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0769B - 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0769B
TWI640769B TW101138846A TW101138846A TWI640769B TW I640769 B TWI640769 B TW I640769B TW 101138846 A TW101138846 A TW 101138846A TW 101138846 A TW101138846 A TW 101138846A TW I640769 B TWI640769 B TW I6407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mer
depth direction
thin film
film structure
sputte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8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1579A (zh
Inventor
松尾美那
野原雄貴
Original Assignee
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產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31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1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0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076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01N23/22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 G01N23/225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using electron or ion
    • G01N23/2255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by measuring secondary emission from the material using electron or ion using incident ion beams, e.g. proton beams
    • G01N23/2258Measuring secondary ion emission, e.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49/00Particle spectrometers or separator tubes
    • H01J49/02Details
    • H01J49/10Ion sources; Ion guns
    • H01J49/14Ion sources; Ion guns using particle bombardment, e.g. ionisation chambers
    • H01J49/142Ion sources; Ion guns using particle bombardment, e.g. ionisation chambers using a solid target which is not previously vapouris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60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type of materials
    • G01N2223/61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type of materials thin films, coating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60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type of materials
    • G01N2223/633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type of materials thickness, density, surface weight (unit are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 Other Investigation Or Analysis Of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提供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係於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以穩定同位素標識其中至少1種,藉由重複:將含有使用穩定同位素所標識的高分子化合物之構造體,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二次離子之質譜之步驟,而得到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碎片之深度輪廓(depth profile);及,提供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係於有機膜的表面上形成導電性碳塗層,藉由重複:將經碳塗佈的上述有機膜,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上述有機膜中的分析對象物質之二次離子質譜之步驟,而得到上述分析對象物質的深度輪廓。

Description

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本發明關於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詳細地關於使用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TOF-SIMS:Time of 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來評價在高分子薄膜構造體或有機膜的表面附近所偏向存在的微量成分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之分析方法。
