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4219B -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4219B
TWI674219B TW105122485A TW105122485A TWI674219B TW I674219 B TWI674219 B TW I674219B TW 105122485 A TW105122485 A TW 105122485A TW 105122485 A TW105122485 A TW 105122485A TW I674219 B TWI674219 B TW I6742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sprocket
bicycle rear
rear sprocket
radially in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2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8036A (zh
Inventor
渡久山浩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8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80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4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42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一第一鏈輪附接部分及一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該鏈輪支撐構件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及一第二支撐構件。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一徑向內部分。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二徑向內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一軸向間隙。一第一鏈輪將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一第二鏈輪將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

Description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一種自行車後鏈輪。
騎自行車正成為一日益受歡迎之娛樂形式以及一交通方式。再者,騎自行車已成為極受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兩者歡迎之一競技運動。不論自行車是否用於娛樂、交通或競技,自行車工業正不斷改良自行車之各種組件。已被廣泛重新設計之一自行車組件係一自行車鏈輪。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一第一鏈輪附接部分及一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該鏈輪支撐構件可圍繞一旋轉中心軸旋轉。該鏈輪支撐構件在平行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軸向方向上具有一第一軸向側及與該第一軸向側相對置之一第二軸向側。該鏈輪支撐構件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及一第二支撐構件。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一徑向內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一軸向側。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二徑向內部分。該第二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二軸向側。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經構形以附接至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 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一軸向間隙。一第一鏈輪將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設置於該第一軸向側處。一第二鏈輪將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設置於該第二軸向側處。
就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該軸向間隙。據此,可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且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括一自行車輪轂總成將與其嚙合之一輪轂嚙合部分。
就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將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容易地安裝至該自行車輪轂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三態樣,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輪轂嚙合部分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至少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就根據第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提高該鏈輪支撐構件與該輪轂嚙合部分之間之接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四態樣,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輪轂嚙合部分係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至少一者分離之一構件。
就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自由地選擇分別用於該鏈輪支撐構件及該輪轂嚙合部分之材料。例如,可使用於該鏈輪支撐構件之材料不同於用於該輪轂嚙合部分之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五態樣,根據第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徑向內部分經構形以經由該輪轂嚙合部分而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就根據第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經由該輪轂嚙合部分而使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徑向內部分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徑向內部分彼此間隔。據此,可容易地形成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該軸向間隙。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六態樣,根據第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輪轂嚙合部分包含一第一輪轂嚙合部分及一第二輪轂嚙合部分。該第一輪轂嚙合部分係與該第二輪轂嚙合部分分離之一構件且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該第二輪轂嚙合部分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就根據第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經由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設置成一體之該第一輪轂嚙合部分及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設置成一體之該第二輪轂嚙合部分而使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徑向內部分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徑向內部分彼此間隔。據此,可容易地形成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該軸向間隙。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七態樣,根據第二態樣至第六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輪轂嚙合部分包含一金屬材料。
就根據第七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金屬材料可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八態樣,根據第二態樣至第六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輪轂嚙合部分包含一樹脂材料。
就根據第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樹脂材料允許該輪轂嚙合部分容易地形成為任何所要構形且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九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八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支撐構件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二支撐構件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厚度之一第二厚度。
就根據第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藉由改變該第一厚度及該第二厚度而調整該第一支撐構件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強度之平衡。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九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徑向外部分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外部分。
