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5729B -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 Google Patents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5729B
TWI675729B TW107113118A TW107113118A TWI675729B TW I675729 B TWI675729 B TW I675729B TW 107113118 A TW107113118 A TW 107113118A TW 107113118 A TW107113118 A TW 107113118A TW I675729 B TWI675729 B TW I6757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optical fiber
pair
cover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43522A (zh
Inventor
山口敬
Takashi Yam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13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572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5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57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43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3522A/zh

Links

Landscapes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技術課題是想要延長覆皮除去具的壽命。   本發明的覆皮除去具,其特徵為,其係具備:本體、以及具有用來除去光纖的覆皮的覆皮除去刃之一對刃構件,為了使用該刃構件之尚未被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前述覆皮,前述刃構件是設置成可對於前述本體進行滑動。

Description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對於光纖所做的前處理之一,是必須除去光纖端部的覆皮。專利文獻1、2係揭示用來除去光纖的覆皮之覆皮除去具。   如果是在線徑125µm的裸光纖的外周形成有內側覆皮層,並且在線徑250µm的內側覆皮層的更外側形成有外側覆皮層的情況下,則必須以形成台階狀的形式來除去覆皮。這種情況,如果是採用先除去外側覆皮層之後,才除去內側覆皮層之作法的話,將會增添作業工序。有鑒於此,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覆皮除去具,係只需一次的除去工序就能夠以形成台階狀的形式來除去內側覆皮層與外側覆皮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8078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19953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技術課題]
用來除去覆皮層的構件(例如:專利文獻2的第1夾持對、後述的覆皮除去刃)在反覆地進行除去光纖的覆皮的作業後將會磨損。如果是以用來除去覆皮層之構件的相同部位來反覆地進行除去覆皮的作業的話,更會加速磨損的進展。此一結果,就產生了使覆皮除去具的壽命提早結束之類的問題。
本發明的多種實施方式之目的是要延長覆皮除去具的壽命。 [用來解決課題之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多種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其特徵為,其係具備:本體、以及具有用來除去光纖的覆皮的覆皮除去刃之一對刃構件,為了使用該刃構件之尚未被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前述覆皮,前述刃構件是設置成可對於前述本體進行滑動。
至於其他的特徵,則詳細記載在後述的說明以及圖式中。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多種實施方式,係可延長覆皮除去具的壽命。
從容後詳述的說明書以及圖面的記載當中,至少以下所述的事項將會更清楚。
一種覆皮除去具,其特徵為,其係具備:本體、以及具有用來除去光纖的覆皮的覆皮除去刃之一對刃構件,為了使用該刃構件之尚未被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前述覆皮,前述刃構件是設置成可對於前述本體進行滑動。根據這種覆皮除去具,係可延長覆皮除去具的壽命。
前述本體,係具有:基部、從基部延伸出來的一對臂部,而前述各個臂部則是具有裝設了前述刃構件之操作部,並且製作成:只要將一對前述操作部互相接近的話,就會使得一對覆皮除去刃夾住前述光纖,而在各個前述操作部之對向面,則是設置了用來引導前述光纖的位置之引導部為宜。如此一來,即使光纖的位置有所偏差,亦可將光纖的位置引導至既定的位置。
前述引導部,係具有:只要將一對前述操作部互相接近的話,就會將前述光纖引導至既定的位置之導引面,分別設在一對前述操作部的前述導引面,係設在互相不同的位置為宜。如此一來,即使光纖的初期位置有很大的偏差,亦可將光纖的位置引導至既定的位置。
分別設在一對前述操作部的前述導引面,係愈是靠近前述光纖的端部側,愈是設在遠離前述基部的位置為宜。如此一來,即使光纖的端部具有反翹彎曲變形,亦可將光纖的位置引導至既定的位置。
在促使一對前述刃構件接近而進行接觸時,是在一對前述覆皮除去刃之間形成間隙為宜。如此一來,可減少裸光纖受到損傷。
其中一方的前述覆皮除去刃,係在上下兩緣形成有突出部,在另一方的前述覆皮除去刃並沒有形成突出部為宜。如此一來,可使得尺寸的公差管理更容易。
前述本體,係具有用來測定前述光纖長度的標尺部為宜。如此一來,可將光纖設置於覆皮除去具的既定的位置。
各個前述刃構件,係具有兩個前述覆皮除去刃,為了要使用到尚未使用的前述覆皮除去刃,係將一對前述刃構件可進行替換地裝設在前述本體為宜。如此一來,可延長覆皮除去具的壽命。
一對前述刃構件,係共通的構件為宜。如此一來,可減少刃構件的製造成本。
前述刃構件係具有卡合部,前述本體係具有複數個卡止部,藉由將前述卡合部卡止在複數個卡止部的其中某一個,而可階段地改變前述刃構件的位置為宜。如此一來,可在將刃構件已固定於既定的位置的狀態下來使用刃構件,可更容易預知覆皮除去刃的壽命。
前述刃構件的材質,係與前述本體的不同材質為宜。如此一來,係可採用適合除去覆皮的材質來構成覆皮除去刃。
前述本體係具有:可促使用來保持前述光纖的夾持具進行滑動之滑動部;以及可在既定的結束位置,讓前述夾持具的滑動停止之結束位置停止部為宜。如此一來,可在既定的位置結束覆皮的除去工作。
前述本體,係具有:可將前述夾持具定位於既定的開始位置之開始位置停止部,從前述開始位置起迄前述結束位置之間的前述夾持具的滑動距離,係設定成短於:當前述夾持具定位於前述開始位置時,從前述覆皮除去刃突出之前述光纖的端部的長度為宜。如此一來,可使得覆皮殘留在光纖的端部。
在促使前述夾持具滑動到達前述結束位置時,在前述光纖的端部係殘留有因前述覆皮除去刃未到達而沒有除去的覆皮為宜。如此一來,可讓作業人員更容易看出來光纖的端部。
