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2225B -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micro powd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Google Patents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micro powd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2225B
TWI652225B TW103137006A TW103137006A TWI652225B TW I652225 B TWI652225 B TW I652225B TW 103137006 A TW103137006 A TW 103137006A TW 103137006 A TW103137006 A TW 103137006A TW I652225 B TWI652225 B TW I6522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ontium carbonate
compound
acicular strontium
acicular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2963A (zh
Inventor
日元武史
野北里花
福田晃一
岡田文夫
松永泰蔵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20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441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711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71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2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2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2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22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FCOMPOUNDS OF THE METALS BERYLLIUM, MAGNESIUM, ALUMINIUM, CALCIUM, STRONTIUM, BARIUM, RADIUM, THORIUM, OR OF THE RARE-EARTH METALS
    • C01F11/00Compounds of calcium, strontium, or barium
    • C01F11/18Carbonates
    • C01F11/186Strontium or barium carbonate
    • C01F11/187Strontium carbon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02Compounds of alkaline earth metals or magnes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8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 C01P2002/84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data other than those specified in group C01P2002/70 by UV- or VIS- dat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1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one dimension, e.g. needle-lik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4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spect ratio, i.e. the ratio of sizes in the longest to the shortest dimens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22Rheological behaviour as dispersion, e.g. viscosity, sedimentation stabilit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unds Of Alkaline-Earth Elements, Aluminum Or Rare-Earth Metal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50nm以下,平均縱橫比為1.5以上,且長徑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其特徵為,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係以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B)加以處理,該聚羧酸或其酐(A)係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該化合物(B)係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該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或者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中溶解有高分子樹脂的高分子樹脂溶液之分散性優異。

Description

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及其製造方法。
藉由對於高分子樹脂於特定的方向賦予壓力所製造的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係顯示雙折射性一事乃眾所周知。例如,以藉由將鑄膜延伸的方法所製造的光學薄膜,或者藉由射出成形所製造的光學透鏡為代表之光學材料用的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一般而言係顯示雙折射性。
抑制高分子樹脂成形品所顯現的雙折射性之方法,於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有:使針狀碳酸鍶粒子分散於高分子樹脂中,以藉由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定向所產生的雙折射性抵銷藉由高分子樹脂之鍵結鏈的定向所產生的雙折射性之方法。但,於使針狀碳酸鍶粒子之類的固體粒子分散於此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中的方法中,係恐有因該固態粒子的存在,而使成形品之透明性降低之虞。關於此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之透明性,於此文獻中係記載有:為了維持高分子樹脂之透明性,將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平均長度設為 500nm以下為有利,尤其若為200nm以下則高分子樹脂之透明性幾乎不會受到損害的要旨。
另外,於該文獻之實施例中記載有:分散有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薄膜之製造方法,係將高分子樹脂溶液塗佈於玻璃板之上,使該高分子樹脂溶液的溶劑蒸發而製成薄膜後,將該薄膜延伸的方法,該高分子樹脂溶液係藉由使針狀碳酸鍶粒子(平均粒徑400nm)分散於四氫呋喃中,於所得到的分散液中添加高分子樹脂(JSR股份有限公司製透明樹脂ARTON,註冊商標)使其溶解所調製而成。
為了使用上述的方法來製造分散有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薄膜,係需要使針狀碳酸鍶粒子均勻地分散於高分子樹脂的溶劑中。於光學材料用之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中,係使用有聚烯烴、聚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各種的高分子樹脂。於此等之高分子樹脂的溶劑中,一般係使用有二氯甲烷或環己烷等之疏水性有機溶劑。然而,微細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係容易引起因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所導致的凝聚。因而,針狀碳酸鍶粒子係越微細越難以均勻地分散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中。
關於使碳酸鹽微粒子分散於疏水性有機溶劑或者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中溶解有高分子樹脂的高分子樹脂溶液之方法,於專利文獻2中係記載有:藉由將碳酸鹽微粒子以具有羧酸基的表面改質劑(例如,硬脂酸)進行濕式處理的表面改質步驟、與在分散劑(例如,磷酸系分散 劑)的存在下利用分散機進行分散的分散步驟進行表面處理之方法。於該文獻之實施例中,係將平均圓相當直徑為約80nm之微細的碳酸鈣微粒子投入表面改質劑已溶解的乙醇中進行分散處理之後,添加分散劑進一步進行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接著,將所得到的分散液與高分子樹脂之二氯甲烷(methylene chloride)溶液進行混合。如此一來,於該文獻所記載之使碳酸鹽微粒子分散於高分子樹脂溶液中的方法,係包含使碳酸鹽微粒子暫時分散於如乙醇之類的親水性之溶劑中的步驟之方法。
