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6575B - Concrete pile - Google Patents

Concrete pi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6575B
TWI616575B TW104108475A TW104108475A TWI616575B TW I616575 B TWI616575 B TW I616575B TW 104108475 A TW104108475 A TW 104108475A TW 104108475 A TW104108475 A TW 104108475A TW I616575 B TWI616575 B TW I61657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concrete pile
horizontal reinforcing
concret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4787A (zh
Inventor
Wei-Qing Yu
Sheng-Nan L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1041084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657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34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4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65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6575B/zh

Links

Abstract

一種混凝土樁,包含一個形成有一沿一軸線方向延伸的通孔的樁體,及多數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設置於該通孔內的水平強化機構。每一水平強化機構具有多數交叉相疊的水平強化金屬件,而且每兩相鄰的水平強化機構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利用所述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設置,而且每兩相鄰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的水平強化機構,以提升整體強度並穩定傳遞荷重。

Description

混凝土樁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基礎樁,特別是指一種使用於建築工程和結構工程的混凝土樁。
興建大型或高層建築物時,如果遭遇地層強度不足或鬆軟土層時,往往需應用置入地面下的基礎樁將上層之建築物的載重傳遞至土壤承載層或較堅硬的地盤,以增加建築物結構的安全性及穩定性。其中,又以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為工程市場中最常見的樁型式。
參閱圖1、2,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包括一個以混凝土所製成且環繞界定出一內孔111的混凝土樁壁11、兩個分別位於該混凝土樁壁11兩相反端且能與該內孔111相連通的環狀端板12、多數兩端分別嵌設於所述環狀端板12中且沿該混凝土樁壁11縱向延伸的異形鋼棒13,及一沿該混凝土樁壁11縱軸向全長且纏繞所述異形鋼棒13之外的螺旋鋼線14。
在實務應用上,該螺旋鋼線14的纏繞間距在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兩端頭段是較小的,一般約在間距5至10厘米(cm),而在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中間段是較 大的,一般約在間距10至30厘米(cm),這是配合結構設計所需,以加強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接近端頭部位的強度,並能兼顧成本。所述異形鋼棒13通常有施加先拉式預應力,以增加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強度及耐久性。
施加於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樁頂的作用力,傳遞至樁頂的該端板12或所述異形鋼棒13,再傳遞至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下方。而該螺旋鋼線14除了用以承受該混凝土樁壁11所受的水平剪力外,也能提供所述異形鋼棒13的側向支撐。
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多是預先在工廠中製作,再以車輛載運到施工處,礙於製作模具以及載運車輛的長度限制,因此,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長度大多在8至18米(m)之間。若是需置入地面下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深度超過一支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長度時,即必需接合多數支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以達到所需的土層深度需求。
