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8493A - 轮胎试验机 - Google Patents

轮胎试验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8493A
CN111868493A CN201980020548.3A CN201980020548A CN111868493A CN 111868493 A CN111868493 A CN 111868493A CN 201980020548 A CN201980020548 A CN 201980020548A CN 111868493 A CN111868493 A CN 111868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essing mechanism
pressing
rim
upper spi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05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住谷敬志
住元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 Ste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 Steel Ltd filed Critical Kobe Steel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0924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88108A1/ja
Publication of CN111868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4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1Tyre supporting devices, e.g. chu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06Machines for demounting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63Tools interacting with the tyre and moved in relation to the tyre during operation
    • B60C25/0572Tools interacting with the tyre and moved in relation to the tyre during operation pressing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00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 G01M1/02Details of balancing machines or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2Tyres
    • G01M17/022Tyres the tyre co-operating with rotatable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esting Of Bal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使轮胎(T)良好地从上轮辋(12a)脱离的轮胎拆卸器(80)的轮胎试验机(1)。轮胎拆卸器(80)具备:将轮胎(T)朝向下方向按压的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连结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以使它们在保持隔着上心轴(9a)在其径向上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使朝向彼此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移动的连杆机构(83);以及通过使连杆机构(83)工作,从而能够进行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定位的定位机构(87)。

Description

轮胎试验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从轮辋将轮胎卸下的轮胎拆卸器的轮胎试验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可自动地实施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周径或胎面宽度的多个轮胎的试验的轮胎试验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地说,从前一个工序的润滑部被输送至轮胎试验部的轮胎由安装于上心轴的上轮辋和安装于下心轴的下轮辋夹住而被保持,并将空气送入该轮胎内。之后,对该轮胎施加荷重来测量轮胎均匀性等。
在此种轮胎试验之后,施加于所述轮胎的所述荷重被去除,上心轴上升,并且带式输送机上升而对轮胎施加向上的力,并使下轮辋与轮胎分离。此外,如上所述的轮胎试验机还具备用于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脱离的轮胎拆卸器,当所述带式输送机上升来使所述上轮辋与所述下轮辋分离时,通过将紧贴于该上轮辋的所述轮胎的胎圈部附近朝向与该轮胎的旋转轴心方向平行的方向按压,从而使该轮胎以从该上轮辋剥离方式脱离。据此,从所述轮辋脱离的轮胎被输送至后工序的标记部,将在轮胎试验中获得的“特异点”等打到该轮胎上。
由于被所述上轮辋和所述下轮辋夹住并保持的轮胎与该上轮辋及该下轮辋紧贴,因此在轮胎试验后,当想要将轮胎以从轮辋剥离的方式卸下时需要较大的力。因此,在前一个工序的润滑部,为了使轮胎的剥离性良好,预先将润滑性良好的液体(润滑剂)涂布于轮胎的胎圈部。
然而,即使对胎圈部涂布润滑剂,在轮胎试验后有时仍然难以将轮胎从轮辋(详细地说,上轮辋)卸下,因此,为了使轮胎从上轮辋脱离,采用所述轮胎拆卸器。也就是说,所述轮胎拆卸器在轮胎试验后将轮胎从上轮辋卸下时,发挥对该轮胎施加辅助性的力的作用。
具体地说,在将已经过硫化工序的轮胎直接搬入轮胎试验机的生产线,有时该轮胎处于还具有热的状态,即使对胎圈部涂布润滑剂,也会立即被干燥,因此有时无法获得充分的润滑效果。
在该情况下,用于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脱离的所述轮胎拆卸器的作用较大,当将紧贴于上轮辋的轮胎以剥离的方式卸下时该轮胎拆卸器起到重要作用。
所述轮胎拆卸器通过具备将紧贴于所述上轮辋的所述轮胎向下按压的至少一个按压机构(例如,气缸),从而可以将使该轮胎从该上轮辋脱离的力施加于该轮胎,但是如上所述,如在涂布于胎圈部的润滑剂立即干燥的状况下,想要使轮胎从上轮辋脱离,则需要更大的按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6087172号
发明内容
作为将如上所述的大的按压力施加于轮胎的结构,可以考虑在隔着该轮胎的中心轴互相对称的位置分别配置第一按压机构和第二按压机构,利用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同时对该轮胎施加向下的按压力。此外,为了应对供轮胎试验的各种尺寸的轮胎,可以考虑设置用于使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分别朝向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一及第二位置变更机构,通过该第一及第二位置变更机构来变更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对轮胎的按压位置。
但是,如果因所述第一及第二位置变更机构的例如经年变化导致的工作不良而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的移动量产生偏差从而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的位置非对称,则当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将轮胎朝向下方按压时,将对上轮辋作用弯曲力矩。该弯曲力矩在所述上轮辋例如由组装于所述上心轴的磁铁等保持的情况下,有对抗该保持力而使该上轮辋从该上心轴脱落的可能性。此外,在所述上轮辋例如用螺栓牢固地固定于所述上心轴的情况下,存在因所述弯曲力矩而所述轮胎以倾斜的姿势从所述上轮辋脱离从而该轮胎弹跳至从正规的位置偏离的位置,甚至轮胎从带式输送机脱落之虞。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用于使轮胎从上轮辋脱离的轮胎拆卸器的轮胎试验机,该轮胎试验机的所述轮胎拆卸器能够可靠且顺利地使所述轮胎从上轮辋脱离。
