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122B - 具有安全閥配置的壓縮空氣釘槍 - Google Patents

具有安全閥配置的壓縮空氣釘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122B
TWI702122B TW107129477A TW107129477A TWI702122B TW I702122 B TWI702122 B TW I702122B TW 107129477 A TW107129477 A TW 107129477A TW 107129477 A TW107129477 A TW 107129477A TW I702122 B TWI702122 B TW I70212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mpressed air
trigger
nail gun
storag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9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9826A (zh
Inventor
馬丁 勒貝瑞施
喬栩旻 柏曼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約翰菲利德利吉貝赫連絲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約翰菲利德利吉貝赫連絲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約翰菲利德利吉貝赫連絲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12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1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with fixed main cylinder
    • B25C1/043Trigger valve and trigger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08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壓縮空氣釘槍,其包含:■一工作活塞,該工作活塞連接至一釘入挺桿以用於將一緊固構件釘入,且在觸發一釘入過程時遭遇壓縮空氣,■一觸發器及一置放感測器,其共同致動使一主要控制管線充氣或放氣且因此一釘入過程能夠被觸發,■一控制閥配置,其具有指派至該觸發器之一觸發閥及指派至該置放感測器的一置放感測器閥,及■一安全閥配置,該安全閥配置藉由控制一第一控制空間中之壓力及一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而在一鎖定位置與一打開位置之間可移位,其中■該主要控制管線在該打開位置中連接至該控制閥配置,且在該鎖定位置中並不連接至該控制閥配置,■該第一控制空間連接至該觸發閥,使得該觸發閥之一致動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帶至該鎖定位置,且■在該打開位置中,該第二控制空間連接至該置放感測器閥,使得該置放感測器閥之一致動在該觸發閥經致動時始終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帶至該打開位置中。

Description

具有安全閥配置的壓縮空氣釘槍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壓縮空氣釘槍,其包含一觸發器、一置放感測器及一控制閥配置。若壓縮空氣釘槍置放於工件上,則置放感測器與彈簧力相反地移位,直至出口工具與工件相抵或幾乎相抵。僅在置放感測器以此方式致動時,釘入過程才能夠被觸發。因此,相對於無置放感測器之裝置,壓縮空氣釘槍提供相對於非故意觸發的很大程度上改良的安全性。
上述類型之一些壓縮空氣釘槍可以兩個不同操作模式使用:在所謂之個別觸發情況下,壓縮空氣釘槍最初置放於工件上,且因此致動置放感測器。隨後,觸發器經人工地致動,且因此個別釘入過程被觸發。在亦標示為「觸摸」之所謂接觸觸發情況下,使用者在壓縮空氣釘槍置放於工件上同時已保持按下觸發器。當置放於工件上時,置放感測器被致動,且因此釘入過程被觸發。詳言之,當為了充分緊固而必須釘入複數個緊固構件、設定僅針對緊固構件之位置準確性的低要求時,壓縮空氣釘槍可快速連續地重複置放,此舉准許極快速操作。
然而,在特定情形下,增大之損傷風險起因於接觸觸發方法。在使用者保持手動之致動器觸發器被按下情況下,例如,不僅當使用者希望以距先前釘入之緊固構件幾厘米的間隔將壓縮空氣釘槍定位於同一工件上時,而 且當使用者改變至距一工件一距離地配置之不同工件時,釘入過程可能藉由物件或身體部位與置放感測器之非故意接觸被觸發。舉例而言,前述情形在使用者(藉由忽略重要安全條例)攜帶壓縮空氣釘槍攀爬梯子、保持觸發器按下且用腿無意地觸摸置放感測器時可導致事故。
一些已知壓縮空氣釘槍試圖藉由使接觸觸發僅在致動觸發器之後或分別在釘入過程之後的短時段內有可能來減小與接觸觸發模式相關聯的此風險。若已經過了該時段,則觸發器首先必須再次釋放。其實例已揭示於公開案EP 2 767 365 B1中。該公開案中揭示之壓縮空氣釘槍具有一觸發器及一置放感測器,在每一狀況下,控制閥被指派至該觸發器及該置放感測器。此外,已知裝置具有安全控制腔室,其壓力作用於鎖定活塞上。在鎖定活塞之特定位置中,釘入過程之觸發被防止。安全控制腔室經由指派給觸發器之控制閥及節流閥充氣。因此,在致動觸發器之後,直至安全控制腔室中之壓力已超出預定壓力臨限值,接觸觸發才有可能。隨後,壓縮空氣釘槍經鎖定,直至觸發器被釋放,且安全控制腔室中之壓力已再次下降至壓力臨限值以下。
類似功能性藉由已揭示於美國專利第3,964,659號中之壓縮空氣釘槍提供,該壓縮空氣釘槍亦可以個別觸發模式且以接觸觸發模式使用,且其中觸發器及置放感測器經由搖臂以機械方式耦接在一起。搖臂作用於控制閥上以便藉由使主要控制管線放氣而觸發釘入過程。若僅觸發器被致動但置放感測器並未被致動,則控制閥之控制銷僅在其移位路徑之一部分上移位。控制閥之此半致動導致控制腔室經由小的充氣開口之緩慢充氣。控制腔室中佔優勢之壓力作用於閥套管上,該閥套管包圍控制閥且最終將此閥套管移位至鎖定位置中,在該鎖定位置中,閥銷之完全致動不再能夠使主要管線放氣,使得接觸觸發不可能。
若第一釘入過程始終必須針對每一個別觸發而實行,則對安全 之進一步改良可被達成。在此狀況下,對於第一釘入過程,裝置必須初始地置放於工件上,藉此置放感測器被致動。觸發器之連續致動接著觸發第一釘入過程。隨後,在短時段內,其他釘入過程可針對每一接觸觸發發生,亦即,藉由在使觸發器連續地致動情況下重複地提昇裝置並將裝置置放於工件上而發生。此功能性揭示於在公開案DE 10 2013 106 657 A1中描述之壓縮空氣釘槍中。為此目的,觸發器及置放感測器經由搖臂以機械方式耦接,該搖臂作用於控制閥上以便觸發釘入過程。在每一釘入過程情況下,壓力積聚於控制腔室中,該壓力作用於機械致動部件上。控制腔室經由放氣開口緩慢地放氣。致動部件取決於控制腔室中之壓力而到達鎖定位置,藉此搖臂上置放感測器的機械作用在觸發器致動時被防止,且因此接觸觸發變得不可能。
因此,本發明之目標為提供一種具有一有效、堅固且可靠之安全機構的壓縮空氣釘槍。
此目標藉由具有技術方案1之特徵的壓縮空氣釘槍達成。有利實施例揭示於伴隨附屬技術方案中。
