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9873B -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 Google Patents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9873B
TWI619873B TW105113670A TW105113670A TWI619873B TW I619873 B TWI619873 B TW I619873B TW 105113670 A TW105113670 A TW 105113670A TW 105113670 A TW105113670 A TW 105113670A TW I619873 B TWI619873 B TW I6198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trut
wall
struts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3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9996A (zh
Inventor
童益民
Original Assignee
童益民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童益民 filed Critical 童益民
Priority to TW1051136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98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39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9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9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9873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該方法包括將一根支桿豎立且固定於一基部,及將一板材連接於該支桿。該板材與支桿的連接方式可採取濕式連接法或乾式連接法,該濕式連接法包括將該支桿穿入該板材上的一貫穿孔,然後再將結合材料填入該貫穿孔中,藉由結合材料讓該板材與支桿結合在一起。該乾式連接法係將該板材的一側邊抵靠於該支桿,再藉由多根螺釘將該板材的該側邊螺接於該支桿上。如此,便能在該基部建立出一道僅由該支桿與該板材所構成的牆壁,進而利用該方法所形成的多道牆壁來構成一房屋。

Description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本發明與建築工法有關,尤指一種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在房屋建築工程中,如何儘速完工,以節省成本,為長期以來要務之一,另諸如工廠、工寮或提供災民中長期居住的臨時屋,更是以儘早完工為目標。為了達成前述目標,已有多種組合式的牆壁或組合式建材問世,例如台灣公告第230524號專利案揭露一種利用三角形的礦纖板由下而上拼接形成的牆壁,然而,為方便多支嵌條對應插入或抽離該礦纖板上的對應透孔,每一透孔的孔徑需大於對應的嵌條,故每一透孔與對應的嵌條之間會有間隙,使得所形成的牆壁有容易鬆動的問題亟待解決。
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的牆壁施工方法,以達成快速完工及節省成本之目的。該方法包括將一根支桿豎立且固定於一基部,及將一板材連接於該支桿,如此即完成由該支桿與該板材所構成的一牆壁。如果需要更大的面積的牆壁,可反覆實施將另一支桿連接於該板材及將另一板材連接於該另一支桿之作業,以完成由多塊板材及多根支桿所構成的牆壁。
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其板材連接於該支桿之方式可採取濕式連接法,在此方法下,所使用的板材需具備至少一個貫穿其頂、底邊的貫穿孔,而其作業係先讓該支桿穿於該板材的該貫穿孔,然後將結合材料充填於該板材的該貫穿孔中,待結合材料固化形成一結合塊之後,即藉由該結合塊將該支桿與板材牢實地結合在一起。在前述方法中,可讓該支桿穿過該板材的該貫穿孔而凸出於外。此外,也可將一連桿設置於該板材的頂邊,並使該連桿橫跨該支桿凸出於外的部份,然後再利用結合材料埋住該連桿。