所提供的是一种轮胎试验机,其包括:上心轴,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上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下端;下心轴,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下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下心轴的上端;以及轮胎拆卸器,通过所述上轮辋及所述下轮辋以水平横放的姿势夹持轮胎并旋转驱动该轮胎,从而在实施了该轮胎的试验之后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脱离。所述轮胎拆卸器具有:第一按压机构和第二按压机构,被配置在隔着所述上心轴而在其径向上彼此对称的位置,将所述轮胎的胎侧面朝向下方按压从而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向下脱离;连杆机构,以使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一边保持隔着所述上心轴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一边沿所述上心轴的径向朝彼此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该第一按压机构和该第二按压机构;以及定位机构,通过使所述连杆机构动作,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在所述上心轴的径向上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的俯视图。
图2是所述轮胎试验机的正视图。
图3是从入口侧观察所述轮胎试验机的侧视图。
图4是所述轮胎试验机的轮胎拆卸器的正视图。
图5是所述轮胎拆卸器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所述轮胎试验机的主要构成要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1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例。
图1~图6表示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1。在以下的轮胎试验机1的说明中,在轮胎T的输送方向F上的该轮胎T的输送路径的长度相当于轮胎试验机1的全长。与所述轮胎的输送方向F交叉的水平方向,更准确地说,大致垂直于该输送方向F的方向相当于轮胎试验机1的纵深方向。该纵深方向也称为左右方向或者宽度方向。
所述轮胎试验机1具备润滑部2、轮胎试验部3以及标记部4。所述润滑部2使所述轮胎T旋转,并对该轮胎T的胎圈部B涂布润滑液。所述轮胎试验部3使在所述润滑部2涂布了润滑液的轮胎T在心轴上旋转,并进行轮胎试验来检测出存在于轮胎T的特异点。所述标记部4对所述轮胎T中所述特异点所存在的周向的位置做标记。所述润滑部2、所述轮胎试验部3以及所述标记部4沿所述输送路径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被排列。
所述润滑部2具有:以轮胎T水平横放的姿势输送该轮胎T的左右一对第一输送机5;夹持由所述一对第一输送机5搬入的轮胎T的左右一对臂部6;以及将润滑液涂布于由所述一对臂部6保持的轮胎T的胎圈部B(内周缘)的涂布部7。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一输送机5分别是具有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beltconveyor),该输送带是形成环形轨道的环状的带体。
在所述一对臂部6各自的远端可旋转地设有旋转辊8。该一对臂部6从左右两外侧夹住被输送来的轮胎T,使所述旋转辊8接触于所述轮胎T的外周面、即胎面。所述旋转辊8以容许所述轮胎T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而旋转的方式自己旋转。所述涂布部7呈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的刷子状,上升至接触于所述一对臂部6保持的所述轮胎T的胎圈部B的位置,对该胎圈部B涂布润滑液。该涂布部7在涂布后返回到第一输送机5的下方位置而被收容。
所述一对第一输送机5将实施了所述润滑液的涂布的所述轮胎T从所述润滑部2朝向所述轮胎试验部3输送。
所述轮胎试验部3具有心轴单元9、鼓轮(drum)10、左右一对第二输送机单元11、轮辋台13以及轮辋更换机构16。
所述心轴单元9以容许所述轮胎T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的方式保持该轮胎T。所述鼓轮10具备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的圆筒状的外周面,并且以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心轴单元9的侧方。
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单元11将从所述润滑部2输送来的轮胎T在保持该轮胎T的水平横放的姿势下输送。所述轮辋台13具有能够将多个轮辋12搭载于其上的轮辋载置面。所述轮辋更换机构16将所述心轴单元9保持的轮辋12更换为其他的轮辋。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单元11分别由上游侧输送机11a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的下游侧的下游侧输送机11b构成。该上游侧及下游侧输送机11a、11b分别是具有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该输送带是形成环形轨道的环状的带体。也就是说,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单元11由一对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和一对所述下游侧输送机11b构成。所述轮胎试验部3还具有用于旋转驱动所述心轴单元9的图略的旋转驱动部。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胎试验机1还具备研磨机(grinder)23。该研磨机23被配置在所述轮胎试验部3的出口侧,在所述轮胎试验的结果超出容许值的情况下,对轮胎T的胎面与胎侧(sidewall)之间的边界部分、即胎肩部进行研削。据此,调整轮胎T的形状来使该轮胎T的参数处于轮胎试验的测量项目的容许值内。
所述轮胎T通过所述轮辋12以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所述心轴单元9保持。该心轴单元9具有上心轴9a和下心轴9b。该上心轴9a和该下心轴9b是能够绕朝向上下方向的共同轴心旋转的棒状的构件。所述多个轮辋12的每一个轮辋为了将所述轮胎T以从上侧和下侧夹住的方式保持,由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的下端部的上轮辋12a和安装于所述下心轴9b的上端部的下轮辋12b构成。也就是说,具有供所述上轮辋12a安装的下端部的所述上心轴9a和具有供所述下轮辋12b安装的上端部的所述下心轴9b通过将在所述一对第二输送机单元11上水平横放姿势的轮胎T通过所述轮辋12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从而以使该轮胎T绕所述上心轴9a及下心轴9b的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该轮胎T。
所述轮辋台13被配置在所述下心轴9b的附近,具有能够搭裁分别上下层叠有所述上轮辋12a和所述下轮辋12b的所述多个轮辋12的轮辋载置面。
所述轮辋台13由圆盘状的板材形成。所述轮胎试验部3还包含旋转驱动机构18,该旋转驱动机构18以使所述轮辋台13绕朝向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该轮辋台13,并且能够使该轮辋台13旋转。所述轮辋台13以其旋转中心轴比所述下心轴9b更位于搬出侧(出口侧)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轮辋台13的所述轮辋载置面上,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的所述多个轮辋12能够分别搭载于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为4个位置)。搭载于该轮辋台13的多个轮辋12的每一个中,能够分别安装于所述上心轴9a和所述下心轴9b的上轮辋12a和下轮辋12b彼此层叠。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辋台13是旋转台(rotary table)。