參閱圖3,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較為常見的接合是利用銲接方式銲合兩個上、下疊置之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端板12,以結合成為更長的樁,延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整體長度。上下疊置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間的結合,是依賴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接合處的端板12的銲合結合,或依賴其他機械螺栓接合或插栓接合的方式達成。由於這些兩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間的結合方式乃是目前土木工程工地上普遍施行的方式,且不在本發明專利申 請範圍,在此不多作敘述。
大家都知道,該銲接處100的結構強度較為脆弱,而且該銲接處100又長期曝露於地下土壤或地下水的環境中,而所述端板12都是鋼製品,容易發生鏽蝕而影響接合強度與耐久性。一旦該銲接處100發生鏽蝕,就會造成相互接合之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承載力減損甚至喪失,進而導致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上方的建築物遭到損壞。也由於現有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接樁處的缺失,因此,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在重要結構物的使用上是受到工程界的極大的疑慮和使用限制。
參閱圖4,兩相互上下疊置銲接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是透過樁頭處理方法以連結一基礎承台A。所述樁頭處理方法是將多數樁頭錨定鋼筋101置入位於圖4中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頂部的內孔111約1.5至3米(m)深後,再填入膨脹混凝土102以錨定所述樁頭錨定鋼筋101。
利用部分或全部凸出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頂部的所述樁頭錨定鋼筋101以連結該基礎承台A。而乾硬後的該膨脹混凝土102,就會和位於圖4中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該混凝土樁壁11產生摩擦力,將由所述樁頭錨定鋼筋101所傳遞下來的力量再傳遞至該混凝土樁壁11。但是,僅以該膨脹混凝土102與該混凝土樁壁11間之摩擦力以固定所述樁頭錨定鋼筋101,容易因長期受力搖晃的反覆作用,或受到地下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的影響使得該膨脹混凝土102磨損或老化而發生鬆脫現象,造成該膨脹 混凝土102與該混凝土樁壁11間接合的結構強度不足。因此,無法用於安全要求較嚴格或使用壽命要求較長的結構工程上。
舉例來說,將多數樁頭錨定鋼筋101置入一外徑60厘米(cm)、內徑40厘米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樁頂部之內孔111內2米深,並填灌膨脹混凝土102。該膨脹混凝土102和該混凝土樁壁11間的長期有效摩擦力強度大約是2kg/cm2。而埋置在該膨脹混凝土102中的所述樁頭錨定鋼筋101僅能承受=接觸面周長*長度*容許應力=(π*40cm)*200cm*2kg/cm2=50240kg約50噸的力量。當來自上方的基礎承台A的力量超出該容許力量50頓時,就可能會發生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和該基礎承台A間的接頭鬆脫的情形,進而危及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上方的建築物安全。
參閱圖5,另一種與圖4相似之兩相互銲接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差別在於,位於下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一端是呈尖錐狀,以便利用打樁機(圖未示)直接將所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直接打擊入地下土層。這是普遍應用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錘擊式或壓入式施工的方式。與圖4所示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一樣,有著銲接處100容易鬆脫的相同缺失。
為了改善上述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缺點,工程界業者研發出如圖6所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CN102953375B號專利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其改善之 處在於: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在鄰近該混凝土樁壁11兩開口端112的內孔111中間隔設置多個強化單元15。每一強化單元15包括相互交疊而概呈十字形地位於該內孔111中的一第一金屬件151與一第二金屬件152。所述第一金屬件151與第二金屬件152是竹節鋼筋。
參閱圖7,實際應用時,是先在上下接合之兩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之接合處103的內孔111中置入多數垂直鋼筋104並填灌填芯混凝土105;等到填芯混凝土105乾硬後,就可以利用臨近接合處103的所述強化單元15,將位於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作用於所述垂直鋼筋104或樁頂112上的荷重傳遞至位於下方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以達成荷重傳遞的目的。
