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2384B -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 Google Patents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2384B
TWI652384B TW106125024A TW106125024A TWI652384B TW I652384 B TWI652384 B TW I652384B TW 106125024 A TW106125024 A TW 106125024A TW 106125024 A TW106125024 A TW 106125024A TW I652384 B TWI652384 B TW I6523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heald
module
selection
sel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0576A (zh
Inventor
鄭川田
Original Assignee
鄭川田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鄭川田 filed Critical 鄭川田
Priority to TW106125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238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38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0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576A/zh

Link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一種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包含一輸入轉軸、分別同向及反向於該輸入轉軸轉動的一同向轉軸與一反向轉軸、及一輸出轉軸,以及多個傳動總成。每一傳動總成受到該輸入、同向、或反向轉軸帶動,而連動一綜框機構的一綜框移動至上、中、下三個位置其中一者,藉此,所有綜框均能利用該多臂機分別位於上、中、下三個位置,進而使分別穿透於該等綜框的經紗能形成雙織口,以達編織多樣化的功效。

Description

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多臂機,特別是指一種供安裝在紡織設備且用以控制綜框機構的所有綜框之移動的多臂機。
現有的紡織設備(或稱紡織機)具有一多臂機及多個連接於該多臂機的綜框機構,該多臂機以控制該等綜框機構之作動。一種台灣證書號數第I299066號專利所公開之多臂機具有一受控轉動的主軸及多個彼此併排地套設在該主軸的控制裝置,每一控制裝置具有一個套接於該主軸的偏心輪以及一個固定連接於該主軸的促動元件。
每一控制裝置的促動元件受控可移離地卡掣於該偏心輪且該偏心輪的一端連接於該等綜框機構其中一者。當該促動元件卡掣於該偏心輪時,該偏心輪跟隨該主軸旋轉,以使得連接於該偏心輪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能在上、下兩個位置之間作間歇性的往復地移動。
如此,當兩個控制裝置所控制的綜框同時分別位於該上、下位置時,分別穿接於該兩綜框的經紗即共同形成一織口。
然而,此種多臂機僅能形成單一織口,進而使紡織設備所編織的織物式樣受到限制,因此,該多臂機仍有改良的空間。
因此,本發明之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能有效改良習知技術。
於是,一種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連接一紡織機的多個綜框機構,每一綜框機構包含一綜框。該多臂機包含一機座、一控制模組、一平行轉軸群組及多個傳動總成。該平行轉軸群組包含彼此間隔平行且樞設於該機座的一輸入轉軸、一同向轉軸、一反向轉軸、及一輸出轉軸,以及一帶動該同向轉軸同向於該輸入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的同向連動模組及一帶動該反向轉軸反向於該輸入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的反向連動模組,其中,該輸入轉軸是受控轉動地。該等傳動總成彼此併排設置且每一傳動總成皆可連動相對應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每一傳動總成包括一第一裝置、一第二裝置、一第三裝置及一輸出裝置。該第一裝置包括一樞設於該輸入轉軸上的第一齒輪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控制地操控該第一齒輪是否可被該輸入轉軸帶動而轉動的第一操控單元。該第二裝置包括一樞設於該同向轉軸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且齒數為該第一齒輪的齒數的一半的第二齒輪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控制地操控該第二齒輪是否能被該同向轉軸帶動而轉動的第二操控單元。該第三裝置包括一樞設於該反向轉軸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且齒數為該第一齒輪的齒數的一半的第三齒輪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控制地操控該第三齒輪是否能被該反向轉軸帶動而轉動的第三操控單元。該輸出裝置包括一套設於該輸出轉軸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且齒數與該第一齒輪的齒數相同的輸出齒輪、一偏心套設於該輸出轉軸上的偏心轉 盤、及一套設於該偏心轉盤上且可連動相對應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做上下運動的輸出件。