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1069B - 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1069B
TWI651069B TW107106031A TW107106031A TWI651069B TW I651069 B TWI651069 B TW I651069B TW 107106031 A TW107106031 A TW 107106031A TW 107106031 A TW107106031 A TW 107106031A TW I651069 B TWI651069 B TW I6510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ir
air
duct
supply unit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6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7218A (zh
Inventor
都甲真
大塚雅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06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7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21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47C7/72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 A47C7/74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Abstract

一種附送風功能之椅子(10),其具備椅子用送風單元(20)。椅子用送風單元(20)具備:風扇(22),配置於椅子的背部或就座面的背側;第一導管(24),配置成至少一部分通過椅子背部且向鉛直上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一吹出口(241);與加熱器(23),配置於由第一導管(24)與風扇(22)構成之風路內。第一導管(24)於向鉛直上方延伸的部分之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縮部(242),並且於第一導管(24)之上部附近具有用於改變第一吹出口(241)的方向之旋動部(243)。

Description

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本發明關於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近年來,已知辦公室之環境溫度與在該處工作的人們的生產性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也有以針對該關係之金額基礎進行之試算的報告(非專利文獻1)。
為了將環境溫度設為適當,例如以冷氣等冷卻身體是對於改善生產性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若對廣範圍的皮膚施予過多的冷刺激,則血管收縮,作用於自律神經,給與工作者肉體上/精神上之壓力。由此,工作者感受到慢性疲勞,無法經過長時間/長期間而繼續發揮能力,因此生產性必然降低。
也就是說,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們為了確保高生產性,重要的是以工作者不感到疲勞的方法,營造出舒適的溫度環境。為了實現上述,必要的是藉由局部地進行溫熱/冷卻而可溫暖或冷卻全身之局部溫度刺激。局部地進行溫熱/冷卻之處尤其較佳為「頸部」(非專利文獻2)。頸部之局部溫度刺激中,可獲得全身性之冷暖感,且於不易引起頸部之血管收縮。也就是說,工作者可不感受到壓力而獲得冷暖感之處為頸部。進而,於冷暖狀態之壓力非常強的情形等,必須即時獲得冷暖感之情形時,若也配合為血管之末梢的手腳之冷暖刺激則為有效。
作為市售之辦公室用個人調溫機器,例如市售有為了冷卻或溫暖頸部而安裝於頸部的頸部冷卻器或頸部加暖器等,但安裝其之壓力反而成為身體的負擔。因此,較佳為椅子一體型且非接觸之調溫機器。關於椅子一體型之調溫機器,例如於專利文獻1~5中有揭示。
非專利文獻1:J. Environ, Eng., AIJ, Vol.75 No.648, 213-219, Feb., 2010 非專利文獻2:Jpn.J.Biometeor.39(4):107-120,200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5237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559052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0-11814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表2007-51956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2-372258號公報
揭示於專利文獻1~5之椅子一體型的調溫機器具有示於下述之特徵及課題。
專利文獻1揭示有劇場用之空調椅子。此空調椅子具有如下等構成:連結椅子且將導管共通化;於一部分較背板更突出至後部之扶手內具備導管;於椅腳內具備導管且向斜後方進行送風。然而,專利文獻1之構成中,存在無法瞄準就座者的頸部精準地進行送風之課題。
專利文獻2為如下構成:於靠肘部內有風扇或吸入/吹出口、風路、操作手段,風向可改變,也能夠改變靠肘方向。然而,專利文獻2 之構成中存在如下課題:對於作為局部溫熱/冷卻處較佳之頸部不進行送風,而以僅靠肘部之送風無法進行就座者的溫熱環境控制。
專利文獻3為如下構成:於椅子型按摩機配置帕耳帖元件(Peltier element)作為熱交換器,將其高溫側之熱向腳部進行送風,將低溫側之熱向頭部進行送風,以頭冷腳熱之狀態進行按摩。然而,專利文獻3之構成中因為送風點未被限縮,加熱冷卻點過多,故存在壓力之課題。又,對於作為局部溫熱/冷卻處較佳之頸部,亦不進行送風。
專利文獻4為如下構成:於車輛內之座位(椅子)的頭靠內,具備風扇與風路,從頭靠瞄準就座者之頭部而進行出風。然而,專利文獻4之構成存在如下課題:由於風扇被設置於頭部附近,故噪音會成為就座者之壓力。