該壓縮空氣釘槍包含:■一工作活塞,該工作活塞連接至一釘入挺桿以用於將一緊固構件釘入,且在觸發一釘入過程時遭遇壓縮空氣,■一觸發器及一置放感測器,其共同致動使一主要控制管線充氣或放氣且因此一釘入過程能夠被觸發,■一控制閥配置,其具有指派至該觸發器之一觸發閥及指派至該置放感測器的一置放感測器閥,及■一安全閥配置,該安全閥配置藉由控制一第一控制空間中之壓力及一 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而在一鎖定位置與一打開位置之間可移位,其中■該主要控制管線在該打開位置中連接至該控制閥配置,且在該鎖定位置中並不連接至該控制閥配置,■該第一控制空間連接至該觸發閥,使得該觸發閥之一致動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帶至該鎖定位置,且■在該打開位置中,該第二控制空間連接至該置放感測器閥,使得該置放感測器閥之一致動在該觸發閥經致動時始終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帶至該打開位置中。
壓縮空氣釘槍用於將諸如釘子、大頭釘或釘書釘的緊固構件釘入。為此目的,壓縮空氣釘槍可具有用於緊固構件之倉匣,在每一狀況下,緊固構件自該倉匣供應至壓縮空氣釘槍之出口工具的收納器。當觸發釘入過程時,壓縮空氣釘槍之工作活塞遭遇壓縮空氣。在此狀況下,工作活塞驅動連接至工作活塞之釘入挺桿。釘入挺桿撞擊出口工具之收納器中緊固構件的後端,且將緊固構件釘入至工件中。
置放感測器可為機械組件,其在出口工具之前端上方突出且藉由彈簧固持於此位置,直至壓縮空氣釘槍置放於工件上。接著,置放感測器與彈簧力之方向相反地且與釘入方向相反地移位,直至壓縮空氣釘槍之出口工具與工件相抵或幾乎與工件相抵。
壓縮空氣釘槍具有一主要控制管線,該主要控制管線經充氣或放氣從而觸發釘入過程。為了准許主要控制管線之此充氣或排氣,主要控制管線在安全閥配置之打開位置中連接至控制閥配置。釘入過程可藉助於主要控制管線以不同方式起始。舉例而言,已知曉具有主要閥以及經由主要控制管線啟動之引導閥的實施例。其細節將相對於例示性實施例來描述。然而,亦設想到有或無引導閥之其他設計。僅與本發明相關的是,釘入過程可藉由主要控制管 線之充氣或放氣來觸發。
控制閥配置包含兩個閥,在每一狀況下,一個機械致動元件指派至閥。在此狀況下,閥為:觸發閥,該觸發閥藉由手動地致動觸發器來致動;及置放感測器閥,該置放感測器閥藉由置放感測器致動或可藉由該置放感測器致動,亦即,在將壓縮空氣釘槍置放於工件上時。
本發明之特殊性係在安全閥配置中。在此狀況下,安全閥配置為具有兩個控制空間之控壓式閥配置。兩個控制空間中之壓力作用於安全閥配置或分別作用於安全閥配置中之至少一個可移位致動部件上用,使得藉由控制此等壓力,安全閥配置可在鎖定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位。
安全閥配置執行兩個重要功能。首先,安全閥配置控制主要控制管線是否連接至控制閥配置。僅當主要控制管線連接至控制閥配置時,釘入過程才可藉助於控制閥配置觸發。因此,安全閥配置在其處於鎖定位置時防止釘入過程的觸發。
第二,安全閥配置之位置關於置放感測器閥與第二控制空間之間的連接存在抑或不存在為重要的。在打開位置中,此連接存在,使得置放感測器閥之致動可影響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然而,若安全閥配置係處於鎖定位置,則前述連接並不存在,且置放感測器閥之致動對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無顯著影響。
該第一控制空間連接至該觸發閥,使得該觸發閥之一致動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帶至該鎖定位置。此情形意謂,經由觸發閥與第一控制空間之間的連接,力在鎖定位置之方向上施加於安全閥配置之可移位元件上。依據實施例,此情形可藉由第一控制空間之充氣而且例如藉由第一控制空間之放氣來實現。觸發閥與第一控制空間之間的連接可存在,而不管安全閥配置之位置如何。
此解決方案具有如下結果:自壓縮空氣釘槍之初始狀態開始,釘入過程可僅藉由以特定序列致動置放感測器及觸發器而觸發。若觸發器首先被致動,則觸發閥至第一控制空間之連接實現安全閥配置至鎖定位置中之移位。置放感測器及所指派置放感測器閥之連續致動可不再作用於第二控制空間,使得安全閥配置保持於鎖定位置,且並不觸發釘入過程。然而,若置放感測器首先被致動,則儘管安全閥配置係處於其打開位置,但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可受到影響,使得安全閥配置在觸發器且因此觸發閥隨後經致動時保持於其打開位置。為此目的,安全閥配置之兩個控制空間可經設計,使得藉由兩個控制空間中之壓力施加於安全閥配置上的力視需要藉由包括作用於安全閥配置之其他力施加於安全閥配置上的力將安全閥配置固持於打開位置或將該安全閥配置移位至打開位置。
儘管壓縮空氣釘槍處於基本狀態,例如在啟動壓縮空氣釘槍(例如,藉由將壓縮空氣釘槍連接至壓縮空氣源)之後或在操作暫停之後,但原則上,不大可能藉由觸發器首先被致動且接著當觸發器經致動時致動置放感測器來觸發釘入過程。
當觸發器經致動時,藉由致動置放感測器閥對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的所描述影響在任何狀況下發生。控制閥配置可視情況亦經設計,使得置放感測器閥對第二控制空間之作用發生,而不管觸發閥之狀態如何。然而,此對於所描述功能並非必要的。
在處於打開位置之置放感測器閥之致動的情況下,第二控制空間連接至置放感測器閥,使得當觸發閥經致動時,置放感測器閥之致動始終試圖將安全閥配置帶至打開位置。此情形意謂,置放感測器閥之致動影響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使得力在打開位置之方向上施加於安全閥配置之可移動元件上。此情形至少在觸發閥被同時致動時發生。置放感測器閥對第二控制空間之 作用取決於安全閥配置之設計可在第二控制空間之充氣情況下存在,而且例如第二控制空間之放氣在置放感測器閥經致動時予以考慮。
在一個實施例中,安全閥配置包含在鎖定位置與卡其位置之間可移位的單一致動部件,其中第一控制空間中之壓力將第一力施加於致動部件上,且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在與第一力相反之方向上施加第二力於致動部件。如所解釋,安全閥配置為產生或斷開兩個連接,即一方面主要控制管線與觸發閥之間的一連接且另一方面置放感測器閥與第二控制空間之間的連接負責。原則上,此等功能可藉助於分離致動部件而執行。然而,使用單一致動部件相對於分離致動部件特定言之為簡單的。詳言之,兩個控制空間可配置於致動部件之對置側上,使得藉由各別壓力施加於該致動部件上的力在對置方向上自動地定向。兩個力之作用的程度可藉由壓力作用於上面之致動部件之表面的一合適選擇來指示,詳言之使得在兩個力同時作用的情況下,致動部件保持於打開位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壓縮空氣釘槍包含一彈簧,該彈簧在打開位置之方向上施加一力於致動部件上。因此,可達成如下情形:在壓縮空氣釘槍之初始狀態下,致動部件係處於所界定之位置,即處於打開位置。
在一個實施例中,觸發閥之每一致動實現第一控制空間之充氣。為此目的,觸發閥之一入口可連接至殼體內部從而傳導壓縮空氣,且觸發閥之一出口可經由管線連續地連接至第一控制空間,因此,原則上,在觸發器之每一致動情況下,安全閥配置到達鎖定位置,限制條件為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並不導致定向於對置方向上的足夠大的力。