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同向連動模組包括兩分別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該同向轉軸的同向傳動齒輪及一嚙接於該兩同向傳動齒輪的齒型皮帶,且該兩同向傳動齒輪的齒數彼此相同。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反向連動模組包括兩分別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該反向轉軸且彼此相互嚙接的反向傳動齒輪,且該兩反向傳動齒輪的齒數彼此相同。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每一傳動總成的該第一操控單元包括一第一扣合模組及一選綜模組。該第一扣合模組包括一套接於該輸入轉軸的第一卡盤、一固定於該第一齒輪的第一提綜盤、及一活設於該第一提綜盤的第一卡扣,其中,該第一提綜盤具有一凹槽,該第一卡扣可相對於該第一提綜盤作擺動,當該第一卡扣扣合於該第一卡盤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一扣合狀態,當該第一卡扣未扣合於該第一卡盤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一釋放狀態。該選綜模組包括活設於該機座上的一第一上選綜臂與一第一下選綜臂、一可擺動的第一選擇器、及一受控帶動該第一選擇器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的電磁件,其中,該控制模組是操控該電磁件是否充電而產生磁吸力,進而利用該電磁件所產生的磁吸力帶動該第一選擇器擺動並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該第一上、下選綜臂均可被該第一提綜盤推動而擺動並分別連接有一彈性件,當該第一上、下選綜臂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該扣合狀態,當該第一上、下 選綜臂其中一者卡掣於該第一提綜盤的該凹槽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該釋放狀態,該第一選擇器亦具有一回復件,當該第一選擇器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一選擇器指向該第一上選綜臂。同樣地,每一傳動總成的該第二操控單元包括一第二扣合模組及一第二選綜模組,該第二扣合模組及該第二選綜模組的組成元件及相互的連動關係均相同於前述的該第一扣合模組及一第一選綜模組,於此不再贅言,不同處是,該第二扣合模組的一第二卡盤是套接於該同向轉軸的第二卡盤。同樣地,每一傳動總成的該第三操控單元包括一第三扣合模組及一第三選綜模組,該第三扣合模組及該第三選綜模組的組成元件及相互的連動關係均相同於前述的該第一扣合模組及該第一選綜模組,於此不再贅言,不同處是,該第三扣合模組的一第三卡盤是套接於該反向轉軸。
該平行軸群組還包括一第一致動裝置、一第二致動裝置、及一第三致動裝置。該第一致動裝置用以帶動所有的該第一選擇器分別朝對應的該第一上選綜臂或該第一下選綜臂推抵,以使得該第一上選綜臂或該第一下選綜臂移離該第一扣合模組的該凹槽,以致於使對應的該第一扣合模組進入該扣合狀態。該第二致動裝置用以帶動所有的該第二選綜模組的一第二選擇器分別朝對應的一第二上選綜臂或一第二下選綜臂推抵,以使得該第二上選綜臂或該第二下選綜臂移離該第二扣合模組的該凹槽,以致於使對應的該第二扣合模組進入該扣合狀態。該第三致動裝置用以帶動所有的該第三選綜模組的一第三選擇器分別朝對應的一第三上選綜臂或一第三下選綜臂推抵以使得該第三上選綜臂或該第三下選綜臂移離該第三扣合模組的該凹槽,以致於使對應的該第三扣合 模組進入該扣合狀態。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每一第一選擇器還包含一具有一掣動指針的座體及一被吸件。該被吸件位於該座體及該電磁件之間,並具有一樞設於該座體的樞接端、一相反於該樞接端的擺動端。該選擇器的回復件的兩端分別抵接於該座體及該被吸件的擺動端,當該電磁件未充電時,該擺動端抵接於該電磁件而該樞接端與該電磁件相間隔,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上選綜臂,當該電磁件充電時,該樞接端及該擺動端皆抵靠於該電磁件,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下選綜臂,該回復件被壓縮而蓄積一反向勢動力。每一第二選擇器及每一第三選擇器的組成元件與每一第一選擇器相同,於此不再贅言。
在一些實施態樣中,該第一致動裝置包括一第一控制桿、一第一凸輪、及一第一致動件。該第一控制桿供該等第一選擇器套設。該第一凸輪於其徑向上的兩端處各自形成一凸尖部且套設於該輸入轉軸。該第一致動件具有一樞設於該機座的樞接部、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一側且恆靠抵於該第一凸輪的抵接臂部及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另一側並樞套於該第一控制桿的連接臂部,該第一致動件的抵接臂部恆推抵於該第一凸輪而可被該第一凸輪的凸尖部推動而擺動,當該第一凸輪的兩凸尖部其中任一者轉動至該抵接臂部時,將推抵該抵接臂部移動,造成該第一致動件作有限制的轉動,進而連動該連接臂部帶動該第一控制桿同步擺向該第一操控單元的第一選綜模組,以使得該第一控制桿帶動所有活設於其上的該等第一選擇器分別朝向並推動所對應的該第一上選綜臂或該第一下選綜臂作擺動。同樣地,該第二致動裝置包括有一第二控制 桿、一第二凸輪及一第二致動件,該第二控制桿、該第二凸輪與該第二致動件的形狀及相互的連動關係均相同於前述該第一致動裝置的第一凸輪及第一致動件,於此不再贅言,不同處是,該第二凸輪是套設於該同向轉軸上。同樣地,該第三致動裝置包括有一第三控制桿、一第三凸輪及一第三致動件,該第三控制桿、該第三凸輪與該第三致動件的形狀及相互的連動關係均相同於前述該第一致動裝置的第一凸輪及第一致動件,於此不再贅言,不同處是,該第三凸輪是套設於該反向轉軸上。
