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2938B - Stimulus - Google Patents

Stimul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2938B
TWI632938B TW104115774A TW104115774A TWI632938B TW I632938 B TWI632938 B TW I632938B TW 104115774 A TW104115774 A TW 104115774A TW 104115774 A TW104115774 A TW 104115774A TW I632938 B TWI632938 B TW I6329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displacement
stimulator
head
feel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5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5514A (zh
Inventor
松下剛
Original Assignee
Mtg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tg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Mtg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5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5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2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2938B/zh

Link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刺激具(1),是具備:芯(10)、以及在芯(10)的外表(14)可位移地被配設的複數個位移部(20),各位移部(20),是構成隨著位移讓按壓感產生。而且,各位移部(20),是構成朝維持初期姿勢的方向被彈推的同時,抵抗彈推力可位移為理想。

Description

刺激具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刺激具。
以往,有藉由掌握構成對手掌、手指給予刺激的刺激具。例如,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具備:芯與在其外表朝向外方被彈推的複數個突起部,而構成藉由掌握芯使各突起部因手掌、手指抵抗彈推力朝芯的內方位移的同時,使手掌、手指因其彈推力而受到按壓刺激者。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件1]日本實開昭58-168361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揭示的構造,突起部是藉由手掌、手指被按壓,而依照其按壓力的大小僅朝芯的內方移動預定量(位移),且使用者會有難以認識讓突起部 確實位移預定量情況。因此,反覆按壓突起部、或同時按壓複數個突起部時的體感低,藉由按壓突起部要給予使用者快樂、舒服的體感是有困難的。因此,要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是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樣的背景所研發者,而欲提供一種會帶給使用者快樂與舒服的體感,且能促進反覆使用的刺激具。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刺激具,其特徵係具備有:芯、以及在該芯的外表可位移地被配設的複數個位移部,上述各位移部,是構成隨著位移讓按壓感產生。
在上述刺激具,是隨著被配設在芯的外表的複數個位移部的位移,產生按壓感。使用者是藉由獲得該按壓感,可認識讓位移部確實位移的情況。而且,藉由讓位移部反覆位移、或讓複數個位移部同時位移能獲得許多的按壓感,並且能帶給使用者該許多個按壓感的相輔相成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因此,可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而且,使用者是反覆掌握該刺激具藉由手指、手掌使位移部反覆位移,或將該刺激具反覆壓抵在脖頸、肩、背部、四肢等的各種的部分,藉由身體的各種的部分讓位 移部反覆位移,而形成能有效果地按摩手指、手掌、脖頸、肩、背部、四肢等的身體的各種的部分。
再者,使用者藉由手掌、手指讓位移部反覆位移時,形成經由手掌、手指反覆感覺按壓感、推壓感的情況。藉此,可經由手掌、手指反覆對使用者的腦給予刺激。其結果、能達到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如以上,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帶給使用者快樂與舒服的體感,且可促進反覆使用的刺激具。
20‧‧‧位移部
21‧‧‧頭部
21a‧‧‧外側表面
15‧‧‧凹部
14‧‧‧外表
1‧‧‧刺激具
10‧‧‧芯
11‧‧‧第1芯
A1‧‧‧X1方向端部區域
A2‧‧‧X1方向中間區域
A3‧‧‧中央區域
A4‧‧‧中央區域
A5‧‧‧X2方向端部區域
X1‧‧‧紙面上方
X2‧‧‧紙面下側
R‧‧‧周向
Y‧‧‧紙面左右方向
231‧‧‧第1筒狀構件
232a‧‧‧突出部
231b‧‧‧卡止突起部
13‧‧‧砝碼
12a‧‧‧嵌合凸部
15a‧‧‧貫穿孔
12‧‧‧第2芯
221a‧‧‧段差部
21b‧‧‧壓入凹部
21d‧‧‧角部
231a‧‧‧段差部
221b‧‧‧球狀凹部
221c‧‧‧環狀肋
232b‧‧‧窗部
222a‧‧‧球狀突起
222b‧‧‧鼓出部
24a‧‧‧中央部
232c‧‧‧嵌入突起部
232e‧‧‧縫隙
232d‧‧‧球狀卡止部
233‧‧‧底部
24‧‧‧盤簧
232‧‧‧第2筒狀構件
23‧‧‧保持部
22‧‧‧腳部
222‧‧‧滑動板
221‧‧‧連接軸
254‧‧‧連接端子
255‧‧‧接點
25‧‧‧觸動開關
252‧‧‧柱塞
253‧‧‧盒體
27‧‧‧保持部
28‧‧‧板簧
281‧‧‧曲軸部
261‧‧‧肋
26‧‧‧連接軸
211‧‧‧頭部
30‧‧‧芯罩蓋
31‧‧‧孔部
15b‧‧‧內底部
113‧‧‧定位凹部
123‧‧‧定位凸部
112‧‧‧螺絲
111‧‧‧內側凹部
122‧‧‧輪轂
34‧‧‧定位突起
30a‧‧‧第1芯罩蓋
32a‧‧‧內側突出部
33‧‧‧2薄壁部
31‧‧‧孔部
30b‧‧‧第2芯罩蓋
d0‧‧‧直徑
d1‧‧‧開口徑
d2‧‧‧外徑
d3‧‧‧外徑
238‧‧‧插通孔
235‧‧‧盒體
237‧‧‧盒蓋
236‧‧‧盒子本體
234‧‧‧連接部
234b‧‧‧底部突出部
236b‧‧‧外側底面
236c‧‧‧凹部
236a‧‧‧內底部
31c‧‧‧壁面
238a‧‧‧壁部
234c‧‧‧角落部
234a‧‧‧卡合凹部
224‧‧‧卡合突起
239‧‧‧葉片部
239a‧‧‧卡合突起
240‧‧‧顎部
237a‧‧‧缺口
W2‧‧‧距離
240a‧‧‧卡合凹部
237b‧‧‧壁面
237c‧‧‧壁面
R1‧‧‧周向
11a‧‧‧嵌合凹部
121‧‧‧內側凹部
W1‧‧‧寬幅
[圖1]為實施例1中的刺激具的前視圖。
[圖2]為實施例1中的刺激具的俯視圖。
[圖3]為圖2中的III-III線位置的剖視圖。
[圖4]為圖2中的IV-IV線位置的剖視圖。
[圖5]為圖3中,在位移部周邊的初期姿勢的一部分放大圖。
[圖6]為圖3中,在位移部周邊的位移狀態的一部分放大圖。
[圖7]為圖3中,在位移部周邊的位移狀態的一部分放大圖。
[圖8]為實施例1的變形例中,在位移部周邊的初期姿勢的剖面一部分放大圖。
[圖9]為實施例1的進一步變形例中,在位移部周邊 的初期姿勢的剖面一部分放大圖。
[圖10]表示實施例1的刺激具中的腦波實驗的結果的圖。
[圖11]表示實施例1的刺激具中的血流實驗的結果的圖。
[圖12]為實施例2中的刺激具的前視圖。
[圖13]為實施例2中的刺激具的俯視圖。
[圖14]為圖13中的XIV-XIV線位置的剖視圖。
[圖15]為圖13中的XV-XV線位置的剖視圖。
[圖16]為實施例2中的分解芯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7]為實施例2中的分解芯罩蓋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8]為圖15中,在位移部周邊的初期姿勢的一部分放大圖。
[圖19]為圖15中,在位移部周邊的位移姿勢的一部分放大圖。
[圖20]其(A)為實施例2中的盒子本體的俯視圖。其(B)為實施例2中的盒子本體的側視面。
[圖21]其(A)為實施例2中的盒蓋的俯視圖。其(B)為實施例2中的盒蓋的側視面。
[圖22]其(A)為實施例2中,將盒蓋安裝在盒子本體的狀態的俯視圖。其(B)為實施例2中,從將盒蓋安裝在盒子本體的狀態進一步將盒蓋轉動的狀態的俯視圖。其(C)為實施例2中,將盒蓋安裝在盒子本體的狀態的側視面。
[圖23]為實施例2中,將保持部安裝在芯的狀態的剖 視圖。