在一個實施例中,觸發閥用觸發器之每一致動而致動,而不管置放感測器之位置如何。因此,觸發器詳言之藉由作用於觸發閥之閥銷上之接觸表面直接作用於觸發閥上。並不要求例如經由搖臂的係昂貴且潛在地易受觸 發器與置放感測器之間的失效影響的機械耦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置放感測器閥用置放感測器之每一致動而致動,而不管觸發器之位置如何。又在此狀況下,置放感測器因此例如用置放感測器之致動表面直接作用於置放感測器閥上,該致動表面作用於置放感測器閥之閥銷上。又在此狀況下,可免除係昂貴且潛在地易受失效影響的觸發器與置放感測器之間的機械耦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處於打開位置之主要控制管線連接至置放感測器閥之出口,且置放感測器閥之入口連接至觸發閥之一出口。觸發閥及置放感測器閥因此串聯地配置,使得為了影響主要控制管線中之壓力,兩個前述閥必須被致動。此情形詳言之應用至主要控制管線之充氣,對於該主要控制管線,其經提供以將觸發閥之一入口連接至殼體內部從而傳導壓縮空氣。在此狀況下,在觸發閥及置放感測器閥同時致動情況下,壓縮空氣經由兩個閥自此殼體內部傳導至主要控制管線中。因此,以特別簡單方式且在無額外機械耦接元件情況下達成如下情形:原則上,釘入過程可僅在兩個閥被同時致動時予以觸發。
在一個實施例中,止回閥配置於管線中,該管線在打開位置中將置放感測器閥連接至第二控制空間。止回閥可經定向,使得藉助於置放感測器閥,第二控制空間之充氣或放氣獨佔地為可能的。在兩種狀況下,止回閥可致使在第二控制空間中佔優勢之壓力得以維持,而不管置放感測器閥之位置如何。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控制空間經由節流閥放氣,且連接至儲存腔室。儲存腔室之容積及節流閥之開啟截面可經選擇,使得藉助於置放感測器閥產生於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比率維持歷時例如0.5秒至10秒之時段,使得安全閥配置保持於打開位置。因此,在此時段內,接觸觸發有可能。
在一個實施例中,處於鎖定位置之安全閥配置使第二控制空間放氣。因此,第二控制空間中之壓力可在安全閥配置之每一回應情況下亦即始終在安全閥配置到達鎖定位置時被重設。此情形致使安全閥配置可靠地保持於鎖定位置,但以第一控制空間中之壓力比率不變更為條件。
在一個實施例中,處於鎖定位置之安全閥配置使主要控制管線放氣。此安全措施抵消釘入過程之無意觸發。
在一個實施例中,安全閥配置具有鎖定套管作為致動部件,置放感測器閥配置於該鎖定套管中。藉由此結構措施,可達成特別緊湊之設計。
在一個實施例中,置放感測器閥包含固定地配置之閥套管及在該閥套管中受控制之可移位閥銷,其中鎖定套管包圍閥套管並與該閥套管協作。此措施亦促成緊湊設計。
在一個實施例中,止回閥藉由O形環形成,該O形環插入至閥套管之周邊凹槽中。此類非止回閥可插入至鎖定套管與閥套管之間的最緊密空間中。
原則上,連接至第二控制空間之儲存腔室可為單一儲存腔室,亦即,可藉由單一連續容積形成。然而,在一個實施例中,儲存腔室包含經由另一節流閥連接至彼此的第一儲存腔室及第二儲存腔室。因此,儲存腔室被劃分成兩個局部容積,在該等兩個局部容積之間,空氣之交換僅經由另一節流閥發生。儲存腔室經由亦在此實施例中提供之節流閥的緩慢放氣可藉由將節流閥配置於管線中來達成,該管線將第二儲存腔室及/或第一儲存腔室連接至外部空氣。兩個儲存腔室之容積大小可相同或不同。詳言之,第二儲存腔室可大於第一儲存腔室例如達至少2、至少5或至少10之因數。兩個節流閥之開啟截面大小可相同或不同,詳言之,另一節流閥相較於該節流閥可具有較大開啟截面。
藉由將儲存腔室劃分成第一儲存腔室及第二儲存腔室,可達成 在第二控制空間中佔優勢之壓力的不同動態行為。詳言之,對於所描述功能要求之壓力可藉由經由來自控制閥配置之流入物將空氣饋給儲存腔室之局部容積中例如饋給至第一儲存腔室中來快速地積聚於第二控制空間。此情形確保,安全閥配置保持於打開位置,即使當詳言之置放感測器僅被致動歷時極短時間。
在一個實施例中,壓縮空氣釘槍之回縮腔室經由另一止回閥連接至第二儲存腔室,其中第二控制空間連接至第一儲存腔室。回縮腔室可環形地包圍壓縮空氣釘槍之工作氣缸及/或經由止回閥以每一工作循環自工作容積充氣。在完成釘入過程之後,以此方式儲存於回縮腔室中之壓縮空氣用以將工作氣缸移回至其初始位置。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來自回縮腔室之壓縮空氣另外用於使第二儲存腔室充氣。此解決方案之特定優勢為,以此方式,相較於經由控制閥配置,較大量之壓縮空氣潛在地可用於使儲存腔室充氣。因此,相對大之儲存腔室可容易、快速且可靠地充氣。此情形又准許儲存腔室經由節流閥之足夠緩慢之放氣,即使在節流閥具有相對大的開啟截面時。相對大之開啟截面典型地不易受故障影響且易於產生。直徑在例如0.1mm與1mm之範圍內的小孔特別適合於用作節流閥。
在一個實施例中,壓縮空氣釘槍具有儲存腔室充氣閥,其藉由控制閥配置啟動且經組態以使第二儲存腔室充氣,其中第二控制空間連接至第一儲存腔室。儲存腔室充氣閥可詳言之產生始終充氣之殼體內部與第二儲存腔室之間的連接。儲存腔室充氣閥可具有單一致動部件,該致動部件可獨立於壓縮空氣釘槍之其他可移位零件移位。然而,不同致動部件,例如,壓縮空氣釘槍之導向閥或另一閥的致動部件亦可用於開啟並閉合連接,第二儲存腔室經由該連接充氣。儲存腔室充氣閥之啟動經由控制閥配置發生,使得當觸發器及置放感測器一起致動時,儲存腔室充氣閥經致動,且使第二儲存腔室充氣。儲存腔室充氣之此啟動可詳言之經由主要控制管線發生。在此狀況下,儲存腔室充 氣閥之致動部件可藉由在主要控制管線中佔優勢之壓力移位至打開位置,同時儲存腔室充氣閥保持於閉閥位或在主要控制管線中之壓力不存在時藉由始終充氣之殼體內部的壓力分別移位回至閉閥位。藉由插入儲存腔室充氣閥,第二儲存腔室之充氣類似於上文解釋之回縮腔室之充氣亦在短時間內達成。
10‧‧‧壓縮空氣釘槍
12‧‧‧把手
14‧‧‧觸發器
16‧‧‧安全閥配置
18‧‧‧置放感測器閥
20‧‧‧控制閥配置
22‧‧‧觸發閥
24‧‧‧置放感測器
26‧‧‧口部
28‧‧‧出口工具
30‧‧‧滑件
32‧‧‧觸發閥之第一入口
34‧‧‧觸發閥之第二入口
36‧‧‧觸發閥之出口
38‧‧‧管線
40‧‧‧置放感測器閥之第一入口
42‧‧‧置放感測器閥之第二入口
44‧‧‧置放感測器閥之出口
46‧‧‧收納器
48‧‧‧倉匣
50‧‧‧釘入挺桿
52‧‧‧工作活塞
54‧‧‧工作氣缸
56‧‧‧主要閥
58‧‧‧導向閥
60‧‧‧第一控制空間
62‧‧‧第二控制空間
64‧‧‧殼體內部
66‧‧‧安全閥配置之第一入口
68‧‧‧安全閥配置之第二入口
70‧‧‧環形間隙
72‧‧‧空間
74‧‧‧安全閥配置之第一入口
76‧‧‧安全閥配置之第二入口
78‧‧‧安全閥配置之第三入口
80‧‧‧安全閥配置之第四入口
82‧‧‧主要控制管線
84‧‧‧彈簧
86‧‧‧樞轉軸線
88‧‧‧閥銷
90‧‧‧閥銷
92‧‧‧彈簧
94‧‧‧控制活塞
96‧‧‧導引套管
98‧‧‧致動部件
100‧‧‧下部O形環
102‧‧‧彈簧
104‧‧‧中心O形環
106‧‧‧上部O形環
108‧‧‧放氣開口
110‧‧‧控制管線
112‧‧‧徑向孔
114‧‧‧空間
116‧‧‧主要閥致動部件
118‧‧‧O形環
120‧‧‧彈簧
122‧‧‧環形表面
124‧‧‧管線
126‧‧‧管線
128‧‧‧止回閥
128a‧‧‧另一止回閥
130‧‧‧儲存腔室
130a‧‧‧第一儲存腔室
130b‧‧‧第二儲存腔室
132‧‧‧節流閥
132b‧‧‧另一節流閥
134‧‧‧彈簧
140‧‧‧下部殼體零件
142‧‧‧殼體蓋子
144‧‧‧鎖定套管
