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4591B - Wind power plant - Google Patents

Wind power pla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4591B
TWI624591B TW106106108A TW106106108A TWI624591B TW I624591 B TWI624591 B TW I624591B TW 106106108 A TW106106108 A TW 106106108A TW 106106108 A TW106106108 A TW 106106108A TW I624591 B TWI624591 B TW I6245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friction plate
hydraulic pressure
gear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6724A (zh
Inventor
柳主鉉
東石良治
橫山勝彦
浅川雄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納博特斯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6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4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459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04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for orientation in relation to wind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5/0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 F03D15/10Transmission of mechanical power using gearing not limited to rotary motion, e.g. with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22Adjusting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f the blades
    • F03D7/0224Adjusting blade pi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60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40Transmission of power
    • F05B2260/402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friction drives
    • F05B2260/4023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friction drives through a friction clut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40Transmission of power
    • F05B2260/403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the shape of the drive components
    • F05B2260/4031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the shape of the drive components as in toothed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40Transmission of power
    • F05B2260/403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the shape of the drive components
    • F05B2260/4031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the shape of the drive components as in toothed gearing
    • F05B2260/40311Transmission of power through the shape of the drive components as in toothed gearing of the epicyclic, planetary or differential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70Adjusting of angle of incidence or attack of rotating blades
    • F05B2260/74Adjusting of angle of incidence or attack of rotating blades by turning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he rotor centre l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在受到過大之力之情形時,亦可減輕施加於零件之力而預防故障的風力發電裝置。 風力發電裝置具備驅動裝置1A、離合器油壓源94、及離合器控制部90。驅動裝置1A具有切換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之油壓式之離合器機構88。離合器油壓源94對離合器機構88供給油壓。離合器控制部90控制自離合器油壓源94供給至離合器機構88之油壓。

Description

風力發電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尤其關於具備用以經由環齒輪使艙室或葉片旋轉之驅動裝置之風力發電裝置。
具備設置於塔上部之艙室、及安裝於該艙室之複數個葉片的風車被用於風力發電裝置等。艙室係相對於塔可旋轉地設置,且利用偏搖驅動裝置相對於塔旋轉驅動艙室,藉此可根據風向使艙室回轉。另一方面,葉片係相對於安裝於艙室之輪殼於間距方向可搖動地設置,且利用間距驅動裝置將葉片之軸部相對於輪殼旋轉驅動,藉此改變葉片之間距角。 作為用於上述風力發電裝置之驅動裝置,例如,可較佳地使用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偏心搖動型之減速機。於該減速機中,來自馬達之旋轉驅動力經由輸入齒輪而傳遞至複數個正齒輪,且經由包含曲柄軸、外齒齒輪及針內齒之搖動機構進行曲柄軸之公轉動作及承載件之旋轉。且,根據該承載件之旋轉,與該承載件花鍵結合之輸出軸旋轉,經由安裝於該輸出軸之小齒輪而獲得較大之轉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21120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設置於自然環境下之風車有受到預期外之風而被施加設想外之較大外力的情況。若風車受到設想外之較大外力,則有過大之力局部地作用於風車之可動部,致使例如「葉片與輪殼之連結部」或「艙室與塔之連結部」中零件破損的情況。尤其,於該等連結部中,設置於進行間距驅動及偏搖驅動之驅動裝置之輸出軸的小齒輪與環齒輪等之扣合體扣合,但驅動裝置之輸出軸因連接於減速機故而無法自由旋轉。因此,小齒輪與扣合體處於相互鎖定之狀態,若較大之外力作用於風車之可動部,則會對驅動裝置或扣合體施加較大之力而容易破損。 又,未致破損程度之外力作用於風車之可動部時,若於該狀態下使驅動裝置作動,則亦因對可動部施加較通常更大之負荷,故仍使驅動裝置或扣合體變得容易破損。再者,為確保足夠之轉矩,於風車之可動部通常設置複數個驅動裝置。因此,亦有複數個驅動裝置之一者因故障而被鎖定之情況,於此種狀態下,若其他風車用驅動裝置作動,則有任一者之驅動裝置之小齒輪與扣合體之間被施加較大之力而破損之情況。 若該等小齒輪或扣合體等之零件破損,則必須更換破損零件或更換驅動裝置本身,但此種零件更換會增加成本,且進行零件更換之期間必須停止風車之運轉。尤其因設置於艙室與塔之連結部並與驅動裝置扣合之環齒輪為大型且價格較高之零件,故此種環齒輪之更換作業不僅非常耗費工夫亦需要極大之成本。 