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較佳還包括將一上層板材組接於該板材的頂邊,並使該支桿凸出於外的部份對應穿入該上層板材的一貫穿孔,接著,將一上層支桿插入該上層板材的該貫穿孔中,然後將結合材料充填於該上層板材的該貫穿孔中。待結合材料固化形成另一結合塊之後,即藉由該另一結合塊將該支桿、該上層支桿與上層板材牢實地結合在一起。其中,亦可先將結合材料充填於該上層板材的該貫穿孔中,然後再將該上層支桿對應插入該上層板材的該貫穿孔中。
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其板材連接於該支桿之方式亦可採取乾式連接法,其作業係讓該板材的一側邊抵到該支桿,並將該板材的該側邊螺接固定於該支桿上。較佳地,該方法還包括將另一支桿連接於該板材所剩餘的其中一側邊及將另一板材連接於該另一支桿,藉以形成更大面積的牆壁。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新的房屋施工方法,其先利用上述牆壁施工方法形成數面彼此相連的牆壁,然後在該些牆壁上設置一屋頂。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上述牆壁施工方法所製成的新的牆壁,該牆壁包括多根支桿、一板材及多個結合塊。該些支桿並排設置於一基部上。該板材係設置於該基部上,並具有多個並排的貫穿孔,每一貫穿孔係貫穿該板材的頂、底邊,且每一貫穿孔分別對應接收每一支桿。該些結合塊分別對應形成於該板材的每一貫穿孔與相對應的支桿之間的間隙中,用以將該板材與該些支桿結合在一起。較佳地,該牆壁還包括一上層板材、多根上層支桿、及多個上層結合塊,該上層板材設置於該板材的頂邊,並具有多個並排的貫穿孔,每一貫穿孔係貫穿該上層板材的頂、底邊。該些上層支桿分別對應位於該上層板材的每一貫穿孔中。該些上層結合塊,分別對應形成於該上層板材的每一貫穿孔與相對應的上層支桿之間的間隙中,用以將該上層板材與該些上層支桿結合在一起。其中,該板材中的該些支桿係對應伸入該上層板材內的每一上層結合塊。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新的房屋,其具有前段所述的牆壁。
本發明之牆壁,無論是採取濕式連接或乾式連接,其支桿與板材之間並無空隙,故較為牢實而不易鬆動,可解決先前技術牆壁有容易鬆動的問題。
第一至六圖顯示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的一個較佳實施例,該施工方法係藉由多根支桿2及多塊板材3予以完成,此容後詳述。
第一至六圖顯示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的一個較佳實施例,該施工方法係藉由多根支桿2及多塊板材3予以完成,此容後詳述。
如第一圖所示,每一支桿2較佳可選用建築用鋼筋或鐵條,但不以此為限,例如亦可選用木製或玻璃纖維製的支桿2。如第二圖所示,每一板材3可選用單層板、多層板或複合板,在此較佳實例中,每一板材3係如第二、三圖所示,包括兩片較薄的面板31及較厚的一中間夾層32,該中間夾層32還具有至少一個從底邊貫穿到頂邊的貫穿孔30。在此實施例中,該中間夾層32係具有間隔排列的多個貫穿孔30。其中,面板31係為一剛性材料,較佳可選用玻璃纖維強化PE塑膠板,也可選用水泥纖維復合材料板或矽酸鈣板,不以前述為限。中間夾層32為一發泡板,較佳可選用EPS發泡板,但不以此為限。
請再參閱第二圖,每一條基部1係示範性地組裝兩片板材3,且相接形成轉角的兩板材3中的其中一板材3係有一塊面板31向外凸伸形成一小段接合片310,以便讓前述的轉角呈直角狀。其中,相鄰的兩板材3的相接處還可選用適當的結合材料來作接合,例如水泥。如此,即構成第四圖所示的四道牆壁,藉以形成一獨立空間。
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如第一圖所示,將至少一根支桿2豎立且固定於一基部1上。該基部1較佳為設置在一地面G上的一水泥長條塊,該支桿2的底端係被埋設於該水泥長條塊中,但不以此為限,例如基部1也可以是被水平或垂直地固定於該地面G上的一條金屬製長柱(圖中未示)。此外,該基部1也可以就是該地面G,亦即該支桿2是直接豎立且固定於該地面G。又為了形成一獨立空間,在此實施例中,該基部1係如圖中所示而具有多條且相互連接形成一框,例如四方框。
接著,如第二圖所示,將一板材3連接於該支桿2。在此實施例中,其連接方式係採用濕式連接工法,亦即先將該板材3上的一貫穿孔30穿過該支桿2,然後,如第二A圖及第二B圖所示,將結合材料充填於該板材3的貫穿孔30中,以使該支桿2與相對應的貫穿孔30之間形成一結合塊311,該由結合材料固化形成的結合塊311可牢固地將該板材3與該支桿2結合在一起,如此便形成一道最簡單的牆壁,亦即僅由一根支桿2與一塊板材3所構成的牆壁。其中,結合材料可選擇水泥,並填滿該支桿2與該貫穿孔30之間的間隙。另外,該板材3與基部1相接處,也可使用前述結合材料予以結合,以加強固定該板材3,但此並非必要步驟。