專利文獻5為如下構成:於馬桶之水槽(就座者之背面側)具備風扇,朝向就座者的頸部進行送風。然而,專利文獻5之構成中存在如下課題:由於吹出口被固定,故無法根據就座者而改變位置,不能瞄準頸部等點進行送風。
本發明是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為了減輕就座者之疲勞以及提升生產性,其目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有效率地對人進行冷卻或溫暖之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作為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風扇,配置於椅子的背部或就座面的背側;第一導管,配置成至少一部分通過椅子背部且向鉛直上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一吹出口;與加熱器,配置於由該第一導管與該風扇構成之風路內,該第一導管於該風扇與該第一吹出口之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縮部,並且於該第一導管之上部附近具有用於改變該第一吹出口的方向之旋動部。
根據上述構成,第一導管能夠配合就座之就座者的體型,藉由伸縮部及旋動部自由地調整第一吹出口的高度或角度,可使來自第一吹出口之送風(暖風或冷風)朝向就座者的頸部。藉此,可輕易獲得全身性之冷暖感且對頸部局部地送出暖風/冷風,可不對使用者施予壓力而給予適當的暖/冷感。
又,上述椅子用送風單元可設為如下構成:進而具備第二導管,該第二導管配置成向椅子的就座面更下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二吹出口,可向就座者之腳邊進行送風。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一併具備進行朝向頸部的送風之第一導管與冷卻/溫暖作為末梢部之腳的第二導管,於冷暖狀態之壓力非常強的情形等,透過冷卻/溫暖作為血液之終端的末梢部,可對就座者即時地施予冷暖感。
又,上述椅子用送風單元可設為如下構成:具備第三導管,該第三導管配置成向椅子的就座面更上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三吹出口,可向就座者之手邊進行送風。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一併具備進行朝向頸部的送風之第一導管與冷卻/溫暖作為末梢部之手的第三導管,於冷暖狀態之壓力非常強的情形等,透過冷卻/溫暖作為血液之終端的末梢部,可對就座者即時地施予冷暖感。
又,上述椅子用送風單元可設為相對於椅子可裝卸地被單元化之構成。
根據上述構成,使用者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體型或健康狀態之椅子,且於該椅子安裝椅子用送風單元而使用作為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作為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之特徵在於,上述記載之椅子用送風單元相對於椅子被一體化。
根據上述構成,能夠藉由椅子用送風單元,不對使用者施予壓力而給予適當的暖/冷感,同時能夠以最小限度之零件構成椅子用送風單元,藉此實現清掃性或外觀良好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本發明之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可配合就座之就座者的體型,使暖風/冷風朝向就座者的頸部。藉此,發揮如下效果:能夠輕易獲得全身性之冷暖感且對頸部局部地送出暖風/冷風,可不對使用者施予壓力而給予適當的暖/冷感。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詳細地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 圖1為本實施形態1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以下,僅稱為椅子)10的概略構成圖。於圖1所示的椅子10安裝有送風單元(椅子用送風單元)20。送風單元20為至少具備單元本體21、風扇22、加熱器23及第一導管24而構成。
送風單元20可相對於椅子10被一體化,也可相對於一般之椅子可裝卸地被單元化。於被一體化之情形時,以最小限度之零件構成送風單元20,藉此可實現清掃性或外觀良好的椅子10。
另一方面,於送風單元20可裝卸地被單元化之情形,使用者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體型或健康狀態之椅子,且於該椅子安裝椅子用送風單元20而使用作為附送風功能之椅子10。此情形時,椅子10可不對就座者施予壓力而給予適當的冷暖感。藉此,即便為長時間之辦公室業務,就座者亦可維持高生產性。
單元本體21例如於殼體內部收納風扇22、加熱器23以及控制部(未圖示)等,例如圖1所示,可設為安裝於椅子10之就座面下的構成。通常辦公室用的椅子於就座面下設有一根腳部11,於腳部11之下安裝有腳輪12。將送風單元20設為相對於椅子可裝卸之構成的情形時,較佳將單元本體21設為相對於腳部11進行安裝之構成。又,於將送風單元20相對於椅子10進行一體化之情形時,可為如下構成:於送風單元20之上面設置就座面,於送風單元20之下設置腳部11。
又,單元本體21之安裝處並非限定於椅子10之就座面下,例如可安裝於椅子10之背部背面。
風扇22較佳以不對就座者施予噪音造成之壓力的方式,安裝於自就座者頭部附近偏離處。因此,風扇22被安裝於椅子10之背部或就座面背側。藉此,就座者不會感受到噪音造成之壓力,且可獲得適當的冷暖感。藉此,即便是長時間的辦公室業務,就座者亦可維持高生產性。再者,圖1中雖將風扇22配置於單元本體21之內部,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例如也可將風扇22配置於第一導管24內。
第一導管24配置成至少一部分自送風單元20通過椅子背部向鉛直上方延伸。第一導管24之前端設有第一吹出口241,可將使風扇22運作時產生的風通過第一導管24而從第一吹出口241送出。又,第一導管24於風扇22與第一吹出口241之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伸縮部242,且於第一導管24之上部附近具有用於改變第一吹出口241的方向之旋動部243。即,藉由將伸縮部242之長度調節為圖1的箭頭A方向,將旋動部243之角度調節為圖1的箭頭B方向,可調節第一吹出口241之高度及方向。藉此,能夠將自第一吹出口241送出的風朝向就座者的頸部而進行精確調整。再者,於上述構成加上感測就座者的頸部之感測器,藉此可設為如下構成:該感測器感測頸部,自動調整伸縮部242之高度及旋動部243的角度。