所述第二输送机单元11由一对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和一对所述下游侧输送机11b构成。其中,在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的上方配置有所述上心轴9a,在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的下方配置有所述下心轴9b。因此,在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上,实施被输送来的轮胎T的试验。
所述轮胎试验部3还具有滑动机构22。该滑动机构22以使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能够沿左右方向朝向彼此离接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并且能使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滑动。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朝向彼此离接的方向的滑动可以实现:对应于具有彼此不同的尺寸的轮胎T以及轮辋12,将该轮胎T从该轮辋12的下轮辋12b卸下,并朝向所述一对下游侧输送机11b输送。
轮胎T在其试验进行后,与所述下心轴9b一起下降。此时,只要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之间的间隔适当地被设定,所述下心轴9b能够下降至比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更位于下侧的位置。此时,所述轮胎T残留于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上。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分别是所述带式输送机,因此兼具:可以使各种形状的轮胎T从下轮辋12b卸下,并朝向所述一对下游侧输送机11b被输送的功能;以及可以将所述轮辋12从位于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下方的轮辋台13取出的功能。
具体地说,通过使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朝彼此分离的方向滑动而将该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之间的间隔扩大,从而能够实施所述轮辋12的脱离作业以及安装作业。所述脱离作业是将所述轮辋12的上轮辋12a从上心轴9a卸下,将该上轮辋12a和所述轮辋12的下轮辋12b设为层叠状态并搭载于下方的轮辋台13的作业。所述安装作业是通过下心轴9b使其他的轮辋12的层叠状态的上轮辋12a和下轮辋12b上升,并将所述上轮辋12a安装于上心轴9a的远端部的作业。
即,所述轮胎试验部3具备自动更换轮辋功能,该自动更换轮辋功能是如下的功能:即使具有彼此不同的内周径和胎面宽度等的各种尺寸的轮胎T被搬入,也能基于该轮胎T的尺寸等信息,自动地变更为与该轮胎T相对应的轮辋12,并继续轮胎试验。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胎试验机1具备可以将载置在所述轮辋台13的轮辋12更换为准备于外部的其他的轮辋的轮辋更换机构16。该轮辋更换机构16具有所述滑动机构22、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8以及起伏机构17。
所述起伏机构17在轮胎试验停止时,使所述一对下游侧输送机11b从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分离而立起。所述旋转驱动机构18通过使所述轮辋台13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从而使所述多个轮辋12中的更换对象轮辋12d移动至更换位置。所述滑动机构22在轮胎试验停止时,使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沿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滑动。
所述起伏机构17使所述输送方向F上的所述一对下游侧输送机11b的下游侧端部上升,并且,所述滑动机构22将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之间的间隔扩大,据此,在所述轮胎试验部3的搬出侧形成空间。所述更换对象轮辋12d的更换位置被设定在该空间的下方。另一方面,所述鼓轮10以所述鼓轮10的外周面能够在轮胎T的径向上离接被所述心轴单元9保持的该轮胎T的胎面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鼓轮10的外周面接触于所述轮胎T的胎面的状态下,通过以规定的转数使该轮胎T旋转,从而进行该轮胎T的试验。所述鼓轮10具有旋转轴,在该旋转轴安装有测量从旋转中的轮胎T施加于鼓轮10的力和力矩等的图略的测力元件(load cell)。
基于用所述测力元件测量出的结果计算轮胎均匀性(tire uniformity)等,将轮胎T的排斥力(repulsive force)最大的周向位置或轴向位置等作为“特异点”而测量。在所述轮胎试验部3进行的轮胎试验不仅包含所述的轮胎均匀性测量,而且还包含外形形状测量等。被测量“特异点”后的轮胎T在轮胎试验部8被旋转规定角度后,从该轮胎试验部3送往所述标记部4。
所述标记部4具有左右一对的第三输送机14以及打标装置15。所述一对第三输送机14在保持轮胎T的水平横放的姿势下使该轮胎T沿所述输送方向移动。所述打标装置15对定位于所述一对第三输送机14上的轮胎T的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做标记。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一对第三输送机14分别是具有输送带的带式输送机,该输送带是形成环形轨道的环状的带体。
例如,在轮胎试验部3进行有关轮胎T的轮胎均匀性的轮胎试验的情况下,所述打标装置15将表示所述轮胎试验中被确定的“特异点”的均匀性等的标记赋予在所述轮胎均匀性上有特异性的轮胎T的周向位置。在进行外形形状的测量等的轮胎试验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均匀性标记以外的标记赋予轮胎T。
轮胎试验后,执行轮胎的脱离作业,即、将轮胎T从上轮辋12a和下轮辋12b卸下的作业。具体地说,通过在上端部安装有下轮辋12b的下心轴9b的下降,轮胎T从轮辋12被卸下,并被载置在所述一对上游侧输送机11a上。
此时,如已所述,有时难以将轮胎试验后的轮胎T从上轮辋12a卸下。因此,所述轮胎试验机1还具备轮胎拆卸器80,该轮胎拆卸器80为了将轮胎T从所述轮辋12卸下而辅助性地被使用。
在所述轮胎试验机1中,所述上心轴9a以至少上下方向的移动受约束的方式被固定于顶部的框架92,而下心轴9b的升降被容许。此外,所述轮胎拆卸器80将所述轮胎T从与该轮胎T紧贴的所述上轮辋12a剥离。此外,关于所述下轮辋12b与所述轮胎T之间的紧贴,在所述心轴单元9相对于所述上游侧输送机11a进一步下降的过程中,从该下轮辋12b剥离该轮胎T。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轮胎拆卸器80被配置在所述上心轴9a的附近。该轮胎拆卸器80用于在轮胎试验后,将沿水平方向横置的状态、即水平横放姿势的轮胎T的胎侧面侧向下方按压,据此使该轮胎T从所述上轮辋12a脱离,在轮胎T的脱离作业中发挥辅助性的作用。
所述轮胎拆卸器80具有第一按压机构81a和第二按压机构81b。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将所述轮胎T的胎侧面侧部分、优选胎圈部B或者其附近部分朝向下方按压,据此从所述上轮辋12a将轮胎T卸下。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被配置在隔着所述上心轴9a彼此相向的位置,换言之,被配置在彼此在周向上分隔180°的位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分别由气缸构成。具体地说,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具有:第一缸主体84a;以及在该第一缸主体84a的下方相对于该第一缸主体84a沿其轴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第一按压部82a。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具有:第二缸主体84b;以及在该第二缸主体84b的下方相对于该第二缸主体84b沿其轴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第二按压部82b。
所述轮胎拆卸器80还具有连杆机构83和定位机构87。所述连杆机构83以使所述第一、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在保持隔着所述上心轴9a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沿所述上心轴9a的径向朝向彼此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所述定位机构87通过使该连杆机构83动作,能够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在上心轴9a的径向上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输送方向F上,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被配置在所述上心轴9a的上游侧(搬入侧),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被配置在下游侧(搬出侧)。