當進行樁頭處理作業時,則是在位於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接近樁頂112的內孔111中置入多數垂直鋼筋107並填灌填芯混凝土108,等到該填芯混凝土108乾硬後,就可利用位於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內的所述強化單元15,將該基礎承台A傳遞至所述垂直鋼筋107的荷重,再傳遞至該位於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該混凝土樁壁11上。
由上述可知,該基礎承台A的荷重是先作用於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內的所述垂直鋼筋107與樁頂112,再經由接近該基礎承台A處的填芯混凝土108與該強化單元15傳遞至位於上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該混凝土樁壁11,之後,再傳遞至位於接合處103的所述 垂直鋼筋104,然後,再經由接近該接合處103的該填芯混凝土105與該強化單元15傳遞至位於下方之該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的該混凝土樁壁11上,最後,再傳遞至土層。如此,雖然可以提升接合處103與樁頭處理作業的穩定性,但是,由於所述強化單元15只設置在鄰近端口112處,不僅會導致該基礎承台A之荷重的傳遞如圖8箭頭所示過於曲折,也會形成力量傳遞的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CN102953375B號專利,雖然改進了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1在樁頭處理和接樁處的許多缺失,可以使用在較不重要的建築和結構工程應用上。但是,這樣曲折的力量傳遞模式,是結構工程所不易認同的,尤其是那些重大或重要的結構物,例如交通橋樑等的基礎工程。
參閱圖9、10,日本實開昭第S38-1232號專利所公開「混凝土基礎樁的接合裝置」的技術大致是與圖7相似,差別在於:位於接合處103之補強鋼筋106的兩端是呈U字型的彎鉤狀,藉以增加握持力量以防止該補強鋼筋106被外力拔出而致失效。但是該內孔111的空間本來就十分有限,要在設置有強化單元15的該內孔111中,設置兩端呈U字型彎鉤狀的所述補強鋼筋106施工更是困難而容易導致失敗。以直徑19至25毫米(mm)的竹節鋼筋而言,若採用U字型的彎鉤,就需要大約是在155至210毫米(mm)左右的彎鉤突出尺寸,是一個相當大的尺寸,想穿入上方樁之該內孔111中呈米字型的交叉該強化單元15的 狹小空隙中,施工上的難度十分的高。
其次,圖9、10的施工方法是先在下方樁中先置入所述補強鋼筋106,再澆注混凝土109,待該混凝土109乾硬後,再將上方樁疊置在下方樁的上面,再澆注其上的混凝土110。
這樣的施工方式,除了所述補強鋼筋106不易插入該上方樁的該內孔111的該強化單元15的空隙中,而致失敗。該下方樁的內孔111的該混凝土109須先澆注,等待乾硬,才能施作該上方樁的部份十分耗費時間,例如此一部份即須等待3至28天的乾硬時間,會造成施工成本的高漲和工期的延宕浪費,也會造成前後期灌注的混凝土間的施工裂縫。在所述補強鋼筋106不易插入的情況,造成圖9、10所示,日本實開昭第S38-1232號專利專利所揭示的技術,不如圖7所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CN102953375B專利接樁處採用的無彎鉤設置的該垂直鋼筋104,可輕易直接插入該強化單元15的該第一金屬件151與該第二金屬件152間的空隙。
參閱圖11,日本實開昭第S58-6841號專利所公開「含有交叉式鐵筋之已製混凝土樁」的技術則是在距離樁的端口112約50厘米處放入設有彎曲狀之交叉式鐵筋16,之後由該端口112朝樁尖18方向間隔每2米逐一放入筆直的交叉式鐵筋17,以防止發生幼兒掉落事故且提升強度。
參閱圖12,當基礎樁置入土層中,承受來自基 礎承台A的垂直壓力P和水平力V時,最常見的即是承受其組合後的綜合作用力F,最典型的破壞情形是呈現45度角的斜向破壞,常見的樁體外表是呈現45度角的斜向裂縫B。所以,由圖11所述之交叉式鐵筋16、17的設置而成為補強筋時,必須在設置在縱軸向間距S須小於樁體的外徑D,否則在45°度角的該斜向裂縫B產生時,就無法成為補強的結構機制。
但是,由於所述交叉式鐵筋17間的間距過大,因此,不足以作為傳遞力量的結構媒介,無法確保荷重可以完全傳遞至地下土層。而且圖11除了所述交叉式鐵筋16、17的設置外,也未見到任何補強的設計及實施例,故無從判斷圖11的補強機制。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提升整體強度且穩定傳遞荷重的混凝土樁。
於是,本發明混凝土樁,包含一個形成有一沿一軸線方向延伸的通孔的樁體,及多數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設置於該通孔內的水平強化機構。每一水平強化機構具有多數交叉相疊的水平強化金屬件,而且每兩相鄰的水平強化機構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
因此,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提升整體強度且穩定傳遞荷重的混凝土樁。
於是,本發明混凝土樁,包含一個形成有一沿一軸線方向延伸的盲孔的樁體,多數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 設置於該盲孔內的水平強化機構。每一水平強化機構具有多數交叉相疊的水平強化金屬件,而且每兩相鄰的水平強化機構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利用所述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設置,而且每兩相鄰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的水平強化機構,以提升整體強度並穩定傳遞荷重。。
21‧‧‧樁體
211‧‧‧混凝土樁壁
212‧‧‧環壁部
213‧‧‧擋止部
214‧‧‧軸向鋼棒
215‧‧‧螺旋鋼線
216‧‧‧通孔
217‧‧‧盲孔
218‧‧‧上段
219‧‧‧下段
22‧‧‧水平強化機構
221‧‧‧水平強化金屬件
222‧‧‧結構段
223‧‧‧連接段
23‧‧‧第一環狀開口端板
24‧‧‧第二環狀開口端板