146‧‧‧閥套管
148‧‧‧O形環
150‧‧‧觸發閥之徑向孔
152‧‧‧觸發閥之環形間隙
154‧‧‧鎖定套管之徑向孔
156‧‧‧閥套管之徑向孔
158‧‧‧置放感測器閥之環形間隙
160‧‧‧O形環
162‧‧‧環形表面
164‧‧‧環形表面
166‧‧‧環形表面
168‧‧‧O形環
170‧‧‧止回閥之徑向孔
172‧‧‧止回閥之O形環
174‧‧‧環形間隙
176‧‧‧O形環
178‧‧‧O形環
180‧‧‧空間
182‧‧‧O形環
184‧‧‧O形環
186‧‧‧環形間隙
188‧‧‧O形環
190‧‧‧管線
192‧‧‧回縮腔室
194‧‧‧O形環
196‧‧‧O形環
198‧‧‧套管
200‧‧‧搖臂
202‧‧‧儲存腔室充氣閥
204‧‧‧致動部件
206‧‧‧O形環
208‧‧‧組件
210‧‧‧另一控制管線
下文中參看展示於諸圖中之例示性實施例來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其中:圖1以部分剖視圖形式展示壓縮空氣釘槍,圖2展示具有圖1之主要閥及導向閥之細節的放大視圖,圖3展示圖1之壓縮空氣釘槍之控制閥配置及安全閥配置之氣體力學電路圖,圖4至圖9展示圖1之壓縮空氣釘槍之控制閥配置及安全閥配置在不同操作狀態下的放大視圖,圖10展示另一壓縮空氣釘槍之氣體力學電路圖,圖11展示另一壓縮空氣釘槍之切割表示的區段,圖12展示再一壓縮空氣釘槍之切割表示的區段,且圖13展示來自圖12之處於不同操作狀態的壓縮空氣釘槍。
最初參看圖1,提供根據本發明之壓縮空氣釘槍10之設計的概述。壓縮空氣釘槍10具有具把手12之下部殼體零件140。下部殼體零件140藉由殼體蓋子142向上封閉。
控制閥配置經配置於把手12上,該把手具有:觸發閥22,該觸發閥被指派給觸發器14;及置放感測器閥18,其被指派給置放感測器24。置放感測器24在出口工具28之口部26上方向下突出幾毫米。若壓縮空氣釘槍10置放於工件上,則置放感測器24與圖中未示之彈簧的力相反地向上移位,直至置放感測器與口部26平齊或幾乎平齊地終止。為置放感測器24之接續部或連接至置放感測器24之滑件30始終與置放感測器24一起移動。詳言之,該滑件在壓縮空氣釘槍10置放於工件上時遵循其相對於殼體向上之移動,直至該滑件致動置放感測器閥18。
出口工具28具有收納器46,在每一狀況下,緊固構件自倉匣48供應至收納器。自收納器46內部之此位置起,緊固構件-例如,釘子、大頭釘或釘書釘-藉由釘入挺桿50釘入,該釘入挺桿連接至壓縮空氣釘槍10之工作活塞52。為此目的,工作活塞52在工作氣缸54中受控制。主要閥56在工作氣缸54上方且密封地封閉此工作氣缸地配置,向工作氣缸右側為導向閥58,該導向閥控制主要閥56。此等元件之細節及與之相關聯的功能參看圖2之詳細放大圖來描述。
在圖2中,壓縮空氣釘槍10之在圖1中配置於殼體蓋子142上方的個別元件被忽略。導向閥58可易於識別。導向閥具有在導引套管96中受控制之控制活塞94。控制活塞94之下端藉由下部O形環100相對於導引套管96密封。在壓縮空氣釘槍10之初始狀態下,連接至導向閥58之工作容積的主要控制管線82被放氣,且控制活塞94位於所展示之下部位置中。在此位置中,控制活塞藉由彈簧102之力保持。
控制活塞94除下部O形環100外亦具有中心O形環104及上部O形環106。在所展示之控制活塞94之下部位置中,上部O形環106相對於導引套管96密封控制活塞94且封閉與放氣開口108之連接,該放氣開口連接至外部空 氣。中心O形環104並未密封,使得控制管線110經由導引套管96中之徑向孔112以及越過中心O形環104的控制活塞94與導引套管96之間的環形間隙70連接至殼體內部64。控制管線110連接至經由在所展示之切割平面中不可見之連接排出至徑向孔112中的空間72。處於壓縮空氣釘槍10之初始狀態之殼體內部64經充氣,亦即,連接至壓縮空氣連接(圖中未示)且係處於操作壓力。
控制管線110在主要閥56之主要閥致動部件116上方連接至空間114,使得主要閥致動部件116藉由力向下起作用,且藉助於O形環118相對於殼體內部64密封工作氣缸54的上部邊緣。另外,主要閥致動部件116在所展示之位置的方向上藉由彈簧120起作用,從而封閉工作氣缸54。
釘入過程藉由主要控制管線82之由向上移位之控制活塞94進行之充氣來觸發,使得中心O形環104經密封,且上部O形環106不再被密封。因此,控制管線110至殼體內部64之連接經阻斷,且連接產生於控制管線110與圖中未示的放氣開口之間。主要閥致動部件116上方之空間114經由放氣開口放氣,且主要閥致動部件116藉由壓力與彈簧120之力相反地向上移位,該壓力存在於彈簧之下部外部環形表面122上且在殼體內部64中佔優勢。因此,壓縮空氣自殼體內部64流動至工作活塞52上方之工作氣缸54中,且向下驅動工作活塞52。藉由此向下移動,連接至工作活塞52之釘入挺桿50將緊固構件釘入。
控制閥配置與安全閥配置之協作初始地參看圖3之氣體力學電路圖描述。此圖在左上方展示主要控制管線82,該主要控制管線在例示性實施例中通向導向閥58。安全閥配置16以點線矩形定位至該主要控制管線之右側。進一步至右側且亦以點線展示之矩形組合置放感測器閥18及觸發閥22以形成控制閥配置20。
藉由觸發器14致動之觸發閥22具有連接至殼體內部64之第一入口32。觸發閥22之第二入口34連接至外部空氣。處於所展示之觸發閥22之未經 致動位置中的觸發閥22之連接至第二入口34的出口36經由管線38連接至置放感測器閥18之第一入口40。置放感測器閥18之第二入口42連接至外部空氣。在置放感測器閥18之所展示之未經致動位置中,置放感測器閥18之出口44連接至置放感測器閥18之第二入口42。
安全閥配置16具有第一控制空間60、第二控制空間62、第一出口66及第二出口68。此外,安全閥配置16具有第一入口74、第二入口76、第三入口78及第四入口80。僅安全閥配置16之致動部件98自所展示之打開位置可移位至鎖定位置。
安全閥配置16之第一入口74經由管線124連接至置放感測器閥18之出口44。安全閥配置16之第一出口66連接至主要控制管線82,且安全閥配置16之第二入口76連接至外部空氣。在安全閥配置之所展示之打開位置中,第一入口74連接至第一出口66,使得連接存在於主要控制管線82與控制閥配置20之間。
安全閥配置16之第三入口78經由裏面配置有止回閥128之管線126連接至置放感測器閥18之出口44。安全閥配置16之第四入口80連接至外部空氣。安全閥配置16之第二出口68連接至儲存腔室130及第二控制空間62。此外,連接存在於第二控制空間62或分別安全閥配置之第二出口68與節流閥132之間,儲存腔室130經由該連接放氣。在展示之安全閥配置16之打開位置中,第三入口78連接至第二出口68,使得第二控制空間62之充氣經由置放感測器閥18有可能。
第一控制空間60經由以短劃線展示之管線連接至觸發閥22之出口36。
自圖3之基本狀態開始,若觸發閥22首先被致動,則該觸發閥之出口36連接至殼體內部64。因此,第一控制空間60經充氣,藉此安全閥配置16 之致動部件98移位至鎖定位置。因此,安全閥配置之第三入口78與第二出口68之間的連接經間斷,使得置放感測器閥18之連續致動可能並不使第二控制空間62充氣。此外,第一出口66與安全閥配置16之第一入口74分離,使得控制閥配置20可不再作用於主要控制管線82,且釘入過程可能並不被觸發。
作為額外安全措施,主要控制管線82藉由在安全閥配置16之第一出口66與第二入口76之間於鎖定位置中產生的連接而放氣。若不同於外部空氣之壓力在儲存腔室130中佔優勢,則此儲存腔室同時經由第二出口68與第四入口80之間藉由安全閥配置16產生的連接放氣。
釘入過程之觸發接著再次僅在觸發閥22藉由釋放觸發器14轉移至其未經致動位置時有可能。此時,亦即經由產生於觸發閥22之出口36與第二入口34之間的連接,使第一控制空間60放氣,使得致動部件98藉由彈簧84之力再次到達打開位置。