有機薄膜、高分子薄膜等的機能性材料係隨著材料表面、基板界面的組成、層分離狀態等,而其特性大幅變化。特別地,於液晶配向膜、半導體微影術用防反射膜、有機EL材料等之機能性有機材料中,賦予配向特性、微影特性、表面撥液性等的特性之添加劑等在材料最表面之組成或內部的分布狀態,係與其機能展現大幅有關。因此,評價如此的物質在自材料表面起的深度方向中之分布狀態者,係在機能性有機材料的開發中必要而不可欠缺。
以往,取得如此的資訊時,使用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或透射型電子顯微鏡(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之截面觀察、藉由盧瑟福後向散射分析法(RBS:Rutherford Back scattering Spectrometry)或X射線反射率法(XRR:X-ray Reflection)之深度方向的組成分析等。然而,於此等的分 析方法中,在分析對象中必須具有成為識別因子之與其它成分不同的化學鍵結狀態或元素,更且必須以百分率級含有如此的識別因子。但是,取決材料,由於不具有如此的識別因子,或其量為微量,分析深度方向的組成或層分離構造者係有非常困難之情況。
又,藉由X射線光電子分光法(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的表面.深度方向之分析,亦使用作為薄膜構造體的層分離構造之分析法。
於XPS中,不僅元素組成分析,而且官能基的鑑定與定量係亦可能,但與上述同樣地,當未達百分率級的微量成分或不含有使如化學位移變化之特徵的化學鍵結狀態時,明確的鑑定.定量係困難。為了解決如此的問題,有報告將官能基化學修飾之衍生物化XPS法(非專利文獻1、2)。藉由此方法,使含有光離子化截面積大的氟或氯等之雜原子的試藥與特定的官能基選擇地反應,藉由檢測出此雜原子,可進行微量成分等之鑑定.定量。然而,由於在特定的官能基與特異反應的標識試藥或反應條件有限制,藉由衍生物化XPS法可分析薄膜構造體的深度方向之分布狀態或層構造之官能基係限於一部分,未必是萬能的手法,而且於具有同一或類似的官能基之化合物彼此的摻合物材料中,分析係困難。
於XPS中,能檢測的深度為5~10nm左右,評價比其淺的範圍之深度方向的組成分布者係困難。為了解決如此的問題,藉由變化光電子的檢測角度,非破壞地維持著 原本之試料的化學鍵結狀態,藉由階段地測定極表面區域之角度分解XPS法(AR-XPS)進行深度方向分析。又,於RBS中,藉由計測經由離子束照射所產生的散射離子之能量光譜,表面區域的元素之深度方向分析係可能。然而,與XPS、RBS同樣地,若材料中不含有數%以上的分析對象物質,則無法檢測出,不適合於微量成分的分布狀態之評價。
再者,作為表面.深度方向之分析方法,亦舉出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廣泛使用於半導體等的無機材料領域。SIMS主要係按照一次離子之照射量的差異,分類為Dynamic-SIMS(D-SIMS)與Static-SIMS(S-SIMS)。
D-SIMS係藉由一次離子束的照射來濺射試料表面,而產生二次離子之方法,藉此可能進行深度方向之元素組成分析。
然而,於D-SIMS的深度方向分析中,由於因濺射而破壞分子構造,保持原本的構造而進行測定者係困難。又,由於不具有特徵的分子構造,亦有其它成分無法識別之情況。因此,不適合於有機物之分析。
另一方面,S-SIMS係藉由成為脈衝狀的少量之一次離子照射,而產生具有試料表面的化學構造之資訊的碎片離子或分子離子(二次離子),藉由質譜分析計來測定其質量,而調查在固體試料的最表面是否有任何成分(原子、分子)存在之方法。
S-SIMS主要使用飛行時間型(TOF:Time of Flight)質譜分析裝置來進行(TOF-SIMS),可作為高感度的質譜分析法、表面分析法,廣泛使用於活體試料或電子材料領域中。作為其理由之一個,可舉出由於一次離子照射量顯著地少,有機化合物係可在保持化學構造的狀態下被離子化,可自質譜來知道有機化合物之構造之點。因此,TOF-SIMS係在有機膜的評價出色。
於TOF-SIMS中,將盡量抑制對試料照射的一次離子之量之條件下所放出的二次離子作為分析對象,一次離子的電流密度係比D-SIMS還小5位數以上。於S-SIMS中,通常一次離子的總劑量為1012ions/cm2以下,一次離子在相同場所碰撞二次以上之機率係極低。於如此的條件下,除了構成固體的原子或分子之離子化以外,吸附於試料表面的化合物分子內之比較弱的鍵被切斷而發生脫離的機率亦變高,生成保持原子間鍵結的分子離子或碎片離子而放出。結果,於TOF-SIMS之測定中,除了元素組成,亦取得在D-SIMS中無法處理之在表面的極淺的區域中之分子或化學構造有關的資訊。
然而,於TOF-SIMS中,一次離子的照射量係比D-SIMS小,由於濺射速度非常慢,原理上深度方向的解析係困難。
作為如此的問題之解決方法,近年有提案藉由利用微切片機(專利文獻1)或SAICAS(Saicas Daipla Wintes公司製)(非專利文獻3)之精密斜切削法切出截面,測定切削 面,不濺射而直接取得深度方向的資訊之手法。藉此,不受到濺射所致的碎片化之影響,可在深度方向中追蹤目的成分之分子構造。
另一方面,於電子裝置、感測器、記憶媒體等之材料.元件的研究開發中,構造的微細化或材質之複合化、高機能化係進展,要求液晶配向膜或半導體材料等的薄膜化。然而,於極薄膜中,利用微切片機或SAICAS的精密斜切削法之深度方向分析係非常困難。又,由於測定表面直接與刀刃接觸,亦有來自刀刃的污染之掛慮。再者,即使不是極薄膜而為具有某一程度的厚度之薄膜,也是需要熟練的技術,取決材料的特性,即使為數微米級的厚度,剖面也起伏,有得不到平滑的切削面之情況亦多之問題。
近年來,藉由使用併用測定用的一次離子束與濺射用的濺射離子束之雙射束法,由於可將各離子束個別地最合適化,故藉由TOF-SIMS的水平分解能力、質量分解能力優異之深度方向分析係成為可能。
然而,此時與D-SIMS與同樣地,由於因濺射而破壞分子構造,保持原本的構造而測定者係有困難之問題。
再者,於藉由TOF-SIMS的深度方向分析中,在濺射離子的蝕刻開始後不久,二次離子收率不安定的過渡區域係存在。因此,評價材料的表面附近之目的物質之分布狀態者係非常困難。又,愈容易帶電的試料,此過渡區域之寬度愈廣,此係使在有機膜的表面附近之深度方向分析變成困難。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4-219261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Batich, C. D., Appl. Surf. Sci., vol.32, pp.57-73(1988)
[非專利文獻2]Nakayama, Y. et al., J. Polym. Sci. A, Polym. Chem., vol.26, pp.559-572(1988)