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功效:藉由該控制模組控制該等傳動總成,能使該等傳動總成其中三者的每一者藉由其第一裝置、第二裝置及第三裝置其中一者來連動該輸出裝置,如此,所有綜框均能利用該多臂機分別位於上、中、下三個位置,進而使分別穿透於該等綜框的經紗能形成雙織口,以達編織多樣化的功效。
100‧‧‧多臂機
251‧‧‧同向傳動齒輪
1‧‧‧機座
252‧‧‧齒型皮帶
14‧‧‧支撐桿
26‧‧‧反向連動模組
2‧‧‧平行轉軸群組
261‧‧‧反向傳動齒輪
21‧‧‧輸入轉軸
27‧‧‧第一致動裝置
22‧‧‧同向轉軸
270‧‧‧第一控制桿
23‧‧‧反向轉軸
271‧‧‧第一凸輪
24‧‧‧輸出轉軸
271a‧‧‧凸尖部
25‧‧‧同向連動模組
272‧‧‧第一致動件
272a‧‧‧樞接部
3122‧‧‧第一選綜模組
272b‧‧‧抵接臂部
312f‧‧‧第一上選綜臂
272c‧‧‧連接臂部
312g‧‧‧第一下選綜臂
273‧‧‧彈性件
312h‧‧‧第一選擇器
274‧‧‧連接件
312i‧‧‧電磁件
28‧‧‧第二致動裝置
312j‧‧‧彈性件
280‧‧‧第二控制桿
32‧‧‧第二裝置
281‧‧‧第二凸輪
321‧‧‧第二齒輪
282‧‧‧第二致動件
322‧‧‧第二操控單元
29‧‧‧第三致動裝置
3221‧‧‧第二扣合模組
290‧‧‧第三控制桿
322b‧‧‧第二卡盤
291‧‧‧第三凸輪
322c‧‧‧第二提綜盤
292‧‧‧第三致動件
322d‧‧‧第二卡扣
3‧‧‧傳動總成
3222‧‧‧第二選綜模組
31‧‧‧第一裝置
322h‧‧‧第二選擇器
311‧‧‧第一齒輪
322i‧‧‧電磁件304座體
312‧‧‧第一操控單元
305‧‧‧掣動指針
3121‧‧‧第一扣合模組
306‧‧‧回復件
312b‧‧‧第一卡盤
307‧‧‧被吸件
312c‧‧‧第一提綜盤
3071‧‧‧樞接端
301‧‧‧圓盤本體
3072‧‧‧擺動端
302‧‧‧凸伸部
33‧‧‧第三裝置
303‧‧‧凹槽
331‧‧‧第三齒輪
312d‧‧‧第一卡扣
332‧‧‧第三操控單元
3321‧‧‧第三扣合模組
332b‧‧‧第三卡盤
332c‧‧‧第三提綜盤
332d‧‧‧第三卡扣
332i‧‧‧電磁件
3322‧‧‧第三選綜模組
332h‧‧‧第三選擇器
34‧‧‧輸出裝置
341‧‧‧輸出齒輪
342‧‧‧偏心轉盤
343‧‧‧輸出件
4‧‧‧控制模組
D‧‧‧預定距離
9‧‧‧綜框
90‧‧‧經紗
91‧‧‧綜框
92‧‧‧綜框
93‧‧‧綜框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發明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的一實施例;圖2是一剖視圖,說明該實施例;圖3及圖4各自是一剖視示意圖,分別說明該實施例之一第一扣合模組在一扣合狀態及一釋放狀態;圖5是一方塊圖,說明該實施例的一控制模組; 圖6及圖7各自是一示意圖,分別說明該實施例之一選擇器指向一上選綜臂及一下選綜臂;圖8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實施例之一第一致動裝置;圖9自是一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致動裝置帶動該選擇器;圖10及圖11各自是一示意圖,分別說明該實施例之一選擇器分別推抵該上選綜臂及該下選綜臂;及圖12是一示意圖,說明藉由該實施例產生的雙織口。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與圖2,本發明一種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100的一實施例連接一紡織機(圖未示)的多個綜框機構(圖未示),每一綜框機構包含一綜框9。
該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100包含一機座1、一控制模組4(見圖5)、一平行轉軸群組2及多個傳動總成3。
該平行轉軸群組2包含彼此間隔平行且樞設於該機座1的一輸入轉軸21、一同向轉軸22、一反向轉軸23、及一輸出轉軸24,以及一帶動該同向轉軸22同向於該輸入轉軸21的轉動方向轉動的同向連動模組25及一帶動該反向轉軸23反向於該輸入轉軸21的轉動方向轉動的反向連動模組26,以及一第一致動裝置27、一第二致動裝置28、及一第三致動裝置29。該輸入轉軸21是受控轉動地。
在本實施例中,該同向連動模組25包括兩分別套設於該輸入轉軸21及該同向轉軸22的同向傳動齒輪251及一嚙接於該兩同向傳動齒輪251的齒型皮帶252,且該兩同向傳動齒輪251的齒數彼此相同。在本實施例中,該反向連動模組26包括兩分別套設於該輸入轉軸21及該反向轉軸23且彼此相互嚙接的反向傳動齒輪261,且該兩反向傳動齒輪261的齒數彼此相同。
當該輸出轉軸24受驅動沿一第一轉向(例如在圖2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該輸出轉軸24藉由該同向連動模組25連動該同向轉軸22沿該第一轉向轉動並藉由該反向連動模組26連動該反向轉軸23沿一相反於該第一轉向的第二轉向(例如在圖2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此時,該輸入轉軸21、該同向轉軸22及該反向轉軸23的轉動速率相同。
該等傳動總成3彼此併排設置且每一傳動總成3皆可連動相對應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9,每一傳動總成3包括一第一裝置31、一第二裝置32、一第三裝置33及一輸出裝置34。