前述本體,係具有:基部、以及從基部延伸出來的一對臂部,前述基部則是具有:用來將夾持具定位於既定的開始位置之開始位置停止部,而在前述臂部則是形成有:當利用前述開始位置停止部來進行前述夾持具的定位時,可穿越過前述臂部而用來確認前述夾持具之貫穿孔為宜。如此一來,可很容易確認出夾持具與開始位置停止部的接觸狀態。
前述本體,係具備光纖導引部為宜,而該光纖導引部則是具有:愈往下側寬度變愈窄的形狀之V形溝部、以及位在前述V形溝部的底部之具有一定寬度的形狀之縫隙部。如此一來,可使得將光纖插入到縫隙部的作業更為容易。
本發明的覆皮除去方法,是預先備妥具備:本體、以及一對具有覆皮除去刃的刃構件之覆皮除去具,並且使用前述覆皮除去刃來除去光纖的覆皮,以及在除去前述光纖的覆皮之後,促使前述刃構件相對於前述本體進行滑動,而使用前述覆皮除去刃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別的光纖的覆皮之覆皮除去方法。根據這種覆皮除去方法,係可延長覆皮除去具的壽命。
(第1實施方式)   第9圖A以及第9圖B係本實施方式之除去覆皮的方法的概略說明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與光纖1的光軸平行的方向視為「前後方向」,將光纖1的端部側視為「前」,將相反側視為「後」。
光纖1係具有:裸光纖1A、內側覆皮層1B、外側覆皮層1C。裸光纖1A是由芯材與包覆材所構成的部位。裸光纖1A係可適用以往公知的各種光纖1(例如:單一模式光纖、多重模式光纖、偏波保持光纖、中空光纖等)。裸光纖1A的外徑D1,通常為125µm,但並不限定於這種尺寸。   內側覆皮層1B係用來將裸光纖1A的外周予以披覆的覆皮層。內側覆皮層1B的外徑D2,通常為250µm,但並不限定於這種尺寸。內側覆皮層1B,例如:是由耐紫外線UV樹脂所構成的。外側覆皮層1C,則是用來披覆內側覆皮層1B的外周之覆皮層。外側覆皮層1C的外徑D3,例如:係有500µm或900µm等的各種尺寸,但並不限定於這種尺寸。外側覆皮層1C,例如:是由耐紫外線UV樹脂所構成的。
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係具有: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與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第1覆皮除去刃41係用來除去內側覆皮層1B的切刃。換言之,第1覆皮除去刃41係用來除去較裸光纖1A更外側的覆皮之切刃。又,第2覆皮除去刃34係用來除去外側覆皮層1C的切刃。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係配置在較之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更位於光纖1的端部側。
在除去光纖1的覆皮時,光纖1是處在被夾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與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之間的狀態(請參考第9圖A)下,光纖1受到抽拉(請參考第9圖B)。如此一來,光纖1是被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除去內側覆皮層1B(以及外側覆皮層1C),並且被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除去外側覆皮層1C,因而只要一次的除去工序,就能夠以形成台階的形式除去內側覆皮層1B與外側覆皮層1C。
第9圖C係顯示覆皮除去後的光纖1之一例的說明圖。覆皮除去後的光纖1,係在最端部露出裸光纖1A,在其後側則是露出內側覆皮層1B,並且在其外側配置著並未除去覆皮的部位。後述的覆皮除去具100係可以第9圖C所示的方式,將光纖1的覆皮予以除去。然而,因為裸光纖1A很細而且是透明的,因此,會有讓作業人員很難看得見如第9圖C所示的光纖1的前端(裸光纖1A的前端)之問題。
第9圖D係顯示利用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來除去覆皮後的光纖1之說明圖。如第9圖D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係可在光纖1的最端部殘留下因為第1覆皮除去刃41未到達該處而未除去的覆皮(內側覆皮層1B以及外側覆皮層1C)。如此一來,係有較之裸光纖1A更粗大的覆皮殘留在光纖1的端部,因此,作業人員就可以比較容易看得見光纖1的端部。
然而,裸光纖1A例如係採用玻璃製的,其與由耐紫外線UV樹脂所構成的內側覆皮層1B以及外側覆皮層1C相較,係由硬質材料所構成的。因此,第1覆皮除去刃41係較之第2覆皮除去刃34更容易磨損,如果是以同一個部位反覆地執行除去覆皮的工作的話,則會更加速磨損的進展。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係將第1覆皮除去刃41設置成可對於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進行滑動。並且藉由使第1覆皮除去刃41滑動而使用該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如此一來,可增加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可使用的次數,而能夠延長覆皮除去具100的壽命。以下,將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之更具體的結構。
第1圖A係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之立體圖。第1圖B係卸下夾持具5與刃構件40之後的狀態的覆皮除去具100之立體圖。第2圖A係卸下夾持具5之後的狀態的覆皮除去具100的平面圖及側面圖。第2圖B係安裝了夾持具5之後的狀態的覆皮除去具100的平面圖及側面圖。第3圖係從別的角度來觀看卸下夾持具5之後的狀態的覆皮除去具100之立體圖。
在以下的說明當中,係將與用來載置夾持具5之載置面12A構成垂直的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以載置面12A作為基準面,將夾持具5的這一側定義為「上」;將其相反側定義為「下」。並且將一對刃構件40的排列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將從後側往前側觀看時的右手側定義為「右」;將其相反側定義為「左」。
覆皮除去具100係用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的工具。覆皮除去具100也被稱為「剝皮機」。覆皮除去具100係具有本體與刃構件40。在刃構件40上係設置了前述的第1覆皮除去刃41。刃構件40係由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以外的另一個構件所構成的,並設置成可安裝和卸下。在以下的說明當中,有時候,也將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簡稱為「覆皮除去具100」。
覆皮除去具100(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係具有基部10與一對臂部30。
基部10是用來構成覆皮除去具100的基礎之部位。基部10係具有台部11與支柱部21。   台部11是用來構成覆皮除去具100的底部之板狀的部位。在台部11的後側,係形成有滑動部12。滑動部12係將夾持具5可朝前後方向滑動地予以載置的部位。滑動部12係由:用來載置夾持具5的載置面12A以及從載置面12A的左右兩緣朝上側延伸出去的一對側壁部12B所構成的,利用載置面12A及一對側壁部12B的內壁面可將夾持具5朝前後方向進行引導。
