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5140B -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5140B
TWI615140B TW104120848A TW104120848A TWI615140B TW I615140 B TWI615140 B TW I615140B TW 104120848 A TW104120848 A TW 104120848A TW 104120848 A TW104120848 A TW 104120848A TW I615140 B TWI615140 B TW I6151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iotics
antibiotic
bacteria
chloramphenicol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0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0097A (zh
Inventor
周濟眾
魏嘉鋒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中興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中興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中興大學
Priority to TW1041208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514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00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0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5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514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氟甲磺氯黴素(Florfenicol;FF)做為其它類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以少量氟甲磺氯黴素添加於組合物與其它類抗生素併用,而達到增強該抗生素在臨床治療以及預防病原細菌感染的抗菌效果。此抗菌效果在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如敗血性巴氏桿菌、大腸桿菌與綠膿桿菌,均達到極佳的抑菌、殺菌作用,而且在多重抗藥性菌株(例如,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中亦有顯著效果。本發明之氟甲磺氯黴素除了可以增強其它抗生素之殺菌效力,亦可促進四環素類抗生素穿過細菌細胞膜,增加細菌體內抗生素濃度。

Description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氟甲磺氯黴素(florfenicol)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更特別地,係關於利用少量氟甲磺氯黴素與其他抗生素組合,以促進或增強該抗生素之抗菌能力的方法及組成物。
氟甲磺氯黴素(florfenicol)是一種新型廣效抗生素,與甲磺氯黴素(thiamphenicol)和氯黴素(chloramphenicol)屬同家族物質。氟甲磺氯黴素為繼甲磺氯黴素後才被半合成的抗菌劑,結構中氟之導入,減少了細菌乙醯化的位置,其作用機制是透過C-3的羥基與核醣體的次單位50S結合,阻斷胜肽轉化酶(peptidyltransferase),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因為氯黴素對人有潛在毒性,已禁止使用在產食動物,而甲磺氯黴素抗菌效力不佳,也限制了它的使用。
氟甲磺氯黴素於使用後,雖亦有與劑量相關且可逆性的骨髓抑制,但不會造成致死性再生不良性貧血,故現已成為最常被用於防治禽畜與水產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及角膜結膜炎等系統性(或局部性)細菌性感染症的藥品之一。本藥物之藥理特性為:具高生體可利用率、組織穿透性良好及清除快速,故其對於動物全身性感染的治療甚為重要。由於氟甲磺氯黴素尚未被使用於人類醫學,故人類流行病學數據仍無法證明氟甲磺氯黴素之安 全性,儘管如此,研究學者仍已定論:本藥因獸醫臨床治療所可能導致的殘留,似乎不太可能會造成消費者體內嚴重的血液惡質病。
氟甲磺氯黴素在大部分國家被主要用於牛、豬、雞及魚的細菌性疾病。在美國,氟甲磺氯黴素是目前核准用於治療由溶血性巴氏桿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敗血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和睡眠嗜血桿菌(Haemophilus somnus)等引起的牛呼吸系統疾病(BRD,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及由壞死梭桿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和產黑色素擬桿菌(Bacteroides melaninogenicus)等引起的牛趾間蜂窩織炎(腳氣病、腳腐病、急性叉壞死桿菌病症,傳染性蹄部皮炎)的治療。在1990年,氟甲磺氯黴素在日本上市並應用於水產養殖業。1999年4月,中國農業部批准氟甲磺氯黴素為國家二類新獸醫用藥。
然而此抗生素在核准使用後,已開始出現抗藥性菌株。1996年,韓國的Kim和Aoki首次發現,巴氏桿菌質體上的flo基因可以對氟甲磺氯黴素產生耐藥性(Kim and Aoki,1996;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40:665-669)。目前已知對氟甲磺氯黴素有耐藥性的細菌蛋白主要有Flo、FloR、FexA、Cfr和PP-Flo蛋白等。而目前對於抗藥菌之產生,除了合成新的抗生素以外,即是利用不同抗生素之間產生的協同殺菌作用來達到抑菌及抗菌之效果。例如,已知有許多抗生素(或抗菌劑)合併使用之實例:包含β-內醯胺分解酶抑制劑與β-內醯胺抗生素之組合、與胺基醣苷類抗生素的組合、作用於細菌葉酸合成過程的藥物,例如:不同種類的磺胺劑與不同的diaminopyrimidine類的組合或是林可黴素 (lincomycin)與觀黴素(Spectinomycin)用於黴漿菌的治療等。
本發明基於進一步研究發現,以低於有效抑菌濃度之氟甲磺氯黴素分別與其他類抗生素,包括安莫西林(AMO)、頭孢子菌素(CEF)、林可黴素(LIN)、紅黴素(ERY)、泰樂菌素(TYL)及氧四環黴素(OTC)等抗生素組合使用時,意外地具有優異的抗菌效力,並且可藉以有效減少各抗生素的使用劑量,達到更好的抑菌或殺菌效果。經由初步的研究結果發現,amphenicol類的氟甲磺氯黴素與甲磺氯黴素之組合具有協同抗菌效果,而其協同機制主要是由氟甲磺氯黴素造成目標細菌致敏化,並促進甲磺氯黴素進入細菌。