又,送風單元20中,於由第一導管24與風扇22構成之風路內配置有加熱器23,可藉由於加熱器23通電將暖風進行送風,藉由於加熱器23不通電將冷風(室溫風)進行送風。再者,圖1中雖將加熱器23配置於單元本體21的內部,但加熱器23之配置處只要為上述風路內,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於第一導管24內配置加熱器23。
配置於由第一導管24與風扇22構成之風路內的加熱器23於配置在接近風扇22之處的情形時,有可縮短配線之優點。另一方面,於將加熱器23配置在第一吹出口241的附近之情形時,能夠對就座者將更高溫度的暖風進行送風。
上述構成之椅子10配合就座之就座者的體型,藉由伸縮部242及旋動部243自由地調整第一吹出口241的高度或角度,可使來自第一吹出口241之送風(暖風或冷風)朝向就座者的頸部。藉此,可輕易獲得全身性之冷暖感且對頸部局部地送出暖風/冷風,可不對使用者施予壓力而給予適當的暖/冷感。結果,即便是長時間之辦公室業務,就座者也能夠維持高生產性。
再者,第一導管24可設為藉由具有旋動部243而思量到噪音的結構。即,藉由利用旋動部243而僅將第一導管24之上部彎折至就座者側,第一導管24之大部分位於自就座者偏離的位置,因此可減低就座者感受到的噪音(流通於第一導管24之空氣的聲音)。進而,若於第一導管24內配置吸音材料,則可更為減低噪音。藉此,就座者不會感受到噪音造成之壓力,可獲得適當的冷暖感,即便是長時間之辦公室業務,亦能夠維持高生產性。
又,若於第一導管24內具備隔熱材料,則可不降低暖風之溫度而對就座者進行送風。
又,藉由於第一導管24內具備離子產生器,可將含有離子的空氣對就座者進行送風。藉此,就座者可獲得離子之效能(例如消臭)。藉此,就座者可不在意氣味而致力於業務,能夠獲得高生產性。
又,於送風單元20之空氣吸入口(未圖示)具備過濾器,藉此可將清淨的空氣對就座者進行送風。藉此,就座者例如可不在意氣味而致力於業務,能夠獲得高生產性。
再者,關於送風單元20中的送風控制,不僅可藉由操作部進行暖風/冷風及送風強度的手動切換,也可選擇設定於控制部的內部儲存裝置之送風模式。例如,若存在以藉由任意之時間間隔切換暖風/冷風/無風之方式設定(或是可設定)的送風模式,則能夠和緩地交互刺激就座者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藉此,即便是長時間之辦公室業務,就座者也能夠維持高生產性。
又,若於椅子10之背部或送風單元20安裝距離感測器、壓力感測器等,則可實現感測就座者倚靠於背部而進行送風的送風控制。又若於椅子10或送風單元20安裝脈搏感測器、血壓感測器、溫度感測器等取得人體資訊的感測器,且根據藉由其等所獲得之資訊進行送風控制,則可進行配合就座者之健康狀態、精神狀態之送風控制,又能夠進行就座者的健康管理、精神狀態的監控、管理及合理化。再者,所謂送風控制之意思,人體感測器並非一定必須安裝於椅子10或送風單元20,例如根據以可穿戴式終端獲得之人體資訊進行送風控制,也能夠獲得相同效果。又,送風控制並非僅可藉由操作部進行切換,只要可由電腦、平板終端、智慧型手機終端、智慧型揚聲器等外部終端使用應用程式軟體,且以無線進行操作,則例如就座者可一面以電腦進行業務,一面不改變姿勢或目光而進行送風切換操作,因此可保持高生產性地進行業務。
自第一吹出口241將冷風進行送風之情形時,為了就座者獲得高生產性,較佳例如以如下方式進行送風控制。就座者在氣溫高的夏季欲於就座後立即暫時性地獲得涼感的情形時,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0.5~6m/s之送風控制。於夏季之業務開始後,就座者於就座者周圍的氣溫為較高的狀態下進行業務之情形時(例如空調設定溫度為28℃以上),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0.3~0.5m/s之送風控制。於夏季之業務開始後,就座者於就座者周圍的氣溫為較低的狀態下進行業務之情形時(例如空調設定溫度為28℃以下),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0.1~0.3m/s之送風控制。而且,於冬季將冷風進行送風時,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0.05~0.1m/s之送風控制。
自第一吹出口241將暖風進行送風之情形時,為了就座者獲得高生產性,較佳例如以如下方式進行送風控制。就座者在氣溫低的冬季欲於就座後立即暫時性地獲得暖感的情形時,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35℃~60℃且0.5~6m/s之送風控制。於冬季之業務開始後,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35℃~60℃且0.03~0.5m/s之送風控制。更佳為若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35℃~60℃且0.001~0.03m/s之送風控制,則就座者可幾乎不感受到風而獲得暖感,保持更高的生產性地進行業務。於夏季將暖風進行送風之情形時,較佳於第一吹出口241附近進行35℃~50℃且0.03~1m/s之送風控制。
關於送風單元20之電源,可為將電連接於椅子10之電源線插於插座的方式,或也可為於椅子10具備可充電之電池,從該處進行供電之方式。
連接於插座之電源線可為以能夠於送風單元20拆卸之方式而可進行磁性連接者。該情形時,即便是椅子10移動且拉扯電源線造成負荷之情形,亦可藉由磁鐵脫離而電源線自本體離開,電源線及其連接部不會故障地動作。又,於具備可充電之電池的情形時,電池的充電方式除了將可拆卸之電池拆卸而進行充電的方式之外,也可以將電池連接於送風單元20之狀態進行充電。於電池連接於送風單元20之狀態進行充電的情形時,可自連接於送風單元20之電源線進行供電,也可藉由無線供電進行充電。於藉由無線供電進行充電之情形時,在設置於地面的供電側端子、或是設置於桌子的供電側端子與設置於送風單元20的充電側端子接近時,進行電池之充電。藉由進行無線充電,可輕易地自由移動椅子10。又,藉由桌子與椅子10接近而進行充電,藉此,可令椅子10之使用者於業務結束後必定會有意識地使椅子10接近桌子,因此也可有助於工作場所之整理整頓。
[實施形態2] 圖2係本實施形態2之椅子10的概略構成圖。本實施形態2之椅子10的特徵在於具備第二導管31,此外的構成與實施形態1之椅子10相同。因此,此處僅針對第二導管31進行說明。