[圖24]為實施例2中,將芯罩蓋安裝在安裝了保持部的芯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5]表示實施例2中,在安裝了保持部與芯罩蓋的芯安裝位移部的頭部及腳部的工程的剖視圖。
[圖26]為圖25中的位移部附近的一部分放大圖。
在本說明書,按壓感是指:操作者認識到位移部位移時,因相對於使其位移的力的反作用力而短暫地急遽變化所產生的位移部等的振動、位置變化時的感覺。例如,所謂操作者用指尖推壓位移部而將其推入時,在指尖感覺到的振動、推入感。
上述各位移部,是可構成朝維持初期姿勢的方向被彈推的同時,抵抗彈推力可位移。此時,位移部,是抵抗彈推力而解除被賦予的力時,藉由上述彈推力回到位移之前的姿勢的初期姿勢(亦即,復位)。藉此,使用者要讓已位移的位移部復位,因為只要解除賦予位移部的力即可,所以,讓位移部復位並不費事,且反覆使用時的便利性佳。而且,使用者可讓位移部韻律節奏佳地反覆位移。藉此,可按照該位移連續性地體感有韻律的舒服節奏的按壓感,而進一步提昇反覆使用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又,藉由利用韻律獲得舒服的節奏的按壓感,達成進一步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上述各位移部,是可構成隨著藉由上述彈推力復位到上述初期姿勢讓按壓感產生的情況。此時,是形成使用者不僅在讓位移部位移的時候能獲得按壓感,在該位移部復位的時候也能獲得按壓感。亦即,是形成使用者藉由一個位移部位移與復位能獲得二次的按壓感。藉此,可讓位移部進一步有韻律地節奏佳地反覆位移,並且可按照該位移進一步連續性地體感有韻律的舒服節奏的按壓感。其結果,可進一步提昇反覆使用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又,經由手掌、手指體感該按壓感,藉此,可進一步獲得進一步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上述各位移部,可具備:形成外側表面的頭部;被安裝在該頭部的軸狀的腳部;以及保持部,其是被安裝在上述芯的外表,並且將上述腳部保持成至少可朝向上述芯的內方及外方移動。此時,可讓位移部的頭部朝芯的內方及外方移動。因此,可以推入頭部地讓其位移。其結果,使用者可容易認識讓位移部(頭部)位移的情況。
上述頭部除了圓盤狀以外,可形成將四角形等的多角形的角部形成圓角的形狀。此時,和將頭部形成尖形的情況相比,容易廣大地確保位移部與手掌、手指的抵接面積,所以藉由適度緩合對使用者的手掌、手指的刺激,即使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時也能減輕使用者的負擔。再者,因為是形成使用者不是以點承受來自上述頭部的刺激而是以面來承受,所以可獲得舒服的體感。其中,上述頭部,是形成圓盤狀為理想。此時,容易用手掌、手指按 壓頭部,使用方便性提昇。
上述頭部,是可構成相對於上述初期姿勢中的上述腳部的軸可傾斜地位移。此時,因為可從各個方向讓位移部位移,所以容易利用手掌、手指讓位移部位移,而可提昇使用感。
上述頭部,是可設成相對於上述保持部可旋轉。此時,因為從各個方向賦予力讓位移部位移時,可讓頭部依照所賦予的該力的方向進行旋轉,所以可減低該位移時,使用者感覺卡住的情況。其結果,能謀求使用感的進一步的提昇。
在上述保持部,是可作成具備有朝維持上述初期姿勢的方向彈推上述腳部的彈推構件。此時,抵抗彈推構件所為的彈推力而位移的位移部,是形成藉由解除抵抗該彈推力的力,能確實復位。其結果,因為使用者反覆進行使用時,能不費事地讓位移後的位移部復位,所以使用方便性佳。又,反覆使用時的使用感提昇。
上述位移部,是可構成隨著上述位移產生按壓聲。此時,可讓位移部的位移所為的按壓感更強烈地被認識。藉此,使用者可確實認識位移部的位移,而可獲得進一步充分的體感。其結果,讓位移部反覆位移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進一步提昇,而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
上述刺激具中的上述芯的構造,是只要將上述各位移部配設成可位移的構造,就沒有特別的限定。上 述芯也可是中空的也可是實心。例如,為了調整上述刺激具的重量,將上述芯形成中空的同時,可將芯的厚度(亦即,外表與內腔面的距離)設定成預定的值、或在上述芯的內部設置預定的重量的砝碼。又,上述芯也可設成由單一的構件所構成,也可設成由複數個構件所構成。
上述芯的外表中,沒有配設上述複數個位移部的部分,也可比上述複數個位移部的頭部中的外側表面更位在上述芯的內方,也可位在外方,也可位在與上述複數個位移部的頭部中的外側表面實質上成為相同面。其中,上述芯的外表中,沒有配設上述複數個位移部的部分,也可比上述複數個位移部的頭部中的外側表面更位在上述芯的內方為理想。在此時,使用者掌握該刺激具、或將其壓抵在身體的預定部分時,因為可讓位移部確實抵接手掌、手指或壓抵刺激具的身體的部分,所以容易讓位移部位移而使使用感提昇。
上述芯的大小,是可握住的大小為理想。此時,藉由握住該刺激具進行使用,容易獲得對手指、手掌的按摩效果。上述芯的形狀,是只要能握住,則即使具有角部的形狀也無所謂,例如,可由球狀、橢圓球狀或組合該等的形狀形成上述芯的外形。此時,形成使用者容易掌握該刺激具整體,而使使用感提昇。
此外,設置覆蓋該刺激具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罩蓋,並且構成經由該罩蓋可讓上述複數個位移部位移。該罩蓋,是可作成由可容易變形的材質形成,例如,可作 成布製、聚丙烯製、聚氯乙烯製、耐龍製、矽製。例如,藉由將刺激具封入形成袋狀的罩蓋的內部,可藉由該罩蓋覆蓋刺激具全部。又,例如,藉由在刺激具的外表(複數個位移部)黏貼形成帶狀的罩蓋,可藉由該罩蓋覆蓋刺激具全部或一部分。
[實施例] (實施例1)
使用圖1~圖7針對本例的實施例的刺激具進行說明。
本例的刺激具1,是如圖1所示,具備:芯10、以及在芯10的外表14可位移地被配設的複數個位移部20,各位移部20,是構成隨著位移產生按壓感。
此外,方便上,以圖1所示之側作為上面側,以相反側作為下面側。而且,在圖2,以紙面上方向(圖1中的上面側的方向)作為X1方向,以紙面下側作為X2方向,X1方向與X2方向合起來稱為X方向。亦即,圖1,是相當於在圖2從X1方向側看到的圖。又,在圖2,將垂直於X方向(X1方向及X2方向)的紙面左右方向作為Y方向。又,在圖5,將芯10的徑方向作為Z方向,將從芯10的內側朝向外側的方向作為外方Z1,將從芯10的外側朝向內側的方向作為內方Z2。再者,在圖5,以芯10的外表14的周向作為R。
以下,針對本例的刺激具1進行詳述。
如圖4所示,芯10,是由半球狀的第1芯11及第2芯12形成。第1芯11及第2芯12,是以互相的球狀面作為外側對置被設置。在第1芯11中與第2芯12的對置面形成有複數個嵌合凹部11a(參照圖3),並且在第2芯12中與第1芯11的對置面形成有分別和嵌合凹部11a嵌合的複數個嵌合凸部12a(參照圖3)。芯10,是藉由在嵌合凹部11a嵌合複數個嵌合凸部12a,形成略球狀。芯10具有被形成中空狀的中空部10a。在中空部10a,是如圖3、圖4所示收容有圓柱狀的金屬製的砝碼13。刺激具1整體的重量,是藉由調整砝碼13的重量可適宜調整。刺激具1整體的重量,是例如可作成90g~130g,更理想為105g~110g,在本例是105g。
如圖1、圖3所示,在芯10的外表14形成有複數個凹部15。凹部15,是分別形成有底的擂缽狀。如圖3所示,在凹部15的底部的中央,形成有和芯10的中空部10a連通的貫穿孔15a。
芯10的外表是如圖2所示,分別被假設性地區劃成X1方向端部區域A1、X1方向中間區域A2、中央區域A3、X2方向中間區域A4、X2方向端部區域A5。在X1方向端部區域A1及X2方向端部區域A5分別形成有3個凹部15,在X1方向中間區域A2及X2方向中間區域A4分別形成有8個凹部15。又,在中央區域A3形成有10個凹部15。在各區域A1~A5的各個的區域內比鄰的凹 部15的間隔,雖是等間隔,可是在各區域A1~A5與其他的區域之間比鄰的凹部15的間隔沒有形成等間隔。
而且,在各區域A1~A5的各自的凹部15設有位移部20。亦即,在本例,位移部20在整體設有32個。而且,在圖5所示的初期姿勢(亦即,沒有從刺激具1的外部對位移部20賦予力的狀態),位移部20是從芯10的外表14朝芯10的外方Z1突出。位移部20,是具備:形成外側表面21a的頭部21;被安裝在該頭部21的軸狀的腳部22;以及保持部23,其是被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並且將腳部22保持成可朝向芯10的內方Z2及外方Z1移動。
在各位移部20位移之前的狀態,各位移部20的外側表面21a是沿著球面地被形成。該球面的直徑,是可設在50.0mm~65.0mm,在本例是58.0mm。
頭部21,是如圖1所示形成圓盤狀。頭部21的直徑,是例如可設在10.0mm~20.0mm,在本例是14.2mm。頭部21是可為黃銅製或樹脂製。頭部21為樹脂製的時候,在其表面可形成電鍍金屬。在本例,頭部21是樹脂製,在其表面形成有鉻鍍。各頭部21的重量,是例如可設在0.5g~4.0g,在本例是1.0g。如圖5所示,頭部21的外側表面21a,是朝芯10的外方(圖5中的Z1方向)緩緩地鼓出,並且如圖1所示,有施予組合複數個三角形的面的鑽石切割。此外,如圖5所示,該複數個三角形的各面,是與比鄰的面順暢地連接而使各面的緣部形 成些微的曲面。在與頭部21的外側表面21a相反側形成有壓入凹部21b。此外,外側表面21a的角部21d被修飾成倒角而形成彎曲面。角部21d,是例如通過後述的連接軸221的軸L的剖面中的形狀可形成曲率半徑成為28.5mm~28.7mm的曲線,在本例,形成曲率半徑28.5mm的曲線。
