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9942B -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9942B
TWI699942B TW108105160A TW108105160A TWI699942B TW I699942 B TWI699942 B TW I699942B TW 108105160 A TW108105160 A TW 108105160A TW 108105160 A TW108105160 A TW 108105160A TW I699942 B TWI699942 B TW I6999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unting table
charger
viewed
mov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9846A (zh
Inventor
倉持亮
大久保克幸
伊藤和廣
三川誠
半田悅美
沼田威男
林祐治
玉木健二
曾田奈津子
池上健太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9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9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9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994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2Casings or frames around the primary casing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80Exchanging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e.g. removabl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係具備有:載置台(8),其可載置被使用於電動車輛的可攜式之電池(45);以及端子部(9),其於未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的狀態下,相對於上述載置台(8)被設置於與載置有上述電池(45)之側之位置為相反側的位置;上述載置台(8)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時,與上述電池(45)一起移動,藉此使上述電池(45)嵌合於上述端子部(9),該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進而具備有緩衝機構(10),該緩衝機構(10)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時,抑制上述電池(45)之向上述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本發明係基於2018年3月12日於日本所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願2018-044465號而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引用於本文。
習知,在對被使用於電動車輛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器中,例如有在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者。該充電器係構成為針對自電動輔助自行車被卸除之狀態的電池,自由地進行機械性及電性連接與連接解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180208號公報
然而,被使用於二輪機車等之跨坐型電動車輛的電池係重量較重。因此,在此種電池之充電器中,期望於將電池嵌合於充電器之端子部之時,儘可能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的負荷。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對於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於將電池嵌合於充電器之端子部之時,儘可能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 的負荷。
作為上述課題之解決手段,本發明之態樣具有以下構成。
(1)本發明之態樣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係具備有:載置台(8),其可載置被使用於電動車輛的可攜式之電池(45);以及端子部(9),其於未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的狀態下,相對於上述載置台(8)被設置於與載置有上述電池(45)之側之位置為相反側的位置;且上述載置台(8)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時,與上述電池(45)一起移動,藉此使上述電池(45)嵌合於上述端子部(9),該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進而具備有緩衝機構(10),該緩衝機構(10)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時,抑制上述電池(45)之向上述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
(2)如上述(1)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亦可為上述載置台(8)係可於上下方向移動,上述端子部(9)係於未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的狀態下,配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下方。
(3)如上述(1)或(2)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亦可為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上述緩衝機構(10)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對邊,以上述載置台(8)之中心位置(P1)為對稱中心以呈點對稱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亦可為進而具備有導引機構(11),該導引機構(11)係於將上述電 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時,引導上述載置台(8),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導引機構(11)係以包圍上述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5)如上述(4)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亦可為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複數個上述導引機構(11)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三邊各配置有一個。