在台部11係形成有:開始位置停止部13及結束位置停止部14。開始位置停止部13,係用來將夾持具5定位在除去覆皮的開始位置的部位。開始位置停止部13,係從夾持具5的載置面12A朝上側突出的部位,藉由與夾持具5的前端面進行接觸,而可將夾持具5定位於開始位置。開始位置停止部13係配置在臂部30的下側。結束位置停止部14係可讓正在進行除去覆皮時的夾持具5的滑動停止下來的部位。換言之,結束位置停止部14,係用來界定:除去覆皮時的夾持具5的移動的結束位置之部位。結束位置停止部14,係從滑動部12的側壁部12B的內壁面朝內側突出的部位,係藉由與形成在夾持具5的側面的接觸部(在第1圖B中並未圖示)進行接觸,而可使得夾持具5停止在結束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係設置了結束位置停止部14,其可在光纖的前端通過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前,就讓夾持具5停止下來。
支柱部21,係從台部11的上表面朝上側突出的部位。支柱部21係設在台部11的前方。支柱部21,係用來支承懸臂狀的臂部30的部位,臂部30係從支柱部21朝後側延伸出來。
在支柱部21係形成有導引部22。導引部22是用來規制光纖1的位置(主要是左右方向的位置)之部位。導引部22係呈上側開放的V溝狀,可從上方讓光纖1置入一對側壁之間。導引部22係具有V形溝部22A與縫隙部22B。V形溝部22A係愈往下側(底側)一對內壁面的寬度愈狹窄的部位。縫隙部22B則是位於V形溝部22A的底部且是具有一定寬度的形狀的部位。縫隙部22B中的一對內壁面的間隔係較之光纖1的直徑稍微大一點的程度(例如是光纖1的直徑之1.1倍的程度)。如果光纖1身上有翹曲變形部分存在的話,可藉由將光纖1插入於縫隙部22B,而將光纖1予以矯直,並且可使得光纖1被保持在縫隙部22B。藉由在縫隙部22B的上側配置V形溝部22A,可使得光纖1插入寬度狹窄的縫隙部22B的插入作業變得容易。
此外,也可以利用與前後方向平行的貫通孔來構成導引部,以資取代V溝狀的導引部22。這種情況下,可藉由將光纖1插入貫通孔來規制光纖1的位置,因此可提高光纖1的位置精度。但是,如果是以貫通孔來構成導引部的話,光纖1身上若有翹曲變形部存在的話,則將光纖1插入貫通孔的作業將變得困難。相對於此,如果是以本實施方式的這種方式,將導引部22製作成V溝狀的話,與貫通孔相較,雖然光纖1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精度稍微差一點,但是因為導引部22的上側係呈開放,所以將光纖1置入導引部22的作業比較容易。此外,如後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置入導引部22內的光纖1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有所偏差,也會在除去覆皮時的操作中,將光纖1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引導至正常的位置(請參考第4圖A~第4圖D)。因此,係可容許將導引部22形成V溝狀。
在支柱部21係形成有標尺部23。標尺部23是用來調整光纖1的長度之部位。標尺部23係較之導引部22更往前側突出之部位。在將光纖1置入導引部22時,先將光纖1的前端對準標尺部23的前緣,藉此,係可以讓既定長度的光纖1從第1覆皮除去刃41朝前側延伸出去的方式,來將光纖1設置在覆皮除去具100(請參考第8圖B)。
臂部30係相對於基部10(支柱部21)朝後側延伸出來的部位。臂部30的前側係被固定於支柱部21,臂部30係構成懸臂狀。一對臂部30係配置成左右並列。並且一對臂部30係設置成:可互相靠近地朝內側進行彈性變形。臂部30係具有變形部31與操作部32。
變形部31係可彈性變形之部位。變形部31係可藉由彈性變形,而使得操作部32可朝左右方向改變位置。變形部31係從支柱部21往後側延伸出去的板狀的部位,且製作成: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較薄,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較厚。如此一來,操作部32係可往左右方向改變位置。但是,變形部31的形狀並不侷限於這種形狀。板狀的一對變形部31,因為是配置成互相對向,因此,可使得一對操作部32以互相靠近的方式進行變位。
操作部32係供作業人員進行操作之部位。操作部32係配置在較之變形部31更後側。一對操作部32是配置成:並列在左右方向上且兩者之間具有間隙。光纖1係被插入左右並列的一對操作部32之間(請參考第2圖B)。作業人員可利用手指從左右方向的外側摘持一對操作部32且予以握持,就可以使得一對操作部32互相靠近(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變狹窄)。一對操作部32互相靠近的話,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和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就將光纖1予以夾住。
在操作部32係設有:安裝部33、第2覆皮除去刃34、引導部35、確認窗36。
安裝部33係可裝卸刃構件40之部位。將刃構件40裝設到安裝部33的話,刃構件40的第1覆皮除去刃41就從操作部32往內側突出。在一對安裝部33分別裝設了刃構件40的話,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就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互相對向,並且係從在左右方向上並列的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往內側突出。如後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安裝部33係製作成:可將刃構件40在上下方向進行滑動。此外,如後所述,在安裝部33上係設有複數個卡止部(請參考第5圖B及第5圖C中的第1卡止部331及第2卡止部332),係可階段性地改變刃構件40之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如前所述,第2覆皮除去刃34是用來除去外側覆皮層1C的切刃。第2覆皮除去刃34係配置在較之安裝部33更後側。如此一來,第2覆皮除去刃34係位於較之第1覆皮除去刃41更後側。第2覆皮除去刃34係做成:圓刃狀。圓刃狀的第2覆皮除去刃34的刃口,不一定是要製作成正圓狀,亦可製作成橢圓狀。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是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互相對向。一對操作部32互相靠近的話,光纖1是夾在圓刃狀的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之間,而在外側覆皮層1C形成除去的起點(表面傷口)。再者,光纖1係在被圓刃狀的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夾住的狀態下,被抽拉而使得外側覆皮層1C被除去(請參考第9圖B)。因為第2覆皮除去刃34是做成圓刃狀,因此與直刃的情況相較,可加大其與光纖1的接觸面積,如此一來,可減低施加到光纖1上的壓力,可減少內側覆皮層1B和裸光纖1A的損傷。但是,也可以將第2覆皮除去刃34做成與第1覆皮除去刃41同樣的直刃狀。