又為了加強固定該板材3,在此實施例中,係於該基部1上豎立且固定多根支桿2,該板材3上則對應具有多個貫穿孔30分別供該些支桿2穿過,結合材料也分別充填於各個貫穿孔30內,如此,該板材3即藉由該些支桿2而穩固地矗立於該基部1上。另需指出的是,在第二圖中係顯示多塊板材3連接於相對應的一組支桿2上,每一組支桿2有多根以分別穿過相對應之板材3上的對應貫穿孔30,各板材3係相互拼接形成如第四圖所示的一道圍牆。
請再參見第二圖,在此實施例中,上述支桿2係凸出於上述板材3,以方便再組接一或多塊上層板材5(如第五圖所示),若沒有要這樣做,上述支桿2就不需要凸出於外。簡言之,上述支桿2係可視需要選擇要凸出或不凸出上述板材3的頂邊。
藉由上述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即可完成本發明之牆壁結構,該牆壁至少包括一塊上述板材3、一根上述支桿2、及一個上述結合塊311,板材3具有至少一道由其底邊貫穿至其頂邊的貫穿孔30,該支桿2係位於該貫穿孔30中,該結合塊311係位於該支桿2及該貫穿孔30之間,以將該板材3與支桿2結合在一起。由於該板材3與支桿2之間的間隙已藉由結合塊311填實,因此,本發明之牆壁受風吹襲或承受震動時,其板材3與支桿2之間不會作橫向移動,故相當緊實而不易鬆動,可解決先前技術牆壁易鬆動的問題。
為了加強由板材3與支桿2所構成的牆壁,如第四圖所示,可在板材3的頂邊水平設置一根連桿4(也可以多根),該連桿4橫跨於上述支桿2凸出於外的部份。在此較佳實施例中,連桿4有多根,可為直的或L形的,如圖中所示,每一支連桿4係橫跨兩個板材3上的支桿2的凸出部份,其中,如第四A圖所示,L形的連桿4位於角落,而如第四B圖所示,直的連桿4位於每兩個角落的中間。連桿4與支桿2相交處可予以焊接合或是以綁鐵絲方式將兩者綁在一起,但此一步驟並非必要。另外,可先進行前述的連桿4的設置,然後才進行上述將結合材料充填於上述貫穿孔30之充填步驟,於此充填步驟中不僅是將結合材料充填於板材3,還進一步藉由結合材料埋住連桿4。其中,較佳還可於板材3頂邊預留一溝槽33以供置入連桿4,溝槽33與該些貫穿孔30相通,於實施前述充填步驟時,可將前述的結合材料填滿此溝槽33與該些貫穿孔30中,如此便可一併將連桿4埋住。
請再參閱第五圖,如果需要高度更高的牆壁,可再於上述的板材3上再組接一塊上層板材5,該上層板材5的結構跟板材3一樣,容不贅述,重點在於上層板材5也有貫穿其頂、底邊的貫穿孔50。該上層板材5的組接步驟如以下:
首先,如第五圖所示,將該上層板材5組接於該板材3的頂邊,並使該支桿2凸出於外的部份對應穿入該上層板材5的貫穿孔50。此時,可利用結合材料來結合該上層板材5與該板材3,例如在上述用於埋住連桿4的結合材料尚未固化之前,就將上層板材5組接於板材3上,此時上層板材5的底邊便可利用結合材料而接合於板材3的頂邊。在此較佳實施例中,上層板材5有多塊分別組裝到相對應的下層板材3上。其中,相鄰的兩上層板材5的相接處還可選用適當的結合材料來作接合,例如水泥。
接著,如第六圖所示,將一根上層支桿6對應插入該上層板材5的貫穿孔50中。在此實施例中,因該上層板材5有多個貫穿孔50,故有多根上層支桿6分別對應插入各個貫穿孔50。
然後,將結合材料(例如水泥)充填於上述貫穿孔50中,等結合材料固化後就變成上層結合塊(圖中未示),其作用相同於上述結合塊311一樣,容不贅述。此時,上層板5、上層支桿6與該上層結合塊間的結構關係即相同於第二A圖所示的板材3、支桿2與結合塊311,故上層板材5與上層支桿6即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其中,上述上層支桿6係凸出於上層板材5的頂邊,以方便再往上再組接另一塊上層板材5,只要重覆執行上述步驟,就可將更多的上層板材5組裝於先前已組裝好的上層板材5上,從而形成高度更高的牆壁。若沒有要再往上組接,則位於最頂層的上層板材5中的支桿6就不需要再凸出於外。
需指出的是,上述步驟的執行順序亦可相反,亦即,可先將結合材料填入上述貫穿孔50,然後在結合材料尚未固化之前就將上述上層支桿6插入貫穿孔50內的固化材料。
另外,每一層的上層板材5的頂邊也可像板材3那樣,再設置上層連桿4a(如第九圖所示),上層連桿4a與連桿4一樣,可用於橫跨於上層支桿6凸出於外的部份,此可參考上述連桿4的做法,容不贅述。
