。前述定位機構87,並不侷限於前述的梯形螺紋機構。上述的說明只是一個例子,亦可採用能執行同樣動作的其他機構。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具備用來使輪胎從上輪圈脫離之輪胎拆卸器的輪胎試驗機,是前述輪胎拆卸器可確實且平順地使前述輪胎從上輪圈脫離的輪胎試驗機。
所提供的技術,是輪胎試驗機,具備:上心軸,具有上下方向的軸心;和上輪圈,被安裝於前述上心軸的下端;和下心軸,具有上下方向的軸心;和下輪圈,被安裝在前述下心軸的上端;及輪胎拆卸器,由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以橫躺的姿勢水平地挾持輪胎,並在藉由轉動驅動而執行了該輪胎的試驗後,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脫離。前述輪胎拆卸器具有:第1按壓機構及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上心軸而在其徑向上配置於彼此對稱的位置,將前述輪胎的胎側(sidewall)面朝下方按壓而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向下脫離;和連桿機構,保持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上心軸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並在前述上心軸的徑向上朝彼此接近或者分離的方向移動地將該第1按壓機構與該第2按壓機構予以連結;及定位機構,藉由使前述連桿機構動作,使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能在前述上心軸的徑向上定位。
前述輪胎試驗機的前述輪胎拆卸器,藉由具有前述構造,可配備於較小的空間。此外,由於能藉由單一定位機構來定位第1及第2按壓機構雙方,因此機器的調整和維修保養也變得容易。前述連桿機構,以保持著「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上心軸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的方式使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相互連結,藉此抑制「因該第1及第2按壓機構所施加的按壓力,使彎曲力矩作用於前述上輪圈」的情形,藉此,可抑制「因該彎曲力矩,使前述上輪圈從前述上心軸脫落」的情形。
前述連桿機構,譬如具有:第1按壓機構導引部,支承並導引前述第1按壓機構,使該第1按壓機構移動的方向,限定於與前述上心軸的徑向平行的第1移動方向;和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支承並導引前述第2按壓機構,使該第2按壓機構移動的方向,限定於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平行的第2移動方向;和第1連桿構件,具有「連結於前述第1按壓機構,能相對於該第1按壓機構,繞著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直交之方向的第1外側轉動軸轉動」的第1外側連結部、及「在前述第1移動方向上,較該第1外側連結部更位於前述上心軸附近」的第1內側連結部;和第2連桿構件,具有「連結於前述第2按壓機構,能相對於該第2按壓機構,繞著與前述第1外側轉動軸平行的第2外側轉動軸轉動」的第2外側連結部、及「在前述第2移動方向上,較該第2外側連結部更位於前述上心軸附近」的第2內側連結部;及內側連結構件,分別連結於前述第1內側連結部及前述第2內側連結部,而形成可繞著與「前述第1外側轉動軸及前述第2外側轉動軸」平行的內側轉動軸相對地轉動,藉此將前述第1內側連結部與前述第2內側連結部相互連結,前述定位機構,最好是連結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以使該內側連結構件沿著「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直交,且與前述上心軸的中心軸交叉」的直線軌道移動。該連桿機構,能以「前述定位機構只需使該連桿機構的前述內側連結構件沿著前述直線軌道移動」的簡單構造,同時執行前述第1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雙方的定位。
具體地說,前述定位機構連結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藉由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朝「該內側連結構件沿著前述直線軌道從前述上心軸分離的方向」移動,使彼此相對向的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沿著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分別接近前述上心軸,另外,藉由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朝「該內側連結構件沿著前述直線軌道接近前述上心軸的方向」移動,使彼此相對向的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沿著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分別從前述上心軸分離。如此一來,前述的定位變得可能。
前述第1連桿構件及前述第2連桿構件,最好是以「前述直線軌道與前述上心軸的徑向平行」的姿勢配置。
前述輪胎試驗機最好更進一步具備:定位機構支承部,用來支承前述定位機構;及相互連結部,藉由將「前述第1按壓機構支承部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支承部」與前述定位機構支承部相互連結,而使前述第1按壓機構、前述第2按壓機構、前述連桿機構及前述定位機構構成單一的單元。這點,能使前述第1及第2按壓機構、前述連桿機構及前述定位機構,簡便地安裝於輪胎試驗機的特定部位。
1‧‧‧輪胎試驗機 2‧‧‧潤滑部 3‧‧‧輪胎試驗部 4‧‧‧標記部 5‧‧‧第1輸送機 6‧‧‧臂部 7‧‧‧塗裝部 8‧‧‧轉動滾子 9‧‧‧心軸單元 9a‧‧‧上心軸 9b‧‧‧下心軸 10‧‧‧鼓輪 11‧‧‧第2輸送單元 11a‧‧‧上游側輸送機 11b‧‧‧下游側輸送機 12‧‧‧輪圈 12a‧‧‧上輪圈 12b‧‧‧下輪圈 12d‧‧‧替換對象輪圈 13‧‧‧輪圈工作台 14‧‧‧第3輸送機 15‧‧‧刻印裝置 16‧‧‧輪圈替換機構 17‧‧‧起伏機構 18‧‧‧轉動驅動機構 22‧‧‧滑動機構 23‧‧‧研磨機 80‧‧‧輪胎拆卸器 81a‧‧‧第1按壓機構 81b‧‧‧第2按壓機構 82a‧‧‧第1按壓部 82b‧‧‧第2按壓部 83‧‧‧連桿機構 84a‧‧‧第1缸筒本體 84b‧‧‧第2缸筒本體 85a‧‧‧第1連桿構件 85b‧‧‧第2連桿構件 86‧‧‧內側連結構件 87‧‧‧定位機構 88‧‧‧桿部 89‧‧‧驅動部 90a‧‧‧第1導引軌道 90b‧‧‧第2導引軌道 91‧‧‧支承構件 92‧‧‧框架 93a‧‧‧第1按壓機構貯存部 93b‧‧‧第2按壓機構貯存部 94‧‧‧定位機構貯存部 95a‧‧‧第1相互連結部 95b‧‧‧第2相互連結部 F‧‧‧搬送方向 T‧‧‧輪胎 B‧‧‧胎唇部