[非專利文獻3]Itoh, H., J. Surf. Anal., vol.15, pp.235-238(2009)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點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簡便且正確地分析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的構成成分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或層分離構造之分析方法。又,目的在於提供簡便且正確地分析在有機膜的表面附近所偏向存在的微量成分之分布狀態。
本發明者們為了達成上述目的,重複專心致力的檢討,結果發現即使為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也可以穩定同位素標識至少1種的高分子化合物,藉由重複:將含有所標識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高分 子薄膜構造體,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二次離子之質譜之步驟,而得到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碎片(fragment)之深度輪廓,可簡便且正確地分析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的構成成分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或層分離狀態。
再者,本發明者們發現:於有機膜的表面上形成導電性碳塗層,藉由重複:將經碳塗佈的上述有機膜,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上述有機膜中的分析對象物質之二次離子質譜之步驟,而得到上述分析對象物質的深度輪廓,可簡便且正確地分析在有機膜的表面附近之微量成分的分布狀態,而完成本發明。
即,本發明提供:1.一種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特徵為: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厚度為10~500nm,於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以穩定同位素標識其中至少1種,藉由重複:將含有使用穩定同位素所標識的高分子化合物之構造體,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二次離子之質譜之步驟,而得到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碎片之深度輪廓(depth profile); 2.如1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厚度為10~200nm;3.如1或2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有的連結基係互相相同;4.如1~3中任一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具備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高分子摻合物薄膜;5.如1~4中任一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為2層以上的多層構造;6.如1~5中任一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穩定同位素係選自於重氫、碳13、氮15、氧17、氧18、矽29、矽30、硫33及硫36;7.一種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特徵為:於有機膜的表面上形成導電性碳塗層,藉由重複:將經碳塗佈的上述有機膜,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上述有機膜中的分析對象物質之二次離子質譜之步驟,而得到上述分析對象物質的深度輪廓;8.如7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導電性碳塗層係藉由物理氣相成長法或化學氣相成長法來形成;9.如8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導電性碳塗層係藉由真 空蒸鍍法來形成;10.如9的分析方法,其中蒸鍍時的真空度為0.5~10Pa;11.如7~10中任一項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導電性碳塗層之厚度為5~50nm。
依照本發明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的分析方法,可簡便且正確地分析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的構成成分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或層分離構造。本發明的分析方法係對於厚度薄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亦可適用。又,適合作為具備摻合有2種以上的聚合物之高分子摻合物薄膜之構造體中的構成成分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或層分離構造之分析方法。
本發明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的分析方法,係不限定於:如以往之分析方法,分析對象物質具有與其它成分不同的化學鍵結狀態或元素,而且以百分率級含有成為如此的識別因子之元素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或具有藉由微切片機或SAICAS的精密斜切削為可能之厚度及物理特性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由於對於各種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係可能適用,可提供與液晶配向膜等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有關的更高度之資訊。
又,依照本發明之有機膜的分析方法,藉由在有機膜表面上形成導電性碳塗層,可使上述塗層成為二次離子收 率不安定的過渡區域,不受過渡區域之影響而可分析在塗層下的有機膜之表面附近的分析對象物質之深度方向的分布。另外,導電性碳塗層亦具有抑制試料帶電之效果。
[實施發明的形態]