25‧‧‧封板
26‧‧‧開放端板
L‧‧‧軸線
C‧‧‧接合處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一剖視圖,說明一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圖2是一剖視圖,說明圖1的徑向結構;圖3是一剖視圖,說明兩現有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上下接合的態樣;圖4是一剖視圖,說明兩相互銲接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樁頭處理方法;圖5是一剖視圖,說明另一兩相互銲接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樁頭處理方法;圖6是一剖視圖,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CN102953375B號專利;圖7是一剖視圖,說明如圖6所示預應力混凝土管樁的樁頭處理方法;圖8是一示意圖,說明圖7荷重的傳遞型態;圖9是一剖視圖,說明日本實開昭第S38-1232號「混凝土基礎樁的接合裝置」的態樣; 圖10是另一剖視圖,說明圖9中強化單元的態樣;圖11是一剖視圖,說明日本實開昭第S58-6841號「含有交叉式鐵筋之已製混凝土樁」的態樣;圖12是一剖視圖,說明混凝土樁的受力行為;圖13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混凝土樁的第一實施例;圖14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徑向強化單元的態樣;圖15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另一種徑向強化單元的態樣;圖16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又一種徑向強化單元的態樣;圖17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再一種徑向強化單元的態樣;圖18,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另一種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態樣;圖19,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又一種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態樣;圖20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再一種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態樣;圖21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另一種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態樣;圖22是一局部放大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中另一種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態樣;圖23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混凝土樁的第二實施例; 圖24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混凝土樁的第三實施例;圖25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混凝土樁的第四實施例;圖26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混凝土樁的第五實施例;及圖27是一剖視圖,說明本發明混凝土樁的第六實施例。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3、14,本發明混凝土樁之第一實施例包含一個形成有一沿一軸線L方向延伸的通孔216的樁體21、多數沿該樁體21的全長間隔設置於該通孔216內的水平強化機構22,及分別連設於該樁體21兩端且連通該通孔216的一第一環狀開口端板23與一第二環狀開口端板24。
該樁體21具有一個環繞該軸線L界定出該通孔216且以混凝土製成的混凝土樁壁211、多數沿該軸線L方向延伸設置於該混凝土樁壁211的全長範圍內的軸向鋼棒214,及一在該混凝土樁壁211的全長範圍內螺旋纏繞所述軸向鋼棒214的螺旋鋼線215。所述軸向鋼棒214可以是鋼鉸線、鋼線或異形鋼棒,且可以施加先拉式預應力,以讓混凝土樁壁211的混凝土能存在預應力,增強混凝土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就如同現有的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一樣。於本實施例中,所述軸向鋼棒214是施加先拉式預應力的異形鋼棒。
每一水平強化機構22具有二交叉相疊而概呈十 字型的水平強化金屬件221,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具有一顯露於該通孔216內的結構段222,及兩分別一體連設於該結構段222兩端且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的連接段223。而且每兩相鄰的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21外徑的1.2倍。