(6)如上述(4)或(5)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亦可為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上述緩衝機構(10)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至少一邊,以夾著上述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亦可為於上述充電器(1),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上述電池(45)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39),上述載置台(8)係配置於上述開口部(39)之內側。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亦可為於上述充電器(1),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上述電池(45)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39),上述端子部(9)係配置在較上述電池(45)傾斜地被插入至上述開口部(39)時朝向上述端子部(9)而最為突出之部分(47)為低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1)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具備有於將電池載置於載置台之時,抑制電池之向端子部之嵌合速度的緩衝機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於將電池嵌合於端子部之時,藉由 緩衝機構而抑制電池之向端子部的嵌合速度,故而可避免對端子部產生衝擊。因此,於將電池嵌合於充電器之端子部之時,可儘可能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的負荷。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2)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載置台係可於上下方向移動,端子部係於未將電池載置於載置台的狀態下,配置於載置台之下方,因此發揮以下效果。即便於針對於載置台而自上方將電池載置於載置台的情形下,亦可於將電池嵌合於端子部之時,藉由緩衝機構而抑制電池之向端子部的嵌合速度,故而可儘可能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的負荷。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3)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自載置台之移動方向觀察,載置台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於載置台之對邊,以載置台之中心位置為對稱中心以呈點對稱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複數個緩衝機構係相對於電池之重心位置而於周向上均衡地進行配置,故而於將電池嵌合於端子部之時,可均衡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的負荷。此外,與僅具備一個緩衝機構的構成相比,可減少緩衝機構之負荷,故而可提高緩衝機構之耐久性,且充分地確保功能(緩衝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4)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進而具備有於將電池載置於載置台時,引導載置台的導引機構,且自載置台之移動方向觀察,導引機構係以包圍電池之重心位置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複數個導引機構係包圍電池之重心位置並於周向上隔開間隔而進行配置,故而於將電池載置於載置台之時,可使載置台朝向端子部而平順地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5)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自載置 台之移動方向觀察,載置台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複數個導引機構係於載置台之三邊各配置有一個,藉此可將導引機構之個數抑制為最小限度,且可使載置台平順地移動。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6)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自載置台之移動方向觀察,載置台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係於載置台之至少一邊,以夾著導引機構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與於載置台之一邊僅配置有一個緩衝機構的構成相比,複數個緩衝機構係相對於導引機構之位置而均衡地配置,故而可使電池平順地嵌合於端子部。此外,與僅配置有一個緩衝機構的構成相比,可減少緩衝機構之負荷,故而可提高緩衝機構之耐久性,且充分地確保功能(緩衝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7)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於充電器,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電池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載置台係配置於開口部之內側,藉此可使在充電器中之開口部的形成部分具有電池之導引功能。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8)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於充電器,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電池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端子部係配置在較電池傾斜地被插入至開口部時朝向端子部而最為突出之部分低的位置,因此發揮以下效果。即便於電池被以錯誤之角度插入至開口部的情形下,電池亦會不碰觸至端子部,故而可充分地保護端子部。
1‧‧‧充電器
2‧‧‧基台(充電器底部)
3‧‧‧外裝體(側壁)
4‧‧‧外殼構件
5‧‧‧框架
6‧‧‧電池室
7、7A‧‧‧基板室
8‧‧‧載置台
8a‧‧‧前邊
8b‧‧‧後邊
8c‧‧‧左邊
8d‧‧‧右邊
9‧‧‧端子部
10‧‧‧緩衝機構
11‧‧‧導引機構
20‧‧‧基台本體
21‧‧‧腳部
22‧‧‧基台凸緣
23‧‧‧凹部
24‧‧‧排水口
27‧‧‧電源插頭
28‧‧‧冷卻風扇
31‧‧‧前壁
32‧‧‧後壁
33‧‧‧左壁
34‧‧‧右壁
35‧‧‧凹部(梯形凹部)
38‧‧‧導入口
39‧‧‧電池開口(開口部)
39a‧‧‧前緣
39b‧‧‧後緣
39c‧‧‧左緣
39d‧‧‧右緣
40‧‧‧外殼本體
41‧‧‧外殼側凸緣
45‧‧‧電池
45a‧‧‧前邊
45b‧‧‧後邊
45c‧‧‧左邊
45d‧‧‧右邊
46‧‧‧握持部
47‧‧‧下方最大突出端(朝向端子部最為突出之部分)
50‧‧‧框狀之框體
51‧‧‧板狀之第一板
52‧‧‧板狀之第二板
53‧‧‧連結柱
54‧‧‧第二板連接腳
55‧‧‧第一板連結片
60‧‧‧電池室底壁
61‧‧‧電池室側壁
62‧‧‧電池室凸緣
65‧‧‧排放管
66‧‧‧排放連接部
70‧‧‧基板室底壁
71、72‧‧‧控制基板(基板)
73‧‧‧間隔件
80‧‧‧端子開口
81‧‧‧連通開口
82‧‧‧排水凹部
83‧‧‧排水孔
85‧‧‧蓋體
86‧‧‧蓋體本體
87‧‧‧蓋體延伸片
88‧‧‧插通孔
90‧‧‧載置台支撐體
91‧‧‧左右外側延伸部
92‧‧‧第一下方延伸部
93‧‧‧第二下方延伸部
94‧‧‧前下方延伸部
95‧‧‧載置台賦能構件
96‧‧‧端子支撐板
100‧‧‧活塞桿
101‧‧‧筒狀之汽缸
110‧‧‧滑塊
111‧‧‧軌道
130‧‧‧LED基板
131‧‧‧LED元件
132‧‧‧固定構件
209‧‧‧載置台周邊零件
210‧‧‧滑塊
211‧‧‧桿上支撐部
212‧‧‧框壁
220‧‧‧下方延伸壁
250‧‧‧基板室上壁
251‧‧‧凸緣壁
CL‧‧‧中心軸線
FL‧‧‧地面
FR‧‧‧前方
LH‧‧‧左方
P1‧‧‧載置台之中心位置
P2‧‧‧電池之重心位置
UP‧‧‧上方