所述连杆机构83具有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第一连杆构件85a、第二连杆构件85b以及内侧连结构件86。
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以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移动的方向限定在与所述上心轴9a的径向平行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与所述输送方向F平行的方向)即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该第一按压机构81a并进行引导。同样,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以将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移动的方向限定在与所述上心轴9a的径向平行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与所述输送方向F平行的方向)即第二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该第二按压机构81b并进行引导。关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说明。
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具有第一远端侧端部以及其相反侧的第一基端侧端部。所述第一远端侧端部构成第一外侧连结部,该第一外侧连结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能够绕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外侧转动轴(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第一按压机构81a的规定部位(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上端部)。所述第一基端侧端部构成在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上比所述第一外侧连结部更位于所述上心轴9a附近(在图4及图5中位于左侧)的第一内侧连结部。
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具有第二远端侧端部以及其相反侧的第二基端侧端部。所述第二远端侧端部构成第二外侧连结部,该第二外侧连结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能够绕与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二外侧转动轴(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第二按压机构81b的规定部位(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上端部)。所述第二基端侧端部构成在所述第二移动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外侧连结部更位于所述上心轴9a附近(在图4及图5中位于右侧)的第二内侧连结部。
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以能够分别绕所述第一外侧转动轴以及与所述第二外侧转动轴平行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上下方向)的内侧转动轴相对地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的所述第一基端侧端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的所述第二基端侧端部,据此,将所述第一基端侧端部和所述第二基端侧端部相互连结。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由长的棒材形成,并介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与第一按压机构81a之间。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在沿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心轴单元9的中心与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从所述心轴单元9的中心起最远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的长度。换言之,该第一连杆构件85a的长度在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大于后述的杆部88的基端侧端部与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的所述第一基端侧端部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一起沿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的直线轨道移动。该直线轨道是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垂直且沿与所述上心轴9a的中心相交的直线的轨道。伴随该移动,所述第一连杆构件5a的所述第一远端侧端部与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一起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是沿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移动。
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同样,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由长的棒材形成,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介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之间。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在沿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心轴单元9的中心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从所述心轴单元9的中心起最远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的长度。换言之,该第二连杆构件85b的长度在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大于所述杆部88的基端侧端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的所述第二基端侧端部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一起沿所述直线轨道移动。伴随该移动,该第二连杆构件85b的所述第二远端侧端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一起向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为沿所述输送方向F的方向)移动。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试验机还具有如图5所示的支撑构件91。该支撑构件91具有:收容第一按压机构81a的第一按压机构收容部93a;收容第二按压机构81b的第二按压机构收容部93b;收容所述定位机构87的定位机构收容部94;将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收容部93a、93b与所述定位机构收容部94分别相互连结的第一相互连结部95a及第二相互连结部95b。所述支撑构件91整体是俯视时呈V字型的框体。所述收容部93a、93b、94分别以通过所述心轴单元9的中心轴且沿与其径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放射状被配置。换言之,所述心轴单元9如图5所示地俯视时被所述收容部93a、93b、94包围。