因此,較理想為於驅動裝置受到設想外之過大之力之情形時,亦可減輕施加於零件之力而預防破損等故障的機構。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受到過大之力之情形時,亦可減輕施加於零件之力而預防故障之風力發電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風力發電裝置,其具備:環齒輪;驅動裝置,其用以經由環齒輪使艙室或葉片旋轉;離合器油壓源;及離合器控制部;且驅動裝置具有:馬達,其具有動力軸;輸入齒輪,其係被傳遞來自動力軸之動力,且藉由該動力旋轉;減速部,其具有藉由經由輸入齒輪輸入之動力而旋轉之輸出軸;小齒輪,其與環齒輪咬合,藉由自輸出軸傳遞之旋轉動力而旋轉;及油壓式之離合器機構,其切換自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且離合器油壓源對離合器機構供給油壓,離合器控制部控制自離合器油壓源供給至離合器機構之油壓。 根據本態樣,於受到過大之力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利用離合器機構將自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狀態切換成非傳遞狀態,而減輕施加於小齒輪之力,從而預防故障。又,藉由將離合器油壓源及離合器控制部與驅動裝置分開設置,亦可有助於驅動裝置之小型化。 亦可為驅動裝置設置有複數個,且離合器油壓源對複數個驅動裝置之各者之離合器機構供給油壓。 根據本態樣,因能以1個離合器油壓源使複數個驅動裝置之離合器機構驅動,故與對1個驅動裝置設置1個離合器油壓源之構成相比可簡化構成,從而可促進艙室或輪殼(轉子)之小型化。 亦可為風力發電裝置進而具備:齒輪抑制部,其用以抑制經由環齒輪之艙室或葉片之旋轉,且利用自離合器油壓源供給之油壓而抑制艙室或葉片之旋轉。 根據本態樣,可簡化構成,且可促進艙室或輪殼(轉子)之小型化。 亦可為離合器機構具有安裝於輸出軸之第1摩擦板、及安裝於小齒輪之第2摩擦板,且離合器控制部藉由使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扣合而進行自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傳遞,藉由解除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之間之扣合而進行自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非傳遞。 亦可為離合器控制部具有:離合器驅動體,其抵接於第1摩擦板及第2摩擦板中之至少任一者;及離合器切換部,其藉由控制該離合器驅動體之移動而切換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之間之扣合及非扣合。 亦可為離合器驅動體包含油壓活塞,且離合器切換部經由液狀傳遞介質控制油壓活塞之移動而切換第1摩擦板與第2摩擦板之間之扣合及非扣合。 亦可為驅動裝置設置有複數個,且設置有檢測複數個驅動裝置之各者所具有之馬達所消耗之電流量的電流檢測部,離合器控制部基於自電流檢測部之檢測結果導出之複數個驅動裝置間之馬達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控制自離合器油壓源供給至複數個驅動裝置之各者所具有之離合器機構的油壓。 根據本態樣,可根據馬達間之消耗電流量之不同,控制離合器機構。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藉由離合器機構切換自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因此,即便於驅動裝置受到過大之力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利用離合器機構將自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狀態切換成非傳遞狀態,而預防故障。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對於將風車(風力發電裝置)具備之驅動裝置作為「相對於塔(基座部)而旋轉驅動艙室(可動部)之偏搖驅動裝置」使用之例進行說明,但下述之驅動裝置之構成係可應用於用以使風車之可動部相對於基座部旋轉驅動之驅動裝置全體。因此,例如亦可使用下述之驅動裝置作為「相對於輪殼(基座部)而於間距方向旋轉驅動葉片(可動部)之間距驅動裝置」。更具體而言,例如亦可使用下述之驅動裝置作為用以經由後述之環齒輪使艙室或葉片旋轉之驅動裝置。 [風車(風力發電裝置)]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風車200之一例之概略剖視圖。於以下之說明中,「風車200」係構成風力發電裝置之裝置,「風車200」可與「風力發電裝置」視作同義而使用。本例之風車200具備塔201、由塔201可旋轉地支持之艙室204、及介隔輪殼206安裝於艙室204之複數個葉片203。 塔201係設置於地面之基座部,於塔201之內側固定地安裝有作為旋轉驅動齒輪而形成之內齒齒輪型之環齒輪202。於艙室204,設置有固定地安裝於該艙室204之旋轉台座205、及安裝於該旋轉台座205之複數個(尤其3個以上)驅動裝置1A。各驅動裝置1A具備自形成於旋轉台座205之孔突出並與環齒輪202咬合之小齒輪100。以沿著環齒輪202之內側之周向於複數個部位配置小齒輪100之方式,於艙室204內定位各驅動裝置1A。因此,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馬達相互同步使動力軸旋轉,而旋轉驅動各驅動裝置1A之小齒輪100,藉此艙室204整體與旋轉台座205一起相對於塔201被旋轉驅動(回轉驅動)。藉此,安裝於艙室204之輪殼206及葉片203之方向改變。另,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馬達間之動力軸之旋轉同步,例如可藉由於複數個驅動裝置1A連接控制器,並利用該控制器控制各馬達而進行。又,於艙室204,進而設置有連結於輪殼206之動力傳遞軸、增速機、發電機及轉換器等。 輪殼206係相對於艙室204可旋轉地安裝,且介隔軸部安裝有複數個葉片203,該等葉片203以相互間之角度為均等之方式配置。各葉片203係以軸部為中心而相對於輪殼206於間距方向可旋轉地設置,並藉由間距驅動裝置旋轉驅動,適當改變間距角。另,於本例中省略間距驅動裝置之圖示,但間距驅動裝置之構成並未特別限定,亦可藉由例如與後述之驅動裝置1A具有同樣之構成之間距驅動裝置而旋轉驅動各葉片203。 另,風車200並未限定於圖1所示之構成。例如,於圖1所示之例中,環齒輪202相對於塔201被固定地設置,但環齒輪202亦可設置為與艙室204一起旋轉。周知之風車200中亦採用多種態樣作為「驅動裝置1A」及與該驅動裝置1A之小齒輪100咬合之「環齒輪202」之構成態樣,但以下說明之與驅動裝置1A關聯之技術亦可對此種多種構成態樣之驅動裝置1A及環齒輪202應用。 [驅動裝置] 首先,對本實施形態之驅動裝置1A之構成之概略進行說明。 圖2係顯示驅動裝置1A之構成例之概略之功能方塊圖。本例之驅動裝置1A具備馬達M及減速機1,且自馬達M供給至減速機1之旋轉動力係藉由減速機1減速且增大轉矩,並傳遞至環齒輪202轉換成偏搖驅動力。 圖3係顯示減速機1之構成例之概略之功能方塊圖。本例之減速機1包含:輸入齒輪20,其係自馬達M具有之動力軸被傳遞動力並藉由該動力而旋轉;減速部30,其連結於輸入齒輪20;小齒輪100;及離合器機構88,其介存於減速部30與小齒輪100之間。減速部30具有藉由經由輸入齒輪20自動力軸輸入之動力而旋轉之輸出軸66。小齒輪100係介隔離合器機構88而連結於減速部30之輸出軸66,且藉由自輸出軸66傳遞之旋轉動力而旋轉。離合器機構88係將自減速部30之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進行切換。 圖4係顯示離合器機構88之構成例之概略之功能方塊圖。本例之離合器機構88具有:一對離合器作動部89,其設置於減速部30之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之間;及離合器驅動體91,其可使一對離合器作動部89中之至少任一者移動。各離合器作動部89安裝於輸出軸66及小齒輪100之各者,安裝於輸出軸66之離合器作動部89與安裝於小齒輪100之離合器作動部89之間之扣合狀態(固定狀態)及非扣合狀態(非固定狀態)係藉由離合器驅動體91切換。離合器驅動體91係與安裝於輸出軸66之離合器作動部89及安裝於小齒輪100之離合器作動部89中之至少任一者抵接,藉由離合器控制部90而使離合器驅動體91移動。本例之離合器控制部90控制自離合器油壓源供給至離合器機構88之油壓,且控制離合器驅動體91之移動而切換一對離合器作動部89之扣合及非扣合。