第1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之輪胎試驗機的俯視圖。 第2圖:為前述輪胎試驗機的前視圖。 第3圖:是從入口側觀視前述輪胎試驗機的側視圖。 第4圖:為前述輪胎試驗機之輪胎拆卸器的前視圖。 第5圖:為前述輪胎拆卸器的俯視圖。 第6圖:為示意地顯示前述輪胎試驗機之主要構成要件的俯視圖。
1‧‧‧輪胎試驗機
2‧‧‧潤滑部
3‧‧‧輪胎試驗部
4‧‧‧標記部
5‧‧‧第1輸送機
6‧‧‧臂部
7‧‧‧塗裝部
8‧‧‧轉動滾子
9‧‧‧心軸單元
9a‧‧‧上心軸
9b‧‧‧下心軸
10‧‧‧鼓輪
11a‧‧‧上游側輸送機
11b‧‧‧下游側輸送機
12‧‧‧輪圈
12a‧‧‧上輪圈
12b‧‧‧下輪圈
12d‧‧‧替換對象輪圈
13‧‧‧輪圈工作台
14‧‧‧第3輸送機
15‧‧‧刻印裝置
16‧‧‧輪圈替換機構
17‧‧‧起伏機構
18‧‧‧轉動驅動機構
22‧‧‧滑動機構
80‧‧‧輪胎拆卸器
81a‧‧‧第1按壓機構
81b‧‧‧第2按壓機構
83‧‧‧連桿機構
87‧‧‧定位機構
92‧‧‧框架
F‧‧‧搬送方向

Claims (5)

  1. 一種輪胎試驗機,具備:上心軸,具有上下方向的軸心;和上輪圈,安裝於前述上心軸的下端;和下心軸,具有上下方向的軸心;和下輪圈,安裝於前述下心軸的上端;及輪胎拆卸器,由前述上輪圈及前述下輪圈以橫躺成水平的姿勢挾持輪胎,並在藉由轉動驅動而執行了該輪胎的試驗後,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脫離,前述輪胎拆卸器具有:第1按壓機構及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上心軸而在其徑向上配置於彼此對稱的位置,將前述輪胎的胎側面朝下方按壓而使前述輪胎從前述上輪圈向下脫離;和連桿機構,連結前述第1按壓機構與前述第2按壓機構,保持該第1按壓機構及該第2按壓機構隔著前述上心軸彼此對稱的位置關係,並在前述上心軸的徑向上朝彼此接近或者分離的方向同時且以相同的速度移動;及定位機構,藉由使前述連桿機構動作,使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能在前述上心軸的徑向上定位。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連桿機構具有: 第1按壓機構導引部,支承並導引前述第1按壓機構,將該第1按壓機構的移動方向限定於與前述上心軸的徑向平行的第1移動方向;和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支承並導引前述第2按壓機構,將該第2按壓機構的移動方向限定於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平行的第2移動方向;和第1連桿構件,具有第1外側連結部與第1內側連結部,該第1外側連結部連結於前述第1按壓機構,而可相對於該第1按壓機構,繞著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直交之方向的第1外側轉動軸轉動,該第1內側連結部,較該第1外側連結部在前述第1移動方向上更位於前述上心軸的附近;和第2連桿構件,具有第2外側連結部與第2內側連結部,該第2外側連結部連結於前述第2按壓機構,而可相對於該第2按壓機構,繞著與前述第1外側轉動軸平行的第2外側轉動軸轉動,該第2內側連結部,較該第2外側連結部在前述第2移動方向上更位於前述上心軸的附近;及內側連結構件,分別連結於前述第1內側連結部及前述第2內側連結部,而可繞著與前述第1外側轉動軸及前述第2外側轉動軸平行的內側轉動軸相對地轉動,藉此將前述第1內側連結部與前述第2連結部相互連結,前述定位機構連結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使該內側連結構件沿著與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直交,且與前述上心軸的中心軸交叉的直線軌道移動。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第1連桿構件及前述第2連桿構件,是以前述直線軌道與前述上心軸的徑向平行的姿勢配置。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前述定位機構連結於前述內側連結構件,使該內側連結構件沿著前述直線軌道朝該內側連結構件從前述上心軸分離的方向移動,藉此使彼此相對向的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沿著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分別朝前述上心軸接近,此外,使前述內側連結構件沿著前述直線軌道朝該內側連結構件接近前述上心軸的方向移動,藉此使彼此相對向的前述第1按壓機構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沿著前述第1移動方向及前述第2移動方向分別從前述上心軸分離。
  5.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之其中任一項所記載的輪胎試驗機,其中更進一步具備:定位機構支承部,用來支承前述定位機構;及相互連結部,藉由將前述第1按壓機構導引部及前述第2按壓機構導引部、與前述定位機構支承部相互連結,而使前述第1按壓機構、前述第2按壓機構、前述連桿機構及前述定位機構構成單一的單元。
TW108109453A 2018-03-29 2019-03-20 輪胎試驗機 TWI702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4488 2018-03-29
JP2018-064488 2018-03-29
JP2019034271A JP2019174448A (ja) 2018-03-29 2019-02-27 タイヤ試験機
JP2019-034271 2019-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555A TW201942555A (zh) 2019-11-01
TWI702382B true TWI702382B (zh) 2020-08-21

Family

ID=6816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9453A TWI702382B (zh) 2018-03-29 2019-03-20 輪胎試驗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10907A1 (zh)