所述第一按压机构收容部93a是构成所述连杆机构83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的构件,包含第一导轨90a。该第一导轨90a以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81a的移动方向限定为沿所述输送方向F的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该第一按压机构81a并滑该第一移动方向引导。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收容部93b是构成所述连杆机构83的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的构件,包含第二导轨90b。该第二导轨90b以将所述第二按压机构81b的移动方向限定为沿所述输送方向F的所述第二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该第二按压机构81b并沿该第二移动方向引导。
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90a、90b分别具有能够容许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在最内侧位置与最外侧位置之间移动的长度。所述最内侧位置是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能够按压成为轮胎试验对象的多种轮胎T中具有最小内径的轮胎T的适当部位的位置,是最靠近所述心轴单元9的位置。所述最外侧位置是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能够按压所述多种轮胎T中具有最大内径的轮胎T的适当部位的位置,是最远离所述心轴单元9的位置。
所述连杆机构83的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和第二连杆构件85b通过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而彼此连结,在水平面上呈V字形状(蝶形)。所述定位机构87以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沿所述直线轨道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内侧连结构件86。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中用实线所示,当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位于所述最外侧位置,也就是位于用于使具有所述最大内径的轮胎T从上轮辋12a脱离的位置时,被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和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夹住的角度,例如约为80°。另一方面,如图5中用两点划线所示,当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位于所述最内侧位置,也就是位于使具有所述最小内径的轮胎T从上轮辋12a脱离的位置时,被所述第一连杆构件85a和所述第二连杆构件85b夹住的角度,例如约为30°。
所述定位机构87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沿所述直线轨道,也就是由垂直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且与所述上心轴9a的中心轴相交的直线形成的轨道移动,从而通过该内侧连结构件86使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杆构件85a、85b绕所述第一及第二外侧转动轴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内侧转动轴(在该实施方式中,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据此,使连结于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杆构件85a、85b的第一及第二远端侧端部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沿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彼此朝向相反方向且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移动。因此,通过使该移动在适当的位置停止,可以进行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定位,详细而言,决定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按压所述轮胎T的位置、即按压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定位机构87具有所述杆部88、驱动部89以及未图示的螺母。所述杆部88是具有形成有外螺纹的外周面的丝杠轴,以沿所述直线轨道延伸的姿势,其两端被所述定位机构收容部94支撑为能够绕该杆部88的中心轴旋转。所述驱动部89由马达构成,被所述定位机构收容部94支撑并且连结于所述杆部88,使该杆绕所述中心轴旋转。所述螺母具有形成有可以与所述杆部88的外螺纹螺合的内螺纹的内周面,并且被固定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伴随所述杆部88的旋转而一边在其外周面上滑动,一边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一体地沿所述直线轨道移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位机构87采用所谓的“梯形丝杠机构”。
当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按压所述轮胎T时,由于该轮胎T被按压的部分并非水平,因此产生沿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的分力。该分力产生使所述杆部88绕其中心轴旋转的转矩。由所述马达构成的所述驱动部89具备产生用于对抗所述转矩将所述杆部88保持为静止状态的制动转矩(braking torque)的制动器,除此之外,分别赋予所述杆部88和所述螺母的梯形丝杠的摩擦有助于所述杆部88的静止,即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位置的固定。
所述定位机构87被配置在与所述鼓轮10相向的位置。所述杆部88的轴心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移动方向即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的方向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沿上心轴9a的径向延伸。因此,如图5所示,所述定位机构87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和连结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的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杆构件85a、85b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基端侧端部沿所述直线轨道(在该实施方式中,是沿水平方向且在所述上心轴9a的径向延伸的直线的轨道,是沿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轨道)移动。
详细地说,所述定位机构87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朝向该内侧连结构件86沿所述直线轨道从所述上心轴9a离开的方向,换句话说接近所述驱动部89的方向移动,从而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杆构件85a、85b的第一及第二基端侧端部牵拉,以使它们沿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而朝向接近所述驱动部89的方向移动,据此,使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以沿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90a、90b而朝向所述上心轴9a的径向中心的方式彼此接近。据此,由于所述定位机构87使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沿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朝向内侧移动,因此,通过使该移动在适当的位置停止,当使具有较小的内周径的轮胎T从上轮辋12a脱离时,能够将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定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82a、82b分别应按压该轮胎T的位置。