於本發明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的分析方法中,分析對象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厚度,係以其它手法難以分析之10~500nm,即使為超過500nm至數微米為止之厚度,也可能分析。依照本發明的分析方法,即使分析對象的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厚度為10~200nm、10~150nm、更且10~100nm等之特別地薄,也可能分析。
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係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者。依照本發明的分析方法,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所含有的高分子化合物,即使為互相具有相同的化學鍵結、構造或元素時,藉由使用穩定同位素來標識至少1種的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互相識別而分析。例如,即使為互相具有醯胺鍵、酯鍵等之同一連結基的高分子化合物,也可識別而分析。
依照本發明的分析方法,不限定於具有特定的化學鍵、構造或元素之高分子化合物,可將各式各樣的高分子化合物當作分析對象。
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係可具備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高分子摻合物薄膜者。又,上述高分子薄膜構 造體亦可成為2層以上的多層構造。
高分子化合物之標識時所用的穩定同位素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舉出重氫(2H(D))、碳13(13C)、氮15(15N)、氧17(17O)、氧18(18O)、矽29(29Si)、矽30(30Si)、硫33(33S)、硫36(36S)等。上述高分子化合物係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的穩定同位素來標識。
穩定同位素的使用量係可考慮檢測器的感度、質量分解能力、所使用的穩定同位素之天然存在比等來決定。
上述穩定同位素之導入,較佳為以在分析對象物質的構成原子之中,不是可因聚合反應、縮合反應等而損失之原子,而是在生成的聚合物骨架內確實地殘存之原子,例如形成聚醯亞胺中的醯亞胺鍵之氮原子或主骨架的碳,作為穩定同位素之取代對象。
以穩定同位素標識高分子化合物之方法,係可為以往眾所周知之方法。例如可以在以穩定同位素標識單體後,使用經該標識的單體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使用經穩定同位素所標識的交聯劑或聚合引發劑來合高分子化合物。又,以重氫標識高分子化合物時,除了上述方法,還可藉由重氫交換反應來標識。
於本發明中,藉由重複:將含有使用穩定同位素所標識的高分子化合物之構造體,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TOF-SIMS來取得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二次離子之質譜之步驟,而得到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碎片之深度輪廓。
作為將高分子薄膜構造體濺射時所用之濺射離子,一般使用經加速到數百eV至數keV左右之Cs+、O2 +、Ar+、C60 +等。特別地,於有機物中由於負離子的生成多,較佳為具有負離子化率增大效果之Cs+。再者,更佳為對於高分子材料的傷害少之低加速(200eV至500eV)的Cs+等。惟,當目的離子為正離子時,沒有此限制。
以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作為分析對象時,TOF-SIMS所用的一次離子,一般使用經加速到數keV至數十keV左右之Ga+、Aun m+、Bin m+、Ar+、C60 +等。特別地,於聚醯亞胺等之有機物的分析中,較佳為簇離子源之Aun m+、Bin m+、C60 +等。特別地,Bi離子源更佳為高感度的三聚體(Bi3)。
藉由重複上述的濺射與TOF-SIMS測定,可簡便且正確地分析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的構成成分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
又,本發明之有機膜的分析方法之特徵為:於有機膜的表面上形成導電性碳塗層,藉由重複:將經碳塗佈的上述有機膜,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法來取得上述有機膜中的分析對象物質之二次離子質譜之步驟,而得到上述分析對象物質的深度輪廓。
作為形成上述碳塗層之方法,可舉出真空蒸鍍法、濺鍍法等的物理氣相成長法、熱CVD、電漿CVD等之化學氣相成長法等的方法。於此等之中,特佳為真空蒸鍍法。
藉由真空蒸鍍法形成碳塗層時,可使用碳塗佈機或真空蒸鍍裝置來形成。作為上述碳塗佈機,可使用與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或電子探針微分析器(EPMA)等的荷電粒子線裝置來進行對非導電性試料的觀察或分析時的試料之前處理中所用的同樣者。因此,不是需要特別的前準備或熟練之技術,而可容易地以短時間進行前處理。
蒸鍍時的真空度較佳為0.5~10Pa,更佳為0.5~2Pa。
蒸鍍時間係可適宜設定,以便得到目的之厚度。
上述碳塗層之厚度亦可相當於在分析初期所發生的二次離子收率不安定之過渡區域之厚度。具體地,較佳為5nm以上。厚度的上限雖然沒有特別的規定,但為了測定時間之縮短及抑制因碳塗層之形成所造成的熱傷害,較佳為盡可能地薄。因此,厚度較佳為50nm以下,尤佳為40nm以下,更佳為20nm以下,特佳為10nm以下。但是,當TOF-SIMS測定的濺射速率快時,沒有此限制。
作為形成上述碳塗層用之碳源,並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舉出石墨(Graphite)、碳黑、活性碳等,其中較佳為石墨。又,其形狀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採用粉末狀、粒狀、纖維狀、芯狀等之各種形狀,其中較佳為纖維狀及芯狀。纖維狀及芯狀的碳之直徑較佳為5~10μm。碳的純度較佳為99.9%以上,更佳為99.99%以上。
本發明之分析對象的有機膜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在以上述方法形成碳塗層中,由於對試料施加輻射熱,不適 合於耐不住熱的試料或容易產生氣體的試料。但是,由於料想輻射熱為比室溫高數十℃左右,若使用具備試料冷卻機構的裝置,則可適用於許多的有機膜。
濺射有機膜時所用之濺射離子,一般使用經加速到數百ev至數keV左右之Cs+、O2 +、Ar+、C60 +等。特別地,於有機物中由於負離子的生成多,較佳為具有負離子化率增大效果之Cs+。特別地,更佳為對於有機物的傷害少之低加速(200eV至500eV)的Cs+等。惟,當目的離子為正離子時,沒有此限制。