引導部35是用來將光纖1引導至既定的位置之部位。如果是本實施方式這樣地將第2覆皮除去刃34製作成圓刃狀的話,與製作成直刃狀的情況相較,在將光纖1置入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之間的時候,必須很精準地將光纖1的位置引導至第2覆皮除去刃34的位置,因此,具備有引導部35的話,就特別有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中,係在一對操作部32的對向面上,分別設有引導部35。引導部35係形成沿著上下方向的突條。各個操作部32的引導部35係配置成:從並列在左右方向上的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往內側突出。各個操作部32的引導部35,在左右方向上並沒有相對向,而是在前後方向上做錯開配置(請參考第2圖A)。亦即,複數個引導部35係設置成互相錯開。此處,左側的操作部32之引導部35係配置在較之右側的操作部32之引導部35更前側。
第4圖A~第4圖D係用來說明以引導部35來引導光纖1的說明圖。各圖都是從後側來觀看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時的視圖。圖中係顯示出: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右側的操作部32的引導部35、以及左側的操作部32的引導部35。這些構件係從後側起(圖中的靠近觀看者的這一側起)依照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右側的操作部32的引導部35、左側的操作部32的引導部35之順序進行配置。
在突條的引導部35的下表面,係形成有導引面351。導引面351係形成愈是靠近操作部32的內壁愈是位於下側的這種傾斜面。每一個導引面351都是設在較之第2覆皮除去刃34更上側的位置。並且愈是靠近光纖1的端部(前側,圖中的深度側)這一側的導引面351,愈是設在上側的位置。此處,左側的導引面351是設在較之右側的導引面351更上側的位置。
在進行除去覆皮的作業時,作業人員利用手指從左右方向的外側摘持一對操作部32而予以握持,如此一來,就如第4圖A所示般地,一對操作部32就會互相靠近。然而,如第4圖A所示,光纖1的初期位置係位於較之第2覆皮除去刃34的位置更上側。
如第4圖B所示,一對操作部32互相靠近,因而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變狹窄的話,首先光纖1將會接觸導位於前側的左側的引導部35的導引面351。導引面351係以愈是靠近操作部32的內壁愈是位於下側的方式形成傾斜,因此,第4圖B所示的光纖1,當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變狹窄時,就會被左側的引導部35的導引面351所引導而朝向下側(第2覆皮除去刃34的位置)。
如第4圖C所示,一對操作部32更加互相靠近而一對操作部32的間隙變窄的話,光纖1將會接觸到右側的引導部35的導引面351。右側的導引面351也是以愈是靠近操作部32的內壁愈是位於下側的方式形成傾斜,因此,第4圖C所示的光纖1就會被右側的引導部35的導引面351所引導而朝向下側(第2覆皮除去刃34的位置)。此外,因為右側的導引面351是設在較之左側的導引面351更下側的位置,因此,被左側的導引面351引導到下側的光纖1又進一步被右側的導引面351引導到更下側。以這種方式將左右的導引面351設在不同位置(高度)的話,可先利用其中一方的導引面351來引導光纖1之後,再利用另一方的導引面351做更進一步地引導光纖1,因此,即使光纖1的初期位置有大幅度的偏離,亦可將光纖1引導至第2覆皮除去刃34的位置(請參考第4圖D)。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將愈是靠近前側(光纖1的端部的這一側)的導引面351愈是設在上側(左側的導引面351是設在較之右側的導引面351更上側)。當光纖1的身上形成了翹曲變形部而導致光纖1的端部反翹的情況下,因為愈是靠近光纖1的端部的這一側(前側)愈是偏移至上側的位置,因此,若將靠近光纖1的端部的這一側的導引面351設在上側的話,對於這種具有翹曲變形部的光纖1也可很容易引導。
確認窗36,係用來確認夾持具5的位置之貫穿孔(確認孔)。確認窗36是形成:貫穿於操作部32的上下方向。本實施方式這樣地將開始位置停止部13設在臂部30的下側的情況,在將夾持具5進行定位時,會受到臂部30的阻礙而難以確認出夾持具5的位置,因此,藉由在臂部30(操作部32)形成確認窗36,在利用開始位置停止部13來將夾持具5進行定位時,就可穿透過臂部30來確認出夾持具5的位置 (請參考第2圖B)。又,在本實施方式中,係將確認窗36配置在開始位置停止部13的端面(也就是,與夾持具5的接觸面)的上側,因此能夠確認夾持具5與開始位置停止部13的接觸狀態(請參考第2圖B)。此外,為了更容易進行夾持具5與開始位置停止部13之接觸狀態的確認作業起見,夾持具5的顏色最好是採用與開始位置停止部13的顏色(亦即,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的顏色)不同的顏色。
上述的覆皮除去具100(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的基部10以及臂部30,是利用樹脂(塑膠)而一體成形的。在進行除去覆皮時,可令臂部30的變形部31做彈性變形,因此,用來構成覆皮除去具100(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之樹脂,是以具有適度的彈性,且對於彈性變形的耐久性高的樹脂為宜。例如:覆皮除去具100(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係採用:聚縮醛樹脂(POM)來構成的。
刃構件40,係具有第1覆皮除去刃41之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刃構件40是由與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不同的另一個構件所構成的,因此,係可採用與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不同的材質來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刃構件40係可採用適合除去內側覆皮層1B的材質來構成,例如:可以採用聚醚醯亞胺樹脂(例如:Ultem 1000(註冊商標):洛式硬度為M109的聚醚醯亞胺樹脂)來構成。
第5圖A係刃構件40的立體圖。刃構件40係具有第1覆皮除去刃41與卡合部42。
如前所述第1覆皮除去刃41係用來除去內側覆皮層1B之切刃。第1覆皮除去刃41係從刃構件40的左右方向的側面往外突出。
第1覆皮除去刃41是做成直刃狀。如此一來,係可滑動第1覆皮除去刃41而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直刃狀的第1覆皮除去刃41的刃口係配置成與上下方向保持平行。因此,可使第1覆皮除去刃41沿著上下方向進行滑動。如後所述,刃構件40是在左右兩側分別具有第1覆皮除去刃41。換言之,刃構件40是具有兩個第1覆皮除去刃41。
卡合部42係用來固定刃構件40的位置之部位。卡合部42係用來卡合到安裝部33的卡止部(請參考第5圖B及第5圖C中的第1卡止部331以及第2卡止部332)之部位。卡合部42是從刃構件40的上部往下部延伸出來之懸臂狀的部位,在端部係形成有突起,利用這個突起來卡合於安裝部33的卡止部。
第5圖B及第5圖C係用來說明以卡合部42來達成刃構件40的固定位置之說明圖。在安裝部33係設有:第1卡止部331以及第2卡止部332來作為卡止部。卡止部係供刃構件40的卡合部42卡住的部位,係用來將刃構件40固定到既定的位置之部位。本實施方式的刃構件40雖然是可沿著上下方向進行滑動,但是,藉由將卡合部42卡止於安裝部33的卡止部(請參考第5圖B及第5圖C中的第1卡止部331以及第2卡止部332),刃構件40的位置就受到固定。