由於所述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用途是將力量傳遞到兩端的混凝土樁壁211,所以所述水平強化金屬件221必須錨定在混凝土樁壁211的混凝土中。實際運用上,所述水平強化金屬件221是綁紮在所述軸向鋼棒214或該螺旋鋼線215上,以便在工廠製造混凝土樁壁211的乾硬過程中能固定所述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位置,並非依靠該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相互接觸來傳遞力量。所述二水平強化金屬件221交叉相疊只是方便固定該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組立,接觸相疊並非一定是必要的,只要相接近,例如間隔5至10厘米,即可達成力量的傳遞目的,並不影響本發明的功能。
而且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是與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相對於該第一環狀開口端板23及該第二環狀開口端板24的距離呈正比,也就是說,愈接近該第一環狀開口端板23或該第二環狀開口端板24之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較小,愈接近樁體21中央的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較大。
利用所述沿該樁體21的全長間隔設置,而且每兩相鄰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21外徑的1.2倍的水平強化機 構22,約可補強圖12中的綜合作用力F,以提升整體強度並穩定傳遞荷重。而將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連接段223嵌置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能進一步提升所述水平強化金屬件221與該混凝土樁壁211的結合力。
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也可以是相同的,以便能在工廠生產中方便施行。在樁體21的全長度中,以樁體21兩端最為脆弱,同時也有接樁的需求。所以,在接近該樁體21兩端的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較小,而在接近該樁體21中央處的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的間距較大的設計,不僅可以符合樁體21的力量行為達成強化的效果又能兼顧成本。
實際應用上,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也可以如圖15所示具有兩兩交叉相疊而概呈十字型的水平強化金屬件221。利用增加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數量,可以提升承受沿軸線L(顯示於圖13)方向之剪力的能力。
當該樁體21外徑加大,該樁體21截面的周長也會相對應的加大,必須增加所述水平加強金屬件221的數量,以便增加和該混凝土樁壁211的接觸點位置,以均勻力量的傳遞。當然,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也可以如圖16所示具有兩兩交叉相疊且靠近混凝土樁壁211而概呈井字型的水平強化金屬件221。以增加該混凝土樁壁211中間部位的空間,以便於灌漿管(圖中假想線所示)的進出操作。此外,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也可以如圖17所示具有三隻交叉相疊且靠近混凝土樁壁211而概呈三角型的水平強化金 屬件221。
而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所述連接段223除了如圖14所示筆直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之外,也可以如圖18所示,其中一連接段223是直線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另一連接段223則是相對該結構段222彎折而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或是如圖19所示,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兩連接段223是同方向彎折而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或是如圖20所示,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兩連接段223是不同方向彎折而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甚是如圖21、22所示,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兩連接段223的斷面積大於一體連設的該結構段222的斷面積以增加錨定強度。當然,在實際應用上,所述水平向強化金屬件221可以是竹節鋼筋或圓形鋼棒或方形鋼棒,而且所述水平向強化金屬件221的其中一連接段223可以是筆直或是彎折地錨固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內,另一連接段223則是斷面積較大之擴大頭的型態,依然具有增加錨固強度的效果。
參閱圖23,本發明混凝土樁之第二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混凝土樁還包含一封設於該第二環狀開口端板24外的封板25,且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間的間距是相等的。由於本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也提供另一種實施態樣供使用者選擇。
參閱圖24,本發明混凝土樁之第三實施例大致 是與該第二實施例相似包含一樁體21、多數水平強化機構22,及一第一環狀開口端板23。不同的地方在於:混凝土樁還包含一連設於該樁體21遠離該第一環狀開口端板23之一端以封擋該通孔216的封板25。由於本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直接以封板25連設於該樁體21遠離該第一環狀開口端板23之一端,可以減少構件降低成本。