第二導管31配置成自送風單元20向下方(即椅子之就座面的下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二吹出口311。藉此,第二導管31可向就座者的腳邊將暖風或冷風進行送風。再者,第二導管31可具有朝向兩腳的單口之吹出口,也可具有逐一朝向單腳之雙口的吹出口。
本實施形態2之椅子10一併具備進行朝向頸部的送風之第一導管24與冷卻/溫暖為末梢部之腳的第二導管31。因此,於冷暖狀態之壓力非常強的情形等,透過冷卻/溫暖為血液之終端的末梢部,可對就座者即時地施予冷暖感。藉此,就座者可即時地保持高生產性而致力於辦公室業務。
再者,若於第二導管31也具備離子產生器、加熱器、隔熱材料、吸音材料、伸縮部、旋動部、腳感測器,則可獲得與第一導管24相同的效果。再者,關於離子產生器及加熱器,也可謀求於第一導管24與第二導管31進行共通化。
本構成中,於一個風扇22產生之風可分歧至第一導管24與第二導管31之兩個導管,該情形時,存在有一台風扇22即可之優點。又,也可將風扇22分為第一導管用與第二導管用而具備兩台,該情形時,存在可將各風扇22小型化之優點。
[實施形態3] 圖3係本實施形態3之椅子10的構略構成圖。本實施形態3之椅子10的特徵在於具備第三導管41,此外的構成與實施形態1之椅子10相同。因此,此處僅針對第三導管41進行說明。
第三導管41配置成自送風單元20向上方(即椅子之就座面的上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三吹出口411。具體而言,第三導管41可向就座者的手邊將暖風或冷風進行送風。
本實施形態3之椅子10一併具備進行朝向頸部的送風之第一導管24與冷卻/溫暖作為末梢部之手的第三導管41。因此,於冷暖狀態之壓力非常強的情形等,透過冷卻/溫暖作為血液之終端的末梢部,可對就座者即時地施予冷暖感。藉此,就座者可即時地保持高生產性而致力於辦公室業務。
再者,若於第三導管41也具備離子產生器、加熱器、隔熱材料、吸音材料、伸縮部、旋動部、腳感測器,則可獲得與第一導管24相同的效果。再者,關於離子產生器及加熱器,也可謀求於第一導管24與第三導管41進行共通化。
[實施形態4] 圖4為本實施形態4之椅子10的概略構成圖。本實施形態4之椅子10的特徵在於具備第一導管24、第二導管31及第三導管41之全部。關於第一導管24、第二導管31及第三導管41各自之構成,如於實施形態1~3所說明。
本實施形態4之椅子10一併具備進行朝向頸部的送風之第一導管24與冷卻/溫暖作為末梢部之手及腳的第二導管31以及第三導管41。因此,於冷暖狀態之壓力非常強的情形等,透過冷卻/溫暖作為血液之終端的末梢部,可對就座者即時地施予冷暖感。藉此,就座者可即時地保持高生產性而致力於辦公室業務。
接著,針對進行了與椅子10有關的比較實驗之結果進行說明。作為實驗樣品的椅子為以下之表1所示之實施例1~4及比較例1~10。
[表1]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td><td> 送風條件 </td><td> 送風範圍 </td></tr><tr><td> 實施例1 </td><td> 頸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實施例2 </td><td> 頸部+腳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實施例3 </td><td> 頸部+手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實施例4 </td><td> 頸部+腳部+手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比較例1 </td><td> 就座面 </td><td> 廣範圍 </td></tr><tr><td> 比較例2 </td><td> 背部 </td><td> 廣範圍 </td></tr><tr><td> 比較例3 </td><td> 就座面+背部 </td><td> 廣範圍 </td></tr><tr><td> 比較例4 </td><td> 朝向頭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比較例5 </td><td> 朝向背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比較例6 </td><td> 頸部(風扇於頭部附近) </td><td> 局部 </td></tr><tr><td> 比較例7 </td><td> 於沿著背部之方向送風 </td><td> 廣範圍 </td></tr><tr><td> 比較例8 </td><td> 僅手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比較例9 </td><td> 僅腳部 </td><td> 局部 </td></tr><tr><td> 比較例10 </td><td> 全身 </td><td> 廣範圍 </td></tr></TBODY></TABLE>
實施例1是對應實施形態1之結構,為僅對就座者的頸部局部地進行送風的椅子。實施例2是對應實施形態2之結構,為對就座者的頸部及腳部局部地進行送風的椅子。實施例3是對應實施形態3之結構,為對就座者的頸部及手部局部地進行送風的椅子。實施例4是對應實施形態4之結構,為對就座者的頸部、腳部及手部局部地進行送風的椅子。
比較例1為自椅子的就座面廣範圍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2為自椅子的背面廣範圍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3為自椅子的就座面及背面廣範圍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4為朝受試者的頭部局部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5為朝受試者的背部局部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6為朝受試者的頸部局部地進行送風,且於頭部附近配置有送風風扇之椅子。比較例7為於沿著受試者的背部之方向廣範圍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8為對受試者的手部局部地進行送風之椅子。比較例9為對受試者的腳部局部地進行送風之椅子。另外,比較例10為對受試者的身體整體廣範圍地進行送風之椅子。