以有機膜作為對象時,TOF-SIMS所用之一次離子,一般使用經加速到數keV至數十keV左右之Ga+、Aun m+、Bin m+、Ar+、C60 +等。特別地,於有機物的分析中,較佳為簇離子源之Aun m+、Bin m+、C60 +等。特別地,Bi離子源更佳為高感度的三聚物(Bi3)。
再者,當分析對象物質具有與其它構成成分相同的化學鍵或元素時,由於濺射所生成的二次離子會成為相同的構造,故會無法鑑定來自分析對象物質的二次離子。
作為解決上述問題之方法,例如可舉出以穩定同位素標識分析對象物質之方法。藉此,可能鑑定來分析對象物質的二次離子。
標識時所用的穩定同位素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可舉出重氫(2H(D))、碳13(13C)、氮15(15N)、氧17(17O)、氧18(18O)、矽29(29Si)、矽30(30Si)、硫33(33S)、硫36(36S)等。上述分析對象物質係可使用1種或2種以上的 穩定同位素來標識。
穩定同位素的使用量係可考慮檢測器的感度、質量分解能力、所使用的穩定同位素之天然存在比等來決定。
以穩定同位素標識分析對象物質之方法,係可為以往眾所周知之方法。
藉由上述方法,可簡便且正確地分析有機膜中的表面附近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本發明的分析方法係特別適合於自材料表面起10nm左右的表面附近之深度方向的分布狀態之分析。
[實施例]
以下,舉出調製例、實施例及比較例來更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下述的實施例所限定。再者,組成比(莫耳比)係由加入比來算出。
[調製例1]薄膜形成用組成物A之調製
於20mL四口燒瓶中,作為二胺成分,添加經15N標識的對苯二胺(p-PDA-15N,Aldrich製)0.243g(2.25mmol)、4-十八烷氧基-1,3-二胺基苯(APC18)0.094g(0.25mmol)、N-甲基-2-吡咯啶酮(NMP)3.70g、γ-丁內酯(GBL)3.70g,冷卻至約10℃,添加1,2,3,4-環丁烷四羧酸二酐(CBDA)0.485g(2.50mmol),回到室溫,在氮氣環境下反應24小時,而得到聚醯胺酸(聚合物A)的濃度10質量%之溶液。聚合物A中的各構成單位之組成比為CBDA:P- PDA-15N:APC18=1.0:0.9:0.1。
將上述聚合物A溶液8.22g移到50mL三角燒瓶中,添加GBL 2.74g及丁基溶纖劑(BC)2.74g來稀釋,以調製聚合物A為6質量%、GBL為47質量%、NMP為27質量%、BC為20質量%之薄膜形成用組成物A。
[調製例2]薄膜形成用組成物A’之調製
除了代替p-PDA-15N,使用未經15N標識之p-PDA以外,藉由與調製例1同樣之方法來合成聚合物A’,調製薄膜形成用組成物A’。聚合物A’中的各構成單位之組成比為CBDA:p-PDA:APC18=1.0:0.9:0.1。
[調製例3]薄膜形成用組成物B之調製
於30mL四口燒瓶中,作為二胺成分,添加4,4’-二胺基二苯基胺(DADPA)0.996g(5.00mol)、NMP 8.23g、GBL 8.23g,冷卻至約10℃,添加CBDA 0.902g(4.60mmol),回到室溫,在氮氣環境下反應24小時,而得到聚醯胺酸(聚合物B)的濃度10質量%之溶液。聚合物B中的各構成單位之組成比為CBDA:DADPA=1.0:1.0。
將上述聚合物B溶液15g移到50mL三角燒瓶中,添加GBL 5.00g及BC 5.00g來稀釋,以調製聚合物B為6質量%、GBL為47質量%、NMP為27質量%、BC為20質量%之薄膜形成用組成物B。
[調製例4]典型試料之製作
圖1中顯示所製作的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之截面圖。首先,藉由旋塗法在ITO基板3上塗佈上述薄膜形成用組成物B,依照下述成膜條件,形成聚合物B層2。成膜後,藉由旋塗法在聚合物B層2上塗佈上述薄膜形成用組成物A,依照下述成膜條件,形成聚合物A層1,製作實施例1用之2層分離構造的典型試料。
又,除了使用上述薄膜形成用組成物A’來形成聚合物A’層1以外,藉由與上述方法同樣之方法,製作比較例1用之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
成膜條件:第一層(聚合物B層)預備乾燥70℃、70sec,燒成250℃、10min,膜厚120nm,第二層(聚合物A(A’)層)燒成250℃、10min,膜厚120nm(膜厚合計240nm)
[實施例1、比較例1]
對於調製例4所製作之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使用ION TOF公司製TOF-SIMS5,在深度方向中進行藉由濺射離子之濺射,然後照射一次離子,以負離子模式取得含有自試料所放出的穩定同位素之二次離子的TOF-SIMS光譜。作為一次離子,使用鉍三聚體團簇之2價正離子,作為濺射離子,使用銫之正離子。又,濺射面積為300μm×300μm,濺射分析面積為100μm×100μm。藉由重複濺射與TOF-SIMS測定,評價自試料表面起往深度方向 的穩定同位素所致的碎片離子之分布。
然後,在橫軸取濺射時間,在縱軸取該濺射時間的二次離子之檢測強度,將測定值繪圖,藉由將濺射時間與二次離子強度之關係予以曲線化,而取得深度輪廓,評價2層分離構造。再者,TOF-SIMS的測定條件係如以下。
一次離子:25keV Bi3 2+,0.2pA(脈衝電流值),任意掃描模式
一次離子掃描範圍(測定區域):100μm×100μm
一次離子的脈衝頻率:10kHz(100μs/shot)
一次離子的射束直徑:約5μm
二次離子檢測模式:negative
掃描數:1scan/cycle
(於帶電修正中使用泛射式電子槍) <濺射條件>
濺射離子:Cs+(35nA、500eV)
濺射區域:300μm×300μm
圖2中顯示使用實施例1的聚合物A之典型試料的結果,圖3中顯示使用比較例1的聚合物A’之典型試料的結果。
如圖2中所示,使用導入有穩定同位素的聚合物A之2層分離構造的典型試料時,聚合物A層與聚合物B層之邊界係可見化,可分析2層分離構造。
另一方面,如圖3中所示,使用未導入穩定同位素的 聚合物A’之2層分離構造的典型試料時,無法掌握聚合物A’層與聚合物B層之邊界。
接著,在以下說明採用本發明的手法於比本發明的實施例1所示之典型試料還薄的構造體之另一實施態樣。
[調製例5]聚合物C之調製
於20mL四口燒瓶中,作為二胺成分,添加p-PDA-15N(Aldrich製)0.243g(2.25mmol)、APC18 0.094g(0.25mmol)、NMP 4.35g,冷卻至約10℃,添加3,4-二羧基-1,2,3,4-四氫-1-萘琥珀酸二酐(TDA)0.750g(2.50mmol),於氮氣環境下,在40℃反應16小時,而得到聚醯胺酸(PAA-1)的濃度20質量%之溶液。