於是,本發明之一方面係關於一種動物用抗菌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包含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之氟甲磺氯黴素(Florfenicol)與另一種抗生素,且該另一種抗生素之含量係其單獨最小抑菌濃度(MIC)的1至1/128倍。於本發明之抗菌組合物,氟甲磺氯黴素係做為該另一種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
用於本發明,“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之氟甲磺氯黴素係指,氟甲磺氯黴素的含量低於該抗生素已知用於抑制特定細菌生長之最小抑制濃度(MIC)。舉例而言,已知FF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ATCC29213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為8μg/mL,則本發明用於治療及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抑菌組合物中,氟甲磺氯黴素之含量係低於8μg/mL,較佳為3-7μg/mL,更佳為4μg/mL。習於該項技術者應了解,可經實驗確認,該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與細菌培養24小時,不會影響該細菌之正 常生長量。
用於本發明,“動物”係包括人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於本發明之某些具體實施態樣,其他哺乳類動物包括寵物類、家禽類、家畜類及實驗動物等,例如貓、狗、牛、羊、雞、鴨、鵝、天竺鼠、小鼠、猴類等。
於本發明之一些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抗菌組合物係用於治療及預防動物之細菌感染。於本發明之其他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細菌細包括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lyococcus aureus;MSSA)、敗血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及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於本發明之其他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細菌細包括多重抗藥性菌株,例如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於本發明之一些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另一種抗生素係包含與氟甲磺氯黴素同類或不同類之其他抗生素,較佳是與氟甲磺氯黴素屬不同類之其他抗生素,包括磺胺類、β-內醯胺類、胺基醣苷類、巨環類、林可黴素類、四環素類及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於本發明之一項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另一種抗生素係選自聯磺甲氧苄啶(sulfamethoxazole(SMX))、安莫西林(amoxicillin(AMO))、頭孢子菌素(cefadroxil(CEF))、肯納黴素(kanamycin(KAM))、紅黴素(erythromycin(ERY)、泰樂菌素(tylosin(TYL))、林可黴素(lincomycin(LIN))、氧四環黴素(oxytetracycline(OTC))及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至少一種。
本發明之另一方面,係關於一種氟甲磺氯黴素係做為該另一種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用於本發明,“抗菌促進劑” 意指具有促進特定抗生素之抑菌或殺菌功效者。本發明特徵之一即在於將氟甲磺氯黴素與另一種抗生素組合,利用氟甲磺氯黴素之抗菌促進功效,使該另一種抗生素產生較其單獨使用時更佳的抑菌或殺菌效果,藉以有效減低抗生素的使用量,或增強該抗生素組合物之抗菌功效。
於本發明之一些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抗菌促進劑係藉由與另一種抗生素組合產生協同作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具體實施態樣,所述之抗菌促進劑係藉由促進抗生素穿過細菌細胞膜,增加細菌體內抗生素濃度。
圖1列示氟甲磺氯黴素(FF)、安莫西林(AMO)、頭孢子菌素(CEF)、林可黴素(LIN)、紅黴素(ERY)、泰樂菌素(TYL)及氧四環黴素(OTC)之化學結構式。
圖2係少量氟甲磺氯黴素添加與減量抗生素併用後,比較各抗生素原始抑菌濃度在使用24小時後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效力之結果。
圖3係少量氟甲磺氯黴素添加與減量抗生素併用後,比較各抗生素原始抑菌濃度在使用24小時後對於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效力之結果。
圖4係少量氟甲磺氯黴素添加與減量抗生素併用後,比較各抗生素原始抑菌濃度在使用24小時後對於敗血性巴氏桿菌的殺菌效力結果。
圖5係少量氟甲磺氯黴素添加與減量抗生素併用後,比較各抗 生素原始抑菌濃度在使用24小時後對於大腸桿菌的殺菌效力結果。
圖6係少量氟甲磺氯黴素添加與減量抗生素併用後,比較各抗生素原始抑菌濃度在使用24小時後對於綠膿桿菌的殺菌效力結果。
圖7係顯示FF添加促進OTC進入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體內。128μg/mL OTC(■),128μg/mL OTC+1μg/mL FF(●)以及128μg/mL OTC+8μg/mL FF(▲)於109CFU/mL綠膿桿菌培養液,1小時內以405nm激發光偵測於535nm吸收之螢光值。
圖8係顯示以遠低於最小抑制濃度之FF(32μg/mL及64μg/mL),抑制綠膿桿菌或其它具游動性之病原細菌的游動能力(觀察接種24小時後之游動圈大小)。
用於本文,最小抑菌濃度測試,係遵循臨床與實驗室標準協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CLSI)M31-A2(CLSI,2002)所述的微量肉湯(或瓊脂)稀釋試驗施行、完成。簡言之,微量肉湯稀釋試驗為使用經滅菌的Mueller Hinton broth(M-HB)於96-孔(8×12排)U型底微量滴定盤中進行定量試驗,而瓊脂稀釋試驗為使用經滅菌的Mueller Hinton agar(M-HA)於標準內徑9公分的培養皿中進行。