JP (1) JP2019174448A (zh)
KR (1) KR20200128736A (zh)
CN (1) CN111868493A (zh)
TW (1) TWI7023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08560B2 (en) 2020-12-14 2023-11-0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mension measurement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2012B (zh) * 2020-04-16 2021-11-30 安徽科技学院 用于报废汽车轮毂轮胎拆卸的专用工具
JP7335857B2 (ja) * 2020-09-18 2023-08-3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ドラム進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TWI805376B (zh) * 2022-05-19 2023-06-11 曄中科技有限公司 輪胎柱塞、脫唇試驗機
CN116223067B (zh) * 2023-04-27 2023-07-21 山东聚金龙汽车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爆轮胎环境模拟检测装置
CN117367671B (zh) * 2023-12-04 2024-02-02 山东昌丰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动平衡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3502A (ja) * 1997-01-24 2010-10-28 Micro-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タイヤ試験装置の自動チャック幅調節式チャック装置
TW201512639A (zh) * 2013-06-19 2015-04-01 Kobe Steel Ltd 輪胎試驗方法及輪胎試驗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79678B2 (ja) * 2002-12-24 2006-05-3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4210642B2 (ja) * 2004-11-17 2009-01-2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ITMO20060236A1 (it) * 2006-07-19 2008-01-20 Giuliano Spa Gruppo stallonatore per macchine smontagomme.
JP5812962B2 (ja) * 2012-09-28 2015-11-1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のルブリケータ装置
JP6087172B2 (ja) * 2013-03-05 2017-03-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386247B2 (ja) * 2014-04-01 2018-09-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3502A (ja) * 1997-01-24 2010-10-28 Micro-Poise Measurement Systems Llc タイヤ試験装置の自動チャック幅調節式チャック装置
TW201512639A (zh) * 2013-06-19 2015-04-01 Kobe Steel Ltd 輪胎試驗方法及輪胎試驗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08560B2 (en) 2020-12-14 2023-11-0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imension measurement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8493A (zh) 2020-10-30
KR20200128736A (ko) 2020-11-16
JP2019174448A (ja) 2019-10-10
TW201942555A (zh) 2019-11-01
US20210010907A1 (en)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2382B (zh) 輪胎試驗機
US9429498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EP2816338B1 (en) Tire testing method and tire testing machine
US9096384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conveyor
TWI699518B (zh) 輪胎試驗機
US683251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ire testing
WO2018225154A1 (ja) タイヤ保持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及びタイヤ保持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60243894A1 (en) Rim replacing method for tire testing machine
JP5955476B1 (ja) 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US10760903B2 (en) Master disk, master disk mounting method, and master disk removal method
TWI480532B (zh) 輪胎試驗機
JP6386247B2 (ja) タイヤ試験機
WO2019188108A1 (ja) タイヤ試験機
WO2012088226A1 (en) Tire hand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9187812A1 (ja) タイヤ試験機
TWI709735B (zh) 輪胎試驗機所具備的輪圈交換機構及輪圈交換方法
TWI701167B (zh) 輪圈交換機、輪圈保持裝置、及輪胎試驗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