又,於離合器控制部90連接有檢測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各者所具有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電流檢測部209,且將與各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相應之檢測信號自電流檢測部209發送至離合器控制部90。 於具有如圖2~圖4所示之功能構成之上述複數個驅動裝置1A中有因超乎預料之原由而僅於特定之馬達M產生異常之情況,且有該特定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與其他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相比變得過大或過小之情況。離合器控制部90係基於自電流檢測部209發送來之檢測信號而檢測此種特定之馬達M有無異常。離合器控制部90係於基於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結果(檢測信號)而檢測到特定之馬達M異常之情形時,切斷對應之一對離合器作動部89間之離合器。即,將連結於針對消耗電流量顯示異常之馬達M之一對離合器作動部89設為非扣合狀態,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成為非連結狀態。藉此,自輸出軸66傳遞至小齒輪100之力之大小減少,可預防小齒輪100及環齒輪202等之破損等故障。 接著,對具有上述功能構成之驅動裝置1A之典型例進行說明。於以下所示之例中,對具備所謂之偏心搖動型之減速部之驅動裝置1A應用本發明。 圖5係例示驅動裝置1A之構成及離合器機構之功能構成之剖視圖。本例之驅動裝置1A具備:馬達M,其具有動力軸35;及減速機1,其連結於動力軸35及小齒輪100之各者,且自動力軸35將動力傳遞至小齒輪100。該驅動裝置1A係相對於如上所述設置於風車200(參照圖1)之艙室204的旋轉台座205而被堅固地固定。 於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各者所具有之馬達M連接電流檢測部209,藉由該電流檢測部209而檢測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於電流檢測部209連接離合器控制部90,將顯示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結果之檢測信號自電流檢測部209發送至離合器控制部90。於本實施形態中,離合器控制部90基於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而監視及判定各馬達M有無異常。且,離合器控制部90基於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結果(檢測信號)導出之「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控制自離合器油壓源供給至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各者所具有之一對離合器作動部89(離合器機構88)之油壓。 於例如因某種情況而僅使特定之馬達M之動力軸35之旋轉被鎖定、因而該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與其他馬達M相比變得極大之情形時,基於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而檢測到此種異常狀態之離合器控制部90係切斷連結於與該特定之馬達M相連之輸出軸66的離合器作動部89之離合器,解除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之連結。因此,離合器控制部90可於消耗電流量之差在特定值以上之情形時,以至少不使具有消耗之電流量為最大之馬達M及/或最小之馬達M的驅動裝置1A之離合器機構88(離合器作動部89)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傳遞旋轉動力之方式控制油壓。 [減速機] 圖5所示之減速機1具備:輸入齒輪20,其連結於馬達M之動力軸35;複數個正齒輪53,其等與輸入齒輪20咬合;偏心搖動型之減速部30,其具有固定於複數個正齒輪53各者之複數個曲柄軸50;及小齒輪100,其介隔離合器作動部89而連結於減速部30之輸出軸66。 減速部30具有:殼體10,其於內周側(內周面)具有內齒12;外齒齒輪40,其具有與殼體10之內齒12咬合之外齒41;承載件60,其保持外齒齒輪40;及小齒輪100,其介隔離合器作動部89及輸出軸66而連結於承載件60。殼體10形成為筒狀,於內側收納輸入齒輪20、複數個正齒輪53、複數個曲柄軸50、外齒齒輪40及承載件60。外齒齒輪40介隔外齒用軸承(省略圖示)而旋轉自如地保持複數個曲柄軸50,且作為根據輸入齒輪20及複數個正齒輪53之旋轉藉由複數個曲柄軸50搖動之搖動齒輪而發揮功能。承載件60旋轉自如地保持各曲柄軸50,且介隔複數個曲柄軸50保持外齒齒輪40。 於具有上述構成之減速機1中,自馬達M輸入至輸入齒輪20之旋轉動力,係由減速部30旋轉減速並自小齒輪100輸出。小齒輪100以與環齒輪202(參照圖1)咬合之方式配置。因此,經由輸入齒輪20及減速部30傳遞至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於轉矩增大之狀態下作為偏搖驅動力而輸出至環齒輪202。 於圖5中符號「L1」表示小齒輪100之中心軸。殼體10之設置內齒12之內周面之中心軸與中心軸L1位於同軸上。於以下之說明中,簡單表示為「軸向」之方向係指於中心軸L1上延伸之方向或平行於中心軸L1之方向。又,將正交於中心軸L1之方向稱為「徑向」,將繞中心軸L1之方向稱為「周向」。 殼體10具有:主殼體部11a,其形成為筒狀且兩端部開放;及子殼體部11b,其固定於主殼體部11a之一端部側。於本例中,主殼體部11a之緣部與子殼體部11b之緣部藉由螺栓(省略圖示)而固定,藉此,主殼體部11a與子殼體部11b連結。輸出軸66自主殼體部11a中之與安裝子殼體部11b之一端部相反之側之另一端部突出。 內齒12由形成為針狀之複數個內齒針構成。該等內齒針如下配置:嵌入至遍及主殼體部11a之輸入側部分111之內周面之整域沿周向等間隔地形成有複數個之針槽13,且各內齒針之長邊方向與中心軸L1平行。具有此種構成之內齒12以與上述外齒齒輪40之外齒41咬合之方式配置。 於殼體10之子殼體部11b安裝有馬達M。馬達M具有之動力軸35向子殼體部11b之內側延伸,與配置於子殼體部11b內之輸入齒輪20固定地連接,並經由動力軸35將馬達M所產生之旋轉動力傳遞至輸入齒輪20。 輸入齒輪20具有平齒輪構造,且馬達M之動力軸35之中心軸及輸入齒輪20之中心軸位於小齒輪100之中心軸L1上。輸入齒輪20以與複數個正齒輪53之各者咬合之方式配置,將自動力軸35傳遞至輸入齒輪20之旋轉動力傳遞至固定於複數個正齒輪53之各者之複數個曲柄軸50。 構成減速部30之承載件60具有:第1保持部61,其旋轉自如地保持曲柄軸50之一端部(輸入齒輪20及正齒輪53側之端部);第2保持部62,其旋轉自如地保持曲柄軸50之另一端部(小齒輪100突出之側之端部);支柱63,其連結第1保持部61與第2保持部62;及結合筒部64,其用以將承載件60與輸出軸66連結。另,方便起見,於圖5中由二點鏈線表示支柱63。 第1保持部61及第2保持部62分別形成為圓環狀,第1保持部61與第2保持部62於軸向上離開之位置彼此對向配置。支柱63以跨於第1保持部61之徑向之大致中央區域與第2保持部62之徑向之大致中央區域之間之方式設置,連結第1保持部61與第2保持部62。結合筒部64以跨於第1保持部61之內周緣與第2保持部62之內周緣之間之方式設置,具有圓筒形狀,且於內周面形成有承載件側花鍵部65。如上所述,藉由該承載件側花鍵部65與輸出軸66之輸出軸側花鍵部102嵌合,而將輸出軸66與減速部30結合。 於第1保持部61形成有第1端部用貫通孔71,曲柄軸50之一端部介隔第1曲柄軸用軸承73而旋轉自如地保持於第1端部用貫通孔71。又,於第2保持部62形成有第2端部用貫通孔72,曲柄軸50之另一端部介隔第2曲柄軸用軸承74而旋轉自如地保持於第2端部用貫通孔72。 本例之承載件60於軸向被二分割,藉由配置於子殼體部11b側之第1半體60a、與配置於小齒輪100突出之側之第2半體60b構成。第1半體60a具有上述之第1保持部61、構成支柱63之一部分之第1支柱半部、及構成結合筒部64之一部分之第1筒半部64a。另一方面,第2半體60b具有上述之第2保持部62、構成支柱63之一部分之第2支柱半部、及構成結合筒部64之一部分之第2筒半部64b。 螺栓(省略圖示)跨越第1支柱半部與第2支柱半部而插入,並藉由該螺栓連結第1支柱半部與第2支柱半部,藉此連結第1半體60a與第2半體60b。又,跨越第1筒半部64a及第2筒半部64b之各者之內周面形成有上述之承載件側花鍵部65。 各曲柄軸50具有軸本體51、及設置於該軸本體51之偏心體(省略圖示),且於軸本體51之一端部安裝有正齒輪53。即,軸本體51之一端部自第1端部用貫通孔71朝子殼體部11b側突出,且於自該第1端部用貫通孔71突出之軸本體51之一端部固定有正齒輪53。