相反地,所述定位机构87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86朝向该内侧连结构件86沿所述直线轨道朝向接近所述上心轴9a的方向移动,从而按压所述第一及第二连杆构件85a、85b的第一及第二基端侧端部,以使它们朝向接近所述上心轴9a的方向移动,据此,使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以沿所述第一及第二导轨90a、90b从所述上心轴9a的径向中心离开的方式彼此分离。据此,由于所述定位机构87使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沿所述第一及第二移动方向朝向外侧移动,因此,通过使该移动在适当的位置停止,当使具有较大的内周径的轮胎T从上轮辋12a脱离时,能够将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定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82a、82b分别应按压该轮胎T的位置。
所述支撑构件91的所述第一及第二相互连结部95a、95b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地延伸,以使作为定位机构支撑部的所述定位机构收容部94和作为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支撑部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收容部93a、93b分别相互连结,据此,将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所述连杆机构83以及所述定位机构87构成为单一的单元。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拆卸器80中,所述连杆机构83将用于按压轮胎T而从上轮辋12a卸下的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例如,气缸)81a、81b相互连结,据此,只是由单一的定位机构87使所述连杆机构83所包含的内侧连结构件86沿规定的直线轨道移动,就能决定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的轮胎T的按压位置。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例如分别被配置在靠近润滑部2的位置和靠近标记部4的位置。
所述轮胎拆卸器80通过具有所述结构,能够配备在较小的空间。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单一的定位机构87来定位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双方,因此,设备的调整和维修保养也变得容易。
所述连杆机构83通过以保持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隔着所述上心轴9a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将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相互连结,从而抑制因从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施加的按压力而弯曲力矩作用于所述上轮辋12a的情况,并抑制因该弯曲力矩而所述上轮辋12a从所述上心轴9a脱落的情况。此外,所述支撑构件91的所述第一及第二相互连结部95a、95b通过将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所述连杆机构83以及所述定位机构87构成为单一的单元,从而这些机构能够简便地被安装于轮胎试验部3的框架等。
另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点上为例示,不是用来限定。特别是在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确公开的事项,例如运转条件和操作条件、各种参数、构成物的尺寸、重量、体积等,并不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实施的范围,采用一般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估计到的值。
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并不限定于气缸。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连杆机构83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81a、81b被配置在水平面上,但包含它们的面并不限定于水平面。所述定位机构87并不限定于所述的梯形丝杠机构。这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能够执行同样的动作的其他机构。
如以上所述,提供一种具备用于使轮胎从上轮辋脱离的轮胎拆卸器的轮胎试验机,该轮胎试验机的所述轮胎拆卸器能够可靠且顺利地使所述轮胎从上轮辋脱离。
所提供的是一种轮胎试验机,其包括:上心轴,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上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下端;下心轴,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下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下心轴的上端;以及轮胎拆卸器,通过所述上轮辋及所述下轮辋以水平横放的姿势夹持轮胎并旋转驱动该轮胎,从而在实施了该轮胎的试验之后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脱离。所述轮胎拆卸器具有:第一按压机构和第二按压机构,被配置在隔着所述上心轴而在其径向上彼此对称的位置,将所述轮胎的胎侧面朝向下方按压从而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向下脱离;连杆机构,以使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一边保持隔着所述上心轴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一边沿所述上心轴的径向朝彼此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该第一按压机构和该第二按压机构;以及定位机构,通过使所述连杆机构动作,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在所述上心轴的径向上的定位。
所述轮胎试验机的所述轮胎拆卸器通过具有所述结构,能够被配置在较小的空间。此外,由于能够通过单一的定位机构来定位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双方,因此设备的调整和维修保养也变得容易。所述连杆机构通过以保持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隔着所述上心轴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将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相互连结,从而抑制因从该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施加的按压力而弯曲力矩作用于所述上轮辋的情况,据此,能够抑制因该弯曲力矩而所述上轮辋从所述上心轴脱落的情况。