就根據第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生產彼此分離之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一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徑向內部分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就根據第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生產彼此分離之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一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徑向內部分經構形以直接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就根據第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提高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接合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三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二態樣之任 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
就根據第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金屬材料可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且該非金屬材料可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四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三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
就根據第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金屬材料可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且該非金屬材料可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五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四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進一步包括該第一鏈輪及該第二鏈輪。該第一鏈輪經構形以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包括一第一鏈輪本體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該第一鏈輪本體可圍繞該旋轉中心軸旋轉。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自該第一鏈輪本體之一外周邊突出。該第二鏈輪經構形以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二鏈輪包括一第二鏈輪本體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該第二鏈輪本體可圍繞該旋轉中心軸旋轉。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自該第二鏈輪本體之一外周邊突出。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總數不同於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之一總數。
就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提供滿足減輕重量及維持所要強度兩者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六態樣,根據第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鏈輪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
就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將該第一鏈輪 牢固地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且不會非所要地增加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七態樣,根據第十五態樣或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二鏈輪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
就根據第十六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將該第二鏈輪牢固地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且不會非所要地增加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八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十七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延伸於該第一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一徑向內部分之間之複數個第一臂。該等第一臂配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圓周方向上且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就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有效地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且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十九態樣,根據第十八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延伸於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複數個第二臂。該等第二臂配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圓周方向上且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就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有效地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且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態樣,根據第十九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等第一臂在該軸向方向上分別面向該等第二臂以界定該軸向間隙。
就根據第二十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有效地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且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一態樣,根據第十八態樣至第二十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等第一臂之至少一者包含設置於該第一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一徑向內部分之間之一第一開口。
就根據第二十一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第一開口可使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更輕。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二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二十一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延伸於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複數個第二臂。該等第二臂配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圓周方向上且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就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有效地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且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三態樣,根據第二十二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該等第二臂之至少一者包含設置於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一第二開口。
就根據第二十三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第二開口可使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更輕。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第一態樣至第二十三態樣之任一者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經構形使得當自該軸向方向上觀看時,該第一支撐構件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至少一者具有一環形形狀。
就根據第二十四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可維持具有一簡單結構之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十五態樣,一種自行車後鏈輪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一第一附接部分及一第二附接部分。該鏈輪支撐構件可圍繞一旋轉中心軸旋轉。該鏈輪支撐構件在平行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軸向方向上具有一第一軸向側及與該第一軸向側相對置之一第二軸向 側。該鏈輪支撐構件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及一第二支撐構件。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一徑向內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一軸向側。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二徑向內部分。該第二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二軸向側。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一軸向間隙。該第一附接部分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處。該第二附接部分設置於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處。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經構形以經由在該軸向方向上定位於該第一附接部分與該第二附接部分之間之一自行車鏈輪而附接至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