且,軸本體51中之配置於正齒輪53與外齒齒輪40之間之一端側之部分介隔第1曲柄軸用軸承73而旋轉自如地保持於第1端部用貫通孔71,軸本體51之另一端側介隔第2曲柄軸用軸承74而旋轉自如地保持於第2端部用貫通孔72。 於曲柄軸50藉由承載件60保持之狀態下,曲柄軸50之偏心體配置於承載件60之第1保持部61與第2保持部62之間。另一方面,於設置於第1保持部61與第2保持部62之間之外齒齒輪40,除用以通過上述承載件60之支柱63之支柱用貫通孔(省略圖示)外,亦與軸向平行地形成有用以插入曲柄軸50之曲柄軸用貫通孔(省略圖示)。曲柄軸50之偏心體介隔曲柄軸用軸承(省略圖示)而配置於外齒齒輪40之曲柄軸用貫通孔內。 外齒齒輪40之外齒41以較殼體10之內周之內齒12之齒數少1個或複數個之方式設置。因此,每當曲柄軸50旋轉時,外齒41與內齒12之咬合錯開,外齒齒輪40進行偏心運動(曲柄運動)並搖動旋轉。 於具有此種構成之減速機1中,若藉由自馬達M之動力軸35傳遞之旋轉動力而輸入齒輪20旋轉,則與輸入齒輪20咬合之各正齒輪53旋轉,且各曲柄軸50旋轉。藉由各曲柄軸50旋轉,外齒齒輪40以錯開與內齒12之咬合且搖動之方式偏心旋轉。伴隨該外齒齒輪40之偏心旋轉,各曲柄軸50進行一面自轉一面以中心軸L1為中心之公轉動作。藉由與此種外齒齒輪40之搖動及偏心旋轉相應之曲柄軸50之公轉動作,保持曲柄軸50之承載件60旋轉。且根據該承載件60之旋轉,與承載件60花鍵結合之輸出軸66旋轉。如此,旋轉動力自馬達M之動力軸35傳遞至輸出軸66,進而經由離合器機構88將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傳遞至小齒輪100。接著,藉由自小齒輪100朝環齒輪202傳遞轉矩,而改變具備旋轉台座205之艙室204或葉片203之方向。 [離合器機構] 其次,對離合器機構88之具體構成例進行說明。如上所述,離合器機構88具備離合器作動部89及離合器驅動體91,且於離合器控制部90之控制下作動。離合器控制部90可藉由空壓方式及油壓方式等任意動力而驅動控制離合器作動部89及離合器驅動體91。於例如圖5所示之驅動裝置1A中,藉由油壓方式之動力而驅動控制離合器作動部89及離合器驅動體91。於圖5所示之例中,離合器油壓源94及離合器控制部90等與驅動裝置1A分開設置,藉由充滿油等液狀傳遞介質之油壓供給路徑93,而使離合器油壓源94及離合器控制部90與離合器驅動體91相連。離合器驅動體91係由液狀傳遞介質按壓且於軸向可移動地設置,根據離合器驅動體91之軸向位置,改變離合器驅動體91相對於離合器作動部89之抵接狀態(按壓狀態)。離合器控制部90可藉由調整油壓供給路徑93內(尤其離合器控制部90與離合器驅動體91之間)之液狀傳遞介質之壓力而改變離合器驅動體91相對於離合器作動部89之按壓力,並控制離合器作動部89之離合器之導通斷開。 以下例示之離合器機構88及離合器控制部90尤其適用於以使環齒輪202與艙室204一起旋轉之方式構成之殼體。即,於本例中,設置用以抑制環齒輪202之旋轉之齒輪抑制部250,且該齒輪抑制部250之動力源即共有油壓源194作為離合器油壓源94起作用。再者,該共有油壓源194(離合器油壓源94)對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各者之離合器機構88供給油壓。即,本例之風車200(風力發電裝置)進而具備利用自共有油壓源194(離合器油壓源94)供給之油壓而抑制環齒輪202及艙室204之旋轉的齒輪抑制部250,且1個共有油壓源194係作為齒輪抑制部250及複數個驅動裝置1A之動力源使用。 齒輪抑制部250典型而言可作為制動鉗構成,於圖5所示之例中包含推壓部251。推壓部251可於未圖示之控制器之控制下移動,抵接於環齒輪202或自環齒輪202離開。例如,於固定艙室204之方向之情形時,推壓部251推壓於環齒輪202,以不使環齒輪202及艙室204旋轉之方式藉由推壓部251保持環齒輪202。另一方面,於將艙室204之方向設為可變狀態之情形時,推壓部251自環齒輪202離開。 於齒輪抑制部250,連接有由油壓馬達252驅動之共有油壓源194,利用自共有油壓源194供給至齒輪抑制部250之油壓(即經由液狀傳遞介質而傳遞之壓力),獲得推壓部251之推進力(即推壓部251之保持力)。於共有油壓源194,經由油壓供給路徑93而依序連接有減壓閥98、蓄壓器95及排放閥99,將該等要件使用於齒輪抑制部250之驅動控制。又,連結共有油壓源194與減壓閥98之油壓供給路徑93於中途分支,該分支之油壓供給路徑93連接於壓力調整閥(電磁閥)90a,經由該分支之油壓供給路徑93而將共有油壓源194與壓力調整閥90a連結。 另一方面,經由離合器機構88之離合器作動部89,切換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離合器作動部89具有藉由花鍵結合而連結於輸出軸66之第1摩擦板89a、及藉由花鍵結合而連結於小齒輪100之第2摩擦板89b(參照後述之圖6(a)及圖6(b))。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在繞中心軸L1之旋轉方向之運動上分別受輸出軸66及小齒輪100約束,但於中心軸L1方向上未受輸出軸66及小齒輪100約束而可移動地設置。惟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中心軸L1方向之運動受設置於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下方之離合器驅動體91及第1連結構件107約束,而防止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脫落。 第1連結構件107經由螺絲構件107a而安裝於輸出軸66之前端部,且配置於離合器驅動體91之內側。第1連結構件107之外周部於相對於中心軸L1垂直之方向上較輸出軸66略微突出地配置於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下方。該第1連結構件107之外周部配置於由第1連結構件107支持之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彼此間未相互按壓且於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之間未產生摩擦力之位置。 離合器驅動體91於小齒輪100之內側且較離合器作動部89(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更下方,朝中心軸L1方向可移動地設置。離合器驅動體91之下部之一部分被切去,且於該離合器驅動體91之缺口部插入有彈性構件92。圖5所示之彈性構件92由板簧構成,且藉由經由螺絲構件109a而安裝於小齒輪100之下部之第3連結構件109與離合器驅動體91予以保持。彈性構件92利用自身之彈性力,以使離合器驅動體91推壓於離合器作動部89(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方式,於中心軸L1方向上對離合器驅動體91施加按壓力。 小齒輪100之下部之一部分被切去,且於該小齒輪100之缺口部插入有離合器驅動體91之一部分。該小齒輪100之缺口部於中心軸L1方向上,形成得較插入至該缺口部之離合器驅動體91之一部分更大,離合器驅動體91於小齒輪100之缺口部容許之範圍內朝中心軸L1方向可移動地設置。即,離合器驅動體91於「與小齒輪100相接之位置(上端位置)」與「與第3連結構件109相接之位置(下端位置)」之間,可沿著小齒輪100及第1連結構件107滑動移動。於離合器驅動體91配置於上端位置以外之位置時,於小齒輪100與離合器驅動體91之間形成空間,該空間構成供來自油壓供給路徑93之液體傳遞介質流入流出之油壓作用部93b。另,於離合器驅動體91配置於上端位置時,亦可於小齒輪100與離合器驅動體91之間形成空間(油壓作用部93b),又可不形成。 油壓作用部93b藉由設置於小齒輪100與離合器驅動體91之間之O環等密封構件而具有液密構造,但與形成於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連通。形成於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與形成於第3連結構件109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連通,且形成於第3連結構件109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與自壓力調整閥90a延伸之油壓供給路徑93經由回轉管接頭連通。因此,共有油壓源194與油壓作用部93b經由油壓供給路徑93連通。另,於壓力調整閥90a與第3連結構件109之間之油壓供給路徑93設置有排放閥199。 於壓力調整閥90a,連接有被輸入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之通電控制器90b。通電控制器90b係基於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而控制壓力調整閥90a之消磁及激磁之狀態。