該第一裝置31包括一樞設於該輸入轉軸21上的第一齒輪311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4控制地操控該第一齒輪311是否可被該輸入轉軸21帶動而轉動的第一操控單元312。該第二裝置32包括一樞設於該同向轉軸22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311且齒數為該第一齒輪311的齒數的一半的第二齒輪321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4控制地操控該第二齒輪321是否能被該同向轉軸22帶動而轉動的第二操控單元322。該第三裝置33包括一樞設於該反向轉軸23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311且齒數為該第一齒輪311的齒數的一半的第三齒輪331以及一受該控 制模組4控制地操控該第三齒輪331是否能被該反向轉軸23帶動而轉動的第三操控單元332。該輸出裝置34包括一套設於該輸出轉軸24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311且齒數與該第一齒輪311的齒數相同的輸出齒輪341、一偏心套設於該輸出轉軸24上的偏心轉盤342、及一套設於該偏心轉盤342上且可連動相對應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9做上下運動的輸出件343。
在每一傳動總成3中,該第一操控單元312包括一第一扣合模組3121及一第一選綜模組3122,該第二操控單元322包括一第二扣合模組3221及一第二選綜模組3222,該第三操控單元332包括一第三扣合模組3321及一第三選綜模組3322。
參閱圖3及圖4,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包括一套接於該輸入轉軸21的第一卡盤312b、一固定於該第一齒輪311的第一提綜盤312c、及一活設於該第一提綜盤312c的第一卡扣312d。該第一卡扣312d可相對於該第一提綜盤312c作擺動,當該第一卡扣312d扣合於該第一卡盤312b時,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處於一扣合狀態(見圖3),在此情況下,該第一齒輪311跟隨該輸入轉軸21轉動。當該第一卡扣312d未扣合於該第一卡盤312b時,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處於一釋放狀態(見圖4),在此情況下,該第一齒輪311不跟隨該輸入轉軸21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扣合模組3221的作動方式以及組成元件與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二扣合模組3221用以控制該第二齒輪321是否跟隨該同向轉軸22轉動,並包括一套接於該同向轉軸22的第二卡盤322b、一固定於該第二齒輪321的第二提綜盤322c、及一活設於該第二提 綜盤322c的第二卡扣322d。相似的,該第三扣合模組3321的組成元件及作動方式與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該第三扣合模組3321用以控制該第三齒輪331是否跟隨該反向轉軸23轉動,並包括一套接於該反向轉軸23的第三卡盤332b、一固定於該第三齒輪331的第三提綜盤332c、及一活設於該第三提綜盤332c的第三卡扣332d。
參閱圖3,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提綜盤312c具有一圓盤本體301、兩分別形成於該於圓盤本體301徑向的兩端的凸伸部302及一位於該等凸伸部302其中一者的凹槽303,且該第一提綜盤312c、該第二提綜盤322c及該第三提綜盤332c的形狀相似,於此不再贅述。
該第一選綜模組3122包括活設於該機座1上的一第一上選綜臂312f與一第一下選綜臂312g、一可擺動的第一選擇器312h、及一受控帶動該第一選擇器312h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312g的電磁件312i。參閱圖5,在本實施例中,該控制模組4是電連接該電磁件312i且用以操控該電磁件312i是否充電而產生磁吸力,進而利用該電磁件312i所產生的磁吸力帶動該第一選擇器312h擺動並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312g。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上、下選綜臂312f、312g均可被該第一提綜盤312c推動而擺動並分別連接有一彈性件312j,當該第一上、下選綜臂312f、312g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意即該兩凸伸部302並未抵觸該第一上、下選綜臂312f、312g),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處於該扣合狀態,當該第一上、下選綜臂312f、312g其中一者卡掣於該第一提綜盤312c的該凹槽303時,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處於該釋放狀態。
簡單的說,該第一選綜模組3122是供控制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處於該扣合或該釋放狀態。參閱圖5,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該控制模組4同樣能操控該第二選綜模組3222的電磁件322i及該第三選綜模組3322的電磁件332i是否充電,且該第二選綜模組3222及該第三選綜模組3322的組成元件及作動方式與該第一選綜模組3122相似,主要差別在於,該第二選綜模組3222是供控制該第二扣合模組3221處於該扣合或該釋放狀態;該第三選綜模組3322供控制該第三扣合模組3321處於該扣合或該釋放狀態。