圖1係實施形態之充電器之立體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充電器之俯視圖。
圖3係實施形態之充電器之仰視圖。
圖4係實施形態之充電器之前視圖。
圖5係包含有圖2之V-V截面之圖。
圖6係實施形態之充電器之內部之立體圖。
圖7係在圖6中將蓋體及連結柱卸除之圖。
圖8係實施形態之排放管之周邊部之立體圖。
圖9係將實施形態之充電器與電池一起示出之俯視圖。
圖10係將實施形態之充電器與電池一起示出之後視圖。
圖11係實施形態之端子部之配置位置之說明圖。
圖12係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充電器之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圖13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載置台位於最上方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4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載置台移動至最下方之狀態的立體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各圖中,對相同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於實施形態中,作為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之一例,列舉電動式之二輪機車(跨坐型電動車輛)中所使用之可攜式電池(移動電池)之充電器進行說明。於實施形態中,設置有可攜式電池(以下亦簡稱為「電池」)之充電器(以下亦簡稱為「充電器」)的設置面係設為室內之平坦的地面。
<充電器1>
如圖1所示,充電器1係具備有:基台2,其構成充電器1底部;外裝體3,其構成充電器1側壁;外殼構件4,其形成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電池45(參照圖10)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39(以下亦稱為「電池開口39」);框架5(參照圖6),其構成充電器1之骨架;電池室6(參照圖5),其載置有電池45;基板室7(參照圖5),其收納有進行電池45之充電控制的基板;載置台8,其可載置電池45;端子部9(參照圖5),其可嵌合於電池45;緩衝機構10(參照圖6),其抑制向端子部9的電池45之嵌合速度;以及導引機構11(參照圖6),其引導載置台8。
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於地面FL設置有充電器1時的深度方向(圖4所示之與紙面正交的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將地面FL之法線方向(鉛垂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將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之各者正交的方向設為「左右方向」。於圖中,以箭頭FR表示前方,以箭頭UP表示上方,以箭頭LH表示左方。
<基台2>
於圖3之仰視下,基台2係形成為於左右方向上具有長邊的矩形狀。基台2之四個角部係形成為朝外側凸出的弧狀。如圖5所示,基台2係具備有:基台本體20,其自下方支撐充電器1之構成要素;腳部21,其自基台本體20之四角朝向地面延伸;以及基台凸緣22,其自基台本體20之四邊朝上方延伸。於圖3中,符號27係表示電源插頭,符號28係表示冷卻風扇。
如圖5所示,基台2係具備有與地面FL之間形成間隙的凹部23。於圖5之剖視下,凹部23係藉由基台本體20之下面 與一對腳部21之外面所形成。於凹部23,設置有連通於排放管65(參照圖8)的排水口24(參照圖3)。
<外裝體3>
於圖4之前視下,外裝體3係形成為下邊較上邊短的梯形形狀。外裝體3係形成為以越靠上側則開口面積越大之方式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筒伏。外裝體3之下端係與基台2結合。
如圖3所示,外裝體3之左右寬度係較外裝體3之前後寬度大。外裝體3係具備有前壁31、後壁32、左壁33及右壁34。前壁31及後壁32係於前後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對向。左壁33及右壁34於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對向。前壁31、後壁32、左壁33及右壁34係與相鄰之壁而相互地連結。前壁31、後壁32、左壁33及右壁34係以同一構件而形成為一體。於圖3之仰視下,前後壁31、32與左右壁33、34的連結部係形成為朝外側凸出的弧狀。
如圖4所示,於外裝體3之下部,設置有朝上方凹陷的梯形形狀之凹部35(以下亦稱為「梯形凹部35」)。梯形凹部35係設置於前壁31、後壁32、左壁33及右壁34之各者之下部中央。通過梯形凹部35,基台2之一部分係露出至外側。
<外殼構件4>
於圖2之俯視下,外殼構件4係形成為於左右方向上具有長邊的矩形框狀。於圖2之俯視下,外殼構件4之外形係較基台2(參照圖3)之外形大。外殼構件4之四個角部係形成為朝外側凸出的弧狀。
如圖4所示,外殼構件4係安裝於外裝體3之上端 部。外殼構件4係自上方覆蓋外裝體3。於外裝體3之上端與外殼構件4之間,設置有以可導入冷卻風之方式開口的導入口38。
如圖5所示,外殼構件4係具備有:外殼本體40,其形成電池開口39;以及外殼側凸緣41,其自外殼本體40朝下方延伸。於圖9之俯視下,電池開口39係具有與電池45之外形在實質上相同之輪廓。
如圖10所示,電池45係形成為長方體狀。例如,電池45係鋰離子電池45。
於圖9之俯視下,電池45係具有:前邊45a,其於左右方向上延伸;後邊45b,其形成為朝後方凸出的彎曲形狀;以及左右一對之左邊45c及右邊45d,其等於前後方向上延伸。於圖9、圖10中,符號46係表示用以握持電池45的握持部(把手)。
於圖9之俯視下,電池開口39係被劃分為:前緣39a,其於左右方向上延伸;後緣39b,其形成為朝後方凸出的彎曲形狀;以及左右一對之左緣39c及右緣39d,其等於前後方向上延伸。
藉此,即便欲於將電池45在前後反轉之狀態下將電池45插入至電池開口39,因電池45之後邊45b之凸部碰觸至電池開口39之前緣39a,而無法將電池45插入至電池開口39。
<框架5>
如圖6所示,框架5係具備有:框狀之框體50,其配置於充電器1之上部;板狀之第一板51,其配置於框體50與基台2之上下間;板狀之第二板52,其配置於第一板51與基台2之上下間;以及複數個連結柱53,其等將框體50、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連結。
框體50及第一板51係將電池室6進行劃分。
第一板51及第二板52係將基板室7進行劃分。第二板52係連結於基台2。於圖6中,符號54係表示第二板連結腳,該第二板連結腳係自第二板52之外周端朝下方呈L字狀地延伸而將第二板52與基台2連結。
連結柱53係於上下方向上延伸。連結柱53之上端部係較框體50而朝上方延伸。連結柱53之下端係連結於基台2(基台本體20)。於實施形態中,連結柱53係於充電器1之前部、左部及右部之各部各配置有一根,合計配置有三根。連結柱53之上半部係構成引導載置台8的導引機構11。
於連結柱53之上部,自外側連結有框體50。
於連結柱53之上下中間部,連結有第一板51。於圖6中,符號55係表示第一板連結片,該第一板連結片係自第一板51之外周端朝外側延伸而形成連結柱53的插通部(連結部)。
<電池室6>
如圖5所示,電池室6係具備有載置電池45的電池室底壁60、及連接於電池室底壁60的電池室側壁61。
電池室底壁60係形成為矩形板狀。電池室底壁60係固定於第一板51之上面。於電池室底壁60之上方空間,收納有電池45(參照圖10)與載置台8。電池室底壁60之外形係較電池45及載置台8的外形大。
電池室側壁61係自電池室底壁60之外周而朝上方豎立。
於電池室側壁61之外側,設置有自電池室底壁60之 外周朝上方延伸的凸緣部62(以下亦稱為「電池室凸緣62」)。如圖6所示,電池室凸緣62係遍及電池室底壁60之全周以同樣之高度所設置。
如圖8所示,於電池室6之前部,設置有將電池室底壁60與基台2連接的排放管65。排放管65係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配管。於圖8中,符號66係表示排放連接部,該排放連接部係自電池室底壁60之前端而朝前方延伸且連接排放管65之上端。