在本實施方式中,係設有複數個卡止部(第1卡止部331及第2卡止部332)。如此一來,係可階段性地改變刃構件40之上下方向的位置。此外,用來將刃構件40固定於既定的位置之卡止部,並不侷限於兩個,也可以是三個以上。第1卡止部331係設在安裝部33的內壁面的中途之孔狀的部位。第2卡止部332是安裝部33之內壁的下緣。第1卡止部331係設在較之第2卡止部332更上側。此外,卡止部的形狀也不侷限於這種形狀。
第6圖A~第6圖E係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使用部位之說明圖。   第6圖A所示的狀態,是刃構件40被第1卡止部331所固定。在這種狀態下,係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比較下側的部位(圖中之第1號箭頭所指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作業人員將第6圖A所示的刃構件40的頭部往下按壓的話,刃構件40的卡合部42就會脫離第1卡止部331而使得刃構件40往下滑動,然後,刃構件40的卡合部42將會卡在第2卡止部332而成為第6圖B所示的狀態。
第6圖B所示的狀態的刃構件40是被第2卡止部332所固定。在這種狀態下,係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比較上側的部位(圖中的第2號箭頭所指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以這種方式,藉由改變刃構件40之上下方向的位置,就可以改變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使用部位。亦即,能夠滑動第1覆皮除去刃41而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如此一來,即可增加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使用次數。
如第6圖C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刃構件40係具有兩個第1覆皮除去刃41。因此,刃構件40之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磨損之後(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已到達使用壽命之後),作業人員係能夠以第6圖C所示的方式,將左右的刃構件40進行替換並且再安裝到安裝部33。如此一來,就可以使用尚未被使用之另一個第1覆皮除去刃41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而可增加刃構件40的使用次數。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刃構件40係做成左右對稱的形狀。因此,一對刃構件40是同一形狀的構件。是以,藉由將刃構件40做成左右對稱的形狀,可將一對刃構件40共通化,而可降低一對刃構件40的製造成本。
即使在將左右的刃構件40進行替換之後,也是和替換前同樣地能夠分成兩個階段來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亦即,如第6圖D所示,先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比較下側的部位(圖中之第3號箭頭所指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然後,將刃構件40往下滑動,如第6圖E所示般地,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比較上側的部位(圖中之第4號箭頭所指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是以,本實施方式即使在將左右的刃構件40進行替換之後,還是能夠滑動第1覆皮除去刃41,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
第7圖A是第1覆皮除去刃41之一例的說明圖(此外,在第7圖A(以及第7圖B、第7圖C)中,為了便於圖示起見,係改變了第1覆皮除去刃41的長度和光纖1的直徑)。如前所述,第1覆皮除去刃41是做成直刃狀。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的刃口都是與上下方向保持平行。因此,如果一對刃構件40太過靠近的話,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的刃口的間隙將會變得極為狹窄,其結果,將會有傷及裸光纖1A之虞慮。
第7圖B是本實施方式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之說明圖。本實施方式,是在直刃狀的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上下兩緣形成有突出部43。突出部43是朝向對方側的刃構件40突出的部位。當使得一對刃構件40互相靠近時,彼此的突出部43將會互相接觸。從突出部43來看的話,第1覆皮除去刃41的刃口是設在凹陷部位。本實施方式,即使一對刃構件40太過靠近而導致刃構件40彼此發生接觸的情況下,也會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之間形成間隙。因此,本實施方式,光纖1被夾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之間的時候,與第7圖A所示的情況相較,係可減少裸光纖1A的損傷。此外,突出部43的突出量X1最好是小於裸光纖1A的半徑。本實施方式,是將突出部43的突出量X1設定在25µm以上且55µm以下的範圍內。換言之,當刃構件40彼此接觸時之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的間隙是落在50µm以上且110µm以下的範圍內。
第7圖C是變形例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之說明圖。這種變形例,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是在上下兩緣形成有突出部43,在另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則沒有形成突出部43。即使是這種變形例,當促使一對刃構件40靠近而互相接觸時,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之間也是會形成間隙。因此,即使是這種變形例,當光纖1被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夾住時,與第7圖A的情況相較,也是能夠減少裸光纖1A的損傷。變形例的突出部43的突出量X2最好是小於裸光纖1A的直徑。具體而言,突出部43的突出量X2是落在50µm以上且110µm以下的範圍內。換言之,當刃構件40彼此接觸時之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的間隙是落在50µm以上且110µm以下的範圍內。這種變形例,將刃構件40彼此互相接觸時之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的間隙的尺寸,係取決於設在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上的突出部43的突出量X2,因此,間隙之尺寸的公差管理可更容易 (相對於此,如第7圖B所示的這種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都分別設有突出部43的情況,與變形例相較,公差為兩倍,因此,間隙的尺寸的公差管理比較不易)。