本發明之其他特色及優點將於下列實施範例中被進一步舉例與說明,而該實施範例僅作為輔助說明,並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之範圍。
實施例1. 氟甲磺氯黴素(FF)與其它類抗生素組合之抗菌效果
本實施例係將FF與不同類抗生素,包含磺胺類(如sulfamethoxazole(SMX))、β-內醯胺類(如安莫西林amoxicillin(AMO)與頭孢子菌素cefadroxil(CEF))、胺基醣苷類(如肯納黴素kanamycin(KAM))、巨環類(如紅黴素erythromycin(ERY)、泰樂菌素tylosin(TYL))、林可黴素類(如林可黴素lincomycin(LIN))、四環素類(如oxytetracycline(OTC))及氟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組合,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Stahylococcus aureus;MSSA)、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敗血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及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進行體外最小抑制濃度(MIC)測試,以評估各測試組合物之抗菌效力。結果列示於下表1,組合之後的MIC下降總和(FICI)若小於0.5則視為產生協同作用,介於0.5-1.0之間為加成作用,1.0-4.0則為無差別,大於4.0則為拮抗作用。
Figure TWI615140BD00001
Syn:協同作用;Add:加成作用;Ant:拮抗作用;Ind:無差別。”( )”內數值表示該組合有效之菌株百分比。
由結果顯示,FF與AMO、CEF、ERY、TYL、LIN及OTC的組合,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加成作用;而FF與AMO、ERY、TYL、IN及OTC的組合對於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加成甚至是協同作用。針對革蘭氏陰性菌測試,FF與ERY、TYL、LIN及OTC的組合對於敗血性巴氏桿菌及大腸桿菌,則分別具有協同以及加成作用。
實施例2. 以FF作為抗生素抗菌促進劑增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力
已知FF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S.aureus)標準菌株ATCC29213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為8μg/mL,於本實施例中將其 減量至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為4μg/mL,先行確認此濃度於24小時時之細菌量,並不影響細菌生長。再以此低濃度之FF分別添加到減量(即,如表2所示組合使用時之劑量)之AMO、CEF、ERY、TYL、LIN及OTC,測試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殺菌能力。結果列示於下表2及圖2。
Figure TWI615140BD00002
等抗生素之原始抑菌濃度及添加4μg/mL FF後之組合使用濃度
由結果顯示,AMO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5μg/mL,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倍以上(圖2)。CEF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0.5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06μg/mL(表2),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減少細菌量近100倍(圖2)。ERY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25μg/mL(表2),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00倍以上(圖2)。
TYL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2μg/mL,在添加FF後 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25μg/mL(表2),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倍以上(圖2)。LIN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於組合的濃度可減少至0.25μg/mL(表2),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倍以上(圖2)。OTC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0.5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06μg/mL(表2),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倍以上(圖2)。綜合以上結果表示,減量添加FF並與其它類抗生素減量使用,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達到極佳的抑菌或殺菌效果。
實施例3. FF作為促進劑增強對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效力
已知FF對於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為128μg/mL,於本實施例中將其減量至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為32μg/mL,先行確認此濃度於24小時時之細菌量,並不影響細菌生長,再以此低濃度之FF分別添加到減量(即,如表3所示組合使用時之劑量)之AMO、ERY、TYL、LIN及OTC,測試其對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能力。結果列示於下表3及圖3。
Figure TWI615140BD00003