(實驗1:以暖風進行之實驗) 受試者選定健康正常人之20歲以上65歲以下的男性16名及女性16名,共計32名。實驗如下:在白天於每一房間令受試者等待,將所有受試者之環境狀態設為相同,於工作時間之30分內附加各送風條件(表1)而進行。送風的速度(風速)以相對於受試者而成為相同的方式,調整送風風扇的轉速、配置以及個數而設置。而且,同樣地與沒有送風的情形時之評價進行比較。再者,本實驗中,將配置於送風路徑內之加熱器設為通電狀態,藉由進行控制而產生暖風且進行送風。
對於工作負荷使用克瑞朴林(Kraepelin )試驗。試驗之內容為每一分鐘換行進行簡單的一位數加法,並且於合計30分內進行之計算工作負荷。再者,本實驗中的克瑞朴林試驗係使用個人電腦(以下稱為電腦)而實施。受試者對於顯示在電腦畫面之問題進行電腦之按鍵操作,藉此輸入回答。工作時之回答內容及回答輸入所花費的時間作為資料而依次累積於電腦,於實驗後將該資料進行解析,藉此獲得試驗數、正確回答率、平均反應時間(自顯示問題至輸入回答為止之時間)之各者作為試驗的結果。
表2顯示利用本實驗進行之評價項目。作為評價項目,設置工作時之主觀評價(評價項目1~8)、自律神經系統評價(評價項目9)、工作效率(評價項目10~12)。
[表2]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評價項目 </td><td> 評價內容 </td><td> 評價方法 </td></tr><tr><td> 1 </td><td> 舒適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2 </td><td> 積極性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3 </td><td> 疲勞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4 </td><td> 睡意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5 </td><td> 充實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6 </td><td> 放鬆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7 </td><td> 焦躁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8 </td><td> 溫暖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9 </td><td> 自律神經系統評價 </td><td> 脈搏頻率解析 </td></tr><tr><td> 10 </td><td> 工作效率 </td><td> 試驗數計數 </td></tr><tr><td> 11 </td><td> 工作效率 </td><td> 正確回答率 </td></tr><tr><td> 12 </td><td> 工作效率 </td><td> 平均反應時間 </td></tr></TBODY></TABLE>
工作時之主觀評價利用評價感覺/感情之強度時使用的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該評價方法如下:受試者在一端表示最差之感覺,另一端表示最佳之感覺的一條直線上,於符合當時感受到之關於詢問項目的感覺/感情之強度的點標註記號,計算測量自該記號的位置至一端為止的長度,藉此將主觀的感覺數值化而進行分數評價。
詢問項目設為「舒適感(評價項目1)」、「積極性(評價項目2)」、「疲勞感(評價項目3)」、「睡意(評價項目4)」、「充實感(評價項目5)」、「放鬆感(評價項目6)」、「焦躁感(評價項目7)」、「溫暖感(評價項目8)」之8個項目。
於自律神經系統之評價(評價項目9)使用U-Medic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加速度脈搏計算測量系統「artett C(註冊商標)」。其藉由加速度脈搏計算測量系統,計算測量工作中及其前後之加速度脈搏,進行該時間變化之資料的頻率解析。藉此,算出作為自律神經功能的指標之LF(低頻率)、HF(高頻率)、LF/HF,評價自律神經系統之狀態。
工作效率是藉由經由上述30分內的工作負荷而得之試驗數(評價項目10)、正確回答率(評價項目11)、平均反應時間(評價項目12)而進行評價。
表3表示由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實驗而得的結果。作為結果之評價,統計學地解析所有受試者的結果,實施各送風條件與沒有送風之顯著差異檢定。作為檢定方法使用t檢定,將設定顯著性水準為5%以上而存在提升之顯著差異的情形以「○」表示。對於P值未達10%,評價為存在提升之傾向,且以「△」表示。將不存在提升之顯著差異及傾向的情形以「✕」表示。
[表3]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評價項目 </td><td> 1 </td><td> 2 </td><td> 3 </td><td> 4 </td><td> 5 </td><td> 6 </td><td> 7 </td><td> 8 </td><td> 9 </td><td> 10 </td><td> 11 </td><td> 12 </td></tr><tr><td> 實施例1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實施例2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實施例3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實施例4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1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2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3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4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5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6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7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8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9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10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BODY></TABLE>