即使在這種變形例中,各個刃構件40最好還是具有兩個第1覆皮除去刃41。這種情況下,變形例係可在各個刃構件40的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上形成突出部43,而在另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上則沒有形成突出部43。即使是這樣子,在刃構件40之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磨損之後(其中一方的第1覆皮除去刃41已經達到使用壽命之後),可以如第6圖C所示般地,將左右的刃構件40予以替換而再安裝到安裝部33。此外,變形例的刃構件40雖然是形成左右非對稱的形狀,但是可以將一對刃構件40予以共通化,因此可減少一對刃構件40的製造成本。
在本實施方式的這種將刃構件40設置成可朝上下方向滑動的情況下,直刃狀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之上下方向的長度是比刃構件40的滑動長度更長為宜,最好是比刃構件40的滑動長度又加上外側覆皮層1C的外徑之後的長度更長。換言之,設在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上下兩緣之一對突出部43的間隔,是比刃構件40的滑動長度更長為宜,最好是比刃構件40的滑動長度又加上外側覆皮層1C的直徑之後的長度更長。例如:刃構件40的滑動長度是3mm,外側覆皮層1C的外徑是500µm的話,第1覆皮除去刃41之上下方向的長度(或者,上下的突出部43的間隔)是比3mm更長為宜,最好是比3.5mm更長。此外,刃構件40的滑動長度,是刃構件40的最上位置與最下位置之間的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是相當於第1卡止部331與第2卡止部332之間的距離。
第8圖A~第8圖D是使用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之覆皮除去方法之說明圖。
首先,作業人員備妥了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以及夾持具5(請參考第7圖A),將夾持具5安裝到覆皮除去具100。此時,作業人員係如第2圖B所示般地,將夾持具5載置於覆皮除去具100的滑動部12,並且將夾持具5的前端面接觸於開始位置停止部13,而將夾持具5定位在開始位置。然後,作業人員就可經由確認窗36來確認夾持具5與開始位置停止部13的接觸狀態(請參考第2圖B)。此外,在這個時候,光纖1還沒有被設置在夾持具5上,夾持具5的蓋部5A還是維持打開的狀態。
接下來,作業人員就將光纖1設置在覆皮除去具100以及夾持具5上(請參考第7圖B)。本實施方式,因為覆皮除去具100的導引部22的上側是呈開放狀態,因此,可藉由將光纖1從覆皮除去具100的上方置入,即可將光纖1設置於覆皮除去具100,因此很方便。
在將光纖1設置於覆皮除去具100的時候,作業人員係如第8圖B的局部放大圖所示般地,係將光纖1的前端對準在標尺部23的前緣。如此一來,可將光纖1設置在覆皮除去具100,並且使得既定的長度的光纖1從第1覆皮除去刃41延伸至前側。作業人員以第8圖B所示的方式,將光纖1設置到覆皮除去具100之後,就關閉夾持具5的蓋部5A,而將光纖1固定在夾持具5。
接下來,作業人員係如第8圖C的第1號箭頭所示般地,從左右方向來握持覆皮除去具100之一對操作部32。如此一來,臂部30的變形部31將會彈性變形,一對操作部32就會互相靠近。一對操作部32互相靠近的話,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和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就將光纖1予以夾住。此外,假設在將光纖1設置於覆皮除去具100的時候,光纖1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有些偏移,也會如第4圖A~第4圖D所示般地,當一對操作部32互相靠近時,光纖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就會被引導至正常的位置,因此,就可以將光纖1夾在圓刃狀的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之間。
然後,作業人員在握持住一對操作部32的狀態下,以第8圖C的第2號箭頭所示的方式,將夾持具5往後側滑動。如此一來,係在光纖1被夾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以及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之間的狀態下(請參考第9圖A),光纖1受到抽拉(請參考第9圖B)。其結果,利用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將內側覆皮層1B(以及外側覆皮層1C)予以除去,並且利用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將外側覆皮層1C予以除去。
作業人員將夾持具5往後側滑動的話,當夾持具5接觸到結束位置停止部14時,就會如第8圖D所示般地,夾持具5在既定的結束位置停止下來。在本實施方式中,從開始位置(請參考第8圖C)起迄結束位置(第8圖D)之間的夾持具5的滑動距離,係設定成:比將夾持具5定位於開始位置時之從第1覆皮除去刃41往前側突出之光纖1的端部的長度(請參考第7圖B)更短。換言之,在本實施方式中,係設有一個結束位置停止部14,其可在光纖1的前端通過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前就使夾持具5停止下來。因此,在利用結束位置停止部14讓夾持具5停止下來的時點,就結束除去覆皮的作業的話,就可以如第9圖D所示般地,可讓覆皮殘留在光纖1的端部。此外,殘留在光纖1的端部的覆皮,是因為利用結束位置停止部14來使得夾持具5停止下來的緣故,因此是尚未到達第1覆皮除去刃41而沒有被除去的覆皮。
覆皮除去作業後,作業人員就將夾持具5的蓋部5A打開,並且取出光纖1。此外,取出後的光纖1通常是實施下一個階段的裁切工序。根據本實施方式,取出後的光纖1,因為是如第9圖D所示般地在端部殘留有覆皮,因此作業人員可很容易看到光纖1的端部,所以下一個階段的裁切工序的作業變得更容易。又,下一個階段的裁切工序,係將裸光纖1A裁切成既定的長度,此時,光纖1之端部之殘留有覆皮的部位,將會切落而除去。因此,在覆皮除去工序中係允許在光纖1的端部有覆皮殘留著。
反覆地進行上述的覆皮除去作業的話,第1覆皮除去刃41將會磨損,其結果,將會逐漸變得不易除去內側覆皮層1B。因此,作業人員可在變得不易除去內側覆皮層1B的時候,以第6圖A及第6圖B(或者第6圖D及第6圖E)所示的方式,將刃構件40的頭部往下按,使得刃構件40往下滑動。如此一來,就可使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進行除去光纖1的覆皮。再者,使刃構件40滑動的方向,並不侷限為由上往下,也可以是由下往上的方向。
作業人員在內側覆皮層1B變得不易除去之後,在將刃構件40予以滑動之前,亦可先反覆地執行既定次數的上述覆皮除去作業之後,才將刃構件40予以滑動。如此一來,可為持正常的覆皮的除去作業。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利用刃構件40的卡合部42與安裝部33的卡止部(請參考第5圖B及第5圖C中的第1卡止部331及第2卡止部332)的卡合而將刃構件40固定在既定的位置,因此可很容易預測第1覆皮除去刃41的壽命,所以很容易設定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使用次數。此外,亦可製作成使得刃構件40的位置可做連續性的改變,來取代本實施方式的這種將刃構件40在既定的位置做階段性(分段性)的改變。但是,這種情況之第1覆皮除去刃41的壽命則難以預測。