關於將碳酸鍶粉末直接投入如二氯甲烷之類的疏水性有機溶劑中並使其分散的方法,於專利文獻3中係記載有:將碳酸鍶微粒子的表面,預先以包含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界面活性劑進行處理之方法。於該文獻之實施例中,係使用有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羧酸作為界面活性劑,以該界面處理劑處理後的碳酸鍶微粒子的粉末,係在二氯甲烷中顯示優異的分散性。
於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在水性溶劑中顯示優異的分散性之碳酸鍶粉末,係將碳酸鍶微粒子的表面預先以聚合物進行處理的碳酸鍶粉末,該聚合物係由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或其酐所構成。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5中係記載有:將包含針狀碳酸鍶粒子粉末的水性漿體以50℃以上進行加熱(以下,有時亦稱為「老化」)處理之棒狀碳酸鍶粒子粉 末的製造方法。於該文獻中係記載有:於羧酸或羧酸鹽等之結晶成長抑制劑的存在下進行氫氧化鍶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接著,將藉由反應所得到的水性漿體以50℃以上進行老化,進而,因應需要以噴射磨機等之氣流式粉碎機將棒狀碳酸鍶粒子進行粉碎處理。
於專利文獻5之實施例中係記載有:以各種製造條件所製造出的棒狀碳酸鍶粉末與其特性。於實施例1中係記載有:在結晶成長抑制劑為檸檬酸、老化溫度為70℃的條件下,所得到的棒狀碳酸鍶粉末之長軸的長度為131nm,縱橫比為3.1。相同地於實施例2中係記載有:在結晶成長抑制劑為檸檬酸、老化溫度為150℃的條件下,所得到的棒狀碳酸鍶粉末之長軸的長度為131nm,縱橫比為2.4。再者,於實施例3中係記載有:在結晶成長抑制劑為檸檬酸、老化溫度為70℃的條件下,進一步藉由噴射磨機進行粉碎處理,所得到的棒狀碳酸鍶粉末之長軸的長度為82nm,縱橫比為1.8。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53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101051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2/111692號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8-222496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10-254533號公報
於使針狀碳酸鍶微粒子分散於高分子樹脂,來抑制於高分子樹脂成形品所顯現的雙折射性之方法中,分散於高分子樹脂的針狀粒子係必須將長徑的平均長度設為500nm以下,尤其是200nm以下。然而,依據本發明者之探討得知: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下之極微細的針狀碳酸鍶微粒子,係在疏水性有機溶劑中容易引起凝聚,而容易使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變得不充分。
因而,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係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或者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中溶解有高分子樹脂的高分子樹脂溶液之分散性優異。
此外,於專利文獻5所記載的棒狀碳酸鍶粒子粉末雖縱橫比高,但其係如實施例1、2所示般地長軸的長度為超過100nm之較長者。
長徑的長度為超過100nm之較大的粒子,係由於恐有造成霧度惡化等影響之慮,因此有只能少量添加而雙折射之調整效果低的情況。此外,於專利文獻5中雖為了得到短的粒子而藉由粉碎處理將脆的部分切斷,但藉由如此之切斷處理於實施例3中係導致縱橫比降低。此外,藉由進行如此之切斷處理,亦有污染增加、粒徑變得不均勻而使粒度分布擴大、或因步驟增加導致成本增加等之問題產生的情況。
因而,本發明之目的亦提供具有適度的長度與高縱橫比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者們發現:幾乎不含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性,係預先將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藉由組合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B)來進行處理而顯著地提昇,而完成本發明,該聚羧酸或其酐(A)係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該化合物(B)係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
因而,本發明係一種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係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50nm以下,平均縱橫比為1.5以上,且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其特徵為,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係以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B)加以處理,該聚羧酸或其酐(A)係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該化合物(B)係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
本發明亦為一種上述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方法,其係包含下述步驟:準備於水性介質中分散有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50nm以下,平均縱橫比為1.5以上,且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而成之水性漿 體的步驟;將該水性漿體與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A)進行混合,而得到分散有經該聚羧酸或其酐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進而將分散有經該聚羧酸或其酐進行處理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水性漿體、與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B)進行混合,而得到分散有經該化合物進行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接著將分散有經該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予以乾燥的步驟。
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及其製造方法的較佳樣態係如下所述。
(1)上述化合物(B)為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羧酸或其鹽。
(2)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且5.0以下。
(3)長徑的平均長度為10nm以上。
(4)於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方法中,與水性漿體進行混合之上述化合物(B)的量,當將與水性漿體混合後之聚羧酸或其酐(A)的量設為10質量份時,為11~50質量份之範圍。
本發明亦為一種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係長徑之平均長度為5~100nm,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且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其特徵為,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係以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 (B)或胺(C)加以處理,該聚羧酸或其酐(A)係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該化合物(B)係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該胺(C)係具有聚氧伸烷基及烴基。
本發明者進一步發現:在結晶成長抑制劑的種類與老化條件為特定的條件之情況中,針狀粒子的長徑之平均長度不會變得過長,且可增加縱橫比,因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亦為一種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下述步驟:在分子內包含1個以上之羥基的二羧酸或其酐之存在下,使氫氧化鍶與二氧化碳產生反應而生成碳酸鍶粒子的反應步驟、以及將在該反應步驟所得到的碳酸鍶粒子在75~115℃之範圍內進行加溫老化的老化步驟。