根據實驗結果,實施例1~4之送風條件與沒有送風相比,於工作時之主觀評價(評價項目1~8)及自律神經系統的評價(評價項目9)獲得有用之結果。即,實施例1~4能夠提升工作時使用者的舒適感或放鬆感。
又,有關工作效率(評價項目10~12),關於試驗數(評價項目10),於實施例1~4為存在提升或提升傾向。關於正確回答率(評價項目11),於實施例1~4為存在提升或提升傾向。關於平均反應時間(評價項目12),於實施例1~4為存在提升或提升傾向。
相對於此,自椅子的就座面進行送風之比較例1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自椅子的背面進行送風之比較例2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自椅子的就座面及背面進行送風之比較例3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顯著差異,但睡意亦同樣上升。又,於放鬆感、焦躁感、自律神經系統評價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並未見工作效率之提升。
朝向受試者的頭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4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朝向受試者的背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5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朝向受試者的頸部進行送風且於頭部附近配置了送風風扇之比較例6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於沿著受試者的背部之方向進行送風之比較例7、對受試者的手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8、以及對受試者的腳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9中,與「沒有送風」相比,均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對受試者的身體整體進行送風之比較例10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溫暖感雖觀察到顯著差異,但睡意亦同樣上升。又,於放鬆感、焦躁感、自律神經系統評價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並未見工作效率之提升。
(實驗2:以冷風進行之實驗) 實驗2中,除了將配置於送風路徑內的加熱器設為無通電狀態,藉由控制產生冷風(室溫風)且進行送風之外,設為與實驗1相同。表4表示由本實驗而得之評價項目。再者,實驗2之評價項目除了將評價項目8設為「涼感」以外,與示於表2之實驗1的評價項目相同。
[表4]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評價項目 </td><td> 評價內容 </td><td> 評價方法 </td></tr><tr><td> 1 </td><td> 舒適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2 </td><td> 積極性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3 </td><td> 疲勞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4 </td><td> 睡意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5 </td><td> 充實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6 </td><td> 放鬆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7 </td><td> 焦躁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8 </td><td> 涼感 </td><td> 主觀評價 </td></tr><tr><td> 9 </td><td> 自律神經系統評價 </td><td> 脈搏頻率解析 </td></tr><tr><td> 10 </td><td> 工作效率 </td><td> 試驗數計數 </td></tr><tr><td> 11 </td><td> 工作效率 </td><td> 正確回答率 </td></tr><tr><td> 12 </td><td> 工作效率 </td><td> 平均反應時間 </td></tr></TBODY></TABLE>
表5表示由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之實驗而得的結果。作為結果之評價,統計學地解析所有受試者的結果,實施各送風條件與沒有送風之顯著差異檢定。作為檢定方法使用t檢定,將設定顯著性水準為5%以上而存在提升之顯著差異的情形以「○」表示。對於P值未達10%,評價為存在提升之傾向,且以「△」表示。將不存在提升之顯著差異及傾向的情形以「✕」表示。