為了觸發自初始狀態開始之第一釘入過程,置放感測器閥18必須首先被致動。因此,連接產生於置放感測器閥18之第一入口40與出口44之間。藉由觸發閥22之後續致動,接著連接產生於該觸發閥之第一入口32與該觸發閥之出口36之間,使得壓縮空氣經由管線38流動至第一控制空間60中且同時經由經致動之置放感測器閥18、止回閥128及管線126流動至第二控制空間62中,且連接在打開位置中存在於安全閥配置16之第三入口78與第二出口68之間。因此,同時藉由此等兩個控制空間中之壓力作用的力作用於致動部件98上,該致動部件與彈簧84協作地致使致動部件98保持於所展示之打開位置。
因此,管線124之充氣同時實現主要控制管線82之充氣,且釘入過程被觸發。
在此釘入過程之後,若裝置自工件移除,則置放感測器閥18再次到達其所展示的未經致動位置。歸因於止回閥128,在儲存腔室130及第二控 制空間62中佔優勢之壓力最初經維持,使得致動部件98保持於其打開位置。然而,第二控制空間62及儲存腔室130中之壓力經由節流閥132緩慢地減小,直至壓力最終降低至壓力臨限值以下。此時,致動部件98歸因於壓力移位至其鎖定位置,該壓力在觸發閥22經永久地致動時亦在第一控制空間60中佔優勢。因此,自此時間點起,另一接觸觸發並不可能。
結構細節參看圖4至圖9更詳細地描述。在此等諸圖中之每一者中識別觸發器14以及置放感測器24之滑件30,該觸發器圍繞樞轉軸線86樞轉地安裝。此滑件可在置放感測器閥24經致動時上下移動以便與彈簧134之力相反地移位置放感測器閥18之閥銷88至致動位置。觸發閥22亦具有閥銷90,該閥銷可與彈簧92之力相反地移位至致動位置。此情形直接藉由與觸發器14之協作發生。
圖4展示置放感測器閥18及觸發閥22在其未經致動位置中在每一狀況下展示的初始狀態。安全閥配置16具有鎖定套管144作為致動部件98,該鎖定套管包圍置放感測器閥18之閥套管146。
係處於負壓之殼體內部64藉由O形環148與管線38阻斷,從而通向置放感測器閥18之入口。實情為,管線38經由觸發閥22之徑向孔150及環形間隙152連接至外部空氣。
主要控制管線82亦連接至外部空氣,且即經由位於其打開位置的鎖定套管144中之徑向孔154、閥套管146中之徑向孔156及置放感測器閥18之環形間隙158連接。同時,閥套管146中之徑向孔156且因此亦主要控制管線82藉由置放感測器閥18的經密封之O形環160自管線38阻斷。
在鎖定套管144上方,定位連接至管線38之第一控制空間60。此第一控制空間60中之壓力經由鎖定套管144之環形表面162作用於鎖定套管144上且試圖將圖4中之此鎖定套管向下移位至鎖定位置中。
第二控制空間62定位於鎖定套管144下方且經由鎖定套管144之兩個環形表面164、166作用於該鎖定套管上。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壓力因此試圖將鎖定套管144移位至所展示之打開位置,亦即,在圖4中向上移位。彈簧84亦在此特定方向上施加力於鎖定套管144上。
第二控制空間62具有相對大之容積,且因此同時為儲存腔室130。經由節流閥132,第二控制空間62或分別地儲存腔室130連接至外部空氣。
圖5展示圖4之在將壓縮空氣釘槍10置放於工件上之後的配置。為了改良之清晰度,在圖5至圖9中,僅相對於此等諸圖論述之元件具備圖示元件符號。在圖5中,識別出,置放感測器24之滑件30向上移位,且已向上移動了閥銷88,藉此置放感測器閥18已移位至致動位置中。藉由此措施,O形環160不再經密封,使得現今管線38經由置放感測器閥18及其徑向孔156以及鎖定套管144中之徑向孔154連接至主要控制管線82。同時,O形環188相對於外部空氣使管線124、126密封。由於觸發閥22仍處於其未經致動位置,因此管線38經放氣,使得置放感測器閥18之致動無進一步效應。
若隨後觸發器14且因此觸發閥22經致動,則如圖6中所展示,O形環148不再經密封,使得管線38經充氣。同時,O形環168相對於外部空氣密封此管線38。亦使連接至管線38之第一控制空間60充氣。
閥套管146具有徑向孔170及O形環172,從而封閉此徑向孔。徑向孔170及O形環172一起形成止回閥128。在圖6中所展示之情形中經由此止回閥128,第二控制空間62亦經由管線38充氣。為此目的,空氣流動通過止回閥128且進一步通過形成於閥套管146與鎖定套管144之間的環形間隙174。第二控制空間62之此充氣與第一控制空間60之充氣大約同時地發生,使得藉由此等兩個控制空間60、62施加於鎖定套管144上之力為大約同時有效的。前述環形表 面160、164、166(參見圖4)之合適尺寸設定以及彈簧84之力致使鎖定套管144保持於其打開位置。管線38之充氣具有使主要控制管線82充氣且觸發釘入過程的另一結果。
若裝置隨後自工件移除且置放感測器24之負載減輕,則置放感測器閥18移回至其未經致動位置。此情形展示於圖7中。對於在先前釘入過程之後的短時間,足夠高的壓力存在於第二儲存腔室62中以便將鎖定套管144保持於其打開位置。在此時段中,藉由置放感測器閥24之另一致動,接觸觸發可在任何時間實行,此舉同時致使已概述之路徑上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壓力的補充,使得時間窗對於另一接觸觸發再次開放。
然而,若另一接觸觸發不發生,則儲存腔室130及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壓力藉由經由節流閥132之放氣緩慢下降,直至鎖定套管144向下移位至其鎖定位置,如圖8中所展示。因此,環形間隙174藉由配置於閥套管146上之O形環176密封,使得第二控制空間62經由止回閥128之充氣不再有可能。同時,亦配置於閥套管146上之O形環178使閥套管146與鎖定套管144之間的環形間隙封閉,經由該環形間隙,連接先前已存在於閥套管146之徑向孔156與鎖定套管144之徑向孔154之間。因此,主要控制管線82自管線38阻斷。
此外,圖8中藉由180標示之空間經由並不可見之孔連接至外部空氣。歸因於鎖定套管144之並未密封的兩個O形環182、184,此情形致使主要控制管線82經由鎖定套管144及第二控制空間62的徑向孔154的充氣,該第二控制空間現經由環形間隙186連接至空間180。
鎖定套管144現定位於其展示於圖8中的鎖定位置,只要觸發器14保持被致動。
如圖9中所展示,若置放感測器24且因此置放感測器閥18接著再次被致動,則此情形歸因於並未密封之其他O形環176及178既不導致主要控制 管線82之充氣亦不導致第二控制空間62的放氣。
參看圖10及圖11解釋另一壓縮空氣釘槍10。另一壓縮空氣釘槍10之必需元件對應於來自圖1至圖9之壓縮空氣釘槍10。此等元件具備與別處之圖示元件符號相同的圖示元件符號,且將不會再次解釋。此情形包括詳言之控制閥配置20及安全閥配置16。不同之處在於對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壓力的控制。
如圖10中所闡明,現今存在第一儲存腔室130a及第二儲存腔室130b而非單一儲存腔室130,該第一儲存腔室及第二儲存腔室經由另一節流閥132b連接至彼此。第二儲存腔室130b經由節流閥132連續地連接至外部空氣。此外,存在壓縮空氣釘槍10之第二儲存腔室130b與回縮腔室192(參見圖11)之間的的藉由管線190指示之連接。在此連接中配置另一止回閥128a。
兩個儲存腔室130a及130b之容積大小可不同,即使在此並非必要時。詳言之,第一儲存腔室130a之容積可經選擇以小於第二儲存腔室130b之容積。另一節流閥132b之開啟截面可與節流閥132之開啟截面偏離,即使此並非為必要的。詳言之,另一節流閥132b之開啟截面可大於節流閥132之開啟截面。另一節流閥132b及/或節流閥132可詳言之各自藉由直徑在0.1mm至1mm之範圍內的小孔形成。