<基板室7>
如圖5所示,基板室7係配置於電池室6之下方。於俯視下,基板室7係配置於較電池室底壁60之外周緣而更靠內側。換言之,於俯視下,基板室7之外形係較電池室底壁60之外形小。
基板室7係具備有:複數個基板71、72(以下亦稱為「控制基板71、72」),其等進行電池45(參照圖10)之充電控制;以及基板室底壁70,其收納複數個控制基板71、72。
複數個控制基板71、72係搭載於基板室底壁70之中央部的複數個第一控制基板71、及自基板室底壁70之外周朝上方豎立的複數個第二控制基板72。
複數個第一控制基板71係被複數個第二控制基板72所包圍。
複數個第二控制基板72係以使進行電池45之充電控制的控制電路朝向內側(基板室7中央)之方式進行配置。第二控制基板72係作為電池室6之側壁而發揮功能。第二控制基板72之外面係與外裝體3之內面對向。再者,於第二控制基板72之外面,亦可設置有散熱片或散熱器。
於俯視下,基板室底壁70係形成為較電池室底壁60小的矩形板狀。基板室底壁70係配置於第二板52之上方。基板室底壁70係經由於上下方向上延伸之柱狀的間隔件73而固定於第二板52之上面。再者,於基板室底壁70之下面,亦可設置有散熱片或散熱器。
<載置台8>
如圖5所示,載置台8係配置於電池開口39之內側。載置台8係可於上下方向移動。端子部9係於未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狀態(以圖5之兩點鏈線所示之載置台8之位置)下,配置於載置台8之下方。於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載置台8係藉由移動至下方而使電池45嵌合於端子部9。於圖5中,以實線表示載置台8移動至最下方的狀態。
於圖2之俯視下,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於俯視下,載置台8係具有與電池45(參照圖9)之外形在實質上相同之外形。於圖2之俯視下,載置台8係具有:前邊8a,其於左右方向上延伸;後邊8b,其形成為朝後方凸出的彎曲形狀;以及左右一對之左邊8c及右邊8d,其等於前後方向上延伸。
於載置台8,設置有在與端子部9對應之部位所開口的端子開口80、及連通於充電器1之內部的連通開口81。
端子開口80係配置於載置台8之後部。於圖2之俯視下,端子開口80係於左右方向上延伸。
連通開口81係配置於載置台8之前部(端子開口80之前方)。於圖2之俯視下,連通開口81係形成於左右方向上具有長邊的矩 形形狀。
於載置台8之上面,設置有覆蓋連通開口81的蓋體85。蓋體85係可裝卸地安裝於載置台8。於圖2之俯視下,蓋體85係具備有:蓋體本體86,其形成較連通開口81(參照圖7)大的矩形形狀;以及左右一對之蓋體延伸片87,其等自蓋體本體86之左右外端而朝外側延伸。於圖2中,符號88係表示插通孔,該插通孔係插通有用以將蓋體延伸片87固定於載置台8的螺栓等之連結構件。於圖7中,表示自載置台8卸除了蓋體85的狀態。
於載置台8之四角,設置有朝下方凹陷的排水凹部82。於圖2之俯視下,排水凹部82係形成為圓形。排水凹部82係以越靠中心側則越位於下方之方式傾斜並凹陷。蓋體85前部之角部係與載置台8一起形成排水凹部82。於排水凹部82之中心,設置有於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貫通載置台8的排水孔83。
如圖7所示,於載置台8之下面,安裝有自下方支撐載置台8的載置台支撐體90。載置台支撐體90係具備有:前後一對之左右外側延伸部91,其等較載置台8之左右側部而朝左右外側延伸;第一下方延伸部92,其較載置台8之前部而朝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第二下方延伸部93,其等較載置台8之左右側部而朝下方延伸;以及前下方延伸部94,其自第二下方延伸部93而朝前外側延伸。
如圖6所示,於載置台8之左右側部,設置有始終將載置台8朝上方賦能的載置台賦能構件95。載置台賦能構件95係於充電器1之左右側部左右一對而各設置有一個。於實施形態中,載置台賦能構件95係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線圈彈簧。
載置台賦能構件95之上端係安裝於框體50之左右側部。載置台賦能構件95之下端係安裝於載置台支撐體90之前下方延伸部94之下端。
載置台賦能構件95係使於將電池45(參照圖10)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移動至下方的載置台8朝上方移動。具體而言,載置台賦能構件95係於未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使收納於電池室6的載置台8重回至電池45被載置於載置台8之前的位置。即,於自端子部9卸除電池45,將電池45取出至電池開口39之外側之時,載置台賦能構件95係使被收納於電池室6的載置台8返回至原來之位置。
於圖5中,以實線表示移動至最下方為止的載置台8,以兩點鏈線表示移動至下方之前(原來之位置)的載置台8。
<端子部9>
如圖5所示,端子部9係於未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的狀態下,相對於載置台8而配置於與載置有電池45之側之位置(上側之位置)為相反側的位置(下側之位置)。端子部9係固定於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端子支撐板96。端子支撐板96之左右兩端部係經由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構件(未圖示)而被固定於電池室底壁60之上面。
在端子部9中較端子支撐板96之上面而更靠上側的部分係藉由嵌合於電池45之底部,而電性連接於設置在電池45之底部的電池側端子(未圖示)。
在端子部9中較端子支撐板96之下面更靠下側的部分係經由 各種配線(未圖示)而電性連接於控制基板71、72等。
端子部9係配置於較電池室凸緣62之延伸端高的位置。換言之,端子部9之下端係配置於較電池室凸緣62之上端更靠上方。
如圖11所示,端子部9係配置於較當將電池45傾斜地插入至電池開口39之時朝向端子部9而最為突出之部分47(以下亦稱為「下方最大突出端47」)低的位置。
此處,電池45之下方最大突出端47係意指於將長方體狀之電池45傾斜地被插入至電池開口39之時,電池開口39之中心軸線CL對長方體狀之電池45之角部進行二等分之位置的下端。即,電池45之下方最大突出端47係電池開口39之中心軸線CL成為電池45之角部之二等分線之時的下端。
<緩衝機構10>
緩衝機構10(參照圖6)係於將電池45(參照圖10)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抑制電池45之向端子部9(參照圖5)的嵌合速度。此處,嵌合速度係意指端子部9嵌合於電池45之底部之時的速度。嵌合速度係嵌合時之電池45與端子部9的相對速度。於實施形態中,端子部9係相對於電池室底壁60而被固定於固定位置,故而嵌合速度係成為電池45之朝下方的移動速度(落下速度)。根據實施形態,與不具有緩衝機構10之構成相比,電池45向端子部9之嵌合速度變慢,故而可避免對端子部9產生衝擊。
於圖2之俯視下,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對邊,以載置台8之中心位置P1為對稱中心以呈點對稱之方式配置有複 數個。於實施形態中,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左邊8c與右邊8d,以呈二次對稱(以左右軸線為對稱軸而進行線對稱)之方式各配置有兩個。於圖2之俯視下,兩個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兩邊(左邊8c及右邊8d),以自前後方向外側而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進行配置。
如圖6所示,緩衝機構10係具備有:活塞桿100,其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筒狀之汽缸101,其滑動自如地收納活塞桿100;以及彈簧等之未圖示之賦能構件(以下亦稱為「復位彈簧」),其對活塞桿100朝上方進行賦能。例如,作為緩衝機構10,而使用量產品之阻尼器。
如圖7所示,活塞桿100之上端係被安裝於載置台支撐體90之左右外側延伸部91。汽缸101之下端係被固定於基台2。復位彈簧(未圖示)係抑制端子部9(參照圖5)嵌合於電池45之底部之時的衝擊力。