將刃構件40往下滑動之後,再度反覆地進行覆皮除去作業之後,第1覆皮除去刃41將會再度磨損,其結果,將會變得不易除去內側覆皮層1B。因此,作業人員可在於再度變得不易除去內側覆皮層1B的時點,或者將刃構件40往下滑動之後也已經過了既定次數的覆皮除去作業的時點,如第6圖C所示般地,將左右的刃構件40進行替換而再度安裝到安裝部33。如此一來,可使用尚未被使用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來除去光纖1的覆皮。
此外,如第6圖E所示,當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都被使用過後,作業人員係可將已使用過的刃構件40更換成尚未使用的刃構件40。如此一來,就可繼續使用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但是,亦可在第1覆皮除去刃41之尚未使用的部位都被使用過後的階段,將覆皮除去具100的本體也一起更換成新品。
(第2實施方式)   前述第1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係具有: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只要一次的除去工序,就能夠以形成台階狀的形式除去內側覆皮層1B與外側覆皮層1C。但是,覆皮除去具也可以是具備一對第1覆皮除去刃41,卻不具備一對第2覆皮除去刃34。這種情況下,作業人員只要將預先除去外側覆皮層1C後的光纖1設置在覆皮除去具,然後,利用覆皮除去具的第1覆皮除去刃41來除去內側覆皮層1B即可。
(其他)   上述的實施方式,都只是為了讓人比較容易理解本發明起見而做的例子,並不是用來限定地解釋本發明的例子。只要是在未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所進行的各種變更和改良,當然也都被包含在本發明的均等範圍之內。
1‧‧‧光纖
1A‧‧‧裸光纖
1B‧‧‧內側覆皮層
1C‧‧‧外側覆皮層
5‧‧‧夾持具
5A‧‧‧蓋部
10‧‧‧基部
11‧‧‧台部
12‧‧‧滑動部
12A‧‧‧載置面
12B‧‧‧側壁部
13‧‧‧開始位置停止部
14‧‧‧結束位置停止部
21‧‧‧支柱部
22‧‧‧導引部
22A‧‧‧V形溝部
22B‧‧‧縫隙部
23‧‧‧標尺部
30‧‧‧臂部
31‧‧‧變形部
32‧‧‧操作部
33‧‧‧安裝部
331‧‧‧第1卡止部
332‧‧‧第2卡止部
34‧‧‧第2覆皮除去刃
35‧‧‧引導部
351‧‧‧導引面
36‧‧‧確認窗
40‧‧‧刃構件
41‧‧‧第1覆皮除去刃
42‧‧‧卡合部
43‧‧‧突出部
100‧‧‧覆皮除去具
第1圖A係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的立體圖。第1圖B係卸下夾持具5與刃構件40之後的狀態之覆皮除去具100的立體圖。   第2圖A係卸下夾持具5之後的狀態之覆皮除去具100的俯視圖以及側面圖。第2圖B係安裝了夾持具5之後的狀態之覆皮除去具100的俯視圖以及側面圖。   第3圖係從別種角度來觀看卸下夾持具5之後的狀態之覆皮除去具100的立體圖。   第4圖A~第4圖D係利用引導部35來引導光纖1的說明圖。   第5圖A係刃構件40的立體圖。第5圖B以及第5圖C係說明利用卡合部42來固定刃構件40時的固定位置之說明圖。   第6圖A~第6圖E係第1覆皮除去刃41的使用部位的說明圖。   第7圖A係第1覆皮除去刃41之一例的說明圖。第7圖B係本實施方式的第1覆皮除去刃41的說明圖。第7圖C係變形例之第1覆皮除去刃41的說明圖。   第8圖A~第8圖D係使用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之覆皮除去方法的說明圖。   第9圖A以及第9圖B係本實施方式之覆皮除去方法的概略說明圖。第9圖C係覆皮除去後的光纖1之一例的說明圖。第9圖D係利用本實施方式的覆皮除去具100來將覆皮除去後的光纖1的說明圖。

Claims (16)

  1. 一種覆皮除去具,其特徵為,其係具備:本體、以及具有用來除去光纖的覆皮的覆皮除去刃之一對刃構件,為了使用該刃構件之尚未被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前述覆皮,前述刃構件是設置成可對於前述本體進行滑動,前述刃構件係具有卡合部,前述本體係具有複數個卡止部,藉由將前述卡合部卡止於複數個前述卡止部的其中任一個,而可階段性地改變前述刃構件的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本體,係具有:基部、從基部延伸出來的一對臂部,前述各個臂部則是具有裝設了前述刃構件之操作部,並且製作成:只要將一對前述操作部互相接近的話,就會使得一對覆皮除去刃夾住前述光纖,而在各個前述操作部之對向面,則是設置了用來引導前述光纖的位置之引導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引導部,係具有:只要將一對前述操作部互相接近的話,就會將前述光纖引導至既定的位置之導引面,分別設在一對前述操作部的前述導引面,係設在互相不同的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分別設在一對前述操作部的前述導引面,係愈是靠近前述光纖的端部側,愈是設在遠離前述基部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在促使一對前述刃構件接近而進行接觸時,是在一對前述覆皮除去刃之間形成間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在其中一方的前述覆皮除去刃,係在上下兩緣形成有突出部,在另一方的前述覆皮除去刃並沒有形成突出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本體,係具有用來測定前述光纖長度的標尺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各個前述刃構件,係具有兩個前述覆皮除去刃,為了要使用到尚未使用的前述覆皮除去刃,係將一對前述刃構件可進行替換地裝設在前述本體。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一對刃構件是相同的構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刃構件的材質係與前述本體的材質不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本體係具有:可令用來保持前述光纖的夾持具進行滑動之滑動部;以及可令前述夾持具在既定的結束位置停止滑動之結束位置停止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本體係具有:將前述夾持具定位在既定的開始位置之開始位置停止部,前述開始位置起迄前述結束位置之間的前述夾持具的滑動距離,係設定成:短於將前述夾持具定位在前述開始位置時之從前述覆皮除去刃突出之前述光纖的端部的長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令前述夾持具滑動到達前述結束位置時,在前述光纖的端部還殘留著因前述覆皮除去刃未抵達而未除去的覆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本體係具有:基部以及從基部延伸出來的一對臂部,前述基部係具有:用以將夾持具定位在既定的開始位置之開始位置停止部,在前述臂部係形成有:當利用前述開始位置停止部來將前述夾持具定位時,可穿透過前述臂部而用來確認前述夾持具之貫穿孔。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之任一項所述的覆皮除去具,其中,前述本體係具備光纖導引部,而該光纖導引部係具有:愈是位於下側其寬度愈窄的形狀之V形溝部、以及在前述V形溝部的底部之一定寬度的形狀之縫隙部。