就根據第二十五態樣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而言,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該軸向間隙。據此,可減輕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重量且維持該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所要強度。
2‧‧‧自行車輪轂總成
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2‧‧‧鏈輪支撐構件
14‧‧‧第一鏈輪
16‧‧‧第二鏈輪
18‧‧‧第一鏈輪本體
20‧‧‧第一鏈輪齒
22‧‧‧第二鏈輪本體
24‧‧‧第二鏈輪齒
26‧‧‧第一支撐構件
28‧‧‧第二支撐構件
30‧‧‧第一徑向外部分
32‧‧‧第一徑向內部分
34‧‧‧第二徑向外部分
36‧‧‧第二徑向內部分
38‧‧‧第一臂
40‧‧‧第一徑向外部件
42‧‧‧第二臂
44‧‧‧第二徑向外部件
46‧‧‧第一開口
48‧‧‧第二開口
50‧‧‧第一鏈輪附接部分
52‧‧‧第二鏈輪附接部分
54‧‧‧第一附接表面
56‧‧‧第二附接表面
58‧‧‧鉚釘
60‧‧‧第一附接孔
62‧‧‧第二附接孔
64‧‧‧輪轂嚙合部分
2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3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4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5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6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643‧‧‧第一輪轂嚙合部分
645‧‧‧第二輪轂嚙合部分
7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732‧‧‧第一徑向內部分
736‧‧‧第二徑向內部分
764‧‧‧輪轂嚙合部分
8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9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0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1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210‧‧‧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1212‧‧‧鏈輪支撐構件
1226‧‧‧第一支撐構件
1228‧‧‧第二支撐構件
1230‧‧‧第一徑向外部分
1234‧‧‧第二徑向外部分
1310‧‧‧自行車後鏈輪
1316‧‧‧自行車鏈輪
1350‧‧‧第一附接部分
1352‧‧‧第二附接部分
1354‧‧‧第一表面
1356‧‧‧第二表面
A1‧‧‧旋轉中心軸
C‧‧‧自行車鏈條
D1‧‧‧圓周方向
D2‧‧‧軸向方向
D11‧‧‧驅動旋轉方向
G‧‧‧軸向間隙
S1‧‧‧第一軸向側
S2‧‧‧第二軸向側
T11‧‧‧第一厚度
T12‧‧‧第二厚度
T22‧‧‧第二厚度
將藉由參考結合附圖來考量之以下詳細描述而容易地獲得本發明及其諸多伴隨優點之一更完全瞭解且使本發明被更佳地理解。
圖1係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2係沿圖1之線II-I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3係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鏈輪支撐構件之一透視圖。
圖4係鏈輪支撐構件之一部分透視橫截面圖。
圖5係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6係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 圖。
圖7係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8係根據一第五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9係根據一第六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10係根據一第七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11係根據一第八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12係根據一第九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13係根據一第十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14係根據一第十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圖15係根據一第十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16係根據一第十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側視圖。
圖17係沿圖16之線XVII-XVII取得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之一部分橫截面圖。
現將參考附圖來描述實施例,其中相同元件符號標示所有各種圖式中之對應或相同元件。
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一第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與一自行車鏈條C嚙合。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經構形以在踩踏期間於一驅動旋轉方向D11上圍繞一旋轉中心軸A1旋轉。沿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一圓周方向D1界定驅動旋轉方向D11。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性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術語係指基於坐於一自行車之一車座(圖中未展示)上且面向一手把(圖中未展示)之一使用者(例如一騎乘者)而判定之方向。據此,此等術語在用於描述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時應被解譯為相對於用於一水平表面上之一直立騎行位置中之配備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自行車。
如圖1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12。鏈輪支撐構件12可圍繞旋轉中心軸A1旋轉。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一鏈輪14及一第二鏈輪16。
第一鏈輪14包括一第一鏈輪本體18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20。第一鏈輪本體18可圍繞旋轉中心軸A1旋轉。第一鏈輪本體18具有一環形形狀。複數個第一鏈輪齒20自第一鏈輪本體18之一外周邊突出。複數個第一鏈輪齒20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C嚙合。
第二鏈輪16包括一第二鏈輪本體22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24。第二鏈輪本體22可圍繞旋轉中心軸A1旋轉。第二鏈輪本體22具有一環形形狀。複數個第二鏈輪齒24自第二鏈輪本體22之一外周邊突出。複數個第二鏈輪齒24經構形以與自行車鏈條C嚙合。
複數個第一鏈輪齒20之一總數不同於複數個第二鏈輪齒24之一總數。在此實施例中,複數個第一鏈輪齒20之總數大於複數個第二鏈輪齒24之總數。然而,複數個第一鏈輪齒20之總數可小於複數個第二 鏈輪齒24之總數。
如圖2中所見,鏈輪支撐構件12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26及一第二支撐構件28。第一支撐構件26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30及一第一徑向內部分32。第一徑向外部分30設置成自第一徑向內部分32徑向向外。第二支撐構件28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34及一第二徑向內部分36。第二徑向外部分34設置成自第二徑向內部分36徑向向外。
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徑向外部分30設置於實質上等於第一徑向內部分32之一軸向位置的一軸向位置處。相比而言,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徑向外部分34在平行於旋轉中心軸A1之一軸向方向D2上自第二徑向內部分36偏移。在此實施例中,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第一徑向內部分32與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間之一軸向距離長於在軸向方向D2上界定於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徑向外部分34之間之一軸向距離。第一徑向外部分30可在平行於旋轉中心軸A1之一軸向方向D2上自第一徑向內部分32偏移,而第二徑向外部分34可設置於實質上等於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一軸向位置的一軸向位置處。此外,第一徑向外部分30及第二徑向外部分34兩者可在平行於旋轉中心軸A1之一軸向方向D2上分別自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偏移。