优选所述连杆机构例如具有: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以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移动的方向限定为与所述上心轴的径向平行的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并引导该第一按压机构;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以将所述第二按压机构移动的方向限定为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二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并引导该第二按压机构;第一连杆构件,具有第一外侧连结部和第一内侧连结部,该第一外侧连结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按压机构能够绕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外侧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第一按压机构,该第一内侧连结部与该第一外侧连结部相比在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上更位于所述上心轴附近;第二连杆构件,具有第二外侧连结部和第二内侧连结部,该第二外侧连结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能够绕与所述第一外侧转动轴平行的第二外侧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第二按压机构,该第二内侧连结部与该第二外侧连结部相比在所述第二移动方向上更位于所述上心轴附近;以及内侧连结构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一外侧转动轴和所述第二外侧转动轴平行的内侧转动轴相对转动的方式分别连结于所述第一内侧连结部和所述第二内侧连结部,从而将所述第一内侧连结部和所述第二内侧连结部相互连结,其中,所述定位机构以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及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垂直且与所述上心轴的中心轴相交的直线轨道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内侧连结构件。该连杆机构通过所述定位机构使该连杆机构的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所述直线轨道移动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同时进行所述第一及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双方的定位。
具体地说,所述定位机构以如下方式连结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所述直线轨道朝向让该内侧连结构件从所述上心轴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分别接近所述上心轴,另一方面,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所述直线轨道朝向让该内侧连结构件接近所述上心轴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分别从所述上心轴离开。据此,能够实现所述的定位。
优选: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构件以让所述直线轨道与所述上心轴的径向平行的姿势而配置。
所述轮胎试验机优选还包括:定位机构支撑部,支撑所述定位机构;以及相互连结部,通过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及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与所述定位机构支撑部相互连结,从而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定位机构作为单一的单元而构成。这能够使所述第一及第二按压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定位机构简便地安装于轮胎试验机的规定部位。

Claims (5)

1.一种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心轴,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
上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上心轴的下端;
下心轴,具有上下方向的轴心;
下轮辋,被安装在所述下心轴的上端;以及,
轮胎拆卸器,通过所述上轮辋及所述下轮辋以水平横放的姿势夹持轮胎并旋转驱动该轮胎,从而在实施了该轮胎的试验之后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脱离,其中,
所述轮胎拆卸器具有:
第一按压机构和第二按压机构,被配置在隔着所述上心轴而在其径向上彼此对称的位置,将所述轮胎的胎侧面朝向下方按压从而使所述轮胎从所述上轮辋向下脱离;
连杆机构,以使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一边保持隔着所述上心轴彼此对称的位置关系一边沿所述上心轴的径向朝彼此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连结该第一按压机构和该第二按压机构;以及,
定位机构,通过使所述连杆机构动作,能够进行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在所述上心轴的径向上的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
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以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移动的方向限定为与所述上心轴的径向平行的第一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并引导该第一按压机构;
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以将所述第二按压机构移动的方向限定为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二移动方向的方式支撑并引导该第二按压机构;
第一连杆构件,具有第一外侧连结部和第一内侧连结部,该第一外侧连结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按压机构能够绕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外侧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第一按压机构,该第一内侧连结部与该第一外侧连结部相比在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上更位于所述上心轴附近;
第二连杆构件,具有第二外侧连结部和第二内侧连结部,该第二外侧连结部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按压机构能够绕与所述第一外侧转动轴平行的第二外侧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该第二按压机构,该第二内侧连结部与该第二外侧连结部相比在所述第二移动方向上更位于所述上心轴附近;以及,
内侧连结构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一外侧转动轴和所述第二外侧转动轴平行的内侧转动轴相对转动的方式分别连结于所述第一内侧连结部和所述第二内侧连结部,从而将所述第一内侧连结部和所述第二内侧连结部相互连结,其中,
所述定位机构以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及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垂直且与所述上心轴的中心轴相交的直线轨道移动的方式连结于该内侧连结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杆构件以让所述直线轨道与所述上心轴的径向平行的姿势而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以如下方式连结于所述内侧连结构件: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所述直线轨道朝向让该内侧连结构件从所述上心轴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分别接近所述上心轴,另一方面,通过使所述内侧连结构件沿所述直线轨道朝向让该内侧连结构件接近所述上心轴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彼此相向的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和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沿所述第一移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移动方向分别从所述上心轴离开。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试验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位机构支撑部,支撑所述定位机构;以及,