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少之微粉末,並且對於如二氯甲烷或環己烷般之作為高分子樹脂溶劑使用的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性高。因而,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可有利於作為用以抵銷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之雙折射性的填充材利用,該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係藉由對於高分子樹脂於特定的方向賦予壓力而製造。分散有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高分子樹脂成形品,係可有利於作為光學 薄膜或光學透鏡等之光學材料用的高分子樹脂成形品而使用。此外,藉由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能夠有利於工業地製造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性優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
此外,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有適度的長度與高縱橫比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及其製造方法。
〔第1圖〕係使實施例1及比較例1所製造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分散於二氯甲烷的二氯甲烷分散液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粒度分布。
〔第2圖〕係使實施例1及比較例1所製造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分散於環己烷的環己烷分散液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粒度分布。
本發明之第一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較佳為3%以下,更佳為1%以下之微粉末。針狀粒子的長徑之平均長度,一般而言為150nm以下,較佳為13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長徑之平均長度的下限,一般而言為10nm,較佳為30nm,更佳為50nm。針狀粒子的平均縱橫比,一般而言為1.5以上,較 佳為2.0以上,更佳為2.2以上。平均縱橫比的上限,一般而言為5.0,較佳為4.0。針狀粒子之長徑的長度及縱橫比,係可藉由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電子顯微鏡影像進行影像解析而測定。
於第一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中,針狀粒子的表面係以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B)之二種類的物質加以處理,該聚羧酸或其酐(A)係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該化合物(B)係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於針狀粒子的表面附著有二種類的物質,係可藉由使用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測定裝置(FT-IR),來測定粒子表面的紅外吸收光譜而確認。
藉由將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以二種類之物質進行處理而提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性的理由係推測如下。若將針狀碳酸鍶粒子以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B)進行處理,則聚羧酸或其酐(A)會經由羧基優先附著於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而於粒子的表面整體形成聚羧酸或其酐(A)之被覆層,該聚羧酸或其酐(A)係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該化合物(B)係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接著,化合物(B)係一部分主要經由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附著於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未附著聚羧酸或其酐(A)的部分,剩餘部分則經由親水性基來與聚羧酸或其酐(A)之聚氧伸烷基進行化學性或物理性鍵結,而於聚羧酸或其酐(A)之被覆層的表面整體形成化 合物(B)之被覆層,而於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形成二層之被覆層。由於藉由如此方式所形成的二層之被覆層,使阻礙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的接觸之立體障礙效果變大,因此不易引起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之凝聚。因而,於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乾燥粉末)中,係在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之間形成有較大的間隙。此外,於針狀碳酸鍶粒子之外側的化合物(B)之被覆層,係露出較多與疏水性有機溶劑之親和性高的疏水性基。基於以上的理由,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疏水性有機溶劑容易侵入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之間,故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性高。
於本發明中,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A)較佳為酐。聚羧酸或其酐(A)的例子係可列舉: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之MALIALIM AKM-0531、MALIALIM AKM-1511-60、MALIALIM HKM-50A、MALIALIM AKM-150A、MALIALIM SC-0505K。
本發明所使用之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B),較佳為經由親水性基將疏水性基與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鍵結的化合物。親水性基較佳為包含碳原子數為1~4之氧伸烷基的聚氧伸烷基。疏水性基較佳為碳原子數3~30之範圍的烷基、苯基或碳原子數7~30之範圍的烷基苯基。形成陰離子之基較佳為由羧酸基(-CO2H)、硫酸基(-OSO3H)及磷酸基(-OPO3H2)所成之群中選出的酸基。此等之酸基的氫原子,係可以鈉或鉀等之鹼金屬離子或銨取代。化合物 (B)較佳為以下述之化學式(I)所表示的羧酸或其鹽。
但,於化學式(I)中,R1係意味著碳原子數為3~30之範圍的烷基、苯基或碳原子數7~30之範圍的烷基苯基,L1係意味著碳原子數為1~4之範圍的伸烷基,M1係意味著氫、鹼金屬或銨,k為2~10之範圍之數。R1較佳為碳原子數為10~18之範圍的烷基或烷基苯基。L1較佳為伸乙基。
第一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例如可藉由包含下述之步驟的方法進行製造。
準備於水性介質中分散有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50nm以下,平均縱橫比為1.5以上,且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而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
將該水性漿體與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A)進行混合,而得到分散有經該聚羧酸或其酐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
進而將分散有經該聚羧酸或其酐進行處理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水性漿體、與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 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B)進行混合,而得到分散有經該化合物進行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
將分散有經該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予以乾燥的步驟。