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經構形以附接至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第一支撐構件26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第二支撐構件28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構件26包含金屬材料。第二支撐構件28包含金屬材料。金屬材料之實例包含鐵、不鏽鋼、鈦及鋁。第一徑向外部分30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外部分34。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外部分30經構形以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外部分34。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徑向外 部分34接觸。
如圖2中所見,鏈輪支撐構件12在平行於旋轉中心軸A1之軸向方向D2上具有一第一軸向側S1及與第一軸向側S1相對置之一第二軸向側S2。第一支撐構件26至少部分構成第一軸向側S1。第二支撐構件28至少部分構成第二軸向側S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支撐構件26完全構成第一軸向側S1。第二支撐構件28完全構成第二軸向側S2。然而,第一支撐構件26可部分構成第一軸向側S1。第二支撐構件28可部分構成第二軸向側S2。
第一支撐構件26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第二支撐構件28以界定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支撐構件26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間之一軸向間隙G。
如圖3中所見,第一支撐構件26包含延伸於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一徑向內部分32之間之複數個第一臂38。第一臂38配置於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之圓周方向D1上且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外部分30包含第一徑向外部件40。第一臂38分別延伸於第一徑向外部件40與第一徑向內部分32之間。
如圖3中所見,第二支撐構件28包含延伸於第二徑向外部分34與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間之複數個第二臂42。第二臂42配置於相對於旋轉中心軸A1之圓周方向D1上且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徑向外部分34包含第二徑向外部件44。第二臂42分別延伸於第二徑向外部件44與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間。
如圖3中所見,第一臂38之至少一者包含設置於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一徑向內部分32之間之一第一開口4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臂38之各者包含設置於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一徑向內部分32之間之第一開口46。
第二臂42之至少一者包含設置於第二徑向外部分34與第二徑向 內部分36之間之一第二開口48。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臂42之各者包含設置於第二徑向外部分34與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間之第二開口48。
如圖2中所見,第一臂38在軸向方向D2上分別面向第二臂42以界定軸向間隙G。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開口46在軸向方向D2上分別面向第二開口48。第一開口46可分別自第二開口48偏移。第一開口46及第二開口48與軸向間隙G連通。
第一支撐構件26具有一第一厚度T11。第二支撐構件28具有一第二厚度T1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厚度T12實質上等於第一厚度T11。在此實施中,第一臂38具有第一厚度T11。第二臂42具有第二厚度T12。
如圖2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包括一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及一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第一鏈輪14經構形以附接至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第二鏈輪16經構形以附接至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設置於第一軸向側S1處。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設置於第二軸向側S2處。
在此實施例中,如圖4中所見,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包含配置於圓周方向D1上之第一附接表面54。第一附接表面54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第一附接表面54分別設置於第一徑向外部件40處。如圖2中所見,第一附接表面54設置於第一軸向側S1上。在第一鏈輪14附接至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之一狀態中,第一附接表面54與第一鏈輪14接觸。
類似地,如圖3中所見,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包含配置於圓周方向D1上之第二附接表面56。第二附接表面56在圓周方向D1上彼此間隔開。第二附接表面56分別設置於第二徑向外部件44處。如圖2中所見,第二附接表面56設置於第二軸向側S2上。在第二鏈輪16附接至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之一狀態中,第二附接表面56與第二鏈輪16接觸。
如圖2中所見,第一鏈輪14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鏈輪14經構形以經由填隙而附接至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在第一鏈輪14經由填隙而附接至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之一情況中,藉由在製造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時使第一鏈輪14、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及其他部件之至少一者變形而將第一鏈輪14與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固定地嚙合。具體而言,第一鏈輪14經由鉚釘58而附接至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
第二鏈輪16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鏈輪16經構形以經由填隙而附接至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在第二鏈輪16經由填隙而附接至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之一情況中,藉由在製造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時使第二鏈輪16、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及其他部件之至少一者變形而將第二鏈輪16與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固定地嚙合。具體而言,第二鏈輪16經由鉚釘58而附接至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
第一徑向外部件40之各者包含一第一附接孔60。第二徑向外部件44之各者包含一第二附接孔62。鉚釘58延伸穿過第一附接孔60及第二附接孔62。
如圖2及圖4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進一步包括一自行車輪轂總成2將與其嚙合之一輪轂嚙合部分64。輪轂嚙合部分64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至少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輪轂嚙合部分64係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至少一者分離之一構件。
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部分64(例如)藉由修整、切割、鑄造等等而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36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 構件。輪轂嚙合部分64係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分離之一構件。輪轂嚙合部分64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部分64包含金屬材料。然而,輪轂嚙合部分64可包含一樹脂材料。金屬材料之實例包含鐵、不鏽鋼、鈦及鋁。
如圖2及圖4中所見,第一徑向內部分32經構形以經由輪轂嚙合部分64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36。輪轂嚙合部分64設置於第一徑向內部分32與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間。輪轂嚙合部分64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部分64經構形以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輪轂嚙合部分64與第一徑向內部分32接觸。
在此實施例中,如圖2及圖4中所見,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各者包含一栓槽部件,其具有實質上相同於輪轂嚙合部分64之一栓槽部件之一形狀的一形狀。然而,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之至少一者可具有不同於輪轂嚙合部分64之形狀的一形狀。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而言,第一支撐構件26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第二支撐構件28以界定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支撐構件26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間之軸向間隙G。據此,可減輕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重量且維持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所要強度。