[表5] <TABLE border="1" borderColor="#000000" width="85%"><TBODY><tr><td> 評價項目 </td><td> 1 </td><td> 2 </td><td> 3 </td><td> 4 </td><td> 5 </td><td> 6 </td><td> 7 </td><td> 8 </td><td> 9 </td><td> 10 </td><td> 11 </td><td> 12 </td></tr><tr><td> 實施例1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實施例2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實施例3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實施例4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1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2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3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4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5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6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7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8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9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r><td> 比較例10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d> ✕ </td></tr></TBODY></TABLE>
根據實驗結果,實施例1~4之送風條件與沒有送風相比,於工作時之主觀評價(評價項目1~8)及自律神經系統的評價(評價項目9)獲得有用之結果。即,實施例1~4能夠提升工作時使用者的舒適感或放鬆感。
又,有關工作效率(評價項目10~12),關於試驗數(評價項目10),於實施例1~4為存在提升或提升傾向。關於正確回答率(評價項目11),於實施例1~4為存在提升或提升傾向。關於平均反應時間(評價項目12),於實施例1~4為存在提升或提升傾向。
相對於此,自椅子的就座面進行送風之比較例1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自椅子的背面進行送風之比較例2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睡意也上升,又,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自椅子的就座面及背面進行送風之比較例3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顯著差異,且關於焦躁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並未見工作效率之提升。
朝向受試者的頭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4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朝向受試者的背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5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朝向受試者的頸部進行送風且於頭部附近配置了送風風扇之比較例6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關於其他評價項目,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於沿著受試者的背部之方向進行送風之比較例7、對受試者的手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8、以及對受試者的腳部進行送風之比較例9中,與「沒有送風」相比,均未見顯著差異及提升傾向。
對受試者的身體整體進行送風之比較例10中,與「沒有送風」相比,關於涼感雖觀察到顯著差異,且關於焦躁感雖觀察到提升傾向,但未見工作效率之提升。
本次所揭示之實施形態於所有方面為例示,並非作為限定性之解釋的根據。因此,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並非僅藉由上述實施形態解釋,而是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而界定。又,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之意義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本申請案係主張根據於2017年12月12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17-238021號的優先權,藉由參照將日本專利申請第2017-238021號的全部內容援用至本申請案中。
10‧‧‧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11‧‧‧腳部
12‧‧‧腳輪
20‧‧‧送風單元(椅子用送風單元)
21‧‧‧單元本體
22‧‧‧風扇
23‧‧‧加熱器
24‧‧‧第一導管
241‧‧‧第一吹出口
242‧‧‧伸縮部
243‧‧‧旋動部
31‧‧‧第二導管
311‧‧‧第二吹出口
41‧‧‧第三導管
411‧‧‧第三吹出口
圖1係實施形態1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的概略構成圖。 圖2係實施形態2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的概略構成圖。 圖3係實施形態3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的概略構成圖。 圖4係實施形態4的附送風功能之椅子的概略構成圖。

Claims (8)