由結果顯示,AMO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02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64μg/mL,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倍(圖3);ERY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02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32μg/mL(表3),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00倍以上(圖3);TYL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4096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32μg/mL(表3),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倍(圖3);LIN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02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256μg/mL(表3),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倍(圖3);OTC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 128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32μg/mL(表3),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倍以上(圖3)。由此等結果顯示,以低於最小抑制濃度之FF與減量之其它類抗生素組合使用,對於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達到極佳的抑菌或殺菌效果(圖3)。
實施例4. 以FF為抗生素促進劑增強對敗血性巴氏桿菌(P.multocida)的殺菌效力
已知FF對於敗血性巴氏桿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為16μg/mL,於本實施例中將其減量至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之8μg/mL,先行確認以此濃度處理24小時後之細菌量,顯示並不影響細菌生長。再以此低濃度之FF分別添加到減量(即,如表4所示組合使用時之劑量)之ERY、TYL、LIN及OTC,測試組合物對敗血性巴氏桿菌之殺菌能力。結果列示於下表4及圖4。
Figure TWI615140BD00004
由結果顯示,ERY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0625μg/mL(表4),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倍(圖4);TYL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8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125μg/mL(表4),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倍(圖4);LIN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32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25μg/mL(表4),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倍(圖4);OTC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0.016μg/mL(表4),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00倍以上(圖4)。由此等結果顯示,添加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之FF與其它類抗生素組合,可有效減低抗生素的使用量,且組合物對於敗血性巴氏桿菌可達到極佳的抑菌或殺菌效果(圖4)。
實施例5. 以FF為抗生素促進劑增強對大腸桿菌的殺菌效力
已知FF對於大腸桿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為32μg/mL,於本實施例中將其減量至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之8μg/mL,先行確認此濃度於24小時時之細菌量,並不影響細菌生長,再以此低濃度之FF分別添加到減量(即,如表5所示組合使用時之劑量)之ERY,TYL,LIN及OTC,並測試所程組合物對大腸桿菌之殺菌能力。
Figure TWI615140BD00005
由結果顯示,ERY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6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4μg/mL(表5),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倍以上(圖5);TYL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02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256μg/mL(表5),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近1000倍(圖5);LIN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1024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256μg/mL(表5),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倍(圖5);OTC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32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8μg/mL(表5),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倍以上(圖5)。由此等結果顯示,添加低於最小抑制濃度之FF與其它類抗生素組合,能夠顯著減低抗生素之使用劑量且各組合物對於大腸桿菌可達到極佳的抑菌或殺菌效果(圖5)。
實施例6. 以FF為抗生素促進劑增強對綠膿桿菌的殺菌效力
已知FF對於綠膿桿菌的最小抑制濃度(MIC)為128μg/mL,於本實施例中將其減量至低於最小抑制濃度(sub-MIC)之32μg/mL,先行確認此濃度於24小時時之細菌量,並不影響細菌生長,再以此低濃度之FF分別添加到減量(即,如表6所示組合使用時之劑量)之ERY及OTC,並測試所程組合物對綠膿桿菌之殺菌能力。