參閱圖6及圖7,每一第一選擇器312h包含一具有一掣動指針305的座體304、一回復件306及一被吸件307。該被吸件307位於該座體304及該電磁件312i之間,並具有一樞設於該座體304的樞接端3071、一相反於該樞接端3071的擺動端3072,且該回復件306的兩端分別抵靠於該座體304及該被吸件307的該擺動端3072。如圖6所示,當該電磁件312i未充電時(意即當該選擇器312h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擺動端3072抵靠於該電磁件312i且該樞接端3071與該電磁件312i相間隔,該掣動指針305指向(即鄰近)該上選綜臂312f。如圖7所示,當該電磁件312i充電時,該樞接端3071及該擺動端3072皆抵靠於該電磁件312i,且該掣動指針305指向(即鄰近)該下選綜臂312g,且該回復件306被壓縮而蓄積一反向勢動力。另一方面,在每一傳動總成3中,該第二選擇器322h及該第三選擇器332h與該第一選擇器312h的組成元件相同,故於此不再贅述。
參閱圖8,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致動裝置27包括一第一控制桿270、一第一凸輪271及一第一致動件272。該第一凸輪271於其徑向上的兩端處 各自形成一凸尖部271a且套設於該輸入轉軸21。該第一致動件272具有一輸設於該機座1的一支撐桿14的樞接部272a、一連接於該樞接部272a的一側且恆靠抵於該第一凸輪271的抵接臂部272b及一連接於該樞接部272a的另一側並樞套於該第一控制桿270的連接臂部272c。該第一致動件272經由一連接件274連接於一彈性件273,以使得該第一致動件272的抵接臂部272b恆推抵於該第一凸輪271而可被該第一凸輪271推動而擺動。
參閱圖9至圖11,當該兩凸尖部271a其中任一者轉動至該抵接臂部272b時,將推抵該抵接臂部272b移動,造成該第一致動件272作有限制的轉動,進而連動該連接臂部272c帶動該第一控制桿270同步擺向該第一操控單元312的第一選綜模組3122,以使得該第一控制桿270帶動所有活設於其上的該等第一選擇器312h分別朝向並推動所對應的該第一上選綜臂312f或該第一下選綜臂312g作擺動。如圖10所示,當該凹槽303朝上,且該第一選擇器312h指向該上選綜臂312f且該兩凸尖部271a其中一者推抵該抵接臂部272b時,該第一選擇器312h推抵該上選綜臂312f以使得該第一上選綜臂312f脫離該凹槽303,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進入該扣合狀態。如圖11所示,當該凹槽303朝上,該第一選擇器312h指向該下選綜臂312g且該兩凸尖部271a其中一者推抵該抵接臂部272b時,該第一選擇器312h推抵該第一下選綜臂312g,此時,該第一上選綜臂312f仍卡掣於該凹槽303,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維持在該釋放狀態。
簡單的說,該第一致動裝置27用以確保在該輸入轉軸21每轉半圈時使該第一控制桿270帶動所有的該第一選擇器312h分別朝向並推抵對應的該 第一上選綜臂312f或該第一下選綜臂312g擺動,以使得該上選綜臂312f或該下選綜臂312g移離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的該凹槽303,以確保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能進入該扣合狀態。
該第二致動裝置28包括有一第二控制桿280、一第二凸輪281及一第二致動件282,該第二控制桿280、該第二凸輪281與該第二致動件282的形狀及相互的連動關係均相同於前述該第一致動裝置27的該第一控制桿270、該第一凸輪271及第一致動件272,不同處是,該第二凸輪281是套設於該同向轉軸23上,且該第二致動件282是樞套於該第二控制桿280,並用確保該同向轉軸22每轉半圈時第二扣合模組3221能進入該扣合狀態。
該第三致動裝置29包括有一第三控制桿290、一第三凸輪291及一第三致動件292,該第三控制桿290、該第三凸輪291與該第三致動件292的形狀及相互的連動關係均相同於前述該第一致動裝置27的該第一控制桿270、第一凸輪271及第一致動件272,不同處是,該第三凸輪291是套設於該反向轉軸23上,且該第三致動件292是樞套於該第三控制桿290,並用以確保該反向轉軸23每轉半圈時該第三扣合模組3321能處於該扣合狀態。
以下說明一傳動總成3在下列三種條件下能分別控制該綜框9移動的方向及距離。
條件一:僅該第一扣合模組3121處於該扣合狀態,亦即,該第二扣合模組3221及該第三扣合模組3321處於該釋放狀態。此時,該第一齒輪311跟隨該輸入轉軸21沿該第一轉向轉動半圈的期間內,該綜框機構受該輸出件 343驅動以致於使該綜框9向下移動一預定距離。
條件二:僅該第二扣合模組3221處於該扣合狀態。此時,該第二齒輪321跟隨該同向轉軸22沿該第一轉向轉動半圈的期間內,該第一齒輪311沿該第二轉向轉動四分之一圈,該綜框機構受該輸出件343驅動以致於使該綜框9向上移動半個該預定距離。
條件三:僅該第三扣合模組3321處於該扣合狀態。此時,該第三齒輪331跟隨該反向轉軸23沿該第二轉向轉動半圈的期間內,該第一齒輪311沿該第一轉向轉動四分之一圈,該綜框機構受該輸出件343驅動以致於使該綜框9向下移動半個該預定距離。
以下在一使用情境中說明如何藉由該多臂機100產生雙織口。
參閱圖12左半部,在該使用情境中,該等綜框9其中三者分別作為一第一綜框91、一第二綜框92、及一第三綜框93,且該等綜框91、92、93分別連接於該等傳動總成3其中三者。該第一綜框91位於最上方的一第一位置,該第三綜框93位於最下方的一第三位置,該第二綜框92位於一在該第一位置及該第三位置中間的第二位置。其中,該第一綜框91與該第三綜框93的間距為該預定距離D。
接下來,參閱圖12右半部,為了產生下一個雙織口,預計將該第一綜框91向下移動至該第三位置,將該第二綜框92向上移動至該第一位置,將該第三綜框93向上移動至該第二位置。此時,藉由該控制模組,使連接於該第一綜框91的傳動總成3滿足條件一,並使分別連接於該第二綜框92及該第三綜 框93的兩個傳動總成3皆滿足條件三,如此,分別穿設於該等三個綜框91、92、93的經紗能共同形成該下一個雙織口。