相互连结部,通过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引导部及所述第二按压机构引导部与所述定位机构支撑部相互连结,从而将所述第一按压机构、所述第二按压机构、所述连杆机构以及所述定位机构作为单一的单元而构成。
CN201980020548.3A 2018-03-29 2019-03-08 轮胎试验机 Pending CN1118684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4488 2018-03-29
JP2018-064488 2018-03-29
JP2019034271A JP2019174448A (ja) 2018-03-29 2019-02-27 タイヤ試験機
JP2019-034271 2019-02-27
PCT/JP2019/009246 WO2019188108A1 (ja) 2018-03-29 2019-03-08 タイヤ試験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8493A true CN111868493A (zh) 2020-10-30

Family

ID=6816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0548.3A Pending CN111868493A (zh) 2018-03-29 2019-03-08 轮胎试验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10907A1 (zh)
JP (1) JP2019174448A (zh)
KR (1) KR20200128736A (zh)
CN (1) CN111868493A (zh)
TW (1) TWI7023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2012B (zh) * 2020-04-16 2021-11-30 安徽科技学院 用于报废汽车轮毂轮胎拆卸的专用工具
JP7335857B2 (ja) * 2020-09-18 2023-08-3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ドラム進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タイヤ試験機
TWI739693B (zh) 2020-12-14 2021-09-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量測設備
TWI805376B (zh) * 2022-05-19 2023-06-11 曄中科技有限公司 輪胎柱塞、脫唇試驗機
CN116223067B (zh) * 2023-04-27 2023-07-21 山东聚金龙汽车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防爆轮胎环境模拟检测装置
CN117367671B (zh) * 2023-12-04 2024-02-02 山东昌丰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动平衡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4161A (zh) * 1997-01-24 2000-02-09 伊利诺斯工具工程有限公司 轮胎测试系统用的宽度可自动调节的卡盘装置
JP2004205275A (ja) * 2002-12-24 2004-07-22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2006145297A (ja) * 2004-11-17 2006-06-08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US7591295B2 (en) * 2006-07-19 2009-09-22 Giuliano S.P.A. Bead breaking unit for tire changing machines
WO2014049986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のルブリケータ装置
JP2015197368A (ja) * 2014-04-01 2015-11-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6087172B2 (ja) * 2013-03-05 2017-03-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97107B2 (ja) * 2013-06-19 2016-09-28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4161A (zh) * 1997-01-24 2000-02-09 伊利诺斯工具工程有限公司 轮胎测试系统用的宽度可自动调节的卡盘装置
JP2004205275A (ja) * 2002-12-24 2004-07-22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ユニフォミティマシン
JP2006145297A (ja) * 2004-11-17 2006-06-08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US7591295B2 (en) * 2006-07-19 2009-09-22 Giuliano S.P.A. Bead breaking unit for tire changing machines
WO2014049986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のルブリケータ装置
JP6087172B2 (ja) * 2013-03-05 2017-03-0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JP2015197368A (ja) * 2014-04-01 2015-11-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2555A (zh) 2019-11-01
JP2019174448A (ja) 2019-10-10
US20210010907A1 (en) 2021-01-14
TWI702382B (zh) 2020-08-21
KR20200128736A (ko) 2020-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8493A (zh) 轮胎试验机
US9429498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JP4005144B2 (ja) タイヤ均等性試験装置
US9126759B2 (en) Tire conveyor for a tire testing machine
DE112014000967B4 (de) Reifen-Haltevorrichtung und Reifen-Testsystem
JP6005276B2 (ja) タイヤ搬送方法、タイヤ搬送固定装置、および、タイヤ検査システム
EP2816338B1 (en) Tire testing method and tire testing machine
JP6018540B2 (ja) タイヤ試験機用コンベア
TWI699518B (zh) 輪胎試驗機
WO2018225154A1 (ja) タイヤ保持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タイヤ試験システム、及びタイヤ保持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0741239A (zh) 轮胎输送装置、具备其的轮胎试验系统及轮胎输送方法
CN111902708A (zh) 轮胎试验机中的轮辋尺寸的管理方法
JP2015197368A (ja) タイヤ試験機
WO2019188108A1 (ja) タイヤ試験機
CN111902709A (zh) 轮胎试验机以及轮胎的标记方法
WO2012088226A1 (en) Tire hand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P1690668B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exposed metal cords in an elastomeric strip
WO2019187812A1 (ja) タイヤ試験機
CN110770564A (zh) 轮胎测试机
GB2160979A (en) Automatic machine for checking the rims of disc wheels for motor vehicles
JP2016003953A (ja) タイヤ試験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