若觸發閥22及置放感測器閥18被一起致動,則此舉在此例示性實施例中藉由經由安全閥配置16之第二出口68將空氣饋給至第一儲存腔室130a中而致使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壓力快速增大。至第一儲存腔室130a中的此流入之僅一小部分經由另一節流閥132b流動至第二儲存腔室130b中。因此,安全閥配置16保持於展示於圖10中之打開位置,且觸發釘入過程。由於釘入過程,第二儲存腔室130b經由通過連接190至回縮腔室192之另一止回閥128a充氣。歸因於空氣經由另一節流閥132b在兩個儲存腔室130a、130b之間的交換,兩個儲存 腔室130a、130b中的壓力因此快速相等。若不觸發另一釘入過程,則兩個儲存腔室130a、130b中之壓力隨後歸因於經由節流閥132b之放氣緩慢地減小。
在圖11中,可看出,第一儲存腔室130a之實施緊密類似於在來自圖1至圖9之例示性實施例中之單一儲存腔室130的實施。一旦工作氣缸52經充分向下驅動,壓縮空氣釘槍10之經由藉由O形環194形成之止回閥充氣的回縮腔室192便另外予以表示。另一止回閥128a藉由O形環196形成,該O形環密封第二儲存腔室130b與回縮腔室192之間的連接。第二儲存腔室130b相較於第一儲存腔室130a具有明顯較大的容積。該第二儲存腔室之容積幾乎對應於回縮腔室192之容積。第二儲存腔室130b圍繞工作氣缸54環形地配置。
在第一儲存腔室130a與第二儲存腔室130b之間,對角地配置之套管198經插入且在一個末端處形成藉由小的縱向孔形成之另一節流閥132b。此外,套管198具有小的橫孔,該橫孔將套管198之內部連接至外部空氣。此小的橫孔形成節流閥132。
與來自圖1至圖9之例示性實施例的另一差異為,根據圖11,置放感測器24並不直接作用於置放感測器閥18之閥銷88上,而是經由樞轉地安裝於壓縮空氣釘槍10之殼體上的搖臂200起作用。
參看圖12及圖13揭示又一壓縮空氣釘槍10。此壓縮空氣釘槍10之必需元件對應於來自圖10及圖11之壓縮空氣釘槍10。此等元件具備與別處之圖示元件符號相同的圖示元件符號,且將不會再次解釋。此壓縮空氣釘槍包括詳言之控制閥配置20及安全閥配置16以及儲存腔室130,該儲存腔室被分成第一儲存腔室130a及第二儲存腔室130b。存在關於第二儲存腔室130b之充氣的差異。
不同於來自圖10及圖11之壓縮空氣釘槍10,第二儲存腔室130b之充氣並不經由止回閥而是經由專用儲存腔室充氣閥202自回縮腔室192發生。 此閥具有在展示於圖12中之閉合位置與展示於圖13中之打開位置之間可移位的致動部件204。在閉閥位中,存在密封O形環206,其配置於致動部件204周圍且因此阻斷始終充氣之殼體內部64與第二儲存腔室130b之間的連接。
容納導向閥58之一部分的組件208形成主要控制管線82以及另一控制管線210之一部分,該另一控制管線連接至主要控制管線82且儲存腔室充氣閥202經由該另一控制管線啟動。在另一控制管線210中佔優勢之壓力藉此作用於藉由致動部件204形成之儲存腔室充氣閥202的活塞上。
若主要控制管線82經由控制閥配置20之致動充氣,則如在來自圖1至圖9之例示性實施例中所解釋,此舉因此實現儲存腔室充氣閥202至展示於圖13中之打開位置的移位。O形環206移出密封位置,且第二儲存腔室130b由殼體內部64充氣。
一旦觸發閥22或置放感測器閥18移動回至其各別未經致動位置,控制管線124(參見圖10)便經放氣,此舉同時致使主要控制管線82及另一控制管線210的放氣。因此,儲存腔室充氣閥202降回至其閉閥位,且阻斷開第二儲存腔室130b與殼體內部64。因此,如在來自圖10及圖11之例示性實施例一般,兩個儲存腔室130a、130b經由節流閥132緩慢地放氣。
16:安全閥配置
18:置放感測器閥
20:控制閥配置
22:觸發閥
32:觸發閥之第一入口
34:觸發閥之第二入口
36:觸發閥之出口
38:管線
40:置放感測器閥之第一入口
42:置放感測器閥之第二入口
44:置放感測器閥之出口
60:第一控制空間
62:第二控制空間
64:殼體內部
66:安全閥配置之第一入口
68:安全閥配置之第二入口
74:安全閥配置之第一入口
76:安全閥配置之第二入口
78:安全閥配置之第三入口
80:安全閥配置之第四入口
82:主要控制管線
84:彈簧
98:致動部件
124:管線
126:管線
128:止回閥
130:儲存腔室
132:節流閥

Claims (16)

  1. 一種壓縮空氣釘槍(10),其包含:一工作活塞(52),其連接至一釘入挺桿(50)以用於將一緊固構件釘入,且在觸發一釘入過程時遭遇壓縮空氣,一觸發器(14)及一置放感測器(24),其共同致動使一主要控制管線(82)充氣或放氣且因此一釘入過程能夠被觸發,一控制閥配置(20),其具有指派至該觸發器(14)之一觸發閥(22)及指派至該置放感測器(24)的一置放感測器閥(18),及一安全閥配置(16),該安全閥配置藉由控制一第一控制空間(60)中之壓力及一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壓力而在一鎖定位置與一打開位置之間可移位,其中該主要控制管線(82)在該打開位置中連接至該控制閥配置(20),且在該鎖定位置中並不連接至該控制閥配置(20),該第一控制空間(60)連接至該觸發閥(22),使得該觸發閥(22)之一致動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16)帶至該鎖定位置,且在該打開位置中,該第二控制空間(62)連接至該置放感測器閥(18),使得該置放感測器閥(18)之一致動在該觸發閥(22)經致動時始終試圖將該安全閥配置(16)帶至該打開位置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安全閥配置(16)包含單一致動部件(98),該單一致動部件在該鎖定位置與該打開位置之間可移位,其中該第一控制空間(60)中之一壓力施加一第一力於該致動部件(98)上,且該第二控制空間(62)中之一壓力與該第一力相反地施加一第二力於該致動部件(98)上。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一彈簧(84)在 該打開位置之方向上施加一力於該致動部件(98)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觸發閥(22)之每一致動實現該第一控制空間(60)之一充氣。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觸發閥(22)藉由該觸發器(14)之每一致動來致動,而不管該置放感測器(24)之一位置如何。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置放感測器閥(18)藉由該置放感測器(24)之每一致動來致動,而不管該觸發器(14)的一位置如何。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主要控制管線(82)在該打開位置中連接至該置放感測器閥(18)之一出口(44),且該置放感測器閥(18)之一入口(40)連接至該觸發閥(22)之一出口(36)。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一止回閥(128)配置於一管線(126)中,該管線在該打開位置中將該置放感測器閥(18)連接至該第二控制空間(62)。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第二控制空間(62)經由一節流閥(132)放氣,且連接至一儲存腔室(130)。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安全閥配置(16)在該鎖定位置中使該第二控制空間(62)及/或該主要控制管線(82)放氣。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安全閥配置(16)具有一鎖定套管(144)作為一致動部件(98),該置放感測器閥(18)配置於該鎖定套管中。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置放感測器 閥(18)包含一固定地配置之閥套管(146)及在該閥套管中受控制之一可移位閥銷(88),其中該鎖定套管(144)包圍該閥套管(146)並與該閥套管協作。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止回閥(128)由一O形環(172)形成,該O形環插入至該閥套管(146)之一周邊凹槽中。