如圖5所示,腳部22是由連接軸221與滑動板222形成。連接軸221是形成略圓柱狀,在芯10的外方Z1的端部形成有被縮徑的縮徑部221a。連接軸221的軸L在初期姿勢(亦即,沒有推壓頭部21的狀態),是與芯10的徑方向Z一致。縮徑部221a被壓入頭部21的壓入凹部21b,而接合連接軸221與頭部21。在連接軸221的芯10的內方Z2的端部,形成有壁面成為部分球面的球狀凹部221b,並且在芯10的外周方向R形成有環狀突出的環狀肋221c。而且,滑動板222是形成圓盤狀,在和連接軸221對置的面形成有球狀突出的球狀突起222a。該球狀突起222a的外徑與連接軸221的球狀凹部221b的徑大致相同。該球狀突起222a被嵌入連接軸221的球狀凹部221b,連接軸221連結於滑動板222。而且,藉由球狀突起222a與球狀凹部221b形成有球窩接頭,而容許連接軸221相對於滑動板222傾斜。在滑動板222與球狀突起222a相反側,是形成有呈球面狀緩緩地鼓出的鼓出部222b。
保持部23,是由第1筒狀構件231與第2筒 狀構件232形成。第1筒狀構件231,是其內周部沿著連接軸221的外形形成筒狀,並且,在芯10的內方Z2側具備沿著環狀肋221c的外形的段差部231a。在該第1筒狀構件231的內側插過連接軸221,並且,藉由段差部231a卡止環狀肋221c,來保持連接軸221。在第1筒狀構件231的外周部形成有朝周向R突出的一對的卡止突起部231b。
第2筒狀構件232,是形成有內底部233的筒狀,並且,在芯10的外方Z1側的端部形成有朝外方Z1側突出的一對的突出部232a。如圖1、圖5所示,在一對的突出部232a設有切凹其一部分所形成的窗部232b。一對的突出部232a,是沿著第1筒狀構件231的外周立設,藉由將卡止突起部231b卡止在窗部232b,將第1筒狀構件231固定在第2筒狀構件232。而且,第2筒狀構件232的內周部,是形成與滑動板222的外徑具有大致相同的徑的圓筒狀。藉此,滑動板222在第2筒狀構件232內側可在Z方向滑動地被保持。
在第2筒狀構件232中的芯10的內方Z2的端部,形成有朝內方Z2側突出的嵌入突起部232c。嵌入突起部232c成略圓柱狀,且具有與凹部15的貫穿孔15a的徑大致相同的外徑。而且,嵌入突起部232c的前端成球狀,並且設有被擴徑的球狀卡止部232d。在球狀卡止部232d形成有縫隙232e。藉此,藉由將嵌入突起部232c(球狀卡止部232d)壓入貫穿孔15a,以使縫隙232e變 窄地使球狀卡止部232d彈性變形而插過貫穿孔15a。而且,藉由球狀卡止部232d在貫穿孔15a穿出與壓入側相反側,使縫隙232e展開地彈性變形而可卡止在貫穿孔15a的邊緣,而將嵌入突起部嵌入突起部15a。其結果,形成將第2筒狀構件232卡止在凹部15內。此外,也可將第2筒狀構件232螺絲固定在凹部15內來取代這個。
在第2筒狀構件232的內底部233與滑動板222之間介在有由具有作為彈推構件的圓盤形的圓頂形狀的金屬板形成的盤簧24。盤簧24在自然狀態,是其中央部24a朝滑動板222側突出地緩緩地彎曲。而且,盤簧24的中央部24a抵接在滑動板222的鼓出部222b,並且在安裝了第1筒狀構件231與第2筒狀構件232的狀態,承受從鼓出部222b朝向盤簧24的推壓力,盤簧24是藉由相對於此的反作用力朝向芯10的外方Z1側彈推鼓出部222b。
如圖6所示,藉由使用者將頭部21朝芯10的內方Z2側推壓時,經由連接於頭部21的連接軸221朝內方Z2側推壓滑動板222,而形成鼓出部222b朝內方Z2側推壓盤簧24的中央部24a。而且,當該推壓力超過盤簧24的反轉變形(突然挫曲)所需要的推壓力的閾值時,中央部24a是朝內方Z2側突出地彈性變形,而形成盤簧24的中央部24a朝內方Z2側反轉變形。盤簧24的反轉變形所需要的推壓力的閾值,是例如可設在1.0N~6.0N,在本例是設在2.5N。而且,藉由盤簧24的中央部 24a反轉變形,作為相對於推壓力的反作用力朝外方Z1側彈推滑動板222的彈推力暫時急遽地下降。藉此,隨著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預定量,可讓使用者感受到按壓感(所謂的接觸感覺)。
上述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的位移量(衝程)可適宜設定,例如可設在0.1mm~2.0mm,理想是可設在0.1mm~1.0mm,在本例是0.2mm。
此外,想增大該衝程時,是藉由讓螺旋彈簧、橡膠構件等的彈性構件介在於滑動板222與盤簧24之間可增大頭部21的衝程。此時,藉由使朝向讓滑動板222與盤簧24隔離的方向彈推兩者的該彈性構件隨著朝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而壓縮變形,而可構成滑動板222直接或經由彈性構件間接推壓盤簧24。而且,藉由適宜設定該彈性構件的壓縮變形量,可調整頭部21的衝程。
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之後,解除上述推壓力時,頭部21是藉由來自盤簧24的彈推力復位到原來的位置。而且,盤簧24的中央部24a從反轉狀態回到原來的狀態時,朝外方Z1側彈推滑動板222的彈推力一下子急遽上昇。藉此,隨著頭部21朝外方Z1側復位,可讓使用者感受到按壓感。
再者,作為彈推構件的盤簧24,是從自然狀態反轉變形時以及從反轉狀態回到自然狀態地再次反轉變形時,藉由因該再次的反轉變形造成的振動產生變形聲。 藉此,頭部21朝芯10的內方Z2側位移時及頭部21朝芯10的外方Z1側復位時隨著按壓感呈現按壓聲。
又,在本例,是如上述,因為連接軸221與滑動板222是藉由球窩接頭被連結,所以,如圖7所示,容許連接軸221相對於初期姿勢(圖7用虛線表示的狀態)中的腳部22的軸L傾斜的情況。藉此,即使在頭部21的緣部21c賦予朝內方Z2的推壓力時,頭部21及連接軸221,是朝芯10的周向R內、賦予推壓力之側傾斜的狀態下可朝內方Z2側位移。從頭部21沒有傾斜的狀態到成為傾斜的狀態時的緣部21c的周向R中的位移量t,是例如可設在0.5mm~1.5mm,在本例是0.8mm。而且,比鄰的位移部20的頭部21彼此的距離是被確保在2.0mm以上,以使比鄰的位移部20的頭部21不會接觸。
又,連接軸221與滑動板222因為是藉由球窩接頭被連接,所以頭部21,是相對於滑動板222及保持部23形成以連接軸221的軸L為中心而可旋轉。
接著,針對本例的刺激具中的作用效果進行詳述。
根據上述刺激具1,是隨著被配設在芯10的外表14的複數個位移部20的位移,產生按壓感。使用者是藉由獲得該按壓感,可認識讓位移部20確實位移的情況。而且,藉由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或讓複數個位移部20同時位移能獲得許多個按壓感,並且能帶給使用者該許多個按壓感的相輔相成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藉此,可促進使 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1。而且,藉由使用者反覆使用刺激具1,能有效果地按摩手掌、手指。此外,也可將刺激具1反覆壓抵在脖頸、肩、背部、四肢等的各個部分,使其在身體的各個部分反覆進行。此時,形成有效果地按摩脖頸、肩、背部、四肢等的身體的各個部位。
再者,使用者藉由手掌、手指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藉此,形成經由手掌、手指反覆感覺按壓感、推壓感的情況。因此,可經由手掌、手指反覆對使用者的腦給予刺激。其結果、能達到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上述各位移部20,構成朝維持初期姿勢的方向(在本例是Z1方向)被彈推的同時,抵抗彈推力可位移。藉此,位移部20,是抵抗彈推力而解除被賦予的力時,復位到初期姿勢。藉此,因為使用者要讓已位移的位移部20復位,是只要解除賦予位移部20的力即可,所以,讓位移部20復位並不費事,且反覆使用時的便利性佳。而且,使用者可讓位移部20韻律節奏佳地反覆位移。藉此,可按照該位移連續性地體感有韻律的舒服節奏的按壓感,而進一步提昇反覆使用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又,藉由利用韻律獲得舒服的節奏的按壓感,達成進一步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上述各位移部20,是可構成隨著藉由上述彈推力復位到初期姿勢讓按壓感產生的情況。藉此,是形成使用者不僅在讓位移部20位移的時候能獲得按壓感,在 位移部20復位的時候也能獲得按壓感。亦即,是形成使用者藉由一個位移部20的位移與復位能獲得二次的按壓感。藉此,可讓位移部20進一步有韻律地節奏佳地反覆位移,並且可按照該位移進一步連續性地體感有韻律的舒服節奏的按壓感。其結果,可進一步提昇反覆使用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又,經由手掌、手指體感該按壓感,藉此,可進一步獲得進一步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又,各位移部20,是具備:形成外側表面21a的頭部21;被安裝在該頭部21的軸狀的腳部22;以及保持部23,其是被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並且將腳部22保持成可朝向芯10的內方Z2及外方Z1移動。藉此,可讓位移部20的頭部21朝芯10的內方Z2及外方Z1移動。因此,可以推入頭部21地讓其位移。其結果,使用者可容易認識讓位移部20(頭部21)位移的情況。