第二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5來描述根據一第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除第二支撐構件28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5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中,第二支撐構件28具有不同於第一厚度T11之一第二厚度T2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厚度T22大於第一厚度T11。然而,第二厚度T22可小於第一厚度T11。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2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三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6來描述根據一第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310。除輪轂嚙合部分64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3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6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310中,輪轂嚙合部分64(例如)藉由修整、切割、鑄造等等而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輪轂嚙合部分64係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36分離之一構件。輪轂嚙合部分64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36。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部分64經構形以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36。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3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四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7來描述根據一第四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410。除輪轂嚙合部分64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4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7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410中,輪轂嚙合部分64與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第一支撐構件26、第二支撐構件28及輪轂嚙合部分64之各者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例如,第一支撐構件26、第二支撐構件28及輪轂嚙合部分64之各者包含非金屬材料。第一支撐構件26、第二支撐構件28及輪轂嚙合部分64之各者包含一樹脂材料。例如,第一支撐構件26、第二支撐構件28及輪轂嚙合部分64經由整體模製一體成型。第一支撐構件26、第二支撐構件28及輪轂嚙合部分64之各者包含金屬材料。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4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五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8來描述根據一第五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510。除輪轂嚙合部分64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5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8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510中,輪轂嚙合部分64係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36分離之一構件。第一徑向內部分32經構形以經由輪轂嚙合部分64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36。輪轂嚙合部分64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部分64經構形以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一徑向內部分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5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六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9來描述根據一第六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610。除輪轂嚙合部分64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6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9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610中,輪轂嚙合部分64包含一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及一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係與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分離之一構件且(例如)藉由修整、切割、鑄造等等而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32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係與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分離之一構件且(例如)藉由修整、切割、鑄造等等而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36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及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之各者包含金屬材料。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輪轂嚙合部分643經構形以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二輪轂嚙合部分645。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6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七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0來描述根據一第七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710。除第一支撐構件26、第二支撐構件28及輪轂嚙合部分64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7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 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0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710中,第一支撐構件26包含第一徑向內部分732。第二支撐構件28包含第二徑向內部分736。第一徑向內部分732經構形以直接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在軸向方向D2上朝向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延伸。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在軸向方向D2上朝向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延伸。第一徑向內部分732之一軸向端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736之一軸向端。
第一徑向內部分732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徑向內部分732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而附接至第二徑向內部分736。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710包括自行車輪轂總成2將與其嚙合之一輪轂嚙合部分764。輪轂嚙合部分764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輪轂嚙合部分64之結構的結構。然而,輪轂嚙合部分764係與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分離之一構件。輪轂嚙合部分764經構形以附接至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736。輪轂嚙合部分764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在此實施例中,輪轂嚙合部分764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而附接至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736。輪轂嚙合部分764設置成自第一徑向內部分732及第二徑向內部分736徑向向內。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7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八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1來描述根據一第八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810。