水性漿體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含量較佳為1~30質量%之範圍。與水性漿體進行混合之聚羧酸或其酐(A)的量,相對於水性漿體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1~3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2~20質量份之範圍。化合物(B)之對於水性漿體的投入量,相對於水性漿體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1~4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3~30質量份之範圍。與水性漿體進行混合之化合物(B)雖亦可與羧酸或其酐(A)之混合量相同,但以化合物(B)之混合量較多為佳。與水性漿體進行混合之化合物(B)的量,當將與水性漿體混合後之聚羧酸或其酐(A)的量設為10質量份時,較佳為11~50質量份之範圍,更佳為15~40質量份之範圍。聚羧酸或其酐(A)與化合物(B)係以在攪拌下投入於水性漿體中為佳。此外,化合物(B)之對於水性漿體的投入,係以在使聚羧酸或其酐(A)於水性漿體中溶解之後再進行為佳。
分散有經化合物(B)進行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乾燥,係可藉由使用了噴霧式乾燥機及筒形乾燥機等之乾燥機的周知之乾燥方法來進行。
於本發明中被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例如,可藉由將平均縱橫比小於1.5之微細的球狀碳酸鍶微粒子在水中加熱至60℃以上,較佳為60~100℃,特佳為70~100℃之溫度,使其粒成長而進行製造。球狀碳酸鍶微粒子,係BET比表面積較佳為20~180m2/g之範圍,更佳為40~180m2/g之範圍,特佳為60~180m2/g之範圍。另外,球狀碳酸鍶微粒子,並非必須為真球狀,亦可為長球狀、圓角的立方體狀或直方體狀。
球狀碳酸鍶微粒子,係可藉由一邊攪拌氫氧化鍶的水溶液或水性懸浮液,一邊在至少分別具有1個且合計至少3個之羥基與羧基的有機酸之存在下,將二氧化碳氣體導入該水溶液或水性懸浮液,使氫氧化鍶碳酸化而進行製造。氫氧化鍶之水溶液或水性懸浮液,係氫氧化鍶的濃度一般而言為1~20質量%之範圍,較佳為2~15質量%之範圍,更佳為3~8質量%之範圍。有機酸,係以羧基的數目為1個或2個,且與羥基之合計為3~6個為佳。有機酸之較佳的例子係可列舉:酒石酸、蘋果酸及葡萄糖酸。有機酸的使用量,相對於氫氧化鍶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0.1~2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1~10質量份之範圍。二氧化碳氣體的流量,相對於氫氧化鍶1g,一般而言為0.5~200mL/分之範圍,較佳為0.5~100mL/分之範圍。另外,球狀碳酸鍶微粒子之製造方法係記載於國際公開第2011/052680號。
本發明之第二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特徵 為,長徑之平均長度為5~100nm,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且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長徑的平均長度為5~100nm之範圍內,較佳為10~80nm之範圍內,更佳為20~70nm之範圍內。此外,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短徑的平均長度雖無特別限制,但較佳為5~50nm,更佳為10~40nm。
在此,長徑的平均長度係可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以目視或進行自動化影像處理的方法進行測定。針狀碳酸鍶粒子的長徑,係可作為將針狀碳酸鍶粒子視為長方形時之長邊方向的長度(長邊的長度)進行測定。此外,針狀碳酸鍶粒子的短徑,係可作為將針狀碳酸鍶粒子視為長方形時之短邊方向的長度(短邊的長度)進行測定。具體而言,係算出外切於影像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面積成為最小的長方形,由其長邊與短邊的長度求得長徑的長度與短徑的長度。進而,「平均」係意味著將統計學上之具可靠性的個數(N數)之針狀碳酸鍶粒子進行測定所得到的平均值,該個數通常為100個以上,較佳為300個以上,更佳為500個以上。
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平均縱橫比雖為2.0以上,但較佳為2.05以上,更佳為2.1以上。此外,碳酸鍶微粉末之平均縱橫比的上限雖無特別限制,但例如為20以下,較佳為10以下,更佳為5以下。另外,在此所謂縱橫比係意味著:粒子之「長徑的長度/短徑的長度」。 此外,平均縱橫比係意味著:縱橫比的平均值,可測定1個粒子之縱橫比來算出複數個粒子之平均值,亦可測定複數個粒子之長徑的平均長度與短徑的平均長度來作為「長徑的平均長度/短徑的平均長度」算出。
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較佳為3%以下,特佳為1%以下。針狀粒子的個數,係可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照片以目視或進行自動化影像處理的方法予以計數。
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BET比表面積雖無特別限定,但通常為50~150m2/g之範圍內,較佳為60~140m2/g之範圍內,更佳為70~130m2/g之範圍內。若BET比表面積低於50m2/g則會耗費時間在成長上,若高於150m2/g則凝聚力增強使分散性降低而容易使透明性惡化。
(於分子內包含1個以上之羥基的二羧酸或其酐)
針狀碳酸鍶微粉末,較佳為於分子內包含1個以上之羥基的二羧酸或其酐(以下,有時稱為「二羧酸類」)會吸附於針狀粒子的表面者。若如此之二羧酸類吸附於粒子表面,則使短徑之過剩的成長受到抑制而為微細且縱橫比提高。其結果,例如於光學薄膜之成膜時,碳酸鍶微粉末容易被導入樹脂矩陣中而變得容易定向,而使雙折射的抑 制或表現變得容易控制。此外,若碳酸鍶微粉末之分散性提昇,則使用於光學薄膜時容易提昇透明性。另外,於針狀粒子的表面附著有二羧酸類,係可藉由使用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測定裝置(FT-IR),來測定粒子表面的紅外吸收光譜而確認。
二羧酸類係藉由於氫氧化鍶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步驟中進行添加,而發揮作為結晶成長抑制劑的功能。亦即,二羧酸類,係於反應步驟中發揮作為結晶成長抑制劑的功能並且附著於粒子表面,而於反應完成後係發揮分散提昇功能。
二羧酸類之具體例係可列舉例如:蘋果酸、羥丙二酸、D-酒石酸、L-酒石酸、內消旋酒石酸、DL-酒石酸(外消旋體)、或此等化合物之酐等。此等當中,特佳為DL-酒石酸。
(表面處理劑)
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係附著有第一表面處理劑與第二表面處理劑之二種類的表面處理劑。第一表面處理劑,係使用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化合物A)。第二表面處理劑,係使用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化合物B),或者具有聚氧伸烷基及烴基的胺(化合物C)。另外,於針狀粒子的表面附著有上述之二種類的表面處理劑,係可藉由使用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測定裝置(FT- IR),來測定粒子表面的紅外吸收光譜而確認。
藉由將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以二種類之表面處理劑進行處理而提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分散性的理由係推測如下。若將針狀碳酸鍶粒子以第一表面處理劑與第二表面處理劑進行處理,則第一表面處理劑會經由羧基優先附著於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而形成被覆層。接著,於由第一表面處理劑所構成的被覆層之表面,形成由第二表面處理劑所構成的被覆層,而於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形成二層之被覆層。由於藉由如此方式所形成的二層之被覆層,使阻礙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的接觸之立體障礙效果變大,因此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不易凝聚。進而,於形成有三層之被覆層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微粉末(乾燥粉末)中,係在針狀碳酸鍶粒子彼此之間形成有較大的間隙。
作為第二表面處理劑之化合物B所具有的疏水性基及化合物C所具有的烴基為親油性,而對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之親和性高一事乃眾所周知。如此般地藉由於針狀粒子之間形成較大的空隙,於針狀粒子之外側的被覆層係露出較多疏水性基或烴基,若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投入於疏水性有機溶劑中,則有機溶劑容易侵入針狀粒子彼此之間的間隙,因此針狀碳酸鍶微粉末本質上不會形成凝聚粒子而容易分散於該有機溶劑中。
(第一表面處理劑)
作為第一表面處理劑之化合物A,係可使用與在前述之第一針狀碳酸鍶微粉末所使用之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A)相同者。
(第二表面處理劑)
第二表面處理劑係可適當選擇上述之化合物B或化合物C。
化合物B,係可使用與在前述第一針狀碳酸鍶微粉末所使用之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B)相同者。化合物B之市售品係可列舉:花王股份有限公司之KAOCER 8110。
化合物C較佳為於氮原子鍵結有二個聚氧伸烷基、與一個烴基的化合物。聚氧伸烷基較佳為聚氧乙烯基。烴基較佳係碳原子數為12~18之範圍。烴基係亦可具有雙鍵、參鍵。