於上述PAA-1溶液5.44g中,添加NMP 12.69g來稀釋,添加醋酸酐0.57g及吡啶0.24g,在50℃反應3小時。將此反應溶液冷卻至室溫左右為止後,於已冷至約10℃的甲醇70mL中,邊攪拌邊徐徐注入,而析出固體。回收所沈澱的固體,更以70mL的甲醇來分散洗淨2次,藉由在100℃減壓乾燥,而得到聚醯亞胺(聚合物C)的白色粉末。聚合物C中的各構成單位之組成比為TDA:p-PDA-15N:APC18=1.0:0.9:0.1。
[調製例6]典型試料之製作
將1g上述聚合物C溶解於GBL 12.00g與BC 2.22g之混合溶劑中,調製薄膜形成用組成物C。
圖1(與實施例1相同的形態)中顯示所製作的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之截面圖。首先,藉由旋塗法在ITO基板3上塗佈上述薄膜形成用組成物B,依照下述成膜條件,形成聚合物B層2。成膜後,藉由旋塗法在聚合物B層2上塗佈上述薄膜形成用組成物C,依照下述成膜條件,形成聚合物C層1,製作實施例2用之2層分離構造的典型試料。
成膜條件:第一層(聚合物B層)預備乾燥70℃、70sec,燒成250℃、10min,膜厚60nm,第二層(聚合物C層)燒成250℃、10min,膜厚60nm(膜厚合計120nm)
[實施例2、比較例2]
對於調製例6所製作之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自試料表面起往深度方向的穩定同位素所致的碎片離子之分布。惟,濺射面積為200μm×200μm,濺射分析面積為60μm×60μm。TOF-SIMS的測定條件係如以下。
一次離子:25keV Bi3 2+,0.2pA(脈衝電流值),任意掃描模式
一次離子掃描範圍(測定區域):60μm×60μm
一次離子的脈衝頻率:10kHz(100μs/shot)
一次離子的射束直徑:約5μm
二次離子檢測模式:negative
掃描數:1scan/cycle
(於帶電修正中使用泛射式電子槍及氧氣(真空度:1.0×10-6 mbar))
<濺射條件>
濺射離子:Cs+(20nA、500eV)
濺射區域:200μm×200μm
圖4中顯示使用實施例2的聚合物C之典型試料的結果。
如圖4中所示,即使使用導入有穩定同位素的聚合物C之2層分離構造的典型試料時,聚合物C層與聚合物B層之邊界也可見化,可分析2層分離構造。
因此,證明本發明的方法亦可適用於分析膜厚120nm左右之極薄膜構造體的層分離構造。
[調製例7]寡聚苯胺化合物之合成
依照國際公開第2008/129947號中記載之方法,合成下述式(1)所示的寡聚苯胺化合物。
[調製例8]電荷接受性摻雜劑之合成
依照國際公開第2006/025342號中記載之方法,合成下述式(2)所示的電荷接受性摻雜劑。
[調製例9]有機膜形成用材料之調製
將式(1)所示的寡聚苯胺化合物與式(2)所示的電荷接受性摻雜劑以1:1之莫耳比,溶解在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I)與環己醇之混合溶劑(組成比=2:4(質量比))中,成為固體成分濃度3質量%,更且對於該固體成分,添加10質量%的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矽烷及苯基三甲氧基矽烷(皆信越聚矽氧(股)製)(質量比1:2),以調製有機膜形成用材 料。
[調製例10]分析用典型試料之製作
如圖1中所示,藉由旋塗法在ITO基板3上塗佈調製例3所調製之有機膜形成用材料,在220℃加熱處理15分鐘而形成有機膜2。上述有機膜2的厚度為50nm。
再者,使用MEIWAFOSI(股)製之附親水化處理機能的碳塗佈機(CADE-E),在真空度0.5~1Pa、預熱時間5秒、蒸鍍時間1.8秒之條件下,藉由真空蒸鍍法在有機膜2的表面上形成碳塗層1(厚度約35nm),作為實施例用之試料。再者,作為碳源,使用石墨纖維(MEIWAFOSI(股)製,高純度分析用碳纖維(商品名))。又,將未施予碳塗佈的試料當作比較例用。
[實施例3、比較例3]
使用ION TOF公司製TOF~SIMS5,對於實施例用與比較例用之典型試料,各自在深度方向中進行藉由濺射離子的濺射,然後照射一次離子,以負離子模式取得含有自試料所放出的來自分析對象物質(矽烷添加劑)的二次離子之TOF-SIMS光譜。作為一次離子,使用鉍三聚體團簇之2價正離子,作為濺射離子,使用銫之正離子。又,濺射面積為200μm×200μm,濺射分析面積為50μm×50μm。藉由重複濺射與TOF-SIMS測定,評價來自矽烷添加劑的碎片離子之自試料表面起的深度方向之分布。以下顯示實施 例及比較例中的TOF-SIMS之測定條件。
一次離子:25keV Bi3 2+,0.2pA(脈衝電流值),任意掃描模式
一次離子掃描範圍(測定區域):50μm×50μm
一次離子的脈衝頻率:10kHz(100μs/shot)
一次離子的射束直徑:約5μm
二次離子檢測模式:negative
掃描數:1scan/cycle
(於帶電修正中使用泛射式電子槍) <濺射條件>
濺射離子:Cs+(35nA、500eV)
濺射區域:200μm×200μm
在橫軸取濺射時間,在縱軸取該濺射時間的二次離子之檢測強度,將測定值繪圖,藉由將濺射時間與二次離子強度之關係予以曲線化,而取得深度輪廓,評價矽烷添加劑之膜內分布。圖6中顯示實施例3之結果,圖7中顯示比較例3之結果。
圖6及圖7中,橫軸(濺射時間)表示自試料表面起的深度,縱軸(檢測強度)表示各離子的濃度。如由圖6可明知,藉由著眼於矽烷添加劑的構成原子之Si,可分析有機膜中的矽烷添加劑之表面偏向存在狀態。
1‧‧‧聚合物A(A’)或聚合物C層
2‧‧‧聚合物B層
3‧‧‧ITO基板
4‧‧‧碳塗層
5‧‧‧有機膜
6‧‧‧ITO基板
圖1係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用的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之截面圖。
圖2係實施例1所用的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之深度輪廓。
圖3係比較例1所用的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之深度輪廓。
圖4係實施例2所用的2層分離構造典型試料之深度輪廓。
圖5係實施例3所用的施有碳塗佈的試料之截面圖。
圖6係實施例3之施有碳塗佈的試料之TOF-SIMS測定的深度輪廓。
圖7係比較例3之未施予碳塗佈的試料之TOF-SIMS測定的深度輪廓。

Claims (13)