綜上所述,本發明能產生雙織口的多臂機100藉由該控制模組控制該等傳動總成3,能使每一傳動總成3藉由其第一裝置31、第二裝置32及第三裝置33其中一者來連動該輸出裝置34,如此,能使得所有綜框91、92、93均能利用該多臂機100所有綜框均能利用該多臂機100分別位於第一(上)、第二(中)、第三(下)等三個位置,進而使分別穿透於所有綜框91、92、93的經紗能形成雙織口,以達編織多樣化的功效,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Claims (10)

  1. 一種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連接一紡織機的多個綜框機構,每一綜框機構包含一綜框,該多臂機包含:一機座;一控制模組;一平行轉軸群組,包含彼此間隔平行且樞設於該機座的一輸入轉軸、一同向轉軸、一反向轉軸、一輸出轉軸,一帶動該同向轉軸同向於該輸入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的同向連動模組及一帶動該反向轉軸反向於該輸入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的反向連動模組,其中,該輸入轉軸是受控轉動地;及多個傳動總成,彼此併排設置且每一傳動總成皆可連動相對應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每一傳動總成包括一第一裝置,包括一樞設於該輸入轉軸上的第一齒輪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控制地操控該第一齒輪是否可被該輸入轉軸帶動而轉動的第一操控單元,一第二裝置,包括一樞設於該同向轉軸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且齒數為該第一齒輪的齒數的一半的第二齒輪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控制地操控該第二齒輪是否能被該同向轉軸帶動而轉動的第二操控單元,一第三裝置,包括一樞設於該反向轉軸上並嚙接於該第一齒輪且齒數為該第一齒輪的齒數的一半的第三齒輪以及一受該控制模組控制地操控該第三齒輪是否能被該反向轉軸帶動而轉動的第三操控單元,及一輸出裝置,包括一套設於該輸出轉軸上並嚙接於該第一 齒輪且齒數與該第一齒輪的齒數相同的輸出齒輪、一偏心套設於該輸出轉軸上的偏心轉盤、及一套設於該偏心轉盤上且可連動相對應的該綜框機構的綜框作上下運動的輸出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該同向連動模組包括兩分別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該同向轉軸的同向傳動齒輪及一嚙接於該兩同向傳動齒輪的齒型皮帶,且該兩同向傳動齒輪的齒數彼此相同。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該反向連動模組包括兩分別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該反向轉軸且彼此相互嚙接的反向傳動齒輪,且該兩反向傳動齒輪的齒數彼此相同。
  4. 如請求項1所述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每一傳動總成的該第一操控單元包括:一第一扣合模組,包括一套接於該輸入轉軸的第一卡盤、一固定於該第一齒輪的第一提綜盤、及一活設於該第一提綜盤的第一卡扣,其中,該第一提綜盤具有一凹槽,其中,該第一卡扣可相對於該第一提綜盤作擺動,當該第一卡扣扣合於該第一卡盤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一扣合狀態,當該第一卡扣未扣合於該第一卡盤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一釋放狀態;及一第一選綜模組,包括活設於該機座上的一第一上選綜臂與一第一下選綜臂、一可擺動的第一選擇器、及一受控帶動該第一選擇器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的電磁件,其中,該控制模組是操控該電磁件是否充電而產生磁吸力,進而利用該電磁件所產生的磁吸力帶動該第一選擇器擺動並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該第一上、下選綜臂均可被該第一提綜盤推動而擺動並分別連接有一彈性件,當該第 一上、下選綜臂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該扣合狀態,當該第一上、下選綜臂其中一者卡掣於該第一提綜盤的該凹槽時,該第一扣合模組處於該釋放狀態,該第一選擇器亦具有一回復件,當該第一選擇器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一選擇器指向該第一上選綜臂;每一傳動總成的該第二操控單元包括:一第二扣合模組,包括一套接於該同向轉軸的第二卡盤、一固定於該第二齒輪的第二提綜盤、及一活設於該第二提綜盤的第二卡扣,其中,該第二提綜盤具有一凹槽,其中,該第二卡扣可相對於該第二提綜盤作擺動,當該第二卡扣扣合於該第二卡盤時,該第二扣合模組處於一扣合狀態,當該第二卡扣未扣合於該第二卡盤時,該第二扣合模組處於一釋放狀態;及一第二選綜模組,包括活設於該機座上的一第二上選綜臂與一第二下選綜臂、一可擺動的第二選擇器、及一受控帶動該第二選擇器指向該第二下選綜臂的電磁件,其中,該控制模組是操控該電磁件是否充電而產生磁吸力,進而利用該電磁件所產生的磁吸力帶動該第二選擇器擺動並指向該第二下選綜臂,該第二上、下選綜臂均可被該第二提綜盤推動而擺動並分別連接有一彈性件,當該第二上、下選綜臂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二扣合模組處於該扣合狀態,當該第二上、下選綜臂其中一者卡掣於該第二提綜盤的該凹槽時,該第二扣合模組處於該釋放狀態,該第二選擇器亦具有一回復件,當該第二選擇器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二選擇器指向該第二上選綜臂;每一傳動總成的該第三操控單元包括: 