參閱圖25,本發明混凝土樁之第四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混凝土樁包含一形成有一個沿一軸線L方向延伸的盲孔217的樁體21,及一連設於該樁體21且連通該盲孔217的開放端板26。
該混凝土樁壁211具有一環壁部212,及一個一體連設於該環壁部212之一端且呈平板狀的擋止部213,該環壁部212與該擋止部213相配合界定出該盲孔217,所述軸向鋼棒214與該螺旋鋼線215以及所述水平強化機構22是在該環壁部212的全長範圍內,而且而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221的所述連接段223是錨固於該環壁部212。由於本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一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也提供另一種實施態樣供使用者選擇。
參閱圖26,本發明混凝土樁之第五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四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擋止部213的外徑大於該環壁部212的外徑,以創造出比該環壁部 212更大的樁底截面積增加樁端承載力。
參閱圖27,本發明混凝土樁之第六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四實施例相似,不相同的地方在於:該混凝土樁壁211具有一環壁部212,及一個一體連設於該環壁部212之一端且呈尖錐狀的擋止部213,該環壁部212與該擋止部213相配合界定出該盲孔217。
由於本實施例大致是與該第四實施例相似,因此,除了可以達成與該第四實施例相同的功效外,尖錐狀的擋止部213,可以直接利用打樁機(圖未示)打擊入地下土層。
綜上所述,本發明混凝土樁利用所述沿該樁體21的全長間隔設置,而且每兩相鄰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的水平強化機構22,以提升整體強度並穩定傳遞荷重,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Claims (15)

  1. 一種混凝土樁,包含:一樁體,形成有一個沿一軸線方向延伸的通孔;及多數水平強化機構,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設置於該通孔內,每一水平強化機構具有多數交叉相疊的水平強化金屬件,而且每兩相鄰的水平強化機構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混凝土樁,還包含分別連設於該樁體兩端且連通該通孔的一第一環狀開口端板與一第二環狀開口端板,所述水平強化機構的縱軸向間距可以是至少一種間距。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混凝土樁,還包含一封設於該第二環狀開口端板外的封板。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混凝土樁,還包含一連設於該樁體之一端且連通該通孔的第一環狀開口端板,及一連設於該樁體遠離該第一環狀開口端板之一端以封擋該通孔的封板,所述水平強化機構的縱軸向間距可以是至少一種間距。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請求項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該樁體具有一個環繞該軸線界定出該通孔的混凝土樁壁、多數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設置於該混凝土樁壁的全長範圍內的軸向鋼棒,及一在該混凝土樁壁的全長範圍內螺旋纏繞所述軸向鋼棒的螺旋鋼線,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具有一顯露於該通孔內的結構段,及兩分別一體連設 於該結構段兩端且伸入該混凝土樁壁的連接段。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的至少其中一連接段是相對一體連設的結構段彎折而伸入該混凝土樁壁。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的至少其中一連接段的斷面積大於一體連設的結構段的斷面積。
  8. 一種混凝土樁,包含:一樁體,形成有一個沿一軸線方向延伸的盲孔;多數水平強化機構,沿該樁體的全長間隔設置於該盲孔內,每一水平強化機構具有多數交叉相疊的水平強化金屬件,而且每兩相鄰的水平強化機構的間距不大於該樁體外徑的1.2倍。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混凝土樁,還包含一連設於該樁體且連通該盲孔的開放端板,所述水平強化機構的縱軸向間距可以是至少一種間距。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該樁體具有一個環繞該軸線界定出該盲孔的混凝土樁壁、多數沿該軸線方向延伸設置於該混凝土樁壁內的軸向鋼棒,及一在該混凝土樁壁內螺旋纏繞所述軸向鋼棒的螺旋鋼線,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具有一顯露於該盲孔內的結構段,及兩分別一體連設於該結構段兩端且伸入該混凝土樁壁的連接段。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每一水平強化金 屬件的至少其中一連接段是相對一體連設的結構段彎折而伸入該混凝土樁壁。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的至少其中一連接段的斷面積大於一體連設的結構段的斷面積。