例如,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顯示「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小於特定值」之情形,通電控制器90b不將壓力調整閥90a通電而設為閉閥狀態作為消磁狀態。另一方面,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顯示「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在特定值以上」之情形,通電控制器90b至少對控制被供給至具有消耗電流量最大及/或最小之馬達M之驅動裝置1A之油壓的壓力調整閥90a施加電壓並通電,藉此將該壓力調整閥90a設為開閥狀態作為激磁狀態。若將壓力調整閥90a開閥,則來自共有油壓源194之液狀傳遞介質流入至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且具有較高壓力之液狀傳遞介質流入至油壓作用部93b。藉由自油壓供給路徑93流入至油壓作用部93b之高壓之液狀傳遞介質,離合器驅動體91被下壓且於自離合器作動部89(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離開之方向移動。 圖6係用以說明自圖5所示之例之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之機制之概念圖,(a)顯示旋轉動力之傳遞狀態,(b)顯示旋轉動力之非傳遞狀態。另,於圖6(a)及(b)中,為容易理解作動機制,而簡化各要件之顯示,並省略一部分要件之圖示。 於自輸出軸66對小齒輪100傳遞旋轉動力時,圖5所示之壓力調整閥90a關閉而阻斷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流通,將自壓力調整閥90a至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壓力保持為較低。該情形,如圖6(a)所示,離合器驅動體91由彈性構件92上推,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夾於離合器驅動體91與小齒輪100之間並於中心軸L1方向上相互按壓。藉此,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相互摩擦扣合且將來自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傳遞至小齒輪100,小齒輪100介隔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而與輸出軸66一體旋轉。 另,該情形時,亦可根據需要開啟圖5所示之排放閥199,排出自壓力調整閥90a至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藉此積極地降低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壓力。因此,即便如下所述自壓力調整閥90a至油壓作用部93b之油壓供給路徑93內被高壓之液狀傳遞介質填滿,且於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之間旋轉動力被設為非傳遞,亦藉由開啟排放閥199,可再次使用驅動裝置1A。即,藉由開啟排放閥199排出液狀傳遞介質且降低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壓力,離合器驅動體91由彈性構件92上推,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再次摩擦扣合,可將旋轉動力自輸出軸66傳遞至小齒輪100。 另一方面,於自輸出軸66至小齒輪100將旋轉動力設為非傳遞時,壓力調整閥90a開啟,容許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流通,高壓之液狀傳遞介質自共有油壓源194傳送至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且,高壓之液狀傳遞介質自小齒輪100內之油壓供給路徑93流入至油壓作用部93b,對抗彈性構件92之彈性力,使離合器驅動體91朝自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離開之方向移動。藉此,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相互間之按壓力降低,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之間之摩擦扣合被解除,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無法傳遞至小齒輪100。因此,即便輸出軸66及第1摩擦板89a繞中心軸L1旋轉,第2摩擦板89b及小齒輪100亦基本不旋轉。 因此,「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小於特定值」之期間,壓力調整閥90a於通電控制器90b之控制下被設為閉閥狀態,且藉由彈性構件92而使離合器驅動體91推壓於第2摩擦板89b,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扣合。藉此,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介隔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連結,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經由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傳遞至小齒輪100。 另一方面,於特定之驅動裝置1A(尤其馬達M之動力軸35之旋轉動作)產生某種異常而使「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在特定值以上」之情形時,壓力調整閥90a於通電控制器90b之控制下被通電並設為開閥狀態,高壓之液狀傳遞介質自油壓供給路徑93流入至油壓作用部93b。藉此,離合器驅動體91被下壓,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之間之扣合被解除,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成為非連結狀態,可預防小齒輪100或與小齒輪100扣合之環齒輪202破損。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根據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不同,可切換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可預防小齒輪202破損。尤其,因亦為齒輪抑制部250之動力源之共有油壓源194送出具有較大能量之液狀傳遞介質,且利用自此種共有油壓源194供給之油壓將離合器作動部89(離合器機構88)自扣合狀態切換成非扣合狀態,故可於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之間瞬間將旋轉動力設為非傳遞狀態。又,藉由將離合器機構88之動力源與其他裝置(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齒輪抑制部250)之動力源共通化,可簡化裝置構成,謀求省空間化。 另,於上述之例中,對藉由齒輪抑制部250固定與艙室204一起旋轉之環齒輪202之例進行說明,但並未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藉由利用齒輪抑制部250固定保持與艙室204一起旋轉之其他旋轉體(例如圖1之旋轉台座205等),而抑制艙室204(可動部)相對於塔201(基座部)之旋轉。又,上述之齒輪抑制部250係作為抑制艙室204之旋轉之器件而設置,但亦可作為抑制葉片203之旋轉之器件而設置有齒輪抑制部250。該情形,與上述之例同樣,可藉由利用齒輪抑制部250固定保持與葉片203一起旋轉之旋轉體(例如環齒輪或旋轉台座等),而抑制葉片203之旋轉。如此,齒輪抑制部250可利用自離合器油壓源94供給之壓力,抑制經由環齒輪202之艙室204或葉片203之旋轉。 [離合器機構及離合器控制部之變化例] 圖7係顯示離合器機構88及離合器控制部90之一變化例之功能構成例之圖。 本例之離合器作動部89具有:複數個第1摩擦板89a,其等介隔第1連結構件107而安裝於輸出軸66;及複數個第2摩擦板89b,其等介隔第2連結構件108而安裝於小齒輪100。第1摩擦板89a、第1連結構件107及輸出軸66以繞中心軸L1一體旋轉之方式彼此扣止。同樣,第2摩擦板89b、第2連結構件108及小齒輪100以繞中心軸L1一體旋轉之方式彼此扣止。