一第三扣合模組,包括一套接於該反向轉軸的第三卡盤、一固定於該第三齒輪的第三提綜盤、及一活設於該第三提綜盤的第三卡扣,其中,該第三提綜盤具有一凹槽,其中,該第三卡扣可相對於該第三提綜盤作擺動,當該第三卡扣扣合於該第三卡盤時,該第三扣合模組處於一扣合狀態,當該第三卡扣未扣合於該第三卡盤時,該第三扣合模組處於一釋放狀態;及一第三選綜模組,包括活設於該機座上的一第三上選綜臂與一第三下選綜臂、一可擺動的第三選擇器、及一受控帶動該第三選擇器指向該第三下選綜臂的電磁件,其中,該控制模組是操控該電磁件是否充電而產生磁吸力,進而利用該電磁件所產生的磁吸力帶動該第三選擇器擺動並指向該第三下選綜臂,該第三上、下選綜臂均可被該第三提綜盤推動而擺動並分別連接有一彈性件,當該第三上、下選綜臂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三扣合模組處於該扣合狀態,當該第三上、下選綜臂其中一者卡掣於該第三提綜盤的該凹槽時,該第三扣合模組處於該釋放狀態,該第三選擇器亦具有一回復件,當該第三選擇器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該第三選擇器指向該第三上選綜臂;及該平行軸群組還包括:一第一致動裝置,用以帶動所有的該第一選擇器分別朝對應的該第一上選綜臂或該第一下選綜臂推抵,以使得該第一上選綜臂或該第一下選綜臂移離該第一扣合模組的該凹槽,以致於使對應的該第一扣合模組進入該扣合狀態;一第二致動裝置,用帶動所有的該第二選綜模組的一第二選擇器分別朝對應的一第二上選綜臂或一第二下選綜臂推抵,以使 得該第二上選綜臂或該第二下選綜臂移離該第二扣合模組的該凹槽,以致於使對應的該第二扣合模組進入該扣合狀態;及一第三致動裝置,用以帶動所有的該第三選綜模組的一第三選擇器分別朝對應的一第三上選綜臂或一第三下選綜臂推抵以使得該第三上選綜臂或該第三下選綜臂移離該第三扣合模組的該凹槽,以致於對應的使該第三扣合模組進入該扣合狀態。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每一第一選擇器還包含:一座體,具有一掣動指針;及一被吸件,位於該座體及該電磁件之間,並具有一樞設於該座體的樞接端、一相反於該樞接端的擺動端;其中,該回復件的兩端分別抵靠於該座體及該被吸件的擺動端,當該第一選綜模組的該電磁件未充電時,該擺動端抵接於該電磁件而該樞接端與該電磁件相間隔,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第一上選綜臂,當該電磁件充電時,該樞接端及該擺動端皆抵靠於該電磁件,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第一下選綜臂,該回復件被壓縮而蓄積一反向勢動力。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每一第二選擇器還包含:一座體,具有一掣動指針;及一被吸件,位於該座體及該電磁件之間,並具有一樞設於該座體的樞接端、一相反於該樞接端的擺動端;其中,該回復件的兩端分別抵靠於該座體及該被吸件的擺動端,當該第二選綜模組的該電磁件未充電時,該擺動端抵接於該電 磁件而該樞接端與該電磁件相間隔,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第二上選綜臂,當該電磁件充電時,該樞接端及該擺動端皆抵靠於該電磁件,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第二下選綜臂,該回復件被壓縮而蓄積一反向勢動力。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每一第三選擇器還包含:一座體,具有一掣動指針;及一被吸件,位於該座體及該電磁件之間,並具有一樞設於該座體的樞接端、一相反於該樞接端的擺動端;其中,該回復件的兩端分別抵靠於該座體及該被吸件的擺動端,當該第三選綜模組的該電磁件未充電時,該擺動端抵接於該電磁件而該樞接端與該電磁件相間隔,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第三上選綜臂,當該電磁件充電時,該樞接端及該擺動端皆抵靠於該電磁件,且該掣動指針指向該第三下選綜臂,該回復件被壓縮而蓄積一反向勢動力。
  8. 如請求項4至7任一項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該第一致動裝置包括:一第一控制桿,供該等第一選擇器套設;一第一凸輪,於其徑向上的兩端處各自形成一凸尖部且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一第一致動件,具有一樞設於該機座的樞接部、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一側且恆靠抵於該第一凸輪的抵接臂部及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另一側並樞套於該第一控制桿的連接臂部,該第一致動件的抵接臂部恆推抵於該第一凸輪而可被該第一凸輪推動而擺動,當該 第一凸輪的該兩凸尖部其中任一者轉動至該抵接臂部時,將推抵該抵接臂部移動,造成該第一致動件作有限制的轉動,進而連動該連接臂部帶動該第一控制桿同步擺向該第一操控單元的第一選綜模組,以使得該第一控制桿帶動所有活設於其上的該等第一選擇器分別朝向並推動所對應的該第一上選綜臂或該第一下選綜臂做擺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該第二致動裝置包括:一第二控制桿,供該等第二選擇器套設;一第二凸輪,於其徑向上的兩端處各自形成一凸尖部且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一第二致動件,具有一樞設於該機座的樞接部、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一側且恆靠抵於該第二凸輪的抵接臂部及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另一側並樞套於該第二控制桿的連接臂部,該第二致動件的抵接臂部恆推抵於該第二凸輪而可被該第二凸輪推動而擺動,當該第二凸輪的該兩凸尖部其中任一者轉動至該抵接臂部時,將推抵該抵接臂部移動,造成該第二致動件作有限制的轉動,進而連動該連接臂部帶動該第二控制桿同步擺向該第二操控單元的第二選綜模組,以使得該第二控制桿帶動所有活設於其上的該等第二選擇器分別朝向並推動所對應的該第二上選綜臂或該第二下選綜臂做擺動。