  1. 一種椅子用送風單元,其特徵在於,具備:風扇,配置於椅子的背部或就座面的背側;第一導管,配置成至少一部分沿著椅子背部且向上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可向就座者的頸部送風之第一吹出口;以及加熱器,配置於由該第一導管與該風扇構成之風路內,該第一導管於該風扇與該第一吹出口之間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可調節上下方向的長度之伸縮部,並且於該第一導管之上部附近具有用於可將該第一吹出口的方向於上下方向調整角度之旋動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進而具備第二導管,該第二導管配置成向椅子的就座面更下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二吹出口,可向就座者之腳邊進行送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進而具備第三導管,該第三導管配置成向椅子的就座面更上方延伸,其前端設置有第三吹出口,可向就座者之手邊進行送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相對於椅子可裝卸地被單元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相對於椅子可裝卸地被單元化。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具備可安裝於該椅子之就座面之下的腳部之單元本體,該第一導管配置成自該單元本體向上方延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其具備可安裝於該椅子之就座面之下的腳部之單元本體,該第一導管配置成自該單元本體向上方延伸。
  8. 一種附送風功能之椅子,其特徵在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的椅子用送風單元相對於椅子被一體化。
TW107106031A 2017-12-12 2018-02-22 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TWI6510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8021 2017-12-12
JP2017-238021 2017-1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1069B true TWI651069B (zh) 2019-02-21
TW201927218A TW201927218A (zh) 2019-07-16

Family

ID=66213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6031A TWI651069B (zh) 2017-12-12 2018-02-22 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651069B (zh)
WO (1) WO20191165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90641A1 (ja) * 2018-11-02 2020-05-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環境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環境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1557U (ja) * 1992-10-02 1994-04-26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通気性シート
JPH0989283A (ja) * 1995-09-27 1997-04-04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空調用吹出口
JP2943729B2 (ja) * 1996-10-07 1999-08-30 有限会社ジェーシーアソシエイツ 車両の座席用通気具
JP2013119344A (ja) * 2011-12-08 2013-06-17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837676B (zh) * 2012-12-14 2016-12-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车载制热装置
JP2016168933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居眠り防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218A (zh) 2019-07-16
WO2019116597A1 (ja)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67065B2 (ja) 快眠環境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快眠環境制御方法
CN103479493A (zh) 一种伤残病人康复用智能冷暖多功能床垫
CN205358910U (zh) 一种健康电脑椅
TWI651069B (zh) 椅子用送風單元及附送風功能之椅子
CN203591403U (zh) 一种伤残病人康复用智能冷暖多功能床垫
KR20140013825A (ko) 휠체어용 통풍시트
CN106235747A (zh) 一种靠卧两用且具有多种养生保健功能的沙发床
JP2019141534A (ja) 空調制御装置及びこの空調制御装置を備える椅子
CN210203430U (zh) 一种重力披肩
CN104510206A (zh) 一种带散热及背部按摩功能的椅子
CN2798732Y (zh) 多功能座垫
CN209965763U (zh) 座椅
CN110495741A (zh) 一种智能办公座椅系统及其提示方法
CN207220560U (zh) 一种能够用于理疗的可控温沙发
JP6388137B2 (ja) 加温システム
CN105996558A (zh) 一种具有背部按摩功能的沙发
KR200440265Y1 (ko) 의자용 등받이
WO2005034690A1 (en) Cushion for improving health
JP2015181883A (ja) 車椅子
CN210494366U (zh) 一种重力颈部发热垫
CN204888811U (zh) 一种可调式术中病人保暖衣
CN109532606A (zh) 按摩式汽车座椅
CN203041445U (zh) 多功能床
CN205586128U (zh) 牵引腰带
CN220938338U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轮椅坐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