除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8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1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810中,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具體而言,第一徑向外部件40分別與第二徑向外部件4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例如,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包含一非金屬材料,諸如一樹脂材料。例如,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經由整體模製而彼此一體成型。此外,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可包含一金屬材料。例如,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經由切割或鑄造而彼此一體成型。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8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九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2來描述根據一第九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910。除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9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2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910中,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具體而言,第一徑向外部件40分別與第二徑向外部件4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然而,第一徑向外部分30係與第一臂38分離之一構件。第一徑向外部件40分別為與第一臂38分離之構件。第一徑向外部件40經由黏 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臂38。例如,第一徑向外部分30及第一臂38包含一金屬材料。第一徑向外部分30(第一徑向外部件40)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一臂38。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9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十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3來描述根據一第十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10。除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3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10中,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具體而言,第一徑向外部件40分別與第二徑向外部件4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然而,第二徑向外部分34係與第二臂42分離之一構件。第二徑向外部件44分別為與第二臂42分離之構件。第二徑向外部件44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臂42。例如,第二徑向外部分34及第二臂42包含一金屬材料。第二徑向外部分34(第二徑向外部件44)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二臂42。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十一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4來描述根據一第十一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110。除第一支撐構件26及第二支撐構件28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1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 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4中所見,在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110中,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具體而言,第一徑向外部件40分別與第二徑向外部件44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然而,第一徑向外部分30係與第一臂38分離之一構件。第一徑向外部件40分別為與第一臂38分離之構件。第一徑向外部件40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臂38。例如,第一徑向外部分30及第一臂38包含一金屬材料。第一徑向外部分30(第一徑向外部件40)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一臂38。
類似地,第二徑向外部分34係與第二臂42分離之一構件。第二徑向外部件44分別為與第二臂42分離之構件。第二徑向外部件44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二臂42。例如,第二徑向外部分34及第二臂42包含一金屬材料。第二徑向外部分34(第二徑向外部件44)經由擴散結合而附接至第二臂42。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1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十二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5來描述根據一第十二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210。除鏈輪支撐構件12之外,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2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5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210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1212。鏈輪支撐構件1212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1226及一第二支撐構件 1228。當自軸向方向D2上觀看時,第一支撐構件1226及第二支撐構件1228之至少一者具有一環形形狀。在此實施例中,當自軸向方向D2上觀看時,第一支撐構件1226及第二支撐構件1228之各者具有一環形形狀。
具體而言,第一支撐構件1226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1230及第一徑向內部分32。第一徑向外部分1230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之結構的結構。然而,第一徑向外部分1230具有不同於第一徑向外部分30之一環形形狀。
第二支撐構件1228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1234及第二徑向內部分36。第二徑向外部分1234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之結構的結構。然而,第二徑向外部分1234具有不同於第二徑向外部分34之一環形形狀。
就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210而言,可獲得相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效應的效應。
第十三實施例
下文將參考圖16及圖17來描述根據一第十三實施例之一自行車後鏈輪1310。除第一鏈輪14、第二鏈輪16、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及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之外,自行車後鏈輪1310具有相同於自行車後鏈輪總成10之構形。具有實質上相同於上述實施例中之元件之功能的元件在此處將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為簡潔起見,此處將不再詳細描述該等元件。
如圖16及圖17中所見,自行車後鏈輪1310包括一第一附接部分1350及一第二附接部分1352來取代第一鏈輪附接部分50及第二鏈輪附接部分52。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經構形以經由在軸向方向D2上定位於第一附接部分1350與第二附接部分1352之間之一自行車鏈輪1316而附接至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自行車 鏈輪1316具有實質上相同於第一實施例中之第二鏈輪16之結構的結構。自行車鏈輪1316經由(例如)鉚釘58而附接至第一附接部分1350及第二附接部分1352。自行車鏈輪1316亦可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第一附接部分1350及第二附接部分1352。
第一附接部分1350設置於第一支撐構件26之第一徑向外部分30處。第二附接部分1352設置於第二支撐構件28之第二徑向外部分34處。第一徑向外部分30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二徑向外部分34間隔開。第一附接部分1350在軸向方向D2上與第二附接部分1352間隔開。第一附接部分1350及第二附接部分1352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徑向外部分30與第二徑向外部分34之間。
第一附接部分1350包含一第一表面1354。第二附接部分1352包含一第二表面1356。第一表面1354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第二表面1356。在自行車鏈輪1316附接至第一附接部分1350之一狀態中,第一表面1354與自行車鏈輪1316接觸。在自行車鏈輪1316附接至第二附接部分1352之一狀態中,第二表面1356與自行車鏈輪1316接觸。
就自行車後鏈輪1310而言,第一支撐構件26在軸向方向D2上面向第二支撐構件28以界定在軸向方向D2上設置於第一支撐構件26與第二支撐構件28之間之軸向間隙G。據此,可減輕自行車後鏈輪1310之重量且維持自行車後鏈輪1310之所要強度。
自行車領域之熟習技術者將自本發明瞭解,上述實施例之結構可至少部分彼此組合。