Figure TWI615140BD00006
由結果顯示,ERY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256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128μg/mL(表6),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約10倍(圖6);OTC之原始最小抑制濃度為32μg/mL,在添加FF後其使用的組合濃度可減少至8μg/mL(表6),而其增強之抑菌效果可於24小時內使細菌量減少1000倍以上(圖6)。由此等結果顯示,添加低於最小抑制濃度之FF與其它類抗生素組合,能夠顯著減低抗生素之使用 劑量且各組合物對於綠膿桿菌可達到極佳的抑菌或殺菌效果(圖6)。
實施例7. FF具有促進其他類抗生素穿過細胞膜進入綠膿桿菌之能力
本實例係利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在進到非極性環境(例如細菌細胞膜)時,在405nm波長的激發光下會產生螢光的特性,來測試FF是否具有促進四環素類抗生素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質內之能力。將約109CFU之綠膿桿菌置於96孔盤中,於各孔加入128μg/mL的OTC,再另外加入不同濃度(1μg/mL或8μg/mL)的FF後,以螢光偵測儀(Perkin-Elmer)於60分鐘以405nm激發光,偵測535nm的螢光強度,當OTC進入細菌體內越多時,螢光強度即越強。
由圖7之結果顯示,將128μg/mL的OTC加入含109CFU/mL的綠膿桿菌的培養液中(■),其螢光值隨著時間逐漸上升到30分鐘後趨緩。然而,在加入1μg/mL(●)以及8μg/mL(▲)之FF後,OTC的螢光值在5分鐘後即迅速上升,隨著FF濃度的增加,促進更多OTC穿過細胞膜,進入到細菌體內,推測以此機制增強其它抗生素抑菌之效果。
實施例8 添加低於最小抑制濃度之FF可抑制細菌游動
本實施例於細菌游動測試培養基中加入遠低於最小抑制濃度之FF(32μg/mL及64μg/mL),接種綠膿桿菌或其它具游動性之病原細菌,於24小時後觀察其游動能力(游動圈大小)。
由圖8顯示,32μg/mL的FF具有抑制細菌游動能力 且越高濃度的FF(如64μg/mL,仍是sub-MIC)抑制游動能力越明顯,推測FF影響細菌的proton motive force(PMF),導致抑制鞭毛的運作,造成細菌游動力下降。
綜合上述,本發明已證明以低於最小抑制濃度(對細菌無抗菌作用之量)的氟甲磺氯黴素,分別與安莫西林(AMO)、頭孢子菌素(CEF)、林可黴素(LIN)、紅黴素(ERY)、泰樂菌素(TYL)及氧四環黴素(OTC)等抗生素同時使用,所得之組合物具有優異的抗菌效力,並且可減少各抗生素的使用劑量(最多可減少128倍MIC),達到更好的抑菌或殺菌效果(最高可減少生菌數達10000倍)。此抗菌效力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病原細菌,包含革蘭氏陰性菌及陽性菌,甚至是具有多重抗藥性之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本發明之氟甲磺氯黴素除了可以增強其它抗生素之殺菌效力外,亦可促進抗生素(如四環素類抗生素)穿過細菌細胞膜,藉以增加細菌體內抗生素濃度,增強抗菌功效。
以上試驗所得的諸表格與文字之描述,已揭示與闡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與功效,故必需瞭解到各種增添、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於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均不會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創作原理之精神及範圍。因此,本發明之範圍應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並涵蓋其合法均等物,並不受限於先前的描述。

Claims (8)

  1. 一種氟甲磺氯黴素用於與另一種抗生素組合製備用於治療或預防動物細菌感染之醫藥組成物的用途,其中該氟甲磺氯黴素係做為該另一種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且氟甲磺氯黴素之使用量係低於其單獨最小抑菌濃度(MIC),且其劑量不會抑制該細菌生長,其中該另一種抗生素係選自β-內醯胺類、巨環類、林可黴素類及四環素類抗生素其中至少一者。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途,其中該氟甲磺氯黴素係用於抑制細菌游動。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途,其中該氟甲磺氯黴素係用於促進該另一種抗生素穿過細菌細胞膜。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途,其中該細菌為一種革蘭氏陽性菌或革蘭氏陰性菌。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用途,其中該細菌係選自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敗血性巴氏桿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及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用途,其中該細菌為一種多重抗藥性菌株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用途,其中該細菌為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另一種抗生素係選自、安莫西林(amoxicillin(AMO))、頭孢子菌素(cefadroxil(CEF))、紅黴素(erythromycin(ERY)、泰樂菌素(tylosin(TYL))、林可黴素(lincomycin(LIN))及氧四環黴素(oxytetracycline (OTC))其中至少一者。
TW104120848A 2015-06-26 2015-06-26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TWI6151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0848A TWI615140B (zh) 2015-06-26 2015-06-26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20848A TWI615140B (zh) 2015-06-26 2015-06-26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0097A TW201700097A (zh) 2017-01-01