此外,化合物C亦可為胺系界面活性劑。於化合物C為胺系界面活性劑時,較佳係HLB(親水親油平衡)為4~10之範圍。較佳為藉由使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分散的有機溶劑之極性,來調整化合物C之HLB。例如,使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分散於如同環己烷般之極性極低的有機溶劑中時,較佳係使用HLB為4~6之範圍的化合物C。另一方面,使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分散於如同二氯甲烷般之極性相對較高的有機溶劑中時,較佳係使用HLB 為7~10之範圍的化合物C。化合物C之市售品係可列舉:日油股份有限公司之NYMEEN S-202、NYMEEN S-204。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備下述步驟:在分子內包含1個以上之羥基的二羧酸或其酐之存在下,使氫氧化鍶與二氧化碳產生反應而生成碳酸鍶粒子的反應步驟、以及將在該反應步驟所得到的碳酸鍶粒子在75~115℃之範圍內進行加溫老化的老化步驟。此外,亦可因應需要,而在老化步驟後進行表面處理步驟與乾燥步驟。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可有利於工業地製造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係長徑之平均長度為5~100nm,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且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
(a)反應步驟
藉由一邊攪拌氫氧化鍶的水溶液或水性懸浮液(以下稱為水性漿體),一邊在結晶成長抑制劑的存在下導入二氧化碳氣體,使氫氧化鍶碳酸化,而製造縱橫比低的球狀碳酸鍶粒子的步驟。水性漿體所含之氫氧化鍶的濃度雖無特別限制,但為1~20質量%之範圍,較佳為2~18質量%之範圍,更佳為3~15質量%之範圍。
結晶成長抑制劑較佳係羧基的數目為2個, 且羥基與此等之合計為3~6個有機酸。結晶成長抑制劑之較佳的例子係可列舉:酒石酸、蘋果酸及羥丙二酸。結晶成長抑制劑雖可使用具有羧基2個與羥基,且合計至少具有3個之有機酸,但就附著於所製造之粒子的表面並控制粒成長以在維持微細的狀態下而提高分散性的觀點而言,更佳為上述之分子內包含1個以上之羥基的二羧酸或其酐,特佳為DL-酒石酸。結晶成長抑制劑的使用量,相對於氫氧化鍶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0.1~2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1~10質量份之範圍。
二氧化碳氣體的流量,相對於氫氧化鍶1g,一般而言為0.5~200mL/分之範圍,較佳為0.5~100mL/分之範圍。藉由反應步驟,例如,可得到平均縱橫比低於1.5之近似球狀的微細球狀碳酸鍶微粒子。另外,球狀碳酸鍶微粒子之製造方法係記載於國際公開第2011/052680號。
(b)老化步驟
老化步驟,係使包含在反應步驟所得到的球狀碳酸鍶微粒子的水性漿體,以特定的溫度、時間老化,而粒成長為針狀碳酸鍶微粒子的步驟。老化步驟係可在溫水中進行。老化溫度為75~115℃之範圍內,較佳為80~110℃之範圍內,特佳為85~105℃之範圍內。若老化溫度低於75℃,則有球狀碳酸鍶微粒子的結晶成長不充分且平均縱橫比過低的傾向,若高於115℃,則有促進球狀碳酸鍶微 粒子的短徑之結晶成長而使縱橫比變低的傾向。此外,老化時間雖無特別限定,但通常為1~100小時之範圍內,較佳為5~50小時之範圍內,特佳為10~30小時之範圍內。
(c)表面處理步驟
表面處理步驟,係將在老化步驟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粒子之表面以分散劑進行處理而提高分散性的步驟。分散劑雖可使用周知者,但較佳為依序或同時進行上述之以第一表面處理劑與第二表面處理劑之二種類的化合物所進行的處理。
表面處理步驟,係可藉由於老化步驟後的水性漿體中添加分散劑而進行。水性漿體中之碳酸鍶粒子的含量較佳為1~30質量%之範圍。對水性漿體之化合物A的投入量,相對於水性漿體中之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1~3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2~20質量份之範圍。
此外,對水性漿體之第一表面處理劑的投入量,相對於水性漿體中之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1~4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3~30質量份之範圍。相同地,對水性漿體之第二表面處理劑的投入量,相對於水性漿體中之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一般而言為1~40質量份之範圍,較佳為3~30質量份之範圍。
第一表面處理劑與第二表面處理劑,較佳為 一邊攪拌水性漿體一邊投入。此外,第二表面處理劑之對於水性漿體的投入,雖較佳為在使第一表面處理劑於水性漿體中溶解之後進行,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第一表面處理劑與第二表面處理劑同時投入。
(d)乾燥步驟
乾燥步驟,係將在上述之(b)老化步驟或在因應需要之(c)表面處理步驟所得到的水性漿體予以乾燥而製成碳酸鍶微粉末的步驟。乾燥步驟,係可藉由使用了噴霧式乾燥機或筒形乾燥機等之乾燥機的周知之乾燥方法進行。乾燥後的碳酸鍶微粉末係可進行篩選以排除粗大粒子。篩選的孔徑,例如可設為75μm。
實施例 〔實施例1〕 (1)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之製造
於水溫10℃之純水3L中投入氫氧化鍶八水合物(特級試藥、純度96%以上)366g,進行混合而調製出濃度5.6質量%之氫氧化鍶水性懸浮液。於此氫氧化鍶水性懸浮液中添加DL-酒石酸(特級試藥、純度99%以上)14.2g(相對於氫氧化鍶1g為0.039g)進行攪拌使其於水性懸浮液中溶解。接著,將氫氧化鍶水性懸浮液的溫度維持在10℃,同時一邊持續攪拌一邊將二氧化碳氣體以0.5L/分 的流量(相對於氫氧化鍶1g為2.9mL/分的流量)吹入該水性懸浮液中直至該水性懸浮液的pH成為7而生成碳酸鍶粒子,之後,進一步持續攪拌30分鐘,而得到碳酸鍶粒子水性懸浮液。將所得到的碳酸鍶粒子水性懸浮液以95℃的溫度進行加熱處理12小時,使碳酸鍶粒子成長為針狀,其後,放冷至室溫,而製造出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
(2)針狀碳酸鍶粒子之表面處理
將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一邊使用乳化均質機(PRIMIX股份有限公司製、T.K.乳化均質機Markll),使攪拌葉片以7.85m/秒的周速旋轉進行攪拌,一邊於該水性漿體中添加由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之酐所構成的聚合物(MALIALIM SC-0505K、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16.24g(相對於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8質量份),使該聚合物於水性漿體中溶解,接著,添加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KAOCER 8110、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56.84g(相對於碳酸鍶100質量份為28質量份),然後,繼續進行攪拌混合1小時。將攪拌後的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噴霧於加熱至120~130℃的不鏽鋼板上,使水性漿體乾燥而得到碳酸鍶微粉末。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所得到的碳酸鍶微粉末的結果,可確認為針狀粒子的微粉末。
(3)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粒子尺寸與BET比表面積之測定
由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電子顯微鏡影像測定1000個粒子之長徑的長度與縱橫比,求得此等之平均與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其結果,長徑的平均長度為37nm,平均縱橫比為2.3,且長徑的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0.1%以下(1000個中為0個),進而,長徑的長度為1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為0.1%以下(1000個中為0個)。此外,測定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BET比表面積的結果為98.0m2/g。
(4)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對於有機溶劑之分散性的評估
1)對於二氯甲烷之分散性的評估
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0.2g投入二氯甲烷20g,使用超音波均質機進行分散處理5分鐘,而調製出碳酸鍶粒子濃度為1質量%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二氯甲烷分散液。
以動態光散射法測定二氯甲烷分散液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粒度分布。第1圖顯示粒度分布的圖表。此外,於下述之表1顯示累積粒度分布之D50(過篩的累積粒度分布成為50%之粒徑)、D90(過篩的累積粒度分布成為90%之粒徑)、及標準偏差之數據。