因此,於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藉由摩擦等扣合且繞中心軸L1一體旋轉之情形,輸出軸66、第1連結構件107、第2連結構件108及小齒輪100亦繞中心軸L1一體旋轉。 另,第1連結構件107及第2連結構件108只要可分別適當地支持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即可為任意構成,亦可藉由單一構件構成,又可組合複數構件而構成。例如第1連結構件107亦可藉由與輸出軸66花鍵結合且與第1摩擦板89a之各者花鍵結合之構件而構成。又,第2連結構件108亦可藉由與小齒輪100花鍵結合且與複數個第2摩擦板89b花鍵結合之構件而構成。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於分別維持與第1連結構件107及第2連結構件108之結合之範圍內,可朝軸向略微移動地構成。 離合器控制部90介隔作為離合器驅動體91起作用之油壓活塞91a,藉由使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扣合(於本例中藉由摩擦而固定)而進行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且藉由解除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之間之扣合而進行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非傳遞。 本例之油壓活塞91a抵接於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中之至少任一者(於本例中為第2摩擦板89b)。於油壓活塞91a,經由油壓供給路徑93而連接有離合器油壓源94。油壓活塞91a具有活塞式汽缸構造,且於離合器控制部90之控制下,根據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壓力,改變第2摩擦板89b對第1摩擦板89a之推壓力。即,油壓活塞91a於離合器控制部90之控制下配置於「將第2摩擦板89b推壓於第1摩擦板89a,而將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設為扣合狀態之位置」、及「未將第2摩擦板89b推壓於第1摩擦板89a,而將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設為非扣合狀態之位置」之任一者。於圖7所示之例中,於油壓活塞91a、與較油壓活塞91a更靠向馬達M側且於軸向上固定配置之構件之間,配置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且根據油壓活塞91a之軸向位置進行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扣合狀態及非扣合狀態之切換。 另,油壓活塞91a之活塞式汽缸構造並未特別限定,於例如圖7所示之例中,於藉由第1連結構件107、第2連結構件108及離合器作動部89區劃之空間配置油壓活塞91a,藉由第1連結構件107及第2連結構件108引導油壓活塞91a朝軸向之移動。於油壓活塞91a與第2連結構件108之間配置O環等密封構件,藉由油壓活塞91a與第2連結構件108區劃並供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流入之空間係具有液密構造,防止液狀傳遞介質自該空間朝外部漏出。因此,於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壓力相對較高之情形,油壓活塞91a藉由該液狀傳遞介質被向離合器作動部89按壓,將第2摩擦板89b推壓於第1摩擦板89a。另一方面,於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壓力相對較低之情形,油壓活塞91a於自離合器作動部89離開之方向移動,第2摩擦板89b未被油壓活塞91a抵押於第1摩擦板89a。 此種油壓活塞91a之移動係藉由離合器控制部90控制。即,藉由離合器控制部90,經由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而控制油壓活塞91a朝軸向之移動,切換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之間之扣合及非扣合。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離合器控制部90具有:壓力調整閥92a,其設置於油壓活塞91a與離合器油壓源94之間之油壓供給路徑93,且藉由電磁閥構成;及通電控制器92b,其連接於電流檢測部209,控制壓力調整閥92a之消磁(非通電)及激磁(通電)。 壓力調整閥92a調整液狀傳遞介質對油壓活塞91a之壓力。具體而言,壓力調整閥92a將閥狀態切換成「維持油壓供給路徑93之密閉狀態不變容許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流通之狀態(開閥狀態)」及「將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一部分釋放至外部排放管,從而解放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之壓力之狀態(壓力解放狀態)」之任一者。於圖7所示之例中,消磁狀態之壓力調整閥92a置於開閥狀態,激磁狀態之壓力調整閥92a置於壓力解放狀態。 通電控制器92b係基於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而控制壓力調整閥92a之消磁及激磁之狀態。例如,於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顯示「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小於特定值」之情形,通電控制器92b未將壓力調整閥92a通電而設為開閥狀態作為消磁狀態。另一方面,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顯示「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在特定值以上」之情形,通電控制器92b藉由對壓力調整閥92a施加電壓並通電,而將壓力調整閥92a設為壓力解放狀態作為激磁狀態。 因此,無特別異常之「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小於特定值」之期間,壓力調整閥92a置於開閥狀態,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按壓油壓活塞91a,將第2摩擦板89b推壓於第1摩擦板89a並扣合。該情形,藉由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之扣合而使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連結,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經由第1連結構件107、第1摩擦板89a、第2摩擦板89b及第2連結構件108而傳遞至小齒輪100。 另一方面,於特定之驅動裝置1A(尤其馬達M之動力軸35之旋轉動作)產生某種異常而使「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在特定值以上」之情形時,壓力調整閥92a置於壓力解放狀態,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對油壓活塞91a之按壓被解放,而解除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之扣合。藉此,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成為非連結狀態,可預防小齒輪100或與小齒輪100扣合之環齒輪202破損。 另,本實施形態之離合器油壓源94具有:蓄壓器95;補給口96,其可對油壓供給路徑93補給液狀傳遞介質;及止回閥97,其設置於該補給口96與蓄壓器95之間。蓄壓器95係經由減壓閥98而連結於油壓供給路徑93,且連結有排放閥99。止回閥97防止油壓供給路徑93內之液狀傳遞介質自補給口96流出。 如此,本例之離合器油壓源94係藉由蓄壓器95構成,因而與使用泵等之油壓源相比可簡化構成。又,即便例如壓力調整閥92a置於壓力開放狀態而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成非連結狀態,藉由使壓力調整閥92a回到開閥狀態,且經由補給口96將新的液狀傳遞介質供給至油壓供給路徑93,亦可使第1摩擦板89a與第2摩擦板89b再度扣合,使輸出軸66與小齒輪100回到連結狀態。 [其他變化例] 本發明並未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亦可加上多種變化,又可將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適當組合。 例如,切換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之離合器機構88及離合器控制部90之具體構成及配置並未特別限定。於上述之例中,離合器作動部89(第1摩擦板89a及第2摩擦板89b)設置於自中心軸L1離開之位置,但亦可例如於中心軸L1上設置有離合器作動部89。該情形,亦可於「輸出軸66中之小齒輪100側端面」及「小齒輪100中之輸出軸66側端面」之各者設置有離合器作動部89(摩擦板等)。 於此種殼體中,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顯示「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小於特定值」之情形,以「輸出軸66中之小齒輪100側端面之離合器作動部89」與「小齒輪100中之輸出軸66側端面之離合器作動部89」相互扣合之方式,藉由離合器控制部控制輸出軸66及小齒輪100之相對位置。藉此,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經由離合器作動部89傳遞至小齒輪100。另一方面,來自電流檢測部209之檢測信號顯示「複數個驅動裝置1A間之馬達M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在特定值以上」之情形,以使「輸出軸66中之小齒輪100側端面之離合器作動部89」與「小齒輪100中之輸出軸66側端面之離合器作動部89」相互離開並解除扣合之方式,藉由離合器控制部控制輸出軸66及小齒輪100之相對位置。藉此,可防止輸出軸66之旋轉動力傳遞至小齒輪100。 又,於上述之例中使用蓄壓器95構成離合器油壓源94,但亦可藉由油壓泵等構成離合器油壓源94。 又,於上述之例中,對具備偏心搖動型之減速部30之驅動裝置1A應用本發明,但亦可對具備其他方式之減速部之驅動裝置1A應用本發明。亦可例如設置有行星齒輪型等其他減速部以取代偏心搖動型之減速部30,且對於將旋轉動力自馬達M之動力軸35傳遞至該其他減速部,並將經減速且轉矩增大之旋轉動力自該其他減速部傳遞至輸出軸66之驅動裝置1A亦可應用本發明。又,除上述偏心搖動型之減速部30外,亦可設置有行星齒輪型等其他減速部。對於例如將旋轉動力自馬達M之動力軸35傳遞至該其他減速部,並將經減速且轉矩增大之旋轉動力自該其他減速部經由輸入齒輪20傳遞至偏心搖動型之減速部30之驅動裝置1A亦可應用本發明。於該等情形,亦可藉由利用離合器機構88切換自輸出軸66朝小齒輪100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而預防零件之破損等之故障。 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之各實施形態者,係亦包含從業人員能夠想到之多種變化者,本發明之效果亦未限定於上述之內容。即,於不脫離自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之內容及其均等物導出之本發明之概念性思想與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多種追加、變更及部分刪除。
1‧‧‧減速機
1A‧‧‧驅動裝置
10‧‧‧殼體
11a‧‧‧主殼體部
11b‧‧‧子殼體部
12‧‧‧內齒
13‧‧‧針槽
20‧‧‧輸入齒輪
25‧‧‧電流檢測部
30‧‧‧減速部
35‧‧‧動力軸
40‧‧‧外齒齒輪
41‧‧‧外齒
50‧‧‧曲柄軸
51‧‧‧軸本體
53‧‧‧正齒輪
60‧‧‧承載件
60a‧‧‧第1半體
60b‧‧‧第2半體
61‧‧‧第1保持部
62‧‧‧第2保持部
63‧‧‧支柱
64‧‧‧結合筒部
64a‧‧‧第1筒半部
64b‧‧‧第2筒半部
65‧‧‧承載件側花鍵部
66‧‧‧輸出軸
71‧‧‧第1端部用貫通孔
72‧‧‧第2端部用貫通孔
73‧‧‧第1曲柄軸用軸承
74‧‧‧第2曲柄軸用軸承
88‧‧‧離合器機構
89‧‧‧離合器作動部
89a‧‧‧第1摩擦板
89b‧‧‧第2摩擦板
90‧‧‧離合器控制部
90a‧‧‧壓力調整閥
90b‧‧‧通電控制器
91‧‧‧離合器驅動體
91a‧‧‧油壓活塞
92‧‧‧彈性構件
92a‧‧‧壓力調整閥
92b‧‧‧通電控制器
93‧‧‧油壓供給路徑
93b‧‧‧油壓作用部
94‧‧‧離合器油壓源
95‧‧‧蓄壓器
96‧‧‧補給口
97‧‧‧止回閥
98‧‧‧減壓閥
99‧‧‧排放閥
100‧‧‧小齒輪
102‧‧‧輸出軸側花鍵部
107‧‧‧第1連結構件
107a‧‧‧螺絲構件
108‧‧‧第2連結構件
109‧‧‧第3連結構件
109a‧‧‧螺絲構件
111‧‧‧輸入側部分
194‧‧‧共有油壓源
199‧‧‧排放閥
200‧‧‧風車
201‧‧‧塔
202‧‧‧環齒輪
203‧‧‧葉片
204‧‧‧艙室
205‧‧‧旋轉台座
206‧‧‧輪殼
209‧‧‧電流檢測部
250‧‧‧齒輪抑制部
251‧‧‧推壓部
252‧‧‧油壓馬達
L1‧‧‧中心軸
M‧‧‧馬達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風車之一例之概略剖視圖。 圖2係顯示驅動裝置之構成例之概略之功能方塊圖。 圖3係顯示減速機之構成例之概略之功能方塊圖。 圖4係顯示離合器機構之構成例之概略之功能方塊圖。 圖5係例示驅動裝置之構成及離合器機構之功能構成之剖視圖。 圖6係用以說明自圖5所示之構成之輸出軸朝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之機制之概念圖,(a)顯示旋轉動力之傳遞狀態,(b)顯示旋轉動力之非傳遞狀態。 圖7係顯示離合器機構及離合器控制部之一變化例之功能構成例之圖。

Claims (7)

  1. 一種風力發電裝置,其具備:環齒輪;驅動裝置,其用以經由環齒輪使艙室或葉片旋轉;離合器油壓源;及離合器控制部;且上述驅動裝置具有:馬達,其具有動力軸;輸入齒輪,其係被傳遞來自上述動力軸之動力,且藉由該動力旋轉;減速部,其具有藉由經由上述輸入齒輪輸入之動力而旋轉之輸出軸;小齒輪,其與上述環齒輪咬合,藉由自輸出軸傳遞之旋轉動力而旋轉;及油壓式之離合器機構,其切換自上述輸出軸朝上述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傳遞及非傳遞;且上述離合器油壓源係對上述離合器機構供給油壓者;上述離合器控制部係控制自上述離合器油壓源供給至上述離合器機構之油壓者;上述離合器油壓源及上述離合器控制部係與上述驅動裝置分開設置。
  2. 如請求項1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上述驅動裝置設置有複數個;且上述離合器油壓源對上述複數個驅動裝置之各者之上述離合器機構供給油壓。
  3. 如請求項1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進而具備:齒輪抑制部,其用以抑制經由上述環齒輪之上述艙室或上述葉片之旋轉,且利用自上述離合器油壓源供給之油壓而抑制上述艙室或上述葉片之旋轉。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上述離合器機構具有安裝於上述輸出軸之第1摩擦板、及安裝於上述小齒輪之第2摩擦板;且上述離合器控制部藉由使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扣合而進行自上述輸出軸朝上述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傳遞,藉由解除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之間之扣合而進行自上述輸出軸朝上述小齒輪之旋轉動力之非傳遞。
  5. 如請求項4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上述離合器控制部具有:離合器驅動體,其抵接於上述第1摩擦板及上述第2摩擦板中之至少任一者;及離合器切換部,其藉由控制該離合器驅動體之移動而切換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之間之扣合及非扣合。
  6. 如請求項5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上述離合器驅動體包含油壓活塞;且上述離合器切換部係經由液狀傳遞介質控制上述油壓活塞之移動, 而切換上述第1摩擦板與上述第2摩擦板之間之扣合及非扣合。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風力發電裝置,其中上述驅動裝置設置有複數個;且設置有檢測上述複數個驅動裝置之各者所具有之上述馬達所消耗之電流量的電流檢測部;上述離合器控制部係基於自上述電流檢測部之檢測結果導出之上述複數個驅動裝置間之上述馬達所消耗之電流量之差,控制自上述離合器油壓源供給至上述複數個驅動裝置之各者所具有之上述離合器機構的油壓。