又,在本例,頭部21,是形成圓盤狀。藉此,容易用手掌、手指按壓頭部21,使用方便性提昇。又,和將頭部21形成尖形的情況相比,因為容易廣大地確保位移部21與手掌、手指的抵接面積,所以能適度緩合對使用者的手掌、手指的刺激,即使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時也能減輕使用者的負擔。再者,因為是形成使用者不是以點承受來自頭部21的刺激而是以面來承受,所以可獲得舒服的體感。
此外,在本例,頭部21的外側表面21a是圓 盤狀,且朝芯10的外方(圖5中的Z1方向)緩緩地鼓出,可是,可以連接軸221的軸L為軸,將外側表面21a的形狀作成朝軸L方向(初期姿勢中的Z方向)突出,並且將突出前端作成帶著圓潤的略圓錐狀來取代這個。此時,掌握刺激具1的時候,藉由該帶著圓潤的前端進一步有效果地刺激手掌、手指,而形成進一步有效果地按摩手掌、手指。再者,藉由該帶著圓潤的前端,也能達到推壓存在手指、手掌的穴位。又,使用者掌握刺激具1的時候,因為手掌、手指容易接觸外側表面的突出前端與其周圍,而不易接觸外側表面的外緣附近,所以在手掌、手指與外側表面之間容易形成空間。因此,即使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熱也不易聚集在刺激具1與手掌、手指之間。其結果,因為能抑制在手掌、手指出汗的情況,所以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
位移部20,是構成頭部21可相對於圖5所示的初期姿勢中的腳部22的軸L傾斜地位移。藉此,因為可讓位移部20從個各方向位移,所以容易利用手掌、手指讓位移部20位移,而可提昇使用感。
又,頭部21,是設成可相對於保持部23旋轉。藉此,因為從個各方向賦予力讓位移部位移時,可讓頭部21依照賦予該力的方向進行旋轉,所以可減低該位移時,使用者感覺卡住的情況。其結果,能謀求使用感的進一步的提昇。
在本例,位移部20,是可構成隨著上述位移 產生按壓聲。藉此,可讓位移部20的位移所為的按壓感更強烈地被認識。藉此,使用者可認識讓位移部20確實位移的情況。其結果,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進一步提昇,而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1。
在本例,在保持部20,是具備有朝向芯10的外方Z1彈推腳部22的彈推構件(盤簧24)。藉此,受到彈推構件24所為的彈推力朝芯10的內方Z2位移的位移部20,是藉由解除按壓,而形成可確實復位。其結果,因為使用者反覆進行使用時,能不費事地讓位移後的位移部20復位,所以使用方便性佳。又,反覆使用時的使用感提昇。
本例的彈推構件24,是由彈性體形成。藉此,因為藉由彈性體的彈性力可用簡易的構造容易獲得彈推構件24的彈推力,所以可謀求構造的簡略化。而且,在本例,彈推構件是由作為彈性體的盤簧24形成。藉此,可用便宜的材料形成作為彈推構件的盤簧24,而對於成本面有利。又,因為可作成簡易的構造,所以刺激具1的組裝作業性提昇。
此外,在本例,雖使用盤簧24作為彈推構件可是不限於此,可使用板簧、線圈彈簧、螺旋彈簧、橡膠等的彈性體。又,除了彈性體以外,只要能將位移部20朝圖5所示維持初期姿勢的方向彈推,也可作為彈推構件來使用。
在本例,上述按壓聲,是由讓位移部20位移而使盤簧24反轉變形時產生的盤簧24的變形聲形成。藉此,因為可藉由作為彈推構件的盤簧24讓按壓聲產生,所以要獲得按壓聲不必準備另外的構件,可謀求構造的簡略化。
此外,以變形例來說,也可藉由作為其他構件所具備的按壓聲產生手段讓上述按壓聲產生。以按壓聲產生手段來說,並沒有特別限制,可採用各種的構造。例如,也可採用圖5所示的第2筒狀構件232,是讓金屬板介在於內底部233、與彈推構件(盤簧24)之間,並且如圖6所示,當盤簧24反轉變形時,構成盤簧24的中央部24a撞擊到該金屬板者作為按壓聲產生手段。此時,可利用中央部24a撞擊到該金屬板所產生的衝擊聲作為按壓聲。
在本例,位移部20,是從芯10的外表14朝芯10的外方Z1突出。而且,位移部20的頭部21中的外側表面21a,是比外表14中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更位在芯10的外方Z1。在芯10的外表14中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與位移部20的外側表面21a成為相同面地構成時、位移部20的外側表面21a比外表14中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更位在芯10的內方Z2的構成時,使用者掌握該刺激具時,因為手掌、手指不僅接觸外側表面21a,也接觸外表14中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位,所以推壓位移部20時的體感下降。又,使用者掌握該刺激具時,因為手 掌、手指接觸外側表面21a與外表14中的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所以反覆連續地使用時因為熱聚集在該刺激具與手掌之間,所以在手掌、手指容易流汗。即使因為這樣也會讓使用者的體感下降。可是,在本例,藉由如上述地構成,當使用者掌握刺激具1的時候,因為不會讓手掌、手指接觸外表14中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可讓位移部20確實抵接,所以推壓位移部20時的體感進一步提昇。又,使用者掌握刺激具1的時候,因為手掌、手指不會接觸外表14中的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能維持手掌、手指與外表14中沒有形成凹部15的部分之間的空間,所以即使反覆連續地使用熱不易聚集在刺激具1與手掌之間。其結果,因為能抑制在手掌、手指出汗的情況,所以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
在本例,芯10的外形成為球狀。藉此,形成使用者容易掌握刺激具1整體,而使使用感提昇。又,在本例,刺激具1的外表(位移部20的外側表面21a),是沿著直徑57.4mm的球面被形成。而且,被推壓的狀態,是直徑最小成為57.0mm。因此,刺激具1,因為是被形成好收納在手掌的形狀,所以使用感進一步提昇。又,因為即使反覆連續地使用也能抑制過度疲勞,所以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
此外,也可將芯10的外形作成直線狀或彎曲狀的棒形狀。例如,可形成能握住芯10的手把狀。此時,因為容易掌握刺激具1,所以使用感提昇。
又,刺激具1的重量,可設在90g~130g,更理想為105g~110g,在本例是105g。藉此,能讓使用者感受到適度的重量而可給予高級感,並且能防止過度變重的情況,即使使用者反覆連續地使用時也能防止對使用者的過度的負擔。
頭部21的材質,是可採用:黃銅、鐵、鋁等的金屬;ABS樹脂、PC樹脂等的合成樹脂;陶瓷;木材、石頭等。其中,金屬製為理想,在本例是作成黃銅製。藉由將頭部21作成金屬製,因為頭部21成為具有適度的重量,所以推壓頭部21時給予使用者適度的重量感,且可提昇高級感。又,因為一般金屬比樹脂等熱傳導性高,所以由於手掌、手指的熱容易傳播到頭部21,因此藉由手掌、手指的熱容易溫暖頭部21。而且,頭部21被溫暖的狀態下藉由反覆使用,可促進手掌、手指的血液循環。
在本例,位移部20,是如圖2所示,從刺激具1的各區域A1~A5的上面側朝向下面側以3個、8個、10個、8個、3個的順序合計配設有32。而且,在各區域A1~A5間,位移部20並沒有等間隔地配列。藉此,依據握著刺激具1的位置,抵接在肌膚的位移部20的位置改變。其結果,可提高對手掌、手指的刺激效果。又,藉由適當改變握著刺激具1的位置進行使用,可不厭煩地反覆進行使用。其結果,可讓反覆使用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進一步提昇,進而促使使用者反覆連續性地進行使用。
又,可採用觸動開關、壓板型開關等的開關機構,取代本例的位移部20的腳部22及保持部23。例如,在圖8所示的變形例,可使用觸動開關25取代腳部22及保持部23。以觸動開關25來說,可採用作為具備盤簧等的反轉板的機械接點型(反轉型金屬接點型)的觸推開關,例如可採用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的SKHH系列(SKHHAL、SKHHAQ、SKHHCQ、SKHHCR)。觸動開關25,是具備:作為腳部的柱塞252、作為保持部的盒體253、作為彈推構件的盤簧24。此時,也與本例的情況同樣,藉由將頭部21朝芯10的內方Z2側推壓,柱塞252與頭部21一起朝內方Z2位移。藉此,柱塞252的內方Z2側的前端部推壓盤簧24,使盤簧24反轉變形,呈現按壓感及按壓聲。
此外,在觸動開關25雖具備連接端子254,可是在本變形例,與其他的構件並沒有電連接。因此,即使推壓柱塞252,觸動開關25的接點255也不是會電連接者。此外,兩者電連接時,也可將觸動開關25的情況作為控制溫熱、通電;聲音等的功能的開關來使用。