使用分光光度計來測定二氯甲烷分散液之透光率。若於有機溶劑中生成較大的凝聚粒子則分散液之透 光率會降低。於下述之表1顯示400nm、500nm、600nm、700nm及800nm之各波長的光之穿透率。
2)對於環己烷之分散性的評估
將針狀碳酸鍶微粉末0.2g投入環己烷20g,使用超音波均質機進行分散處理5分鐘,而調製出碳酸鍶粒子濃度為1質量%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環己烷分散液。
以動態光散射法測定環己烷分散液中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粒度分布。第2圖顯示粒度分布的圖表。此外,於下述之表2顯示累積粒度分布之D50(過篩的累積粒度分布成為50%之粒徑)、D90(過篩的累積粒度分布成為90%之粒徑)、及標準偏差之數據。
使用分光光度計來測定環己烷分散液中之透光率。於下述之表2顯示400nm、500nm、600nm、700nm及800nm之各波長的光之穿透率。
〔比較例1〕
於實施例1之(2)針狀碳酸鍶粒子之表面處理中,於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中不添加由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之酐所構成的聚合物(MALIALIM SC-0505K),且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KAOCER 8110)之添加量為48.72g(相對於碳酸鍶100質量份為24質量份),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出經過聚羧酸之酐處理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 方式進行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對於有機溶劑之分散性的評估。將其結果顯示於第1圖、第2圖及表1、2。
〔比較例2〕
於實施例1之(2)針狀碳酸鍶粒子之表面處理中,於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中不添加聚氧乙烯烷基醚羧酸(KAOCER 8110),亦即於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中僅添加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之酐(MALIALIM SC-0505K)16.24g(相對於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8質量份),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出經過聚羧酸之酐處理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將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分別投入二氯甲烷與環己烷中之結果,針狀碳酸鍶粒子在二氯甲烷與環己烷之任一者中皆會沉澱,而無法在二氯甲烷與環己烷中分散。
由第1圖、第2圖、表1及表2、且比較例2之結果可知:相較於僅以具有親水性基與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處理後的以往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比較例1)及僅以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或其酐)處理後的以往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比較例2),將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或其酐)、與具有親水性基及疏水性基,進一步具有在水中形成陰離子之基的化合物組合而處理的本發明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係於二氯甲烷及環己烷中分散時,凝聚粒子的發生較少,而顯示優異的分散性。
〔實施例2〕 (1)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
(a)反應步驟
於水溫10℃之純水3L中投入氫氧化鍶八水合物(特級試藥、純度96%以上)366g,進行混合而調製出濃度5.6質量%之氫氧化鍶水性懸浮液。於此氫氧化鍶水性懸浮液中添加DL-酒石酸(特級試藥、純度99%以上)進行 攪拌使其於水性懸浮液中溶解。接著,將氫氧化鍶水性懸浮液的溫度維持在10℃,同時一邊持續攪拌一邊將二氧化碳氣體以3.75L/分的流量(相對於氫氧化鍶1g為22mL/分的流量)吹入該水性懸浮液中直至該水性懸浮液的pH成為7而生成針狀碳酸鍶粒子。之後,進一步持續攪拌30分鐘,而得到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懸浮液。
(b)老化步驟
將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懸浮液裝入不鏽鋼槽中,以80℃的溫度進行加熱處理24小時,使針狀碳酸鍶粒子成長為針狀。其後,放冷至室溫,而製造出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
(c)表面處理步驟、(d)乾燥步驟
將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濃度:5.8質量%)3500g一邊投入乳化均質機(PRIMIX股份有限公司製、T.K.乳化均質機Markll),使乳化均質機的攪拌葉片以7.85m/秒的周速旋轉進行攪拌,一邊於該水性漿體中添加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的聚羧酸之酐(化合物A:MALIALIM KM-0521、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12.2g(相對於針狀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6質量份)並使其溶解。接著,添加聚氧乙烯-硬脂基胺(化合物C:NYMEEN S-204、HLB=8.0、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30.5g(相對於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15質量份),然 後持續進行攪拌混合1小時。使攪拌混合後的水性漿體乾燥,而得到碳酸鍶微粉末。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所得到的碳酸鍶微粉末的結果,可確認為針狀粒子的微粉末。
(2)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粒子尺寸與BET比表面積之測定
由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電子顯微鏡影像測定1000個粒子之長徑的長度與縱橫比的結果,長徑的平均長度為64nm,平均縱橫比為2.7。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為0.4%以下(1000個中為4個)。此外,測定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BET比表面積的結果為74.0m2/g。將此等之結果顯示於表3。進而,求得長徑的長度為5nm~100nm之範圍內的針狀粒子之含有率的結果為99.6%。
(3)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表面分析
利用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測定裝置(FT-IR),並以1次反射ATR(金鋼石45℃、分解能4cm-1)來分析針狀粒子的表面。其結果,檢測出起因於化合物A之紅外線吸收峰值與起因於化合物C之紅外線吸收峰值。
〔實施例3〕 (1)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
(a)反應步驟、(b)老化步驟
於實施例2之反應步驟中,將二氧化碳氣體的流量設為0.5L/分(相對於氫氧化鍶1g為2.9mL/分的流量),於老化步驟中將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懸浮液以95℃的溫度進行加熱處理12小時,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製造出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漿體。
(c)表面處理步驟
於實施例2之表面處理步驟中,添加化合物A之MALIALIM SC-0505K(日油股份有限公司製)16.24g(相對於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8質量份),將化合物C(NYMEEN S-204)之添加量設為46.69g(相對於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23質量份),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來進行針狀碳酸鍶粒子之表面處理。
(2)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粒子尺寸與BET比表面積之測定
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測定粒子尺寸的結果,長徑的平均長度為32nm,平均縱橫比為2.3。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為0.1%以下(1000個中為0個)。此外,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BET比表面積為98.0m2/g。將此等之結果顯示於表3。進而,求得長徑的長度為5nm~100nm之範圍內的針狀粒子之含有率的結果為100%。