<導引機構11>
導引機構11(參照圖6)係於將電池45(參照圖10)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引導載置台8。
於圖2之俯視下,導引機構11係以包圍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參照圖9)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此處,電池45之重心位置係與電池45之中心位置在實質上相同之位置。於實施形態中,導引機構11係以形成包圍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的三角形區域(於圖2之俯視下以形成為倒三角形的一點鏈線所包圍之區域)之方式配置有三個。
三個導引機構11係於載置台8之三邊各配置有一個。於實施形態中,三個導引機構11係於載置台8之前邊8a、左邊8c及右邊8d之各者分別配置有一個。
以下,將配置於載置台8之前邊8a的導引機構11亦稱為「前導引機構11」,將配置於載置台8之左邊8c的導引機構11亦稱為「左導引機構11」,將配置於載置台8之右邊8d的導引機構11亦稱為「右導引機構11」。
前導引機構11係配置於載置台8之左右方向中心位置。
左導引機構11及右導引機構11係配置於較載置台8之前後方向中心位置而朝後方所偏移的位置。
如圖6所示,導引機構11係具備有滑塊110(參照圖7)、及滑動自如地支撐滑塊110的軌道111。
如圖7所示,滑塊110係被固定於載置台支撐體90之第一下方延伸部92及第二下方延伸部93。
如圖6所示,軌道111係被固定於連結柱53之上半部之內側部分。
<LED基板130>
如圖9所示,於外殼本體40,亦可設置有LED基板130。LED基板130係配置於外殼本體40與導引機構11之上下方向間。LED基板130係形成為於左右方向上具有長邊的長方形板狀。於LED基板130,複數個LED元件131係於左右方向上隔開間隔而以呈直線狀地排列之方式所配置。LED基板130之左右端部係在避開導引機構11的位置,被安裝於外殼本體40。例如,LED基板130之左 右端部係藉由自攻螺釘等之固定構件132而被固定於外殼本體40。於俯視下,導引機構11係配置於與LED基板130之左右中央部重疊的位置。於俯視下,導引機構11係位於較LED基板130之前端更靠後方。
在外殼本體40中設置有LED基板130的部分(於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邊部)係至少需要LED基板130之量的寬度(前後長度)。於實施形態中,利用LED基板130之量的寬度而配置導引機構11。具體而言,在外殼本體40中於設置有LED基板130之部分則配置有導引機構11,且於未設置有LED基板130之部分(於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後邊部)則未配置有導引機構11。藉此,可使未設置有LED基板130之部分的寬度儘可能變窄,可使充電器1之設置面積變小。
<作用>
以下,對實施形態之充電器1之作用進行說明。
於實施形態中,在未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的狀態(以下亦稱為「初始狀態」)下,載置台8係被配置於電池開口39之內側(參照圖5)。於初始狀態下,端子部9係被配置於載置台8之下方。於圖5中,以兩點鏈線表示位於初始狀態之位置的載置台8。
當於初始狀態下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載置台8係與電池45一起移動至下方,且接近至電池室底壁60。於圖5中,以實線表示位於接近至電池室底壁60之位置的載置台8。
於實施形態中,左右一對之載置台賦能構件95(圖6中僅圖示出左載置台賦能構件95)係始終對載置台8朝上方進行賦能,故而 載置台8係與電池45一起對抗載置台賦能構件95之作用力而朝下方移動。
此外,於實施形態中,三個導引機構11(參照圖6)係於載置台8之三邊各配置有一個,故而可使載置台8與電池45一起平順地朝下方移動。隨著載置台8朝下方移動,端子部9係自端子開口80朝上方緩慢地突出。
於載置台8與電池45一起下降而接近至電池室底壁60的狀態(以下亦稱為「載置台下降狀態」)下,端子部9係通過端子開口80而嵌合於電池45之底部。
於實施形態中,兩個緩衝機構10(參照圖6)係於載置台8之兩邊以自前後方向外側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進行配置,故而可均衡地抑制於電池45向端子部9嵌合之時作用於端子部9的負荷。
當在載置台下降狀態下,自端子部9卸除電池45,將電池45取出至電池開口39之外側之時,載置台8係返回至原來之位置(初始狀態之位置)。
於實施形態中,左右一對之載置台賦能構件95(參照圖6)係始終對載置台8朝上方進行賦能,故而可使未載置有電池45的載置台8平順地移動至原來的位置。
如以上所作說明般,上述實施形態之充電器1係具備有:載置台8,其可載置被使用於電動車輛的可攜式之電池45;以及端子部9,其於未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的狀態下,相對於載置台8而設置於與載置有電池45之側之位置為相反側的位置;且載置台8係於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與電池45一起移動,藉此使電池45嵌合於端子部9,且該充電器1進而具備有緩衝機構 10,該緩衝機構10係於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抑制電池45之向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
根據該構成,充電器1具備有於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抑制電池45之向端子部9之嵌合速度的緩衝機構10,故而於將電池45嵌合於端子部9之時,藉由緩衝機構10而抑制電池45之向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因此可避免對端子部9產生衝擊。因此,於將電池45嵌合於充電器1之端子部9之時,可儘可能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9的負荷。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載置台8係可於上下方向移動,端子部9係於未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的狀態下,配置於載置台8之下方,因此發揮以下效果。即便於自上方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的情形下,亦可於將電池45嵌合於端子部9之時,藉由緩衝機構10而抑制電池45之向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故而可儘可能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9的負荷。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對邊,以載置台8之中心位置P1為對稱中心以呈點對稱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複數個緩衝機構10係相對於電池45之重心位置而於周向上均衡地進行配置,故而可於將電池45嵌合於端子部9之時,均衡地抑制作用於端子部9的負荷。此外,與僅具備一個緩衝機構10的構成相比,可減少緩衝機構10之負荷,故而可提高緩衝機構10之耐久性,且充分地確保功能(緩衝功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充電器1進而具備有於將電池 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引導載置台8的導引機構11,故而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導引機構11係以包圍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複數個導引機構11係包圍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並於周向上隔開間隔而進行配置,故而於將電池45載置於載置台8之時,可使載置台8朝向端子部9而平順地移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導引機構11係於載置台8之三邊各配置有一個,藉此可將導引機構11之個數抑制為最小限度,且可使載置台8平順地移動。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兩邊,以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因此發揮以下效果。與於載置台8之一邊僅配置有一個緩衝機構10的構成相比,複數個緩衝機構10係相對於導引機構11之位置而均衡地配置,故而可使電池45平順地嵌合於端子部9。此外,與僅配置有一個緩衝機構10的構成相比,可減小緩衝機構10之負荷,故而可提高緩衝機構10之耐久性,且充分地確保功能(緩衝功能)。