  14. 如請求項9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儲存腔室(130)包含一第一儲存腔室(130a)及一第二儲存腔室(130b),其中該第一儲存腔室(130a)及該第二儲存腔室(130b)經由另一節流閥(132b)彼此連接。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該壓縮空氣釘槍(10)之一回縮腔室(192)經由另一止回閥(128a)連接至該第二控制腔室(130b),其中該第二控制空間(62)連接至該第一儲存腔室(130a)。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壓縮空氣釘槍(10),其中,一儲存腔室充氣閥(202)藉由該控制閥配置(20)啟動且建構成使該第二儲存腔室(130b)充氣,其中該第二控制空間(62)連接至該第一儲存腔室(130a)。
TW107129477A 2017-08-23 2018-08-23 具有安全閥配置的壓縮空氣釘槍 TWI702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7187512.3 2017-08-23
EP17187512.3A EP3446833B1 (de) 2017-08-23 2017-08-23 Druckluftnagler mit sicherheitsventilanordnung
??17187512.3 2017-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826A TW201919826A (zh) 2019-06-01
TWI702122B true TWI702122B (zh) 2020-08-21

Family

ID=59713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9477A TWI702122B (zh) 2017-08-23 2018-08-23 具有安全閥配置的壓縮空氣釘槍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628549B2 (zh)
EP (1) EP3446833B1 (zh)
JP (1) JP7049049B2 (zh)
CN (1) CN111372730B (zh)
AU (1) AU2018319253B2 (zh)
BR (1) BR112020002035A2 (zh)
ES (1) ES2788184T3 (zh)
PL (1) PL3446833T3 (zh)
TW (1) TWI702122B (zh)
WO (1) WO20190381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79963B1 (de) * 2017-11-01 2020-12-09 Joh. Friedrich Behrens AG Druckluftnagler mit sicherheitsventilanordnung
JP7222305B2 (ja) * 2019-04-26 2023-02-15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空気圧工具
ES2904999T3 (es) 2019-07-02 2022-04-06 Bea Gmbh Clavadora neumática con un dispositivo de seguridad
US11491623B2 (en) 2019-10-02 2022-11-0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11583986B2 (en) * 2020-03-18 2023-02-21 De Poan Pneumatic Corp. Air-path structure of pneumatic nail gun
TWI734417B (zh) * 2020-03-18 2021-07-21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動釘槍的氣路結構
TWI734418B (zh) * 2020-03-18 2021-07-21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動釘槍的氣路結構
TWI771006B (zh) * 2021-05-18 2022-07-11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動釘槍的氣路結構
CN113305782A (zh) * 2021-05-27 2021-08-27 王富玲 一种路障定位钉拔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22639A (zh) * 2015-12-28 2017-07-01 Hitachi Koki Kk 打釘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224016C2 (de) * 1972-05-17 1974-03-28 Dieter Haubold Industrielle Nagelgeraete, 3005 Hemmingen-Westerfeld Auslösesicherung an einem Druckluftnagler
US3939056A (en) 1973-10-19 1976-02-17 Sony Corporation Coated plating rack
SU537809A1 (ru) 1974-02-15 1976-12-05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ары И Упаковки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пистолет дл забивани крепеж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в дерев нные конструкции
US3964659A (en) 1975-03-12 1976-06-22 Senco Products, Inc. Safety firing control means for a fluid operated tool
JPS5237279A (en) * 1975-09-19 1977-03-23 Max Co Ltd Automatic rivetting device