  16. 一種覆皮除去方法,係先備妥具備了本體以及具有覆皮除去刃的一對刃構件之覆皮除去具;使用前述覆皮除去刃來除去光纖的覆皮;除去前述光纖的覆皮之後,令前述刃構件對於前述本體進行滑動而使用前述覆皮除去刃之尚未使用的部位來除去光纖的別的覆皮;前述刃構件係具有卡合部,前述本體係具有複數個卡止部,藉由將前述卡合部卡止於複數個前述卡止部的其中任一個,而可階段性地改變前述刃構件的位置。
TW107113118A 2018-04-18 2018-04-18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TWI6757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3118A TWI675729B (zh) 2018-04-18 2018-04-18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13118A TWI675729B (zh) 2018-04-18 2018-04-18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5729B true TWI675729B (zh) 2019-11-01
TW201943522A TW201943522A (zh) 2019-11-16

Family

ID=69184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118A TWI675729B (zh) 2018-04-18 2018-04-18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572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49039A (en) * 2011-03-30 2012-12-01 Fujikura Ltd Coating remover for optical fiber and coating removal method
JP2016080788A (ja) * 2014-10-14 2016-05-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用被覆除去具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被覆除去方法
WO2017176198A1 (en) * 2016-04-07 2017-10-12 Pressmaster Ab Wire stripper with adjustable positioning guid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49039A (en) * 2011-03-30 2012-12-01 Fujikura Ltd Coating remover for optical fiber and coating removal method
JP2016080788A (ja) * 2014-10-14 2016-05-16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用被覆除去具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被覆除去方法
WO2017176198A1 (en) * 2016-04-07 2017-10-12 Pressmaster Ab Wire stripper with adjustable positioning gui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3522A (zh) 2019-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68128B2 (en) Optical fiber wire holder, fusion-splicing apparatus, cleav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method
JP5326198B2 (ja) 光ファイバの切断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の切断方法
TWI467873B (zh) 光纖用被覆除去器及被覆除去方法
KR100442705B1 (ko) 광파이버의 피복제거장치
US10139568B2 (en) Optical fiber splicing tool and optical fiber splicing method
KR101204153B1 (ko) 광섬유 홀더
KR101264135B1 (ko) 피복 제거 유닛 및 광섬유 피복 제거 장치
US9494743B2 (en) Optical fiber splicing unit, optical fiber splicing method, and holding member for optical fiber splicing unit
US766974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leaving optical fibers
TWI675729B (zh) 覆皮除去具以及覆皮除去方法
JP5224413B2 (ja) 光ファイバの保持構造、光ファイバのリボン化方法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融着方法
EP3201930B1 (en) Disposable optical fiber coating removal tool
JP2019159057A (ja) 光ファイバ保持部材及び光ファイバ保持部材への光ファイバの配置方法
JP3824963B2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分割工具及び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分割方法
JP4737025B2 (ja) 光ファイバの切断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の切断方法
US20190187377A1 (en) Coating removal tool
JP6474851B2 (ja) 被覆除去具及び被覆除去方法
WO2019202663A1 (ja) 被覆除去具及び被覆除去方法
US20220128764A1 (en) Fiber cutter and fiber cutting method
JP4762678B2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刃、光ファイバ切断装置および光ファイバ切断方法
JP3802828B2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分離工具
JP3903845B2 (ja) 光ファイバテープ心線の被覆除去方法および被覆除去装置
CN107615122B (zh) 光纤保持构件以及熔接机
US20230176285A1 (en) Optical fiber cutter and method of cutting optical fiber
JP2010008590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用ホル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