又,也可使用具備盤簧與促動器,藉由頭部的推下而經由促動器推壓盤簧的促動方式機械接點型的觸動開關取代上述觸動開關25。又,也可使用具備由橡膠製材料形成的杯狀構件的彈性接點型的觸動開關取代由金屬板形成的盤簧24作為彈推構件。
又,也可使用壓板型的開關取代觸動開關 25。又,在本例,位移部20的位移方向雖設為芯10的內方Z2及外方Z1,可是並不限於此。例如,是構成隨著位移部20朝芯10的周向R位移讓按壓感產生。
在本例,雖僅在位移部20的連接軸26的一端連接有頭部21,可是,也可如圖9所示,在棒狀的連接軸26的一端設有頭部211,在另一端設有頭部212來取代這個。此外,在該變形例,芯10是形成筒狀。而且,連接軸26,是朝向和芯10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貫穿芯10。在連接軸26的軸L方向的中間部,形成有呈剖面三角形狀突出的肋261。而且,連接軸26,是被插穿到被嵌裝在芯10的套筒狀的保持部27。在保持部27的芯10內方的端部設有作為彈推構件的板簧28。板簧28的前端,是被彎曲成曲軸狀而形成有曲軸部281,該曲軸部281彈推連接軸26的周面。在圖9所示的狀態,肋261,是位在比曲軸部281更接近頭部211之側。
將紙面上側的頭部211朝紙面下側推壓時,隨著連接軸26朝下方的移動,肋261推起板簧28的曲軸部281。而且,連接軸26進一步朝下方移動時,肋261朝下方穿過曲軸部281。因為曲軸部281彈推連接軸26的周面,所以頭部211朝紙面下側位移,當肋261穿過曲軸部281時能獲得按壓感。
之後,將頭部212朝紙面上側推壓時,肋261再次推起板簧28的曲軸部281,肋261朝向上方穿過曲軸部281。藉此,頭部212朝紙面上側位移,當肋261穿過曲 軸部281時能獲得按壓感。
又,亦可採用具備彈簧及鋼珠的滑動開關的構造取代作為圖9所示的彈推構件的板簧28。此時,在連接軸26的側面形成凹口,並且彈簧朝連接軸26的側面彈推鋼珠。而且,將頭部211朝紙面下側推壓隨著連接軸26朝下方移動,使朝連接軸26的側面被彈推的鋼珠嵌入上述凹口,藉此獲得按壓感。又,隨著連接軸26朝上方移動,嵌入上述凹口的鋼珠抵抗彈簧的彈推力從上述凹口爬起,藉此獲得按壓感。
如以上,根據本例,可提供一種,能帶給使用者快樂與舒服的體感,且可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的刺激具1。
(腦波實驗)
針對實施例1的刺激具1所為的腦的活性化進行以下的實驗。
測量刺激具1的使用前及使用後的使用者的腦波,並比較使用前後的腦波。首先,將乾式電極式腦波儀(Intercross公司製,小型DAQ終端機(Miniature DAQ Terminal)Intercross-410)安裝在閉眼、坐著的狀態中的使用者的頭頂部,在刺激具1的使用前及使用後的各個狀態測量腦波。然後,分析所獲得的腦波的頻率,抽出α波(頻率8~13Hz)與β波(頻率13~30Hz)。之後,算出α波相對於β波的強度比(α/β×100)作為α波的出現率(%)。被 實驗者,是41歲~50歲的男女合計10人,並在圖10表示全部被實驗者的α波出現率(%)的平均值。
此外,可知α波,是在安靜、醒來的狀態(精神性活動低下的狀態)常被觀察到,在視覺刺激時、運動時、心算等的精神活動時;緊張時;睡眠時減少。又,可知β波,是在動態性的活耀的思考、集中時被觀察到。
如圖10所示,刺激具1的使用前的平均α波出現率(%),是約20.5%,而相對於此,刺激具1的使用後的平均α波出現率(%),是約31.0%。亦即,藉由刺激具1的使用,可確認平均α波出現率(%)上昇約10.5%。又,雖未圖示,可是在上述被實驗者之中,也包含刺激具1的使用後的α波出現率(%)比使用前的α波出現率(%)高出30%以上者。
根據本實驗,藉由刺激具1的使用可確認α波出現率(%)有效果地上昇的情況。而且,在受到視覺刺激時、運動後、心算等的精神活動後使用刺激具1,藉此可讓腦提早進入安靜狀態;或在身體、精神緊張的時候使用刺激具1,藉此可解除緊張;或在感覺到睏的時候使用刺激具1,藉此可提早進入甦醒的狀態。
(血流實驗)
針對實施例1的刺激具1所為的促進手指的血液循環進行以下的實驗。
測量刺激具1的使用前及預定時間使用後的使用者的 手指的血流量,並比較使用前後的該血流量。手指的血流量的測量,是利用雷射散斑血流成像裝置(Moor Instrument公司製,MoorFLPI)所進行。首先,讓被實驗者在保持室溫26~28℃的測量室內習慣30分鐘。之後,進行2分鐘測量使用刺激具1之前的狀態的手指的血流量,算出每1分鐘的血流量(AU)。接著,讓被實驗者使用2分鐘刺激具1之後,同樣算出每1分鐘的手指的血流量(AU)。被實驗者為41歲的女性、45歲女性、48歲男性、50歲女性的合計4人,並分別將各被實驗者的使用前後的血流量表示在圖11。
如圖11所示,表示在上述被實驗者的全部,刺激具1的使用後的手指的血流量(AU)比使用前更高的值。藉此,藉由使用刺激具1,可確認達到促進使用者的手指的血液循環的效果。
(實施例2)
接著,使用圖12~圖26針對實施例2的刺激具進行說明。
本例的刺激具1,是如圖14所示,具備:芯10、位移部20、以及芯罩蓋30。
位移部20,是可位移地配設在芯10的外表14。
位移部20,是具有:被固定在芯10的外表14的保持部23;以及可位移地被設在該保持部23,並且形成外側表面21a的頭部21。
保持部23及頭部21,是互相被組合而可一體化地被構成,並且,構成從芯10的外側被組裝在芯10。
此外,方便上,以圖12所示之側作為上面側,以相反側作為下面側。而且,在圖13,以紙面上方向(圖12中的上面側的方向)作為X1方向,以紙面下側作為X2方向,X1方向與X2方向合起來稱為X方向。亦即,圖12,是相當於在圖13從X1方向側看到的圖。又,在圖13,將垂直於X方向(X1方向及X2方向)的紙面左右方向作為Y方向。又,在圖18、圖19(A)、圖19(B),將芯10的徑方向作為Z方向,將從芯10的內側朝向外側的方向作為外方Z1,將從芯10的外側朝向內側的方向作為內方Z2。再者,在圖18、圖19(A)、圖19(B),以芯10的外表14的周向作為R。
以下,針對本例的刺激具1進行詳述。
如圖16所示,芯10,是由略半球狀的第1芯11及第2芯12形成。第1芯11及第2芯12,是以互相的球狀面作為外側對置被設置。在第1芯11,是在與第2芯12的對置面形成有內側凹部111。在第1芯11形成有連通外側(外表14側)與內側凹部111的螺紋孔112。在第2芯12,是在與第1芯11的對置面形成有內側凹部121,在內側凹部121的中央設有輪轂122。如圖15所示,輪轂122是位在內側凹部111內,經由螺紋孔112螺入有螺絲123,而接合第1芯11與第2芯12。此外,第1芯11與第2芯12的定位,是圖14所示藉由設在第1芯11的 定位凹部113、與設在第2芯12的定位凸部123的卡合所進行。在被形成在第1芯11與第2芯12之間的內側凹部111、121收納有圓柱狀的金屬製的砝碼13。刺激具1整體的重量,是藉由調整砝碼13的重量可適宜調整。刺激具1整體的重量,是例如可作成90g~130g,更理想為105g~110g,在本例是105g。
如圖16所示,在芯10的外表14形成有複數個凹部15。凹部15,是形成剖面形狀朝外側擴大的梯形狀。在各凹部15分別設有一個位移部20。
刺激具1在本例是如圖13所示,分別被假設性地區劃成X1方向端部區域A1、X1方向中間區域A2、中央區域A3、X2方向中間區域A4及X2方向端部區域A5。在X1方向端部區域A1及X2方向端部區域A5,是分別設有3個位移部20,在X1方向中間區域A2及X2方向中間區域A4分別設有8個位移部20。又,在中央區域A3設有10個位移部20。亦即,在本例,位移部20在整體設有32個。
而且,在圖18所示的初期姿勢(亦即,沒有從刺激具1的外部沒有對位移部20賦予力的狀態),位移部20是從芯10的外表14朝芯10的外方Z1突出。位移部20,是具備:形成外側表面21a的頭部21;被安裝在該頭部21的軸狀的腳部22;以及保持部23,其是被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並且將腳部22保持成可朝向芯10的內方Z2及外方Z1移動。
在各位移部20位移之前的狀態,各位移部20的外側表面21a是沿著球面地被形成。該球面的直徑,是可設在50.0mm~65.0mm,在本例是58.0mm。
頭部21,是如圖12所示形成圓盤狀。頭部21的直徑d0(參照圖18),是例如可設在10.0mm~20.0mm,在本例是14.2mm。頭部21是可為黃銅製或樹脂製。頭部21為樹脂製的時候,在其表面可形成電鍍金屬。在本例,頭部21是樹脂製,在其表面形成有鉻鍍。各頭部21的重量,是例如可設在0.5g~4.0g,在本例是1.0g。如圖16所示,頭部21的外側表面21a,是朝芯10的外方(圖16中的Z1方向)緩緩地鼓出,並且如圖12所示,有施予組合複數個三角形的面的鑽石切割。此外,如圖16所示,該複數個三角形的各面,是與比鄰的面順暢地連接而使各面的緣部形成些微的曲面。在與頭部21的外側表面21a相反側安裝有腳部22。此外,外側表面21a的角部21d被修飾成倒角而形成彎曲面。角部21d,是例如通過後述的連接軸221的軸L的剖面中的形狀可形成曲率半徑成為28.5mm~28.7mm的曲線,在本例,形成曲率半徑28.5mm的曲線。
如圖18所示,在本例,頭部21,是經由軸狀的腳部22可裝卸地被安裝在保持部23。腳部22,是形成略圓柱狀,在一端22a形成有壓入軸部223,在另一端22b形成有卡合突起224。壓入軸部223,是被壓入被形成在頭部21的裡面的壓入凹部21b。卡合突起224,是在 腳部22的周面朝徑向外側突出地被形成。