針對建造房屋的場合,上層板材5的形狀尚需配合想要採用的屋頂型式來決定,如第七圖所示,位於最上層的兩片上層板材5是呈現三角狀,且斜邊上有多個缺槽51,每一塊上層板材5的貫穿孔50分別與相對應的每一缺槽51相通,這些配置是為了迎合第八圖所示傾斜式屋頂7與位於屋頂7下方的多根平行的支柱71。每一支柱71是橫跨位於最上層的兩相對上層板材5,且位於缺槽51內而不會任意前後移動。接著,將一或多支連桿52設置於最上層的上層板材5的頂邊,且使得連桿52跨在這些支柱71上方,然後以結合材料53(例如水泥)埋住連桿52,待其固化後支柱71就被連桿52限制在缺槽51內而無法脫離,最後,再將屋頂7組裝於這些支柱71上,從而完成一棟房屋,以供諸運用。其中屋頂7可選擇由多個瓦片構成或是採用隔熱浪板來建構,但不以此為限。
第九圖顯示採用本發明上述牆壁施工方法所建構而成的房屋的示意圖,該房屋不但組合快速、方便而可大幅節省工時,且由上述板材所組接而成的牆壁中,具備由緃向的支桿2、6及橫向的支桿4、4a所構成的網格狀支撐結構(如圖中虛線部分所示),且如第十圖所示,貫穿孔30、50都被結合材料所固化的結合塊311填實,故所形成的牆壁相當穩固且堅強,所形成的該房屋當然也就相當堅實耐用。
如第十一圖所示,一室內空間的頂部樓板設有一金屬橫樑8,上層板材5與金屬橫樑8之間尚存有窄小的空間,且焊接在金屬橫樑8上的支桿81已經與凸出於上層板材5的支桿6銜接,此時,可使用一或多塊填補用的板材9來將填補該窄小空間,板材9具有多道由其底邊貫穿到頂邊的貫穿孔90,且每一貫穿孔90還貫通到板材9的一面而形成從板材9底邊一路延伸到頂邊的一道長的孔口901。如此,只要將板材9塞入該窄小空間,並使支桿81與支桿6的凸出部分一起分別對應從每一孔口901進入每一貫穿孔90內,然後將結合材料(例如水泥)填滿每一貫穿孔90,即完成該窄小的空間的填補,如此而構成的牆壁,即如第十二圖所示。
上述較佳實施例中的牆壁,需使用濕式結合材料(例如水泥或其它接合劑),第十三至十九圖顯顯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的另一個較佳實施例,其為一種不使用該濕式結合材料的牆壁施工法,其主要是藉由多根支桿2a與多塊板材3a來完成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如第十三圖所示,將至少一根支桿2a豎立且固定於一基部1a上。在此實施例中,該基部1a係由多根連接桿10a連接形成一個佔有相當面積的框架,其被固定於地面,且可視需求再於上面鋪設一或多塊平板,以構成一地板。前述的固定、連接或鋪設方式,均可採焊接、釘接(例如以鑽尾螺釘來螺接)、或其它方式。該支桿2a或連接桿10a較佳是選用橫截面為方型的長金屬管,例如長的鋁管,但不以此為限。
接著,如第十四、十五圖所示,將一板材3a連接於該支桿2a。在此實施例中,係將該板材3a的一側邊(如圖中的左側邊)抵到該支桿2a,並藉由數根鑽尾螺釘(僅例舉)將該板材3a螺接固定於該支桿2a上。如此,即完成一面最簡單的牆壁,即由一根支桿2a與一塊板材3a所構成的牆壁。其中,由於該基部1a是由多根連接桿10a所構成,可選擇再將該板材3a的一底邊以前述方式固定於圖中所示的其中一支連接桿10a,以加強固定該板材3a。其中,該板材3a的各層結構可選擇相同於第二圖中所示的板材3,且在此情況下,上述貫穿孔30是可以選擇不要的。
為了形成較大面積的牆壁,可如第十六、十七圖所示,接著將另一支桿2a連接於該板材3a所剩餘的其中一側邊。在此實施例中,該另一支桿2a是水平放置在該板材3a的頂邊,且一端抵靠著先前豎立的支桿2a,並藉由數根鑽尾螺釘(僅例舉)將該另一支桿2a的下半部螺接固定於該板材3a的頂邊,但也可選擇將該另一支桿2a螺接固定於該板材3a所剩餘的的另一側邊,即圖中的右側邊。該水平放置的另一支桿2a與先前豎立的支桿2a之間可再使用焊接或釘接方式完成連接,以加強固定,但此並非必要實施之作業。
然後,如第十八、十九圖所示,將另一板材3a連接於已固定於先前板材3a上的該另一支桿2a。在此實施例中,是藉由數根鑽尾螺釘(僅例舉)將該另一板材3a螺接固定於該另一支桿2a的上半部。如此便可形成一面由一根支桿2a與兩塊板材3a所構成的牆壁。
當重覆數次上述將板材3a連接於支桿2a、將支桿2a連接於板材3a之步驟之後,就可形成更大面積的牆壁。例如,如第二十圖中所示,由八塊板材3a所構成的L型牆壁,或是,如第二十一圖所示,由多塊板材3a所構成的曲折式牆壁,當然,也可以如第二十二圖所示,由多面以上述方式構成的牆壁來形成一個封閉空間,如此,只需再設置一屋頂,就形成一間房屋。
從上述說明可知,於建造一房屋或其它建物時,可視需要選用上述施工方法來實施,例如該房屋的外牆可選擇運用第一至十二圖所示的濕式牆壁施工方法來加以完成,該房屋的內部隔間則可選用運用第十三至十九圖所示的乾式牆壁施工方法來加以完成。
無論如何,任何人都可以從上述例子的說明獲得足夠教導,並據而了解本發明內容確實不同於先前技術,且具有產業上之利用性,及足具進步性。是本發明確已符合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