TWI615140B true TWI615140B (zh) 2018-02-21

Family

ID=58400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0848A TWI615140B (zh) 2015-06-26 2015-06-26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514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1175A (zh) * 2006-09-28 2007-03-21 北京大北农动物保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畜禽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31175A (zh) * 2006-09-28 2007-03-21 北京大北农动物保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畜禽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J.Pharm.Sci.Rev.Res.,Vol.23,no.2,pages396-404,2013 *
Int.J.Pharm.Sci.Rev.Res.,Vol.23,no.2,pages396-404,201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Amphenicol類抗菌劑協同作用之確認以及做為可抗抗藥性菌新藥組合之臨床評估】,可公開查詢時間:2013年10月27日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Amphenicol類抗菌劑協同作用之確認以及做為可抗抗藥性菌新藥組合之臨床評估】,可公開查詢時間:2013年10月27日。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0097A (zh) 2017-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9313998B2 (en) Chitosan derivatives to treat animals or optimize animal health
JP2018501233A (ja) 抗微生物組成物
RU2432943C1 (ru) Препарат для лечения мастита у коров в период лактации
JP2022537367A (ja) バイオフィルムの破壊
TWI615140B (zh) 氟甲磺氯黴素作為抗生素之抗菌促進劑的用途
AU2002319190B2 (en) Synergistic antibiotic compositions
KR101347236B1 (ko) 동물용 복합 항생제 조성물
AU2002319190A1 (en) Synergistic antibiotic compositions
KR100371090B1 (ko) 동물용 복합항균제 조성물
JPH0656689A (ja) 感染性下痢症予防及び治療用組成物
KR102019149B1 (ko) 오보바톨 화합물 또는 이를 포함하는 마그놀리아 식물 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포함하는 항균 조성물
RU2487709C2 (ru)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 препарат для лечения пневмонии поросят
KR102489659B1 (ko) 암페니콜계 항균제 및 아미노글리코시드계 항균제를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동물용 복합항균제 조성물
RU2593809C1 (ru)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 препарат для профилактики эшерихиозного гастроэнтерита поросят
Al-Kheraije Studies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eftiofur sodium in vitro and birds
KR20010078497A (ko) 동물용 복합항균제 조성물
Bhat et al. A multiple once daily dose pharmacokinetic of amikacin in Cow calves following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RU2514647C1 (ru) Композиция для лечения инфекций бактериальной этиологии у животных
RU2593804C1 (ru)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 препарат для лечения гастроэнтеритов поросят при дизентерии
RU2543349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пневмонии поросят
Mahini et al. In ovo injec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modulates some productive traits and hepatic gene expression of broilers exposed to lipopolysaccharide challenge
Kavya et al. In-vitro evaluation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elected organic acids against E. coli, Salmonella and Staphylococcus
WO2023187644A1 (en) Association with antibiotic activity,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it and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KR20200133032A (ko) 메틸 갈레이트 및 플로로퀴놀론 계열 항균제를 포함하는 박테리아의 장 부착, 침입 억제, 또는 항생제 내성 억제용 조성물
KR20200139458A (ko) 메틸 갈레이트 및 틸로신을 포함하는 항균용 조성물