保持部23具有:連接部234、以及收納連接部234的盒體235。連接部234,是覆蓋腳部22的前端(另一端22b)地連接於腳部22。連接部234,是形成杯狀,且在其內周面形成有卡合卡合突起224的卡合凹部234a。盒體235,是由:在內部收納有連接部234的盒子本體236;以及被安裝在盒子本體236的盒蓋237形成。盒蓋236,是具有插入有腳部22的插通孔238。插通孔238的開口徑,是比腳部22的另一端22b側的外徑稍微大比連接部234的外徑小。而且,在連接部234腳部22的另一端被插到插通孔238,藉由被插入到連接部234,藉此卡合突起224卡合在卡合凹部234a而在腳部22的另一端22b安裝有連接部234。形成插通孔238的壁部238a,是卡止連接於腳部22的連接部234。在盒子本體236的內底面236a形成有凹部236c。在與凹部236c對置的連接部234的外側底部,設有稍微被突出形成的底部突出部234b。
在凹部236c與底部突出部234b之間設有作為彈推部的彈性構件的圓頂狀的板簧24。板簧24是由金屬板形成,而形成圓盤形的圓頂形狀。在自然狀態,其中央部24a朝連接部234側突出地緩緩地彎曲。而且,板簧24的中央部24a,是抵接在連接部234的底部突出部234b,並且承受從底部突出部234b朝向板簧24的推壓力,板簧24,是藉由相對於這個的反作用力將底部突出 部234b朝芯10的外方Z1側彈推。
盒體235的盒子本體236,是如圖20(A)所示,具有一對的葉片部239。一對的葉片部239,是在盒子本體236的徑向外側分別朝相反側突出。如圖20(B)所示,一對的葉片部239被設在盒子本體236的外方Z1的端部。在葉片部239的內方Z2,分別形成有卡合突起239a。
另一方面,盒體235的盒蓋237,是如圖21(A)所示,在外周部形成有一對的缺口237a。形成有從形成缺口237a的一方的壁面237b朝向與此對置的另一方的壁面237c延伸的顎部240。顎部240與壁面237c之間的距離W2,是形成的比葉片部239(參照圖20(A))的寬幅W1更大一些。如圖21(B)所示,在顎部240的外方Z1形成有與卡合突起239a卡合的卡合凹部240a。
將盒蓋237安裝在盒子本體236時,首先,如圖22(A)所示,將盒蓋237載置在盒子本體236的外方Z1而使缺口237a中沒有形成顎部240的部分241與葉片部239重疊。之後,將盒蓋237朝顎部240延伸出之側的周向(在圖22(A)以箭頭印R1表示的方向)轉動。藉此,藉由顎部240進入到葉片部239的下側Z1,使卡合突起239a與卡合凹部240a卡合。藉此,將盒蓋237安裝在盒子本體236。
在芯10,設有至少露出頭部21地覆蓋芯10的外表40的芯罩蓋30。芯罩蓋30,是如圖17所示, 由:內周面沿著芯10(參照圖14)的外形被形成半球圓頂狀的第1芯罩蓋30a;以及半球圓頂狀的第2芯罩蓋30b形成。在第1芯罩蓋30a及第2芯罩蓋30b,是在和凹部15(參照圖14)對置的位置分別形成有孔部31。第1芯罩蓋30a中的第2芯罩蓋30b側的端部的全域,是設有從第1芯罩蓋30a的內側被切銷而形成薄壁的第1薄壁部32,且該薄壁部與第1芯罩蓋30a的其他的部分比較厚度約成為一半。在第1薄壁部32形成有朝內側突出的內側突出部32a。另一方面,第2芯罩蓋30b中的第1芯罩蓋30a側的端部的全域,是設有從第2芯罩蓋30b的外側被切銷而形成薄壁的第2薄壁部33,且該薄壁部與第2芯罩蓋30b的其他的部分比較厚度約成為一半。在第2薄壁部33的外側形成有內側突出部32a卡合的卡合溝(未圖示)。在第1芯罩蓋30a的內側面形成有朝芯10(參照圖14)突出的定位突起34。
此外,在本例,芯罩蓋30雖是作成被分割成第1芯罩蓋30a與第2芯罩蓋30b的二個,可是不限於此,也可分割成3個以上。分割的形狀等是考慮到成形性、操縱的方便性、組裝的作業性等可適當決定。
如圖14、圖15所示,在芯罩蓋30的孔部31插過有腳部22。
而且,作為位移部20的一部分的頭部21,是位在芯罩蓋30的外側且露出在外部,而且作為位移部20的一部分的保持部23,是位在芯罩蓋30的內側。在本例,是如 圖18所示,孔部31的開口徑(形成孔部31的壁面31c的直徑)d1,是比保持部23的外徑d2更小,比腳部22的外徑d3更大。
接著,針對本例的刺激具1的組裝態樣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23所示,用螺絲112固定第1芯11與第2芯12而將砝碼13收納在內側凹部111、121之後,在各凹部15安裝保持部23。保持部23是如圖19(A)所示,將盒體235中的盒子本體236的外側底面236b藉由接著劑固定在凹部15的內底部15b。而且,如圖23所示,複數個保持部23全部被安裝在凹部15。凹部15的外表,是保持部23與芯10的外表14形成大致相同面。
之後,安裝芯罩蓋30。芯罩蓋30,是如圖17所示,由:內周面沿著芯10(參照圖23)的外形被形成半球圓頂狀的第1芯罩蓋30a;以及半球圓頂狀的第2芯罩蓋30b形成。在第1芯罩蓋30a及第2芯罩蓋30b,是在和凹部15(參照圖14)對置的位置分別形成有孔部31。而且,如圖24所示,以覆蓋安裝有保持部23的狀態的芯10(參照圖23)的外表14地被安裝在芯10。
而且,如圖24所示,在對芯10安裝時,第2薄壁部33重疊在第1薄壁部32的內側,並且,藉由圖17所示的內側突出部32a卡合在卡合溝33a,第1芯罩蓋30a及第2芯罩蓋30b和芯10互相被固定。此外,被設在第1芯罩蓋30a的內側面的定位突起34(參照圖17)嵌入 被形成在芯10的外表14的嵌入凹部(未圖示),來進行相對於芯10的第1芯罩蓋30a的定位。第2芯罩蓋30b,是藉由內側突出部32a卡合在卡合溝33a來進行定位。
之後,如圖25、圖26所示,安裝有頭部21的腳部22從芯罩蓋30的外側經由保持部23被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如圖26所示,腳部22的外徑d2因為比孔部31的開口徑d1更小,所以將腳部22從芯罩蓋30的外側朝箭頭P的方向插入孔部31時,能防止腳部22和形成孔部31的壁面31c干涉的情況。而且,藉由被形成在被插入孔部31的腳部22的另一端22b的卡合突起224卡合在被設在保持部23的卡合凹部234a,而如圖14、圖15所示,形成腳部22及頭部21可位移地被安裝。
如以上,安裝芯10、位移部20及芯罩蓋30而形成刺激具1。
如圖19(A)所示,因使用者將頭部21朝芯10的內方Z2側推壓時,形成連接部234經由腳部22推壓板簧24的中央部。而且,形成板簧24的中央部24a朝內方Z2側反轉變形。板簧24的反轉變形所需要的推壓力的閾值,是例如可設在1.0N~6.0N,在本例是設在2.5N。而且,藉由板簧24的中央部24a反轉變形,作為相對於推壓力的反作用力朝外方Z1側彈推連接部234的彈推力暫時急遽地下降。藉此,隨著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預定量,可讓使用者感受到按壓感(所謂的接觸感覺)。
上述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的位移量(衝程) 可適宜設定,例如可設在0.1mm~2.0mm,理想是可設在0.1mm~1.0mm,在本例是0.2mm。
此外,想增大該衝程時,是藉由讓螺旋彈簧、橡膠構件等的彈性構件介在於連接部234與板簧24之間而可增大頭部21的衝程。此時,藉由使朝向讓連接部234與板簧24隔離的方向彈推兩者的該彈性構件隨著朝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而壓縮變形,而可構成連接部234直接或經由彈性構件間接地推壓板簧24。而且,藉由適宜設定該彈性構件的壓縮變形量,可調整頭部21的衝程。
頭部21朝內方Z2側位移之後,解除上述推壓力時,頭部21是藉由來自板簧24的彈推力復位到原來的位置。而且,板簧24的中央部24a從反轉狀態回到原來的狀態時,朝外方Z1側彈推連接部234的彈推力一下子急遽上昇。藉此,隨著頭部21朝外方Z1側復位,可讓使用者感受到按壓感。
再者,作為彈推構件的板簧24,是從自然狀態反轉變形時以及從反轉狀態回到自然狀態地再次反轉變形時,藉由因該再次的反轉變形造成的振動產生變形聲。藉此,頭部21朝芯10的內方Z2側位移時及頭部21朝芯10的外方Z1側復位時隨著按壓感呈現按壓聲。
又,在本例,是如上述,連接部234被保持在盒體235,如圖19(B)所示,容許腳部22及連接部234相對於初期姿勢(圖18所示的狀態)中的腳部22的軸L的 傾斜。藉此,即使在頭部21的緣部21c賦予朝內方Z2的推壓力時,頭部21及腳部22,是朝芯10的周向R內、賦予推壓力之側傾斜的狀態下可朝內方Z2側位移。此時,連接部234的外方Z1側的角落部234c抵接在形成插通孔283的壁部的內方Z2側的壁面283a,在該原理下,連接部234的底部突出部234b推壓板簧24。從頭部21沒有傾斜的狀態到成為傾斜的狀態時的緣部21c的周向R中的位移量t,是例如可設在0.5mm~1.5mm,在本例是0.8mm。而且,比鄰的位移部20的頭部21彼此的距離是被確保在2.0mm以上,以使比鄰的位移部20的頭部21不會接觸。
腳部22,是經由連接部234被保持在保持部23,連接部234,是在盒體235內以腳部22的軸心為中心形成可旋轉,所以,連接於腳部22的頭部21形成可旋轉。
本例的刺激具1,位移部20的頭部21與保持部23可一體化,亦即,能單元化。藉此,預先在芯10組裝保持部23的狀態下,可將頭部21組裝在保持部23,並且,因為頭部21及保持部23可從芯10的外側組裝,所以組裝的作業性優。
此外,在本例,雖具備芯罩蓋30,可是也可作成不具備芯罩蓋30。這樣的情況,可預先將頭部21與保持部23一體化的狀態下組裝在芯10。此時,因為預先一體化,所以使組裝的作業性進一步提昇。