然而,作為緩衝機構10之配置,考慮於載置台8之前邊8a僅配置有一個緩衝機構10。但,當於載置台8之前邊8a僅配置有一個緩衝機構10之時,僅在載置台8之前部於抑制載置台8之朝下方之移動的方向作用有力,故而無法實現電池45及端子部9之平順之嵌合的可能性很高。針對此,根據實施形態,使緩衝機構10於載置台8之左邊8c及右邊8d以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兩個,藉此於抑制載置台8整體之朝下方之移動的方向作用有力,故 而可進行電池45及端子部9之平順之嵌合。此外,緩衝機構10僅設置於載置台8之左邊8c及右邊8d,藉此可使外殼構件4之前部及後部之前後寬度變窄,故而與緩衝機構10被設置於載置台8之前邊8a或後邊8b的情形相比,可使充電器1之設置面積變小。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充電器1,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電池45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39,載置台8係配置於開口部39之內側,藉此可使在充電器1中之開口部39的形成部分具有電池45之導引功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端子部9係配置在較將電池45傾斜地被插入至開口部39時朝向端子部9而最為突出之部分47低的位置,因此發揮以下效果。即便於電池45以錯誤之角度插入至開口部39的情形下,電池45亦不會碰觸至端子部9,故而可充分地保護端子部9。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緩衝機構10及導引機構11係分別獨立地被設置,藉此,可使用量產品之阻尼器作為緩衝機構10,故而與使用專用品之阻尼器的情形相比,可謀求低成本化。
<變形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將設置有充電器1的設置面設為室內之平坦之地面FL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充電器1之設置面係可為室外之地面,亦可為相對於水平面而傾斜的傾斜面。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載置台8形成為矩形形狀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 例如,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載置台8係可形成為矩形以外的多邊形形狀,亦可形成為圓形形狀或橢圓形形狀。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對邊,以載置台8之中心位置P1為對稱中心以呈點對稱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10係亦可隨機地配置有複數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配置有複數個緩衝機構10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緩衝機構10亦可僅配置有一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導引機構11以包圍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導引機構11亦可以不包圍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或者,亦可配置兩個導引機構11,且以呈一直線狀排列之方式配置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與兩個導引機構11。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配置有複數個導引機構11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導引機構11亦可僅配置有一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10係於載置台8之兩邊,以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緩衝機構10係亦可於載置台8之一邊或三邊以上之邊,以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即,自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緩衝機構 10係亦可於載置台8之至少一邊,以夾著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將載置台8配置於開口部39之內側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載置台8係亦可配置於開口部39之外側。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將緩衝機構10及導引機構11以個別獨立之方式所設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一體地設置緩衝機構10及導引機構11。例如,亦可為緩衝機構10係分別具有電池45之緩衝功能及載置台8之引導功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滑塊110被固定於載置台支撐體90之第一下方延伸部92及第二下方延伸部93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圖12所示,包含有滑塊210的載置台周邊零件209係亦可一體成形。例如,載置台周邊零件209之形成材料係使用樹脂材料。於圖12中,符號210係表示滑塊,符號211係表示支撐活塞桿100之上端的桿上支撐部,符號212係表示形成為沿著載置台8(參照圖13)之外形之矩形框狀的框壁。
於本變形例中,載置台8(參照圖13)、滑塊210、桿上支撐部211及框壁212係以同一構件形成為一體。即,載置台8及載置台周邊零件209係以同一構件形成為一體。藉此,包含有載置台8的周邊構造呈簡化,充電器之組裝變得容易。
於圖12中,符號220係表示自外殼本體40之四個角部而朝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壁。下方延伸壁220係配置於框壁212之內側。下方延伸壁220係作為經由框壁212引導載置台8之朝上下方向之移動的導引壁而發揮功能。於圖12中,以實線表示位於 初始狀態之位置的載置台周邊零件209,以兩點鏈線表示位於接近至電池室底壁(基板室上壁250)之位置的載置台周邊零件209。
於圖13中,表示位於初始狀態之位置的載置台8(位於最上方之狀態)。於圖14中,表示載置台8移動至最下方的狀態。
然而,於在外殼本體40設置有下方延伸壁220的情形下,當載置台8移動至下方時,載置台8與外殼構件4的上下方向間產生有間隙。針對此,於本變形例中,將框體212之上下高度設定為堵住上述間隙的大小,藉此,即便載置台8移動至下方之情形時,亦可防止於載置台8與外殼構件4之間產生有間隙。因此,可防止於載置台8與外殼構件4之間等掉落有物體等的情況。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列舉基板室7係具備有複數個控制基板71、72、及收納複數個控制基板71、72的基板室底壁70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圖12所示,基板室7A係亦可具備有收納複數個控制基板(未圖示)的基板室上壁250、及自基板室上壁250之外周而朝下方延伸的凸緣壁251。即,本變形例之基板室7A係具有將實施形態之基板室7於上下方向上反轉的構成。例如,複數個控制基板(未圖示)係藉由灌注(potting)等而固定於基板室上壁250。於本變形例中,基板室上壁250係亦作為電池室底壁而發揮功能。