TW106106108A 2016-04-14 2017-02-23 Wind power plant TWI624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1321A JP6771935B2 (ja) 2016-04-14 2016-04-14 風力発電装置
JP??2016-081321 2016-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6724A TW201736724A (zh) 2017-10-16
TWI624591B true TWI624591B (zh) 2018-05-21

Family

ID=58547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6108A TWI624591B (zh) 2016-04-14 2017-02-23 Wind power plant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98903A1 (zh)
EP (1) EP3232054B1 (zh)
JP (1) JP6771935B2 (zh)
TW (1) TWI6245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257B (zh) * 2018-11-05 2022-06-21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1345B2 (ja) 2016-07-08 2021-01-27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風車駆動システム及び風車
JP6821344B2 (ja) * 2016-07-08 2021-01-27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風車駆動システム及び風車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96416Y (zh) * 2006-08-30 2007-12-26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 减速离合器
JP2012013085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iemens Ag 風車ヨー・システムおよび風車ヨー・システムを制御する方法
CN202451374U (zh) * 2012-02-15 2012-09-26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盘车装置及风机
CN103498757A (zh) * 2013-10-12 2014-01-08 东南大学 一种海洋能源发电监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80284A (en) * 1981-04-30 1982-11-06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
DK201170592A (en) * 2011-10-31 2013-05-01 Vestas Wind Sys As A yaw drive for a yawing system for a wind Turbine
DE102013101012A1 (de) * 2013-02-01 2014-08-07 2-B Energy Holding B.V. 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 Giersystem einer Windkraftanlage
JP6076815B2 (ja) 2013-04-19 2017-02-08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減速機
EP3109310A1 (en) * 2015-06-22 2016-12-28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Processes for making liquid detergent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 liquid crystalline phas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96416Y (zh) * 2006-08-30 2007-12-26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 减速离合器
JP2012013085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iemens Ag 風車ヨー・システムおよび風車ヨー・システムを制御する方法
CN202451374U (zh) * 2012-02-15 2012-09-26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盘车装置及风机
CN103498757A (zh) * 2013-10-12 2014-01-08 东南大学 一种海洋能源发电监测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8257B (zh) * 2018-11-05 2022-06-21 日商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風力發電裝置及風力發電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98903A1 (en) 2017-10-19
EP3232054B1 (en) 2020-07-15
EP3232054A1 (en) 2017-10-18
JP2017190740A (ja) 2017-10-19
TW201736724A (zh) 2017-10-16
JP6771935B2 (ja) 202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4591B (zh) Wind power plant
JP6033622B2 (ja) 風車用駆動装置
EP2626587B1 (en) Wet brake device
US9353813B2 (en) Wet brake device
KR100755877B1 (ko) 일체화된 제동장치를 갖는 변속기
WO2005015011A1 (ja) 風力発電装置のヨー駆動装置に用いる減速機、該減速機を用いた風力発電装置のヨー駆動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7113640A (ja) 駆動装置
EP2791501B1 (en) A yawing system comprising a preload mechanism
EP2759702A1 (en) Renewable energy-type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renewable energy-type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JP5093536B2 (ja) 無段変速機アセンブリ
JP6289976B2 (ja) 旋回駆動装置
JP4229765B2 (ja) 風車ブレードのピッチ角制御装置
JP2017190838A (ja) 風車駆動装置及び減速機
CN202451649U (zh) 离合式气动传动装置
JP2004190857A (ja) 同軸の2本の軸部材間でトルクを伝達する装置
KR101580336B1 (ko) 자동화 수동 변속기용 클러치 액추에이터
JP4310276B2 (ja) 無段階変速機
WO2013125024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10267399B2 (en) Variable charge pump system for closed hydrostatic circuits
JP2022169809A (ja) 車両アシスト装置
KR20080055187A (ko) 차량용 오일 펌프
KR20230102292A (ko) 감속기어가 내장된 변속 유체 커플링
JP2016172965A (ja) ショベル
JP6352021B2 (ja) ショベル
JP201512041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