〔實施例4〕 (1)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
於實施例3之表面處理步驟中,取代化合物C(NYMEEN S-204)而將化合物B(KAOCER 8110、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設為56.64g(相對於碳酸鍶粒子100質量份為28質量份),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式來進行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
(2)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粒子尺寸與BET比表面積之測定
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測定粒子尺寸的結果,長徑的平均長度為37nm,平均縱橫比為2.3。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為0.1%以下(1000個中為0個)。此外,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BET比表面積為98.0m2/g。將此等之結果顯示於表3。進而,求得長徑的長度為5nm~100nm之範圍內的針狀粒子之含有率的結果為100%。
〔參考例1〕 (1)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
不進行實施例3之老化步驟,直接於在反應步驟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粒子水性懸浮液進行表面處理步驟,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3相同的方式製造出針狀碳酸鍶微粉末。
(2)針狀碳酸鍶微粉末的粒子尺寸與BET比表面積之測定
以與實施例2相同的方式測定粒子尺寸的結果,長徑的平均長度為18nm,平均縱橫比為1.7。長徑的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為0.1%以下(1000個中為0個)。此外,所得到的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BET比表面積為150.0m2/g。將此等之結果顯示於表3。
由以上的結果可知:若將實施例2~4與參考例1進行比較,則藉由進行老化步驟可使長徑的平均長度適度地縮小為5~100nm之範圍內,並且可得到包含較多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之細長的針狀粒子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

Claims (8)

  1. 一種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係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50nm以下,平均縱橫比為1.5以上,且長徑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其特徵為,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係以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之化合物(A)與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羧酸或其鹽之化合物(B)加以處理,但化合物(B)的量,在化合物(A)的量為10質量份時,為11~50質量份,其對二氯甲烷及環己烷之分散性,相較於單獨以化合物(A)或化合物(B)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來得高。
  2. 如請求項1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中,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且5.0以下。
  3. 如請求項1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中,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0nm以上。
  4. 一種如請求項1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下述步驟:準備於水性介質中分散有長徑之平均長度為150nm以下,平均縱橫比為1.5以上,且長徑長度為20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而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將該水性漿體與於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之化合物(A)進行混合,而得到分散有經該化合物(A)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進而將分散有經該化合物(A)處理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水性漿體、與 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羧酸或其鹽之化合物(B),以在化合物(A)的量為10質量份時,為11~50質量份進行混合,而得到分散有經該化合物(B)進行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的步驟;接著將分散有經該第二次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之水性漿體予以乾燥的步驟。
  5. 一種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係長徑之平均長度為5~100nm,平均縱橫比為2.0以上,且長徑長度為150nm以上之針狀粒子的含有率以個數基準計為5%以下之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其特徵為,針狀碳酸鍶粒子的表面係以側鏈具有聚氧伸烷基之聚羧酸或其酐之化合物(A)與聚氧伸烷基烷基醚羧酸或其鹽之化合物(B)或具有聚氧伸烷基及烴基之胺的化合物(C)加以處理,其對二氯甲烷及環己烷之分散性,相較於單獨以化合物(A)或化合物(B)或(C)單獨處理的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來得高。
  6. 如請求項5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中,處理針狀碳酸鍶粒子的微粉末之化合物(B)或(C)的量,在化合物(A)的量為10質量份時,為11~50質量份。
  7. 如請求項5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中,上述平均縱橫比為2.0~20之範圍內。
  8. 如請求項7之針狀碳酸鍶微粉末,其中,BET比表面積為50~150m2/g之範圍內。
TW103137006A 2013-10-25 2014-10-27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micro powd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652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2087A JP6244164B2 (ja) 2013-10-25 2013-10-25 針状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
JP2013-222087 2013-10-25
JP2014-071199 2014-03-31
JP2014071199A JP6347134B2 (ja) 2014-03-31 2014-03-31 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2963A TW201532963A (zh) 2015-09-01
TWI652225B true TWI652225B (zh) 2019-03-01

Family

ID=52993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006A TWI652225B (zh) 2013-10-25 2014-10-27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micro powd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061728A4 (zh)
KR (1) KR102251155B1 (zh)
CN (1) CN105658581B (zh)
TW (1) TWI652225B (zh)
WO (1) WO20150604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66346A (ko) * 2014-09-26 2017-06-14 우베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분산성 알칼리토류 금속 화합물 미분말, 광학 필름,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고분산성 알칼리토류 금속 화합물 미분말의 제조 방법 및 미분말 분산성 평가 방법 및 미분말 분산성 평가 장치