在本例,是在芯10設有至少露出頭部21地覆蓋10的外表40的芯罩蓋30。藉此,在芯10的成形時,即使在外表40產生縮孔等時,藉由芯罩蓋30覆蓋外表40,藉此可使從外部不易視認該縮孔等的情況,且設計性優。
在本例的刺激具1,位移部20中從複數個孔部31露出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本例,是頭部21及腳部22),因為是從芯罩蓋30的外側被安裝,所以將芯罩蓋30安裝在芯10時,能防止形成芯罩蓋30的孔部31的壁面31c與位移部20干涉的情況。藉此、芯罩蓋30的組裝的作業性佳。又,本例的刺激具1具備芯罩蓋30,藉此,因為可覆蓋芯10的外表14、位移部20的保持部23,所以能防止損礙外觀的情況,且設計性優。
在本例,位移部20,是具有:形成外側表面的頭部21;被安裝在該頭部21的軸狀的腳部22;以及保持部23,其是被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並且將腳部22保持成可朝向芯10的內方Z1及外方Z2移動。而且,保持部23,是比芯罩蓋30更位在芯10的內方Z1,頭部21與腳部22從孔部31露出,並且從芯罩蓋30的外側被安裝在保持部23。藉此,在安裝有保持部23的芯10的外表14安裝芯罩蓋30之後,因為可從芯罩蓋30的外側將頭部21及腳部22安裝在保持部23,所以安裝芯罩蓋30時,芯罩蓋30與頭部21及腳部22不會干涉,使得芯罩蓋30的組裝的作業性進一步更優。
在本例,芯罩蓋30,是具有插入腳部22的孔部31,並且孔部31的開口徑d1,是比腳部22的外徑d3更大,比保持部23的外徑d2更小。藉此,保持部23位在芯罩蓋30的內側,並且形成藉由芯罩蓋30覆蓋保持部23的大部分。因此,從外部不易視認保持部23,可防止損礙外觀的情況。又,因為藉由芯罩蓋30限制保持部23朝芯10的外方Z1移動的情況,所以,萬一保持部23從芯10脫落時,也可防止包含保持部23的位移部20從芯10脫落的情況。
在本例,保持部23,是經由盒體235被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且具備:連接於腳部22的連接部234;將連接部234朝向芯10的外方Z1彈推的彈推部24;以及盒體235,其是將連接部234與腳部22一起保持可抵抗彈推部24的彈推力且可移動。藉此,可形成將位移部20的頭部21及腳部22朝向芯10的外方Z1彈推的狀態,讓頭部21及腳部22朝芯10的內方Z2移動之後,可利用彈推力回到初期位置。藉此,反覆讓其位移變得容易,且使用方便性提昇。
在本例,連接部234,是覆蓋腳部22的前端(另一端22b)地連接於腳部22。而且,盒體235,是由:在內部收納有連接部234的盒子本體236;以及被安裝在盒子本體236的盒蓋237形成,盒蓋237具有插入腳部22的插通孔238。形成插通孔238的壁部238a,是卡止連接於腳部22的連接部234。藉此,可藉由簡易的構造 防止被連接在腳部22的另一端22b的連接部234從盒體235內脫落的情況,並寄予具備複數個位移部20的刺激具1的構造的精簡化。
在本例,彈推部24,是可作成由中介於連接部234與和盒子本體236中的盒蓋237對置的內底部236a之間的彈性構件形成。此時,是可利用簡易的構造讓上述彈推力發揮。
盒蓋237,是具有作為蓋子卡合部的顎部240,其是卡合在作為被形成在盒子本體236的本體卡合部的葉片部239。而且,蓋子卡合部(顎部240),是讓盒蓋237以腳部22的軸線L為中心朝周向R1轉動,而可卡合在本體卡合部(葉片部239)。盒蓋237與盒子本體236卡合在周向因此能固定兩者。可減低腳部22的軸線方向(亦即,Z方向)中的盒蓋與盒子本體的位置偏離,並可減低位移部20的Z方向的移動量的不均。
此外,在本例,雖作成作為本體卡合部的葉片部239及作為蓋子卡合部的顎部240,是分別各具備有2個,可是不限於此,也可分別各具備3個以上。
在本例,位移部20,是可構成隨著位移產生按壓感地讓其發生。因此,使用者是藉由獲得該按壓感,可認識讓位移部20確實位移的情況。而且,藉由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或讓複數個位移部20同時位移能獲得許多個按壓感,並且能帶給使用者該許多個按壓感的相輔相成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藉此,可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 刺激具1。而且,使用者是反覆掌握該刺激具1藉由手指、手掌使位移部20反覆位移,或將該刺激具1反覆壓抵在脖頸、肩、背部、四肢等的各種的部分,並藉由身體的各種的部分讓位移部反覆位移,而形成能有效果地按摩手指、手掌、脖頸、肩、背部、四肢等的身體的各種的部分。
再者,使用者藉由手掌、手指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時,形成經由手掌、手指反覆感覺按壓感、推壓感的情況。藉此,可經由手掌、手指反覆對使用者的腦給予刺激。其結果、能達到促進使用者的腦的活性化的效果。
在本例,位移部20,是可構成隨著位移產生按壓聲。藉此,可讓位移部20的位移所為的按壓感更強烈地被認識。藉此,使用者可確實認識位移部20的位移,而可獲得進一步充分的體感。其結果,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進一步提昇,而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1。
在本例,在盒體的內底面236a形成有凹部236c。藉此,可容易產生按壓感或按壓聲。其結果,讓位移部20反覆位移所為的快樂與舒服的體感進一步提昇,而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使用該刺激具1。
又,在本例,頭部21,是形成圓盤狀。藉此,容易用手掌、手指按壓頭部21,使用方便性提昇。又,和將頭部21形成尖形的情況相比,容易廣大地確保位移部20與手掌、手指的抵接面積,所以能適度緩合對 使用者的手掌、手指的刺激,即使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時也能減輕使用者的負擔。再者,因為是形成使用者不是以點承受來自頭部21的刺激而是以面來承受,所以可獲得舒服的體感。
此外,在本例,頭部21的外側表面21a雖是朝芯10的外方(圖5中的Z1方向)緩緩地鼓出,可是,可以連接軸221的軸L為軸,使外側表面21a的形狀朝軸L方向(初期姿勢中的Z方向)突出,並且將突出前端作成圓潤的略圓錐狀來取代這個。此時,掌握刺激具1的時候,藉由該帶著圓潤的前端進一步有效果地刺激手掌、手指,而形成進一步有效果地按摩手掌、手指。再者,藉由該帶著圓潤的前端,也能達到推壓存在手指、手掌的穴位。又,使用者掌握刺激具1的時候,因為手掌、手指容易接觸外側表面的突出前端與其周圍,而不易接觸外側表面的外緣附近,所以在手掌、手指與外側表面之間容易形成空間。因此,即使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熱也不易聚集在刺激具1與手掌、手指之間。其結果,因為能抑制在手掌、手指出汗的情況,所以可進一步促進使用者反覆連續地進行使用。
此外,在本例,頭部21的徑d0雖比腳部22的徑d3更大,可是不限於此,例如也可形成頭部21的徑d4,是與腳部22的徑d3同樣的大小。
又,在本例,頭部21與腳部22雖是由不同體所形成,可是也可一體形成頭部21與腳部22來取代這 個。
此外,在本例,雖使用圓頂狀的板簧24作為彈推部可是不限於此,可使用盤簧、線圈彈簧、螺旋彈簧、橡膠等的彈性體。又,除了彈性體以外,只要能將位移部20朝圖18所示維持初期姿勢的方向彈推,也可使用作為彈推部。
又,可採用觸動開關、壓板型開關等的開關機構,取代本例的位移部20的腳部22及保持部23。例如,可使用觸動開關取代腳部22及保持部23。以觸動開關來說,可採用作為具備盤簧等的反轉板的機械接點型(反轉型金屬接點型)的觸推開關,例如可採用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的SKHH系列(SKHHAL、SKHHAQ、SKHHCQ、SKHHCR)。觸動開關,是具備:作為腳部的柱塞、作為保持部的盒體、作為彈推構件的盤簧。此時,也呈現按壓感及按壓聲。
此外,在觸動開關雖具備連接端子,可是在本變形例,與其他的構件並沒有電連接。因此,即使推壓柱塞,觸動開關的接點也不是會有任何電連接者。此外,兩者電連接時,也可將觸動開關作為控制溫熱、通電;聲音等的功能的開關進行使用。
此外,在本例,雖將芯罩蓋30的孔部31的開口徑d1形成的比保持部23的外徑d2更小,可是將開口徑d1形成的比保持部23的外徑d2更大,並且將芯罩蓋30安裝在芯10的外表14之後,也可經由孔部31從芯 罩蓋30的外側安裝保持部23。
又,在本例,保持部23雖利用接著劑被安裝在芯10,可是也可具備構成將保持部23卡合在芯10的卡合機構來取代這個,而藉由該卡合機構將保持部23安裝在芯10。該卡合機構並沒有特別限定,可採用周知的構造。又,也可在保持部23及芯10的一方設置螺絲,並且在另一方設置螺絲孔,將保持部23與芯10互相螺合,而將保持部23安裝在芯10。
如以上,根據本例,可提供組裝的作業性優的刺激具1。
此外,上述的刺激具1所具備之將頭部21及腳部22可位移地加以保持的保持部23,是僅將該部分作為保持裝置,且與刺激具是可分離進行供給。在此時,在不具位移部者藉由利用該保持裝置,可改良具備位移部的刺激具。
以下揭示該保持裝置。