基部1、1a 10a連接桿 支桿2、2a 板材3、3a 貫穿孔30 面板31 接合片310 結合塊311 中間夾層32 溝槽33 連桿4 上層連桿4a 上層板材5 貫穿孔50 缺槽51 連桿52 結合材料53 上層支桿6 屋頂7 支柱71 金屬橫樑8 支桿81 板材9 貫穿孔90 孔口901 地面G
第一至六圖顯示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的一個較佳實施例的執行過程,並顯示該方法所需使用到的支桿2、板材3與連接桿4等結構。 第七至八圖顯示利用本發明方法之該較佳實施例來建成一房屋的過程。 第九圖顯示利用本發明方法之該較佳實施例所建成之該房屋的平面示意圖。 第十圖顯示利用本發明方法之該較佳實施例所建成之該房屋的部份斷面結構圖。 第十一至十二圖顯示利用本發明方法之該較佳實施例所建成的牆壁與一樓板之間的一窄小空間,並顯示使用一或多塊填補用的板材9來將填補該窄小空間的過程。 第十三至十九圖顯示本發明之牆壁施工方法的另一個較佳實施例的執行過程,並顯示該方法所需使用到的支桿2a與板材3a等結構。 第二十至二十二圖顯示利用本發明方法之該另一較佳實施例所建成的幾種不同形式的牆壁。

Claims (9)

  1. 一種牆壁施工方法,包括:將一根支桿豎立且固定於一基部之作業;使該支桿係穿過一底層板材的一貫穿孔並凸出於外,該貫穿孔係貫穿該底層板材的頂、底邊;將一結合材料充填於該底層板材的貫穿孔中;將一上層板材組接於該底層板材的頂邊,並使該支桿凸出於該底層板材頂邊之外的部份對應穿入該上層板材的一貫穿孔,該貫穿孔係貫穿該上層板材的頂、底邊;將一上層支桿插入該上層板材之貫穿孔中;及將一結合材料充填於該上層板材之貫穿孔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牆壁施工方法,包括:將一連桿設置於該底層板材的頂邊,並使該連桿橫跨該支桿凸出於外的部份;及利用結合材料埋住該連桿。
  3. 一種牆壁施工方法,包括:將一根支桿豎立且固定於一基部之作業;使該支桿係穿過一底層板材的一貫穿孔並凸出於外,該貫穿孔係貫穿該底層板材的頂、底邊;將結合材料充填於該底層板材的貫穿孔中;將一上層板材組接於該底層板材的頂邊,並使該支桿凸出於外的部份對應穿入該上層板材的一貫穿孔,該貫穿孔係貫穿該上層板材的頂、底邊; 將結合材料充填於該上層板材的該貫穿孔中;及將一上層支桿對應插入該上層板材的該貫穿孔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牆壁施工方法,其中係將該底層板材的一側邊抵到該支桿,並將該底層板材的該側邊螺接固定於該支桿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牆壁施工方法,包括:將另一支桿連接於該底層板材所剩餘的其中一側邊;將另一底層板材連接於該另一支桿。
  6. 一種房屋施工方法,包括: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1~5項任一項所述的牆壁施工方法形成數面彼此相連的牆壁;及在該些牆壁上設置一屋頂。
  7. 一種牆壁,包括:多根支桿,並排設置於一基部上;一底層板材,設置於該基部上,並具有多個並排的貫穿孔,每一貫穿孔係貫穿該底層板材的頂、底邊,且每一貫穿孔分別對應接收每一支桿;及多個結合塊,分別對應形成於該底層板材的每一貫穿孔與相對應的支桿之間的間隙中,用以將該底層板材與該些支桿結合在一起。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牆壁,包括: 一上層板材,設置於該底層板材的頂邊,並具有多個並排的貫穿孔,每一貫穿孔係貫穿該上層板材的頂、底邊;多根上層支桿,分別對應位於該上層板材的每一貫穿孔中;及多個上層結合塊,分別對應形成於該上層板材的每一貫穿孔與相對應的上層支桿之間的間隙中,用以將該上層板材與該些上層支桿結合在一起;其中,該底層板材中的該些支桿係對應伸入該上層板材內的每一上層結合塊。
  9. 一種房屋,係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所述的牆壁。
TW105113670A 2016-05-02 2016-05-02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TWI6198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3670A TWI619873B (zh) 2016-05-02 2016-05-02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3670A TWI619873B (zh) 2016-05-02 2016-05-02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996A TW201739996A (zh) 2017-11-16