在本申請案中,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經附接」或「附接」可涵蓋:藉由將一元件直接附裝至另一元件而將該元件直接附接至該另一元件之構形;經由(若干)中間構件而將元件間接附接至另一元件之構形;及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整合(即,一個元件本質上為另一元 件之部分)之構形。此概念亦適用於具有類似含義之用語,例如「經接合」、「經連接」、「經耦合」、「經安裝」、「經結合」、「經固定」及其等之衍生詞。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包括」及其衍生詞意欲為開放性術語,其特指存在所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但不排除存在其他未陳述之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體及/或步驟。此概念亦適用於具有類似含義之用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及其等之衍生詞。
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主體」及「結構」可具有一單一部件或複數個部件之雙重含義。
本申請案中所列舉之諸如「第一」及「第二」之序數僅為識別符,且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一特定順序及其類似者。再者,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二元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隱含存在「第一元件」。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一對...」可涵蓋一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以及一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之形狀或結構之構形。
最後,如本文中所使用,諸如「實質上」、「約」及「近似」之程度術語意指所修飾之術語之一合理偏差量,其未使最終結果顯著改變。
顯而易見,可鑑於上述教示而對本發明進行諸多修改及變動。因此,應瞭解,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可依除本文中具體所描述之方式之外之方式實踐本發明。

Claims (23)

  1.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其可圍繞一旋轉中心軸旋轉,該鏈輪支撐構件在平行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軸向方向上具有一第一軸向側及與該第一軸向側相對置之一第二軸向側,該鏈輪支撐構件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一徑向內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一軸向側;及一第二支撐構件,其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二徑向內部分,該第二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二軸向側,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經構形以附接至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一軸向間隙;一第一鏈輪附接部分,一第一鏈輪將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設置於該第一軸向側處;一第二鏈輪附接部分,一第二鏈輪將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設置於該第二軸向側處;及一輪轂嚙合部分,一自行車輪轂總成將與該輪轂嚙合部分嚙合;其中該輪轂嚙合部分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至少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輪轂嚙合部分係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及 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至少一者分離之一構件。
  3.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徑向內部分經構形以經由該輪轂嚙合部分而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4.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輪轂嚙合部分包含一第一輪轂嚙合部分及一第二輪轂嚙合部分,該第一輪轂嚙合部分係與該第二輪轂嚙合部分分離之一構件且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且該第二輪轂嚙合部分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5.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輪轂嚙合部分包含一金屬材料。
  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輪轂嚙合部分包含一樹脂材料。
  7.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支撐構件具有一第一厚度,且該第二支撐構件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厚度之一第二厚度。
  8.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徑向外部分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外部分。
  9.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徑向內部分經構形以經由黏著劑、擴散結合及填隙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10.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徑向內部分經構形以直接附接至該第二徑向內部分。
  11.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
  1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一金屬材料及一非金屬材料之一者。
  13.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進一步包括:該第一鏈輪,其經構形以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一鏈輪包括:一第一鏈輪本體,其可圍繞該旋轉中心軸旋轉;及複數個第一鏈輪齒,其等自該第一鏈輪本體之一外周邊突出;及該第二鏈輪,其經構形以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該第二鏈輪包括:一第二鏈輪本體,其可圍繞該旋轉中心軸旋轉;及複數個第二鏈輪齒,其等自該第二鏈輪本體之一外周邊突出,其中該複數個第一鏈輪齒之一總數不同於該複數個第二鏈輪齒之一總數。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一鏈輪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一鏈輪附接部分。
  15.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鏈輪經構形以經由填隙、黏著劑、整體模製及擴散結合之一者而附接至該第二鏈輪附接部分。
  16.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 該第一支撐構件包含延伸於該第一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一徑向內部分之間之複數個第一臂,且該等第一臂配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圓周方向上且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17. 如請求項16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延伸於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複數個第二臂,且該等第二臂配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圓周方向上且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18. 如請求項17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等第一臂在該軸向方向上分別面向該等第二臂以界定該軸向間隙。
  19. 如請求項16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等第一臂之至少一者包含設置於該第一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一徑向內部分之間之一第一開口。
  20.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第二支撐構件包含延伸於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複數個第二臂,且該等第二臂配置於相對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圓周方向上且在該圓周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21. 如請求項20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該等第二臂之至少一者包含設置於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與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間之一第二開口。
  2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其中當自該軸向方向上觀看時,該第一支撐構件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至少一者具有一環形形狀。