(1)保持裝置,其特徵係具備有:連接部,其係可連接於位移部所具備的軸狀的腳部而被構成;彈推部,其係朝向預定方向彈推該連接部;以及盒體,其係將該連接部與上述腳部一起加以保持,而使該連接部與上述腳部一起抵抗上述彈推部的彈推力可移動。
(2)如(1)記載的保持裝置,其中,上述連接部,是覆蓋上述腳部的前端地連接於上述腳部,上述盒體,是由:在內部收納有上述連接部的盒子本體;以及被安裝在該盒 子本體的盒蓋形成,該盒蓋具有插入上述腳部的插通孔,並且,形成該插通孔的壁部卡止連接於上述腳部的上述連接部。
(3)如(2)記載的保持裝置,其中,上述彈推部,是由中介在上述連接部與和上述盒子本體中的上述盒蓋對置的內底面之間的彈性構件形成。
(4)如(2)或(3)記載的保持裝置,其中,上述盒蓋,是具有卡合在被形成在上述盒子本體的本體卡合部的蓋子卡合部,該蓋子卡合部,是以上述腳部的軸線為中心朝周向轉動上述盒蓋,而卡合在上述本體卡合部。
上述(1)記載的保持裝置中,可形成將腳部朝向芯的外方彈推的狀態,讓腳部朝芯的內方移動之後,可利用該彈推力回到初期位置。藉此,讓位移部反覆位移變得容易,且可使用方便佳地保持位移部。
上述(2)記載的保持裝置中,藉由簡易的構造防止連接於腳部的前端的連接部從盒體內脫落的情況,可確實保持位移部。
上述(3)記載的保持裝置中,可利用簡易的構造讓上述彈推力發揮,並且可確實保持位移部。
上述(4)記載的保持裝置中,因為盒蓋與盒子本體在周向卡合而固定兩者,所以可減低腳部的軸線方向中的盒蓋與盒子本體的位置偏離,並減低位移部的軸向的移動量的不均,而可確實保持位移部。

Claims (9)

  1. 一種刺激具,其特徵係具備有:芯、以及在該芯的外表可位移地被配設的複數個位移部,上述各位移部,是構成隨著位移讓按壓感產生,是具備:形成外側表面的頭部;被安裝在該頭部的軸狀的腳部,上述頭部,可朝向上述芯的內方及外方移動,是構成相對於上述初期姿勢中的上述腳部的軸可傾斜地位移。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各位移部,是構成朝維持初期姿勢的方向被彈推的同時,抵抗彈推力可位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位移部,是構成隨著藉由上述彈推力復位到上述初期姿勢而讓按壓感產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中任一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各位移部,是具備:保持部,其是被安裝在上述芯的外表,並且將上述腳部保持成至少可朝向上述芯的內方及外方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頭部,是被形成圓盤狀。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頭部,是構成相對於上述保持部可旋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在上述保持部,是具備有將上述頭部朝維持上述初期姿勢的 方向彈推的彈推構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中任一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位移部,是構成隨著上述位移產生按壓聲。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刺激具,其中,上述芯的外形,是由球狀、橢圓球狀或將該等加以組合的形狀形成。
TW104115774A 2014-05-19 2015-05-18 Stimulus TWI632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3725 2014-05-19
JP2014-103725 2014-05-19
JP2014148381A JP6478505B2 (ja) 2014-05-19 2014-07-21 刺激具
JP2014-148381 2014-07-21
JP2014-231993 2014-11-14
JP2014231993A JP2016000187A (ja) 2014-05-19 2014-11-14 刺激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5514A TW201605514A (zh) 2016-02-16
TWI632938B true TWI632938B (zh) 2018-08-21

Family

ID=55076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5774A TWI632938B (zh) 2014-05-19 2015-05-18 Stimulu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478505B2 (zh)
CN (2) CN205019371U (zh)
TW (1) TWI63293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8361U (ja) * 1982-05-07 1983-11-10 中野 三隆 掌握運動器具
TWM454862U (zh) * 2012-12-21 2013-06-11 zhao-xiong Chen 手部抓握運動球
JP3190259U (ja) * 2014-02-10 2014-04-24 株式会社 エムアンドエム ストレス解消遊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9340A (en) * 1984-11-20 1989-12-26 Greene Wilton R Spherical puzzle
JPS62194372U (zh) * 1986-06-02 1987-12-10
US5114148A (en) * 1991-07-09 1992-05-19 Liu Ming Zen Puzzle device
JPH07227415A (ja) * 1994-02-21 1995-08-29 Yamazaki:Kk 握り玉
JP3438884B2 (ja) * 2001-06-22 2003-08-18 正代 山口 携帯型折りたたみ指圧具
JP2005261901A (ja) * 2004-03-17 2005-09-29 Moriyoshi Okusa 衝撃作動を利用した足裏指圧器
JP3121962U (ja) * 2006-03-13 2006-06-01 安藤 重喜 手指健康用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8361U (ja) * 1982-05-07 1983-11-10 中野 三隆 掌握運動器具
TWM454862U (zh) * 2012-12-21 2013-06-11 zhao-xiong Chen 手部抓握運動球
JP3190259U (ja) * 2014-02-10 2014-04-24 株式会社 エムアンドエム ストレス解消遊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19371U (zh) 2016-02-10
TW201605514A (zh) 2016-02-16
JP2016000187A (ja) 2016-01-07
JP2016000185A (ja) 2016-01-07
JP6478505B2 (ja) 2019-03-06
CN205041735U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8884B1 (en) Massage brush and handle for massage brush
US7141030B2 (en) Handheld massager
US20030204153A1 (en) Massaging device with double massaging functions
JP5860319B2 (ja) 頭皮マッサージ具
TWI632938B (zh) Stimulus
WO2015178253A1 (ja) 刺激具
JP2009509626A (ja) 垂直方向にウエストの肉を押圧するフラフープ
KR200347828Y1 (ko) 진공흡착식 맛사지기구
KR101044025B1 (ko) 두피 마사지기
CN105078724A (zh) 刺激用具
KR100938417B1 (ko) 볼형 침지압구
JP3147866U (ja) 手動式マッサージ具
KR20160002345U (ko) 미용 마사지반지
KR200402045Y1 (ko) 지압용 필기구
KR200410062Y1 (ko) 지압구
KR101498567B1 (ko) 지압겸용 심신안정장치
CN220424181U (zh) 一种全能型按摩头
KR200434832Y1 (ko) 마사지용 지압 장갑
KR200327966Y1 (ko) 의자
JP6795851B2 (ja) 耳ツボ刺激具
KR200250633Y1 (ko) 손가락용 지압구
KR200434263Y1 (ko) 맛사지 기능이 부가된 필기구
KR200329037Y1 (ko) 안마 등받이
JPH11169428A (ja) 指圧補助具
JP3106127U (ja) マッサージ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