複數個控制基板(未圖示)係搭載於基板室上壁250之中央部的複數個第一控制基板、及自基板室上壁250之外周朝下方豎立的複數個第二控制基板。於本變形例中,第二控制基板之高度係較第一控制基板之高度低。冷卻風扇28係於俯視下,配置於與基板室上壁250之中央部重疊的位置。換言之,冷卻風扇28係配 置於避開複數個第一控制基板的位置(俯視下與複數個第二控制基板重疊的位置)。即,冷卻風扇28係配置於基板之高度為較低的部分。藉此,可縮短充電器之整體之高度。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於上述跨坐型電動車輛包含有騎乘者跨乘於車體的所有車輛,不僅包含二輪機車(包含附原動機之二輪機車及速克達型車輛),亦包含三輪(除包含有前一輪且後二輪的車輛之外,亦包含有前二輪且後一輪的車輛)之車輛。又,本發明不僅可適用於二輪機車,亦適用於汽車等之四輪車輛。
例如,充電器並不限於適用於二輪機車之移動電池之充電器,亦可適用於電動車輛以外之電氣設備的充電器。
而且,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係本發明之一例,可進行將實施形態之構成要素置換為周知之構成要素等而在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的各種變更。
1‧‧‧充電器
2‧‧‧基台(充電器底部)
5‧‧‧框架
6‧‧‧電池室
7‧‧‧基板室
8‧‧‧載置台
10‧‧‧緩衝機構
11‧‧‧導引機構
20‧‧‧基台本體
21‧‧‧腳部
50‧‧‧框狀之框體
51‧‧‧板狀之第一板
52‧‧‧板狀之第二板
53‧‧‧連結柱
54‧‧‧第二板連接腳
55‧‧‧第一板連結片
60‧‧‧電池室底壁
62‧‧‧電池室凸緣
65‧‧‧排放管
66‧‧‧排放連接部
70‧‧‧基板室底壁
71、72‧‧‧控制基板(基板)
73‧‧‧間隔件
80‧‧‧端子開口
82‧‧‧排水凹部
85‧‧‧蓋體
91‧‧‧左右外側延伸部
92‧‧‧第一下方延伸部
94‧‧‧前下方延伸部
95‧‧‧載置台賦能構件
100‧‧‧活塞桿
101‧‧‧筒狀之汽缸
110‧‧‧滑塊
111‧‧‧軌道
FR‧‧‧前方
LH‧‧‧左方
UP‧‧‧上方

Claims (9)

  1. 一種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具備:載置台(8),其可載置被使用於電動車輛的可攜式之電池(45);以及端子部(9),其於未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的狀態下,相對於上述載置台(8)被設置於與載置有上述電池(45)之側之位置為相反側的位置;且上述載置台(8)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時,與上述電池(45)一起移動,藉此使上述電池(45)嵌合於上述端子部(9),該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進而具備有緩衝機構(10),該緩衝機構(10)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時,抑制上述電池(45)之向上述端子部(9)的嵌合速度。
  2. 如請求項1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上述載置台(8)係可於上下方向移動,上述端子部(9)係於未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的狀態下,配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下方。
  3. 如請求項1或2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上述緩衝機構(10)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對邊,以上述載置台(8)之中心位置(P1)為對稱中心以呈點對稱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4. 如請求項1或2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進而具備有導引機構(11),該導引機構(11)係於將上述電池(45)載置於上述載置台(8)之時,引導上述載置台(8), 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導引機構(11)係以包圍上述電池(45)之重心位置(P2)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5. 如請求項4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複數個上述導引機構(11)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三邊各配置有一個。
  6. 如請求項4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上述緩衝機構(10)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至少一邊,以夾著上述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7. 如請求項5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自上述載置台(8)之移動方向觀察,上述載置台(8)係形成為矩形形狀,自上述移動方向觀察,上述緩衝機構(10)係於上述載置台(8)之至少一邊,以夾著上述導引機構(11)之方式配置有複數個。
  8. 如請求項1或2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於上述充電器(1),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上述電池(45)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39),上述載置台(8)係配置於上述開口部(39)之內側。
  9. 如請求項1或2之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其中,於上述充電器(1),設置有以可插入且可取出上述電池(45)之方式開口的開口部(39),上述端子部(9)係配置在較上述電池(45)傾斜地被插入至上述開口部(39)時朝向上述端子部(9)而最為突出之部分(47)為低的位置。
TW108105160A 2018-03-12 2019-02-15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TWI699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4465 2018-03-12
JP2018044465 2018-03-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9846A TW201939846A (zh) 2019-10-01
TWI699942B true TWI699942B (zh) 2020-07-21

Family

ID=67907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160A TWI699942B (zh) 2018-03-12 2019-02-15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2) EP3829022A1 (zh)
JP (2) JP6945720B2 (zh)
CN (1) CN111788711B (zh)
TW (1) TWI699942B (zh)