  13. 如請求項10至12任一請求項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該混凝土樁壁具有一環壁部,及一個一體連設於該環壁部之一端且呈平板狀的擋止部,該環壁部與該擋止部相配合界定出該盲孔,而且所述軸向鋼棒與該螺旋鋼線以及所述水平強化機構是在該環壁部的全長範圍內,而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所述連接段是伸入該環壁部。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該擋止部的外徑大於該環壁部的外徑。
  15. 如請求項10至12任一請求項所述的混凝土樁,其中,該混凝土樁壁具有一環壁部,及一個一體連設於該環壁部之一端且呈尖錐狀的擋止部,該環壁部與該擋止部相配合界定出該盲孔,而且所述軸向鋼棒與該螺旋鋼線以及所述水平強化機構是在該環壁部的全長範圍內,而每一水平強化金屬件的所述連接段是伸入該環壁部。
TW104108475A 2015-03-17 2015-03-17 Concrete pile TWI6165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8475A TWI616575B (zh) 2015-03-17 2015-03-17 Concrete pi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08475A TWI616575B (zh) 2015-03-17 2015-03-17 Concrete p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4787A TW201634787A (zh) 2016-10-01
TWI616575B true TWI616575B (zh) 2018-03-01

Family

ID=57847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8475A TWI616575B (zh) 2015-03-17 2015-03-17 Concrete pi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657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54502U (zh) * 1978-04-18 1979-10-27
TW201307653A (zh) * 2011-08-02 2013-02-16 Sheng-Nan Li 預力基樁及其接樁方法與樁頭處理方法
TW201400673A (zh) * 2012-06-26 2014-01-01 Dehan Intellectual Technology Co Ltd 基樁
TWM492335U (zh) * 2014-08-08 2014-12-21 Dehan Intellectual Technology Co Ltd 離心法先拉式預力混凝土基樁接樁處的塡芯混凝土灌注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54502U (zh) * 1978-04-18 1979-10-27
TW201307653A (zh) * 2011-08-02 2013-02-16 Sheng-Nan Li 預力基樁及其接樁方法與樁頭處理方法
TW201400673A (zh) * 2012-06-26 2014-01-01 Dehan Intellectual Technology Co Ltd 基樁
TWM492335U (zh) * 2014-08-08 2014-12-21 Dehan Intellectual Technology Co Ltd 離心法先拉式預力混凝土基樁接樁處的塡芯混凝土灌注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4787A (zh) 2016-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6030893A1 (ja) 鉄塔の基礎構造
CN103510540B (zh) 浆砌片石挡土墙加固施工方法及其结构
JP5408595B1 (ja) 鉄骨ピンを用いた柱・梁のpc耐震接合構造とpc耐震接合方法
CN110644526A (zh) 一种减小承台高度的外伸梁式埋入柱脚构造及施工方法
JP6033139B2 (ja) 杭とフーチングとの接合構造
JP2021017738A (ja) 組積造構造物の補強構造および補強方法
JP2015172299A (ja) Rc造梁における開口部補強構造
TWI553202B (zh) Prestressed pile and its pile method and pile head treatment method
JP5785476B2 (ja) 既設基礎の補強方法および補強構造
TWI616575B (zh) Concrete pile
JP5429812B2 (ja) 軸部材とrc部材との接合構造及び方法
JP5207108B2 (ja) 橋脚とフーチングとの接合構造及び方法
CN101105077A (zh) 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连接方法
TWI609118B (zh) Composite concrete pile
CN105297952B (zh)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CN102363959B (zh) 一种节能型压力分散式抗浮桩抗拔筋体连接结构
KR200455415Y1 (ko) 기초공사용 콘크리트 파일의 두부 보강조립체
JP6461690B2 (ja) 基礎構造及び基礎施工方法
CN109024973B (zh) 一种用于预制剪力墙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2121804B1 (ko) 시공용이성을 향상시킨 무용접 phc파일 연결구조
JP6739206B2 (ja) 基礎と鉄骨鉄筋コンクリート製の柱との接合構造及び該接合構造を備える建築構造物
CN106223332A (zh) 复合式混凝土桩
TWM509235U (zh) 混凝土樁及複合式混凝土樁
JP5551943B2 (ja) 地盤改良体を用いた基礎構造
TWM500117U (zh) 預應力混凝土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