  1. 一種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特徵為: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厚度為10~500nm,於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中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以穩定同位素標識其中至少1種,藉由重複:將含有使用穩定同位素所標識的高分子化合物之構造體,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儀(TOF SIMS)來取得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二次離子之質譜之步驟,而得到含有該穩定同位素的碎片(fragment)之深度輪廓(depth profile),且上述濺射,係藉由經加速至200eV至500eV的濺射離子來進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濺射離子,為經加速至200eV至500eV的Cs+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厚度為10~200n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有的連結基係互相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具備含有2種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之高分子摻合物薄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構造體為2層以上的多層構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高分子薄膜構造體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穩定同位素係選自於重氫、碳13、氮15、氧17、氧18、矽29、矽30、硫33及硫36。
  8. 一種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其特徵為:於有機膜的表面上形成導電性碳塗層,藉由重複:將經碳塗佈的上述有機膜,在沿著其深度方向,藉由經加速至200eV至500eV的濺射離子予以濺射之步驟,及藉由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分析儀來取得上述有機膜中的分析對象物質之二次離子質譜之步驟,而得到上述分析對象物質的深度輪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濺射離子,為經加速至200eV至500eV的Cs+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導電性碳塗層係藉由物理氣相成長法或化學氣相成長法來形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導電性碳塗層係藉由真空蒸鍍法來形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分析方法,其中蒸鍍時的真空度為0.5~10Pa。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的分析方法,其中上述導電性碳塗層之厚度為5~50nm。
TW101138846A 2011-10-21 2012-10-19 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TWI640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1663 2011-10-21
JP2011231655 2011-10-21
JP2011-231663 2011-10-21
JP2011-231655 2011-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1579A TW201331579A (zh) 2013-08-01
TWI640769B true TWI640769B (zh) 2018-11-11

Family

ID=48141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8846A TWI640769B (zh) 2011-10-21 2012-10-19 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81283B2 (zh)
KR (1) KR102006348B1 (zh)
TW (1) TWI640769B (zh)
WO (1) WO20130583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87482A1 (en) * 2018-06-25 2020-01-01 INTA, Instituto Nacional de Technica Aeroespacial Isotopically labelled materials for degradation detection
CN115235861A (zh) * 2022-08-25 2022-10-25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的超薄有机膜层的制样及分析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9805A (ja) * 1993-03-01 1994-09-09 Nissin Electric Co Ltd 表面分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9261A (ja) 2003-01-15 2004-08-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薄膜の解析方法
JP3790539B2 (ja) * 2003-11-27 2006-06-28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ガスバリア性フィルム
WO2005051651A1 (ja) * 2003-11-27 2005-06-09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ガスバリア性フィルム
JP5142580B2 (ja) * 2006-06-29 2013-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面解析方法および表面解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9805A (ja) * 1993-03-01 1994-09-09 Nissin Electric Co Ltd 表面分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 E. Harton, F. A. Stevie, Z. Zhu, and H. Ade, " Carbon-13 Labeled Polymers: An Alternative Tracer for Depth Profiling of Polymer Films and Multilayers Us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Vol. 78, pp. 3452-3460, May 15, 200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06348B1 (ko) 2019-08-01