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其中,該第三致動裝置包括:一第三控制桿,供該等第三選擇器套設;一第三凸輪,於其徑向上的兩端處各自形成一凸尖部且套設於該輸入轉軸;及 一第三致動件,具有一樞設於該機座的樞接部、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一側且恆靠抵於該第三凸輪的抵接臂部及一連接於該樞接部的另一側並樞套於該第三控制桿的連接臂部,該第三致動件的抵接臂部恆推抵於該第三凸輪而可被該第三凸輪推動而擺動,當該第三凸輪的該兩凸尖部其中任一者轉動至該抵接臂部時,將推抵該抵接臂部移動,造成該第三致動件作有限制的轉動,進而連動該連接臂部帶動該第三控制桿同步擺向該第三操控單元的第三選綜模組,以使得該第三控制桿帶動所有活設於其上的該等第三選擇器分別朝向並推動所對應的該第三上選綜臂或該第三下選綜臂做擺動。
TW106125024A 2017-07-26 2017-07-26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TWI6523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5024A TWI652384B (zh) 2017-07-26 2017-07-26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5024A TWI652384B (zh) 2017-07-26 2017-07-26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2384B true TWI652384B (zh) 2019-03-01
TW201910576A TW201910576A (zh) 2019-03-16

Family

ID=66590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024A TWI652384B (zh) 2017-07-26 2017-07-26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2384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576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57301B2 (ja) 織機用杼口形成装置
TWI652384B (zh) Dobby machine capable of forming double weaving
TWM563441U (zh) 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
JP2007162205A (ja) 織機のためのシャフトドライブ
CN109402827B (zh) 可形成双织口的多臂机
CN203320227U (zh) 一种新式数控毛巾机活筘机构
TWI686521B (zh) 可形成雙織口的多臂機
CN103320947B (zh) 一种数控毛巾机活筘机构
CN110168156A (zh) 织边装置
US6186187B1 (en) Cloth moving type pil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117859B (zh) 可形成双织口的多臂机
US20060144459A1 (en) Latch needle
JPH01306649A (ja) 織機
IT9021968A1 (it) Dispositivo per il comando e controllo di una ratiera rotativa di macchine tessili con leva profilata a camma e relativi mezzi di contrasto cooperanti
JP3377166B2 (ja) パイル形成装置
EP1251194B1 (en) Improved programming device for rotary dobbies of weaving machines
EP0467444A1 (en) Actuation device for the programming of rotary dobbies in looms
TW201805501A (zh) 針織機經紗綁紗結構
CN103526440A (zh) 一种织机的摆动式多臂装置
BE1000443A4 (nl) Inrichting voor het vormen van een zelfkant, respektievelijk zelfkanten, aan weefsels.
WO2017134642A1 (en) Positive shedding device with " shaft-in-shaft" and discs arrangement
EP1563131B1 (en)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the programming of rotary dobbies in weaving machines
CN216891466U (zh) 钩编机的针板传动机构
CN100564629C (zh) 用于执行织造机械中的旋转多臂机构的程序的装置
JP4248554B2 (ja) 織機のヘルドシャフトのためのシャフトドライ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