DE8801114U1 (zh) * 1988-01-30 1988-03-31 Joh. Friedrich Behrens Ag, 2070 Ahrensburg, De
JPH02107263A (ja) 1988-10-15 1990-04-19 Masakuni Kanai 細菌繁殖抑制方法
JPH0463368U (zh) * 1990-10-11 1992-05-29
CN2150022Y (zh) * 1993-02-02 1993-12-22 徐杰光 安全气动扣钉枪
US5522532A (en) * 1995-03-14 1996-06-04 Testo Industry Corp. Single-shooting/continuous-shooting control switch for penumatic nail guns
US5645208A (en) 1995-10-17 1997-07-08 Haytayan; Harry M. Pneumatic fastening tool with safety interlock
US7556183B1 (en) * 2008-02-04 2009-07-07 De Poan Pneumatic Corp. Control device for nail hitting of pneumatic nail guns
US20090302087A1 (en) * 2008-06-06 2009-12-10 Chia-Sheng Liang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Control Valve of Nail Guns
US7762442B2 (en) * 2008-07-15 2010-07-27 De Poan Pneumatic Corp. Control mechanism for pneumatic nail guns
US20100012698A1 (en) * 2008-07-15 2010-01-21 Chia-Sheng Liang Control mechanism for Pneumatic Nail Guns
JP5509770B2 (ja) * 2008-10-14 2014-06-04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空気打込機
ES2618859T3 (es) 2013-02-19 2017-06-22 Joh. Friedrich Behrens Ag Clavadora neumática con un disparador accionable manualmente y un sensor de contacto
JP2014233770A (ja) * 2013-05-31 2014-12-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DE102013106657A1 (de) 2013-06-25 2015-01-0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Eintreibwerkzeug zum Eintreiben von Befestigungsmitteln in ein Werkstück
TWM473908U (zh) * 2013-10-04 2014-03-11 Basso Ind Corp 氣動釘槍之壓源控制裝置
JP6819045B2 (ja) 2016-01-26 2021-01-27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ES2704139T3 (es) 2016-06-15 2019-03-14 Behrens Ag Friedrich Joh Remachadora de aire comprimido con cámara de control de seguridad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22639A (zh) * 2015-12-28 2017-07-01 Hitachi Koki Kk 打釘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501059A (ja) 2021-01-14
AU2018319253B2 (en) 2023-02-23
JP7049049B2 (ja) 2022-04-06
BR112020002035A2 (pt) 2020-09-08
PL3446833T3 (pl) 2020-10-19
EP3446833B1 (de) 2020-04-15
CN111372730B (zh) 2023-11-21
RU2020110228A3 (zh) 2021-12-16
WO2019038124A1 (de) 2019-02-28
TW201919826A (zh) 2019-06-01
CN111372730A (zh) 2020-07-03
RU2020110228A (ru) 2021-09-24
EP3446833A1 (de) 2019-02-27
ES2788184T3 (es) 2020-10-20
AU2018319253A1 (en) 2020-02-13
US20210138621A1 (en) 2021-05-13
US11628549B2 (en)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2122B (zh) 具有安全閥配置的壓縮空氣釘槍
US9782879B2 (en) Pneumatic nailer comprising a manually actuatable trigger and a contact feeler
CN109843512B (zh) 具有安全控制腔室的气动钉枪
USRE29527E (en) Safety for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11364609B2 (en) Pneumatic nailer with a safety device
TW201733746A (zh) 氣動工具的安全性擊發控制裝置
CN109803794B (zh) 具有单次和接触触发的气动钉枪
US11541522B2 (en) Compressed air nailer with safety valve arrangement
TWI755570B (zh) 具有安全致動器的壓縮空氣打釘機
RU2781824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гвоздезабивной пистолет с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ным клапанным блоком
RU2800110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гвоздезабивной пистолет c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ным механизмом
RU2781550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гвоздезабивной пистолет с предохранительным клапанным блоко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