JP6798493B2 (ja) * 2015-07-21 2020-12-0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位相差調整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接着層、位相差フィルム、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WO2017029995A1 (ja) * 2015-08-20 2018-06-21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8084733A (ja) * 2016-11-25 2018-05-31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延伸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40884B2 (ja) 2002-07-04 2008-08-27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の製造方法、非複屈折性光学樹脂材料並びに光学素子
DE102005025717A1 (de) * 2004-08-14 2006-02-23 Solvay Barium Strontium Gmbh Strontiumcarbonat-Dispersion und daraus erhältliches redispergierbares Pulver
WO2006057467A1 (en) * 2004-11-26 2006-06-01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Industry Foundation Method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monodisperse nanoparticles
JP2008101051A (ja) 2006-10-17 2008-05-0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炭酸塩微粒子の表面処理方法、並びに該微粒子を配合してなる樹脂組成物及びフィルム
JP5201855B2 (ja) 2007-03-13 2013-06-05 宇部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高分散性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
JP2010254523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スピネル系セラミックスの製造方法
JP2010254533A (ja) * 2009-04-28 2010-11-11 Nippon Chem Ind Co Ltd 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粒子粉末の製造方法
KR101761952B1 (ko) * 2009-10-28 2017-07-26 우베 마테리알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탄산스트론튬 미분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664271B2 (ja) * 2011-01-21 2015-02-04 堺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針状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針状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粒子
JP6260759B2 (ja) * 2011-02-15 2018-01-17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アルカリ土類金属炭酸塩微粉末
US9187338B2 (en) * 2011-02-15 2015-11-17 Ube Material Industries, Lt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needle-shaped strontium carbonate particles
US9067799B2 (en) * 2012-09-28 2015-06-30 Ube Material Industries, Ltd.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fine powder treat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compounds containing a polyoxyalkylene grou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8581A (zh) 2016-06-08
EP3061728A1 (en) 2016-08-31
WO2015060438A1 (ja) 2015-04-30
TW201532963A (zh) 2015-09-01
EP3061728A4 (en) 2017-06-21
KR20160075563A (ko) 2016-06-29
CN105658581B (zh) 2017-08-22
KR102251155B1 (ko) 202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2225B (zh)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micro powd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Govender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deposition and morphology of thin films of ZnO from aqueous solution
KR101313768B1 (ko) 나노 다이아몬드 분산액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158020B2 (ja) 針状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
US9102810B2 (en) Alkaline earth metal carbonate micropowder
CN108602687B (zh) 被覆碱土金属化合物微粒、有机溶剂分散液、树脂组合物和图像显示装置
Altay et al. Morphosynthesis of CaCO3 at different reaction temperatures and the effects of PDDA, CTAB, and EDTA on the particle morphology and polymorph stability
TWI625303B (zh) Acicular strontium carbonate microparticles and dispersion thereof
KR100936623B1 (ko) 구리 입자 조성물의 제조방법
JP2009107857A (ja) 分散性シリカナノ中空粒子及びシリカナノ中空粒子の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Deng et al. Two competitive nucleation mechanisms of calcium carbonate biomineralization in response to surface functionality in low calcium ion concentration solution
Peng et al. Effects of the template composition and coating on the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ZnS: Mn nanoparticles
KR101482176B1 (ko) 산화지르코늄 나노입자의 제조방법
TWI552868B (zh) Strontium carbonate fine powd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625726A (zh) 高分散性鹼土類金屬化合物微粉末、光學膜、影像顯示裝置及高分散性鹼土類金屬化合物微粉末之製造方法以及微粉末分散性評價方法及微粉末分散性評價裝置
JP2008222496A (ja) 高分散性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
JP6347134B2 (ja) 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44164B2 (ja) 針状炭酸ストロンチウム微粉末
GLUSHkO et al. Nonaqueous Preparation of Stable Silver Nanoparticles Dispersions from Organic Sulfonic Acids
Patel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adalafil Nanoparticles by Hydrothermal Method
Zhang SYNTHESIS OF ZnS: Mn/SILICA CORE/SHELL MICROSPHER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SOL–GEL AND SELF-TEMPLATING TECHNIQ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