KR20140090207A (ko) 2014-07-16
JP6281283B2 (ja) 2018-02-21
JPWO2013058364A1 (ja) 2015-04-02
WO2013058364A1 (ja) 2013-04-25
TW201331579A (zh)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rd et al. Argon cluster ion beams for organic depth profiling: results from a VAMAS interlaboratory study
Kaneda et al. Rheology printing for metal-oxide patterns and devices
Hosseini et al.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 of MALDI-ToF-MS analysis
US9905408B2 (en) Sample plate using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ple plate
TWI640769B (zh) 高分子薄膜構造體及有機膜之深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Weidner et al. Imaging mass spectrometry for examining localization of polymeric composition in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samples
Cristaudo et al. Ion yield enhancement at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 in SIMS analysis using Ar-GCIB
Chiarcos et al. Thermal degradation in ultrathin films outperforms dose control of n-type polymeric dopants for silicon
Kasten et al. Surface analytical study of self-assembled nanophase particle (SNAP) surface treatments
Lagator et al. Sensitivity enhancement using chemically reactive gas cluster ion beams in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De Giglio et al. Polymer surface chemistry: characterization by XPS
Shard et al. A two‐point calibration method for quantifying organic binary mixtures us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in the presence of matrix effects
JP7317161B2 (ja) 物理構造の評価方法
Chundak et al. Argon gas cluster fragmentation and scattering as a probe of the surface physics of thermoset polymers
Koenig et al. pH‐Responsive Aminomethyl Functionalized Poly (p‐xylylene) Coatings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olymerization
Marcoen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bonding interactions at the buried steel oxide–aminopropyl triethoxysilane interface accessed by Ar cluster sputtering
US8450684B2 (en) Quantification method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organic layer
Amato et al.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quadrupole ion trap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of titanium‐carbon thin films
Khamdokhov et al. XPS study of TiN films formed by the electric arc technique
Michałowski Probing a chemical state during ultra low impact energy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depth profiling
Xie et al. Segregation of dioctyl phthalate to the surface of polystyrene films characterized by ToF‐SIMS and XPS
Vree et al. Structur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vapor deposited polycarbonate thin films
US20230112618A1 (en) Tin-based photoresist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Yang et al. Techniques for analysing biomaterial surface chemistry
WO2010036038A2 (en) Quantification method of functional groups of organic 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