WO (1) WO20191762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2059147A1 (zh) * 2020-09-17 2022-03-24
NO20210376A1 (no) * 2021-03-23 2022-09-26 Hilkka Maria Pelkonen Batteridreven elbil
WO2023095894A1 (ja) * 2021-11-25 2023-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装置、機械電気変換装置、蓄電装置、電力システム、電力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01601U (en) * 2010-11-12 2011-04-11 Joy Industrial Co Ltd Battery box position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CN102267437A (zh) * 2011-04-28 2011-12-07 北京邮电大学 电动汽车电池箱的快速换电站及其电池箱更换方法
CN102442277A (zh) * 2011-06-20 2012-05-09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交换站的电池交换方法及其布置
CN102457079A (zh) * 2011-06-20 2012-05-16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交换站的充电装置
TW201407904A (zh) * 2012-08-10 2014-02-16 Isuda Recreation & Sports Co Ltd 電池充放電插頭結構
CN104828028A (zh) * 2014-02-12 2015-08-12 韩磊 计算机互联网多个机器人组成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更换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6483A1 (de) * 2001-05-31 2002-12-05 Scharfenbergkupplung Gmbh & Co Energieverzehreinrichtung für die Stirnseite von Schienenfahrzeugen
JP5436850B2 (ja) 2008-12-19 2014-03-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のバッテリパック
US8413947B2 (en) * 2010-11-12 2013-04-09 Joy Industrial Co., Ltd. Positioning device for battery box
WO2013001909A1 (ja) * 2011-06-30 2013-01-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充電器及び電源装置
JP2013179754A (ja) * 2012-02-28 2013-09-09 Harumitsu Tateishi コードレス給電装置
CN205791580U (zh) * 2016-04-05 2016-12-07 上海沃施园艺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插片座防触碰安全保护功能的电池包充电器
EP3454445B1 (en) * 2016-05-03 2021-03-24 LG Electronics Inc. Charging apparatus
JP2018044465A (ja) 2016-09-13 2018-03-22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ターボポンプ
CN106785680B (zh) * 2017-01-11 2022-10-28 深圳乔合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座活动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浮动连接器
JP6910802B2 (ja) * 2017-01-16 2021-07-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保護構造
JP6286084B1 (ja) * 2017-03-24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収容装置
CN111316529B (zh) * 2017-11-10 2023-02-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01601U (en) * 2010-11-12 2011-04-11 Joy Industrial Co Ltd Battery box position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CN102267437A (zh) * 2011-04-28 2011-12-07 北京邮电大学 电动汽车电池箱的快速换电站及其电池箱更换方法
CN102442277A (zh) * 2011-06-20 2012-05-09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交换站的电池交换方法及其布置
CN102457079A (zh) * 2011-06-20 2012-05-16 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交换站的充电装置
TW201407904A (zh) * 2012-08-10 2014-02-16 Isuda Recreation & Sports Co Ltd 電池充放電插頭結構
CN104828028A (zh) * 2014-02-12 2015-08-12 韩磊 计算机互联网多个机器人组成的电动汽车电池组更换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7701A4 (en) 2021-04-07
EP3767701A1 (en) 2021-01-20
EP3829022A1 (en) 2021-06-02
CN111788711A (zh) 2020-10-16
JP6945720B2 (ja) 2021-10-06
JP7143390B2 (ja) 2022-09-28
JP2021052011A (ja) 2021-04-01
WO2019176242A1 (ja) 2019-09-19
JPWO2019176242A1 (ja) 2021-01-07
CN111788711B (zh) 2023-06-16
TW201939846A (zh) 201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9942B (zh)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US8739908B2 (en) Motor driven vehicle
US10011323B2 (en) Electric vehicle
JP6924165B2 (ja) 可搬型バッテリの充電器
US20150318523A1 (en) Battery pack and industrial vehicle
JP7146051B2 (ja) 可搬型バッテリの充電器
TWI703791B (zh)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JP2020083297A (ja) 電池の車両搭載構造
TWI752300B (zh) 可攜式電池之充電器
JP2022106524A (ja) 電気車両用充電装置
JP7285941B2 (ja) 可搬型バッテリの充電器
CN215155369U (zh) 鹅头组件和代步车
JP4159046B2 (ja) ファンユニット
EP4037135A1 (en) Charger for portable battery
JP2021084576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