  23. 一種自行車後鏈輪,其包括:一鏈輪支撐構件,其可圍繞一旋轉中心軸旋轉,該鏈輪支撐構件在平行於該旋轉中心軸之一軸向方向上具有一第一軸向側及與該第一軸向側相對置之一第二軸向側,該鏈輪支撐構件包括:一第一支撐構件,其包含一第一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一徑向內部分,該第一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一軸向側;及一第二支撐構件,其包含一第二徑向外部分及一第二徑向內部分,該第二支撐構件至少部分構成該第二軸向側,該第一支撐構件在該軸向方向上面向該第二支撐構件以界定在該軸向方向上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與該第二支撐構件之間之一軸向間隙;一第一附接部分,其設置於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處;一第二附接部分,其設置於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處;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外部分經構形以經由在該軸向方向上定位於該第一附接部分與該第二附接部分之間之一自行車鏈輪而附接至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外部分;及一輪轂嚙合部分,一自行車輪轂總成將與該輪轂嚙合部分嚙合;其中該輪轂嚙合部分與該第一支撐構件之該第一徑向內部分及該第二支撐構件之該第二徑向內部分之至少一者一體地設置為一單一整體構件。
TW105122485A 2015-08-28 2016-07-15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TWI674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838,427 US10407126B2 (en) 2015-08-28 2015-08-28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14/838,427 2015-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8036A TW201708036A (zh) 2017-03-01
TWI674219B true TWI674219B (zh) 2019-10-11

Family

ID=58011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2485A TWI674219B (zh) 2015-08-28 2016-07-15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407126B2 (zh)
CN (1) CN106476978B (zh)
DE (1) DE102016212663A1 (zh)
IT (1) IT201600084881A1 (zh)
TW (1) TWI674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07126B2 (en) * 2015-08-28 2019-09-10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9994285B2 (en) * 2016-06-15 2018-06-12 Shimano Inc. Multiple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442496B2 (en) * 2017-03-29 2019-10-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625820B2 (en) * 2018-01-24 2020-04-21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DE102018208406A1 (de) * 2017-05-30 2018-12-06 Shimano Inc. Fahrrad-kettenrad
US11305837B2 (en) * 2017-10-31 2022-04-19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CN107878665B (zh) * 2017-11-22 2023-04-11 湖南耐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辐板与筒体刚性连接的变速链轮结构
US10864964B2 (en) * 2018-08-31 2020-12-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2547A (en) * 1995-09-20 1998-06-30 Shimano, Inc. Bicycle crankset
US6428437B1 (en) * 1999-06-10 2002-08-06 Raphael Schlanger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US20040121867A1 (en) * 2002-12-21 2004-06-24 Sram Corporation Sprocket assembly
CN104139829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轮
US20150210352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TW201530021A (zh) * 2014-01-24 2015-08-01 Shimano Kk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3423A1 (en) * 2002-02-14 2003-08-14 Smith Garrett Andrew Bicycle chainring fastener system
EP1359087A1 (en) * 2002-04-30 2003-11-05 Campagnolo S.R.L. Toothed wheel of a chain transmission for a bicycle
DE102004027963B4 (de) * 2004-06-08 2015-12-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Vernietetes Zahnkranzpaket
US8057338B2 (en) * 2005-08-30 2011-11-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pparatus with reinforcement between sprockets
US7871347B2 (en) * 2007-10-11 2011-01-18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8696503B2 (en) * 2011-03-01 2014-04-15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8956254B2 (en) * 2011-08-04 2015-02-17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TWM451317U (zh) 2012-11-08 2013-04-21 Ming Casa Internat Co Ltd 自行車用齒盤結構改良
US9555855B2 (en) * 2013-05-07 2017-01-31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US10407126B2 (en) * 2015-08-28 2019-09-10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2547A (en) * 1995-09-20 1998-06-30 Shimano, Inc. Bicycle crankset
US6428437B1 (en) * 1999-06-10 2002-08-06 Raphael Schlanger Power transmission assembly
US20040121867A1 (en) * 2002-12-21 2004-06-24 Sram Corporation Sprocket assembly
CN104139829A (zh) * 2013-05-07 2014-11-12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链轮
US20150210352A1 (en) * 2014-01-24 2015-07-30 Shimano Inc. Bicycle sprocket
TW201530021A (zh) * 2014-01-24 2015-08-01 Shimano Kk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201600084881A1 (it) 2018-02-11
DE102016212663A1 (de) 2017-03-02
US10407126B2 (en) 2019-09-10
US20190276117A1 (en) 2019-09-12
CN106476978B (zh) 2020-01-14
CN106476978A (zh) 2017-03-08
US10703440B2 (en) 2020-07-07
TW201708036A (zh) 2017-03-01
US20170057597A1 (en)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4219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及自行車後鏈輪
US993209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TWI486284B (zh) 自行車鏈輪總成
TWI659895B (zh) 自行車後鏈輪總成
TWI629210B (zh) 自行車鏈輪
US9964196B2 (en) Bicycle sprocket
TWI610036B (zh) 自行車鏈輪
TWI606200B (zh) 可轉動環狀自行車組件及自行車後鏈輪
TWI592593B (zh) 腳踏車鏈輪
US20170029066A1 (en) Bicycle sprocket, bicycle rear sprocket, and bicycle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US20170369124A1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62582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442496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625821B2 (en) Bicycle sprocket and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717495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1338887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US10774915B2 (en)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10668980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1292555B2 (en) Bicycle sprocket
US10926836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
US10604211B2 (en) Bicycle rear sprocket and bicycle rear sprocket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