TWI619873B true TWI619873B (zh) 2018-04-01

Family

ID=61022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3670A TWI619873B (zh) 2016-05-02 2016-05-02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9873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61159U (en) * 2004-08-19 2005-04-11 Ming-Dian Huang Heating and thermos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61159U (en) * 2004-08-19 2005-04-11 Ming-Dian Huang Heating and thermos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9996A (zh) 2017-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9891B2 (en) Building method using multi-storey panels
TWI292003B (en)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teel house
US5634315A (en) Buildings method of construction
JP2012241482A (ja) 組立家屋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17075514A (ja) 隣地空無し、鉄筋コンクリート建物を成形する外断熱の透明仮枠構造
RU2656260C2 (ru) Способ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здания с улучшенной теплоизоляцией и здание, построенное при помощи этого способа
KR101407502B1 (ko) 모듈러 건축물의 접합구조 및 그 접합시공방법
KR101425008B1 (ko) 건축용 슬래브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JP5806028B2 (ja) 組積造建物
TWI619873B (zh) 牆壁施工方法及利用該方法所構成的牆壁與房屋
US7700024B1 (en) Corrugated concrete wall panel form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WO2010098254A1 (ja) 建物の単位構造部材と該単位構造部材を用いた床構造
JP4688012B2 (ja) Hfc柱、hfc梁等を用いた中高層建造物
JP2006322205A (ja) 壁式木造建築物
JP5714161B1 (ja) 壁パネルの接合構造及び壁パネルの接合方法
JP4247482B2 (ja) 床の構造
KR102174760B1 (ko) 암거주택용 지붕 구조체
KR101895803B1 (ko) 주택 시공방법
JP2008223358A (ja) 建物の施工方法
JPH04330164A (ja) 型枠の施工方法
JPH10205032A (ja) 壁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法
CN111075064A (zh) 一种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及其建造方法
US20230220661A1 (en) Reusable frame system for home building
KR102203580B1 (ko) Pc패널을 이용한 주택 시공방법
JPH10205031A (ja) 壁の構成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